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中学生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由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1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

1.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1.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1.3人际关系不协调。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1.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2.1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 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 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2.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2)逆反心理普遍。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 “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3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那么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3.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耐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3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4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4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4.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4.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为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光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

篇2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课程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58-01

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那么对初中生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什么?初中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成因有哪些?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出现又有什么新的意义?下面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因为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处。刚从父母的宠爱中挣脱出的初中生还未处于思想的独立期,有着叛逆的想法却缺少可以支撑的能力和思维,这样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这些问题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现,但深层次的是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严重了会导致初中生自残、自杀,甚至伤害别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所以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引导不仅对社会、对家长、对教师、对初中生自己身,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初中生人群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 成绩的压力

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初中生的期望过高,而且初中生教师往往将成绩作为评价初中生的唯一标准,偏爱一些学习好、在班里担任一定职务、性格讨喜的初中生,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初中生变得非常不自信。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往往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进行对比,过分夸大其他孩子的优秀,打击自己孩子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使初中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对心理产生了影响。

(二)升学的心理压力

是服从父母的期望还是完成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方向又在哪里?作为即将升学的各阶段的学生,这些问号每天都充斥着自己的大脑。而以成绩论人的学校制度又在另一方面压制着学生的自我思想。自从成为升学一族,辛苦的学习和自我的兴趣培养产生着严重的冲突。学业的压力,易产生心理问题,轻者产生抑郁症,严重的甚至有自虐、自杀倾向。

(三)爱情萌芽的疑惑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身体成长的同时,也开始有了爱情的烦恼。学校对校园爱情的打压和反对制度,往往对学生没有进行健康的引导,使得学生出现爱情心理畸形,往往不能正确面对求爱失败等类似的问题,使初中生走向极端的爱情道路中。

(四)攀比心理的影响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成年人也难免互相攀比,更不用说心理还未成熟的初中生了。成绩、家庭水平、服装鞋帽、长相身材,一切可以拿来攀比的事物,初中生都会拿来进行比较。在这样的攀比气氛中,一些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相对不是很好的初中生会产生自卑心理,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怕遭到别人的嘲笑。这样的长期压抑会使初中生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疾病,对初中生的发展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

3 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经过了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对各个初中生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初中生教育中,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针对初中生积极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和课程学习。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及初中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由于心理教育教育的缺失,一部分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心理健康,认为心理有病、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治疗,并对接受心理治疗的人产生消极的看法,使得人们忽视和轻视自己的病情,造成其他方面的悲剧。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初中生和初中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了解,增进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正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得到良好的引导和疏通,帮助初中生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能帮助初中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整。

在正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疾病的普遍性以后,初中生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课程来给自己完整的、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学专家根据初中生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实践制定出来的针对初中生的、切实可行的心理重建、心理建设和心理创伤治疗计划,会帮助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初中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难题,使有抑郁倾向的初中生患者重新面对生活的难题,具有勇于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微笑面对人生的苦难,勇往直前的去奋斗。

参考文献

[1] 袁鹏辉.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21-22

[2] 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63—65。

[3] 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09(22)。

篇3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因为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处。刚从父母的宠爱中挣脱出的初中生还未处于思想的独立期,有着叛逆的想法,却缺少可以支撑的能力和思维,这样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这些问题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现,但深层次的是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严重了会导致初中生自残、自杀,甚至伤害别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响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么,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作为初中生的教育者和监护人应该如何引导初中生?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教导、优秀同学的对比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几种思绪纷扰着初中生的大脑,让初中生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压力。

2.人际关系不和谐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娇生惯养,未经历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更不懂与人的相处之道。等他们进入学校和其他学生相处时,就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使他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初中生的期望过高,而且往往将成绩作为评价初中生的唯一标准,偏爱一些学习好、在班里担任一定职务、性格外向的初中生,使一些不是表现很突出的初中生变得非常不自信,进而对心理产生了影响。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养成,这使他们在很多时候会对家长、老师的话语和思想干预产生抵触心情。这样会使得初中生开始产生叛逆心理,此时如果不进行正常的疏导,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刚开始萌生男女意识和对异性的好感,但由于此时的心理还处于稚嫩期,尚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成熟,因此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正处于对新事物的好奇期,容易标新立异,教师往往以顺从为优秀,以逆反为差,这样使得初中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淡薄或者欠缺

