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范文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聪明人的思考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

篇1

②他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现杰出。但问题是刚熟悉一件事,他就开始想下一个职位,他的期待与要求,总是比主管快。基于人才培养,许多次我也按照他的意愿,提拔升迁。甚至我还一度自责,是不是我的反应慢了,以至于让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埋没了他的才气。于是我密切注意他的动向,以免再度犯错,又被他先开口要求,落入后手,处境艰难。

③结论是,他还是比我急、比我快,我的小心仍然赶不上他的急切欲望。最后我不得不承认,他实在太聪明了,聪明到在组织中很难有一个职位适用于他,我不得不放弃这位让我爱不释手的年轻人。

④他走上创业之路,以他的聪明,很快拥有一个小格局的成果,每年有金额不大的获利,足以让他逍遥自在。可是从此他面临瓶颈,而且很难突破。

⑤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决心、毅力、格局、气度、勇气,而其中有许多特质都是他所不具备的。

⑥我只能替他可惜,好好一块材料,只因为太聪明了,聪明得仔细计算所有的事情,都要用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做事,期望速成、期待短利,欠缺了“痴劲”与“傻劲”,而使他陷在“舒适”的泥淖中,拥有小成就,难成大格局。

⑦这让我想起台湾财经前辈汪彝定先生的一句话:他常念着“慧女不如痴男”。如果剔除性别眼光,这句话正是这个案例最好的批注。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局;痴似呆拙,但一点一滴,最后终能成就不凡的格局。

⑧如果你是“痴”人、笨人没路走,只能努力,无需多言。问题是社会上“痴”人少有,大多是聪明人(或者其实是自以为聪明),聪明人就是精于算计,心思复杂,以至于小算盘每天打、时时打,稍有困难就不做,稍遇挫折就放弃,察觉无利就回头;长远大计无心想,结果是小成可也,大事难成。

⑨最好的思考是,不论你是聪明人还是痴人,常常替自己留一点“痴心”,刻意去做一些看起来笨的事,凡事想长一些、想远一些。利益不要计算那么精准,刻意找一些辛苦、困难的事来做,刻意找一些需要冒险进取的事来做。然后发挥你的决心,考验你的能力,激发你的坚持,磨炼你的执著,成就你的耐性。让成果滴满你的汗水、泪水,这是另一种试炼。

⑩太多的聪明,是上天的恩宠,当然要感谢,但也是上天的陷阱,让你少了执著、坚忍的力量。最好的搭配是“一点聪明一点痴”,有足够的聪明分析难易、好坏,但有时也要有耐性,做一些短期看起来并不聪明,但长远有利、有益的事。每个人最终的格局,决定的关键是“痴”,而不是聪明。

(选自《经典阅读》2012年第1期)

1. 文章先从一个聪明的年轻人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所说的“慧”与“痴”各指什么?

3.“问题是社会上‘痴’人少有,大多是聪明人(或者其实是自以为聪明),聪明人就是精于算计,心思复杂,以至于小算盘每天打、时时打……”句中括号内的文字起什么作用?是否多余?为什么?

篇2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

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称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能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篇3

关键词:民间故事;哲理精神;傻子;聪明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80-01

一、几种常见的傻子故事类型

(一)傻女婿的故事

在傻子故事中,傻女婿的故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存在于各国、各地区的民间故事中,其大体情节多为:傻女婿娶了聪明媳妇儿,有天聪明媳妇儿打发傻女婿进程买东西,嘱咐其快去快回,可傻女婿却忘了妻子的嘱托买回了并不需要的东西;也有的是讲傻女婿不记得去丈母娘家的路

(二)傻子与奸人的故事

此类故事主要是在看似傻却充满智慧的傻子与看似聪明却聪明反被的奸人之间展开。故事的大体情节是:傻子(民间也有人将其称为“心眼慢”的人)碰到了某个奸人(此人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傻子的亲属,一般是个“文化人”),这个奸人明知傻子的智慧有缺陷,却还故意用某种计谋去算计傻子,结果出人意料,想算计别人的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让看似傻的人以智慧的方法取得了胜利。此类故事包括:《二憨子智斗“三只虎”》、《傻子不傻》等。

(三)傻兄弟与“聪明”哥嫂的故事

傻子与哥嫂生活在一起,遭到哥嫂的嫌弃,哥嫂计划除掉他,家中的狗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救了傻子。从此傻子与狗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狗为傻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由于傻子心眼实诚,把财富的来源告诉了哥嫂,哥嫂向傻子借狗来生财,生财不成,气愤之下将狗打死。傻子知道后伤心流泪并祭奠死去的狗,狗魂显灵,傻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哥嫂则财富尽失,陷入贫穷。《王忠与小黄狗》、《大黄狗》、《奸子与傻子》等都属于此类。

(四)脱离现实的傻子故事

这类故事中的傻子不顾客观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分场合、不辨对象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故而做出许多荒唐的行为。如:没见过大海的人,当他看到一片波浪起伏的稻田或亚麻地时,以为就是大海了,于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游泳。还有认为石头有感觉,为怕其受冻用布包裹石头为其取暖的,给植物喂食的,都造成了笑话。

(五)傻小孩的故事

此类故事中的小孩不是真的傻,他们由于年纪小的缘故,无所顾忌,表现出憨傻愚笨的一面,正是由于他们的真诚和率真反衬出了承认世界的虚伪和怯懦。

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也属此类故事,大臣们都夸光着身子的皇帝的衣服是多么地华美、漂亮,只有一个孩子说出了傻话又恰恰是大实话,皇帝是光着身子的,孩子的真诚、率真反衬出了成人们的虚伪和畏于权贵。

二、傻子故事的哲理精神

从以上傻子故事的几个类型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所谓的傻子并不真的傻,他们大多出于太过真诚、善良和理想化才闹出那么多笑话。与之相对的“聪明人”也不是真的充满智慧,而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的奸诈小人。德国现象学大师莫里茨·盖格尔曾说:“审美的东西并不纯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所构成的。”傻子作为一面镜子,其看似痴傻呆笨的行为正是现世所缺失的人格品质,具有强烈的呼唤意味。

傻子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精神主要表现为真诚、善良和理想主义。傻子们大多数引人发笑的行为都是因为真诚、善良过了头。傻子的另一个品质是理想主义,他们不顾现实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全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所以做出了许多傻事。但无论如何傻瓜的真诚和善良本性都是社会需要的品质,值得加以肯定,傻子故事似乎总是在印证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境界。

三、傻子主题在文人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取之不尽的资源,傻子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源泉。中国当代文学上阿来的《尘埃落定》就是一部傻子题材的小说,其中麦其土司的两个儿子形成了绝妙的对比,带来反讽意味:聪明的哥哥喜爱战争、权力和女人,却没有判断力;傻子弟弟尽管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最后正是这个人见人说的傻子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傻子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故事类型,一直存在于各国、各民族的故事中,不仅给人们带来笑料,而且引发人们对故事背后深刻内涵的思考,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反讽的手法对傻子的某些行为加以肯定甚至宣扬,告诫那些“聪明人”有时不妨傻一点,因为“傻人有傻福”、“吃亏长智”。

