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篇1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4结语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篇3

1.1农业产业特色凸显

一是芒果产业,华坪县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区域性气候,推广种植红象牙、圣心、凯特等优质晚熟生态芒果1.67万多公顷,果实色泽鲜亮,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二是茶叶产业,在生态环境优美的乌木河流域种植优质云南大叶茶0.1万多公顷,用其加工而成的乌木春牌高香型有机生态系列茶叶产品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和有机茶转换产品认证和加工认证,“乌木春”荣获了云南省著名商标;三是瓜果蔬菜产业,充分利用坝区的湿热气候和山区的立体型气候,打造0.27万公顷优质瓜果蔬菜基地;四是农产品加工,如鲜玉米布丁酥、芒果干、芒果汁、芒果酒等,自投入市场以来一直供不应求。

1.2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

华坪县的农业生产,从发展模式来看,各产业基本上实行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发展方式来看,已从政府推动逐步向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转变;从扶持对象来看,已从直接扶持农户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华坪县农业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市场经营体系,基本具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般特征。

1.3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建立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有松散型与紧密型,前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后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龙头企业直接与农户形成商品买卖关系的经营模式为松散型经营;龙头企业以合同、入股或土地租赁等方式与农户达成的经营模式和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达成农产品的经销经营模式为紧密型经营。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经营转变。

1.4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华坪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以科技支撑为着力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引进名、特、优品种,进行西瓜嫁接、芒果控花和设施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牛冻配改良、羊温精授配等繁殖技术。目前,全县种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1.5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2012年底,华坪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户18000余户,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农户年均增加收入1200元。

2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科技支撑

2012年底,华坪县的龙头企业虽然发展到54个,但是它们的规模较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大多只能提供初级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2.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

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不规范,规模较小,管理松散,联系不紧,遇险则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全县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不规范的占90%。

2.3利益联接机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龙头企业只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地建设和农民利益。有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低时压级压价、拖欠货款,损害农民利益;有的农民在市场价格高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龙头企业,缺乏信誉。在基地建设上,部分龙头企业总是依赖政府,对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存在政府和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

2.4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效益不突出

这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支柱产业基地规模相对较大,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区域规模特色不够鲜明,产品档次较低,产量和效益不高;加工类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3加快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形成利益共同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华坪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村镇的气候、地理环境、交通等条件,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建设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集约、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如在永兴乡、船房乡、中心镇北部的部分自然村重点发展茶叶、烤烟、林果产业;新庄乡、通达乡重点发展烤烟、中药材、蔬菜、林果产业;中心镇、荣将镇、兴泉镇、石龙坝镇重点发展芒果、鲜玉米、畜禽产业及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建设。

3.2发展效益农业,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注重的一是科研创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农技人员创办和领办龙头企业;二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加工型、畅销型蔬菜及三得利紫花苜蓿等饲草新品种。引进推广畜禽良种,抓好肉牛冻配点建设和冻精管理,提高冻配改良技术水平和畜禽品种品质;三是技术创新。推广肉牛肉羊强度育肥、青贮氨化、膨化饲料和多营养添砖等实用技术,推广立体种植、设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生物工程和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四是素质创新。针对重点产业,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质量;五是机制创新。按照明确职责、分类指导、创新体制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研机构联合,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3加强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以芒果、茶叶、蔬菜、畜禽等制品为主,培育和发展精、深加工类龙头企业;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手段,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章程》和《财务会计制度》,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增强自身的带动和辐射能力;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引导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有偿流转,向专业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在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的同时,县财政也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的行家里手,一批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带薪创办龙头企业。

3.4进一步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只有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良性循环,使产业健康发展。在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要建立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估的利益分配机制。

3.5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要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着重做好引导、规范、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信息提供、信贷协调、招商引资和资金扶持等综合服务工作。同时通过行政措施,组织好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网络建设,形成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

3.6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将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建立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制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及新技术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化经营主体,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保障体系和农业标准监督实施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通过示范,引导企业和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定;二是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三是加大农业投入物品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标准,倡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推广生物农药;四是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和标识管理制度;五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储藏、保鲜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

3.7加强市场营销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做法;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龙泉

近年来,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关怀指导下,龙泉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催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符合龙泉实际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1发展现状