在家长眼里,初中生还是小孩子的代名词,往往不将初中生当做独立的个体,抹杀初中生的独立思想和自身看法,对初中生的思想表现冷淡,没有正确认识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长期忽视会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初中生的影响

由于初中生还处于心理建设和人格塑造的阶段,周围的事物对初中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会影响初中生对人生和各类事物的看法。而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在冥冥中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初中生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

三、如何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

1.教师和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

学校应开设具有趣味性、行为化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程,让初中生从兴趣着手,以兴趣引导初中生,让初中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同时要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坚决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而且要对初中生的状况进行各个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治疗。

2.鼓励初中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初中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初中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初中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初中生可以直接与老师面谈,解开心理的难题,也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匿名方式对教师进行传达,教师可利用报纸、黑板报等媒介对初中生进行解答。

4.创造宽松、轻快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小部分的影响没有大社会的影响来得深刻,作为关注初中生心理的每一位成员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社会环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初中生都感觉到人生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初中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宋强,孙新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心理健康教育,2010(12):34-35.

[2]杜建武,王秀华.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心理健康教育,2010(12):35.

篇4

【关键词】 社会支持;方法;对比研究;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C 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13-03

Influence of Different Way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on Left-behind Ju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LEI Fang.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fferent way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on parent-absent student in junior school and as to their mental state health of influe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aking education measures. Methods With Mental Health Test(MHT), the Self-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Self-Social Support investigate questionnaire, 528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268 students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When left-behind students met a difficulty, they mostly turned to bother, friends, mother or father for comfort and care. Left-behind students having more than 6 friends had better mental health than the students having less friends. The left-behi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of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tell their troubles and often turned to others for hel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of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help seeking styles. Conclusion Positive coping style can better acquire support and protect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junior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Methods; Comparative study; Mental health; Students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很多人选择出外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从而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年龄标准和有关文献[1],本文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留守现象使儿童产生较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人格特征[2]。有关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0%[3];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4]。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具体了解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寻求社会支持方式的个体差异及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影响,并通过对留守初中生个体差异的研究来探讨其群体出现分化的原因,从积极地角度看待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对河南南阳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内乡县乍曲乡和洛阳地区的栾川县庙子乡13~15岁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对照组)进行随机取样,对5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筛选得有效问卷528份。其中男生275名,女生253名;留守初中生268名,非留守初中生260名。年龄为(14.07±0.82)岁。

1.2 施测方法 由研究者和班主任一起在课堂上集中发放试卷,学生根据问卷指导语答卷,答完卷后当场收回。研究工具包括:(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该量表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包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得分越高,表示受测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2)自编人口学变量及社会支持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留守类型、父母关系、父母打工时间、朋友的数量、获得关心的来源、有烦恼时的倾诉方式以及面对困难的求助方式等内容。

1.3 数据分析 测验结果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样本差异的显著性t检验、F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留守初中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 根据对留守初中生及其教师、朋友、代养人的调查访谈发现,当留守初中生遇到困难和麻烦时,得到安慰和关心来源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朋友、母亲、父亲、教师、(外)祖父母、亲戚。可见朋友与母亲、父亲在留守初中生的支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母亲或父亲亦或父母双方外出的状况使朋友成为留守初中生最多的社会支持来源。

2.2 朋友个数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以及总分上,拥有6个及以上朋友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拥有朋友数量较少或者没有朋友的留守初中生。张德乾[6]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对留守初中来说,伙伴对他们更重要。留守初中生因父母外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交往需求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又不能从代养人和教师那里获得时,往往把需求的满足投向同伴;同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安慰,缓解其交往的压力。见表1。

2.3 倾诉方式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除了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维度,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采取“主动讲述自己的烦恼,希望获得支持与理解”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都低于采取另外3种倾诉方式的留守初中生。同时,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维度上,采取“如果朋友主动询问你就会说出来”的留守初中生比那些“只向关系极为密切的1~2个人倾诉”的留守初中生得分明显高。这说明在问题解决和求助方式上,越是采取积极方式的留守初中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与肖聪阁等[7]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见表2。

2.4 求助方式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采取“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学校求援”的留守初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总分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种求助类型的留守初中生。同时在孤独倾向上,采取“很少请求别人帮助”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有时请求别人帮助”的留守初中生。“从不接受别人帮助”的留守初中生,在自责倾向上得分低于“很少”或者“有时”请人帮助的留守初中生。见表3。

