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篇1

(一)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应该注重落实国家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好国家关于各个种植业的发展政策。同时重视农村经济中的粮食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加强对于粮食生产的研究工作,使粮食生产能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最后,应该坚持做好农耕季节的各项工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工作,准确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积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收入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规模化程度。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注重质量和附加值比较多的农产品,同时对于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粮食生产能够带来更加稳定的收益。同时加强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多方面综合发展,使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优化布局,形成稳定的区域优势,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发现新型经济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要加强对于农民农业生产能力的培训,基层农技部门应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能够接收到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体力种田转变为用脑种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要提高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综合技能,鼓励其创业就业,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注重对于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去除封建迷信,使农民能够接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能够避免懒惰,养成勤劳的习惯,使勤劳务实的风气能够在农村盛行,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国家应该加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首先,应该使农业物资的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位置,加强对于农业物资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把控,练习农资生产厂家,增加直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避免流通成本增加,影响农民的收益。其次,应该加强对于农资市场的把控,避免在农耕季节出现假冒产品和哄抬物价的庆康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最后,应该联合相关物价监管部门,针对市场的具体情况,对于农业物资进行合理定价,保证价格能够被农民所接受,保证不损害农民的自身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五)开展适当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

科学合理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能够使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会大幅度增加。通过土地流转,能够使土地转移到能够科学经营、拥有资金实力的群体中,有效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的要求,通过科学的引导,进行适当的宣传工作,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能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农民开展适当的土地流转,设立相关管理结构,对于流转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使土地流转行为更加规范化,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二、结语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1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人力资源匮乏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15%,农村老龄人数达1亿;在地域角度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其中华北地区老龄化比例为23.1%,东北地区甚至已经达到29.8%的程度,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从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农村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地区分别是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地区。农村地区“三农”带头人的数量与能力不足,农村党员人数较少,年轻党员占比低,中国农村地区党员人数平均为60人,占村总人口的3%左右,30岁以下党员占农村党员人数的11.6%,“三农”带头人文化程度低(图1)。

1.2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1.2.1村集体自身经济基础差。以浙江省泰顺县为例,共有299个行政村,到2016年底,集体经济薄弱村动态数为221个,占比达总村数的73.9%(集体经济薄弱村数占温州市的12.95%)。大部分村庄远离城城区及交通主干道、交通条件较差、村庄原始资金积累较少、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村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其次,自实施以来,泰顺县大部分村将集体土地、山林等资产(组),使得大部分村庄无集体资源可用,农村集体经济受资金、资源等要素的制约,村集体基本没有经营性收入,造成村集体经济增收难,从而弱化了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1.2.2我国农村融资难度大。一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房子大多没有产权,土地归集体所有,不能进行抵押,而担保法明确规定耕地、牧地、林地都是集体(国有)资产是不能抵押的,抵押物产权不完善,所以这种没有抵押物的问题让银行没法贷款给农户。二是在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以前的农业种植、采摘、养殖等行为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效益之前农业企业没有涨价的能力,原材料一涨价,企业就会亏损,同样银行也要考虑这些企业有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问题。三是缺少专业性人才,农户通常缺乏技术,缺少分析行情的能力,一些地方的农产品很有特色可以做出品牌,但是由于产业模式都是农民种--贸易企业收--企业包装销售。产品质量完全得不到保证,产量上去就只能各种以次充好然后崩。缺乏真正了解农业生产、农业贸易的人才进行整合管理。

1.3农业科研水平低,技术推广能力不足

我国农业科研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都处在低级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40%。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我国虽然建立了多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但与农业科技的需求规律相违背,其中农业科研推广体系的人、财、物主要集中在省市级科研机构,而最需要发展的农村基层组织却力量薄弱,农村基层缺乏农业应用技术推广人才;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以科研为重,而不是把农业应用技术推广到农户地头为己任,以田间测土技术为例,田间测土技术早已成熟但还需要农民自己寻求机会,表达需求。农业科研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使得农业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成效不足;最后,随着改革开放,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大批有文化、高素质的青壮年农业从业者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而造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最后,大多农户相信传统种植经验,而对农业技术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以陕西关中猕猴桃推行的“果园生草”技术为例,部分果农认为田间生草会造成土地肥力的下降,有的甚至怕他人说其懒惰,因此坚持传统的“深耕法”。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难以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政策建议

