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举例范文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举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举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举例

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地图制图技术

近年来,空间数据处理要求不断提高,为更好地满足数据现代化处理需要,要落实地图制图技术升级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基于这一核心技术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已成为必然趋势,能真正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双赢。

1地理信息系统及地图制图技术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随着GIS实践领域的拓展,GIS功能逐渐丰富化,为使用者带来了良好体验[1]。GIS数据在空间表达中起载体作用,GIS动态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表达能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精准数据和价值信息。简言之,GIS数据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地图约束性、地理属性。

1.2地图制图技术

地图制图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如今,该技术向数字化领域迈进。数字地图技术应用步骤为资料获取图像图形数字化编辑与处理格式调整图像输出[2]。数据信息可以借助系统软件以可视或非可视形式转换,为地理信息系统高效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2地图制图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中的具体应用

2.1应用表现

(1)空间数据转换。地图制图技术表达空间数据时,往往根据要素编码进行关系转换,必要时附加处理。其中信息符号化操作不可或缺,其能确保关系准确对应,提高空间数据表达的精确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图表达过程即空间要素符号化过程,在此期间进行模型转换、程序设置,能使面状目标及时、完整呈现。

(2)补充地图信息。为直观显映地图信息,应补充地图信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合理配置属性及地名注记,将实物动态、真实地显现,同时,做好地图整饰工作,尽可能提高空间数据利用率,为地图制图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助力。

2.2应用要点

(1)优化融合生产流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属于基础数据,这类数据在信息数据库构建中起关键作用。其中,数据间组织形式及关系均反映了GIS系统要求,从应用角度看,GIS数据具有便捷采集、灵活应用等优点。深层次开发GIS数据,能为地图制图奠定基础,使地图制图技术应用价值最大化。借助软件系统进行融合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最终满足应用需求。实际上,GIS数据与地图制图技术融合的重要环节即图形数据,经图形数据转化充分发挥融合效用,能为地图信息丰富化、多类型产品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在数据库构建、地图制图有机融合的过程中,要合理制定数据标准,这既能规范融合发展行为,又能为融合生产实践提供正确指导,最终为地图绘制工作提供推动力。

(2)有效应用关键技术。关键技术的应用能为GIS系统融合提供可靠支撑,帮助获取所需数据,基于制图需求完成实体标注。①对地图编辑工作者来说,应灵活使用GIS技术,确保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在地图制作期间,加强各类数据间联系,基于规范性原则实现数据统一化处理,并标注易识别符号。②进入地图投影环节,从实际情况出发完成高度一致的地图投影任务,即便变形需求多样化,仍能满足这一需求。当前的角圆锥投影方式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得到了地图制作者的高度认可。③顺利转变数据格式,根据数据转换需要编写相应程序,为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指导,同时,基于数据格式调整坐标,以便数据形式自由、灵活切换。

(3)做好智能化标注。兼顾位置标准、重复标注、位置调整等方面,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标注。在此期间,做好数据处理工作,合理确定标注间隔参数,同时为重复标注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真正迎合缩放需求。最重要的是,探索注记转换的有效路径,对注记编辑来说,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保证注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信息系统动态更新。在GIS数据与地图制图技术融合期间,一定要落实信息系统更新工作,为地图的完整呈现奠定数据基础,同时,还要支持数据延伸,实现新旧数据的有效衔接。GIS系统既负责数据信息接收,又为数据信息传输提供可靠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GIS系统实用性,满足了系统循环应用需求。对管理者来说,GIS数据的大量更新,提高了数据管理的有效性,使数据得以充分利用,完善空间数据机制对完善地图信息有现实意义。

(5)掌握融合技术应用技巧。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将这项技术与GIS系统数据集成处理,要求从业人员掌握融合技术应用方法,尽可能规避质量问题,融合技术灵活投用后,意味着空间数据以多种形式呈现,这能为空间数据的高效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合理构建地图数据库,满足属性类空间数据动态编辑需求,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图任务,为地图信息纸质化的呈现提供支持。当前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大多在数据和软件两方面集聚,为进一步拓展产品化发展空间,应动态分析互联网时代变化情况,结合实际需求研发GIS产品,并加快技术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软件市场,推动信息技术经济的良性发展。然而,新型产品研发与应用、新型技术融合需要多方努力,对此,GIS界从业人员应树立同一个目标,为地图绘图业的发展献计献策[3]。

3结束语

当前,地图制图技术革新速度大幅度加快,基于此技术集成GIS数据,能拓展研发人员思路,拓宽国内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空间。从长远角度看,有机融合GIS数据与数字化地图制图技术,能满足现代化地理信息更新需求,为地图制图技术的深度、广度发展起到基础铺垫作用,真正推动绘图行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季鹏.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地图制图技术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1):21.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对策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信息获取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信息科学合理的应用和有效储存、管理也是目前各行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在具体应用中,为诸多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发展空间,测绘地理信息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因此,要保证测绘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就要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1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1.1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现状

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先进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广。3S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传统测绘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推动了测绘地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测绘的生产主体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量外业测量工作在具体开展中被业内的地理信息处理逐渐取代。可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

1.2测绘地理信息存在的问题

测绘地理行业中,传统技术应用效率、测绘结果无法满足实际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保证测绘地理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1)测绘地理信息通常会被采集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中,以此来实现快速合理的获取和应用。通过静态空间的数据方式,逐渐转变成动态化的时空信息,特别是在当前物联网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数据获取还是在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直接造成数据量越来越大,虽然计算机硬件以及对应的储存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也在不断提升,但还是无法满足数据管理以及储存各方面的需求。2)不同类型的先进技术手段在很多领域中被挖掘和利用,包括高分卫星遥感技术、激光雷达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由于目前测绘地理信息对信息数据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数据种类也在逐渐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大量的人工作业模式也逐渐朝着自动化的趋势发展。此时,计算机在各项业务的具体处理方面经常会出现严重不协调的问题。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产品提出的需求非常大。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导致边缘模糊状态比较严重,甚至还会引起跨界[1]问题。这种形势下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测绘技术、测绘成果,很难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产生、收集以及应用,要能够体现全局性的特征,所以对数据实时有效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测绘地理信息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合理应用

信息社会对大数据技术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展开科学合理的储存、管理以及计算,都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手段。在实践中,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展开处理时,通常情况下需要利用TB级或者更大量级的数据进行妥善处理,这些都是传统数据处理技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大数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涉及分布式计算等,打破了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瓶颈。

2.1地理信息数据的储存和管理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实践中应用地理信息数据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不仅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数据库等具有结构化特征的数据内容,而且还涉及文档内容、表格等具有非结构化特征的数据信息。针对结构化特征的数据进行处理时,要构建数据处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以此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在这一基础上,可以通过Hadoop分布式的处理平台作为基础,对HDFS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有利于实现数据集群的合理构建。数据管理集群的节点数量通常情况下可以直接与现有的数据量规模、近期的需求情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此为基础,有利于实现所有节点协同工作的集中化处理,以此来保证各项数据信息的储存、计算等各项工作真[2]正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对Hbase数据工厂的科学合理应用,实现对大量半结构化、各种非结构化数据的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针对已经生成结构化的数据,可以直接储存到对应的Hadoop数据库中,以此来保证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除此之外,要对Hive的数据仓库展开科学合理的布设和应用,该数据仓库的设置目[3]的就是为了实现对结构化数据合理的管理和控制。由此可以看出,Hive、Hbase在实践中的联合式应用,有利于实现结构化、非结构化这两种不同类型地理信息数据的集群式管理,同时还可以保证储存的可靠性。最后,通过对MapReduce的应用,实现分布式的计算和分析,通过Hadoop集群当中的并行计算方式,实现对现有大量数据针对性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形成一个基础的框架模式,以此来保证地理信息档案对应的大数据处理平台能够得到合理构建和落实。

2.2测绘地理信息时空数据的运算和处理

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整体处理能力普遍有所提升,间接为测绘地理信息的效率、质量提升提供了保证。大数据分布处理技术在具体应用中最为明显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批量化处理,处理速度相对比较快。无论是图结构数据的图计算,还是全局数据的查询和计算分析等,不同类型结构地理信息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工作效率[4]和质量提升。某专家在实践中,通过对多源、多时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展开合理的处理,并进行数据入库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试验操作。发现在实践中数据源为资源3号的2卫星影像,其自身的对应面积为270000km,通过应用PixelGrid-SAT软件可以实现DEM、DOM等成果的制作和分析,还可以实现对DSM的提取、纠正等各种操作,以此来保证信息获取、处理过程的时效性,高质量地完成测绘地理信息的处理。

3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展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实现对测绘地理信息各种海量数据储存、处理以及分析和管理等问题的妥善处理,而且有利于保证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信息处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在保证自身分析能力、服务水平提升的同时,推动地理信息行业稳定、高质量发展,满足时代提出的个性化需求。081HuabeiNaturalResources华北自然资源论文

参考文献:

[1]邬明权,王标才,牛铮,黄文江.工程项目地球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理论框架及研究进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07):1408-1423.

