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

小学德育的核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德育的核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德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活动;养成教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将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中华民族的素质构成和社会风气。核心素养包涵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视实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生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一)让学生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例如我让学生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上,我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我行了一个标准的45度鞠躬礼,并大声说:“老师好!”台上的小老师就说:“同学好。”此时教室沸腾了,有的要出来当老师,有的要当学生,我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训练,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还要加强,老师认真的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也引起了重视。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的练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接着训练学生坐、站、走的姿势,我在前面摆一套学生桌椅,给学生做坐的示范: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目视前方。又用标准的立正姿势站在学生前面示范站姿,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起立、请坐”,达到整齐划一、动作迅速,精神面貌好。我示范行队礼姿势,同学们反复演练,为开学典礼和以后每周一升国旗打下了基础。良好的习惯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二)展示魅力,拓展自主管理的空间

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在班级里,我们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分别开展了“我与诚信手拉手、献出一份爱、出一份力、尽一分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于每项活动的开展,事先都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学生们自发开展了一次“救书”行动。通过对图书角中破损图书的救护,学生们感受到了因自己的不爱惜给图书带来的“伤害”。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行动上的锻炼,受到了认知方面的教育。在接下来的一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相继开展了“我送妈妈几句话”、“妈妈,让我拥抱一下”、“说到做到、攀登目标”等自主活动。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他们都兴致勃勃,积极主动,而班主任则俨然成了一名普通的参与者。

(三)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集体的自豪感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重视班级形象和文化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小神笔”展示区张贴着小朋友们的毛笔和国画作品。“从小勤学、长大成材”几个娟秀挺拔的毛笔字时刻激励着班级中的每一个小朋友前进。“放飞梦想”栏记载着小朋友们优秀的作文、日记。在每期版报展示出来以后,一群小画家们总要争先恐后地为板报添一笔,还常常自我陶醉,希望老师能把其作品保留下来。当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他们服务于班集体的劲头更足了。而所有这些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增强了他们集体的自豪感,强化了集体的自主意识。

二、关注细节、找准养成教育的契合点

唯有对细节的不懈敲打,才能锻造出文明的精品。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主题,设计了一家三兄弟的角色:老大开了一家个体饮食店,老二在某私营企业集团担任部门主管,老三是中德合资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虽然是虚拟的情境,但由于材料都来自生活实际,学生感觉真实可信,学生跟着角色体验,很快就理解和感悟了这三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作用和异同。习惯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将坚持从“细节”入手,从“细节”做起,让每个学生都专注于学习的细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接受教育,挑战自我。

三、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1)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交换意见,我们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要使用文明用语等等。这样家长就会明白你是一位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家访或家长来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对它的孩子特别重视,家访或家长来访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班主任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它产生老师对它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印象。这样从感情上容易沟通。

篇2

一、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于学生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德育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与路径,适应现代社会思潮,是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与课题。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契合当代德育教育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代小学德育教育要求和传统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与思路,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适应当今学校德育教育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科学认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

(三)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新形势下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切身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在面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认知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人本理念,是创新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符合现代德育教育的规律与发展路径。

二、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注重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小学德育教育愈发强调文化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与强化,通过构筑学生文化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让文化成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力武器,让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命力,推动德育教育不断发展,推动总体德育教育效能不断提升。利用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学校德育教育,要不断创新挖掘、提炼总结,从繁杂的文化体系中提炼出适应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让文化真正成为引领德育教育向前发展的核心,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与接收程度,实现当代德育教育目标。

(二)落实校本教材教育方式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摒弃传统的德育教材观念,创新教材认知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树立校本教材观念,提升教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德育教学资料。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教材认知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有效整合德育教学资源,实现科学教育目标。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箴言纳入其中,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契合学生实际,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

开展德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教育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来说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道德人才,有效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德育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利用生活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平,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将来深入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这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要从理念和方式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3

以下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学校教育中的误区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大部分学校一味地去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 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一定好。这是导致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成功的最大因素。

二、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爱: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能满足的尽量满足,都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很多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少爷”、“小公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留守儿童,他们脱离了家长的束缚,放任自己,与社会不良分子混在一起,缺少了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接受道德教育这一块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十年树木,百年方能树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树人,德育工作才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何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呢?

