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篇1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篇2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判断,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己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孩子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老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老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决策略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孩子,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参考文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桑标.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37-41). 

篇3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篇4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区分青春期与儿童期的明显界限是性的成熟。男性性成熟的标志是(通常在夜间睡眠时,即遗精,但也有的);女性性成熟的标志是月经初潮,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个体在儿童期依赖成人,成人约束并决定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和活动内容逐渐复杂化,少年具有了与儿童不同的特点。他们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部分犯罪行为要负一定的刑事责任。少年也不同于成人,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要依赖父母;他们还没有成为完全责任能力人,并不是对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这种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卫生问题。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变化时期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的时期。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身体生长迅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产生显著变化的阶段有两个:一个是在产前期与出生后的最初半年,另一个则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这种现象开始于性成熟之前或与性成熟同时开始,终止于性成熟后的半年到1年。女性的急速生长期始于10岁左右,12岁时达到顶峰,到16岁就基本停止了。男性的急速生长始于11、12岁,顶峰期约在15岁前后,到20岁时生长则完全停止了。急速生长的开始及到达顶峰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一群相同年龄的青少年会看上去参差不齐。女性的急速成长期早于男性,因此12~14岁的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长得更高。到18岁左右时,男性的身高便达到充分发育水平,体重、肌肉力量、肩宽、骨盆宽等基本接近成人,性机能和第二性征也发育成熟;女性在出现月经及第二性征这些外部变化的同时,生殖器官逐渐成熟,外阴出现,阴道分泌物开始增多,子宫发育变大,卵巢皮质中的卵泡开始有了不同阶段的发育变化,一切都表明已开始向性成熟期过渡。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少男少女在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诸多方面都逐渐脱离了儿童特征,成熟起来,更接近于成年人。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因此,青春期是一个既可以预测又不可预测的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

篇5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篇6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青春期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化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2.家庭教育过严。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满和消极的方式提出过多的责问和批评,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排解时,便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家长的不满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里,教师片面地评价青少年的优缺点,对他们的能力、成绩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往往只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许多教师都是注重升学率,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断地施加一些学习上的压力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叛逆心不断的积累。

4.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舆论是倾向于张扬个性、宣传自我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持“叛逆有理”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成逆反心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辈人之间的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兴趣爱好及行为倾向,相互之间容易认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打架斗殴等行为和习惯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虽然,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但是,如果逆反心理在一个人身上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就会带有一定的性,如漠视、破坏、故意对抗社会行为规范,视他人的痛苦为快乐。当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篇7

关键词:青春期;亲子冲突;对策

1.研究主题

青少年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父母对其的“叛逆”表现无法适应,易产生亲子冲突。良性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但过多、激烈的恶性亲子间的冲突则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家庭的和睦是有害的。

综观现在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有: (1) 亲子冲突的特点分析,如冲突发生的领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2) 亲子冲突的影响,如冲突对青少年个性和社会适应的影响、冲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冲突对父母生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等;(3) 亲子冲突理论的建设,如亲子冲突的含义分析、冲突的内在机制探讨及冲突影响因素的分析等。(4)亲子冲突的对策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几点进行探讨。

2.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每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亲子冲突呢?为什么在青春期发生的尤为频繁呢?

孔海燕认为,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有:(1)父母的教养方式。(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主动去摄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子女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就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3)父母的情感。较多研究考察了母亲的消极情感与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4)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家庭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与父母的争论较少。对此类问题不同学者总结出了不同的原因,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叙述。

2.1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采用主动和相对软性的方法,而不是强迫和大家长式的压力方法来命令子女,这样不但不会增进家长与子女的感情,反而会使子女产生压力和紧张,当压力到达一定阶段就会与父母进行对抗,出现叛逆,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

