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省会经济圈;安徽舒城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83-02

舒城县委、县政府早在2008年就提出积极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省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举县而为,全力推进,力争在六安市率先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现结合舒城县实际,就现阶段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快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对策进行探讨如下。

1舒城县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业产业化进入上规模、上档次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舒城县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320多家,年产值近40亿元,涉及粮油、茶叶、板栗、畜禽、水产、蔬菜、羽毛、羽绒等种养业和加工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5家,年创汇总额达6000多万美元。

1.2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舒城县现已初步建立各类种植、养殖现代农业小区逾140个,省、市级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小区33个,总面积3万hm2,产值达13亿元。2011年杭埠产业园被安徽省政府授予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县开发区和七星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农业部授予的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舒城县还拥有舒丰蔬菜科技示范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以及2 666.67 hm2的桃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66.67 hm2的柏林现代农业园区。全县已建立3.33万hm2优质稻、1.33万hm2优质油菜、1.33万hm2高效蔬菜(含复种)、0.44万hm2名优茶、2.33万hm2板栗、1.00万hm2油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1.3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壮大

目前,舒城县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43家。现已形成夏星食品、友勇米业、万佛湖渔业、华强羽绒、舒绿茶叶、景山食品等为龙头的六大系列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

1.4品牌农业初具规模

舒城县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初步建成特色农业专业乡镇8个,分别是城关镇(羽绒)、晓天镇(花卉)、杭埠镇(粮油)、干汊河镇(羽毛)、舒茶镇(肉鸡)、汤池镇(板栗)、河棚镇(油茶)、张母桥镇(竹编);一村一品专业村33个,从事专业生产农户数2.1万户,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 812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5%。望母寨牌有机板栗、万佛湖牌有机鳙鱼鲢鱼、舒城小兰花茶等名优农产品申报了地理标志登记。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机遇

现阶段,我国在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生态环境、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安徽省把舒城县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当地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申报一些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的支持,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2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机遇

安徽省政府为加快形成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印发了《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8月撤销地级巢湖市,表明安徽省加快了省会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2.3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机遇

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框架基本形成,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将全方位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对舒城县发展也将提供良好的机遇。

3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3.1宏观形势的挑战

一是近年来,雨雪冰冻、洪水、地震等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欧美金融危机长期得不到缓解,我国进出口增速同时下滑。三是企业用工和管理成本增大、环保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四是受自身经济周期及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3.2区域竞争的挑战

当前,在全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形势下,周边各县市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争夺人才、争夺项目、争夺投资、争夺税源、争取政策等,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4 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4.1形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0万~500万t,而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

4.2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舒城县粮食生产有3个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总产增加,但是增幅越来越小;二是单产增加,但增幅不大;三是种粮纯收益不断下降。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不仅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还要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4.3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出口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4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有调研表明,2010年舒城县种植业收入仅相当于农民纯收入的1/4,打工收入占3/4。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本身增加收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4.5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需要

舒城县出台了《舒城县融入省会经济圈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将把舒城县建设成为全省蔬菜十强县,省城合肥的“大菜园”,中远期把舒城县建设成为省会经济圈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5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5.1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稳定建设优质粮基地3.33万hm2,以基地产业的示范优势扩大发展规模;推进“渔业致富”、“畜牧致富”工程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引导和扶持优质粮油、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村、名优水产、白鹅、生猪、肉鸡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5.2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化

抓住国家重视农业科技的大好机遇,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为切入点,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重点搞好专业大户、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合格人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2]。

5.3创新思路,推进区域农业产业

进一步引导农业区域发展,山区重点发展“两茶一栗”,丘岗、圩畈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养殖业,城镇郊区重点发展高效蔬菜、花卉苗木。积极吸引长三角、合肥市企业来舒城县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立足基地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5.4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抓好舒城县柏林乡占地6 km2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以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在城郊区发展蔬菜种植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乡镇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小区。

5.5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实施龙头企业“2268工程”,即到2015年力争打造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0个省级龙头企业,60个市级龙头企业,80个县级龙头企业,引进培植一批农业加工企业,扶持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实施农业品牌带动工程,整合农业品牌,加大名牌农产品和知名商标的创争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6培育油茶等特色林业产业

以油茶资源集中的河棚等6个乡镇为主,辐射带动新造油茶林1.33万hm2;以万佛湖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建立环万佛湖油茶景观带。

5.7加强农业技术合作

积极开展与安农大、安徽省农科院和合工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4]。

5.8积极开拓合肥市场

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无公害蔬菜、净菜、套菜的比例,提高在合肥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与合肥批发市场的合作,开辟对合肥蔬菜供应的“绿色通道”,建设蔬菜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

6参考文献

[1] 王崴.兴安盟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思路与措施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5-17.

[2] 黄小兰,黄桂兰,赵登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0-11.

篇2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37-02

为加快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兴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按照梅州市“三大农业、产业”的定位,紧紧围绕“强基础、稳粮食、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着力抓好政策落实,强化科技、设施、装备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现就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1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兴宁市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在加强规划、稳步推进,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培育龙头、示范带动,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加强保障、确保落实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1.1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已建成6个大类共59个主要农业产业基地:一是优质稻基地。重点建设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1 333.33 hm2优质稻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抓好农田标准化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二是油茶基地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1.33万hm2,挂果面积逾6 000 hm2,年产值近2亿元,建成万亩油茶基地4个,油茶已逐步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被国家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油茶之乡”。三是蔬菜基地。全市有大型蔬菜基地4个,6.66 hm2以上基地24个。示范性基地有:①新丰盛公司刁坊有机蔬菜基地。该基地现有种植面积133.33 hm2以上,其中大棚200个以上,2009年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列为定点供港蔬菜基地。目前基地效益显著,瓜果类年产量约300 t/hm2,产值约为37.5万元/hm2;叶菜类年产量为90 t/hm2,产值约为27万元/hm2。②径南千亩订单蔬菜基地现有面积200 hm2,主要生产良种茄和毛瓜等蔬菜,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利润30万元以上。四是优质茶基地。主要有兴宁市茶林场、径心宝山茶场、黄蜂窝茶场等。在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兴宁单枞茶的品牌优势,稳定茶叶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五是优质水果基地。主要有合水龙眼基地、龙威公司柚果场、大坪八斗种福利果场、石马沙田柚场、坭陂东湖果场、径南镇兴旺果场等。在抓水果基地建设方面,重点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龙眼等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为龙头,全力推进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龙威绿柚远销国内外,兴宁龙眼被誉为“南国人参”和“南国珍珠”。六是桑蚕基地。主要有黄槐、刁坊、龙田桑蚕基地,这些基地与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联结。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粤东唯一的一个集桑苗种植、蚕种生产、蚕茧收购、蚕业技术服务和蚕茧深加工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联结农户300户以上,种桑养蚕面积逾133.33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52家(省级3家、梅州市级24家、兴宁市级25家)。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万多户,其中全市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加工业产值已达1.85亿元,加工企业带动农户1.14万户。部分龙头企业在升级发展中积极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截至目前,兴宁市共有农民专业协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3个,共有会员2 500户(个)以上,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食用菌、种子及农资服务等产业。

