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教师自述范文

乡村教师自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教师自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教师自述

篇1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篇2

[关键词]数字时代;胶片;摄影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大学校基金项目支助课题(项目编号:2012XJR07)。

摄影技术从诞生以来,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胶片是影像记录的惟一选择。十多年前,相机制造商研发出数字拍摄技术,摄影从胶片时代来到数码与胶片交叠的时代。自从数码相机问世以来,就有很多人提出传统相机是否会被淘汰的问题。有人说胶片已死,数码摄影必将取代胶片摄影,也有人说“胶片始终是摄影的根基,一棵大树无论多么枝繁叶茂,还是要从树根汲取养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止的,数字时代的胶片影像该何去何从?

纵观摄影技术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拍摄手法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和变化,从记录媒介来看,摄影从最初达盖尔使用的银版摄影法到卡罗采用的碘化银纸拍摄,从湿版、干板到银盐胶片再到CCD、CMOS,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直到数码相机的大量进入市场,才前所未有地冲击着整个胶片拍摄的摄影系统。数码摄影不再需要冲洗照片,即时查看,方便保存等特性直接针对胶片摄影复杂的后期制作工序,不仅给摄影师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更加速了摄影的普及程度。在刚推出数码相机的前几年,由于画质的原因数码还处在和胶片抗衡的阶段。现在,数码摄影的技术发展早已经超出了当年人们的想象,从最早卡片相机的几十万像素到现在数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数码吞噬胶片的步伐越来越快,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数码相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人们揣测,数码摄影必将取代工艺复杂的传统胶片摄影。难道传统胶片摄影就真的毫无意义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数码摄影的到来虽然使得人人都能够使用照相机拍摄出画面和图片,但是,正如有了笔、会写字不一定就能成为书法家,有了照相机、会拍摄并非一定能拍摄出好的照片一样。无论是传统胶片摄影还是时下流行的数码摄影,无论是从事摄影工作还是业余爱好,要想拍摄出优秀的专业级别的图片,还是需要认识和掌握摄影的理论基础知识,现代摄影技术的理论支撑体系依然是沿用的传统摄影教学体系。

一、拥有良好的拍摄技巧是摄影艺术创作的前提

胶片拍摄相比数码相机,由于其繁杂化、高成本、交流性差等特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转而选择更新更简单的技术――数码摄影。数码摄影与胶片拍摄最大的区别就在与它的直观性,拍摄者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构图、色彩与曝光,可以马上通过相机的液晶显示屏直观查看,并及时加以调整。正是这种可以随意修改并不记成本的拍摄方式,使得拍摄者在按下快门前犯下了一个摄影工作者最不应该犯的错误――不假思索地随意按下快门,这样拍摄的照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反之,一位严谨的摄影工作者的拍摄过程,一定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根据主题设置对应的光圈、快门等参数后才会按下快门。

拍摄之前的思考是影像作品成功的必经过程,不同光圈,不一样的快门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像是每位摄影者必须考虑的要素,曝光准确是摄影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传统胶片摄影要求拍摄出的照片曝光准确,否则冲洗出的照片连准确的曝光都不具备。所以,只有使用胶片拍摄才会让你切实地关注周边环境,在学习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之间关系的时候,胶片摄影更容易让人理性分析,每拍摄一张照片都需要更加了解周边环境和现场光线,针对不同的表现题材选用不同的快门光圈组合,已达到艺术创作的初衷,让拍摄的影像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然而,数码摄影只会让人变得粗心大意,特别是使用自动模式拍摄时更是勿用思考,数码拍摄的后期加工可以大幅度的调整曝光缺陷,或者一个简单的修补工具就可以让作品变得完美,于是数码摄影让人变得懒惰、随意拍摄的习惯是不利于艺术创作的。大多数人往往是咔嚓咔嚓一顿拍,然后再一顿删,挑一张最满意的就可以了,既不动脑筋也没有乐趣可言,这种依靠删除不好的留下可用的照片来获取图片,必然会导致优秀摄影艺术作品的匮乏,甚至影响摄影艺术的成长步伐,导致摄影时代的倒退。

二、胶片拍摄的独特质感是数码摄影无法比拟的效果

胶片拍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伊士曼先生发明的一层涂有明胶的干胶片,在此之前都使用湿片拍摄,介质诸如铁板、玻璃等。胶片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发展,让更多人方便接触到这门艺术。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别胶片、不同的拍摄技巧以及不同的使用方式,都会在成像后产生各种不同的颗粒和色彩倾向,拍摄者再结合暗房冲洗技术,可以让胶片形成多变的“性格”。暗房冲洗照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照片再次创作的过程,从调配显影、定影药液到到冲洗出照片,整个过程充满着未知的喜悦。现在,对许多年轻的摄影师来说,暗房的整个工作基本属于封存在记忆的脑海中。但是在使用暗房冲洗照片,在显影液里反复搅动胶卷,看到胶卷每一秒钟都在产生的奇妙变化,给人带来的紧张与让无数摄影爱好者无法忘怀,人们通过控制药液的温度和改变搅拌的速度来产生不可预知图片效果,正是胶片摄影的魅力所在。

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诞生,所有的暗房效果都能在电脑上实现,而且,使用电脑特效比暗房来得更方便快捷,于是暗房便渐渐成为一个麻烦的代名词,人们逐渐疏远甚至抛弃了这门技术。于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推广和普及,胶片拍摄逐渐退出主流舞台,导致彩色胶卷已经无处冲卷,绝大部分彩色摄影创作已无可奈何地转向了数码相机或者数码后背,传统胶片摄影无可奈何地逐渐被数字技术赶下了主流舞台。正是数字技术的大幅兴起,迫使大批相机名厂转型的转型,破产的破产,收购的收购,重组的重组,归根结底是数码相机拍摄的成本更廉价化,成像更加直观,携带更加方便,让摄影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人都能使用的技术,这也一直是相机发展的趋势和目的。

胶片靠艺术家的感知实现创作目标,而数码靠技术和数字来控制影像。胶片摄影有别于数码拍摄不一样的质感和颗粒,正是由于胶片摄影有着独特的质感,无数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另外,胶片没有像素之说,它完全还原了镜头所瞄准的景色,清晰度高。相反,数字设备则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相机,画面还是由一个一个的像素点组成的,在色彩的表现上,不能像胶片摄影一样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在光线变化、影调等各方面都没有胶片拍摄的包容高。归根结底数码拍摄的照片强调后期的再次创作,适合梦一般的超现实题材;胶片拍摄追求原始的创作本质,二者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

三、存储介质制约着传统胶片摄影的发展脚步

胶片独特的质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追捧的主要因素,也正是由于胶片特有的属性制约着传统摄影的发展。胶卷靠卤化银产生化学反应来实现曝光,其感光元素的数量达到分子数量级,成像层次丰富、效果细腻的特点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胶片的感光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对处在远处和近处的光线下具有相同的成像效果。而数码摄影的感光元件属于物理光电变化,随着光线的远近、光压强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数码相机在拍摄场面较大的风光时没有胶片拍摄的效果好,但是在拍近处景物的时候差别较小。

其次,数码相机的感光度调整空间很大,从100~6400的高宽容度ISO值,能给拍摄带来更大的创作空间,使用感光度为800的胶卷拍摄的照片颗粒就相当粗了。如果是室内拍摄,现场光线较差且不能使用辅助闪光灯照明的情况下,数码相机可以通过提高ISO感光度的方法获得较好的拍摄效果,胶片就无法拍摄了。数码相机的光敏原件敏感度高,可以自由地设置相应的ISO值,所以,数码摄影具备很弱光线的拍摄优势,因此数码相机在弱光下也能够拍摄出较好的影像。这样就很容易拍到一幅精彩的照片,而胶片相机就一筹莫展了。

胶片拍摄的单个胶卷容量是很有限的,一个胶卷能拍摄的照片数量在36幅左右,一张4G的数码相机存储卡可以存储两千张2M大小的图片,接近100个胶卷的拍摄容量。同时,数码相机存储卡可反复多次使用,而一个胶卷只能使用一次,使用胶卷拍摄要不时的更换胶卷,特别是在抓拍现场时常常会因为更换胶卷而错失机会,影响拍摄的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数码摄影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却正以独特的魅力改变传统的摄影观念、摄影技巧和摄影方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码让这个世界拍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影像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让一个新的读图时代如期而至。从影像的传播角度来看,摄影已经进入了数字传递的全新时代。无论是作为摄影工作者还是摄影艺术家,都要去面对这个现实,并适应这个不可抗拒的现实,跟上这种发展的趋势。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摄影的发展速度不可能这么快。现在采用数码技术,拍摄的数码照片立即就可以公布于世,这种技术对图像传播带来的巨大优势,是胶片拍摄无法达到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传统摄影备受冲击,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性和本质,使得胶片拍摄仍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

所以,今后的影像可能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比较普及的、大众的数字技术拍摄,还有一种是比较传统的胶片摄影。数码拍摄与传统胶片摄影的更替正在进行中,在摄影这块领地上它们还要竞争一段时间,就像摄影技术的诞生并未导致绘画表现手法的消亡,它们只是在使用工具上的变革,而不是最终取代。将来,传统胶片摄影的比重会越来越少,采用银盐方式冲洗的照片会逐渐取而代之,但完全被取代是不可能的,胶片拍摄及冲洗工艺一定会保留下来,让人们永远的怀念和研究。

摄影作品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镜头后面拍摄的人,无论数码摄影还是传统胶片拍摄,照片的风格、情感、趣味始终是摄影追求的最终动力,所以,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不要过度追求相机的档次,更不必盲目地追求图像后期处理软件的特效效果,过度使用电脑后期特效处理出来的图片会失去摄影的真谛。摄影的文化价值始终在于作品对人的情感寄托、审美品位以及人类理想和观念的展示。因此,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无数摄影爱好者用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感动世界、启迪人类,在给我们物质文化生活带来愉悦的同时,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措,使人类朝着更加文明的明天迈进,这才是摄影人最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汤力.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比较分析[J].美术大观,2010(07).

[2] 李西莉.新媒体环境下的数码摄影话语[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

[3] 刘冰.最后的守望――数码时代的黑白摄影[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4] 李凌恒.摄影在数字环境下的艺术创作与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6).

