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建设成效范文

乡村建设成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建设成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建设成效

篇1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临泉县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 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发展——以临泉县陈集镇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5月9日

陈集镇位于临泉县城南40公里处,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接壤,总面积为65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20个自然村。近年来,该镇从实际出发,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树立集镇大起来、市场活起来和人口多起来的理念。走科学规划、强力推进、精心实施、完善功能的路子。立足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城镇化引领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为改变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陈集镇在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通盘考虑经济、土地、产业、地域及自然人文特色,依照村庄原有社会伦理格局,农民生产活动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美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建设新村

1、选址让老百姓拥护。为更好地节约土地资源,2008年陈集镇党委、政府通盘考虑,决定在陈集镇朝阳行政村选址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朝阳行政村紧邻陈集镇政府,其目的是发挥集镇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在具体的选址问题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后决定利用原来的荒废地和通过土地复垦,土地置换的方式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彻底解决人口过于分散的安居问题,逐步实现朝阳行政村的整体搬迁,为实现集约式发展奠定基础。

2、新房建设让老百姓满意。为了让老百姓高兴称心地搬迁,更好地发展小城镇,陈集镇党委政府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聘请阜阳市规划设计院为小城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从道路、桥梁、房屋、公园等基础设施全方位的高标准规划、高要求建设,使得整个布局结构合理,井井有条。同时,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当地村民,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出售,将近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售价为16万元,仅仅收取成本费,由于价格低廉,村民们争相购买,第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建造房屋16,000多平方米,80多户居民已经入住和进行商品贸易。由于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路灯、公园、敬老院、学校、道路、集贸市场、娱乐设施、工业园区等一应俱全,为下一步发展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村居住让老百姓满意。朝阳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设施配套与资源共享原则,最大限度地完善服务功能。由于第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陈集镇开始进行第二期24,000平方米100多套的住房建设和第三期72,000多平方米360多套的工程建设,目前总投入已超过3,000多万元,修建商贸交易区、商业超市、多功能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娱乐场所。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村正在形成。通过连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明生态镇正在迅速崛起,朝阳行政村开发模式已拉动周边数个村掀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的。

(二)尊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涵盖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心村处于“镇”与“村”之间,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陈集镇确定了“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思路。陈集镇根据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对朝阳行政村进行整体整治改造,主要包括村庄整体风格定位;大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预计到2011年底投资将达4,000万元,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美好乡村集群带、小城镇板块。中心村连片改造和建设吸纳周边小村庄的居民前来定居,人口规模可达到15,000余人,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人口和村庄的集聚功能充分发挥。

二、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一)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陈集镇通过中心村、镇村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人口集聚、住房集中、产业集群的特色小城镇,大大拓展了中心集镇的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宽了群众的就业面。陈集小城镇建设使中心镇和美好乡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就业、创业空间显现。城镇区域空间的扩展和人口的积聚,大大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使陈集成为群众安居的乐土、能人创业的宝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与此同时,陈集镇利用人口集聚的优势,多渠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剩余劳动力创造良好的就业渠道。

(二)增强了集聚功效,优化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陈集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以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新农业正在形成。中心村的建设为现代旅游、服务、娱乐、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朝阳新村商业一条街100多间商铺已各有其主,为当地的村民就业,增加收入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陈集镇通过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依托本地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该镇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张(张新)-新(新蔡县)公路、韦(韦寨)-艾(艾亭)公路穿镇而过、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接壤,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该镇树立正确的小城镇定位。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以城镇建设带动市场建设,以市场建设带动商贸流通,以商贸流通促进美好乡村生产发展、群众增收。

三、临泉县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几点启示

(一)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的理念。朝阳新村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效,与陈集镇党委、政府和朝阳行政村走群众路线的理念密不可分,在朝阳新村的初期建设中,由于存在个别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一些消极抵抗的情绪,陈集镇党委政府、朝阳行政村以开明的心态,接受群众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得整个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群众路线的理念。众所周知,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思想领导方法的精髓,是科学领导方法的思想基础。将群众路线作为基本领导方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体现,因此坚持说服教育的领导方式,而不是以野蛮粗暴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老百姓才能拥护美好乡村建设,才能有效地顺利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二)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镇村有机结合的理念。陈集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通过镇村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集镇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中心,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中心集镇,乡镇所在地与行政村所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且乡镇所在地行政村都是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这些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根本不可能与中心集镇建设相分离,中心集镇建设好了也更容易带动周边村庄的美好乡村建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心集镇也是建设美好乡村。中心集镇作为一个区域中心,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基础和服务的载体。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和中心集镇的集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中心集镇的发展,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区、村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垃圾处理、卫生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中心集镇扩大就业、集聚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使中心集镇更有效地发挥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借鉴陈集镇美好乡村建设模式,移民并村、建设新村无疑是今后推进临泉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条新路。

(三)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突出重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把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一体、镇村联动发展。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提高规划水平,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进城后享有同城待遇。陈集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同步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实现了城镇和农村的无缝对接和联动发展。

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社科项目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5JA790001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向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减。

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相互促进

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如浙江嵘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都是这样的产业集群。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乡镇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是乡镇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为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

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了制度变革之后,还有两个大的瓶颈制约:一是物质技术生产力过于低下;二是人的素质不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既有利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实现物质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社会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现代化人。

五、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由于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生产经营分散,形不成适度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这需要各种条件,而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厂化,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技术装备,把大批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广泛采用优良品种,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与质量,使农业朝着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推进耕地集约化经营,使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工业经济源于乡镇企业的崛起,我国2,400余万家乡镇企业,70%左右分布在村一级地域,其中规模较大的多集中于小城镇,但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尚未走出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以粗放经营和外延式增长为主的阶段,并以高投入、高耗费、低产出、低质量、低劳动生产率实现其发展;还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耕地等负面效应,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小城镇为载体,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有效机制,吸引乡企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缺陷和弊端,又能相应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为乡镇企业和新建企业提供合适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市场、服务等环境,推动乡镇工业和新建企业良性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小城镇对实现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六、小城镇建设是发展乡镇第三产业的载体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也会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镇第三产业,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应着力营造乡镇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打造乡镇第三产业服务体系和产业链条,建设信用担保体系、行业专业协会、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体系,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努力开创新型现代服务业。

七、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小城镇建设是可以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体现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构筑多种形式的以城带乡平台,扩大就业容量。一是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范畴,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构筑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做强非农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构筑文化融合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要采取“文化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成教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德林,徐灵.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

[2]张常明.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2006.8.

篇3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背景;现状;成效和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33-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社会已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城乡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实行的二元城市化政策,使城乡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故亟须调整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思维,加快城乡统筹,以促进农村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城乡统筹中,农村处于劣势地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新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并在近年来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结合中在全国广泛开展。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中,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村,经过区位调整、统一规划,建立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中一次深刻的农村社会变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5 958万,虽然最近几年农民工不断向城市迁移,但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在农村生活,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已经失去了靠青春和体力打拼的资本,再加上城市的高成本,大部分要返回农村。受制于传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存在巨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外在体现,所以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河南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2013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3.8%,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3.7%)将近10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和发展空间产生巨大的需求。河南有4.7万多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农村呈现出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散居住的特点,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的迁移,很多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住宅闲置增多,土地利用率低。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新农村社区可以整合闲散的土地资源,为城市建设的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为加快地方发展工业、加速城镇化提供更多土地和空间。新农村社区建设实际上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新农村社区建设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的需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传统分散的农业劳动方式也逐步为农业机械化方式所取代。改革开放30年,河南农业机械化、合作化、规模化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高,2013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现已达到75%,农业专业化、合作化程度提高,农村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规模养殖户大批涌现。全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多种经营。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从事耕地产,甚至完全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一部分农民就近从事非农产业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移到大中城市,从事更加远离农业的工作,城镇化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说明,河南农业农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新农村社区,有利于开展集约经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

