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文学影视化范文

网络文学影视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文学影视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文学影视化

篇1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化;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59-02

一、影视与网络文学相互渗透

(一)一种文学形式的传奇

1、具有优势的传播媒介

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由于拥有了互联网这一强大而复杂的传播媒介,网络文学得以迅速发展可说是有着必然性的。虽然它的传播基于网络,但最终载体却并非一定要是互联网,也可以是书籍或其它电子阅读产品,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许多优秀作品都拥有实体书版本。所有正规文学网站的网络文学作品都可以经由复制或下载供电子阅读产品使用,如得到授权还可以实体出版,也正是网络文学的优势所在。

2、自由性决定发展速度

(1)读写自由

网络文学的发展载体通常具有自由、无常、大众性这几个特点,它对于受众和创作者没有严格的范围性和专业性的要求。这点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参与自由,人们既可成为读者,也可以客串一把作家。

(2)文体多样

网络文学中的作品大都以小说为主,但也有诗歌和散文。不过由于的创作虽然首先是出于个人爱好,却也有着一定的功利性,所以往往我们看到的网络文学作品还是以小说为主。不过这种小说占主要地位的现象仍旧不足以让我们忽视。

3、指向主流消费群体

与传统文学相比,商业化气息更加浓厚的网络文学为了吸引人气,们在创作之前往往会充分考虑读者的喜好再做决定。网络文学本身对于读者群的年龄限定并不明确,但通常来讲,还是以80后、90后为主要的读者群,这些人也正是目前网络消费的主流。不仅如此,这些人也是电影的消费主流,这正给了网络文学影视化一个潜在的契机。

4、网络文学产业链的创新

产业链的发展顺应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当网络读者群急剧膨胀,市场结构的逐渐完善为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提供了保证,网络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了产业链化的时期。文学网站从最初单纯的文学交流转变成了拥有版权,需要付费阅读,并能够进行实体出版甚至于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的产业链圈。

(二)影视迫切的选择

网络文学的出现为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方向,即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已经具备一定受众基础的作品。

1、内容、机遇与性价比

一部好的剧本对于影视作品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国内的影视产业链中,一直以来缺少的,就是足够多的、可以制作成为影视作品的素材。好的剧本的稀缺不仅使得影视作品在取得好的内容题材方面产生了困难,同样的,一个剧本想要被导演看到,也并不是仅仅足够优秀就可以的。

制作者们着眼于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内容多样丰富,对于影视制作者们来说,网络文学更加吸引人的是它们的性价比较高。所谓较高的性价比,就是指网络文学作品的高人气与相对低的版权费用,这种明显有便宜可占的情况对从购买剧本开始,每一步都需要大量开销的影视制作公司来说有着不小的的诱惑力。

2、广泛的观众基础值得利用

影视作品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色彩,而网络文学最大的特质就是其大众化,这就为网络文学向影视作品的转换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水到渠成的前提条件。对于影视来讲,收视率和票房往往是总结其业绩与成就的主要因素,也正因如此,对于观众的数量,自然是越多越好。

(1)话题效应与审美期待

一部影视作品,决定其成败的是收视率与票房成绩,那么在其播出之前加大宣传力度,用各种方式吸引观众的关注则是提高影视作品成绩重要的一环。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本身携带的天然的话题效应以及关注度,正是影视作品所需要的。

(2)读者群与观众群的相互转换

一部日点击量上万的网络小说,先不说其影视化之后所能够吸引来的新观众,其高点击率背后就已经携带了数量十分庞大的读者群。这样一个读者群体,将在其影视化之后,大部分转化为影视作品的观众基础。也就是说,使网络文学影视化,是提高在收视率和票房上基本保障以及获得更多利益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综合以上几点,虽然网络文学作品在很多方面与知名作家和编剧创作的作品有一定差距,但其双赢的效果、高点击率背后的读者群、强大的话题效应与大众化的审美期待都足以弥补这些差距。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反响

(一)票房惨淡门可罗雀

对于网络文学的影视化尝试,并非是近两年才开始。2000年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引起了高人气网络文学作品被影视制作公司争相影视化的第一次网络文学影视化风潮。

以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为例,当时普一出现就创下日点击率破百万的记录的这部小说,却在推出影视版之后没能得到预期中与网络人气等同的结果。这其实可以看做一个特例,原著的巅峰时间在2002年,但其影视化的过程却由于种种原因拖了将近五个年头,等到影片推出,观众早就失去了新鲜感,对此不再十分热衷了。但由此并不难看出,并不一定只要是高人气的网络文学作品,经过改编之后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

(二)收视火,骂声高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影视文化 网络影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10

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也是影视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参与者。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9年底,25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3.84亿)的50.7%,18—25岁的网民又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59.4%,这其中,大学生网民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相比中小学生网络使用上娱乐应用(包括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突出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活跃程度更显著[1]。另据艺恩咨询公司的《2008-2009年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和蒲剑先生的《2010年三四月份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调查分析》[3]显示,20—30岁为主流观众集中的年龄段,占据观众的四到五成,而大学本科学历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的一个突出特点。网络影视评论的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介入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这一文化行为的深入了解无疑有助于对网络影视评论传播效应的认识,也是制定措施促进网络影视评论及影视文化健康发展的依据。

下文基于2012年四五月间面向五省六所大学[4]610名本科生课堂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受访者遍及大一到大四,出生年份从1988年到1994年,以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出生为主体。专业分布涉及理工类、文科类、影视动画类。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占据59.4%。受访者分为两组,306人接受“关于网络电影评论的调查”,304人接受“关于网络电视剧评论的调查”。两组问卷除了关键词“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外,其它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一、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频率和渠道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的接触是相当频繁的,观看数量也是可观的。在高考压力减除、校园文化影响、生活自主能力提高、网络片源丰富、观看方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影电视剧欣赏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从电影组的情况来看,将近50%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周的观片量超过1部,不少影视专业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看电影。观片量的多少明显与专业有关,普通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73%的人估算自己的看片频率在“每月1-3部”或“每周1部”的水平。而戏文、摄影、编导等影视专业学生则较少人低于“每周1部”的数量,相反,每周看片2、3部的很普遍。这样的分布当然与专业热情和兴趣有关系,也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关系。电视剧组的分布规律大体相似,每年看1到2部的情况最多,占据三成。年观看量低于1部的超过8%。

当被要求对几种看电影或电视剧的途径“按照自己常用到不常用的顺序进行排列”时,80%左右的学生将“通过网络(包括在线观看、下载观看)观看”的方式排在第一位。这其中电影组中有23.1%的人除了网络渠道以外,不考虑其它的电影观看途径。这组只有不到12%的学生首选“进影院观看”。有学生明确表达只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视听享受指数又高的影片才值得进影院观看。排除网络这个首选渠道以后,学生们才会主要选择电影院或电视。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和下载资源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远比电影院和电视都要数量多且品种多的影视剧产品。通过网络的途径,他们接触到大量的外国影视剧。

网络成为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首选渠道和主要渠道,这大大激发网络影视评论的活跃和繁荣。尽管上网观看电影电视剧免费而便捷,但大学生也要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计算,做准确的看片选择。再说大量作品的存在也使选择成为必须。于是,通过一目了然的分数,或者通过三言两语的简评或精密细致的长篇文章的评价、评论对备选作品做一个看前的评估成为网络影视观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伴随行为。这一伴随行为在看片后又可能延续到参与打分、回复评论、发表评论等构成的交流环节和深度欣赏环节。所以,影视剧播映和观看渠道的网络化是催生网络影视评论在各类网站上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信息的获取习惯