2.5 社会支持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将关心来源、朋友的数量、倾诉方式、求助方式等作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对MHT量表总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向他人倾诉烦恼(β=-0.227,修正后的R2=0.014)、只向极为密切的朋友倾诉烦恼(β=-0.161,修正后的R2=0.016)、有6个以上的朋友(β=-0.116,修正后的R2=0.023)都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这3个因素可以共同解释心理健康状况的5.3%,其中有6个以上的朋友预测作用最显著。

3 讨论

3.1 留守初中生寻求社会支持的来源 本研究发现,当留守初中生遇到困难和麻烦时,得到的安慰和关心来源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朋友、母亲、父亲、教师、(外)祖父母、亲戚。可见朋友与母亲、父亲、教师在留守初中生的支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且朋友数量较多(6个及以上)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朋友数量较少(1~2个)的留守初中生,主要表现为前者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以及恐怖倾向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留守初中生父母经常不在家,朋友和教师是留守初中生首选的寻求支持对象。鉴于此,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初中生的关爱度,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此外,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改善社交状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8]。留守初中生接触最频繁的团体就是班级中的同学。因此,要积极引导留守初中生多和同伴交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有意识地将非留守生与留守生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手拉手”互助活动等,增加留守初中生群体和同伴活动的场合和机会。

3.2 留守初中生倾诉、求助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当留守初中生遇到烦恼时,主动讲述自己烦恼的和有困难经常向家人、亲友、学校求援的方式,更容易使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那些采取被动策略或者封闭自己从不向任何人倾诉者更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自责、过敏倾向等问题。加之,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这些儿童亲子教育的基本缺失[9],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性格会变得孤僻或者乐群性低。在遇到烦恼或困难时不善于倾诉或主动寻求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支持的获得和利用。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表明留守初中生对社会支持的主动寻求对于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10-11]。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社会支持来源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支持。尽管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消除和幸福感增加有很大的联系[12-13]。但问题是要使社会支持由潜在变成现实的,关键还在于留守初中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获取,答会明[14]的研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很多研究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入手提高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15],但本研究提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父母、监护人特别是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引导留守初中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教师、亲戚、邻居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主动积极地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更要求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明确的、有效的支持系统和途径。

4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7.

[2]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3]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探索,2005(5):82-83.

[4]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5]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07-218.

[6]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79-5680,5682.

[7] 肖聪阁,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3(1):92-96.

[8] 廖凤池.初中生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25-387.

[9] 魏军锋,郑洪冰.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身症状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83-85.

[10]段玉香.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64-466.

[11]李志凯.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12]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13]胡心怡,刘霞,申继亮,等.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湖南省留守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心理研究,2008,1(4):34-38.

[14]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27- 228.

篇5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客观面对初中生普遍容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积极地进行解决和引导,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许多初中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心理发展趋势。另外,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一些学校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注重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实际上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状况,更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缺乏全面的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较少

当前,大多数初中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明确的课程安排,这导致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往往是心血来潮,或者是为了应付某一项检查而不得不开展的。即便安排课程,也大多都是教师枯燥地讲解,而其他类似于讲座、演心理剧以及相关表演类的讲解形式就相对较少,所以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很难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感受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内容。

(三)初中生缺乏明辨是非以及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意识

初中生由于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特点,恰好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许多学生都容易在这一阶段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很难保障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不会侵蚀初中生的大脑。因此,只有更好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初中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真正地实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意义。

二、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

(一)实现全面健康教育

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应该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考核和教育,让学生不仅仅加强身体上的锻炼,强身健体,更应该确保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让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健康的整体,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现出来