1、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使其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中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中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了,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伙伴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家庭、学校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尽管我们的家庭都距离学校较远,缺乏交流的机会和条件,但学校仍是积极建立了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了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了家长的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道德教育核心

以下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学校教育中的误区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大部分学校一味地去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一定好。这是导致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成功的最大因素。

二、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爱: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能满足的尽量满足,都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很多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少爷”、“小公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留守儿童,他们脱离了家长的束缚,放任自己,与社会不良分子混在一起,缺少了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接受道德教育这一块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十年树木,百年方能树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树人,德育工作才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呢?

1、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使其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中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了,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伙伴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家庭、学校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尽管我们的家庭都距离学校较远,缺乏交流的机会和条件,但学校仍是积极建立了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了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了家长的综合素质。

3、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5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相互关系;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0-01

1.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影下,教学质量是显性的效益,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重智育、轻小学德育教育的现实。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与督查体系,督导流于形式,评价缺乏依据。在学校层面,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人员保障,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复杂多元的思想状态和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学生个人品德和心理问题所次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师生矛盾也比较突出。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心理发展正呈现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态、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2.正确把握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孟子说,"心庄则体舒","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准确理解、认同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小学德育教育产生内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构成,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A。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方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转变小学德育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和内化作用,运用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不断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才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导向作用。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会以心理失衡的状态出现,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问题,它往往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的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篇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建设工作,是当前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只有在德育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年儿童思想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学生的头脑关键在于构建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方能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德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社会的重要坐标,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少年儿童是关键期、课程教学是主渠道。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有效理论支撑,而且对于进一步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塑造新世纪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加强自身制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坚持贯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在学校的各项制度管理中,都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规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机制。要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把育人要求和岗位职责统一起来,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廊道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廊道文化建设不仅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能彰显学校文化的内涵;同时,它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展示学校形象的一道风景,也是家长、来宾了解和感受学校文化内涵的途径之一。廊道文化主要是以走廊乃至大厅、道路等空间为主要阵地,以学校文化设施与活动为主要呈现内容,通过精心布置,营造特定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心灵的洗礼。因此,可以紧紧捉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结合学校的整体设计,在廊道文化建设上学校力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学校文化的显性内容,努力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首先学校要对所有的廊道进行规划,抓住“书香润心灵”“文明伴成长”这两条主线,可在教学楼的一楼设计书山学海版块。同时,每个班级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来制定富有特色的班风、班训等。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一起动手设计布置班级、书山学海版块,让内容更紧扣学生需要,更切合学生实际,更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校德育建设能够相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升国旗、入队入团等仪式和利用重阳节、国庆节、建队节等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有利时机,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宣传身边优秀老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工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课堂是“主阵地”。只有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个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采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可以开展以“童心手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绘画比赛、绘本制作比赛等活动,不断深化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利用班会等开展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辐射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学科中包含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2]。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语文、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还是其他学科教师的共同职责。各专业课教师要增强学科德育意识,把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既要用智慧点燃智慧,也要用人格引领人格。各科教师要坚持改进创新,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工作创新,持之以恒,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实践活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理解的重要体现。通过前期的渗透教育,学生在理论上已经理解了其内涵,那么实践就是最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生成过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深刻理解,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提高价值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普遍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行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农村学校应普及适当形式的种植或养殖。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等活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学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学生的头脑关键还在于构建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3]。可见,新世纪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必须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徐芸 单位:灵源街道大山后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1(24):36-37.

篇7

一、提升对课程开发意义的认识是做好课程资源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是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全面发展、个性彰显、潜能释放、学习兴趣等等,更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形式和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课程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课程文化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秀;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三是我们认为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实施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要看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素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课程。学校教育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享受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受到熏陶、浸润和滋养,获得生命成长。

四是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学校应该是个文化场,文化是一面无形的旗帜。它是一种巨大的无声力量,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给人以精神的熏陶、文化的浸润和品格的滋养,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才是难忘的课程,刻骨铭心的教育。

五是我们认为学校设置课程的丰富性正在成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实施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这样批评,“过分地强调知识是现代教育的悲剧。”这一见解和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不应该比升学率,不应该比分数的高低,而应比课程开设的丰富性,课程开发的创造性,课程对学生的实用性。

二、建设校本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中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可塑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并采取相应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Z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

