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问题范文

经济发展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的问题

篇1

由于多种原因,不少南方民族地区在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时,缺乏动态的历史眼光,不能正确分清精华与糟粕,导致选择工作重点不恰当,对隐性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许多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的潜能没能变成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不够正确

就促进经济发展功能而言,文化遗产是越独特越有效,这使得许多人对文化遗产采取过分美化的态度。事实上,由于人类存在从落后走向先进的规律,作为历史遗留物的文化遗产,固然存在永恒的先进东西,但也存在更多和现代文明比较已属落后的内容,我们目前利用它来发展经济是出于现实功利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它是先进美好,所以对它们应该是外表上利用,内在是扬弃。如民族传统体育多数项目是各自群体创造的,而且种类繁多,其中在1990年得到国家界定的就有977种。许多地区非常重视将自己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作为旅游服务项目挣钱,这是正确的,但要付出大代价将其全面发扬光大,就不见得正确。如从1982年以来,我国总共办了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其中一届比赛和表演项目最多达132和188项,参赛人员最少的有863名,最多的达6771名,每次举办地都要花大笔公款修建运动场地,并进行豪华的文艺表演,这对整个社会基本上没有意义。因为近代以后,人们已自然地践行篮球、足球、体操等现代体育项目,摈弃了绝大多数的民族体育项目。那么,花费大笔钱财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实属浪费。

(二)对提升和保证文化遗产的现代文明质量方面做得不够

文化遗产存在不少和现代文明不吻合的落后东西,为了保证文化遗产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效益,同时又尽量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必须提升和保证其现代文明质量。如某些民俗中的迷信内容对人们具有精神麻痹作用,像“命是三尺,难得一丈”之类;有的地方给旅游者展示古代造纸、染布等工艺时没有解决污染问题;在壮族对歌中,还存在许多庸俗的骂人语句等,不加以修饰或清除处理,而按原版唱给游客听,实在不雅;有的旅游景区的规划美感不够,民族风味食品,不注意饮食卫生,土特产包装不美观等等,导致高端游客无处花钱。

(三)对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程度不深

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非实际性的,如传说之类,一类是实际性的,如史实之类。人类心理历史的事实证明,非实际性内容对人的吸引力影响力远不如实际性内容。如云南的茶马古道,民间对沿途的自然景物存在许多传说,许多地方热衷于整理这些传说作为导游词,而对于茶马古道史实却整理得很少,史实对游客的吸引力无疑比传说大得多,尤其是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和事。如十一五期间,贵州省遵义市投入5.9亿元,建设红色旅游项目12个,2010年,全市接待红色旅游游客721.5万人次,总收入58.7亿元,这样大成就的取得,就是基于历史事实对人们具有的心理影响力。同时,对非实际性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成功利用,往往也需与现实性的内容联姻。刘三姐的传说就是范例,首先刘三姐的传说是建立在广西壮族对歌的生活实际之上,这是和那些基本上没有生活实际传说的根本区别。其次是刘三姐传说的成功,是经过了谙熟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现代高水平人士的创造提升。1960年之前广西就有大量的民间剧团用各个剧种编演关于刘三姐的戏曲,到了1960年,广西区政府组织全区11个剧种,100多个剧团汇聚南宁,进行《刘三姐》戏曲汇演,而后从各县市抽集文化专业人员集体编写了刘三姐歌舞剧本进京演出,接着又进行了遍及24个省市500余场的全国巡演,再下来是由名导演拍成了电影《刘三姐》,将刘三姐的影响扩展到了全世界。到了2004年,又由大导演张艺谋创意和操作,制作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的影响力推到又一个高峰,到2008年底,《印象·刘三姐》演出已超过2000场次,观众超过3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6亿元,2011年,《印象·刘三姐》演出方获得的纯利润达9000万元,背靠这台演出的阳朔县旅游和相关产业利润有6亿多元。经过人们的如此努力,刘三姐的传说为广西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对文化遗产存在严重隐性毁坏行为

对文化遗产的毁坏行为分为显性和隐性二种,显性毁坏行为的属性前提是被毁坏的文化遗产的属性和价值已为一般人所认识,隐性毁坏行为则指被毁坏的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潜在经济和其他价值尚不为一般人充分认识。近年来,由于文化遗产是当地的宝贵财富已成社会共识,有关人员毁坏文化遗产谋私的行为收敛一些,但他们却把更多心思用到了毁坏社会一般人尚不认识和没注意到的文化遗产上,给文化遗产造成隐性毁坏。

二、南方民族地区利用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对策

多年来,许多南方民族地区只注意探索具体的操作措施,不重视思想理论的争鸣廓清,其实这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因为错误的战略无法保证战术的得当,在运用现代手段,以制度和政策来发挥人才积极性等方面,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一)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近代以来,人类处理民族问题大致为二种模式,一种是自治模式,一种是融合模式。自治模式如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各个原主要以语言和文化为区分标准的民族尽量有尽可能多的自治权。采取融合模式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一律不允许民族自治,所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样,原不同民族的人融合成为美国人、加拿大人等。事实证明,前一种做法容易导致社会分裂和动乱,后一种做法更能促进人人平等理念的强化,国家的凝聚力更强,所以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主张采取后一种做法。在历史上,我国对不同民族采取融合政策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中央政府往往对移居中原的非汉族人口,不实行身份有别的政策,于是原少数民族的所谓胡人混居到汉区后,往往都能顺利地改为汉名,遵从当地汉人的风俗,很快就和汉人没什么两样。最近一二百年来,全人类趋同于普世价值是世界的潮流,不同民族融为一体,应该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南方民族地区具有做到这点的最好条件,因为南方民族地区居民一贯具有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不讲究谁是什么民族,各民族间基本上是自由通婚等。用各种办法使南方民族地区的人们认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树立了这种思想,南方民族地区的人们才能正确认识本地区遗产的先进性和落后性,才能正确对待民族政策,才能去掉依靠民族政策获得不应该的外援的想法,立足在自己力量上奋发图强,才能不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性而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遗产。

