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工作目标
1、2012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的组织实施:
我县2012年土地治理项目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任务为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建设地点为枚江乡,项目总投资12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04万元,自筹资金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开挖疏浚渠道80公里,渠道衬砌45公里,渠系建筑物617座(处),平整土地1万亩,新建机耕路25公里,农田防护林200亩。
2、2012年度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组织实施:
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1个,即由县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县年饲养1.4万头低碳种猪及无抗商品猪新建项目,总投资101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68万元,自筹资金342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
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1个为,即由县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县10000头良种肉牛养殖扩建项目,中央财政贴息额19万元。
3、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水毁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水毁项目3个,建设地点为等3个乡镇,总投资5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0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广泛动员,激发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
广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开发氛围,扩大农户参与面。我办将与项目乡镇要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宣传发动,向农民宣传项目建设标准及工程质量要求,向农户宣传开发的好处和成果,激发农户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统一思想,增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的责任感。
抓好今冬农业综合开发,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切实加强对今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到早安排、早组织、早部署。因今年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大、战线长,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因此对今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管理我办实行分组管理并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进度安排表,以明确各方的职责及任务。
一、目标任务执行情况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占目标任务106%,为实现山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型农民3600人,占目标任务102.86%,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6.4万人次,占目标任务104%,均提前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三)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全年共完成1680口建设任务,占目标总任务数的105%,利用率达96.52%。玻璃拱盖推广率达到100%。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改善支撑。
(四)农产品质量及产地环境监管。以产地环境、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制度建设为手段,农产品例行检测18次,开展专项检测4次,抽检蔬菜、食用菌、水果、大米等样品2306份,占目标任务113%。“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合格率99.9%,种植大户、散户合格率97.5%,平均合格率98.7%,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普查监测8次,抽取土壤样品250份,占目标任务108%,重点开展了重金属铅、铬、砷、汞、铜的检测,全县土壤安全综合评定指标合格。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抓好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了农业民生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了“四有(有领导、有机构、有人管、有奖惩)”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发重点工作督办通知书的形式将任务分解下达,逐一落实到人,同时严格考核,逗硬奖惩,真正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突出抓好宣传发动,强化示范引领。一是充分利用电视、会议、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二是通过重点抓好国债项目、党员和干部带头和引领养殖大户等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沼气池建设。三是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面对面地跟群众讲解项目建设的好处和国家的项目补助政策。四是组织后进村到先进村参观学习,用事实促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动员,在项目区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抓好项目监管,强化逗硬考核。项目建设严格实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公示制,制定了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的目标责任制,县、乡(镇)、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实行了月月专项督查制。
(四)突出抓好投入渠道,强化资金管理。坚持以农户自筹为主,积极探索“向上要、财政补、农户筹”的筹资途径,拓宽项目投入渠道,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同时,对项目资金建立专帐,专人管理,抓好项目的跟踪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民生工程资金专款专用和及时足额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项目补助标准低,农户自筹部分偏重,部分农户观望、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用工费用高。三是地形恶劣、交通落后造成材料运输难、运价高等。四是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经费不足,监管检测不能实现全覆盖。
四、来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农业民生工程作为农业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纳入目标考核。
(二)进一步争取政策,加大投入。紧紧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家、省加大对民生工程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各乡镇、畜牧、林业、水产等部门协作,破解资金扶持难题,统筹安排资金,捆绑使用,加大投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应。
仔细梳理近年来黑龙江农业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了龙江农业发展根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一批有科技种田意识的新型农民为龙江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土地规模经营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对我省的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1连增秘诀一:
合作经营
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2014年1月18日,克山县仁发村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会议室里,桌子上摆满了成捆成捆的人民币,合作社社员们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洋溢着欢喜:“分红啦!”