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其实践性体现出来。尤其是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更应该体现出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形成一种思想,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结合,更好地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学校首先应该开设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对于激发学生对于这一科目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是要么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枯燥的讲解,要么就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本的朗读。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及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传统的课堂只会讲一些所谓的道理,而必要的创新却没有。这就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改传统课本的枯燥,将多媒体的课堂活跃效果引入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连接互联网,下载相应的社会中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视频,例如对于那些英勇献身或者无私奉献的正面人物的展现,或者一些负面信息对社会的影响。这类视频都可以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鲜活的案例,对于学生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实现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对于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这不免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而多渠道的教育往往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专家讲座,在讲座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扰说出来,让专家帮忙解决;也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写下来投到信箱中,教师看到之后主动联系学生,单独辅导,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校方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例如艺术节等,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初中教学教育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和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性意识觉醒、个性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兴趣激增、自我意识增强等。由此而引起的性意识混乱、自我意识发展超前倾向、交往与闭锁的矛盾等心理困扰十分明显。为了能使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就必须重视初中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建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心境好,情感丰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能较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个性健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许多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1、学习兴趣和教学要求的矛盾冲突。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非常广泛而又开始专门化。他们都有自己所偏爱的学科,但从升学的竞争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就必须要求他们学好规定的学科,这便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多或少发生冲突,降低他们对某些学科的积极性。

2、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困惑。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更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等。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进到心,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方法不当,或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导等原因,学习成绩不佳,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上时常感到困惑、苦恼,有压抑感。产生自卑心厌学情绪。

此外,较多的学习科目,繁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失调。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来说,学校、家长都希望他们能升入好的高中,对其在学习上强化培养,要求过高,致使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过大,精神上经常处于焦虑状态,这在初中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成长本身带来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初中生在这段时间里身心各个方面迅速成长起来。成长本身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同时也带来诸多的烦恼。由于初中生身体各个方面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性生理的发育,使中学生出现了对性知识的好奇、对异性的向往和。青春期的性骚动成为困扰中学生成长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由于性生理的发育,所产生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想接近异性同学又怕接近;分不清友情与爱情而纳闷;陷入早恋,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被人误解或受到指责而感到委曲等,在心理上陷入困境。

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引起的心理问题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比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要适应新环境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中学生更加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更渴望得到师爱、母爱、父爱。但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欠缺,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产生烦恼。有的因为自卑、羞怯、自我为中心、性别差异等主观原因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感到孤独、苦闷、压抑。有的心理闭锁性增强,与家长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而苦恼。

针对初中生心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探索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第一。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品德表现、身体状况,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特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而且要了解其内心动机,洞悉学生心理的奥秘。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环境,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宽松的、合作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产生健康的、乐观的、宽松的情绪,而不是紧张的、压抑的、被动的情绪,只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才能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第三,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学校通过开设的心理健康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讲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指导心理训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在于能力的提高。因此,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克服消极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五,群体教育和个别心理指导相结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要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心理咨询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方法。通过咨询者的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疏导、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个别指导,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初中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篇7

一、显化体育精神,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体育精神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现在有许多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者都会专门强调运动对优化人们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显化体育精神,突出各个体育项目的优秀品质与体育运动员的可贵精神,丰富初中生的运动感受,激发初中生的积极运动心理。为了保证体育精神的激励作用与启发作用,初中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初中生所欠缺的心理品质与运动追求,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的偶像渗透体育精神,强化体育精神的育人效果。

田径教学是初中体育学科的重要内容,800米长跑也是中考体育的基本项目。所以,笔者会经常展开800米长跑训练,还会设计一些有利于发展学生毅力的体育游戏。但是,本班大多数学生的心智十分脆弱,每当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双腿酸软的身体情况时,便会立即中止长跑训练。然而,“极点”现象经常出现在中长跑田径训练中,其实是学生产生身体惰性的信号,并不代表长跑训练超出了学生的身体负荷强度。因此,笔者便收集了一些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案例,还以马拉松比赛让学生们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周末观看《阿甘正传》这部经典电影,学习阿甘这一电影主人公从不放弃的优秀品质。在笔者的激励与鼓舞下,本班学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干劲,每个人都重燃斗志,努力克服自己的身体反应,消除“极点”现象的负面作用,感受突破自我、实现运动进步所带来的与成就感。借助这个案例,笔者着重强调了体育运动所坚守的坚持理念,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这个优良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懂得坚持的意义。