1.1农业特色产业稳定发展

2009年,龙泉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全市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龙泉市作为丽水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市”,参加全省粮食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1万hm2,实现总产10.8万t,全年粮食产值达1.7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农业总产值的13.4%。其中,水稻面积1.42万hm2,平均产量6 450 kg/hm2,总产9.18万t。油料作物1 026.67 hm2,总产0.18万t。粮油播种面积比上年略增,单产提升2%。订单粮食收购价稻谷2.24~2.32元/kg,比上年增加0.28元/kg。龙泉市被评为2008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一是粮食。2009年,龙泉市继续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千亩高产示范方6个;推广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200 hm2,超级稻面积6 666.67 hm2,优质稻米5 333.33 hm2;以“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载体,建测土配方施肥竞赛示范方1个,建各类地力培肥示范点5个;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二是茶叶。近年来,龙泉市茶产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凭借名校院所的科技支持,实施特色茶战略,以“多茶类组合”为技术创新的突破点,积极开发低海拔无公害特早名优茶和中高海拔“龙泉金观音”特色生态茶,取得显著成效。龙泉市现拥有凤阳春、白天鹅2个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2家茶厂获“省示范茶厂”,3家茶厂通过QS认证。2009年,实施生态特色茶产业促进工程,以“安全、优质、品牌”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建设,积极培育10个茶叶专业示范村、1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0家标准化示范茶厂,建成万亩特色茶基地,推动龙泉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畜牧。根据“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积极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计划,以加快发展农牧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22.13万头,家禽饲养量114.67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6.82%,占农业总产值的11.1%。2009年,继续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工程,新建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规模养猪场10个,培育规模特色养殖大户25户,全力打造全省环境最优的生态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四是水果。水果产业仍以培育和推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品种为主,柑桔、杨梅、梨、李、柿子等仍为龙泉市的主要水果品种。2009年,通过不断发展优势品种水果,全市水果品种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果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2009年全年水果产量4.745万t,比上年增0.245 t,增长5.44%。五是蔬菜。蔬菜产业是“菜篮子”工程的主体,为服务城市,满足居民消费需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2009年加大优质特色品种的开发,推广蔬菜规模种植,努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1万hm2(含复种),蔬菜产量64.85万t,蔬菜、大棚蔬菜和加工蔬菜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09年,实施山地蔬菜扩面增量工程,以实施“山地蔬菜提升项目”为载体,以扩大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乡镇覆盖面为工作重点,建设“万亩山地蔬菜龙南核心区”,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10个,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0家,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全力打造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1.2日益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能力,带动龙泉市其他发展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拓展能力的提高,龙泉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市培育龙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丽水市级2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其中:省级规范合作社2家,丽水市级规范合作社25家),入社社员5 147人,带动农户数42 419户。获省著名商标5个,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个,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5个。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7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5 112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7%,并被评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市。

1.3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以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以引导发展

龙泉市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牧、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按照省、龙泉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要求,坚持“民管、民办、民受益”的指导思想,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规范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龙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范围涵盖了全市多数乡(镇),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大大提高了龙泉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主要做法

2.1搭建农业产业平台,拓展农产品基地,发展项目建设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兰巨为中心的单季粮食生产基地,以兰巨茶叶为中心的生产基地,以兰巨为核心的畜牧生产基地,以安仁、小梅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龙南、屏南、岩樟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经过努力,龙泉市到省财政争取多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建设,通过项目建设,龙头企业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

篇5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河北省

1.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结构日趋合理 河北省经过几年调整,终于初步实现了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河北省农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种植业、副业、林业、畜牧业形成综合产业体系。目前,全省已经建成粮食作物制种、优质粮棉生产、杂粮、家禽家畜基地,示范带动能力逐渐增强。此外全省建成了6个特色蔬菜主产区,食用菌、芦笋、花卉等新兴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各地也在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保定、张家口等地区的中药材生产出口逐步发展为河北省传统出口商品和优势产业,成为全国中药材主要集散地;昌黎、抚宁、怀来成为河北省葡萄种植基地。

1.2经营总量不断增加 2003年,河北省产业化经营总量比2002年增长19.8%,农业产业化经营率44.1%,2005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比2003年增长55.8%,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突破4000亿元,达到4062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58.5%。2011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178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1.7亿元,增长29.0%,增速同比提高16.3百分点。

1.3涌现大批发展较好的龙头企业 河北省龙头企业增长呈现数量和规模的同步性,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灵活、经营理念先进、影响力较大的大型龙头企业。统计资料表明,河北省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有989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242.4亿元,解决就业26.2万人,固定资产455.5亿元,这些大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稳健,效益增长稳定,带动能力强。