二、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现状

自国家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以后,河南省各地市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号召,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河南省全面启动了县(市、区)新农村社区布点规划,截至2012年7月底,已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 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投资631.5亿元。

其中安阳市确定了18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4个新型农村社区整体推进县(市、区)、14个整体推进乡(镇),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共投入资金93.27亿元,已经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53个。其中23个社区已完成建设进度的80%,有25个社区已完成60%,68个社区完成30%。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已建成87个,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县城近郊、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内;建成社区面积690万平方米,腾出土地面积7 000余亩,入住户数1.7万余户。

新乡市把全市3 571个行政村规划为900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完成重点区域内352个社区已启动建设,累计完成各类资金投入224.5亿元,完成建房面积2204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0.5万户,完成拆迁面积5.2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2.6万亩。

综上所述,全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已经成功探索出不同类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示范带动作用凸显,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已经从试点运作发展到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三、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和影响

(一)改善了居住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社区化发展

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各级财政奖补资金很大一部分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彻底改变城乡面貌、改善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地区基本实现了“五通七有两集中”。其中,“五通”指通自来水、电、四级公路、宽带、有线电视;“七有”指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连锁超市、标准卫生室、文体活动广场、幼儿园及小学、养老院、科技文化中心;“两集中”指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新农村社区建设使原来杂乱无章的村庄变得井然有序,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实现了居住楼房化、生活城镇化的转变。

(二)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加快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通过“合村并居”,节约了土地。新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在不减少农用土地的情况下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置换,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腾出建设用地,解决了工商业用地问题,保证了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拓展了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加快工业化进程。根据中牟县政府官员了解,中牟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共涉及427个行政村,这些村庄累计占地面积21万亩,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可节约土地10万余亩,节余的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服务腾出很大的空间。

(三)节约了土地资源,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宅基地复耕后一方面增加了耕地面积,确保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传促进了规模经营,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安阳锦和新城为例,锦和新城规划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原村庄占地9 500余亩,新城占地2 600亩,节约土地近7 000亩。锦和新城规划统一流转2.5万亩土地后,目前,正在建设总投资5.8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区占地2.5万亩,是一个集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种苗繁育、瓜果生产、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农民既可以在园区承包土地又可以务工,成为职业化的农民。

四、结论与思考

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省各地普遍开展,已经从试点运作发展到全面推广的新阶段。新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使原来散居的村落转变为集中化的新社区,一方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使农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整合了闲散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腾出了更多的用地指标,也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但是目前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很多人定位不清,缺乏正确理论指导。许多领导干部、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甚至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居住集中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目的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镇化率,这是一种很大的理论误解,由此也造成目前合村并居的推行面临诸多困境与问题。

如果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着眼点仅限于土地,而不是从城乡社会的整体转型角度来进行,单纯地就合并谈农村社区建设,这仍然是坚持城乡二元观的做法,单纯地让村民住上楼房,并不意味着实质上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城市和乡村人为的割裂开来,将农村发展禁锢在农村,是不利于和谐城乡关系发展的,势必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

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消除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力图在城乡一元发展的新思维下实现新农村社区建设困境突破,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改革成果共享,城乡居民平等流动机会的增加以及发展权利和权益的平等性、参与的公平性、社会福利的一体化。

所以,村庄合并,建设新农村社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而且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转换,农民身份的转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应该是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异及由身份差异所引起的一系列福利待遇和基本权利的不均等,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陈小京.湖北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2]程同顺,杜福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2(3).

[3]甘信奎.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及政策推进[J].江汉论坛,2009(2).

[4]刘高銮.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民政,2007(11).

篇4

今年来,随着**镇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为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增加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和工作透明度,有效防止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我镇在20xx年建立了招投标制度,从制度上防腐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同时大大降低政府投资成本,提高了资源合理利用效益。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目前本镇工程招投标工作存在问题

1、招标环节弊端重重。

一是工程总量不清。没有详细的工程结算单或施工合同进行招标。

二是规避工程总量。为了避免招标,人为把工程项分解到低于5万元以下。

三是信息不畅。

2、工程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工程顺序缺位。工程招投标前未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不根据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二是项目监督不力。招标后,放任施工老板自行施工,不请党员或群众实施监督,造成工程质量差,变成豆腐渣工程。

三是随意变更预算。有的工程由于预算不详细、不精确,施工方就会向业主提出更改工程中的内容、施工材料、材料品牌、材料数量,增加工程量等要求。

3、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尤其在预算造价、造价审核、资金拨付、工程决结算等环节上都存在着一些漏洞。有的老板甚至在无详细清单、无证人、无合同的情况下,仅凭一张领条就领取工程款,尤其道路修理工程,是否施工都不清楚。

4、人为调整工程价格。

一是对有些项目压到低于成本价,使所有老板不愿做然后再与自己意向中的老板抬价。

二是在无人招标的情况下,又抬高工程价格,甚至按信息价或低于信息价,给意向老板施工。

5、“挂靠现象”普遍存在。外借施工企业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来参加招投标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工程往往因为被转让者信誉差,工程质量差等原因,导致群众意见较大,严重影响了招投标工作的形象和威望。

6、验收 计工程量。在实际验收时,只有老板和项目负责人进行丈量,为了个人目的,应计工程量,从而造成集体资金流失。

二、对策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镇在20xx年建立了统一招投标平台,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严把三关:主要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具体做法是:

1、把好“事前”关,即抓好前期控制。

确保5万元以上、50万元的所有工程项目必须进入镇招投标平台。同时鼓励5万元以下的项目一并进入招投标平台。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一是抓“告知”。凡有小型工程项目建设,各村、各部门首先必须填写《工程项目建设申请书》,报镇纪委及镇招标采购交易管理办公室。二是抓“程序”。特别是对于村组织实施的工程项目,必须由村班子集体讨论,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三是抓“上报”。对实施的工程项目,各村必须上报村级重大事项申报表批准后提出小型工程招标申请,由主管部门、招采办审核,镇长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2、把好“事中”关,即抓好中期控制。主要是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一是招标信息到位。对于每个工程项目原则上采取公开招标,通过县招管委小型工程招标平台和镇政府、涉及行政村的公告栏等张贴招标公告,招标信息,公告时间不少于3天,期间由镇招采办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

二是注重平台阳光操作。对于办公楼、厂房等土建项目必须提供施工图,由村委托相应资质的人员编制工程量清单,经镇招采办相应执业资格人员进行审核,或者镇招采办帮助村编制工程量清单,分发给各投标人,从而在统一招标平台上阳光操作。

三是严格招标操作规程。自招标文件发售至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合同估算在20万以上不少于10天,其他项目不少于5天。开标会议在镇人大、纪委、联村、村财务监督组长的监督下,由招标人主持,各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和投标保证金提交后,由业主和全体监督人员共同制定项目最高限价,根据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向招标人推荐1-3名中标候选人,并在政务、村务公开栏张贴预中标公示,公示结束后招标人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如有法定原因的招标人依序确定其他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招标人在确定中标人后7日内发出中标通知书,并报镇招采办备案。

3、把好“事后”关,即抓好后期控制。要保证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就必须加强监督,小型工程项目也如此。为此,干窑镇建立了工程监理、镇村干部、群众代表“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

一是工程监理监督到位。对于每项小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均聘请监理单位,从专业的角度加强监督管 理。工程监理人员与镇招采办人员负责指导群众如何看懂施工图,在施工中督促施工队伍按图施工。

