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康复期;精神病;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雅坤.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91(3):120.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126-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疾病谱和求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升学、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加上独生子女及单亲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类精神疾病患病率与日俱增。目前,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就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如此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但这么庞大的患病群体中,仅有5%~10%的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疗,有90%终身不入院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性效应,严重者可危害社会并伤及无辜。造成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相关因素
1.1 主观因素
由于公众卫生常识匮乏,对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错误地认为患上精神疾病会被人取笑,遭到歧视,受到孤立,从而不愿公开,不敢就医。
1.2 自知力
大多数精神患者否认自己有病,而拒绝就医,等到病情严重造成自伤、他伤或危害社会等严重后果才被强制就医。
1.3 客观因素
疾病反复发作,治疗时间长,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用是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就医的又一因素。针对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各类精神疾病罹患者的就医问题,减轻家庭负担,减少社会危害,有助于康复者重返社会。
2 预防对策
2.1 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让市民从认识上上一层次;医疗服务机构应针对需求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减压门诊、儿童心理门诊、以满足不同主诉患者的医疗需求;设立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室、神经症病房,成瘾科包括戒酒、戒毒与网络成瘾治疗病房及门诊。设立上述各种门诊、病房及治疗室的目的是:①让患者及家属明白此类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消除心理顾虑,引导积极正确就医;②对已经出现问题者及时疏导,给予心理减压和干预,阻止病情发展;③可以满足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分诊就医,而不是盲目无助。
2.2 定期普查
医疗卫生部门尤其是精神疾病权威机构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进行普查筛选,发现有心理或精神方面问题的人,及时安排治疗,杜绝因心理精神问题引发的各类恶性事件。
2.3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目前由各类心理医师、心理治疗师组成的卫生队伍人员不足,不能满足上述治疗群体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精神卫生工作与疾病谱和求医方式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问题,改革完善医疗制度,合理精神卫生与心理工作者的结构布局,改变僵化的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开展相关的新专科、新疗法,抓好新从业医护人员培训,为新型的医疗事业发展服务。
2.4 完善医疗服务
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医疗服务市场化路子的影响,公共卫生与精神卫生的问题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是政府的责任。据此我们认为应该改革完善医疗服务的方向与政策,呼吁政府加大对精神疾病防治的投入,让他们能够接受正规治疗。
2.5 营造和谐环境
调查显示,人际关系好的人孤独感低,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环境,加强交流和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性和亲融性,减少冲突,以免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减少患病。对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要求家长参与,还可以借助社会爱心人士力量,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深层次的人性化服务,以缓解长期住院与家庭社会分离带来的压力和影响,转移注意力,提高战胜疾病和重返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康复患者重返社会。
【关键词】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干预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社区干预采取的各项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减轻或缓解精神症状,防止功能衰退,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显著进步[1]。本文就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进展综述如下。
1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2]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是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性期待。通过联合使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及对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异性行为予以鼓励的办法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并称之为观察性学习。对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够接近靶行为的适宜行为要予以阳性强化。通过家庭作业及在现实生活中练习的方式,不断使习得的技能能够从一种环境向另一种环境转化或应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态表现或教会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其不适当的行为。患者的良好行为如能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经常的鼓励,也就是说其恰当的行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受到了阳性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将会长期保持[3]。
1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社会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其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不依从性,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而通常是缺乏处置疾病和药物技能的体现。由UCLA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康复临床研究中心所设计的社会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恰恰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处置疾病和药物的能力与社会技能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好的结构性和计划性,能部分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学习中所存在的症状和认知障碍,其结果的可行性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得到了验证[4]。此程式讲授的主要内容是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和缺陷。因为这些需求和缺陷往往是患者成功地处置其疾病的主要障碍。例如患者将会学到药物的自我处置、处置症状及练习一些人际交往及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等等。此程式所设计的训练活动主要是通过习得的行为来代偿患者的认知和学习障碍,如通过录像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行为表演、实际练习等。为达到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的高度可重复性,此程式对每一步骤所需技能均予以详细描述。通过这些描述,临床实践者无论其教育背景及经历如何,均可以准确无误地使用,从而保证了训练的质量和一致性。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的程式包括:药物自我处置程式、症状处置程式、娱乐消遣程式、基本交谈技巧程式、服饰和个人卫生程式及重返社区程式等。每一程式均是结构化的课程,包含一本训练者手册,主要讲述训练者在课堂上应该说和做的内容;一本患者手册包括很多表格和检查表,此外还有一盘录像带,向患者展示所要学习的技能。尽管每一程式的内容不同,但大致均分为4~8个技巧部分,且每个技巧部分的讲授过程都是连续的。
12 社会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现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技能训练的有效性。Wallace等[5]对200名来自州立医院或生活在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90%的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进行了程式化的技能训练,受试者入组前的功能及状态差异极大,如州立医院的患者往往要比社区中能够半独立生活的患者更具有攻击性,症状更丰富。但随机化分组后的研究发现,程式化训练组的患者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这种差异与患者的不同来源无关。此外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上述结论均是由一些仅仅接受过很少量专业训练和监督的精神卫生工作者所做出的。Eckman等[6]将41例男性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分为两组,进行2次·w-1的药物或症状处置程式训练和相同频率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共训练6 w。结果显示,药物处置程式训练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90%,而接受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60%。症状处置程式的患者情况基本相似。接受程式化训练的患者,其习得技能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无论初始症状如何,接受训练的患者在治疗后的评估中表现出色。此外,Wallace和Eckman[7]等的研究还证实,接受程式化训练的患者,其在课堂内外的注意力和反应性均增强。与医生的交流明显改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提高,抱怨减少。由此可见,在代偿认知和症状缺损所致的学习障碍方面,程式化过程十分有效。
