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海洋 渔业 港口 旅游 前景

一、引言

宁波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形成以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不断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海洋经济发展很快,不仅主要海洋产业快速增长,也改变了传统的海洋产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海洋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宁波海洋经济的现状

下面主要从渔业、港航运输、滨海旅游三个产业来分析宁波海洋经济的现状。

1.渔民收入增加,海洋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0年,宁波市海洋渔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海洋捕捞面积基本上保持了稳定,还略有增长;海洋养殖产量和海水养殖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仅靠海洋捕捞的海洋渔业发展局面,这个变化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和渔业产量的稳定,同时也改善了海洋渔业的构成比例,从而使海洋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波渔民收入自2008年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2009年,因为气候和禁渔期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渔民收入出现了小幅的下降,但是总体来说渔民的收入是逐渐增长的。

休闲渔业是集渔业与游钓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休闲渔业已成为渔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作为海洋大市的宁波,渔业经济占农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休闲渔业还只是刚刚起步,且大多仅以垂钓为主,海钓发展也很缓慢。为了实现 宁波渔民的收入的持续增长,休闲渔业是重中之重。

2.海洋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港口吞吐量急剧上升

2010年,宁波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4亿吨,完成4.1亿吨,比上年增长7.4%,集装箱吞吐量连跨3个百万台阶,突破1300万TEU,同比增长24.8%,增幅位居我国8大港口和全球30大港口之首,集装箱吞吐量排名打破了连续6年位居大陆港口第四的格局,首次跃居第三位,并进入世界港口前6强。在集疏方面,宁波港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2010年航线航班数量创新高,全年净增航线12条,航线总数达到228条。在港口建设方面,2010年宁波港梅山集装箱码头1#2#泊位顺利投入试生产;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已具备试生产条件。宁波-舟山港甬舟集装箱码头1#2#泊位顺利投入试生产,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按计划推进。

3.滨海旅游规模扩大,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宁波滨海旅游的总收入逐年递增,并且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率,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广阔。近年宁波市不断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投入,投资领域不断扩展,加强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等系列产品的建设,并逐步由东海滨海向象山港、杭州湾、三门湾等陆海兼备的区域推进,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三、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宁波的海洋经济应该遵循以港口建设为中心,以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为发展重点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在港口建设方面:加快海铁联运建设,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将获得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离不开对外商品的运输,这为宁波港发展集装箱铁路联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宁波现货即期交易市场方面,主要经营品种为塑料原料、液体化工、煤炭、钢材、金属材料等,基本上覆盖了大宗生产资料商品,具有典型意义的交易平台主要有余姚中国塑料城、镇海液体化工交易市场、镍金属交易市场、镇海煤炭市场、镇海钢材市场等。建立一体化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与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无缝对接与共享合作,提供网上查询、网上交易、网上订舱、仓储管理、商管理、运输方案咨询、电子支付等功能一体化的服务。

在滨海旅游方面,以象山县的滨海旅游为发展重点。促进海岛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影视、开渔节等特色旅游,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形成以重大项目支撑、精品特色主导、乡村旅游配套的滨海休闲产业产品体系。

在渔业发展方面,调整捕捞发展战略,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在发展远洋渔业中,要以公海大洋性渔业为主,过洋性远洋渔业为辅,加大保护和恢复近海资源的力度。积极调整捕捞生产布局,巩固完善休渔制度,根据捕捞强度研究进一步制定出近海海域年度捕捞量和配额制度,恢复海洋生物的自然再生产能力,以达到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近海渔场农牧化。

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定位与作用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与包括宁波在内的东南沿海相隔较近,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 其任何一项具体实践都有前期的相关立法和规划做指导。宁波海洋发展应该借鉴此经验加快统一标准的制定。我们在借鉴日本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及灵活性,及时修正法律法规以形成指导反馈调节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机制。

在宁波港的建设中政府目前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宁波列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承担打造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的重任。

2.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作为长三角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国际港口城市。

作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港口的发展必须依靠政策导向,同时要抓住时机,加快把宁波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性大港。同时政府在制定政策目标是要积极干预,防止因近海资源而形成垄断,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同时在一些海洋经济发展项目的投资方式上尽可能的采用官民合股的方式,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减少垄断,提高竞争,提高国有资本的运用效率。

五、总结

海洋经济是未来宁波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任何发展模式的执行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良,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波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宁波日报,2001―02―20

[2]脒新军,周应棋.关于如何实施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的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6):28

[3]扬宁生.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渔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6):12

[4]赵世养,於粜奋.宁波渔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8,(2):19

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 法治 海洋法治环境

海洋经济作为国家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海岛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等海洋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增进社会财富,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

海洋经济属于市场经济,除了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外,还需要独立的法人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健全的法治作为其配套运行机制。其中,健全的法治尤为重要,因为法律规定了法人制度、市场竞争、政府职能和社会信用的内容和规则体系,建立了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制度,是一切市场主体的“游戏规则”。离开了法治,市场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经济难以实现健康有序,所以,法治是保障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

党的十报告通篇流露出法治思想、法治精神和法治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法治的高度重视。在现实社会中,法治不等于静止的规范体系(即法制),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的基本含义在于良好的法律获得普遍遵守,包含了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运行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一方面,法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民所追求的公平、自由、秩序、效益等价值,同时发挥了法律定纷止争、规范指引、教育引导等功能;另一方面,政府、公民、社会团体等主体能够做到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并产生预期的结果,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矫正和追责,整个社会形成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文化。

法的运行状况、法律意识和法治文化共同构成了法治环境,法治环境在海洋经济领域中的现状就是海洋法治环境。海洋法治环境的优劣,代表了海洋法治水平,代表了海洋经济发展阶段。完善海洋法治环境,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维护开放、可持续的海洋市场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海洋经济除了具备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可持续性的特征和需要。开放性是指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同时也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既需要完善成熟的国内海洋法律体系和海洋资源开发政策体系,也需要国际海洋经济法律体系,包括国际贸易习惯、贸易惯例,以及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既要求完善的国际国内立法体系,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涉外商事海事司法体系。可持续性是指海洋具备较强的可再生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在经济开发和建设中提供的海洋资源和空间相对人类目前的需求来说是充足的、可循环的。但是在人类的海洋活动中,无序开发、违法开发、掠夺性开发海洋的行为,例如过度捕捞、非法排污、非法用岛,以及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港口作业、钻井平台油品泄漏等导致的海洋污染,导致海洋资源的萎缩和枯竭,对海洋的自我修复能力带来极大的伤害。要保护海洋、规范涉海活动、惩治非法开采行为,需要发挥法的评价功能和强制功能,建立起一套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海洋保护法律体系。

2 改善和优化海洋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法治是市场交易的准则,是海洋投资安全的保障。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能够给海洋投资者明确的行为预期,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信用保证,成为吸引众多投资建设者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法治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海洋投资环境。海洋法治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海洋投资环境,影响着广东整体形象。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需要调整产业布局,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作实施方案》等五个方案共提出17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万亿元。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各级财政投入以外,将主要以企业投资和社会资金为主,财政性投入将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因此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比例较重。只有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才能为各种投资提供安全的保障,提升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档次和水平,促进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 建设珠三角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建设珠江三角洲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共同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重点环节。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是指以国际航运为核心纽带,具有航运枢纽港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软件环境,聚集航运业、航运服务业和航运物流业等要素和资源的国际化港口和国际航运枢纽。其中,航运服务业包括了金融、保险、法律、政策等领域。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不仅只是起到保障和促进海洋经济、航运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而且直接参与到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

