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范文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

篇1

在此,我们对“新闻点评”和“品味语句”两类试题的考查情况及解题方法作一概述,以便同学们备考之用。

一、新闻点评

“新闻点评”类试题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创新题型,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比短评更简短。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对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这类试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型”新闻点评,另一类是“争议型”新闻(即新闻人物的做法或言论能引起读者争议的新闻)点评。题料大多来自社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洞察、剖析事物的能力和评判是非的能力,考量同学们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

从近年来命题情况看,“新闻点评”类试题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较高的分数。但是,从实际运用情况看,仍有不少考生不得要领,屡屡失分。出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材料把握不准,偏离中心,漫无边际地说一些无关的话;②缺乏是非分辨能力,立场、态度模糊,甚至观点错误;③不能全面审视材料,答题时以偏概全,顾此失彼;④抛开内容,只是对新闻的写作特点如新闻的语言、结构、手法进行评析,发一通议论。⑤就事论事,缺乏深度和高度。⑥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

“新闻点评”要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对具体的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拓展。点评要做到褒贬分明,观点正确,对症下药,切中要害。

写新闻点评,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认真阅读新闻,把握内容要旨。阅读新闻时,要了解有关的背景,弄清主要的事实,把握中心要点,做到心中有数。②选好点评角度,切中要害,观点鲜明。要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并以此为依据,或褒或贬,一语中的。③点评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点评时要以理服人,既不说过头话,又不能浅尝辄止。要深挖深究,适当拓展。④要讲究艺术性,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要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做到严密、准确、新颖、连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⑤要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叙述与抒情的表达方式。

请看以下典型试题:

1.(2006年北京卷)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不含标点)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参考答案:(1)“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2)“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无端猜疑,折射出社会信任危机。

技法印证:这是典型的“常规型”新闻点评题。答案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准确、简洁地概括新闻的中心事件;②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③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2.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内容,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70字左右。

目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答案示例:(1)“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误解,靠的是宣传和交流。我们不应因为“洋大人”容易误解,就随便改变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灵魂深处的图腾。(2)“龙”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腾飞奋发的象征――“龙”的标志不能丢!(3)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和王权的象征。历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独夫,哪一个不是借“龙”的威严来统治百姓?在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改换“龙”的标志正当其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争议型”新闻点评题目,既考查同学们的认知能力,要求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四要”:一要读懂新闻。熟读题料,熟悉主要事件及细节。二要评在点子上。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三要评得有理。做到以理阐释,事理清晰,鞭辟人里。四要评得生动。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形象。答案正是根据上述要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个人观点,紧扣题料,观点鲜明。

3.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字数100字以内。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参考答案:①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②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乐、电视节目而去关注它,那么,只是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不利。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普通型开放性试题。答案从题料中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都言之有理。从人们的行为入手进行点评,挖根源,析利弊,寻措施,有一定深度。

二、品味语句

“品味语句”是近年高考试题的新题型。它的题料主要来自于名家名篇、经典名言等,主要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简明、连贯等。试题题型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分析鉴赏表达效果,一般要从表达方式入手,体会情感、情趣、事理的完美结合。二是考查表达技巧,侧重于艺术手法的考查,一般要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品味。三是从语体色彩入手,赏析面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因为是新题型,从近年来的命题来看,“品味语句”类试题设置的难度都不太大,题料比较浅显,不会为难考生。也正因为是新题型,临场失分还是很常见的。出错类型主要有:不得要领,随心所欲,答案游离于题料之外;语言表达逻辑混乱,不连贯,不简明;不能结合语境进行赏析,缺乏针对性;不能准确理解语句(特别是经典名句)的含意,挖掘不出其中的哲理等。

“品味语句”类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哲理、情趣、表达技巧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反复研读题料,做到精读细嚼,细心体会其中的奥妙,然后选取最“耀眼”的亮点进行赏析品味。赏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从内容入手,品味语句抒发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凸显思想性;②从情趣入手,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灵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技巧,凸显理趣性;③从手法入手,品味语句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反复、对比、仿词、呼告、拟声等修辞格的运用,还要品味不同语体色彩表达效果的差异,凸显艺术性。④要全方位、多角度鉴赏,综合品味,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其余,以致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凸显全面性。

