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病人的护理范文

急诊病人的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病人的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病人的护理

篇1

关键词:  急诊病人  心理护理

        1  急诊病人临床上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惊异恐惧  危重病人大多数对所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如天灾(水、火灾),人祸、车祸、触电等或病情急剧恶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出惊异失措,紧张恐惧。

        1.2 焦虑孤独  多数车祸摔伤的外伤病人,担心家庭及工作,担心受伤及肢体功能是否能恢复,这类病人多数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自卑。某处照顾不周就会心烦生气、多疑,有时还会变得特别暴躁,使医护人员或家属无所适从。加之疾病发生突然,家属不能及时到达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家属,探视时间受限,因而引起病人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1.3 失落  这类病人多数是严重的疾病造成肢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或缺失,导致情绪失控,表现为悲观,怕影响以后的工作、婚姻、事业等。他们往往对生活缺乏信心,感到悲观绝望,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  护理措施

        2.1 对惊慌恐惧的病人

        2.1.1 急诊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照顾病人,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其安全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使病人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

        2.1.2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抢救中赢得时间就是挽救生命,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固定、止血等。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减轻疼痛。选择合适的语言,给病人安慰、鼓励和疏导,使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减少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

        2.1.3 病人携带诸多的监测仪器、输液通道、引流导管等,致使病人感觉不舒适,护士要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将监测仪器的音量和亮度适当调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尽可能让病人感觉舒适与放松。同时,重视病人自尊心的维护,我们在做任何检查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注意遮挡,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遇到悲观失望的患者时,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首先尊敬病人,耐心解释,加强沟通与交流,消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其生活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用真诚的态度安慰患者,树立患难患者的生存欲望,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权力,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缺点,解除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患间的信任感。

  2.3 对情绪不稳定的病人

篇2

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特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99-01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负面的心理作用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1]。急诊科的患者危急感比其他科室的患者要强得多。帮助患者尽快的从危机感中解脱出来,是护理急诊病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病人尽早恢复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关系救治的成败。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1.1恐惧: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急诊科的患者在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猝不及防的威胁加之身体的突然的不适如疼痛等,促使了恐惧感的发生。在惊恐之余,他们心理容易走向极端,主要表现为惊恐慌张,再次表现为烦躁、痛苦、情绪难以控制等。

1.2焦虑:多数急诊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恐惧等心理得刺激,通常表现出情绪悲观、意志消沉。这种心理是躯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所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焦虑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由恐惧转为焦虑抑郁,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1.3紧张:心理一些病人受的伤并不严重,但由于病者和其家属对事故发生的猜想发生偏离再加上对疾病知识了解很少而产生了过度紧张的心理,非常强烈地要求医院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有的还可产生过激行为,不能很好的及时的配合治疗,使抢救工作非常被动。

1.4绝望:某些病人伤势严重,病人心灵容易感到绝望,表现为不但不配合治疗,而且自暴自弃,甚至萌发自杀念头等等。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大多是急、危、重症病人,不少病人既有复杂的病情变化,又有复杂的心理变化,使患者极易产生绝望心理。

2心理护理对急诊病人的重要意义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特点,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急诊诊疗工作是一项重要补充。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患者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也指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急诊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也同样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科一区人员需提高自身心理护理意识,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无助、孤独等不良情绪为目标,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将救护工作和心理护理同步进行,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疑虑,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助活动[2]。

3对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3.1外伤病人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病人中,各种原因的外伤较多,多伴有伤口出血、疼痛现象,病人容易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病人急切达到医护人员的帮助,抢救人员应及时依据病人现状迅速做出应急处理,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尽力让患者与家属得到安全感,使患者情绪稳定,做好受外伤人员抢救中的心理护理。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冷静、沉着、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同时了解病人的职业、性格、文化程度等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解释,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消除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引起的不良心理和顾虑,以取得充分合作。即使遇到复杂、严重的伤情,护理人员也必须沉着、冷静,与医师密切配合,留给病人淡定自如的感觉,以避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2-3]。

3.2服毒病人的心理护理:中毒病人一般处于不能自我平衡的极端、绝望的心理状态,还常常伴有情绪紊乱、容易激动等心理特点,如故意不配合洗胃、插胃管不合作、甚至故意拔出胃管等情况,使洗胃等工作无法进行,以致拖延了时间,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4-5]。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医务人员更要有耐心,不应流露出厌烦的情绪。必要时给予强制洗胃,首先使病人度过危险期。做好亲属说服教育工作,使其主动安慰病人,用亲情唤回病人的生存意愿,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消除其悲观厌世的心理,取得病人的合作,在家属的配合下,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3对于其他类型的急诊病人,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护理应采取以下总策略:

3.3.1倾听患者诉说,坦诚交流。向其科学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治疗原则,对其心理有重要的安抚作用。

3.3.2医务人员要有认真负责工作态度。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做好急诊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因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做不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3.3.3对有悲观绝望心理的患者,首先搞清问题的症结,然后采用心理支持等干预方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亲属的帮助。

3.3.4认真观察,总结分析病人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病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等。

参考文献

[1]张玲. 急症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需求与护理[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5A): 382

[2]高雪梅, 张娣. 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8): 1101

[3]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第4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42

篇3

临床常常碰上急诊病人,而对各种疾病的急症,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如何应对这些急诊病人,这关系到抢救的成败。因此,加强护理工作十分必要。首先要认识到急诊病人是急性发病而急需诊治的病人,共同存在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复杂、病情严重危险,而且多具有紧张、痛苦、恐惧等心理。病人和家属心理压力很大,清醒病人多具有濒危感、烦躁不安,昏迷的病人家属又极具恐慌感。他们一旦发病,极度需要医护人员的接诊。医护人员稍有怠慢,不但会耽误诊断及治疗,直接关系到疾病预后,更重要的是会引起病人家属的高度不满与极度抱怨和怒气,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及存在着巨大的纠纷隐患,甚至发生医患纠纷。下面就临床护士如何应对急诊病人进行几点探索。