4 培育海洋法治文化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阶段,与其所处的海洋法治文化密切相关,我省在海洋经济开发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海洋生态恶化、渔业资源受损、海洋开发利用风险高等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海洋法治文化的缺席。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沿海群众依法用海的意识淡薄。“祖宗海”、“门前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无偿无证用海的习惯,特别是粤东地区建造“无船名、无船舶证书、无船籍”的“三无”船舶问题突出,影响了航运市场秩序;二是地方政府依法管海的意识有待提高。重审批、轻监管,重开发、轻保护,重速度、轻效益,重眼前、轻长远等情况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海上贸易诚信缺乏。海运欺诈、倒签提单、无人提货等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交易预期,给相关的市场主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培育海洋法治文化,规范海洋开发和利用行为。培育海洋法治文化,增强海洋法治意识,需要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开展海洋法治宣传教育、改善海洋行政执法,这些措施与良好海洋法治环境密不可分。

5 预防和解决涉海矛盾纠纷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首先,从宏观上看,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从微观上看,每一个涉海项目的审批、每一个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属于行政、民事行为。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行政纠纷、民事纠纷,涉及违法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充分预防和及时化解涉海矛盾纠纷,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才能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其次,海洋产业是高风险产业,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抗力因素对各个建设项目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巨大,涉海项目的投资者、收益与风险、损失的平衡,做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交易预期,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指引企业依法经营,预防市场风险;良好的法治环境,在自然灾害等风险发生后,可以通过分摊共同海损、民事赔偿、海上保险等规则把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 海洋灾害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篇4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015-01

近些年来,过渡捕捞、近海养殖、船舶游艇、海洋石油钻探以及陆地污染物的海洋排放等等行为的发生,使得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海洋污染造成的赤潮,海岸侵蚀等问题日益多发,及时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能对发生的污染问题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污染和修复损害,另一方面,对海洋环境进行检测,对于厄尔尼诺现象、海平面上升、海啸等气候灾害也能起到提前发现、及时规避的作用,因此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环境监测分类

(1)常规监测。作为一种例行监测,它是最基本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之一。(2)调查性监测。这种监测工作是由国家,也可以是地方的组织根据需要进行专项或者综合调查,以达到对海洋环境污染或者海洋环境质量的情况进行监测的目的。(3)有的时候榱瞬槊魑廴疚锏奈廴痉段А⑶慷群统潭鹊榷院Q蠡肪车挠跋斓奈侍猓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监测工作。(4)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指海洋环境在遭遇漏油、海洋生物集体中毒、赤潮等环境突发事件时,采取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为了收集海洋污染资料,为以后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1]。

2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2.1 国外发展概况

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相继展开对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开发。美国的CMAN技术(海岸海洋自动观测网)就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而到了80年代末,SEAWATCH系统和MERMAID系统也被挪威和德国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在之后的时间里,海洋水质监测浮标被法国研制出来,在此技术基础上,美国、挪威和俄罗斯又将传感器用于浮标上,开发出EB52、TOBIS、ACK-3000等型号的海洋水质监测浮标[2]。

2.2 国内发展概况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相关人员的努力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变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发展。尤其近几年来,海洋监测技术被纳入国家863计划,更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分析

3.1 水下GPS定位技术

作为水声通讯设备重要技术的水声高速率数据传输技术,具有信息传递的重要功能,是实现指挥船与水下载体、或者水下载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关键手段。而与数据高速传输技术相配合发展的是水下GPS定位技术,它通过联合卫星定位、水声定位、浮标技术和水声通讯等技术,能够实现对水下载体和设备的更为精确的定位。水下GPS定位技术相比于水声定位精确度更高,它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水面船只的定位,而且对于水中的目标,还能得到它的大地坐标系数据,另一方面,GPS的使用更为方便、灵活。

3.2 遥感监测技术

近几年来,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逐渐开发,现代化的遥感监测技术也逐渐被开发和应用,这是一种新型的,以航空器、无人机、卫星等设备做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性监测技术。由于遥感技术采用的是高空监测,因此监测的范围极大扩展,能够实现监测信息的全面收集,获取的内容和数据也空前丰富。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宏观的分析和研究海洋质量状况。当前,可以用海洋遥感监测的项目有:海洋表面温度和盐度、海洋叶绿素和悬浮物浓度。作为实行卫星遥感监测的海洋遥感监测,不仅能够实现大范围的遥感监测,同时还能够长时间、不间断的同步近实时监测。

3.3 船载快速监测技术

与传统技术相同的一点是:船载快速监测技术取样也是采用船舶,但与传统技术不同的是,船载快速监测技术进行现场取样后样品检测和数据分析直接进行,然后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将得到的数据实时发送给数据中心。然后数据中心根据相应程序,综合分析处理收集得到的数据,从中找出影响当地海洋环境较大的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最终得到环境质量现状情况。船载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点有:获取的数据准确、反映的情况全面、具有非常高的可用性。

4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未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要紧跟世界各国研发前沿,加强对基础技术发展,逐步将监测设备的生产向产业化转化。在海洋监测人员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从事海洋监测和研发的人才队伍。近些年来,我国科研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建立一支能与世界接轨的优秀科研队伍,使我国的海洋监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先进的水平,对于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重视海洋环境监测的作用,加强海洋监测应用,增加海洋监测的内容和项目,对于获取的海洋监测数据提高分析能力,逐步提升我国的海洋监测技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5 结语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对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海洋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海洋环境的持续发展贡献重大,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以期更为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广西;海洋经济;海洋高等教育: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37-03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其对经济所起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广西在薄弱的海洋产业基础上,如何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跃发展,如何通过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增强其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使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处于最佳互动状态,并形成耦合发展,是广西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广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

耦合在物理学上,是指事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把耦合原理引伸到社会领域,是借以寻找社会领域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方式。因此,所谓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指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依托,在实施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推动作用下,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办学,着眼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服务于广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中,形成一种彼此制约、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协调发展状态。这种发展状态,既表现为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也表现为广西海洋高等教育自身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等各要素间的协调。这种耦合发展,是双方处于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其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范围内。它是一个理想模式,是一个发展过程,更多时候是一种趋势,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推动促进。

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事物发展普遍联系、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现象。它们之间的系统联系,受其互动规律的支配。一方面,在海洋产业的竞争中,谁能掌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最新最好的技术,谁就赢得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而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都取决于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掌握,但这些都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简言之,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高等教育的支撑。另一方面,广西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赖以发展的海洋经济而孤立存在。广西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海洋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广西海洋高等教育只有以服务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办学目的。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者的相互关系是它们耦合发展的本质原因和内在前提;二者的双向启动,协调发展,则是形成耦合效应、取得最佳成果的途径。

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它是广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只有实现耦合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脱节的弊端,发挥海洋高等教育对海洋经济建设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作用;海洋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和空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是广西的必然选择

广西人多地少,陆地资源比较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曾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形势将更为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物质自然条件。广西的优势在海,希望在海,要拥海之势,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依托和借助这片海连接东盟的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开放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把沿海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和经济优势,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为此,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2015、2020年海洋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0%、15%、20%左右。近些年来,尽管广西的海洋经济得到了重视和相应的发展,但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小,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1%,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倒数第二。

广西海洋经济与其他沿海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固然有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政策以及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原因,但其中海洋教育尤其是海洋高等教育滞后,从事海洋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科技研发能力不足,不能不说是导致海洋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今,广西还没有独立建制的海洋学院,沿海高校虽设置有海洋类学科专业,但起步不久,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且尚没有毕业生。

依据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的崛起,需要有一定的支持和支撑系统为前提,而最根本的支撑系统就是人力资源,即用人力资源增长极来支撑经济增长极的崛起。而人力资源增长极,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增长极。美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成为美国西部经济起飞的发动机等案例证明,经济增长极的崛起以教育为支撑已成为一条世界经验。