[2]黄军政.大数据及其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启示[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2):245-246.

[3]罗国辉,黄斌.研究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居舍,2019(01):175.

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城市信息化,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基于3S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系统。通俗的讲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数字城市有基础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基础设施,是由高速网络支持的计算机服务系统及网络交换系统;第二部分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由各类基础地理信息组成,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数字城市”建设框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数字城市三维建模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数字城市的管理使用者,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电信、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

2 基础地理信息的现状

数字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可以大大的节约建设成本及缩短建设周期,基础数据是对城市目前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只有保持了现势性及必要的精度,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作用,更好地为城市发展规划做好保障服务。但由于数字城市建设中所收集来的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从数据形式、数学基础及提供部门等存在多源性、多维性、类型多样性、动态性、关联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数字城市建设的相关规范进行整合才能利用。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整合时应根据数字城市的相关规范和要求从数据的格式、数据的测绘基准、数据的现势性等方面进行。

(1)数据格式的统一

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实测和收集的基础数据,由于使用数据平台、应用需求不同,数据格式五花八门,另外各部门数据采集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时间不同,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各部门间很难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必须使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各类数据转换为数字城市建设认可的、统一的数据格式,如DLG常见的数据格式为dxf、shapefile等。

(2) 数据的现势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使得城市现状发生很大的变化,已有的空间地理数据都不是最新的现状数据,现势性不强,因此,已有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是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测绘基准的统一

空间数据在获取时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使用方便及要求,使用的测绘基准也不相同,这些数据如果不通过投影变换根本无法直接叠加在一起使用,因此数据收集时应注意收集数据的测绘基准信息,以便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方便投影变换,统一数据的测绘基准,进行数据的无缝衔接。

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要求及方法

数字城市建设需整合各部门的数据,如测绘、国土、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各个部门的数据,他们所提供的数据在采集、编辑机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均参照本行业的技术标准,如在数学基础、建库标准空间数据分层、属性信息及质量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针对以上的因素,在数据进行整合时应由一下几个环节,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数据需收集测绘、国土、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应首先分析源数据的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及空间分层、属性信息及数据质量等,找出与数字城市建设标准及要求间的差异,建立新旧标准及各矢量图层之间的关系对照表。

(2)数据转换及入库

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变换、分类代码的转换、图层的定义及重新分类、已有属性信息的提取等处理,使之初步符合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

矢量格式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空间实体无丢失,空间实体几何精度符合要求,空间实体属性内容无缺失,不改变实体之间、实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DOM数据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DOM数据的颜色不失真,DOM数据分辨率不降低。DEM数据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格网点的平面坐标应保证正确,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保证正确。

数据转换入库后应进行数据编辑处理、接边处理、拓扑关系处理、属性信息检查及补录等工作。

矢量数据编辑处理完成后应满足:要素分层符合规范设计要求,图层设计及整理要求应符合数据库标准,属性数据填写正确,数据代码正确。数据接边后应保证分层实体及属性值应保持一致,图层内部及图层间拓扑关系正确;接边时低精度数据服从高精度数据。影像数据整理镶嵌需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才能镶嵌。并且应保证:地理覆盖完整,镶嵌后无模糊或重影、色调均匀、纹理清晰。DEM数据接边重叠区格网点高程值一致。

(4)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整合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查,检查数据的数据基础的正确性、数据的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合理性、属性数据正确性、附属资料完整性等内容。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可以提高数字城市建设速度,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在采集、数据库建设等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实现各行业数据的共享,更好的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倬,,李成名,李海明,毛东军.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系统建设[J].地理信息世界,2008(5).

[2] 承继成, 林晖, 周成虎, 等. 数字地球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 边馥苓, 王金鑫. 论数字城市工程及其技术体系[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4, 29 ( 12 ): 1045-1049.

[4]陈延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03).

篇4

1 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已审批的新增用地及时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更新,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准确性;在新增建设项目竣工后及时开展变更地籍调查,检查审核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时和竣工后权属、界址、面积的唯一性、准确性,达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了建设用地抵押和登记卡的管理,增加了检查、查询功能,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了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中土地统计的自动化;利用历史数据和现时数据为处理权属纠纷提供依据。

2 在建设用地管理中的应用

在新增用地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管理中,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完成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同时转入省国土资源建设用地远程申报系统,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提供数据保障。新增用地建设项目用地经转用审批后及时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基础数据为供地提供数据和图件,完善了建设用地管理于地籍管理的之间衔接,达到了建设项目用地中间过程的质量管理。应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将建设用地数据全部转换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和市域1:2000地形图数据中进行数据比对,为对建设用地全程管理提供了现势性强,准确度高,信息完备的基础数据平台。

在建设用地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实例一:在2002年12月市局测绘队对张家港华瑞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用地实勘测定界,经外业采集数据,进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形成了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该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提供了数据和图件,该宗地于2003年7月经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同月经权利人申请,市局该宗地进行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权属审核后核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证书在效期设定为项目建设期。同年10月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变更调查。该建设项目在2006年5月竣工后,市局测绘队及时进行了变更地籍调查,通过该宗地设定登记时数据与竣工调查后数据比对,进行该宗地属性、图形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检查,经检查该宗地权属、界址、面积数据一致。通过地籍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动态更新,在建设用地全程管理中实现了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地籍管理基础数据,在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中提供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所涉及的三大类土地分类面积和界线范围,检查预审的建设项目用地界线内的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达到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现实的技术用途是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宗地属性、图形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中的村、组界线图斑数据转到1:2000地形图数据中,量算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涉及的各地类面积,形成勘测定界图和数据成果,并将建设用地红线数据转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中,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提供数据。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实例二:在2006年11月市局对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电梯部件项目的建设用地预审中,根据规划局提供的规划选址拟建设范围红线图和数据,应用土地现状调查基础数据和1:2000地形图数据,编制了建设项目勘测定界图。在编制过程中将调查信息基础数据中的村、组界线、属性数据转到1:2000地形图中,依据调查信息基础数据量算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的土地分类面积,完成该建设用地红线数据转到土利用总体规则图,形成的数据成果保存于信息室服务器中。耕地保护科依据提供的勘测定界图和红线数据对建设项目审查,审查中确定了用地面积18.4949公顷,其中农用地18.4949公顷,项目用地红线在建设用地区内。达到了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自制教具;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39-03

1 信息技术与自制教具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1]。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给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学生习得知识的途径都带来巨大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文、影、音等信息有机融合,直接作用于学习者,且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已迅速成为地理教学中教师最青睐的教学手段之一。

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用以辅助教学的工具。国际上通常把自制教具称之为“无价”(non-cost)或“廉价”(Low-cost)教具。自制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宋朝时,沈括发明了用纸模拟共振实验,证明共振关系。“用最平常的仪器做出最优秀的成果才算真本事”,这是近代科学家的摇篮――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坚定信念。

信息技术与自制教具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时代性,要求教具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通过自制教具实践,可以将这些新科技注入其中,以提升现有教具的功能,实现现有教具的更新换代。

2 信息技g背景下自制教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以笔者所在单位的高一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30份,期中有效问卷126份,有效率为96.9%。调查内容主要从对自制教具是否感兴趣、使用自制教具对学习是否有帮助以及课后学生自己是否愿意动手制作教具等三个维度展开。

调查结果分析

1)对自制教具是否感兴趣。受调查学生的倾向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有41.2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这部分学生可以说是自制教具的铁杆粉丝;选择不喜欢的仅占4.76%。综合来看,选择喜欢(不排斥)的学生占到总数的84.13%。这说明学生总体是喜欢教师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的,也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自制教具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自制教具对学习效率的帮助度。如图2所示,有68.25%的受调查学生表示自制教具对学习的帮助度很大。调查显示,有61.90%的受调查学生表示自制教具能帮助理解新的知识点;有82.54%的受调查学生表示使用自制教具后,班上的学习气氛更活跃。不难发现,自制教具的使用让课堂学习的氛围变得更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而且在自制教具的帮助下,知识疑难点的理解也更容易。