篇3

关键词:教学点;教育资源;问题;项目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国家考虑到教育均衡,为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惠师惠民的项目工程。其目的是针对边远山区教学点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现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而专门实施的一项惠师惠民的项目工程,但该项目在教学点具体运行的过程中从学校管理层面、教师教学观念、设备资源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在教师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为此向教育管理部门、项目实施学校及教师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以提高项目实施的教育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

一、“全覆盖”项目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在临夏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实施以来,通过电教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组织“县乡点”梯次培训教师、强化相关制度建设等多种形式,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的有效运行,不但弥补了临夏县山区教学点教师不足的短板,优化了课堂教育教学的形式,使没有接通互联网的37所教学点全部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实现了全县16个乡镇教学点项目设备达到100%覆盖率和数字教育资源100%的利用率,而且为全县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教育信息建设。

教师培训提升技能,应用资源弥补不足。通过州县、中心校和教学点进行梯次培训的形式,对各教学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项目设备使用和数字资源的教学应用等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了参训教师对设备的操作和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技能,所有设备配置及教育资源基本能满足于当前农村教学的需要。中心校网络管理人员定期有计划地推送优质资源到各教学点,定期用移动硬盘或U盘将中心校录制或下载的优质教学资源拷贝到教学点使用。经过近年来的学习及实践应用,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及时弥补了师资力量不足,开设了一些原来不能开设的音乐、美术课程,扭转了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教学点教师能自觉、正常地使用设备,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为了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建立“教学点全覆盖”项目QQ群,建立了中心校园网与教学点资源库的教学衔接和资源支持共享,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工作平台,弥补了教师信息化知识的不足和教学点分布偏远,交通不便的问题;积极开展针对教学点的中心校与教学点专项联合教研活动,引导、鼓励教师应用资源。

二、“全覆盖”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极大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对促进了教育公平,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和师资力量方面与城市有巨大的差距,该项目在具体的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师资结构不平衡

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普遍趋向于高龄教师,对教学点资源的使用上缺少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不能顺利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用。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调整、优化教师资源,把每年新录用的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多为农村教学点教学考虑,改变教学点缺少年轻教师的现状。

2.教师使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的农村学校(教学点)教师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项目启用“三分钟”热度后又走上了沿用了几十年的“我教你学”“我讲你”的传统教学的老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

3.不能熟练数字资源操作运用

很多农村教师因为没有学习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对数字资源的操作和运用上缺少技能,除了基本的开机、关机等操作,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力不从心,比如下载资源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时经常出现问题。

总之,甘肃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对农村教学点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分享名师的教学成果,实现农村教育均衡、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我相信农村教学点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初步得到解决,真正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体育、艺术2+1;“自助餐”式;实践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受周围环境等问题的制约,学生活动场地得不到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同时要让两千多学生都拥有场地和器材进行运动,是一个困扰体育教学的瓶颈问题。那么,如何在场地紧张的条件下合理、有序地安排体育教学和2+1课外活动,如何把体育教学内容和2+1课外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是体育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1~8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自1990~2009年5月期间我国的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对涉及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分析。

2.2.2实验对照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时数(30课时)相同。实验时间:2010年9月~2012年6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育课教学整堂课按教师安排的内容、意图上课,不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实验组采用“套餐”和“自助餐”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 研究过程

3.1采用的教学方法

我校课外活动时间以“自助餐”的形式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自助餐式”教学法,就是指以一个年级或整个学校的学生为对象,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授课体育教师的专业划分成几个固定的项目,按照固定的时间、地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场地、项目、教师进行上课学习。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初中体育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易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确定“菜谱”。要确定有几个体育自助餐的“菜谱”。体育组有五位老师,分别设立武术、排球、乒乓球、篮球、跳绳五道“菜”,五个教学点。每个学期开设的自助餐的内容、考试标准、教学进度等要在上一个学期就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下一学期进行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

3.2.2编排“自餐式”教学计划。五位老师的课统一规划,以年级或学校的八个班为一单元划分成若干单元,实行“多师活班”的教学方法。所谓“多师活班”教学模式,就是指两个或多个老师任教在同一选项班级内,根据师生课堂状态、模块学习内容等情况灵活、即时地分班、组班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多样化师生互动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分班弥补模块分层教学的不足;通过全新的评价手段推动选项教学进程,以激发师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优化初中2+1活动选项教学。

每个单元五位老师同时上课,固定时间、地点、授课老师,排好课程表。

3.2.3合理“选餐”。学生上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场地、项目、教师进行学习,但不得在本单元的课中自由换项。一个学期必须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以期中考试为基准,前半学期练习项目1,后半学期练习项目2。

学生自助餐选择表

3.2.4及时记录活动情况。这种授课形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给考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防止个别学生的旷课行为出现,可以让学生持卡上课,老师签字,下课后学生将卡交给本班体育教师进行登记。

课外“2+1”活动学生纪录卡

3.2.5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是课外活动分数评价占整个体育分数的80%,体能测试占20%。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特长的项目进行测试。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表

二是进步加分按进步分值的百分之30%记分。比如一名学生的最高测试成绩80分,初始成绩70分,进步分就是:(80-70)*30%=3(分),学生的项目测试成绩最后得分为:80+3=83(分),比没有进步的仍然考80分的同学分数要高。通过进步分的设置体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特殊加分项目。比如,有些学生本身很努力,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拿不到理想的分数,就由负责该项目的教师视学生表现情况定特殊加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测试结果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学校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从中不难看出,实验组无论优秀率还是良好率都比对照组要好,而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则明显要低。因此,在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中应用“自助餐”式教学法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自助餐”形式授课,考试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进行考试项目选择。由于学生考试的内容是自选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虽然考试的标准较高,但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是很高的,这样,优秀率和及格率也会相应的提高。成绩较为理想,学生老师都会感到比较满意。

4.2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课满意度调查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95份,问卷回收率98.3%。数理统计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展“自助餐”式的体育活动课,学生的各项满意度都大大增加,实验班学生较对照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

4.3“自助餐”式教学的优势

4.3.1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自助餐”形式授课,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项目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有了自己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其中,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3.2学生的个体技能得以发挥。“自助餐”形式授课,有利于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在选择上课项目上有了自,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有的是自己擅长的内容,也有的是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这样在一个学期中,他们会接触更多的运动项目,掌握到更全面的体育知识、技术。

4.3.3增加了体育活动的容量。以“自助餐”形式授课,各个“餐点”的内容、学习的深度都会明显增加。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师教同一项目,对自己专业更加熟悉。这种“自助餐”形式给学生带来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的容量就会比大纲上规定的内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同一项目,学习的深度也会增加。

4.3.4更有利教师发挥教学特长。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设“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上课时也会游刃有余。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或专项,教师以自己的专业为“餐”点,教起课来更容易的掌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上课,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法。这样,上起课来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5 提出建议

5.1加强考勤

这种授课形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给考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防止个别学生的旷课行为出现,可以让学生持卡上课,老师签字,下课后学生将卡交给本班班主任进行登记。有条件的学校,授课体育教师可以网上给学生注册,每个班的班主任通过网上查询,就会很容易查出本班的出勤情况。

5.2加强器材管理

这种组织形式必然会出现每个“餐”点的学生人数不均衡,增减幅度较大,导致教学器材的应用增减。老师在安排场地、器材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5-8.

篇5

今报安阳讯 12月22日下午,安阳市文峰区法院立案厅给安阳市农民王军元下达了一份《行政裁定书》,驳回了这位向中国警方讨要绑架赎金第一人的诉讼请求。

2003年11月26日下午,安阳市村民王军元的儿子被绑架,绑匪索要22万元。在警方授意下,王军元贷款筹钱交给绑匪,绑匪放了人质,一月之后绑匪被抓,但22万元赎金已被挥霍一空。今年11月23日,王军元向文峰区法院和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要求警方赔钱。

12月22日下午,安阳市文峰区法院给王军元下了一份《行政裁定书》,驳回王军元的诉讼请求。裁定书中写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履行刑事侦察职能与受害人之间不具有行政关系,在侦破受害人被绑架一案中,实施的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对于安阳市文峰区法院下的这份《行政裁定书》,王军元表示,自己会向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继续提起诉讼。

 东方今报·孙华峰

篇6

多少年了,我们伫立在村头,守望着村民淡如岚霭的田园生活!哪家猪生崽、鸡下蛋,哪家娶媳妇、嫁闺女,哪家盖新房、添新丁,哪家孩子上大学、有出息,我们都是知情人。多少个清晨,挂在我枝头的铜钟催促着人们出工、上学;多少个黄昏,我们翠绿的衣裙招引着孩童们捉迷藏、踢毽子、逗蛐蛐……

不管是“哒哒”的舂米声,换成了“突突”的打谷声;无论是“吱嘎、吱嘎”轱辘声,换成了“哗啦、哗啦”的抽水声,我身上铜钟的“当、当”声却从没变过。不管乱砍滥伐的刀斧,怎样在山林肆意纵横,无论铺路修桥的车轮怎样在阡陌辗转驰骋,我们如冠的枝叶都毫发无损。淳朴的民风、无痕的大爱默默孕育着我们绝代的风华。我的爱也植根于这片宁静和谐的土地。

突一日,一辆卡车沉沉地碾过水泥路,从村东头“轰轰”驶过。我看见姐姐那亭亭的身姿被臃肿地包裹着躺在大卡车上,茂密的树冠“唰唰”地哭泣着,握别了曾陪她度过如花韶华的瓦檐竹林、河柳田垄。听说她将作为名贵树种,被城里的开发商移植在高档小区,装点门楣、“美化环境”。她那么留恋而无助地望着那些追着卡车送别她的乡亲们――他们的眼中也只有痛惜和无奈。

从此,姐姐搬离的村东头,就只剩一个硕大的土坑和倾塌的那曾与姐姐相映成趣的茅屋。多少个晨昏,我听到二蛋、狗娃、芳妮在树坑边痛哭;多少个星夜,我看到李大爷、王二娘在树坑边徘徊叹息。

我不明白,城里的人们为什么要把沃野良田,修成钢筋水泥的“森林“?为什么要把鸟语花香的院落改造成火柴盒子般的公寓?当城市的天空被黑雨、灰霾笼罩以后,当成为“热岛”的城市被高温、热浪熏蒸以后,掌握着商业资源的城里人把他们的自私与贪欲伸向了贫瘠、弱势的乡村。他们用金钱不公平地“买”走了乡村的风景,“买”走了乡村的资源,“买”走了乡村的和谐。然而,他们一定不明白,这植根与山野,植根与淳朴民风,植根于深爱自己家园和土地的村民心中的真爱,是什么也“买”不走的。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逃脱“移植”的命运,但我希望来自山野的风吹得更猛烈些,把我的铜钟撞得更响亮些,让那些喜爱我们的城里人从这种占有之爱中醒来,善待自然,善待和谐,把平等、无私的大爱洒满城市,洒向乡村,洒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指导教师 徐华萍)

