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教学反思;中学地理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学反思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教师应该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为之后的教学内容提供必要的参考。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学习即收获,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过程就是“得”的过程。所谓“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环节和片段。“失”在哪里?首先应该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以便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日积月累,就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而这种优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反思。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加以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反思的分类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互补和共同发展。

例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特点”时,采取分组讨论(6人一大组,3人一小组)在图上旅行(沿东经15度经线从赤道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出发)的方法,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活动] 参照课本相关地图(年均温、年降水量、气候类型分布),讨论完成:

1.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2.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3.沿途你看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4.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所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从而得出结论:本区的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季节正好相反。通过这种在图上旅行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以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例如:在讲“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时,先给学生播放歌曲《亚洲雄风》,不但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反思的拓展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气候的影响因素”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或生活经验(元宵节时,在广州会见到百花争艳,而在哈尔滨会看到冰灯、冰雕;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很凉”,晚上则相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接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是影响气候的三大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

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的判读及距离的估算”、“‘南米北面’是怎么回事……”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海陆分布”(《地理》星球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借助多媒体制成“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 具体的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 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的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看课本第34页“ 海陆分布图”或地球仪,并按东西半球的分布(一、位于东半球的大洲、大洋;二、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大洋;三、介于东西两个半球之间的大洲、大洋。)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看课本或地球仪,并按东西半球的分布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 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三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评判)。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图,体验到了轻松舒畅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公平合理的竞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紧张、活跃而有序的地理课堂也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现今创新教学的趋势,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词由来已久,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等一批中外教育大家都谈到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学反思尤其成为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更是青年教师不断自律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和学生时,往往因为教学任务或班级管理的一些琐事,降低了地理教师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反思的敏感度。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不论是在国际场合的交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地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高中生而一言,学好地理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下,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左右下,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及方式改之甚微。新课程标准中首次对地理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地理的教学不再单纯指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开始着重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要求,更是地理教学本质的再探索,同时是给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完成课改要求和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

一、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1. 国家政策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世界教育不断变化着的重大举措,中国的课程改革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结合中国自己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并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是循序渐进,探索中的前进的过程。

2. 课程特色的变化

每门课程都具有某种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也有相统一的部分。而不论是经历过高中学习的学生还是对地理教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每当拿起地理教材或是走进地理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气息,而对这“不一样的气息”。就像不同的人站在你面前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们身处不一样的城市会有不一样的情怀那样,地理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地理的教学是由地理课程所决定的,只有顺应地理课程特定性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的,而这时有着必然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3. 所处境地

课改之初,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对领导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振动和改变都比较大,可谓是大刀阔斧,轰轰烈烈。于是上至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加强对新课改方针的学习,学习之后加强理解并尝试着应用到教学之中,是一次较大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参与到课改中的所有人在嗅到课改所带来的新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要想改变带来的困惑和难题,甚至很多的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新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甚至提出了质疑和排斥,这是适应期中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二、对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 勤于反思,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思考,但其中大量的是杂乱无章的,不受我们自己意识控制的思考很少给人留下对自己行为有价值的东西,本文所指的反思是有意识的进行的一种思考,它的发生时基于出现不确定的,复杂的,困惑的,惊奇的或有明确目标的情境下的。而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寻找解决这种困惑情景的行为,并对行为背后的假设以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就是说,这里的反思是带有探究的性质。

2. 善于学习,以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学习对于高中地理老师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材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获得,地理知识的不断更新都要求地理教师通过学习这一唯一渠道而获得,所以说,善于学习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对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学习无非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性的学习,一是经验性的学习。理论性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新课程实践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也需要这些知识的获取来解决。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来给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

3. 乐于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他所处的生态圈是学校老师,学生,同行。其三个生态链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群体与学校。这个生态圈的生态系统如何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发展,也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每个教师的乐于合作是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绿色、和谐的关键所在。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历来师生之间交往的缺失是讨论的热点话题,地理新课程改革倡导找回这种缺失,倡导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其次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自主发展,但自主并不意味着封闭与孤立,相反要求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高中地理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学方法不当及学生的冲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及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的解决的。

