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贸易自由主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个国家为了确保自身健康、长久发展不断调整战略,应对国际市场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在国际文化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额的比重分配并不均匀,其中发达国家的比重为3/4,发展中国家占不足1/4,转型经济国家所占份额甚微。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的进口额远低于发达国家。文化贸易不均衡的格局在1996-2006年间稍有变化。从2005年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世界文化产品的出口方面的差距逐渐减小,表现在出口份额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开始稳步上升。以中国为例,在进口额度上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比重较小,这便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不同于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又一时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它自身政治、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集中着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中主要的部分,美国一枝独秀地引领者国际文化贸易。之所以国际文化贸易中自由贸易与捍卫文化这两种理论具有很大的争执,是因为贸易格局严重失衡成为文化贸易领域最突出的难题,而全球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又直接地导致了贸易格局的失衡。总体上来说,在国际贸易体系的整个脉络中保护主义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分支。下面从文化贸易学的理论、发展历史为基础对文化贸易保护和文化贸易自由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一)古典的贸易保护主义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生和发展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和重农主义(Physiocracy,也称作重农学派)的诞生。这两种理论导致了欧洲各国的资本开始大力扩张。斯密作为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他之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条件。首先,在内部需求上来看,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国内产业发展对资本积累具有很大需求。这为古典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历史的时代背景;其次,从外部市场需求来看,对海外的市场就当时的欧洲各国而言,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前瞻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产品可以自给自足;再次,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稳固,为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带来繁荣,为此制定的政治策略也是为发展现代工业积累财富;最后,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各国贸易往来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各国分工程度较低,替代性和互补性不强。由此各国把重点放在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用贸易保护的理论来保护本国的市场,将积累的资本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最大限度发展国内经济产业。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贸易保护。
(二)古典到新古典的贸易自由主义
自由贸易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以下的过程:斯密(Smith,1776)是最早提出自由贸易思想的人。李嘉图( Ricardo,1817)在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理论。赫克歇尔(Heckscher,1919)和俄林(Ohlin,1933)最终提出了H-O理论。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具体体现。各国应该遵循贸易政策,即重视市场在贸易中的作用这也承认保持了国际市场的自由。在自由资本主义盛行时期形成了自由贸易基本思想,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扩大了生产的规模,产量也不断扩张。贸易保护理论开始逐渐地阻碍了贸易发展,约束了经济自由。为了宣扬自由贸易的巨大贸易利得,李嘉图便以比较优势的理论来驳斥保护主义。在北欧的一些国家由于资源稀缺,赫克歇而和俄林以分工体系为基础创立了他们理论的基础框架。由此可见,自由主义是在国家立场上而形成的理论产物,这便是同正义主义或者博爱主义最大的差异。
通过对以上两种国际贸易理论历史演进和现实争论的回顾,可见“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进行分析的。各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切实利益和具体政治经济现状来制定贸易保护或者贸易自由的贸易战略。因此很难单纯地规范判断两者的“好”与“坏”,只有“保护”多少、“自由”多少之分。“保护”和“自由”如若抛开国家的基本利益,在理论上便是不切实际的和虚幻的。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
(一)国际文化贸易的大背景
当今文化渗透文化强权问题较为明显,持有强势文化的发达国家对文化贸易开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及地区带来的威胁更为学界所普遍公认。随着全球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强势文化裹携着异质化的、充斥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夹杂着作者的主观思考和理念涌入发展中国家。这让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创造者们不自觉地产生了文化被入侵的危机感并要改变被入侵国的价值观念。