(二)加强承载文化遗产物件的保护据

2011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我国已登记的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26.2%得不到较好保护,主要表现在:有些地方是保护一部分毁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特别是那些从毁掉文物中获得较大利益的当事人,如毁掉老城区搞开发的房地产商。要加强文化遗产物件的保护,具体做法主要有:首先给社会培植正确的意识,由于这种意识属人文社会科学,客观上缺乏严谨性,要实现这种意识正确的唯一办法是让各种不同观点广泛传播,引导公众识别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在思想上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其次,尽量采取私有产权和公权互相制约的方式。许多文化遗产得不到很好保护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属公有不是私有,因而没有人真正负责,所以要尽量强化私有产权。但产权私有也有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容易出现损公肥私的情况,这可以用公权来制约。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能够纳入私有产权保护的文化遗产均强化私有权,如古宅,最好的办法是由原宅子的主人拥有产权,但同时又用法规等制约他们只能将其用于特定的领域,如果有什么改动需要经过政府的批准。山西祈县的乔家大院,交还给乔氏家族后,他们一方面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如筹资制作了质量精良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2006年在央视播出后,一天的游客猛升到了6万多人,至今仍然强劲不衰;一方面在游客游览中注意保护好地面以及其他物件,用版权私有鼓励人们更积极地整理文学作品等抽象的文化遗产,如作者能依靠版权从后来的收益中获得提成若干年等。

(三)加强文化遗产的整理

把文化遗产以文字、声像图像等出版物的形式记录下来是当今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文化遗产整理出版的意义在于保存和保留民间文化,并且通过出版物向人们展示稍纵即逝的民间艺术。

1.出版图书出版有益、有趣的文化遗产类大众图书,能提高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关注程度,增强保护意识。目前南方民族地区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对文化不够重视,许多民间作者潜心写出这类书籍后,却得不到政府或民间的专项资金扶持出版。在有的作者不惜自己垫资出版后,政府愿意花以亿元计数的公费旅游公款吃喝,却不肯开支几万元钱将其采购到各级图书馆保存,致使许多有价值的这类书籍随着作者的去世而失传,更重要的是大量潜在的优秀作者不敢践行这种善事。为此,南方民族地区政府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第一,提高地方政府对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应改变以往的态度,增加资金投入到文化遗产出版事业。第二,加强对本地文化部门监管,促使公职文化专业人员深入民间,通过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散存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后再结集出版,有利于在这项工作上做出成绩。

2.图像声像作品随着出版形式多元化,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记录决不仅有依靠图书一种媒介方式解决,我们除了需要把文化遗产成果以图书的形式加以出版,更需要利用音像、数字动画等新技术、新载体来反映和再现文化遗产的动态过程。第一,重视拍摄纪录片来传承文化。纪录片的特点是真实性强,能进行直接的理论阐述,比影视剧容易揭示隐藏在表面事实内的抽象内容和规律,影响相当大,还具有留给后代的史料价值。如云南制作多集纪录片《茶马古道》,其能反映的表面事实和抽象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是一般影视剧和短新闻无法相比的。纪录片的另一个特点是质量和收视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美国专门播放纪录片的探索频道,多年来一直有世界各地大量的观众付费观看,目前是170多个国家14亿多人,依靠如此巨大的观众购买量,探索频道从1980年代成立到2006年,已积累了75000小时时长的片库,我国从央视到省市电视台许多优质的纪录片如《动物世界》等,都是向其购买来的,其纪录片的一般价格一分钟高达1万美元。我国2007年纪录片产量是12000分钟,但由于质量平庸,卖价平均只有35元一分钟,由于收视率较低,该栏目播放一般是安排在深夜等非黄金时段,有的电视台甚至取消了纪录片栏目。第二,想方设法实现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繁荣。我国和美国纪录片质量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电视台是民营,纪录片是由民间制作,然后和电视台进行市场买卖博弈。我国电视台全是垄断性的公营。我国电视台由于公权垄断,给纪录片作者稿酬不高,导致目前电视台原创纪实性节目非常缺乏,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5年估算,全国电视台纪录片播出缺口有4000多集,以一集平均45分钟算,长度达180000分钟之多。近年来,在央视和省视的挤压下,许多城市电视台只能实现5%-10%的收视份额,如果地方电视台没有本地独有的异质内容,在各地一样的同质内容上同央视省视硬碰,收视份额会更低,但制作本地内容的节目成本远远比纪录片大,有的城市电视台新闻部,因为需要人多,播出时长和劳动投入比率低,70%的经费用来发人员工资和补助。如果民间给电视台提供纪录片,有的纪录片只需一个作者,在集约即同时拍摄若干部纪录片镜头的前提下,一年可以提供十几到几十部总时长达几百几千小时的纪录片,而电视台花费的稿费却不多。为了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这一工作,南方民族地区政府可以采取稿酬奖励,即如果电视台给的稿酬太低,政府将按规定予以补贴,确保纪录片一旦被电视台采纳,作者会得到物有所值的报酬。实践证明,这样就可以促进大量纪录片的涌现。为此,鼓励作者们制作容易被电视台采用播出的纪录片,同时将这些纪录片收藏到图书馆供互联网播出,或制作成为光碟赠送给游客等。在保证有充足纪录片的基础上,既能依靠电视台保证纪录片的质量,又能保证文化遗产纪录片得以传播。

(四)加大保存民间传统技艺的力度

南方民族地区有许多精湛的民间技艺,如织锦、石雕、木匠等,由于工效相对较低,现在已很少有青年人愿意学习掌握,所以存在失传的危险。2009年,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后继乏人,或者是濒临停产或者已停产,而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壮锦等女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76人,这些技艺由于十分稀缺,现在给民族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已较大,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这些技艺将变得越来越稀缺,价值也将越来越大。为此,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习民间传统技艺并加以很好的保护,如用公权促使人们掌握这种技艺,给对传授这种技艺的师徒给以财政补贴。广西京族独弦琴演奏技艺已濒临灭亡,由于得到了财政17万元资助,到2011年已有200多名学生掌握了独弦琴弹奏技艺。然后用考试的办法准确识别技艺人才的级别,并参照职称办法按他们的级别给以相应的待遇。同时,注重运用现代先进科技纪录技艺过程,特别注意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记载好技艺大师和产品的相关信息,将一些技艺产品封存,留给后人得以发扬光大。

(五)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对文化遗产的管理

篇2

关键词:金融;扶持;实体经济;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工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从多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认真对待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在实体经济的结构中,小型微型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6000多个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商户,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为我国的GDP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解决了社会人群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另外,每年这些小微企业和合体商户在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的同时,也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这些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我国较多的金融企业都流向了大型企业,这样看来,小微型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劣势,没有金融的支持,这些企业难以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倒闭。

2.民间借贷风险大。现如今,民间的资本较为充裕,这样也就导致大量的社会闲钱流入了借贷市场。从理论上讲,民间借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民间借贷的利率近乎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高利贷这种情况几乎到处都有,这样就使得民间的资金脱离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误入歧途。在社会上经常存在着小微型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向金融机构融资不成功的情况下,在民间借贷,更有严重者甚至转向高利贷,这样的发展状况无疑使企业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在资金和市场的压力下,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和破产。