1.4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

近年来,兴宁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围绕油茶、水果、茶叶、禽畜产品为主。较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广东富农食品有限公司、兴宁市树人木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宝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兴宁市南华茶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国锋桑蚕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50多个,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约10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20多个。据目前统计,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产量已达17.16万t,产值5.29亿元。

1.5 “三品”认证有新进展

目前兴宁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有10个,认定面积932 hm2,认证产品4个;获得“绿色食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1个,面积40 hm2,认证产品1个;获得有机食品认定和认证的单位3个,面积155.53 hm2,认证产品37个。

1.6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2010年以来,对全市1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市场、超市、基地进行不定期蔬菜、水果、茶叶抽样检测,每个月大约检测200个样品。2010年投入逾200万元扩建农产品质检中心办公楼,并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达到年检测1万个样品的能力,检测范围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保证全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用安全。

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改善

2007年以来,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整治和标准化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3 350 hm2,新增灌溉面积800 hm2,改善灌溉面积2 270 hm2,有效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还不够牢固

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系统不够完善,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市1万hm2左右),农业投资不够,农业科技和装备落后,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势。

2.2 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面不广,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在精深加工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3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少,竞争力不强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辐射面窄,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2.4 农产品流通不畅,价格不稳

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二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硬件不到位,管理比较散乱,包括城区在内,没有建立规范的农产品集散市场和运输流通渠道;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立不健全。

2.5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特别是没有形成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机制和出台相关政策资金扶持或借贷资助等,从而造成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策

3.1 粮食生产方面

打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金字招牌,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办好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在全面提升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加工环节,扶持建设粮食加工企业2家,创立品牌,并通过这些企业在宋声、罗浮镇建立66.67~133.33 hm2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3.2 水果生产方面

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坭陂东湖水库有机柚等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和有机产品为样板,推进全市水果提质增效,打造品牌。同时巩固发展传统龙眼生产和加工,探索开发水果深加工项目,形成高效益产业。

3.3 茶叶生产方面

充分发挥兴宁市单枞茶的品牌优势,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重点抓好提质增效,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确保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

3.4 有机蔬菜方面

以广东新丰盛刁坊有机蔬菜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附城镇发展蔬菜基地化种植,不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园一区一基地”发展规划,加大推进精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逐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抓好龙田项目区的招商和项目实施。

3.5 农业龙头企业方面

结合兴宁市实际,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原则,继续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搞好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跟踪服务的基础上,每年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力争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全年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

加快发展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1-2],促进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农产品市场推广优势与合作社、农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之间的良性互补,推动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合作,力争突破兴宁市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的瓶颈,逐步形成企业规模效应,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3-5]。

3.6 市场拓展方面

在市场拓展上抓力度,合理布局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市场管理,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搭建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大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市场份额最大化。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传播手段作用,搞好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加快形成联结到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高效服务。

3.7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进一步完善,使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全面开展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6-9]。

4 参考文献

[1]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4, 35(3):154-158.

[2] 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41-645.

[3] 刘爱军,张臻,丁振强.试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19-121.

[4] 黄建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9(12):72-74.

[5]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6]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504-507.

[7] 王高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8-29.

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内涵;特点;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67-01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加大等问题日渐突出。普遍存在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及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减灾、防灾、抗灾害能力低的“四低”现象[1-2]。可见,基于传统模式的农业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现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就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及建议探讨如下。

1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现展理念发展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2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优质生态农产品及深加工业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3]。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初步构筑起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发展领域。三是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建立起以镇农技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镇、村两级完善的农技推广网络。四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田水利、道路改造和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4]。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稳步发展。

3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依然存在

一是思想认识在淡化。由于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工作任务较多,同时农业地位的低下,农业工作存在放松和部分失管现象。二是为农服务在退化,科技支撑力量还比较薄弱。镇级农技体制行政化倾向严重,农技人员在岗率低、知识结构单一、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与农民对农技的需求不相适应,工作开展难度大,现行农技体制有待改革。

3.2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低,抗御风险能力有限

农村实用人才缺乏;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带动能力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农户分散经营,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等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

4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4.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有效运作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目前农业领域小规模生产、粗放型经营、分散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

4.2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健全保障机制,并且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户把闲置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二是提高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抓好政策导向和培训,选优汰劣。三是探索新型经营形式。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

4.3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比其他非农产业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4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农业技术人才

要整合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多方面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继续开展“阳光工程”,使农民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5参考文献

[1] 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4-6.

[2]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33.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 生产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现代农业是高效集约型农业。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相当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涉农工业部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三)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相适应,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致力于农业结构调整,但总体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偏大,经济作物所占比例偏低,优质专用粮油品种种植面积不足,比较优势低。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因此,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

(二)科技手段拉动力不强。主要表现是科技创新不够,重大科研成果开发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优质高效品种不足;现有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适用技术应用尚不到位;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传播还有死角,农民真正接受和掌握的程度不够。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被挤占,一身多职、难务专业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特别是边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应用能力有限,因而没有从科技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农民相比,其水平仍然偏低,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障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缺乏承载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积累,直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率。

