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学生心理疏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生心理疏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生心理疏导

篇1

关键词: 自卑心理 疏导 教育方法

“老师,我不和小珍(化名)坐在一起,她……”;“老师,小珍又在骂人了,我们都没惹她……”;“老师,小珍和同学吵起来了,都快动手了。”……

小珍是一个后进生,我的一个帮扶对象。别看她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其实她就像是一只刺猬,胆小却又不可接近,甚至有时还带有侵略性。争吵、骂人、动手、损物……真是一个令人伤透脑筋的小女孩。对于这个帮扶对象,我对她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略施小惩,她却依然如故,我无法省心。面对老师的教育,为什么她没有长进?

带着满腹疑问,我多方了解:同学、老师、邻居……终于,我知道了小珍的心结,都是“自卑”心理惹的祸。只有解开她的“自卑”心结,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她。

首先,我了解小珍“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小珍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小珍的家境不好,母亲有轻微的精神病,父亲虽努力工作,家庭却依然贫穷。身在农村,有人时不时欺负她们,其中还包括她的亲戚。上学了,同学孤立她、欺负她。小珍沉默不语,总是希望一忍而过,可情况并没有好转。渐渐地,她辩解、争吵、怒骂,直到动手,她不再是一个温顺的女孩子。一直到现在,她听不得别人说她不好,容不得别人一点儿冒犯,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在“自卑”中产生自我保护,过了头就成了自负。不合群、不可侵犯只能令情况越来越糟。只有打开小珍的“自卑”心结,才能在帮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普通同学适用的教育方法,对小珍根本不发挥作用。依靠强势来压倒她显然是不可行的,甚至让小珍走向自闭,这对小珍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我决定分步走。

第一步,“坚决”地和她站在一起,逐步走进她的内心。

像小珍这样的自负,带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意识,外力的作用只能让她产生抵触情绪,只有走进她的内心,让她放下戒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次的矛盾中,小珍和同学又吵起来了。按照我以前的做法,双方都应该严肃批评。这一次,我要改变做法。我“偏袒”了小珍,重重地批评了那个同学(当然,在小珍不在时,我又重新解释了这件事),小珍虽然也受到批评,但这次她却“赢”了。她很高兴,老师都站在她那边。在课外交流中,小珍和我谈了很多很多,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第二步,关心她、指导她,给她一个美好的期望。

在几次的交流中,小珍变了,她告诉我很多事:谁骂她、谁打她、谁“可能”和她过不去……她也想和别人好,也想好好表现……看得出,其实小珍有时也很委屈。

我听了小珍的倾诉,笑着问她:想不想过得好点,和同学相处得快乐些?我要给她一种期盼,一种内心转变的力量。我们谈着谈着,谈到了小珍个人思想行为的不足,谈到了同学间应该怎样才能友好相处,谈到了怎样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谈到了怎样培养良好的友谊……从来没有谁这样心平气和地和小珍说这么多,小珍也从来没有和谁说这么多,小珍逐渐变了。

第三步,帮带她,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紧张的环境容易使人时刻戒备,无法改变小珍的过激行为;时不时的小摩擦会时时提醒同学:小珍是一个“后进生”,浑身缺点,不好相处。我要让同学渐渐淡忘小珍的不足,然后看到小珍的进步,为小珍提供一个转变的良好环境。我先通过做工作,和一些比较懂事的女同学达成默契。接着我给小珍调整了位置,她的四周都是一些乖巧、懂事的同学,她们宽容她、迁就她,和她好好相处并注意帮助她。这一举措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珍和其他同学的接触少了、计较少了、矛盾也少了,以前那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情景也没有了,班级平静多了;一段时间后,我向班级同学了解小珍的表现,大家对她的评价好多了,虽然心存戒备已能平静相处。

第四步,鼓励她,培养她,让她走出自我,融入集体。

单纯的宽容、迁就,虽能相安无事,功效却是暂时的,对小珍的心理发展进步没有好处,我要让小珍走出阴影,能和同学正常交流,正常生活。鼓励她,培养她,让她表现出来,行动起来,很好地融入集体,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自卑”心理,才更有利于小珍的发展。为此,我肯定了小珍一段时间来的进步,鼓励她进一步发展――为班级做事,锻炼自己,取信于人。我让小珍每天清理班级讲台,自觉地做、默默地做,没有张扬。小珍积极地做着工作,我们的讲台一直保持得干干净净。为此,科任老师表扬了小珍,小珍的积极性更高了,笑容也多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又提出质疑:那都是装的。我趁机引导同学回顾小珍一段时间的表现和进步,再次肯定了小珍的发展,再次鼓励了她。在和同学的相处中,嫌弃小珍的做法慢慢少了,和她的交流渐渐多了,小珍已经渐渐地被同学接受了。