1.4组织形式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多元化,农民自发组成的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拥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全省38个星级专业合作社从不同领域加速了农业的专业化进程,并形成一种辐射带动效果。政府支持与群众合作建立专业协会也成为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些专业协会依靠政府支持,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农业政策和先进的技术。当然,对于暂无能力单独组织合作社等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直接管理的方式,由政府牵头扶持,培养当地人民逐渐接管合作组织。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农产品附加值过低,增值率较差 通过研究表明影响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综合增值率。河北省的大多数项目农产品综合增值率都低于100.0%,有的仅30.0%,仅有个别企业农产品如卢龙甘薯、承德露露综合增值率可以超过200.0%,低增值率意味着低效益,低效益意味着项目回报率低,对参与项目的农民的回报率更低,这势必将影响农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2.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农产品企业从业人员状况来说,文化水平偏低,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主要农产品加工多为初级加工,2次以上加工不足30.0%。较低的文化素质无法操控较为复杂的加工设备,自然就无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河北省农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层次上,无法生产高端产品,也无法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产业化品牌,极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品和劳动积极性,进一步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2.3 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农民获利较少,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有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但是总体数量与农业规模不匹配,缺乏一批有竞争力、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企业小、竞争力差,整体企业效益较低,使得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是缺乏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各地农业企业小而全的现象严重,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3.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3.1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的政策扶持,充足的资金支持需要政府的努力和职能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升级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途,是河北省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优惠政策的扶持,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角色,真正做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打造一个法律较为完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市场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健全的农业产业化运行的经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2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发挥规模效益建立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走大众化的道路,每个地方都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选择自己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单打独斗,建立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制度化生产经营,将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篇7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至2014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省级以上11家,市级48家。2014年,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7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利税5.89亿元,同比增长15.1%;出口创汇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农产品出口创汇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3%。较好发挥了“三农”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1.1 持续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面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坚持多元投入,不断增量扩能,促进了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升级。2013年,全市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7.99亿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1.15亿元。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13家新开工或续建项目;新上项目投资额4.1亿元,项目涉粮食加工、林木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与加工、纺织品生产线技改、蔬菜种植与加工、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等诸多方面。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计划日产600吨面粉加工生产线和日产100吨挂面生产线、中亚食品年产2000万吨牛肉加工项目、太清纺织三万锭棉纱生产线、自络筒、梳棉两车间技改项目等这些项目大多是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位置,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新的增长点。

1.2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面向市场、围绕龙头、依托项目”的思路,突出优质安全生产基地建设。2013年全县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基地种养面积124.3万亩,同比增加33.2万亩,增长36.44%;畜禽养殖量536万只(万头/万羽),同比增加101万只(万头/万羽),增长18.8%;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同比增加0.1万亩,增长3%。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76.2万亩,同比增加3.3万亩,增长4.3%。省级龙头企业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建设20万亩,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流转4000多亩作为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得到较好运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大大

提高。

1.3 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种植、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使龙头带基地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2013年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6万户,同比增加2万户,增长5.8%;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8.9亿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2亿元。

1.4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应对能力 各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狠抓内外两个市场,提高了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鹏宇中药材、利民中药材等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主动提高市场定位,获得国家出口企业备案资格,成为太和县具有出口资格的企业。

1.5 推进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全县龙头企业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结对帮扶为抓手,积极融入美好乡村建设。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有待加强 太和县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但与农业产业化发达国家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美国食品产业体系的产值构成中,农业生产占25%,加工占33%,而农产品营销所占比例则达到42%,也就是说,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市场营销所占产值比重远远要超过农业生产本身。从太和县的实际情况看,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从事初加工的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从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来看,5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的2家,占3.4%;AA级的20家,占33.8 %;A级的5家,占8.5%;3B+级的1家,占1.7%;B级的1家,占1.7%还有30家没有取得资信等级。从销售收入看,59家农业龙头企业1亿元以上的25家,占比42.44%。从带动农户户数看,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的20家,占比33.8%;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的仅15家,占比25.4%。

2.2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更好发挥龙头作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而2008年,连云港市8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8693.52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06%。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6764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2%。甚至还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3家市级龙头企业2013年就没有安排科技研发资金。一些龙头企业由于科技研发跟不上,缺少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只能维持在低层次的农产品初加工层面上,加工层次低下,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2.3 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除了一般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风险外,还因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一般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农业龙头企业面对的交易对象主要是信用和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户,使龙头企业经常面临着经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营销方面显得异常谨慎,致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整个农业生产一样,融资渠道比一般中小企业还要狭窄得多