3)是否愿意自己制作教具。如图3所示,受调查的学生中仅有33.33%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而57.15%的

学生愿意使用教师做的或者购买来的。这反映出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动手实践意愿非常弱。然而,有80.95%的制作过教具的学生表示制作过程比较愉快,只有9.52%的学生表示制作过程很痛苦,难以完成。

3 信息技术背景下自制教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弥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李政道先生曾说:“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3]因为师生自制的教具原材料都是来自日常生活,在教学中给学生用熟悉的材料制作的自制教具演示教材中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能创设好奇情境,让学生从“已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的地理规律,学生会备感亲切,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会更浓。如果抛开五彩缤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向使用自制教具,就会发现自制教具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自制教具比精美的动画更有说服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技意识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公民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作自制教具的核心精神就是创新,自制教具的发展也是创新。一种新教具的创作和使用过程必然涉及新的知识与技术,在这个创造性实践过程中,必然培养创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参与者的科技创新意识。落实素质教育,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成果,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自制教具完全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4]。

弥补现有教具的不足 通常,学校都会采购一些课程配套的教学教具,但这与实际需求相比,仍会存在不足。如这些已有的采购教具不是数量不足,就是品种不够齐全,从而无法满足地理实际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力更生,采用自制教具的方式来弥补当前教具的不足。

4 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自制教具教学存在的困难

信息技术类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冲击 多媒体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演示于一体,将合成信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同时利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形式,使学习者处在全景式学习环境中。三维动画和视频技术使抽象的、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化、直观化,能更容易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多媒体信息技术信息容量大且更新速度快,让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传递更大的信息量。所有这些优点促使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迅速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代表,并对以自制教具为代表的传统课堂教学产生巨大冲击。

教师教学用时、学生学习时间不足 自制教具并不单单只是让教师自主制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发动学生参与其中,因此,自制教具除了可作为开发学生课外活动的教具,也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学具。但实际上,就目前高中学段的课程课时开设情况来看,一周2~4节的地理课仅能满足正常的学习要求,再想在标准课时之外找到时间让学生来参与制作教具,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即使教师能组织学生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也只能是在课外时间进行,这就会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对自制教具所承载的知识点理解的深度把握不足。

材料准备困难,教研经费支持不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以往配置的教具部分已跟不上教学的需要,亟待补充、更新。由于政府采购等流程的限制,教师必须先行准备、制作教具来补充,以解决现实急需。制作一个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跟上信息技术时代的自制教具,准备制作材料将是一个纷繁复杂又缜密细致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一个月、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中筛选出适合的材料,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与此同时,教研经费对教师开发、制造自制教具的支持不突出,也成为阻碍自制教具大规模开发应用的一大阻碍。

5 结语

自制教具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用中仍具有独特魅力,一件优秀的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教师用日常生活中的一纸一叶来做实验,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制作教具所涉及的多方面知识是当代学生极其需要的,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也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使用自制教具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旧的教育观念,加快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都为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带来新的课题,自制教具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建琴.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26-130.

[2]郭志刚.自制教具在实施新课标下的独特魅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4):35-36.

篇6

【关键词】空间数据;数据;应用服务器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对基础空间数据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论文 应用的模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直接应用数据产品,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及webgis应用。

由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数据量巨大,使得管理和应用非常困难。以北京市为例,数字正射影像采用tif格式,覆盖全市的1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的成果数据量约50gb左右,覆盖平原地区的0·5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量约120gb。数字地形图为dwg格式, 1∶500、1∶2 000、1∶10000三种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约1·3万幅,数据量约50gb。由于采用矢量处理方式,综合应用的难度也非常大。

2 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

基础空间数据主要分为栅格和矢量格式两种。

1)采用栅格方式处理管理

在数据管理上,基础性、背景性的数据可以利用栅格格式管理。毕业论文数字正射影像原始成果数据为tif格式,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管理。

数字地形图是主要的处理难点。北京市的数字地形图成果为dwg格式,图形的显示效果完全符合北京市地方图式的要求。在dwg文件中,地物的符号利用线型或线实体实现。在gis系统中如果也显示到相同的美观程度需要将符号线也入库,数据量会飞速膨胀,极大的降低索引、查询的速度。而利用gis数据的方式,由于gis平台符号化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达到dwg图形的效果。考虑到dwg图形只做为背景显示,可以将dwg图形栅格化后利用栅格数据的形式进行管理。通过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种栅格化后图形显示美观程度最高的方法,首先利用autocad环境将相应的dwg图形输出成wmf格式,利用coreldraw将wmf文件转换成tif文件,在photoshop中对图幅进行裁切,最终生成栅格化后的图形文件。由于dwg文件中的颜色有限,不会超过16种,所以可以采用4bits存储,以减少数据量。

行政区划图是利用gis数据处理系统,在地形图gis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最终生成符合制图美观程度、具有地理坐标和比例尺的行政区划图gis数据。由于更多地侧重于图的效果,包括文字的字体、大小,晕渲的颜色,符号等内容,数据生成后相应的符号、颜色配置也固定不变。行政区划图主要作为系统的索引图,进入系统后首先显示的是这张索引图,用户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定位、查找等操作。基于以上特性,索引图也利用栅格方式处理,主要考虑是不同的gis平台和应用功能的符号化功能不同,通常无法达到制图专业对数据美观程度的要求。

2)采用矢量方式处理数据

数字线划图数据和用户的专题数据需要采用矢量的处理方式。

基于数字线划图数据,可以进行空间的查询、统计和分析等操作。数字线划图数据的数据量通常很小,硕士论文适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操作。对于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图层的数字线划图数据。一种方式是用户直接在代码表中挑选所需数据。另外一种是按照不同的专业需求,规划不同的专业版本数据,直接提供用户使用。由于可以利用数字栅格图作为背景,可以有效减少数字线划图的数据内容。

用户的专题数据是最高层次的数据,相对而言,其他的数据都可以作为背景数据。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利用专题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操作。对于不同的行业应用,需要利用不同的符号体系对专题数据进行符号化。

3)数据管理方式

大数据量空间数据的成熟管理模式主要是数据管理系统结合空间数据引擎,基于效率、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医学论文采用oracle关系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oracle数据库中涉及划分不同表空间的问题,可以将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分类。静态数据指背景数据,数据随着测绘部门的更新周期进行更新。这类数据在入库后不需要进行更改。动态数据指用户数据,随着系统的运行,用户需要不断更改其中的内容。另外的分类是基于数据量和数据种类的考虑,不同的数据种类可以放置在不同的表空间。

arcsde可以建立栅格数据集(rasterdataset),可以实现对栅格数据图层的管理。主要的栅格数据操作命令包括:

sderaster-o import:建立栅格数据集

sderaster-omosaic:图像镶嵌

sderaster-o pyramid:建立金字塔

sderaster-o colormap:更新图层的调色版

对于rgb色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行政区划图数据,可以直接利用命令入库。对于索引色的栅格格式数字地形图,在所有图幅入库、镶嵌完毕后,再加入颜色信息。职称论文栅格数据全部入库后需要建立多级金字塔,并建立统计,以加快访问速度。

矢量数据可以利用cov2sde、shp2sde等命令导入。可以利用sdelayer命令查询sde图层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有效的空间索引。

3 基础空间数据的

可以利用arcims实现基于web的基础空间数据。arcims将地图以服务的形式进行。

地图的制作是空间数据的重要步骤。可以利用ar-cimsauthor工具在可视化环境下制作地图。也可以利用xml编辑工具,直接编辑axl脚本。可以利用<scaledependentrenderer>标签定义在不同的比例尺下利用不同的符号和标注显示数据。如:点状地物在全图情况下显示成点符号,放大后显示相配套的符号,再放大后显示点状符号及其注记。

arcims的htmlviewer方式不需要客户端进行安装,所以可以在政府专网、互联网上使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请求的地图服务通过arcxml语言来实现,通过在javascript脚本或asp脚本中加入arcxml请求,英语论文实现对地图服务的请求。通过javascript脚本实现客户端页面的显示和应用效果,通过arxxml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操纵,通过asp脚本实现与属性数据库的交互。javascript和asp的通讯可以通过form或页面提交的方式处理4 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应用服务器是指基于微软的iis服务器的服务器端组件,可以利用visual basic、visualc++等语言进行开发,表现形式是服务器端的dll文件或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器不仅可以保护代码,而且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例如通过web客户端直接编辑修改featureclass数据、生成特殊格式的文件、与其他硬件设备通讯等。

下面是利用visualbasic开发的com+组件的简单例子:

新建一个activex dll工程。添加com+ servicestype li-brary(comsvcs·dll)引用和microsoftactive serverpagesobject library(asp·dll)引用。添加新类,并在类中添加如下过程:

public subdataedit(method1 asvariant, data1 asvariant)

dim objresponseasasptypelibrary·response

dim objcontextas comsvcslib·objectcontext

set objcontext = getobjectcontext

callmethod1(data1)

varresponse = " <html><body>数据编辑完

毕</body></html>"

objcontext·setcomplete

set objresponse = objcontext("response")

objresponse·write varresponse

set objresponse = nothing

set objcontext = nothing

end sub

在asp页中利用如下方法调用应用服务器对象

<%

setobjediter=server·createobject("vb工程名称·类名称")

objediter·dataeditmethod1, data1

set objediter=nothing

% >

5 技术特点

1)数字线划图管理与。通过对数字线划图的栅格化,使得的数据在符号化上满足图式符号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全局浏览,极大加快了显示速度。

2)大数据量地理数据管理。通过空间数据引擎与关系数据库的结合,实现了大数据量数据管理。通过数据库性能调整,实现了数据的高效显示。

3)应用服务器开发。地理操作属于复杂的操作类型,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可以实现服务器端应用功能的开发,包括空间数据库操纵、硬软件接口的开发等。

6 应用效果

在某个车载gps项目中,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实现了北京市基础空间数据的网络化,包括数字影像地图、数字栅格地形图、其他的专题数据等。通过与具体业务流程结合实现了基本电子政务功能。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开发了gps接收设备接口,实现了车载gps监控以及轨迹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熊丽华,杨峰·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4·

[2]张正兰,刘耀东,张明·基于arcims的wegis系统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 2004·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basic spatial data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be solved, describes the method of massive spatial data management and the way of using ArcIMS to publish, proposes achieving means of the application server development, eventually explains the specific practical achievement combining with examples.

关键词: 空间数据;数据;应用服务器

Key words: spatial data;data dissemination;application server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46-01

0 引言

近年来,WebGIS在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不断发展,最原始的数据应用其实是数据产品应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直至现在的WebGIS应用,可以看出数据管理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

1 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

基础空间数据包括:栅格和矢量格式。

1.1 栅格 在日常的数据管理方面,有的侧重于良好的数据管理的基础和背景的可用于栅格格式。数字正射影像原始成果数据为TIF格式,数据库管理可以不用其他步骤的直接进行。通常最不容易解决的数字化地形图。要想它的图形的显示效果完全符合图式的要求,必须将数字地形图成果转化为DWG格式,在DWG文件中,常用线型或线实体作为地物的符号,要想在GIS系统中也达到此效果,需要各种符号线存储,数据将被快速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减少数据的索引,提高查询速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其平台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实现的DWG图纸的效果。

通过研究程度最高的审美取向后的栅格图形显示的最后形式,第一次使用的AutoCAD DWG环境,相应的图形输出成WMF格式,使用WMF文件,在Photoshop TIF文件,以图幅切割到CORELDRAW后产生的光栅图形文件。由于DWG文件中的颜色不太多,总体来说一般不会超过十几种,所以建议选用4位存储,以减少数据量。

行政地图的绘制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的使用,运用它加工完成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可以生成具有地理坐标和比例尺、符合制图美观的行政区划图GIS数据。行政区划图主要作为系统的索引图,进入系统后的首场展现的是该指数图,用户可以利用它进行定位,搜索等操作。基于上述特点,该指数图还可以使用网格方法,主要考虑的是在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不同的象征功能的应用,往往无法达到专业外观的映射要求。

1.2 矢量格式 数字线划图数据和专题数据的我们可以采用矢量的方法来进行管理。空间查询,统计和分析操作都可以在这里进行。DLG数据通常是极少量的数据,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运行。针对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层次DLG数据。

1.3 数据管理方式 大量数据的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一个成熟的数据管理系统结合空间数据引擎的模式,它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Oracle数据库问题涉及到不同的表空间的问题,最常见的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是指背景数据,数据的更新周期是由测绘部门的更新制度决定。这些数据在入库后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动态数据是指用户数据与系统的运行相配合进行,用户需要不断改变其内容。

对于RGB彩色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行政区划图数据,可以直接使用命令存储。对于索引色光栅格式数字化地形图,图中所有的存储表,镶嵌完毕后,再加入色彩信息。根据栅格数据存储需求的多层次的金字塔图形,建立新的统计,为的是加快其访问速度,增加其工作的效率。

矢量数据可以利用cov2sde、shp2sde等命令导入。可以利用sdelayer命令查询SDE图层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有效的空间索引。

2 基础空间数据的

可以利用ArcIMS实现基于Web的基础空间数据。ArcIMS将地图以服务的形式进行。

地图的制作是空间数据的重要步骤。可以利用Ar-cIMSAuthor工具在可视化环境下制作地图。也可以利用XML编辑工具,直接编辑AXL脚本。可以利用标签定义在不同的比例尺下利用不同的符号和标注显示数据。如:点状地物在全图情况下显示成点符号,放大后显示相配套的符号,再放大后显示点状符号及其注记。

ArcIMS的HtmlViewer方式不需要客户端进行安装,所以可以在政府专网、互联网上使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请求的地图服务通过ArcXML语言来实现,通过在Javascript脚本或ASP脚本中加入ArcXML请求,实现对地图服务的请求。通过Javascript脚本实现客户端页面的显示和应用效果,通过ArxXML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操纵,通过ASP脚本实现与属性数据库的交互。Javascript和ASP的通讯可以通过Form或页面提交的方式处理。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应用服务器是指基于微软的IIS服务器的服务器端组件,可以利用Visual Basic、VisualC++等语言进行开发,表现形式是服务器端的DLL文件或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器不仅可以保护代码,而且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3 数据技术特点

3.1 DLG管理和,通过对数字线划图进行栅格,可以使数字线划图数据发生象征性释放,以满足原理图符号的要求,我们可以做到全局上的观摩,大大加快显示速度。

3.2 地理数据管理有时可能会涉及大量的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和关系型数据库的配合,可以实现数据管理的大量数据结合。发挥数据库性能调整功能,实现高效的数据显示。

3.3 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地理操作可以进行复杂类型的操作,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发展,可以实现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开发,最常见的有空间数据库操作,硬件和软件接口的发展等等。

篇8

论文摘要: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为例,对以地方文献馆藏为基础开发的专题数据库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由专题数据库搭建网站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模式。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及著述,区别于其他文献,充分体现着地域特色。北京地方文献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北京工农商业、科教文化、文物历史的主要情报来源,以其独有的价值参与各方面的情报服务。尤其在数字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方式和运行平台,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相关网站,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与共享,是地方文献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

1.以地方文献馆藏为基础的资源汇集

    作为地方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在整个馆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当地地方文献汇集和利用的中心。地方文献反映本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文活动等内容的文献。包括方志、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作或零篇散页,不论何种载体形式,都应是采访、典藏和利用的对象。地方文献专藏是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全面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在的相关文献或是相关文献的复制品,而不仅是随便能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

    北京是三朝古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文献数量巨大。首都图书馆搜集的北京地方文献数万种,其中图书资料3万余种,包括各类地方史、年鉴、党史资料、民国时期档案资料、部分线装古籍、原版西文出版物等,此外,还有大量报刊资料、缩微胶片、地图、北京家族宗谱、名人手稿、照片资料、多媒体光盘等各种载体的资料。

2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数字勘探的历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标引著录、检索输出的信息系统。目前,大规模、标准化、开放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1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多样性

    在地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伴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人,地方文献信息量迅速增长,给建库提供了必备条件。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类型多样,如图书、报刊、手稿、论文、公开与非公开出版物、民间档案、非文献性馆藏等,多种类型的馆藏丰富了数据内容,尤其是重要的灰色文献,给地方文献数据库增添了特色。地方文献分布广泛,散见于各学科文献中,分布于各种载体上,这种分散性,不便于地方文献的采集和利用,将分散的地方文献通过建库得以集中,既弥补了馆藏不足,又方便了用户检索。

2.2对一方地情信息需求t的增长

    地方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地方文献信息用户与需求量呈不断增长。从教师到学生、领导到群众、学者到建设者,他们或接受爱国家、爱家乡的传统教育,或为教学科研服务,或决策规划咨询信息,或指导实际工作,随着地方文献数据库网络化进程,馆外网上读者等潜在用户将不断增加。