篇2

一、厘清危害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其学习、生活等造成消极影响,重者则会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1 学生本人是消极逆反心理的直接受害者。其一,逆反心理如果发展到多疑、偏执、冷漠,则会导致不合群、意志衰退、学习被动、工作消极等后果,甚至还可能产生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极为不利,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有害的。其二,一旦被逆反心理所控制,学生总与教育者“对着干”,听不进任何教育和劝告,视野就会变得狭隘,成长就会严重受挫。

2 消极逆反心理是和谐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存在消极逆反心理的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同伴间沆瀣一气,形成一股暗流,与校园主流背道而驰,掣肘校园的健康、和谐、稳定。

3 消极逆反心理是社会安全的定时炸弹。严重消极逆反心理使学生不能调整好情绪,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突发事件和心理诱因的连环叠加,极有可能形成极端心理事件。时而发生的少年群殴、孩子杀父、学生弑师等恶讯就是明显的佐证。

二、建构机制 妥善应对

建立和完善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干扰防控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心康体健地学习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心理谈话机制。学生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逆反心理问题,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就会目渐加重,甚至诱发心理隐患或极端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师生心理谈话机制,对消极逆反心理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谈话疏导。尤其是在新生入校时、学生情绪变化波动时、违章违纪时、受到处分时,及时进行心理预防谈话,消除其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之能够调节好心态,积极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以赴投身学习生活。

2 建立健全心理关怀机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教育者对学生的冷暖苦痛置若罔闻,那就极易导致或加重学生消极逆反心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学生心理关怀机制,适时做好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或生活困难时、生病住院时、环境适应不良时、家庭出现纷争或成员去世时、发生天灾人祸时,要对其进行脱困指导,走访慰问,排解矛盾,给予充分的关怀和温暖,使其增强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轻松愉悦地搞好学习。

3 建立健全心理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是治理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上策。必须建立健全学生消极逆反心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个案和共性的探讨研究,与同行、学生、家长一道,切实弄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真实原因(自因和他因),依据其来龙去脉,谋求提前介入医治未病之病的良方,就是要着力“研制”应对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疫苗”,扑灭致“病”之“菌”。

4 建立健全心理分析机制。教师不是“敲钟念经”的出家人,不是“放羊填鸭”的教书匠,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建构学生心理分析机制,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分清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轻重缓急和类型特点,从而对症下药。一要学会透过消极逆反心理现象分析致“病”机理,从学生脸上的疑云中找出其本人、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环境里的致逆因素,搞好源头治理。二要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防止因其他心理问题未解决而引发逆反心理。三要及时掌握学生成长中的各种新动向、新苗头和新问题,做到因人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培育学生成才。

5 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大多数学生自尊心很强,特别反对家长和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其指手画脚。应当强化心理疏导机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将心理学方法寓教于乐地运用到学生管理和逆反心理治理工作中去,发挥心理疏导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心理转移、心理排解、心理发泄等心理知识和技巧,调节心理、缓解压力,从而防范和化解其逆反心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经常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疏导、培训,保障其心态健康。

6 建立健全心理保障机制。中小学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显著增强,盼望自己主宰自己,如若得不到自由伸展的空间,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必须架构学生心理保障机制,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是常做教育管理工作反思。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学生愉悦的方式施以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诫,“把我们的教育隐蔽起来”。切实畅通言路,及时受理学生“申诉”,认真核实学生“质询”,满足学生合理诉求,及时纠正不合时宜的批评、不当的考核决定、错误的处理结果。二是理性对待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小学生成人意识和独立倾向的体现,他们与教育者的冲突和对立只是情绪上的,不存在本质对立和利益矛盾。理解和尊重学生是防范和逆转其消极逆反心理的前提,接纳、感化、诱导和鼓励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必然抉择。同时还要看到,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循规蹈矩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所以对学生逆反心理中合理和积极的因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质疑、求异、图新,为其自主思考和自我发展创设广阔空间。

篇3

 

一个周末的早上7点钟,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这么早就打电话,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接通后,我了解到是这个家长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作为家长很心疼,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她家孩子已经被欺负了两次了,都是被不认识的孩子欺负的。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一个母亲,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安慰的同时我也保证下周一到校一定调查解决这件事情。

 

此时,这位家长话锋一转,说:“老师,你知道XX中学有个孩子跳楼了吧?这孩子是我们的邻居,老是被别的孩子欺负才跳楼的,我们周围的人都知道这回事,而且这件事情都上电视了……”听到这里我顿时一愣,感觉一股怒气上升到了头顶:作为一个家长,在跟老师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被别人欺负了的时候,提这个话题是为了告诉孩子,以后再被别人欺负了就可以跳楼解决问题吗?接下来我跟这个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这个家长明白了自己做法的错误。

 

电话挂断后,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动不动就拿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引导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误导?仔细想想,每个方面都存在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媒介已经大大进步。但是有一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家长重教又尊师,家长允许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管教孩子。