主题点评

良知、善念,是每个人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立命之本,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当中人们都呼唤着相互关爱,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似乎是绝大多数人已形成的共识。然而,一些人为了人自己过得好却在无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改造”自然景观。为了建厂,许多树木、林带被砍伐,人们却不知道这些做法无疑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我们忽略了自然、动、植物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文匠心独具地用拟人手法,以一棵高大的榕树的自述,向人们“哭诉”着同伴(姐姐)的“悲惨遭遇”,呼唤着“城里人”对自然、对树木的重视,呼唤着人们对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及万物都要施以的爱心。

选材点评

仅从近几年来城乡的变化,特别是城镇的变化来看,不管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职工下岗后怎样谋生计,贫困地区学生能否实现温饱及求学梦,大楼可没少盖,以至城市不断向四周伸展,甚至乡镇也都路宽楼渐高,然而当人们陶醉这些“繁荣”的时候却很少感受一下自然及林木的“心情”。

作者正是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入手,以细腻的笔调来揭示出一些深刻道理,呼唤人们的重视。另外,作者的选材很好地抓住一些生活细节,生活气息较浓,如“哪家猪生崽、鸡下蛋、哪家娶媳妇、嫁闺女,、哪家盖新房……”以及舂米声、打谷声,特别是“一辆卡车沉沉的碾过水泥路,从村东头‘轰轰’驶过。”等等,使人读来亲切、自然,更易于揭示主题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布局点评

本文结构的安排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实质。交待出与小山村朝夕相处的一棵高大的榕树,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和谐相处到“姐姐”被砍,由李大爷、王二娘的叹息到自己也是为生存而忧心忡忡。

开头部分,交待了榕树与小山村相处的历史悠久。如“我和姐姐在这个僻静、安宁的小山村里生长了上百年”,“也护卫着村子的静谧。”

中间部分,交待了本来和谐相处的环境突遭变故。如先是“淳朴的民风、无痕的大爱默默孕育着我们绝代的风华。我的爱也植根于这片宁静和谐和的土地。”“突一日……”“姐姐”遭厄运。“我”和善良的村里人都很悲伤。

结尾部分,呼唤人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地爱护自然和爱护自然的意义。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自然、朴实。善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开头写榕树生存的环境,给人以和谐、宁静之感。对榕树下小村庄人们生活的描写生动、感人,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民风的淳朴与和谐。

篇7

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有着质性区分,包括优良性、平庸性和恶劣性。教师实现自身成长,需要对学校生态的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学校生态的优良性是教师成长的隐性资源。其次,不论学校生态优劣,教师都应认识到内在的自觉性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再次,学校领导的导向性是教师成长的显性风向标。

[关键词]教师成长学校生态精神自觉领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93

教师是在具体的环境中成长的,除了家庭、社会等环境外,教师成长主要系于学校这个环境。从生态视阈来说,学校是一个生态环境。教师、学生、领导、校工等等,构成了学校生态的“生物链”乃至“群落”。而教学设备、楼堂馆所、花草树木、假山清湖、区域格局等等,则构成了学校生态的“物质基础”。由于“物质基础”属于教师成长的生态“硬件”,各地区各学校差异较大,限于财力、物力等经济条件,短期内难以做到整齐划一。如果考察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制度、思想、人际关系等“软件”,这种生态“软件”又该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换句话说,如何正视眼前的学校生态“硬件”方面的困难和限制,进而加强和优化学校生态“软件”方面的建设,提升教师成长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学校生态的优良性是教师成长的隐性资源

所谓的学校生态是指学校的人际关系、精神状态、师资力量乃至教育管理风格、校园文化等构成的整体状况。若加以细分,师资力量的构成要素即教师学历构成、教学业绩等方面,也都需要作以考量。

现有甲乙丙三所学校,三所学校的生态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让身处其中的青年教师都有着深切的体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位非常典型的青年教师,其教龄仅有三年,相当看重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三支一扶”的“支教”岗位,被分配到自己老家所在地的乡村中学;一年后,通过区教体局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考入市区的一所区直初中;工作一年,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招考,考入一所声誉卓著的市直学校。对这三所学校的生态以及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这位青年教师具体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是全市市民都很认可的学校,好多年都被老百姓认为实力排在全市第一;每年都有大批学区外的学生想方设法挤进学校;在教师队伍里,除了两个特级教师外,有一半教师是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市教育局给予学校的优惠政策比较多,试点建立名师工作室,分配职称评审、优质课和荣誉的指标多,召开的全市教学会议多。

说实话,我是从农村中学一步一步考过来的。现在,学校所提供的各种机会相当多,如果做个比较,现在的学校是区里那所初中的至少两倍;而区里初中是我最先工作的乡村初中的两三倍。我到这个市直学校还不到三个月,全市级别的优质课比赛、课题培训会我都参加了,听优质课和听专家报告,我收获很大。除了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还在校领导的带领下,集体去外地参观了一所学校。我在乡村初中时,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一年能到市里参加一次培训就不错了。到市里开会、参加培训,是因为我刚上班领导就让我带了一个最不好的班,后来学生的总成绩和语文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这样才有资格和副校长一起参加全市的培训和会议。

乡村初中,全体教师有六十多个,可是高级教师很少,有的教师都五十岁了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各种荣誉也很少,有什么会议、培训都是领导参加,普通教师很难参加。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比我们早来几年的教师,学校为了培养我们,就让我们多听老教师的课。可是,我们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老教师的课,所以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摸索。学校没有多少教育教学书籍可看,全是教案、教材全解、习题这样的书。每年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就一个指标,有时候甚至连一个都没有,几个老教师争得横眉竖眼,甚至互相造谣,太吓人了。

区里的初中,比起乡村初中好一些,有了一些省市级的学科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但是也不多。我听了他们的课,觉得离我想象的好课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教师经常议论基本工资比不上市直学校,议论的时候好多老教师都唉声叹气的,我们青年教师也都觉得挺悲凉的,至于福利那就更不用说了。优质课比赛、论文评选这样的教学活动,参加区级的还好说,可是参加市级的就难了。有的教师说,领导想参加市级的都没机会,还能轮到咱们?高级别的荣誉和称号,普通教师想都不用想。

根据这位青年教师的亲身经历和切肤感言,我们不难看出,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何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教师成长而言,学校生态有着质性的区分,即优良性、平庸性和恶劣性。优良性的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加速、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平庸性的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非常缓慢、时助时阻、时断时续的作用,推动作用并非全无,但不明显;恶劣性的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起着极端化的作用,不是绝望式的毁灭性打击,就是突变式的代偿性前进。因此,学校生态的优劣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相当重要,不容轻忽。

身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必须对学校生态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各种努力,也许并不能改变学校的生态,但是对学校生态环境的性质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学校的生态环境准确定位,进而再去不断思考、寻找和尝试各种改善之策,最终实现学校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教师内在的自觉性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教育家柳斌先生说,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一切外因都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本人的思想认识、人生追求、自我动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革新意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一个哲学家所说:“我们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因此,和教师的成长意愿和精神自觉相比,再好的学校生态环境,也不过是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而已,何况很多学校的生态环境并非优良。

在课题调研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着将近十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其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区直高中,条件不算优越,但也不算太差。然而,在这所高中里,同样的年轻人有五十多人,与其相比,年龄相差不超过三岁,仅有三五个属于教学业绩突出者,大部分人处于教学业绩平平,而且教科研也非常薄弱的状况。同样的学校生态环境,年龄近似的人又如此之多,为何差别如此迥异?这位青年教师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喜欢读书,先是过了教材理解、经典名著阅读这一关。读了学科名著、教育教学理论名著和中国文化经典,产生很多感悟,读得多了时间长了,自己有了开悟的感觉,这样自己不仅成长很快,而且也有了立身从教的根本。第二关是课堂教学关,读书再多、思想认识水平再高,课堂教学实践技能跟不上,依然没有办法上出一堂好课,因此必须练好教学技能。我就从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甚至连眼神肢体运用、声音强调变化和学生心理我都注意到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接着,我又学会命题、评课等教学核心技能,教学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好几个层次。

在上好课的时候,我时刻没有忘记思考。学者叶澜说,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但是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不仅是写教学反思,更多的时候,我写的是自己的读书感受、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自己的教学成功经验。写了文章,然后投稿,从开始每年发表几篇,到每年十几篇,现在每年几十篇,好多报刊还跟我约稿,让我很有成就感。况且写文章还可以兼顾课题研究,可以说是好处多多。写作对我成长促进作用之大,是无法表达的。

随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相继参加了省市级的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还上了示范课,加上课题研究、文章发表这些积累,肯定比一般的同事要出色,这样领导也很器重我,有些大家都想得到的荣誉和称号也就随之而来。这样一来,就更加坚定了我搞好教学和科研的信心和愿望。

根据上面这位青年教师的自述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学校也会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支持,然而,要想当一个好教师,需要自己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成长路径,做好长短期的各种规划,寻找和征得各种资源和支持,最终成就自己。说到底,哪怕没有学校和领导的特别支持,只要教师自己摸出一条适切的路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教师成长也是必然的事情。特别是当一个学校生态处于平庸性和劣性的状况时,教师成长失去一种良性而又稳定的支撑时,教师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已经不复存在,而教师本人的成长意愿也就愈发珍贵。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成长规划和成长意愿、学校领导支持、专家学者引领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在这些所有的因素中,教师本人的成长意愿毫无疑问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无论学校生态优劣,对教师本人而言,学校生态始终是一个环境,教师本人的成长意愿对本人的成长过程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学校领导的导向性是教师成长的显性风向标

学校生态的良性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科学思考和统筹谋划。毋庸置疑,领导意志将对众多教师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领导层的导向是只要考试成绩,还是既要考试成绩又要科研成果,或是借助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取得考试成绩、教师技能双丰收……导向不一,结果不同。一旦确定了导向,只要对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实际结果就不会严重偏离预期结果。在学校生态中,领导层对教师成长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起着显性风向标的意义。

在学校生态中,学校领导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成长到底会有多大的作用呢?有这样两所初中,都属于区直学校,其地理区位、生源程度、师资力量、行政支持等很多资源和条件都极为相似,多年来实力不相上下。每逢中招考试成绩揭晓,两所学学校都会自觉互相比较,谋划和调整下一学年的教育教学。但是,在最近两年,其中一所初中发展势头迅速,中招考试成绩揭晓后,高分率都在另一所区直初中之上,其高分考生人数以及高分率直逼市直最好的初中。两所学校差距日益拉大,引起了教研部门和很多教师的热议。在教学检查中,区教研室的一位教研员谈了自己的看法,解释这所学校的进步缘由。

