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4结语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篇3

1.1农业产业特色凸显

一是芒果产业,华坪县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区域性气候,推广种植红象牙、圣心、凯特等优质晚熟生态芒果1.67万多公顷,果实色泽鲜亮,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二是茶叶产业,在生态环境优美的乌木河流域种植优质云南大叶茶0.1万多公顷,用其加工而成的乌木春牌高香型有机生态系列茶叶产品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和有机茶转换产品认证和加工认证,“乌木春”荣获了云南省著名商标;三是瓜果蔬菜产业,充分利用坝区的湿热气候和山区的立体型气候,打造0.27万公顷优质瓜果蔬菜基地;四是农产品加工,如鲜玉米布丁酥、芒果干、芒果汁、芒果酒等,自投入市场以来一直供不应求。

1.2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

华坪县的农业生产,从发展模式来看,各产业基本上实行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发展方式来看,已从政府推动逐步向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转变;从扶持对象来看,已从直接扶持农户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华坪县农业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市场经营体系,基本具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般特征。

1.3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建立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有松散型与紧密型,前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后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龙头企业直接与农户形成商品买卖关系的经营模式为松散型经营;龙头企业以合同、入股或土地租赁等方式与农户达成的经营模式和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达成农产品的经销经营模式为紧密型经营。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经营转变。

1.4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华坪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以科技支撑为着力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引进名、特、优品种,进行西瓜嫁接、芒果控花和设施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牛冻配改良、羊温精授配等繁殖技术。目前,全县种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1.5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2012年底,华坪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户18000余户,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农户年均增加收入1200元。

2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科技支撑

2012年底,华坪县的龙头企业虽然发展到54个,但是它们的规模较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大多只能提供初级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2.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

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不规范,规模较小,管理松散,联系不紧,遇险则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全县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不规范的占90%。

2.3利益联接机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龙头企业只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地建设和农民利益。有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低时压级压价、拖欠货款,损害农民利益;有的农民在市场价格高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龙头企业,缺乏信誉。在基地建设上,部分龙头企业总是依赖政府,对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存在政府和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

2.4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效益不突出

这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支柱产业基地规模相对较大,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区域规模特色不够鲜明,产品档次较低,产量和效益不高;加工类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3加快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形成利益共同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华坪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村镇的气候、地理环境、交通等条件,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建设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集约、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如在永兴乡、船房乡、中心镇北部的部分自然村重点发展茶叶、烤烟、林果产业;新庄乡、通达乡重点发展烤烟、中药材、蔬菜、林果产业;中心镇、荣将镇、兴泉镇、石龙坝镇重点发展芒果、鲜玉米、畜禽产业及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建设。

3.2发展效益农业,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注重的一是科研创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农技人员创办和领办龙头企业;二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加工型、畅销型蔬菜及三得利紫花苜蓿等饲草新品种。引进推广畜禽良种,抓好肉牛冻配点建设和冻精管理,提高冻配改良技术水平和畜禽品种品质;三是技术创新。推广肉牛肉羊强度育肥、青贮氨化、膨化饲料和多营养添砖等实用技术,推广立体种植、设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生物工程和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四是素质创新。针对重点产业,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质量;五是机制创新。按照明确职责、分类指导、创新体制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研机构联合,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3加强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以芒果、茶叶、蔬菜、畜禽等制品为主,培育和发展精、深加工类龙头企业;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手段,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章程》和《财务会计制度》,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增强自身的带动和辐射能力;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引导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有偿流转,向专业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在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的同时,县财政也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的行家里手,一批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带薪创办龙头企业。

3.4进一步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只有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良性循环,使产业健康发展。在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要建立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估的利益分配机制。

3.5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要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着重做好引导、规范、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信息提供、信贷协调、招商引资和资金扶持等综合服务工作。同时通过行政措施,组织好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网络建设,形成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

3.6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将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建立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制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及新技术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化经营主体,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保障体系和农业标准监督实施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通过示范,引导企业和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定;二是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三是加大农业投入物品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标准,倡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推广生物农药;四是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和标识管理制度;五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储藏、保鲜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

3.7加强市场营销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做法;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龙泉

近年来,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关怀指导下,龙泉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催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符合龙泉实际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1发展现状

1.1农业特色产业稳定发展

2009年,龙泉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全市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龙泉市作为丽水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市”,参加全省粮食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1万hm2,实现总产10.8万t,全年粮食产值达1.7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农业总产值的13.4%。其中,水稻面积1.42万hm2,平均产量6 450 kg/hm2,总产9.18万t。油料作物1 026.67 hm2,总产0.18万t。粮油播种面积比上年略增,单产提升2%。订单粮食收购价稻谷2.24~2.32元/kg,比上年增加0.28元/kg。龙泉市被评为2008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一是粮食。2009年,龙泉市继续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千亩高产示范方6个;推广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200 hm2,超级稻面积6 666.67 hm2,优质稻米5 333.33 hm2;以“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载体,建测土配方施肥竞赛示范方1个,建各类地力培肥示范点5个;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二是茶叶。近年来,龙泉市茶产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凭借名校院所的科技支持,实施特色茶战略,以“多茶类组合”为技术创新的突破点,积极开发低海拔无公害特早名优茶和中高海拔“龙泉金观音”特色生态茶,取得显著成效。龙泉市现拥有凤阳春、白天鹅2个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2家茶厂获“省示范茶厂”,3家茶厂通过QS认证。2009年,实施生态特色茶产业促进工程,以“安全、优质、品牌”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建设,积极培育10个茶叶专业示范村、1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0家标准化示范茶厂,建成万亩特色茶基地,推动龙泉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畜牧。根据“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积极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计划,以加快发展农牧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22.13万头,家禽饲养量114.67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6.82%,占农业总产值的11.1%。2009年,继续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工程,新建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规模养猪场10个,培育规模特色养殖大户25户,全力打造全省环境最优的生态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四是水果。水果产业仍以培育和推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品种为主,柑桔、杨梅、梨、李、柿子等仍为龙泉市的主要水果品种。2009年,通过不断发展优势品种水果,全市水果品种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果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2009年全年水果产量4.745万t,比上年增0.245 t,增长5.44%。五是蔬菜。蔬菜产业是“菜篮子”工程的主体,为服务城市,满足居民消费需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2009年加大优质特色品种的开发,推广蔬菜规模种植,努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1万hm2(含复种),蔬菜产量64.85万t,蔬菜、大棚蔬菜和加工蔬菜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09年,实施山地蔬菜扩面增量工程,以实施“山地蔬菜提升项目”为载体,以扩大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乡镇覆盖面为工作重点,建设“万亩山地蔬菜龙南核心区”,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10个,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0家,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全力打造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1.2日益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能力,带动龙泉市其他发展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拓展能力的提高,龙泉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市培育龙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丽水市级2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其中:省级规范合作社2家,丽水市级规范合作社25家),入社社员5 147人,带动农户数42 419户。获省著名商标5个,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个,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5个。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7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5 112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7%,并被评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市。

1.3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以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以引导发展

龙泉市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牧、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按照省、龙泉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要求,坚持“民管、民办、民受益”的指导思想,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规范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龙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范围涵盖了全市多数乡(镇),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大大提高了龙泉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主要做法

2.1搭建农业产业平台,拓展农产品基地,发展项目建设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兰巨为中心的单季粮食生产基地,以兰巨茶叶为中心的生产基地,以兰巨为核心的畜牧生产基地,以安仁、小梅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龙南、屏南、岩樟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经过努力,龙泉市到省财政争取多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建设,通过项目建设,龙头企业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

篇5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