在克山,所有农民都羡慕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人家带地入社每亩土地收入922元,比自己种强多了。目前,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发展到2638户,涉及10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入社土地5.4万亩。从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了解到,像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规范社,目前黑龙江省已经达到了61家。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民的土地流转到现代农机合作社后,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现代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黑龙江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增多,目前全省1164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500万亩。
2014年10月20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忠林作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土地已流转6507万亩,比上年增长16.2%。全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5971万亩,比上年增长17.1%。全省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0.5万个。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带地入社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使大型机械更好地发挥作用,规模经营更大范围地普及,标准化生产更精准地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粮食品质。记者从省农委获悉,今后,黑龙江省将在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切实做好流转信息、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等服务,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
11连增秘诀二:
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地里有机井,地边有排水渠,旱能灌涝能排,不用再看老天爷脸色吃饭啦!”说起这几年水利工程为农民带来的好处,绥滨县东方村红发屯的马景涛大爷乐得合不拢嘴。
从黑龙江省水利厅获悉,近年来,黑龙江省累计投资338亿元,开工建设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三江平原14处大型灌区、19处灌区续建配套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和田间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西旱东涝的心腹之患。目前,总投资300亿元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三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将兴建加固堤防3000公里,保护着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有了能抗旱排涝的水利工程,农民种地自然是“心中有底”。
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近几年,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一步释放土地潜能,增加土地产出和粮食产量。2009年,鸭绿河农场抓住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的机遇,第一管理区土地整理项目在省国土资源厅通过立项。土地整理项目一期工程结束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800亩,新增耕地率12.56%,增加水稻产量380万斤。同时项目的实施把原来的6000亩低产旱田改为水田,可增加水稻产量600万斤。“有了这个项目,我家地里能新增加45亩水田,农场还免收前2年的承包费,大体算一下,这两年能多得近6万元的收入,这可是实打实的效益账!”说起农场的土地整理项目,鸭绿河农场第一管理区职工刘宝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我省要承担1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3197万亩建设任务。2014年,国家下达我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918万亩,我省大力推进已下达建设任务和投资项目的实施,通过各类建设项目验收报备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920.50万亩,可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任务指标。
11连增秘诀三:
科技服务
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事专家大院走,种田示范园区瞅,四季科技培训勤,百姓致富项目有”,“农民种地用科技,串换良种别忘记,拖拉机去耕整地,耕作深度要注意”……“有了这些‘顺口溜’,科技常识不再是‘天书’了!好种子、好技术、好机器,加起来就是咱老百姓致富的‘金钥匙’啊!”牡丹江农民李玉荣看着地里成熟的玉米高兴地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通过深入实施“科普之冬”,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活动,打造了一批有科技种田意识的“新型农民”。
2014年,黑龙江省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在保持原有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在农业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研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2014年3月初提前下拨了143.11亿元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资金,并于3月底前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作用。为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标准,整合资金6亿多元,支持农村新建水稻育秧大棚2.78万栋、智能化催芽基地200个。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全省共投入春耕资金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说的就是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黑龙江省种子局获悉,2014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优质和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
一、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功绩
想起1999年由“三位主任、三张桌子、三把椅子”组成的滦平县农开办,经过领导的呕心沥血的筹谋,经过全体员工日日、月月、年年的艰苦卓绝的拼搏,取得了令人敬幕的成绩。在2005获得河北省坝上土地治理项目“先进县”称号,在2006-2008年连续三年获河北省土地治理项目“创业杯”称号,在2006年被河北省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曾多次获县委县政府 “实绩突出单位”“特殊贡献奖”等奖励,并且在档案内业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事实证明,滦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我县的服务“三农”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工作业绩
农开办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心血刻在滦平大地上的铁的事实,足以证明农业开发业绩。尽十三年来我们完成了诸如金沟屯、张百湾、小营、红旗和虎什哈等五个强乡重镇镇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滦、潮河干流区完成26个村的灌排渠系骨干工程。扶持了滦平县长山峪维祥香瓜基地、王家沟农场日光温室园区、张百湾河北徐国友蔬菜示范园区、偏桥日光温室采摘园区、两间房和偏桥食用菌示范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完成各类建设项目2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个,生态治理项目10个,科技推广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9900.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333.0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33.02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3.14万亩,人工造林16.38万亩,科技推广3.5万亩。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打井255眼,修旧井81眼,配套336台套,修防渗渠163.49km,修渠系建筑物644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29.85km,架设农电线路39.94km,修农田路61.3km。