当代大学生搜寻、观看、收藏电影电视剧的诸种活动都依赖于网络,围绕着电脑。网络舆论对他们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左右着他们的看片选择和观片后的影片评价。而他们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的活动不仅仅满足于影视文化介入的需要,还往往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本次调查围绕电影电视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读取上的偏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

首先,表7、表8、表9呈现“国内网站”和“朋友告之”是电影电视剧信息最主要的两大来源,50%以上的信息不是来自朋友,就是来自国内网站,而朋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很可能也是通过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网络工具的。排在“网络”和“朋友”之后的信息来源是电视和电影专业杂志。中央台和省级台播出的一些权威的娱乐新闻报道节目成为学生们通过电视获取电影信息和电视剧信息的重要平台。另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电影专业杂志是《看电影》,而他们对电视杂志的接触相对少。

疲软多年的内地电影市场从2005年开始强劲上升,电影重回大众文化的焦点位置。与此同时国内外电视剧佳作迭出引发一次次轰动全国的观看热潮。电影电视剧版面成为各种门户网站的标准配置。2007年以来,视频网站和网络视频播放器及搜索引擎的迅猛发展又让它们成为影视文化培育的新基地。影视信息在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影视专业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不同性质不同应用功能的网站和视频播放器等工具平台上广泛存在。

表10数据显示无论电影组或电视剧组,最大比例受访人群的影视信息获取主要依赖风行、迅雷这一类观看工具和下载工具,数据都在三成左右。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影视信息获取的最主要动机是看片指导。表10的数据还显示时光网和豆瓣网对电影爱好者有较强的聚合作用,而对电视剧迷的聚合作用就差得多,尽管在这两个网站上也有电视剧的信息,但显然它们在电影信息上的权威性压过电视剧方面。反过来说,专业电视网站的建设赶不上专业电影网站,相应的,影评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远远超过电视剧评论。有23.5%的人不在网上查阅电视剧信息,远多过电影组的6.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超过电视剧,而对电影的重视程度也大过电视剧。表11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就信息内容偏好的前两项分布,电影组和电视剧组大致相似,而关心电影制作细节、评论分析和专业知识的人数比例则明显高过电视剧这一组。同样,表12中,专家老师和网络影评人的意见在电影信息传达中的威信明显高过电视剧信息传达。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点:在大学生的眼里电视剧更趋向娱乐性,而电影更趋向严肃的艺术性。

三、大学生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接触

在了解观影习惯和影视信息获取习惯后,问卷进入对影视评论活动接触情况的调查。针对“你会去查看网上的电影评论(包括长评、短评)”的调查,41.2%的大学生回答“经常查看”,只有8.8%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看”,剩下一半多的人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不太经常看”(29.7%)和“看过几次”(20.3%)的情况中。大学生对电视剧评论的接触总的来说明显少于电影评论。

关于查看影评的时间,17.8%的学生选择看电影前查看,40.9%的学生在看完电影以后查看,41.3%的学生则是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看。这与他们查看影评的原因或目的密切相关。48.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查看影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可看的电影”。可见,来自媒体娱乐频道、网民博客,以及视频网站和下载网站的打分、短评和评论文章给大学生提供了主要的电影观影指导。另外,有33.2%的大学生表示查看影评是因为“没看懂电影”,想寻求解答。同时有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学习目的”。这些回答解释了为什么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阅影评,而不仅仅是在看片前或看片后。比较而言,只有20.4%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娱乐信息的关心”,以及28.5%的学生承认查看影评出于“对特定明星或导演的关心”,对应的,有23.7%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可见,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影评的实用性是重要的,至少在他们的自我认定中,查阅影评的学习目的重于娱乐目的。

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5],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针对“你是否写影评文章(几百字的或者更长的)”的调查,只有4.3%的受访者回答自己是“经常写”的,超过三成的人在这个博客广兴,几乎人人都可方便发表电影意见的时代依然是“从来没写过”影评,表示“偶尔写”和“写过一两次”的人数也都在三成上下,差距不是很大。与之相对比的是,24.4%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网站上给电影打分”。当被问及“网站上的电影打分会影响你是否观看此片的决定吗”,参与打分的学生中有59.2%的人表示“会有影响”,另外40.8%的人认为不影响他们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影片网络得分的影响不仅指向大学生的网络收看,也同样指向他们在影院的选择。

四、总结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的结论:

1.电影电视剧观看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网络是他们首选的也是最主要的看片渠道。网络的便捷和免费使他们保持较高的看片频率。这是网络影视评论活跃的前提。高频率的网络影视观看激发网络影视评论向常态化、多形态化发展。

2.网络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影视信息、影视舆论传受渠道,这是网络影视评论兴盛不衰的必要条件。60-7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影视剧信息首先来自国内网站。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和民主化特点也反应在大学生在信息接受上普遍比较看重“普通网友”的意见,专家和老师的权威性趋弱。

3.影视信息查询、影视评价或评论的参与是大学生影视观看的必然伴随行为,也是看片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从看片前到看片后的全过程。大学生查看影评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习和认知的需要,可见优质的影视评论文章对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和影视修养的重要性。

4.大学生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不仅仅满足于对影视文化的介入,也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信息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关于创作者尤其是导演演员的信息仍然是除了新片上映信息之外他们最关注的信息。相对而言,电影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高于电视剧信息。

5.网络提供了方便的电影评价工具。网络打分、影评等网络评价机制也在切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影视观看。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

此文为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网络影视评论发展对策研究” (GD10092)的成果之一

注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见CNNIC官网。

[2] 见网页

[3] 见《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4] 受访学校包括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

[5]以打分的方式表达看片者对电影的评价,这在如今的网络上差不多是一种通行的评价方式,广泛出现于视频网站、影视资源搜索或下载网站、电影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大型门户网站的影视页面等,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十分制”。

作者简介

唐佳琳,女,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柴志明,男,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员。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深刻地受到来自网络化时代的冲击。如今你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也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无论何种语言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都已经在网络化的信息通路上实现了高速传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一方面在内容上逐渐地认识到要充分地以英语的实践性要求为指导思路,另一方面更要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最终达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满足高素质人才对外语应用的急迫需求。那么,什么是外语水平(foreignlanguageproficiency)呢?拉多认为外语水平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组成: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语音;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巴克曼认为拉多的解释一没有说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二没有提及语境、语篇和情景的作用。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领域引起震动。他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1.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在形式上可能;

1.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可实施的程度;

1.3确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1.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

后来,卡内尔又把交际能力扩展为四部分: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ˉ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随后,巴克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交际能力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三大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ˉ生理语言机制。实际上,语言因为有着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造成了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交际规则,因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似乎更有针对性。文秋芳先生在其著作testing&teachingspokenenglish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在以上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以实践性为主要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改革的主体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事业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四份大纲。第一份是198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大纲》。这份大纲的突出之处在于只规定了语法教学内容,而没有词汇表,更勿论其他。而85《大纲》和86《大纲》,强调了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语言观,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99《大纲》对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从这几个大纲的变迁来看,教育界逐渐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基本的应用工具所应该具备的实践性要求,并且99《大纲》明确地提出了适应这种要求的具体目标。在网络化时代到来之际,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并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应当提供“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涉及知识面已经远远超越了在英语讲授课堂上所能提供的范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一方面要把外语应用的基本知识传输给学生,即提高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把外语当作一种工具以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在英语教学的改革上将产生变革性的作用。