下面结合经典考题的解析,来领悟品味语句的方法技巧。

1.(2013湖北卷)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参考答案: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技法印证:细心品读,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官地”中的“丛冢”,即层层叠叠的坟墓。为了表现坟墓之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祝寿时候的馒头”为喻体,形象生动,也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愤恨之情。参考答案选择表达技巧这一突破口,是非常准确的。

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以及表达效果的异同。不超过90字。

参考答案: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一视同仁。前者用对偶句、对比式,整齐优美;后者用排比手法,语势畅达,一气呵成。

技法印证:解答这道题,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三要明确表现手法。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答案正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3.下面两段文字,内容相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不同,试作简要赏析。50字左右。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老者,面容清瘦,双面炯炯有神。

天空蓝蓝的,一点儿云彩都没有。青青的草地上,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参考答案:两段内容相同的文字,一个用书面语尽情描摹,文采斐然,庄重文雅;一个用口语娓娓道来,质朴无华,亲切自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比较型鉴赏题。对于内容相同的文段,答案从表现手法和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品赏,同时,还辨析了表达效果的异同,是全面准确的。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都市热线》7月8日报道,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门口停满接送孩子的家长的车辆。通常情况下,早上7:15到8:00近百辆,晚上6:00有113辆,接送孩子的家长占两成以上。大量的接送车致使交通堵塞,车满为患。对此网友吐槽道:“那些开着车停在马路上接送孩子的家长们,我衷心祝愿你们的孩子考不上大学,然后去当交通协管员。

针对有些中学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40字左右。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3年8月29日,李某某等人涉嫌案继续在海淀法院开庭。早上9:15分左右,梦鸽趁着一片混乱进入法院,过了安检。因为在李天一一案中梦鸽屡屡为儿子狡辩并诬告受害人,当她进入安检口后,有很多人直呼她的名字,现场围观者群情激奋,叫骂声不绝于耳。

针对这一新闻事件,你怎样看待?请作一简要评说。不超过60字。

答: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互动式;过程考核;“新闻案例评析”课程

一、互动式案例教学强调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多维互动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朗代尔教授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极具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获得一致认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被赋予问题设计者、过程引导者、答疑解难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承担案例剖析者、结论研究者等角色。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要求由教师引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回归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恰契合目前作为互联网原生代的大学生群体行为特点,以及社交化媒体平台中强交互性的技术特征。互动式案例教学兼具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特点,即以典型案例为对象,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网络终端互动等多维互动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导入、分组讨论、观点碰撞、总结点评等环节开展互动,有针对性地梳理归纳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融合,教学相长。

二、互动式案例教学在“新闻案例评析”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授课常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一般的案例教学多局限于理论知识点的举例论证或解释说明,像是举例子,而不是针对实际案例自然推导并掌握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技能。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渗透普及的当下,知识门槛降低,学生凭借手机终端就能打破老师对知识垄断的传统局面。“新闻案例评析”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闻专业课程,关注研究不同媒介的各类新闻作品,其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下,各种自媒体平台正在成为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年轻人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把关功能相较于传统媒体式微,网民对于热点新闻事件的媒介呈现常表现为众声喧哗,新闻学子对此也常常是莫衷一是,困惑不已。因此,众多新闻案例作品,尤其是掀起舆论风暴的新闻案例更是新闻学子们感兴趣的关注对象。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案例教学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能够较好地适应该课程的特点,采用教师与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方式,由教师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对典型新闻案例的分析讨论,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凝聚新闻思维意识,勇于质疑既有观点,强化逻辑思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学习空间,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的新闻案例作品评鉴者。

三、互动式案例教学在“新闻案例评析”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新闻案例评析”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理论、方法与技能基础上,对典型新闻案例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分析与具体分析,从新闻案例评析的新闻价值、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等维度出发,获得对新闻案例得失做出正确、客观评价的应用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目的,应用于新闻案例分析和评价等新闻业务方面,解决实践问题。在明确上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如何应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制订在该课程中的实施步骤和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一)选择案例,课前互动开题