二是镇村干部监督到位。镇招采办经常下工地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发现问题用相机留下影像,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顿。镇招采办还每年邀请县、镇人大、党代表对全镇项目建设进行执法检查二次,监督全镇工程建设的质量。每个小型工程项目还均有一名所在村的村干部负责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三是群众代表监督到位。每个工程项目选派老党员或老干部作为群众代表参与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建设管理。村选择两位老党员或老干部配合业主代表和专业监理人员,两位老同志一位在浇筑现场,一位在搅拌现场,浇筑现场老同志用“一、一、二”方法进行监工,即:一根绳、一把尺、二块砖头,保证各分项工程的厚度。同时,监督施工人员浇捣混凝土时的振动程度,确保各项工程的密实度、平整度。搅拌现场老同志还监督好搅拌原材料的用量,在每天施工结束时,清点水泥袋数量。对于房屋建筑工程,发给老党员一张钢筋理论重量表和线锤,要求对承包人进场钢材分批抽查钢筋每米重量,确保钢筋截面积,用线锤确保垂直构件的垂直性。

三、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镇依托村务监督小组和村纪检小组,通过培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监督。

1、营造“要监督”的氛围

(1)延伸网络。根据目前村级廉政监督的需求,我镇建立了立体式监督网络,各村已建立了一些党外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工程项目监督小组、重大村务决策监督小组),党内成立了纪检小组,从而形成了党内外监督并重的体系。

(2)配强力量。我们确定村纪检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村支部副书记或委员担任,其他成员从非村干部的党员中选择政治觉悟高、思想作风正、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党员或从村班子离任的党员和优秀中青年党员中产生,其他现职村干部不再进入纪检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其中一名成员与纪检小组成员交叉兼职),设主任一人,并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下设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工程项目监督小组、重大村务决策监督小组四个组,每个小组由2人组成,设组长1人。监督委员会主任和其他成员分别兼任四个小组的组长和组员,实行交叉任职。今年我们又利用村换届之际,配强了二个组织的力量,把政治素质好、政策法律意识强、热情为村民服务、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敢于监督、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村民充实到队伍中。

(3)安排场所。我们在各村都落实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统一制作了门牌、印章、上岗证,督促村落实了工作经费。同时,我们还要求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村纪检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对于阻挠正常工作或打击报复相关成员的,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4)落实待遇。为了鼓励监督小组人员的积极性,镇纪委要求各村对各小组人员除了发放误工补贴外,镇纪委也出台了考核办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在年终进行考核奖励。

2、提升“能监督”的能力

(1)抓学习培训。近年来,镇党委高度重视监督队伍的建设,构建起以镇党校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二个组织的定期培训制度和会议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监督组织培训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使监督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监督效果更具水平,为村级班子的廉洁程度更上一个新台阶,也保证我镇农村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2)重工作交流。为加强我镇的各村二各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平衡性,镇纪委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针对各村存在的问题,共同筹谋划策,共同探讨好的工作经验,一推进村级党风廉政建设。

(3)明职责职权。没有制约的权利必将产生腐败,基层组织也不例外。为此,我镇对各行政村下设的村务监督小组,村经济合作社监督小组等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权利,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同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不越权或滥用权利,村党支部、村民委也对其架空权利。

(4)评先进表彰。年底,镇纪委将对村纪检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进行检查、测评和考核,建立实绩档案,年终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列入镇对村级全年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3、发挥“真监督”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反假货币 网络 模式

针对农村假币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情况,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求,在全国三分之一的县市和乡镇、百人以上的村(屯)建立相对固定、长效稳定的反假货币工作站(点)但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两个网络成了虚而不实的花架子。近三年来,大同中支共收缴假币50079张(枚)、金额391.6万元,全部来自金融机构柜台和公安部门,没有一张是出自反假工作站或人民群众主动上缴的。其原因应引起上级部门高度重视。

一、目前大同市城乡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的实效

(一)初步构建了城乡反假货币网络,反假货币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在大同市中心支行的组织推动下,成立了大同市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大同市中心支行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网络体系,各银行都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对反假货币工作的管理,并指派专人负责开展反假货币工作,定期及不定期组织开展反假宣传工作、反假知识培训工作等。

(二)初步形成反假职能部门多方协作体系,反假合力进一步增强。以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单位和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实行工作联动协作机制。通过多次对城乡居民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城乡居民充分认识假币的危害性,提高了防假、识假能力。各金融单位营业网点工作人员在履行柜面收缴假币的同时,对假币和持有人状况实时进行分析,对一次性收缴的假币达一定数量的和假币特征、持有人异常等情况实时通知当地公安部门,并密切配合调查,追根求源。通过有效协作配合,为深入打击假币犯罪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增强了对假币的打击力度。

(三)初步形成反假币长效机制,宣传服务站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截至2011年12月,大同市在全市村庄设立了1556个反假工作站,聘任义务反假宣传员1654名,在社区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反假货币工作站26个,聘用反假业务宣传员52名。为每个反假工作站都配备了高倍放大境、紫光灯、宣传资料等小型反假机具,同进对宣传员进行了反假知识培训,在网络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农村基本建成了“层层有组织,村村有人管,宣传经常化”的农村反假货币宣传网络,在城市主要社区初步形成了“宣传到位、反馈及时、防范有效”的城市反假货币宣传网络。

二、城乡反假货币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

(一)主管部门人员短缺,对反假货币网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力量。目前人民银行地市中支货币发部门人员普遍只有10人左右,县支行只有5人左右,一人兼多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反假货币工作人员走马灯似的换人,只能象征性地进行一年一次的集中宣传,对于基层宣传点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根本无力管理。

(二)工作站义务反假,没有宣传机具,积极性不高。一是目前各村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基本上是由农村信用社驻村信贷员和各村村干部担任,在没有酬劳的反假货币宣传工作上,自然也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导致农村地区反假货币宣传存在较大盲区。二是工作站没有假币样品,也没有用于宣传的机具(如放映机、影碟机等),只是每年借助电影快车进行一次宣传,不能进行经常性地宣传。

(三)反假货币经费不足、奖励不尽合理,制约反假币工作。一是近年来,人民银行一直靠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来加强农村地区反假货币宣传网络建设。缺少资金支持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假币的打击。二是《反假人民币奖励办法》中,只规定公安海关等部门破获假币案件和提供线索的人员给予奖励,没有规定给两个网络相关人员的反假币奖励。三是按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规定,对反假货币宣传,有关新闻单位应给予免费,但在实际宣传中却很难得到免费。

(四)基层人行没有专门的反假货币宣传车辆,难以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农村成为贩假、使假的“重灾区”。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也提出了“城市不放过,农村是重点”的要求,两个网络建设也都在农村,但基层人民银行交通工具不足,仅有的车辆也用于日常业务需要,没有专门的反假货币宣传车辆,使两个网络难以及时得到反假货币指导和信息。也难以经常性地去农村进行反假宣传,制约着反假货币工作在农村开展。

三、建议

(一)借鉴欧美模式,设立专门的反假货币机构、构建反假宣传体系。增加编制,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专职反假部门,增加人员编制,经常性地对广大群众进行人民币反假知识的普及教育,以专业化手段打击不断升级的假币犯罪活动。立法支持免费宣传,健全反假货币宣传网络和渠道。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反货币假宣传列为公益广告宣传的重要内容,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加大反假宣传报道,宣传材料及技术服务由人民银行专职反假部门统一提供。

(二)借鉴文化下乡模式,统一配备相应设备和交通工具,做到宣传经常化。为工作站统一配置设备和资料等软硬件,统一站点建设标准,使工作站名符其实。为基层人行配备专职反假宣传车辆,便于每天走村窜户进行反假工作。应象工商、防疫等其他职能单位一样,为人民银行统一配备专门用于反假币宣传车辆,由人民银行专职部门长年累月地深入到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进行反假币工作,并及时地为反假工作站进行指导,为广大群众送去急需的反假币知识。

(三)借鉴家电下乡模式,为两个网络进行经费补贴,确保反假币工作实实在在开展下去。完善奖励制度,为两个网络设置奖励经费。一是对主动上缴假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二是为两个网络中没收的假币根据数额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两个网络建设安排专项反假币经费。对其宣传、培训工作要舍得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宣传、培训费用,努力提高反假经费使用效率。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由政府出资设立反假货币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各种反假货币工作奖励经费。