2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异常行为,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8]。程凤栖[9]报道,实施健康教育比不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精神病复发率减少1502%。
21 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者为970%,慢性期为893%[10]。病情复发多为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依从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内心十分痛苦、害怕、焦虑、忧郁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即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时采用认知心理治疗[11]: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有何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22 健康心理指导[12]
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健康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正确自我调整心态,增强自我平衡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3 实施医护小组工作制
由于精神疾病致病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治疗方法多样性。王志英等[13]对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小组工作制,将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工娱治疗人员组织在一起,针对患者的问题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问题讨论1次·2 w,并对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在病情发展的急性期、治疗期、院内功能恢复期、院外巩固疗效及生活功能恢复期、回归社会能力期分别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14]。研究证明:小组工作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满意度、院内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有利于院外康复,是一种能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和良好医患关系的服务[15]。
4 家庭干预[16]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国内12个地区协作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以家庭照顾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研究表明,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比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康复[17]。
41 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干预注重疾病对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支持性作用。干预措施同药物治疗及其他康复手段一样,只是整个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易受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课题当属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EE)研究,发现高EE家庭比低EE家庭的年复发率明显要高。家庭干预从降低家庭成员的EE着手,以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减轻家庭负担以及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因此家庭干预也是一种家庭治疗。现代家庭干预的实施内容主要有:疾病及治疗知识教育;训练、改善患者的社交技能;训练、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其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教育是干预措施的核心部分。我国自1990年开始在各地陆续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张明园等人经过2 a的随访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具有长期的有效性,主要在于减少复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家庭照料者的负荷能力以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42 家庭治疗
(1)治疗前,要评估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即个人的症状与其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2)治疗初期,治疗者要与家人密切结合,建立良好关系,使自己能被家人接受,并共同查清问题及其积极、主动、有效的处理方法。应注重家人的多方参与和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引导家庭成员满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维持家庭内的平衡。(3)治疗中,要注重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问题,促进家庭成员主动着手改正存在的问题。治疗者既要了解家庭内问题发生的过程,但又不能过于追究往事,以免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充分调整家庭系统的失衡状态。(4)治疗结束阶段,应使家庭成员能自行审查、改进家庭行为和习惯,并维持已经纠正的行为。在家庭治疗中要善于运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种心理资源,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问题。
5 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是以艺术活动为中介的一字非语性的心理治疗,通过艺术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消除负性情绪治愈精神疾病[18] 。1992 年Prinzhorn 发表《疯者艺术》,1956 年Fakab 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均对精神疾病和艺术间的关系作了探讨。1969 年美国成立艺术疗法协会把艺术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
6 音乐心理学介入精神疾病的治疗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音乐治疗学术会议。会上由民主选举正式成立了《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5 a来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2002年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音乐心理学在新老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了。在广州白云精神康复医院院长周用桓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音乐心理学研究室》已开展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中将音乐心理学定义为,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等待进一步探索。
7 结语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的作用;社区康复干预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康复措施。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2]Lehman AF1Steinwachs DM.Patterns of usual care for schizophrenia: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Schizophrenia Pailont Outcomes Research Team( PORT) Client Survey[J].Schizophr Bull,1998,24(3):11
[3]陈圣霞,魏春香,石金琴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10
[4]Young AS,Sullivan G,Burnarn MA,et alMeassuring 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J].Arch Gen Psychiatry,1998,55(6):611
[5]Crow TJ ,MacMillan J F ,Johnstone EC II.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prophylactic neuroleptic treatment[J].Br J Psychiatry,1985,148(7):120
[6]Robinson D ,Woemer MG,Alvir JMJ ,et al. Predictors of relapse following response from a firstepisode of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9):241
[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1[J] Am J Psychiatry,1997,154
[8]McGrath J,Chapple B,Wright MActapsychiatr Scand , 2001,103:181
[9]程凤栖精神科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8):588
[10]Gold JM,Harvey PD .Cognifive deficits in schigophernia[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3,16(8):295
[11]Hyde TM,Nawroz S , Goldberg TE ,et al Is there cognifive decline in schigophren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Br J psychiarty,2004,16(4):495
[12]Morice R, Delahunty A, Froontai. Executive impairments in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Bull,1996,22(5):125