1 要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树立起对病人高度责任感

1.1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基础,只有良好的护理才能保证医疗抢救措施的落实 尽管护理工作是很乏味很辛苦的工作,但同时又是很伟大很崇高的工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端正服务态度,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职业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出色地完成护理监护的工作。

1.2 时刻以南丁格尔为榜样 要具有同情、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工作态度。

1.3 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不计较个人得失,保持高度热情最佳的心理状态,使病人一入院就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给病人一个认真负责的良好印象。

2 具有敏感及时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

2.1 敏感的反应能力是应急的内功 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当机立断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急诊病人病情凶险、发病急、病人病情较重,清醒病人具有濒危感,昏迷病人家属又具有恐慌感,往往来就诊时,不知所措,大声疾呼,甚至横冲直撞。

2.2 临床护士要有快速应急的能力 马上迎接病人,先准备好100ml的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以便抢救用药。同时及早接诊、早处理、及时通知医生,并且做出一切相应的护理措施,安装和连接好监护器,测生命体征、做心电图、吸氧等并建立重病监护记录及抢救记录。

2.3 第一时间接诊患者 只要急重病人抬进病房,立刻做到在第一时间接诊患者,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得到病人和家属的认可,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大大降低了医疗纠纷的隐患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3 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3.1 动作轻柔、操作准确、态度和蔼 尽量避免发出一些刺激性的响声,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大声交谈等不利于病人的现象。凡事替病人着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更好的接诊效果。

3.2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应急能力的关键 面对突然出现的患者,临床护士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理性接诊,才能保证紧急中稳定的秩序、井井有条的工作作风。

4 具有较高的职业形象

4.1 建立良好的形象 护患交往中,病人及家属总是按社会角色来期望要求护士,大家认为一个完善的能唤起病人身心舒适的反映整体护士形象,应该是整洁的服装、大方的仪表。

4.2 作为一名护士不但要有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而且要有行为美,规范的走、坐、站、蹲、拾物、推车等姿势,进行各种操作要做到稳、准、轻、美。

4.3 微笑服务 要求护士淡妆上岗,端庄大方,而且服务过程中使用一整套的护士文明礼貌用语,微笑服务、使急诊病人在最佳身心状态下接受治疗与护理,从而有效地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5 努力学习,培养成熟的思维能力

成熟的思维能力是指在接诊病人中具有较客观、概括完整和反应的能力。只有善于思维、勤于动脑,才能在接诊急诊病人中准确的把握实质,准确地接诊病人,使其得到妥善的处理。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的医学模式不断向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的发生,护理的理念的核心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更加专业以及 人性化的输液护理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针对繁重、琐碎的门诊输液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和总结。

【关键词】:门诊;急诊;输液护理;风险防范;

1 引言

门诊急诊输液室流动量较多,护理对象、人际关系复杂多样,患者对护理人员操作过程的不理解和不合作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护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导致了护理工作的高压性,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工作繁重等是现今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导致护理事业停滞不前,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

2提高专业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

2.1 输液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准备工作

(1)在输液之前应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心里等病情进行基本的评估,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初步了解,结合专业知识对不同病患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输液。护理人员在冬季,温度相对较低时应特别注意患者会出现经脉痉挛的情况,经脉痉挛会带来充盈不良等状况,使得穿刺相对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局部热敷,带血管充盈后在进行穿刺等操作。

(2)输液前的药物准备要充分。在输液前应检查好药物的准确性,包括名称、剂量、浓度,药物的保质期、药物有无异常或损坏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原则进行配药工作。同时在配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无菌操作和防污染等问题。

2.2 护理人员在输液中的注意事项

(1)正确选择穿刺的部位。护理人员在进行经脉穿刺时对位置的选择是有很多要求的,血管要选择富有弹性、容易固定、富有弹性,不容易滑动的,像手背、前臂和肘部都是最佳的选择。同时特别注意的是穿刺位置应避免盲目进针,应对病变的部位尽量避免使用。 对长期输液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施针部位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根据针头的大小、输入溶液的特性、患者年龄,从远心一端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穿刺操作。

(2)输液过程中正确掌握输液的速度是十分必要的。输液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症、药性等不同情况调节输液速度。标准情况为40—60滴/分,对年龄大的患者应控制在20—30滴/分的速度。对需要大量补充液体的患者则应加快输液速度调节到80—100滴/分的速度。

(3)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和药物信息,告知患者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同时告诉患者遇到紧急情况呼叫护理人员的方法,确保输液过程顺利进行。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问题。

2.3 输液后的处理工作不要遗忘

输液即将完毕前要及时拔掉针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空气进入造成栓塞情况发生,拔针要速度,拔针后要快速用大拇指顺着血管的方向按压针眼的位置,可以防止针眼出血。在按压时也要注意不要揉搓,反复按压,正常按压需要4分钟左右,老人要多按一会。如患者行动不方便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按压或要求其家人帮助按压。

2.4 护理人员不应忽视心里护理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输液时的心里状态,对过度紧张的患者树立信息,通过针对性的交谈,帮助患者说明工作流程,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克服心里障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心里疏导,例如,老年患者应采用安慰性语言、年轻人和小孩应多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2.4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护理人员的工作一般较为繁重使得护理人员学习机会较少,因此影响了护理质量,更严重的会引起医疗纠纷。

我国的现状就是大部分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大多来自中专的护校,在18岁左右就开始参加工作,因此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匮乏的护理经验使得与患者及家属产生冲突时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单纯、冲动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

因此在人们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灌输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在工作中的耐心,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从而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

3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医疗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也应主要医疗卫生的重要性。