2.2家庭沟通互动的缺乏。涂翠平等研究结果表明:(1)高亲密度、高情感表达、低矛盾性的家庭在亲子冲突解决的关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家庭;低亲密度、低表达性、高矛盾性的家庭在权力、公平、自认和自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家庭。(2)高亲密度、高表达性、低矛盾性的家庭更多使用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低亲密度、低表达性、高矛盾性的家庭更多使用消极的冲突解决策略。说明家庭沟通互动影响着亲子关系。

2.3青春期青少年自身的能力的缺失。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单方面的教育灌输,也需要子女的配合与反馈,更需要子女增强自我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强,对社会不了解但充满向往,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事物的诱惑和欺骗,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观点的偏执和行为的偏差。

3.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影响

我们把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是有利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能够对亲子关系提出进行调整的信号等。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消极影响。

3.1构成青少年心理压力。青春期一般在青少年的中学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需要面临学业,交友和社会的多种压力。如果在家与父母相处不好,会增长其心理压力。如果青少年在与父母发生冲突后,不能很好的意识到问题所在,只是一谓的消极对待,那样,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使其不能快乐的完成学业。

3.2易产生行为问题。亲子冲突还会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犯罪、辍学、早孕早婚、药物滥用等。长期、激烈的亲子冲突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

4. 解决对策

方晓义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有如下特点:(1)青少年处理亲子冲突的策略主要有主动解决问题策略、屈服让步策略、回避冲突策略、反抗攻击策略、他人调节策略。(2)青少年在亲子冲突处理策略的使用上具有显著的类型、性别、年龄差异,且冲突对象不同,策略的使用也有显著的差异性。从此研究可以看到,不同的青少年对亲子冲突的处理上存在差异。

4.1青少年自身方面。青少年要认识自己所处阶段和生理心理发生的变化,能够积极主动的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与父母沟通更加耐心,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冲突严重时,能够及时调整解决策略,平静下来,减少冲突对亲子双方的影响。此外,还应多以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理解父母。

4.2家庭方面

(1)父母在教养方式上需要调整,选择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2)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给予适当的指导。(3)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当掌握批评的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4)家长要陪伴孩子,了解孩子需求。(5)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4.3学校方面。学校应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心理咨询室设专职老师,关注学生的变化,加强危机管理和干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能力。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和沟通,例如邀请亲子一同参加亲子活动。开设讲座,沙龙,科普等活动,宣传青春期知识。

5.总结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此时的亲子冲突高发且危害严重,需要引起重视。如何让下一代在青春期更好的过渡,发展更加健康的人格,关系着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也希望教育工作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为此领域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郭玉娟.当代青少年亲子冲突与家庭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 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4

[3] 涂翠平等.家庭环境类型与青少年亲子冲突解决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

篇8

班建武: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令人非常痛心。在痛心之余,需要我们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对于这一问题,网上已经有很多解读。但是我想,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考虑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着重审查当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现状。就心理文化层面而言,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突出的心理诉求就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不断追问。甚至我们可以说,青春期青少年的诸多行为与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身份认同的需要。在这一问题上,成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看到了青少年的行为或者其他外在的表征,如发型、着装等,而没有看到他们这些外在表征背后所蕴涵的这种自我同一性的诉求。从表面上看,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冲突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面,如学业、发型等,但是,这种冲突的实质却是两代人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看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其说是本质上的,不如说是表达方式上的。不管哪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在满足这种需要的途径和形式方面,不同时期的青少年则会受到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社会对个体追求和表达自我的空间以及方式的开放和宽容程度。总体而言,当下青少年的这种身份认同空间与文化资源已经较其父辈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从积极的角度看,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成人过去赖以社会化和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资源与当下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文化资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导致成人与儿童在身份认同上的冲突,实际上反映的是以成人为代表的传统、现代文化与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之间在自我、个性等问题上的文化冲突。因此,这些极端事件的产生,其主要直接原因是青少年的心理诉求问题,而深层原因则是在当前我国价值多元社会背景下,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

《中国教师》:我们注意到有的中小学生自杀是因为不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学校和教师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尊重学生?

