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笔记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笔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笔记

篇1

1.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对于刚刚接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与他们之前所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所身处的现代科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医学的思辩性思维,也会使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多困惑,造成对中医理论的误解以及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因此,初学中医,亟须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因此,在讲授基础理论课程之前,我们着重《中医学导论》的讲授,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先秦百家思想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及中医学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等,使其能够认识到中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乃至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逐步培养中医学整体的、辨证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基,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融的关系。而一般来说大学新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哲学基础部分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在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等知识予以阐述[1B]。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

1.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内容上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即: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理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各知识模块特点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课程全部内容,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1互动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常用讨论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按照“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贯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2案例式教学: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它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2]。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实录的医案,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因此,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气能生血”时,可以例举临床补血配合补气药治疗相关血虚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的古今医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4配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利用PPT、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方式,综合处理授课信息,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它能把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如经络学说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图文并茂,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3]。

2加深理解,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它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能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中医方药的神奇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观察各种示教模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某些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等,很难如解剖学一样让学生目睹其真实状态,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又难以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走进示教课堂,通过人体经络模拟模型观察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进而总结其走向规律、交接次序及在人体的分布规律等,如此则改善单纯课堂讲授时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舌象仪、脉象仪等各种直观示教模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过动物实验理解中医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尝试逐步引入动物实验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学习阴阳学说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制作阳证、阴证动物模型,观察阳证、阴证两组动物模型的表现特征如神态、眼球、活动及皮肤血管情况,并测量体温、心率的变化,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对比分析两组动物的症状发生机理,从而加深对“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理论的理解。

3强化记忆、拓展知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该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水平测试三个方面。

3.1基础知识学习平台:该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了解,避免听课时主次不分,影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只顾忙于笔记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从而使很多晦涩难懂的中医概念无法真正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把讲稿及全部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而老师也能在保证重、难点知识讲清讲透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如此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2教学内容拓展平台:拓展平台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中医。如千古中医故事、中医大家讲座视频等,可使学生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坎坷历史、中医学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等有一个了解,进而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中西医学比较部分通过对中、西医学的医学模式,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各自诊疗疾病的特点等方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并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方法手段弥补中医的不足;案例教学内容可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新研究进展部分则结合现代知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剖析,这样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知识,弥补中医理论较抽象、难理解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篇2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现状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一、中医学教学之现状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弱

鉴于目前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安置现状,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时,有着明显不同的职业学习动机。对于现代医学专业而言,学生们通常表现为积极地去了解所开设的每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学习目的性很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该门课程对今后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多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听课、记笔记,力求教师少讲少考,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1]

2.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的特性造成学生理解和认同度不高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在辩证思维、演绎思维逻辑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具有理解困难、内容抽象、容易混淆、文字难懂的特点。而现代医学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此外,中医学课程一般安排在西医学课程后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脾”、中医的“肝”进行比较,对“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感到不可思议,拒绝认同;并认为中医是“玄学”,甚至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否认中医学的科学性,理解认同感差。[2]

3.认知模式不同,学习难度较大

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辩证思维和演绎逻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现代医学中对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到中医学对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不适应,常常会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内容难以理解、记忆。[3]

4.实践机会不足,降低就业能力

中医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然而目前大多数西医院校在安排课时时,课堂教学大大多于临床见习教学,学生们临床见习示教机会较少,导致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的难度大大提高,而实践机会不足则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降低,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情。[4]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学而有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基本标准。目前关于中医学教学提出最多的问题是教学时数与教学目标不相匹配的矛盾,即目标大,而课时少,使得学无时效。要解决这一矛盾,要么增加足够的课时,或调整教学目标。鉴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课时整体偏少,且偏重于现代医学,因此通过增加课时来解决中医学面临的问题尚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调整教学目标。而调整西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教学目标,应本着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记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辩证过程。通过对祖国传统医学产生与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的分析,对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技术与应用实践的介绍,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为其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使广大学生明白中医学可能会给他带来哪些方面的帮助,在日后临床工作、科研中能够找到与主攻专业的切入点,使学以致用。[5]

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围绕正确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中医学教学方法:

1.引入中医学现代研究成果,深入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典籍浩如烟海,理论抽象深奥,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在适当地引经据典的同时,如果做到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过程中,西医认为,小儿遗尿绝大多数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的中枢功能失调,而中医理论则认为小儿遗尿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故用补肾固摄的方法,每每能奏效。在讲授以上例证的同时,笔者还要提醒学生:虽然肾的研究显示,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关,补肾确实能抗衰老。但中医学认知的肾与现代医学中的肾,还有很多不同点,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否则,容易导致错误的思维模式。运用这种讲授方法,使学生对中医藏象的特点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医学的教学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础内容,又包括中医内、外、妇、儿和针灸等临床内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中医学的精髓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中医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集声、像、色、光于一体的技术特点,把中医的特色和亮点充分展示给学生,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视听形成全方位的冲击,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中医的好奇心。如在中医学第一节课,我们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华佗刮骨疗毒、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甲流感和当今中医药、针灸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优势发展的概况等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来激发同学们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6]

3.利用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实践融入中医基础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考虑采用专题讲座模块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时下流行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由简如繁,由浅入深,向学生讲解中医学相关知识。在该模块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清楚一点,让学生感兴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加以强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达到教学要求。[7]

4.再现诊室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最难建立的是中医的临床思维,医学院校的中医专业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养成这种辩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因此,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学会善于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呈现诊室真实情境,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通过反复强化、讨论、分析、总结、充实、提高,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接轨。

结论:

由于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融合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与医学思想,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手段,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学科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并具有特色的医学人才。[8]

参考文献:

[1] 杨福家.开放与远程教育学习: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R】.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

[2] 卢传坚.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8

[3]倪建俐,阎秀菊,吴敏.论中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4)第15卷第2期

[4] 郑为超.西医院校在中医学教学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基层医药,2005(7)第12卷第7期

[5] 冯桂梅,吴强,方美善.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实践.中医教育,2001,20(1):35-36

[6] 魏铭,刘丽华,袭柱等,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医教育,2001,20(5):44-45

篇3

根据医院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结合护理部20xx年部署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计划,特制定20xx年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1、加强病区护理管理,在我院护理部的领导下以创二甲医院护理要求为目标,保障护理安全,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积极配合护理部加快专科人才的培养,并做好我科护士的量化和绩效考核工作,加强增收节支,创造护理经济价值。

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3、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到位,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4、加强重危病人的管理,把重危病人作为科室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5、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等,对她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6、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护理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7、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8、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每月组织病人召开工休座谈会,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9、加强管床护士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护患沟通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护理部工作计划10、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不断修改完善各种护理质量标准,并组织学习,按标准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11、护士长定期与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整改,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每月对质控小组检查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12、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按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抓好护士的三基及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工作,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

具体措施:

1)、组织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理核心制度。

2)、制定我科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并组织学习,完成中医自学笔记一万字。

3)、制定中医业务学习计划,中医技能操作计划,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计划,并准备好课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成绩。

4)、护理查房时提问护士,内容为中医护理常规,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

5)、利用科晨会提问医院护理核心制度及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使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6)、每周进行中医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内容包涵(病房管理,危重病人管理,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安全)并提出整改措施,总结并持续改进。

7)、每月举行一次中医护理查房,指导做好危重病人的中医护理,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

8)、经常复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知识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护士应急能力。

9)、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仪器的使用,加强急救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平时加强对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设备的完好。

13、抓好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对进入的每一批实习同学,都要给予科室的岗前培训,并制定实习生带教计划,予以专科知识讲课,进行专科理论和操作考核,护理体温单的绘制及护理记录的书写,合格后方可离科。带教老师必须认真带教,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

14、加强护理员,清洁工的管理,抓好病区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病房干净,厕所无臭。