校长是个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学校的副校长也是个教学的行家,校长给副校长授权很大,这一点很多学校的校长都比不上。校长还敢于提拔、任用年轻人,只要你教学水平高,特别是得过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这些岗位就交给你。整个领导班子都是这个管理风格,只要按照常规教学进行,领导对中层干部的信任度高,一线教师受到的约束和限制相对较少,积极性就比较高,整个学校很有活力。

在教学上,这个学校相继开展同课异构、微格教学、课例研究等教研活动,过程做得比较扎实。学校还邀请高校的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专家学者,着眼“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教学目标叙写”“教学语言规范”“磨课、雕课”等在教学中属于难点、热点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授课意识,迅速地提高了教师在备课、授课、研课、评课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整个学校的教师素养和能力大大改观,取得中招考试成绩的突破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学校领导班子的教育管理理念和风格,为学校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生态保障。学校领导从整个学校的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抓手,形成了一种教师争相关注课堂、研究环节、教学反思等教研生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素养和思想认识,最终让教师的成长成为可控、可验的一个发展过程。

学校领导的导向性,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这要求学校领导群策群力,切切实实地给一线教师搭梯子、搭脚手架,优化学校的管理生态、教研生态,为教师成长把好关、画好路线图。校长当好一线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甚至是资源的提供者、教师成长的示范者,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教师的成长,而不能仅是当一个结果的索要者。我们用结果倒推过程,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校长们要想让一线教师规范教学、以标施教、认真治学,首先要从自己规范管理、以标促管、贴心参与开始,而不能沦为“我只要结果,具体怎么干是你们的事情”这样的“命令主义者”。

综上所述,教师从家庭和社会走进学校,虽然不能完全放下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和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生态对教师的成长可以毫无作为。教师的成长,不仅是家庭、社会这两个生态中的成长,更是在学校生态这个事关教育教学及其实践生态中的成长。学校生态的优良性是教师成长的稳定而潜在的深厚资源,可称之为“成长沃土”。学校领导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重视、促进和实现学校生态的优化、改造乃至重建,唯有如此,少数具有自觉成长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快更健康地成长,那些没有自觉成长意识的教师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丁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J].教育探索,2014(11).

[2]陈昆榕.从“自在”到“自为”引领教师幸福成长[J]. 中国教育学刊,2014 (6).

[3]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篇8

罗炳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外国教育史专家,原名廷光,号炳之,1896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学校教师。1928年7月,他通过赴欧美留学考试,公费赴美留学,专攻教育学。1931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湖北教育学院、河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任教。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罗炳之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后兼任院务委员会委员及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任江苏省哲学科学联合会首届副主席,后任学术顾问。1961年,特邀参加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并参与制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

他一生执着教育事业,潜心教育研究,坚持教学实践,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潜心研究,教育领域秉烛耕耘

罗炳之一生潜心教育研究,注重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1926年,任中学教师期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根据教学经验,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论著《普通教学法》,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近现代最早的教学法专著之一。

1936年,在任河南大学教授期间,他整理了在欧美学习参观时的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研究,写成了《最近欧美教育综览》一书,对欧美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1938年,在西南联大文学院任教。由于战事原因,学校几易校址,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罗炳之一家住在郊外岗头村一农家的角楼上,面积小,光线差,楼下的牛舍猪栏更是臭气熏天。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完成了《教育学通论》和《师范教育》。两部著作1946年回到南京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并负责重建了师范学院的附中和附小。

多年的教育实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他在教育领域内的丰硕成果,在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撰写教育论著20余种,论文100余篇,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主要有《教育行政》《比较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大纲》《教育科学纲要》《教育研究指南》《实验教育》《最近欧美小学教育概要》《外国教育史》,等等。

著名教育家邱椿在读罗炳之的《教育行政学》时感慨万千:“中外流行的教育行政学的书籍何止汗牛充栋,但求一能兼用上述四种研究法而获得成果者,我自愧孤陋,尚未见过。”2002年,罗炳之被收入《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书名为《秉烛沧桑——教育学家罗炳之》。

兼收中西,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罗炳之不仅阅历丰富,而且学贯中西。1928年8月至1931年8月,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先后入读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在此期间,他系统研究了欧美的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比较教育”体系;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去美国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访问,积极探索欧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教育。

1934年,为进一步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他再次出国,入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专门研究教育学,并考察欧洲各国的教育情况。

1935年,他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出席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六届世界教育会议,介绍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概况,分发中国社会教育社的实验报告。期间他还顺便考察了德、法等国的学校教育,对西方教育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以后从事外教史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基础。1948年,他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并出席了当年秋季在南京召开的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就如何发展中国教育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出国学习考察的阅历和多年的国内教学研究,使他的教育思想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文化,又融合了中国社会当时的教育现状。他的专著《教育通论》《师范教育》《教育行政》(上、下)被列为“大学用书”。

1955年,罗炳之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出席了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师范院校教育史大纲的编写工作会议,并主持全国师范院校教育史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工作。此后他又编撰出版了《外国教育史》,这是我国研究外国教育史学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及教材编写的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得到广大师生和读者的好评,1985年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后被收入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选编》,作为优秀图书向国内外推荐。

罗炳之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教育的先进理论及教育实践成果,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对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严谨治学,教学实践精益求精

罗炳之严谨治学,对学问精益求精,始终坚持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为四点:一是博学:搜集资料,接触实际,参观访问,博览群书,善于抉择,做到“博学以知服”;二是深思:将搜集的资料分析研究,深思熟虑,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其规律性;三是存疑:不盲从,不武断,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求证:科学研究,重在验证,“无证不信”。直至今天,他的“博学、深思、存疑、求证”治学思想依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罗炳之从教70余年,对教学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从开始上第一课起直至退休,他始终认真负责,从不敷衍搪塞学生,每一堂课都竭尽全力,都要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获。

他的学生回忆道:“罗炳之老师为我们讲授《教育行政学》,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深受学生欢迎。我们毕业后都有较长时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实践,常常以罗老师所讲授的《教育行政学》和他所给予我们的教诲作指南,堪称收益良深。”

罗炳之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应该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他除了传授正确的知识外,更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在回忆罗炳之治学的文章中总结道:“先生精通几国语言,同时又有坚实的古文功底,在研究讲授教育史学时,显得得心应手。他对孟子、荀子、王守仁、王夫之等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分析与评价,都是在占有着丰富的古代史学、哲学作品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不人云亦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把最有价值的研究精华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为人师表,春风化雨

“为人师表,春风化雨”,这是罗炳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24年,河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位先生,打算在暑期之后另就他职,而当他的学生知道这一消息时,即刻来恳请老师留下,学生形容自己如果失去这位教师便如“失母赤子,嗷嗷待哺”。而这位被挽留的教师就是罗炳之。

罗炳之一生以“为人师表,春风化雨”为训,既教书又育人,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多年以后,罗炳之当年的学生在回忆他时仍然饱含深情:“先生的品格、为人、治学态度、奉献精神都是我们的楷模,先生在讲教育史时,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讲到夸美纽斯被迫离开祖国时,他面对祖国的方向,双膝下跪,在灾难深重的祖国前捧起一把热土,感人至深……”;“先生在湖北任教育学院院长时,学校农场将生产的蔬菜分送给教师员工,先生却坚持付钱,从未少付一分一毫;先生从不任用自己的亲属做学校的职工;就是打公用电话没有零钱,过后也一定要设法补交上4分钱的电话费……”

罗炳之也曾经说过:教师为人所尊就在于“必其人道高学博,径明行修,为学者树一良好模范,俾感化于无形”。罗炳之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尊重和敬仰。 “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这是学生对他永远的怀念。

秉烛沧桑,一生倾注教育事业

罗炳之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前清秀才,塾师兼行中医。他自幼随父识字,10岁父亲病故后,入乡间私塾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就学。1918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教育专修科,师从陶行知、刘伯明等教育界著名学者。1916年,从吉安县中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一年他刚刚20岁。他对教育开始产生兴趣,自此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他自己所说:“当小学教师,原为解决个人生活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逐步感到当教师的兴趣,也觉得很有意义,这对我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罗炳之从教70余年,历经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发展变化。作为教师,他为维护师范教育的独立竭尽全力。20世纪30年代,新教育遭受挫折,师范学校被并入中学,成为高中师范科,乡村师范也被无形消灭,教育界有识之士纷纷起来反对。罗炳之与其他中学师范学院科主任联合进行抗议,并以联合会的名义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议案,主张师范独立,在《中华教育界》杂志上著文《师中合并之利弊及个人对本问题的意见》,在上海《申报》上撰文提出“整治全国师范学制”的建议,维护师范学校的独立,终于促成大学院发出通令,取消高中师范科,将其改为师范学校,并增设了乡村师范。

他认为师范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师资,不仅直接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也关系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他呼吁合格的师资培养除了进行智育、体育、美育等培训外,还应该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人格的感化。

篇9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生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Hai'an Bureau of Education, Hai’an 226600, China)

篇10

论民族法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张文香 (5)

藏族女高音之风格及其特点比较研究李英霞 (129)

典型个案研究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实践问题罗宗宇 (125)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形象的悲剧性刘劲松 (124)

草原:文化的反观和自述——中国、俄罗斯、蒙古三部草原电影比较王静 (118)

廼贤叙事诗初探刘嘉伟 (114)

元杂剧与明传奇改写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郝青云 (109)

当代湘西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志特征探析刘兴禄 (100)

论语言冲突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何俊芳 (140)

从藏缅语语法演变层次看独龙语和景颇语亲缘关系的远近戴庆厦 崔霞 (132)

环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初探朱坚真 周映萍 刘集众 (29)

对丽江古城的定位与旅游发展的思考杨宁宁 (23)

论达斡尔族种植业工业化的发展——以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哈力村的调查为基础的研究王玉玲 樊坤 (16)

个人仁慈与制度仁慈江娅 (47)

从村际地戏仪式观屯堡人族群的稳定性张定贵 (41)

试析传统组织资源及其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以贵州安顺“屯堡第一村寨”九溪村为例吴羽 (35)

清政府政策对鄂伦春族社会发展的影响吴亚芝 (59)

简论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内民族关系彭武麟 王宇 (53)

商业广告传播策略的文化适应研究陈冠 (77)

蒙古族天葬的文化内涵及生态意蕴包和平 吉日嘎拉 (72)

旅游业发展中的节日符号操弄——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杨筑慧 (64)