当今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竞争,关键是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资源,高素质人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保证。广西要实现海洋产业跨越式的发展,赶上海洋产业发达省市,实现到2015年,海洋产业群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海洋产业群全面崛起,初步把广西建设成为“海洋强省”的海洋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无疑必须在实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加快广西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的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海洋科研与技术开发活动,以解决高定位与高层次人才供应不足的矛盾,满足海洋产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开发的需求。通过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耦合发展,来实现“海洋强省”。

三、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的路径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海洋高等教育落后于其他省市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要迎头赶上。必须对广西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认识、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共识,在规划建设上做到协调同步,以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的耦合发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缩小

差距。

(一)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规划同行、政策同享。广西加快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体系的保障与支持。海洋经济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等章节中明确。同样,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也应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组成部分的一个人才战略支点来建设,列入广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即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拟定开始,以“科教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以及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战略统筹集成的发展体系,并同享国家赋予经济区开放开发多重政策倾斜支持的“软资源”,如充分利用“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北部湾经济区必要的支持”的政策,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广西发展海洋产业项目、设置海洋高等院校和开设涉海专业在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照顾的支持。

(二)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相应投入、两者兼顾。投入是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条件。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海洋高等教育发展,都需要筹措资金,解决投入问题。应科学统筹,两者兼顾。海洋产业在确定项目、安排建设发展资金时,应充分考虑海洋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培训,安排足够的员工培训经费。政府在对海洋产业发展给予融资、筹资投入优惠政策的同时,要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安排海洋高等教育资金:并应尽快设立广西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和海洋科技开发专项基金,解决海洋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资助高校开展海洋基础课题研究和海洋开发利用高新技术的研发,支持高校海洋学科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吸引和鼓励优秀的海洋专业人才积极投身海洋教育事业。

(三)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同行互动、相得益彰。随着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海洋产业的发展和领域的扩大,海洋产业的职业要求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对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海洋高等教育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广西海洋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也会给海洋产业的拓展和从业者结构的改善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如此形成的耦合态势,正是广西海洋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所需要的,并以该态势的持续、发展提高为保障。

为此一方面,海洋行业、企业要认真执行职业认证制度,强化职业规程、职业培训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创新活动,积极采用海洋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导高校合理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与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海洋类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严格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另一方面,广西沿海高校要根据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创造条件开设海洋类专业。在专业条件没有成熟前,先开设专业方向,或将一些相关的专业改造成海洋类专业,不断扩大海洋教育领域,提升教育科研层次,逐步形成海洋类学科专业群,提高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适应度。

(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企事业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广西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实现协同跨越发展,必须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形成海洋高等教育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

在政府层方面,要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具体、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校积极与海洋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以项目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向战略层面的合作发展,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者综合的合作发展。除此之外,要采取措施,积极组织引导推进。如2010年3月,广西区政府开展“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活动,组织推进高校与地方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自治区分管教育的副主席率领高校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到北部湾经济区4市和重大建设项目、重点企业现场考察调研,为高校与各市及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促成25所(次)高校与4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参加活动的高校共与69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

篇6

关键词:海洋钻井平台;平台技术;现状和发展

基于当前我国对陆上和海上油气资源开采量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加紧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紧张的现状,还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开采结构。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是海洋能源开采的重要环节。完善钻井平台技术,不仅能为实现采油的安全施工,还能展现我国在海洋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加强对钻井平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海洋钻井平台简介

1.1.钻井平台概述

海洋钻井平台是进行海洋油气开采的主要设备,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支撑和存放巨大的钻机、为钻井人员提供居住地点、对开采的原油进行存储等。相比较具体的油气存储设备以及诸多的海上工程船舶,海洋钻井平台的存在更具基础性作用。

海上钻井平台的造价非常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钻井平台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自身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在对它进行设计时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钻井平台一经投入使用,就会常年经受海上的恶劣环境,诸如台风、潮汐、海浪等都会对钻井平台设备的主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侵蚀,为了保证钻井平台的正常使用,必须在建造的过程中加大对耐腐蚀、耐侵蚀等昂贵材料的应用。第三,钻井平台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材料老化、地基土冲刷等问题,在进行周期性维护时,也必须加大一部分的资金投入。

1.2钻井平台的分类

基于当前钻井平台研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海洋钻井平台依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其中按结构又可分为: (1)移动式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钻井船、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式平台、牵索塔式平台 (2)固定式平台:导管架式平台、混凝土重力式平台、深水顺应塔式平台 坐底式钻井平。这些钻井平台按照自身操作方式和使用性能的不同,在具体的石油开采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海洋钻井平台的技术现状分析

海洋钻井平台发展至今,进行了多次技术和设备操作上的革新。对目前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现状的分析,还必须结合具体钻井平台自身的结构和性能来说。当前最常用的钻井平台模式有七种,分别是固定平台、坐底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张力腿式钻井平台以及牵索塔式钻井平台。下面,本文就结合当前常用的四种平台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2.1.半潜式钻井平台

该钻井平台由坐底式平台发展而来,上部为工作甲板,下部为两个下船体,用支撑立柱连接。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深水区域作业,需依靠定位设备,一般为锚泊定位系统,常规的锚泊定位系统通常由辐射状布置的八个锚组成,用链条或钢绳与平台连接。水深超过300~500米时,需要采用动力定位系统或深水锚泊定位系统。

工作时下船体潜入水中,甲板处于水上安全高度,水线面积小,波浪影响小,稳定性好、自持力强、工作水深大,新发展的动力定位技术用于半潜式平台后,工作水深可达900-1200米。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甲板能够利用的面积较小,对它的使用还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并且投资大,维持费用高,有效使用率低于自升式的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自上世纪60年代使用至今,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上的革新。

到目前为止,半潜式钻井平台技术的深水域工作范围和钻井深度都已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另外基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半潜式钻井平台还实现了动力定位和全自动化操作,较之过去可以说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稳定性能好、易操作等诸多优点,使其非常适合于大范围的深海作业。

2.2.自升式钻井平台

该钻井平台又称为甲板升降式平台,其具体结构主要是桩腿、与桩腿相连的升降装置和平台本体三部分。基于当前的技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必须先将桩腿海底,以此来实现对整个平台和设备的支撑,然后启动升降装置进行海底作业。

它的优点就是桩腿的使用,一方面保证了钻井平台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对平台上设备的高强度支撑。另外,该平台还具有升降灵活和便于移动的优点,非常适合深水域作业。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诸如,第一,在进行拖航时会遇到一些问题,第二,桩腿的应用对深海的土壤要求非常严格,第三,对升降装置的操控要求非常严格,所以不能在更深的海区进行作业。

2.3.坐底式钻井平台

该钻井平台的技术现状是沉浮箱的使用,实现了海面操控、海底作业。通过国内对该平台技术的作业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对油井采完油后,可以有拖船等直接拖航到其他的钻井地点,可以方便地进行移动。另外其平台底面处在海床面上,可以避免海洋恶劣环境的影响。坐底式钻井平台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其平台高度在确定之后,坐底式平台由于坐底式设备高度的限制只能在低于该平台的海域内进行作业,不能适时地调整平台高度和作业深度,运行的灵活性不高。第二,对海底地基的要求非常高,为了确保钻井的稳定性,必须对海底地基进行事先的勘察。

2.4.固定式钻井平台

该钻井平台是一种较为传统和古老的平台形式。相比较其他三种钻井平台,它的优点就是:第一,结构构成简单,第二,对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应用少进而造价成本较低,第三,由于作业的海域范围较小、海域深度较浅,所以在操作时风险也较小。随着固定式钻井平台技术的不断改进,克服了很多以前的操作瓶颈。当前对该钻井平台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3.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当前钻井平台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的现状,海洋钻井平台技术在先进技术的依托下,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其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新型的FPSO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FPSO是一个非动力船,船上的炼油设备可以对开采的原油进行炼油处理,该作业的实现,主要是基于它在将甲板上的各种设备和线路与出油井口的线路连接在一起的同时,能够采用单点系泊的模式将船固定在海面上,随时对原油进行除污去水等方面的处理。