4. 勇于改革,以方式转变促效率提高

参与教学改革是教师能够理解新课程的最好方式,勇于改革是教师理解了课程改革的最佳体现。高中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首先要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新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操作,对地理这一学科来讲就是要把改革渗透于备课与教学的环节之中,归根到底是落实到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提高,关系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是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对要加强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 赵文英.??当代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篇4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命教育 策略探究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所以其应当以生命的方式展开。地理这门学科涉及了自然与人文的知识和内容,主要包含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教学素材,是帮助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知识、形成良好价值观及生命观的重要途径。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学物理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加强对生命教育在课堂中渗透的重视。

一、遵循相应教学原则是前提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是现代教育改革反思的开端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就要积极遵循以下几个教学原则:首先,认知情感的相互渗透原则。新课改教学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即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中学地理教学是十分关注对学生认知变化及情感升华的培养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借助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认识自然与世界,进而使学生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其次,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以上这一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要打破传统,改变自己主宰者的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把握课堂、爱上课堂,进而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绝不仅是让教师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就结束了,更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实现学以致用,即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更好地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就要安排学生亲自搜集学习资料,感悟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人类生活的环境对生命的作用,进而切身体会到地理环境对生命活动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与生命有关的知识。

二、有效挖掘教学内容是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挖掘有利于推进生命教育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十分关键的,具体手段有以下几种:首先,合理运用教材。地理教材本身包含极为丰富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为此,教师就要充分对其进行挖掘,科学地运用教材开展生命教育,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环境等,是蕴含着生命价值的教育内容,同时是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如全球变暖、酸雨、南极空洞等生态问题都是因为人类不保护环境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教会学生热爱自然,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资源观与生命发展观。其次,实现教材活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用全新的眼光创造性地看待教学、利用教材,充分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努力展现出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情境性。如学习“大力的热力作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问道:“为什么晚霞是红色的?为什么霜冻会出现在深秋晴朗的夜晚?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温差要比月球上的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学实现情境化,使理论知识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与世界的“沟通”过程中,发现生命、生活的意义,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的高效渗透。最后,进行教材延展。拓展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切实地进行教材的延展,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地利用,如我国的基本国情、新闻报刊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资源,渗透于生命教育之中。

三、优化地理教学方案是保障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的情感感受、学习态度等看做教学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实际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享受到生命体验。中学地理教学其实就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地理教学的快速发展,教师就要切实地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如开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或结合与地理关系密切的活动、节日等,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实践的快乐。如在“世界地球日”这一天,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践行爱护环境行动;或是在“世界水日”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爱水”为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演讲互动中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像这样,对地理教学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发挥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求知欲的调动下,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地理教学改革的号召下,开始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生命的教学,这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同时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

四、结语

关注生命、提高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将生命教育渗入其中的教学趋势,无论是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角度去说,或是从时代对生命的呼吁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学与生命教育的价值,教师要切实地找准生命教育的着手点,使地理教学能够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关键渠道。

参考文献:

篇5

在当前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冷热不均的状况,许多教师以及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这具体表现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师资配备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以及教学研究工作未能深入开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影响地理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层面重视不足,其次是地理学科师资力量无法完全适应教学工作实际需求,另外还有教学研究工作不够深入有效等方面。

1.普遍存在地理教学重视不足的思想。许多初中学校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要明显低于语数外等学科。因语数外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就成为了师生眼中的香饽饽,而地理学科则受应试理念的影响,重视程度明显降低,甚至在思想上对其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思想,这样的片面理念导致师生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投入不足、效率低下。