从语文素养大的方向上来划分,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语文知识是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可以细分为听说读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人文素养包含自身修养、品德素质和审美素养。由此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它更加强调语文文化知识和修养、素养的相辅相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夯实基本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1.字词教学不能松懈

首先,在教学中依然要重视学生的字词掌握,及时给学生进行字词听写训练,及时对小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进行复习和检查,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牢牢掌握好字词,记住更多的字词。其次,注重字词含义的理解。学生如果只记住字词而不了解其含义,是不能够熟练运用字词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字词给学生重点讲解其含义。对形意相近的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此外,还有注重对字词的积累。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字词,还应该要求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要充分利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语言材料丰宣学生的阅读。首先,课内阅读要最好的好词佳旬的积累,选人小学语文教材文章都是文学精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精读和文章内容的分析。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

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方式,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讲真话、抒实感,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例如,采用微写作的训练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材某个文本和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虽然篇幅小,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教师要加强写作评价,做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细致点评,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让学生及时补齐自己的短板,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

1.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标记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不懂的语句,画出文章的精彩语句等。教师这样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可以慢慢让学生从被动预习转变为主动预习,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同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情节发展顺序等,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灵活运用阅读技巧。

(三)注重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

篇9

代礼仪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地税希望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在形成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推及到核心素养方面,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灵动课堂核心素养

所谓的灵动课堂早在《说文解字》中就已有解释,灵动主要是是指有灵气,灵活。推及到课堂教学之中,则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等,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灵活多变且极具吸引力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灵动课堂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等。在本文中,主要立足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构建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运用情境,培养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述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学生在知识灌输中是难以有效掌握英语该门语言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而沟通语言与教材的一大有利工具则是情境。由此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并将所要讲述的知识纳入到该情境之中,如此学生可以为情境所吸引,自主地走进情境、理解情境,在情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我在组织有关happy birthday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直接创设两个情境:一是庆祝生日,一是商场购物,为学生提供背景:陈杰要过生日了,为了庆祝她的生日,同学们一起来到超市购买礼物和食材。

我会在购物情境中为学生呈现商店、商品名称的单词,如此学生可以结合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自主地选择所要购买的商品,并进行购物交流。如此,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还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对话交流,与此同时,在购物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购物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将德育渗透其中,以此实现语言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手段多样,培养思维品质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单元或每一话题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善于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借助人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

比如,在教学生angry这一单词的时候,除了将其“生气”的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外,还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平常自己与小伙伴或父母生气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自己这样做之后对自身或者他人有什么影响呢?有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就自己亲历的一件小事畅所欲言,不少学生在说完自己的经历之后都说当时生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幼稚,而且很不应该,生气的时候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动作或者说出的一句话是很伤人的,对此不少学生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学会冷静,不能随随便便生气,要理性对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此,由单词的讲解延伸到生活小事,学生可以在理性地分析生活小事中发展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方法灵活,培养文化品格

英语从其本质上来看,它属于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倘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只是将语言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学生是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灵活沟通的,缺乏文化因素的参与其实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失误频仍的一大原因,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一大原因。对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向学生呈现英语文化内容,使其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其文化品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诸如Excuse me、Thank you等日常礼仪用语的时候,会直接理解对比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比中西方的日常礼仪用语的用法,就Thank you而言,谢谢几乎成为西方国家的口头禅,无论是对何人都会报以感谢,而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是很少使用谢谢的,如果使用,则会显得很陌生,两者的距离会拉远。如此,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要选择不同交际用语,以此为其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适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其中适性学习最为关键。比如,在英语的学习中,对单词记忆很枯燥,另外,英语是需要学生积累的,这样才能慢慢地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所以这就需要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互相配合来记忆单词这个方法是最适用的。特别是学生都是刚刚接触英语,对单词和句子都不太熟悉,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听写,用这种方法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听写时分享记忆单词的窍门。有一位学生就分享了自己的方法,他说:“我在学习单词family时,经过观察,我发现family这个单词居然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句英语前字母的拼写。发现这一点后,family这个单词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特别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让英语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事情,从而也进一步丰富英语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等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其自身的素养也得以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玲.刍议小学英语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6(09).

[2]楼赛丽.聚焦小学英语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J].校园英语,2017(13).