[13]王志英慎独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7
[14]钱志梅,田传英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63
[15]秀梅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3):96
[16]邱传谦,曾昭祥,李志成医生实施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半年随访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75
[17]江建慧,张明秀,杨汉清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环境与复发[J]中国临床康复,2004,5(3):442
【关键词】精神疾病 医疗保险 对策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的管理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在管患者。
1.2调查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0月,13个旗市疾控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对所有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患病率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状况
2.1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状态:
重性精神疾病在管患者4431人。2013年1月-----2013年10月,各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联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患病率:男患者占46.33﹪,女患者占:53.67﹪.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0.84﹪,18岁(包括18岁)---44岁占45.9﹪.45岁---59岁占35.52﹪.60岁以上占28.3﹪.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分别占27.22﹪、38.64﹪.48.48﹪为已婚状态。农民和下岗或无业占百分比较多,分别是33.29﹪、26.83﹪.贫困患者占72.2﹪.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占88.33﹪.家庭遗传史占7﹪,性别遗传无明显差异。
2.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数,大部分是贫困患者,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大多数患者不能住院进行系统治疗。部分患者家属认识不足,认为精神疾病是终身疾病,有的放弃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患者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了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应从患者、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入手。
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及效果
2009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打开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新局面。开展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健康讲座、报纸、宣传手册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社区医生筛性精神疾病患者,与警察、残联工作人员定期互换信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对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定期对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投药,提供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通过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及对患者诊断复核评估及免费投药的工作,加强了患者家属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很多患者家属从最开始的观望、回避状态,转变成带着患者主动求医诊治,降低了复发率。
4 共同困难
地域辽阔,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给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 措施
5.1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5.2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5.3各旗市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5.4增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水平,做到从预防开始,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阳光救助 重性精神疾病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3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93-02
2009年5月开始,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成都市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意见(2009-2011年)》和《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面向全市关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了“阳光救助工作”,对长期关锁的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解锁,并接到医院免费治疗。我院是都江堰市实施“阳光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从2009年6月~2010年9月共收治阳光解锁病人175例。本文对该175例解锁患者解锁治疗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9月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实施“阳光救助”的患者为入组对象。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的诊断标准;②符合《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配套文件中规定户籍在我市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因各类原因(贫困或肇事肇祸)无能力监管而被关锁者。
1.2 一般资料 共计175例,性别:男 102例,女73例;年龄(45.29±11.48)岁;婚姻状况:已婚87例,离婚47例,未婚41例;家庭基本情况:有子女者117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38例,初中107例,高中27例;居住地:城镇26例,农村149例;费用来源:由残联、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按文件精神承担,患者个人不承担费用。 疾病资料:精神分裂症152例,双向情感障碍11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例,其它3例;病程 (15.0±6.32)年;关锁时间 (7.0±5.36)年;家族史:阳性56例,阴性119例。
1.3 方法 采用《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住院医疗救治技术方案》中附表3《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随访表》规定使用量表(SDSS),由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科医生,对175例阳光救助患者解锁前及治疗后的社会功能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阳光救助前患者社会功能情况
救助前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56.00%无生活自理能力,68.57%家庭职能严重缺陷。有29.14%患者能在家人监护下帮助家人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由于患者曾经多次出现过严重的肇事行为,家人不愿让其外出自由活动。
心实施治疗。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心理治疗、行为干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康复训练等,患者住院时间均控制在90天以内。175例患者经治疗出院后纳入社区管理,12周后由我院防治科医生采用原量表进行社会功能评价。其中,31例患者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48例患者能够协助家人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11例患者可以在外出打工或从事农业劳动。
2.3 阳光救助前后患者社会功能情况比较
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关锁患者在救助后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内活动、家庭职能、社会性退缩等、职业和工作等5项指标较救助前有明显提高P
3 讨论
精神病人被长期关锁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致经济上难以承受再次住院的费用;或是无监护人或监护人不能正确管理;另一方面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以及对精神病院缺乏正确了解,担心住院会影响患者的前途,住院后在周围人群中难以“保密”,怕邻居知晓[1]。加之精神分裂症至今病因未明、病程迁延,临床确有“难治”的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治疗上的难题。因此, 各地都发现放弃治疗将之关锁的精神病人[2]。
本组175例关锁患者大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主要原因为患者频繁肇事肇祸,、家庭经济困难, 无耐之下将患者关锁起来。长期关锁对患者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因此,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患者实施解锁并予以救助,给予积极的治疗,并帮助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的康复,出院后纳入社区管理,使患者社会功能有明显改善。阳光救助工作的实施和推广无疑将成为广大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福音。
参考文献
[1] 李华球.被关锁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报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02):96.