 

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两个孩子,全家所有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娇气、自我,犯了错误老师教育教育,做家长的就不愿意,还动不动采用网络手段渲染事件、获取别人的同情,使老师想管不敢管。而且,现在老师最怕的是说厉害了孩子想不开,不说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老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社会引导

 

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诉说需求,寻求帮助。随着近几年因孩子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呼吁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这种行为是善意的,但是人们的过度渲染给了孩子效仿的案例。当其他心理脆弱的孩子也遇到自认为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选择相同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家庭误导

 

以上述家长为例,她在孩子面前强调了孩子都被欺负了“两次”!还特意强调了有个孩子因为别人的欺负而选择自杀!假设有一天这个孩子也遇到了想不开的事情,浮上他心头的会是什么念头?也可能是他的妈妈过分强化的“自杀”问题!妈妈强调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重视,但实际的效果是告诉孩子总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可以选择“自杀”解决!社会太过强调这些负面消息,家长们也津津乐道地在家庭中讨论这些问题,这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让孩子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怎样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各方面都应为之做出努力。

 

二、策略探讨

 

(一)学校教育方面

 

老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提高其心理受挫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而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

 

有次开家长会时我就单独针对这个问题和家长做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受挫能力,现在社会那些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孩子往往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别让这个希望葬送在我们的溺爱里。

 

(二)社会方面

 

社会舆论应淡化此类负面消息,过度地强调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对这群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来说,过分强调究竟是对是错?过分强调是能解决此类问题,还是会引发连锁反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长应当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分辨对错,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积极现象,让孩子感受社会的美好,这样孩子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不是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社会的希望,面对孩子脆弱的心理,整个社会都应该负起监管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心理坚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希望,让我们的孩子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勇敢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9―01

高中时期是学生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时期,如果这时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主观原因。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且独立意识也在渐渐萌发,自身越来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高中时期学业较为繁重、人际关系处理较为困难且面临着“高考”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渐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更倾向和自己同龄的人呆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许多事更加愿意自己做主,造成他们觉得老师、家长的管教太过多余,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产生抵触心理。

(2)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如浮躁、攀比之风,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的增加,“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是非辨别能力与责任意识有限,自然会产生厌学、逆反情绪。

2.家庭原因。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事业过于繁忙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有些家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认为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孤独感,进而对家长安排的生活从厌烦到逆反。

3.学校原因。由于高考压力,造成了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往往没有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些事情。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现在有许多班主任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所以,班主任在疏导学生逆反心理前首先要做的是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其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家长、老师大可不必对此大做文章,而是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这件事,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学生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之后就是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疏导学生了,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出较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可以做;什么是错误的,不应该继续延续。然后让学生自己正视自己的逆反心理,当出现逆反心理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当面对那种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尝试着与这些学生沟通,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情来感化自己的学生。当然,班主任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挑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疏导。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疏导 支持系统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在现阶段发展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困扰,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反映是有着层次性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正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威胁。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比较重要。

1.心理疏导的作用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1.1心理疏导的作用分析

心理疏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内容来看主要有大学生生活及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在认知调节作用方面主要是帮助疏导对象全面和多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掌握生活的辩证法,从而改变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1]。还有就是心理支持作用,心理疏导老师能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而在情绪宣泄作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启发及引导等方法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1.2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能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心理咨询及健康心理讲座等处理好大学生的交友和学习、就业等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针对一些新思潮思想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有助于消除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在大学生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疏导能使其健康应对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不仅如此,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及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2.1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为心理疏导内容没有科学化,心理疏导内容缺少人文关怀,不仅对学生完整心理问题的阐述不利,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有着很大障碍。而在心理疏导内容上过于医学化,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忽视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要,以及缺少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问题的指导[2]。

另外就是心理疏导机制还没有完善,主要就是信息汇聚反应机制没有得到健全,缺乏和谐的师生交流机制,心理危机干预及预警机制等没有体系化呈现。心理疏导在队伍结构层面没有合理化,缺乏心理疏导经验,心理疏导方法没有针对性。

2.2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的应用策略实施要从多角度进行,首先重视自助式个体心理,构建自助支持尤为重要,心理健康理念构建是基础。这一系统构建主要是起到了解自我及接受他人和热爱生活等作用。还要能直面心理特征所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和生理发育是共同进行的,个体支持系统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动荡期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及普遍性,并不会因一时消极和抑郁怀疑自己心理失调。

再者就是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体现,从具体策略实施上对心理疏导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掌握多样化心理疏导途径和内容,对心理疏导老师采取鼓励措施使其参与到公益性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活动开展要有针对性,针对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应对,促进心理疏导内容和实际相结合。