[3]鲁子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1.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德育;路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中小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的重要时期,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到底怎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让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要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

在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帮助中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全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学生变成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科技文化素质,还要具有思想道德素质,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不能没有道德。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就是说我们在开展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所有的活动环节都要是切合学生需要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有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够参与到其中,这些活动才能够起到培育学生的作用,活动环节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活动,进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就告诉我们,老师需要多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知道学生对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也知道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这样老师在为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可以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也能够让活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圆满完成。

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也是说我们在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应该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学生,老师可以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学生的内在精神,学生会慢慢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知道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课内学习,一种是社会活动。课内学习主要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课外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知道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的,我们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结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告诉学生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够让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老师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变成品德高尚的人,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途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来向这些人物进行学习,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共同搜集和探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校的一些宣传标语、班级的黑板报都可以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学校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来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应该是有计划的,可以规定每个星期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学雷锋做好事,可以是在街上扶着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可以是帮助丢东西的人找东西,可以帮助搬重物的人搬东西等。

结束语: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培育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培育主体地位,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切合学生的需要,老师可以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两个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凤,丁可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的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

篇11

关键词: 新时期 学校德育 必要性 可能性 重要性

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确实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同时,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新的危机与矛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乏,或者说社会信仰的缺失,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就是社会不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在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具有这个可能。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

一、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德育真的必要吗?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而且大部分学校都会说自己是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校大量的工作还是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上面,致使学校德育形式化,甚至缺乏学校德育。在新时期,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学校德育显得更有必要。

1.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

在中国,学校德育主要是采用“大德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密不可分。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要打碎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更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和最艰难的,是变革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体制的转轨必然呼唤着相应的深层次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都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那么,学校作为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应对未来生活、工作的技能和道德、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适应与人交往合作,能够为人处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社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出现了很多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不诚信、不道德的现象,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那么,学校德育承担着对祖国青少年的培养重任,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

4.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当前,世界的主流是发展,但是世界资源具有稀缺性,这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我国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个学生仅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否则,不但不会为社会、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还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新时期进行学校德育,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作为个体,非常必要在学校接受德育。个人的思想道德如何,或者说做人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人的发展。所谓要做事,先做人。笔者认为,个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训练的,或者说,学校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道德,只是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值得研究并改进。

二、学校德育的可能性

对于“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黄向阳博士在《德育原理》的第四章开篇就提到:“美德(道德)可教吗?”在钟启泉、黄志成编著的《西方德育原理》和檀传宝的《德育原理》中,都认为“德育的可能性”就是“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来源于源《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是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美诺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的美德自何而来?美德是教来的,还是天然所赋,还是人以别的某种方式得来的东西?’”

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个问题,理解为“人是如何具有(获得)道德的?”会更加恰当,而不是“将德育可能性问题简化为‘道德可教吗’,事实上只是提出了构建二者关系的一条思路,即人之德能否通过教而获得,否定了人之德的先天由来渠道和其他可能渠道,比如通过‘学’获得”。在学校实施德育,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或者渠道具有(获得)一定的道德是有可能的,而且,在学生时期接受学校德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关键。

1.学校德育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在6—12岁接受小学教育,12—15岁接受初中教育,15—18岁接受高中教育,18—22岁接受大学教育。6—22岁,正是青少年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并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后天培养的“较为可控”的时期。这段时间,青少年大部分时间会在学校接受教育,和老师、同学交往相处,在这种时空条件下,使得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学校时时刻刻、处处都有德育,学生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德育。学生在学校、在班级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学习并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并逐步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要遵守游戏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在接受学校德育。

其次,学校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现实的平台,因为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使得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安排的系统性和较强的可控性。

再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在学校,学生要与教师交流,学生要与同学相处,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着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在接受着一定意义上的德育。

2.“教师的教”。

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道德熏陶。“教师的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显性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理论等方面的传授,另一个方面是隐性的道德影响,即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以及自身的榜样示范、个人魅力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道德影响。

显性的知识传授,尤其是关于爱国主义、道德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这种教,可以通过课堂,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德育活动。笔者认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或者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因为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在改造着人,使人向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隐性的道德影响,也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方面,在教师具体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潜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风格和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尤其是一些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加显著。