【关键词】首发精神病;康复期;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压力和挑战。同时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污染等社会因素原因,使人们的精神素质变得很脆弱,导致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发精神病住院患者458例康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发住院精神病患者458例,男349例,女109例;精神分裂症237例占51.15;情感性精神障碍82例占17.9;酒精依赖37例占8.08;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7例占3.7;焦虑症16例占3.5;应激障碍5例占10.9;适应障碍5例占1.09;其他59例占12.88;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年龄40岁以下273例,40岁以上185例,平均年龄(34.33±5.5)岁。
1.2 方法对各类首发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具体的心理分析。
2 结 果
通过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精神症状消失后,患者的心理问题随之产生,主要有:(1)患者缺乏心理准备,悲观地认为得了精神疾病后被人看不起,亲人、朋友、同事都会另眼相看和受到歧视而出现悲观、失望、消极、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观念和自杀的行为。(2)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前,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焦虑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焦虑出院后能否适应社会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焦虑出院后的升学、就业问题、工作、婚姻是否会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受到影响;焦虑家属和亲人对自已疏远,家庭不能接纳自已。(3)患者担心发病期间对家庭的伤害和给家庭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带来的困扰和不安;担心精神病复发时自已不能控制;担心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对自已的身体造成损害;未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找不到对象;已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是否离婚,害怕自已的疾病遗传给后代,害怕子女、亲人离自已远去等等。
3 干预措施
第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到亲切、热情、和蔼、谦逊,尊重他们,爱护他们鼓励病人参加娱乐活动,如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减少自卑、树立信心、教会患者“抬起头来做人”。等二,要做好单位及家属的支持系统工作,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让患者感到大家都在关心自已,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认可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自已仍是社会有用的人,对未来人生充满希望,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第三,让患者参加书画、手工劳动等工娱疗活动,以培养生活能力、生活技能,减少或消除一切引起复发的不利因素。第四,向患者讲解一些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疾病过程中的过错,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向患者讲解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教给患者正确对待婚姻、家庭,使之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最后,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让患者家庭成员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纠正一些患者家属中存在的错误观念,要真正地为患者着想,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精神障碍;综合治疗
现代的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的身体素质低下。心血管疾病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凶手。而且由于患者无法实现大脑的充足供血和供氧,很多患者伴随出现各种心理疾病。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不仅要针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及时治疗还要具体分析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并对患者进项细致的心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接收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伴有心理疾病,其中男性患者有60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47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9岁;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20例,大专以下但是在小学以上的有70例,其余的20例患者属于小学或者小学以下的学历;患者中有33例属于心绞痛,25例患者属于心肌梗死,12例患者属于心律失常,20例患者属于心脏瓣膜病,20例患者有高血压疾病;有32例患者有吸烟史,15例患者有饮酒患者,全部为男性患者。这些患者有20例患者伴随抑郁症,50例患者伴随有恐惧,40例患者伴随有抑郁症和恐惧症。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患者入院之后,我院先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患者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之后,我院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结合患者的各种症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确认患者的精神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2.2恐惧症的治疗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对这种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心理存在很大的恐慌情绪,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恐惧症。这些患者的临床征兆主要表现为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出现恐惧,患者出现恐惧的症状没有明显的诱因。患者会出现短期的意识不明,很多人会出现意识与实际分离的情况。病人高度紧张,并且伴随有心悸等情况。我院对这种患者一般实行长时期的心理疏导,让病人意识到这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劝导病人接受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随后我们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有的精神类药物会影响患者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主,心理疾病治疗为辅。
1.2.3抑郁症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抑郁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患者在长时间遭受病痛折磨之后,身心疲惫,情绪比较低落。很多患者出现心情抑郁的情况,但是在诊断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隐藏抑郁的情绪。这就为临床诊断带来了难度。医生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一般患者出现“隐匿性抑郁症”但是身体症状会显示出抑郁症的各种症状。比如说胸痛、心悸以及气短、高血压等。另外在诊断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进一步的精神疾病检查进行准确的诊断。
对这种患者我们一般会进行详细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明白自己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治疗。随后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只治疗。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前后的情况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我院这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都伴随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经过我院心理干预和一定的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一定的疏导,进一步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质量。
3结束语
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部供血和供氧量不够,神经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心理障碍的情况比较突出。所以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一定不能忽视对患者心理状况的诊断。患者若伴随各种心理疾病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严重时需要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综合分析本文资料,我们发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疾病诊断和护理干预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乐庆荣,胡蓉.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14(02):15-17.