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美国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影响范围之大涉及明显身处弱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还包括一些在文化贸易领域发展较好的国家。鉴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认识到“文化例外原则”的重要性。
文化例外原则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袭而制定的一种政策。“文化例外”这个词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法国人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独立的重要性,坚决而果断地提出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贸易。①
加拿大是较早在文化例外原则方面对美开展行动的国家,加拿大在此领域里危机感一直很强,担心本国文化被同化。因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提出,文化不能视为一般的国际贸易品,要将文化与其他传统贸易区别开,并制定相应的细则,对文化例外的坚持最终有了积极的结果,《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前身——《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其中规定了涉及 “文化例外”的内容。如免除文化产业产品的关税,如照相机、磁带、乐器、摄影器材等等;如果在加拿大的美国公司因为资本的国别限制,不得不将资产出售给加拿大公司,加方要按合理的市场价格收购;加拿大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版权委员会,制订了相应的缴费制度来解决当加拿大的有线电视台和广播公司转播美国的节目时,加方要支付版权税。②随即,墨西哥在1992年加入《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加两国一同签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其间保留了文化例外的原则。之后以此为范本在与智利等拉美国家签署贸易合作协定时,也都加入类似条款。
文化例外原则的作用虽被广泛肯定,不过文化贸易的形式依旧在不断发展更新,因此相应的理论也需不断调整校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就在这种挑战和变化中,我国于本世纪初也加入了世贸组织,当时我国业界人士对其普遍表现出担忧和恐惧,文化领域更是一片忧虑之声。但是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与改变,之前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经历住了国际市场的考验,并在国际文化产业中赢得一席之地,中国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引领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国际浪潮中乘风破浪。
中国的文化贸易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确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并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中国文化贸易在全球的比例经历了一个由逐渐降低转为逐渐上升的V型的发展走势。尤其在电影产业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电影的进出口逆差也经历了由逐步扩大到逐步缩小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文化贸易经过了一个波动的过程不仅在全局上还是从某个局部中我们都在努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前进。所幸波动幅度不大,这也使得我们更乐观,积极地去应对更多的挑战。在中国入世初始,我们维持了比较高的文化贸易壁垒,对那些最易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的贸易方式以及最缺乏竞争力的文化部门,我们做出的承诺很有限,且大多附带着一定的条件,这些保护的措施起到了缓冲作用,以备接下来更好地应对更多风险。
在中国,出版单位和影视摄制单位是行政性的文化贸易壁垒主要针对的对象。在自由贸易中,文化领域的壁垒通常来源于监管,对报刊杂志、图书、电影电视都是从源头上就开始监控,在体制上设立出版社对其监管,同时利用国有化的媒体、宣传机构、行业组织共同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对文化产业进行控制。
(二)中国文化贸易壁垒的实际效果研究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管控体制中,依然存在有待改进的方面,如不成体系、管控部门散乱等问题都没能找到有效的改进办法。如与文化有关的的部委多达4家(文化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国家广电总局),加之省级以下的文化部门实为繁杂,不利于形成系统、统一部署。同时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传媒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宣传方式,博客、微博等为我国监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的文化管制主要针对传统媒体进行,对新媒体的监管并未及时作出可行性的方案和政策管制,新媒体庞大的受众群也逐渐吞噬取代了传统媒体,导致文化管制的“盲区”越来越大。新媒体最大的目标受众群是广大的青少年,很多不良文化产品对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文化管制的主要方向。由于传统媒体监管方式并不能完全应用到新媒体的管理中,这就难免造成管理上的错位。
我国文化贸易一度出现内忧外患的处境,这是由于我国的文化贸易壁垒在应对新媒体出现的时候并未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监管方式和保护壁垒尚未坚固,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受到外国传媒集团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侵入,大幅度地渗透到我们的核心阵地—广播影视、图书报刊、互联网、音像这些传统媒体中,他们切入中国文化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措施主要可归纳为前期铺垫和渗透。可见,中国建立的文化贸易壁垒仍然留下来某些缺口,在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我们不但要做好保护措施更要积极地应对一切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并作出相对的措施,出台政策,允许一定的条件下的中外合资与合作。