(四)加大反假货币工作经费投入,避免挤占人民银行正常费用。反假货币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经费紧张,严重制约着反假货币工作的开展,财政部门应把反假币经费列入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避免挤占基层人民银行的正常费用,影响反假货币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根据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象是乡村学校教师,只有满足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意义的。根据乡村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培训者深入乡村学校中,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摸清乡村学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乡村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第二步,在全面梳理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培训课程;依据培训课程定向征集课程资源或区域内公开征集课程资源。

第三步,对征集来的课程资源进行初审,试用,再确定。对审定的课程资源给予奖励,激发广大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

二、在培训过程中生成课程资源

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不仅仅是培训的对象,也应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乡村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做培训的主人,成为培训中的重要资源。

在培训中,通过诊断课堂、摆出问题,培训者、学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平时教学中的疑惑就可能得到解决,这种在培训中生成的问题可操作性强,学员觉得培训收获大。这样,还能够克服过去那种专家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员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

培训者要对每次的培训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梳理培训中提到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成书面文本后发给参训教师和培训管理人员,组织大家学习借鉴;对培训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将好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

三、集中专家力量开发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疑难困惑、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的重点应放在乡村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上,专家由高校教师、研训机构教师、一线教师组成。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师德教育作为课程资源的重点,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四、协同培训机构共享课程资源

建立学校之间、片区之间的培训者联盟,共同开发、分享课程资源。培训者联盟要根据培训者自身优势,精选对乡村教师有价值的课题,吸收培训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要保证培训者联盟成员各自开发的课程资源不重复,并能体现自身特色。

为保证共享课程资源的质量,要建立健全动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乡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将使用后反响好的课程资源打造成精品课程。

五、体现乡村特色定制课程资源

乡村学校虽然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但乡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资源,这些都是天然的课程资源,乡村学校还有淳朴的留守儿童,他们是最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

把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相融合,为乡村教师“量身定制”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的师德教育课程资源,激发乡村教师爱上乡村,融入乡村,与乡村共发展的热情。

篇7

【关键词】节水灌溉; 成效;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Discussion Xiji County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Project Effects and Problems

Xiao Qing-hui

(Xiji County Fort Su Shuili workstationXijiNingxia756299)

【Abstract】Over the years, the strong support of all levels of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care and business department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ork in Xiji County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but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water-saving society, 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gap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Water-saving irrigation;Performa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 基本情况

(1)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处温带半干旱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5.9℃;平均降雨量为420mm,水面蒸发量在860,干旱指数为2.0。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不仅有丰枯交替的特点,而且存在连续偏枯的情况。

(2)自2008年以来,西吉县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立足于县情、水情,积极探索节水工作,并确定“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的思路,按照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以灌区为单元,围绕“耕地灌溉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管理科学化”,因地制宜地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建设标准型、高效型、规模性、节水型灌区。工程节水方面,以灌区改造、重点县建设和规模化节水灌溉示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节水方面,重点强化工程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水价改革,以水权为核心,强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推广应用综合节水技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重点推广喷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有效提升了节水灌溉层次和水平。

2. 节水灌溉项目建成情况及运行效果

2.1节水灌溉项目完成情况。

西吉县总耕地面积11.63万hm2,设计灌溉面积1.35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2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27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0.95万hm2,其中管灌0.61万hm2,微灌0.23万hm2,喷灌0.08万hm2。

2.2工程效益。

(1)一是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节约了当地的青壮劳动力。节水灌溉与传统大水漫灌方式相比较,户均可节约1/4的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可转向劳务产业,发展和壮大劳务经济。

(2)二是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当地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为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水利条件。以节水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和低效益作物,提高了西芹、胡萝卜等特色农业的种植比例,使项目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三是节水工程大大提高了田间水的利用率,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田间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5%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年的0.61提高至0.8,改用管道输水后,输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通过推广小畦灌溉、田间节水等技术,田间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7达到0.9以上。库井结合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2提高到0.72。

3. 主要经验与做法

3.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在全县的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前,县上成立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明确任务,签订责任书,建立了奖罚分明的工作制度。

3.2结合实际,抓好前期规划。

根据县内的特殊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区发展、逐步实施”的原则,编制了《西吉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根据“以水谋发展、以水定规模”的思路,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水浇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

3.3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提高效益。

大力实施库井灌区节水改造,优先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最急需,群众要求最迫切,施工条件好、投资少、见效大的项目,充分利用中央小农水资金,并整合各类支农涉水资金,集中投入、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特别是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基本完成了县域内重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体系,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4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建设标准。

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四制”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提高建设标准。

3.5强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机制的建立。

一是切实做好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工作。在项目区引导农民组建用水户协会,做到完成一处项目,建成一处农民用水户协会,实现工程管护的良性运行。二是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流转。对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防汛抗旱、综合经营、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节水灌溉工程资金落实难度大。

在全县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县级配套资金,由于西吉县属于贫困山区,群众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下,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影响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健康发展。

4.2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节水意识不强。

节水灌溉工程在运行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强,没能很好地按照设计要求的灌溉方式灌溉,该轮灌的不按轮灌组逐次轮灌,而是干支管不分全部采用续灌的方式灌溉,结果会导致全灌区灌溉水量中足,一次灌水时间延长,从而影响作物生长期需水要求。有些灌区由于管理人员节水意识低,虽然田间布设了节水管道,但在灌水中仍然采用粗放的方式漫灌,导致水资源白白浪费。

4.3运行管护费用收缴难度较大,工程效益难以发挥。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护维修费用由受益村农民用水者协会承担,通过节水灌溉达到了增收的目的,但维修养护经费又占用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农民又不愿承担,从而致使管护维修不到位,使得大部分工程无法达到其应有的使用寿命,效益难以充分的发挥。

5. 对策与措施

(1)一是县上应组织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使项目工程的建设程序、管理体制、验收方式、质量保证制度化;制定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并适当安排前期工作经费和奖励专项资金与项目建设挂钩,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实施“以奖代补”。

(2)二要实行以奖代补措施,鼓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县级财政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设立农田水利基金,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政策性扶持引导措施,使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稳步发展。

(3)三要结合土地流转,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村组,引进资金实力好的企业或个人,投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经营期限、投入后形成的产权、期满产权归属、经营期间的权利保障等方面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与教训,形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资金投入多元化模式。

(4)四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5)五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6)六要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认识,规范工程的运行管理。要真正发挥节水效益,就是要解决人的素质问题,即通过用水前培训教育,提高广大农户及管理人员节水灌溉技术认识,规范用水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节水工程的效益。

篇8

关键词高效农业示范园;成效;启示;河南安阳;双全村

Abstract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indicated that modern agrilculture development was the basic direction promoting country reformation and develompent,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e w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new socialist co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ch had enhancement in achiev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ural areas.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c about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al demonstration garden in Shuangquan village of Jiangcun township Anyang city was coming into view gradually.