[2]赵志明.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17(02):42-4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40-01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人们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病人作为人的感受。生活质量评定不仅被用来了解患者的痛苦、生活状况、残疾程度和生活需求,而且也用于比较接受不同精神卫生服务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别。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的重型精神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很高的复发率(69%-75%)。目前我国精神病院大都仍为封闭治疗模式,康复工作发展缓慢,尤其是由机构向社区转型的脚步几乎停滞不前,因此导致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而工作人员态度、家庭支持程度、住院环境及药物副作用是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1 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1.1 经济因素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对社会负担较大的疾病,绝不亚于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在现有医保政策下,1年住院需要的自理费用加上伙食及零用要近万元,这对有些精神病人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家庭因无力支付这部分费用,只能由医院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所以家属往往给病人选择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一些医院提供的提高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性项目就不被选择。
1.2 医院因素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精神疾病作为特殊病种,在目前的形势下仍以住院治疗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尤为明显,精神病院对这类患者基本上施行封闭性管理。医院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医院的环境、设施、饮食供给、医护人员、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
1.3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虽然缓解精神症状,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却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抗肾上腺能副作用,抗胆碱能副作用,心律失常、闭经、泌乳等副反应都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4 家庭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于精神分裂症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特点,大多患者家属在患者初患病初期百般呵护,否认自己的亲人患上精神疾病的事实,托关系找良医,对患者康复寄予厚望。但往往事实悖于理想,久而久之,家属失去该有的耐心及心理上的支持。
2 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为减少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残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康复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预后结局的一项重要指标。
2.1 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舒适度
医院环境因素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精神病的医院方面需要在病房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趋向合理化、人性化。良好的医院环境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优质的医疗环境可以使患者产生并保持愉悦的心境,满足患者各种医疗、护理、生理及精神舒适的需要。
2.2 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减轻或消除患者病耻感
精神病患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但精神因素是诱发精神病和精神病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目前很多精神病医院都积极制定了针对患者人文关怀的相关政策。另外,加强医疗人文关怀、满足患者的被尊重、被重视的需要,减轻患者的病耻感对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不仅能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降低其焦虑水平、减轻其抑郁情绪、提高其应对能力及照料水平、提高生活满意度,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疗效,降低复发率,有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降低功能残疾,更好地回归社会。
2.4 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用现有的设施和手段,尽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掌握代偿性的生活与工作技能,设法降低残疾程度。其目标是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得到重新安置,使患者能独立从事一些工作和操持部分家务劳动,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其社会角色水平和生活质量。
2.4.1 职业和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技能训练则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方法,包括日常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不良行为的矫正训练;职业技能的康复训练是在平时参加娱乐活动的同时,有目的性的学习一些谋生技巧,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2.4.2 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目标定向的系统程序,以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障碍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2.4.3 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指使用学习理论的特殊原理,促进人际交往中所需技巧的发展与掌握,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增加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社交行为,提高社交感觉和判断的准确性。社交技能训练(SocialSkills Training,SST)在国外被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怖、儿童孤独症等精神障碍的治疗,并且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以从社交技能训练中获益。
2.4.4 音乐治疗
医疗机构运用音乐疗法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主动性的音乐疗法、被动性的音乐疗法、即兴法、综合性音乐疗法。吴玉英等对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说明主动性音乐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2.4.5 文体训练
