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消防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将安全教育列入工作重点
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996年,教育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为扫除校园安全隐患,国家教育部已将安全教育列入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不仅是学生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当前,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学生安全工作。教育部已相继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生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我们要真正提高认识,牢记“隐患就是事故”、“校园安全工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还要树立“安全教育重于泰山,师生生命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全保障,制定学校安全工作预案,班主任老师应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观念,站在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高度,始终将学生的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做到经常教育,及时教育,教育到位,教育全面。还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挤出时间,利用班会、自习课时间,向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能够真正进入课堂。
确保广大学生的安全健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祥和,保护中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长 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教育是一个终生事业,这句话不仅对孩子适用,同样也适用于父母。然而,当前针对家长的专业教育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安全教育方面。每到假期,孩子发生意外屡见不鲜,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免提出疑问:家长的安全意识是不是需要提高?
家长应掌握安全技术、冷静技术,并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为家长提供不同的安全教育策略,以便于家长们有针对性地创造良好安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提升孩子对于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个训练在培养孩子的防御安全的过程当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些在孩子日后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信心的提升等情商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必须要让其认识到养成好的安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引导其心灵深处对产生好习惯的渴望;特别要建立必须遵守好习惯的约束机制,从而逐渐铲除“习惯性违章”赖以生存的“土壤”,使新的好习惯得以建立。下面是一些必须养成的安全习惯和必须有的安全意识。
1.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孩子要尽可能早地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的全名及联系电话和工作单位、紧急求救电话号码,以备孩子不小心走散或遇到危险时呼救或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络。
2.不玩火、水、电。要从小就告诫孩子:远离火柴和打火机一类易燃引火物,不可开启煤气开关,更不能用手去摸明火;玩鞭炮和焰火时要特别小心。
大人不知情时,不要扭动自来水开关,切不可自己进浴室随意开启热水龙头,甚至在浴室里推、拉、打、跳。
在湖、河边上玩耍,要在安全地带,决不要乱跑乱蹦,以免失足误入水中。
不能去触摸正在运转的电风扇等电器产品,更不可用湿手去摸电器的开关、插头;千万不要将手指、别针、回形针等放进插座,以免触电。
3.远离尖锐危险品。告诉孩子,不要把铅笔、筷子、冰棍、玻璃瓶或尖锐的东西拿在手里或含在嘴里到处跑;也不能随便拿刀、剪或其他尖锐器物当作玩具,这样不但容易伤了自己还可能会扎伤他人。当然,孩子大点后,必须教会他正确使用刀、剪等用具。
4.防止异物入体。不随便把东西如小石头、花生粒、瓜子、小纸团等放入口腔、鼻、耳,以免发生意外;不可拿清洁用品或杀虫剂喷着玩;不可随便捡食地上或桌上的东西;不要用塑料袋或棉被蒙头、把绳子绕在脖子上或躲在柜子、箱子里,以避免窒息之险。
5.避免运动受伤。教育孩子,不做危险性游戏,在运动或游戏时注意规则,按顺序进行,避免碰撞或因抢夺玩具受伤或受到破损玩具的伤害;教育孩子,尽量不要攀缘登高或从高处随便跳下;不拿超过自己承受力的东西;更不可在阳台、窗边及楼梯口嬉戏,避免发生坠楼和滚下楼梯。
6.交通出行要注意安全。从小就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给孩子讲解一些交通标志和交通指示灯的意义。野外旅行散步时,教育孩子不得随便采摘花果,抓捕昆虫;更不能将野外的花果等物放入口内,避免中毒等意外事故发生。
7.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告诉孩子,单独在家时,如有陌生人来访,不要私自开门,不经大人同意,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接受他人的诱惑,以免被骗。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经常听到活泼可爱的孩子遭到意外伤害的惨闻,这大多是因为孩子在遭到危险时不知应该如何应变所致。那么孩子能学会在紧急情况下避免危险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要孩子做到这一步仅仅告诉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者“遇到火灾时不要惊慌”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问孩子应该如何去做。比如:
1.你跟妈妈一起在一个大购物中心购物(或者在海滨浴场、公园等地方游玩)。你停下来张望了一会儿什么事情,当你抬起头时找不到你妈妈了。
应告诉一个可靠的人,你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如果是在购物中心,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是在海滨浴场,告诉救生员。切莫随便找一个大人告诉他你走丢了。
2.你独自在家,门铃响了,你从门上的窥视镜中看到一个陌生人。
决不要为任何陌生人开门。哪怕他说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说他是警察,或者说是你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等等。但也不要门铃响了而不理会,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陌生人,你妈妈在睡觉,而你打不开门,让他过一会再来。然后,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让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3.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一个成年人在你后面跟着你。
应穿过马路或者走另一条路,以避免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陌生人仍然跟着你,或者他强迫你跟他走,你要大声尖叫并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一个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房子跑,因为房子有可能是空的。如果这时你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夜间,家里的人都已入睡。突然你发现家里失火了。
要大声叫“失火了!失火了!”以叫醒其他家庭成员。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预先观察好的安全地带。如果屋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爬出屋外。如果你发现你寝室的门是热的,说明火源在客厅。因此,不要打开你寝室的门。如果你住在楼上,又不能从窗户逃生,那么就打开窗户,用床单之类显眼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让身体贴近地面,等待救援。因为贴近地面的空气中烟的含量最少,人可以生存的时间最长。
5.你发现家中的大人躺着一动不动,甚至当你叫他时他仍然不醒。
应立即给急救站或者医院打电话。如果你不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可以让接线员帮忙,也可以叫邻居帮忙。
6.你独自在家时不慎用利器将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严重划伤。
如果伤口流血不止,应马上用干净布,例如毛巾等,将伤口包紧。包紧的程度应能止住流血,但也不能太紧以至于伤害了自己。然后,给家长或者邻居打电话请求帮助。