首先应保证室内的干净、舒适是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标准,因此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每日用消毒液早、中、晚消毒三次,保证地面整洁、干净,患者输液的座椅和床单应在早晨消毒并更换一次,地面保持干净、无垃圾。

对文化素养较低的患者或家属应进行耐心的讲解卫生常识,通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卫生科普知识达到改善不良卫生习惯、配合卫生清洁工作的目的,配合清洁人员进行清扫工作。

儿科患者更加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耐心、主动协助患者家属协助患儿解决上卫生间进行大小便问题,确保不再输液室内对地大小便、紧张乱扔垃圾的现象。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门诊输液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输液护理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护理工作的问题也不断的在暴漏,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反应医院的护理质量。为了避免门诊急诊的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医疗纠纷等现象,需要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保证正确的输液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还需要护理人员的具备专业素养,做到有耐心、有责任心,在帮助患者完成输液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供患者所需帮助,这样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易小林.23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静脉输液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9):142-143.

[2] 梁碧珍.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7):217-218.

篇5

关键词:急诊 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7-02

本文对2012年4月~2012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763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急诊急救患者的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大多数都是危、急、重为“三大”特点,在抢救过程中,医疗机构不仅需要熟练地医疗技术水平,还需要医护人员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特点。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达到加强急救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效果。

1 对象与分类

1.1 对象。收集本科室2012年4月~2012年6月接诊的急救患者763例。其中男432例,女331例,年龄4~82岁;病因分类:车祸伤253人(33.2%),突发疾病89人(11.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0人(18.3%),酒精中毒113(14.9%),打架斗殴致伤68人(8.9%)人,服药自杀20人(2.6%),意外致伤61人(8.0%),自然灾害致伤19人(2.5%)。

1.2 分类。通过有近十年工作经验的急诊科护士人员临床观察,根据患者较典型的语言行为和表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①紧张、恐惧型:此类病人多为意外伤害引起,如车祸,自然灾害;②急躁、易怒型:此类病人多为醉酒、打架斗殴致伤引起;③悲观、绝望型:此类病人多为慢性疾病、服药自杀、意外事故等。

2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比较复杂,由于急诊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再者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水平、心理抗压能力不同,当遇到疾病的时候,其心理反应均有较大的差异,分为以下四类:

2.1 焦虑与急迫救治的心理。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大咯血或车祸、失足坠楼、CO或农药中毒等。这类病人病情急,病势险恶,躯体症状(呼吸困难、疼痛、肢体活动障碍等)明显。这类急诊病人缺乏思想准备、心理应对能力较弱,思想上与身体上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

2.2 恐惧与紧张心理。主要是由于意外事件或疾病引起的,比如意外事件,忽然遭受意外或得知病情或原有病情急剧恶化以及对医院的环境、医疗技能水平不了解等原因而到院就诊,这类病人的思想准备大多不够充分,特别是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病情与病因不了解,对术后的身体状况过分担心。

2.3 易怒、烦躁心理。这类病人主要是由于自身病情原因或医院环境与医护人员态度不满意引起的。比如一些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严重,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病情产生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对外界采用攻击态度、把情绪发泄给医护人员。

2.4 悲观绝望心理。病人表现出忧伤、悲观、绝望、无生活信心、沉默寡言、不愿外界打扰,这类患者一般常见于服毒病人或慢性病病人或发生意外事件,比如忧郁症、感觉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另外,有些患者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意外失去亲人或亲友,受到过度的心理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状态,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各种治疗和护理。

3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护士积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并进行有效沟通,护士的语言方式、采取的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在护患的接触时间里,护士在观察病情的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3.2 较高的业务素质与良好技术水平。对急诊病人,急诊护士应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娴熟的护理技术它会使病人信任你、依赖你。

3.3 善于忍耐和自制。在急诊患者前来就诊过程中,有的是意外事故受伤,有些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出现暴躁、偏激的行为时,要学会理解与忍让,切忌争吵,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与照顾。

3.4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医院应本着一些为了患者、方便患者、关心患者为原则,提供干净、整洁、安静的就诊环境;医院应简化入院手续、通过便捷的服务,尽可能减小病人对医院的不满意度。

4 总结

4.1 本文首先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描述与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4.2 急诊患者对于疾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要同情、体贴、爱护,“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提供便捷、温馨的服务,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如有过激言行,不要计较,要以诚待人、克制忍耐、用心劝导,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3,23(3):279

篇6

【关键词】急诊病人;社区护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16—02

社区护理是指综合应用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于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持人群健康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护理专业服务[1]。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病人将向社区转移[2],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3]。而急诊病人不同于住院病人,其在疾病急性期之后,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更高,本研究通过对急诊病人进行调查,了解其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为急诊病人的社区护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3年5月~6月就诊的急诊科病人122例,入选标准为意识清楚,表达清晰,年龄18~60岁,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龄18~30岁21例,30岁~40岁17例,40岁~50岁27例,50~60岁5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47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30例。医保类型:自费27例,社会医疗保险86例,公费7例,其他2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情况等;第二部分为对社区护理服务内容需求的调查,服务内容根据文献研究及社区实地考察确定,由病人逐一对每个项目是否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开展做出选择;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包括对拟定内容的补充及对现有社区护理的意见或建议。

1.2.2 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条件的对象,调查前先征得同意,调查员说明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及要求,对不识字或不方便填写的病人,由病人口述调查员代为填写,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

1.2.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处理,并进行统计描述及Logisti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病人疾病状况 (表 1)

3 讨论

3.1 针对性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完善护理服务内容 表1显示,社区护理服务需要开展率居前5位的服务项目为健康咨询,饮食指导,康复训练指导,血压监测和测量仪器使用指导,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内容上,近几年我国健康教育开展迅速深入且形式多样化,效果显著,由医院转向社区,面向整个人群的社区健康教育,已成为社区护理的主要内容[4],但目前社区护士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难以承担整个人群的健康促进工作[5],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弱势群体如妇女、慢性病病人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健康教育方法上,护理人员应考虑到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可采用观看录像,讲座或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

3.2完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在开放性问题调查中,大部分病人表示对社区护理水平不放心,对社区医生护士不信任,结合我国卫生服务资源不足的国情,表明卫生服务的重心应逐渐由医院向社区转移,卫生部及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尽早建立社区护士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并科学地管理社区护理质量,规范社区护理服务,确保社区居民能够接受到高水平的社区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尚少梅,侯淑肖,巩玉秀.社区护理的内涵与外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28-30.