二、借助学生运动行为,及时纠正学生不良心理

初中生一直都被认为是最令人头疼的学生群体。相比较小学生,初中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更加鲜明,不再是乖乖接受教师教导的孩子,而是渴望自己当家作主,希望教师可以认真倾听与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相比较高中生,初中生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定性,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与侵蚀,导致初中生很容易走上歪路,也让教师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再加上客观的社会环境,多数初中生都存在娇气、自私、虚荣、骄傲等不良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在体育运动中有所体现。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借助初中生的运动行为深究学生的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如在篮球教学中,笔者会经常组织篮球对抗赛来训练本班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希望学生可以在竞技比赛中感受竞技运动的激情与振奋。但是,本班学生存在自私自利的心理问题,如果学生比赛失败,则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自己的队员,一直抨击与批评同组队员,导致篮球小组内部的关系十分不和谐;如果学生比赛成功,则会过分炫耀本队的实力,根本不考虑其他同学落寞的不良情绪。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及时渗透了合作心理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希望学生可以坚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精神,培养学生的担当与责任感。为此,笔者专门录制了学生比赛视频,详细记录了本班每一个参赛人员在篮球比赛中的具体表现,希望学生可以自主反思。通过视频,学生发现自己与同组队员的配合度不高是造成比赛失利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是独立战斗,完全违背了篮球运动的团队精神。借此,笔者客观批评了学生的负面心理,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将错误推给其他同学。不仅如此,笔者还详细分析了每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要发挥的作用,要求学生以集体、团队为主,不要只想着表现自己,否则必将导致比赛失败。另外,学生不能过分看重比赛胜负,重点在于享受竞技比赛的氛围与精神。在本轮心理健康教育下,本班学生都明确认识到了自己的品质问题,也下定决心及时改正,不断优化自己的人际交往行为与运动表现。

三、坚持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针对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当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展开的精神辅导活动,必须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精神刺激才能产生教育效果。但是,初中生的成长环境十分复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存在同样的心理问题,且有着同一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并不一定有着相同的问题成因。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全面、细致观察每一个初中生,坚持因材施教,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保护初中生的身心健康。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农村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健康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渗透健康教育,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1 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现状

现在对教育的目标已经改变,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优秀,还要从心理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基本的教学都是一种困难,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奢望,生物的教学更是注重课本上知识点的疏导,对于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基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从而导致农村学生对健康卫生知识一无所知,并且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因为的他们身体开始二次发育,进人青春期,初中生物教学中会对青春期过程中人的身体变化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他所教导的对象正是一群面临青春期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着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农村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彻底。

2 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方式

2.1 把握渗透时机,促进健康教育

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选取适当的生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知识,并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将健康教育渗透于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讲解“人体的呼吸”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提出问题“人类的什么行为会对呼吸道产生伤害?”学生在此时陷入深度思考中,有的学生会说吸烟会给人体呼吸道造成严重上盖,也有的说,吸毒会伤害人体呼吸道。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本次生物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并把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告知学生环境污染、吸烟、吸毒等都会伤害人体呼吸道,尤其是吸烟和细度,会严重损伤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器官,让农村初中学生认识到吸烟和吸毒的危害性,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在生物活动中融入健康教育

为改善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并有效的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结合生物教学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学生对健康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比如在《健康地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有关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以及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讲解,告知学生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进而组织生物探索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食物营养成分表,自行制定合理的食谱。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将学生所制定食谱的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农村初中学生到其家庭附近的市场调查食物价格,并进行准确记录,确保自己所制定的食谱价格满足相关要求,尽管这一活动的难度较大,但在实际调查以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有助于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度的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学生受到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与城市初中生相比,心灵更加敏感,个体身心发展比较特殊,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健康教育,转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厌烦情绪,在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易于学生理解和接收,并深化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在《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展开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基本健康情况,简单分析并评价学生的生活习惯,或让同学之间互相分析和评价,促使学生认知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准确把握自己身体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深化农村学生对健康的认知,促进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改善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多得。

2.4 利用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使之相结合

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科学,以医学、卫生与健康为基础进行科学性的研究。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将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发现健康教育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生物生殖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偷偷翻阅过,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他们自身的一个变化也是很关注的,生物生殖知识点主要是对人体的一个发育过程以及生产过程的阐述,笔者联系青春时期,学生会出现的一些身体变化,如女生月经,男生遗精,开始变声等学生所遇到的变化进行生物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他们,这个时期这些变化都代表着他们向大人更进一步,而且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的性意识也开始萌动,性心理上也产生“好奇感”和“神秘感”,只要正视这些就可以避免学生面对这些的时候采取不健康的方式来满足好奇心,也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改变了农村初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一无所知。