3.银行的借贷结构不完善。相对来说,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显得较为简单,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信任,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信贷对小型企业制定的约束较多,大中型企业的频繁融资也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的金融资源大都投入到重复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中,不仅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由于银行借贷结构的不完善,就造成了金融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占据,使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改善金融扶持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金融市场机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保证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的协调与适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依赖银行部门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杠杆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调节金融市场机制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机制。

2.优化金融信贷政策。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优化调整现行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要目标,逐步出台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适应社会各类企业的需要,在金融信贷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要求,另外,在优化金融信贷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资金周期性的监管和风险的评估,减少信贷风险,保证每一分钱都流向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

3.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金融行业在做好原有的金融产品推广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实体经济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要,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并且确定合适的收费价格和应力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扩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基础资产的金融化,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规范民间信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业缺乏的是内部之间的市场性和竞争性,在加上政府对利率的调控较为严格,这样的政策就造成了民间信贷的疯狂,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拥有资金的群众走向了高利贷的道路,然而简易的借贷手续又吸引了大量融资难的企业,这样民间信贷就显得没有那么正规,反而处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因此,规范民间信贷,也是推进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民间信贷规范以后,大量的社会资金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较为可观的力量支撑。

三、结语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作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必须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发挥它最大的市场价值,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佳卉.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J].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01:7-14.

[3]陆岷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J].西部金融,2013,12:6-10.

篇3

1.1土地价格的攀升是导致房价盲目抬高的首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大,也就使得人均居住面积相对减少,致使人们对于房屋资源和房价缺乏一个合理的认识。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土地可谓是寸土寸金,很多政府在向房地产开发商拍卖土地时,经常不设上限,投资商对土地势在必得的心理客观上抬高了土地的价格,房价的下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产生了房价虚高的现象。1.2我国消费者对房屋的预期认识不清房价连年攀涨,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给大部分的房屋投资者带来了一种投资错觉:他们认为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房价都不会有下降的趋势,而房屋升值所带来的利润又相当可观。所以不断有投资者加入到购房的大军中去,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购房者是基于自身经济水平的考量,他们认为如果现在不抓住时机购房,那么,几年后房价继续上更会加剧买房的经济压力,不如在承受范围之内先买下。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消费心理和购房行为,政府才通过提高房价的手段控制旺盛的购房量,而房价越高又会加剧消费者的购房欲望,如此循环下去,才使得房产行业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2针对我国房产经济现状提出的调控措施

2.1加大中央政府行政及法律的干预力度我国政府针对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的制订还有待强化和补充。一些开发商正是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或利用法律方面的漏洞,钻了法律的空子,来为自己进行不法牟利。所以,针对这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同时加大执法惩戒的力度,不让房地产开发商有机可乘。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行政机制来调控房地产价格,对房产价格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保证房价的稳定性。在土地出让环节,政府也必须严格把关,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通过稳定土地出让价格降低开发商的开发成本,进而控制房价的上涨。2.2购房者要加强自身对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学多数的购房者和投资者对房产投资领域的理论知之甚少,盲目投资给自身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尤其在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过多的情况下,购房者和投资者更应该趋于理智,尽量避免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作出购买决策之前,可以参考政府部门或社会舆论对房产行业动态做出的科学分析,从中提取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其次,要全面了解研究房产行业当下发展的大环境,作出比较科学客观的判断;再次,要强化自身对房地产行业理论的学习,掌握其变化规律,抓住购房的最好时机,最大化减少房产泡沫对购房的影响。只有加强预防,理智消费,才能最大程度的阻止风险的发生。2.3国家要合理利用土地,限制土地的过度开发土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最基本要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程度的开发其使用价值是人类一直以来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现状是人多地少,只有采取有效办法缓解人地矛盾,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有效的向前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土地开发热潮,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难免有土地滥用,价格虚高的现象产生,房产开发商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惜高价购地,而政府也趁势抬高地价,两者结合更是催生了土地高价的现象。而开发商将巨额的土地成本通过高额房价的形式间接转嫁给了终端购房者,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针对这一土地市场乱象,政府必须通过和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予以严格打压,从根本上遏制房产涨价的源头。只要政府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对症下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利趋势必将扭转,房产行业回归正常也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其一,房地产行业也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它的发展必然存在着波动,只是波动幅度的大小不同而已,但最终肯定要回归到正常水平。其回归的速度和时间不确定,这还要视政府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及政策实施效果而定。当然还会受到客观因素诸如地区差异和地区政策不同的影响。其二,找到泡沫经济的突破口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在结合政府措施的同时,要从自身出发,主动出击,胆大心细,尽快找到造成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关键并制订相应对策,以求有效的规避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价格风险,摆脱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否则将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使其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被新的经济形式所取代。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人文经济;属性;价值

人文经济,也称人本经济,是指为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本体价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协调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思考

一、人文经济的属性及价值

(一)人文经济的自然属性

人文经济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归。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的一种现代形式。它的个体性表现在以“人”为经济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发挥人的灵性、本性和创造力;它的社会性表现在追求把国家建设成为民本人道、仁爱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强调从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宇宙观出发,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其追求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文经济坚决反对异化现象,反对物质、技术、权力对人的异化,反对人的大众化、功利化和标准化,反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人的摧残,提倡人道经济、公平社会。对待市场经济,人文经济反思商品经济二律背反问题,针对所揭示的异化现象,即因为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也就开始物化的问题,一方面坚持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寻找解决负面效应的办法,提出通过人文经济的创建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深刻地指出金钱不能代替价值,科学技术不产生伦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价值理性。

对于人文经济思想,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早有论述。孔子所说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中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以及老庄哲学,如:“物物而不物于物”、“法天贵真”、“不以物挫志”的主张,其反对“丧己于物”、“以物易其性”、“以身殉利”、“见利而轻亡其身”,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使”的卓越见解,都饱含朴素的人文经济的哲学思想和对人文经济所强调的自然性的憧憬。

(二)人文经济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人文经济的本质是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价值规律配置资源和生产力、通过价格信号协调供求关系、通过竞争机制分配国民收入,又要建立保护人权、尊重人格、实行民主、保护生态环境、效率与公平协调、技术与人性兼顾的人文主义机制和环境。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比较符合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也比较符合人的实际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制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民主,不是由哪个领导、部门或哪个个人、国家所圈定的经济发展形式,而是按市场需要和供求关系运行的。那种把市场经济当作人文精神失落的起因是不合乎事实的。