经调查测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亩年增产粮食200kg,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累计新增灌溉面积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70万kg,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440万kg。森林覆盖率提高3.66个百分点。年节省水资源780万m3。治理后的项目区达到田平整、配套全、渠相通、路相连,地下管道纵横交错,桥涵井电配套完善。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成绩显著。
三、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治理模式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理模式。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农业功能区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标准确定不同的建设内容,先后实施坝上生态农业项目、土地沙化治理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几类项目,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全县农业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为滦潮河干流区和滦潮河川沟区。
1.滦潮河干流区
包括金沟屯、大屯、张百湾、虎什哈、红旗、小营等六个镇,主要分布在滦河、潮河干流区,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经济比较发达。在治理过程中,以大力发展防渗渠系配套为主线,以新打浅井、维修旧井、地下输水管道为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搞好四旁植树造林,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瓜、果、蔬等高效经济作物。在农业措施上加大农田路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亮点工程,使其成为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形象的示范窗口。
2.滦潮河川沟区
包括安纯沟门、巴克什营、平坊、滦平镇、长山峪等的5个乡镇。该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力条件差,在治理过程中兴建一批蓄、引、提、节水工程,大力发展地下输水管道、扬水管道,推广先进的微灌、滴灌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井灌沟排。工程、技术、生物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四、农开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项目实施与管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程占地矛盾突出
农业综合开发强调集中开发,连片治理,使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耕地紧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目前我县人均耕地仅1.03亩。在项目区框架建设中,由于修建田间道路有时会占用耕地,若遇到顺茬地则可能占用同一农户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这种“一家受损,全村得利”的情况尤其不好处理,个别行动过激的农民甚至阻挠工程施工。根据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政策,重新调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项目村也没有机动耕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又不允许支付占地补偿,给项目建设带来难度,往往也影响到干群关系,使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惠农政策在少数农民心中打了折扣。
2.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执行“一事一议”政策,但议事容易,落实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和基层班子软弱的村更显突出。从2011年起,虽然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降为占中央财政资金的20%,但大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自筹资金中的筹资和以物折资难度非常大。此外,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孺,出义务工也很难得到响应。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标准的提高,项目工程大部分由专业队伍施工,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的机会不多,即使参与了,效果也不佳。农民投工投劳不但工程质量难以统一,而且效率较低。而用专业的机械施工,不但标准质量高,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农民筹资投劳不仅执行难度大,还容易在农民自筹上产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
3.工程运行管护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成后,一些地方虽然也制定了管护制度,并层层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但管护工作不到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项目区,建成3年~4年后的工程保存率不到70%,农田道路、防渗管道出水口、水闸等工程的损坏程度也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村级经济薄弱使受损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主要原因有:一是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呈多样性,难以统一管理。有的产权归集体所有,有的归个体或法人,由于产权归属不同,造成管护主体各异,管护意识差。例如,有些机井、农田道路、农电线路、防渗管道等工程为农民集体财产,由村集体进行管护,管理拖拉;群众对与己无关的工程不加爱护,常使部分工程受损;二是公安机关对损坏行为缺少惩治力度。由于对工程损坏现象的调查取证困难,对损坏行为不能实行有力的惩治,因而难以起到好的警示作用,致使变压器、农电线路、启闭机、闸板、泵房门窗等野外工程丢失;四是管护队伍和管护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项目区缺少稳定的管护队伍,管护人员的误工补贴或报酬难以落实,工程的日常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加之年久失修和冻融损坏严重,致使部分工程报废。
4.单位投资标准、质量标准逐年不一,造成工程质量层次不齐
1999年平均亩投资100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费、人工费等费用的不断提高,发展到2011年的1030元。1999年投资标准偏低,当时国家只对工程材料费进行补助,且由村级组织出农建工施工,施工标准低,致使工程质量不高。虽然现在提高了标准,但材料费和人工费的迅猛增长,项目自筹又困难,项目建设资金还是比较紧张的,许多地块所需工程建设内容不能一次性解决。
四、今后我县农业开发工作发展方向定位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项目建设布局如何?项目发展思路、方向如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即应该回顾以往总结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开拓更新思路,使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需要。
按照国家农开办的要求大力实施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增强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完善提高滦潮河流干流区骨干粮区工程建设以外,注重县周边小乡小镇建设需求,集中整治坡耕地,采取集雨工程、扬水蓄水工程、风能提水等形式满足偏远山区耕地用水需求,大力发展板栗山楂等林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加大经济欠发达周边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镇之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
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1)金沟屯镇梁后村——张百湾五道岭村的滦河干流区和虎什哈镇大河北村——虎什哈镇六道河村的潮河干流区,实施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完善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高产高效。
(2)巴克什营镇、长山峪镇、付营子乡发展以果品、瓜果为主的御路旅游观光农业和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实施喷灌、微灌技术。
(3)付家店乡、马营子乡、邓厂乡、虎什哈金台子川、五道营乡、西沟乡、平房乡、安纯沟门乡等地段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山地林果产业,推广集雨蓄水、截潜流蓄水等措施,进行坡耕地治理,全面实施节打蓄引工程。
(4)大屯乡、滦平镇主要发展蔬菜科技园区建设,推广新品种、提高蔬菜品质以发展微灌为主,提高品牌战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做好下工作:
1.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化解工程建设中各种矛盾,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促进项目健康发展