总之,我们要在医院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以创二甲为目标,使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护理工作计划范文二

20xx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是在20xx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内涵,以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为主题,以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契机,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在总结上一年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 20xx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计划。

1、修订各种制度、标准

继续完善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临床护理服务规范及标准。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检查标准与方法,完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与督查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严格落实《护士条例》,严格执行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单独上岗护士有执业证并注册。

2、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按护 士规范化培训及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抓好护士的三基及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工作,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

具体措施:

1)、组织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理核心制度。

2)、制定我科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并组织学习。

3)、制定中医业务学习计划,中医技能操作计划,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计划,并准备好课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成绩。

4)、护理查房时提问护士,内容为中医护理常规,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

5)、利用科晨会提问医院护理核心制度及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使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6)、每周进行中医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内容包涵(病房管理,危重病人管理,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安全)并提出整改措施,总结并持续改进。

7)、每月举行一次中医护理查房,指导做好危重病人的中医护理,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

8)、经常复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知识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护士应急能力。

9)、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仪器的使用,加强急救设施的常规检 查意识,平时加强对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设备的完好。

3、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等要素,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分层管

理,体现能级对应。明确岗位职责,小组内不同层级护士能力互补,满足患者的需求,护士之间相互合作,低年资护士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工作。每个护士分管一定数量的患者,每名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提供全程全面整体护理服务,履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职责,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护士不在班时交由本组其他护士分管,保证同一组病人护理的延续性。常态情况下,护士在病房或病人身边,把工作站前移到病房,配置流动治疗车,车上有病人需要的护理用具,减少来回走动时间,定时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认真执行床边交接班。

4、加强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1)、加强病人重点环节的管理,如病人转运、交接、圧疮等,建立并完善护理流程及管理评价程序。抓住护士交接班、每月一次的护理查房等关键环节,加强护理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2)、加强护理安全监控管理,每月组织科室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及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措施与改进措施。

3)、加强科室管理。每周对科室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历文书书写、分级护理、消毒隔离、中医护理等进行检查,每月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开会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5、夯实基础护理

切实做好基础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病人,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满足住院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基本生活照顾需要,增加晨晚间护理时段的护理人员,主动帮助患者进食、饮水、服药、翻身、拍背等,实行关爱式的基本生活照顾,切实让患者体会到优质服务。

6、落实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贯穿患者入院、出院的全过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教会患者适合的康复训练,让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7、开展满意度调查,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改进

大力开展满意度调查,每月召开护患沟通会,并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以了解优质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患者对服务的感受,对患者提出的有待改进的方面科室及时进行分析整改,使薄弱环节得以及时纠正,以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改进。

护理工作计划范文三

手术室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操作性强,要求手术室护士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熟悉的操作技能。手术室的医护合作是处于手术时紧张,焦虑的应激状态下跨科室的医护合作,手术室护士要做到准确而默契的与医生配合,不但要求护士应有对此种特殊合作关系的经验,而且要熟悉医生的工作习惯,且手术室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要加强常规手术器械准备和配合,我在术前准备常规器械时,要善于观察,配合手术时注意总结和记录医生在手术中对使用器械的特殊要求,力求掌握一些特殊器械的具体使用方法。我制定了适合本手术室特点的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早会、报纸、网络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积极拥护医院以及手术室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严格以一名优秀护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病人的满意度为标准,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二、工作态度方面

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我要做到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流程,遵守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时刻注意保持消毒无菌观念,做到不怕苦累、全天侯待命以应付突发事件。树立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团结同事,以工作为中心。坚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与手术医师密切配合,积极协作,打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完成。

三、专业技能方面

在工作中能积极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熟练掌握护理急救技术,抢救程序及抢救药械的使用。日常做到严格查对,严谨细致,杜绝细小差错事故的发生,在保质保量完成手术过程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新业务的开展。

篇4

近些年,许多中医院校也陆续开展了PBL教学法的引入工作,分别在多种课程的教学中试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基础课方面聂金娜,王洪武等在《内经》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7,8],《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宋琳等人的探索[9],贾玉梅等把PBL教学法与层次递进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研究[10]。卫向等把PBL教学法应用于《方剂学》的教学中[11]。万生芳则通过研究PBL教学法与传统授课方式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的优劣性[12]。在临床课方向,王秀莲等在温病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取得了的较为满意的结果[13]。孙晓敏等在中医内科临床带教中进行了PBL教学模式的探索[14]。王清等将其应用于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15]。李佶等则在《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16]。在针灸教学中,则有辛昕、穆艳云等人的探索[17,18]。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虽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PBL教学法在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的牢固性、全面性方面要稍差一些,但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主动性方面则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19]。这些探索研究均证明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变单向思维方式为多向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

PBL在中医学教学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还有助于基础学科与临床之间的纵向联系。在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但PBL至今没有全面展开,主要是因为其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下几点主要问题:(1)思想认识不足。PBL是一种新的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人们对其了解不多,疑惑不少,教师的理解程度及PBL的多变性,使一些教师存在疑虑。也就是说人们对其存在观念上疑虑,是否有改革的基础,即教师培训问题。(2)现行资源不足。为试行和推广PBL教学法,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设备、教具等,还需要有充足的教师,即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3)教材的不足。国内中医学院校教材的编排体系一直适用于传统的教学体系,若重新编写教材,教师不愿舍弃大量内容,不愿打乱旧的体系。所以说存在着重新编写适应PBL教材的问题。(4)学生条件上的不足。国外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与我国差别较大。我国小学、中学阶段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若突然变为PBL,强调自学能力,会使学生短期内无所适从,这其中存在着学生接受性的问题。(5)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偶尔师生相互交流。新的教学法应该有新的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模式才能适应PBL,即存在着教学模式建立问题。总之,由于我国国情以及中医教育的特殊性,以及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近年来PBL在我国的中医教育领域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均是小规模地应用于单一的学科中,尚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综合性课程。

2对策与展望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课堂老师教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开发学生主动性的PBL教学理念。教育的主管者应当在条件成熟的课程、班级与年级积极开展早期PBL教学,并为其提供足够的师资、经费、场地与相应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建立PBL科学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应当是教、学双方参与的,从长远角度它应当着眼于中医学生长期培养,是基于此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生的;从短期角度也应当是考察此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中医学生以中医的思维方式处理中医学问题的,而不应该只是对本课程学生书面学习能力的体现。第二,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由于中医学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其许多理论不如西医学那样有唯一答案,如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很多是我们现代学者从经典著作中提炼总结而来的,而很多理论在原著中并无如此简洁的论述。一些理论中医学也存在各家学说,甚至《内经》中不同篇章对一些理论的阐述也存在不一致之处,且基础课程的开展往往在低年级展开。如这时贸然采用PBL教学方式反而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因此,我们认为在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不宜直接采用PBL教学法,而应是引入PBL教学理念,在以传统教学教师课堂全面系统的传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又可以给同学们推荐一些主要参考书目与讨论主题,以便于同学们在牢固掌握课堂内容的同时又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主动学习、分析的精神与能力,拓展视野,为将来高年级临床课程的PBL教学培养基本的素质。等到了高年级临床课程学习时中医学相较西医学上述的劣势反而成为了中医学PBL教学的丰富资源,也是训练中医生成长为合格中医师的提前演练。

篇5

本文针对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要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培养多元化中医人才的机制,促进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

【关键词】

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系统地规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和运行方式。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包括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规定;二是过程要素,即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运行方式,包括教学模式;三是制度要素,即为确保教育系统按预设的程序运行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教学制度和机制,如学制、学分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要素是有机的整体,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这三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在中医教育和中医院临床实践中也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原则。目前,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中五年制中医本科仍是中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形成了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培训了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西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使得中医人才的成才过程面临巨大压力,现有的中医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医教育使得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全方位的培养。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予以归纳总结,期望能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借鉴。