文娱和体育训练也是康复训练重要的一种方式,一般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可进行唱歌、听音乐、学习英语、欣赏绘画、阅读报纸、杂志、打球、下棋等等文娱体育项目。长时间的坚持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摘要】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出现的拒食行为及产生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 对我监精神病患者从精神症状及心理、社会、躯体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精神疾病患者拒食有受被害、幻听等精神症状影响,对强迫强迫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对改造、人际关系、监狱环境不适应等。 结论:应高度重视精神病患者拒食现象,及时采取必要的对策。精神病患者拒食是一种异常摄食行为,在临床相当常见,拒食不仅妨碍药物治疗和精神康复顺利进行,而且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恶化,对这些患者必须予以很好的管理和照顾。因此,关注和分析精神病患者拒食原因对服刑人员身心健康和顺利改造来说十分重要。现将我监近年来精神疾病患者拒食行 为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监共有各类精神病患者62例。我监对精神病服刑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此期间出现拒食行为的共52例,占83.87%。拒食患者中,均为男性,年龄21-45岁,平均( 34±7.8 )岁;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 32例、抑郁症11例、躁狂症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均符合《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了脑器质性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拒食行为出现时间为:进入集中管理区1周内拒食 9例,发生在监狱减刑等获益行为当天21例,发生在人际关系恶化时6例,发生在批评教育等行为时16例;有反复拒食行为史的46例。
2 拒食原因分析:
2.1 从精神症状及心理、社会、躯体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造成精神病患者拒食的原因是受被害、幻听等精神症状影响。其中,被害妄想 6例,占15.53%,表现为患者惧怕食品中有毒而不敢进食;罪恶妄想 3例,占5.76%,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有罪,要以拒食的形式来赎罪;疑病妄想 7例,占 13.46%,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各种各样不治之症而不愿再进食;幻觉7例,占13.46%,表现为由于幻听、 幻嗅,患者觉得食物难吃或有怪气味,不敢正常进食;木僵和违拗 2例,占3.48 %,表现为患者不食、不语、不动,劝其进食即表现违拗现象。
2.2 是抵触情绪所致,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不愿意到集中关押点,他们就以拒食来反抗或发泄不满,此类患者 6例,占11.54 %。
2.3 来自改造方面的原因: 由于服刑人员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很多个人的基本需要及各种欲望就相应的被限制,这样很易出现不良情绪,对于有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来说,他们更难理智的处理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易出现对抗改造的各种行为,拒食是他们常见对抗表现,从他们的发病时间表现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
2.4 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服用的药物常会导致肝功能损坏,尤其是并发有其他疾病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坏,这时有的本身对治疗就不太情愿的情况下,会导致拒食的出现。
3 对策
饮食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需要和维持生命,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取食物后,供给机体营养,维持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修复组织,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 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1。精神疾病的饮食与治疗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患者的饮食状况,分析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加强饮食护理在这些方面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的意义。
3.1 增强爱心与责任感精神病患者是值得特别同情、关心的弱势群体,精神疾病的饮食与治疗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 认真研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拒食患者实行专人管理,以此作为促进患者早 日康复的应尽之责。
3.2 做好言语、行为观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主动、热情、礼貌、耐心地与之交流。帮其尽快适应管理区生活;对有抵触情绪者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恢复期的患者,事先熟悉其基本情况及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对抑郁症患者,应主动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孤独感;对已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患者,可组织患者参加各种游戏、娱乐活动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融洽护患关系,促其自动进食2。
3.3 不断改善患者的饮食状况和进餐环境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会产生抑制食欲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并经常调整食品的花色、品种,使患者易于接受。同时要注意保持进食环境安静,避免外界环境的刺激,必要时多使用一些促进食欲的语言加强诱导。
3.4 有针对性地采取饮食干预
3.4.1 对患被害妄想不肯进食者,在耐心说教的基础上,鼓励集体进餐,嘱护士可让患者参加分饭,也可让其与其他病友一起,共同进餐,并允许他任选饭菜,还可以当着患者的面先尝几口患者的饭菜,以减轻或消除其疑虑,增加其安全感;切不可在患者面前低声耳语,以免生疑3 ,影响治疗。
3.4.2 有罪恶妄想的患者拒食较顽 固甚至有 自杀企图,要严密观察,反复劝告,必要时可配合电刺激治疗。
3.4.3对疑病妄想和癔病患者,应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给予暗示治疗、心理治疗,对疑病者可予暗示其病已逐渐好转,争取患者自动进食。
3.4.4 对抑郁症患者和有抵触情绪的患者要了解患者的心境,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之交谈,要多谈人生美好,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努力说服他们自动进食,同时提倡与他人一同用餐,增加患者对饮食的兴趣。
3.4.5 对多种治疗手段无效的精神疾病患者,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鼻饲饮食或输液, 以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摄人。
3.4.6 对因对各种管教原因而拒食的患者,应考虑用综合手段,在保障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强制措施和人性化的关怀,使正常管教能得以实施,不能因为其拒食就迁就搞特殊化,从而影响正常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
参考文献
[1]. 熊应菊,熊启艳.精神病病人进食障碍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1,16(7):420 -421.