项目耕地一经流转后,首先解决工程规划散乱局面,统一种了植结构,打破组户界限,使工程规划布局趋于合理。其次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让流转经营大户出工、出资,补充了项目自筹资金短缺问题;第三,工程占地问题易解决,因为农民将延包期内耕地流转出去,本身已获利,自己又打工挣钱,对工程占地问题意见相对减少,为项目区高标准设计奠定基础。第四,有利于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区耕地流转后实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第五,有利于项目管护,土地流转后,落实了管护主体,工程由经营大户看管,有人维修,并能落实管护资金。我县2011年项目区规模5000亩,共流转耕地4400亩,占建设规模的88%,建设占地1000余亩高标准温室园区一处,占地400亩科技含量高的喷灌园区一个,占地600亩高标准园林园区一处,占地500亩的乳牛、肉牛青储饲料基地一个。且项目区统一平整后经营户又在耕地里自修了部分支路,方便了农用机械耕作与运输,使机械覆膜、机械播种、机械施肥得以普遍应用。使2011年项目区结构调整非常到位,大部分工程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2.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区上档升级
把项目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整合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各具特色、各记其功”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监管、统一考评”等原则,首先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相关政策,与其他行业项目接轨,资金能否顺利整合的关键是:各部门相互协调项目申报时间,由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不同期致使在项目申报内容重复,工程重复建设,有的无法实施,还容易产生借用工程现象。只有统一申报时间,各方项目管理单位共同商议区域项目整体规划,按计划分工设计自己项目,才可能达到资金合理整合。整合资金有利于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等分散的资金统一聚集,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推进互补,推进项目区档次的提升。
3.降低农民自筹比例或取消农民自筹,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问题,建议国家进一步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制定占地补偿政策,提出具体和适宜的补偿标准,解决部分农民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各乡镇对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尽管目前自筹资金比例已降为占中央投资的20%,但随着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的提高,自筹资金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换言之,亩均自筹资金额度没有太大变化,农民负担一样重。因此,建议取消农民筹资投劳的硬性规定,可根据具体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组织乡村自筹或农民筹资投劳,自筹资金多少可作为项目竞争立项的条件之一,积极性高的可优先立项。
4.搞好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两类项目自身结合,发挥农业开发自身“综合”优势
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应逐步提高,使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使工程建设——基地——产业三者结合,优势互补,形成链条效应,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到哪里,结构调整就跟进到哪里,以开发带动产业,以产业放大效益。重点围绕高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打造精品工程,形成产业特色,发挥农业开发自身合力效应,促进项目发展。
5.完善先建后补机制,加快工程进度
关键词 玉米;播种;全苗;措施;吉林四平;干旱年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061-01
四平地区西北部十年九春旱,已融入吉林千里旱海之中,春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近年来,旱情发展越来越重,严重阻碍春季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因此,必须研究和制定农业抗旱长远规划,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提高战胜干旱的综合实力,夯实四平地区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
1 搞好秋整地,实现春旱秋防
秋整地是农业生产抗旱保全苗的主要措施之一,搞好土地的秋翻、秋耕、秋起垄、秋镇压,这样土壤经过冬季干湿,冻融交替,结构得到改善,便于接纳秋冬雨水,有利于保墒。具体方法:一是利用大型机械秋翻土地,施肥、翻耕、耙耢、起垄、镇压连续进行,翻耕深度18~22 cm,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地面平整。二是秋灭茬,然后打垄。底肥农化肥一次性施入,镇压保墒。
2 春旱春防一次性播种拿全苗
一是立足“早”字。当土壤化冻10~15 cm时,抓住3月中下旬一冻一化的有利时机进行整地保墒,于3月30日前完成顶浆打垄,最晚不能晚于4月5日。对除茬地、秋翻地及时耙耢、起垄,重镇压连续作业,未除茬的原垄地及早拿茎根茬,在返浆期间进行三犁起垄,4月初开始大田播种,4月10日之前种完。二是狠抓“抢”字,做到抢墒播种拿全苗。强调抓住土壤墒情,适时抢墒早种,深种。对于土壤水分不足,但又有墒可抢的地块,坚决抢墒播种。全市应在4月初开始抢种有墒地块,采取多种方法在4月10日前抢完并做到重压保墒。三是突出“抗”字,做到抗旱播种拿全苗。4月10日后,旱情朝严重的趋势发展,就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坐水种。“五边,三湿一条龙”是农民抗旱坐水种经验的高度概括。五边:边开沟,边灌水,边覆土,边镇压;三湿:湿土,湿肥,湿种,基本上实现了机械一条龙,4月20日后,全面进行催芽坐水种,品种选择中熟为宜[1-3]。四是实现“全”字,做到一次播种拿全苗。做到立足“早”字,狠抓“抢”字,突出“抗”字就能实现一个“全”字,即一次播种拿全苗,在气象因素和土壤条件没有完全满足播种条件,实现抗旱保全苗,为全年农业丰产丰收实苗情基础。
3 搞好水田开发,改善生产条件
开发水稻生产是抗旱保苗夺农业丰收的有效措施,也是旱地农业实现种植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东西辽河沿岸和部分低洼易涝盐碱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实践证明,种水田的效益明显高于旱田。以双辽市为例,2000年用了占全市粮食8%的水稻面积,产出了全市9%的粮食产量,获得了15%的效益。因此,合理搞好水田开发工作,是四平地区农业生产上抗旱的一项重要措施。
4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做好抗旱保全苗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善田间生态条件。在完善已有农田防护林的同时,易风蚀地每12.5 hm2建造1方防护林网,一般地块每25 hm2建设1方。进一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田间水分蒸发,涵养水源,建设一个有利作物生长的田间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对全市原有抗旱井加强管护的同时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再打一些抗旱井,争取全市干旱严重地都能具备水浇条件或坐水种条件。在打好抗旱井的基础上,搞好水利工程,做到沟沟相通、渠渠相连,使之能够旱能灌,涝能排,把全市农田建设成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高标准农田。
5 加强农艺抗旱措施推广,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
一是深种浅覆土借墒播种。在一些底墒好、表墒差的砂性地块,采用深豁表土把种子点在湿土上,浅覆土重镇压,借用底墒使种子发芽出土[4]。二是机械平播。机翻地和较洁净的地可实行平播后起垄。好处是不乱土层,种子可播在湿土上,播深一致出苗整齐,有利于抗旱防风保苗。三是原垄播种(坐茬耕种)。干旱年份少动土有利于保墒,先趟原垄沟,再深耕原垄台,把种子适当深播接湿土,覆好土再镇压。中耕时深松1遍,避免死板,解决好土壤的通透性。四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抗旱性能。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壤保水保肥的性能的好坏。采取秸秆、根茬还田,狠抓积肥造肥工作,力争每年施用优良农家肥(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在25 t/hm2以上,并配施秸棵肥,以逐步提高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抗旱能力。
6 结语
在农艺抗旱措施中,无论采取哪种措施播种,播后都要进行镇压保墒,这是四平市抗春旱、提高播种质量、拿全苗的最后关口。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把住播种后重镇压关,以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夺丰收创高产的基础。
7 参考文献
[1] 杨德光,沈季瑛,赵天宏,等.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的活性氧限制[J].玉米科学,2000,8(3):59-61.
[2] 王茅雁,邵世勤,张建华,等.水分胁迫对玉米保护酶系活力及膜系统结构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5,31(3):43-49.