一、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医学的基础课、临床课、经典课等都是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开设的,本科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理论教育之初基本上没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没有前期课与理论课、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明确界限。目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西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遵循的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尤其是经典条文更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领悟,反复强化和训练,对同一概念、方剂、治法的多次学习,不能笼统地认为是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编写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中医专业的学生既对经典中医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够加强临床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中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中医专业授课教师的主要弱点在于临床实践经验功底浅,缺乏中医诊疗经验,而这一弱点对培养中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中医学的产生来源于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而成功,李时珍遍访各地才成就《本草纲目》等等。在中医学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其理论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例才能使学习者有所领悟。这是中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医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外,在教学实践上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医学生在中医院实习的条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病种相对单一或是病人较少,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讲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实习阶段不能或很少见到。二是学生自己进行诊疗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较好、病人较多的名师,实习生也是以抄方为主,试诊的机会较少[2]。三是带教中医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医带教老师中医理论或中医诊疗能力不强,或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四是实习中病人对中医实习生认可度低于西医实习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认为中医师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才可能自如运用中医技能,故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上较西医实习生更容易受到病员的拒绝或推辞,实习生更少实践中医技能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群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医医院在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并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1998年,当时国家教委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在调整和完善。多年来,泸州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培养模式,在坚持和丰富“培养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涵下,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为此,确立了“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巩固中医专业思想,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以及增强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临床工作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首先突出了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要培养“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发挥中医临床独特疗效的中医名家思想,针对此目标建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1)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中医教育规律。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张新仲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自学成才这几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密切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要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的从医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泸州医学院根据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对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耳鼻喉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辅修制培养方式。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中医内科、经典学说、方剂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对每个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对《名家学说》等考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进行课程规划改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近年主编、参编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基础、中医儿科、方剂学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再次,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2008年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皮肤性病学和中医耳鼻咽喉等专业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双导师制度设立理论导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跟随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学习中医诊疗技能。

(2)加大中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中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所在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中医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注重青年中医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师资人才梯队,通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跟师带徒等师承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和继承,加快青年中医教师的成长。二是建立中医教师进临床工作制度,中医青年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了临床诊疗工作,使之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将生动鲜活的临床病案带到教学中,临床生动的病案实例更有利于激发中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巩固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三是开展各类兴趣活动,让更多的中医名家走进课堂。医院和学院开设了“名中医大讲堂”和“我和名中医对话”以及“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浓厚中医学习氛围,促进中医人才的成长。

3、构建培养多元化中医人才的机制

(1)中医人才批量培养。医院实习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基础教学阶段对中医人才全面进行中医基本理论教学后,进入临床实习时,主要加强对其中医基础理论的运用、基本诊疗技能与医德医风的培养,要按照国家初级中医临床人员培训原则,参照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对中医实习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中医基础知识内容,使实习更具科学化、标准化。[3]只有搞好面上的中医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提高中医队伍在医院医疗服务中水平和中医学科的竞争能力。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接受整体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后取得了较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本院中医本科毕业生参加2011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考试平均分为396.8,远远高于全国考生平均分360.27;考生通过率为80.16%,高于全国考生通过率52.62%。

(2)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培养。在对中医实习生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的培养。重点人才的培养是在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培养后选择一些人才苗子进行个性化的重点培养,原则上是从实习生中选择中医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娴熟的人才苗子,为其设立成长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其扎实的中医思维方式,掌握西医临床基础知识和技能,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实施步骤,建立评价标准。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建立中医个性化人才实习培养评价标准。个性化重点中医人才培训在名中医老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撰写学术论文论著。加强临床实践、临床临证和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写出临床病案、跟师学习心得,对名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进行揣摩、研究、整理、提高,使其早日成长为人才。

(3)建立双导师运行制。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双导师运行制度。即在参加理论学习时选择理论教学的导师带教,在完成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培训后在进入临床时间阶段时遴选副教授、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老师作为实习带教老师,在带教导师的选择上注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每名导师指导3-5名学生,一、二、三年级学生由基础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四、五年级学生由临床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在学习中注重固定与转移相结合。在第一学期末,由辅导员将各导师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临床方向或者执导课程公布给学生,同时将学生的入学成绩、平时表现、特长等公布给导师,双方自愿选择,再统一调配,给学生指定导师,师生见面,一起制定下学期的指导计划。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第2学期-第4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特点,由专任基础导师完成相应的指导计划,第4学期末由第一导师负责引荐学生给第二导师,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的学习。此阶段导师要求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针对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对学生选修课程和选择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组成由导师指导的科研小组,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数据处理和写总结报告的能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开展基本科研实验。学生需要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撰写学术论文。第二阶段(第5学期-第8学期):由指定的临床导师完成指导相应临床课程的学习以及临床见习。第三阶段(第期-第10学期):由其所实习科室的相应科室的指导老师完成,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临床各科考试,在导师的指导下临床病例分析、综述或相关方面论文撰写。

中医本科新生实行导师制与高年级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择优试行导师制相结合,做到专任与统管相结合;小组与大组教研相结合;竞争与淘汰相结合。通过双导师制度运行,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理论教学向临床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中医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就业单位满意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4)中医科研能力培养。在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临床中医人才评价标准进行中医科研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泸州医学院和附属中医医院开展了学生科研能力指导培训班和学生科研课题实践活动,要求中医本科生在大三时由专门带教老师指导,开展中医科研的学习和探索,培训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科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工作。此举收效甚好,既带动了中医本科生的科研积极性,又给科研指导老师以新的研究方向,也浓厚了学院的科研氛围。

展望21世纪,传统的中医学必将以其返璞归真的自然取向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焕发出新的活力,辨证论治的精髓也将不断为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贡献。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将给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带来更多的途径,中医个性化人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人才培养和成长,更有利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袁宝权,罗祥云.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25.

篇6

关键词 针灸推拿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中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医教育的模式也在逐步改变,尤其是对学生在临床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讲授各个知识点,照本宣科,教学手段枯燥乏味,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而且重于理论讲授,轻于实践技能。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的听课、做笔记,使培养的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状况。而学生由于对于践技能掌握的欠缺,直到临床实习或是参加工作后才会逐渐显露出来,直接影响到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针灸推拿专业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特别是突出手法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该学科的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摸索并创建了培养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确立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办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根据国内外中医院校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手法技能精湛,适应面宽泛的针灸推拿人才。

2 完善教学环节

在培养模式中,注重“教”与“学”两方面的共同提高。“教”即与教师授课工作有关的各项内容;“学”即与学生学习知识有关的各项内容,这是教学工作的两大主体。

2,1 理顺课程设置理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顺教学体系,调整课程设置。

1、在大一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后,将《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经络腧穴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提前至大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使学生能够尽早掌握实践技能,增强学习兴趣。大三大四接触专业临床课,大五到医院实习。

2、根据临床工作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加实训课的学时数,删减理论课的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实践技能的时间和机会。

3、通过进修、听课、集体备课、继续攻读硕博学位等制度的建立,全面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4、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应用多媒体授课技术、实行网络授课、采用提问式、模仿式、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PBL式等多种教学法,提高课堂授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购买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教学设备、教辅书籍等,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

2,2 提升学习兴趣,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学习。

1、在学习《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的课间,提前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对临床常见病症和治疗手法有了直接和深刻的认识后,很大程度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2、定期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如举办“针推技能大赛”、“推拿手法演练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实践技能。

