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综合实践探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

篇1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实际活动为载体,学科“综合”为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应用数学”的过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同时是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区别与一般的数学教学活动,通常设计问题情境,以明确个人职责、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积累数学的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联系各学科知识与综合综合应用的一个载体,设计方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

二、活动应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操作应用为抓手,学科“实践”为目的

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制定与设计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一要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操作应用为抓手,要结合教材的进度和生活实际,确立研究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方案要易于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确立新的自己的主题,并逐步把选题权交给学生。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了24时记时法后,我设计了《我的周末一天》活动,要求学生走访一两位高三的哥哥姐姐,了解他们的周末时间安排情况,再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时间表,并通过交流,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再如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环境污染、污水处理、噪声整治、节约能源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分别列出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应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学会了应用学科知识,初步具有合作意识、交流的艺术,学会用数学眼光研究现实生活。

二要立足于“小”,因为越小就越容易深入,这样就会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的现象;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春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大客车每辆40座,包车1000元:小客车每辆15座,包车420元;如果有90人出行,请你设计一个租车最省钱的方案。经历了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它与一般的数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综合运用知识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标中就提到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对“实践”的理解是: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应以生活为背景,促进发展为方向,创新意识为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创设愉悦的情境,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全体学生参与;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思维的多样性、创造性,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水融。

又如,在学习了千克的认识的知识后,我设计了《称一称》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通过称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知道身体发育与营养、运动相关,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定体育锻炼计划,与家长商讨营养合理的一周菜谱;这次活动,改变了许多学生挑食、偏食的不良社会习惯,许多同学加强了锻炼;学生学会了收集材料、查找材料、与人合作。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了实处。

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个性为动力,参与实践为重点

篇2

作者  牛国翠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且在实践中能不断创新发展,以达到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我认为开展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应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高,这不仅是英语教学的呼唤,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迫切需要。具体分析如下:

一、在实践中学习

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学会如何让英语在生活实践中得以运用。每当学完一节新课,我都会结合实际生活开展生活情景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如我们学习了许多水果、动物、食物类的单词,我鼓励同学们回家后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出来。在校多用英语和大家交流。其实英语教学是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如在学习新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Why? ”我让学生们课下当小记者去采访班上的同学,每人各采访6名,并做好详细记录,用英语写出喜欢这个季节的原因。通过查看学生们的访谈记录,学生们都很用心地对班上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并很详细地做了记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此次访谈活动的开展巩固了所学句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间组织会话的能力。

又如比谁积累的单词多,我们每学一节新课前,我都让学生们事先做出小卡片,图文并茂,用完后好好保存,定期开展“单词大聚会”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你做我猜”、“摘苹果”、“单词大接龙”、“抢拼单词”等学生们感兴趣的游戏来巩固所学单词,增强了学生们的记忆力。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还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实践中学会了知识。

二、在实践中创新

在实践中创新,开展小组活动更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我所教的班级人数较多,要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中都得到相应的交流机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分组进行操练、小组一般由前后两桌人组成,这样操作方便。每组里选出一名成绩好的同学任小组长。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对答、小组互测、小组帮差、小组竞赛、小组轮答等。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小组演示活动可以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3《How many》一课时,主要是学习数字11到15以及巩固1到10。为了避免枯燥,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一些小活动。如挨个报数,报完15后,从1再开始另报;到室外分小组踢毽子、拍球、跳皮筋等学生们喜欢玩的游戏来进行小组内的比赛,最先数到15的为获胜者,要求英语发音要正确。这些在我们看来不足为奇的活动,但却让刚刚入门的小学生们快乐不已,并且在快乐的玩耍中掌握了本课的数字。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使书本知识融入了实际生活,还使更多的学生在英语课上找回了学习英语的自信,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师生共同合作的默契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更能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还要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如编故事:教师先给学生们起头,让学生们每9人为一小组,根据给出的第一句话每人续写一句,直到最后一个人写出故事的结尾。要求要有创意,联想合理,注意前后句的衔接,所述故事尽量做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附优秀作品展示: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 They’re big and red. I want to eat the apples. But I can’t reach the apples. A monkey comes here. He climbs up the tree. He picks some apples for me. The monkey is friendly. We share the apples together. The apples are delicious. )