传统农业,因物联网而改变
7月中旬,记者来到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我们希望能在这个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型企业里,揭开农业物联网的神秘面纱。
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由农信通集团旗下的鹤壁农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承建,计划总投资19.7亿元。这是一家在物联网智能装备及移动智能终端制造方面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企业。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信息传感设备,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进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技术。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既能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比如,运用农业物联网,可以通过传感设备远程监测到棚内的空气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湿度等环境参数。土壤湿度过低了,系统就会声光报警或自动给管理员发送短信,管理员马上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相应处置或是用手机发条短信后,大棚内就可以自动浇水了。管理员也可以预先设定好控制程序,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变化,自动开启或关闭大棚机电设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等,农民全凭的是经验、靠的是感觉,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地上耕作,并把这些经验与方法一代代传授,延续至今。但是,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了变革。”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物联网事业部技术总监陈红波告诉记者。
现代农业的“千里眼”
在陈红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距离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东边不远的鹤壁市淇滨区喜洋洋现代农业文化生态庄园。这里的蔬菜大棚和一般的大棚有点儿不一样,里面不仅有可旋转360度的摄像头,还有盒子状的物联网无线测控终端,盒子底部有三根电线,其中两根插入泥土,另外一根吊在半空。
“插入泥土的两根线分别是测土壤湿度和温度的,悬空的一根是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陈红波说,无线测控终端测出的数据将被传递到不远处的电子监控室电脑上。
该庄园使用的正是鹤壁市去年开始建设的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在电脑前或者手机上看到大棚的环境参数,还可以通过摄像头的变焦,清楚地看到每一片菜叶的情况。
“今后,如果在大棚里安上风机、喷灌等设施,如有需要,只要在电脑上远程操作,即可控制大棚空气湿度和温度。”陈红波介绍说。
如今,鹤壁农业已建成“一中心六系统”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将物联应用、远程诊断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开发建设新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并充实平台内容,同时加快应用步伐,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陈红波说。
申现国是淇滨区大赉店镇曹庄村和董庄村的“大学生村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气象信息员。每天,他的手机总能收到一条气象短信,而他只要将这条短信转发至气象部门在村委会安装的大喇叭接收机,该短信就能从文字状态自动转换为语音状态,将信息及时播送给广大村民,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安排农业生产。
而像他这样的气象信息员,鹤壁市还有890余个。据介绍,鹤壁市在每个乡镇都建设了一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了一个气象信息服务点,为农民提供浇水、施肥、喷药和收获等方面的参考信息。
这些参考信息的获取,来自农田气象信息监视器,这也是物联网在农业方面的成功应用。农田气象信息监视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等农田信息参数,实现了农田生产信息可视化。据悉,目前鹤壁市实现了对全市所有县区、所有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共1700平方公里范围的农田气象信息的全覆盖,现代农业用上了“千里眼”。
如今,鹤壁市除建成全国首家、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试验基地外,还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力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粮食高产创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鹤壁,小麦、玉米亩产连续创造1万亩、3万亩成方连片同面积全国高产纪录,国家气象局、中国农科院等部门联合在鹤壁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试验基地,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陈红波说,同时,鹤壁作为河南省确定的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产业布局的其中一翼,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投资方,之所以将中国农业硅谷产业园的总部定在鹤壁,正是看中了鹤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如今,我国物联网技术已在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比如,温室智能控制、智能节水灌溉、农情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水产养殖管理、气象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特别是在食品安全这一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上,物联网结合传感、云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及生长、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3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也适时印发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首先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根据方案,设立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可以看到,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向“智慧时代”迈进。
虽然农业物联网对于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也存在着投入大、利益产生及其附加值滞后、农户和一般农企不愿参与的事实。目前,河南农业在物联网应用方面还形不成规模,有应用的也仅限于少数规模大的农企。很多农企对物联网的认识并不够,他们多止步于物联网前期投入的高额费用前。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物联网的前期投入比较大,在没有见到效益之前,让农民提前投资是很难的。”陈红波说。“而且对于普通的农户使用这套系统目前还不是很现实,现阶段我们更多的也是在大中型农企中推广。”
这一现状决定了农业物联网发展初期资金瓶颈制约严重,更多的需要政府资金扶持和大型企业的前瞻性投入。同时,应尽快建立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商业模式,由市场引导、向市场要钱,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物联网由物联网概念派生而出,是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不过,目前物联网的感知能力仍处于不断发展过程。据介绍,现在能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传感器还存在着成本过高的瓶颈。
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新明透露,他的博士生正在研究一项用于农业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分析农作物叶片含水率、叶片含氮量等,以此来判断是壮苗或是弱苗。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农业领域,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有专家认为,这种改变会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甚至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可以避灾减灾、节本增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和物联网技术结合,可自动调控农作物生长。”马新明告诉记者,河南农大在方城县的温室大棚能利用红外线技术,感应二氧化碳、光照等,进而自动调节大棚内的通风和遮光设施,达到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目前,智能大棚在河南不少地方已经使用。
对于农业大省的河南,粮食生产中能否全面推广物联网技术?马新明等物联网专家都认为,目前从各方面的技术条件来看,物联网技术完全可以用于河南农作物生长管理。
马新明呼吁,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中,如果能拿出1000万亩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效益也是可观的。按他们多年来在滑县每亩地增收47元的实践计算,1000万亩就能增收4.7亿元。
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科技进步和项目建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基础。
奋斗目标是:粮食总产达到13800万公斤,油料总产稳定到1000万公斤,全县实现种植业产值4.5亿元,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0%左右,科技进步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达到58%,农产品加工流通率达到70%,确保农民获益30%以上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工作重点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54321万千百”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亮点”工程,围绕优质脱毒马铃薯、啤酒大麦、杂交油菜、纤维大麻、砂田西瓜,建设5个万亩以上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带;以马铃薯原种、杂交油菜、花卉蔬菜、杂交玉米繁制种为主,建设4个千亩以上繁种制种示范基地;以县节水农业示范区、清泉西街六社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区和大马营花寨、楼庄村温室花卉种植示范区为主,建设3个百亩万元以上高效农业示范区;以陈户西门、东乐静安为主,建设2个高标准市、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每个乡镇立足于自身实际,建好至少1个百亩以上高标准农业科技综合示范点,带动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体措施是:
1、围绕一个中心,提升农业和农村工作整体水平。即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生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并从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发,把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各种有效形式和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加大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力度,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科学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出发点,加大工作力度,谋求抓出实效,为确保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经营管理服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大局,全力提升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整体水平。