学校教育中的宗教文化问题娜木罕 (95)

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2006年5月13日乌审旗敖包祭祀为个案邢莉 (89)

纳西族、藏族宗教文化交融互渗关系研究——以“数”、卐字符号和阿弥学经为解剖实例李国文 (80)

纳西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余海波

公共管理变化过程分析:德国地方政府财政改革案例研究张红梅

我校喜获12项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

中国“东干学”研究述评常立霓

中亚东干文学与中国文化杨建军

研究民族经济学的力作——评刘永佶主编《民族经济学大纲》额尔敦扎布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出版

社会文化环境对古壮字生存、发展的影响黄南津 唐未平

樊胜岳教授简介

《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出版

忻城壮语语气词ko:n~(231)的形成何霜

日本占领时期蒙古族新闻出版活动述略金海

食物消费习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张建平

论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民族地区税源转移问题王玉玲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出版

生态人类学的“文化”视野罗康隆

《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出版

傣族土司刀安仁爱国长诗《抗英记》刀承华

哈萨克语句法结构关系范畴问题张定京

敬告读者

劳动分工、社会分层与两性角色差异李劼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特性初探刘正发

自然自在的生存与成长——《边城》中翠翠情爱历程探析杨现钦

中国朝鲜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简论郑凤霞

本期导读

文化资本理论视野下土族、羌族语言及其新创文字使用与发展研究宝乐日

基于网格的少数民族特色资源的共享严春燕 张建华

民族地区公证制度中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王琪

牧业社区生态保护研究中的社会学视角——以内蒙古为例常宝

清代新疆汉语特点张洋

机器翻译中维吾尔语动词语法属性描写阿孜古丽·夏力甫

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影响吴刚

苗族民居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赵秀琴

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实现条件赵野春 马太江

水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蒙爱军

邢莉教授简介

回溯与当下——兼论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对象与路径彭武麟

蒙古语基本动词短语结构关系研究达胡白乙拉

丘处机《秋雁诗》释证史冰川

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谢景芳

论“文化空间”向云驹

试论民族艺术审美价值的共同性陈蔚

唐樊衡露布所记吐蕃告身有关问题的探讨赵心愚

论民族地区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曾秀兰

杜甫流寓梓州的浣花草堂情结邓乐群

关于孤竹的探讨苗威

蒙古族那达慕传承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光

摩梭人的“家屋”观念陈柳

从“主谓谓语句”看汉语在语言接触中的强劲活力罗安源

少数民族社会“未编码知识”的管理与创新李晓菲

敬告读者

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源析肖育军

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与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李玉伟

从治理学角度浅析民族自治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訚柏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邢莉

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贺金瑞 燕继荣

论民族政策制定专家参与制度的完善——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为例石亚洲

彝族氏族祭祖礼俗及其文化内涵朱崇先

草原牧歌——《敕勒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及与哈萨克诗歌的关系努尔巴汗

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王伟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探讨董锁成 薛梅

藏语新词术语的创制李永斌

西江苗寨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张晓

群体决策优化的知识场模型甄朝党 陶敏阳

论民族文化的资源化唐德彪

人口较少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的类型与内涵探析——以鄂温克族神话为例汪立珍

教师继续教育是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的保障刘艳秋

蒙古语卫拉特方言的土语划分问题布力格

关注本土语言调查 关心现代语言生活——读《基诺族语言使用情况现状及其演变》李宇明 戴红亮

我国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利用补偿模式研究吴燕红 曹斌 杨进峰 于夫 高芳 夏建新

买提热依木·沙依提教授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散文评述杨春

美国公众民俗学者访问我校邱月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赛音

论民间文化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张建梅 苏哲

行者无疆——试论壮族名士郑献甫纪游诗的文化之维葛永海

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和谐的几个理论问题戴庆厦

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困境——以鄂托克前旗为例王纪芒

凤凰山江苗族银饰探析石群勇

佛立佛多鄂漠锡妈妈探究孟慧英

“大一统”理念中的政治与文化逻辑陈理

贫困和伦理:塔吉克族公法秩序建立的文化阐释——塔什库尔干县农牧区低犯罪率调研实录白振声 黄华均

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黄健英 薛晓辉

论漫瀚调艺人传承的文化交融性李彦娜

藏传佛教在近代蒙古社会衰落之原因分析宝贵贞

王远新教授简介

昭君想像与时代变迁周竞红

人类学、文化批评与欧洲启蒙运动张经纬 李红伟

发展战略新论——论实施生态环境资源转换型发展战略的必然性绒巴扎西

苗族文化的社会控制曹端波

湖南省城步县长安营乡长安营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王远新

反观中国古代思想的人类学研究价值胡鸿保 黄娟

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尹虎彬

简析安多藏语动词的自主非自主与使动自动关系多杰东智

构建中国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江平 黄铸

宗教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建构——白族女性与本主崇拜金少萍

篇11

摘 要:吴然的儿童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他将自然、人文和爱的主题完美结合,在边地风物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童年特有的精神特质的赞美和追求,在陌生化美感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吴然 儿童散文 创作特点

儿童散文出现在“五四”时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云南儿童文学迎来了繁荣,涌现出以沈石溪、吴然、乔传澡等为中心的“太阳鸟”儿童作家群。其中吴然的创作颇具艺术魅力,冰心评价到“朴素自然,我很欣赏。”[1]吴然作品常聚焦于儿童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简单、平凡的事物来描写云南诸多自然环境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在对自然、人文、爱的主题的表达中,营造出一个和谐、广博、充满爱的儿童世界,是献给小读者的一部部小百科全书。

一、和谐自然——儿童成长的天然花房

自然是吴然儿童散文关注的焦点之一。儿童对自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和好奇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和渴望在自然中奔跑、玩耍。吴然的散文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得可让儿童放飞心灵的自然山水世界,并用原生态的、隐含了作者甚至是全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性”[2]的愿望和态度。他从平凡之中取材,细微之处落笔,把自然比拟为一个个儿童形象,在孩子的感觉感受中呈现理想化了的自然。让这充满童稚、童趣的自然陪伴着儿童的成长,并表达着作者对和谐自然的追求,对纯真童年的追忆。如《珍珠雨》《翠湖》《一碗水》《高黎贡山的声音》《小凉山的风》《草地上的联欢会》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泉》,他用充满色彩的语言饱含深情地介绍珍珠泉,其周围环境是清幽的,清澈凉爽的泉水从潭底冒出晶亮、饱满、五彩的水泡,在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的抒发中,将一个好奇于山水、想象力丰富的儿童形象塑造出来。

二、淳朴而多彩的人文——儿童成长的摇篮

吴然的儿童散文常在边地各民族的节日风俗民情、乡村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展露云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快乐和健康的成长,既抒发着浓厚的乡情和亲情,又呈现出独特的边疆少数民族异域风味。如散文《彩蛋节》《鲜花节》《尝鲜节》《火把节》等是直接以民俗节日命名的。有一些散文则把民俗情节自然穿插在故事叙述中,如《在美丽的大理》中的“葛根会”等。他以儿童的视角把孩子真切、生动的生活情境与那些古老的节日节庆场面结合在一起,描绘得生动而又独特。如红河哈尼族的“长街宴”,是经过一个有着成年人思维的少年形象“我”讲述出来的,通过“我”的视角,穿少年眼中的爱情——“我”的姐姐和阿迪哥的爱情,一种美好、淳朴的民风民俗悄然流露,让儿童在作品阅读中既获取了独特的人文知识,又满足了探寻新奇的阅读心理。

三、无私的爱——儿童成长的精神平台

爱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吴然散文创作关注的又一焦点。吴然是一位满怀爱心的作家,他以“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表达母爱、父爱,传达亲情、友情、师生情,使其作品有一份浓浓的爱意。如《妈妈教我一个字》通过儿童“我”的回忆来讲述母爱的伟大,读起来朴素亲切,字里行间满蕴着“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在《梧桐树》中儿童对梧桐树充满关怀和爱,感谢它夏天带来的浓荫、秋天带来的阳光;《爸爸的相册》里表达着儿童与同龄人、长辈之间愉快地交流沟通,萍水相逢时一见如故,分别时依依不舍;此外还有对年少读书时光的经久犹新的同学情谊的追忆(《老陀轶事》《铜墨盒》);有以温馨的亲情为主旋律的(《我捧起了珍珠》《玉》《书包》《走月亮》《女儿高考》)等。

四、吴然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多元性

吴然就是一位充分发挥精神主体性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用仅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修辞、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视角来构筑其散文世界,并在艺术方法上呈现出开放式的多元性特征。

首先,他将儿童视角、第一人称、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融合于一体进行叙事。第一人称的儿童叙事身份,使主人公与叙述者保持了统一,叙述者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统一,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回到”童年,使自己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之中。《表哥家的燕子》开篇先以“我”的称谓向读者传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天)和地点(表哥家),接着“我”开始了具体的描述,通过“我”与表哥的对话及和表哥看小燕子的事情,最终说“我记不得老燕一天来来回回飞多少次。为了它们的小宝宝,它们是多么辛苦啊!”[3]类似的作品还有《和花朵说悄悄话》《我的小马》等。这些作品和特定的读者取得了某种心理上的一致,拉近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产生的亲切感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和心灵。

儿童散文的写作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吴然从儿童的感觉出发,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加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在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灵动。《歌溪》采用比喻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上着手,在神奇、俏皮、欢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朴素的描写里,展现出一个聪明、活泼的儿童形象,透露出对歌溪的喜爱、赞美之情。《学校旁边一条河》用反复、排比等手法,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将西洱海的功能展示出来。《快乐的夏令营》中的“圆弧形的树冠,美丽如同一柱绿色喷泉……投下巨大的浓郁。”[4]一颗壮大、葱绿、挺拔的龙血树便立于读者眼前。《哭泣的昆虫》在毛毛虫们与人类的对话中融入了拟人、象征、夸张的手法。多种修辞与形象性的语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散文灵动、清丽、有趣。