2.初中地理学科师资配备明显不平衡。纵观各学校在地理教学岗位的人员安排,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越往基层学校,师资配备力量越为薄弱,尤其是县城以下基层初中,本来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就很少,甚至还有学校将部分青年教师安排任教其他学科,而将一些身体不太好、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安排在地理教学岗位上,地理学科教学成为了照顾性安排的岗位,这就影响了地理学科整体教学工作的成效。

3.地理教学研究工作出现形式化倾向。在当前,各学科充分重视了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活动、观摩课、研讨课、教师进修等,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部分学校对地理教学的研究工作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虽然也排出了教研的活动项目,但是并未完全实施到位,或是简单地走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对地理教学工作研究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实际予以优化,有效扭转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

针对当前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困境,学校与教师都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迅速扭转面临的困境,打造素质化的地理教学工作。

1.切实转变理念,思想上高度重视地理教学工作。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科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各种环境保护问题、生态资源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初中阶段开设地理学科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中考的需要,更是为学生奠定地理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让他们熟悉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一些基本研究技能,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与教师要站在这样的层面与角度去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地理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学安排还是资源整合,都要从最优化的角度去落实,为学生地理素质的提升夯实基础。只有在理念上完成了转变,才能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2.打造师资队伍,为地理教学有效开展奠定基础。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地理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针对当前基层初中地理教师师资队伍薄弱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从三个层面与角度着手,有效突破这一困境。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立足中长期教育规划,对本辖区内各学校,尤其是基层初中地理教师配备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要针对岗位缺口、人员结构、年龄分布等方面建立完整的台账,分年度、分批次补充完善地理专业师资力量。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支持,采取公开招录等形式,分批分期吸纳高校地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初中任教,改变当前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其次,要抓好现有教学岗位的人员培训。通过脱产学习、跟班进修、分片研讨等方式,组织开展基层初中地理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尤其要丰富地理学科知识,掌握地理教学技巧,与时俱进地了解地理教学改革的第一手信息,广泛汲取教改经验成果,并充分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展二传手培训,以这样的扎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地理教学岗位人员的履职能力。另外,学校还应当从时间、资金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地理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后续教育、在职培训,以提高地理教学工作综合素质。

3.强化教学研究,以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地理教学研究工作流于形式是许多学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对此,应当从多个层面强化教学研究。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各学校教学课题的管理,鼓励各学校申报县级、市级乃至省级地理教学课题,以这些教学课题为抓手,带动一个片区乃至整个地区地理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应当积极鼓励教师领衔承担教学课题的研究任务。其次,各学校要扎实抓好地理教学研究工作,除了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地理教学竞赛、教学改革分析研讨等活动之外,在校内要发挥年级组、课题组、教研组等载体的作用。教导处、教科室积极配合,拟定地理教学研究的工作计划,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教研课题来自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的成果服务于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使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综合推进地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学校还要鼓励教师与他人密切协作、相互交流,提高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共享程度,以及立足地理教学工作实际,认真反思、提炼经验,寻找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地理教学研究能力、重点难点突破能力,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

篇6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它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更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不断的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正确使用教材的反思

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方面较旧教材更为零散,这就为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怎样建立知识体系和网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删减了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图表,但是课堂的活动量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是我们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而高中地理的难度则越来越大。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因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同伴助教、探究、模仿等等。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二课时,确立的重点内容是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看书、填表,然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再分组讨论,再由各组的代表提问并由其他的学生来解决,如果解决中有困难的.由教师来帮助解决。最后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究。

二、突破闭合式教学的反思

以往的教材,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用处,新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就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弥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的好处。

三、教学氛围的反思

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检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梳理和与学生的沟通。因此要注重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可以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轻松愉悦,进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四、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

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一的意义建构是学生依靠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获得的。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大转换,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人独掌课堂,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所以对教学的反思,首先应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否实现了转变,是否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做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否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上而忽视了激发、引导、组织和合作的新型教师功能。所以,通过反思更加确定教学氛围和情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生创新思维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例如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们应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96