2、突出两个重点,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途径。既就是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主攻目标,一要优化特色农业布局。在区域农业布局上,重点继续在沿山地区抓好优质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集中产区建设,在平川地区抓好优质小麦、啤酒大麦集中产区建设,在国道沿线和城郊抓好无公害砂田西瓜和设施农业集中产区建设;在优势产业发展上,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稳定脱毒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纤维大麻四大主导产业,做优做精砂田西瓜、温室精细蔬菜、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做新做高脱毒马铃薯繁种、瓜菜、花卉、玉米、油菜等杂交制种产业;在种植结构调整上,全县力争完成播种面积46.5万亩,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到15万亩,脱毒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和纤维大麻产业面积稳定到30万亩,瓜菜、花卉等其它作物面积达到1.5万亩,加上套复种饲草面积8万亩,确保全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和经济高效作物、饲草作物结构比例基本保持在35∶45∶20。二要实现“三优”农业提质增效。在“三优”农业建设上,大力推广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全面提高农产品优良品质,积极争创农产品优质品牌,下大力气抓好“千元田”、5000元田和万元田建设,力争明年优质良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注册优质农产品品牌达到3个以上,“三田”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力争农民从种植业中人均增收达到150元左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良好条件。
3、寻求三个突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一是要在科技推广上求突破。明年重点在搞好“双新”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上作文章,继续坚持“小麦专用、马铃薯脱毒、油菜杂交、亚麻纤用、瓜菜精特、饲草优质”的原则,着力引进推广小麦陇辐2号、银春8号、兰天5号,啤酒大麦甘啤4、5号,“双低”杂交油菜陇油5号,纤维大麻,加工和菜用型脱毒马铃薯大西洋、夏坡蒂、陇薯5号、新大坪等10个筛选出的新品种,加快我县良种更新换代。同时搞好3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栽培、10万亩地膜覆盖和1600座日光温室设施农业高效栽培、30万亩(次)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8万亩脱毒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施肥起垄覆膜收获、30万亩无公害灭鼠烟雾剂示范、8万亩重点农作物优质良种繁殖、1000户农村能源生态家园建设、2.68万亩苹果蠹蛾疫情防控等10项新技术,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二是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求突破。重点依托县上已经建成的瑞达淀粉、“丹马”油脂、瑞源麦芽、亚麻加工、优质小麦面粉加工群体“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协调,构筑平台,力争使全县“订单”农业面积突破30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2/3,有2/3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2/3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增值,确保广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真正获得实惠和好处。三是要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上求突破。着重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发展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搞好油料、脱毒马铃薯、优质啤酒大麦、砂田西瓜和特色繁种制种产业5大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扩大主导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确保商品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1.1 制定施工成本控制计划,在施工实施阶段落实成本控制措施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额少,成本控制也不复杂,但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落实每一道工序的成本目标责任制,往往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某农田水利工程中,桥涵浆砌块石项目,砌体是M7.5水泥砂浆块石,顶部用M10水泥砂浆抹面。在施工项目成本例行检查中,发现水泥用量偏大,而水泥又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主要材料之一。经分析,水泥用量超计划的主要原因:砌筑工序不合理,块石间空隙大;试验显示砂浆强度等级过高,即级配中水泥用量偏大;砂粒径过细造成了水泥用量大。为此采取必要的措施:选用粗粒径砂;调整级配,控制砂浆搅拌过程中的水泥、砂、水的用量;加强施工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砌筑块石的技术水平。结果在保证砌体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控制工程成本在计划范围内,减少了损失。
1.2 对施工工程进行安全管理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状态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得到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人为事故,尤其是不引发使人受到伤害的事故。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所以应针对安全管理的重点加强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也不能放松安全警觉,无论工程大小都应时刻把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
2 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事前质量控制
2.1.1 施工准备工作的范围
(1)整体施工准备,主要是把整个施工项目的准备工作作为重点;(2)单位工程准备,把某一个项目或者是一个工程当作一个单位工程进行准备;(3)施工准备,针对马上要施工的项目进行准备;(4)施工后的准备,对施工完成后对各个阶段的整理工作,一般包括:材料的收集处理、C20混凝土盖板、砂浆和石灰进行处理等等。
2.1.2 施工准备工作
(1)物质方面:一般是指材料的准备和资金方面,足够的施工材料和物质条件是保证施工的必要条件;(2)组织方面:先对施工操作作业有这充分的了解,在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采取分层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对施工质量进行时时检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合理的安排操作施工人员,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确保各项施工都能够最好的完成;(3)现场方面:在现场准备方面主要有控制网方面的准备,之后保持现场的洁净营造良好的氛围;(4)技术方面:在进行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好施工技术,使施工项目能够有效的进行。
2.2 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保证主要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的方案、过程、和技术的方面的准备,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时时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处理。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操作,必须采取专业人员,无证人员没有通过审查人员的检测不能上岗操作,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某些细小的地方出错,影响整个工程的实施。在施工当天晚上要记录当天的施工质量,还有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处理,保证施工的正常施行。
2.3 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处理主要是指在完成施工项目后对施工材料的处理以及验收安排。施工完成后,开展验收工作,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些地方要采取整改措施;对施工的质量进行评估,结合施工单位做好处理工作;工程竣工完成后,做好善后处理。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加大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从多方面进行实行。
3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 提高施工设计质量管理水平
3.1.1 施工方案的编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应在施工之前确立施工组织管理体系和施工部署,选用基础施工方法,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施工前准备工作计划,以及劳动力、施工机械、材料等需要量计划;在工程开工之后,分阶段编制施工方案,譬如在主体结构阶段、装饰阶段等,重点是对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项需要量的调整为主;施工方案的编制应该有技术负责人主编,并由各相关部门参与,使其发挥真正指导施工的作用;施工方案的编制,还要做到动态管理,使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1.2 因地制宜完成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在批复“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的,施工图要按照以下标准设计:首先,选择较优的技术经济指标,使得工程能够满足排灌功能,还可以尽量少占农田;其次是在在施工图上标识灌溉片区沟、渠、路等的平面位置,为避免部分沟渠及建筑物留下质量隐患,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地裁弯取直,与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相符合;最后是计算确定根据沟渠灌溉面积、排水面积、地下水埋深,根据地质条件优化其纵横断面。
3.2 优化工程的施工操作
3.2.1 选择质优材料,加强材料管理
在工程成本允许的范围内,要选择质优的施工材料。为确保施工使用材料满足质量的要求,应该从采购、进场和储存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严格把关。首先是材料的采购环节,采购人员应该秉着“货比三家”的原则,选择质量上乘的材料,杜绝选购价格便宜而质量有问题的材料,材料的运输问题也要在采购的时候综合考虑,尽量就近选购材料和单家采购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其次是材料的进场审批,工程项目经理应该委派相关人员对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等技术文件进行严格检查,需要实验室出具质量证明的,必须审核实验室的资质并在出具的证明文件上签字盖章;再次是材料的储存,材料应该根据本身的特点分类、分地点存储,譬如水泥等材料应该放在干燥、恒温的地方,而砂石只需放在防止流失的地点即可。
3.2.2 优化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从招标、合同管理和监督制度三方面进行优化,首先要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相对优秀的施工单位承包工程;其次是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严格履行合同条款;最后要制定监督员管理制度,进行施工基础知识、监督员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等地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工程施工的主要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质量问题。
3.2.3 提高施工队伍的水平