参考文献:

[1]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董浩.旧东北傻子故事里的关东民间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3][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娘家的路

(二)傻子与奸人的故事

此类故事主要是在看似傻却充满智慧的傻子与看似聪明却聪明反被的奸人之间展开。故事的大体情节是:傻子(民间也有人将其称为“心眼慢”的人)碰到了某个奸人(此人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傻子的亲属,一般是个“文化人”),这个奸人明知傻子的智慧有缺陷,却还故意用某种计谋去算计傻子,结果出人意料,想算计别人的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让看似傻的人以智慧的方法取得了胜利。此类故事包括:《二憨子智斗“三只虎”》、《傻子不傻》等。

(三)傻兄弟与“聪明”哥嫂的故事

傻子与哥嫂生活在一起,遭到哥嫂的嫌弃,哥嫂计划除掉他,家中的狗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救了傻子。从此傻子与狗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狗为傻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由于傻子心眼实诚,把财富的来源告诉了哥嫂,哥嫂向傻子借狗来生财,生财不成,气愤之下将狗打死。傻子知道后伤心流泪并祭奠死去的狗,狗魂显灵,傻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哥嫂则财富尽失,陷入贫穷。《王忠与小黄狗》、《大黄狗》、《奸子与傻子》等都属于此类。

(四)脱离现实的傻子故事

这类故事中的傻子不顾客观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分场合、不辨对象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故而做出许多荒唐的行为。如:没见过大海的人,当他看到一片波浪起伏的稻田或亚麻地时,以为就是大海了,于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游泳。还有认为石头有感觉,为怕其受冻用布包裹石头为其取暖的,给植物喂食的,都造成了笑话。

(五)傻小孩的故事

此类故事中的小孩不是真的傻,他们由于年纪小的缘故,无所顾忌,表现出憨傻愚笨的一面,正是由于他们的真诚和率真反衬出了承认世界的虚伪和怯懦。

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也属此类故事,大臣们都夸光着身子的皇帝的衣服是多么地华美、漂亮,只有一个孩子说出了傻话又恰恰是大实话,皇帝是光着身子的,孩子的真诚、率真反衬出了成人们的虚伪和畏于权贵。

二、傻子故事的哲理精神

从以上傻子故事的几个类型我们不难看出,人们所谓的傻子并不真的傻,他们大多出于太过真诚、善良和理想化才闹出那么多笑话。与之相对的“聪明人”也不是真的充满智慧,而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的奸诈小人。德国现象学大师莫里茨·盖格尔曾说:“审美的东西并不纯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所构成的。”傻子作为一面镜子,其看似痴傻呆笨的行为正是现世所缺失的人格品质,具有强烈的呼唤意味。

傻子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精神主要表现为真诚、善良和理想主义。傻子们大多数引人发笑的行为都是因为真诚、善良过了头。傻子的另一个品质是理想主义,他们不顾现实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全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所以做出了许多傻事。但无论如何傻瓜的真诚和善良本性都是社会需要的品质,值得加以肯定,傻子故事似乎总是在印证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境界。

三、傻子主题在文人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取之不尽的资源,傻子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源泉。中国当代文学上阿来的《尘埃落定》就是一部傻子题材的小说,其中麦其土司的两个儿子形成了绝妙的对比,带来反讽意味:聪明的哥哥喜爱战争、权力和女人,却没有判断力;傻子弟弟尽管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最后正是这个人见人说的傻子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傻子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故事类型,一直存在于各国、各民族的故事中,不仅给人们带来笑料,而且引发人们对故事背后深刻内涵的思考,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反讽的手法对傻子的某些行为加以肯定甚至宣扬,告诫那些“聪明人”有时不妨傻一点,因为“傻人有傻福”、“吃亏长智”。

参考文献:

[1]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董浩.旧东北傻子故事里的关东民间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篇4

新课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演示实验法、故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类比方法、以旧联新法,以及通过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通过自制挂图和模型引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题等各种方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核心目的都是创设问题情景。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几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引入方法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包括演示实验、讲故事、讲解自然现象等,以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集中注意力学习新知识。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许多发达国家物理教学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两三个实验。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很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大量的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理念:一堂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入课题,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无疑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引入方法的首选,下面通过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1“大气压强”新课的引入

“瓶子吞气球”:在烧瓶内灌满热水,使烧瓶温度升高,然后倒去热水,立即用气球套在瓶口。随着瓶内气体温度的下降,气球会被瓶口慢慢地吞入瓶内(说明气体温度下降时,在维持瓶内气体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收缩。若再将瓶浸入热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球又会被吐出来)。

1.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课的引入

“纸筒吹蜡烛”:取两只长短相同的蜡烛放在桌上(相距约3cm),点燃蜡烛,准备一个直径约为2cm的圆纸筒,提出问题:现在把纸筒对准两根蜡烛火焰中间,通过纸筒轻轻吹气,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想后,教师演示,实验结果是两支蜡烛火蜡不但不灭,反而相互靠拢,从而在学生的惊奇和疑问中顺利引入新课。

2.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听故事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是一大乐趣。对于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诵十遍还不一定能记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遍,学生就能较完整地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2.1关于“凹面镜”的新课引入

传说,在公元221年,罗马帝国还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它依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称霸世界,一心要吞并希腊。当罗马即将进犯的消息传到希腊时,聪明的阿基米德早已准备好秘密武器。果然,不久之后,敌人的帆船队驶来了,浩浩荡荡的船队运载着大批武装齐备的士兵,在靠近西拉古兹城的海上一字排开,马上就要登陆了。正当敌人的船队驶近的时候,早有准备的阿基米德亮出了一面大镜子,这些镜子的反光面擦得亮亮的,而且向里凹进。它们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凹面镜,从镜面上反射的太阳光直接向船队投射过去,在敌船上汇聚成一个又大又热的点,照得敌人睁不开眼睛,照得他们浑身发烫无处藏身。没有多久,帆蓬起了大火,这一把从天而降的大火很快蔓延开来,敌军吓得心惊胆战,只好落荒而逃。你知道希腊战士取得胜利的原因吗?

2.2关于“光与影”的新课引入

皇帝常常有各种各样的怪脾气,传说有这么一个皇帝偏偏特别讨厌自己的影子。他不喜欢影子尾随自己,一心要把它消灭,于是到处贴出告示,重金招募消灭影子的人。有一天,一个聪明人说他可以办到,皇帝非常高兴,就把他招进宫来。这个人在皇帝的大厅的四周摆满了810支蜡烛,每支蜡烛足有茶碗口粗细,点燃的蜡烛把大厅照的通亮,光线从四面方均匀地照向大厅的中心。人们把蒙上了眼睛的皇帝抬到了大厅的中央,聪明人装神弄鬼地念了一段“光明经”,等皇帝睁开眼睛的,影子果然不翼而飞。这是聪明人的法术吗?