3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切实壮大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 一是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龙头企业在深入加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需求,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抓好标准化生产,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生产绿色产品、超市便捷产品和餐桌产品,向市场要效益,同时从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努力提高产品品质。二是要牢固树立效率意识。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采购和产品营销效率。三是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龙头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力争取得更高层次的资信等级,赢得农户、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信任和合作,同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

篇8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0-01

龙头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1-2]。只有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才能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就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1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2015年,西吉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的思路,从西吉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产业规模显著[3]。

1.2 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良好

截至目前,西吉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业73家,其中24家龙头企业均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增长了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亿元,增长6%,实现利税2 372万元,增长10%。

1.3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西吉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0家,市级13家;按行业类别:马铃薯加工企业13家,园艺产业3家,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1家,其他(白酒、塑料制品等)产业7家。按照销售收入:2个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9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 000万元;13个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 730人;龙头企业固定资产67 995万元。

2015年3月,自治区扶贫办初步确定并公布全区104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西吉县10家企业榜上有名,分别为西吉县获得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西吉县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万里淀粉有限公司、宁夏单家集牛羊产业有限公司、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单家集金龙淀粉厂、伊斯曼牧业有限公司、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宁夏汇丰天塑有限公司、国圣食品有限公司、迈斯尔草畜发展有限公司。

1.4 因势利导,鼓励企业退城入园

西吉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鼓励加工企业“退城入园”,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工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4],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截至目前,入园的企业有7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

2 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融资不畅,流通加工相对滞后。二是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小。从整体来看,西吉县工业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能力较小。同时,西吉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的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影响较大。三是资金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生产发展资金,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门槛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正常发展,尤其在环保治理方面。四是原料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高质量加工原料。主要是种植缺乏标准化管理,农残超标,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加剧了原料供应矛盾。五是效益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研发、推广投入、市场拓展投入大,而且产品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不高,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维持经营。

3 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

3.1 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展就要立足当地资源与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要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打造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带动农民富裕[5]。将农户定点种植原料、标准化生产,企业按时收购的模式推广开来,真正解决好企业的原料来源问题和农户的产品销售问题,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纽带,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2015年,西吉县拟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宁夏佩霖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西吉县新天地牧业有限公司、西吉县存录四丰有限公司。

3.2 加强扶持引导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政策扶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3.3 加大龙头企业项目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项目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9):32-36.

[2] 郝朝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7):45-47.

[3] 陈超,周宏,黄武.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23-26.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现状;经济组织;解决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作用

1.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将逐步配套,农业的产业深度和广度将得到更大的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扩展必将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同时,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发挥农业的规模优势,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形式,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农产品原料供应,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降低企业和农民的经营风险,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原有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业社会化管理体系所代替,信息、技术、销售、服务等环节也将更加畅通。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更有利于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规范的组织载体,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的流动,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业产业产值。同时,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的新兴业态将进一步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加快“一产三产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各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产业市场竞争力。

3.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

从生产经营方式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使原来的粗放利用土地和资源的分散经营变为集约利用资源的规模化经营,大型机械和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的产业革命,管理的先进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将不断提高。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上,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将吸引更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部门的进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进程。从社会分工来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转变农民的身份,由原来的农业从业者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既能够享受土地地租等资源性收入,又能够通过投入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其收入增长机制将得到建立和完善。在村居的管理上,随着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村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必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服务功能也将极大的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困境,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也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转变,农业文明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将与城市一起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

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及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管理混乱,显得不够成熟,成为游离于农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组织形态,有的甚至成为农民家庭产权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级向农民伸手要钱要工的铺路石。

3.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模式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够,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4.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等方面。这对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产业化的科学决策首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市场信息不灵,则往往导致项目选择的失误。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甚至部分分割,地区封锁,缺乏整体设计与相应的法律政策协调,影响了信息市场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网络化信息市场,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原始阶段,农业信息不能及时、快速、准确的传递到农民手中,农业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内已明显出现的蔬菜产业过热、过剩现象,即使最好的证明。至于因为农户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而导致盲目生产乃至遭受损失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必须强调的是,以农户或村社为单位的失误造成的损失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是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生产因信息导致失误而造成损失那将是灾难性的。