利用FPSO技术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突破以前的技术瓶颈,实现更广和更深海域的作业,这样就能扩大海洋钻井的目标区域,进而获得更大的能源采集量。

随着钻井平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FPSO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将朝着更强的抗风能力、更低的成本、移动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届时,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都将加大对这一新型技术的运用。

3.2.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将增强

海上石油开采对钻井平台的可靠性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要求都非常高。一方面,在进行海上作业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海上的恶劣环境,无论是台风的风蚀还是海浪、潮汐的冲击都会对钻井平台的稳定性造成威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钻井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实现海底作业的一个基础性工程。另一方面,海上石油开采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人工操作难免会产生失误,所以,为了提高海上石油开采的效率,借助国内外先进的钻井技术,实现自动化操作有很大的必要性。

3.3.钻机的提升能力和钻深能力将得到提高

基于当前的海洋钻井技术,我国对海底的石油开采量还处于较低水平,为了实现更大范围和更深海域的作业,必须将钻井工作向深水区域推进。现在世界上的很多技术先进的大国,已经在研制大型化的海上油气开采设备,作业深度已经可以下降到海面3000米以下,钻深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4.将改变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现状

海洋钻井平台技术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大,所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占据着钻井平台技术和设备上的领先位置,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垄断,且长期处于垄断地位。随着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开始进行海底石油开采,以及各国对海上钻井平台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欧美少数国家的垄断位置将受到冲击,进而将改变当前的垄断现状,实现互惠互利上的“共赢”。

3.5.多功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海洋钻井平台技术自发展至今,不断进行着技术上的革新,这种革新不仅体现在钻机的提升能力和钻深能力方面,还体现在海洋油气开采越来越成体系化,钻井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多。随着专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的钻井平台将不仅具有钻井的功能,还将兼具动力、采油、完井等一系列相关环节的功能。

结束语: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为了缓解能源资源紧张的局面,也为了促进我国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加强对海底石油能源的开采越来越具有迫切性。海洋钻井平台技术作为海底石油开采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在综合分析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现状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随着国内国际钻井平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洋石油开采将实现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定亚,工进全.浅谈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石油机械,2009(03).

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 发展机遇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09-02

海洋作为蓝色国土,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500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沿海开发开放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产业优化发展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基础,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重点区域,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正在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海洋是缓解国民经济和杜会资源瓶颈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化背景来看,世界已进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时代。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世界各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随着陆域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日益短缺,世界的触角不断向海洋延伸。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及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并且,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解决1/5人口供水问题。在陆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海洋经济是全球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说,海洋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我国是海洋大国,在海洋上有广泛的利益和权利。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 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已达120至150平方公里,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海洋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的战略性基地。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海水利用技术已成为缓解沿海工业和生活用水压力的主要途径。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海洋是维持外向型经济格局和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海运量的提升,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而我国海区属于半封闭海。与外部大洋相连主要通过大隅海峡、官古水道和马六甲海峡三条海上战略通道。因此,海洋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前沿,对维护我国在周边及世界重要海峡的通航利益至关重要。

3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涉及20个门类;主要海洋产业在世界举足轻重,海盐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跨人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的行列;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2010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350万,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每10个人中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我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这种经济形态将长期保持,并不断深化。

正是由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以及启动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专门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题,部署海洋工作,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二、海洋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预计今后5到10年,我国海洋经济重点将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经济安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不断使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增长期。

1 海洋是缓解陆域资源短缺的最佳途径,发展潜力巨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将较大范围地缓解陆域资源的短缺,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的瓶颈,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目前,我国陆域资源已经日益枯竭,一时间难以突破。目前,我国已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已达到44个,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海洋经济发展大有作为。因此,围填海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海。

从海洋水产品来看,目前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相当于当年全国肉类和禽蛋类总产量的1/4,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供给的重要保障之一。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50%以上来自海洋,为全国石油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海水淡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未来我国淡化海水产量将大幅增长,将会加大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供给力度。另外,我国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海洋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约在6.3亿千瓦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2 国家政策将快速助推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前不久,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的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预示着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从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出发,从长足发展来看,将带动我国钢铁、机械、有色、造船、石化、轻纺、高档建材等多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可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或形成产业技术储备、形成一批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能力的关键性、战略性海洋产业需

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海洋领域的技术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实力等连锁反应;并有效缓解国民经济建设短缺的资源瓶颈,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未来海洋等。

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能和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材料、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国家对地方政策扶持和具体指导将继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以浙江为例,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方面,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航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围绕这些大平台,浙江省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国家海洋局表示,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贯彻实施方面,将着重在海域使用和海岛开发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第一,要适当考虑增加浙江等地的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并依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涉海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等项目,优先安排围填海计划指标;第二,在海域使用审批上,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审批程序,积极支持浙江省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工作,探索用海项目审批新模式;第三,在海域资源市场化方面,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为探索建立浙江省海域使用二级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第四,在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逐步完善海岛保护法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批程序和监管工作,为浙江省加强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与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海岛提供法律与政策依据。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将在经济监测与评估、规划监督实施、海洋产业指导、海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浙江等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1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

2 保护环境是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近些年来,随着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加之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加剧和对海洋的无序开发,使海洋环境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比如,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不合理;沿海岸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状态,而在经济发达岸段,也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范围扩大,经济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后果更严重。此外,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各国都在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增强国际海洋竞争能力。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发展海洋经济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海洋的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开发与保护并举,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 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和保护似乎是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冲突,但是海域资源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不加以有效保护,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平衡点,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用海方式,实现集中、集约、节约、科学用海。

2 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高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应当是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3 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要进一步提高海洋污染监控能力,以污染防治为重点,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为立足点,提高预警和全程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实施重点企业、重要人海口的全天候监控,从上游切断污染的源头。二是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污。尽快在全国推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定期预报制度,依法从严查处重点工业污染,对于陆源污染企业要进一步核查,集中整治或关闭,海上作业企业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符合海洋作业环境要求。三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大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探索推行建立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按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的要求,制定实施全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加快海洋生态监控,适时做好生态修复。确保海洋生物适时在全国部分重点区域推进海洋生态监控区建设,大力开展水生物资源养护等行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海滩、海岛以及湿地、海上生物等进行必要的投入,提高海洋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实现人为修复与自然修复并举。五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其关键要依靠科技,要正确处理好以创新为引导的科技支撑与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的矛盾。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70%的贡献率相距甚远。因此,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以减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2003-

2丁德文,海洋生态事关国家安全,2006(3)

3颜文,黄良民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1

5浙江海洋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

6《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9年中国海洋年鉴

7《中国海洋鉴》编筹委员会,20lO年中国海洋年鉴

8中国经济年鉴20lO年卷

篇8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技术;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海上石油工业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海上石油钻井技术日趋完善,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见,今后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了加深对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了解,本文接下来就对其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重要性

1.1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大力研发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开发海洋石油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增长目标。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且为其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我国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占有量,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拓展海外,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从而保证石油安全稳定的使用。

1.3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使用是直接关系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影响国家能源稳定和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随着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创新,我国的石油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弥补了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这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2.海洋石油钻井现状

海洋石油钻井发展现状主要是通过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以及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概述。

2.1海上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海上石油工业开始发展起来,随着海上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海上钻井可及的深度逐渐加深,由此水深的定义也在逐渐变化。最初,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 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2000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

2.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

海上石油钻井技术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的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标志着海洋石油勘探事业步入一个新阶段。自此以后,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如: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至2010年为止,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其中,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由此可见,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明显增加。