3、严格针灸推拿技能实训要求,所有实训课程变大班上课为小组训练,每组配备一名实训教师,力争做到手把手的传授和训练技能。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在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基地、实验实训基地和临床实习基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尤其是实验实训基地和临床实习基地,更是培养实用技能型针灸推拿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学生针灸推拿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安排在医院的后期实习来完成。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技能操作的机会日趋减少;医学作为高风险的行业,涉及到诸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保护病人权益和健康,学生也不可能在病人身上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训强度,增加实训课课时,为学生学习和训练针灸推拿实践技能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教学基地建设,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主要是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发制作《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的教学课件,方便开展电化教学;创建“针灸推拿学术书屋”,购置针灸推拿专业书籍,丰富教学资料;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授课资料,观看授课录像,并开设师生交流互动的学术平台“针灸推拿论坛”,可以随时回答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遇到的学术问题。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接触临床夯实基础。

针对针灸推拿手法练习的实际特点,专门开辟“针灸推拿手法练习室”、“针灸推拿技能实训中心”、“针灸推拿手法训练室”、“模拟医院见习室”、“医院实习”等,创建课堂-训练室-实训中心-模拟医院-医院五环节实训过程,购置手法练习的基本器械,配备针灸推拿手法练习的备用品等。同时,还制定“实训室开放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值班和指导,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针灸推拿手法的训练。避免以往学生理论学习后,直接进入临床所出现的理论实践脱节现象。

4 规范设置考核环节

针对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推拿专业考核方法,提出“1+3的考核模式”,考核由两部分组成“1”是理论考核,“3”是“病史采集”、“基础手法”、“治疗手法”三种途径技能考核,两部分各占50%的分值,任一部分未能达到60分者视为考核不及格。理论考核采取笔试的方式,由试题库随机抽取,手法操作考核分为三个部分。

4,1 病史采集(占考核成绩的30%) 考核时可安排1名模拟病人,针灸推拿专业教师担任考官,考试采取随机安排学生进入考场,并在考试现场提问采集资料,考察学生分析问题、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

4,2 基础手法(占手法操作考核成绩的30%) 根据手法动作形态可分别采用机测法、体感法、目测法三种形式。通过手法测力仪、专业教师的观测评判,综合评定学生的手法操作技能,考查学生的基本功。

4,3 治疗手法(占手法考核成绩的40%) 在针灸推拿临床实践中,治疗疾病是重要的一环,此部分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随机抽取病例,让学生准确叙述诊断、治疗原则、选穴和手法;作出操作。

篇7

课堂拟临床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多年来优质教学的改革成果。《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拟临床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中医内科学》课堂拟临床教学中,能有效地建立学生良好的辨证思维,处理好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临床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学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辨证分析能力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中医内科学》在考研中医综合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有非常大的分值[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拟临床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临床治疗中的要点。

1 课堂设计

以水肿病证为例进行课堂设计,时长2课时,利用15 min引入病证,通过病例实况录像、幻灯图片、文字解读(疾病名称隐去)等教学媒体分析水肿病不同证型病案7例,其中2例为疑难病案,教师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学生在这一环节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归纳,并完成学生模拟临床四诊及其他检查、资料收集(复习诊基理论和技能),以此掌握病证的主位;15 min启发病证归纳,分析病案特征,导出教学病证的病名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解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提问突破重点难点,学生在这一环节思考、领会、记忆,寻找证候共同点,总结临床特征,找出诊断依据及诊断要点,同时掌握病证和鉴别诊断;25 min精讲,分析辨证、治疗要点,治疗方法,方药运用,用药注意事项、临床分型及类证鉴别、疑难证的辨证思维、各证型常用方剂、中草药的归纳方法,教师通过提问、答疑、个别辅导、指出临床治疗注意事项、呈现病症分型、主讲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比较各证型异同,讨论、提问、归纳,记忆学会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找出不同证型的辩证要点、治疗要点,确立证型,拟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复习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相关知识),掌握辨证方法、诊疗原则、方药运用;15 min进行讨论分析启发,主讲病案发病机理、症候机理、疾病转归、经典理论观点及参考书目,教师应巡视、收集问题、答疑、个别辅导,呈现病因病机流程图,介绍教学内容,学生以中医基础理论解释样本组病案病因病机、症候机理,理解病因病机、症候机理、疾病转归;15 min完成病因、转归分析,引入中医预防、调护、历代辨证治疗观点最新临床进展参考书目,教师通过文献综述、引入临床尚未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学生思考、领会、笔记、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结合病案拟临床调护承前启后、激发探究欲望,熟悉预防、调护方法,了解源流、进展;最后5 min通过练习题、病案录像、投影等完成模拟病案诊治,教师进行巡视、监督、评判、答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2014级中医本科学生及针灸专业学生,2014级养生专业学生,累计参加研究的学生共338人,通过分组教学对比,即对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分为拟临床教学观察组与常规教学对照组,开展一段时间教学之后,随机抽取学生的课堂吸收率检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检测内容包括水肿、中风、黄疸、胸痹心痛、痹证5个环节。为了防止心理紧张影响检测结果,对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两届学生心理指标均为合格。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2 教学观察方法与结果

在进行高校生课堂教学中,有4名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即选择了中医本科2013级学生23人,2013级针灸专业学生7人,共30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观察记录,理论注意人数为148人,记录结果见表1。

2.3 心理相关问题的调查方式

为了认识学生对临床试验活动的态度与兴趣,因而采用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来对2013级的学生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发出148份问卷,有效回收利用148份,把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4 学生的学习测验

为了更好测验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大学考试中心必须要依照教学大纲里的规定,拟出符合国家题库的医学题型,试题容量很大,并且要求内容要全面覆盖教材,其中包括全部的试验内容,学生在进行测验过程中,随机抽取2014级学生45份试卷,继而进行试验内容与相关试题的分析并记录好成绩。

3 讨论

拟临床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通过表1可知,高校学生在进行课堂拟临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高,相比传统教学过程,拟临床学生对病因病理的理解明显更透彻,对学习过程中的总结也更加合理规范。拟临床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临床医学难题更好的体现出来,然后教师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与归纳,教师主动向学生提供问题解释并进行问题探索分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更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内科学》拟临床教学法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更趋于健康,大部分医学高校学生对拟临床教学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在拟临床教学下学习更加端正认真,对拟临床教学方法的学习满意[3-4]。拟临床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明显易懂,学生在拟临床教学下可以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并开展临床治疗[5-6]。拟临床教学法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 临床医师; 基础理论; 诊疗技能

Abstract:According to current issues clinicians have to face with, this article presents several measures on how to enhance the diagnostical capability of clinicians. Further study on classical literatures of Chinese Medicine enables clinicians to improve their mind and provides them a condition of relearning. The ability on treatments of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various illnesses will be enhanced through reacquiring knowledge and the enthusiasm of clinicians will be stimulated by the beneficial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ies. This article emphasis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which is reciprocal and will leads to a double wins finally.