三、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现代农业观念。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尽快抛传统农业的旧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要在价值取向上从自给型原始、传统的农业向市场型现代的农业转变。强化现代农业“为赚而产”的商品意识;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放意识;强化现代农业“以优取胜”的竞争意识。改革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旧观念,实现向现代农业集约经营方式转变;改革传统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的种养业为主的旧观念,实现向现代农业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观念转变;改革传统农业种植业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实现向现代农业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迈进;改革传统农业分散经营模式,实现向现代农业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道路迈进;改革传统农业破坏环境的开发模式,实现向现代农业节约资源,人居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挺进。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出现的农产品积压、卖粮难局面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提醒我们:农业发展方向必须转向优化产业结构上。各地要立足市场行情,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首先是抓住当前人们对农产品求新、求异的需求,种植侧重引进名、特、优、稀、新品种,积极发展设施栽培立体套种,提倡反季节蔬菜水果,抓好市场行情变化,积极发展花卉业,提高畜牧业产值。其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应当看到目前出现的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是在消费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适应、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等条件下出现的,同时有部分农产品并非供过于求而是由于其质量无法满足需求,而造成积压。如大麦,作为啤酒业的主要原料,我国2/3耗用量长期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国产大麦品质不高,加上农产品收购缺乏健全的品种、质量标准,所以大麦难以满足要求。

(三)推进先进科学技术应用。针对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及率偏低的现状,要把科技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调整科技开发方向,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研发与现阶段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生产模式;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启动“农民信箱”工程、深化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加强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户和各类专业大户。

(四)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分布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将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东部地带要充分利用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创汇农业。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在生产中应特别重视防止和治理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中部地带主要以商品性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主,对基地实行有效保护,重视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能力。西部地带应以生态建设为前提,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安排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力度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加工业。要特别重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林草资源、水资源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多方面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社会进步相适应。要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建立城市教育支持农村教育的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能够掌握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实用技术。

参考文献:

1.现代农业基础知识作者:邓蓉编著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1

篇5

>> 天长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长市二峰灌区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3]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8-14.

[4]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晓.建设我国科学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5-38.

[6]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9] 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88-790.

[10] 藏波,吕萍,杨庆媛,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2):272-279.

篇6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措施;问题;发展条件;建议;安徽肥东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13-02

肥东县位于合肥市东部,东望南京市,南临巢湖市,距合肥市中心约10 km,地理位置优越,史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全县总面积2 206 km2,辖18个乡镇、3个开发区、331个村(居、社区),耕地面积7.67万hm2,人口1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肥东县的农业规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6.67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近200户,面积达4 866.67 hm2,其中66.67 hm2以上大户近20户,面积达2 200 hm2。此外,该县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不断增加,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达364家,联结农户9万余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会员4.5万户,流转土地2.67万hm2。与此同时,该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全县机械耕作、水稻小麦机械收获率明显提高,达到95%以上。

近年来,该县的农业庄园、休闲农业不断增加,各地利用近城近郊的区位优势,流转土地,发展休闲垂钓、餐饮、采摘等,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农业。肥东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跃。

1 发展现状

1.1 粮食、蔬菜产业稳定增长

2011年,肥东县粮食总面积10.35万hm2,比2010年增加4.9%;总产72.3万t,增幅3.93%。粮食生产实现了七连增。由于市场需求增加,加上市县政策资金的扶持和带动,肥东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9万hm2,较2010年增加733.33 hm2;总产39.5万t。一是设施栽培推进有力。全县设施栽培面积已达1 333.33 hm2以上;通过近年的发展,牌坊乡已成为合肥市最大的反季节蔬菜基地,设施栽培面积达到400 hm2以上;元疃丰宝食用菌生产基地已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鲜蘑菇7 000 t。二是露地蔬菜具有较大规模。近年来,新建露地蔬菜基地规模较大的有包公镇盘石、王集等村和石塘镇王铁、四合、联建等村的666.67 hm2雪里蕻基地;撮镇、长临河镇以香葱等为主的666.67 hm2露地蔬菜基地;梁园镇、店埠镇等66.67 hm2以上的韭菜、青蒜基地。三是水生蔬菜发展迅速。近年来,肥东县圩畈区莲藕等水生蔬菜发展较快,撮镇、长临河镇圩畈区以莲藕为主导产品的水生蔬菜面积近1 333.33 hm2。

1.2 特色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迅速

一是“一村一品”逐年增加。全县形成了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瓜菜特色产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撮镇李六村、旭光村和长临河镇罗店的香葱,牌坊乡牌坊村、三王村反季节辣椒、西红柿,元疃丰宝示范园的食用菌,石塘镇王铁居委会的雪里蕻,梁园镇柯岗村的青蒜和张圩村的韭菜,店埠镇定光的金针菇,古城牛胡等村的小弓棚西瓜,八斗镇的无籽西瓜,撮镇建华村、赵光村及长临河镇东红村、施口村的莲藕等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声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撮镇李六村、无疃马皇村、牌坊乡的牌坊村及梁园镇的柯岗村被评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二是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形成。由于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肥东县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正在逐步形成和壮大,目前被市农委认定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达37家,被市农委、科技局、质量监督局等联合认定的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达22家,元疃丰宝生态农业、白马山果园场、长临河“2814”渔场、合肥建华水生蔬菜、合肥博大牧业、安徽安泰种猪养殖等6个示范园被省农委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11年秋季,肥东县田丰合作社、撮镇渔场、梁园民友合作社、牌坊蔬菜协会、徽之皇集团公司所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被确定申报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11年肥东县白龙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省示范区称号。

1.3 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得到建立健全

一是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建立白龙丰宝示范园的食用菌、店埠福泉公司金针菇、牌坊乡的大棚蔬菜等20多个市级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白龙丰宝示范园的食用菌被列为国家标准园创建。截至目前,全县有5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1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环保站、植保站还依托县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全县主要蔬菜基地和县城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全年开展蔬菜农残检测30期以上,检测3 000个,通过样品检测,及时公告样品检测情况,对发现超标产品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采取有效对策,有效保障基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此外,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肥东县还在全县成立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个乡镇都配备2~3名工作人员,乡镇检测室和办公场所都已经落实,检测仪器已经安装完毕。目前正在对乡镇检测人员进行培训,预计不久各乡镇监管站可以正式开展工作。

1.4 组织实施水稻提升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通过统一品种,集成现代农业技术,加强技术指导,肥东县每年都要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 000 hm2左右,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1 333.33 hm2左右,花生高产创建示范片666.67 hm2左右。示范片建设通过统一供种和技术集成,作物产量明显提高,一般增产幅度达到10%以上,有效带动了全县粮油生产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5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2011年,肥东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1亿元,比2010年增加13亿元,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5亿元新建、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并相继建成投产。2011年,肥东县龙头企业销售额达111.8亿元,利税达5.8亿元,出口创汇5 200万美元。20家龙头企业获得了省名牌产品和注明商标,有2家企业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以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生产基地,引进良种,推广技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企业建立生产基地达2.67万hm2,带动农户30万户,户均增收800元。