2.网络英语教学模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英语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柔性化、人本化的软件环境;具备良好英语专业素质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从目前中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第一个条件基本具备,并且仍在加大投入,大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普及率也逐年提高;而软件环境还相对落后,一是丰富的网络资源还没有开发出来,二是英语教学的专业课件制作水平还很差;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还很薄弱,一方面具备丰富英语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水平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虽然在计算机操作上稍强,但是又不具备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并且这方面的人才总体上还是稀缺的。

在改革实践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语教学有以下几种模式:首先是以课堂为主,计算机教学(comˉputeraidedinstruction)为辅。这种英语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式的老师讲授,不同于传统的是,多了计算机网络的辅助工具。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开发,老师不但要靠声音、板书等形式传授知识,还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把这些信息更直观地用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由原来的听力磁带到现在随时可以在网络上上载或下载听力教材,由原先的板书到直接视频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扩大了信息量,并且内容也由老师单纯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到引导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辅助学习(computerassistedlearning),使得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增强,同时又能保证知识要点的及时传达。其次是计算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这种教学模式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课堂辅导,对知识要点或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或讲解。这种教学模式面向的是具备一定英语基础水平的高素质学生,以大学高年级、研究生为主,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基本的英语教学课件中广泛涵盖。教师通过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进行引导性授教,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内容,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习计划建立数据库,并对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反馈,对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课堂授教;最后结合传统考试和自动化的网上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评估和反馈。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它便于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战略,便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便于节省教学成本、提高效率,有助于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充分实现了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之间的立体式互动。不过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监督不力,不能保证学习计划的按时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确保目标的及时实现。

最后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载体的远程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原先的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基础上实现的。这种纯粹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最大极限地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目前还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教学内容只是把原本书本上、黑板上的东西变成了平面文字通过网络进行搬家式的传输,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远程教育面向的对象基本上是社会人员,根本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和及时反馈,无法实现英语作为语言应该有的应用性,再加上师资力量的薄弱,因此,远程英语网络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加以改革和发展。

3.小结

以上通过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的发展变迁以及网络化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和影响,描述了目前存在的几种网络化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为下一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内容到手段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文秋芳.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坚持符合客观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j]外语界,1999.(4).31—37.

3.《应用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陆效用.外语界,1999.(4).38—43.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73-01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不断对比和领悟英语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世界意识。然而,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更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笔者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在高中英语教学实现文化渗透。

一、利用网络,加强文化阅读

语言学习不应局限于表面的字、词、句,更要深入了解、理解、感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中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利用网络可以为学生拓宽阅读面,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生学习紧张情绪、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同时,向学生不断输入语言国的思想文化。这些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国的风俗习惯、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等。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加强文化阅读,了解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知识,体会和感悟英语文化内涵,并在比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敏感度。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九Unit 3 Australia的内容涉及澳大利亚的地理、历史、主要城市、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风俗习惯等内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则围绕这一中心设计。鉴于这些内容在课本上展示有限,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利用图片、音乐,为学生做一个“预告”,引发学生对澳大利亚人文地理内容的兴趣,再布置学生在上课前在网上收集有关澳大利亚旅游和自然风光的资料。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几个主题,例如历史、自然风光等,让学生根据线索发散思维,逐渐扩大阅读的范围。正式教学时,组织学生就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各抒己见。这样一来,首先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学习到许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其次,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提高;第三,网络学习与现实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日渐高涨。

二、借用网络,创设文化情境

语言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积累,也需要现实提供运用的情境。许多高中生学习英语往往运用汉语思维来理解,不能实现深入学习。借用网络创设文化情境,能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领会英语学习的思想,把握学习要领,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一些相关视频、图像、音频、视频等,把英语文化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与课程内容结合,帮助学生构建文化知识背景,为学生创造知识运用的平台。

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2 The United Kindom,针对大部分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难以理解文化背景的现状,笔者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电视节目和电影片段等,然后让学生编排这些资料,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全班观看,让学生迅速进教材的教学情境之中;接着,再让组织材料的学生用英语抒发自己在收集资料的心路历程,发表对于英国文化的看法。

三、运用网络,开展文化交流

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实现文化渗透,如利用对话软件、微博、博客等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介,建立QQ群、微信群等,指导学生讨论中西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笔者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英语文学作品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另一种利用文字交往的内容,同时也是让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介。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网络与学生共同探讨文学作品,例如针对某一作品、某一段话,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并及时与笔者、同班同学及时反馈小组活动的最新情况。

如为使学生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影响下节日的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网上搜集中西方节日,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工具讨论中西方文化影响下节日活动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并根据这些讨论结果以课件或者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

网上讨论可以让学生摆脱现实生活的约束畅所欲言,并且在收集资料或者讨论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另外,网络讨论利用了学生生活中细碎的时间,实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教师还可以在网上自建文学交流的博客、网站、空间,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文学世界,灵活多样地利用文学渗透英语文化。

篇5

论文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英语学习不单纯的英语语言学习,文化意识是学生学习英语并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和提高的一个重要能力。本文通过对比传统课堂和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分析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局限性,并探索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过程中加强文化意识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增强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加强了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了优化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在英语学习中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补充。文化因素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语言也反映着文化的传承变迁。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于文化之外的,学习一种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紧密相连的(胡文仲2008)。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知识和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产生交流障碍、误解、甚至冲突。相反,如果熟悉语言的文化信息,交流的双方能够更为有效地沟通。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英语教学不能仅是单纯的讲解词汇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语言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不能只是单纯注重背单词、学语法等等的语言学习。在英语语言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了解英语语言外在表现形式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套用英语的应用和表达,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表达歧义和沟通障碍。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学好英语,就要熟悉并掌握英语的文化内涵,增强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二、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在传统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词汇讲解、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律等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传统的英语课堂更多地注重提高学生的纯英语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更多地强调英语语音语调、词汇搭配、语法结构的讲解和传授,而未能把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即便是教师将文化知识放到课堂讲授中去,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很难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知识产生生动、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本身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真正的语言在使用时不仅要符合语言规范,还要符合文化规范(韩红2002)。增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提高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得到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提高其文化修养,并能将英语应用自如,减少语用错误。

三、在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下加强文化信息传递的优势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材料可以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英语语言的原生态文化内涵,形象地展示异域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就,多样化地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材料通过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和图文信息,可以营造生动形象的英语语言学习模拟语境,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融入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中,也可以使教师更切实地为学生提供英语演练的场景。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增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枯燥、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成形象丰富的图文图像、音频视频等材料,将学习和娱乐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四、 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优势,加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英语语言实践场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情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难以想象的知识实体化,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避免学生采用汉语思维模式表达英语,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交流应用中,逐渐实现英语思维式的语言输出,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场景中学到、用到真正的英语。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环境,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了能够熟练、准确地使用英语交流,了解英语这门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时,经常会有文化干扰现象出现,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文化因素干扰着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英语(毛亚英2010)。所以,在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其反映的文化知识的了解。

利用多媒体可见和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多媒体课件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使英语课堂教学多样化、趣味化、情景化,增强对学生听觉、视觉、感觉的形象刺激,使学生对英语课堂和英语学习更为感兴趣,是不同英语层面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视听结合的特点和其新颖、生动的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优化英语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尤其独特的优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有效地克服语言交际时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3