这次创新活动的开展,首先以讲故事为主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培养了学生由词组句、由句到篇的能力。在小组的交流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些不善表达的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了英语故事带来的乐趣。但在续写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词汇不丰富,对组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善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有差距的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了强化训练,从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对他们进行了词汇的积累和口语的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又如:在学习了很多的动物单词后,让同学们自编英语小谜语考大家,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不计较语法上的错误。小组内挨个口述自己编写的谜语,并让伙伴们抢说出谜底。每组评出最佳谜语,让编写者进行口述,并让其它小组抢猜。通过编写谜语,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复习所学单词的基础上,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既动了脑,又动了口。课堂气氛活跃,这种形式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同学在词语的积累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并要求这些学生平时注重口语交际,多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创新,我们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能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激活各种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会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三、在实践中提高

要使综合实践课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活动时间,才能真正实现活动自主性,有效性,使学生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给予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并不一定只在教室里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活动的需求把学生带到合适的场所。如:解除固定座位编排的限制,采用小组活动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离位,找自己的小伙伴进行交际,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超市,带到动物园进行实地教学,切实做到变静为动,动中有序。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并伴随学生的思维活动,肢体活动。可以是画画学英语,唱歌学英语,全身反应活动学英语,对话学英语,表演交际法学英语,练习比赛学英语,全方位地解放学生的身心,以“动”促学,以“动”促用,把英语从学生嘴里“挖”出来。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意识到活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活动课不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和说说、唱唱、玩玩的活动,仅在直观兴趣和课堂表演上下功夫。尽管有时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热热闹闹,但学生并未真正习得语言。所以,我们在活动前一定要说清活动的目的,并要求学生们积极地完成任务,才能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要想让学生们能很好地在实践中得以提高,我们英语教师自身还应不断地学习、探究如何开展好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实践证明,自开展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组织会话和表演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气氛活跃。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说说唱唱,跳跳演演,不仅得到了美的熏陶,又营造了浓厚的英语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些后进生在优生的带动下也得到了难以得到的表扬,学习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感觉自身的组织教学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拉近了和学生们的关系,学生们总是精神饱满地期待着下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篇3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优化;评价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前提是学生的个体感性认识和积累的直接经验,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化的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团结、积极等良好的精神和品质。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团队中重要一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各种综合能力同步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和借鉴,也没有教师或家长随时随地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自主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思维方式。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宽,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打破原先陈旧的思维方式,发挥无限的可能性。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对学习和接触的东西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且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长远的人生发展乃至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实践与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1]。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依托生活元素,巧设教学情境

感性认识、直观思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特点,是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对一些深刻的内容并不能充分理解,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需要慢慢地学习和成长,在时间的积累和逐渐的成长中才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由肤浅变得深刻。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好玩、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的阶段,这样的天性使得他们喜爱综合实践课胜过传统教学课程。传统的听授课一般都是教师在前面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已经被证明和证实的固定的定理,如果不及时更换学生不适应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和学习只能在“一潭死水中扑腾”[2]。

比如教师向学生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时,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就明白这一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学生的思维就被教师的讲课过程所限制,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考能力。如果不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的学习裹足不前。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创造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必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能使得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学习《杨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以真实的杨桃为授课参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杨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进而深刻地去思考,去想象。

(二)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满足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切合实际生活,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构建一个三维网络体系,这个三维网络体系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减少课堂固有知识的讲解,更多地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究世界。所以,实践活动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方式以班级或者小组为活动单位,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习内容,增加知识的深度,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轻松完成教师留给的学习任务,又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在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自我认知。

比如在“零用钱,我们该怎么用?”的主题综合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分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的实际情况展开实践调查,如对身边的学生怎么花钱进行调查,还要对周围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访问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认识到零花钱的来之不易,也能使学生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无尽乐趣,从而实现快乐地学习。

(三)尊重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慎重,首先必须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比如在进行《通讯工具的发展》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父母和亲戚朋友使用的手机进行观察,然后带领学生去手机专卖店观察手机流行的品牌型号以及外观,再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手机发展相关的知识,如果当地有通讯科技类博物馆,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最后让学生根据接触、认识的知识和整理的内容,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概念手机,并手工制作成简单的模型,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介绍。教师则根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选出“最优小组”或“最佳作品”,对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对有待提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思考创造的快乐和成就。

(四)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减少课本上的讲解内容,以生活实践为导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情景和状态成为教学导学内容的依据,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探究,想象,与同学交流、探讨结果。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探究为核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发挥主要作用,避免学习只停留在空想和强行灌输知识的状态。例如在《亡羊补牢》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主旨和教育意义,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反思自身不足的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纠错并能马上体现这些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纠正,自我体会,自我理解,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文章的真谛。

在学生展示特长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仅将终点停留在学生具备的特长方面,还应更加注重学生展示自身特长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即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在“今天我当家”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负责家中部分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培养其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品质,也体会一下父母的不容易。如在展示拿手菜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不应该是孩子对菜谱的讲解有多么熟练和生动,而应该注重孩子“做”的这一行为,品尝孩子用“心”做出来的手艺,感受孩子的劳动付出后的进步和成长。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和思想传导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三、u价与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课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具备的突出优势,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综合实践课生活化,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并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不断提升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使得学生能够用丰富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地规划出自己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美好!