中学生虽说已由儿童步入青少年,但故事对他们依然有一定魅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解课题相关的小故事,能够迅速地将学生带入要学习的新知识当中,事半功倍。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

大自然充满了奥秘,也包含丰富的物理学原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课题引入环节应广泛联系生活、联系自然,通过图片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展示生活和自然界的无穷魅力,以达到激思、求取、求奇的目的。下面提供两个教学案例的设计。

3.1折射的新课引入

峨眉“佛光”:在四川峨眉山,站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顶峰上,可以看到巨大的彩色光环。这种光环好像画中佛头上的光圈,因此有的人以为是菩萨“显圣”,把它叫做“佛光”和“宝光”,成了峨眉山的一大胜景。你想知道这种胜景产生的真实原因吗?

3.2“焦点”的引入

森林大火的原因:枝叶繁茂、盘根错杂的热带丛林里,不仅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还生活着形形珍禽异兽。虽然它们之间有生存竞争,但总的来说,生活还是宁静的。对于它们威胁最大的,不是干旱和雨涝,而是凶猛的林火。因为地处热带,气温很高,一场大火若是燃烧起来就很难扑火,往往蔓延数里、数十里,残酷的火舌吞噬着一切,许多鸟兽葬身火海。浩劫之后,幸存者极少,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火是哪里来的?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什么林火却常常发生?是谁带来的火种?原来这个这神秘的纵火者竟是高高悬挂在天空的太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神秘的自然现象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生活中也多少了解这些教学案例的现象,但并不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因此,在讲新课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为先导,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1.设问法

设问法主要是围绕现有的事物,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提问,发现现有事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从而找到要革新的方面,发明出新的事物来。在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产生不解则不快的情感需求时,教师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在顿悟中产生“原来如此”的,继而又生出解决新难题的兴趣与决心,这样就为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星期一,那么今天后的第290天是星期几?”这必将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告诉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二项式定理,这个问题马上就能解决。这样同学们学项式定理的愿望就更强烈。又如在讲“概率”时,可问学生:“你知道你买一张体育彩票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导法

推导的过程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而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例如,在对“三垂线定理”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取出一个正方体模型,上底面上有一点M,在上底面画一条线与直线AM垂直,请问怎么画?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模型分组讨论,思索着如何画出与AM垂直的直线。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画法,于是就可以问学生:“你画的直线一定AM垂直吗?所画的直线AM与上底面有何位置关系?”由此引出课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平面内的一条直线,若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线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这样,学生就能自己从问题出发得出三垂线定理,亲身经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学到新知识。

3.比喻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做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段。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聪明人总是与另外的聪明人意见相符;傻瓜常常既不赞同聪明人,又不赞同笨蛋。与此相似,直线总能与直线相吻合;而曲线既不彼此吻合,更不会同直线相一致。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智者与庸者之间的区别。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说过:异性友情的发展,就像双曲线,无限接近但永不触及。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异性友情的正确导向,即相互真诚,相互欣赏,相互理解,而没有暧昧纠缠的情结。

另外,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例如:初唐诗人陈子昂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文学描述。在陈子昂看来,以他自己为原点,时间是两头无限的,恰可比喻为一条直线;天是平面,地是平面,人类生活在这悠远而空旷的时空里,不禁感慨万千。数学正是把这种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诗人的想象可以补充和丰富我们的数学理解。

4.提示法

矛盾的事物引人思辨,引入矛盾,就如引水击石,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在讲授“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参数方程”的学习感受很深。

5.拟人法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比做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和情感的修辞手段,它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者名词表现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拟人就是指根据想象,把数学对象当做人来讲述,以增加数学教学的亲切感和趣味性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巧用拟人法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人性化,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在教学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

篇6

一、深入了解,加强教育。纵观轧钢厂人员整体结构,80后占大多数、70后次之、90后较少。对于80后来说,目前社会的普遍认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少有感恩之心,对别人要求多、付出少;不爱学习,求知欲不强;渴望成功,但不甚努力;金钱意识、功利意识强;组织纪律性差等。勿庸置疑,我们在座的"80"后人员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但我们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部分人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在信息爆炸时代,思维独特,思想活跃,志向远大,学历较高,富有热情,希望被肯定;他们有着发散性思维,不愿意被动接受现有的东西;他们厌恶以往论资排辈的模式,渴望在工作中实现并持续提升自己的价值;他们的行动力强;他们对很多东西更具宽容心,他们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本能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进而使思想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他们是职工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因此80后的人员需要淡薄名利,奋发有为,丰富实践经验,增强抗挫心理。70后人群已经成为我们干部及职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各种思想的交汇和碰撞中兼收并蓄,既有些传统,又有些现代。他们大多是“兵头将尾”,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组织实施的作用,一般处在成长期或成熟期。他们能力结构比较完善,是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他们思想稳定,专业素质高,社会责任心强。但他们还需进一步摔打磨练,在实践中成长。90后人群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汽车、洋房、金钱已渗透至灵魂深处,他们相对缺乏对团队的忠诚感,只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心智发展超前,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70后、80后。所以,这部分人群要进一步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要有“敬业者可敬,创业者光荣,守业者无用,败业者可耻”的荣辱观念。

针对这三类人群中,我们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促使他们提升优点,改正缺点,从而进一步激发轧钢全体的青春活力,打造团结奋进的班子队伍。首先,要因"势"施教:我们必须坚持用企业核心价值观统领其教育过程,使其在情感上更能从企业利益的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企业发展观,我们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要更加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空间,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教育、个个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搭建更多的教育平台,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职工、感染职工、熏陶职工,使职工能够自觉地确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第二,要因"人"施教:我们要贴近生活进行思想教育,将职工的日常生活作为职工德育工作的载体。同时要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更多地注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采取适当的形式,让职工参与工作实践和常规管理等,使职工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从而逐步养成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直面困难的良好品质。

二、审时度势,发挥潜能。1180m3高炉已于8月16日正式点火,标志着二体系即将全面启动。公司二体系投产后,我们轧钢厂将面临钢坯急剧上升的生产压力,再加上钢材市场日益升温的大好局面,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过程组织,确保生产顺利。这样一来,不仅一二高线、棒材线要持续保证稳产高产,更要确保三高线顺利试产,如期达产。因此,任务很艰巨、工作很复杂。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全体干职就必须付出超常的辛苦和智慧,投入大量的前期工作,这样才会保证工作起来顺畅如流水。目标就是命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三高线试产及二体系投运后的大生产是公司对我们轧钢团队的一次大检阅,大考验,我们从上至下必须始终拧成一股劲,领导者要突出一个“领”字,老员工要做到一个“带”字,新员工要加强一个“学”字,从而达到适应、配合、协调、提高的效果。