7.你和朋友在湖边或者游泳池边玩耍,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你切莫跳入水中企图救他,除非你受过专门的救生训练,而应该将救生圈或者其他任何可以漂浮的东西扔给他,让他抱住并坚持,然后,跑去叫人帮助。也可以找一根树枝或者一根竹竿,抓住一头,人趴在岸边地上,让你的朋友抓住树枝或竹竿的另一端将他拉向岸边。切记!你必须肚皮向下趴在岸边,以避免落水者把你也拉入水中。
除了上述的7种情况外,您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生活环境补充1?3种情况以及应变方法。这样可以将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的机会降低到最低,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道自我保护的安全屏障。
帮孩子远离不健康的模仿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模仿也是孩子的本能,12周岁以前,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少对危险的辨识能力,家长须格外注意,您的安全意识和谨小慎微的习惯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当然,还要帮孩子远离不健康的模仿。比如,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其挑选一些适合观看的动画片、影视剧,让孩子远离暴力、血腥的影视剧。
养成好习惯有诀窍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模仿性极强,父母要时刻注意为孩子树立安全行为的榜样。
例如,看到爸妈使用工具、餐具、电器时总是小心翼翼,孩子自然也会小心。父母要通过言传来促进身教,使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比如,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可以边示范边讲解:“当我炒菜的时候,我非常小心地不去碰摸铁锅的边缘,这样就不会被烫伤。”
学校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学校是增长知识的教育殿堂,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甚于家长,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阵地还是学校。
安全教育是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少教师总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如何把安全教育这门功课开好、开生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而实用的知识课和实践课呢?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为了不增加其负担,学校不妨采取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的形式,加强实用性,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
安全教育应纳入中小学必修课
统计显示,我国每天大约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还有很多孩子受到意外伤害。“这与未成年人的安全宣传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项宗西委员认为。
项宗西在提案《关于将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纳入国家课程的建议》中指出,现代社会中,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交通事故、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与健康,而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受到意外伤害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
“由于传统教育的观念,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安全教育。”项宗西说。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国务院2007年下发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系统性的国家教材,缺乏固定的、定量的课程课时要求,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不能完成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行为的训练。
为此,项宗西在提案中建议:
首先,在现有中小学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安全教育基础上,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规定教材、课时,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们能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救逃生本领。
其次,教育部应依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安全教育学科教材,并将其纳入免费教材配发目录。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指导;模仿;创新
很多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总是觉得难以下笔,即使写了,他们的内容也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缺乏亮点。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学习作文的目的也无非是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同时达到一种让人感觉美的过程?模仿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模仿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笔者认为,作文课,不是培养作家的课,作文要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到作文,许多学生往往唉声叹气。作文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笔者认为,作文也应该是从模仿开始。
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模仿,也是人类一切智慧的源泉;模仿,同样是人类的一切创造之母;模仿,更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为什么我们面对这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却要拒绝模仿、躲避模仿、害怕模仿呢?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今天的教学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学生要有创新能力。
二、学生学会善于模仿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将阅读教学与学生作文联系起来。有时即使教师进行了作文指导,学生依旧难以写出好的作文来,而从“范文”中去寻找作文的方法,将语文教学的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所学课文得到写作的启示,寻得作文的方法。这样也未尝不可,不仅能更好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作文由畏惧到喜欢,并通过对“范文”语句、段落、形式、结构的模仿进行创造,最终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就是指导学生在较多地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模仿课文的某些写作特点或某一部分进行写作。学生写作,对生活虽有某种感受,对写作也有一定欲望,但缺乏写作资料积累和写作表达能力。
2.从课文找契入点,渗透作文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每篇课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文章特色,抓住切入点。而语言和想象的训练和模仿是我们每次训练的重点。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有了典型的材料,如何加以利用组织,做到描绘其景,抒写其情,这就需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当然,语言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模仿语言习作,用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模仿习作,是学生作文的低级阶段;仿作,是把学生引进写作之门的一种手段;但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仅依靠模仿是不行的。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得到的经验是:作文不同于写字的临帖,作文也不同于画画,作文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单单地让学生模仿写作,这也是不完整的。
三、开辟科学模仿新途径