结束语

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选取合理方式渗透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知识储备的同时,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辅导,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生物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能,塑造优良的生物教学课堂氛围,从而实现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初中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是一个处于既渴望独立又时刻依赖,既渴望成熟又行事幼稚这样一个矛盾的时期。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所谓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出现。导致补课之风不止。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更谈不上有多余的时间接受心灵疏导。而长此下去,学生只会在这种问题中麻木自己,导致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出现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等现象。

(二)应对方式不当。导致应对方式不当的原因有很多:如当前的教育理念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一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地讲述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科。远远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此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健康课的被占用,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而用学校的德育老师或者生活老师代替。另外,心理测验的误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及诊治作用,反而误导学生。还有,对于心理咨询的问题模式和疾病模式,也让大众对心理健康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者的教学多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开展,而忘记了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也称集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它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个体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参加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一定规模的被辅导者面临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团体内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安全氛围,而这些要求在班级中都可以予以满足。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可行的。

第一,班级是一个稳定的群体,班级成员基本在 50人左右,可以根据团辅的主题或者目标的不同以班级整体为单位,或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从人数上来说开展团体辅导是可行的;从群体的稳定性来考虑,班级体的存在更是很好的预防了中途成员脱失的情况,有利于长期跟踪研究和效果的巩固。第二,同一班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适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和解决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人交往,经历了小学时期男女有别的“三八线”,进入中学的他们开始渴望更多与异性,与同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而这个阶段的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第四,班主任经过一定的培训,可成为半专业团体辅导人员,这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虽属心理辅导的范畴,但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它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团体辅导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不必要求团体辅导老师具备严格的专业知识背景,这也为班主任担任团体辅导者提供了可能。但班主任如能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密切配合,将会使他们取长补短,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设想

(一)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来看。我们根据班级建设的目标,在团辅活动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明确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如根据学生特定的年级或阶段制定主题:针对初中生自信心提高的团辅方案,针对初三毕业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团体方案,针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班干队伍建设的团辅方案等。

(二)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可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主题团辅方案以8-10次为宜,这样持续的时间不会过长,避免中途因为春游、秋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它原因中断而导致无法一学期完成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因为次数太短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篇10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其次,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篇11

一、简要解读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2010年5月某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区1050名初中学生中,超过82%的比例人数感觉“学习上有思想压力”,54%的学生“思想压力较大”;而20%左右的初中生存在一些恐惧、焦虑、强迫、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近8%的学生厌学、惧学甚至有辍学的想法。其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异常的学生还会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来自于家庭的迫切心态和校园的强压因素,来自于学校、班级和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来自于有增无减、变相减负(或转嫁负重)的压力。二是过于频繁的考试或变相考试,给一些“勤奋学习但难以进位”的学生造成智力方面的不足和怀疑。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让学生失去学习上的兴趣、耐心、决心和恒心。四是“主课占据副科、理科占据文科、考试科目占据弹性学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自由空间越来越小,等等。而体育教学中单一的体能技能训练,更是加剧了初中生的身心疲劳程度。由是观之,当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普遍现象上处于令人担忧的“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简析

在当今社会,由于教育途径多元化,人的思想成熟年龄普遍提早。一个人到了12—15岁之间的初中阶段,综合性的成熟化发展已经达到了初步程度,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标准。比如一些初中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越来越追求动作的形式美与柔和性,这就是“人皆爱美”的初始化体现。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初步表现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有缜密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二是能够正常保持积极化情绪、良好反应力和乐观心态,主要反映在把热爱生活与克服学习困难能够区分开来。三是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即使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训练感觉疲劳,但还是能够坚持到底,较好地完成学习要求和目标任务等。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乐于联系和交流,表明初中生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五是对外来的注视和敏感性,尤其注重来自老师的评价和同学们的反应,足以说明初中生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六是能够较好地遵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自觉接受学校和老师的养成教育,从中表明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正常行为习惯。以上六个方面,集中地反映出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比较直接的发展性要求。