2 措施

2.1 加快特色产业培育,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和油菜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高产示范、专题培训、专业服务、专家指导等措施,肥东县积极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作物品种,实现了面积稳定、品质改善、单产提高、总量增加的目标。二是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蔬菜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成为肥东县农民增收的新支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三是大力推广农业标准生产技术,推广低毒、环保型绿色农药,肥东县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加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提高农残检测频度,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大力开展“三品”认证,做到成熟1个认证1个,大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2 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百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培训到基地、指导到田头”活动,结合各地的特色产业和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3 加快经营机制创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积极开展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大力推广“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着力推动企业与农民合作对农民的价格支持向产权联结转变,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宣传发动、产业推动、项目拉动、主体带动等措施,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向涉农企业集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资金、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处理机制,以村为主体、乡为基础、县为核心,建立健全三级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依法、规范、规模、有序进行。

2.4 加快加工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设[1-2]。目前,肥东县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逾20亿元,建成“六横五纵”33.5 km的道路网络,铺设87 km各类管线,建成日供水能力达2.5万t水厂1座,110 kV变电所1座,基本实现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供气和土地平整的“六通一平”,为农业企业落户和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弥补投入资金、增加资本总量的主要途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开创产业招商、项目招商、推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的方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肥东县招商引资若干规定》等政策意见,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大企业和大项目的引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发展条件

当前,肥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3]:一是随着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该县发展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二是肥东县是合肥市的东大门,紧临合肥市区;与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特大城市相距较近,可以发展现代特色种植、养殖业,生产的鲜活农产品可在第一时间运往以上城市,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三是肥东县为江淮丘陵地区,土壤、气候、温光等自然资源丰富,加之借助设施栽培等辅助条件,可以发展各种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产业。四是由于区位优势,肥东县招商引资条件较好,可以拥有较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肥东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力还不够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二是肥东县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还不高,特色还不够明显,牌子叫得响、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品牌还较少。三是肥东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整治步伐还不快,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等,影响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5 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肥东县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力度,让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更多资本进入从事农业开发工作。二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源,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分步连片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肥东县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4]。三是扩大高效种、养殖规模。农产品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应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在促进现代农业政策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上述事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四是积极探索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种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提高肥东县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对发展休闲农业、农业庄园等给予政策扶持,依托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业庄园,促进肥东县向都市农业发展。

6 参考文献

[1]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2):25-29.

[2] 周琳琅.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7(5):34-37.

篇7

一、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临朐县始终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因河、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先后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全面完成142座中小型水库修建加固,建设成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先后改造了中低产田3.7万亩,节水灌溉3.2万亩,新增耕地6600亩以上,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拦、蓄、挖、截、引、节、排”有机结合,建成了一片片如丹河水库灌区、冶源水库灌区等高标准、综合生产能力高的农田[1]。

2.农产品种类多样,品牌优势明显

弥河流域的农业种植结构类型多样,其中果品生产占比最高,达到32.4%。瓜菜生产面积占到了种植结构比例的17.4%,冶源水库周围培育成了优质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杨善牌”西瓜、杭椒、杭茄等6种瓜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第三位的是玉米小麦。

3.区域化、产业化布局基本形成

九山镇至冶源水库的上游流域段,布局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带。遵循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理念先后对晋家沟、红旗河、龙凤河、麻坞河等7条河道进行了高标准治理。治理河道1.5万米,建绿化带70公顷。

冶源水库周围,打造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带。围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为重点,水库周围区域已培育形成了大棚瓜菜、葡萄、奶牛、肉鸭、冷水鱼等支柱型产业。

城区流域段至县界段发展了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2]。因河因地发展,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相继建设了东城草庙子岭农牧、城关月庄大樱桃等22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合理,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程度低

结构单一的家庭性农业经营模式又进一步导致了土地的零散化和分割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了障碍,同时也使劳动力专长难以有效发挥,更增加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难度,造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农业科技投入少,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各地域农业发展状况趋同,造成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发展迟滞,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程度不高,产业升级十分困难[3]。

(二)农业生态严重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集聚,进而造成大量农业用地的荒芜;土地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引发大规模的土壤盐渍化。而由于环保部门的失职,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后,环保体制存在漏洞,对环境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层面之上,无论在环境立法还是环境补偿方面都缺乏防患于未然的预见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三)创新机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受土地分散,传统家庭经营模式的影响,农业高新生产技术难以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多数文化水平高的青壮年向城镇就业,对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和知识,基层广大农民更是难以领会和接受,也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先进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效掌握,导致实际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含量较低,农民只能凭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创新性不强。

三、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一)合理布局,分段发展,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地处上游的九山镇、寺头镇山多岭多,自然景观优美,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建设中要在加大品牌、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做足做活自然景观结合文章,大力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利用产业园区,拓展农业功能,使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和体验融为一体,包装提升一批即有产业园区,引进社会资本新建一批新的产业园区,打造出一批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为市民提供绿色观光休闲场所。依托我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弥河流域开发,打造经济发展隆起带。

(二)强化监督,促进环境生态化发展

要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把控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切实做到农产品的生态化、无污染发展。要采取相关措施,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实行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扶持和监管体系[4]。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组织专门的培训讲座,召开环境保护动员大会,从最基层农业生产实际中、从广大一线农业生产者中,杜绝环境破坏行为,提高广大公民的认识,把保护环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切实促进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科教兴农,实现农民知识化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使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发挥作用,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政策引导,以畜牧、农林瓜果和蔬菜为主,建立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生产[5]。

篇8

【关键词】中卫市;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发展措施;建议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租赁土地、合作经营等形式,把主导产业做大。一是内联外引,多措并举,每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重点引进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及有机肥加工项目等,加快建设澳门德祥洋行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80万吨复合有机肥生产项目,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营造从畜禽粪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运输到生物质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再到农作物利用的“有机”产业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1~2个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特色产业“产群集中、技术集成、集约高效、产销一体”4个突破。