这一步骤应安排在课前实施,师生都要做准备,对于案例涉及的知识、可能带来的争议点等都要有前期的掌握。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模块设计,搜集关联新闻价值并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新闻作品,适当遴选最新的新闻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兴趣,营造互动氛围。案例来源可以由教师提供,实现师生课前互动;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查询选择,学生选择案例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对教学内容开展自主学习的阶段。通常采取学生分组实施的方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分享学习。

(二)讨论案例,课堂互动思辨

有效地组织讨论是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核心。比如,以新闻作品《我的右肾去哪儿了》为案例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学生在给定时间内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全程监听,并由各组选定的组长进行意见归纳汇总。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案例评析点及把握各组意见交流的时长。比如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案例,从新闻来源以及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展开互动讨论。

(四)整合案例,课后协作考核

根据教学进度和不同模块要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案例教学资源库,按照统一格式对教学案例进行梳理整合,并及时优化更新。同时,要求在前期案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新闻案例评析报告,遴选纳入过程考核。学生在分组执行任务过程中,必须明确分工,工作量与考核成绩挂钩,防止个别组员在团队中“搭便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而且具有不同智慧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互动式案例教学在“新闻案例评析”课程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案例

作为互动式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选择适宜的案例尤其重要。新闻案例不仅要紧密关联教学模块内容,还要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性,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这一辩证统一规律,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案例中设置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案例的角度和探寻问题的深度,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选择新闻案例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收集到新闻作品文本就行,还要搜集包括新闻作品案例的背景及编写者的手记等资料。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特点;写作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等,是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的,可以说对我国的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形式的出现,逐渐取代了电视媒体的地位,因此,电视媒体也开始进行改革与创新,一些电视评论节目开始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及写作技巧作相关分析。

一、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

1、选题要针对热点问题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来源是多渠道、多领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新闻评论节目区别于普通电视节目的特点是要对社会上产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询其本质,不单单是向观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信息。电视评论节目大都是选取当天或是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进行评论,尤其是关注一些突发性事件、危机事件和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节目,就十分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评论的内容都是当天或是近期内的一些热议新闻,同时挖掘其深度,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论点。像主席出访、国庆期间景区票价暴涨等问题,都是民众所关心与关注的话题,容易激起观众的热情,引起共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般都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它的切入口很小,大都选择一些微观方面的问题来评论,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观进行挖掘。比如《新闻1+1》中2013年3月30日播发的《这个错判,今天是否还会发生》,4月12日播发的《活禽市场,关?还是管!》等,都是普通民众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也都是切入点很小的话题。

2、新闻评论有声有色

主持人是评论节目的核心人物,是整个节目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整个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评论节目十分重视新闻主持人的选拔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选择有实际报道经验的优秀记者作为主持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进行有益的平衡和补充,把选题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入窠臼。②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而全面的解读,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保证舆论的正确走向。以《新闻1+1》为例,该栏目最初的模式是两个主持人白岩松加董倩,现在改为单一评论员,由董倩和白岩松轮流主持。这两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用深刻、理性、犀利的语言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有效地掌握节目调度,把握节目的整体风格、评论的倾向和节奏,协调可能在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当事方和第三方评论的关系。

在近些年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画外音评论的使用,现场记者不再出现在镜头当中或者并没有栏目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已有的音视频素材。这样的评论形式,既可以弥补现场感的不足,做得声画对位使得画面富有真实感,也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介入过多的嫌疑,给切实的画面添加文本解读和观点评述,在不知不觉中将栏目的意图和观点传递给受众。如《新闻1+1》、《新闻周刊》中的视点栏目、人物栏目都大量的使用了画外音评论。

在以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如《焦点访谈》等节目都极少使用第三方评论,但在这些新式的评论节目中第三方评论被大量使用。第三方评论一般都会请在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他们具有着较高的权威性。第三方事实上与新闻事件相关方没有直接关系,新闻评论栏目可以借用第三方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样可以避免预设立场之嫌;多种声音的加入,也可以拓展节目的层次和深度以及节目的丰富性,对于整个节目的节奏也有影响,第三方也可以很好地同节目主持人进行互动和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双方合力制造舆论场。