一、引言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一直有被忽视的情况,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要提高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就要认识到地理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利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地理实验的作用以及发挥乡土教育对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作用。

二、互动式教学

1. 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注重知识的教学,初中地理所采取的普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大量抽象化、概括化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法。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同时进入教学状态,造成师生间思维、知识、技能等环节的中断,难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来看,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地理教育的教学信息具有开放性,当今科技的发展使新的教学信息的获得对教师与学生来说具有时效性,尤其像地理教育这种贴近生活的信息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引入互动式教学。

2. 互动式教学的实践

互动式教育十分强调师生之间与的协调互动,强调实践和创新,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化教育,因此互动式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首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以探索各种地理问题中各种复杂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注重考查学生使用分析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和反思的能力。在解决地理问题时,一方面要进行信息的提取处理,另一方面要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体会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即知识的重组和迁移过程,从而实现互动式教学。

三、注重地理实验

1. 地理实验的重要性

地理实验对地理学科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地理实验的常态课并不多见,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实验较少,除了课时有限外,笔者认为现有地理实验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而实验设计与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出入,地理教学实验可以更加规范。

2. 地理实验的操作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要求,地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是需要学生从做中体会到的。在教学中,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满足了地理课堂这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实验能够将原理知识呈现为现象让学生亲眼看到,学生在记住现象的同时思考问题,完成知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辅助学生进行实验,而学生是真正的课堂主宰者。

四、乡土地理教学

1. 乡土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标注入了乡土地理的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他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由于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仍在持续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从而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乡土地理教育除使学生具备若干乡土地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参加乡土建设所必需的能力和观念,如与乡土实际结合体现有关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有关的法令教育等。

2. 乡土教育的教学实施

首先,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乡土地理”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就给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置身乡土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已有存在的质疑。高中学生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包括生存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进程、乡土文化的变迁。尽管认识能力有限,他们仍可以通过与以往状况的比较对现实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深入了解家乡,增强学生乡土感情。乡土地理教学活动使学生走进周边环境,切身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了解家乡地理环境,有助于学生萌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经过环境熏陶、知识传递等方式,内化为人类个体的气质、修养、智力、品德、感情等,从而使个体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提升,它包括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方面,而相对于知识修养而言,精神修养处于更高层次。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指导,进而达到培育陶冶其人文精神素养的目的,使其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健康、和谐的人。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学科特点的根本要求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内容丰富的学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识之外,它还包括物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作为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肩负着学生初步接触人文知识、锤炼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学初级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态度的形成、情趣的培养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环节。

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高明的领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地理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探索地理学科未知内容、培养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养培育的一个方面。

二、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

1.课堂教学侧重于应试,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往往要融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小组讨论、总结纲要、分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但是目前我们的初中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画出重点内容,学生单纯记忆,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经常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是“非主课”,因此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相对薄弱,基本上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抛之脑后。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应形成彼此信任、平等、自由的关系,而目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是一副严师尊长的面容,学生纯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在教师权威的“恫吓”下,要么所剩无几,要么“改旗易帜”,教师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这使地理课堂没有了师生的互动,更没有了言辞激烈的争论。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

1.强化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初中地理中不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图表,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活泼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把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现象展示出来。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幻灯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一个椭圆形的橙子引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借助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示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宏观上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入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数据;最后介绍一些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相关知识,号召学生爱护地球、爱护人类。通过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到科学、由知识到情感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乐趣,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

2.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讲究以情动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要有丰富饱满的热情,对教学要有孜孜不倦的恒心,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然后才能润泽学生的心灵,才会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设计、表达、调控、反思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所贡献。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乡土地理展现了学生本地感性丰富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是地理教材的延伸和拓宽,学生通过亲自收集、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然后运用掌握的各种地理知识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在自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懂得欣赏、玩味生活的情趣。

参考文献:

[1]张 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篇9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学科;“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63-01