模仿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模仿不是遏制学生独特个性和创新思维的,恰恰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内在需要和培育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关键是看我们能否科学有效地运用好“模仿”这把“金钥匙”。下面就模仿的灵活运用提出几条建议:
1. 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范文。
2.要尽力打破单一模仿的格局。
3.要把模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语文分析、语法逻辑辨别、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直觉思维和感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直觉思维和感官探索,是很难激发起对语文这门学科热爱的。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行为主体对语言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会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属于心理行为能力范畴。语感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成为判断语境、理解予以、创造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只要把握好语感,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语感培养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和源泉,生活的宽广决定了语文的广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感的培训应高从生活体验开始,学生要全面开启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多引导和点拨,善于让学生将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逃避等心理,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兴趣后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学与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就是对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产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并能够在乐此不彼的学习心理状态下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语文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涵盖了默读和出声朗读,与诵读的作用并举。学生在阅览过程中,手、眼、脑等感官协调互动,这是训练学生直觉感官能力的基本方式。快速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视觉上呈现的不是独立零碎的语言文字符号,二是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组合起来的整体篇章,在阅读古城中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直觉感官思维、期待预设思维来简化阅读过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分辨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能够将其语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人获取知识,五分之三来自视觉,五分之一来自于听觉,而其余来自于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朗读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之一。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重难点。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即语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而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比如词句停顿、轻重音等,这样有助于加强对语言、词义以及句意的理解。
4.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言作品除了具有字面含义之外,往往还具有言外之意。而这些言外之意的勘破需要用到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中,会出现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懂得真实内在含义的,只有透过语表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书面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在脑海中联想或想象出来,实现了固定化想跳跃性和自由性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兴趣 导入环节 游戏
小学英语课程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位置。对于小学英语来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老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到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老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成功的导入一节课是上好整堂课的关键,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导入新课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精辟生动的开头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课开始前师生之间做一些口语交际,老师讲一个小笑话,做一些小游戏或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指令性动作等,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课前歌曲热身,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语感,用观看课件的形式了解所学内容,不但降低了理解内容的难度,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还可利用实物、图片、单词卡片等手段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语言环境,生动、形象、有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用真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素养的培养,它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前提下,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如果教师能以可亲可敬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诱导,消除学生的恐惧、无助等负心理效应,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往、自信、兴趣等心理效应,赢得学生的“一见钟情”,会给以后的教学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好处。英语作为小学课程中一门对于学生“司空见惯”的而相对语文、数学等课程而言,是较为陌生的语种,必然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神秘、向往、激动、无助等心理压力,并强列渴望从任课老师的形象和言语中寻找答案和心理平衡。
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从而比较容易形成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双向配合教学关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的态度,同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做知心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他们更快更好掌握英语这门未来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
三、活用游戏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新颖、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可以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从而改变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之前,应该先设置好游戏的规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整准备。只有接受理解游戏,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有一些课堂上常常使用的旧游戏,可以就规则或玩法做出适当的调整,玩出新花样。如Simon Says游戏,教师用英语发出命令时,学生按命令来做动作。时间久了之后,游戏失去了新鲜感。在使用这一游戏时,我加入了手势,手势时而和命令一致,时而不一致,并且告诉学生手势本身与命令无关,不需要考虑,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跟着手势去做而出错。这样不但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还使旧游戏有了新生命。