吴然对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还体现在他糅合了诗歌、小说、童话等多种文体的写法。在《珍珠雨》中融入了诗的笔致,“天多明净,遍地阳光,珍珠般,一颗颗,挂在草叶上,挂在花瓣上,挂在柳条上……哦,下了一场太阳雨,下了一场珍珠雨呵!”既充满了诗意,又创造出鲜明欢快的节奏。类似的还有《三月,我们去植树》《春娃娃》《蓝色泸沽湖》等,这些作品充满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意。而在《踩新路》中,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小霞客游记》突破了儿童散文的惯有格局,吸纳了小说创作的手法。他还师承郭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童话的写作方法。《哭泣的昆虫》则讲述了哭泣着的毛毛虫、蛇、蜻蜓与人类的对话,通过昆虫们的自述,传递出了作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虑,激起儿童对生命、对环境的一种思考,激发了儿童的环保意识。《伞花》《小鸟和守林人》等散文中也有童话的色彩,这是吴然丰富散文表现方式的成功尝试。他常在民情风物的描写中,插入神话、传说,这是他在创作上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吴然从事散文创作已经20多年了,纵观他的创作就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回到”童年的路,“回到”童年。吴然的儿童作品是用真、善、美孕育的:美丽和谐的自然、质朴善良的人类、精彩淳朴的民风民俗,儿童在作品里收获了爱,得到了理解与认同,满足了内心体验的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富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真情的赞美,蕴含了对生态自然的渴望和呼喊,对纯真、明净的童年的呼吁,呼吁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保护儿童的“完整性”。

(指导教师:邓家鲜教授)

注释:

[1]曾扬:《浅析吴然儿童散文的美学特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

[2]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3]吴然:《我和鸟丽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篇12

关键词:临床医学;金字塔;;基础攀登;思维方法

老百姓有句口头禅:姜是老的辣。病人就医,也喜欢找老医生,因为老医生见多识广,医术好。年轻医生进入医院工作之初,可以说什么都不会。当有了一定的年资和业绩后成长为主治医师,再后来成长为医学专家,一步一个脚印,都知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几年、十年,而是几十年的“万里”,需要连续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如马遂教授所言,这是一个“终生吃苦奉献的过程”[1]。那么,年轻医生们是否了解这一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呢?这一过程是否可以缩短一些,更快捷一些呢?

这里先说一个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大报刊正在传颂的普通人士的故事。王顺友是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一位苗族乡邮员,一位马班邮路上的小人物。他牵着一匹马,一年330天行走在海拔5000米至1000米的险峻高山河谷之中,为边远乡村的农牧民送去报刊和邮件。一趟邮班来回要走28天,20年来行程己达2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走了21趟“”,成为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给予我们医生们的最大启示是:他每趟走着同样的路,但每趟邮包里的邮件都是新的。他知道“人在邮包在”的责任,执著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我们医生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门诊、查房、手术,但是,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新病人或病情的新变化。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不同,责任不同,苦和累也不同,也是为了一种事业。只有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达到事业的目标,这就是成功,但决没有捷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有一些医学专家的“自述”类文章,或是记者专访见诸报刊(最先始自《中华内科杂志》)或专著(如《名医手记》),记述了他们几十年从医道路上艰辛、丰富而多彩的人生世界,他们的从医之道、治学之道、成长之道,他们的仁爱之心、精神境界与思维方法。特别是吴英恺院士生前主编的《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2]一书,封面那巍峨壮观的巨大金字塔图案,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它昭示我们,全国两百多万医生从踏入医院之门起就开始在这个金字塔上攀登,只是每个人所处的层面位置不同而己。事实上,只有一部份医学专家们攀登到了金字塔高端的医学圣殿。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起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应该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法。从他们几十年医学人生耕耘、奉献、奋斗和创造的过程来看,可以将这种思维称之为金字塔思维。这是教科书上、辞典上、百科全书上所没有的宝贵财富。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文化理念,是老专家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他们也曾经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却将人生中最不平凡的历史印迹镌刻在金字塔上。

这是在金字塔上完成的医学人生。它不同于王顺友式的,也不同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同样需要有真诚的心灵、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才能完成。这样的从何开始?显然,从基础开始。

有人说,金字塔的顶端因它的基础而存在。

建高楼、修路、架桥,都需要事先打好坚实的基础。临床医生在医学金字塔上攀登,或者是构建自己的医学人生金字塔,也必须从基础作起,打好坚实的基础。事实上“,打好基础”常常是上级医生、医院对年轻医生们告诫的一个重要话题。

对每一位临床医生来说,临床医学的基础有两个概念。首先“,基础”是一个有形无形的大平台,是一个过程,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应用自己从学校中带来的有限“材料”即理性知识,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去构筑。“材料”的质量、品种、数量不同,采取的方法、途径不同,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则每个人打下的基础也就不同,未来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其二,这里的基础指的是从医的知识、技能、医德、素质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在老专家们常常告诫医师们的“三基三严”里。她是黄家驷院士于1961年总结协和40年的办学经验时提出的24字方针,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严肃态度[3]。这一方针在国内医学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成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思想精髓,临床医学工作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行为准则。

很显然,医学基础是我们临床医生赖以立足、生存的空间和根本,从事医学活动的舞台。打好基础的意义,一是基础质量不高,则难以攀登,难以实践和完成临床服务、学习进取、发展医学的重任,难以成为一个好医生。二是基础坚实,将成为前进的后方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医学知识“战略储备”。三是基础厚广,既有利于以后的攀登,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甚或出奇才。四是有了牢靠的基础,也就有了前进的信心、动力、激情和活力,事业的成功就有了目标和希望,医学人生也将受益良多。那么,这样的基础或基础攀登是怎样一回事呢?年轻医生们应该怎样作,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

前面说过,打基础是一个过程。老医学专家们认为,临床医生们的这一过程需要5~10年时间才能完成,这10年间主要是作好住院医师,如能作好住院医师的锻炼,则将获得很大收获(包括晋升为主治医生),奠定的医学基础质量最高,含金量最大。吴阶平院士认为,这10年是医生们的自然成长阶段,主要是感性认识,逐步取得经验积累和业务进步[4]。曾昭耆教授说,10年的关键“又在于第一年的起步要迈好”。照此看来,这10年还可细分为多个阶段(阶梯),好比是金字塔上的最初几个台阶。每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但又互为基础,联系紧密,一边打基础,一边在攀登,不断获得提高和进步。

现实中可以看到,年轻的医生们无论是对第—年,还是对5~10年这个过程缺乏认识,缺乏思想准备。工作多年,收获与进步不大,有不少人就停顿了、后退了,很难攀上第二个或第三个10年的高层阶梯。相反,第一个10年的基础打好了,就很容易攀上吴阶平院士所说的医学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即自觉成长阶段。这里介绍几位老医学专家们的故事,他们年轻时也是普通的人,很平凡,只是他们的基础攀登很有特色,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吴阶平院士讲自己做实习医生、住院医生时的经历,核心是“为做好医生学本领”[4]。他自述21岁时还未“开窍”,成绩平平,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勤奋。还因病休学了半年。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始接触病人,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同学差。父亲希望自己做一名好医生。这时认识到要学本领[5],做好医生,解决实际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就成了自觉要求、自觉努力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陡增,三年级结束时被评为全班两名优秀生之一。

当时,不论在病房见习、听课、读书,吴老都怀着“学本领”的目的去进行。临床中的所见所闻,教师和上级医生的言谈举止,分析问题的方法,各种学术活动(包括教师的学术讨论,受到科学讨论的熏陶),都进行观察和思考,努力从中学到本领。他举例说,诊治了几例阑尾炎后,感到临床表现、病理表现、手术难度有不少差异。遂给自己提出要求,术前尽量分析炎症的程度,腹膜腔内的反应,阑尾内有无粪石,阑尾的位置等,先在病历中记录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根据。为达目的,在病史采集、体检、临床分析中更加细致周到。同一个病例,有意识地对待后,所取得的经验远多于一个简单的诊断。因此“,学本领”成为他成长的开始,也是人生转折的开始。其他学本领也是有意识地学,学的意识强;勤奋学,苦练基本功。如:

•写病历:像写论文一样对待,锻炼了写作能力。

•换药:观察研究怎样揭除敷料、清理创面、如何包扎,使病人不痛。

•拆线不痛:反复研究,改进拆线方法。

•手术铺巾消毒:深思熟虑,碘酒酒精不乱流,铺巾次序不乱、位置准确得当。

•当助手聚精会神:观察手术步骤、细节,术者的一切操作和精髓,下来后闭目思“过”(另有一位心胸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早年的学医生涯中,也是对每一例手术病人术后回家“过电影”,回想每一个手术细节,做手术笔记)。

•观察:总结出两类医生手术的优缺点,走向自我,轻车熟路,从容不迫。

吴英恺院士做实习医生、研究生、住院医生时的作法和体会是,不着急、细心看、多思考、当好助手,从多帮达到多会。他常常在鞋盒和抽屉中练习深部打结的基本功。重视学会和掌握好“床旁艺术”这一基本功,即细心地听取病史,系统地进行体检,反复进行临床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分析,做出临床判断。他要求自己每前进一步都要在学术上有所进步,克难苦研,自强不息,勇于攀登[6]。

裘法祖院士和赵玉沛教授指出,青年医生要像敲钉子一样给自己施压,不要“眼高手低”。他们还总结出打基础的以下做法[3,7]:

•三多:多听:听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听老一辈讲述;多看:看病历、看手术操作、看学术文献、注意国外的新技术新进展、观察病人的病情经过和变化;多做:多做各种操作、手术,不抢做大手术,尤其是不要单打一。

•三会:会做手术操作,特别是常规手术,更要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处理;会讲自己的意见、论点,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会写病历、科研文章、调查报告、临床病案分析,写临床的点滴体会。

•三不:不要急于进入某一专科,不要急于在住院医师期间做上大手术,不要急于成为某—专科的权威。初入医门,第一个5~10年打基础,就是扎根临床,根深叶茂;就是学本领,学的是临床专业技术的基本功,为病人做好诊治的基本功,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成自己的经验。同时,还要兼顾其它多个方面的基础学习和训练(如科学思维能力、与同事和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临床科研能力等),又不断地从理论上提高认识。经验和认识发生质变,就会使自己的临床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客观地说,在5~10年的临床过程中,每位成功的医生都会有几次或多次这样的质变,每次都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基础攀登的过程,就是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在岁月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逐步走完了它的历程,医生们也逐步地走向成熟,医学人生在金字塔上的迎来了转折,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超级秘书网

赵玉沛教授曾谈到美国医学生、医师的培养须经过“严酷的‘金字塔’式的淘汰制”。显然,这是一种不进则退、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在当今世界,医生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巨变和历史性的创建,医学正经受着越来越多新信息、新技术、新观念的冲击,医生的从医行为,正从过去传统的理论知识+个人经验与技能模式,向最佳医学证据+高素质临床医生的现代模式转变,倡导医学人文精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医院的发展正在从设备、物质、信息、人才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作为这个时代的医务人员,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存、成长理念,路应该怎样走,何处是归程?令人深思。

金字塔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就在金字塔上。“科技越多地引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想寻求高思维的平衡,寻求人性的稳定”。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8]。因此,用金字塔思维来指导我们每位医生在金字塔上的“”吧,医学是一项惠济苍生、功德无量的事业,梦想之根就在脚下,金字塔上可以演绎人生的精彩篇章、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1]马遂.尊重科学规律,培养新一代优秀临床医学人才[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11.