Key wordshigh-efficiency demonstration garden; achievement;implication; Anyang Henan; Shuangquan village

农业是安阳市的传统优势。党的以来,安阳市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显著增加。但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低,区域性规模经营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低等问题日益显现,而且严重制约着安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安阳市蒋村乡双全村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调查论证基础上,做出了招商引资,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2年的不懈努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1双全村基本社会和经济状况

双全村位于安阳市蒋村乡西北部,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有1 135户,户籍人口3 998人。耕地面积165 hm2,其中一类地面积逾133 hm2。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 800元。

双全村地处平原与丘陵接壤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土质较好,村域内有一小型水库,地表水源比较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特别适合蔬菜种植。

近年来,村“两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双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2008年利用招商引资引入了现代化公司在村里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优质无公害农产品1 000 t,并且可以带动双全村30%的农户走上致富道路。该示范园区建造日光温室,其标准化设施使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按照无公害技术规程操作,对保护土壤、大气及水源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该示范园区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优特品种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双全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基本情况

2.1园区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1]

园区位于双全村东南方向,紧邻姬红线,交通便利。园区利用本地区位、交通优势,以建设、发展蔬菜产业为主,依托现代化的大公司,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设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园区计划3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46.7 hm2,预计投资1.4亿元,计划带动周边建成温棚666.7 hm2左右。园区1期工程建设时间从2009年1月开始新建,到2009年10月结束,投资金额2 000万元;园区2期工程从2010年5月开始,计划到2010年11月完工,预计固定资产投资金额4 500万元。2009年流转了6.7 hm2土地,2010年计划再流转6.7 hm2。现已建成36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面积为666.7 m2,每个大棚投资约为15万元。投资高标准,立足现代化。结构设计上北墙宽大,防寒效果好,能保证蔬菜安全过冬,框架所用钢材专门从青岛引进,达到目前安阳市最高标准,尤其是大棚覆盖采用的是自动卷帘机,操作方便。2009年12月已经开始育苗。

2.2园区发展目标符合现代农业总体要求

高效农业示范园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高效农业示范园既可以为市场提供优质优价廉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为大众提供返朴归真的农业生态旅游等,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对促进安阳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园区管理运作模式先进

园区由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出资建设,承担农业部立项的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为农业部在全国设立的400个定点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以研发为主,实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农业部科研所科研基地。通过新品种培育和改良,最终目标是形成反季节蔬菜集散地批发市场,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为一体,力争打造中国第2个寿光。

园区基础设施由公司出资建设,包括暖棚、温棚和智能化联动大棚,全部是现代化的大棚。建好后再免费出租给农户,让农户按照公司的合同要求种植蔬菜,公司负责良种供给、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按照合同价格收购。公司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园区产品经大力推介和精心包装将主要销往首都北京及其他几个大城市的大型超市,让公司和农户达到双赢。这种运营模式比较先进和现代化,不同于有些地区,要么是农民集资共建园区,要么是农民自己出资建大棚,达不到规模经营,也分散不了经营风险。

2.4土地流转顺利,农民群众满意

双全村顺利流转了土地,还让农民群众获得了较高收益。双全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400 m2,如果以户为单位流转土地,将不能形成土地规模化。公司先选好拟建土地,农户谁先流转就先付给谁第一年的流转费。2008年流转费的标准是1.05万元/hm2,2009年的标准又上升到1.65万元/hm2,不低于种植农作物的净收入。为了确保农民利益,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村民的土地返租给村委会,村委会再转包给公司,土地流转费的发放是在村委会的监督下由公司发给村民,并提前在上一年的9月30日前预付给农户,这让农户吃了定心丸,从而顺利实现了首期6.7 hm2土地的流转。在调研中村民王柯伟告诉我们,他家0.13 hm2承包地已经全部流转给公司。他对于公司的土地租赁流转费标准和公司的经营模式非常满意。他认为土地补偿条件好,将来大棚建好了再免费出租给村民种植蔬菜,并包销产品,风险小,收入高,一举两得。公司承诺等园区建好后,优先租给流转户,这就相当于妥善解决了流转户的就业问题。

3主要成效

3.1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用现代农业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

3.2促进了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把种植、加工、销售诸环节联结起来,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2]。目前,已逐步形成市场牵动型、项目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3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3.3促进了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有规模才能形成产业化链条。联产承包之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带动安阳市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双泉村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三权”分离,使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盘活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3.4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使人们看到农业并非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从事农业生产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农业完全可以实现富裕和小康。同时,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克服了过去单纯抓生产、催收催种和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做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围绕市场需求,强化技术信息服务搞好农业生产的新路子。

4启示

4.1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关键措施,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3]。在这方面,双泉村两委做的比较好,乡、村2级干部团结一心,大胆引入现代化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顺利完成调整地块、统一规划工作,充分发挥了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

4.2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加大全面扶持力度

发展高效农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要改进投入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在地方财政给予必要扶持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不断吸引发达地区的富余资本进军高效农业,支持高效农业建设。要通过内部加大扶持、外部吸引资本的方式,形成支持高效农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4.3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致力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导,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延伸优势产业链,切实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高效农业,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4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决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和外地经验模式,而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干出特色,积极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4]。双全村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特别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条件,引入现代化的公司投资建设反季节蔬菜研发和批发基地,大力实施安全农业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参考文献

[1] 刘照亭,张玉军,潘跃平,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以江苏省援建的“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09(5):331-333.

[2] 市农科院将在崇明县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J].上海农业经济,2007(10):46.

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城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主体基本能够自觉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工程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及法定建设程序情况较好,能充分重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作,不断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主要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部分私营企业厂房和个人安置建房无证设计、无证施工、违规施工现象仍然存在,质量安全未能全面纳入政府监管范围,存在较多质量安全隐患,且这类工程实际为业主自行组织施工,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在监管过程中不配合,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开展。原因分析:一是在片区改造拆迁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是采用货币补偿或等面积安置房置换,而是允许拆迁户进行自建;二是为了经济发展、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需要,大部分企业往往在办理建设工程用地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未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便直接开始自行组织厂房基建。

1.2 部分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素质低,人员到位情况差,监理职责履行不力。原因分析: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监理收费较低,为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往往同时兼任多个工程项目的总监、专监或监理员,这样导致监理人员在多个工程项目之间奔跑,不能集中精力,相应的监理职责也就履行不到位。

1.3 基层质量安全管理干部职工人数偏少,专业不配套,接触新知识、新信息等渠道少,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策及措施

1.1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有利发展,实事求是,依法行政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置:对未经批准非法占地建设的工程,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拆除和处理;对检查发现违反法定基本建设程序在建工程,责令立即停建,限期进行整改;对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责令责任单位立即停止使用,并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与鉴定,该拆除的立即拆除,可加固后使用的工程应采取加固措施,待隐患彻底消除后方可继续使用。二是加强新建项目的监管。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并联审批”的作用,对投资建设项目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实施集中勘察、并联审批、综合验收,缩短审批时间;对建筑设计方案符合规划要求,且施工图设计文件经具备相应资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并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可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原则,边施工、边完善相关基建手续,同时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应先期介入,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但工程建设竣工前必须补齐相关手续,否则不得给予办理验收竣工报备手续并严禁投入使用;对企业高层建筑可采取“桩基先行”的措施,即企业建设项目高层建筑工程在设计方案审定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经申请批准后可先期进行基桩工程施工,并提前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报监,好让监督机构提早介入。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城乡差距

引 言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对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商品流向市场这一当面,只有加快现代物流,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农产品销售量,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一、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一)商品流通市场

自然经济中,生产与交换是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则衍生出一种新的概念,就是商业[1]。商业指的是专门从事以产品换取货币的营利活动。而商品流通正是随商品这一概念的出现的一种产品转移活动,因为商品如果要进行跨区域交易时,商品就要从生产区域转移到销售区域,这样商品流通市场就产生了,在商品流通市场中,不仅包括了用于交易的产品转移,还包括用于购买商品的资金转移。

在整个商品流通市场中,包含了多种产业,如运输业、仓储业、零售业、通讯业、饮食业等,这些从商品流通市场扩散出的商业形式,促使商品流通市场的产品能够顺利完成交易与运输。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商品流通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国家提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这一庞大工程的提出,拉开了现代农村经济市场的建设大幕,以新农村为主题的商品流通市场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这极大的加快了农产品的交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农民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对现代新农村及小康社会的建设均有巨大的帮助。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加快了农民的资本周转与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使农村经济从以往的粗放型、低效率逐渐向精细化、高效率的方向变化,使农村经济在新时期迸发出新的活力,逐渐追赶城市经济。此外,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该改变了农民的购物与消费方式,通过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使农民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二、通过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