前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教学活动典型性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为透彻、细致的认识地理学科、了解地理本质、掌握地理知识,开展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方法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一、创设恰当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接受“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创设出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让问题情境的魅力吸引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来,进而完成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南水北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辅助内容,来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新闻媒体资料就非常不错。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与南水北调工程有关的新闻,让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南水北调环境,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展开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引导学生产生质疑

学生作为教学行为当中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行为动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创设好问题情境后,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者与辅助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所学习内容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给予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的主观动力,为地理课程的顺利展开提供支持。仍以《南水北调》课程为例,在教师创建良好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有了一个基础的了解,并且已经充分认识到南水北调的作用及重要性。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完成对学生学习质疑的引导。

问题举例:1:一旦长江中下游发生旱情,是否会对南水北调工程产生影响?;2: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是否会对南水北调工程产生影响,为什么?……

在设计和提出问题过程中,为了确保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一方面要保证所提出问题与教学内容的绝对关联性,另一方面要保证问题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问题”当中,例如将学生的家乡就设置为南水北调工程当中的枢纽城市,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即教师所提出问题就是切切实实发生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通过与实际生活当中的关联,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指导学生进行解惑

探究和解答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当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自己教学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对问题的有效探究和解答,从而确保“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所设定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地理基础知识水平的角度来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效果相对较好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来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合作探究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搭配之间的合理性,保证各小组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解疑兴趣等都能够处在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下,让各个小组之间能够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关系,从而促进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程度,但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完全认知和了解地理学科,因此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他们无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时候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自己教学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让他们能够在点拨当中有所懂、有所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问题解答,达到“解惑”的效果。

四、帮助学生完成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无论是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关键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学生完成问题解答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反思,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了保证教学反思的正确性、有效性,教师需要在之前的教学活动当中,细心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产生质疑、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错误或不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以这些作为教学反思环节的内容支撑,帮助学生改正自己不好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反思后,教师还要进行自我教学反思,反思自己在此次授课过程中的不足,邀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足提出意见并进行探讨,让教师在认识自己教学不足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更高水平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课程的展开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最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地理学科的本质,同时还能激发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激发学生地理专业潜能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最佳化发挥,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基点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争取创设出最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地理“问题解决”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进步提供最基础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学 尝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50-0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使地理教学焕然一新,让平时的地理课堂既有利于师生互动,又能让我们的学生应试胸有成竹,使地理教学这门艺术不留遗憾,独具魅力?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以下是我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地理创新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尝试一: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必修一“月相”这一内容,是作为课外活动要求部分。在课堂上,我针对该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亮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大多数同学来自乡镇中学,地理基础较差,所以很多同学顿时感到很迷惑。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好的表格,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天气晴朗的农历上半月上半夜和农历下半月下半夜观察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亮面的朝向,然后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观察,大多数学生能直观地发现:农历上半月的月亮上半夜可见,月亮在西半天空,亮面朝西;农历下半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月亮在东半天空,亮面朝东。有几位同学经过合作,用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他们对月相的观察结果(如图),很有创意,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好评。

教学反思:月相的变化这一地理规律比较抽象,如果老师没有为学生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的观察实践,而是直接由老师来讲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学生直观地发现了月相变化规律,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不必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尝试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着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指导高一(2)班某小组确定的《墨江河水质污染问题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生产实际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很受启发,并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在结题过程中撰写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课题报告。

此外,我还与学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调查学校家属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对实践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材料,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及新的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尝试三: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充实教学内容,活化地理课堂

篇11

《人生地理学》是牧口常三郎的第一本个人著作。在标题中,“人生”一词指人的有生之年及其一生的活动。该书从人的生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诠释地理学知识,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是和他的创价教育学理论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地理教学以及整个地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人生地理学》的写作初衷