[2]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3]赵玉沛.为青年医师成才把脉[N].健康报,2003-01-28(2).

[4]吴阶平.对成长的体会[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40-153.

[5]王澍寰.我所走过的路[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3-43.

[6]吴英恺.谈医道[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54-163.

篇13

同桌出走之后……兴仁县城关三小六年级(2)班杜佳林(指导老师:张匡菊)

哑母黄平县野洞河乡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陈玉林(指导老师:杨海涛)

二等奖(4名)

太阳公公平坝县逸夫小学二年级(1)班戴国庆(指导老师:徐国珍)

我的“小猴子”兴仁县城关五小四年级桂飞翔(指导老师:张贵琴)

一只小狗的自述遵义县乌江镇坪塘小学三年级(1)班王志萍(指导老师:杨几多)

7分钟都匀市第七小学六年级(1)班莫金秋(指导老师:莫周远)

三等奖(8名)

蜘蛛的故事贵阳市甲秀小学六年级(2)班刘(指导老师:庞大红)

叶子贵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宛偌冰(指导老师:蔡立殊)

花溪游记清镇市红枫六小四年级(2)班李妮谕(指导老师:唐玉书)

外婆家的梨花毕节市团结乡中心校四年级张蓉(指导老师:张发菊)

假如我会变兴义市向阳路小学四年级(3)班龙子超(指导老师:郭庆书)

跳皮筋遵义县枫香镇纸房小学三年级(1)班罗迪(指导老师:熊明光)

烂漫蝴蝶花沿河县洪渡镇中心完小六年级(2)班王雪(指导老师:何伟)

我的老师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三年级(4)班赵曼云(指导老师:刘钰)

佳作奖(100名)

我的乌龟小弟贵阳市尚义小学四年级(5)班朱薪潼(指导老师:赵文)

可爱的小乌龟贵阳市小河区一小五年级乐健恒(指导老师:张培华)

冰战贵阳市白云六小五年级(2)班朱(指导老师:罗燕琴)

我的表弟兴义市顶效镇顶效小学三年级(1)班唐应涛(指导老师:张)

让座兴义市坪东办东贡小学五年级邹莉(指导老师:李锦昭)

真没想到兴义市坪东办东贡小学四年级(2)班陆燕(指导老师:李乃香)

长大了我也要变成你兴义市坪东办大寨小学四年级张家发(指导老师:李婷)

家乡的夜晚兴义市顶效小学五(2)班唐铉(指导教师:肖慈芬)

小雪人兴义市下五屯中心小学三年级(2)班颜家琪(指导老师:李满艳)

微笑兴义市则戎乡安章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吴兴莹(指导老师:查玉仙)

小木船兴义市则戎乡安章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林金童(指导老师:查玉仙)

母爱,让我勇敢兴义市则戎乡安章中心小学五年级徐泉月(指导老师:查玉仙)

父爱无言兴义市马岭镇纳省学校六年级(1)班李丽(指导老师:杨兴艳)

母亲的眼睛兴义市盘江路小学六年级(4)班王梦云(指导老师:王奕)

我最敬佩的人兴义市猪场坪乡石笋小学六年级舒韵(指导老师:舒飞)

妈妈,我想对您说兴义市红星路小学六年级(3)班林颖(指导老师:杨辉兰)

我喜欢他兴义市郑屯镇中心小学四年级(2)班刘艳(指导老师:李静)

大难见大爱兴义市郑屯镇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何云婕(指导老师:邓文娟)

体验乡村生活兴义市向阳路小学五年级(4)班罗思贤(指导老师:舒福翠)

有趣的一天兴义市向阳路小学五年级(4)班柯迪(指导老师:舒福翠)

小狗“欢欢”普安县兴中小学二年级(1)班吴瑶(指导老师:李萍)

春天我们植树去普安县兴中小学二年级(1)班代卫娟(指导老师:李萍)

一件小事兴仁县下山学校四年级(3)班王迪(指导老师:张和艳)

我的小闹钟兴仁县下山学校四年级(1)班宋天高(指导老师:王莹)

我的妹妹兴仁县城关三小五年级(3)班朱琪琪(指导老师:吴杰)

我和妈妈兴仁县百德镇新元小学四年级(1)班杜明成(指导老师:田茂怀)

田野金秋之夜兴仁县百德镇新元小学六年级(2)班陈杰(指导老师:吴必忠)

石榴树贞丰县五小四年级(2)班王正龙(指导老师:李娟)

大年三十贞丰县者相一小四年级(1)班王昌香(指导老师:徐波)

在巴掌中长大贞丰县者相一小六年级(3)班罗胜青(指导老师:杨梅)

爸爸妈妈和好了贞丰县者相一小五年级(2)班曾仁松(指导老师:陈天炼)

三岔河贞丰县一小六年级(2)班毛明聪(指导老师:张倩)

小书虫望谟县打易小学四年级(2)班梁桂花(指导老师:杨松霖)

抹不去的记忆望谟县第三小学六年级(1)班岑注谊(指导老师:罗杰)

德琪大传望谟县打易小学六年级(1)班于德琪(指导老师:杨昌德)

送礼安龙县钱相乡红旗小学周兴街(指导老师:余启江)

童年趣事安龙县海子民族小学三年级(1)班冯泽海(指导老师:王昭玩)

礼物的风波纳雍县阳长小学五年级(2)班张曼(指导老师:樊章翠)

那时我真傻纳雍县阳长小学四年级(1)班吴风(指导老师:张劲松)

胆小的我纳雍县阳长镇红艳小学郝全发(指导老师:刘露)

我的村长爸爸赫章县财神镇中心小学五年级(3)班施玲(指导老师:杜志会)

难忘的一封信赫章县六曲河镇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袁毅(指导老师:张兰君)

调皮的弟弟赫章县平山乡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朱松(指导老师:杜天华)

家乡的酸菜金沙县太平乡中心完小六年级(2)班曾于芬(指导老师:闫哼菊)

粗心的妈妈威宁县秀水乡一小三年级(2)班张进芳(指导老师:王秋艳)

宜宾之旅威宁县一小五年级(4)班王筱菡(指导老师:刘惠)

一生铭记的日子威宁县云贵乡光明小学六年级龙飞(指导老师:夏举仁)

妈妈,不要这样威宁县麻乍小学六年级(2)班朱婧(指导老师:杨万早)

爸爸妈妈我的心好痛织金县少普乡中心校四年级(3)班刘松林(指导老师:彭元鑫)

我和阿黄织金县少普中心学校三年级(3)班刘自然(指导老师:包兴琴)

布满荆棘的求学路织金县金龙中心校四年级(2)班唐梅(指导老师:左秀微)

一棵小草的自述织金县黑土乡中心校五年级(1)班李群(指导老师:田庆松)

心灵深处大方县大方镇大屯小学四年级(1)班吴参任(指导老师:黄家琴)

秋天的田野大方县小屯中心小学创新作文班熊玲(指导老师:梅林)

一个鸟巢大方县鸡场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卜杨龙(指导老师:罗梅)

我和罗倩大方县鸡场乡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曾梅(指导老师:翟绪发)

我复学了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六年级(2)班彭永仙(指导老师:欧家民)

游黔灵公园黔西县城关镇黔东小学五年级刘煜(指导老师:蒋敏)

造军舰遵义县第七中学小学部一年级(1)班蒋逸昀(指导老师:旺国艳)

游乌江渡遵义县沙湾小学四年级(1)班周茜(指导老师:张琴)

校园里的季节遵义县乌江镇坪塘小学三年级(1)班许大会(指导老师:杨几多)

放风筝遵义县枫香镇纸房小学三年级(1)班袁晶晶(指导老师:熊明光)

我的大朋友遵义县乐山镇乐山小学三年级(1)班周钰茹(指导老师:况顺畅)

秋天的色彩道真县城关二小三年级(2)班陈奥博(指导老师:张琼艳)

大地颤抖的时候道真县大矸小学三年级(2)班杨建敏(指导老师:冉宇琴)

换位道真县三桥镇永锡学校五年级李明霞(指导老师:冉继锋)

不翼而飞的“三八线”正安县第一完全小学五年级(7)班刘郑会(指导老师:向新玲)

故乡的小路正安县第一完全小学六年级(1)班蹇林瑶(指导老师:杨长丽)

哎……我的周末荔波县二小六年级(3)班尹若诗(指导老师:杨昌凤)

当姐姐的“酸甜苦辣”荔波县二小六年级(3)班覃静(指导老师:杨昌凤)

我被弟弟耍了罗甸县逢亭小学六年级(1)班罗智(指导老师:夏兴勇)

旅游的收获平塘县塘边小学五年级(1)班田伟(指导老师:雷普芝)

香橡皮平塘县塘边小学五年级(1)班田伟(指导老师:雷普芝)

苦命的哥哥江口县何坝九年一贯制学校六年级夏成阳(指导老师:周静)

好汉哥沿河县联桥完小六年级(2)班肖磊(指导老师:肖彩鸣)

牵牛花德江县平原乡完小五年级牟红(指导老师:田维香)

美丽的春天德江县煎茶镇中心完小六年级(3)班王琴(指导老师:胡仕容)

我的好伙伴德江县青龙一小六年级(1)班何民烨(指导老师:晏大强)

季节的色彩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孟新怡(指导老师:申爱琴)

蒲公英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六年级(2)班熊芮(指导老师:王玲)

云六盘水市钟山区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吴国宁(指导老师:刘钰)

我的妈妈普定县坪上村坪上小学六年级(2)班王迪(指导老师:杨永龙)

糊涂的警长关岭县花江镇二小五年级(1)班王东民(指导老师:胡江明)

三仙峰凯里市大风洞乡冠英小学四年级(2)班杨国发(指导老师:谭泽周)

“火辣椒”班长凯里市第二小学六年级(1)班吴桂花(指导老师:罗承梅)

西江丹寨县南皋小学六年级杨青青(指导老师:王正伟)

可爱的小猫黎平县城关四小三年级(2)班程黎阳(指导老师:陈艳)

记忆深处镇远县蕉溪镇河口片区中心小学四年级吴昌江(指导老师:左联富)