人文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寻求对市场经济的超越。对待环境,人文经济不以牺牲环境、生态和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建设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生态多样性的发展;人文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其维护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实现产权清晰化、财产共有化、管理科学化,促进自由竞争;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核心目标是建立现代人文企业,企业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润也不是资本,而是人,企业力图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企业文化,倡导道德、关怀、仁爱、合作。但人文经济不是人治经济,它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法治经济,强调竞争、效率和社会民主、法治、公平并重,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三)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文经济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的第一要素,其目标是建立效率与人性、技术与人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经济形式。所以,可以预测,在知识经济之后人类应当会进入人文经济的新时代,人文经济才是真正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强调的仍然是客体知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主体一人,虽然知识的载体是人,似乎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但知识主要是客体化的网络、信息、软件等,人格、人性被客体化,这与人文价值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人文经济从人的本体来探讨经济的发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自我完善来追求经济的成长。

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知识经济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更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从人类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只是一个过程,而尊重人性和人文价值的人文经济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

(四)人文经济因势利导的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其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比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居高不下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同时,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改革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16,而到了20世纪初,我国的基尼系数则上升到了0.452。时至今日,情况未见好转,这种利益结构令人担忧。贫富差距的加大,是造成各阶层间矛盾的主要原因,这种包含着不满和愤怒的“嫉妒”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如不迅速加以扭转,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人文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经济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它强调“全面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以民生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改变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社会不公日益加剧、环境生态濒于崩溃、道德信用陷入危机的现状。人文经济对创建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异化现象、纠正物质的畸形发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培养公民道德和政府责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创建人文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人文经济是一个理想的经济模式,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现实的参照系,其为现实经济形式提供一个人文化的标准。笔者认为,从现在起,人文经济就应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增长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思想

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现实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问题,以及存在着分配不公、地区差异扩大、腐败、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等严重问题。依据科学发展理论,我国在解决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时,既要讲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讲整体性和协调性。经济发展具有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部分,它的发展也需要从社会其他系统中输入能量,必须进行人文调适。要特别注意因 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经济失误,吸取建国以来几次因冒进而造成的国民经济大挫折的教训,破除经济建设中浮躁心态和某些官员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产生的危险行政行为。

(二)当前人文经济模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人文经济追求民本人道、人行解放、个性自由、物我和谐、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它不是寻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国,而是强调以“人”为经济发展中心。这就要求我国发展人文经济必须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能量互补。要处理好人文经济发展中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确保经济建设在各项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我们发展生产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使其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人的发展体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构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经济奇迹的可能不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知识和人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信仰、态度、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根本性转变。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上说,发展文化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人文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其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都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人文经济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四)着重处理好当前经济和社会中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是环境保护问题。花大力气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努力节约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逐步推行edp(绿色gdp)、mdp等指标考核体系,重新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二是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做好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减少下岗失业,提高工资待遇,健全社会保险,保障劳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人文中国”。三是纠正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过程中过度的市场行为。这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福利领域的责任和作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根本扭转“读书难、看病怕”的社会现象,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精神。四是逐步夯实人文经济的法治和民主基础。积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推动社会的高度法制化,提倡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将人本、人道和民主、法制等现念结合起来,为人文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民主和法治基础。

(五)关注人文产业的兴起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现如今,人们习惯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孤立来看,导致经济建设对生态逐步破坏,恶劣的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健康与生活。如何在新理念、新发展下建立生态与经济互融互鉴的新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起来共筑健康之城、共建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已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计划会议进一步就我国发展现状做出全面的分析,并就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点、新想法,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会提出了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基调协调各领域间的共同合作与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构建完备的生态系统。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利用二者的关系来看,生态环境助推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经济建设亦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支撑。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发展往往既相促进又相矛盾,经济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而大自然中的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是两者斗争的“交锋点”。我们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孤立来考虑,必将更深层激化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循环再生能力下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制造垃圾以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生态环境的自治能力,生态系统日趋紊乱,人们生存的空间日益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如何从辩证关系着手,破解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的难题,就显得意义重大,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今天来说,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轻重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1、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

(1)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污染浪费

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如今的垃圾不同以往,通过优质资源互补、资源整合,优化结构与合理配置后,就可以得到充分再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是我国正在深入的课题。我国在资源合理化利用、废物整合方面意识薄弱、行动效率低,忽略、轻视现象严重。殊不知,资源错位,无法合理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已经越来越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资源优化不合理也是导致浪费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大量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而在对资源进行加工、整合的过程期间,浪费固然不可避免。生产资料错用直接造成剩余资料产品待步,渐渐的踏上浪费之路。资源失效、资源失能、资源闲置的生态负效现象与日俱增。

(2)急于求快造成无暇顾及生态环境

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列车缓缓开来。人们对经济发展侧重于快、多,肆意的开采与砍伐,排放与填埋,却少了应有的治理,从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不断枯竭,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率低是自然已经亮起的“恶性循环”的红灯,如此循环下去,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势必“每况愈下”,而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势必无法逃避。如今,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专家学者论文不断增多,关于环境问题的媒体舆论也越发犀利。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疫情使人们遭受着病菌的折磨。人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除了生命源氧气之外,还伴随着粉尘等可吸入颗粒物与各式各样的排放废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2、轻生态的理念制约经济发展

(1)缺乏生态建设价值理念致使经济建设置于瓶颈

在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关注,但人们的意识与现实社会中的金钱比起来逊色很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是部分人存在的狭隘思想,也是对生态文明中价值理念的扭曲。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会使我国的生态建设,甚至是经济建设都会有相当大的阻碍。转变这种观念也并非朝过夕改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需要舆论以及楷模指引,由于发展经济的愿望强烈,往往将GDP的数值与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这样的观念直接导致了人们以付出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久而久之,片面性导向为人们指引了错误的方向。人们可能认为将环境问题作为未来的问题去处理也来得及,误读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众所周知,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而诸如此类的观念不发生转变会始终引导百姓产生错误的观念。如此循环往复,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而恶劣条件下的经济必然无从发展。

(2)生态制度有待完善

生态制度的建立是为能够有效的制约大肆砍伐与过度开采的不恰当行为,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保证发展的制度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带动各地的产业结构合理运行与产业链条有效发展,催生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循环经济的健康运行。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值得肯定的是我国有相关政策的制定,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这是造成生态文明建设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法律体系还相对缺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环保的投入也在增加,但投入力度不足,造成作用效果不大,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环保效益。许多项目工程或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前的“障碍”就是当时当地的环境状况不允许进一步开发,换句话说无投资条件的直接制约,这是无法发展、无招商引资的一大隐患,造成经济建设损失重大,导致经济制度下行发展。近年来,由于追求政绩考核的评判标准的观念固有,致使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的比重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的增长与环保目标的未达成,使得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快转变固有观念、破解生态危机的制约瓶颈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既相适应又相协调的生态发展体系