篇9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对策;江苏句容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91-01

1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句容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资源十分丰富,适宜于各种经济林的生长。“十一五”以来,句容市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特色农业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生态观光农业初见成效等方面。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对丘陵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三资”拉动、项目带动,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度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1]。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花卉苗木面积0.67万hm2(包括苗材两用林),果树0.57万hm2,茶叶0.23万hm2,乡土树种、良种苗木种类多,葡萄、水蜜桃、草莓等优质应时鲜果,茅山长青、金山翠芽等名优茶多次在江苏省及全国获奖。云兔牌草莓[1]、继生牌葡萄[1]、张小虎葡萄[1]、贵妃牌葡萄[1]、秀林牌水蜜桃[1]、大卓牌水蜜桃、万山红遍系列果品等,茅山长青、金山翠芽、宝华玉笋等名优茶成为省内知名品牌,其中继生牌葡萄为江苏省十大优质果品品牌之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较多,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生产营销方面的农村能人[1]。全市各种经济类型的农庄式小果园、小茶园、小苗圃星罗棋布,成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突出亮点,也为全探索适合句容市实际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同时,句容市依托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省级有机农业示范区和市级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等三大农业园区[1]。目前,实施面积已达0.67万hm2,筑就了省内一流的农业发展平台。相继开辟了白兔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丁庄老方葡萄园、容南风景生态园、万山红遍科技示范园、九龙山生态示范园等,形成了一大批集度假、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与生产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区,春有花、夏秋有果、四季有农家菜供应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1],致富了一方群众,成为句容市吸引省、内外四方来客的一道亮丽风景。

2 发展措施

2.1 加大结构调整

在稳定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作物的发展力度,逐步缩减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2.2 加快土地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小户土地向大户流转,小户土地承租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户倾斜,零星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3]。

2.3 加强服务能力

2.3.1 科技服务。加大科技指导力度,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利用政府网、农业网等信息平台,使种植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和中介组织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新行情,加快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步伐。

2.3.2 中介服务。培植和引导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协调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参与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密切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规范各自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开展系列化服务,建立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为双方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2.3.3 订单服务。抓好订单种植,减少农户的盲目性[4]。既要与当地龙头企业签好订单,又要与外地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取得订单。同时,规范订单,用法律严格约束双方,避免伤农、伤企事件发生。

2.4 促进战略实施

2.4.1 规模战略。在制订政策上,向规模大户倾斜,抓好连片开发。按照区域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布局和安排,使各类商品基地的面积规模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真正实现规模效应。

2.4.2 品牌战略。农产品要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5]。相关部门要协助农户、企业做好“绿色标识”的申报工作,“包装”产品,协助其把产品推向市场。突出特色,在产品创新升级上下工夫,努力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拓宽新领域、创造新优势,使农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创名优品牌[6]。

2.4.3 龙头战略。扶强扶壮现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研制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引、联、育的办法,建立龙头企业群,拉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7]。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捆绑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实现全市农业的良性发展。

2.4.4 项目战略。抓住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农业综合开发大好形势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发展全市现代农业。

3 结语

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加快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许俊彦,王友成,叶金华,等.推进丘陵山区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于句容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调查[J].上海农业科技,2006(6):7-10.

[2]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5-29.

[3] 冯竞.用工业理念引领现代农业——走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J].科学咨询,2010(3):5.

[4] 薛荣.在转型发展中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J].前进,2010(6):28-30.

[5] 徐连贡.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土族,2010(2):20-22.

篇10

关键题: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1发展现状

1.1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底,秦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8万hm2,粮食总产量21.22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82万hm2,总产量1.27万t,其中,油料0.72万hm2,产量1.02万t;中药材0.1万hm2,产量0.25万t。林果总面积达到6.06万hm2,产量80.44万t,产值33.08亿元。蔬菜总面积0.78万hm2,总产达到23.58万t,产值7.61亿元。大牲畜存栏4.47万头,猪存栏13.73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34万头),羊存栏3.8万只,鸡存栏87.46万只。

1.2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44家,较2017年底23家净增21家。企业销售总收入149229.5万元,较2017年销售总收入91076.16万元增长63.85%,直接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8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079家,累计带动农户8.62万户,助农增收户均450元。新建果蔬保鲜库16处,涉及贫困村16个,全县果蔬保鲜库总数达72座,新增贮藏能力18536t,总贮藏能力24.27万t。

1.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先后建立果品专业市场15个,发展果品营销经纪人3000人,从业人数14320人,带动农户3.3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16户),带动了基地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先后进入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产、贮、运、销为一体的果品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把科技措施的应用与农路建设、果椒基地建设、集雨节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全县土地规模流转集中区域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灌溉水源,配套了灌溉设施,提高了基地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密植树形、科学施肥、果园种草覆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建设,林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0.83万hm2,建立乡村废旧农膜回收点31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78.2%,果品测土配肥施肥技术应用面积5.01万hm2,有机肥利用率达到33.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32.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10.2%

2存在的问题

2.1综合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秦安县农业用地质量不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并长期受干旱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花椒加工企业1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家,粉条加工企业1家,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1家。大宗农产品中,粮食、饲草、蔬菜、肉类、蛋奶类都没有深加工企业。肉类、蛋奶主要是腌制加工且由经营户和农户自行加工,饲草加工主要是养殖户自行青贮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增值幅度不高。

2.3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调查显示,全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仍用“家族式”“作坊式”等生产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农产品初加工人才、技术奇缺,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部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同时,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农村真正采取订单收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

3.1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等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产业融合主体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创办农业企业。

3.2扶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

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农产品在加工中的损失。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充分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减少了产后损失,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3.3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通过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原料补贴等方面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开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4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和营销大户,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外出展销、外向出口和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景观、农事体验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篇11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太湖县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2-02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取得了较明显的绩效,但要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一道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1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做法

1.1 现状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面积2 040km2,辖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社居委、人口571 970人,其中农业人口503 328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 010元,较上一年增长13%,实现“十一连增”。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7%。据县统计局2015年5月15日:2014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13 06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0 393万元,林业产值50 038万元,牧业产值167 785万元,渔业产值56 54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 300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 572hm2,粮食总产量202 822t;油料播种面积12 481hm2,总产21 991t;棉花播种面积5 284hm2,总产9 150t。全年肉类总产量73 196t。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 358hm2,总产量33 500t。2014年年末,全县农业生产机械总动力26.0万kw。其中:拥有农用拖拉机10 500台,联合收获机253台,排灌动力机械9 501台,农用水泵7 950台,农用运输机械3 609辆。全年化肥用量(折纯)30 581t,农村用电量12 134万kw/h。