当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还有待优化,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有待解决。然而,依托生活元素,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注重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是当下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化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综合实践课程应该落实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积极提倡和鼓励各级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增加教育实践课的倡议,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和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宝珍,熊鹏,马光明.深挖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的新路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10).

篇4

【关键词】三化 挖掘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130-01

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它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着教师的教育自主和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发展,促进了学校评价体制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重建。也正是其课程使命的综合性,使它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三化”策略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校本化――挖掘资源

学校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利用丰厚的校本资源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一所学校,本身就是一笔校本课程的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可以营造生机盎然的课程生态环境,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

1.挖掘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我县素有“养殖强县”之称,大部分家庭都从事养殖工作,大家对养殖比较熟悉,很适合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有侧重点的进行研究,比如有的学生比较了解鸭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对养虾有系统的了解;有的对鱼的品种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在调查中出现的难题,可让学生直接请教家长,也可到当地的养殖户去学习了解,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们为自己家乡所拥有的特色而感到自豪,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挖掘学校特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特色建设是学校充满活力的体现,学校特色资源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良好载体。如:我校每年都开展科技节,整个学校充满奇思幻想的气氛。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特色,建立科技资料集。操场上一群群学生拿着集装箱在水池中适航,他们正在研究怎样放,怎样开才能又快又好的开到终点……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其中,增强了学生活动的趣味性。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资源的开发,不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时尚,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图解的层面,而是充分保障了内化的条件。因此,它是赏心悦目的,是永远具有推动力的。

二、系列化――丰富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教学实践工作,从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入手,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全面提升办学思想、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把握,理解各个主题之间的联系,实行主题系列化。

1.目的活动系列化

执教《牙齿》一课后,可结合学生的爱卫生的活动,在简单培训后,开展学生参与的卫生系列活动,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提炼出“个人卫生主题系列”、“班级环境主题系列”等等,将学生勤劳动、做个良好公民等内容列入学生学习的主题系列,从而丰富了主题内涵,增强了教育效果。

2.特色活动系列化

学校在开齐必修课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资源的开发前景广阔。现在的学生不同于以往,他们有着多彩的个性,有多样的需求,有时候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容量远远超过了我们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开放的、立体的、民主的课程体系。如,有许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女生喜欢跳绳,所以学校就开展“2+1”活动,让这些孩子的过剩精力能够得到合理的宣泄,并让学生通过组织跳绳、打篮球等活动,谈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充盈和艺术文化的魅力。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三、生态化――生成主题

开发研究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程。研究,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通过研究,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1.活动过程生态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集生成性、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学生活动的空间、自由度比学科课堂更广阔,在活动中更能培养学生活动兴趣,体验活动过程中发展实践精神,从而养成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思维方式及言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预案,使活动更自然,达到教育无恒的目的。

2.活动评价生态化

评价应注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由过去收集资料时一张纸的简单记录到现在综合实践的表格、访问记录、调查报告等,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处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篇5

【P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领域;具体目标;问题;建议

2001年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今,距开设这门课程已有十余载了,这一课程从出现到繁荣,再到如今的反思与探索,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笔者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见解。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研究领域

(一)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素养,不仅包括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反思不正确的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为展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问题;2.制定计划;3.收集资料,处理采集信息;4.构建学习成果;5.作品展示交流,讨论完善;6.作品评价。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则需要信息技术为每一阶段提供支持。因此,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综合实践活动既要突出“综合”,又要体现“实践”,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确定研究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发现及探究过程,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亲身经历活动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有效从学科知识的学习迈向对生活世界的探索。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封闭的教学模式变得开放化,把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生存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然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不容乐观。过去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误认为就是单纯的劳动,忽视了技术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将其与其他三个领域相整合,渐渐改变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其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如今,劳动与技术教育已成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内涵和要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能够很好地诠释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习方式,摆脱传统教育一味灌输的不良方式,让综合实践课回归到社会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组织学习内容,建立起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如:选择让学生心动的综合实践主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前便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真正地热爱学习,使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行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经历来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从而由衷地喜欢这一学科。

(二)综合实践要与德育相结合

综合实践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普遍缺少合作探究意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并且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德育课程多处于枯燥说教阶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率不高。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有效整合,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前提,密切联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尤其在综合技能的运用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将德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强其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综合实践课与德育课的双赢。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达成共识,共同支持,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集合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教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家长则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做到和谐统一,学生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虽推行十余载,但至今仍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