1、转变传统的固有观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良性发展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毫无疑问的说,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应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可靠性支撑,而不是索取与制约。曾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GDP是可以直接反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但过分强调GDP则是片面的政绩观。要想针对这一问题彻底转变固有的片面观点,还需从领导入手摒弃传统追名逐利的做事原则,对其逐一的进行思想转变从而带动地方整体思想转变。要加快协调政绩考核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另外,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同时从学校企业入手,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学习力度,加强生态文明的实践性,加深对生态文明的倡导与弘扬。开展实践活动,了解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权衡的必要;了解绿水青山对身心健康的必要;建立用文明“反哺”自然的体系,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全面持续发展的观念,倡导绿色GDP,将生态因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之中,确立一种有利于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的、生态的发展观。

2、完善生态立法制度

加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建立因地适宜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建设法律保护体系,完善自然资源的限定条例及防止肆意开采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对造成破坏自然行为相关法律条款的司法解释工作,严格追究其刑事责任,从而使经济建设在环境协调发展的庇护下得以顺利开展。因此,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加强约束、加以规范,需要制定具体的举措对某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表彰或者惩治,同时,“增加一些补偿政策,保证企业最有发展,鼓励企业加固环保力度”。用立法量化生态环保行为,明晰权利、责任、利益,对违法行为严厉惩治,根除破坏生态的行为。

3、先进的经济理念及生态技术融入到绿色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低碳环保的科学理念发展经济、开发能源,带动企业良性、合理运用资源。以科学的生态技术指导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型经济转变为生态型经济。将“废物”变为宝物,让资源重新整合,合理化、最大化利用,净化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经济浪费。这也是降低经济成本的有效方式。坚决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作为基础发展模式开展,还百姓绿水蓝天。鼓励人民选用绿色消费,降低资源浪费率、降低污染的排放。除此之外,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要加大科研投入,对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研究,使科研出的新成果不断地与环保实践相结合,形成防止污染、治理污染的新生产力,从而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绿色、协调等五大新理念的视域下共筑生态文明建设走向良好势头。

作者:李珉婷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实体经济 融资难 发展 措施

一、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产品市场需求受限的问题

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外向度已超过80%,有些地区经济的外向度更是超过了100%,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都在做外贸产品。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作为外贸产品主要销售地的欧美国家市场需求不振,大量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订单减少,有的价格降低,有的资金回收困难,还有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新兴市场虽然有所拓展,但总量不大,而且困难也不少,难以抵消传统市场下滑所带来的影响。国内市场拓展由于经营模式不同和需求类型不同,所以很难弥补国外市场需求不足。相对于虚拟经济,目前实体经济的市场制约更加明显、更加直接。目前,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国内市场信用,特别明显,直接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展。各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产品假冒伪劣屡见不鲜,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等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就当前局势,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信誉评价体系和诚信体系,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解决失信问题,将会导致国内市场混乱,开拓的综合成本就无法下降。实体经济企业普遍感到国内市场开拓难于国外市场,因而一些外贸产品生产企业宁愿缩产停产,也不愿拓展国内市场。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微小型企业在资金方面供给严重不足,融资的成本高,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融资难,融资贵,使那些企业喘不来气,有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由于外需萎缩,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起来会更加困难,资金更加紧张。但各类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金,中小实体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很不稳定,在实际的资金运行过程中,总有许多中小实体企业资金周转方面上出现很大问题。一些中小企业因不能从银行贷款而转向民间融资,借高利贷度日,资金成本相当高,且风险也非常大。货币供应分配不均是当前经济中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三)创新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市场、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之下,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其重要。但不少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很难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一方面,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如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试制费用的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前提资金往里面投入。而在创新这些活动过程中又具有很大的风险,如研发失败、资金空投的现象经常发生,企业需要对这方面风险具备应对能力,这使得一些企业知难而退;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技术实力,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这些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由于大量实体企业缺少资金支撑,创新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企业成本日渐上升。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本构成内容众多,远多于虚拟经济。另外,目前劳动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不少生产企业感到招工难,用工成本高,人事管理难度大。

二、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

(一)营造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支持和保护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帮助生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排忧解难,清除障碍。努力提高政府服务,大力改善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智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并出台对实体企业发展有帮助的各方面决策,引导企业以实业为主,努力提升企业的产品总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以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得到更多的保护。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和要素资源,要在才能、土地、资金等方面确保满意。要逐步增强市场运行的秩序,严查一些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侵犯等违法的行为,这样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透明的市场环境。

(二)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

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高端、高质、高新化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力度[2]。促使实业生产活动提高一个新的台阶。加强科学管理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相互配套协作的产业链,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着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在投资政策和要素保障上给予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外技术先进、生产环保、效益良好、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以此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规章制度,改进和提升经营业态,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

(三)处理好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虚拟经济健康的情况下,不仅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金融需求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实体经济分布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发展持续性的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进行金融监管,这样才能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公正和公开的市场准则,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做到消除任何无形与有形的市场壁垒。完善和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方案,激励民间资本向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进入,增强实体经济在上游行业的竞争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下游行业,要对落后的产能进行兼并或淘汰,以此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要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防止实体经济行业在分配利润上出现差距过大的情况。

(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在物质生产成本逐渐提升的条件下,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从以前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型驱动。通过运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速设备折旧、税收减免等一些措施,增加个人收入量,促使包括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方法。在同一时间,也要加强技术和创新能力提升以创新能源转换为技术资源的效果。对于那些经济需要的企业部门,我们将制定一些合理的措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企业攻克技术更新在市场上所存在的障碍,指引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做到创新和效率提升,并且在创新思路和方法上具备多样化,调配主体之间的行为、从而指导技术改革方向。

三、总结

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是紧密相连的,虽说我们暂时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根源所在,从而更好的发掘经济的规律,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沈嘉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15(23)

篇7

关键词:房产经济;问题;措施

引言

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成为现代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由于房价的不断增长,在房地产中出现的泡沫化增长方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在结构上的需要。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房价问题也成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些问题影响下,不仅制约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向。

一、 房产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房产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对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原有的房产经济中,我国的房产行业发展一直比较平稳,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房产行业在发展中也不断受阻,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1]。例如炒房热的出现,房价不断增高导致房地产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失去平衡性。房产管理者对房价的发展变化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在2003年下半年出现了泡沫经济,各个地区的房地产行业投资都比较高,导致房价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解决当前房产经济的影响,实现经济健康的稳定发展,就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 房价过高的影响。导致我国较高的房价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我国有些地区对土地价格的上涨。虽然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人们占有的生活与生产中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加大了房屋资源的缺乏,从而导致房价的上涨现象。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人口众多,很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在发展中的需要,特别是房地产对土地建设的利用,可以说,我国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政府在拍卖土地期间,并没有进行一定的价格控制,从而导致很多土地开发商不断加大了土地的开发价格,影响了房价上涨的问题。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较高房价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很多人口开始迁移到该城市生活,导致大量的人口发展根本不能满足房屋的需求,所以在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就比较高,相对应的房价趋势也不断增长。