班建武: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应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细节当中。当前社会是一个规则的社会,制度化生活已经构成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很难想象生活在一个没有规矩、没有制度的社会中。但是,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就是,任何制度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在尊重学生这一问题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要完成的最前提性的工作就是要从根本上明确制度本身的目的诉求。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赋予学校制度以人性的价值尺度。具体而言,学校制度的存在,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这是核心目的。其次,在具体表达形式和执行手段方面,既要坚持制度的正义美德,也要体现学校制度的伦理关怀。学校制度不同于其他制度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制度本身具有教育性,衡量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有效性,不是考查其在行为层面约束和控制了多少学生,而是这些制度对学生的发展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尊重学生的学校制度,首先就必须是一种人性的制度。如果这个方向发生了问题,那么,制度制定得越精巧,其所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越大。据报道有个山东女孩因为不愿意按照学校的规定剪头发而跳楼自杀。这所学校在执著于这样一条校规的时候,到底执著的是什么东西?如果缺乏这种反思,那么,有时候我们就会为了制度而制度,而忽视了制度制定本身的目的。只有在目的层面来反思制度的制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策略上进一步优化制度的设计,比如让学生参与制度设计等。

《中国教师:》如果中小学生拒不执行学校的规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如何沟通配合,以避免类似山东小女孩跳楼的悲剧再次发生?

班建武:代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是时代性的,也是发展性的,关键是我们对待这些冲突的立场和态度。我想,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我们注意的几点是:第一,要尊重。尊重是一切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前提,没有这一前提,任何对话和沟通将无法进行。因此,在代际冲突发生时,成人至少不能从人格层面对青少年进行否定和批判。第二,要理解。理解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代际之间的诸多冲突,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解造成的。对于成人而言,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尤其需要把握这样几点:首先要理解青少年的表里不一。青少年就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往往与成人大相径庭,而这也往往是引发代际冲突的直接原因。但是,就其内在诉求而言,当代青少年所认同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导的价值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我们的若干次关于青少年的调查都发现,在青少年偶像追星的背后,他们所认同的不仅仅是这些明星闪亮的外表,更是这些明星的才华、人品及其奋斗历程。其次,既要看到青少年物质丰裕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精神追求的困惑与贫乏。我们对当代青少年的认识,往往看到了他们物质生活上的相对丰裕,却忽视了在这些相对丰裕的物质生活背后,青少年学生们在精神追求方面的无奈与困惑。总的来说,当代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上的郁闷主要来自于两种文化的控制。一种是所谓的主导文化,强调对学生统一化、模式化塑造,希望每个学生都千人一面。这实际上与学生追求个性的天性格格不入。另一种是大众文化。表面上看,大众文化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追求的天性,但是,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其根本诉求是通过各种工业文化去激发和制造个体的种种消费欲望。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通过大众文化所谋求的所谓的个性只能是一种“伪个性”。为了从这种“伪个性”中突围出来,他们又不得不通过消费各种商业化的符号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这种自我认同永远是处在一种“在路上”的断裂与迷茫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有那么多的青少年的口头禅中充斥着“郁闷”“无聊”“没劲”的重要原因。这些需要我们去关注,但是,我们却把重点放在了对其行为的控制方面,这样一种解决之道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适得其反。第三,要以一种发展的立场看待青少年当中的种种问题。青少年当中的很多问题,大多源于一种青春期的冲动。过了这一阶段,一些问题会自然解决。另外,如果我们以一种未来是不确定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青少年的话,或许当前他们当中所出现的所谓的问题,恰恰预示着一种新的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对青少年当中的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一棍子打死。实际上,任何一代青少年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总是面临着各种非议,但是历史证明,青年总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对于当代青少年,我们需要保持这样一种尊重、理解与发展的态度。

《中国教师》:当对学校或家长的要求不满意时,中小学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班建武:理性、合法地表达自我的利益诉求,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青少年学生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公民行动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学校教育给予必要的支持:一是在意识层面,必须帮助学生具备正确的公民权利意识,这需要在相应的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体现;二是在行动层面,必须为学生有效表达自我利益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比如,建立学生意见表达信箱,开展学生自治团体建设等。

《中国教师》:如果中小学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有抵触情绪,家长应该如何与老师配合来正确地引导他们?