另外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内容多样化,心理疏导老师要能强化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心理疏导老师要能主动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背景和形成原因等进讲述,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征。不仅如此,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进行有效健全,构建师生和谐交流机制,平等交流是师生和谐交流的重要前提,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解决心理问题[3]。

最后就是从多个系统方面进行加强,从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及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和关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逐步实现。在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层面创建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并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而在家庭心理支持系统方面则要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积极改善,构建家长委员会通过信息交流发挥家长教育的号召力及感染力;在社会支持系统层面主要就是从社会潮流及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逐渐了解这一系统的发展规律,最终得以适应。

总而言之,构建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要能结合实际,从多种角度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强化大学生心理疏导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适应社会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琴.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1).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抑郁情绪;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42-02

心理学指出,抑郁是人的气质类型的反映,也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造成人的思维和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常常表现为行为孤僻,郁郁寡欢,思想自闭,反应迟顿,情感脆弱,易激动,也易消沉,多愁善感,多心好疑。抑郁情绪常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抑郁也严重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的抑郁情绪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端正认识、调整心态、自我调适,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抑郁情绪的识别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通常情况是当人们受到各种心理打击产生抑郁情绪后,人们会自觉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够自行恢复心理平衡。由这些挫折和不如意引起的抑郁,是正常和短暂的,应对抑郁情绪的过程也正是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因此,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应到专门的精神科门诊及时诊断和治疗。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和人的遗传素质、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突发重大意外事件等有关。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心理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识别主要依据本人的表述、心理老师的观察和一些心理测试的结果。在做心理疏导工作之前,必须首先鉴别学生是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对有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建议其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正规的鉴别与系统的治疗;对有一般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则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高职学生抑郁情绪表现

1.高考失利的挫败感引发抑郁

升入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比较,自觉有明显的劣势。高考失利的失败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经常用负面的语言描述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有什么用呢?”“我从来没体会过成功。”“我非常失败,没有哪一点让我自己感到满意。”高中时期,高考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学习辛苦,但辛苦中也使生活充实快乐。但新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却没有及时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理想的缺失让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慢慢地也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感,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

2.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的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是不能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和别人相处时常常心怀戒备、怀疑和嫉妒,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孤僻、好嫉妒等个性品质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重要心理因素。高职院校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时期更为复杂,往往是当事人产生抑郁情绪的直接原因。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会使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由此引发人际交往的困难。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恶劣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3.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的抑郁

就业期望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过高的就业期望可能会带来情绪问题。一些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在求职面试等过程中,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一些职位不高、薪酬微薄的初级岗位做起,好高骛远,希望一就业就获得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职屡次受挫,又不能及时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容易陷入恶劣情绪的困扰;长期处于不良心境,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疏导策略

1.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正是过低的自我评价,才引发了抑郁的情绪。针对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是从认知上调整其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首先通过心理老师的疏导,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并学习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如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无须看别人脸色。”“我很勇敢,我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我所遭遇的困难。”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其次,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让当事人明确对自我评价不合理而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过程。当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考失利的意义,认为高考的失败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是一个以偏概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产生自卑心理、引发抑郁情绪的根源。心理教师引导要当事人明确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完全由客观环境的优劣来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高考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高考的失利已经是过去,只有放下过去,重新寻找生活的目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很强,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的目标,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具体的人生规划。生活有了意义,抑郁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再次,重新建立对自己的客观的认识,重建自信心,摆脱抑郁情绪。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过分地顾及别人,过分地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地就会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任何挫折。要教育学生改变认知,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重建自信,就会慢慢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

2.实施行为训练

针对人际关系敏感引发抑郁情绪的高职学生,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其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行为训练是减轻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疏导技术。心理教师在对当事人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后,应帮助当事人制定行为目标。要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要指导当事人了解行为训练的基本原理。应当引导当事人不要过度纠缠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应具体描述分析目标行为,指导当事人实施行为训练的方案。主要步骤有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人际关系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先学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放松。放松技术是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消除紧张的行为的心理训练技术。可以用稳定的缓慢吸气、呼气的方法,达到松弛的目的。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让身体处于肌肉松弛的状态。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会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身心松弛的乐趣。

二是根据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布置相应的行为训练的作业。在行为训练中,要求当事人明确完成这些行为目标的目的是缓解人际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体会人际交往中带来的乐趣。具体行为训练的内容有:

首先,养成和朋友们保持联络的习惯。学会向朋友倾述内心的烦恼,不要把烦恼深藏在内心,可以经常给老朋友写信。朋友的倾听和鼓励是抵御抑郁的一剂良药。其次,主动帮助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抑郁情绪的侵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分享助人的快乐;关爱别人,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快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价值感,这是应对抑郁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再次,用行动来代替思虑。制订规律的生活计划,多到户外运动、散步,多晒晒太阳,呼吸些新鲜空气,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抑郁情绪的蔓延。