作为一个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为什么要写一部地理方面的著作呢?牧口常三郎在他的书中作了解释。牧口常三郎曾教过几年地理,他发现地理“往往被视为学校课程中不重要的、次要的部分,即使它所涉及的观点与原则对孩子们和青年人的生活、成长极其重要”。他认为,在学校课程中,地理课应该被赋予一个显著的地位。他甚至认为:“如果能创造出更有意义、更具有成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我们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牧口常三郎之所以将地理教育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他怀有要让学生过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这就要关注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在牧口常三郎看来,供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球的重要性,就像构成教育的基本概念一样重要。

二、《人生地理学》对地理教学的借鉴意义

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人生地理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仍然有启示。书中涉及的一些观点至今看来仍然是新颖的、发人深思的,笔者从中摘录出来一些,以飨读者。

1.从人生与地球关系把握地理学

在人类知识领域里出现地理学,恰恰是因为我们有必要理解人生与地球的关系。但是,传统地理学科已经变得如此零散和过分专业化,对我们认识与地球关系的重要性毫无用处。(摘自《人生地理学》,第5页。)

我们周围充满了丰富的事例和信息,但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多的人特别是教师,忽略了这种基本又意义深远的观察法,而坚持死记书本知识。他们阅读,然后忘记,再读再忘,读了又忘,忘了又读……如此循环。最后他们厌倦了这种阅读、死记和遗忘的循环学习法――或许开始意识到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把责任推到地理学本身。(摘自《人生地理学》,第9页。)

记得一位老师讲到,有人将地理学比喻为“会下蛋的母鸡”,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等都源于地理学。这就是牧口常三郎所说的“零散和过分专业化”,随着分支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化,地理学本身的地位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是部分人对地理学科的误解,“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征,这表明,地理学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现象,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正因为如此,牧口常三郎认为在我们学校课程中,地理应该被赋予一个显著地位。而传统的地理教学仅仅是山川、湖海、人口、矿藏等知识的简单拼凑和罗列,将学生关在教室中,死记硬背这些地理知识,这导致了学生的身心受到压抑,也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排斥。而实际上,地理学本身是没有错的,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与人相隔离的,忽视了人的存在。为了改变“无人”的知识堆砌和灌输,在各章的阐述中,牧口常三郎都绕着人生与地球的关系来介绍地理知识,如“月亮、星辰与人生”、“岛的种类的人生”、“海洋与心情”、“海峡的人生”等,这样就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地理知识不再是僵化的知识拼凑,地理教学也不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僵化的知识。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改变学生不喜欢学习地理现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地理学的魅力凸现出来。

2.我们必须对周围无穷的财富敏感

我们绝大多数人只看事物的表面,我们放弃与自然现象的直接密切联系,却沦落为书本的奴隶。(摘自《人生地理学》,第9~10页。)

在一个狭小而有限的家乡范围能观察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必须对周围无穷的财富敏感,并学会如何使观察富有效率。(摘自《人生地理学》,第10页。)

全世界和整个地球自身的任何方面,都能在孩子们身边的小世界里得到反映,无论它位于何处。(摘自《人生地理学》,第11~12页。)

也许每位地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联系实际地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书本知识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遥远,没有办法从学生的经验入手进行教学。在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后,只能回到原点,依旧是照本宣科。这个时候,教师不妨反思自己是否“对周围无穷的财富敏感”。在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师往往视而不见。一位美国地理教师看到学生津津有味地吃着牛肉汉堡,于是便问道:“你知不知道,在中美,已有将近一半的雨林被砍伐掉了?你可知道中美的雨林为什么被破坏、被烧掉了呢?”原来,这位老师是想引导学生发现雨林破坏与他所吃的牛肉汉堡之间的关系。毁掉这些雨林,主要目的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用来放牧养牛。这些牧场所生产的牛肉被出售到了美国,为做牛肉汉堡、热狗和宠物食品提供廉价的原料。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无意识地破坏环境,保护环境责任意识也会更强。