[2] Bellack JP. Eudcating for the Community.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1995, 34 (8): 342-343.

[3] 郭清,梁宏材.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的障碍和所需配套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8):398-400.

篇7

关键词:心理护理 护理质量 满意度 优质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06-02

急诊科医院的窗口,做好急诊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提高急诊观察病人的护理质量,了解急诊观察病人的心理需求,并针对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是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保证。

1 临床资料

1.1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5月90例住急诊观察室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心理护理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23~74岁。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7~75岁。

1.2 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病人关怀、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和适应能力,进而促进病人成熟和发展[1],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1.3 急诊观察病人的心理特征

安全感和早日康复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心理需要,也是求医的最终目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希望生命不再受到威胁,期盼得到可靠,确切安全的治疗,而且没有痛苦,留观病人在院时间短,这点尤其迫切。 需要尊重,需接纳和关心,需要信息,需要安全,需要和谐环境,适度活动与刺激。

1.4 急诊观察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感、依赖心理。退化心理,猜疑与怀疑,愤怒,否认心理,自我概念变化,过多期待心理等[2]。

2 临床护理

2.1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关心与同情是一种心理的交流 ,从态度、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如友善的微笑,关怀的问候,表示同情的说“我能理解、、、、、”等,这些会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感到被接受,感到有依靠。患者总是容易对自己的病情有很多顾虑和担忧,害怕和不安,或将疾病看得看得过分严重,看不到希望,只看到消极不利得一面,可向患者说明病情,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地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还可以介绍别人战胜疾病的事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误解 ,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为患者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重新认识问题,有新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积极改变,战胜疾病。

2.2 妥善做好常规医疗护理,心理护理辅助医疗护理的进行。

2.3 做好检查,适时报告病人的心理状态,调整护理措施。

2.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动员社会力量,如单位、同事、亲友参与,共同努力,协助解决困难,让病人安心休养[3]。

2.5 护理过程注意的要点。

2.5.1 护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预见到病情恶化的表现或病情趋向好转的变化,及时辅以医疗护理措施,高度的责任心和警觉性,将极大满足病人关注生命安全的心理需求,稳定病人情绪,排除不必要的困扰。

2.5.2 每项医疗护理措施,护士依据知识和经验,对其安全性和疼痛忍受程度向病人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加上娴熟的技术,到位的心理护理,让病人觉得被尊重,接纳和关心,了解足够信息,感觉住院期间更安全。

2.5.3 医院急诊病人检查,检验报告第一时间反馈病人,安抚病人焦虑心理,避免刺激性语言,如怎么现在才来医院?病情就那样了,还怕什么?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对90例病人出院时进行评估,心理护理组病人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体现了医院优质护理。

4 讨论

虽然大多数心理护理服务非解病人的燃眉之急,但对康复来说很关键的,心理护理并不因为病人治愈疾病离开医院而结束,许多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格特征,心理社会因,不良行为习惯有关的,心理护理服务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患者的心理活动总是受到疾病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并不是与所患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所以采取与病人相适应的、了解和掌握留观病人心理需求适时进行教育,通过学习消除不适应,建立健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要求心理护理的实施者要有天使般的爱心,敏感细心,善解人意,亲切善良,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深入的人文关怀理念,这种护理是人性化的,温暖人心的,可创造经济价值的,极受病人和家属欢迎和赞赏的。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

篇8

【关键词】急诊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1引言

急诊手术病人一般为意外伤与突发疾病,临床证明病人在手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很难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通常治疗效果较差,所以在术前或术中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为术后病人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急诊手术术前患者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病情特点一般是来势凶险,病势较危急,患者往往对立即进行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其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易陷入焦虑恐惧的精神状态中,且有可能产生濒死感,这种焦虑对手术的进行十分有害,它将增加麻醉、手术过程的危险性,还有可能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增加、心律失常,术后切口愈合延迟等,较严重的病人将直接影响手术后病情的转归。

3病人在手术前的心理需要

每个病人的个性特征有所不同,以及其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对手术的心理反应会有所不同,但每一个手术病人对即要进行的手术都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且这些心理反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所有病人都有着共同的心理需要。

3.1尊重的需要。当病人感觉到自己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重视时,才会对他们产生信任和心理依赖,这样才能对手术的成功持有足够的信心。

3.2对自己病情了解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病人在考虑采取手术时,常常会认为自己的病情非常严重,容易产生顾虑及猜疑,并时刻关注着自己病情的发展,那么合理、恰当地向病人讲述病情显得十分必要,从而减少病人的焦虑和猜想。

4手术病人的护理对策

手术对于每个病人来说都是一种刺激,根据病人的不同性别、年龄、知识文化素质,性格特点及对其疾病的认识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与情绪波动。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对病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它可影响病人的睡眠和食欲,以及导致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影响手术的进行。针对这些患者的不同生理及心理特点,采取了以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4.1术前的护理对策