3.进行健康择业教育

针对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抑郁的高职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择业教育,摆脱抑郁情绪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侵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通过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心理分析。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心理疏导。根据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自觉抑御抵御情绪的侵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在就业心理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宣传栏、广播站、举行心理讲座、心理美文大赛、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方式开展活动。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己的潜质,发现自我的价值,使学生都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择业。要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定位,摆脱抑郁,快乐成长。

三是通过心理协会等渠道引导学生开展就业自我教育。就业期望过高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影响,而同龄学生的交流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收到心理互助的效果。心理协会可以对因就业期望过高带来的抑郁情绪的危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识别和应对抑郁情绪的能力。心理协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社团组织,心理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社团成员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因高考失利带来的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敏感、过高的就业期望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调整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采用应对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训练的方式和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心理协会成员互助等方法可以有效解除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困扰,达到理想的心理疏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孝红. 关于大学新生抑郁心理的调查分析[J]. 西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志. 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4(1).

[3]邱炳武,王极盛. 抑郁研究中的素质——压力理论述评[J]. 心 理科学,2000(3).

[4]汪向东,王希林,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 北京: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1999.

[5]王玉兰.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国科技信 息,2010(2).

篇7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表现突出,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主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再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和批评,把家长的督促和教诲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 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学校不良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四是教学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 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并给予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3.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多。学校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还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4. 进行自我教育

篇8

关键词:中专生 逆反心理 班主任 疏导

我是中专一年级女生的班主任,她们16、17岁,花季少女,经过与她们一年的接触、观察,我发现40%的学生有明显的逆反心里。逆反心理是指一种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是以各种刺激产生与众不同、与常态相对立的心理反应。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它对中专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作为班主任要能及时的察觉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疏导,才能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下面是我工作中的两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我校要求女生头帘不能长于眉毛,否则立即修剪或停课。每星期一早上晨检,总有不合格的。我班有两名学生屈某和张某总在一起,发型非常象,头帘长的几乎遮住了眼睛,晨检的时候扎起来,过后就放下。我追查了好几天,她们跟我玩捉迷藏,就是不剪。后来我想到了她们这是逆反心里,不能硬来。下一周晨检时我假装不看她们,她们故意在我面前晃,下课后我把她们叫到办公室,用聊天方式消除她们对我的戒备心里,然后拿出我早就备好的皮筋和发夹,换着样式为她们梳理头发,并夸赞她们的前额和眼睛长的好看、耐看。就这么一次,她们的头发再也没有不合格过。

篇9

一、尊重、理解、信任中学生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不允许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他人的践踏。中学生自然也有自己不容侵犯的自信心,甚至比成年人更为强烈。虽然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对待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绝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学生感到在人格上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注意,学生有与教师同等的发言权、同等的发言机会、同等的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不能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否则学生的逆反心理可能更严重,更容易对着干。

另外,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不要盲目责怪他们,要心平气和地、态度诚恳地先跟学生沟通,了解缘由,聆听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地多鼓励、表扬,不轻视、嘲笑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在相互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础。

二、辨证看待,因势利导

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错误看法的鉴别能力。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一般都喜欢采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有时能达到正向思维难以达到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增强教育效果。当前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舆论都比较注重正面的宣传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未提供给中学生的阴暗面会不时的侵扰他们,让他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把辩证思维贯彻于教育过程中,改变目前只讲光明面、不讲阴暗面的做法,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往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中学生的逆向思维,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课堂思维。通过逆向思维,引导中学生去思考,去反辨,进而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正面的疏导,力求通过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驱力,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在许多情况下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在这种事物上,非要关注,一定要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教师要针对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地对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帮助他们认清是非,提高认识,然后再具体指出前进的目标。做中学生思想工作时,要坚持说服而不能压服,即便学生一时转不过弯儿,固执己见,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甚至可以给他一段时间去消化老师讲的道理,当学生想通之后,自然会看到转变。

有时教师地摸一下头,或者真诚地看一眼,中学生都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鼓励与期望。并且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针对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明道理与道德规范,使他们逐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提高认识并自觉运用到行动中去。当学生真正懂得,老师的“责之严”是因为对自己的“爱之深”时,他们就会自动打消逆反情绪与心理。

四、把握恰当的场合时机

由于教育过程中的客观情景对被教育者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和捕捉恰当的教育场合和教育时机。如果教育场合选择得当,教育时机选择得体,因人、因时、因地对中学生进行疏导,那么对于防止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由于教育活动性质的差别,情境对教育活动的效果也有不同。对于奖励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景中进行,那么奖励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受到奖励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自豪和兴奋;对于惩罚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惩罚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受到惩罚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羞愧和耻辱,对个人自尊心的打击也就更大。例如,对自尊心比较强的中学生,教师就不宜在同学面前对其进行批评,而应实施个别教育;对于那些不顾情面、屡教不改的学生,就得在班级内当众多说一些。