三、基本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见,单纯地进行贸易保护或者贸易自由都无法给世界市场中的各国带来贸易共赢,各国都是以本国最基本的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世界各个经济体都都是寻求各自利益并不断调整实现财富的手段,这就使得在一个阶段做出的保护措施到下一阶段未必能够同样适用,需要适时地格局国际环境和所处阶段作出调整。没有长久的保护主义也没有完全的自由主义,发展中国家为形成稳固的产业基础制定一些列贸易保护措施对产业中薄弱、落后的环节适当地进行保护,以此促进产业健康,迅速发展。这种保护措施的确保证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各领域稳定发展,同时也对发达国家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也积极应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贸易壁垒,并在缺口中突破,寻找一切可利用机会进行渗透入侵。所以,自由是暂时的,保护是永远的。贸易自由尽管一直被世界各国倡导,但贸易保护不可能彻底消除。任何国家都无法仅仅用贸易保护的措施去应对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发达国家也只是其保护的范围、程度上较小地运用贸易保护的措施。各个国家如今想要在国际市场中健康、快速地发展,就要在机遇与挑战中及时地做好应对措施,贸易保护主义亦或贸易自由主义都是为应对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所产生的理论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兼顾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的具体条件实施调整战略,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乘风破浪。(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注解
①http:///view/6719927.htm
②国际文化贸易中文化保护所面临的局限性,?张斌,湖北社会科学,2011.3
参考文献
[1]张斌.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之研究,学术论坛,2010(4)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广东;东盟
20101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全面建成,这是中国第一个对外自由贸易区,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签订了三个主要协议,即《中国一东盟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根据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六个老成员(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间的93%贸易商品关税降为零,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则将在2015年实行零关税。同时根据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不仅在要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还要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这将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随着自贸区内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减少和消除,自贸区的市场会进一步扩大。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会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规模经济的利益。此外,区域内资金、技术、商品的流动更加自由便利,有利于企业优化配置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便利投资者根据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重新安排生产布局,寻找更有效率、更具竞争力的合作伙伴,从而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一东盟货物贸易自由化对广东一东盟货物贸易的影响
《中国一东盟货物贸易协议》于2004年11月签订、2005年7月20日起正式实施,共有23个条款和3个附件。《货物贸易协议》规定,除已有降税安排的早期收获产品外,其余的全部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在正常产品中,产品又分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两类,区别是二轨产品在取消关税的时间上可享有一定的灵活性。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在按降税模式降到5%以下时,可保持不超过5%的关税,在比一轨正常产品更晚的时间降为零。对中国和东盟六国,应在2012年1月1日取消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对东盟四个新成员,应在2018年1月1日取消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但是,二轨产品的数目有一定限制,中国和东盟六国的二轨产品不得超过150个六位税目,东盟新成员二轨产品不得超过250个六位税目。
因此,2010年1月1日,只是一轨商品实现了零关税,加上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至此,中国一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的商品比重约为93%,基本实现贸易自由化。这对于广东来说,将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贸易壁垒的消除会带来贸易创造效应,一定程度上促进贸易规模扩大自由贸易区除了要求削减关税外,而且还要求最大限度地消除非关税壁垒,这样,双方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比WTO更优惠的条件进入对方市场,部分原先不可能发生的贸易被创造了出来,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广东与东盟不同国家在不同结构产品上具有互补性,双方都从贸易扩张中获益。