三、凝心聚力,立足本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所以,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公司突出的主业,凝心聚力谋发展,立足本职做奉献。我在前一次管理培训课中讲过,经营好的企业赚钱,管理好的企业健康,文化好的企业快乐。要把我们中钢打造成一个赚钱,健康,快乐的企业,一是要立足管理,管理者要以身则责,身先士卒,时时为企业着想,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员工大小拧成一股绳,上下形成一股劲,从而将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发挥到极致。二是要立足文化。人类因梦想而进步,企业因文化而繁荣,要立足文化,就是要建立人文管理理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企业的业绩鼓舞人,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让我们的文化起到解疑释向,激励斗志的积极作用。三是要立足本职岗位谋求发展。在三高线启动及公司全面升级(动力厂成立)的大形势下,我们的新老员工要踏踏实实的在自已的岗位上潜心钻研,力求个人能力与专业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虽不能轰轰烈烈,也要兢兢业业,一点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切不可这山望见那山高,只有在同岗位中出类拔萃才能出人头地,做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技能、有价值”的四有职工。

四、把握命运,实现理想。

企业的兴旺是我们全体职工的骄傲,企业的发展是我们全体职工展示的舞台。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我们中间进步迅速的老员工已经逐步走上管理岗位,进步稍慢的也在这次三高线班子组建中成为了技术骨干,这都出自于他们的潜心学习,刻苦钻研,他们就是新老员工的榜样,代表。在企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全体人员必须有危机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必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荣誉感。领导干部就像交响乐队的指挥,只有充分调动每个乐队成员的才华,才能奏出和谐自然、优美动听的旋律。在事情越多的时候越要理清头绪,工作越忙的时候越要冷静思考,不能为琐事所累。要敢于跳出常规思维,打破条条框框,解决工作难题。同时更要把握工作规律,就如古人所说,到达河的对岸,就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在我们的员工中,有的能吃苦、爱思考,懂得“工作不吃亏、干活长本事”的道理,能力提高就快;有的爱学肯干,但方法不对,就会走弯路;有的得过且过,所以原地踏步;有的牢骚多、毛病多,直接影响健康成长。所以埋怨只能说明你无能,好心态才是做好人的前提。刚进厂的职工及萌芽期的干部,不仅要立大志,而且还能干小事,切忌高谈阔论、眼高手低以及没有自知之明。人的命运可以选择,正如你选择了中钢,在中钢这个大舞台上驰骋;行为改变命运,激发潜能创造命运,发现自已掌握命运,自我调控把握命运,就是说你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持之以恒的去加强学习,激发自身潜能,发挥聪明才智,进而用有力的行动去体现你的价值,博得企业的认可与提拔,我们公司的高层领导就是最好的例据。诚然,命运改变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去自我调控,比如发生一些工作作风上的问题、违背公司原则的问题等等的话,命运就会再次的捉弄你,让你付出昴贵的代价。所以我们要把握好90与10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90%的命运要自身把握,如果自身只能把握10%的命运的话,他只能被所在的圈子所淘汰。所以设计命运,定位人生;磨砺自信,造就人生。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得慢慢来,我们的新员工刚刚步入中钢,正处于初出茅庐、适应磨合的阶段和积蓄潜能阶段,虽然积极活跃、富有生气,但还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一步登天的妄想完全不可能实现,只有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人,成长的动力才大,成功的概率才高。正如蒲松龄所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篇7

[关键词] 数学思维 分马传说

问题的提出:

古阿拉伯民间流传着如下一则非常有趣的传说:一个老牧民有十一匹马,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死后,你们按老大得一半,老二得,老三得的比例把马分掉。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马一事绞尽脑汁,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一个恰当的方法。因为根据当时的教规,不准把马杀了,只能整头分,而老人的遗嘱又必须无条件服从。

后来三兄弟只好找娘舅帮忙了,他们的娘舅不愧是位聪明人,思索之后对他们说,这好办,把我家的一匹马添加进去一起分配,于是老大得6匹,老二得3匹,老三得2匹,还剩一匹物归原主,由我带回去好了。

马是分完了,人们在钦佩娘舅聪明之余有些疑惑:

娘舅的分配方案是否带有某种巧合呢?

另外老大分得6匹马,11匹马的一半又怎会是6呢?同样老二分得的3匹马,也不是11匹马的四分之一?老三分得的2匹马,也不是11匹马的六分之一啊?

更加奇怪的是三人分得的马匹数都比自己预期的要多啊!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帮助他们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同时青少年学生对事物也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开创思维的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来激发求知欲望,吸引学生寻根究底;同时不断提出新问题, 并逐步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内核中去,通过这样不断的智能的刺激与催发,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给出问题的一个答案。

学生的解答:

方法策略一:小学生的解答――分数与整数观点

根据遗嘱,三兄弟分马时所获马匹数之比为,化成整数比即为6:3:2,而6+3+2=11。

所以老大分得6匹,老二分得3匹,老三分得2匹。

方法策略二:初中生的解答――代数与方程观点

思路1:设老大、老二、老三所得分别为x、y、z匹,则依题意: 解得x=6, y=3 , z=2

所以老大、老二、老三所获马匹数分别为6、3、2。

思路2:设老大所得为x匹,则老二、老三所得分别为,则依题意: 解得x=6

所以老大、老二、老三所获马匹数分别为6、3、2。

显然思路1与思路2并没有本质区别。

方法策略三:高中生的解答――极限观点

从极限的角度来看,分马的过程是这样的:

按照遗嘱:

就是说老大分得匹,老二分得匹,老三分得匹,通过第一次分配,这11匹马并没有一下子分完,还得进行再分配,此时剩下的马匹为匹。

第二次分配时,老大分得匹,老二分得匹,老三分得匹,此时剩下的马匹为匹,剩下的马匹还得进行第三次分配,如此等等,这个过程可以一直延续到无穷,只是每次所剩越来越少罢了。

一般地第n次分配后,还剩匹马。这样每人在每次分配后所得马匹数构成三个不同的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可得:

这一结果与娘舅分配的结果是一致的,看来娘舅的确是个聪明人。

我们的质疑:

马是分完了,但问题还没有解决,娘舅的分配方案是不是有点巧合?假如有23匹马呢?按照娘舅的分法,他带一匹马来,老大分得12匹,老二分得6匹,老三分得4匹,三兄弟共分得22匹马,还剩一匹马怎样处理?

利用上述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结果又如何呢?