[2]毛亚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海外英语;2010.8

篇6

【关键词】大学 信息化 教学 问题

一、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英语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影响英语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未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较差的语言环境制约了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语用习惯,尤其是在生活中,学生根本就没有把英语学习带入生活,很少用英语进行交流,甚至会出现一些抵触心理。(2)未能把英语和其他专业课学习相互结合。很多学生在大学生涯中,除了可以学习到英语课本上的知识外,很难接触到其他英语知识,使其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语用技巧存在局限性,没有向专业课程上拓展,在专业学习中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流,未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教学理念落后。在当前时代,社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作用于英语教学方面,就需要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用能力。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以笔试来作为考核手段,并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成果。但笔试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前突击复习,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模式也能够取得合格的成绩。同时,笔试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学生英语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3.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些英Z教师未能适应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没有积极的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技能,甚至一些英语教师都没有掌握信息设备的基础操作,无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信息化教学的转变。(2)一些教师虽然已经熟练运用各类信息设备,但其信息化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如一些教师只是通过多媒体来播放课件,这些课件甚至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来的。虽然一开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但时间一长,也会变得枯燥无味。(3)很多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虽然是运用了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但只是把黑板换成了大屏幕,本质上没有丝毫变化,学生课堂上缺乏交流、互动,难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语用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同时教师也不能准确评价每一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改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英语信息化教学问题的对策

1.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把英语学习带入到学生的生活。一方面,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积极的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同时把这一项当作期末考核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可积极组织英语实践活动,如英文歌比赛、英文写作大赛、英语话剧表演等等,以这种活动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用氛围。当然,和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可以在网上组织这类活动,如构建校园英语学习平台,学生可在该平台中进行讨论等。(2)把英语学习带入到其他专业课中,可优化英语教材,把英语教材和其他课程教学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能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也能够用英语讨论专业话题。

2.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传统教学理念留下的弊端。首先,教师应该建立现代化英语的教学理念,消除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答题-讲题-答题”的模式,避免让学生出现“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这一思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多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最后,优化考核机制,除了期末的笔试成绩以外,还需要把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和语用能力纳入考核中,以此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

3.创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想要提高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效率,还需用创新教学方法。目前,较为主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慕课”,通过“慕课”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优化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慕课”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点优势:(1)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喜好来选择课程,改善过去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慕课中还含有很多名家、专家讲课,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慕课教学下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3)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教师身份发生转变,转化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同时会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指导,改善了过去那种枯燥无味的课堂环境。

三、总结

目前,大学生英语信息化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学理念落后、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等,而想要改善这些问题,就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时代下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网络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视野广阔性、内容多元化、情景虚拟性和文化功能渗透性。视野广阔性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不仅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都纳入到网络之中,还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天文地理以及突发的各种信息都包括在内,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

内容多元化指的是网络文化没有中心性,除了包含多种文化内容之外,还有信息传播的多样性,通过文字、图像、视频传播,方便受众从多方面了解信息。

情景虚拟性指的是每个网民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并非一致,网络上表达的可以是虚拟的,是现实生活在网络上的反映,但不是真实的存在。

文化功能渗透性是指网络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来选择对信息的获取,但同时网络文化也能间接地影响网络主体。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渗透慢慢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可以丰富大学的生活,方便大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缓解心理压力,开阔视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各种思想观念充斥,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而言,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一些思想观念正确与否没有判断能力,早已沉淀的文化和观念容易在外来文化面前产生动摇,造成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混乱,有的失去了自我,而有的又存在着自我观念膨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一些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出现了一批宅男宅女,这类人心理成熟比正常人要晚,缺乏生活中的独立性,容易出现心理疾患。还有些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游戏,有的为了上网打游戏出现辍学甚至抢劫杀人的恶性行为,这都是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3.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网络具有多功能性,并且内容广泛,深受大学生喜爱,在今天的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努力克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因为网络文化具有渗透性,因此在利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自己先掌握网络知识,然后指导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让孩子利用网络文化来拓展知识面,不能因为出现了有网络问题的孩子就粗暴地杜绝孩子上网,这样常常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使后果更严重。家长在指导孩子上网时,要帮助孩子选择他们喜爱的内容,对一些低俗的、带有暴力并容易上瘾的游戏要进行约束。对孩子的上网时间也要规定,不能让他们将所有课余时间用在网上,鼓励孩子进行现实中的交流。

在学校里,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空洞地进行道德说教,应该利用网络文化,以现实生活的事例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应该要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络,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以网络为平台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丰富网络上的学习教育资源,建立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的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要尽量利用网络的积极优势。

篇8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衍生并传播着一些负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有着很高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最前卫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良变迁,从而使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转变为互补与补充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动力。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单纯的图片、声音完美的结合,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让高校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彩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凭借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引导着高校学生,这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无可比拟。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不但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方便,由此出发,介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往往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坦率的去吐露真心,将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诉求真实而有力的吐槽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及了解学生的这些诉求,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引导,在沟通中鼓励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消极而悲观的思想状况进行疏导,及时了解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充实,而网络世界的绚烂多彩极大地诱惑着高校学子的好奇心,这种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满足着高校学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传承的载体受到极大地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掺合,使得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因此,高校学子对网络文化的支持与参与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子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冲突,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让传统意义中空间和时间所涵盖的文化、经济、政治概念发生转变与偏移。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极大地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德育观念产生极大地影响。导致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懈怠,以及在道德观念上和行为规范上产生懈怠。同时,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差别,让高校学子沉溺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不健康思想的趁机而入,让缺乏自律性的学子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高校学子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下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

(一)从思想上疏导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有着较强接受力的群体,对社会新事物、新思想充满着好奇心。随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凭借着各种媒介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从根源上认识到新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信息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高校学子从思想上去认识区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会如何汲取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也要学会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篇9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现状;建议

近几年来,《花千骨》、《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一系列著名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和人气,进而形成了一股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风潮。但是,其也表现出了不少问题,诸如改编脱离原著、改编质量低下、改编影视剧雷同,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相关人士加强重视,并且通过合理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才能规范这一市场,使得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作品能够有较高的质量。

一、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现状分析

(一)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整体下滑

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目前达到了一个非常快速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希望通过改变网络文学作品,利用网友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喜好和情怀,将其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利益目的驱使下,使得不少影视公司在改编网络文学作品的时候,仅仅是贪图数量,而没有重视质量,导致改编影视剧中存在各种低级错误,令观众大失所望,最终影视公司也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改编深度不够,观众群体不认可

从网络作品影视剧改编的实际情况来说,不少影视剧之间都存在改编深度不够的情况。所谓改编深度,是指影视剧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应该对网络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内涵深意反映出来,而不仅仅是照搬剧情。比如在2016年7月上映的《大鱼海棠》,对于“原著党”而言,其唯美的中国风以及对剧情的渗透和映射,让许多人都大呼过瘾。但是对于“非原著党”而言,仅仅是从中看到了一段非常玛丽苏的三角关系,并且直呼狗血。这就是对原著作品的深度体现不够,导致“非原著党”无法通过电影看出其中内涵。

(三)雷同度较高,改编质量低下

雷同问题在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一直存在,而且愈演愈烈。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文学改变影视剧的作品主要有这几类:历史穿越、玄幻和现代言情等等。这三类题材从影视剧制作的角度上来说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阻碍。而且这三类小说的受众群体比较宽泛,尤其是女性群体诸多,能够获得稳定的收视。但是随着一些优质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殆尽,越来越多的劣质小说也开始被用于影视剧改编,由此就产生了很多质量低下的改编影视剧作品,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对策建议

(一)控制数量,提升质量

虽然一直说量变引起质变,但是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这一方面,量变也会引起质变,不过是向差的一面变化。所以,为了提升影视剧改编的质量,规范整个行业市场,就需要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数量予以严格控制,避免改编之风泛滥于整个市场。首先,就相关的广电部门而言,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数量的控制,出台具体的规定对改编数量予以限制,由此有效减少质量低下的影视剧改编作品。其次,对于各个影视公司而言,应当认真对待影视剧改编这一产业,合理规划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改编。最后,需要加强对影视剧改编质量的审核,对于质量低下的影视剧不予过审,避免其流入市场。