2005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并启动降税进程,这对广东与东盟的贸易扩大带来了积极的效应。2005~2008年广东对东盟出口增速分别为24.9%、26.7%、39.8%和20.3%;同期,进口增速分别为10.0%、16.4%、20.3%和7%。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2009年前9个月广东对东盟的出口仍保持正增长,进口降幅也大大低于全省进口降幅水平。
但是,贸易规模的扩大可能只是限定在一定程度上,原因在于:一是由于这次实现零关税的商品在2009年都已达到5%或以下(见表2),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税率相对降幅也不是特别大,所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货物贸易规模的提高。二是因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各自都规定了敏感商品,敏感商品的进口额不超过各自进口总额的10%。中国提出的敏感产品主要包括大米、天然橡胶、棕榈油、部分化工品、数字电视、板材和纸制品等;东盟国家则提出了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部分纺织品和服装、钢材、部分家电、汽车、摩托车等敏感产品。而广东的出口优势主要分布于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这些恰好是属于东盟划定的敏感商品,不利于广东刺激这些商品的出口。因此,短期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但长期看,随着零关税覆盖面越来越广,贸易创造效果也越来越大。
(二)优化出口结构,减少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广东与东盟贸易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广东优化出口结构。目前,广东出口产品中19.1%依赖美国市场,15.6%依赖欧盟,只有6.1%输往东盟。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广东产品常常受到欧美不少国家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壁垒的限制,贸易风险很大。与东盟贸易自由化后,有助于广东产品拓展市场空间。虽然短期内东盟难以替代欧盟成为广东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但所占比重肯定会提高。同时,东盟国家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有利于广东的产品规避反倾销风险。而且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可改变原材料进口地、加工地,减少贸易战。
(三)广东在资源类商品、农产品、机电产品方面的贸易逆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7年,广东与东盟贸易逆差额持续扩大,2008年才略有降低。2000~2008年,广东与东盟的贸易逆差累计额达1007.13亿美元。从主要贸易国别看,马来西亚是广东与东盟贸易中的最大逆差国,累计逆差446.89亿美元,占广东对东盟贸易逆差总额的44.37%,其次是泰国,累计逆差305.88亿美元,占30.37%,第三是菲律宾,累计逆差254.26亿美元,占25.25%。广东与印尼贸易的多数年份是逆差,累计逆差57.09亿美元,占5.69%,但2008年与印尼的贸易实现了顺差3.36亿美元。
逆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资源禀赋差异使得自然资源匮乏的广东从东盟国家进口大量的煤、天然橡胶、石油等资源密集型商品。第二,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上具有竞争优势,使得广东的农产品逆差扩大。第三,广东的加工贸易方式所导致,广东处于国际产业转移链的下游,即发达国家将部分产业首先转移到东盟国家,然后再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广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在东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地区,使广东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世界性生产基地,由此形成了广东从东盟逆差方式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再以顺差方式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的格局。
广东正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东盟资源型产品和电子元器件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降低关税同样对东盟各国产生出口刺激作用。未来资源短缺的广东会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石油、石化、木材、纸浆等产品的进口。此外,东盟国家也会继续发挥农产品优势,如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咖啡、棕榈油、椰子油、榴莲等,广东是进口较多的省份。
二、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广东——东盟服务贸易的影响
2007年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服务贸易协议》是规范我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处理与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的法律文件。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中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东盟各国也在其WTO承诺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开放承诺。《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会对广东产生以下影响。