班建武:当具体的规章制度受到学生集体抵制的时候,成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重新检视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价值性问题。重点是要寻找出学生抵制的核心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成人需要能够从文化、代际关系、发展等维度深入把握抵制的实质。为此,需要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真诚沟通、辩论与协商,不能够单向度的以成人权威的姿态去控制、压迫、强制学生被动接受。

篇9

许多华人父母都是为了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而选择住在美国,移民生涯充满了失落与彷徨,不少人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可是,青春期的孩子难以管教沟通,亲子关系的矛盾与紧张,在移民家庭里面经常显得分外突出而刺眼。

将心比心 两代互相体谅

教育和社会工作者提醒华人父母,亲子之间因为价值观不同而产生冲突时,家长可以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想想他们必须处在两种文化、两套标准之下,长期在夹缝中生活,其实日子并不好过。这样一想,作父母的就会不忍心过分苛责孩子;而当父母对孩子多了一分体谅,孩子也会相应做出良性的反应与回报,如此一来,彼此心里都会好过得多。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剧烈变化的阶段,从孩子转为大人的过程,让他们内外冲撞、彷徨挣扎,而华人青少年往往会面临更难的处境,孩子和大人都备感辛苦,亲子间的矛盾摩擦也更频繁。

纽约儿童辅导中心心理咨询社工孟郭玉成说:“做父母的应该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对他们而言,此时同侪认同的重要性,凌驾在一切之上。”她表示,“父母千万不要误以为孩子是有意和父母疏远,只是在现阶段,他们必定更在乎同侪间的互动,父母在此时需要忍耐,也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隐私。”

注重外表 父母适当鼓励

正因为特别需要同侪的认同肯定,青少年在这段期间很可能会变得非常在意外表和衣着打扮,孟郭玉成认为,在家庭经济能力可以负担的范围内,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度修饰外表,让他们在外面与同学朋友相处时更有自信,“不要为了仪表或是其它小事情,和孩子搞得关系紧张,以免妨碍了亲子间的信任与理解。”

青少年最在乎的是自己够不够“酷”,父母如果在此时能够采取理解的态度,孩子一定会感到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与支持,也比较不容易走上偏差的道路。

孟郭玉成建议华人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采取把握大方向的原则,只要大方向正确,不需要紧盯着小问题不放,以免因小失大,丧失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包容信任 亲密从小培养

此外,她表示,父母也要学习容许孩子有些犯错的空间,如果做父母的愿意包容孩子的小过错,不要不停唠叨或怪罪,孩子会明白父母对他们的理解与包容,受到尊重的孩子反而比较不容易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孟郭玉成建议,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有了彼此信任和良性互动,孩子愿意对父母讲真心话,等到他们进入叛逆的青春期,因为已有长期的互信,比较不容易陷入无法沟通的困境。

“孩子叛逆,父母也需要自我反省!”纽约市皇后区一所儿童学校的负责人叶杜亚威语重心长地说:“多数特别叛逆的孩子,都是因从小时候开始,他的感受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他的需要没有被人重视,所以长大以后,他往往也比较不懂得尊重别人。”

弥补裂痕 亲情绝处逢生

篇10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

篇11

A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如果孩子这方面的疑问,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关于知识方面,现在全国在中学阶段已经逐步普及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的知识,孩子可以在学校通过正规的方式系统地学习,父母主要是起到辅的作用,以及在孩子遇到实际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心理上的支持。

父母由谁来讲青春期卫生知识?