2.3分步分层次开发数据库的模式

    地方特色专题库的建设应注重内容选择,制定分期计划及其资金和人员的投入。首先是对稀缺资源和面临缺损急需保护的这部分资源优先进行数字化;再对特色或独一无二的馆藏进行重点建设,收录完整的品种优先考虑。逐步开展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工程,使之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服务读者。北京地方文献书乙为了更好地保存、开发地方文献馆藏,使这部分特色资源被充分利用,已经逐步开展了数字化建设工作。本着“总体规划、分期投人、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长期投人”的原则,经过多年实践,在北京地方文献收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北京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是最基础的,可以联网检索书目信息,揭示馆藏;“北京文汇”,收录古籍和经典地方文献图书1 200种,可以实现题名、著者、分类、主题和全文检索;“旧京图典”,收录馆藏北京历史照片2 000余幅,表现旧京景观、民俗、社会、建筑和历史风貌;“昨日报章”,收集民国时期的报刊全文数据,数字化报纸30多万个版次,实现按出版日期检索;“京华舞台”多媒体库,提供北京地方表演艺术的音视频资源,包括京剧、昆曲、评剧、鼓曲、相声的等艺术形式,现有145种视频资料,实现演员、剧目名称的检索。另外还有“北京乡土课堂”音频库、“北京老戏单子”图片库、“京城舆图”图片库和“金石拓片数据库”等。

3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时应考虑的规范

    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充分考虑符合地方文献资源特点,符合专业标准,并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使建库工作便捷操作和易于执行。

3.1参照中文元数据方案

    在开发时,推荐参照中文核心元数据元素(国家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方案》),以便使各图书馆开发建设的数据库有更好的适用性和更好的兼容性。

3.2专题数据库著录规则

    地方文献数据库是一种特色数据库,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专题文献数据库,其收录范围从内容上看要宽泛,包括当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献信息;从载体方面来看,更要形式多样,收录的文献信息类型包括图书、报刊、手稿、抄本、图片、照片、音像资料、拓片、舆图、网络信息、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研究报告等,几乎囊括所有的文献类型。文献在标引建库时是依据文献资源类型的元数据字段进行标引的。下面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建立数据库的工作规范为例作一介绍:图片类著录方法见表1,文章类著录方法见表2,表演艺术库著录规则见表30

3.3数据库结构

    很多大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是逐条生产或成批生产,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数据库结构。一是便于不同类型数据库依照各自的库结构来建设,二是便于批量导人。以图片类资源为例,其数据结构设置见表4。

    此外,数据库建设中应关注的规范还涉及数据库命名规则、数据备份规范和加工流程规范等,此文不予详述。

4数据库在网站模式下的应用

    网络生存环境,使在线网络数据库成为数据库信息利用与传递的新方式。图书馆依托网络,为全球范围的广大用户所利用,从而达到弘扬优秀地方民族文化和推动先进文化传播的目的。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构建的“北京记忆”网站,集信息资源、文献资源和咨询服务为一体。利用传输的多类型数据库系统,形成多维交织的网络信息空间,用户可联网自由检索。网站模式下应用,实现了联网检索的高效率与便捷以及互动生动的咨询方式,并且这种模式下的操作更便捷。

4.1检索系统要求方便易用

    数据库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正确揭示地方文献信息,提供网络检索。因此,网络检索界面应清晰易于用户操作,根据用户需要网站提供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跨库检索、分类检索、二次检索和检索结果排序等功能,以提高检索的精度。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开发建设的“北京记忆”通过网站提供检索人口,地址为/bjm/searchall/searchall.jsp。考虑到在检索过程中,不同的用户会出现检索习惯和检索技能的差别,他们可能会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专业概念,对检索结果的选取原则和排序方法也可能不同,因此在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到支持用户的检索策略、检索方法。针对地方文献本身的特点,增加相关辅助检索工具或提示信息作为补充,如《人名对照表》,揭示同一人所使用的字、号等信息。如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最常用的笔名,另有掣青、鸿来、絮予、非我等笔名。这些在网络上实现的辅助信息,其实是集成的人名库或地名库等小型数据库的网络应用。

4.2对数据库进行远程控制

    能远程添加、删除、修改数据和文件,如果没有远程管理系统,制作数据库的人做好了,再拿去给网络管理员处理,这样增加了一道环节,很容易引起管理的脱节,即数据库管理员准备好数据后网络管理员却迟迟不更新。这是便于数据库操作和管理的应用模式。针对数据的安全操作要注意对不用的操作者分配不同的权限等级。

4.3实现咨询服务的互动

    要让用户能把自己的各种咨询问题提出来,如对数据库、网站的意见,对文章、书籍的评价等等。这样可以促进专题数据库的使用和不断进步,以及信息产品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咨询结果可自动积累生成咨询档案库,供同类问题多次咨询使用,用户联机可获得同类问题的咨询解答。另外,在网络信息咨询过程中,咨询结果也可自动积累生成咨询档案库,供同类问题多次咨询使用,用户联机可获得同类问题的咨询解答。咨询档案库是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智力劳动的结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够自动筛选、分析、推理、判断和解答咨询问题的计算机智能专家咨询系统将会出现,届时大量的咨询问题都可交给网络计算机解决,目前有些技术生产商做的虚拟参考咨询具有类似的功能,参考咨询人员的主要精力用在智能专家咨询系统的维护和完善上。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的“网上答疑”以虚拟咨询为主,注册会员均可以在网上提交与北京地方相关的问题,可通过标题和分类检素已有的咨询结果。中心提供专业人士回复提问,或者将疑难问题提交专家,包括馆内研究员、与地方文献中心部门长期合作的民俗学会专家、乡土课堂资深讲师等。由专家或者专家组回答提问,或者命题开展研讨,灵活地提供咨询帮助。智囊团的信息给予参考咨询活动更权威的智力支持。

篇9

1.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内容。高中地理必修3主要以某一典型区域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其自然与人文信息的提取、分析、研究、规划、整治等,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本节课的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探究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的现代科学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教材共划分四个主要部分:前三部分分别是RS、GPS、GIS,教材介绍其概念、原理、特点以及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最后一部分介绍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的联系。

3.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高二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但本节课的地理图表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学生有一定的认知难度。“3S”技术的概念、原理等部分,教材语言多为抽象性较强的理论,需教师结合材料、多媒体进行展示、模拟、举例,将其具体化、形象化。

学习动力:本节内容结合了许多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期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说出RS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中的应用;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多种途径与多种手段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并应用到新课学习中,在生活中发现和体验GPS、RS、GIS技术的应用及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亲历体验地理信息技术给工农业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从而更加热爱科学,不断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RS、GPS、GIS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及教学实际的需要。

难点:RS、GPS、GIS的原理及区别;数字地球的含义。

依据:本节知识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新、技术性强,专业抽象术语较多。学生对于“3S”技术的原理区分难度较大,故确定为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选择

比较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对比分析“3S”技术之间的区别。

读图分析法:学会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必须贯穿整个地理教育过程。如遥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等。

创设情境法: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收集“3S”技术的最新应用的视频短片、图片或文字材料,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演示法:本节内容较抽象,采用演示法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用Google Earth 演示GIS 的图层,用Google Earth查找武汉二中等。

问题探究法: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注重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设计如下导入:播放视频“我省启用GPS押运高考试卷”,武汉市使用GPS对所有的高考试卷运卷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从而提高高考试卷的安全保密系数。

全球定位系统

1.联系生活,形成概念(3分钟)

首先提问学生GPS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然后用美国飞行员打伊拉克时只要知道坐标就可以扔炸弹及珠穆朗玛峰的高程测量事例,引出GPS的定位(定经度、纬度、高程)功能;用GPS监控运钞车是否按预定路线行走引出GPS的导航功能;进而引出GPS的定义。

2.模拟实验,了解过程(4分钟)

引导学生做空间定位小实验,取两支削好的铅笔,分别用左右手握住,使得笔尖相对,相距约5厘米。请闭上一只眼睛,试着把两支笔的笔尖对在一起。其它条件不变,请睁开双眼,重新试着把两支笔的笔尖对在一起。体验一下,分别用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在哪种情况下两个笔尖更容易对准?为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讲解GPS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在讲用户设备部分时展示专业的GPS接收机,并展示带有导航功能的手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观看视频,深化应用(4分钟)

从Google Earth 中截取武汉二中的图片,讲解图片下方我校的经度、纬度、高程。联系生活中GPS的应用,讲解GPS的工作特点。播放“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两段视频,激发学生对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遥感

1.创设情境,获得概念(2分钟)

学习遥感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武汉二中的照片,另一张是用卫星获取的武汉二中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其拍摄距离的远近。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了解程序(4分钟)