(1)术前病人的一般心理及护理: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选择某一日期手术,病人一旦知道要做手术,其常会出现的心理反应是忧虑、恐惧及紧张。此时出现的不良的心理反应常常会使病人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发凉、食欲不振、焦虑失眠、反应迟缓等。针对这些心理反应表现,医护人员应和病人主动交谈,讲解一些有关的医学常识、解剖生理知识等,讲手术的必要性及所达到的效果,让其简单了解手术的基本做法与过程,并让类似的一些病人行“现身说法”,做示范,以解除病人的担心、焦虑心理,消除病人后顾之忧,让其积极的做好术前准备。

(2)术前特殊心理及护理:对于某些进行特殊手术如截指 (肢)或断指 (肢)再殖、截瘫以及一些矫形手术的病人,常担心手术后外形情况、生活能否自理等问题,其思想负担一般较重,对该类病人我们应祥细的交待病情,充分做好其思想工作,使其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心态。在疏导的过程中,护士应学会掌握及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能,观察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变化,正确分析其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护理手段,消除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始终处在最佳的身心状态。同时要知道病人家属的想法,取得家属的理解与信任,确保他们也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患者。

4.2入手术室后的护理对策在接诊病人入手术室后,护士应充满热情同时表达出同情心,主动与病人交谈,在进行每一项具体操作前应先告知病人,例如输液、摆、进行麻醉穿刺等均应向患者适当的解释,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在病情及操作均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假如病情不允许,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给予耐心的讲解;病人往往十分重视医生与护士的言谈举止行为,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以端庄大方与和蔼态度呈现给病人,切忌闲谈嬉笑,也不能窃窃私语,相互之间交流的声音应当以轻柔和谐的方式,并不时主动与病人交谈,消除其存在的陌生感;尽量减少手术器械间的碰击声,因为这可能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刺激,在手术进行时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的面对,切不可惊慌失措,避免给病人造成恐惧与紧张。

4.3术后护理对策当手术结束时,对已经清醒或刚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的病人,医护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给予安慰鼓励,并及时告诉病人手术所达到的效果,送病人回病房后嘱病人安心休息,交待术后病人应注意的所有事项,最后告诉病人手术室护士会再次访视,让病人感受到手术室护士对他的关心,以及对术后恢复很重视,使其心情保持愉快,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5体会认识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病人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护士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及行为,使病人很好的接受治疗,最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以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淑玲,孙菁. 急诊手术病人术中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5).

[2]王保良.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其护理[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9).

篇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61-01

我院急诊科是一所集留观、输液、抢救危重病人的科室。由于急诊病人多,流动性大,护士少,工作涉及面广,急诊输液病人的管理是工作中薄弱环节,随着这会的进步,急诊输液病人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防范护理纠纷,保护护患双方利益,近三年来,我科对急诊输液病人采取了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输液病人满意度,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接待病人

护士主动热情接待输液病人,文明礼貌有尊称。与病人当面接清药物,询问病人是否进食,讲明空腹输液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要求病人进食后再输液,告诉病人输液前排空小便。送病人到输液室并安排好床位,病人如果对护士加药有疑问,嘱其在治疗师后门看加药过程。若工作繁忙(抢救病人)不能立即配制及输液,事先应向病人讲明原因以取得配合,遇有心肺功能差的老年患者、残疾人,小儿要告知家属,输液时要有陪留或登记家中电话号码,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取得联系,避免引起误会及不必要的纠纷。

2 查对配药

护士接药后,再次与输液计划单反复核对(新药仔细查看说明书)后,准确无误按操作规程进行加药。贵重药品当着病人或家属的面加配或由病人自己保管,用时临时取来加配,必要时药瓶上写上病人姓名,配完药后将空瓶交给病人查看,虚心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监督。病人提出疑问时,要认真耐心解答至到病人表示理解、满意为止。查对配药过程中,如遇姓名相同或相近的病人姓名时,由接待该病人的护士负责输入第一组液体,将另一组液体交病人保管,第一组输完后再加第二组、第三组,避免在同一病室内输液,在输液单上标明床号,并用红蓝做特殊记号,告知当班所有护士及实习生,提醒注意,总务班护士要密切监督,并做好特殊病人,严格交接班,防止差错事故,防止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3 输入液体

配好液体后再次核对无误后,进病房呼叫病人姓名查对床号、姓名,并询问有何要求,协助摆好行穿刺,向病人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它注意事项,调节好滴数,告诉病人不要自己随便调滴数;传呼器的使用方法;输液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或特殊不适等及时按传呼器。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房。在输液瓶上标明床号,并告知病人切勿自己随意调换床位,向其说明不能随意调换床位的意义。认真在输液单上签时间及姓名。

4 巡视病房

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及输液情况,询问并及时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如病人是否喝水、上厕所、有无不适。如病人有特殊主诉或不适时应高度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写出书面报告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病人姓名、年龄、诊断、输液时间、输液量、输液速度、出现不适的时间、症状、体征、处理措施、缓解或加重的时间,并及时上报科护士长。

5 液体输完

认真核对输液单确认病人液体全部输完后,拔出针头,用棉球按压3分钟,嘱病人信息一会儿无特殊不适时再离开病房,如有特殊不适应留院观察及报告医生并记录。

6 输液完毕

输液完毕输液单由本班护士完成登记,夜班护士次晨8时总结24小时输液总人数,并整理保存输液单。

7 注意事项

做各种皮试,必须有医生所开的皮试医嘱单,并详细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史,是否空腹,嘱病人尽可能进食、确认无过敏史后再做实验。有过敏史的严禁做皮试。如病人及家属对曾经是否有过敏史回答含糊时,不能确认能否做皮试时应禁做皮试,通知医生更换药物或在医生书面医嘱下慎做皮试,必要时医、护、患三方签字方可实验。做完实验后告诉病人注意事项及观察皮试准确时间。