三、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措施

1.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要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校、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办好县市、乡镇农科教中心;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重点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绿色证书工程”,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建立择优扶持的培训激励机制,开展科技能人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2.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使大批农民与原来承包的耕地脱钩,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二是下功夫研究耕地流转制度,特别是要研究使那些拥有耕地而不愿意种地的农民放弃耕地的流转机制;三是对规模经营者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和服务,使其顺利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开并形成共识,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新的升华和扩展。以企业为龙头,在尽可能不触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运行的前提下,把成千上万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广阔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是最具推广价值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规模经营。此外,企业以购买和契约的方式,获得农业资源的长期使用权,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也是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

3.加强农业信息市场建设

首先,农业信息人员要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和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将过去由国家拨款,根据行政指令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收藏,无偿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以获取效益的运作方式。其次,在产品开发上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对信息产品进行二次、三次深加工,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物信息产品和使用配套产品,及时向各类农村用户提供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信息。其三,各地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建立适合于本地特点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科技集市、科技大篷车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信息、成果转换。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市场,对各地的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和健全信息市场法规,将零星、分散、无序的信息交易加以规范,以保护信息生产者与农民的合法权益。

4.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巩固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严格限制股金的红利率。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于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其三,国家要尽早为其立法。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和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我们常提及美国农民只占人口的2%,但忽略了还有17%的人口近2000万人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公司,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产品和服务。农业科技企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正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状况,因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将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步骤之一。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1]王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

[2]唐正荣,李晓辉.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l0年(15)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景宁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近年来,通过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但该县在产业化发展中也遇到不少的困难。经笔者调查,现就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应把握的对策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山地面积相对较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挥当地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优化结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 229hm2,年产茶816.93t,产值7 036万元;食用菌生产规模已达5 000万袋,鲜品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1亿多元;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 933hm2,产值1亿元左右。同时,发展高山花卉产业初步形成。在海拔800m以上的景南、大际等乡发展高山花卉基地面积31hm2,产值600万元。全县已形成了以厚朴、杜仲、浙贝等药材生产基地。水(干)果种植面积达3 333hm2,果品总产量7 000t,总产值1 800万元。稳定生猪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羊等食草牲畜。山羊饲养量全县已达到3.08万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通过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创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合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3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3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一批农产品在历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农产品称号,共获得国家级金奖2个,累计获得浙江省金奖产品16个;获得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8个,面积逾107hm2。

(3)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引入工业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理念,推进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产品经营中架构起新的渠道。通过“扶优扶强”,建立了“景宁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连接市场与农户(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通过“山珍大市场”、“绿色食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6年,全县1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列入省级骨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共有社员2 500人,其中部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

(4)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以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的种子种苗工程,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旱地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高山蔬菜和高山花卉及反季节生产、茶叶生产和加工工艺等技术应用、食用菌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化养殖等丰收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级为中心、乡(镇)为网络窗口的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民信箱”,一个以农技110为载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朝着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5)建立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整合部门的职能,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农业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促进了农资市场的秩序规范;全面落实动植物防疫机制和措施,建立了动、植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开展拖拉机道路安全专项整治和常规监管力度,农机安全形势得以好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保障和巩固农民合法经营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全面推广“村财乡管”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依法保护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2景宁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难

(1)农业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景宁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立体条件先天不足,山地农业的比重十分大,投资成本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滞后,而且共享率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能力不强;受立体条件的制约,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水利设施等没有有效得到加强和完善,“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耕地资源坡度大、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单位产出率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推广落后;农业机械化难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基层农技队伍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制创新能力弱等等。诸多基础因素制约着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2)农业经济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虽然通过努力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经营上有较大突破,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业链,但其规模仍然较小,机制还不健全。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从整体上看,农业粗放经营未得到有效改变,创新型农业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整体竞争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的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3)农业龙头企业能力脆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强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推动。然而目前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仍然还很脆弱。通过合力扶持与打造,虽然创建了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有限公司”、“惠明茶业有限公司”、“奇尔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其规模小。从整体上看,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销信息没有形成有效对接,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健全。

(4)生产要素成本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由于立体条件的制约,农业机械化操作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与推广,导致投入的农业成本较高。农业的公益性投资,如道路、水利、电力、农业机械化设施等工程的投入由于地势坡度大,且较为分散,投入的成本很大,而其共享率较低。此外,由于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农业物资等)成本的增加,比较效益下降。