2.3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海洋石油钻进装备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建造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的技术已经逐渐完善,先后建立了很多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这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开采以及钻井设备立足海上提供条件。二是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可以完全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业的需要。三是我国海上油气的开发已经由浅水区域迈向深海区域。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此我国已经向深水区域推进。

3.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3.1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要求

3.1.1工作质量要求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作地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需要、要求、环境、水深、方位、不同海域等方面的要求随时移动。由于海上风暴自存、生产作业等复杂工况,风险性大,作业质量要求高。

3.1.2安全要求高、技术要求严格

由于海洋石油开采属于海底工作,并且油气开发逐年向深海区域发展,因此,对海上安全要求高、技术规范要求严格。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1.3生产要求高

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生产要求十分高。这是因为海洋石油钻井工作位置永远是海上,因此也就避免不了经受风、浪、流、冰、地震等外力的作用。如果海洋钻井平台使用寿命短、结构防腐能力弱、使用材料质量差等是非常危险的。

3.1.4科学技术水平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计领域广、学科多、技术复杂,如: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这就需要高科技水平,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保证,才能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能。

3.2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发展速度十分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石油钻井技术逐步向深海域扩展,而且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由此看见,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可观。

3.2.1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这是因为材料中采用了高强度钢,它不但提高了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而且还提高了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以及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由此,平台的负荷量大幅度增加。

3.2.2新型技术FPSO的使用

新型技术FPSO具有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的特点,而且具有抗风能力强、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分离油水气、处理油污水等功能,是目前海上油田开发首选的装置。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自从研发与使用了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我国的海洋石油得到大幅度开发,并且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开采逐渐向深水领域推进,而且向安全性能更高、质量更高、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等“三高”迈进,进而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篇9

非洲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2/3的非洲国家拥有自己的海岸线,但是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大多数非洲国家停留在渔业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而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其他海洋经济形式对经济的贡献率微乎其微。

即使在渔业开发领域,一些非洲国家的渔业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利用。以阿尔及利亚为例,阿尔及利亚海岸线约1 280 km,海洋面积近9.5万km2,渔业资源丰富,但其中仅有2万km2的渔业资源得到初步利用,渔民作业多集中在500 m以内海域,远洋区域未获有效开发。

面对丰富的海洋资源,非洲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却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科特迪瓦基础设施部部长阿奇表示,非洲发展海洋经济急需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一旦港口建成,就会引来贸易和物流。但是资金来源问题困扰着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非洲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塞舌尔财政、贸易和投资部部长拉波赫特表示,塞舌尔渔业资源丰富,每年有3 000艘外国渔船到塞舌尔周边海域捕鱼,年金枪鱼捕捞量达300 t,塞舌尔却无力自主开发。非洲的海洋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渔业资源正因倾倒有毒废物和过量捕捞而迅速萎缩。

着眼于海洋经济的潜力和巨大影响力,非洲国家陆续推出了自身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据毛里求斯副总统莫妮克・奥桑・贝勒波介绍,毛里求斯2012-2015年期间的发展计划中突出了海洋经济的重要地位,把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点,并力求在未来10年发展成为海洋强国。贝勒波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国家的经济多元化发展将再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开发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海洋经济,将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

南非内阁大臣杰夫・拉德贝在南非国民大会上表示:“我们的海洋存在巨大的未被开发的经济潜力。”据预计,到2033年,南非海洋经济将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1 770亿兰特(约合163亿美元),而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540亿兰特(约合50亿美元)。到2033年,海洋经济将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

摩洛哥政府则制定了Halieutis计划以发展和提高其渔业竞争力,其目标包括使水产养殖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大力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和推动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发展等。

海洋经济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变革,非洲国家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强化了区域间、国际间的海洋领域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海洋领域的开发利用。

塞舌尔和欧盟近期签署了一项渔业合作战略协议,加强双方在渔业资源监控、防止非法捕鱼领域的合作。

据佛得角外交部部长透露,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等西非7国计划今年9月向联合国提交申请,将大陆架由目前的200海里延伸到350海里。上述7国为此成立了专门联络小组,并得到了挪威方面的技术支持。

佛得角外交部部长表示,若该申请得以通过,佛得角的国土面积将增加100万km2,其海洋面积将是陆地面积的150倍。

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也随之发展起来。在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土木工程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以此来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种情况下,土木工程企业在应对市场发展的情况下,应当对当前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在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自身性质的情况下,制定发展策略目标,以促使土木工程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1.土木工程的概述

从专业领域来说,土木工程属于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名词,该种理念涵盖了各种工程学科技术。但是从具体层面来说,土木工程是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的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工程。在利用建筑材料、设备应用的前提下,展开施工设计、维修与勘测等相关的技术活动,同时土木工程也能体现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备的工程设施[1]。在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来看,该行业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可以将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与经济反映出来。就目前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来看,土木工程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土木工程获得了加快的发展,并在各个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虽然我国土木工程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地步,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土木工程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就当前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就可以了解到,土木工程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高层建筑;另一个是公路建设。土木工程在这两域内获得发展是非常瞩目的。

2.1高层建筑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建设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市内可利用土地渐渐减少,人口增幅不断加大,这与城市资源逐步减少成为一个鲜明的对比。正是这些原因,促使高层建筑在城市发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高层建筑占地资源较小,可利用资源较多,在此种条件下加速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高层建筑持续增加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高层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发展的负担。现如今,人们使用到高层建筑的时候,立马会想到经济与现代化、城市化[2]。但是在此过程中应当仔细分析高层建筑,研究高层建筑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越来愈少,这是我国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2公路建设

经济发展与公路建设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土木工程对公路建设非常重要。要想在各方面建设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社会很多方面的发展都依赖于经济建设。由此就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各行业也就会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的发展,可以改善产业整体结构,促进副产业快速进入市场得以发展,保障质量健康、高素质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公路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相较于过去,我国交通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于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道路建设相对落后,道路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如今,在各方面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发展交通事业,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3.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利用资源消耗不断增加,而可利用资源越来越有限。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促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现如今的土木工程发展逐渐朝着低消耗、集约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1向高空蔓延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世界人工最高的建筑位于波兰的长波台钢塔,其高度已经超过640m,是目前全球最高的人工建筑,该栋建筑的承载能力较强[3]。从这就应该可以了解到,向高空蔓延是土木工程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并且向高空蔓延的距离可以是无限的。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筑物向高空蔓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建筑可以将工作、商业、购物以及休闲、娱乐等集为一体,有助于节约土地资源,有效节省城市化建设中土地的利用。我国上海地区的方生大厦,期望达到1250m的高度,这将属于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3.2向海洋拓展

地球向来被称为是“水球”,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30%。现如今,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向海洋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不断向外扩展的一种体现。海洋情况比陆地还要复杂,但是其中蕴藏的潜力始终诱惑着人类向该领域蔓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已经在海洋领域中获得相应的成绩。如,减小机场噪音对城市居民产生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土木工程在海洋领域的发展也非常明显。上海的黄浦江是我国近年来取得可观成就。从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向海洋发展具有相应的科技支持,进而促使其更好的朝着该领域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向海洋发展不仅仅是行业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

3.3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现如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在土木工程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建筑直接与自然环境相互接触,对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建筑同样会受到一定的影响[4]。并且在土木工程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该行业的应用材料进一步扩大,建筑能耗相应增加。从这就可以看出,土木工程朝着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土木工程能够与环境保护相互连接,就能够协调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现如今,环保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发展的充分重视。土木工程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环保工作,就能够进一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进而保障土木工程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行业,在其自身不断完善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着重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促使该行业的发展能够于世界接轨,促使土木工程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基于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城市中的土地[J].新时期土木工程,2009,8(03):63-64..

[2]晓丹.土木工程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J].土木工程,2009,10(06):23.