由谁来给孩子讲这方面的知识,要看在家庭当中,父母双方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家长平时都和孩子交流比较多,最好由同性的家长来给孩子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认同感还没有完全地发展,对于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构建,当第一次遗精或月经来潮时,往往都非常羞怯或不知所措,而他们对于同性父母往往都是非常崇敬和认同的,如果此时同性父母,即孩子眼中的权威人士能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以指导,就能让孩子明白,这个问题是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的,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交给孩子一些卫生方面的正确方法,以及遇到意外情况要如何保护自己,那么如果孩子都能够听从父母的指导并遵守的话,以后基本上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大了。

如果同性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是很融洽,也可以是由平时孩子比较愿意听从建议的异性家长来给孩子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因为青少年这个时候都比较叛逆,如果是和孩子经常有矛盾的家长来教导孩子的话,孩子可能不会特别愿意听,这样就达不到家长预期的效果了,还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父母都比较严肃,对于很多问题都采取较为回避的态度的话,可以通过同老师交流沟通,请老师帮助解答一些孩子的困惑,或者先从日常生活方面入手多多关心孩子的各个方面,然后自然地转入到青春期卫生知识这一话题。

如何讲解?

第一,要理解、接纳孩子

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自己也是始科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第二,言传不如身教

家长对性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正常的性心理。家长是一面镜子,家长的不良会误导孩子发生性罪错。

篇12

关键词: 青春期 逆反心理 教育方法

青春期指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变的人生过渡时期。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是最令父母揪心和闹心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像小时候透明得如同一块玻璃,让你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性,做事有了自己的主意,不像幼年时总对你言听计从。孩子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对任何带有否定意味的言论都特别敏感,不像小时候你说轻说重都没多大关系。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很多事爱和你对着干了,当你和他有矛盾冲突时,他会用冷战、争吵甚至更激烈的方式和你对抗。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这些表现哪?

(一)自我的强大使孩子具备了抗衡的资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身体各脏器功能、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青少年突然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也确实可以独立应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比如他们可以独立应对复杂学业问题,这些问题对有些家长来说是无能为力的。自身的强大使他们开始割断与父母亲之间的心理联结,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要求自由,不愿再受限制和约束。

(二)自我的觉醒激发了孩子被尊重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自己,在意自己的形象,珍重自己的荣誉,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细心地关注和搜集那些有助于保持良好自我形象的信息,但他们不善于接受与自我愿望不一致的信息,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表现欲望强;希望展现自己的才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做任何事都喜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通过叛逆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反抗父母的过程中见证自己的成长。

(三)自我的成长使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对自我的积极关注,其心理活动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加之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不愿意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好像有了很多心事,变得不再外露、直爽,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渴望有自己单独的空间,内心世界不愿被别人打扰。闭锁心理的出现,说明自我思考开始变得深入、持久,是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

孩子长大了,相应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否则孩子的叛逆、反抗就不可避免。

(一)叛逆、反抗是一种独立,是孩子长大的标志,也是不适当家庭教育的结果。成人感是青春期出现的新鲜心理体验,所谓“成人感”是指孩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态度。当“成人感”出现的时候,他们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己的世界观,开始摆脱家长的约束管制,摆脱由这些成年人制定的各种形式的规范,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到的规则对事物做选择与评判。这是一种独立,是孩子长大的标志。当然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他们的选择与评判带有明显的主观和理想主义色彩,所以不容易被家长支持和理解。许多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他们忽视孩子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一味地要求孩子在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与他们保持一致。当行为被禁止的时候,孩子就会用语言来顶撞家长的管束,有意违抗家长的意志,或以说谎、反驳、辩解进行反抗。家长强硬的态度、命令式的训诫、无情的指责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最终导致孩子的反抗情绪提升。家长的教养方式妨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独立权的追求,所以孩子会把父母的生活照顾、行为指导都视为束缚加以反抗和排斥。可见,逆反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结果。