篇10

我院急诊观察室负责全院各专科门诊病人的临时输液和病情观察工作,日平均输液达150余人次。由于急诊观察病人多,病种多,病情复杂,用药广,从而病情突变的发生率也比较高。现将本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处理病情突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科18例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其中过敏性休克5例,晕针6例,窒息2例,高热惊厥5例。

1.2 临床表现及处理

(1)5例过敏性休克病人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3例于给药后2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起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分别为80/60mmHg。2例于给药10min后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2)6例晕针病人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4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2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表现均为头昏、心悸、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3)2例窒息病人为2岁小儿,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痰鸣音明显,在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窒息。表现为持续哭闹声突然停止,瞬间神志不清,脸色紫绀,双眼上视,呼吸停止。急救措施:将病儿置于头低脚高位,拍打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给氧;必要时加用吸痰器吸痰,及时解除呼吸道阻塞,恢复呼吸道通畅。

(4)5例高热惊厥病人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2例既往有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以上,常规抗炎、抗病毒处理。临床表现: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min症状缓解。

2 护理体会

2.1 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

经常巡视病人,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抽搐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2 出现情况紧急处理

如窒息者行引流、清除异物等方法排出阻塞呼吸道的异物,恢复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过敏性休克的病人最早的抢救措施是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高热者发作时应立即退热、止痉。晕针病人取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保暖。

2.3 心理护理

由于对病情及病情的发展不了解,突发的变化常会让病人及家属感到超常的紧张、恐惧而产生悲哀、失助等消极情绪,甚至对治疗措施产生怀疑。对此,应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向病人和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其焦虑、恐惧感。多介绍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消除其疑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篇11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急诊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结论:急诊昏迷病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正确的接诊分诊、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是降低急诊昏迷患者伤残程度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急诊 昏迷病人 接诊分诊 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4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89-01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它具有病因复杂、病死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常常还会涉及到多病种、多学科[1]。昏迷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意识丧失,或伴有病态性反射活动,感知力丧失。对于急诊昏迷患者,常常是病情危重、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所以必须要抓紧时间给予正确有效的抢救,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生命,减少伤残和死亡的发生率[2]。急诊科接诊分诊及急救护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正确性,将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康复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急诊昏迷患者的接诊分诊、急救护理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86例,年龄在15~87岁,平均(65.2±2.3)岁。所有患者均由120救护车辆或家属送至急诊科,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其中轻度昏迷30例,中度昏迷85例,重度昏迷69例;有亲属陪送172例,无陪送32例;有明确病史156例,无明确病史48例。

1.2 方法。对该组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抢救措施、抢救治疗方案、原发病、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相关数据以t检验、卡方检验为主,P

2 结果

204例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本组病例的昏迷病因主要为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导致昏迷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3 讨论

昏迷,是人体高级神经活动受到极度抑制的一种状态,是无法唤醒的无意识状态,昏迷患者对内部需求、外部刺激均无反应,其临床呈现睡眠状态,患者对除了由疼痛刺激引起的偶尔、肢体屈伸及睁眼以外的外部刺激,均无正常反应[3]。昏迷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其投射功能被阻断,无法使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状态,或者大脑皮质受到大面积损害所造成的[4]。造成昏迷的因素多种多样,从本次研究结果看来,我科室收治的急诊昏迷病人的病因主要是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等。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

急诊昏迷病人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在本组的204例研究对象中,死亡41例,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大部分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病情危重,但部分患者的病情在急诊时尚未严重到无法救治,如部分中毒、窒息等患者。此时抓紧抢救时间,还是有很大的存活可能性的。要抓住急诊昏迷病人的抢救时机,必须要在接诊过程中抓紧时间,争分夺秒,为抢救医生、专科医生赢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由于急诊医生工作繁忙,所以无法长时间进行临床观察、采集完整病史,加之急诊检测条件相对有限,所以大量的观察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故急诊护士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时间的急诊昏迷患者抢救中,护士的作用可能比医生更为重要。

3.1 接诊分诊。正确的分诊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送至专科进行抢救,或得到专科医生的紧急处理,从而让患者得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分诊正确率为91.7%,昏迷病因复杂多样。要做到分诊正确,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常见昏迷病的特征和表现,如中毒、脑血管意外等。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密切关注患者的病症表现,如面色、气味、呼吸、皮肤温度、颜色、湿度等[5]。③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关键时刻能果断、正确地做出决定。

3.2 急救措施。①快速对昏迷患者进行安置,同时简要地向陪送者了解患者的病史,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查看有无外伤出血,掌握患者的昏迷程度等,快速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告知相应的专科医生。②保证患者呼吸稳定、呼吸道通畅。在本组病例中,伴有呼吸障碍者占据了36%,在接诊过程中,首先要开放气道,进行氧疗、吸痰处理。针对严重呼吸障碍者(如呼吸很弱、明显紫绀),要立刻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同时告知医生。本组病例中的12例窒息患者,在得到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吸痰处理后,有11例抢救成功,死亡1例为80岁老年患者,是由于长时间缺氧导致室颤死亡。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要加快补液,并抽血配血,保证患者血压循环的稳定。④严密关注患者的血氧、呼吸、心率、血压等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⑤确保所有急救用物(如急救仪器、物品、药品等)状态的完备性,定期维护和检查。⑥熟练掌握抢救操作流程,积极配合医生操作,例如深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等。同时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比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从而确保抢救的顺利实施。⑦在转运、搬动患者前,要全面预计到这一过程中的危险性。在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昏迷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搬动导致了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在急症昏迷病人的接诊分诊和急救护理中,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急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熟练地配合急诊医生、专科医生进行抢救操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昏迷患者的成功抢救,并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孙小玲.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53

[2] 叶锦山,王顺旺.浅议急诊昏迷病人的诊治思路[J].医药前沿,2012,02(9):331-332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43-44