篇11

关键词:海岛建设 太阳能 风能 潮汐能

前言

我国将加快海岛的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在10年内将使海岛地区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垃圾及污水处理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全面改善和提高海岛生活、生产及投资环境。海岛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一体化发电系统

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的利用有机融合,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一体化综合发电系统是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节能、环保、极具商业价值的综合发电系统。

利用三种能源的周期性,互补不足,综合利用,有效融合,达到能源的稳定利用,对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以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也十分深远。

1、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的利用有机融合

在我国的海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丰富,单独利用技术日趋成熟,但成本较高,三者能源综合利用的设备还不多。为此,我们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的利用有机融合,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以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用跟踪聚光装置两次反射多面镜太阳能聚光发电和塞内加尔式风力机达到以下创新点:1.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者一体化综合利用,降低成本;2.跟踪聚光装置两次反射多面镜太阳能聚光发电,低成本、高效、快速、简便利用太阳能;3.塞内加尔式风力机低风速启动运转、高效率持续发电、低噪音;4.解决了潮汐能利用中严格受到地理位置限制的问题;5.聚光架采用三角形桁架结构,在确保其刚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省钢材使用量;6.蜗轮蜗杆传动机构提高传动比和承载能力,易于维修及改造升级用于省力手动装置推广使用。技术指标有:1.风光互补矩阵发电峰值功率为25.116kW;2.聚光器的理论聚光比>6.5,实际聚光比>5.0;3.自动跟踪太阳装置的跟踪误差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一体化综合发电系统,光电转换部分采用自动跟踪聚光光伏发电,将数倍的太阳光聚集到太阳能电池板上,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电池板的日照强度,使得产生同样电能所需要的半导体材料大大减少,相当于用普通材料代替昂贵的半导体材料,因此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具有商业运行的经验(1.2×10 kWh),潜在的运行温度可达500°C(商业化运行的温度已达到400°C),商业化的年净效率为14 %,有最低的材料要求,可以模块化或联合运行,可以采用蓄热降低成本。风能发电部分采用塞内加尔式风力机产生电能。潮汐能利用部分利用蓄水箱收集海水,把海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三者综合一体利用,节约单独利用的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低成本和高性价比的新能源综合利用。

纵观世界范围内,风-光互补新能源利用设备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单独利用技术日趋成熟,相关研究也非常普遍,但是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者综合利用的设备还不多,相关研究也还有很大的空间。

2、海岛上风力发电将成为重要的能源形式

海岛上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广阔平坦的区域,使得近海风力发电技术成为近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在近海风力发电厂的商业化运行是国内外风能利用的新趋势。随着风力发电的发展,陆地上的风机总数将趋于饱和,海上风力发电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海上发电也是近年来国际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是“方向中的方向”。中国海上风能资源储量远大于陆地风能,储量10m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超过7亿kW,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加快了海岛的建设与发展。

3、海岛潮汐发电的发展前景

在探索发展能源新路上,潮汐能和其他新能源一样,已受到很大重视。目前制约潮汐发电的因素主要是成本因素,到目前为止,由于常规电站廉价电价的竞争,建成投产的商用潮汐电站并不多。然而,由于潮汐能蕴藏量巨大及其发电的许多优点,人们还是非常重视对潮汐发电的实验和研究。潮汐发电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事业,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在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上基本成型,可以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源资源的日趋紧缺,潮汐发电在不远的将来将有飞速的发展,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要使潮汐能资源开发规模跃上一个台阶,主要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在经营和技术改革上,要做好规划方案,提高电站建设的质量及经营管理水平等主观因素。

(2)要多借鉴国外已有潮汐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的对潮汐能利用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积极借鉴英国、瑞典等潮汐能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国家的新技术,例如新型的潮汐发电装置、水下潮汐电站等,并且应自主研发出该方面的新技术,发展我国的潮汐能发电事业。

(3)政府也应加大给予潮汐能利用的开发优惠条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税收减免和电价补贴等优惠政策来吸收投资者,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电力竞争,使投资者更注重技术和管理的改革,使得潮汐发电有充足的资金投人和积极的技术开发,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海岛清洁能源的利用对海岛的开发价值

风能和潮汐能都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风力发电由于其具有效益和环保上的一系列优势,将首先成为可以与常规能源发电相竞争的新能源发电方式。潮汐发电近年来也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技术上不断进步,加之蕴藏量巨大,开发优势明显,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不可估量。21世纪注定是一个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时代,而由于发展早,技术进步大,风能和潮汐能的利用注定将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风力发电和潮汐发电必将对我国的传统发电行业形成强势的冲击,一个大规模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的时代即将来临!

1、海上风电。优化开局,扶持与农渔业兼容发展的潮间带风电建设,积极发展离岸风电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强海上风电输电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气象保障能力,加强电网并网技术研究。

2、海洋潮汐能。加强海洋能资源勘查,科学选划海洋能利用空间。改变传统的“填海造岛”、“填海造地”的开发方式,充分利用潮汐带,建立蓄能发电系统,其上部可以结合旅游、地产或其他产业进行联合开发建设。建设近岸万千瓦级潮汐能电站、近岸兆瓦级潮流能电站、海岛多能互补独立电力系统等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积极开发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海上风能等清洁能源,鼓励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建设。在滨海湿地、三角洲和海岛等典型生态区,鼓励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海洋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其蓝色碳汇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发展海洋产业节能环保技术。增强涉海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海洋环保装备及环保材料,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渔船和装备,着力解决海上溢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海洋污染物的防治问题。加快制定涉海行业节能减排标准。

三、对我国海岛建设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区位特殊,是我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是海岛一般远离大陆,交通不便,而且淡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在对海岛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海岛开发普遍缺少规划,随意炸山采石、倾倒垃圾等已造成海岛生态大规模退化和破坏,工程项目大规模围填造成许多珍贵海岛整体灭失。特别是一些特殊海岛保护不力,危害到国家利益和权益,在我国已经公布的77个领海基点中,位于海岛上的就有75个,有些海岛还是重力点、天文点、水准点、全球卫星定位控制点,而目前这些岛屿普遍存在着安全隐患。据悉,国家海洋局目前已全面启动海岛规划、立法、政策研究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工作。预计在1-2年内,《国家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海岛开发与保护管理办法》等,建立和完善海岛保护和开发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海岛生态和环境管理。今后对海岛的开发利用将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同时调整海岛开发秩序,发展海岛港口、旅游、渔业及海洋能源等资源优势产业。

海岛作为国防的前沿和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核心点,有着很高的权益、安全、资源和环境价值。由于历史原因,有的经济建设相对落后,是我国东部的"西部区域"。因此,从事海岛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几条:

一是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海岛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海岛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要坚持因岛制宜,打好"特色牌"。每个海岛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优势上做足文章,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国诚,陈炳宏.改善能源环境积极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J].浙江电力,1996(05). [2]李振邦,周必成.风能的利用与发展[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C],2002.

[3]赵福军.从近十年数据看我国风能的利用与发展[J].今日科苑,2010(02). [4]张华发.综合开发我国潮汐能的探讨[J].水力发电学报。1996(03).

[5]戎晓洪.潮汐能发电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2(05).

[6]李岭梅,贾克.我国风能利用状况[J].应用能源技术,2004(04).

[7]程振兴,张兆德.潮汐能利用的现状与浙江潮汐能的发展前景[J].海洋世界,2008(03).