(一)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虽实施多年,但很多学校并未真正将其转换为实践课,并未真正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仍旧处于书面化的传授模式,学生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教师受固有课程模式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

由于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不能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导致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处于学科教学模式,学生并未真正体会到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Q问题的乐趣。

(三)受应试教育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认识不断转变、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大部分家长并非这样认为。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无足轻重的一门课,语文、数学等科目才应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他们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并未认识到该课程的研究意义。

四、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有规划、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学校只有健全制度,才能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转换教师角色,摆脱传统教学禁锢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三)更新观念,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都涉及课后学生的调查研究,单单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长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家长要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成为教师的好帮手、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要挖掘家长专长,为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尽义务,尽职责,尽全力指导学生,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进行。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全力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搭建一座桥梁,给学生创造一个改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正视实践活动中的不足,积极改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邦清.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基础教育参考,2016(02):36-39.

篇6

一、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和时间,增强活动的整合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教材内容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其他三个知识领域的延伸.但有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有差距,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不能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内容.

在教学“环保小卫士”时,一年级学生对“环保”理解有困难,不明白植树与环境有关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回收利用是怎么回事,如果单独放在数学课堂上完成,学生很难理解,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次活动前我上了一节“矿泉水瓶手工制作”的美术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易拉罐和一次性纸杯带到学校.美术课上,先让学生欣赏易拉罐和纸杯手工制作的作品,激发出学生制作的热情.再拿出孩子们收集的物品,小组分类整理出三种物品的数量,接着让学生说说矿泉水瓶还能有什么用途,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想出了许多花样.如可以制作笔筒,瓶盖上打几个孔用来洒水、浇花,装饰玩偶、飞机等玩具.然后为孩子们提供剪刀、胶水、彩纸、双面胶等材料,指导孩子们动手制作了笔筒和收纳桶,并带回家收放自己的东西.在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旧物的利用,对垃圾的回收就不再陌生.既渗透了环保的知识,又为“环保小卫士”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将数学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参加动脑、动手、动口.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只有在师生、生生、组与组的交流中,学生对活动内容的理解才更丰富、更全面.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条件,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自然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例如第二册“有趣的数”安排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后,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两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发现百数表中数的一些简单的规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花生、大豆、不同的数字卡片百数表等活动材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议一议等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并与他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45-02

[作者简介]周春燕(1978―),女,安徽淮南人,本科,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第四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近年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如春风扑面般进入课堂,走向教学前沿。崔峦老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是为了改变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地意识到,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语文学习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让综合性学习散发浓郁的“语文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以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生活资源和地方资源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一、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一)立足文本资源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各学科间知识的整合;课后提取教材中的知识点或价值观等进行拓展性研究。这样常规、长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发利用教材文本资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度创作,例如,把《陶罐和铁罐》《渔夫的故事》这样故事性强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出来;第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研究,让高年级学生收集、整理学过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用画、诵、唱、舞的方式展现诗歌的文化魅力;第三,对课文进行延伸和拓展,例如,在学生学习过《矛和盾的集合》一文后,开展以“生活中的集优思维”为题的综合性学习。

(二)沟通生活实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说生活是一泓丰盈不竭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沟通学生与生活的一条溪流。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指导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生活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把校本资源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天地;也可以走进大自然,用语文的视野发现美、表达美;还可以积极联系家长,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三)挖掘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淮南区域内的“寿州窑的兴衰”“豆腐文化”“蔡楚遗珍”“神秀八公山”“花鼓灯艺术”等特色乡土资源,皆可作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取材来源,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大着力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电视和电影中的焦点人物或新闻事件,组织学生了解、讨论和作专题演讲,培养学生用理智、冷静的目光看待“热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开拓实践方法,将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又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形式。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做出调整,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节奏。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以任务为内容,以目标为导向。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从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出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贯穿活动过程的始终。其次,将解决问题作为活动的主要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事先提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利用网络、图书资源查找资料,向他人进行求助等。当问题确有难度而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给予帮助。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发现新方法,并且在不断地尝试中对优化方法,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组,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必要的时候学会妥协和服从大局,以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1.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接着,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算出食堂至少要做出的米饭量:1.5×400+2×500+2.3×200=600+1000+460=2060(两)。这又一次将实际问题和众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深刻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量。

3.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篇9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比赛  能力提升

 

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据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竞争意识的迸发期,他们善于拿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通过比较,彰显自我的不同,以此获得成就感。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展中,搭建比赛的平台,开展一系列科学性、系统性、灵活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活动,让各种形式的“赛事”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作为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载体,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在良性竞争中提升综合素养。