如在学完介绍朋友后,可以玩传球的游戏,当球落在谁的手上时,他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传球的人,“This is/she(he)is my friend”游戏的目的在于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给同学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中加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注意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境之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表演的人身临其境,完全进入了角色,观的人无不被同学的“惟妙惟肖”的演技逗得捧腹大笑。这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吸引了全班同学。他们从表演中提高了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
五、培养能力与信心,提高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一些兴趣以后,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老师的应抓住这一点,采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差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增加,甚至产生厌学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努力减少优差现象,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推进本市中小学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安全自救及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市教育委员会
(二)承办单位: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三)协办单位:区教育局、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
三、参加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
四、活动内容
(一)知识类:地震基本常识(地震前兆、应急逃生、自救互救),防火灾基本常识(灭火逃生)。
(二)技能类: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挤压)。
五、活动时间与方式
(一)各区县自行组织教育活动
1.时间:11月中旬—12月中旬
2.内容: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防灾自护知识技能主题教育活动;制作一块反映本区县中小学校开展防灾自护专题教育情况的展板(喷绘板,长2.4米,宽1.2米);选送一节主题教育教学课件光盘(刻录在DVD光盘上,授课对象、形式、内容不限);选拔1支12人参赛队参加全市展示活动(地震自救演练3人,火灾自救演练3人,心肺复苏互救演练三对6人)。
(二)全市教育展示活动
1.时间:12月下旬
2.地点:市建青实验学校
2.内容:
(1)集中展出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防灾自护专题教育展板和教学活动课件。
(2)展示中小学生地震、火灾自救互救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
(3)观摩市消防局消防队火灾救护现场演练。
六、活动要求
(一)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面发动、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各中小学校参与此项活动,努力提高防灾自护教育的普及率。
(二)要坚持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中小学校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组织形式多样的知识教育和逃生演练。
七、奖励
关键词 创新 情境 提问 能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发现问题。
(一)找题眼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二)抓中心词句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揭矛盾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四)比好坏
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五)抓感兴趣的部分
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三、让学生的问号延伸到课堂之外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能提出新的问题。能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才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16-01
由于我国社会新时展迅速,社会上的一些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城镇条件较好的地方,学生们贪玩致使学习的兴致也越来越低,更别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也就造成了数学学困生的产生,而且上涨的速度迅猛。为了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有所提高,转化学困生的问题迫在眉睫,也是初中数学教师面临严峻的问题,学校也要加大对此问题的重视度,特制定以下方案。
1.让学生们端正自己的学习心态,对数学学习更加认真
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初中教师到小学中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以及小学教师的教育方式。在小学五、六年级中可以将所学的教案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和初中教学的方式相比较,找到合适可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施教。让学生们更快速的能够适应初中教学的新模式。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老师很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好坏并非取决于学生们的基础底子的深厚,而是他们学习的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去学习。比如。有的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粗心大意,看到题,粗略了看一遍就进行解答,不能够很好审题,对题本意曲解,从而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一类的问题发生,老师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能让学生冷静的分析题,进而准确的解题,让学生们能够掌握解题的思路,发现问题并能够纠正学生们解题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让学生们能够养成复习和巩固旧的知识点,在课前能够养成预习新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个积极向上的态度,虽然这个任务是比较艰难的,但是老师们不畏惧困难并有恒心完成。
2.对于学困生,老师要给额外的辅助教导
虽然学困生的底子比较差,但是老师也不能为了满足学困生而使整个课堂放慢速度。比如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让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加强教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于老师耐心热情的辅导,在无形中给学们一种动力,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的有兴致。
比如在数学课中《求圆周长》的课程中,学困生不能够理解这个求圆周长的公式是怎么来的,老师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困生们进行演练,并让学生们反复的去做类似的题型,从而更好的掌握这一知识点。
3.老师将有趣的活动引入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为更好的让学生们愉快的在课堂中学习,在现在教学模式中,老师们都能够在数学的教学中和一些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们学生的兴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一些有趣的游戏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玩乐就可以学到知识,而且也愉悦了心情。