那么,该怎样培养这种“敏感性”呢?牧口常三郎在书中讲到了天才的培养,他认为“天才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而是发展了“观察”的方法,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去把握身边真实的自然界,不能只停留在“观察”表面。地理教师自身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勤于思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才能引领学生去细致入微地观察。

3.人与外界的同情关系

因为与外界具有同情关系,我们应该把人类、动物、树木、河流和岩石等当作我们自己,并认识到我们与这一切存在很多相同之处。这样的关系会引起我们下意识地思考,“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做点什么?”(摘自《人生地理学》,第16页。)

尽管高山、田野、河流等本身没有感情,但人类有感情,同时人类会将自己的感情迁移在这些没有感情的事物身上,这就是人与外界的同情关系。为什么我们会有思乡之情?为什么我们会对流浪的小狗心存怜悯?就像著名的童话《小王子》中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他的玫瑰花和地球上众多的玫瑰花毫无差别,但小王子知道,他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支玫瑰曾经被他“驯养”过,一经“驯养”,这支玫瑰在小王子眼中就成了与众不同的花。同样的,家乡的河流在外人看来,或许和其他同类河流没什么两样,但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家乡的河流是那么与众不同,因为这里面藏着他们美好的回忆。那么,在我们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同情的关系”。如果将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动物、树木、河流等地理事物当中,他们也将珍惜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而也会产生爱护整个人类家园的情怀。丰富生动的地理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情味的,而并非仅有干涩枯燥的知识和规律陈述,地理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结束语

篇12

一、有利于营造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

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如何创设适当的情景,以便导入新课的内容。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

比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飓风的录像,只见狂风席卷着乌云呼啸而来,巨浪排山倒海地冲向陆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摧毁,地面的物体随着凄厉的呼啸声在空中飞舞……或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重难点突破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某些内容过于抽象,虽经教师再三讲解,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颇感困难,无论是用挂图、模型,还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图式单一,没有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一个Flash课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多次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在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动手绘制“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示意图。在讲述过程中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面上影子的季节变化),引导学生巩固理解、应用知识。这一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实地模拟了这一地理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地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要点,做到一图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电教媒体凭借优势,为教师讲解地理,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五、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备课方式,大都是教师各自为政,在办公室或在家中独立完成,集体备课的时间很少。由于地理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能力不同,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不相同,层次上有差别。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已经配备了教师备课用的计算机机房,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群策群力,编写教案,构建课件框架,列出课件所需的各种素材,由精通课件制作技能的教师负责课件的制作,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制作出来后,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反思

篇13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教育作为我国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建国开始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是将高考制度放置在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之上。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就目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因此不免出现了应试教育等僵化现象。地理学科更是因为其独特的学科特征,而陷入了当前的被动局面之中。

一、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困境分析

就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看,呈现出了很强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特征。从教学大纲多年以来的演变角度看,建国初期要求教育体系培养出一幅社会作为主要宗旨和目标的教育指导方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综合发展为主要表现的教学目标。这种变化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目标从为国家服务向着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转变,而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也必将服从于这种转变,体现其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虽然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体系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得到确立并得到一致认可,但是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地理本身的学科特征以及其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相对的独立性,都导致了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并未能够完全走出僵化处境。

首先从教学材料角度看,课本仍然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依据和工具,但是对于当前的学生学习和能力塑造需求而言,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且对于地理教学的效率也会有所降低,这在当前这个竞争的大环境下必然不再适用。虽然多媒体的引入给予了教学活动以无限的可能,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情况却并不容乐观。即便是在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上,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教学素材仍然十分有限,高中地理教学举步维艰。

其次从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来看,传统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核心的形式并未得到任何改变。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在争夺着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争夺战之下,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充分重视课上的教学时间,因此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都围绕效率展开,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最多的知识。而这样的动机直接导致了课堂之上信息的单向流动增多,即教师认为教学活动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课堂之上的讲授和说明。这便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难以走出困境的最主要原因。