在对施工方案执行过程中,只有提高施工队伍的水平,定时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才能够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专业的施工人员对技术含量较高项目进行操作,没有相关证件的人员,或者没有通过审查的人员检测的人员,不能够上岗操作,杜绝施工细小地方的出错,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相关人员在施工当天要记录好工程的施工质量情况,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处理,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
一、建设生态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市的行动指南
生态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建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和“两河两湖水乡、绿色生态XX”的城市和市域环境定位,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全力打造“生态XX、绿色家园”的特色品牌,加快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步伐,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不断推动全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生态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等体系,不断壮大市域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市建设必须确保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建立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全面、协调、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在可持续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和整体优化。
三是生态兴市原则:生态环境优良是我市的一个比较优势,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一盆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黄淮海地区的“一个氧吧”优势凸显。必须牢牢抓住做足文章,做优做强“螃蟹之乡”、“意杨之乡”、“花木之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品牌。积极实施差别竞争战略,引导发展生态产业,抢战国际、国内市场生态产业分工的制高点,促进XX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变生态优势为经济强势。
四是保护优先原则:环境资源属稀有资源,具有多种比较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开发中必须科学分析,按近期与长期统一、局部和全局兼顾为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应优先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再恢复”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市建设
基础条件分析
1、建设生态市的主要优势因素有:
(1)生态环境特征突出,部分资源优势明显。一是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XX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日照时数2235.3小时,年均降水量892.3mm,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二是部分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较高。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26.8%,居全省首位。三是境内河清湖秀,环境质量优良。市区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全省最低,境内从未发生过酸雨,主要河流、湖泊基本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2)以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项目工程为重点,“螃蟹之乡”、“意杨之乡”、“花木之乡”优势凸现,生态经济优势显现。一是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和项目进园区管理,工业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做好各工业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行项目进园区和产业布局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污染集中控制;2004年全市进园区竣工项目366个,总投资26亿元。全市有10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2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二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在沿湖地区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建成了有机大米基地1700亩、有机水产养殖基地10000亩。三是瞄准市场,大力膨胀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沭阳县把花木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全县共有花木面积20.5万亩,全县花木年产值8亿元,农民收入的80%来自花木。四是引导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发杨财”。建成了江苏省杨树良种繁育中心,林农菌复合经营是全省的样板工程,木材加工业已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并成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重要行业。林菌套作优势凸显,全市林菌套作面积达2.2亿平方尺,既消化了农作物秸秆,又致富一方百姓,“发杨财”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渠道。
(3)大力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000年6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市各县、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泗洪县在2001年底率先通过了国家验收。全市创建省、市级绿色社区8个、绿色学校30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5个。中心城市建成了省级
园林城市,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展顺利;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地保护。
⑷区域潜在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成本低。我市地处苏北腹地、淮海经济区中心,接受陇海、沿海和沿江三大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降低发展的探索成本;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⑸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较大。由于长期的投资不足,传统产业不发达,无法和其它地区竞争发展传统工业,客观上具有结构调整的空间优势,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2、生态制约因素
⑴自然因素:受区位和气候因素影响,我市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河流、湖泊受上游客水污染,加之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扬沙扬尘天气影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⑵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农灌用水有效利用率较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土地垦殖率较高,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部分水体污染尚未得到全面控制。
⑶社会因素: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各类人才紧缺。人口总量中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仍较高,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较为严重。
⑷政策因素:政策法规建设在生态建设中极其重要。目前我市在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方面仍不够健全,缺少一个按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的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政策体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生态市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13年的努力奋斗,至2017年,把XX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二)阶段性目标
1、第一阶段:启动期(2005—2007年),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经济支持体系,完成生态市的体制建设、产业转型、典型示范和能力培育。
2、第二阶段:重点建设期(2007—2012年),建成一批生态工程并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以拓展绿色产业作为重点,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绿色经济目标,初步形成优质资源、良好环境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基本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3、第三阶段:发展完善阶段(2013-2017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巩固和完善已进入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社会。
三、明确主攻方向,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
(一)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生态效益型工业
⑴优化产业结构,接受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城市拓展的新建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而且更是招商引资项目、接受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一是分类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充分体现行业功能特色。根据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状况、企业集群和产业配套延伸的内在要求,市经济开发区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和支柱企业的创业平台,县区工业园区主要是区内农副产品加工业、地方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载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则是以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禁止不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园区,市经济开发区和宿豫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新引进的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项目要全部进入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积极推进以资源再生为主导产业的环保工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充分利用XX废旧资源回收产业优势,形成以废旧金属、废纸和废旧塑料再生加工项目为支撑的新技术产业园区,吸纳这方面项目的产业转移。①金属材料回收再生及加工业,重点引进和研发高效回收再生铅技术和设备,生产合金铅、氧化铅和硅酸铅等产品。②废纸再生主要生产用途广泛的高强瓦楞纸、黄板纸等包装用纸。③塑料制品产业要重点发展板材、管材新型材料和汽车、机电仪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配件配套设备。④环保产品及技术开发主要从事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生活污水资源化技术、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⑤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城市垃圾资源化、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行业,加快对先进、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市场。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市域危险废物的集中安全处置进程。