Key words:Clinicians; Basic theory; Diagnostical 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 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对学中医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它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它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般而言精通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医师,临床效果良好,反之,只有理论没有临床,或只有临床不注重理论学习的,在医疗方面都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我国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以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等无不在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建树。就现代名老中医而言,他们之所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究其根源,无不精通《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其中许多有指导性的内容能熟练背诵,理解深刻,在临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时往往用经文一语中的,治疗用方,灵活自如,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否则对疾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经典著作有一些偏见,认为经典著作历时久远,文字晦涩难懂,对临床作用不大等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近年来,名老中医呼吁:中医精华的部分在经典著作中,中医临床、科研均应在经典著作中找闪光点。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近年来对传染病的研究,中医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温病学为其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素材;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经称为 21 世纪的第二杀手,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有关郁证的论述,还有专论心身疾病的篇章,为这些疾病的诊治预防指明了方向;再比如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深入学习经典著作一定能寻找出应对各种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现已延续了几千年,但它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只要深入挖掘,就一定能找出治疗疑难杂证的突破点。因此,作为中医的临床医师应该在百忙中抽一定时间阅读经典著作,对其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将平时收集的病例,用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进行剖析,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实践技能,更能为临床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医生的论文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现有的医师临床疗效很好,积累的典型病例不少,但其分析讨论比较浮浅,不能从理论上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究其根源,经典著作读得太少,记得太少。因此,医院领导应为中医临床医师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业务学习内容每月最少有一次是聘请水平较高的、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或者是各科室学术论文的交流,找出欠缺的理论根据,提高中医临床医师对经典著作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诊疗技术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2 为医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业务学习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临床医师可分期分批到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多医师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业务的学习,导致医疗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只知治病,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治病,从机理上很难分析清楚。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有的所记录的临床表现,治疗大法,与用药情况不符;有的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等等,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这些弊端。实践证明,在进行1~2年临床工作后再到中医院校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中医理论,更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分析、解决临床病证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各地中医院校经常举办短期中医临床大夫培训班,请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述中医理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种“回炉”现象值得借鉴。实践-理论-再实践,会使临床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能力大大增强。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快就会将原来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而没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医师,医疗技术平平,见到疑难杂证,束手无策,往往草率行事,将病人打发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中医威信,失去患者信任,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现在有一种现象,基层医院派人外出学习,基本都是去医院学习,而不主张,也没有人愿意去学校进修学习,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实用,即快速见成效,什么药治什么病,只要记住这些,就算有收获,回去就能当好医生。这就导致有些人去医院学习,学会了用某方治某病,但为什么能治这种病?不能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不了解中医个体化的诊疗特点,所以回去后不能把别人的经验针对不同的人灵活运用,仍然于事无补。所以将有1~2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派到中医院校再有选择地学习非常必要。

中医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在这些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将获得新的理论产出,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现各学院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学校毕业几年后再回到学校就会发现,教科书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与临床更加密切,尤其经典著作,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讲明它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观,多媒体的运用,实验课的增加,讨论课的设立,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将临床医生从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又带入一个较以前学习不一样的全新环境,实践证明许多临床大夫非常珍惜再学习的机会,往往都会满载而归。

转贴于 3 正确对待临床科研,不能顾此失彼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要站稳脚跟,走向世界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矫枉过正。当然有些问题并不在临床医生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现无论教学、医疗单位,科研是首务,课题成为聘岗的首要条件,而且必须是课题主持人。在晋升职称中,医生的医疗水平,患者就诊率等理论上说作为考评的条件,但实质还是拿科研说事。众所周知,职称是患者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职称问题在任何单位均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医疗单位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单位就不能上档次,领导着急,群众更着急,很多临床医生为解决职称,不得不去想尽千方百计去搞课题,不管是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只要上级能批就好,上上下下大家都在搞课题。申报课题的大夫上班忧心忡忡担心课题不能被批准,批准了课题的大夫上班还在想着动物实验效果如何?不理想应该如何去弥补?回家大量的时间花在写标书,写论文上,谁还有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医生们被课题搞的筋疲力尽,被论文搞得晕头转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这个病人疗效不好,为什么?医生很少从自己找原因,下班后针对白天看病的结果去看书,去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如何解决呢?中医的实验难做,因为跟现代医学的模式不同, 而“因人制宜”是中医一大治疗原则,医师应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自己如何运用辨证论治规律,通过实施个体化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上,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回访病人,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完善治疗措施,及时总结经验,临床医师应该在自己专长和喜欢的工作中找课题,而不能为课题而工作。作为医院应该为临床医师做这些工作提供一定的时间,上级组织在审批课题时也应该给予考虑。此外,中医评定职称也应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医疗水平高,技术全面,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医生在评定职称时在同等水平中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或者发挥集体智慧,让理论水平髙者协助他们总结经验,申报课题,批准立项,从根本上调动临床经验丰富医生的积极性,这对弘扬中医有一定促进作用。

4 治疗任何疾病必须突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和西医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形成的时代不同,采取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各异,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不无关系。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古代解剖,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临床才能产生卓著的疗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中医治病如果失去这两大法宝,将一事无成。比如现临床出现的“三高”症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降压、降糖、降脂。作为中医大夫,降糖、降压等中药可以运用,但不能刻舟求剑。目前中医杂志上有很多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三高”症收效良好的报道,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借鉴,有机会应该多看中医报刊、杂志,了解中医药的进展和研究动态,不断用中医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在临床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5 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

团队精神值得提倡,中医理论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关系,现全国各中医院校均有相应的教学医院,这对双方的互相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种条件,开展对疑难杂证进行会诊的方式。教学医院与教学单位挂钩,每周进行一次病案讨论,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对病证进行分析,提供思路,临床大夫谈他们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6 小结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成长规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4-02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形式与内涵,造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随着5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规模发展,正在转向核心实力增强的重要发展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渐解放、视野不断拓宽、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从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一、改革的思路与必要条件

1. 改革的思路

几千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师承教育为主。历代名医大家的非凡成就说明了传统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可否认,中医院校教育的诞生,使得在建国之初奄奄一息的中医药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50多年来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是,院校教育存在着它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的中医人才个性不够突出,对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不够”故而使得“发扬不足”。如何解决这一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裹足不前的难题呢?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院校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寻求一种更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2. 改革的必要条件

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来实现,但是中医文化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造就的,它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氛围的熏陶。在现有情况下要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那就是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那些具有中医药背景,并对中医药事业具有一定热情的青年,通过院校教育以及师承、家传的培养,打造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家传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中医文化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中医固有的特性,融合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和家传教育的优点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要实现以上的想法,需要政策和资源上的条件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2007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并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项目;此外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为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改革的实践

1. 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

具体方案是,以现行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为基础,以加强中医人文素质和注重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宗旨,采取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家庭中医教育资源,进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院校――师承――家传”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为“3个结合”。

(1)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即在学生基本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提出新要求。在强调现代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医职业人,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

(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即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采用两条主线贯穿培养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把代表中医集体智慧的共性的知识,通过现代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家庭中医背景优势和学校中医专家的优势,吸取师承教育的精髓,把现有民间及院校的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的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

(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即对学生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加大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比例,通过学校统一安排的“校内导师”(主要指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和“校外导师”分别指导两个途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不但要精通理论更能够灵活运用。

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校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学生院校教育部分、师承教育部分的学习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了淘汰和奖励机制,比如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等就转出教改实验班,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予以报销版面费等;组建了由资深中医教育专家组成的教改班“顾问导师组”,分别负责学生国学和中医经典方面的培养和具体指导;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或国学内容以及临床跟师学习典型性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笔者针对实验班与普通五年制进行了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明显强于普通班。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达到普通五年制高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实验班同学在我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2. 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笔者对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结构更强调构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根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是不牢固的。而西医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以数理化为学科基础,二级分科明显、体系清楚,它的课程体系因而十分完备和清晰,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对于经过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和顺畅。中医相比于西医,是一门更加综合的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双重内涵,其根源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天文学、儒学、道学等。而现有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基础课程缺失,这与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建立的知识体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由此,笔者提出了对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从中医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建构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新的课程体系以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把传统的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中诊、中药、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增加医学流派和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明确专业课即是中医临床各课程,以中医内科学为主线,系统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从临床实际出发,学习其他临床课程,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Ⅱ)课程。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共200学时,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的课间见习等有效整合,分学期、分重点开展实训。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般规律,积累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通过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则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能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整体诊治疾病的能力。由此建立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连贯有序的新的课程体系。

3. 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笔者愈发感觉到,如果能将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前移至高中阶段,不仅能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潜质、将来能进一步学习中医的苗子。北京宏志中学是“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利用政策的优势我校与之联合开办了中医“杏林班”。在高中课程中利用2年时间开设4门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况、增加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

与此同时,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笔者研究的视野。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其中临床实习又应该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中医长学制教育只有七年制1种形式,且只限于中医学1个专业,却既承担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这样的目标给硕士学位定位的七年制中医教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反而达不到长学制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笔者提出在缩减七年制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开办九年制岐黄国医实验班。该班采取本科5年与直接攻博4年相结合的模式:前5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4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进行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为达到培养目标,学校为本班学生每人配备1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跟最有名的医师随诊学习。

三、改革的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中医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一期改革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到二期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材建设,再到三期改革把培养过程向纵深延伸,我们始终都坚持着一个根本原则毫不动摇――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改革创新进行得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尽管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必将硕果纷呈,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杨东方,王育林,马燕冬,等.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J].中医教育,2009(28).