三、简说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

从实际现象和综合效果来讲,体育是一种德智体协调和谐、相互促进的健康型锻炼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一是身体健康是生命之本。陶行知校长把“健康问题”放在著名的“每天四问”之首,足以彰显“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人所共知的社会生活道理。有人这样描述过:热爱体育的人最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最喜欢追求,而善于追求的人常常把“运动、生命和事业”当作“三位一体”的综合事业来努力发展。可见,体育对人生的极其重要性。二是体育教学能促进心智发展。如在田径训练中,短跑项目要求大脑反应迅速,身心协调性强;中长跑项目则要求具有较好的空间距离感和速度感觉。三是体育运动最易激发和培养人的竞技状态、协作意识、进取精神、意志品质。如激烈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运动项目,不仅是训练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还要对队员之间的心灵感应、整体协作性、心理品质、耐性意志等作出极限性挑战。所以光有体能和技能的素养而缺乏综合性心理因素,那不是“逞匹夫之勇”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终究摆脱不了竞争失败的结局。

篇12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加快,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趋向于独立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文化知识的增长,也使得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压力

受我国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目前许多家长仍旧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发展唯一途径,对考试成绩过度的重视,不断给学生施压,而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力,而采用一些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产生灰心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使得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强,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其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下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难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独立意识

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内心强烈渴望独立,但行为和认知能力方面实际上又不够成熟,对于家长和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的普遍特点,在面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时,常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家长、教师相对抗的现象。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然要经历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逐渐强烈,而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育仍不够成熟,在两性关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男女同学关系方面还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容易陷入早恋的误区当中,并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教师如不能妥善引导,也可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创伤。

二、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引导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强制约束。学校方面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职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未来终将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校园里,应该更多的走出去,通过组织各类集体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开展运动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所导致不良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进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影响作用,带动内向自闭的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教师在观察中所能够发现的问题毕竟有限,并且其深层根源是无法从表面上准确找到的,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宣泄心理困扰的机会。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家庭与学校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轻松、健康、快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建康成长,养成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心理健康 校园环境 师生关系

学生是未来的新星,是民族的希望。在新课标实施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何谈为祖国、为社会效力呢?学生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调节,更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策略引导。

一、全方位了解学生状况

初中三年是学生身体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学生的身体机能便能逐步的趋于成熟化,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学生对心理成长产生了迫切的期望,他们对生理上的成熟一方面存在隐隐的不安和好奇,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迈向成熟道路上所拥有的承认权利,由此使得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很多时候初中生是成熟与幼稚、内向与外向、开放与自闭、自信与自卑的结合体。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达到了怎样的一个层次,又存在怎样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初中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以说校园环境如何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校风恶劣、环境肮脏、人心冷漠的校园环境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更不用说学生是否可以健康成长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现在多个方面,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出发为学生打造全方位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风建设上应该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完整的实施和反馈体系促使校园规章制度的实施。在环境建设上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绿色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可以扩大校园绿色植物的种植,并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加入到绿色校园建设上来,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植树和植物修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绿色校园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应该在校园组显眼的地方挂一些文明标语,或是在校园板报上留出心理健康引导的专栏,尽可能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愉悦的方向成长。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生活占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可以向教师请教,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后不会选择与教师交流,久而久之当困难积累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大大的降低。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应该放下身段,站在同一高度与学生交流,由此避免不平等带来的隔阂。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使得学生的问题在出现之前得到预防,在出现过程中得到扼杀,在出现之后得到挽救。其次,在情感中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情感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平时要避免一些粗俗的语言,避免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冷嘲热讽的态度,应该以和蔼的态度面对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应该以肯定为主。尤其是那些学习滞后的学生,除了学习上的辅导,更要在心理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引导,进而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

四、正确对待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广大教师们的关注,而对于如何处理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一方面教师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忽视和淡漠学生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忽视和淡化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度的恶化,很多时候一些可以再一开始就得以遏制的心理问题在教师的“默许”下开始泛滥,等到问题出现进一步恶化,教师的补救便显得无济于事。因而只有做到重视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解决的良策。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引导的诱因,教师需要在了解诱因之后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在理解中包容学生、爱护学生,从而与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这样教师的理解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五、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辅导。很多中学为了节省出更多文化课时间,忽视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学校每星期至少要安排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程,让觉生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时候可以以考核方式检验对学生心理辅导结果。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讲座,通过邀请心理辅导方面的权威专家为觉生做心理健康测试,并引导中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针对部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老师要尽量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例如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受到来自中考的压力以及其它各方的压力,极容易出现各种阻碍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教学中给这些学生特别的关照,如多让他们回答问题,多鼓励,多肯定,由此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改实施进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更要在对其心理健康方面作出正确的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