3、事件与评论交织并进

电视画面在展示评论中的事实时,比文字有着更加直观的优势,那些记录新闻现场的图像更是对事实的一种再现。除了镜头语言外,电视媒介重视视觉和听觉的特征,也使其拥有了采用解说、同期声、背景资料、字幕特技、图表、多媒体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对于抽象观点的表达,或是评论中论据的呈现,都增进了说服效果。③在电视新闻评论的节目编排中,我们看到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建构节目:两个场(事件发生地、演播室)以及三方人士(事件当事方、独立第三方、主持人)。这些因素在节目的结构中是交错的,事件信息挖掘展示和多方评论交织并进,不是按照线性的讲故事的模式,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往前推进。

二、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时要注意技巧的运用

1、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信息的第一者,所以目前存在着传统媒体由事实的者逐渐向观点的者转向的趋势。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往往都是摆事实,给出明确的意见和观点,存在着重事实轻评论的现象。当下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对新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事件发生的机制,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将事件放入整个社会的全局进行考虑,新闻评论节目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模式。

我们试比较央视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和《新闻1+1》。两个节目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焦点访谈》更类似于一种新闻监督报道,通过记者深入现场挖掘事实,最后由主持人来评价事件,营造社会热点话题,着重对于事件本身的展现,如在1997年播出的《罚要依法》的节目流程是:问题的举报——新闻记者调查揭示事实——节目主持人评述,这是一种线性的模式。《新闻1+1》是关注当下已经存在的热点问题,不断深挖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它采用的模式是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调查,配合演播室的评论解析,穿行,是一种非线性的模式。它是一种事实与评论并重或者是评论分析重于事件本身的结构。例如《新闻1+1》在4月17日的《修路不能靠暴力开路!》,它并没有单纯地指责施工单位的野蛮行径,而是针对这种暴力打斗行为延伸到了中国目前存在的征地问题,归纳其中的原因,延展出转型期中国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交织的现状,再依靠评论员和第三方评论对事件进行梳理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充分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因此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形态。如央视的《新闻1+1》、《新闻周刊》等栏目都在新浪微博中设置了自己的公共账号作为与网友和电视观众交流互动的平台,网民各抒己见,留下了许多宝贵而又真实的记录,且在电视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也会大量使用来自网络的信息包括网友的评论等,百度“新闻1+1”贴吧可以找到上千个帖子,光主题就有几百个,帖子多达几千篇。比如有网友这样说:《新闻1+1》节目办得挺好,为我们说出了一些真实问题。在2010年“中国电视榜”中,《新闻1+1》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白岩松则轻松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这些奖项不仅是一份荣誉,更重要的是大众对《新闻1+1》的认可和拥护。

三、结语

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央视的《新闻1+1》栏目是极具代表性的,体现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诸多特色和变化。它注重时效性,大胆采用多样的电视语言表现形式,在维护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舆论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从它身上也反映出了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篇4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分类的前提是确定分类的范畴。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范畴的界定必然要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出发。笔者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有本质的区别。故本文分类的范畴包括: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部分谈话类节目、一部分资讯类新闻专题、以“说新闻”见著的民生新闻节目、读报类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事实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一、主评型。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一)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①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凤凰卫视也因此成就了曹景行、石齐平、阮次山这些明星评论员。此外,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还有《央视论坛》《新闻1+1》等。

(二)以《锵锵三人行》为模型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三个人,三杯茶,把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不设门槛,随意轻松地闲谈,甚至会经常跑题。这正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会体验的交流方式,跟家人聊天寻求一吐为快,这些话也是聊给自己听的。这也同样成为《锵锵三人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人评价《锵锵三人行》失去了窦文涛,也失去了它的品牌效应。苏州电视台的《三剑客》也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三)以《实话实说》为模型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这些节目坚守了“每周一个话题,每题一个热点,每点一次舌战,每战一道火花”的理念。这也正是沙龙式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一虎一席谈》《时事辩论会》以及央视新开播的《我的今日之最》都是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这时扮演的是“裁判员”的角色。主持人的不参与是为了保持辩论双方观点性信息的平衡,同时为现场嘉宾或者场外嘉宾预留第三方立场,最终使节目呈现出尽可能多元化的意见性信息。

二、述评结合型。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近似1:1,另一类比例近似1:4。笔者将比例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比例近似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同时,一方面,依据承载节目内容主要传播符号的不同,将边述边评型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焦点访谈》为模型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用事实说话”的“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另一种是以《新闻会客厅》为模型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现场口述”来表达。