(二)加强深度,提升内涵

影视剧改编不能局限在网络文学作品的表面,应该深入到作品的内里体会其实质意义。首先,在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之前,应该先对文学作品多次通读,确保能够熟悉其每一个环节之后,再从适当的角度进行影视剧改编。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需要对照文学作品,对一些细节进行还原或是艺术加工,通过这些细节在影视剧中体现出网络文学作品的内涵,实现影视剧的升华。最后,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加入一些编剧自身的思想和意识,不能对原著直接抄袭。在加入新的思想和元素之后,通过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形成一个基于原著,但是又有所区别,具有独立思想和意识的影视剧作品。这样的影视剧改编既能够被“原著党”认可,也能够为“非原著党”接受,是最好的改编形式。

(三)多元化的改编

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雷同,使得其发展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因此对于这一情况,需要实现影视剧改编的多元化,从不同的网络文学作品入手,选择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给观众群体足够的新鲜感。比如在2016年上映的电视剧《余罪》,其就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变的电视剧,属于剧情、惊悚、悬疑题材,这就和以往的古装、言情和奇幻存在很大差别,给了观众不一样的新奇体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由于演员在电视剧中的而精彩表演,使得观众对这部改变电视剧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所以,对于影视制作人员而言,一定要实现影视剧改编的创新,推动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受众群体逐年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在这一方面还是存在改编雷同、质量低下、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对于影视剧的制作人员而言,需要在改编过程中加强创新,提升质量,挖掘文学作品内容,从根本上实现影视剧改编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楠.中国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趋势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

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影视剧制作;影视剧营销

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利用网络文学发展起来的盛大文学的繁荣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巨大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逐渐成熟的产业链进一步开发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但是在不断的成功案例背后,也有很多本身优秀的网络文学在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时由于制作和营销方面的不成功影响了其商业价值,同时也毁灭了其文学价值。网络文学本身有自己的特点,在制作和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之中都需要有其不同的关注点。

1.网络文学及其改编营销特点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的。公认的第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是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在BBS上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篇小说被大众认为是网络文学的第一著作,标志着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兴起。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有新的特点。第一,网络文学本身有很强的互动性。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看作作者与读者的一个博弈的过程。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和互动性,很多网络文学在创作中会随时通过留言或者贴吧获得读者第一时间的反馈,作者会在自己对故事的设计与读者对作品的期望之间寻找平衡点来创作后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更加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更利于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实现商业价值。第二,网络文学在创作题材、内容、语言方面更加丰富。网络文学由于本身创作者来源广泛,再加上网络空间本身相对自由的平台,有更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网络文学的方式展示出来,获得网友的认可,而这些是传统文学很难做到的。而且网络文学篇幅没有限制,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文学自由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平民化,大众化倾向严重。网络文学的虽然有一部分是传统的作家转型而成,但是大部分都是“非专业”出身,而且偏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都带给网络文学贴近生活,紧跟潮流的特点。第四,网络文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网络文学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再加上对商业利益和点击量的追求,使很多网络文学丧失了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出现了大量的为博眼球为短期利益粗制滥造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文学的发展。

由于网络文学的这些特点,在改编成影视剧及营销时也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剧的特点。

首先,改编的网络文学一般都是在网络上积累了一定的人气的作品,这样使很多作品在上映前积累了很高的人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同时,这样的作品观众的期望值也很高,很难满足读者的期盼,有一点儿错误都很容易有很多差评出现。第二,网络文学本身的自由性和电影电视剧的常常受到各方约束的特点给改编制作的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文学题材可以多样化,但是电影电视剧的内容需要受到审核;网络文学中很多华丽的场景和绚丽的效果会由于制作经费以及制作手段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读者对书中角色都有自己提前的预设,所以在选角的时候很难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第三,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在营销方面与其他电影电视剧有很大区别。网络文学的故事情节已经被大家熟知,所以在营销时主打的已经不是内容,而是制作的细致精良,演员以及制作团队的高质量。在宣传时也多通过网络手段通过炒热话题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在制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名气制造事件话题,保持持续较高的曝光率。

2.网络文学制作营销成功案例

目前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其中不乏口碑很高,改编很成功,同时获得很大商业利益的作品。我们应该从他们成功的例子中吸取经验运用在整个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上。

2.1甄 传

《甄传》改编自网络作家流潋紫所著的《后宫・甄传》。这部影视剧不仅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同时也实现了其商业价值,可以说是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成功的典范。总结起来,这部剧成功归因于精心的改编制作和成功的营销。

第一,《后宫・甄传》在改编之前作为网络小说就有极高的人气,这篇小说本身故事情节就非常紧凑,很有看头,在挑选小说作品的时候制片方精准地挑选了人气高质量也高的作品。在筹备时期,国内比较火的剧集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而《甄传》的选题正好是顺应了清宫剧的潮流,再加上情节丰富、制作精良,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甄传》在剧本的改编上尽量符合了电视剧的要求,把架空剧改编成了历史正剧。剧本的创作上继承了原作丰富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淡化了言情的成分,还有合适人物时代和身份的台词。这些细致的重创作和改编给了作品第二次生命,让作品更加适合在银幕上呈现。

第三,《甄传》的团队都是十分专业的,从导演到道具到演员,每个细节尽量还原到作品中的朝代,避免了类似雷剧词服装与情节不符的情况。专业的团队细心的制作是成功的关键。

第四,就是有关营销方面的策略。《甄传》是网络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的受众都是经常使用网络的人,由于受众的高度重叠性所以宣传手段也紧紧与网络相连。通过微博的话题与观众互动,通过几个公众号用剧集中人物的语言与观众沟通,生动又新颖。

正确的剧本选择,细致专业的制作,以及专业的营销最终造就了《甄传》的成功。

2.2失恋33天

如果说《甄传》的成功有大部分原因是大手笔的投资,那么小成本制作的《失恋33天》的成功就要归因于对网络文学成功的改编和对网络作品精准的营销了。《失恋33天》是鲍鲸鲸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网络故事来源于豆瓣,本身是网友之间“互相取暖”的作品,十分贴近生活,改编时又融合了幽默的语言,符合受众群体的喜好。制作投资虽然不大,但是对故事细致的设计还是让观众感到故事的完整性和娱乐性。在营销方面,由于对市场的精准定位,制片方选择了社交网络的宣传推广模式,直接将内容推送到目标客户的社交网络中去,宣传直接有效,又结合2011.11.11日“神棍节”的特殊事件在网上制造足够的噱头,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3.网络文学影视剧制作重点

综上所述,要想利用网络文学制作电影电视剧,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挑选合适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高人气之外,还要合适改编成剧本,适合在荧幕上展现。比如《甄传》顺应了当时宫廷剧的潮流,《失恋33天》契合了“神棍节”的主题,外加故事情节紧凑,在改编成影视剧后仍有很大的看头。

其次,在改编作品是要由适当合理的调整,要和原作者通力合作,了解受众与作者之前的交流成功来更好的服务剧本。剧本改编要细致认真,修改掉因为连载和连续创作出现的前后逻辑不通的情况。

第三,选演员要符合角色性格和特点,必要时可利用社交平台同网友互动,让网友读者选出喜欢的演员。这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推广手段。比如同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作品《琅琊榜》和《何以笙箫默》在选角时就通过社交网络与网友互动,选出了相对符合读者意愿的演员,提高了关注度的同时,降低了上映后出现差评的几率。

4.网络文学影视剧营销手段

从上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优秀的剧本和制作还不够,一定要用精准有效的营销辅助影视剧的推广。由于网络文学本身依附于网络的特性,在宣传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以及炒热相关话题提高关注度,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甄传》和《失恋33天》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成功的营销帮助影视剧获得成功的。这种方式已经被其他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广泛应用。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和网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读者和观众高度的重叠性,保证了网络营销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社交网络的互动还是炒作话题,都让剧集未映先热,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再加上网络营销本身相对低廉的成本,更使得这种营销手段不断被利用。

总结

网络文学本身拥有的互动性和高人气以及相对低廉的版权费使他逐渐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对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学,制片方面挑选作品时就要细心考虑,改编过程中要保持原作原本优秀的特质的同时使其更加符合展现方式。在营销过程中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宣传,保证高的曝光率和关注度。做到以上细节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最终引导网络文学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天中学刊,2013,28(5):62-64.