(二) 消费者的认识影响。我国消费者对房屋的需求比较大,他们对房屋在开发预期上还没有较大的认识,在购买与利用上的认识比较随便。房价在社会地位中的不断增长,导致很多房产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在该行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因为他们相信,房产行业的建设不仅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上还会有很好的发展方向[3]。所以很多房屋投资者为了在未来发展中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开始加入购房、买房的发展行列中;还有一些购买者由于自己在经济水平的影响也开始大量购房,因为他们相信房价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变化会越来越高。这些消费者在购房、买房的思想和行为上不断提高了政府对房价的增长和对房产行业的开发,这种不断的循环模式严重加大了房价的增长,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

二、 房产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措施

(一) 加大政府与法规的管理力度。为了解决我国房产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影响因素,要实现房产经济的平衡发展方向就要加大政府在政策上的制约和法律法规建设的影响。在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法律体系,然后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开发与利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强化和补充,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建设。如果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实际建设中没有遵循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会在开发利用上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影响经济结构在社会中的平衡性。所以政府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大法律的有效制约。政府部门还可以具有对房产价格调整与监督的资格,为了保证房产价格在社会中的合理实施,政府部门就要管理好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房地产的开发成本。本文以我国房地产利益集团作为例子,由于利益集团在政府干预方面实行了“公司化”的行为发展,采用的“捐税”行为影响了我国实施的公关调控政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我国民众的利益成本,不仅要加大我国政府在政策上的实施与监督,还要进行“税制再改革”制度的建设和实施[4]。

(二) 加大消费者对房产经济的认识。对于消费者在购买房屋的思想和行为上来说,为了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房产经济在发展中的需要,应加强他们对房地产经济的理论学习。目前我国很多消费者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理论理解都比较少,他们在购买房屋中的思想意识还比较薄弱,行为上比较盲从,这些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在经济利益的上实现。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价格的影响,很多投资者在开发上要进行合理的市场分析,很多消费者在思想与行为上也要进行更理智的发展创造。为了避免房产经济在发展变化中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方向上应注意几点。首先,在消费者购买之前,要对房地产行业以及相关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和掌握,可以根据相关政府在建设中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可以根据社会舆论对房地产发展的动态分析进行合理的决策,从而找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有关信息[5]。然后,消费者还要对房地产行业在发展开发上的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以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为了保障消费者在利益上的合理实现,还要加大对房地产的理论学习,把握房地产在发展中的规律和变化,从而减少房产泡沫出现时产生的经济影响。在消费者进行买房过程中,只有加强自己在思想与行为上的预防,进行合理的消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房地产价格风险的发生。例如:消费者在对房地产理论学习中就可以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和系统的分析模式,可以建立一系列的数学模型设计,根据掌握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消费。

(三) 合理的开发国家土地。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人们生活与生产的主要地方,所以在土地利用上进行合理的开发,才能使人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是人多地少的现象,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在社会中的有效发展,就要进行合理的土地开发。目前我国土地的开发比较频繁,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出现了土地滥用、价格增长的现象,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不断调高房价,从而影响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所以为了制约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土地上的开发利用,就要在政府与法规上进行建立。第一,由于我国房地产在开发利用上受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要使它的波动幅度回归正常就要加大对政府的努力和个人主观上的实施[6]。第二,由于泡沫经济的出现,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因素,就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从而避免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价格上的影响。例如某房地产在占地与用地项目上的具体实施中可以看出,为了关于毛纺厂的居住区。益华公司在占地上的开发规划总的用地面积为479800m2,可开发的用地面积为334789m2,将要保留的建筑用地为57324m2。而对于五建公司来说,在占地上的开发规划总的用地面积为69800m2,可开发的用地面积为56347m2,将要保留的建筑用地为5428m2。从这两个建筑公司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数据可以看出,要实现项目经济的可行性,选择五建公司开发项目的方案最为合适。

结论

为了缓解我国房地产经济在社会地位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不仅要积极配合,相关的房产开发商也要端正自己的严格态度,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从而保证房产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正常运行。(作者单位:尤溪县测绘管理站)

参考文献:

[1] 艾素梅. 关于城市土地及房产业相关问题的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3:251-252.

[2] 艾素梅. 分析国内房产经济现状及其发展[J]. 民营科技,2015,06:246+11.

[3] 白慧琴. 试论新形势下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J]. 现代经济信息,2015,13:291-292.

[4] 王铁军. 房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253.

篇8

关键词:民营经济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民营经济均呈稳步发展的态势。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也不断向各个领域扩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地方税源经济、就业经济和富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分析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靠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仅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和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

2、企业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低。一是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二是职工队伍素质偏低,企业从业人员中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员占多数,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现场管理,管理企业完全凭经验,有很多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且发展时间不长,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不足:一是一次创业中主要是技术模仿、产品仿冒,既不是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也不是突破性的原始创新;二是企业规模小,人才储备、知识积累和技术存量不足;三是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环境中,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四是缺乏关键的技术创新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而且他们的忠诚度不强,“跳槽”和“自立门户”频发;五是国家层面的知识与技术的储备和支持明显不够。

4、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融资渠道不规范。改革开放以来,融资渠道发生了一些多元化的变化,但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底子薄,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等各种融资渠道又不大畅通,因此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金融机构。从银行方面说,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抵押、担保获得贷款。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无力进入正规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少量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专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含有财政拨款在内的担保体系刚刚起步。信用担保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

5、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政策不公平。政府职能转变尽管有了根本性突破,但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痕迹仍然很深,导致有些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工作规范落实不到位。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没有像扶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那样重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根本消除,侵犯中小企业及其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依然存在,发展空间不足,不能享受和其他企业一样的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合理开发资源,加速技术改造,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二是强化财务和资金的管理。要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使用前的审批和使用中的过程监督;加强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管理,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一是加快技术应用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或高薪聘请技术专家或购买技术专利等。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鼓励、支持他们自主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促进产品产业升级换代。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一个品牌就是一面旗帜。要立足企业和产品的实际,制定品牌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培植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打造企业管理新体制。要引导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实现由单体型向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型转变。

篇9

关键词:体育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一、前言

回顾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中,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部分,也在这轮经济增长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经济部分一样,在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瓶颈,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接踵而来。遇到问题不可怕,只要正视这些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国体育人一定会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办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二、体育经济的重要性