五、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逆反的中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注意挖掘逆反学生的优点,使之产生上进心,进而获得成功的情感力量。这要比单纯用批评、处分的办法使其消除逆反心理有效得多,因为该教育对策能强化逆反中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批评和指责很容易挫伤中学生的自尊心,形成对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例如,如果某个逆反学生比较喜欢篮球,教师可以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和篮球队长,并且指导其组建班级篮球队;如果某个逆反学生书法和作文比较好,可以任命其为语文课代表,让他/她负责板报工作,还可以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和书法比赛等。

篇10

    时值期末,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效果,有时又患得患失,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担忧,更多地是产生了“浮躁”心理,他们脾气大,在自主支配的时间里,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在课堂上,他们对老师的复习无兴趣,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针对此种情况,东车小学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要求各位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 “浮躁” 的产生原因,从而学会从心理疏导方面去解除学生的“浮躁”心理。

    各位教师通过家访、与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自己班级学生“浮躁”心理的产生原因,有对自己在复习阶段成绩提高不满意的,有害怕期末检测不好从而被家长责备的,有对周围环境敏感的,有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的……各位教师都认识到期末“浮躁”心理的危害性,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学生的“浮躁”心理。

    有些班主任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通过班级文化来感染学生,如布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标语;有些班主任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鼓励学生学习革命前辈、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毛病;有些班主任不时找学生谈心,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耐得住寂寞和平淡……

    学校的重视,教师的“对症下药”,定会使学生消除“浮躁”心理,以踏实、自信去笑对复习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篇11

关键词:高考 心理 运动

通过十几年的高中教学以及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长期观察,发现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考前心理恐慌症

考生在考前紧张得睡不着觉,总感觉还有很多知识不会,尤其是在月考中如果考得不理想,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面对这种情况,切忌给学生施加压力,我们要多与学生谈心,重点让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是为了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为了明理。我们只有摆正心态,才能在后期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如果你紧张得睡不着觉,可以试试这种方法: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在第一次吸气时,你默念数字“1”,呼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与此同时,试着想在你面前有一块黑板,你在黑板上写着“1”和“放松”这几个字。在下一次吸气时,默念数字“2”,呼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如此反复,直默念到数字“20”,每次深呼吸都要想象听到了并且看到了那些数字和“放松”这两个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反复地用一些不致引起自己情绪激动的词语和景象来占据自己的思想。如果自己的思想能够保持着持续的听和看这一系列的单调词语,那么,考前焦虑和紧张思绪就不容易挤进你的大脑,自然你就能安然入睡啦。

二、考前胡思乱想症

有一部分学生在考前经常会想:“我如果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啊!”想着想着很容易就钻进了死胡同,想前想后,影响了自己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正面引导。我经常是这样引导的:“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以后的事情我们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我们现在努力了,即使以后考不上大学,我们也不会后悔。这个社会,考不上大学的人有很多,有很多商人都不是大学生,你能说他们不是成功人士吗?所以,夯实基础、打造实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即使心理素质再好,没有实力,那么考出好成绩还是一句空话,所以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埋头苦干。相信有了扎实的基础又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定会梦想成真!”

建议学生平时复习完了之后多到户外散步,和朋友聊聊天,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听一些自己喜欢听的轻音乐,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只要保证自己好好学了就行了,其他的一概都不要去想。这样,胡思乱想症会慢慢缓解。

三、考试时脑海一片空白症

有一部分学生当坐到考场中时,脑海一片空白,好像把复习过的内容全部遗忘了,做题没有一点感觉,没有一点灵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把平时的限时训练就当作考试,把考试当作平时的限时训练。到考场后,先坐在凳子上闭上眼睛深呼吸,假想这就是平时的限时训练,当心情平静下来后,然后做题。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就按照试卷题号顺序作答。因为试卷一般都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设置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慢慢适应考试环境,慢慢在一些简单题中找到自信心。这样,你就会在做题的过程中找到灵感,从而游刃有余。

建议学生到考场上之后要多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你一定行,你在考场上紧张,别人和你一样紧张。我们只要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就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四、由于月考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很无能,感觉愧对父母,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我们在引导时一定要提醒他们一次成败不足以论英雄,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自己,不要随意夸大别人的进步、打击自己的信心。要经常进行自我比较,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可在每天早上起床时对自己说:“我能行!”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提高自信心,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同时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制定恰当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

五、排解源自家庭的烦躁苦恼

现在高三的学生,有很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有很多没有上过大学,再加上目前就业困难,许多家庭都把上大学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高三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能成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导要得法。卓越教育建议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卓越教育陈博士提醒:高三阶段,孩子们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宜施加过大的压力。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妨抽点时间带孩子上街购物,或到公园游玩,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沟通家长和孩子的情感。

篇12

一、了解和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护每一名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对待的信任关系,在信任中走进学生的内心。

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袁朗对精明的成才说:“你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没付出感情。你总是冷冰冰地把它们扔掉,那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一个结果虚耗人生?”我们老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的教育会有效果吗?