1.2 做法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太湖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1)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切块1 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粮食生产、畜牧产业提升、油茶产业提质等进行以奖代补,全社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2)积极主动地用足用好党的各项强农惠农育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及时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对新增农业补贴注重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3)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改革创新,优先满足农户所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4)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太湖县于2008年5月启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理顺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县农委―乡镇农技站―村农技员―示范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县乡农技推广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保障,村级农民技术员相关服务补助由所在乡镇政府予以安排,真正做到了全县农技推广有专管之人,有明确之责、有专项经费,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满新活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传统作物只能在丰年略有赢利;二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十分完善,田间沟渠、道路等设施还在制约着规模化生产发展;三是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不高。水稻机直播、机插秧、棉花机收等是薄弱环节;四是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在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有害生物频现情况下,农业生产遭灾受损严重。

3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农,科学发展。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空心村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依托乡村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膜回收再利用等措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而化肥、农药、农膜实行零增长。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

3.2 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大文章 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下,县委、县政府要主动做好“转方式、调结构”这篇大文章。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因地制宜闯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来。如继续发展木本油料腾地种粮,集成技术发展春马铃薯生产,冬闲种饲草发展畜牧产业等。就发展木本油料腾地种粮来说,我县油茶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与优势,且宜植油茶树的丘陵、岗地、荒田资源充足,油茶油还是市场稀缺紧俏商品,可以继续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油料生产上山、占荒,腾出大豆、油菜田发展小麦、马铃薯生产。腾地种粮,既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能提高种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一年两熟”面积扩大,冬闲田面积增加,可引导农民在冬闲田里种植饲草、春马铃薯,助推畜牧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可借助农业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给力现代农业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1 强化农业公益体系 县委县政府要从理顺机制、健全网络入手,结合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理顺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县农委(下设种植业管理局、农机局、畜牧兽医局等二级机构)―乡镇农技(农机、畜牧兽医)站―村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普及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真正发挥好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加强保障,激发活力。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头费、推广经费应由县财政全额保障,并加大投入改善农技推广的硬件、软件条件,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明显改观,服务效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还要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综合能力为抓手,健全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以正在实施全国农技推广财政补助项目为契机,建立“农技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和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全面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服务水平。

3.3.2 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建设 要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建设,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组织的生力军作用。要抓住国家正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契机,拓展基层供销社经营领域,更好履行为农服务职责。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县、乡供销合作社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以销定产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资服务方式,推动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加快农资物联网应用与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3.3.3 创新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太湖县地域南北跨度大、山区乡镇多的实际,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可采取6种技术服务模式:一是“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服务模式;二是示范带动服务模式;三是农技服务大厅服务模式;四是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模式:与电信、移动公司合作,通过手机、电话与LED电子显示屏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五是“农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合作推广模式;六是专业化服务模式:组建专业化植保服务队伍、专业化机耕、机种、机收等专业化服务队伍。根据群众需要,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3.4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生产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路子 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太湖县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农作物为主,茶、蚕、果及林产品有一定的发展。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8 460hm2以上,要通过结构优化、单产提高来实现总产的增加、质量的提升。随着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养殖小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引导他们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之路。这既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3.5 农机与农艺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在农业生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常态下,创新体制机制,集成推广应用农艺农机一体化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随着现代农机、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

4 结语

篇12

关键词:农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19-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向现代集约型方向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此历史背景下,江苏省泰州市有关方面结合泰州农业发展的实际,自2003年起着手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以原红旗良种场,原姜堰市稻麦良种繁育场、水产良种繁育场、棉花原种场等数个国有场圃为基础,逐步发展为目前的位于泰州东郊的“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目前已颇具规模。

一、泰州现代农业园区的现状

1.人力资源。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常驻人口8 2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约5 400余人,非农业人口约2 800余人。农业人口中,劳动力人口约3 500余人。有近40%的劳动力外出经营或打工,还有近60%的人在园区内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运输业。近几年来,随着园区高效农业以及示范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纯农业(种、养业)收入加上其他收入不断提高,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人员逐年增多,2011年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就有350多人。不仅如此,农业园区还大量吸纳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2011年共吸纳周边地区900多名农民来区就业。到目前为止,在本农业园区内创业就业的农业人口总数已达4 400余人。

2.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以区内的东西主干道――站北路为主轴,按“六园三区”的总体功能分布。六园:生态渔业示范园、花卉博览园、蔬菜产业园、良种产业园、畜牧科技园、美好家园;三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生态渔业示范园:由香港为海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示范园总占地面积约800亩。全园设计以现代渔业为主题,集养殖、教学、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花卉博览园:由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投资建设。重点围绕高档花卉苗木新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园林化展示、农业旅游观光四大板块进行规划建设,规划设计总面积2 000亩。蔬菜产业园:位于园区红旗河以东、站北路以北区域,分东西两个片区,总面积2 660亩,其中东片区1 300亩,西片区1 360亩,重点发展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良种产业园:位于站北路北侧、苏红路西侧,总规划面积1 000亩,为红旗种业公司与江苏省种子站合作共建的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产业园分为新品种选育区、新品种试验区、新品种展示区、新技术集成示范区。畜牧科技园高起点规划,在重点发展水禽、猪、宠物、羊和水产等五大产业的同时,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八个功能核心区:(1)国家级水禽基因库;(2)江苏丰达种鸭场(江苏水禽繁育推广中心);(3)国家水禽性能检测中心;(4)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5)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心;(6)波尔山羊扩繁中心;(7)水产养殖中心;(8)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区等。

二、泰州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方面,泰州现代农业园区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专门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总体规划,但规划侧重于园区建设,在用地布局、综合交通、绿地系统、景观风貌、环境保护、综合防灾工程等方面可圈可点。园区提出了“生态立园、科技兴区、特色为先、效益为本”的发展方针和“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发展思路,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衔接,实行农业产业和服务行业的综合开发,产业联动,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运行管理模式与国际先进现代农业接轨,核心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农民培训、经营企业化等方面仍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人才引进,园区宣传等方面也要有所规划。