2.1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储备力度

提高农村“三农”带头人的职业经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产业项目、资金、职业技术培训等,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县乡可以在农闲时节定期举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交流大会,以提高农村“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规划能力以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能力。鼓励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政策优惠,优化项目审批,积极推进优质项目的实施及推进;深层次思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村庄为什么也留不住青壮年人口,树立返乡创业人物模范,发挥标杆作用,优化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扶持一批、吸引一批、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对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较大的地区实行继续发展农业生产计划,积极稳健、分层次、分批次对该地区农村务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较高的地区对农用地进行土地流转,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经营主体建设,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

2.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2.1加强村集体组织领导力,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观念。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的配置,选好村级带头人,优先选拔会经营、懂管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能人大户或企业家;提高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意识,发挥“三农”带头人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对村干部进行有目的、有规划的培训教育,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或农业院校考察学习;优化政府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提高对农业生产经营规划指导,提高社会合力,振兴村集体经济。

2.2.2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不同模式村集体经济。城郊型农村以城市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客户,以“生态、绿色、宜居、休闲”为主题,发展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旅游、体验乡村文化,发展商业型村集体经济;对具有特殊历史人文景观、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以传统农业型为基础的行政村,要依托土地资源,走农业产业兴村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水平、合作化程度,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带动村内其他产业的功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业规模经营、产业链条完善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

2.3提高农业科研水平,提升农业应用技术普及力度

建设一流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规范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完善农业人事管理制度,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引进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现代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健全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服务指导各县乡在农闲时节举办农技培训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理论基,通过农忙时节的下乡指导的方式为农业生产者提升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应用技术与科学的生产经营方法。

篇3

一、农村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改革

虽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经济始终决定着金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各产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是多元化的。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生产、交易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简单的生产加工,小规模商品集市贸易等。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移,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客观上要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而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却没有跟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小,人力资源少,技术装备差,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是一些金额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成本高的零售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小农领域,贷款品种少,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可见,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客观上也要求金融组织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所以在制定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时,应围绕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总目标来进行。

二、农村金融的变革又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当然不例外。农村金融不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产业、行业等结构,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资源短缺的国家,这种反作用十分明显,在我国广大农村领域尤其突出。所以,我们要重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的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特别是在目前结构调整和资金短缺的背景下,金融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农村金融改革,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表现

(一)国家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不足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担负着从农村吸收资金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功能,为农业和农村提供贷款服务的很少,农民和部分乡镇企业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无论量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产生大量资金需求。

其次,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各类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存款相当部分流出农村,特别是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网点广泛,而且只存不贷,使大量宝贵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机构抽走,资金非农化严重,支农力度在下降。

最后,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审批权,撤并营业网点和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撤走,意味着资金在农村稀缺程度加剧。虽然网点的减少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管理,提高规模效益,节省机构本身的运作费用,但十分不利于广大农户和乡镇企业,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金融体制改革削弱了农村金融的实力。即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于农村,由于其本身在小额贷款信息和成本上先天的劣势,也难以给小额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单一,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和活力,与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分散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包袱沉重

农村合作信用社定性为合作金融,服务对象限定在农村。长期以来,信用社对支持我国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民、农户经济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国家承载了大量政策性负担。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要求信用社支持“三农”,以及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的行政干预,其实是赋予农村信用社相关的政策性责任,以为是为政府发展和稳定农村政治目标服务,但国家优惠性政策不到位,加重了信用社负担。比如,保值储蓄利息支出没有补贴,损失达100多亿元;政策性贷款积累了几千亿,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后,呆帐归并到合作社。这些都导致农村信用社与其它金融机构客观上存在不平等的竞争条件,既不利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壮大,也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领域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非正规金融机构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发展受到抑制