三是加快实施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各工业园
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集中供热和污染物集中控制工程。同时要结合XX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园区内有计划地建立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关系,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产品或废物加工链,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使得园区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之中。
⑵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调整改造化工、水泥、热电、印染等污染行业,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要把节能降耗、减少排污、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纳入生产管理。大力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京杭大运河沿岸(两岸500米以内)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区段(通湖大道至开发区大道)沿岸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措施,其它段有计划搬迁,逐步将沿岸工业企业迁入各类工业园区,实行污染集中处理。
⑶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生态循环型项目和企业。按照高技术、外向型、上规模、创特色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丝绸、农用工业、新兴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2、生态农业
发展以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及加工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基地,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发展杨树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日趋成熟的栽植技术,科学育护,更新品种,扩大杨树资源总量,实现“空中看XX、森林盖大地”的总体目标,实现林业兴市、林业强市和林业大市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进程;积极发展花卉产业。新崛起的花木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花卉及相关产业(土地流转、科研、销售等),促进花卉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突出发挥水产业优势,抓好渔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市场需求,以开发创建优质品种、绿色食品为目标,以稻田养殖、围网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的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开发创汇渔业生产,在一些沿湖地区建立大规模河蟹、青虾、银鱼及龙虾仁加工等水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加工基地。
3、生态旅游
X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第一江山春好处”之誉,为全国著名的水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本地区旅游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突出特色,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休闲体验、人文风情、田园风光等特色旅游项目。
4、绿色消费
鼓励开发和营销生态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制、开发无污染、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控制和禁止生产、销售含磷洗涤剂,使用可降解无毒性、可循环利用的生态产品,树立生态品牌;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争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食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
(二)构建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有序开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
1、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优化森林结构。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协调发展,沿路建成绿色通道,沿河形成防护林带,湖区形成自然景观,农田建成高标准林网,庄台建成生态景点。发展林业集约生产。重点建设林纸一体化、人造板、林产化工企业以及外资、私有经济创办的基地林,推进林业强市进程。同时大力发展环保型人造板、天然香精香料等林产深加工产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打击猎捕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做好洪泽湖、骆马湖、黄河故道等湿地保护工作。
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保证基本农田质量和面积;加大荒地、荒丘、荒滩等“三荒”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推广以节水灌溉、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保护好土地肥力。
3、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制定全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全市水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制定主要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加强河岸和河床整治,强化采砂管理;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改革水的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引导节约用水,创建节水城市。
4、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
我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向连去港送清水重要的调水送水地区之一,调水通道的京杭大运河、徐洪河、淮沭新河以及调蓄水库的洪泽湖和骆马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也是我市涉及生态安全地区之一,为此,我市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出台了《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严格生态
功能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产生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湿地。切实维护其生态功能,确保生态安全。
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突出解决矿业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促使采矿权人全面履行环境保护措施,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开采项目,对已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的采矿行为注意提出整改方案。
(三)构建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
1、建设生态型城市。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建成凸显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园林城市。扩大城市绿色空间,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风景名胜资源。有效整治城市居民区生活环境,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整治城市内河以及餐饮业油烟污染;推广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严格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对全市废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创建活动。
2、建设生态型绿色社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生态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绿色社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3、发展生态型村镇。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不断改善村镇环境设施,加大对“脏、乱、差”治理力度,加快改水、改厕、改路步伐,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卫生公厕,突出河沟的污染治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推进沼气生态村建设步伐,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改善村容村貌。
(四)构建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污染。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改良剂,减少和抑制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五)构建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洪涝干旱灾害防御工程。以工程措施为主体手段治理洪患,全面提高我市骨干防洪河道地的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灌溉和调水能力。同时依据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抓住机遇,加快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林水产疫病防治,建立健全全市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疫病诊断检疫中心,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使我市动植物病害、疫情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服务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六)构建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
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持。加强生态市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环境污染监控、流域水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和生态重建等基础领域的研究;鼓励开发绿色工业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态种养模式等绿色产品和循环经济新技术。推广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高效低耗、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监测监管网络。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整合环保、农业、林业、土地、水务等行业监测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以及生物安全、农林畜牧渔业病虫害、环境污染事故等的预报,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生态建设绿色标准认证体系,适应绿色贸易新趋势,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完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机制。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