一、课堂小组赛,激励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法,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邻域的理想整合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活动的成效如何。

为了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课、策划课、方法指导课、阶段研讨课、成果展评课等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环节实施小组竞赛。如在讨论环节,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陈述他们小组的观点,别的小组可以进行点评或补充,教师根据小组交流、点评的表现给予加分。在教室墙上,有一块小白板专门记录着各小组的加分情况,时刻激励着学生。此外指导老师还设置表格,将每次小组加分的结果填进表格,每周进行一次统计,并将结果公布,评出“周冠军”,每月再评出“月冠军”,学

期结束时评出“学期冠军”,并给予奖励。统计记录工作由班长完成,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将本节课的得分情况记录在黑板公示栏上,每周汇总一次。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 70%根据小组成绩及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来计算,以督促其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通过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竞赛的设置实现了组内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同舟共济,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任务目标,互相支持与鼓励,而非传统教学中单向或被动的学习。组与组之间的积极竞争,可增强同学的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好胜心,也直接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每位同学都能在自己小组中获得成就感。

二、班级主题赛,展示多彩纷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大家都知道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我们每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应用和培养正体现在一个个的主题活动中。因此每学期举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比赛,成了孩子们最为期待的盛事。每个学期定时间、定地点、定规则,各班选取本班本学期开展得最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整理汇报方案、制作展板、梳理展示成果,分年段制定评价标准参与大比拼。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级评比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主题,一张张包含实践故事的照片,一个个潜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一幅幅认真绘制的图画和手抄报……深深吸引着评委以及前来参观的每一位师生。通过方案、展板的展示及各班小讲解员的讲解,使大家充分了解了各班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可喜进步。

三、校园技能赛,提升孩子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能力,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发展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技术实践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力提升是动态的过程,但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需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可观察、可测量、可分析的技能竞赛进行检测、反馈。在比赛设计中,我们遵循“主体多元”、 “标准多维”、“方法多样”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民主公正”“结果有效”。

四、结语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把竞赛项目作为综合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到课堂小组赛——班级竞赛——全校技能竞赛,乃至市级比赛中去,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培养精英,带动一般”,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带来可喜的成效。通过一系列的“赛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同时,竞赛中主要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活动主题,精心构建竞赛式教学平台,努力创设符合主题的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综合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 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契机,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一、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好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活动中,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在教师满心的期待中积极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在本校学生中,就可以开展以“生活中的汽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少孩子每天都是家长开车接送上放学,很多家庭都开上了汽车,可是孩子们对汽车的了解有多少?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口,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交流关于汽车的知识,很多同学兴致盎然,孩子们在交流中就会思考:汽车的种类有哪些?汽车与环境有什么关系?怎样减少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危害等等。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想要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孩子们很容易就对这次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当老师进行这样的兴趣引导时,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当孩子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孩子这堂实践课就一定能上得更加带劲,自己能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求异创新,拓展探究思路

在本校的校训上,要求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学会创新,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创新之中,才能把生活扩大化,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色彩。因此,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家乡的特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们通过读书了解、看有关的电视节目、上网查资料、实地考察、超市调查等多种途径对家乡的特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家乡特产的种类、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手抄报、图文打印资料,还有的同学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家乡特产的商标做成了形式新颖的剪贴报,在交流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热情洋溢,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特产,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随后展销家乡特产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活动,孩子思维都很活跃,想象力也十分丰富,运用编儿歌、设计广告语、画宣传画等特别的方式方法对家乡的特产进行了大力宣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创新无处不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活跃创新思维,就会迸发出孩子创新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三、交流构建,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学会与人共享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生合作学习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征。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如一起讨论、交流等,通过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教材等多方面的互动沟通,让学生养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习惯,知道问题总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与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和互动,给予肯定、赞赏和接纳,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性,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前进。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学习,在团结共进中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通过合作探究,发展学生学会交流、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过程,关注实践能力

成长是一种过程,正是因为注重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孩子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不是失败了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可见,在“失败”的背后,一定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假若没有这一百次失败,哪有这最后一次成功。可见,孩子学习中的“过程”远远比“结果”要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只有在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才能更大胆地去思考和创新。只有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激发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除了困惑与不解,更该去思考要让孩子有创新的前提,必须先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实验后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