3.“学生的学”。

通过“学生的学”,学生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道德教育。“学生的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有所体悟,并内化到自身行为方式和道德体系中;第二个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加具有理性和社会性的人,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第三个是在与老师、朋友、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懂得一些行为规范,懂得为人处世的准则。总之,“学生的学”也是获得道德或者提高道德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正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学生的学”,使得德育成为一种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的对象,即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改进的能力,这种主观能力使得学校德育不会成为对牛弹琴,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成熟的条件下,出现了诚信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在机遇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具有深刻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有助于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开放,使我国得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吸取其先进技术和一切优秀成果。但与之相伴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其实,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忘记过从社会主义阵营争夺人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把和平演变战略重点转向我国,尤其是高等院校。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抵制“西化”及其文化侵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校德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互助友爱、互相尊重等优良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而且,通过学校德育,有助于学生抵制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样,学生作为市场主体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稳定,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助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4.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是祖国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理想道德,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助于教育青少年学会适应社会,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5.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把学习成绩搞好了就可以了。“实践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的首要条件”。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有助于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少年将来更好地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爽.关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思考——从柏拉图美诺篇说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梁继光.论强化高校德育重要性的认识[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2).

[3]刘彬.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3).

[4]陈瑞瑞.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

篇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14-0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网络时代的盛况,也诞生了众多的学生网民。学生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却没有考虑到它的负面因素。因此,信息技术课除了教学工作,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也能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遵守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操作习惯至关重要。良好的习惯是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品质,是学生今后学好信息技术、用好网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从点滴小事教育学生尤为重要。每个学年接到新一届学生,笔者都会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明确《学校电脑室有关规章制度》,强调在电脑室操作时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对首次上机操作习惯印象深刻,并将其牢记心中。如上课前必须有序排队进入电脑室,不得带零食、不得带手机、不得带作业――即“三不得一必须”;课堂上不得乱开关电脑、不得乱敲键盘、不得乱按鼠标,老师在授课时先认真听讲――即“三不得一认真”;课后做到三件事,一是关闭电脑,二是摆好所坐的椅子,三是原地站好位,由老师统一指挥有序离开电脑室。规章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小事做好了以后,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德育无小事,教师需把德育渗透到细微之处。

二、网络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安全上网教育

安全使用网络正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如何让小学生在接触信息网络时,健康安全地上网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作为网络第一课,让学生熟记公约内容,摆正上网的心态,明辨是非,做一个合格的小网民。课堂上选择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播放《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动漫教育系列短片,通过短片中的网上诈骗劫财、网上跟踪骚扰、假“聊天”实则盗窃隐私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沉溺网络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损害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被坏人迷惑而违法犯罪,把自己送进监狱。这样的内容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起到了让学生警惕网络负面影响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健康网站设置成学生电脑的上网导航,给学生推荐符合他们年龄段的优秀网站,如《全国未成年人网》《中国文明网》《快乐学堂》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这些日常课堂上的德育渗透,让每个学生懂得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树立健康安全上网的意识。

2.道德品德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品德教育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学校除了上课学习,也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人际交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人际交往呢?每个年级段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成为切入点。比如四年级的Word文档学习。该主题的教学内容是制作奖状,教师上课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制作Word文档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中去。笔者在授课时,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以同学的优点来制作一张特殊的奖状,然后颁发给他(她)。随后开展“比一比”活动,比一比哪位学生发现身边同学的亮点最多,谁的奖状做得最精美。这样的教学任务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很有趣,一下子提起了动手实践的热情,并在任务中互相讨论,比较谁发现的优点多。这样的任务设置,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程知识,还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培养向优秀同学学习的意识。此外,社会环境问题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五年级的PowerPoint学习有一个“创建动物保护家园”的主题,内容包括认识特有动物、认识稀有动物、爱护动物的行为、残害动物的行为、给动物创建家园五个具体小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百度搜索爱护动物的行为与残害动物的行为图片,并做图片对比,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制作的PPT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设置,让学生知道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意义,从小养成爱护动物、拒绝残害动物的环保意识。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结合节日和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设计和制国主义专题人物介绍;结合“”制作“五四”爱国板报;结合建党日引导学生设计建党海报;结合国庆节给学生布置国庆新闻与图片编辑任务。通过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主题任务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抒发爱国情怀。除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每逢国庆节、清明节等重大节日,笔者还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向国旗敬礼”“网上祭英烈”等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课堂实践表明,日常教学任务与节日相融合的教育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更有成效。