(一)有利于双方服务部门的互利合作,增强竞争力,扩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协议》的制度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市场开放承诺都高于WTO,这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双方服务部门的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目前,广东与东盟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业、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成为必然选择。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当人均收入达到2000美元以上,经济进入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进入“高额消费阶段”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甚至可能超过第二产业,而且第二产业内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技术先进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出现平稳的趋势。广东与东盟老成员之间的人均GDP都超过2000美元,正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候,这无疑会给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带来好处,促进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广东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也将有望大幅增长。特别是双方在货物贸易和其他产业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必然进一步增大对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的需求,会给双方的服务贸易带来新的机遇。
(二)广东可能在与东盟的服务贸易方面存在逆差目前,关于广东与东盟在服务贸易上的数据比较难以搜集,但在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上,东盟大多成员好于广东,在相互开放市场准入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广东的服务贸易也存在逆差。根据广东统计年鉴的数据,2008年,广东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2.9%(详见表2),而根据东盟秘书处的数据,东盟成员中除文莱、老挝和缅甸数据不详,越南和柬埔寨的数据低于广东外,东盟其他5个成员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高于广东,其中新加坡高达68.2%,居于领先地位;马来西亚为53.5%,菲律宾为49.2%,印尼44.3%,泰国43.2%。目前,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尤其是服务外包方面,东盟各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比重达到53%,而且广东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广东的服务业竞争力也将提升,但广东与东盟的服务业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三、中国一东盟投资自由化对广东一东盟投资关系的影响
在2009年8月15日举行的第八次中国一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为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相互投资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谈判,为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投资协议》是要在中国一东盟之间“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竞争的投资体制”,促进双方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因此《投资协议》提出了用“投资促进”的方式来实现“投资便利化”。所谓的“投资促进”就是鼓励中国与东盟组织投资促进活动,比如每年一度在广西举行的投资促进活动,以后可能还会在中国和东盟各地增加各类商贸配对活动。《投资协议》还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便利化”的具体措施,要求中国和东盟间在四个方面开展投资便利化合作:(1)为各类投资创造必要环境;(2)简化投资适用和批准的手续;(3)促进包括投资规则、法规、政策和程序的投资信息的;(4)在各个东道方建立一站式投资中心,为商界提供包括便利营业执照和许可发放的支持与咨询服务。据估计,《投资协议》生效后,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将有望增长60%。《投资协议》的实施将对广东与东盟的相互投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广东吸收更多的东盟国家投资及其他国家(地区)资本在改革开放初期,东盟就开始了对广东投资。根据2009年广东统计年鉴有关数据,1979~2008年,东盟对广东的直接投资项目累计4021宗,合同金额129.9亿美元,实际投资74.4亿美元,实际外资利用率57.4%,占同期对华实际投资额(520亿美元)的14.3%,占同期广东吸收实际外资总额3.48%。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东盟对广东的实际投资额仍增加到7.69亿美元,占同期对华实际投资额的13.9%,占当年广东吸收实际外资额的4.01%(详见表3)。2009年1~10月,东盟对广东的直接投资项目92宗,合同金额2.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1%;实际投资5.8亿美元。目前,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广东吸收外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地。
目前东盟十国中,除了老挝之外的九个国家都对广东进行了投资,但投资额仍然主要来自东盟老成员。2002~2008年,新加坡对广东实际投资58.19亿美元,占东盟对广东投资总额的73.06%%,占首,位,其次是文莱,占6.32%,马来西亚占7.79%,泰国占6.91%,印尼占4.62%。
广东与东盟各国在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上各有所长,产业互补合作有较大的空间。东盟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电子电器、石化、汽车等产业,以及金融、航运等服务业水平较高,积累了比较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经验,具备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广东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力建设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广东还加大电力、能源、高速公路、城际快速交通等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后几年上述领域投资将超过1500亿美元,涉及200多项重点项目。大量的投资机会将会吸引更多的东盟资本前来投资。而且,广东经济发展快、市场广阔,增加对广东的投资也为东盟国家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二)有利于加速广东企业投资东盟广东对东盟投资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截至2008年年底,广东累计在东盟设立企业162家,协议投资额达15.38亿美元。其中,112家企业是在2002年后设立的,占广东对东盟投资企业数的69.1%,涉及协议投资14.7亿美元,占广东省对东盟协议投资总额95.6%。