(二)逆反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的逆反有的是出自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有时,家长的做法确实是错误的,是不切实际的,敢于向错误提出挑战,体现了青春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反抗意识的孩子不是一味顺从的人,而是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青春期是心理断乳期,即孩子开始摆脱成年人在精神上的束缚,走向精神独立。青春期的反抗是精神独立的部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孩子从儿童走向青少年,这是一种成长和发展。

青春期被称为反抗期、闭锁期、风暴期、苦闷期等。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家长一直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自作主张,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却又始终体验着孤独、敏感、脆弱、苦闷等各种情感。在这段时期内,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关心和照顾孩子,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如何将普遍存在不和谐的“家庭战争”演变为和睦的“欢乐家庭”?

(一)搞好关系摆在首位。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青春期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叛逆,其本质就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的控制,所以这一时期是亲子关系最紧张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挑战向父母证明自己的长大。孩子的许多逆反行为也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的表现,因此这一时期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远远比怎样教育孩子更重要,家长和孩子结成融洽、和谐的亲情关系,家长的话孩子听进去了,引导才有可能实现,才容易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换句话说,亲子关系和谐了,教育就会很顺畅;亲子关系失调,使用再多的教育方法、再好的教育理论都会收效甚微。

(二)有效的教育方式大于正确的教育内容。自尊心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和侵犯的部分。自尊心的膨胀使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承认及鼓励,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当家长鼓励、表扬、欣赏、夸奖他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上升,有成长动力,就会快乐无比;当批评、打骂、否定、埋怨、数落,自我价值下降,自我价值降到零点,负面的指责反而会激起他的逆反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的教育是正确的,孩子仍会不买账。方式不对,教育无效。

1.契约式的教育。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权威意识。父母是教育者,孩子是受教育者,强调孩子单方面的服从和尊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带有很强的专制性。这种带有专制性的所谓“家法”,执行起来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服气和消极抵抗。契约教育是指孩子家长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如家长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随意指责、打骂、惩罚孩子,必须做到……孩子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必须做到不逃学……),契约明文规定对双方的行为要求及对违反契约和符合契约的奖惩方法。由于契约是双方自愿,经过平等、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的,因此能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求;契约明文规定了孩子的行为要求,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行为边界,促使其自我约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和行动的自觉性,促使孩子履行自己的承诺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契约明文规定奖惩办法,可防止家长因自己心情的原因而随意奖惩孩子的现象,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契约教育是减少亲子冲突的良策。

2.放风筝式的教育。孩子在儿童时期,和父母之间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到了青少年时期,和父母形成了既依赖又反抗的关系。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还用以前保护的方式对待他们,肯定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要像放风筝一样。放风筝的绳子必须有一定的长度,风筝才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由飘动,风筝才会飞得高。然而,放风筝的人绝不可以大撒手,一旦撒手,失去控制,风筝就会随风飘去,最后必将跌落下来,摔个粉身碎骨。要使风筝飞得高又稳,放风筝的手要随时感觉风的方向、强度。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其充分独立,自己把握生活;收手,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约束,严格要求,掌握方向。家长正确牵引,孩子才能乘着风势,越飞越高。

篇13

作者简介:刘婷婷,女,籍贯:山东滕州 ,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快速发展和发展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常常会出现一些情绪困扰,例如自卑、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处理好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对青少年的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青春期 ;不良情绪

青春期在人生中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使青少年从儿童的特征中脱离出来,变得成熟。青春期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生理的变化。在青少年阶段,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一般青少年通常会在两三年内完成身体机能的生长发育,达到身体的成熟水平。但青春期更为重要和神秘的是心理的发展,在青春期,人的心理也得到尽快的发展。但是心理发展是一个平稳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于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心理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的不成熟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往往会出现一些情绪的困扰。