二、切实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有效性

通过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窘境分析,可以看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需要已经迫在眉睫。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教学活动展开的效率,它不是单纯追求教学活动向前推进的速度,而是将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衡量依据的一种新型教学指标。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室朗读教材和单纯指出教学重点,即便是再快的教学速度都不足以称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反思,切实找出教学的真正需求并且对当前的教学活动加以改进。

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虽然高中教学面临着很大的高考压力,但这个教学目标仍然应当以我国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作为主要参考,即应当以学生自身素质的建设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指导方向,并且以高考作为重要衡量手段。只有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才可以避免任何的无用功现象发生,任何将通过考试是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活动,都是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偏移的表现。

其次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地理学科同样存在起自身发展的思维特征,对这种思维特征进行掌握,是切实建立起学生素质的重要准绳,同时也是能否顺利有效地在高中阶段展开地理学习的重要保证。有鉴于此,教学应当更多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而不应当单纯向学生展现相应的知识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考虑为学生构建起相应的情景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展开因果层面的逻辑推导和思维,并且注重通过这种逻辑推导和思维活动来塑造起属于地理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毋庸置疑,这种思维方式的构建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地理学习的顺利展开必将大有裨益。

最后,必须重视评价这个教学环节。学习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出现,其效果同样服从于相应的激励理论。根据马斯洛激励层次理论不难发现,像要切实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激励,不仅仅需要用分数、经济等激励手段,更应当采用认同、赞扬等相应的精神层面的激励手法。这些手法相对于其他激励方法而言更具实效性,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分辨出正确的行为方向和方式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辨别出最为有效的学习行为。

三、结论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言,其有效性的重要性已经被教育界广泛认可和关注。然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却远非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相关的教学工作人员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教学现状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存在于教学活动细节中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建议,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逐步提升,最终实现教育事业本身的向前不断推进发展。

篇1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17-01

探究式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问等,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快速发展。

1 教师设问、学生提问是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合理设问以及学生的主动提问,都是促使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师应当如何设问、学生应当如何提问呢?就前者而言,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重视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的学习并不都是从底层开始的,可以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到学生现在的学习,即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学习。为此,为了更好在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提出具有探究式的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这样设问道:“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是如何进行变化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一问题的设问,能有效地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产生想要探究的欲望,促进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提问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实施探究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的过程,通常要比起结论的得出更重要。为此,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提问的培养,即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提问的重要性,其次,创设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提问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城市化”的时候,学生在阅读的教材上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就其进行引导,先自己抛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继续提问,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学生提问道:“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为什么比英国晚?”还有的学生问道:“英国的市中心为什么会有空房子呢?市中心不应该是大家争先恐后聚集的地方吗?”像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推进探究式教学发展的关键

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地理理论知识、实现学习技能的提升,可以说探究式教学相较于传统地理教学模式要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实践性、问题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的关注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获取教学情感的体验,积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知识与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以及获取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师就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不同于初中地理教材,其具有更多的研究性教学课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些教学课题,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采用多种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例如,归纳教学、联想教育、从特殊到一般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模式基本是这样的,即从创设情境到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再到引导启发,进而让学生在鼓励与探究中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海洋环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厄尔尼诺现象等引入课堂,创设情境,之后再引导学生联想到海洋和大气、水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归纳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

3 丰富探究式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保障

首先,教师引导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的模式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大气垂直分层、臭氧层破坏等知识点以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再让学生在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其次,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走向海洋”为主题的小组合作讨论会。组内要自行分工,然后再在各个小组讨论出结果以后,让其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进而在共同讨论中,得出如何更好地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资源的结论。最后,开放式的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十分看重实际生活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对于这些内容,学生都要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教师就必须要鼓励学生经常地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开展开放式的探究式教学。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气象站去参观学习,并让学生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试着做一回天气预报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打破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为此,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价值,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并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