2.功能定位。从园区的发展规划以及实际运作来考量,目前园区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产业生产功能、科技孵化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三个方面,示范辐射功能不强,处于从属地位,聚集功能(指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带动项目和资金的集聚,最终促进整个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结合功能(指科技教育界、工商企业界和政府三方的结合),对外交流功能(指现代农业园区在建设中通过制订优惠政策,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国外人才、技术和资金,从而促进了合作与交流)等尚未出现。这也是园区目前总共只有18家企业进驻,总体实力不强,品牌不响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主体特色。目前,园区内畜牧科技示范园特色明显,生态渔业示范园内垂钓休闲区也是因地制宜、颇具特色的好项目。但园区整体特色不明显,缺乏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和娱乐活动,例如,撑船很能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沙家浜、珍珠泉公园等类似撑船的划竹筏项目做得有声有色,颇为吸引人气,但在园内的几处休闲区,并无该项目。

4.体制管理。目前,整个园区由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管委会集中管理,该单位是泰州市委、市政府派出的一个正处级单位,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和政府并无太大的差别。园中的18家企业中,以政府和事业单位投资兴建的有5家,在管理上带有较深的国企的烙印。园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上还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管理效益不高,园区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受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经营缺乏活力,在体制管理上需要创新。

5.经营主体。泰州现代农业园区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的,经营主体自然是政府。在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下,园区产业选择和功能定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对提高农业水平、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因政府管理体制复杂、市场敏感度低、运行机制不灵活,难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缺乏合理的长效运营机制。

6.服务体系。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功能,也是农业园区坚持公益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园区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目前,园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园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园区自身的发展。

7.资金保障。泰州农业园区仍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性设施,道路、桥梁的建设、河道疏浚等,都未完成规划的任务,农副产品物流区、加工区还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缺口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投资,不太现实,研究解决建设资金保障的问题,刻不容缓。

8.产业水平。目前,泰州农业园仍在发展过程之中,入驻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总体产业化水平不高,需要在量上寻求突破,在质上提高水平,在服务上步步紧跟,提高组织化程度,稳定龙头企业与园区农户、周边农户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思考与对策

1.做好科学规划。农业园区的规划,将影响到其健康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收益”的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方针,强化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能,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遵循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律,做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达到做大、做强园区的目的,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吸引人才、激励机制、吸引资金等方面要精心规划,灵活运作,确保园区的各项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2.明确功能定位。农业园区的发展要以孵化功能为基础,不断发挥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园区的实力,扩大园区的知名度,为发挥旅游观光功能夯实做好铺垫。对于孵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展示与示范,以及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技术培训等手段,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把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周围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甚至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3.培育园区特色。在农业技术开发上,要通过培育和引进人才以及加强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开发,不断推出新技术,培育新产品,增强孵化功能,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科研院所前来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为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提供便利。在旅游观光产业上,要融入地域特色文化,通过特色餐饮、特色娱乐活动、特色观光项目等,形成特色旅游、打响品牌效应。

4.创新体制机制。在园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应以企业化管理为主要选择。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园区的具体运行事务,而要着力于宏观导向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和公益服务,实施监督和运行监管等方面。此外,在人力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分配管理、科研管理、生产管理、旅游管理等涉及园区日常运营的具体制度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合农业园区这一特殊的实体。

5.联合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和政策开放性的投融资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资多元化,通过股份制、合伙制企业制度,既可以资金入股,也可以土地、专利入股、还可以无形资产入股,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之间的联合,联合招商引资,缩短筹集资金的时间,加快园区建设、开发的速度。

6.强化政策支持。鉴于泰州农业园区仍处于建设、开发阶段,同时技术孵化、示范推广、辐射带动等方面具有公益性职能,政府应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来促进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惠。因此,建议有关政府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来扶持园区的发展,如在土地使用、税收、贷款利率、投融资机制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予以优惠,强化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张连珍.积极探索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

[2]金雯.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08,(2).

[3]查金祥.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开发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导报,2001,(3).

[4]吴普特.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

篇13

    1.1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手段目前,要实现高效、精准化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发展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信息化与农业机械化[1]。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如何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的软硬件设施、高科技农业技术高效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兴农。农业信息化技术是软实力,可将搜集的各种不同信息,通过加工传递使硬件设施的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周期和应用加快,使农业实用科技得到全面普及,从而有效避免农业相关管理部门决策的滞后性和不科学性,确保农业决策科学化、有效化;同时,还可运用现代远程技术进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意识,使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转变为机械化、科技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型农业。1.2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将信息化技术深层次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对于发展农业现代化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2]。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传统农业推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把各涉农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开发网上交易平台,使农产品及农业服务贸易得以快速交易;另一方面表现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首先,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渠道,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经营。其次,由于农产品的优势取决于其质量和特色水平,而其质量水平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又是由其科学技术含量所决定的,因此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更新产业技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是说,依靠这些渠道把现在的劳动密集型、资金物质密集型农业改造成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农业。因此,建议各地应将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创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放在关键位置,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1.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关联中同步发展的。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与产物,反过来信息化又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正在成为一种全面、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2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到农村发展及农业生产中。在中央的统一要求下,湖南省各部门加强了对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1农业信息网站逐步建立湖南省农业信息网是湖南最大的农业信息中心,链接了33个省级农业网站、14个市级农业网站、91个县级农业网站、23个厅级农业信息网站,形成了省、市、县的多层次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与传播农业及农产品信息,提供农业信息综合服务。2.2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形成在湖南省农业信息中心、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由湖南龙迅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并与中国网库紧密合作的“村村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此平台由1个省级平台、14个地州市级平台、110个以上县级平台、40000个以上乡村级平台构成。通过此平台,可以将湖南的农产品快速推介到全国各地,并且此平台还与中国进店网、中国餐饮协会采购平台实现了对接,可以使湖南的农产品通过网上交易方式进入到各大餐饮企业和超市。另外,湖南农业信息网商务版也提供了完善的网上交易功能,同时该网络还链接了全国农产品网、全国农业网等典型的电子商务平台。这表明:通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零距离对接,将给农业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同时也提高农民的收入。2.3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近10a来,在相关政府部门和政策的支持下,湖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发展。目前,全省有90%以上的县城及30%以上的乡镇农业部门已设置了专门的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全省以湖南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农业相关网站超过500个;部分县市已经开通了“三农”、“12316”公益服务热线;100个以上县级电视台开办了农业专题节目;几乎所有县级农业部门都利用移动平台开通了“农信通”等短信咨询服务;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3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化两型”战略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农村及农民的信息化水平远远没有跟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大部分农民还是依靠传统手段(如报纸、电视、手机等)获取农业信息服务,尽管全省90%的县市区建立了服务站,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及利用信息的农民却较少,信息传播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传播效率不高。(2)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长期以来,湖南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造成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人才紧缺。(3)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目前,湖南省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处在一个不平衡发展状态,湘东、湘南地区明显要比湘西、湘北地区发展快。