(一)规划好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体系

一个好的商品流通市场,必须具备完善的商业体系,使农民能够安全便捷的进行消费。因此,在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上,一定要充分考量我国城镇化的建成,创新商品流通市场的消费模式,从缩小城乡差距出发,解决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解决差异造成的商品流通效率低下的问题[2]。具体措施上:(1)将城市商品流通市场中比较完善的消费品输入到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并降低流通过程中的各项费用,缩小成效差距;(2)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不断优化与改革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通过美化商品包装、农产品精加工,使城市居民能够安全消费,提升购买力;(3)商品流通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距离产品生产地较近的优势,以大量收购农副产品的方式,给予农民更多的生产鼓励,然后通过企业的精加工,实现农产品向城市商品市场的流通。

(二)加大改革力度,使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迸发新的活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民进入到城市中,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土地流转、资金流转等问题加剧[3]。因此在市场化经济的推动下,要做好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使新时期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迸发新的活力。具体可以实现建立农村公社,以连锁经营与股份制的方式,形成统一生产、配送与经营的方式,形成村级或者乡镇级销售网点。

此外,在网点的布局上,要赢不断优化与改善农村生产环境,逐渐形成集采购、配送与一体的网络。在这一举措上,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并进行政策上的鼓励,通过整合农产品资源,形成集中销售的方式,形成连锁超市,使农民的消费需求以及销售需求得到满足,并且通过引入市场化的规范管理策略,实现商品市场的有序竞争,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农村连锁商业,刺激农村消费

应加快农产品商业连锁经营的建设脚步,使农民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能够流入市场中,促进农产品的消费,拉动农村经济。此外,为了丰富农民的生活需求,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知名度较大的连锁公司,在农村建立连锁商店,通过统一的采购、经营、管理与配送,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刺激农民的消费,实现城乡双向互赢。政府还应扩大农村公用设施的投资,营造良好的新农村环境,为农民搭建一个安全、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逐渐缩小城乡差异。

(四)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

全面加快农村流通网络的建设步伐,能够加快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在农村物流速度加快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将网络购物引入到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中,在此基础上,做好线下商贸、邮政等企业对农村的服务力度,加快完善农产品的网络流通体系。比如开设专门用于农产品销售的网站与网络连锁商店,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并通过网络提供价格低廉、品种多样、选购方便的商品,吸引农民消费,满足当前农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结 语

总之,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式下,加快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双向互动,改革农村现有的商品流通模式、生产方式,能够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现代新农村与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朱智,赵德海.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03):130-135.

篇11

【论文关键词】高效农业示范园;成效;启示;河南安阳;双全村

abstract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indicated that modern agrilculture development was the basic direction promoting country reformation and develompent,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e w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new socialist co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ch had enhancement in achiev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ural areas.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c about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al demonstration garden in shuangquan village of jiangcun township anyang city was coming into view gradually.

key wordshigh-efficiency demonstration garden; achievement;implication; anyang henan; shuangquan village

农业是安阳市的传统优势。党的以来,安阳市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显著增加。但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低,区域性规模经营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低等问题日益显现,而且严重制约着安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安阳市蒋村乡双全村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调查论证基础上,做出了招商引资,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2年的不懈努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1双全村基本社会和经济状况

双全村位于安阳市蒋村乡西北部,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有1 135户,户籍人口3 998人。耕地面积165 hm2,其中一类地面积逾133 hm2。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 800元。

双全村地处平原与丘陵接壤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土质较好,村域内有一小型水库,地表水源比较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特别适合蔬菜种植。

近年来,村“两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双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2008年利用招商引资引入了现代化公司在村里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优质无公害农产品1 000 t,并且可以带动双全村30%的农户走上致富道路。该示范园区建造日光温室,其标准化设施使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按照无公害技术规程操作,对保护土壤、大气及水源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该示范园区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优特品种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双全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基本情况

2.1园区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1]

园区位于双全村东南方向,紧邻姬红线,交通便利。园区利用本地区位、交通优势,以建设、发展蔬菜产业为主,依托现代化的大公司,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设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园区计划3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46.7 hm2,预计投资1.4亿元,计划带动周边建成温棚666.7 hm2左右。园区1期工程建设时间从2009年1月开始新建,到2009年10月结束,投资金额2 000万元;园区2期工程从2010年5月开始,计划到2010年11月完工,预计固定资产投资金额4 500万元。2009年流转了6.7 hm2土地,2010年计划再流转6.7 hm2。现已建成36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面积为666.7 m2,每个大棚投资约为15万元。投资高标准,立足现代化。结构设计上北墙宽大,防寒效果好,能保证蔬菜安全过冬,框架所用钢材专门从青岛引进,达到目前安阳市最高标准,尤其是大棚覆盖采用的是自动卷帘机,操作方便。2009年12月已经开始育苗。

2.2园区发展目标符合现代农业总体要求

高效农业示范园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高效农业示范园既可以为市场提供优质优价廉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为大众提供返朴归真的农业生态旅游等,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对促进安阳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园区管理运作模式先进

园区由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出资建设,承担农业部立项的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为农业部在全国设立的400个定点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以研发为主,实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农业部科研所科研基地。通过新品种培育和改良,最终目标是形成反季节蔬菜集散地批发市场,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为一体,力争打造

园区基础设施由公司出资建设,包括暖棚、温棚和智能化联动大棚,全部是现代化的大棚。建好后再免费出租给农户,让农户按照公司的合同要求种植蔬菜,公司负责良种供给、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按照合同价格收购。公司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园区产品经大力推介和精心包装将主要销往首都北京及其他几个大城市的大型超市,让公司和农户达到双赢。这种运营模式比较先进和现代化,不同于有些地区,要么是农民集资共建园区,要么是农民自己出资建大棚,达不到规模经营,也分散不了经营风险。

2.4土地流转顺利,农民群众满意

双全村顺利流转了土地,还让农民群众获得了较高收益。双全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400 m2,如果以户为单位流转土地,将不能形成土地规模化。公司先选好拟建土地,农户谁先流转就先付给谁第一年的流转费。2008年流转费的标准是1.05万元/hm2,2009年的标准又上升到1.65万元/hm2,不低于种植农作物的净收入。为了确保农民利益,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村民的土地返租给村委会,村委会再转包给公司,土地流转费的发放是在村委会的监督下由公司发给村民,并提前在上一年的9月30日前预付给农户,这让农户吃了定心丸,从而顺利实现了首期6.7 hm2土地的流转。在调研中村民王柯伟告诉我们,他家0.13 hm2承包地已经全部流转给公司。他对于公司的土地租赁流转费标准和公司的经营模式非常满意。他认为土地补偿条件好,将来大棚建好了再免费出租给村民种植蔬菜,并包销产品,风险小,收入高,一举两得。公司承诺等园区建好后,优先租给流转户,这就相当于妥善解决了流转户的就业问题。

3主要成效

3.1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用现代农业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

3.2促进了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把种植、加工、销售诸环节联结起来,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2]。目前,已逐步形成市场牵动型、项目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3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3.3促进了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有规模才能形成产业化链条。联产承包之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带动安阳市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双泉村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三权”分离,使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盘活了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3.4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实现了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使人们看到农业并非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从事农业生产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农业完全可以实现富裕和小康。同时,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克服了过去单纯抓生产、催收催种和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做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围绕市场需求,强化技术信息服务搞好农业生产的新路子。

4启示

4.1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关键措施,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3]。在这方面,双泉村两委做的比较好,乡、村2级干部团结一心,大胆引入现代化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顺利完成调整地块、统一规划工作,充分发挥了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

4.2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加大全面扶持力度

发展高效农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要改进投入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在地方财政给予必要扶持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不断吸引发达地区的富余资本进军高效农业,支持高效农业建设。要通过内部加大扶持、外部吸引资本的方式,形成支持高效农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4.3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致力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导,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延伸优势产业链,切实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高效农业,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4搞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决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和外地经验模式,而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干出特色,积极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4]。双全村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特别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条件,引入现代化的公司投资建设反季节蔬菜研发和批发基地,大力实施安全农业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参考文献

[1] 刘照亭,张玉军,潘跃平,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以江苏省援建的“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09(5):331-333.