易求老大所得马匹数:

显然,这是不能把马分完的。同样利用上述策略一、策略二也不能把马分好!这就是说,本题是无解的。

看来,问题不是出在分法上,也就是说,不在于娘舅是否带马来,或先带几匹马来最后又牵几匹马回去。而在于分配数值上,按遗嘱三兄弟所获马匹数之比为6:3:2,而6+3+2=11,这个和值能够被11整除,那么结果必然皆大欢喜,又何须再带一匹马来,之后又牵一匹马回去?如果遗嘱中分马数值之整数比的和不能被11整除,那么娘舅再聪明,结果也只能是一阵空忙。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感悟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这些都折射出每位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就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识别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促进学生主动感悟调整自己的理解,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和外显化。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是要提出问题,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论。

相应的结论:

设n为老牧民的马匹数, 分别为三兄弟每人所分得的分数,则上述问题即为求不定方程:

的正整数解的问题。

一般地,对于正整数,若,且的最小公倍数为,即(互质且为正整数),又,则不定方程 存在正整数解。

显然此时整数解即为。

数学家解决的是未知问题,他们的工作是发现与创造,是在做前人所没有的事。数学教师解决的是已知问题,他们的工作则是再发现与再创造,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重复前人的发现与创造。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最起码要求。

篇8

保持最佳心态是养生之本

心灵淡定宁静,会使身心愉悦,是幸福的真正源泉,也是健康的可靠保证。但人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状况,也随时受到主观意念和客观事物的影响,往往会打乱平和的心态,引起心灵不安、躁动或烦恼。

五种不良心态要理性调整:一是恋旧心态。对往事追思怀念甚至伤感悔恨。用已逝的岁月消磨现在时光的心绪,等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在省悟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淡化和忘记是智慧的选择。二是幻想心态,用理想完美的标准衡量现有的一切,往往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心,缺少满足感。其实空想越多失望越甚,离快乐越远。幸福就在眼前,会珍惜、会品味,快乐自在其中。三是攀比心理,比上不足是常态,比下有余也逍遥。退休赋闲,无欲无求,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自娱自乐,胜似神仙,比之何来?攀之何益?何必自扰?四是忧患心理,为子孙求学谋生、婚姻家庭、未来福祉操心劳神,大有退而不休或休而不闲者。古人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况且有时瞎操心帮倒忙不落好,不如放手超脱好。五是不服老心,虽是虎老雄心在,毕竟年龄不饶人。体质内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保持年轻态的精气神,但在体能体力上不可争强好胜,注意量力保身。老年人不服气、争口气,甚至闹意气的思想,最不可取。

善于调整心态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佛家讲修行,儒家讲修养,道家讲修炼,都是讲修心养性达到心如止水、别无旁骛的至高境界。善待自己,就要练好这种自解自悟的内功,不断升华,排除干扰,保持良好心态,用理智把幸福快乐握在自己手中。

排解不良情绪是护本之要

做事不顺、心想事不成,容易产生抱怨或急躁情绪,意见相左沟通不妥,往往易憋气上火,矛盾纠结争气斗嘴,容易气愤发怒,意外不幸或身处逆境,易悲观烦躁。这些不良情绪,会打破安逸、休闲的生活。据专家研究发现,持久存在这种不良情绪,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疾病。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肌体免疫功能,对细菌、病毒、肿瘤的抵抗力下降,因此有害健康。避免、排解、应对坏情绪,不使其影响稳定心态和正常生活非常重要。

1.以理制情。用理性思维看淡一切,“何必纠缠小事”,“忍让三分又何妨”,“对错得失与健康得失孰轻孰重”,“一切都会过去的”。这种心理暗示,用理智克制了情感上的冲动,使烦心事通过自我调节,化烦为乐,从而心舒气顺。

2.以宽待人。“做人就是养生,处事就是修身”。对人和事持宽容态度,是做人的涵养,也是养生的境界。原谅别人之过,是自我解脱的人生智慧。人们常说“老人之美在于醇”,其淳朴善良的气质和宽厚大度的人格历来受人尊重。

3.以“耐”养性。自古名人常以“忍”为座右铭。即要有豁达的胸怀和涵养,遇到不称心、不顺意的事情能忍得住,碰到发怒生气的事能克制。老年人一般具有成熟稳健的特性、冷静处事的风格,这种“耐性”“忍让”“稳健”“冷静”,正是“平气”““去烦”“制怒”的秘方良药。

4.以智转移。不固执己见是明智的处世之道;会喧泄善疏导是重要的“排毒法”;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脱离是非地、超出纠结圈、分散注意力等,都是靠人生智慧排解不良情绪之妙招,可巧妙运用。对身患疾病、遭遇不幸,或暂处逆境者,沉痛、悲伤、烦躁无异是雪上加霜,不解决问题反伤自身,有害无益。有阳光心态,能坦然面对,能看到希望,会寻找快乐,是聪明人排解烦恼、战胜不幸的内动力。

好习惯是晚年幸福之坦途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还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生命”。充分说明好的生活习惯对养生何等重要。

篇9

缺乏悟性在本意上就叫做“痴呆”,也就是应用因果律时的迟钝,悟性是突然的领悟,不是抽象中漫长推论的产物。所以,悟性关键在于是否去悟,如何悟。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从方法论角度而言:悟性是将已有的经验嫁给了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我们常常说某个人悟性好,重在表现理解一件事或物或某种抽象的东西时的速度快,而快的前提是取决于这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足够的多,并且必须具备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创业所需要的悟性?就是做事多次以上就会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后可将重复的部分程序化或流程固化;另外,一件事情做多了要会拆分,拆的过程让你知道哪些是构成此事的关键部分,然后你将重点攻克它,这样有三个好处:节省时间、便于抓住事情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办法让人快速成长并方便进入新领域。

只要你能认认真真的去想一件事,就能悟出很多东西。如果一心二用,聪明人也会变笨的。

创业是走一条别人从没走过的路,所有创业的人在创业过程中都会犯错,所以创业者的悟性尤为重要。大家都会犯错,如果在犯错之后能够尽快悟出错在哪里,想到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有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创业期间最大的问题是逃避问题,创业中不能逃避任何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是创业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篇10

考题:“鸡蛋碰石头”

2008年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我是发明家”栏目摄制组,在福建省福清市的美佛儿学校,要对已经晋级24强的发明人进行考评优选。摄制组请笔者(栏目特邀评委)设计一个题目,要求是有较大的场面便于观赏;有一定的难度让发明人尽情地展现其聪明智慧和创造性;有多种答案使节目具有趣味性;既能检验选手的思考能力,又能考核动手能力,整个活动要富有悬念和吸引力,使观众在收视时有参与感。

显然,设计这样的题目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又因为否定了原先的试验题目,第二天就要开赛,题目还是一纸空白,要一个晚上设计出这样的题目,时间紧,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

21日晚上10时,总策划邀笔者和2位工作人员一起讨论,以便突击完成考题设计。受大家提到的“火烧鸡蛋”的启发,作者突发灵感,产生了一个怪想法――“鸡蛋碰石头”――看谁能用鸡蛋把一块竖着的砖头碰倒;晚上11:00,我把如下的“题面”用手机发给了栏目刘剑松总策划。

1 题目鸡蛋碰石头(砖头)。

2 设计与完成目标请用所提供的材料,设计某种结构和方法,用一个鸡蛋“碰倒”1块竖立的砖头。

3 场地安排在一块1平方米的平整的木板上,有3个鸡蛋、2块砖头等共20种物料。

4 规则和要求:

①不准将鸡蛋和砖头包起来,

②每次一个鸡蛋,成功的那一次不准将鸡蛋碰烂,最多3个鸡蛋,

③选手自己摆放2块砖头在木板上的位置。

④评判内容设计是否充满聪明和智慧,完成作业的时间长短,用鸡蛋的数量,砖头是否被碰倒(大面朝下)。

⑤发放题目以后不准提问。

几分钟后,刘总策划发来了短信

“收到!感谢王老师!您太厉害了,一定会很精彩!”