在初中教学中,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画图或是剪纸等,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就可以掌握知识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培养师生情感,为学好数学打基础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那门课程感兴趣与这门学科的教师感情有着紧密的关系。学困生由于数学学成绩较差,他们往往不与数学老师正面沟通或见而避之,更别提有问题向老师请教了,这就造成了学困生问题的积累,给学困生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因此更不好的去学习数学知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老师可以主动的去接近数学学困生,主动热情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对老师增加信任,让他们不再自卑,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加的有信心。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运用生动的话语,以及灵活的肢体语言给学生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动力。往往老师一个轻微的举动都可以给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当学生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耐心讲解,给学生们一种和谒可亲的感觉,会让学生们更易接触。学生在日常生活上有问题,老师了解后,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对老师信赖。当学生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老师要耐心的听讲,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促进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们对数学课堂更加喜爱。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就要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在这项艰巨的任务中,老师一定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以方案激发学生们对初中数学学习兴致,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使学困生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并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时,在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场地采用半圆形、梯队形、五角形、马蹄形、梅花形等不同常规的设计,给学生好奇、新颖的感觉。在热身活动时,可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前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2.学生练习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方法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30
小学语文是教育课程中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想要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堂就是一个良好的培养平台。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使命,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培养方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教师要通过思和分析考,创设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放在教学任务的首要位置。
1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创造力培养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思维开发的原动力,也是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源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本身就要具有创新意识,教学课堂就是教学创新的一种方式。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实施创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提到创新教学手段,一般想到的都是各种课堂活动的开展,比如小型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借助问题,自主想象自主发问,脱离原有理论的束缚,便是创新的体现。其实,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是创新的表现。除了教师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而且必须创新。
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将具有时代特征的趣味性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理论、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地学习方法,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培养自身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2.1 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象能力相当于创造的翅膀,学会正确地联想和想象能够丰富自身知识内涵、举一反三,唤醒自身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突破现实空间的局限、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联想,如何由现实问题和事物产生相关联想,再通过联想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模式,利用语文课文课堂抽象化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课堂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文中的实际事例来创造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创新能力。总之,正确地想象和联想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有疑虑才会思考,思考就是学习的过程。创新意识起源于积极活跃的思考能力,思考的前提是要有问题被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反过来,由学生自发提问并解决问题,或者由教师故意提出有“问题”的问题,鼓励学生反问质疑。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和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其内容设置疑问,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设置疑问。把问题的探索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文章,可以使学生带着探究和解惑心理主动性学习,积极在文章中划出关键词汇和语句,在巩固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会显著提升。
2.3 注重课堂实践合作,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将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改为师生间实践合作模式。课堂活动开展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大胆展示个人风采,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体现出来,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可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总之奉行畅所欲言的准则,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特点,参考和学习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彼此欣赏、取长补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自新课改后很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被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多多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苑占霞.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3).