[2]赵光平.从自由到捆绑――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困境探析[J].时代文学,2011(15):245-246.

[3]崔兆玉.刍议网络文学.南方论刊,2013(11):101-103.

篇11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和电影改编,在其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呈现出消费时代的属性特征。首先,从创作文本上来看,网络文学积极探索大众文化心理,寻找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倾向于消遣化、娱乐化、青春化的文学风格,丰富的题材类型几乎涵盖了大众的各类选择,在改编成电影剧本时自然迎合了市场的消费需求。如网络人气小说《失恋33天》立足于青春情感题材,在网络上连载时便拥有极高的点击率。在对其进行电影改编时,制片方以“光棍节”爱情治愈系电影为卖点,取得了不凡的票房业绩。网络文学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学题材类型,还在于其拥有海量的故事资源。如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讲述了一位罹患癌症的都市女白领叶蓝秋因“公交不让座”而遭到全民网络人肉搜索的故事,后改编为电影《搜索》(陈凯歌执导)。影片中通过人物、事件的逐层推进,展现了一系列如同“蝴蝶效应”般的职场、道德、舆论、人情等社会各方面的变动沉浮。该影片以其新颖独特的故事题材,在国产电影低潮期一路逆势而上,最终获得了电影市场的认可。电影与网络文学结合带来的是资源共享,这种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电影剧本资源的匮乏,也可以实现网络文学与电影的市场双赢。其次,从版权营销上来看,网络文学既是电影剧本的源头活水,同时又能降低电影剧本的版权费用。当下的文学网站已进入“全版权营销”时代,各网站通过多媒体、跨行业的营销建立起了“签约—付费阅读—印刷出版—影视—游戏改编”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模式。网络文学的作者大多只是业余出身,他们的版权费用与专业编剧相比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随着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热潮的兴起,网络的版权费用也在逐年提升,但对于制片方来说,相较于支付给知名编剧的版权费用,购买网络文学的改编版权仍具有较大的资金优势。热门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版权营销上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案例。这部小说不仅被成功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还改编为话剧,登上剧场舞台。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中显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有很大市场空间,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用户比例达79.2%”。因此网络文学的版权经营和多元开发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金矿,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不仅仅是文化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消费文化属性的一大表现。再次,从受众群体上来看,从网络文学的读者到电影市场的观众都是文化产业“参与性消费”的一员。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模式中,受众群体仅仅是单向的文化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和影视文化作品的内容,即使有发表评论的权利,也往往是文学、电影作品完成之后才能参与其中,缺乏能动性而颇显滞后性。当下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文化产业的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在网络上自由评论和表达的方式参与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甚至可以引导文学/影视作品的生产、策划、推介的走向。具体来说,在传统的文学模式中作者在稿纸上挥洒笔墨,读者抱书本体验情感,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创作—阅读”的单向传输。随着信息开放与共享的网络时代的来临,读者参与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新型的文学模式中,作者与读者形成了“创作—评论—再创作”的交互性传输。在写作前,网络作家首先要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选择符合市场需要的题材;在写作中,网络作家可以通过阅读网友的实时评论、与网友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来随时调整创作内容和创作走向;写作完成后,网络作家可以依靠作品的网络人气实现影视改编的文化资本增值。当今的文化市场所谓是“得网民者得天下”,在改编电影之前,热门网络小说已经获得了极高的人气,聚集了一大批网络读者。当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后,这些读者自然会转化为忠实的电影观众。同时,这些读者/观众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影响电影选角、创作、宣传的走向。在此影响下,电影市场也适时而变,运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各类新兴方式与受众沟通,积极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从而达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目的。因此,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受众群体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身份,而是交互环境中的一员。他们凭借网络的影响力介入创作、参与创作,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一环。这种受众的“参与性消费”正是互联网影响力介入文化产业链条的表现,也是媒介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消费文化的重要价值标准。

二、电影市场:网络文学的坚强后盾

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市场上商品数量和种类的极大丰富,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满足。但同时,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众的消费欲望也在逐步扩大。“冲动和满足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被打破了,冲动受到控制并且有意识地指向一个扩大了的满意领域。”在消费文化时代,由于受到这种“需求—生产—再需求—再生产”滚雪球模式的影响,文化产业不可免俗地成为了一种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物。网络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审美化的消费品,同样属于文化产业化的范畴,它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符合上述“生产—需求”的互动关系。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蓬勃发展;反之电影市场的需求,也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走向。电影改编热使网络文学“潜剧本写作”方式逐步推广。网络文学本来就是一种文学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营销合力的实践行为。由于网络文学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写作,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得网络作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往往要比传统作家敏锐得多;另外,网络作家要想在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版图中争得一席之地,他的文学生产力必须不断地提升。因此,与传统作家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相比,网络作家更倾向于融入大众、走向民间,主动地采取文化和商业并行的写作策略。电影改编作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一环,它的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得网络文学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敏锐的网络作家们很受到电影改编的持续热力,开始有意识地将写作朝着电影剧本的方向靠拢,形成了“潜剧本写作”的倾向。在选题上,侧重于电影市场热捧的题材,如青春、玄幻、戏仿等;在情节安排上,更加注重戏剧化的场景效果;主人公形象、语言表达都自觉地采取影视剧本写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作品被影视公司青睐的可能性,而且影视公司在购买该作品后,可以不用花费很大精力去再次改编,减少电影制作环节的投入。同时,网络文学网站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公司,开展剧本改编推广工作。所以,无论是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还是“潜剧本写作”与网络文学网站自营的编剧公司,都是消费文化需求下的文学生产与增值过程,是文学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改造提升,也是文学产业化时代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电影改编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网络小说《盗墓笔记》,自2006年在网络连载以后,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读者。2007年小说一经印刷出版便登上了畅销书榜单。随后随着网络小说的继续连载,以《盗墓笔记》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小说不仅改编为漫画、游戏、还改编成话剧、以及与国外影视团队合作的影视剧制作,实现了全版权运营,取得了较高的增值收入。这一案例表明,网络文学要想持续良性发展,还是要依托自身优势,与电脑、手机、电影、电视、剧院、出版界等多媒介合作,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化道路。在这一点上,“盛大文学”的运营和发展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盛大文学”自称为“全球华语小说梦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社区驱动型网络文学平台。根据盛大文学网站显示,“2012年,盛大文学在影视等版权开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计售出版权作品近千余部,艾瑞报告显示,2011年根据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中,来自于盛大文学的原创作品最多”。这种有组织、有规模、系统化、标准化地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影改编的生产模式,既拓展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又适应了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化的最好诠释。电影改编还是网络文学走向主流文学,得以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助推力。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精英文化一直以其严肃的使命感、高雅的审美性牢牢占据着文化界的主流位置;与之相对应的大众文化则一直处于支流甚至是末流。“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大众概念都是精英的对立面,不管其定位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因为只要文化被强化其精神审美的一面,大众就难以摆脱非精神审美的拘牵,而被定位于较低的精神维度。”而在当下的消费时代里,文化早已走下神坛回归民间,成为了“狂欢式”的大众娱乐体验,具有大众化、日常化、娱乐化的审美特征。这种大众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较为纯粹的审美范式,瓦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地位,从而使文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以早期的网络文学来看,由于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一般非专业作家出身,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熏陶和写作训练,因此他们的作品难免出现立意粗俗、语言鄙陋的状况;同时网络文学的消费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学品位低下;再加之网络文学市场的庞杂性,导致管理约束的困难,这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使得网络文学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平起平坐。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文学市场的逐步规范,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文学性和审美性俱佳的网络文学作品涌现了出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就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后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如《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等,都是由传统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然而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这除了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之外,与网络文学自觉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如《山楂树之恋》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两部网络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其清新唯美的审美品格给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清风,展现了当下网络文学的较高水准。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也打破了不相往来的格局,出现了主动交流的新局面。唐家三少、当年明月等著名网络作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也向网络文学敞开了大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在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为网络文学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借助消费市场特别是电影市场的强大助推力,网络文学实现了与主流文学的握手,文坛出现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互动互补、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主流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应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为评判标准,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为电影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学资源。