体育原本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直播技术以及商业的全球化发展,使体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精明的商人发现,并将之一步步发展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经济体。比如欧洲足球联赛、NBA,世界杯,奥运会等等都是其中的典范。首先积极的开展这些体育赛事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提供许多工作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体育经济的同时,必定会带动喜爱体育运动的人们去参与其中,这不但增强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也对我国大力建设的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体育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体育经济的需求不够

就对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消费调查看来,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大连这些文化体育事业开展较好的城市以外,其它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在体育方面的消费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据统计这些消费以运动服饰为主,占到所有体育消费的81%。这说明我国在体育经济领域的开发还很不足,首先是体育经济人的开发力度还不够,这也直接导致了国民对于体育经济的需求度也较低,很多人只愿意在电视里看看体育赛事,却不愿意在体育活动方面投入更多经费,实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2.对体育经济的投入不足

按照经济的分类,体育经济应属于第三产业,是一项服务性的经济,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之上的,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大。根据经济学理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上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力扶持其发展。比如,给予减少税收、增加贷款等金融优惠政策。反观我国的现状是,国家政府对体育经济的漠视,给予的政策和关注都极少。思维还停留在开展体育活动是为国争光的政治层面上,没有意识到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制定保障体育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对体育产业化的各种配套服务落后。在政界如此,在商业上更是如此,我国涉及体育事业的企业往往只重视商品的生产、销售,而没有把体育事业向更深层面去发展,忽视了对体育消费的咨询和执导。在这些方面也有做的好的例子,比如广州恒大足球队的经营模式,重视投入,重视体育赛事极大的宣传效应,重视对体育相关附属产业的开发。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体育经济的宝贵经验,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3.受到体制的影响

上文说到国家对于体育事业更多的从政治角度出发,与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制度是有关的。我国的体育事业一直是采取国家体委这样的政府机构来管理,这种管理在建国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国家也意识到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性,但旧有的计划体制始终阻碍着体育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尝试了改革,比如将体育有政府主导,逐步向企业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但是企业在和体育部门合作的时候,往往不能自主,开展的体育赛事企业投入多,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企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体育经济也随之萎缩。中超联赛萎靡就是最好的例证。

4.专业化程度不高

最后,任何事业的开展都离不开人。经营体育事业人员的素质是体育经济能否开展好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外经验分析,中国的体育市场缺乏两类经营人才,一类是懂得体育经济发展之道,管理能力全面的体育企业家,一类是有体育背景又有实际营销经验的销售人员。而目前纵观我国的体育经济人大多是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这批人只懂体育,不懂经济,面对大好的市场却不能抓住机遇,只一味追求成绩,最终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迷茫。因此,加强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四、体育经济发展对策

1.制度的完善与市场化引导

首先在国家开展积极引导和宣传全民体育概念的同时,政府需要给予充分的财政拨款加强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共足球场、篮球场等来培养体育人口,然后企业要多开发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等,扩大销轨道售渠道。两方面结合来积极引导我国公民的体育消费走向合理正确的轨道。各级体育部门要将那些观赏性强的体育竞技项目,如足球、篮球等推向市场。让行业内的人主导这些体育项目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行。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体育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对于那些观赏性较差的体育项目,其经费的来源要开辟多种渠道,以国家拨款为辅,筹集社会资金为主,这样主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政府只起到一个引导和规范的角色。

2.加大对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还应该借鉴国外发展体育经济的先进经验,一切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尽量少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但少干预的前提是我国要首先做好立法工作,从法制的角度上帮助体育经济的发展,比如出台体育投资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中的财务运作,以保护体育投资者以及运动员教练员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还要改革体育产业的税收政策,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从金融角度来给予支持。综合以上几点来帮助体育经济的发展。

3.增强体育经济的专业性

体育部门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现在的人才缺口着重建设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制度。首先要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然后选择有体育背景的年轻人参与到管理体系中,让他们在这样良好运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逐步建立一支既掌握体育发展规律,又懂得经济发展规律的体育经济人队伍。

4.建立健全体育经济体系

要想体育经济健康发展,除了做好以上几点外还要大力建设体育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市场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和导向。要搞好体育市场经济,就必须先制定好规范、保障市场运行的各种法律法规,然后是开辟多个市场来辅助体育市场的发展。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法制建设都不健全,体育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就更加薄弱,因此立法部门要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实情,出台相关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有力规范体育市场。其次,还要建立体育市场的二级市场,如体育用品市场、观众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打好其发展的基础。

小结

面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发展的良好愿望,合理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的投身到体育市场的建设中去,我国的体育经济一定能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我们按照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改革,我国体育经济的春天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刘建,体育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反思[J],中国外资,2011年22期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加深,市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使企业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通过对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得企业取得更好发展。现今企业经济管理中主要存在管理组织结构松散、职责不清以及组织管理相对落后等影响问题,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要接纳全新经济管理观念,并结合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构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而现今的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往往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以及企业组织管理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和特殊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推动之下,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而言,经济管理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最为核心的关键因素便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确立明确的管理职责,并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在运行方式和逻辑进行勾勒,以及加强对以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述,从而更新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在加强企业现代化的同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充分优化,并严格的进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审核,从观念、体系和制度等方面完整性的建设现代化经济管理体制。

1 企业经济管理的本质和意义

企业经济管理较为广泛的观念是企业围绕切实可行、有长远规划的战略目标引入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之中,通过企业内部原有的经济管理体系来发现战略目标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通过适当的管理系统来保障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而企业的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经济管理体系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约束。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实现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保证企业能够在较为长期的时间内,实现较高收益,并能将利润持续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

而企业经济管理还能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经济和人力资源上的协调统一,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效益的稳定增长,并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以此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企业经济管理也会因企业环境的改变发生一系列变化。而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收到三种因素影响,这三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体系形成以及新知识经济特性的变化。而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若收到激励作用,便会加强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面向全球性的竞争。对于企业而言这三种因素的到来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能够让企业在现今形势下,得以高速发展。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并尽量控制成本输出,以此来实现最大的企业利润。现今形势早就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企业应当从宏观目标入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而在这一过程之中,需要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实施,并建设完整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以此来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现代企业最为明显的标志便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便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中应用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统一称呼。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便是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结合。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表象,能够将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有效的结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既能够清晰的体现企业管理思想和主旨,还能有效的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并能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科学化系统化的对企业生产、经营、质量、财务和销售等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并加强企业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有效利用,让企业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2 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管理组织分散