三、实践操作中的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学信息技术、求知欲强的优势,通过结合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主题,以奖励式的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如设计激励型任务,诱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在同等条件下赶超他人,实现技术竞争,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同时,在任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主动探索的习惯,在不断的成功激励或失败的考验中,锻炼自己的人格,培养不服输的竞争意识。例如:在学生喜爱的Flash学习中,可以给学生布置“绘制美丽蝴蝶”的任务,并设置奖项,最先完成的学生将得到教师当场颁发的聘书,将被聘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来协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在任务和荣誉的激励下,学生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除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丽蝴蝶花丛飞》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每三人为一组完成主题任务。任务又细分为“蝴蝶飞”“创造背景花丛”“蝴蝶自由飞”三个小任务,小组中每人负责一个小任务。具体分工由本组选出的组长安排,规定每个组员都把小任务完成了才算任务成功。通过明确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学习交流,探讨技术操作,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

篇13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根本诉求。由于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新的特点,新时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教育十分必要,也成为面临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应然,将二者有效嫁接和融合,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教育与管理。在新时期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引领师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趋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设定的国家目标、社会目标及个人目标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表明的是对三个层次应遵循及持之以恒进取的方向,在价值认知上有着明确而精准的导向。在现代教育的新时期,学校教育与管理主要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环境教育等要素。对教育学生坚定学生基本的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正确认识和良好心态以及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常规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基本的价值需求为起点,以价值传递为过程,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育范畴划定了边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确切的价值依据和价值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维度实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升与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为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塑造源源不断地输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倡导相对应。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随时代进步正逐步走上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兼收并蓄社会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的指向一致。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内容既体现党的意志、国家准则等稳定性内容,又有随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变化而增添新内容,彰显了意识形态领域所应保持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稳定度体现的是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性,同时又是我党顺应时代潮流而作出的调整性思想理念,以其内容来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和稳定性的统一。[1]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勾勒出了我国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所要遵循并实现的网状目标,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层级目标不谋而合。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认同。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我国发展历史,正视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坚定其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信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展望的愿景一致;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社会认同。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素养和社会心态,并深刻认识到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并身体力行去维护和践行;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公民认同。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塑造政治合格、社会认同、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的公民,要使学生把爱国作为道德约束,把敬业作为道德追求,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把友善作为道德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变化和各种负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描述了经济、政治、精神和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追求。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熟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我国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可能发展的方向,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断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信仰,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辨别能力,并将个人的命运与发展与国家、民族的进步相结合,以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在完成国家大业、民族伟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诉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具有普世价值和全球视野的价值观,已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主流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价值冲撞和矛盾杂陈的信息时代,受各种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深刻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炫富心理作祟与仇富心理滋生、怀旧心理泛化与弱势心态萌生、焦虑情绪的纠缠与倦怠心态的困扰,对“体制内”的盲目迷恋与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等不良社会心态。[2]需要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正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学会分析与辨认偏颇或错误的社会价值观,抵御各种消极价值观的诱惑。

3.“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是学校教育基本诉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社会群体,内在要求其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先锋和模范。但当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冲动爱国、诚信缺失、校园暴力、冷漠心理等现象还很普遍,与其应有的学生群体性特征严重不符。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统领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基本的道德品质,正确认识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开放与包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思想深邃性和与时俱进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张扬理想抱负,融入创新创业大潮,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优质文化的涵养下,成为国家和社会所期待的中流砥柱和优秀群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路径

1.掌握融合教育方法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在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要从现实的变化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出发,从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方法向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转变,要从僵硬的单一整齐的方法向关注人文关怀的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变。要抛却习惯性的对于受教育者的阶层属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分析,缺乏对受教育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性和自我思考、分辨能力的鲜活个体的认知、用威权主义和居高临下的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尝试运用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用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念,推动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为其提供足够的平台和载体,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群体的实际和现代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要求。

2.构建整体和分层教育结合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和分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要用“整体教育+分层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宣传媒介等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为学生共同思想价值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要在指导思想一元化和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有机协调中,尊重各种差异,兼容并蓄地区分学生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实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分层教育。具体包括一是因势施教,紧跟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以政策出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等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二是因群施教,需要加强对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分析与研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对学生不同群体进行科学、客观的摸底与分析,掌握他们基本的类型和发展的特定规律,实施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教育;三是因人施教,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与指标,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实施专项辅导和跟踪性培养,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规律的各类平台,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深层次沟通,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3]