篇10

1课前设问留疑

中医外科学内容相比西医外科学更为抽象,教师往往以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方式讲授概念、临床特点、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等。对中医外科这门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临床学科而言,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不能引起互动和反馈。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常常利用课堂10~15min时间对下节课准备要讲的疾病首先做一概述,重点讲解疾病的诊断,然后将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巧设疑问,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课后自学,预习,探求答案,等下节课再反馈信息。例如,在讲授“便血”一节时,介绍完概念和临床特征,展示各种相关疾病图谱后提出以下问题,“请你总结便血的具体病因有哪些?如何进行鉴别诊断?假如你是临床医生该如何选择检查手段?为什么指检是最常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等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从中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带着疑问来上课。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反馈信息,以补漏拾遗。

2课堂启发详解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靠抽象的传统教授方式,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适时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多种手段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文字、图表、动画录像剪辑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避免了教师不断地抄写板书和在黑板上作图,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这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能把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增加了讲课内容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授课时,利用课堂35~40min时间,讲深、讲透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幻灯、手术录像等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得出诊断要点(辨病和辨证的要点)。例如,在讲解“中医外科学总论-内治法”一节时,反复强调,内治法不仅是从整体观念进行辩证,而且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按疮疡初起、成脓、溃后3个不同阶段,分别确立消、托、补3个治疗总则。由此分别采用清热解毒、调和营卫、补益气血等具体治疗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再学习各论如乳痈、肛痈时,就能融会贯通,更容易理解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由于课时所限,在授课中对学生己掌握或易于自学的内容点到为止,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解决难点、疑点。最后,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深入讲解。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大课堂信息量。

3课后模拟应用

医学是实践的科学,它源于临床实践,又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最终为临床诊疗服务。对各论中重点疾病,我们结合教材准备了一份相应的临床病例作为课后作业,组织学生讨论解答,模拟临床医生,要求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辨证分析、综合归纳诊断依据、提出防治原则。最后将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层层剖析,总结正确答案,并对不正确的答案进行分析,让学生增强临床意识,了解自己在知识上的漏洞、分析方法上的缺陷,这样反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疗实践的模拟和强化训练,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如同亲临临床面对病人,使他们从学生角色逐渐进入医生的角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变抽象为形象,加强了理解记忆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病例中识别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明白,问题解决途径不是唯一的,但要选择最优化的一个。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

4结合典型病案

由于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临床见习时数有限,所以不可能经常碰到实际病人做示范。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常常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解剖图谱、手术录像等,使学生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变呆板的抽象教学为直观的形象教学,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将学生临床适应期提前到教学阶段来开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式,使课堂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相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引导,还可有效提高学生临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选择恰当的教学病例是进行病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病例应该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要针对课程教学重点和学生己学习掌握的知识结构,一个教学内容可选择一个或数个病例,但要有繁有简,典型生动,要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合到病例之中,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所讲的内容。例如在讲“直肠脱垂”一节时,先描述病例:女性,63岁,因“便时有物脱出反复20年”收住院。既往有便秘及哮喘病史。入院查:生命体征正常,无便血,视诊见脱出物呈圆柱型,长度约5cm。由此病例引出本次课堂目标:(1)直肠脱垂的典型症状和体征。(2)直肠脱垂的鉴别诊断。(3)直肠脱垂的发病特点。(4)直肠脱垂的分期及治疗。

5重视局部解剖

我们在多年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解剖学知识比较缺乏。如果在上课时先复习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从解剖学内容导入外科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就会有很多学生反映听不懂。解剖学属于基础学科,外科学属于临床学科,学科界限分明,2个学科都是独立安排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外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解剖学理论知识。而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没有安排解剖学教学内容。中医外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临床学科,几乎所有的外科各论都与解剖学有关联,如讲直肠周围脓肿这一节时,必须要让学生知道直肠的位置、形态、及周围组织间隙,如果抛开解剖学,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解剖学知识缺乏,或者说因为没有接触临床,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就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什么是高位脓肿,什么是低位脓肿,为什么高位脓肿会伴有全身症状。我们在进行中医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准备2本书,一是《中医外科学》,二是《解剖学》。另外,在制作外科学课件的时候,相关解剖学内容一定要有图片,文字描述要少。这样学生对照图片,增强理解,而避免过多地做笔记,影响听课质量。

篇11

关键词: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考核;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33-02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1]。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开展了相应大量的研究与探索,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框架结构的研究性教学方案,但其效果如何,以及研究性教学开展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仍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方案及体系的构建。尤其对于工科教学来讲,(制药)工程师的教育收益低于同等情况的全国平均教育收益率[2]。如何培养制药工程师等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讨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会团队合作与交流。研究性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教学中心思想,注重在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制药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相应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制药工程人才,满足中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长机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对知识体验、总结的过程,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引导其具有合理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指导调整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研究具体制药工程项目,主动获取相关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个性化整体、全面发展。

四、更重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评价

一般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理解中的应用情况,而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尤其强调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提高科学研究应用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制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制药工程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五、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评价是总结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来构建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多元性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多元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听课教师或专家评价四种评价形式展开,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成果展示、项目解决的深度与水平、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学习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构建对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该制药工程项目提出的内涵和实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目的性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开展方案比较,认真做好笔记,积累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深入分析数据,撰写学结、心得体会等。这些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积极反思的重要依据。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的目标,因此需要开展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考核评价我们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例分别为40%和60%。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团队协作与交流,归纳与总结等。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意义和用途,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性作用。

七、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具体实施的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同样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在制药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成效,具体实施步骤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及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否得当。

首先在工作量上成倍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也即是要将学习和科研联系起来,从目前的制药工业发展实际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3]。研究性项目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制药工程实践经验和水平,较为扎实的制药工程理论基础,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中医药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综合整合和拓展能力,以及能够根据项目内容设计新颖的研究性教学方案。

而在评价教学效果上,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学生发展不均衡,而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目前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还不能全面体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程度,尤其是在制药工程工科能力的体现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寻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针对具体课程来说,制药工程是中医药工业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基石,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工程技术方法及其与实验方法区别的理解,建立制药工程的理念,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建立分阶段的评价内容:首先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制药工程的理解程度,中期测验对基础理论和制药工程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最后评估制药工程的理念效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开展双向评价的方法,学生对教学方案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和深度进行评估,反馈学生调整项目方案。

开展研究性教学也需要学校有一定的保障体系。作为制药工程等工程类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积极掌握中医药工业最新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研究性教学。这需要学校给予大力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保障,同时需要辅助、支持教师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将制药工程的理念深入学生的知识框架中。

教学评价是一种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评价体系相比,更为复杂,涉及到学生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评价标准、评价指数的较大改变[4]。从学生评价体系来看,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表现,学生独立的、开放性的思考、分析和综合思路,这对于教师如何合理评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教师评价体系来看,教师前期需要的基础、背景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等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素质,同时需要相应的掌握、灵活运用教学发展规律的能力,以及在具体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驾驭能力和水平,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就显得比较复杂。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和更新。在不断提高工科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开展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促进教师自身制药工程素质的大幅提升,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翔,张丽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217-218.