三、网络文学与电影互动性消费展望

篇12

关键词:网络文学;评估;改编;动漫

1基于网络文学IP影响力进行评估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评估其价值的主要依据便是影响力。很多网络文学连载网站主要按照字数进行收费,因此部分作品影响力、读者数量都可以转变成为先进,即所谓的价值[1]。然而目前网络文学IP进行改编,所具有的价值并不能单纯依靠字数收费的方式进行计算,而是在于作品改编之后获得的收益。那么对于网络文学IP影响力的评估,便可以以小说影响力为前提,小说的读者数量多,将其改编后便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加影视剧观看人数,由此可见,影响力是网络文学IP评估的关键因素。真正进行影响力评估的过程中,带有公信力数据是其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今网络文学连载网站中虚假数据的现象比较常见,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获得有价值的数据非常重要。

2应用大数据为IP改编提供素材

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后,网络文学IP改编与剧本创作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对市场环境、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创作的基本方向。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可知,玄幻、都市、军事以及历史、言情等题材的小说关注度比较大,同时这也是IP改编的核心选择[2]。一些网络文学网站中,读者、阅读数据的基础比较大,其中涉及到不同年龄层用户的阅读喜好,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为影视IP改编明确了基本方向,由此一来可以有效提高IP作品改编的关注度。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提升内容创作与改编的效率,目前各大网络文学创作网站中上传文字多达上亿,其中涉及到一些不良内容。对于该现象,也必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筛选和审核,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字内容,同时也保证了网络文学改编的质量。

3评估与分析网络文学IP资源

目前进行网络文学IP评估的过程中,会使用到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价值性优势,评估用户与市场。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跟踪技术,对影视剧产业链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核心资源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导演、演员等。通过这些资源的评估与分析,可以使影视剧有高质量的资源保证。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作品,演员选择了大众口碑非常好的赵丽颖、冯绍峰,并且在爱奇艺、优酷等用户基数较大的平台播放,保证画质的基础上,提高用户满意度。除此之外,无论是角色贴合度,还是曝光率,都能够进行量化考核,从而保证网络文学IP价值的最大化。

4多元化题材改编

现如今,网络文学内容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小说之外,漫画也是关注度较大的以一个部分。网络文学改编动漫的用户群体比较集中,即二次元用户,与电视剧的受众群体相比,粉丝依赖性更强。例如《全职高手》这一部动画,因为之前就有非常大的粉丝基数,当其开播之后,播放平台24小时内的播放量已经1亿,其中原著粉丝占比较大。通过数据统计可知,二次元用户的年龄层以1995年~2000年为主,这也是今后网络文学消费的主要人群[3]。同时,将动漫和游戏、影视进行对比,发现其接受度相对较高,例如日本动漫和漫威系列,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由此可以总结,今后在网络文学改编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通海外市场,使网络文学IP有全新的发展方向。

5基于受众群体选择题材

网络文学的群体本身存在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等方面。例如按照题材的不同,男性群体更加关注玄幻题材的小说,女性群体则关注言情类作品,按照年龄层不同,80后武侠题材,90后则更加关注言情类作品。那么在选择网络文学改编的过程中,便可以对受众群体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小说受众的价值,从而推动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行业的发展。

篇13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影视传播;文学传播

2015年可以说是网络小说的改编大热年。除了已经播过或正在热播的《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盗墓笔记》等,还有将要播出的《云中歌》、《琅琊榜》等,今年开播的电视剧主要都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近些年,各种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视电影作品都受到了诸多关注,如《失恋33天》、《左耳》、《小时代》等,其中也不乏叫座又叫好的影视作品如《亮剑》、《甄执》、《归来》等。

在人们流连于电影电视和小说剧本之间时,我们应该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关系,而是潜藏在其背后的影视传播与文学传播的关系。

一、影视改编与文学作品的紧密结合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向来都有着“联姻”的关系。细数中外电影史,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片数不胜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及中国的四大名著等等经典作品都被多次的搬上大银幕,时至今日还是世界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来源。

号称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名导”,他们的重要影片几乎都来自对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张艺谋的《红高粱》改编于莫言作品《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改编于李碧华作品《霸王别姬》;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于王朔作品《动物凶猛》;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改编于王朔作品《顽主》……这些影片莫不是以小说为底本而进行改编创作的。电视剧方面,《还珠格格》、《金粉世家》等还有改编自金庸小说的一系列武侠影视作品更是人尽皆知。

二、影视传播与文学传播的巧妙融合

(一)影视传播是对文学传播的推动

1、有利于经典文学通俗化

很多文学作品可能并不是那么易懂也没有那么大众化,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的它们获得了一个创新发展的契机,能够被更多人接受。美国学者林达・赛格统计得出,85%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文学改编作品,如《西线无战事》、《乱世佳人》、《辛德勒的名单》、《教父》等。从纸媒或网媒到屏幕,文学作品影像化,能赋予作品文字不具有的直观感染力。由于电影电视的广泛传播,使得这些文学名著以一个更具象化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来,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影响。

2、带动了相关作品的热销

有的文学作品可能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前并不为人熟知,如果影视作品获得成功,会相应地带动对原著的关注和原著的热销。如果是本来就有读者基础的文学作品,会更加推动其文学传播。

当代知名作家几乎都有作品被改变成影视剧的经历。《手机》的作者刘震云就曾在采访中指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几乎都有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因此而名利双收。刘震云自己的小说《手机》《温故1942》和《我叫刘跃进》被冯小刚和马俪文搬上大银幕后,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销量。

3、促进了网络文学、草根作家的生长

在近年来被改编的文学作品中,网络文学作品占据了绝对的数量。网络文学参与人群广,社会影响大,已经成为当代文坛发展得最快、成长性最强的新兴文学版块。

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登上大银幕,算是网络文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先例。虽然首次的尝鲜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但也算是为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从《蓝宇》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再到《搜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的改编之路越走越好。