联系必修1的太阳辐射过程的知识,讲解RS的工作过程,并请学生比较照相的程序与遥感的程序有哪些异同?找出遥感的特点?以天气预报卫星云图的形成过程讲解遥感的工作程序,并举例讲解遥感的工作原理,然后简要分析遥感的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应用(6分钟)

遥感的应用是遥感知识学习的重点,本节主要采用案例法来讲解遥感的应用。首先以1980年和2002年武汉市的城区面积的遥感影像图分析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然后以两幅乞力马扎罗山的积雪图片分析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最后以两幅汶川地震的遥感影像和四幅1998年洪灾的遥感影像分析遥感在自然灾害防御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1.创设情境,引出概念(1分钟)

展示两张图片,武汉市的遥感影像图与武汉市的电子地图,讲解武汉市的电子地图是通过对遥感影像图分析和处理以后得到的图片,引出GIS的概念。

2.动画演示,理解程序(3分钟)

GIS的工作程序比较抽象,为突破此难点,采用Google Earth 动态演示武汉市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引入Google Earth,先在Google Earth 上找到武汉市,然后引入Google Earth左边图层的概念,将武汉市各地物进行分类,然后以不同的图层进行存储,给学生演示左边图层中的道路、水域、地点、交通、维基百科等图层,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3.问题探究,分析应用(6分钟)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一个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从汉口火车站到我校最便捷的公交线路,应查找哪些资料?引出学生比较熟悉的百度地图,并联系生活实际,展示武汉市的站台智能公交和手机智能公交,这些都体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GIS,管理者可以传送交通拥挤情况等案例来得出GIS的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等。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归纳异同,区分功能(1分钟)

比较3S技术的异同,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RS的主要功能是获取信息;GPS的主要功能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引入数字地球的概念。

2.自主活动,理解概念(3分钟)

数字地球的软件之一就是Google Earth,请学生上台用Google Earth查找武汉二中,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够在Google Earth上找到地球上的任意一个地方,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找到后,教师总结并举例说明数字地球的应用。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板书设计及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中可辅以板书设计,在进行课堂小结时直接用黑板板书进行小结即可。板书设计除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启发学生思维,揭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如图1。

2.课后作业

作业一:下载手机智能公交软件安装到自己的手机上(下载地址:http://)。请学生在乘坐公交车时,使用武汉“智能公交”软件查询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及换乘信息。使用智能公交为从天河机场、武汉各火车站、汽车站到我校的朋友做一个交通指南。

作业二:下载Google Earth 安装到电脑上,找到武汉二中、你家所在的小区、你理想的大学及任意你想去的地方,体验“世界在你手中”的愉悦和地理信息技术带给生活的便捷。

五、教学反思

教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围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选取教学素材,体现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联系学生身边的3S技术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技术:应用电子白板让学生进行活动,师生互动性好。使用Google Earth演示GIS的图层,突破难点,效果较好。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地理信息素养的内涵

1、地理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信息素养也是人们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地理信息素养是包摄于地理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下位概念,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地理信息素养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在现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素养是指通过地理教育活动所形成的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1)生成过程的后天性:地理信息素养不是先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逐渐习得生成的。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运用地理信息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都只可能在后天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逐渐形成和提高。

(2)培养方式的多样性: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例如:对于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家中有联网电脑或住址离网吧较近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窗口来培养,有从事地理相关工作亲属的学生主要是采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而又无前两种条件的学生则可以主动参加社会培训班来培养。

(3)形成环境的依赖性:受教育者地理信息素养的形成及提高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相关软硬件条件。软件层面是指受教育者周围的群体(亲属、教师、学生等)所具备的地理信息素养水平和由此形成的氛围,硬件层面是指受教育者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能为其提供的信息工具和资源。

(4)组成内涵的全面性:从横向上来看,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地理信息意识、地理信息知识、地理信息能力和地理信息道德等四个维度;从纵向上来看,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受教育者对地理信息进行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和运用等的综合能力。

2、地理信息素养的结构组成

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素养的组成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没想到)、地理信息知识(知不知)、地理信息能力(会不会)和地理信息道德(对不对),其中地理信息能力所占的权重最高对照于目前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组成的研究。

(1)地理信息意识

地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地理信息做出的能动反应,表现为个体对地理信息的敏感程度、对地理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以及对地理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整个地理信息素养的前提,它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地理信息的作用,对地理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具备地理信息素养的人能明确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地理信息、需要什么样的地理信息并把这种信息需求准确表达出来,在遇到地理信息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对其进行分析、甄别、筛选,将其纳入到自己的信息库,作为贮备资源。地理信息意识越强,对地理信息就越敏感、越重视,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捕捉到有用的地理信息,从而引发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2)地理信息知识

地理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地理信息素养的基础,指对信息学、信息源、信息传播过程、信息工具及地理信息类型、地位、作用、价值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主要涉及到信息学、传播学以及图书馆情报学方面的知识。信息学知识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等,传播学知识如信息传播的条件、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等,图书馆情报学方面的知识如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源的选择方法等。

(3)地理信息能力

地理信息能力是地理信息素养的核心,指个体在生活、学习中查找、整理加工、传递交流和利用地理信息的一种直接或潜在的能力,包括地理信息检索、收集和存储能力、地理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表现在个体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包括地理信息的理解、甄别、选择、获取、管理、处理、生成、传递能力。例如:能够从众多的地理信息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部分,通过计算机、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搜集地理信息,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指定格式的转换、处理和分类管理,整合各种地理信息制作出所需的地理课件,操作地理多功能教室的各种设备,合理利用地理天文台、地理园等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地理观察和教学等。

(4)地理信息道德

地理信息道德从属于思想道德,指个体在信息法律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素养,要求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地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能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2、培养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中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关于地理学科能力有四项具体规定,其中第二个层级为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如: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并在“活动建议”中要求通过“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通过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国际地理课程的发展要求重视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国际地理课程突飞猛进的发展,在1992年的《国际地理教育》中的“技能”目标为:利用由文字、图片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第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警醒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和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明确问题和争端;发展一般性结论;收集组织信息;应用一般性结论;处理资料;做出判断;解释资料;做出决策;评价资料;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念采取行动。这些都对高中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纵观历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尽管具体题型和内容的涉及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野外考察”环节,通常是要求考生在考察现场后准确绘制图表或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这实际就是提取、表达、分析、创造信息的过程,体现了国际地理教育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较高期望。

3、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呼唤中学生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随着数字地球、“3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使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地理信息时能正确筛选、评价、分析和应用考验着我们的地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养包括:(1)基本学习技能(即:读、写、算);(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要素,这表明:信息素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是21世纪衡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国家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实力之一。“地理教育应该教育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各类信息,有微观的、宏观的,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而许多情况,这些信息就是地理观念上的信息,或者叫地理信息”,即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呼唤高中生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变的普遍起来,对于信息技术有这样一个定义“凡是能够提高或扩展人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即信息技术。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指完成信息产生、获取、存储、检索、识别、交换、处理、控制、分析、显示及利用的技术。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手段和方法两个方面,前者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后者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支撑的教育方式发挥了常规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益:可以减少40%的时间和30%的经费,学习速度可以提高30%-50%。”固多媒体技术具有立体、交叉、高速、便捷和美观的特点,通过集成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虚拟抽象的地理过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数字化潮流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和阅读方式,为教师和学生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虚拟电子课堂上的交互活动协作学习,实现快乐、高效的学习。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要求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高中生地理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应试教育造成的“惯性”和地理课堂“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功能的不足使中学生课内地理信息意识明显高于课外;师生关系的严肃性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乏力”束缚着学生向地理教师和网络求助的热情;男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其地理信息意识有别(男生多喜欢野外考察、动手实践等探索活动,而这正是许多地理类电视节目和杂志的特色内容)。

2、中学生地理信息知识现状分析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宗旨使学校、家庭、学生对课外地理信息知识的重视度不够;旧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地理信息知识的掌握水平未作要求;地理教材中欠缺对地理信息知识的编写;某些地理教师自身的地理信息知识有限。

3、中学生地理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学校有限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使学生没有充足的上机锻炼机会;学业负担繁重的和高中生较低的自制能力使其在有限的上机时间中更倾向于听歌、看电影等娱乐放松活动;地理信息理解、甄别、选择和获取能力或多或少在平时的地理课堂中有所训练,所以相对较强,而地理信息的管理、处理、生成和传递能力因训练不足而相对较弱。

4、中学生地理信息道德现状分析

高中生课堂以外与地理信息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且对课外地理信息的需求有限,所以,其地理信息道德普遍较高。最后,教育经费的不足限制了学校对信息教育技术的投入,使学校的信息教育环境不及家庭。

四、我国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学生地理素养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表。

维度 内涵

地理信息意识 关注地理信息,主动贮备有用地理信息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地理信息

明确表达自己地理信息需求的内容、性质和范围.