面对正规金融机构供给的缺口,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非正式的金融活动在广大农村、县域自发地活跃起来,这些小金融机构以当地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机制灵活,表现出良好的生存能力,由于国家监管跟不上,最终被整顿、关闭了。

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又造成垄断,形成农村居民融资渠道单一,这必然导致民间自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各种自发产生的乡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以其实行民管民用的制度优势,将村民的储蓄和借贷活动联系在一起,给予农户获得小额贷款的机会,为解决长期困扰农村资金需求的矛盾找到了一条途径,是挣脱现行法规、制度羁绊的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农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但与政府的改革方向不一致,发展受到抑制。

四、农村金融要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在利用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现实、勇于创新。我们既要发展和完善正式金融机构,又要大力发展非正式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金融服务。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主体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因而适合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金融机构的规模应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相联系。

(一)完善与引导正式金融机构支农

政策性金融具有填补市场空缺、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特殊职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对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是具有成效的。但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其职能单一,因此对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作用有必要重新定位和调整,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资金投入,承担起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收缩农村阵地是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体现,另外农村贷款主体没有抵押、资金需求额度小的特点,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可见,大型商业银行进入小农户和小企业存贷需求集结的市场,信息收集成本高并缺乏规模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特点,寄希望于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并不现实。当然,对于一些大型的、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和产业,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运作,自主地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进行支持。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和将来的形式,应根据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社自身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可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信用社改组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可以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原则重新组建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可以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按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原则把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培育非正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民间金融

篇4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79-1

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农业也进入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近年来,我国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国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农民实际收入不高。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加大,粮食价格并没有随着成本提高而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效益。

(三)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政策,导致广大农村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滞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差,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按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高,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思路,加大生产资料投入,依靠科技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四)乡镇企业发展不成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繁荣的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比其他地区发展的好。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山区,乡镇企业的数量非常少。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农业生产,关键是发展路径创新。我们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外因,农村经济探寻自我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选择和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民收入低下,则整个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逻辑过程,最终表现为农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足。

其次,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政府牵头,对内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外加大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两个层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府要完善农村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生产之间架构顺畅的桥梁,保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此外,政府还要努力引进农业生产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是人的因素,马克思强调离开人的生产力是死的生产力。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政府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只有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喜,陈国才,李仲培.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

篇5

 

一、我国“三农”问题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虽说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对我国的农村经济来说却起到了很好的刺激激励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农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否则发展的很可能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力量。农村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还存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不足,相关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而且粮价浮动较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在农民方面,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型农民过少;三是在农村方面,农村管理相对落后,仍然易受传统不良管理思想的影响,农村面貌还需进一步改善。总而言之,“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仍然需要大力解决,与城市发展相比,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面貌的更新。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加强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重中之重,需要在以农业增收为主导的目的下调整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在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对农业发展的把握往往是依据经验而进行的,因而对农业的未来收入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对需求的了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在农业发展中不仅要关注量的提高,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另外,农业的发展结构的调整既要兼顾精细化的产品生产又要注重规模效益与品牌建设,通过多渠道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农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农民素质的提高。政府各个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教育农民,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交易都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司法部门要发挥自身作用,定期向农民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二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应充分通过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农民提供科技种植知识,通过专家讲座、组织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增进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强化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进行农业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从而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三)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

 

农村发展经济的条件不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尤其要在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可以从两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同区域农村经济情况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地方政府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形积极调配技术人才,合理划分农村劳动力资源,将合适的人安排的合适的岗位上。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注意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二是引进资金。中央政府也应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此外,也应注重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引导社会企业团体等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另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还应注意从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入手,在促进农村总体发展的基础上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改善农村面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接受足够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农村经济的提高与发展可以从“三农”问题着手,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完善农村管理等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