投资模式上,广东资本也在进行积极探索。从最初的单一企业对东盟投资开始向设立贸易合作区、集群投资方向发展。2006年,总书记访问越南时,确定在越南北部和南部建立中国与越南经贸合作区,广东省深圳市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参与中越经贸合作区建设资格的城市。2008年10月22日,深圳一海防经贸合作区在北京签约,规划占地面积800公顷,总投资约40亿美元,是广东在越南投资的最大项目。深圳一海防经贸合作区,作为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和重要载体,将会带动广东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成为广东省开拓东盟市场,提高合作水平的重要平台。
《投资协议》的实施有利于广东企业到东盟投资。实际上,根据《投资协议》原则和宗旨,东盟国家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准备迎接广东的资本。如泰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3日启用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投资服务联络中心,中心由20多个政府重要部门组成,将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信息与指导,并方便快捷地与政府各部门联络。2009年11月,当书记访问泰国时,泰国工业部长参差明确希望广东投资者成为该中心首批服务的外国投资者。此外,新加坡、菲律宾也建有类似的投资便利机构。
四、推进广东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的第一个对外自由贸易区,也是东盟的第一个对外自由贸易区,它的建成将会给双方带来极大的期待,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东作为我国的开放前沿阵地,应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有所作为,积极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一)扶持优势产业,提升“广货”在东南亚市场形象中国一东盟货物贸易自由化后,为广东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一方面,广东要扶持和扩大既有优势产品的出口,如纺织服装、鞋类、陶瓷、灯具、鼓励机电产品等。另一方面,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和较高的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广货”在东盟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引导企业树立“广货”在东南亚市场的形象。相对于欧美日、韩国等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中国产品在东南亚市场被认为是低质量的象征。中国摩托车被越南人形容为“过不了两坑水”而退缩山区农村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资本进入东盟新四国市场,这些国家对产品的认同观也在发生着改变,广东企业在开辟这些新兴市场的时候不能轻视,无序竞争,不能继续以原有的低价低质的营销模式,要重视产品质量,要树立好“形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今年全国“两会”以来,收入分配不公的话题成为各方热议的一大焦点,专家献计献策,有关部门也陆续配合出台诸如上调最低收入工资标准等相关政策,并有消息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年底出台。
要改变扭曲的收入分配现状,无疑是好消息。
但就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而言,基本都围绕职工工资做文章,这是远远不够的。工资问题只是收入分配中的一个微小方面,学术一点说,它是初次分配的重要体现。
工资问题是市场层面的问题。首先,政府明令涨工资无疑有干预市场之嫌;再者,涨工资不是说涨就能涨的。
我们看看哪些人能在“涨工资”的一纸令下享受到实惠。公务员可以涨、事业单位员工可以涨、国企员工可以涨,概括说,就是处于垄断性质单位的员工可以涨。
但是,一般的民营企业则不然。正常市场环境下,员工收入与公司盈利成正比。不排除有部分经营效益不错的企业,有给员工加薪的可能。但总体而言,当下的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谓是负重前行。税负本就很重,再强行让他们涨工资,就太强人所难了。如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背负的重压得不到缓解,给员工涨工资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员工而言,收入“倍增”就只能是“被增”。
简单操作,容易引发恶劣后果。要求涨工资的结果只能是:工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更大的不公。
涨工资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收入分配不公的全部,甚至说,它只是很小的一块。说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却将矛头指向“涨工资”,这种做法有偷换概念之嫌,其掩盖了真实的社会矛盾,也掩盖了政府不作为。拿涨工资说事,将社会矛盾转化为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劳资矛盾,规避了问题的实质。
我们不可被这样的言论遮住眼。我们希望通过理清纷纷扰扰的现象,探求到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本质,并邀请专家支招,探讨解决之道,这是我们做本期选题的核心所在。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进行综合性改革。
要调整收入分配不公,当首先明辨收入分配不公的本质,抓主要矛盾、从根本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否则,做表面文章,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很可能转移了矛盾,贻误了改革良机,致使问题越积越多,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越发突出。
[关键词] 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 统一货币篮子 盯住汇率制