[2]董增文,邓晓华,张华.研究性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64-167.

篇12

[关键词]耳鼻咽喉科学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经历了大学、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后,如今站在大学的讲堂,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在经历了几年的授课并给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想就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希望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理论课教学:大学理论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长期以来由于其“孔小洞深,沟壑纵横,需借助特殊反光镜”才能窥见等特点,难学更难讲。近十余年来逐渐开展的多媒体教学(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和教师的认可。多媒体课件字体清晰、整齐、规范、有条理,学生不会因教师写字太小或不规范而看不清。教师无需板书,节约的时间可用于将重点难点讲清讲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开展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授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如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在多媒体制作中,我们采用其解剖图,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帮助学生建立三维概念,同时辅以鼻内窥镜检查录像,指示各鼻道和窦口,同时给出鼻窦CT片,强化“窦口鼻道复合体(OMC)”概念;最后,放一段鼻窥镜手术录像。循序渐进,系统全面,学生听得明白,教师讲得轻松,彻底改善在耳鼻咽喉科教学中存在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1]。

当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同时注意以下问题:①由于不便记笔记,老师要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学生集中精力看和听,随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力求当堂理解消化。此外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②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采用启发式讲解,适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切忌独自表演或“满堂灌”。比如我们每讲授完一个单元时,应对该单元内容加以归纳和总结。设计与讲课内容相配的病例讨论题,启发同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感到,在耳鼻咽喉科学中应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及改善临床思维方式,为毕业后适应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应不断跟踪耳鼻咽喉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并且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点,例如,应增加鼻内窥镜手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治新进展等内容,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要注意积累大量的图片或录像资料,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可将所需要的图片或录像插入课件,不断更新和完善多媒体教案。④应用CAI授课时,不可忽视形体教学作用,最好随身配带麦克风、电子教鞭,并适当走动或做手势。教师要注意培养讲授的语言技巧与个人魅力,同时注意加强业务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只有具备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才能使多媒体教案发挥最佳效果[2]。

二、见习课教学:见习课采用观看教学录相,实际操作,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以及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后,把所学的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培养临床能力的关键阶段。在临床见习课中要求学生作到“六多”:多问、多看、多听讲、多操作、多巡视病房、多分析思考。在集中进行大班理论课教学之后,根据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要安排9-12学时的临床见习。第1-2次见习课(6-8学时):主要安排练习耳鼻咽喉的常规检查法。首先观看《耳鼻咽喉科正常检查法》的电视教材,可直观地展示基本检查的方法、要领和正常组织的解剖形态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安排正常检查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正确使用检查器械,掌握正常组织的解剖形态特点。其练习内容包括前鼻镜检查,耳镜检查,咽部检查,间接喉镜检查,间接鼻咽镜检查和音叉检查等。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可采用学生间的互查方式。同时,教师应随时对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提示,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第3次见习课(3-4学时):安排临床见习。针对耳鼻咽喉科诸器官多为深在和细小的腔洞,解剖结构复杂、各种病变位置很难直接观察的特点,结合我科现有条件,充分利用鼻内窥镜、中耳内窥镜、纤维喉镜等先进设备,有步骤地引导、训练学生认识耳、鼻、咽喉各个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体征等。可分批安排他们到耳鼻咽喉科治疗室、听功能检查室、前庭功能检查室、喉功能检查室和鼻咽喉内镜检查室等功能检查治疗室学习。在门诊和病房见习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典型病例,让学生分组问诊、查体、查阅辅助检查项目,做出初步诊断。结合具体病例,让学生体会耳鼻咽喉科常规诊疗技术的正确应用及其重要性,并进行小组间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由发表个人意见,互相启发争论,加深记忆。临床见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强化,极大地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3,4]。

三、加强学风及医德医风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风及医德医风教育。“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老师除传授知识外,还要教学生严谨治学、诚信做人的品格风范,培养 “勤学,好问,慎思,明辨,笃行,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地做学问,在学术上不能急功近利。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亦很重要,道德品质是立业之根本, 医务工作者更需要具有责任心、同情心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在医患关系微妙、病人处于主导地位的今天, 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权、知情权和隐私权,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很重要。“学深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索利敏,赵长青,安云芳等.耳鼻咽喉科学多媒体教学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3):256-257

[2]成丽兰,章诗富,谭继全等.计算机教学在耳鼻咽喉科教学中的运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5):618-619

[3]吴旋,陈锡辉,张伟红等.耳鼻咽喉科临床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山大学学报,2007,27(9):112-114

篇13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临床药学;教学改革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情况[1],也可以了解其与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探索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方式在治疗药物监测、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理毒理学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重要意义。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内药物分析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本文总结了目前我校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索和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及深化此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当

目前我校将体内药物分析课程作为专业考查课,仅在临床医学院药学专业学生的大三下学期开设这门课程,而对药学院临床药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均没有要求。体内药物分析最初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检测和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之后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分析仪器功能的持续升级,体内药物分析开始与临床药理学紧密联系,成为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基础方法和手段[2]。我国目前开设临床药学专业的院校中,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和广东药学院均将体内药物分析课程作为主要专业课程,其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3-4]。

1.2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体内药物分析课程作为考查课,结束阶段的考核形式多以开卷考试为主,试卷内容多以教材内容为主,实验设计题只占很小一部分;学生大多在考前大量复印考试资料、笔记及课件即可应对考试;难免导致学生将体内药物分析与其他专业课程区别对待,上课时经常出现有旷课和逃课的现象,按时到课的同学也只有少数在认真听讲、自主思考;大多数同学在玩手机、背单词或者是做考研复习题等等;这样一来自然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除了课程设置的原因之外,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方式还过于程式化,对于考查课,在被学生与专业课区别对待的同时,教师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创新,教材陈旧,是目前体内药物分析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5]。

1.3实验教学缺乏

我校目前的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由30个学时的理论课教学组成,并没有安排实验课的相关内容。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合相当紧密的学科,实际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和理论知识掌握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6]。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目标中包括:熟悉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建立不正和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掌握生物样本预处理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设计和药动学参数计算。可见,主要的教学目标还是需要依靠实验教学辅助来更好的完成。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教材上所学到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将在理论课上所学到的分析方法实实在在的用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仅仅开展理论课教学而忽视实验课教学,难免有“纸上谈兵”的问题出现[7]。

2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

2.1为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

临床药学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将药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重要措施,临床药学的发展对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都应该配备相应数量的临床药师以便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8]。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在临床上的工作内容繁多,其中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就是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知识在临床最基础的实际应用。体内药物分析与其他药学专业课关系紧密,地位显著,是药学领域中的“眼睛”学科,为现代药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学。因此,在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实验课的演练,促使学生既可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应用现代体内药物分析技术为临床药学服务的水平,使学生成为高质量临床药学人才[9]。

2.2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2.2.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好枝主编的《体内药物分析》第六版教材。教材的主要内容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10];总论主要介绍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发展;生物样品的种类、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等理论知识。各论介绍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在治疗药物监测、药代动力学研究、滥用药物检测、内源性物质测定、体内手性药物测定、中药药动学研究、体内微量元素测定等七个方面的实际应用。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总论部分是本课程的基础理论,需要重点详细介绍;而各论部分,由于分析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有所重叠,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先集中讲述如治疗药物检测、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应用的相关知识,然后详细介绍各种分析方法,以色谱法为主,并重点介绍目前分析领域较为前沿的分析技术,如色谱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方法、成像技术(放射自显影成像、质谱成像、光谱成像)等,在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同时将代表性药物的实际应用作为实例进行讲解,这样学习的脉络更加清晰,学生更好掌握。