可见,栏目总策划对我设计的方案十分满意。我们如释重负。

物料清单

我马上在手机上打好了第二天做实验所需的“物料清单”。夜12:00,我又将清单发了过去

1米见方的五合板或三合板三块作为工作平台,平整的砖头2块,小榔头1只,剪刀1把,大美工刀1把,0.5m长的直尺1把,配套螺丝刀1把,中号钢丝钳1只,鸡蛋3个,0.5mm粗的线绳1m,3mm的铁钉10个,胶带1卷,2mm厚的A4大小的硬纸板1块,0.5m长、2~3mm直径的小圆棍3根,铅笔2只,A4白纸10张,中号(3cm长0.3cm粗)螺丝钉10个,3cm长的小木螺丝钉10个,4厘米见方0.5cm厚的小方木块4个,50cm长、宽厚1cm的小方木条3根。

开题与思考

拍摄现场设在学校礼堂中央。“品”字型摆开的三块1米见方的三合板上,各摆着2块砖头、3个鸡蛋等物料,每组3人,同时上场,要求45分钟内完成“鸡蛋碰石头”的作业。

七八台摄像机对着现场,专家评委和几十名大众评委近距离地密切观察着选手的每一个动作。发题前,大家可看到3位发明人都站在自己的木板前,面对这20多种乱七八糟、互不相干的物料,一个个紧锁眉头困惑莫解。当看到了“鸡蛋碰石头”这个题目后,又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茫然无措,觉得“头大”!这场面的确是很有意思。

发明人,而且是半年来从近1000来位民间发明人中“过五关”闯过来的“24强”,毕竟比较聪明并勇于创造。大约困惑了5分钟,便开始蹲下来摆弄小圆棍、砖头、绳子……比划来比划去,他们似乎在反复问自己在什么情况下,鸡蛋才有可能把竖着的砖头碰倒,并且鸡蛋不会烂呢?

第一个突破口

12位发明人分为4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做自己的实验。各组3人的工作面距离拉开,以防互相参考。虽然1 2位发明人中,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思路和方法相同,但是,大多数选手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在15分钟之内找到了第一个“突破口”。

首先,题目中说有一块砖头是竖着的,但并没有说要竖在什么地方。其次,对于砖头竖得稳与不稳,没有任何限制。这就为发明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事后采访发明人得知,他们差不多都是循着这样的一条思路――“鸡蛋碰砖头”而不烂,这砖头一定要非常容易地被碰倒才行。要想很容易被碰倒,这砖头一定要摆放得非常地“悬”!

于是,只见他们有用小木块把砖头垫“悬”的,有将砖头放在圆棍上使之很“悬”的,有将一块压在另一块边上很“悬”的……办法不同,却都使砖头摆放得“悬之又悬”,只需轻轻一碰便会倒下。

尽管砖头很硬,当它的状态和形势发生变化时,也可能不堪一击。

当然,也有选手过了20分钟,还找不到“把砖头摆悬”这个关键点。

找到第二个突破口

坚硬的砖头,由于出了“状况”,竖得很“悬”,便丧失了优势,很容易被鸡蛋轻轻一碰就倒下去。

但是,碰哪里?怎么碰?如何保证碰了以后鸡蛋完好无损,便成了下一个有待突破的难关。

在这个点上,12名选手设计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用两根细圆管在砖头中部架了一个“轨道”让鸡蛋滚下去碰,结果砖头倒了,鸡蛋也烂了,有的让鸡蛋沿着接近地面的“导轨”,冲击砖头的下沿,结果砖头没倒,鸡蛋先烂掉了,有一位在“悬乎”的砖头上方架了一个三角架,架子上吊下一个圆筒,再吊一个鸡蛋,拉开鸡蛋冲击圆筒,圆筒确实碰倒了砖头(这个方法离标准答案仅仅一步之遥)。

其中,有一位学机械的发明人,更是大费周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他用那些个材料,做了一个“机械放大器”,让滚下的鸡蛋轻轻碰着一个销钉,销钉释放出一个“悬挂的重物”,然后由重物将并不“悬”的砖头碰倒(所有的办法中,这个办法的原理是最“科学”的,但是太复杂了)。

另有一位最先“举手”报告即将“完成任务”的发明人,使用了最为省事的方法他手里拿着鸡蛋,用鸡蛋直接推倒砖头,这当然不算成功。

还有一位发明人用胶布把鸡蛋吊起来,用手捏着线,在“悬乎平”竖着的砖头的内侧面上“蹭”了几下,砖头便倒下了(因为“蹭”不是“碰”,理应不算成功)。

评判结果

节目非常好看,令观众心情紧张。“鸡蛋碰砖头”的方法,12个人各不相同,所以,很有看头。其中,

真正符合题意和未能完成的各有1/4,而砖头虽然倒下,不严格符合题意的约有1/2。评判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 间接碰撞勉强算数。题目是“用鸡蛋碰倒砖头”,并没有刻意强调是用鸡蛋直接碰在砖头上呢?还是碰着别的物体后,间接地倒下呢?题目没有强调鸡蛋与砖头必须“肌肤相亲”,所以,间接碰倒也勉强判为“完成”。

2 题目要求的是“碰”。恐怕中国人对“碰”字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差异,“碰”和推、挤、蹭,是有明显区别的。“碰”必须有一定的速度和“行程”。也就是说,鸡蛋必须离开被碰物一定的距离,鸡蛋必须处于自由状态并以一定的速度“碰”向砖头,使砖头倒下。

3砖头倒下的定义是大面朝下,倒下后不能压在别的物料上,砖头倒下后鸡蛋不能有任何破损。

4 物料总数有20种之多,这就给选手们提供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完成作业的路径并不唯一。实际上正是这样,有的用了5―6种,有的用了15种以上。

最好的发明最简单

面前摆着20种物料,物料多的确是误导了一些发明人,以为都得用上,使不少发明人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

其实,在笔者设计这个比赛的时候,是预想了2个标准答案的。

第一方案将一个砖头立着放在另一块砖头的边缘上,尽可能地少压一点,摆得非常地“悬”(风一吹就会倒!),然后,将鸡蛋用细绳栓起来,线头留开10厘米左右的长度,用两条圆棍斜方向架着或用手拿着两根棍,让带绳的鸡蛋从圆棍形成的“导轨”上斜冲下去,将砖头碰倒。只要绳子的长度让鸡蛋刚刚好能触到砖头,就能保证既能碰倒,鸡蛋又不会破,受绳子长度的限制,当然也不会掉下去。

第二方案砖头竖立放置的情况与第一方案相同。在其背面,用圆棍支起一个“下框”形的架子,架子中间系上细线,细线一头绕在鸡蛋上并用胶布固定。只要距离适当,让鸡蛋成为一个“单摆”,摆幅只要能达到竖起的砖头的上端,轻轻一推,鸡蛋就会“碰”到砖头上,砖头倒下了,鸡蛋仍然用线系着,这就是典型的“鸡蛋碰石头”。

可惜全场的12位发明人,都没有使用两套标准答案的方法,只有两位仅仅相距半步之遥!虽然发明人一般都是些聪明人,但在某些场合他们也有些“笨”。这是因为他们前面没有路,他们只能探索,科技创新的路是许多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真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比赛现场,一个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 我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王老师,还要什么导轨呀,架子呀?太复杂了嘛!只要把鸡蛋栓在线的一端,一只手提着线,另一只手推动鸡蛋向砖头上轻轻一碰,不就结了吗?”