篇12

关键词: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72-2

0 前言

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快速上升[1]。北海市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海洋资源,但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阶段[2]。研究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北海市及北部湾其它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1 北海市海洋资源现状

1.1 海岸线和滩涂

北海海岸线东起与广东连江县交界的英罗港,西至与钦州市交界的大风江,海岸线全长500.13km,其中大陆海岸线468.2km,海岛海岸线31.93km。海岸线上港湾、河口众多,海岸线资源较为优越。

北海市沿岸滩涂面积超过500km2,1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约1510km2,滩涂和浅海面积总和约2100km2。滩涂类型包括岩滩、沙滩、砂砾滩、淤泥滩、红树林滩和珊瑚滩等,类型多样。广阔的滩涂和浅海成为珍珠、文蛤、牡蛎、对虾、海参、鲍鱼等重要海洋生物的良好养殖场所。

1.2 海洋水产资源

北海市濒临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该海湾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记录到的生物有7390种,其中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还有种类众多的头足类、贝类、藻类和其它种类的海洋生物。据估算,北部湾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其中虾类资源超过4万吨。北部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72.45g/m2,栖息密度为263个/m2,明显高于毗邻的湛江港和雷州湾[3]。

此外,北海还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珊瑚礁这三大典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为多种海洋生物和经济生物提供优异的环境和庇护所。在北海近岸海域,还孕育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南珠”,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各种经济生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为北海市的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

1.3 港口资源

北海市海岸线上的港湾、河口众多,还有离大陆20多海里的涠洲岛和斜阳岛,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资源潜力很大。北海港划分为铁山港区、石步岭港区、涠洲港区、大风江港区、地角港区、侨港港区、榄根港区、沙田港区等8个港区以及数个大小渔港。其中铁山港湾三面环陆,自然屏障避风条件很好,港区航道水深6-18m,目前规划为港口开发的西岸线长达25km,可建1-15万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涠洲岛周围水深15-20m,距岸1km以上水深即超过22m,是广西沿海具有建设大型、超大型港口码头的理想港区。北海港处于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交汇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港口区位优势优越。

1.4 能源和矿产资源

北部湾盆地是我国沿海已发现的六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潜在石油资源23亿吨[4]。北部湾含油盆地位于北海涠洲岛西南30-60海里,面积约3.5万km2,已圈定的储油构造22个。据2000年的评价结果,北部湾盆地拥有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可开采量2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m3。北海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风能充足,是光热及风能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北海沿海的玻璃石英砂、石膏、钛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1.5 滨海旅游资源

北海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北海银滩及涠洲岛,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美人鱼和南珠等众多旅游资源和名片,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行,构成了一个北海“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和美丽的亚热带海滨风光。

2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发展势头加快

从2006年开始,北海海洋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多数海洋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一批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正在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也形成一批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层次不断提升,海洋船舶工业正蓄势待发,海洋经济逐渐快速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上升。据北海市统计资料,2008年北海市海洋经济产值约119亿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占38%。涉海规模以上企业数42家,2008年增加值14.07亿元,比2007年增长51.16%,产值46.29亿元,占规模企业总产值的18.27%。

2.2 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北海市的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8年,北海市海洋渔业产值70亿元,占海洋经济产值的一半以上。海洋捕捞是北海市的传统产业之一,在北部湾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北海市登记注册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5897艘,总功率59万千瓦,渔船总数占广西总数的71%,总功率占广西的76%,大功率渔船占广西的86%,不论是渔船装备和技术水平以及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能力,均处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领先地位。近几年北海市海洋渔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合理利用外海资源,积极开发远洋资源。北海市渔船作业海区分别在北部湾、东沙群岛北部、海南岛东部、珠江口以东和南沙等渔场,还有少部分在远洋作业[5]。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北海市捕捞量44.4万吨,占广西总捕捞量的62%,年捕捞产值36.4亿元,在海洋渔业中仍占据较大比重。

近年来北海市海洋渔业的结构不断调整,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得到发展。到2008年,北海市养殖产量达42.2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48.7%。海水养殖的品种丰富,并逐渐建成一批养殖示范基地。据2008年统计北海市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符合出口资格的厂家20多家。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加工增加附加值约10亿元。2008年北海市水产品加工行业产值26亿元,占广西一半以上比重,同时占北海渔业产值的37%,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2.3 海洋第二产业开始呈现发展状态

随着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也开始呈现开始发展状态。北海市海洋油气开采量逐年加大,配套产业开始发展。在涠洲岛附近已有6个油田投入生产,在涠洲岛西部建设3个油气码头和1个油气终端处理厂。北海的海洋生物医药也步入发展阶段,建成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洋船舶也开始进一步发展。如2009年建成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是我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海水冷却在北海燃煤电厂等企业中开始逐步应用,促使海水综合利用也的发展;近年北海开始建成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厂,具备了修造五万吨级以上船坞、造船台规模的能力。这些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北海第二产业的加快发展。

2.4 海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近年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北海市加大了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北海市现状的港口码头共有43个泊位,其中北海港区19个泊位、铁山港区9个泊位和涠洲港区6个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2008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32.2万吨。至2008年末,北海市水上运输企业16家,营运船舶141艘,其中货船65艘,客船76艘。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后,北海市的发展重点为以观光、度假、疗养等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北海市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北海市国内旅游收入27.5万元,占GDP比重的11%,接待国内旅客同比增长25%,旅游创汇同比增长50.9%,在海洋经济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3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仍有待发展

长期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低,与全国沿海省份相比处在落后状态[6]。虽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总体而言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此外,北海市海洋经济也仍处于粗放型开发的阶段,海洋经济的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产业门类基本齐全但仍以低技术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低,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有待不断开发海洋生产力,并在开发中不断合理调整结构。

3.2 海洋渔业结构不合理,海水养殖业发展滞后

捕捞业是北海市的传统行业,捕捞业占据了海洋渔业的一半以上比重,海洋渔业结构和其它一些沿海城市比较,捕捞业比重过高而养殖业发展滞后。而长期以来,北部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但广西的捕捞区过度集中于北海市海域,加上广西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而外海、深海和远洋捕捞相当欠缺[7],同时捕捞作业结构较多采用单一底拖网渔船(约80%),很容易造成了北海市渔业资源衰退和枯竭。

在北海市海洋渔业结构中,海水养殖的比重较低。近年来虽然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相对于其它沿海城市总产值低下,海水养殖发展相对滞后。而北海市的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的水产养殖,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养殖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

3.3 海洋工业技术水平较差,发展状态落后

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发展状态落后,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海洋工业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不佳,使得原来的一些滨海采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部分企业倒闭。即使海洋电力、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以及船舶工业等正在发展的行业,其规模也较小,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产业链较短,使得海洋第二产业难以较快发展。

3.4 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欠完善,竞争力不强

目前由于北海市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旅游大环境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北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缺乏深度和内涵开发,区域资源提升不够,竞争力不强,滨海旅游业对高端客源的吸引力不强。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北海的滨海旅游形成了强大的竞争。

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油轮码头及大型码头等,远洋运输能力不强。而且周边地区如钦州港、防城港等深水码头的建设,对北海市海上运输的压力增大。

3.5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显现,局部环境恶化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相对较轻,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环境绝大部分处于清洁和较清洁水平,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备受珍视。随着经济开发热潮的展开,海洋油气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同时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水域如港口呈现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现象,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尖锐。2008年涠洲岛海域发生一起小规模赤潮和两次溢油事件,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逐渐加大。

可以预见,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北海市海洋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这些存在问题,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艾万铸,陈瑛,杨娜.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海洋经济,2007,2:7-9.

[2] 黄焕光.广西海洋资源及发展海洋经济的构想[J].南方国土资源,2006,4:34-37.

[3] 龙竹,龙虎.湛江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渔业经济,2001,6:20-21.

[4] 韦忠,杨菲.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 2003,8:14-18.

[5] 李祥秀.南沙渔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以广西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为例[J]. 中国渔业经济,2007,3:54-57.

[6] 刘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诊断――以广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6):58-60.