1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医院药学已发展到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工作模式从曾经的调剂配方,以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核心。在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是为临床一线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信息,从而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遇到问题及用药指导
精神类药物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改善各类精神症状。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发生率也较高,有的不良反应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催乳素分泌增加、性功能下降、嗜睡、头疼、心电图异常、性低血压、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等。该类药物服用时间较长,但又因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也有主观因素,在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用药上存在同病异药和异病同药的情况。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病期用药剂量相差较大,有的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用药剂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血药浓度监测也不能说明理由。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所用药物了解不多,又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对用药存在较多的疑问,所以强调药师与患者必须直接接触,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
精神卫生中心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对于初次用药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疾病和治疗药物不甚了解,因此他们的咨询心理更迫切,更关心药物的疗效。在回答该类问题时,药师一般主要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进行说明。对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应提醒其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类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对于长期用药者,因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和所用药物有所了解,其所咨询的问题往往较具体。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病人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病人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药师应告知精神类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过早停药或擅自停药易引起疾病复发。
3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药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作为精神卫生中心药师更应掌握精神类药物的用途、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做到专业知识精深、相关知识广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精神类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注重心理治疗。作为药师则更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尽量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交谈中应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了解用药常识。同时, 药师需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咨询分寸,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减少了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的盲目性、恐药性和无助感,使患者对用药有了更大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及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整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程锦梅.门诊药房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2.
[2]安鸿志,张斌,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5):308.
【关键词】心理干预 MECT 精神病患者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48-02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 是传统电休克治疗的改良,已普遍运用于临床,其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1] ,而精神科临床工作中,鲜见MECT治疗前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影响的报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家属给予心理干预取得相应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资料为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女病区住院的患者,患者全为女性,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一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家属为患者的父母、子女或爱人。其中心理干预组67例,平均年龄(36.36±8.35)岁;非心理干预组71例,平均年龄(38.69±6.28)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等相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MECT治疗前,需要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进行简单介绍后家属即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家属分为一组,为非心理干预组;另一组患者家属存在诸多迟疑因素,对此组家属进行心理干预,该组家属为心理干预组。两组家属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给予患者家属SCL-90测定[2]。
1.3 统计 将2组患者家属的SCL-90数值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家属同全国常模相较,SCL一90测试中的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抑郁因子、恐怖因子与全国常模相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心理治疗组家属焦虑因子、抑郁因子、恐怖因子与心理干预组家属相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家属与国内常模比较及两组患者家属比较(±s)
两组家属同国内常模比较,P<0.05;非心理干预组家属同心理干预组家属比较P<0.05。
3 讨论
一个家庭出现精神病患者,可以导致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异常,对于整个家庭成员来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方面,都是一个严重的不良刺激,因而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不良生活事件,不良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严重的心理卫生异常[3]。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两组患者家属同全国常模相较,SCL一90测试中的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抑郁因子、恐怖因子与全国常模相较有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为当前社会对精神病仍缺少相应的认识和理解,有些患者家属对疾病认识亦有偏差,特别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对自身躯体状况过分关注,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害怕等负性情绪,这还可能同他们承受一定的社会压力有关,这与国内沈涛等报道一致[4]。对于需要给予MECT治疗的患者,家属普遍存在诸多担心,本研究显示:未给予心理治疗组家属焦虑因子、抑郁因子、恐怖因子与给予心理干预组家属相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患者家属对于MECT治疗时麻醉情况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副反应存在明显的担忧及恐惧。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针对患者家属主要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向患者家属耐心解释患者当前病情给予MECT的必要性,麻醉时详细过程,打消家属疑虑,对于MECT后可能出现如近事遗忘等情况亦充分告知。另外在征得某个正在给予MECT治疗的患者同意下,由患者向家属进一步现身说法,使家属顺利签下知情同意书。
总之,精神病患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理解,患者亲属心理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对患者进行MECT治疗前,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疗效肯定,有必要对患者家属给予心理干预,改善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4-735.