现今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较为分散,并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单一、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松散和企业各系统、部门、个人之见存在较大的交融性。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松散主要是受到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以及工作人员其自身存在的思维定势所导致的。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直线化的企业运作,并且管理方式都较为单一和直接。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完整的执行管理命令,但是很容易造成企业机构重叠等问题。而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松散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领导层面管理漏洞。领导层面的管理不严谨会造成企业经济状况并能够完整的展现出来。这种现象会加剧企业领导层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漠视,而这种现象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企业各系统、部门和个人之见存在较大的交融性,虽然能加强企业各环节的配合,但也会出现各种矛盾。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较为疏忽,则会导致企业内部矛盾加剧。企业交融性的降低,使得企业各环节并不能够达成有效配合,并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获取利益,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2.2 缺少明确的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开展各种各样的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满足的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并能用单纯的企业收益来衡量现代企业的综合实力。现今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应当在重视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企业社会利益的建设,并通过加强企业社会利益的方式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之中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通常会配备专业水平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但是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受到经验限制,往往不能脱离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这种经济管理观念的不同,会导致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难以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企业遇到需要承担管理责任的问题时,各个部门通常会将责任推卸给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便是由于企业缺乏明确的管理职责划分,因此企业应当在对生产经营环节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高度重视的同时,并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关注度,并将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使得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以此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发展应当将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作为主要目标,现今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格外重视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因此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明辨的思维,将新型的企业经济管理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努力保证企业内部的组织模式和常见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并满足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生产发展需求。而现代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需要坚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随时进行调整。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并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构建需要让企业员工能够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认识,并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作为主要目的,对于工作能力突出的员工加以物质奖励,而对于工作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员工则需要给予相应处罚,以此起到警示作用。构建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更能够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3.2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是企业经营的主导力量,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往往都处于中心位置,因此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并不能离开企业的经管理观念指引。实现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观念更新,需要建立完整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打造和谐、积极的气氛,使得全体员工能够更好完成本职工作。在更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同时,应当注意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企业员工的战略意识和危机意识。并用全面的经济管理观念为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提高保障。现代企业具有牵扯范围广、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因此现代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创新作为主导力量,具备预测和评估企业风险的能力,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的有效的发展企业的决策力量,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云.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 2012(22).

[2]胡海霞.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 2013(15).

[3]王锋林.浅谈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与优化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 2012(22).

[4]赵伟.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 2011(04).

篇11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3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篇12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国农业尤其重要,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形势的紧迫性,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将给我国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其他方面经济的发展一旦少了农业的支持,也必将出现大的问题。所以,加强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与经营也将受到市场活动的调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农民到底应该种些什么、养些什么也必将由市场决定,绝不是农民与政府脑门一热就决定的。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农民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顾市场发展趋势,造成了粮食生产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农民却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

 

1.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稳定的投入计划,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随机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到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修建完成的,这些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1.3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劳动力过剩,城乡户籍差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秩序。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受制于户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农村人口也很难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进一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业创新体制的建设,设立国家级的农业创新基地以及地域性农业创新示范单位。企业也要增大对于创新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加大对于创新型农业生产单位的支持。加大对于高科技农业的研发力度,实施现代农业高科技项目,争取尽快地获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农业生产成果。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需求,加大对于优良农作物以及禽畜良种的推广,积极进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对于农业科研的经济支持力度。

 

2.2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要以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高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比重。增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增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良畜牧业试点单位建设。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预防,增大基础建设,完善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构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对于国际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

 

2.3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困难重重。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适当调整目前的粮食直补标准,增大对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行综合性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准则,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金融体制,确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放弃地域思想,开展跨区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

 

2.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增大这些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农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配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围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国外投资商多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的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势在必行。 .

篇13

摘要:介绍了桂林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桂林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最后针对桂林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人才开发等三个战略。

关键词:SWOT 分析;桂林;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97-01

1 桂林概况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城市,有着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辖5城区和12个县,总人口495.11万。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四周山地环绕,漓江和义江自北向南流经辖区。

2 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自然环境

桂林地处低纬,境内热量丰富,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温度适宜。桂林的动物种类繁多,有1593种,隶属 60目295 科。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

2.1.2 旅游资源

桂林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地处五岭之南,是开发历史较长的著名风景旅游区,其范围包括从兴安到阳朔以漓江为轴的一百多公里长的狭长地带。桂林的景点都保留了最原生态的样子。

2.2 劣势

2.2.1 生态环境困境

由于桂林是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但是就是因为是国际性的旅游城市,在企业的选择上,就要有针对性,也就在选择企业入驻桂林,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2.2.2 人口素质低,缺乏高技术人才

主要表现在,贫困人口比重过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大都向广东等沿海城市流动,桂林现在的经济环境又留不住人才,严重缺乏年轻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高科技含量岗位缺乏人才,低端岗位就业压力偏大。

2.2.3 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表现为,交通不够发达,连接广东到桂林的公路等级低,境内铁路尚未完全实现电气化;通讯设施覆盖面狭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数量不足,旅游接待设施落后等。

2.3 机会

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行西部大开发,进行东部产业往中西部转移。恰逢“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始,对于桂林发展自身经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刻。国家专门开辟出一个东盟发展经济圈,在我国是以广西为主,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桂林的产业走出国门,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2.4 威胁

2.4.1 桂林各县发展混乱,自成一体

桂林各县在开发本地资源时,缺乏内涵,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具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挖掘,且有很多的重复项目。

2.4.2 来自周边旅游区的竞争

广西区内最大的竞争是北海。北海地处热带,阳光充沛,雨量充足,有众多天然优良海滩。北海空气清新怡人,负氧离子含量高,堪称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是一个优良的海滩。湖南的红色旅游也发展的有声有色,这些都大大的影响了桂林的旅游发展

2.4.3 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西部地区原始生态资源保存较好,文化资源也极具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中部地区尤其是桂林旅游业来说,周边同类型的生态、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替代和空间竞争,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游客分流问题,很可能形成社会关注和游客流量比重额下降,进一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造成威胁。

3 发展战略

3.1 大力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朝阳产业。继续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桂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契机。一是继续加大桂林市区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把桂林的山水风光、神韵的民族风情通过多种形式推介出去。二是构建桂林-阳朔旅游产业链。同时,要加强对这些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挖掘,创作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培育文化旅游、演艺会展、文化娱乐、民族民间文化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三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环境的整治和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档次。

3.2 人才开发战略

在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所有产业主题,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桂林发展的瓶颈正是知识和人才的匮乏。因此,加大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在桂林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全市人民受教育程度。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再次,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提高高等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桂林发展就是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14

[关键词]低碳经济 林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森林既是吸收碳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林业部门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学习挖掘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1.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 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1.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 万亿t 的CO2, 其中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 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2)

王春峰: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