篇12

[关键词]急诊;观察;护理

1急诊观察患者的特点

为了使急危重症患者、各种事故伤员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各级医院均开设有急诊科及120急救,通常留在医院急诊科急诊观察患者一是严重的外伤患者、各系统危重症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以及其他急重症患者,这类患者往往病情复杂[1]。而且因发病急骤,缺乏可供诊疗参考的系统的病情资料。二是急诊观察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快,尤其是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脑出血、严重毒物中毒等患者病情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危及生命;三是患者流动性大,急诊科观察患者可随时分流至各专科病房,随时收治新的患者;四是我国已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加之老年人身体机制的衰退,因此急诊观察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且年龄跨度大,老年患者并发症多,自理能力差,从而加大了护理工作量[2]。因此,针对急诊科的特点,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处理能力均有更高的要求。

2急诊观察患者的护理

2.1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专科培训:基于急诊科患者的特殊和护理要求,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适应急诊观察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急诊护理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培训主要根据急诊科患者的特点,重点进行危重症监护以及对各种急救器材熟练与正确使用、心理素质以及对患者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即走出去参观、学习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等,以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反应能力,使之在急诊抢救中临急不乱,具备娴熟急诊急救的护理操作技能。

2.2做好急诊护理工作:急诊科观察室患者疾病种类繁多,且病情变化快,急诊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急危重症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分清轻重缓急才能做到临急不乱,保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工作中应对各种观察指标记录详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根据急诊科观察患者流动快的特点,病床周转率高,护理人员除了书面交接班外,必须做到床头交接班,有利于接班护士对病情的了解和观察[3]。

2.3做好急诊观察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科观察患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同样重要。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数是突发疾病或者因意外受伤,以及毒物中毒的患者,前者因病发的突然,患者及其家属均有紧张和恐惧感,容易产生悲观、失落等消极情绪,甚至个别患者丧失对治疗的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及采取相关治疗措施的必要性,树立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在急诊科观察患者毒物中毒的患者为数不少如急性有机磷中毒、煤气中毒、酒精中毒、及其他药物中毒等,其中服毒自杀者占一定的比例。此类患者的情绪更为复杂,常表现出后悔、恐惧、焦虑、绝望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大部分患者服毒患者是由于一时冲动,或受到某件事刺激而一时想不开服毒自杀。在急诊室抢救时已感后悔不已,这类患者主要是对毒物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担心,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后,此类患者往往能积极配合治疗。但也有部份患者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因家庭或社会的压力而感到绝望,这类患者在服毒自杀者中,所占比例虽小,但死亡率却极高,因为这类患者往往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在急诊观察室往往不肯配合治疗,因此,对这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难度较大,需要护理人员及多方共同努力,以争取到患者对治疗的配合。

2.4急诊观察室护理力量的合理调配:医院急诊观察室的患者流动性大,且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及自然灾害等,因此,配备的护理力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院根据急诊观察室的特点,在人员的配备和安排上均建立了应急机制,可及时、快捷的调配急诊护理力量对因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大批病员同时就诊的情况进行救治[4]。

3讨论

医院急诊科是抢救、收治急危重症的快速绿色通道,同时也是显示医院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窗口;急诊科护理人员除应掌握各种突发疾病抢救护理的专业知识与各种医疗器械的熟练运用外,还应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与综合素质。我院根据急诊观察室患者病情急、重、杂的特点,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管理措施,健全和完善各项急诊急救护理制度:首先在急诊观察护理人员的安排上多是由高资质、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以应对患者的各种突况,强化急诊观察的护理力量;在此基础上,其次对急诊观察室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综合训练也很重视,这也是提高急诊观察护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不断学习,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各种应变能力,在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上也有积极的意义;第三,注重对急诊观察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医患沟通,使患者在救治和抢救过程中积极配合,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第四是采用灵活、机动的管理,合理调配急诊观察室的护理力量,使得医院在遇自然灾害或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及时组织力量实施救治。

参考文献:

[1]王灵格,王青苹,郑爱荣.把握急诊护理管理特点优化急诊护士素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40.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篇13

【关键词】 心理护理;手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63-02

门诊手术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些小手术,但是患者是在完全的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患者表现出紧张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有的患者手术接收后离开手术室,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晕厥或者摔倒等[1]。为研究患者心理特点,随机调查了100例即将接受门诊手术,通过填写心理状态的问卷咨询调查,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的护理,确保手术取得预想效果。

1 临床资料

对在我院接受门诊小手术的100例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问卷咨询调查。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在6-80岁;初次手术患者62例,再次手术患者38例,详细结果,见表1和表2。

根据图表情况分析,在手术前不紧张的患者只占到29%,28为再次手术患者例患者,其余的都会有紧张的感觉,只是程度不同,但是所有患者都有担心并伴有恐惧。

2 护理

2.1 做好手术的前的心理疏导 一旦病人接受做手术,多数患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产生恐惧感等不良心理。表现出来就是紧张或者焦虑和恐惧。这就需要首先对这种心理的状态进行护理,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把手术的大小,基本情况,是否打麻药,以及需要配合的地方介绍清楚,手术就会非常顺利,并且提醒患者之前手术都很顺利,以此来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放松。还要注意发放手术须知,比如哪些情况不适宜做手势,让患者心理有底,更好的配合工作,同时也为临床降低了风险。

2.2 对待病人要热情、友好,手术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给患者一个轻松的环境。同时注意调整温度和湿度。保持手术室内床单和地面的整洁,及时的对手术的床单上面和地面上的血迹进行清理,确保手术器械上没有污物,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

2.3 护士需要陪伴病人进入手术室并送上手术台,待详细的安置好之后离开,需要帮助患者调整好手术,并和病人进行一次短暂的交流,告知大概时间,提醒手术中配合医生的意义。调查显示,术前进行心理疏导,对特别紧张的患者有很大帮助作用[2]。