外婆的油炸粑镇远县蕉溪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张铭涛(指导老师:聂开周)

善良的妈妈镇远县蕉溪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杨娟(指导老师:刘庆琼)

我的家乡黄平县新州一小六年级(1)班潘婷婷(指导老师:阙德英)

胆小的我黄平县新州中心校六年级(4)班滕晓艳(指导老师:唐秀英)

妈妈的爱锦屏县瑶光小学六年级(2)班杨艳琴(指导老师:龙文焰)

我的爸爸锦屏县瑶光小学四年级张宏铃(指导老师:欧永红)

那个悲痛的日子锦屏县平敖小学六年级姜梅柳(指导老师:陈礼杏)

家乡的银杏树锦屏县文斗小学三年级姜银丹(指导老师:王声春)

龟兔赛跑雷山县丹江小学四年级(5)班任斌(指导老师:吴顺敏)

心灵的烛光台江县施洞镇中心小学四(1)班刘(指导老师:龙泉)

篇14

他来自中国最大的村――农村;他早《非诚勿扰》十年开始频繁相亲活动;他明白天赋神力

>> 29岁的遗书 16岁的校长 “29岁市长”的“成功标准” 29岁的中秋聚会靓丽妆 29岁前变富翁的秘诀 黄岗的乡村教育运动 慧心大师的网校情缘 互动的,才是好网校 中学校长遭勒索:背后是17岁女生那泣血的心 警惕“29岁现象” 职场女性29岁前变富翁的秘诀 王华东29岁陪唐岩敲钟的神人 29岁当上优衣库的大区经理 30岁清华校长的启示 丹阳教育网校的现状分析 “29岁综合症” 29岁婆婆与38岁儿媳的另类夺位之战 29岁的许志华在“匹克模式”打上自己的烙印 29岁英国军官与晚年慈禧的跨国恋 30岁前不要去在乎的29件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29岁的黄岗中学网校校长 29岁的黄岗中学网校校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雨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题记

他来自中国最大的村――农村;他早《非诚勿扰》十年开始频繁相亲活动;他明白天赋神力的终极解释就是:你要有梦想;他的弟子号称百万,他在2012年完成网络教育行业最大的逆袭:由商变成东家;我有信心他有资格名列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他是汪建宏,黄冈中学网校校长。 雨豪评述

这是一个标准的丝逆袭故事。站在今天的成绩上,他自信地宣称2014年度营收将超过10亿。他爱用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我想的更多些:有谁只是简单因为理想而成功?从误打误撞进入教育行业,到择名校、选福地,再到从全国众多的中脱颖而出,反客为主,把一个10多年盘根错节的网络教育公司带入了新的发展速度,仅仅是靠梦想吗?任何一种降服,我同意梦想是基本条件,但也仅仅是基本条件之一。品牌优势的取得,营销模式创新,用户体验的创新,你说在这个故事里哪个能少? 建宏说:“梦想其实是有力量的,只要你相信它、坚持它,不断思考,不断追求,你就会发现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牵引着。”好吧,我只是想牵引你先看完这篇文章。 汪建宏自述

我是在河南农村长大。农村孩子小时候受家里的影响比较大,我初中的时候,爸妈就经常给我安排相亲,因为担心长大找不到媳妇儿。一般来讲,村里比较有影响力的,才有资格到女孩家提亲,妈很担心,就带我四处相亲。5公里范围以内基本上好的闺女被人挑光了,就到5公里以外,但是从未成功,因为人家都看不上我们家。妈特担心,觉得这孩子长大肯定是完了!我当时就跟我妈说,农村的闺女咱也看不上,要找媳妇儿将来也要找个城里的。所以我的第一个正式的梦想是关于找城里媳妇儿的。

就从梦想开始说起吧。从我的经历而言,梦想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只要你去想它,想得越多,时间越长,达成的可能就越大,这是我经常给员工说的。正如白天经常思考的东西晚上容易梦到一样,娶个城里媳妇儿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了。在农村,最容易被羡慕的职业其实是学校的老师,那算是离得最近的“公务员”了。爸妈觉得自己是农民,孩子将来如果能当老师,祖上应该烧了很多柱香了,所以我妈从小灌输我长大后最好当个老师,我就跟我妈说当什么老师啊,要当就当校长。结果创业的时候一不小心又选择了网校,结果现在是全国300多所学校的校长,呵呵!这应该也是跟梦想相关的。

2000年,我在河南一所非重点大学读书,读到大三,选择休学和一个哥们儿成立了一家卖电脑配件的公司,这个事后来没干成。终结以后,还想继续折腾,没钱,跟我舅舅借,舅舅语重心长说,你如果结婚、盖房子都借你,但做生意,我们家根本就没这基因,还是算了吧。

没辙,我就选择去找工作,就找到北大青鸟,虽然我是学计算机软件的,但我选择了做招生工作。在宁波北大青鸟分校,整个销售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干上去的,营业额在我手里做到过千万。2005年的时候,我就萌发了再次创业的想法,不安分的心又活跃起来,于是就在宁波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当时我没有从事跟北大青鸟一样的职业教育,因为资质也比较难取得,还有品牌的问题,就转做中小学学生培训。折腾了一年多,从2006到2007年,差不多有两三百万的营业额,但是我觉得不是很行,同时宁波市场本身也比较小,我就想要突破自己,是不是应该找个大品牌做一做?后来,我找到黄冈中学网校,黄冈中学网校的创始人其实不是我,最早是TCL李东升下面的信息产业部吴士宏投资的,做这个网校。投资完了不到一年时间TCL要上市,就把那个信息产业部砍掉了,砍掉之后就跟黄冈中学终结了合作关系,那时黄冈中学网校就处于休眠的状态。

这块业务随后被一家叫太奇教育的公司接手,我选择了加盟模式和网校合作,并且重新选择了创业地点:深圳。我把在宁波赚的那点儿钱给网校交了加盟费,在深圳成立了学路公司,就开始摸索网校的运营方法。几个月之后,我请了搞教育的人吃饭,请了三桌人,这30多个人全都反对我搞这件事。这帮哥们儿跟我说,你最好从哪来回哪去,因为深圳根本就不缺少教育资源,更不缺少所谓的名师品牌,你这一套在深圳肯定不行。他们说,你现在收手的话还能剩点钱,现在不收手那点儿钱肯定全都亏掉。

可问题是我当时所有的钱已经投了,无路可退。我就不断地探索,到底怎么样能够让家长和孩子接受我们这种比较新型的辅导方式。我们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把黄冈中学的课件录好,放到网上去,买完之后回家就可以学习的那种,费用很低,理念很新,在2007年的时候辅导班都是大班,还没有小班和一对一,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网络教育是骗子。现在大家都已经认可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今年腾讯在收购传客,YY也准备进入教育。

通过2007到2008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好的方法,起名叫:共同成长。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要考出好成绩的话,就必须共同成长,不但孩子自身要进步,家长本身也很重要,如果提供的不是最优质的教育环境,那么这个孩子不可能很优秀。我们提出让孩子、父母、家长,包括老师,联合起来共同成长。

我们联合了很多专家拿这个理念到学校里面去宣讲,基于这种方式,在2008~2010三年里,我们增长迅速,从深圳一个城市逐渐扩展到珠海、广州、东莞、佛山、汕头、揭阳,于是我们就成了黄冈中学网校最好的一家商。到了2011年,广东省被我们差不多布满了,有20家分校了。当时我们有点头痛,我们的营业额接近一个亿,而网校总部营业额还很小,只有一两千万元。经过谈判,经过学路公司的A轮融资,我们跟太奇公司以股份置换的形式合并了,共同运营黄冈中学网校。

2012年一整年,我们在全国建了差不多一百家直营分校,还有将近200家加盟分校。为什么我们能完成从商到运营商的逆向收购?我觉得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是信念,对我来说我真的把网络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做了,开始时候就已经没有退路,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通过2008年一年的探索,我们摸索出了一套体验教学的模式,就是我之前谈到的共同成长,也就是标准化的网络教育课件+地面体验中心。2013年,我们准备进一步拓展新市场,即将推出一款教育Pad/移动学习Pad。这个Pad打开摄像头,就可以跟黄冈中学的某个老师直接交流。我相信移动学习绝对是未来的趋势,不可阻挡。

关于黄冈中学。大家以为黄冈的奥赛很厉害,其实黄冈除了奥赛,它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也很厉害。它有好的传承,第一个是集体备课,我们今天上函数,就是由黄冈所有物理老师一起来备课,这就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很厉害。第二个就是黄冈所谓的题海战术,它是让老师走进题海,让学生走出题海。什么意思呢?老师做千习题、写千字文,老师做一千道题从其中选十道题让学生做,写作文是老师自己先写,写完了自己觉得哪个点比较重要,再让孩子来写。

为什么黄冈网校能顺利完成2012年的快速扩张?首先是经过互联网技术打磨过的标准化产品。在教育培训产业,最难管的永远都不是销售团队,而是教师团队,销售可以靠提成激励、薪酬激励,但是怎么能保证老师把孩子的学习效果做好呢?这一定是靠产品的标准化,产品一旦标准化了,复制也就容易了。其次,到目前为止,我最大的管理心得是速度能够冲掉弊病。很多人认为,发展太快了管理一定跟不上,或者会脱节。我的认识恰恰相反,我认为平台够大、机会够多,员工的成长速度也会相应加快,积极性会更大,也就是说速度有时候会把很多问题给冲刷掉。比如去年的校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当大区的区域经理彼此竞争的时候,管理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关于未来。我们希望未来是聚焦在怎么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让他成为创新型人才,这是企业新的使命。我们以前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这其实不对。提高多少分、考试得第几名,这些东西一定会过时的。 雨豪评述

“产品做得足够精,体验做得足够好,客户是不会抛弃你的。”这是汪建宏的判断,也是我的共识。解读这个故事,我想先把梦想的力量放一放,聚焦在一个点:用户体验的创新。说得庸俗点儿,建宏的这段燃情网事,他讲的那些互联网给予的标准化、可传播,实际上都是帮他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用户买账,也就控制了成本;控制了成本,就帮他在整个竞争中变得更加有竞争力。用户体验创新有多重要?大约一年前,北极光投资创始合伙人邓锋曾在中欧商学院的讲堂上传播他对当今创新趋势的判断: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用户体验创新,唯此三足鼎立,其他并不足道。正是用户体验,仅仅十二年间,自苹果iPod的崛起,“用户体验创新”作为创新一种已经登堂入室,在公众的认知中其重要性顺利地完成了从丫鬟到小姐的转变。一句话,这个时代,你不过是活在体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