篇11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现状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副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笔者走访了本县相关学校,发现一些学校只开设信息技术课、劳动技术课。这两个模块都有专职教师,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课表的安排,却没有专职教师。这节课,有的学校是学生自习,有的学校安排语数英老师上课,美其名曰:语数英的研究性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也没有抓好,常常被主科老师捡去上。这样,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2.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学科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性质是“综合”与“实践”,它和学科课程的知识化学习有本质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独立的教材要求,探究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生,因此,这样的课程应该是真正体现生本要求的。但某些老师在教学中偏偏把它们当做学科内容一样讲解,这其实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理解不到位的体现。

3.综合实践活动课各自为政。

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缺乏,导致某些学校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外的综合实践课分配给其他学科教师。由于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有的老师很受学生欢迎,但他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有的老师一到综合实践课就不知所措,干脆占用来补主科课程,也没有受到学校管理的限制。这样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很大,教育效果差别也很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空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的内容太多太杂,相关评价方案没有确立,某些学校没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某些学校甚至没有相应的主管综合实践活动的机构。

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状的原因分析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不被学校领导和老师重视,大家在实践中感到茫然,这是有原因的。

1.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

新课程改革以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成长,追求教育教学中的过程体验。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某些学校把升学率放在首位。与应试关系不大,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不少领导、老师忽视。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缺乏目标指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某些学校把春游、体育艺术节、少先队活动等当做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虽然这些活动都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但总的说来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的目标引领。某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置教研室这样一个引导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教研机构,缺乏目标指引,导致缺乏实践热情。

3.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欠缺。

相比其他学科的师资培训,综合实践课程的培训机会几乎没有。某些老师凭自己的感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可避免受到课程本位主义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带有浓厚的学科色彩。

4.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其实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我们不缺知识、不缺资源,缺的是整合资源的能力,缺的是把学习的知识和现有资源发挥到极致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综合实践课程应该成为学校最重要、最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才对。

5.综合实践活动课管理不到位,实施有难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怎样评价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实现什么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在什么时间实施,学校大多对这些缺乏统一的认识,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实施方案。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几点对策

1.领导要首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开发。

校长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校长的观念决定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很难想象,一个学校校长不重视的课程可以教好或者学好。因此,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成效,校长首先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它统筹规划到学校的各项计划、各项制度中。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发工作当做最重要的教研工作,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抓好抓实。教研室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做好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这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茫然走向清晰的机制保障。

2.要通过学校制度管理创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很多工作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学校制度可以创新,学校管理也一样需要创新。只有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才能不断应对教学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如有的学校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作为常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每个老师的一项新的教学任务,要求每个老师至少上好一节综合实践课。这样由于任务分解,每个老师都感觉很轻松,而且认真准备,既利用了其他学科的资源,又使综合实践课群策群力,把每个老师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使综合实践课成为最优化的学习资源,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佳手段。

3.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实施。

今天,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潮层出不穷,但有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应该是可以实现少教多学的生本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总是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应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的提出者、探索者、解决者。如一位数学老师把“三八二十四点”作为综合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研究性学习经验。一位学生通过探索找到一种解决较难问题的方法:算5、5、5、1时,他先得到5×5=1;然后再提取5,得到5×(5-1÷5),很快就掌握这种方法,迫不及待地要与别的学生分享。很多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又发现3、3、7、7与4、4、7、7的算法。还有一个学生会解3、3、8、8。他是这样想的:3×8=24,3×3-8=1,然后把这两个等式相除,再约去3,就有8÷(3-8÷3)。他把这种方法发挥到了极致,这其实是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其自主探究精神。

4.把课程开发与教师、学生的成长相结合。

篇12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 现代信息技术

1引言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我国教育领域一项喜人的进步,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以实际行动关注并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必要手段。

综合实践课程通常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四部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作用,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对于授课者而言有利于开发新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提高授课效率与效果,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1]

当前在我国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研究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逐步开展,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是摆在教育领域的又一难题。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

2.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正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程之中。对于小学综合实践课这一新生事物,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切身实践博得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视频等,有利于使学生加入并参与综合实践课程之中。

2.2有利于拓展师生的活动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真正做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通过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浏览及信息资料库,教师可以获得充足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2.3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仅仅依靠现有的书本知识和教学手段,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局限于几门课程的开设,鼓励教师甚至学生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有利于构建立体、多维、开放、灵活的课程结构。现代信息技术为建立立体、多维、开放、灵活、多层次、交互使用的课程模式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实践课程资源。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课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整合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运用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第一任务。

3.1创新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补充增加新的教学设计,改变原来的仅以板书为媒介的教学手段,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当代教学设计内容,比如主题、情景创设、活动类型、信息技术环境、信息资源、活动策略和方式的各方面设计,丰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爱好等特点,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开展有趣的活动形式,模拟不同的场景,有效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2]