3.把握融入教育整体过程的规律

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整体过程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是时间过程、空间过程和思维过程的有机统一。从施教过程看,主要是根据学生在不同期间的成长变化,不同领域思想观念对其影响的程度及其可能会呈现的行为方式等,确定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开展分阶段教育。在小学和初中学生主要是实施适应性的法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侧重其行为规范的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对社会的认知及较强的使命感;在中学的高级阶段,可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侧重其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进行成长规划教育,侧重其成长反思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其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基本素质需求;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可结合就业创业培训,侧重其职业适应性、社会生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职业适应性教育,培养他们报效国家、回赠社会、感恩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从受教育过程看,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通过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实现理论向感知的转变,并以雄辩的事实和客观的描述促进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在其内心实现稳定的认同感和逐渐生长的自觉意识,并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为,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方向,也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兴国.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教育评论,2011(4).

[2] 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15(1).

篇14

一、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政治任务吗?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政治任务,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的,带有外部驱动的特点。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单单是教育系统的事情,其他的社会系统,如企业、军队、文化战线、政府部门等,也都在大力宣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整个中国社会都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社会实践,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

其次,教育者应当意识到,尽管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有政治任务的性质,但是教育界不能仅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政治任务,而应该意识到它也是一种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孙喜亭先生曾经给“教育”下过一个定义:教育就是促进人有价值发展的活动。何谓“有价值发展”?其实质就是符合正确的价值方向的发展,或者说人的发展本身就包含了正确的或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英国有位教育哲学家也说,教育就是价值观教育,没有不进行任何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可是,问题在于学校教育究竟要进行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呢?究竟希望在青少年学生心灵中播种什么样的价值信念呢?对这些问题,我国教育界以前不是没有思考,而是思考得不够。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甚至显得多余。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内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它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教育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性工作。

二、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不会是一阵风?

调查发现,不少的校长和教师都担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成为一阵风,早上来,晚上走;今天来,明天走。这个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校长和教师反映,在这之前,中小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开展过不同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运动”,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奥运精神”教育、“北京精神”教育等。等到外部的驱动力一消失,学校的教育行为就停止,以至于校长和教师都在怀疑学校当初的全力投入到底对不对、该不该。过一段时间,有关部门结合形势需要,又会提出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题,且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主题之间也很难说有多少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不会成为一阵风?其实,不会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尽管目前中小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确实带有外部驱动的特点,具有政治性、政策性,但是它也与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相一致,是对新时期国民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回答。因此,过一段时间,尽管外部政治的驱动力可能不那么强了,中小学校依然需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根据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解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或生态价值观等四个维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这四个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当前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更着眼于未来的国家发展,具有较大的前瞻性。这些理想的充分实现,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充分意义上的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自由还不充分,各种行政干预、市场垄断、身份限制等还比较多,需要进一步破除;社会关系中的平等还没有充分实现,特权、身份、排斥乃至形形的社会歧视依然存在;司法、分配、教育等领域的公平性或公正性抱怨也还存在,离理想的境地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人治的传统并未完全根除,法治的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彰显。凡此种种现象说明,要真正建设充盈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精神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还需要同胞们做长久的努力。就此来说,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会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是我国基础教育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本来是自古就有的,因而也会永远地存在下去。它们的教育,也非一时的权宜之计,需要学校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基于这些分析,校长和教师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们不能以一种临时性的应付态度来对待,必须拿出长期的、系统的计划来,形成以校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德育是不是一回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的校长和教师经常会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一回事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学校德育,以往的学校德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的学校德育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明确的主题和时代意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已经大大地超出以往学校德育的范围,或者说,12个价值范畴中的一些在以往的德育活动中是没有被明确提出来的。从联系的角度看,有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在以往德育活动中也受到高度重视。

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一些学校持第一种观点,结果就导致不认真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汇报有关工作时,随意地将以往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总,就算是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了,“旧瓶装新酒”。其实质就是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有的学校持第二种观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以往的德育工作割裂开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全新的德育任务,徒然增加学校德育工作的负担。大多数学校持第三种观点,但对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德育的关系存在不少的困惑。一个比较恰当的建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丰富学校德育工作。所谓“引导”,是指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到方式、方法都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所谓“丰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中,有些范畴在以往的德育工作是比较重视的,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些则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比较少见,如富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应当予以充实;有些范畴虽然以往的德育工作也重视,但是强调得可能不够,如文明、法治、和谐等,需要在时代背景下加以重新理解和阐释等。

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关系?