三、从内心做到热爱学生,适度调节自己的内心期望值。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爱心是最基本的元素。老师在教学生做人的同时,要记得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把带刺的话变成花儿送给学生,把批评的话涂满蜜汁送给学生。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要不拘泥形式,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心与心沟通的平台。

四、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技巧。

①有人说,活动是沟通的最好的方式,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活动时,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学生,而学生才能理解教师,老师要发展多种爱好,努力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②老师要掌握适当的沟通技巧和方式,我们可用的方式有:谈话交流、纸条书信、校信通、作业批语、目光关注。

③掌握常见情绪问题的疏导法,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篇13

一、逆反型:以冷淬火法

逆反心理是处于发展期学生的一种常见心理反应。它指的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面对这类逆反心理强,脾气倔强,桀骜不驯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只能是“火上浇油”,师生关系更紧张,局面愈发不可收拾。对这类逆反型的学生,班主任只有冷静下来,采用“以冷淬火法”,以班主任的理智冷静之冰淬灭心头恼怒之火。这样才能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学相长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潜力与才干才能得到挖掘和施展。

曾有一次的数学课上,我多次强调学生要准备笔记本做好n堂笔记,倔强的胡家俊非但不听课做笔记,而且连课堂笔记本都没有,在书上画卡通人物。我当时怒火中烧,非常生气,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我立即意识到这种做法不妥。该同学逆反心强,命令与强制只会导致他的抵制与对抗,这样很可能导致一场师生课堂之战的爆发。我决定采用以“冷淬火法”,以我冷静理智之冰淬灭心头恼怒之火。于是,我不慌不忙地从讲台上拿了张纸递给了他,做了一个要他做笔记的手势,暗示他要认真做笔记。他愣怔了一下,疑惑地望着我。我面带微笑,细声叫他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去拿一个笔记本,他不好意思地挠了一下头,立即融入到了班上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充满关怀的理性举动胜过刚性的说教,和煦温馨的微笑胜过疾风暴雨的冷厉斥责,恼怒之火,顷刻冰释。

二、内敛型:以强激弱法

许多学生由于个性特点或自身的遭遇等因素。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经常打骂学生,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学生生活十分单调,缺少与他人的交往,造成思想闭塞,不能及时渲泄不良情绪。自身有生理缺陷,或家庭遭受重大变故,从而心理上受严重挫折,失去了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学生常有自卑和抑郁的心理。

遇到这类胆小懦弱、抑郁自卑、性格内向的“内敛型”学生,在班务工作中,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找出自卑抑郁的原因,对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要多加关心照顾,但这种关心和照顾要做得隐秘巧妙,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我们更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以强激弱”的方法,以其自身的强项激发其懦弱胆怯的性格,使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以其自身的实力和闪光点在班上和学校立足,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乐观开朗起来,激发他们的潜力。

我带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叫李梓琪的女同学,其父母离异,跟母亲生活,家境贫寒,学习成绩也平平,因此在班上封闭自卑,从不与同学交往。在一次聊天中,我得知她有会剪纸的优点,因此,在一次班务活动中,我特意安排了她进行了一次剪纸表演。她剪出的各种图形令同学们大为惊叹。课后,许多同学提出要向她学习剪纸。通过这次活动,她发现她同样有她光彩夺目、别人无法企及的一面,她找回了自信的自己,性格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直线上升。

三、狂妄型:以弱抑强法

狂妄与自大是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给予过高的估价而产生的一种虚狂的心理状态。它具体表现为:自以为是,任性逞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目中无人;自我评价过高,事事以我为中心,好极度表现自己;常常无休止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使在事实非常明显的情况下,也要强词夺理或推委于客观原因等。

在班务工作中,遇到虚荣心强、自负高傲的学生,则需找准其“软肋”,以其弱点去压制其狂妄膨胀的心理,促使其变得冷静理智,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从而变得踏实认真,促使其全面发展。

我带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叫李文浩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从未遇到过挫折与失败,早已听惯了表扬与掌声,习惯了别人的纵容与奉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的狂妄心理,人际关系极差,学习漂浮不踏实,虽经苦心教诲仍收效甚微。在一次班级文娱活动中,抓住其不善表达的“软肋”,我强行安排他与班上另一位成绩较差却极富主持天赋的谭锦清担当主持,结果在这次活动中,谭锦清表现得非常镇定成熟,而他表现非常拙劣,大灭其平时虚荣浮夸的嚣张气焰。从此,其狂妄之风收敛,变得踏实稳重。