(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组织化生产程度低。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应用推广的能力普遍较差。农业经营观念还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还未从小农经济的理念上摆脱出来,组织化生产能力弱,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应用农民信箱水平不一,农产品网上交易少。

3加快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1)加强领导,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进行研究,科学地加强宏观指导,并落实具体措施,在现有形成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合理布局,形成有显著特点的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产业带、产业区域;进一步加快区域规模经济的扩张。在结构调整中,努力减少效益不明显、零星分散的农业经营项目,突出经济效益高、总体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项目,加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如高山冷水茭白在大际乡试种成功后,大际乡政府积极发动农民种植,近年就发展近67m2;又如沙湾镇2006年订单小尖椒有销路后,2007年就组织联村发展,已达67hm2。

(2)强化企业,促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壮大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步构架起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产业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拉动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逐步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相近、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狠抓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景宁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总体较为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农业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甚至还非常突出。全县绝大多数的耕地分布在海拔250m以上低山、中山和高山,大多数无灌溉设备,易受干旱和水涝等灾害影响。在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基地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建设蓄水、引水、提水等水利工程,以及搞好排涝工程设施,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大棚栽培、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在条件许可的地域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操作技术,提高田间耕整、灌溉、植保、收获、保鲜、储运、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不断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合理应用政府有限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研、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事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创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间互相、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稳健发展。

(4)讲究规模,狠抓农产品质量与效益。看准了项目,在抓好质量的前提下,着重要抓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特别是景宁县是一个山区的小县,对发展产品要讲究规模,向市场发展,才能引进客源,客人需货物就要有求必应,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效益。

篇1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靖远县立足当地农业经济建设基础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遇到了一些新的制约性因素和困难,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进而采取一些有力措施逐步加以改善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全县农业产业化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靖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1区域特色明显

靖远县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沿黄灌区、干旱半干旱山区和高扬程灌区三大特色产业带。在沿黄灌区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高扬程灌区重点推广舍饲养羊、地膜早熟马铃薯种植、特色农产品开发等,培育壮大农林牧综合开发经济带;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普及抗旱品种,扩大中药材、大枣、大蒜、沙坝地瓜类种植,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带。逐步形成了以沿黄灌区为中心的蔬菜基地、以高扬程灌区为重点的养羊基地、以兴电灌区为主的枸杞基地、以高湾乡为主的籽瓜基地、以北湾规模养鸡为依托的养鸡基地、以长河食品为龙头的四季豆基地、以三滩乡为主的苹果基地等特色经济板块,“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格局保持稳定并不断优化,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2产业基地扩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紧紧围绕靖远县“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培育三大产业、建设六大基地”的战略部署,积极培育壮大靖远绿色蔬菜、靖远羊羔肉、靖远优质枸杞三大产业,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一是3.33万hm2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优质蔬菜品种及栽培技术等措施,加快了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5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0.71万hm2。蔬菜总产量11.03亿kg,产值达4.7亿元。二是10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建设。2013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因素影响,全县养羊户数减少,羊只扩繁较缓。即使在这种较为低迷的市场背景下,全县羊只2015年饲养量仍达到105万只,其中存栏羊只51万只,出栏54万只。三是1.33万hm2优质枸杞基地建设。先后从宁夏农科院等地引进、繁育宁杞7号、蒙杞1号等优良品种,在靖安、五合、东升、北滩等乡(镇)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hm2。四是0.67万hm2籽瓜基地建设。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疆圆、黑皮王等新优籽瓜品种4个,完成了高湾乡无公害籽瓜生产产地的认定工作,全县籽瓜栽培面积1.03万hm2。五是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500万只鸡养殖基地建设。依托盛源公司、阳泉公司等一批养殖企业大户,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养猪业和养鸡业,目前全县养猪专业户发展到8500户,生猪饲养量83万头,养鸡专业户达2550户(其中万只鸡以上养殖专业户13户),全县鸡饲养量579万只,其中:存栏334万只,出栏245万只。

1.3龙头带动增强

目前,靖远县规模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08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640家,全县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合作社)70多家,其中年销售量2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合作社)17家,实现农产品年加工总产值13.5亿元,企业资产达到30.94亿元,从业人员15600多人,利益联结带动农户2.5万户。盘丰牌蔬菜、鹏远牌辣椒酱、川情农牌枸杞、陇缘红牌枸杞、御液泉香梨、陇翠春牌有机肥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享誉陇上,“高原宏”牌枸杞王先后荣获2011年甘肃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2年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高原宏”牌小口大枣获2013年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御液泉香梨获2014年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科技农业、加工农业、设施农业迅速发展。