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认知、知我以及自我同一性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认知方面,青少年的认知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青春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脱离现实事物的情况下进行思考。从青少年期开始,人开始逐步掌握各种辩证逻辑思维的准则,一般到了高中阶段,主要思维系统开由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认知逻辑思维转变,辩证思维开始在思维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讲,在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和自觉性都比童年期儿童提高了一大步”。在自我发展方面,青少年进入自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开始探索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意识再次关注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第二次的发展。青少年认知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其对自我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开始学会内省。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到达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也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虽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提高,但是心理应对机能和监控机能都还没有达到完善水平,这时,青少年为了强调自我以及寻求自我关注,往往会采用一种消极的反抗态度,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叛逆。这个时期的人们很有可能对父母的要求、学校的纪律和社会的规范采取拒绝的态度,否定以前认定的良好品质。这种消极反对很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的心理卫生问题。

其实,青春期也是一个负重期。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青少年的成长,主动的或被动的都会逐渐的承担一部分成人的工作。随着身体的成熟,青少年就会感受到必须要抛弃幼稚观念的压力,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但是其心理机能的不成熟,还不能使青少年很好的处理这些要求,从而这些要求会变成一种压力。

三、青春期的不良情绪

到达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对情绪的理解、表达和自我调节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青春期的发展和心理特点,促使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在现在的社会中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有自卑感、焦虑、抑郁和孤独。

(一)青春期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萎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体现[2]。青少年感到自卑感是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相适应的,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这与青少年刚刚开始承担成人的责任与义务有关,在不少青少年的心里,他们时常会感受到他们在往成人的转变过程中还是存在欠缺,但是往往他们又不会承认这些,对外装坚强。这些都与青少年的自卑的特点有关的。

青少年的自卑感一般有以下特点:(1)自我评价过低,这是自卑的本质表现,表现在对自己的外貌或能力的评价过低。(2)概括化、泛化的特点。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很容易泛化到其他的方面。比如说,一个女孩因为胖,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进而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3)敏感性与掩饰性[2]。这是青春期少年自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往往会对自己的不足非常的敏感,青少年这些自卑的特点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关。青春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这时候的人们再一次高度重视自我、强调自我。对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要求,要是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他们对于完美要求的很高,只要出现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很有可能对整体都不满意。为了达到对完美,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掩饰。整体来讲,青少年的自卑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重要的联系。

(二)青春期的抑郁

上面有说到青春期的自卑,与青少年自卑相联系的还有抑郁,自卑常常是抑郁的表现,但是自卑又和抑郁不同。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是抑郁的普遍表现,青少年的抑郁还具有其典型的特点,例如故意回避熟人、人前情绪淡漠等特点。

(三)青春期的焦虑

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青春期常遇到的焦虑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至学习,青春期的少年一般都是在上学,为了满足自我和父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所以当考试或者测验来临时,青少年很容易产生焦虑。另一方面的焦虑是来至适应困难。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人的身体和心理不段成长,青少年要适应这些成长,也要适应这些成长带来的社会要求和责任。同时,由于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改变,例如学习环境的改变等,这些都需要青少年来适应。如果适应不良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四)青春期的孤独

在青春期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环境的改变,那就是升学。升学之后青少年面临的都是新的同学,新的面孔,以前在小学或者初中建立起来的朋友,到了高中,由于学校或班级的不同,也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这时候的人不再把很多的时间用来朋友的沟通,这样青少年这个阶段很容易就会出现孤独的情绪。

四、总结

上文中提到的这些不良情绪很有可能出现在青少年阶段,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同的人出现不良情绪的种类或时间多少也各有不同。青少年阶段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时候人的心理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会残留一生。所以应该及时的发现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状态,并且积极的予以疏导,帮助其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毕鸿雁 卫垌圻《考研心理学备考核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8

[2]陈树林《年龄和性别对青少年心理应付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6

[3]David H. Barlow 《异常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7

[4]简.卢文格箸,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01

篇14

你印象中的校园是什么样子?