[2] 市农科院将在崇明县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j].上海农业经济,2007(10):46.

篇12

一、********年工作总体情况

********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年度****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年度****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任务。一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今年以来,****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重点开展了公厕改造、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绿化提升、停车场建设、亮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农贸市场整治等治脏治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个省、市中心村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塘河渠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开展建设提升工作。**月下旬,市美丽乡村办组成两个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全部合格。二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我市加强工作谋划,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持续发力,******个省、市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了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群众动员和环境整治“三清四拆”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工作进度已超过总体建设任务的****%以上。三是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整治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中心村脏乱差状况根本改观,环境面貌换然一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明显加强。今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共计清理垃圾****余万吨,改厕**.**万户,新建公厕******座,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个,修建道路******公里,河塘沟渠清淤******口,增加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万余盏,新建文化广场******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市美丽乡村办结合**实际,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月**日,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年度重点工作,审议了********年度市级中心村建设名单和********年度市本级财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月****日市领导小组召开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度会,通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意见。会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函告形式,将市级督查发现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清单发各县(市、区)书记和县长。由市领导带队赴重点县区进行调研和现场督查,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月****日,市领导小组在**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调度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今年我市继续组织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系、市直有关单位和重点企业结对帮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从****个省级中心村中,选择****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其中贫困村****个),按**名市级领导联系,**个市直、驻宜单位或重点企业进行结对帮扶。

二是抓好规划和项目管理。通过招投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共布点中心村********个,到********年规划实施中心村********个。各县(市、区)聘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年度各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在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各县(市、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行全程项目化管理,严格按规划落实项目,实行“先批后建”和“财政专项资金随着项目走”原则申报和核定中心村建设项目,各中心村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进行施工。

三是强化工作督查。认真落实月督查、季调度工作机制,市美丽乡村办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情况开展现场工作督查。督查以暗访为主,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直接深入集镇村组、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方式,现场梳理发现存在问题,盯紧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交办责任单位,“点对点”地发出督查通报和整改建议,要求限时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对年度申报建设的中心村逐一现场审核、实地把关,落实县级择优初评、市级审核把关责任,确保中心村建设既符合布点规划要求,又符合群众意愿、贴近基层实际。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逐年增长原则,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万元,比********年增加********万元,增幅达到****%。市级专项资金坚持以市级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定额奖补为标准、以考核验收结果为导向,采取因素法分配,一次及时拨付到位。资金安排注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补助额度适当向贫困村倾斜。突出资金使用重点,重点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制定出台资金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督查监管。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放力度,据统计今年各县(市、区)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总计**.**亿元,整合涉农资金**.**亿元,社会投入**.**亿元,农民自筹**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亿元。

篇13

【摘要】都江堰鹤鸣村、新型社区、实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S47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2010年被确定为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点之一,经过2年持续建设和公服配套完善,其安置区已有基本成效,在持续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已有大量农户入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先行点取得了不俗的规划建设成效。作为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鹤鸣村在改革思路和建设成果上都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作者此次主要针对其聚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进行调研,期望通过这些当前获得的建设成果传递更好的新农村生活模式和理念,更积极的乡村生产氛围,果蔬花香、生态绿意、悠闲充实的生活期许,也增强大众对乡村建设的认知与信心。

鹤鸣村将乡村地区特有的川西林盘风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与农家生产生活、农作种植、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改造、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改革和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做好宣传与动员工作以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并坚持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尊重村民的自主意愿发挥他们主体作用并维护好群众利益,做好健全领导和合理引导以保障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行,先行规划并逐步推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工作,以改善民生、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家庭收入为改革核心目标,这些都是鹤鸣村能获得较大社会认可和关注的成功前提。

此外,在规划建设的实施中,尤其是农村新型社区环境的营造方面,根据实践后的成效调研分析,有不少值得新农村建设思考和借鉴之处。它以自然肌理为本底,将农作种植、休闲旅游、田园生活、产业发展,结合良好的生态条件进行规划,初步展现了一个崭新、积极蓬勃的新农村氛围。文章以鹤鸣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型社区规划、聚居环境营建视角,实地考察调研了鹤鸣村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值得借鉴的成效,重点对其规划实践的成效进行梳理分析,借鹤鸣村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以下这些方面,提出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思考。

(图1-4) 聚居环境的营造融入原生态林盘的自然环境,突出川西乡村的地域特色。林盘是川西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典型地域特色之一,其保护与建设是乡村规划中的重要环节。鹤鸣村将聚居环境的自然林盘特色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中,将“聚散有度,隐露相间,通透连贯,曲径通幽”的川西林盘韵味融合进新农村聚落特色里,在维系原有生态小气候同时也突出了川西乡村的地域特色。

(图5―8)大组团结合小院落的聚居布局,注重院落规划和邻里交流的传统生活感。规划建设中考虑安置点布局的组团化设计,以“小规模、组团式”为空间设计和总体规划原则,在增加进现代材质、生活元素同时亦保留农家建筑、设施、生活环境特色,继承部分属于乡村的生活传统和住家习惯。大组团套小院落,是川西较为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院落生活感较强,居民交流与照应也较为密切,每组院落还包括有村民自家菜地,以自然材质打造的菜地、池塘等。以乡村农家的本底元素为主,将城市建设中的元素辅以其中。

(图9-15)“社区服务”以一个较大社区综合中心结合多个小型社区服务点,及时公示村社信息,提供便民服务也展现多彩民乡生活。由多组团和院落组成的新农村安置点,考虑布局的组团化与集约化,参考城市社区的建设原则,逐步完善公服设施的配套和均匀布局。在打造乡村新社区风貌同时也重点考虑参与村改的农民对社区环境的特殊诉求,尽量复合化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并逐步完善配套服务点功能。

(图9、10)综合型社区中心作为接待外来访客主入口,亦提供综合新闻、社区通知、村土地整治和规划方案等综合信息;配置几块菜地主植景观型农作物,工作人员及村民共用;

(图11)小型社区服务配套中心,处于组团院落之间,主要道路节点的沿侧,有简单的公共活动设施、公共卫生间和便民爱心店等;

(图12)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点,空闲的建筑空间用于居民日常聚会娱乐使用;

(图13)书写在主要道路口建筑立面上的“鹤鸣新村”小诗,展现其丰富的村社生活;

(图14)(社区警务屋舍)采用特色的树皮材质进行立面设计和细节处理,后侧半掩于林盘植被间,正面则清晰的面向主道路口开放;由一系列木质材料构建,表面铺以多块树皮;

(图15)多院落共享的户外“休闲中心”;较大的户外活动区域,休息亭和配套公服设施,围合于乡村植被或农作景观间;休憩区以灰系的砖瓦和石块结合木质亭子与座椅;

(图16-21)在建筑设计上丰富建设形态,多元运用材质进行立面多样化的处理。在整体布局中,以大组团结合多院落组合,一般4-6户独栋建筑组构一个共享院落形态,再由多院落形成更大居住组团。多采用原植被包围建筑形式,在尊重川西林盘形态同时营造幽静清爽的农家环境。设计中建筑多样性特点有着重体现,为的是展现多样而更加丰富的乡镇生活风貌和建筑格局形态。在建筑立面、院落、楼台、构件的材质和设计中,都考虑了相应的多变化、多形式、多元素,在立面材质和色彩选择中,运用纯色系涂料配合木质材料的生态感,形成大面积拼贴起来的、柔和的暖灰色块。