1.4科技作用突出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效嫁接,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推广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采取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靖远县遵循“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搞开发,突出综合技术搞示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先后建成大坝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区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结合园区建设实施了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节水灌溉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等科技项目20多项,筛选推广主栽品种5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

1.5市场辐射拓宽

靖远县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2640个,“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初步规范,发展“订单农业”0.42万hm2,各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把企业与农户利益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此外,积极引导扶持专业经营组织、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并与全国150多家批发市场建立了通联关系,与50多个农贸市场保持经常性的购销联系,有一批3000多人的销售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为靖远县的农产品畅销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吸纳社会资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支农资金多数由农发行和信用社承担贷款,放贷手续复杂,额度小,审批缓慢。2.2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产品种单一,鲜食品种多,加工品种少,常规品种多,特优品种少,盲目种植面积大,订单种植面积小等结构性问题导致每年采摘时期劳动力紧缺,销售困难,农产品损失严重,农民受益空间受到挤压。

2.3产业服务体系滞后

农技推广人员缺乏,农资市场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服务体系存在人员老化、新技术推广缓慢等问题。

2.4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前分级、包装、贮藏、运输等标准的支撑,标准化体系还不健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规模总体依然偏小,品牌影响力不够。此外,缺乏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

2.5产后处理整体落后

农产品初加工落后,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合同关系的约26%。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功能弱,通过合作组织销售的蔬菜和畜产品仅占16%和21.9%。冷链运输严重不足,全县冷库总容量只有4万多t,瓜果蔬菜损失严重。

3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切实强化政策扶持

应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规模发展的认识。加强“一村一品”的领导,健全机构和队伍,更好地指导“一村一品”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一村一品”专项资金,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纳入县域经济考核内容,量化考核、评定和奖励,强化激励机制。

3.2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突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逐渐成为农村规模经济发展的主体。当前要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规模,打破地域限制,培育强势品牌,加强产业的品牌带动与市场拉动效应。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生产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通过三大体系建设,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拓宽市场空间。跨区域组建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吸纳农村生产技术能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一线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按照产业体系,配套技术支撑。

3.3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建设产后处理生产线,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储藏保鲜业。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不断开拓销售市场。当前重点是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投入,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通过支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新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农超对接。

3.4努力化解融资瓶颈

要在加快制定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扩大农村农业信贷规模、推进农业保险的基础上,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适当放宽抵押贷款的条件,建立以政府为主或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担保机构,缓解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融资瓶颈。

3.5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

篇12

论文摘要 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职责是进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引进良种是农业的基础措施,而我县在良种引进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在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执行,往往导致引种速度慢、推广面积小,甚至出现引种失败的现象。我县农民对良种引进的认识不够,习惯于常规品种的种植。另外,我县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购买良种的能力有限,在良种推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引种方面,管理工作跟不上,对未经审定的品系,进行随意种植,导致品种繁杂。不能明确品种优良性,也是不能取代常规品种的根本原因。

篇13

熊丹(1993—),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11贸经一班学生。

孟金松(1993—),女,河南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11贸经一班学生。

摘要: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历程的研究,得出要改变西部地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组织化程度的结论。在此结论之上,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土地等为约束条件,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自身的优劣比较,寻求可供西部地区推广的模式。

关键词:西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目前,综观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二是农业经济组织与市场的联系方式。赖景生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是选择适当的形式来把农户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形式既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让参与者得到较为乐观的收益,并且能恰当的把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还有的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是产业化发展的载体,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载体的具体形式。他们认为构成完整意义的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这种一体化组织形式拓展为农业微观层次上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实体。

一、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概况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并且西部各省区围绕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一批很好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但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产品缺乏差异性、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等。所以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重庆垫江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调查研究

(一)垫江农业发展状况

垫江充分利用农耕发达和紧靠主城的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步伐,推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速转变,在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育苗制种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初步建立了“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特色效益农业雏形。

(二)垫江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发展情况

1、“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是指那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过程中,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延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这种模式中,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的特点是以契约,即合同或是协议为连接点,从而规范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在垫江,这种模式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与农户的契约关系看似完美,但是由于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从而造成违约率高,契约稳定性极其脆弱。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指农民自愿参加,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特征为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关系、退社自由、专业性强、民办民营民受益、实施范围广等。在这种模式下的利益连接点为某一产业或是产品,以自愿加入这个组织为前提,实现盈利的目的。