[2]吕会玲.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J].大观周刊,2012,(36).
[3]谢亭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金色年华(下),2013,(7).
关键词:地方课程教材;生命教育;有效策略
G631
近几年,各种媒体报道的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出现,而且有攀升的迹象。这些悲剧不断重演的背后,是社会、家长、教师只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多关注,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孩子的智力培养上,而忽视生命教育的结果。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地方课程》有这很多生命教育的结合点。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学,让孩子学习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的主题,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把同一主题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主题教学活动。
一、拓展教材外延,激活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就地方课程教材的内容而言,通俗易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都能看得懂。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感知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呢?
教材是教与学的工具,但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各年级在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上各有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来展开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进行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营造课堂氛围时我们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情境再现法。在课开始之初,教师创设学生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视频、图片欣赏法。利用视频的精彩画面和声像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悟所学的知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利用生动鲜活的图片让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进课堂,就必须进入“引导“角色,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教师要用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学习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体验实践式生命教育
1.看安全教育专题片法。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他们抵御意外伤害的意识还较为淡漠,自我保护能力也急待提高。因此要通过看《交通安全》、《火灾防范》等专题片来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2.故事讲述法。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学生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生命知识和激起珍惜生命的思想情感。
3.名言警句法。学生阅读和搜集一些富有生命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和俗语等,使大家得到心灵的感染和熏陶,从中获取生活和人生智慧的美的启迪。
4.情境表演法。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大家置身在一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遭遇情景时如何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从正确中学到应有的智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高年级地方课程教材中青春期教育方法:自我悦纳体验模式
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②引导探究,形成初识。
③组织参与,促进悦纳。
④激励反思,内化外显。
6.小组讨论法:在教学中,通过分小组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引起学生共鸣,让孩子明确辨析正误,了解一些正确的做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7.在教W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游戏活动、模拟练习、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四、结合课外活动,助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在课堂上未必能一一涉及,而且生命教育又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其实践性比较强,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这样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形式多样的、富有实践性的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强调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有机地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五、家校合力,拓宽生命教育渠道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生命教育才能青春常在。
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可以从整合师资力量、家庭和社区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师资力量,就是要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状况,全身心地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认真分析,及时解决,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导者、教育者和鼓舞者。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优势,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作用,对学生的变化和发展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关怀。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认知过程,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和言语说教能完成的。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也贯穿了一到六年级每一册地方课程教材中。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法制 教育 意义 方法
引言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是要害的一环。所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针对当前教育实际,中小学生必须重视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好法律,掌握法律知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中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面对当前部分中小学生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浅谈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价值。
1.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式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遵纪守法,提高整体素质。针对当前教育实际,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好法律,掌握法律知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中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方法
面对当前部分中小学生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学校要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工作:
①开设法制教育课。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做到有教学教材,有专职教师,或从当地公检法机关聘请干警担任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学好法律知识,在平时并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测验。
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学校可请法制专家或学校法制教师主讲①,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给学生进行主题讲座,尼木县中学聘请了尼木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担任尼木县中学的法制副校长,并且将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作为固定的法制课,有目的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③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语文、常识、思想品德等课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一些法律教育内容,文道结合,细水长流,滋润学生,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
④组织学生开展关法制问题的主题班会。启发学生热烈讨论,提高法制意识。