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多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对稳定贸易关系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依附于美国,最终导致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东盟国家是典型的小国开放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各国经济的运行呈现独特的区域产业循环和分工体系,各国的联合干预体制不健全,如采用单独浮动制,不利东盟国家的发展,可能引发竞争性贬值。
因此折中的建立盯住统一或相近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既有助于东盟各国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数据出发,从贸易结构方面探讨了在中国――东盟范围内建立盯住相近直至统一货币篮子的可能性。
在众多的汇率统计口径中,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是衡量汇率对贸易影响的重要指标。相似的贸易结构能够保证在遇到外部冲击时,各国调节汇率的要求相近。
从产品结构上看,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贸易结构比较相似,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器产品,矿产等产品上。进口与出口的相似程度高,主要是与东南亚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有关。而老挝,越南则是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产品。由此可见区域各国的贸易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但相似是主要的,建立盯住统一篮子货币对中国,新加坡等国的好处比较大,而老挝,越南则可能存在较大困难,应当延后加入。
从区域结构看,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主要对象,区域间的往来贸易并不发达。一方面,区域贸易不发达,减少了建立盯住统一货币篮子的收益,降低了各国参与货币合作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东南亚地区的区域贸易仍有很广阔的前景。加强区域贸易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金融环境,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提高成员国的福利,也能提高区域内各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避免恶性货币贬值和价格竞争,改善各国的贸易条件,还能提高区域各国联合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
综上,要在中国――东盟建立盯住相似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各国在经济形势,贸易结构,汇率波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程度的不断提高,区域金融合作的要求将不断提高。构建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平稳稳定的发展,是符合各国发展要求的。事实上,可以让发展比较相似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先建立货币合作组织,共同盯住相似篮子货币,建立货币合作关系,协调相互之间汇率的波动,限制相互之间汇率波动的幅度,并逐渐减小这一幅度,最终达到统一。中国作为亚洲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的加入到这一进程中来,并且应当起到与政治,经济地位相一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浅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吴超李素莲: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分析[J].黑龙江金融,2007(04)
[3]洪林: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7(04)
才年届不惑的新加坡著名现代女作家尤今,成了目前中国大陆最走红的海外华文作家之一,她以40多部等身著作而受世人称誉,而她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也同样被传为美谈。尤今有二男一女三个孩子,她都很疼爱,且爱得不寻常。为了孩子的未来,尤今不惜充当“严母”的角色。她的大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说要10元钱去买课本,结果又把钱花在别的事上,尤今发现,异常生气,狠狠地教训了儿子一顿。好心的朋友为此对她说:不就是10元钱吗?”尤今语重心长地说: “这不仅仅是10元钱。今天教训年幼无知的他,是为了挽救明天茁壮成长的他!”
对正在上中小学的三个孩子,在学习上尤今都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她在家里的教育方式也是与众不同,她是一不请补习老师,二不搜书包检查作业,三不陪读.她给孩子以完全的自由,为的是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尤今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责任,学生必须对学校的课业负全责,使他们在自信和快乐中成长。她还说,也许这样,孩子可能会因用功不足而不能成为学校出类拔萃的学生,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手中握有一支应付生活的长矛,使孩子学会自立和做人。
尤今是优秀教师,又是贤妻良母,她把深沉的爱献给了家庭和孩子。她在新加坡华文中学任教5个班级200多名学生的语文,每天6节课,下了成。她在家里的教育方式也是与众不同,她是一不请补习老师,二不搜书包检查作业,三不陪读.她给孩子以完全的自由,为的是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尤今说,只课还要批改作业。她当初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南洋商报》从事她至今仍神往的新闻工作,因为要当贤妻良母而新闻工作又动荡不安,只好忍痛割爱执教.她每天照顾三个孩子吃完早餐,送他们上学,然后自己去上课。
下午等孩子放学回来,丈夫下班归来,她又忙个不停了。 “我的三个孩子都非常可爱,我们在家都说英语(尤今的大胡子先生不懂华文),可是最小的9岁女儿,跟我学会很多中国成语,每当我生她的气,她就会搬出‘人谁无过’之类的古语,知道这么一说我就不会打她了。”尤今聊起这类话题,总有母亲的自豪写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