篇13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融合;前景

一、前言

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以我们高中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为例,教师可以直接将电子版的课后作业发送在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互联网+”的出现分别从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经济方面即为:“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各个行业所获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我国“互联网+”与经济的融合存在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互联网+”

1.“互联网+”的概念

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互联网+”看成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工业以及互联网农业等。事实上,互联网与这些行业的组合关系并非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将互联网整合成相关行业的基本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互联网+”看成是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一种特殊强化模式。在实际过程中,“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技术作为核心要素,通过与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领域的融合,实现传统产业、领域的创新化、融合性发展。结合我国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可知,其与我国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互联网+”的应用优势

“互联网+”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可持续发展优势。对于任意一种行业而言,只有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行业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和经济效益。“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各个行业市场结构的更新与改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各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发生了明显的扩增。“互联网+”通过实现经济发展效益竞争量最大化的方式,平衡目前发展与后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提升资源配置质量优势。从本质角度来讲,当资源被应用在适宜的位置时,才可以产生较高的利用率水平以及较多的经济利润。

三、“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进行分析:

1.工业方面

从以往发展历程可知,海尔集团率先在我国的辽宁省沈阳市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家电智能互联工厂。与传统的工厂相比,所属海尔集团的这一智能互联工厂已经全面实现了家电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生产。虽然该工厂的前期投入较高,但其能够为工业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该工厂在交互方面也体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优势。除了设计师关于相关家电产品的设计理念之外,客户与该智能互联工厂中各类家电产品之间的接触变得更加频繁。客户可以将自身的使用意见反馈转化成电子信息,传输至该工厂的对外意见信息收集平台中,进而促进该工厂所生产家电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提高。结合这一情况可以预测:未来,我国工业方面的“互联网+”与经济的融合范围将得到良好的扩展,海尔集团的经验能够为其他意图发展“互联网+”生产模式的企业提供有效的参照依据。

2.银行方面

就银行方面而言,我国“互联网+”与经济的融合主要是通过网上银行提现出来的。自网上银行于2014年正式成立之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便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15年初,深圳某互联网银行开始进入试营业阶段,经过3个月的良好试运营期之后,该银行正式面向公众开始营业。与传统的实体银行机构相比互联网银行在经营成本、业务处理效率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从经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对于客户而言,互联网银行的营业帮助他们免除地域限制的干扰,且有效缩短了排队时间。结合我国目前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情况可知,在未来,这一行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客户数量,其与实体银行之间的合作项目、发展质量也将朝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3.农业方面

目前我农业方面的“互联网+”与经济融合所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少。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然当前这些国家的农业互联网生产模式仍然停留在3.0水平,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经验的增加,这些国家很快就能实现农业互联网生产的4.0模式。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对这些发达国家先进农业互联网智能化生产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进我国农业的良性发展。

4.电子商务方面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背景中,各个群体,如我们高中生、白领等都已经认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便利性。与2015年相比,我国所有用户在2016年全年中消费金额对GDP产生的贡献率发生了3.28%的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这一数据在未来的一定阶段中仍然会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四、结论

“互联网+”的提出为我国各个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本质角度来讲,“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银行、工业以及农业等方面。对于这些传统行业而言,“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为其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必然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枫,陈金鹰,邱越. “互联网+”与经济融合的前景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Sichu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四川省通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四川省通信学会(Sichu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2015:3.

[2]肖岚. 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刘大海,葛佳敏,李晓璇,纪瑞雪. “互联网+海洋经济”的融合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J]. 海洋经济,2016,02:13-19.

[4]欧阳日辉.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篇14

在中日关于东海油气田争论及《中国海洋报告2010》(以下简称为“《海洋报告》”)的,将国民头脑中平时处于零散状态的海洋新闻归入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框架。

报告提醒我们,海洋是一个金矿,而中国人挖掘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持续占到GDP一成的中国海洋经济,会否乘胜追击,凭借海洋性新兴战略产业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成为未来的国家经济支柱?

海洋经济将几分天下?

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带规划的获批,全国已有多个沿海规划获批并将进入落实投资的阶段,这让下一个十年的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增长更令人期待。

海洋经济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表现”已经给人以足够信心。“进入21世纪的十年,海洋生产总值增幅几乎每年都明显高于GDP增幅,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海洋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立民说。

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海洋产业的“四”变“十二”――由传统的四大产业(交通运输、养殖业、旅游、盐化工)发展为如今的十二个海洋产业。

据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的消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组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到规划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可能会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全新角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400亿元。

这一数字尽管还不足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值得期待。2001年至2008年,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

但与此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的成本等传统问题,仍然是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中的变数。

“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以海水淡化等产业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商业化前景并不乐观,降低成本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韩立民说。

以海水淡化为例,中国北部地区都是缺水区,但并未大面积使用海水淡化水。“原因就在于海水淡化成本高,可能会到5块钱一吨,而自来水一般只有3块钱,所以难以通过市场利益驱动机制使企业去热衷于这些项目。”韩立民说。

现阶段,海洋性产业领域期待的是国家更为明显的政策倾斜。天津市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公司主要生产纯净工业用水,这个淡化标准要高于饮用水,现在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

“政府并没有对我们企业有什么特殊的扶持政策,好像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该人士说。

山东“蓝色经济区”信号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正在对山东蓝色经济区进行调研,“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正在争取进入“国家战略”。一个老牌的海洋经济区,将进入其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但长期以来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科技转化率偏低,产业派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使这些问题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需要一块“试验田”。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蓝色经济区的加快建设,有利于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一说规划,就把它理解成陆上规划;一说规划,各个地方可能会把自己既有的一些产业统统拉进来。这个思维定势要改变。”

山东具有承担蓝色经济区“试验田”的基本条件。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7.2%;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海域与其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此外海洋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沿海港口发展迅速,是中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的省份。

同时,山东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共有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6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广东“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在首届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笔者了解到,“十二五”末期,广东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

去年12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时就表示,因海而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屈家树透露,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批准实施。

未来五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

在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基础上,广东省将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务院确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双试点”地区,广东省有望在壮大并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探索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上种好“试验田”。

除了在布局方面寻求创新之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高端发展、创新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也将在科技兴海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二五”将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率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使广东成为海洋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区域海洋经济格局初成

《海洋报告》中显示,现在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三大传统区域的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王宏表示,目前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伴随这一格局的,是3个比例数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环渤海海洋生产总值1201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6%;长三角海洋生产总值9466亿元,占全国29.6%;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661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7%。三地海洋经济占比全国达到了约九成。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主管部门介绍,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比较优势明显,且两者关联性极强,互相拉动,形成中国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的产业集聚中心;而该经济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海洋产业之间差异较小,比较优势相近;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其海洋生产总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35.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依靠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区强大的科技优势,已经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集群;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在三个区域已经有了基本定位之后,韩立民认为,还应该在几个区域间进行横向的统筹,“国家现在仍有必要以青岛、厦门、上海等为中心,形成多中心竞争格局。同时可以建立起科研协作、科技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的平台,打破行业配比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 编后

发展海洋经济莫让“蓝色”变“黑色”

目前,沿海地区正在兴起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热潮,围海造地、兴建港口码头、沿海部署重工业……一片热火朝天。但伴随着“蓝色”机遇而来的,也有不注重规划、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黑色”隐忧。

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国家鼓励各地适度围填海造地,以拓展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适度利用海岸线,不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围填海速度过快,导致海岸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近13年间,渤海填海造地面积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以上,相当于整个渤海沿海地区减少2%至10%的污染消减能力。

稀缺的港口资源也存在无序开发、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青岛新建的董家口港和发展已具规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个环渤海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就超过10个。

钢铁、石化、造纸等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也在加速布局沿海地区,大有向沿海全线扩散之势,与近海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但如果因其资源丰富就一味索取,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海洋的报复。已有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才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权威部门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