另一方面,沿用人们熟知的节目类型名称,将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一是资讯组合类,以《中国周刊》《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民生新闻类,以《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三是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有报天天读》为代表。主持人

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辨析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所划分的两大类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时效性、审美性以及受众参与性等方面都具备各自的特点。

一、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要素辨析。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了《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的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要表现为:

(一)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嘉宾核心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两大形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嘉宾核心式”体现在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节目中。在这类新闻评论节目中,用“新闻评论员核心式”代替“嘉宾核心式”更为准确。另一方面,“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体现在家常式新闻评论节目和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两者都需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节目的固定风格。

(二)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的形态。主持人在这些类型的节目中,既是叙述性信息的载体又是意见性信息的载体,虽然叙述性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但主持人(出境记者)对意见性信息的点评才是节目的关键要素。因此,主持人的点评与这类节目密切相关,是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辨析。新闻评论节目中思辨的过程即是论点、论据、论证的构成过程。论点、论据、论证成立的基础是客观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客观性基础之上的。作为载体的电视对新闻事实客观性的表述方式,因为声画符号的优势,以至于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多用纪实性来替代客观性。新闻评论节目应以思辨性为核心,当电视的纪实性凸现时,评论节目的思辨性也随之被弱化了,述评类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其典型代表。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节目的思辨性将逐渐被凸现出来,而新闻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思辨性深入发展的空间,因此,有声语言才是拓展节目思辨性较好的传播符号。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对话逐渐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表达形式。节目思辨性也并非因画面的缺失而失去了其依存的客观性,众多此类节目的成功说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陈述方式的科学性能有效地保证事实的客观性。

因此,思辨性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其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发展领域也会随之扩大,表达手段更是多样化。目前,它既是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征,同时是所有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存之本。

三、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辨析。主评型和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因为传播信息比例和节目形态的差异以至于受众参与性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当新闻评论节目的早期形态――言论性短评和政论片出现后,有学者归结了“以言论为主的电视评论节目在接受学上的效果越来越弱化”这样的结论,同时将原因定为“节目对事实的转述及其结论,使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内在要求基本不能实现。”②这种情形在《时事开讲》《实话实说》等一系列言论节目成功后得以改变。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其接受效果并没有弱化,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要求也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性评论”已经不是《焦点访谈》制片人赵微所说的“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而是受众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在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随时听到受众的声音,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电话连线或者网上留言。

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依然通过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更多是作为新闻当事人出现在节目内容中。此外,众多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还是有限的,主持人的单向主观传递,成为了这些节目的特色。

通过以上对两大类型新闻评论节目的评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将是多元化的,新闻评论节目间的区别将更加细化。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要素深入剖析,才能找到打造新闻评论节目品牌的关键点。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释: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新闻传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70-02

20世纪80年代,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在工商管理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蔓延渗透至多个学科,“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的案例为教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1]时至今日,案例教学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广泛普及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其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高校教师,笔者一直在课堂教学中探讨并尝试此种教学方法,感受颇深,现就如何将案例教学引入新闻传播教学课堂谈一谈浅见。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有学者曾经总结说:“当前多数传媒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以老师为主要教学主体、以笔试为主要教学考核方式。”[2]与之比较,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教学内容来源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源;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是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其次,教学主体不同。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形成单向性的课堂传播。案例教学则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的团体讨论和辩论,是双向性的传播。第三,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在案例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这一过程的主动参与。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路径来看,是一个由“术”到“学”再指导“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决定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自身尤其重视实践的特点。由这一特点出发,案例教学法引入新闻传播学教学,可谓开辟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一条全新路径,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适应当今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案例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传播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不过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对案例教学的运用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还远远未能引起新闻传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已采用所谓“案例教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却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案例选择与使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多个层面,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有的新闻传播教育者将“案例”误读为“事例”,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运用相关事例对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实际上,“案例与事例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案例涉及相关事件的方方面面,一则案例的内容比起事例来要丰富得多,也更加翔实。”[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原理多列举几个事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教学的结构上看,案例教学法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案例的标题、案例开场白、案例的背景介绍、案例事件中的主要决策者、有待决策的问题、教学注释;而从实施程序来看,案例教学应遵循如下步骤: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述。显然,在课堂上举例与案例教学实则有着霄壤之别。”[4]此外,运用中存在的误区还有:由于案例选择不当,使得讨论流于形式,妨碍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话题和激发灵感的能力不足,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偏离原定目的或导致冷场;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无法产生兴趣,认为无用的讨论占据了过多的课堂时间,而老师讲的太少,由此心生不满和抱怨,这就远离案例教学法的初衷了。