近些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热捧,许多中小学纷纷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也提出,要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时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似乎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说,两者的教育任务是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混为一谈。

学校教育天然地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这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中小学在这方面陆陆续续地做了很多的探索,如学习古典诗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普及书法教育、开发一些地方艺术课程、传播民族文化遗产等,有的还引入中国历史上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甚至《女儿经》《孝经》等。如果单就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当然不能良莠不分,必须坚持当年提出来的“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原则。而用来辨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呢?以前讲得不清楚,如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充当这些标准。传统文化中,凡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一致的,则不能传播,否则不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吗?以许多中小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为例,感恩确实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但在现代社会中,“感恩”也不能违背“公正”“法治”等基本精神。也就是说,对有恩之人的感谢,不能够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不能违背法治的精神。这是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渗透的现代价值观,否则感恩教育可能重新沦为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那一套。至于传统经典和蒙学读物中的一些明显不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东西,则一定要批判性地对待。

有的校长和教师会困惑:要求通过传统文化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是传统文化中并无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这些现代价值观,如何能够通过传统文化来实现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呢?确实,我国的传统文化尽管有其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如大家熟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但是从根本性质上说,它们不属于现代价值观的范畴。它们要维护的是一个充满差序、特权、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范畴中,有些合理的内容可以为今天所继承和弘扬,但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玩一种“价值观穿越”的游戏。当然,有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传统文化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和论述,可以拿来滋养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五、教会学生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是否就算完成了任务?

2014年,教育部和一些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加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件,就如何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等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具体部署。我们见到的中小学甚至一些幼儿园的共同做法是:把12个价值范畴写出来贴在学校的围墙上;利用升国旗、开班会等时间,让学生背诵;有的还通过童谣、快板等形式,来加强宣传。在上级部门来督导检查时,师生大多能准确地背诵。应当说,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知应会”上,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可是,这样一来也给一些师生造成一个假象:认为只要师生能够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12个范畴并能够准确无误地加以复述,就算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这种假象需要加以克服,因为它的存在对中小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有害。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同其他所有的价值观教育一样,不单单是要学生能够识记和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好“认同”和“践行”的问题。孩子们口中会背诵12个价值范畴,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已经理解了这12个价值范畴,更不代表他们现在和将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愿意按照这12个价值范畴的要求去为人处世,在面临一些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时能够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和做出价值抉择。所以,教育者应当明白,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起始阶段,记住这些价值范畴是必要的,但并是不充分的。记住这些价值范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只是万里的第一步。比较起来,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践行、维护、信仰和笃行,才是更高级的目标。这些高级目标的达成,不能等到孩子步入成人社会以后才开始,必须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就同步进行,相互协调,全面实现。

六、如何提高教师自身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关键的问题是广大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有的优秀教师,一直比较重视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始终都能给予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影响、引导和指导,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有的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行为的理解比较狭隘,侧重于从知识传承和学业成绩提升等方面看到自己的工作,说什么“学生的价值观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考出好成绩,上一个好大学”。在这种片面观点的指导下,一切的价值观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了。还有的教师,尽管通过一些培训活动,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确实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传递这些价值观,认为价值观的教育比起学科教学来说,影响因素太多,难以把握。

因此,提升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工作。就其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而言,首先是要加强培训,利用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四级培训网络,设置专门的培训模块,帮助教师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他们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教育要求,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其次,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国内外成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案例,激励教师开展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和研讨,激发他们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动机。这些案例可以来自真实的教育生活,也可以来自一些教育的电影、小说、戏剧等;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再次,结合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文艺活动、社团建设、社会大课堂等教育活动,寻找将合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合适的教育活动中的契机,开展行动研究。最后,特别重要的是,要结合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师节表彰大会、年终先进教师的评选、学校举行的教师论坛等活动,开展学校教师队伍自身的价值观建设,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价值观素养,坚定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鼓励他们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