天啊!她太有才了!居然超出了作者的预想,居然高出了标准答案的水平。由此可见“最好的发明最简单”。

顶尖的正确答案竟然如此简单。不就是这张“一捅就破的纸”吗?居然让我们的发明人,一个个绞尽脑汁,一个个满头大汗,反复实验了45分钟,多数人不能得满分!这是很值得研究和体味的。

篇11

“智”是指“聪明,有见识”。“智”字可以衍生出许多词汇,如智慧,是指具有分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能够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内容;智商,是指智力商数,其公式为:智商=智龄÷实足年龄×100,如果智商在120以上者为聪明,100左右者为正常,低于80者为智力低下。总之,“智”就是聪明机敏、明事理、有见识的简称。

从养生的角度讲,“智”又有“大智”与“小智”之分。“大智”者,懂得“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摘自《黄帝内经》,意思是说:天空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世间万物,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道理,能够自觉地尊重生命,保养生命。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说“和谐的社会应以人为本,人应以健康为本,健康则以预防为本”。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意思是说,圣人(指有非凡智慧和高尚道德的人)对待身体健康的态度是,不要等到已经患了疾病再去治疗,而是要在没有发生疾病前就应该积极地进行预防;对待治理国家的态度是,不要等已经发生了动乱再去治理,而是要在没有发生动乱前就应该积极地治理。如果患了疾病再用药去治疗,发生了动乱再去治理,就像感觉到渴了才想起去挖井,已经发生了战争才想起去铸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此言者“大智”也。

“小智”者以功名利禄为第一位,而且将健康与生命放在第二位。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位非常聪明的人,他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有“智圣”之称。然而从养生角度讲,诸葛亮之智只能算是“小智”。诸葛亮的格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并没有把健康放在心上。他一生谨慎小心,军中之事无论巨细,事事过问,对手下人做事总是不放心。杨曾劝道:“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意思是说如果你总是事必躬亲,将会身体疲乏,精神困倦,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成,提的问题不能说不尖锐,诸葛亮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三国后期,蜀魏交兵,诸葛亮派使者到魏营,魏军的统帅司马懿不问两军的军事问题,而是与蜀军的使者聊起家常,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工作情况。使者告诉他,诸葛亮公务繁忙,从来都是晚睡早起,连罚打士兵二十军棍这样的事,都要亲自处理,而且饭菜吃得很少。司马懿听后马上得出结论:“亮将死矣。”果然不出所料,诸葛亮在不久的撤退途中,便呕血而亡了,终年54岁,还不够退休年龄。试想,诸葛亮如果注意养生保健而活到80岁,恐怕西蜀国还能支撑几年。所以,称诸葛君为“小智”。

智者寿从何来

“智者寿”出自《孔子家语》。智者,是指学识渊博而明智的人。在《黄帝内经》中有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意思是说,“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都能活过百岁,而动作也不衰老。当今的人,年龄才过五十便显得动作衰老而迟缓,是时代变化造成的?还是人们自己因失去了好的习惯造成的呢?”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说,远古时代的人,能够懂得养生方法,会按照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安排生活习惯,并符合养生方法,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所以能形体与精神都很好,能够活至人类的自然寿命,超过百岁而去。而现在的人则不然,把酒当水喝,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当做正常事做,酒醉后纵情,耗空肾中精气,使自己的真气耗散。不知道人体的精气需要饱满,不知道要时时保养自己的精神,只贪图一时快乐,而置于生死而不顾,起居无常,所以才五十岁就衰老了。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所称的“上古之人”只是假设,而提出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是智者长寿的根本。

洪昭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四种人:第一种是聪明人:他们主动健康,投资健康,结果健康增值,健康长寿120岁;第二种人是明白人:他们关注健康,储蓄健康,结果是健康保值,平安90岁;第三种人是普通人:他们漠视健康,无动于衷,结果是健康贬值,带病活到七八十岁;第四种人是糊涂人:他们透支健康,提前得病,提前死亡,结果生命浓缩,只活到五六十岁。提倡每一个人都要争取做聪明人,最起码要做明白人,不能满足于做普通人,绝对不能做糊涂人!可见大道至简,古今相同。

智者寿的医学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保养生命,一定会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调节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适应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起居有常,时时注意调节自身与外界的阴阳平衡,就会不患疾病,健康长寿。其实“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二十一个字,包括了传统养生学的精髓,值得我们细细地体会,认真地实践。

智者寿的实例

我国的著名生物化学家――郑集教授,1900年5月6日生,四川南溪人。郑集教授一生致力于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为我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古稀之年开辟了衰老生化机制研究,提高衰老机制的代谢失调学说,奠定了我国衰老生物化学的基础。2004年,已经104岁的郑集教授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授予“21世纪最有成就奖”,并入选该中心编撰的《世界名人传记专集》。

郑老曾自作《生死辨》一首,可见其是大智慧者:

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

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

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

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

篇12

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幸福不会从天降,健康不会自然来。健康是需要智慧的,健康是必须管理的。

关注健康

一位清纯美丽的18 岁少女,拿着一首自撰的小诗: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 . . . 走进了著名导演王扶林的办公室。王导眼前一亮,“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林黛玉的扮演者非她莫属!3 年后《红楼梦》热播长城内外,享誉大江南北,陈晓旭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角。2007 年,“ 林妹妹”香消玉殒的消息不胫而走,一颗美丽的流星,划过寂静的夜空陨落了, 她死于乳腺癌,年仅42 岁。

感悟:乳腺的肿瘤是位于体表的肿瘤,1厘米 以上的结节是可以自我检查、自我发现的。我们要学会定期的、仔细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或者每年做一次双侧的B 超、钼靶检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早期发现病灶并进行治疗, 别说保命,保乳也是可能的。

自我检查的方法是:平躺于床上,五指并拢用手指的前半部平放于上触摸,不要抓捏,以为中心,将划分为四部分,按外上外下内下内上乳晕区腋窝方向紧贴皮肤做循环按摩,检查时用力要均匀,以手指能触压到肋骨为宜,检查有无肿块、触痛、淋巴结肿大等,并注意有无溢乳及变形。