《花千骨》首播即取得网播量破两亿的成绩,创造了电视剧首播单日网播量的最高纪录。截止7月24日,花千骨网播总量已破100亿,成绩惊人。如此庞大的观看人群和热门程度都足以说明改编剧的市场之庞大。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将文化价值转变为了商业价值,这样不仅为网络文学创作带来大量利润,还吸引了更多的草根作家进行网络文学创作。

(二)文学传播是对影视传播的支撑

1、文学作品是影视传播的创作源泉

如今,影视飞速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文学“能够(而且首先能够)为真正的银幕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神话和传奇、主题、情境、题材、风格、美学观念,尤其是语言风格、人物心理和读者心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现在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是站在文学肩上文学作品解决了电视电影的题材荒,给影视剧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影视剧的题材,丰富了影视剧的内容。

2、文学读者是影视传播的潜在受众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所以如此火爆,能够取得7.26亿票房的好成绩,除了因为导演和演员所吸引来的关注,也有很大一批电影票房支持者是原著的忠实读者。作为原著的读者,早已对电影的上映产生一种期待,不管电影的口碑是好是坏,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去观看。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也是利用文学作品的人气效应来获得影视剧市场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改编这样已有庞大读者群的文学作品,收视和票房都会有保障。

三、影视传播和文学传播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性

文学作品的内涵寓意往往是从文字符号转换为影音符号后的影视作品很难完整地表达出来的。影视作品同文学作品比,其表现抽象事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揭示更为复杂、深刻的主题方面也往往显露出捉襟见肘的窘态。

还有,由于受影视作品时长的限制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它可能只能挑取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表达阐述,不能宏观地表现出原著原本想要表达的东西。《亮剑》已算得上一部口碑比较好的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电视剧不如小说,焦点就是电视剧没有完整地表达出小说的精髓,人物命运不完整。

(二)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学性的缺位

过度商业化这一点在现在改编蔚然成风的网络文学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学产业规模化发展中的一个环链和一种扩大再生产策略。仅2011年,盛大文学共售出

版权作品651部,之后几年的数量和售价直线上升。发展到现在,盛大文学的估值已达到50亿。如此巨大的资本诱惑,已经使盛大等网络学公司有组织地策划一种新型网络文学生产项目,即专门针对影视剧改编的网络文学生产。

据统计,截止2014年,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93亿人、注册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网络们在创作时就考虑着如何迎合影视主题,什么样的剧情场景比较好拍摄出来。但是,这种专门的有意识的创作不仅背离了文学创作的本衷,做不到对文学的有效传播,而且大量存在的同质化内容、粗制滥造的成品会对传统作家和文学本身造成极大的伤害。

以“唐家三少”为笔名的网络张威,是网络顶级人气名家,连载过《狂神》、《善良的死神》、《惟我独仙》等多部高点击率作品。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写作定位:“像我们现在写的玄幻小说,不存在任何文学性,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只是让大家在一天工作之后,看一下放松自己。我只是要娱乐大家。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更有甚者,一些影视作品为赢得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往往对原作进行恶搞式改编,哗众取宠,偏离了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道。像一部经典名著《西游记》被拍了很多遍,但有的版本已经改得完全跟原著没有太大关系了,穿插着各种现代人物的设定和各种莫名的剧情设置,实在是不知所云。

四、影视传播与文学传播的发展路向

文学形式与影视技术相结合,早已经是有目共睹的文化现实。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是一种维系文学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避免读者流失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影视剧向文学汲取营养和新鲜元素的一个有力途径。

文学改编的影视纵然存在很多缺陷和软肋,如文学改编成影视的限制、影视剧的商品化等等,这需要文学创作者们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艺术价值,影视创作者们摆脱趋利心态,择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恰当的原则对其再创作,进行大胆且不失偏颇的创新,这样才能达到二者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LINDA S.The Art of Adaptation:Turing Fact and Fiction into Film [M].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Inc,1992

[3]尚丹.网络文学改编:新旧媒介的交锋与融合[J].名作欣赏,2012(20)

[4]艾・菲兹利埃.文学和电影的关系[J].世界电影,1984(2)

[5]易观网.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年度研究报告2014

[6]程绮瑾.“他们用网络炒作,我们用网络写作”[N].南方周末,20051117

[7]何孟霞.试论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艺术品格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0(03)

[8]刘立山.交融与断裂:试论电影对文学的改编[J].电影评介,2011(15)

[9]姚常龄.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研究[D].山西大学,2013

[10]康莉霞.影视作品与原著差异的分析与思考[J].作家,2010(02)

[11]王国臣.影视文学脚本创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篇14

【关键词】IP;文化消费;网络文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9-01

一、文化消费

近几年,一大批网络文学改编的IP影视剧在收视率、播放量上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各界人士对IP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已经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早在1998 年,痞子蔡在BBS 上发表的《第一次密接触》,在2000 年和2001年被分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可谓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之滥觞。网络文学似乎已经成为孕育成功影视作品的沃土,制片方大量囤积拥有大量“粉丝”的“超级IP”,推动内容版权费一路飙升。然而,在看似繁荣的IP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二、反思

(一)过度“神话”IP,忽视内容切实性。“IP热”体现出过度依赖网络文学,而忽略了原创优质”居肽谌荽葱隆!俺级IP”《盗墓笔记》被改编成网剧,该剧播出后,爱奇艺网站点击率节节飙升,总播放量超过20亿。然而,该剧内容粗制滥造,穿帮镜头众多,前后内容缺乏逻辑,被观众所吐槽。究其原因在于原著中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部分,难以用镜头化的影视语言实现具象化表达,缺乏对改编内容的创新与形象化展现,忽略内容编剧的切实性与可行性。

(二)大众文化市场化,经济效益驱使。网络文学属于大众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多为消遣性、娱乐性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弘扬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主流精英文化,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游戏以及其他产品,形成产业链,是对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满足大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大众文化以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集体的娱乐与休闲需求为目的,而非将广大公众导向一种实质未受损害的文化。

(三)受众盲目追捧,媒体推波助澜。受众的盲目追捧,是IP被二次甚至多次开发不可或缺的因素。《微微一笑很倾城》改编自顾漫的同名小说,微博上有关该剧的话题超过百万条,八月同名IP电影上映。利用“粉丝效应”和品牌效应,充分开发IP产品,形成书、剧、影、游联动效应。媒体在这过程中推波助澜,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对业界关于IP的不断重复报道,影响受众的感知和重要性的判断,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

三、发展策略

首先,注重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把握与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掌握受众的行为偏好。无法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心理,永远不知道受众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受众的需求脉搏。对IP的改编应注重把握社会效益,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跟风只会得不偿失。防止出现低俗、肤浅,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的内容,注重IP内容的文化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其次,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改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目前从网络文学中寻找优质IP进行改编成为大势所趋,但受众所诟病的是内容过于脱离现实,不符合实际,逻辑上存在缺陷,挑战观众的智商。在内容的改编方面应该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不能盲目照搬原著,做到既要保持原著的原创性,也要把握内容的真实性与贴近性,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多用形象化的镜头语言表达脱离实际的想象。

最后,由于编剧在短时间内容无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时间成本高,相反,网络文学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网络发酵,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制片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收视率和票房有保障,大量购买IP版权改编。一经播出后,没有达到受众心理预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观众一边吐槽IP内容,一边点击观看,而制片方要的就是点击量,高点击率意味着高投资回报率,制片方又会去寻求更多的IP,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结语

笔者认为,不能过度依赖网络文学的内容,不能将IP“神话”,应该注重内容本身,理性对待IP。这些受欢迎的IP,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没有被呈现。制片方应该坚持内容的贴近性与切实性,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注重娱乐性、文化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吕,杨镜.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困境与出路[J].文史博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