3、“经纪人+农户”模式

“经纪人+农户”是指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与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约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一定程度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体。其基本特征包括农户交易行为组织化、农户生产专业化、利益风险共享化、生产服务社会化及管理规范化。而垫江的这种模式,由于产品经济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约束性不强,导致还没有一个产地批发市场。

(三)垫江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农业为主,优势产业不突出。目前垫江仍然是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仍占重要位置,优势产业不够突出,未真正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2.农业经营缺乏主体。垫江作为劳务输出大县,青年劳动力基本都已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人群,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不到保障。

3.产业经营主体自身发展不充分,带动农户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导致各产业化经济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弱,未能完全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发展不规范,未发挥应有作用。目前领头人的能力和素质较低,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并且规范合作社的服务项目较少,导致很多合作社已名存实亡。

5.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档次不高。导致传统产业仍占主导,产品的附加值低。

三、西部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针

1.应重点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首先应该明确定位,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其次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加强第一、二、三产业联动,提高农业附加值。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首先可以相应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形成以龙头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以中小微型农业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大户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其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3.不断完善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化组织主体与农户的利益互动

龙头企业和农户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应进一步探索多种实现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进一步推进股份制农民专业社的发展,继续探索农民入股的有效形式。

4.加大农业投入,完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以及加大农业技术培训与指导的投入,尤其在农产品病虫害防治防控、新品种引进、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其次,加大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

5.探索新型担保体系,努力解决产业化组织贷款难的问题

首先构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其次改革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贷款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基金来源: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1013)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篇14

关键词农村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耿集办事处

耿集办事处总面积5 240 hm2,耕地2 973 hm2,总人口37 400人,人均耕地0.08 hm2,下辖1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耿集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耕地均为平原坡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备,旱能灌涝能排。境内林网密布,被誉为天然“氧吧”;交通方便,紧邻252省道,黄金水道京杭运河从境内穿过,陆路与水路配套,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当地的林业资源丰富,1999年被省农林厅评定为“农田林网达标乡镇”。近年来耿集办事处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和管理,加强意杨专项研究,不断改良意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现有丰产林高达133.3 hm2,植树310万株,农田林网2 866.7 hm2,苗木基地4hm2,优质意杨总蓄量达6万m3,平均年采伐量达6 000 m3。当地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淮海牌”大蒜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营养草莓和特色蔬菜均为绿色生态果蔬。2009年在郑庄村种植设施草莓66.7 hm2,2010年计划沿贾耿路向东沿伸,将扩大种植草莓200 hm2,主要分布在郑庄、耿集、王集、桑元、豆宅5个村。

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首先,农业的发展超越了初级生产范围,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的现象,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其次,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逐步增多。再次,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

(2)农产品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群体。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成为广大农民与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1,2]。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意识还不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2)大、高、新的骨干龙头企业少,缺乏集团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化进程缓慢,带动能力较差,辐射面窄,且科技创新能力弱,部分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无法与发展相协调。

(3)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层次较低,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4)部分项目缺乏对国内外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一些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无市场、无销路,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一些合作项目引进的设备落后,生产的大多为初级产品,质量较差,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5)科技推广水平距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在基地项目建设中,如蔬菜、水果的科技推广队伍相对薄弱,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还较落后。

(6)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因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而建设缓慢,特别是一些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

3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以推动工作的落实。将落实农业产业化政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积极主动争取省、市、区有关政策的落实到位。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内引外联。一要组织龙头企业产品展示和项目洽谈会,帮助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组织龙头企业引进资金,加快发展步伐。二要推进科技创新,组织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开展科企合作,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际和国家各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名牌战略,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三要积极推荐、指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使其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3)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管理并健全运行机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农业乡镇要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一批以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重点产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5)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使农产品流通之路畅通。农产品流通是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3]。要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益。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手段、水平,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督,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

(6)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约束的“瓶颈”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要转变单纯依赖间接融资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化生产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创造宽松融资条件。三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为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等资本市场运作的开展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规模化道路,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7)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由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服务模式;加强各类民营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狠抓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业科技、农资、政策、法律、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4-5],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优质服务。

4参考文献

[1] 李世麟.农村产业化发展呼唤大额农贷[J].金融信息参考,2005(7):10.

[2] 杨治业,任义琴.山西省农村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1997(3):15-16.

[3] 李甜甜,高小峰,王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湖北省农村产业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