关注肠道健康

均瑶集团的总裁王均瑶,16 岁离乡背井,开始了闯荡商海之旅。在他22岁那年,为了跑业务,直至年根才歇下脚,想乘火车回家过年,已经无望,无奈之下,他和乡亲们以双倍的价格包了一辆大巴,1200 公里的车程,把大家累得猴死。王均瑶说:汽车可以承包,土地可以承包,为什么飞机不能承包!赶明儿我就包飞机,大家听了不由得笑起来,都觉得他是痴人说梦!1991 年王均瑶25 岁,“安24”民航客机从长沙机场腾空而起,从此开辟了中国建国以来私人包机的先河,之后又承包了400 个航班,并成立了“天龙包机有限公司”,“胆大包天第一人”的称谓由此得名。2007 年王均瑶因肠癌而去世,年仅38 岁,令人痛心而惋惜。

感悟:人体的管道系统中,除了血管(动脉、静脉)、淋巴管,肠管要算最长的了。

气管、食管、椎管、输卵管、输精管、输尿管、胆管、胰管、尿道、阴道都不能及,更不要说那些细微的管道,鼻咽管、鼻泪管、咽鼓管等,肠管有病切除一两米,甚至更长,都是可以存活的。

大便检查、消化道造影、肠镜检查,都能早期发现疾病并治疗。

三天不吃含有红细胞的食物,如动物红肉、内脏、血液等,行大便常规及潜血检查,可发现肠炎、肠结核、肠肿瘤、肠溃疡等疾病;简单的指诊,可发现直肠良、恶性病变,全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和胶囊内镜检查,则可以发现从食管到肛管整个消化道的疾病,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的目的,何至于早逝呢?

关注宫颈健康

李媛媛,多次荣获“金鹰奖”、“百花奖”,是一位深受广大观众爱戴的影星。在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中扮演林婉芝,在电视剧《围城》中扮演苏文紈,在电视剧《世纪人生》中扮演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 她美丽动人, 深沉睿智,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0 年,39 岁的李媛媛,龙年生了一个“ 小龙子”,成就了她作为完美女人的宿求。中年得子, 来之不易,她和她的丈夫,家人,亲朋好友以及喜爱她的观众欣喜之情达到了沸点!2002 年,李媛媛走了,告别了咿呀学语的幼子,告别了丈夫家人,告别了亲朋好友, 告别了观众, 告别了令她眷恋的美好社会, 匆匆止住了41 岁的脚步…… 丈夫、家人、她的亲朋好友,以及喜爱她的观众,悲痛之情达到了冰点!李媛媛病逝于子宫颈癌。

感悟:子宫颈在人体中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器官,一部分位于盆腔内,一部分突露于阴道内。这一特征有利也有弊。

利也,可看、可触、可检,有病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治愈。弊也,由于、流产、分娩等创伤,不同程度破坏了原有的解剖防御功能和微生态环境,不清洁时极易招致细菌、病毒感染,成为多种疾病的集结地。

子宫颈癌是目前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明确病因的癌(人瘤病毒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是第一个可以根治的癌,也是有望被彻底消灭的癌。因此任何女性都不应死于这种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

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院士曾说过:子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但它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

“三阶梯”筛查是目前国际通用的防治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即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组织学病理检查。

其中组织学病理检查是宫颈癌确诊的最可靠依据。也有将宫颈细胞学检查与HPV-DNA 检测相结合,设为一线预筛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或早期治疗。

提高健康意识

陈晓旭、王均瑶、李媛媛以及我们身边许许多多英年早逝的人们,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呢?他们是没有文化?智商不高?居住边远?交通不便?囊中羞涩? 就医无门? …… 我想都不是,是缺乏健康意识。

而健康意识是健康智慧的第一要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作为最聪明、最高级的动物体,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觉地、主动地珍爱生命,呵护健康,也只有人类才会具有这种意识,且有条件,也有能力将这种意识付诸实践。

健康智慧即“健商”(HQ),早在2400 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即已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圣,是聪明的意思,圣人,是指聪明人,也就是说:聪明人,不是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就要去防病。这一理念,是我国古人先于世界各国最早提出的“健商”雏形。

篇13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是环境文化。君子修其身必先修其表。这句话似乎用在这里也算贴切。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很难锻造出优秀的学生。当然,这环境不仅是指学校的景观环境,我想更应该注重的是人文环境的建设。

二是活动文化。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一定的载体,这载体便是活动。但目前为何学校活动频频,教师疲于应对,学生懒于参加呢?原因恐怕还在组织者的观念上,很多活动做了便做了,没有挖掘活动背后的东西,没有将活动做到极致,以至于以追求活动数量与项目,而无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

三是制度文化。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制度的改进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需要面临的问题。从刚性制度的推行到民主决策的实行,从制度的强制推行到制度内化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制度文化的建设不可谓不重要。

四是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是学校文化最高层次的建设。精神是一种内隐的东西,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彰显精神的力量,恐怕是我们每一位都要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缺少系统的内在的精神主线的引领。2.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代代传承。

二、怎样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

一是通过活动培养全体师生的责任意识。可以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交换责任田”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先硬性后常态再动态的相互交织的管理方法来“雕塑”全体师生的心灵。

二是创设一块区域。一定要让离校师生在离校之前给学校留下点东西,留下了才会怀念,留下了就有升华,要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进来,营造家的氛围。

篇14

现代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有许多疾病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美国著名的梅育诊所宣布说,他们有一半的病床上躺着有精神病的人,可是用最现代化的方法检查他们的神经时,却发现他们的病并不是因为神经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因为情绪上有悲观、烦躁、焦急、忧虑、恐惧、颓丧等等情形而造成的。而这一切又都起始于烦恼。但人生烦恼又何其多!大者,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小者,担心染上传染病。这些大大小小的烦恼如形成一种长久的忧郁,就会使人吃不好,睡不香,各种疾病也就会纷纷袭来。

怎样才能消烦解忧呢?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能接受既成的事实,就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比如,遇到了烦恼,有三个步骤可以帮助你解脱:第一步,冷静地分析情况,找出最坏的情况将是什么;第二步,让自己去接受它;第三步,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就能泰然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你的烦恼,战胜烦恼也就无从谈起了。对此,帮助过20万个学生解除烦恼的哥伦比亚学院院长郝基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以客观的态度去寻找事实(原因)的话,他的烦恼和忧虑便会在智慧的光芒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引起你的烦恼?2。原因何在?3。有哪些解决的办法?4。你决定采用其中的什么办法解决?何时着手解决?最重要的就是第4条—该怎么做,并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寻找引起烦恼的原因和对其进行的分析,都将是精力的浪费。

此外,有些技巧可以助你消烦解忧。比如,尽管你是个聪明人,你也肯定不能集中精力同时思考几件事情。所以,当你忙着一件事情—哪怕是很简单的事情的时候,就能把折磨人的烦恼从你的头脑中挤出去。再比如,利用平均率摆脱忧虑。也许你很担心骑自行车会被汽车撞着,担心乘飞机时飞机坠毁……可是全世界有那么多人骑自行车、乘飞机,死于失事的人却少之又少。据统计,这种可能性只有几十万分之一。而且还不一定就轮到你,你担心什么呢?根据平均率,你会发现,你所担心的事,99%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如果你想在忧虑征服你之前先征服忧虑,请别忘记平均率,然后问你自己,你的担心,又有多少可能发生?这样你会知道,你根本就没有忧虑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