2.2.2改变和完善教学手段

理论课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说,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而无法集中精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尝试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并相互辅助[11-12],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如采用PBL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将枯燥而又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丰富的图片、短片及视频。不仅可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并且使得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产生影像记忆。而对于大型仪器的介绍及操作,由于无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时限制也无法做多组的分组示教,也可采用相应的以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2.2.3重新拟定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项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占15%,主要包括考勤、课堂参与等方面;期中成绩占15%,由学生课程期间要求上交的论文质量或者课堂上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实验成绩占30%,由实验课考勤、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实验考核成绩决定;期末考试成绩占40%。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得考核能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查阅文献,自主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多方面考核学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开展实验教学

体内药物分析作为一门方法学,与药物分析一样,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实验课程是必然的。相对于药物分析的实验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的规范而言,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应更加强调“实验方法”的传授[13-14]。目前国内的体内药物分析本科教学的实验课程内容大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部就班的对照讲义中的实验步骤操作即可,缺乏创新和自我思考的部分;鉴于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是与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验内容,以此作为实验课的基础验证性试验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开展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才能与专业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验题目选择上,可以参考教研室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选取一些具有相关性的题目,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可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科研氛围,并全面掌握实验的流程。

3结论

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分析仪器的功能朝着灵敏度更高、重现性更好、应用范围更广的方向不断拓展,体内药物分析已深入应用到临床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是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时能够更加胜任相关工作,在本科教育阶段为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有其必要性,通过对体内药物分析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实验技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熟练掌握实验方法,成为适应临床药学发展需求的人才。

作者:朱倩 李俊 金涌 汤文建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严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7):2482-2483.

[2]徐乃玉.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1):38-39.

[3]邓艳平,黄秀旺,许建华.以职业为导向进行体内药物分析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9):821-823.

[4]陈晓颖.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4(zl):721.

[5]张建永,聂绪强,段灿灿.青年教师提高体内药物分析教学能力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4,41(17):207.

[6]肖美凤,赵碧清,周晋.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79-981.

[7]温爱平,张敏慧,王玉华.本科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探索[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S2):726-728.

[8]艾凤伟,杜丹,汤道权,等.临床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114-116.

[9]黄艳,王欢,汪应红.药学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医药,2015,19(7):1425-1426.

[10]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11]陈稚,吴都督,蔡春,等.体内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0,38(11):207-208.

[12]苏梦翔,狄斌,李博,等.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3):35-38.

篇14

[关键词]自主开放式 药理学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药理学是一门与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作用机制的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药理实验教学是药理学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医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或者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然而,传统的药理学实验课主要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故所开设的实验内容都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而实验课结束了也没有相应的测试来检查学生实验技能操作的成效,实验成绩仅仅用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来给分,忽视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2]。近年来,随着我校科研条件的改善,逐步形成了以教促研、以研带教的“科研教学型”办学理念。在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药理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提出设计性、研究性的自主开放式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提升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

(一)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一般是老师按照实验讲义要求准备实验仪器,然后在实验课开始阶段,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并提出数据处理要求,最后让学生按照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目标明确,容易组织实施,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实验的知识面比较窄,思路难以打开,很难实现在实验过程中去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与之相比,自主开放式实验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促使学生广泛地去阅读,深刻地去理解各个相关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3]。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传统实验在内容设置上注重对药理学基础理论的验证,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造成实验内容固定,学生在做完实验后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因此,传统实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培养了学生的因循守旧的意识。在自主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需查阅文献,选择实验题目,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实验课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他们理论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学生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空间[4]。

(三)自主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将教学与科研统一

自主开放式实验,大多数是事先无定论的、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学生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不断创新探索的思维得到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使大学生提早接触到专业研究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引导大学生转向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领域,为高校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发现新的创新点,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启示。自主开放式实验既能够培养学生多向、反向思维能力,培养求新求变的意识,又能够及时吸纳当今科研与教学前沿的最新成果与意识,这是传统实验教学不具备的优点[5]。

二、自主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习能力是科研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众多纷繁复杂的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而实践技能是从事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经常以自己为主,只注意重点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等,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很容易形成依赖性,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实验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经常有学生以实验操作困难为由寻求老师的帮助以求早点结束实验,从而导致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有目的地预习实验指导,写出预习笔记。实验操作前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验目的、操作步骤、观察指标的认识,尔后对有关错误加以纠正,并提出实验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如果时间充分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试讲,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要及时加以肯定,并让其帮助指导其他同学,做到以身示教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其实践能力

实验进行中,教师不再给出菜单式操作步骤,而是要求学生学会看实验指导,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为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尽量减少“包办”(为此对实验中的手术步骤均作了详尽说明,重要的内容还拍了录像,比教师现场做示范效果大大提高)。因为对实验结果有了预期目标,当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时,学生可及时与教师进行探讨,得到教师的帮助。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正符合当前“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方向[6]。

(三)实验内容的优化设计

针对传统药理学实验的实际教学和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教学采取了以下改革。具体就是采用“三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阶段,实验内容应以基本操作和理论验证型为基础;第二阶段是综合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岗位能力;第三阶段是设计实验,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三阶段相辅相成,构成药理学实验课程计划。

1.基础训练实验

这一阶段内容主要为实验动物的选择、编号、捉拿及给药,模型制作,药物的半衰期测定,有机磷中毒及解救,药物对血压的影响等,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这样的实验内容较简单,做一个实验解决一个问题,初学者易于接受。重点是加强基础训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在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每一次基础实验、每一步操作都要作严格规范操作,以养成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

2.综合型实验

这方面实验内容的设置主要是联系岗位实际,选择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素材,开设综合性实验,变枯燥的原理为活生生的具体工作。本类实验中干扰因素多,给实验带来一定的难度,实验条件不再是前期实验那种理想状态,这就要求学生多动脑,利用前期的基础知识,想办法排除干扰,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设计型实验

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的实验技能逐渐提高,有一些学生可能不再满足于教师安排的实验内容,他们想尝试自己感兴趣或好奇的东西。对于这部分学生应给予鼓励,并给机会让他们大胆创新。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对以前不注意的现象或不足以关心的问题重新建立概念,进而激发兴趣,完成实验。这类实验可以由学生自由选题,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题目。对于这些实验,教师可给予必要的原则性指导,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审阅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写出实验报告。这一层次的学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实验难度较大、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7]。

(四)建立合理的自主实验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作用不仅仅是完成对一个实验的考核,更大的意义体现在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开展实验工作的思维和习惯。合理的考核评价过程应与实验开展过程相对应,进行分阶段评价。一个完整的实验评价过程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组织与操作、实验报告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既向学生展示了每个实验阶段的重要环节,又完成了对一个自主实验客观的全面的分析,尤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进行合理的分析[8]。

总之,药理学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类学科,现象明显、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为自主开放式药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先天性的优势。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检验过程与有力支撑,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角度和更多的层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可能产生的实验结果,而且能在实践环节中有新的发现或发明的闪光,这在中外科学史上已屡见不鲜。自主开放式药理学实验教学具有学生主导、灵活、开放、探索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纵观国际国内教育教学的现状,自主与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

在高校的实验教学中要推动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改变以往单一模式与目标的实验教学方式,大力推广自主开放式实验教学,并在保证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引导学生去尝试更高层次与水平的科学探索。培养创新思维与意识,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与科学研究而言,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闫燕艳,白建平,李丽芬,马存根.对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吉林医学,2012,33(5):1119-1120.

[2]高建平,沈旭华,陈长勋,马越鸣.多模式药理学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J].中医教育,2012,31(1):50-52.

[3]张剑,金京顺.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4):451-454.

[4]王桂香,臧林泉,王素军,潘雪刁.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2,(3):41-42.

[5]杨东旭,熊杰,罗大力.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3):307-309.

[6]刘玲丽.浅谈如何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管理教育教学,2012,10(1):276-277.

[7]张旭,张忠泉,许彩红.设计性实验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47(16):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