四、平庸型:以高促低法

在学生的心理情绪中,还有一类,就是“平庸型”。平庸的心理其实是“从众心理”在学生中的体现,“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不甘最坏,也不求最优,胸无大志,甘于平庸。这种心理会抑制学生个性发展,束缚思维,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会扼杀创造力不利于尖端人才的脱颖而出,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篇14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抑郁情绪 心理疏导

心理学指出,抑郁是人的气质类型的反映,也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造成人的思维和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常常表现为行为孤僻,郁郁寡欢,思想自闭,反应迟顿,情感脆弱,易激动,也易消沉,多愁善感,多心好疑。抑郁情绪常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抑郁也严重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的抑郁情绪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端正认识、调整心态、自我调适,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抑郁情绪的识别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通常情况是当人们受到各种心理打击产生抑郁情绪后,人们会自觉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够自行恢复心理平衡。由这些挫折和不如意引起的抑郁,是正常和短暂的,应对抑郁情绪的过程也正是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因此,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应到专门的精神科门诊及时诊断和治疗。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和人的遗传素质、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突发重大意外事件等有关。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心理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识别主要依据本人的表述、心理老师的观察和一些心理测试的结果。在做心理疏导工作之前,必须首先鉴别学生是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对有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建议其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正规的鉴别与系统的治疗;对有一般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则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高职学生抑郁情绪表现

1.高考失利的挫败感引发抑郁

升入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比较,自觉有明显的劣势。高考失利的失败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经常用负面的语言描述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有什么用呢?”“我从来没体会过成功。”“我非常失败,没有哪一点让我自己感到满意。”高中时期,高考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学习辛苦,但辛苦中也使生活充实快乐。但新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却没有及时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理想的缺失让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慢慢地也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感,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

2.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的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是不能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和别人相处时常常心怀戒备、怀疑和嫉妒,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孤僻、好嫉妒等个性品质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重要心理因素。高职院校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时期更为复杂,往往是当事人产生抑郁情绪的直接原因。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会使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由此引发人际交往的困难。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恶劣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3.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的抑郁

就业期望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过高的就业期望可能会带来情绪问题。一些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在求职面试等过程中,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一些职位不高、薪酬微薄的初级岗位做起,好高骛远,希望一就业就获得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职屡次受挫,又不能及时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容易陷入恶劣情绪的困扰;长期处于不良心境,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疏导策略

1.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正是过低的自我评价,才引发了抑郁的情绪。针对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是从认知上调整其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首先通过心理老师的疏导,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并学习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如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无须看别人脸色。”“我很勇敢,我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我所遭遇的困难。”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其次,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让当事人明确对自我评价不合理而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过程。当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考失利的意义,认为高考的失败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是一个以偏概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产生自卑心理、引发抑郁情绪的根源。心理教师引导要当事人明确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完全由客观环境的优劣来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高考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高考的失利已经是过去,只有放下过去,重新寻找生活的目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很强,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的目标,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具体的人生规划。生活有了意义,抑郁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再次,重新建立对自己的客观的认识,重建自信心,摆脱抑郁情绪。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过分地顾及别人,过分地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地就会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任何挫折。要教育学生改变认知,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重建自信,就会慢慢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

2.实施行为训练

针对人际关系敏感引发抑郁情绪的高职学生,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其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行为训练是减轻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疏导技术。心理教师在对当事人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后,应帮助当事人制定行为目标。要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要指导当事人了解行为训练的基本原理。应当引导当事人不要过度纠缠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应具体描述分析目标行为,指导当事人实施行为训练的方案。主要步骤有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人际关系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先学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放松。放松技术是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消除紧张的行为的心理训练技术。可以用稳定的缓慢吸气、呼气的方法,达到松弛的目的。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让身体处于肌肉松弛的状态。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会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身心松弛的乐趣。

二是根据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布置相应的行为训练的作业。在行为训练中,要求当事人明确完成这些行为目标的目的是缓解人际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体会人际交往中带来的乐趣。具体行为训练的内容有:

首先,养成和朋友们保持联络的习惯。学会向朋友倾述内心的烦恼,不要把烦恼深藏在内心,可以经常给老朋友写信。朋友的倾听和鼓励是抵御抑郁的一剂良药。其次,主动帮助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抑郁情绪的侵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分享助人的快乐;关爱别人,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快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价值感,这是应对抑郁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再次,用行动来代替思虑。制订规律的生活计划,多到户外运动、散步,多晒晒太阳,呼吸些新鲜空气,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抑郁情绪的蔓延。

3.进行健康择业教育

针对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抑郁的高职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择业教育,摆脱抑郁情绪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侵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通过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心理分析。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心理疏导。根据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自觉抑御抵御情绪的侵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在就业心理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宣传栏、广播站、举行心理讲座、心理美文大赛、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方式开展活动。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己的潜质,发现自我的价值,使学生都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择业。要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定位,摆脱抑郁,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