二、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为新闻和传播行业培养决策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绝对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讨论的主题、内容、方式及手段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的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真理”的灌输,处于一种单向性的传播环境之中,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而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材料和组织讨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控制论题选择和讨论过程,形成双向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和兴趣,而对话题的不同理解和思考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帮助学生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效果,高校教育者们进行了无数的实践和探讨,下文笔者就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结合其他学者观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主要运用形式如下。

1.列举案例。列举案例是指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观点或实践问题,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的目的在于说明问题或注释理论[5]。但如前文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并不等同于举例说明,两者在教学材料、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手段方面有着绝对的差异,当然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学的主体差异。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举例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在领会了原理和观点或实践问题的内涵后能够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处于辅助者的地位,是双向的沟通与交流。而举例则完全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是单向的传播。

2.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指对某一内容(原理、方法)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而组织学生对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论证其独具特色的判断和观点,同时,还要接受他人的疑问抑或反驳,进而在辩论中进行反思。比如,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提供多个新闻点,让学生就何者是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自由地发表观点,同时接受他人的质询和反驳,教师适时对不同意见进行评析,以此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并进一步加深对原理的认知,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案例。模拟案例是指结合上课内容,要求学生对新闻事件中的情境进行模拟并进行角色扮演。如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人物拟定采访方案,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和采访步骤,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予以实施。“实战”的感觉能够有效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有效地使理论和实践形成对接,使学生对新闻采访过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知,同时对新闻采访实践中需注意的种种细节问题乃至团队的配合和协作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4.讲评案例。这里的讲评案例是指将学生自己的新闻实践经历、实践作品作为案例来“品读”。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相当注重实践的学科,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应当就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并提供适当的评析,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这些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2011年9月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阳召开之际,笔者安排学生就活动举办期间(包括会前、会中、会后)贵阳城市环境面貌进行外出采访,学生实践过程中陆续反馈出一些问题,如因背景资料准备不充分导致切入角度不精准、采访对象选择不合适导致获得素材无法使用、拟定问题不具体以致采访对象无法回答等,当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评时,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体会更深刻、理解也更透彻,得到的启发自然也就更多。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在实践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精选教学案例。精心选择好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恰到好处的案例会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恰当的案例则可能使教学误入歧途。“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成为师生的中心议题,它强调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继而又重归实践,成为实践的向导。”[6]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从经典型、前沿性和争议性几个方面把握。所谓经典性案例是指那些历久弥新,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规律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前沿性案例强调的是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涉及最前沿的社会问题。如网络舆论、、危机公关等。争议性案例则指通过提供争议性的话题,以营造开放性的讨论范围,而不是提供一个封闭性的结论。如网络红人们的出位炒作、香港撞船事件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同时,还应当注意案例选择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偏离教学内容和目的。

2.精心组织讨论。课堂分析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安排案例讨论之前,教师应做好相关准备,包括吃透案例;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安排;提前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想好应对措施;如有需要,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和所选案例设计具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如冷场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灵感。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对不同意见或争议适时点评和引导,对学生正确的观点和新颖的看法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启发他们做更深入的思考。

3.耐心倾听,正面评价。在学生思考、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和观察,从学生的言行中捕捉信息,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讨论向有意义的方向延伸。同时,教师还需对课堂讨论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一方面对案例本身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分析案例的重点、难点、关键所在,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应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评价。所谓正面评价即一般对学生案例分析、讨论表现不做优劣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着重考量学生分析案例,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等。

参考文献:

[1]王平.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J].今传媒,2006,(1):61-62.

[2]冯刚,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展趋向[J].新闻界,2004,(3):17-18.

[3]杜萍.对新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新闻知识,2008,(6):52-53.

[4]张明新.新闻传播学专业案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传播,2009,(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