⑤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情景模拟等显而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的爱好,尼木县中学法制副校长,组织学生到尼木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参加旁听,切实提高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效。
(2)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搞好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搞好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①家长不但要学习法制知识,在家庭中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更不要在家里传播黄色或不健康内容。②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还需要社会的配合,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
(3)开展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建设。①成立法制教育办公室或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②。目前有好多学校已对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但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组织。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管理上不够规范,教育效果不好。②学校可以挑选思想品德好和热心这项工作的教师来担任法制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以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地学习与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教育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价值
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他们刚刚踏上人生的成长之路,心理状态脆弱,易受诱惑,喜欢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道德和理智相对模糊,易受外界的影响。纵观在所有中小学生罪犯中,部分罪犯就是从小养成了犯“小”罪的习惯,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告,任性妄为地做些违反学校纪律或小偷小摸的犯罪行为,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让我们携手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起一片纯净的法制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法》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禁毒、综治、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重视中小学预防教育工作,积极协作配合加强了对中小学生预防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建立了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集会议研究有关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生预防教育工作机制;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制定预防教育方案,布置各学校预防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各有关学校建立健全了学校禁毒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禁毒教育计划和制度,签定禁毒责任状,将禁毒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进行考核;
二是将禁毒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确定负责预防教育的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进行禁毒业务培训,提高禁毒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让禁毒教育走进课堂,将禁毒预防知识纳入语文、政治、地理、历史课程教学之中,让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结合有关教材将什么是,的种类,的产地,对人类、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及其严重后果,中国禁毒的光荣历史以及相关的禁毒法律、法规等内容有机的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面宣传教育。将知识作为学生必掌握的内容进行考试考核,确保了工作实效。
三是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预防教育活动:将教育纳入每周的主题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班主任晨会等重要活动,做到警钟常鸣;设置预防教育标语、警句、预防教育宣传牌,举办专题专栏、墙报、黑板报、展板、广播、校园电视,营造良好的禁毒教育氛围;积极聘请禁毒委领导、法院领导为法制副校长,聘请禁毒民警、社区民警、派出所民警担任法制辅导员,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到校做法制专题报告,以案例分析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学习,并当场回答师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学生认知、预防能力;举办模拟法庭活动,邀请公检法机关专家亲临现场指导,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律知识、体会法律尊严,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能力;组织学生到强制戒毒所、少管所参观,请吸毒人员到学校现身说法,使学校师生受到现实教育;结合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讲座”和“青春期专题讲座”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展示资料,了解学生吸毒现状,分析吸毒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讨论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增强禁毒、拒毒意识。
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是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提问:奶奶买回了6个苹果,现在要把这些苹果放进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算一算可以装几盘?学生很快就解答出来了。接着提问:
1.添加一个苹果,问: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请摆一摆。
2.再添加一个苹果,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
3.把苹果的个数变成7个、8个、9个、10个等,还剩几个?会出现什么结果?
7÷3=2(盘)……1(个)
8÷3=2(盘)……2(个)
9÷3=3(盘)……0(个)
10÷3=3(盘)……1(个)
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余数会不会出现3?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自己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合作与交流能力是21世纪国民的必备素质,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合作交流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把握合作与交流的时机:在突破重难点时,在学生有疑难问题时,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等等。掌握策略:定人数、定组长、定职责、定目标、定内容,留空间、留时间、留机会给学生。例如在“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求法,然后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结果多数学生掌握了两种以上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所拥有的数学眼光、数学创新意识更强了。
三、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与探究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与探究,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会探究学习,不去想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与探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与探究的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他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自己艰苦的脑力劳动的过程,没有“思”就没有理解,没有“思”,对教材中科学的结论也只能是生吞活剥地接受,照本宣科地记录,成为听课的录音机、记事本。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听课习惯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会思考问题。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与探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每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能否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和辨析,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创新意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尊重学生独立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复习。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会复习。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等,都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复习不只是对已学习知识的回忆,更是对已学知识的整合。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要把基本知识整理出脉络,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