纯真、朝气?这确是校园生态的一面。但是,你遇到过校园暴力吗,当暴力折射出校园的灰暗一角,你对校园的理解会改变吗?

今年4月,15岁的山西少年张超凡因没有满足几名同学买饮料的要求,遭到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殴打。张超凡被施暴致死后,母亲田雪娟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一直挨打,即使办了休学手续,也没能逃脱施暴者的拳头。

“我想让他们给我儿子偿命,但是偿不了命我也没办法。”面对受害者家长的愤慨,施暴孩子的家长却说:“孩子不坏,只是有些调皮。”对校园暴力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折射出模糊的法律界限之下,社会应对校园伤害的百态。

“危险”的叛逆期

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中小学,心理研究认为,那些脱离儿童期,进入到青春期,接近成年期的学生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正处于躁动的时期,不少学生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观念:“人不越轨,枉少年。”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叛逆,有出格的言行并不稀奇。关键在于,以前的叛逆仅仅是不听父母的话而已,父母让干什么偏不干。然而,现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方式朝着愈发粗暴的方向升级:暴虐殴打、烟头烫、扇耳光、扒衣服、拍、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能对自己的同学下如此狠手,令人震惊不已。这不再是青春期的“不懂事”,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升级”成了“动真格”。原本隐藏在校园灰色地带的暴力行为,正迅速蔓延,成为笼罩在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回避的阴霾。

其实,校园暴力的背后,是成人的世界。从大环境来说,孩子的行为受到了成人社会的影响,这些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欺凌,是否有当下社会的某种缩影,也是恶性校园暴力频发的根源?在校园欺凌者当中,为什么他们不以暴力为耻,反以为荣?因为成人赞同暴力、容忍暴力,而成人社会在暴力问题上的普遍误解或者扭曲,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导向复杂多元,信息无法一一甄别。不少错误的价值观通过游戏、小说、电影、音乐等被心智尚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接受。实施校园欺凌的青少年,通常认为欺负人很炫很酷,有“当老大”的感觉。当不满情绪出现时,他们解决的方式往往就是欺负、群殴他人,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很强大,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叛逆的危险期?不少心理学家提出,在成长过程中,对青少年来说,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喜欢欺凌同学的少年,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往往能发现明显的情感缺失,这种缺失,大部分来自家庭,也有部分来自老师、同伴。对被欺负的孩子而言,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往往可能导致他们和其他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有障碍。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又会令其他孩子觉得他们好欺负,这就是出现校园欺凌“恶性反复”的主因。

因此,除了有效的预防和惩治机制,情感教育也很关键。只有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重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利用法制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避免教育保护与成长环境层面的薄弱环节,才能从源头上消除盘桓在校园上空暴力的“阴霾”。

如何向校园暴力说“不”?

今年2月,3名赴美中国留学生因为欺凌同学,被美国法院判刑6―13年。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明显差异,案件引发了民众的热议。这件事让网友讶异地发现,中美对待校园暴力,从司法体系到民众意识存在不少差异。在中国,有多少人想得到,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会被判刑,有多少人对暴力能做到零容忍,曾考虑过语言攻击算不算暴力?这种严厉的惩治机制给了我一个良性的参考视角。

今年6月,一段网络上传播的视频“火”了,在洛南县爱民巷附近的一个公厕,一名女孩被5名女孩群殴。轮番殴打之下,受害女生只能躲在墙角哭泣。而这起暴力事件的起因,竟是被打女孩与殴打者之一“撞衫”。如此缘由都能引来暴力,荒谬程度令人扼腕。该县中学政教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好多学生来自于乡下,父母在外打工,根本就教育不上孩子,没有时间教育,爷爷、奶奶在家里看孩子,所以,老年人和孩子之间根本就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单亲家庭、留守青少年数量的上涨,加剧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学校监管的难度。”不少专家指出,对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应利用恰当的惩治措施,让这些“暴力少年”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教育他们通过正当渠道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才是解决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