地理信息知识 了解地理信息的类型、作用和价值

知道常用的地理信息源

明确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地理信息能力 理解能力 理解地理信息的内涵,并习得相应的符号操作

甄别能力 能判断地理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选择能力 从众多的信息中选出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

获取能力 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

管理能力 对已有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和存储管理

处理能力 分析、加工新地理信息或促进新旧地理信息的整合

生成能力 通过观察、抽象、归纳、分析等过程,生成新的地理信息

传递能力 明白易懂的表达自己生成的地理信息,或与他人交流地理信

地理信息道德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取、应用地理信息

五、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1、积极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

地理信息素养本身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它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及使用,也离不开大量的地理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首先就必须积极地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

(1)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

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最基本的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的支撑是整个地理信息素养培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把网络的连接和配备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近几年也加快了这方面的建设,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加快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校校通”计划,“校校通”教育工程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在重庆的40个区县中,有21个区县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在12564所普通中小学里,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只有2304所。另外,全市中小学有计算机25万台,但全市的中小学有450万人,学生人机比为18:1。

(2)建立并完善软件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是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一个平台,实际上是由软件资源实现。教学软件资源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学校要坚持软件和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包括教学、课件实例与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等资源的建设。另外,还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知识,如电子邮件的使用、如何使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供给搜索地理信息、如何利用资料库下载地理数据、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获得地理数据以及如何参加网上讨论组等。这些软件资源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设备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也使中学生能够访问到本校图、文、声并茂的电子文献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使中学生在优良的地理信息环境接受更多的、新的地理知识。

2、立足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必须立足地理课堂。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中生地理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师应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案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

(2)具体指导训练学生地理信息收集、处理、运用的方法

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核心是及时通过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来学习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而高中生对如何收集地理信息、如何分析地理信息、如何利用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准确地表达地理信息等缺乏基本的方法,遇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方法指导,即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搜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各种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条件。

3、以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地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新一轮高中地理课改在地理课程中设置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是普及地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是地理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即对学生进行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内容的学习和时间操作,提高学生对GIS的了解和对GIS软件的使用能力。通过对GIS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关键是让学生懂得GIS、学会使用和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本身也是地理信息能力的体现,可以说,地理信息素养方面会不会与能不能的要求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

4、加强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计算机和网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传道、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评价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影响着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我们要积极引导和确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改革教师职前教育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增强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柳斌.在泪罗素质教育论坛上的讲话[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 李家清,张丽英,陈芳.走进新课程: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2,1-2

[3] 郭兴吉,刘毅.信息技术教育基础[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16

[5] 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21

[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2001:277

[7] 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8] 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1

[9] 钟启泉主编,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7--80

[10]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153—99

[11] 国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篇1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国土资源管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1 引言

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中,二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大量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了充实的数据基础,但也存在着二维地学特征无法表述的信息,这是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无法逾越的瓶颈,例如:在进行土地、矿产规划以及在研究和计算地下矿产资源储量的过程中,传统的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显得力不从心。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对重点区域目标进行采样,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三维模型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手段。这里就对这两种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谈一下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并得到指正。

2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在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于6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地理信息系统脱胎于地图,它们都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存贮、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地理信息数据、软件环境、硬件环境组成。

现在,很难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单一独立的系统提出,现在的地理信息技术具有如下的特征: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三者结合应用日益紧密;空间数据的表达更加趋向复杂,更加趋向于三维化;要求更为智能化的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功能的开发应用以及组件式开发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更加趋向于网络化,更加强调与用户进行交互的功能。

现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了时下最为热门的边缘交叉学科,应用前景很广阔。

3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V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它集多媒体、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为一体,是当今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之一。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之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与传统的模拟技术相比,其主要特征是:操作者能够真正进入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三维虚拟环境中,与之产生互动,进行交流。通过参与者与仿真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借助人本身对所接触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启发参与者的思维,全方位地获取虚拟环境所蕴涵的各种空间信息和逻辑信息。

“人工现实”、“遥在”、“虚拟环境”、“赛伯空间”等都是虚拟现实的不同表述形式。

利用个人计算机和低级工作站进行仿真,将计算机的屏幕作为用户观察虚拟境界的一个窗口。通过各种输入设备实现与虚拟现实世界的充分交互,这种系统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组成灵活,易于普及推广,是一套经济实用的系统。

4 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现实结合应用技术

(1) 虚拟地理环境(VGE)

虚拟环境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沉浸感(Immersion)”是虚拟现实系统区别于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典型特征。

(2)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

3D-GIS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在数字虚拟城市等方面得到应用。GIS技术的发展成熟,及其可视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基于GIS技术的虚拟现实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得到重视,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初步的应用。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国土相关领域开展应用,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3) 3D-GIS系统开发简介

目前基于GIS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开发工具包括三大方面:

传统的GIS系统开发工具:包括ArcGIS、MapInfo、SuperMap等;

专门的3DGIS软件,如国内灵图公司的VRMap,美国Alberta大学开发的 MR等;

专业的3D游戏开发工具,如OpenGL、Direct等。

5 应用简介

(1) 在国土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国土规划是对虚拟现实技术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政府规划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界人士可以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实时互动真实地看到规划效果,获得前所未有的直观感受,这是传统的表现手段沙盘、效果图、平面图等所不能达到的。而且打破了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沟通的障碍,使得各部门能通过统一的仿真环境进行交流,能更快地找到问题、达成共识和解决一些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三维地面模型(DTM)、正射影像(DOM)和地理信息矢量数据及建立成功的三维立体模型融合在一起,再现城市建筑及城市模型,用户在计算机屏幕前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生动逼真的城市街道景观,可以进行查询、量测、漫游、飞行浏览等一系列图形及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操作,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由二维GIS向三维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发展需要,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可视化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在国土规划中系统应用效果图如图所示。

该系统的设计采用了目前流行的GIS软件,采用Direct技术构建三维虚拟环境,采用专门的软件对真实物体进行切片等仿真处理,达到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演示应用效果。

(2) 在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领域中另外一个迫切需要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要求。

以往在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物探及化探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地质相关图纸,专家们根据这些资料和一些科学公式及多年经验,对一矿区进行储量的核算。这种测算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管理部门的要求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并表示矿体特征,根据国际公认的储量计算模型计算矿产资源储量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这些技术进行了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款三维分析性能良好的软件,下图是软件应用的具体显现。

6 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已经广泛应用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成熟,可对应用及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虚拟现实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国内对这项技术尚属于研究阶段,但现在已经有可喜的进展了,一些公司已经开发出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系统,甚至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心理学等。有朝一日,虚拟现实系统成为一种对多维信息处理的强大系统,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和对人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

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更加真实表现的虚拟现实技术,一定会带来更大的应用收益。

参考文献

[1]王炜,包卫东,张茂军,等.《虚拟仿真系统导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12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应用

1引言

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是针对现代地理学中的比较复杂的、范围又比较广泛的内容而进行的解析处理与技术保障,通过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不难看出,在全球变化性问题上,地理信息科学有一定的处理功能,例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毫不夸张地说,新世纪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时代,是依赖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时代。

2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信息科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核心技术遥感、全球定位及相互渗透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集成化技术系统。当前,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成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高科技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企业,而我国因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大规模的体系动作,许多的科研项目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更没有被公众广泛认知,可喜的是,在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新技术大扶持与推动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国GIS协会”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以及应运而生了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在国家的职能部门中也设立了测绘信息局与信息系统,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科学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3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