篇1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ce,and compared it with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e in Taiwan. It recommended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 rationally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m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opical agrculture,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and cooperation betwen Hainan and Taiwan to further develop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关键词: 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建议;海南;台湾

Key words: tropical;sightsee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36-02

0引言

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海岛省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热带农业,保存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和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随着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旅游热潮的兴起,海南的旅游产品由最初的滨海观光游览逐步向其他资源型旅游产品发展,其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了森林探险游、乡村游等农业观光产品。尽管海南的农业观光产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与保护上亟需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1 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 可开发种类多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以各类资源为基础,近10年来,海南岛出现了一批如万嘉果园、定安飞禽世界、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湖野生动物园、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椰子大观园、金沙岛渔家乐、博鳌海洋世界、椰寨农家乐等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教育、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项目, 形成涵盖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养殖观赏园、花卉观赏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产业,成为城市周边居民、内陆上岛游客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 海南现有观光农业表现形式单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参与性鲁怀坤在其发表的《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对观光农业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观光农业包括四种类型:农业娱乐型、农场化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型。从海南目前对外开放的热带观光农业景点的特征来看,无论是养殖场,还是育种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积、规模化、现代化的集约式农业为主,农场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园类型,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我国其他内地省份所见到的设施农业并无二异。单一的观光农业表现形式未能真正体现海南独特的、在我国大陆任何地方均体验不到的热带田园风光的资源优势。另外,从市场接受模式来看,海南现有的农业观光景点仍以走马观花的观光为主,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在景区内的活动均以游览、听从讲解为主,极少有景点配合互动性的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来,切实地让游客感受海南传统或现代农业产品的生产、耕作过程。

1.3 海南农业生态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农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也制约了海南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应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 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南每年被海水侵蚀和沙化的土地面积达1000km2,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土地贫瘠化现象严重。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是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全岛开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也卓有成效,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蜚声岛内外。但是,在这些光环之下隐藏着的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海南农村,水污染问题突出。在工业、城市的污染备受关注的同时,海南这个尽享田园美景的农业大省的农村的污染问题却无人关注,且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对应环境污染的措施。

1.4 海南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政府关注与支持1999 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在2002-2006年的五年间,创建文明生态村10349个,到2008年共创建13261个文明生态村,达到自然村总数的72%。经过六年的建设,海南目前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村在全岛开花,但除了整饬环境、种花种草、修路修房之外,海南农村和农民究竟要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却未见更多相应的政府政策引导。直至2007年7月4 日,南海网上才有首例关于生态文明村被整合包装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相关报道。

2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与海南同属亚热带海岛,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农业资源,但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2.1 政府通过立法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农委会、农会共同辅导建立休闲农业基础,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台湾是我国最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地区。1970 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了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观光农园的先河。1989年4月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举办第1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于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概念, 在2002 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通过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保证了休闲农场、农庄、农园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运作, 避免了盲目无序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权益。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之下,针对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台湾农委会、农会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规划。

2.2 台湾休闲农业数量多, 类型多样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单位数量众多,根据农业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已核发29家休闲农场经营许可登记证、准予筹设休闲农场214家(其中44家为综合型、170家为农业经营体验型)、核准划定48处休闲农业区,辅导145处休闲农渔园区。类型涵盖了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园、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民宿、休闲农业区等13种类型,辐射了教育、娱乐、观光、生产、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其品种非常丰富,可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学等方面的需求。

2.3 台湾休闲农业以当地居民经营的中小型规模为主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各地农业人口经营的中小型农场为主。有资料显示: 两人经营的农场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经营的农场202家,占18.13%;土地规模在0.5~3.0km2的农场达589家,占总数的53.50%;3~10km2的农场达249家,占总数的22.60%。投资额不足100 万元新台币的休闲农场有153家,占13.90%;投资额100~500万元新台币的农场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资额500~1 000万元新台币的有218家,占19.80%。

2.4 在多年发展与研究的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已有相关理论对其发展进行支持与引导休闲农业的起点较低,且技术含量不高,有的雷同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有的类似于城市公园,如没有相关的理论引导与支持极易使其方向发生偏离。在台湾多年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休闲农业的内涵、功能、休闲农业的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休闲农业美学、景观学、园林学、经济学、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各方面的理论,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相关建议

海南有着如此优越的热带农业资源条件,却未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特色,未形成优质的热带观光农业特色精品。

3.1 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科技优势, 打造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品牌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确保了海南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在其所涉及的养殖、种植、加工、林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来自科技的推动。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通过适当形式将其开放给公众, 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到海南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也势将成为独具特色的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产品,形成海南热带农业的科技窗口。

3.2 合理规划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区域,利用区域优势树立各地不同观光农业特色海南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在我国不仅是独特的,也是立体的。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应充分利用资源的独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就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竞争;要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

3.3 深度挖掘海南热带农业文化内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现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3.4 加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优美农村景观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农民生存环境就是保存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只有时时处处将农业资源保护置于首位,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农村景观,提升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3.5 加强琼台合作,借鉴台湾先进的休闲农业扶持、推广、管理经验,发展海南热带观光农业海南和台湾是中国两大海岛,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海南的观光农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避免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等方面会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可充分借鉴台湾的相关经验,引入台湾的一些管理理念、运作模式,根据海南的市场环境、产品特性加以融合,形成适合海南自身环境的产品,将有助于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对休闲项目需求不断扩张,海南依托其独一无二观光农业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海南的热带观光农业起步晚、基础差,但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已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依托琼台合作的良好基础,引进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在规划、建设、经营、推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资源、根据本地区资源特色、功能作用开发多种适合本区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做到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那么就一定可以保障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实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