3.2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学校应借助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建立相关学科网站,增加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对网络平台资料的分析,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自行探讨、思考及进行集体探讨,提高其自主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3 积极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运用已在教育活动中非常普遍,为了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多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切忌课件以密密麻麻的文字出现,应简洁、直接的说明相关内容,同时,应注意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主要目标,编制符合学生知识范围及语言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4总结

随着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从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便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效率,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农村小学;研究型学习;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09-03

[作者简介]王爱玲(198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的实践性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本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和基础,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根据《课程改革纲要》,自三年级以上,各年级段应有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的课程分解目标。

一、当前现状

(一)学校部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足,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按照课程计划和要求,三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家庭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填写简易的活动计划表;学习观察、访谈、讨论、记录、收集资料等简单的研究方法;重视经历与体验的过程;能用日记、图画、小报、照片、倡议书、口头报告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当笔者第一次走进四年级的课堂时,班里有一大半的学生已经拿着自己的《劳动与技术》材料袋,做起了手工,还有少数没有做的是因为没有带材料袋或制作工具。问起来才知道,学生对“综合课”的理解就是做手工。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每节课都有孩子“执着”地拿出制作材料,甚至偷偷摸摸地在课桌抽屉里剪、贴。果然,没过几节课,就有学生说:“老师,材料袋里的作业我全做完了,这节课我可以写其他的作业吗?”原来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就是这样。学生的活动能力有了断层或缺失,就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去弥补。

(二)家庭背景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1.学生的知识面远远不够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各家长辈都宠着家里的独苗苗,不放心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农村的学生,除了电视,很少有了解外界的机会,农村的家长又不能像城里的家长一样,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外出郊游。例如,笔者在进行“我是小导游”活动时,播放了一段介绍南京的视频,里面有南京的名胜古迹和特产,班里的孩子竟然看呆了。看孩子们不太了解,笔者又赶紧出示了大量的景点图片,逐个介绍。不过,孩子们对景点的了解很多都仅限于学校每学期组织的“社会实践”。全班47人,除了去过雨花台、弘阳广场、动物园的人比较多,去过其他的各大景点如梅园新村、莫愁湖、中山陵等游玩的人不超过10人,全班竟然有6人没有去玩过我出示的任何一个景点,占总数的12.7%。在学生不了解旅游景点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开展本次活动。结果课程计划中要进行的旅游路线设计只能临时变成了景点介绍。

2.受家庭条件限制,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不能保证

在一次“走进技术世界”的活动调查中,需要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技术的应用,完成一个有关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先进产品的调查。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班里47人中有3人没有填写调查表格;36人只填写了书上举例的四种技术产品,没有其他的例子;只有8人在食品栏里填了方便面、压缩饼干,在出行方面填写了摩托车等少数技术产品。这一次的调查基本没有完成活动目标。究其原因,学生问家长,家长不知道;查网络,家里能上网的倒有34人,但家长不支持,还有10人不能上网,3人家里没有电脑。可见,许多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3.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

现在的农村学生生活条件、教育条件虽然越来越好,家长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会出现让孩子辍学的现象,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还局限于只看考试分数。因此,作为“副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小学难以开展和落实。节假日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被家长安排去补习班,条件不太好的则待在家里“确保安全”。学生向家长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家长的第一问题就是“升学的时候考不考”,如果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范畴,家长根本就不会支持孩子去访问、调查和上网查阅资料了。这样的状况下,困难的是老师,耽误的是孩子。

二、探究与对策

(一)以活动促提升,发展学生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由于受特定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国内外各不相同。但世界各国及地区都非常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各种优秀品质。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同的活动中循序渐进,各学段的目标都体现在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和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每个年级的课程目标基本体现螺旋上升、分段实现的特征。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过程中,都应该有机会增进知识、开阔视野、共同合作、主动探究、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1.根据学生学段和年龄,合理设计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但这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当然也可以边活动边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不管怎样,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仍然制约着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一次有关食品安全的活动中,笔者问学生:“你对食品安全了解吗?不了解怎么办?”学生一致大声地说:“可以上网查。”笔者于是就说:“那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上网查阅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到了第二天,笔者发现交上来的作业只有两三个符合要求,有所收获。其他的学生不是没有收获,就是不会查。其实,上百度搜索资料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打上去的关键词不同,搜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从搜到的结果中甄选出适合自己所需的,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因此,教师对学生在活动前的各种知识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2.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成性活动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和生成性注重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活动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还将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首先认识到这些新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并通过这些新问题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我们的书包”这一课题时,其中一个子课题是“书包的安全性”。学生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想到我们现在学校、家庭生活中有不少不利于我们青少年成长因素,因此而引入“我们的校园安全”这一新课题。