2.4 要注意严密的观察 在手术进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监测脉搏和呼吸,并不断进行交流,放松患者心情,转移患者注意力。对手术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当患者诉说有胸闷、牵拉感等时,提醒患者不用紧张,并配合做深呼吸,可以拉着患者手(对小孩可以抚摸额头安慰和鼓励)。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2.5 对病人表现出关心和理解 对于有的患者特别紧张,虽然之前进行了心理的疏导,但是依然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手术,对待这样的患者,护士绝对不可以进行嘲笑或训斥,需要更有耐心的给予心理疏导和鼓励,给患者调整一下心态,帮助患者稳定思想情绪。也可以预约下次手术,一般最长不要超过一周,下次手术继续做好心理调节,并陪伴患者手术,介绍手术进程。尽量给患者一种安全感,缓解情绪上的紧张,需要很多的工作,给病人很大的关心与体贴,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圆满成功。特别对腋臭和面部整形等病人,由于他们普遍有自卑感,需要护士注意言论和行动,避免刺激患者,要进行安慰和鼓励,树立患者信心。

2.6 术后的心理干预和护理 手术结束后也需要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的感觉,一般要求手术后观察半个小时后再回家,如果期间发生头晕或者恶心的情况,需要平卧,测量血压和脉搏,让患者做深呼吸,设法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让患者接受这些正常反应,等血压降低,脉搏恢复正常后休息约半个小时,回家需要家属陪伴。并送术后注意事项告知卡,让患者感受到周到的服务。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的很重要一个环节是术前的心理准备,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具体的、有差别的进行心理护理,消除病人恐惧感[3],还要做好解答服务,让患者对手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打消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情,确保配合手术治疗。从选取的100例患者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手术前,大多数患者有紧张和焦虑以及恐惧的心理,所以,手术前有必要进行心理的干预和护理,耐心的解释病人的疑问,改变病人紧张状态,确保病人接受手术时,心理状态处于最佳。

3.2 为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以及对病人充分的理解,虽然手术时间不会很长,但作为整个治疗的关键环节,也是患者精神最脆弱的时刻,需要一会人员做好病人的情绪稳定工作,只有患者心情是轻松的,才会主动去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才有利于顺利开展手术并保证取得较好的效果。

3.3 要着力提高护士的素质。当代的医学模式不断发生着深入的变革,护士也不在简单的从事配合医生的工作,在一个手术的过程中,需要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而不再是要求以疾病为中心,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专业知识要过硬,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和教育学知识也要涉及到,来更加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吗,更好的面对各种病人的护理工作。

总之,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树立科室的良好形象。文献显示术后约有3%的患者出现晕厥、摔倒等现象[4],但是本组100例患者手术后无一例发生这种现象,显示出对手术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吕红梅,陈捷,陈君华,黄蓉,杜慧.对门诊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4).

[2] 钱慧萍.门诊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J].护理杂志,2010,(09).

篇14

风疹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受染,造成发育迟缓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2008年3~10月份风疹在迪庆州三县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在乡、村一级的学校引发流行。防疫部门进行了积极有效防止(主要在人口集中的乡、村、镇、城区、学校进行风疹疫苗的接种),我科共设专门输液室2间,收住高热不退风疹病人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168例,男85例,女83例,住院12例,潜伏期12~19d。常以低热、全身不适,患者先后出现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痛。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位、皮疹,经2~3d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病人常全身症状轻微,仅少数则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脾大。风疹脑炎为极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仅约1/5000,但病死率可高达20%。所幸存活者多无智力障碍。

2 治疗

如无合并症,目前尚无特效抗风疹病毒的药物。主要给予抗病毒,口服维生素B、C,中医清热解毒等对症处理。而先天性风疹对孕妇无大影响,可对胎儿造成严重损害,因而风疹的控制策略主要在预防。

3 护理

3.1 发热护理:低热体温在37.5~38℃的病人,精神状态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如无心肾功能障碍,嘱其多饮水,1d至少摄入2000ml水分以防脱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质,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39.5℃以上病人可给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全身发疹者,禁擦浴降温,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导致虚脱。

3.2 皮疹护理:有皮疹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洗(禁用肥皂水);床铺保持清洁、平整,衣被勤洗换;勤翻身,避免压疮、碰撞和损伤;皮疹消退、脱皮不完全者,可用消毒剪刀修剪,忌撕扯,防止出血、感染。穿刺时应避开皮疹处。局部瘙痒病人,用炉甘石洗剂、5%碳酸氢钠等局部涂擦,有皮疹破溃可涂0.5%碘伏。

3.3 口腔护理:患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也可用维生素B、C混合粉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3.4 消毒隔离:对症状重者进行消毒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保持病室清洁,定时开窗通风,病房每日可用乳酸或食醋薰蒸进行空气消毒,体温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用500ml/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护理病人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30min,病人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需用5%的优氯净混悬液作用后方可倾倒;衣服、被褥阳光下暴晒1h;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皮疹结痂脱落,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

3.5 健康教育:资料显示本病人群的感染率很高,多感染幼龄儿童,但在学校、环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暴发流行,但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属自限性疾病,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健康教育、有效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临床护理工作及对症治疗也是必要的保障。向病人及家属、家长积极宣教本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家庭消毒、护理的方法,让人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本病。树立科学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遏制疾病的进一步流行。

4 预防

风疹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自广泛使用风疹疫苗后,流行已很少见。但在未能用风疹疫苗的多数发展中国家,风疹仍在广泛流行。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风疹疫苗注射后除少数人有关节痛等轻微副作用外,安全性很好,新疫苗抗体阴转率可达98%,现已广泛推广应用于所有无风疹免疫史的人。如能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推行风疹免疫计划,则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消灭风疹。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