那么究竟地理信息科学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应用与发挥呢?我们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就我们的城市电子地图来说,此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浏览城市分布全貌,通过输入起点、终点,还能查询出公交车的路线,并提供相关车次信息,获取沿途的换乘信息与道路信息,其信息量之大,实用价值之大,不仅体现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超强功能,更实惠和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又如,在医学上,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制作血管分布图、内部器官的结构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微观手术的实现,使我们看到,地理信息科学真的离我们很近。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优点,它正逐步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也只是地理信息科学被广泛应用的冰山一角,它不仅在城市交通与规划上得以应用,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以及水气管道等领域,都有其发挥空间。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未来将有怎样发展前景呢?就目前而言,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收集储存海量的人文地理信息,也正在航天技术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而一般地理复杂方程的建立,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得以应用,地理信息网络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在遥感影像成图,数学模型与信息模型,还有复杂的地理现象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无疑说明,地理信息科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4地理信息科学的框架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是将遥感、定位、遥测、虚拟地理环境及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等集合成一体化的天地信息网络系统,再运用信息机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3S集成理论应用研究等,实现地理信息技术的探讨与完善,在从技术理论过度到实践应用,构建推动社会前进的包括文化发展、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人文科学的完事体系。新一代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下,不仅仅局限于集成库的数据收集,而是在遥感、遥测、定位、地面观测、社会统计这五个数据源的作用下建立的数据库集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还会将多媒体引入数据收集中,建立更全面的关系数据结构,还要发展元数据与数据仓等技术,为此面向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图像与图形结合、知识与属性连接、推理机与逻辑库等问题。地理信息科学严格来说,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建立整个学科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技术层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依靠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以及其他空间信息为设施基础,在这些技术支撑下探讨与分析如何处理、描述地理信息的基本问题,并由此构建研究地理信息的可运用机理。(2)理论层地理信息科学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学科,它通过地理信息的运动机理,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与处理功能进行区域化服务,进行可持续发展。(3)应用层所有的理论与研究均要对我们的社会,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发挥其作用,才能得到应用,作为强大的地理信息科学也一样,在如此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下,面对我们全球的变化问题,它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决策性的服务,并通过持续性发展继续指导着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

5地理信息科学在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成化一体信息网络系统的框架内容也在日趋完善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众多学科领域也在大力筹建中,为此,我们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前提下,必须快速解决这一学科中所面临的问题。(1)遥感影像的系列成图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没有参考的问题,大地图集就是可以参考与借鉴的系列成图的典范,当然,这经过了几世纪,几辈人的努力,从文字描述到地图制作,才获得了如此伟大的进步,才最终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新一代的遥感影像系列成图问题,因系统间符号与数据结构相冲突,达不到完整统一的制作要求。那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是否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呢?答案是尚未成功,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的不断深入开发,遥感影响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我们终将会解决系列成像问题。(2)改变地理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在地理信息科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数据库与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完善,然而,出现的新问题是:由于系统中不支持模型的综合运算,不能使运算结果可视化,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改变系统中对地理现象客观规律的软件,可将专题地图自动自成,才能取得这一阶段性的突破。(3)计算与信息模型的问题模型有实物模型与信息模型之分,信息模型是在信息系统中运行的,而我们的地理信息科学中,有遥感信息模型、复杂性地理信息模型、料子体元遥感信息模型等这些信息模型的系数与指数都会随时空或新因素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对其计算结果也会产生辩证逻辑计算,这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要进行大量计算处理的研究工作。

6结束语

地理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应用价值与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成长壮大,这门学科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也属于高科技知识产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有较高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一起为我们的新兴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侯景伟,孔云峰.地理信息科学的时空哲学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18-21.

[2]王立新,吕德洪.GIS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J].江西测绘,2006(4):28-30.

篇13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与地理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协同表示出更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问题的视觉化描述,发现解决地理问题的办法。多媒体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成为现代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非常重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目标”的举例部分以及“学习纲要”中,多次提到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D-ROM、互联网、数码相机等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分析、处理地理资料与信息,综合概括地理模式与特征等。

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对地理事物进行全方位考察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绘制国家、世界政区图的技能,从而培养总结、分析地理调查结果的能力和基本地理思维方式。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由此可见,各国课程标准都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的目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地理学习以及从各种来源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处理和应用,是大多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地理空间能力的优势

第一,地理空间认知过程视觉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很好的环境,允许学生视觉化其认知过程。视觉化可以减少学生在处理三维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允许迅速改变视角和投影类型,提供逼真图像视觉吸引力。

第二,构建二维或三维地理空间模拟。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让学生“走进沙漠”、“进入太空”、“返回远古”、“潜入海底”,可以对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等进行模拟,使学生在直接的空间感知中体验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三,直接演示地理空间关系。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和操作,可以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或进行空间平移、翻折、旋转、变形、转换视角等操作。

第四,获取大量地理空间信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大量的文本、图片、照片、录像、地图等有吸引力的表征。如可向学生展现当地环境的照片,通过对图形布局研究和操作对这些图片进行抽象,可以顺利达到对空间概念转换的全面理解。

第五,提供多种空间表征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写出真实旅行的体验设计,用图片、地图或素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提供表达空间和知识的多种方式。

三、典型案例——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培养地理空间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历来被认为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不仅涉及海拔、相对高度、山谷、山脊、鞍部等诸多地理空间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是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形象。由于学生缺乏空间、立体概念和野外经验,因此抽象难懂。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其空间化、视觉化、操作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在学生理解掌握地形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高度的判断、地形部位的辨识、剖面图的构建是理解地形图的几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困难来自不能理解由等高线二维表征所示的三维透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四个片段的视频影像地形图,学生可以通过控制黑白图像的阴影量,将彩色的地形景观从一个视图旋转到另一个视图,提高和降低水位、横剖等高线图等操作,以理解等高线和间距所表征的高度变化。

第一步,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景观模型。包括山顶、山谷、山脊等通常阅读和理解地形图中常见的三个地形部位。通过计算机建立视觉影像以显示三维景观,学生可以通过阴影和光线变化,发现山顶、山谷、山脊的外观以及海拔点的高低。将二维景观和三维景观以相同的方向和大小同时显示在同一个屏幕中,学生通过阴影特征直接比较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图上的具体点和特征,发现等高线形状和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在屏幕上同时呈现彩色的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可以纵横向旋转该视频影像,让学生从不同方位和视角观察等高线和地形景观之间的关系。通过拖拽鼠标,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到随着三维地形的变化,二维等高线是如何随之变化的。并根据两个影像的相应变化,探究二维等高线图与三维立体图的各部位景观的相互关联。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与地形景观观察相关的、开放的讨论性问题。如根据所呈示的视频图形影像,现在你能想象这是什么地形?有哪些更详细的地形部位?各方向上坡度是否一样?

篇14

地图采用环保的牛皮纸制作,触手生温。手绘地图生动活现,让人倍感亲切。小小的地图,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囊括了骑游及徒步自助路线图、奉化十大特产、溪口一滕头景区、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介绍及常用电话等。值得一提的是,地图上还应用了二维码技术手段,整合了传统地图和信息技术。游客只需用智能手机进行扫描和定位,就能轻松获得包括旅游宣传推广片在内的各种动态资讯。

小处着眼费思量

自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来,奉化市旅游局始终致力于以游客体验为中心,着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除推出了智慧旅游手绘地图外,还建立了旅游图文数据库,实现了宁波市旅游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完成旅游商务网和基于二维码的WAP网站;建设了智慧旅游视频导游系统;开发了“有梦就去奉化”的手机客户端APP等,并率先在滕头景区试点开通免费无线宽带,在智慧旅游建设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奉化市旅游局副局长冯晓虹坦言,当初规划奉化智慧旅游建设思路还是挺费思量的。她说:“作为县一级的城市,奉化的旅游局从国家旅游局来讲是最小的旅游局,受限于资源等因素,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明白了才做,否则就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奉化市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智慧旅游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快捷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更好的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策。

智慧旅游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

智慧旅游还将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并引导游客产生新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和产业整合网络化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低、数量多寡和质量的优劣是景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最直观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景区资源保护、利用成效和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形象。

智慧旅游是奉化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更是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奉化市旅游局从2011年启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游客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的理由。

勇敢拥抱技术

对于全国众多的旅游局来说,奉化确实小,但这并没有成为制约其发展旅游业的桎梏,相反一张全国首张拥有二维码的地图让所有人都认识了奉化。而奉化也开始由此奠定了对技术投入的信心。

2012年上半年,奉化市旅游局以智慧旅游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省、市对接,加强部门和行业联动,整合资源,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商务网功能,在一期基础上着手开发SNS功能和定制服务功能,启动地图绘制。开展旅游政务网改版,完成游客招徕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并在原有旅游网的基础上,增加网上办公和网上咨询和投诉。推进奉化旅游图文资料信息库建设,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实时化的奉化旅游数据库。该项工作也成为宁波市旅游信息库建设的试点。全面完成了大佛景区视频导游的建设,更换和增加了大佛景区的二维码引导标志和景物介绍牌。启动滕头景区视频导游的建设,已完成基础数据、影像资料的采集。全面推进溪口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开展与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在手机信息推送、手机报系统建设、手机wap旅游网络建设、景区WI-FI热点布局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