(二)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遗传、成长背景等因素,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任何一种个性只要引导得当,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最大成功。在班级活动遇到困难后,笔者向其他学科的老师寻求了帮助,多方面了解学生。更是从班主任那里要来了班级的学情调查分析,从中进一步了解学生。参与调查的44人中(1人休学,2人新转进)从思维类型来分,分析型思维31人,总体把握型思维0人,均衡思维型13人;从认知倾向来分,听觉型2人,视觉型5人,动觉型2人,没有明显倾向35人;从学习快乐度方面来分,快乐19人,比较快乐23人,不快乐2人,班级学习快乐度94.45%。这些数据,对活动的设计、小组划分、组内分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合理分组,促进合作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合作交往的过程,是让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进行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个人行为和群体要求协调起来,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1.精心设计活动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合作,体现小组和大组的联系。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活动的每个环节大约用时,需要合作学习内容,合作学习的时间,等等。

2.指导组内分工

通常,学生按照各种活动计划,小组时常会有变动。但对于班级内的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教师要事先做好摸底。当各组出现学力不均衡时,教师要能适当进行调整,当然,尊重学生的选择是首要的。对于活动中组员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况,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以评价促发展

好的评价方式与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好的评价应重视两个“相结合”: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例如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利用短暂时间,由各个小组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教师只有重视两个“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争取多方合作,扩大活动空间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的范围可能很大,仅靠学校的力量,有时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尽可能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校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如果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积极地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有益活动,即使他们不支持,最起码也不会反对。因此,与家长的沟通尤为重要。要让家长多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他们更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进而支持教师的工作,甚至参与到活动中。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小学教学 实践活动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26-01

1 开发校本课程,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没有丰富的校本资源的广泛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难以顺利进行。我校对校本课程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资源,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1 实施“1加1”工程,开发以综合实践为主的校本课程

为了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吸纳学校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以指导、审定、评价、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学校实施了“1加1”工程,即要求每位教师除教授本专业的一门课程之外,在根据个人专长申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当地的人文历史、地方特色、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人特长等综合因素,开设了陶艺、等20多种。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水平,我们组织力量重点研究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把20多门校本课程分为六类,分别确定每类课程的总目标和子目标。总目标力求清晰、合理,子目标力求具体化、可操作。同时根据校本课程目标,组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条件等选择确定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记一记、画一画,培养学习兴趣,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2 采取“1选1”措施,实施校本课程

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根据师资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1选1”措施。

1.3 依托学校科技节,搭建“1展1”舞台展示

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效益,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学校每年开展科技节活动,为学生搭建“1展1”舞台,即要求每位学生在“科技节”中至少展示一项所学才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 拓宽学习空间,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

2.1 课内外整合,拓宽学习空间

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推进学生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家庭,走向自然,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课堂外的“课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做,在活动中想,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走向自然。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探究活动,学生对于植物的生存状态及前景产生担忧,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从而养成了孩子们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走向社会。坚持以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为指导,通过看、管、查、做等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

看: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了解自然环境,感受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激发热爱大自然之情,加深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意识。

管:广泛开展“环保小卫士、爱心大队”活动,组织学生清除白色污染,清扫卫生死角、管理学校草坪、树木;参与管理人民广场草坪、树木,保持清洁卫生,懂得“一棵树木一个生命”的道理,并在这个过程中间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查:环保大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环境科技调查和研究活动;利用暑假对市区汽车保洁公司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新市区汽车保洁公司水资源浪费严重,他们撰写节约用水的调查报告,提交给市环保局,充分体现了学生热爱环保、勇于创新的精神。

做: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在家庭栽种花草,美化家园,向亲友、邻居宣传环境知识;写信劝导亲友戒烟,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绿色行动计划”,提倡家庭绿色文明等。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环保好习惯。

走向生活。结合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结合植树节,开展了“认养小树,我和小树一同成长”的活动和“五一”劳动节的“我是家庭服务员”活动等。

2.2 与竞赛活动相结合,构建学生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

我们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将科技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1)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创新作品大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创新作品的舞台。(2)组织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如七巧板、国际象棋、机器人、四驱车、航空航天、航海模型、气象、科幻画、种植等,开展科技教育“七个一”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3)每年组织“科技节”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撰写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绘制科学幻想画;制作科技手抄报、剪贴报、和搜集科技名言,编写科学家故事集。(4)参观考察博物馆等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5)组织学生围绕“我身边的科学”开展谈论、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综合时间活动实施中,我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有效的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绽放奇葩,让资源浸润学生的绿色童年,让“稚嫩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