(图16)现代田园风格的立面色彩,多样的形式配合较简单的暖灰色系,同时普遍加入了自然素材(多种木质材料,采用编制风格作立面处理等);

(图17)建筑形态设计中结合进村民习惯,强调设计感同时也增加生活感;灰砖、木栏、以农作物为主的院落景观,将传统民居的“砖”、“瓦”与现代涂料搭配;

(图18)以淡土黄的大地色系石材为基底,整体采用接近自然的同色系,以“融入”林间;

(图19)(社区警务站)以“树皮”做立面,半隐于林间,突出自然木质感,从材质上将建筑与乡村的生态本底环境结合起来;

(图20)粉灰色系墙砖结合素白涂料,采用清淡色系的大面积色块,与多样又繁复的立面形态相辅助搭配,隐约于林盘间,能在村落中看到一些城市建筑的特点;

(图21)村户一家入口,篱笆式的二层护栏设计,小型建筑室外空间较多,外空间楼台的层次也较丰富,居家建筑的设计同时结合了城市与农村的风格,有种“乡村新居”的感觉;

(图22-27)结合地貌基底,将村民生产生活习惯考虑进聚居点规划中,采用多生态元素使空间更加自然灵活。聚居环境的营造应最大化考虑对现有生态资源、地形地貌的保留和利用,挖掘川西地域文化和地方民俗,展现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水文化、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等元素。将川西院落环境结合建筑和生产生活习惯来布局,各院落内外相应配置的菜地,由自然材料建造的花池、树池等,在新聚居格局中也保留下村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集约规划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为喜欢田园生活的外来朋友们提供清新的乡间感受。在新环境中保留基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寄托,在较小的服务半径内满足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传统和习惯,同时也是希望增添仍然区别于城市的耕作乐趣。

(图22)特色“五优”菜地;自建栅栏,村民为分管菜地的主人,自行耕种,传递他们“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社区精神;

(图23)将独栋居住建筑间的空间,配合“家园图标”设计为“农作物”式的绿地环境 ;

(图24)聚居点的边域仍然选择性的保留有部分现状的林盘环境,将较空旷的用地布置作大片的公用农用地,用于小型生活耕作需要;

(图25)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产权改革中,坚持尊重村民“自愿”,对实在不愿搬迁的村户,不强行拆迁和改造,尊重其意愿同时,也为其营造更好的环境;

(图26)结合建筑形态的设计,在自家居住空间范围内,尽量合理的考虑农用地和停车空间的配置,为大小车辆留下遮掩的依托和停放的空间;

(图27)公服设施的配置与室外公共用地的布局结合,以绿地和土壤帮助环境排水,借助林下空间布局公共停车位置;实际社区中心停车率较高,但院落间的林下公共车位使用率较低;

(图28-33、34-39) 在细节设计中尊重村民生活习惯,选择性保留特色生活配置,保障服务设施配套。在规划中参考城市社区模式并将村社区生活服务半径缩小,更适应村民生活,尊重村民习惯,选择性保留下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生活习惯及生产、生活设施,对新聚居环境的营造有着积极影响。相对集中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形成了耗时更少的生活服务圈,为村民提供了可及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公服配置多集中于社区中心或组团中间地带,或院落、道路交汇开阔处,考虑具体需要,在公服配套区域,辅以田园式生活景观,以创造更加人性、生活化的空间感受,也将农田景观引入村民生活中,维护生态小气候亦净化住区空气。

(图28、29)考虑村民传统洗涤衣物习惯,保留乡村生活元素,在交通便捷的地方配置小范围生活配套区,沿环绕居住院落的沟渠,设置有传统洗衣板、沟渠、配电及垃圾回收等设施;

(图30、31)尽管生态植被的排水功能很好,但仍不可忽视市政污水设施配套的重要;主要道路与住宅院落间,依照村镇传统设置用于排流雨水和灌溉的沟渠;

(图32)较大院落的入口设计有廊道式的活动空间,为多户村民公用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室内用于聚会活动;廊道亦可遮风避雨,而由多户围合的院落中心则是大面积的“农作景观”;

(图33)社区中心建筑体,灰色系立面,2层建筑的楼台选用了木质栅栏搭配;主道路面设计为相对开阔空间,建筑是更高的树种,有半掩于林间的感觉;

(图34)“林下”停车;借助建筑立面凹凸的空间,在农作和植被间设置多处“林下”停车位,遮阳避雨同时也使位于路沿侧的停车位显得不那么突兀,远看遮掩于植被间;

(图35、36)在多个院落、组团之间的公共区域,设置有配套休憩设施;绿化环境以耕种的农作物和花卉植被为主,对村民所属农作地,进行了很好的用地划分;

(图37)住户利用自家建筑空间,开设便民店、打牌室,向邻里大众开放,既方便村民日常活动又增加自家收入;

(图38、39)组团中心的小型配套服务点,结合道路节点配置有便民服务店、咨询处、卫生间、垃圾回收点、报栏展板等,位于主道路交汇处开阔空间,方便村民也服务于外来人员;

(图40-45)社区“景观”与农乡自然环境结合,重视"生态"营造。将土地整治后新农村聚居环境与林盘肌理和农乡特色作物的耕种结合,区别于城市绿地景观,采用更原生态和农乡气息的绿化处理方式,将林盘植被和小型农作耕地结合其间,创造更生态化的生产、生活环境。除了自然景观,将生活型的景观环境结合生态本底和村民生活习惯考虑,以农作物的耕作为主,村民各户自理。尊重并维系村民生产、生活的习惯和浓郁的乡村气息。

(图40、41)考虑现状地形,将存在高差的地块与林盘肌理结合,选择性进行保留,以生态堡坎来围合,同时改善了居住环境的质量。堡坎处理很生态化,又便于施工和就地取材:空间外侧边界选择菱角圆润、体块感强、大小较均匀的石头半嵌入已压实土壤中,进一步夯实外侧土壤,也助于锁水和排水;

(图42)社区中心的公共环境,外侧由一圈规整过的地坪围合;地坪与中心活动用地间,结合渠系条件建有一条沿主要道路的沟渠,以规律化的石头夯实界面。同时也是生态化和简单适宜的集水、排水设计。

(图43)村民的居住楼与规划道路(普遍约6米,保证基本的小型车辆错车)间保留一定间隔,出于居家独户和院落环境要求,住户入口和道路间都进行了农作景观的规划设计,也相对围合出住户入口空间,可自行耕作简单四季果蔬;

(图44)多处设置开阔的节点式“农作”区,种植兼具乡村氛围的植物;

(图45)茂密的松竹做道路景观,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和绿地生态质感都很良好;

篇14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一是形成了共识。从开始时的前瞻后顾、犹犹豫豫,有些村里还存在过“等靠要”的思想,如今正如赵勇副书记所讲,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实现了从迷茫到“迷恋”的转变。二是乡村干部共同参与。从机关干部到村两委班子,从开始的规划设计确定建设方案,再到具体施工,我们的乡村干部付出了太多的辛勤与汗水。三是找到了路子。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走出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产业结合、打造特色的新道路。

以后的工作中,我讲四点意见。具体讲,就是要重点把握好“特色、支撑、落实、责任”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特色”,就是因村施策,打造本村特色。我们一定要注重挖掘,例如灌河村,把村内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大坑打造成民心湖,建设出一个景在村中的美丽乡村。例如许姚,计划把村内苹果园规划成特色采摘园。

第二个关键词“支撑”,就是以产业为基础,提供经济支撑。大力发展多业态农业,开拓农业经营新模式、新业态,努力培育新的农业增长点。例如泊洛片果蔬大鹏种植,灌河百亩采摘园,力求叫响品牌、形成精品。

第三个关键词“落实”,就是抓好重点任务的落实。重点村、精品村要按照规划,结合实际,重点抓好垃圾处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厕所改造、村民中心建设、环境美化、产业支撑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几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