[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6.
在精神科病房工作中,拒绝饮食现象经常发生, 因此,了解和动员患者饮食成为精神科护理的重要环节。现将2004年6月~2006年6月56例有拒食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拒食患者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12~53岁,平均37.6岁。其中精神分裂症31例,抑郁症11例,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10例,癔病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癔病诊断标准,并排除了脑器质性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1.2 拒食行为出现的时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前有拒食行为10例,入院1周内拒食19例,其中入院当天拒食13例,恢复期拒食2例;抑郁症、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癔病患入院前及入院当天即有拒食行为。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认真观察,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心理护理。对新入院的患者应积极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帮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对精神分裂症有抵触情绪者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平时要与患者耐心交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心理活动。对恢复期的患者,事先熟悉其基本情况及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并且要有诚恳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切莫嘲笑、哄骗[1]。对抑郁症患者,应主动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孤独感。
2.2 具体措施
2.2.1 被害妄想的患者:在耐心说教的基础上,应避免单独进食,鼓励集体进餐。工作人员可当面先尝,使其认识到大家是分吃同样的饭,以减轻或消除其疑虑[2]。护理人员切不可在患者面前低声耳语,以免生疑。对该类患者经参加集体进餐,并由护士先尝等办法后多可主动进食。
2.2.2 自罪妄想的患者:这类患者拒食较顽固,甚至有自杀企图,应严密观察,反复劝告,必要时可配合电刺激治疗。
2.2.3 木僵患者:护士要亲自给患者喂食。喂时态度和蔼,耐心说服,动作温柔,不流露厌烦态度。也可将饭菜放在其旁边,护士在附近观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鼻饲饮食,以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摄入。
2.2.4 抵触情绪的患者:应从关心入手,与病人耐心交谈沟通,一方面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之交谈,对他们进行心理支持,给予关心,取得好感,从而减轻抵触情绪,主动进食。
2.2.5 恢复期的患者: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已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护士应主动、热情、礼貌、耐心的与之交流;也可组织患者参加各种游戏、娱乐活动或电话方式与家人联系等,融洽护患关系,促其自动进食。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有模糊认识的患者言传身教,讲述自己的病情演变经过及心理变化过程,往往起到较好效果。
2.2.6 抑郁症患者:要了解病人的心境,给以关心、同情,要多谈人生的美好 ,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努力说服他们自动进食。
2.2.7 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他内心世界、所信仰的神灵,并给以恰当的诱导,对自知力缺乏,不承认精神病的可采取哄骗方法,如:“是某某神派我来专门给你送饭吃的。”往往能主动进食。
2.2.8 对癔病患者:应主动热情接待,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给予暗示治疗、心理治疗,并说服解释,争取患者自动进食。
2.2.9 输液:对多种治疗手段无效的精神疾病患者,应给予输液,以保证营养摄入。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21.
探讨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心理治疗的治疗方法及可行性。对精神科住院病人进行分析。病情易于控制,起效迅速,有效率为99%,效果理想。综合医院精神科开设开放式病房心理治疗是有效的、可行的、安全的。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按CCMD-Ⅲ进行分类和诊断,其中男658例,女542例,男女之比为1.2∶1。年龄8~94岁。平均年龄43岁;住院天数2~96天,平均23天。诊断: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543例,抑郁症223例,双相心境障碍127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87例,癔症15例,应激相关障碍85例,神经症76例,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5例,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青少年期心理障碍8例,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12例,其他精神障碍16例。
1.2方法入院患者除少数有攻击、毁物及高度抗拒患者暂不入选外,其余全部纳入治疗范围,病房为开放式,环境幽雅、明亮、清洁、安静、舒心。入院患者可留有家人陪伴,可自由进出病房。对患者不得实施监禁、约束带约束及电抽搐等强制手段。治疗医师除负责病历书写、检查及药物医嘱外,还专门负责各病人的心理治疗,并配合护士开展音乐、健身、生物反馈、适当农疗等治疗。还与家属配合,定期开展精神卫生知识讲座。上级医师负责把关,实行三级查房制度。
2结果
开放式病房心理治疗的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在安静、信任、尊重和自由的环境下,同医务人员建立平等、和睦的协作治疗关系,病情易于控制,起效迅速,暴力、外逃、自伤、自杀、攻击等行为明显减少,病人的安全感、承受挫折的耐受性和面对现实的适应能力、重建认知和人格的信心明显提高、有效率为99%,效果理想。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