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商务经济学论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和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林添湖(2004)将商务英语总结为:“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是专用英语的一个分支;它并不是一种特别语言,而只是英语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它是一种工作语言,一种交际能力的体现形式;它既具有个别商务活动的专业性,又与社会大众所使用的普遍英语息息相通”。商务英语就其性质而言,是不同语言使用群体在商务语境交易领域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过程中使用的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商务英语是商务交易中的的媒介或工具,作为一种语言,商务英语具备语言的经济学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决定了商务英语的定位必须与时俱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商务英语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廖国强2006)。
二、商务英语经济学属性
语言的价值属性是语言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属性驱使人们做出相应经济付出行为,此行为由于满足了投资者预期经济效益而导致商务英语在我国经历了持久不断的对之学习热潮和高校及社会教育体系的各种人力物力不断投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重要,利用语言经济学来分析研究商务英语经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语言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了,本文将从以下4点对商务英语的经济学属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1.商务英语的人力资本属性。
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由此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语言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具有资本价值,可以增加个人经济收益。根据语言经济学观点,商务英语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为学习商务英语而投入的财力、人力、时间等综合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是包含了商务技能和英语知识的语言人力资本产品的组合。商务英语人力资本的效用可以体现为使用者使用商务语言与技能知识后提高生存能力和取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可能性。由于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社会会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本价值提供相应的报酬,所以商务英语水平程度对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此方面,相对于单纯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商务英语学习者不仅拥有语言的知识和技能也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商务经济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方面,获得多技能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必然要高于单一技能的人力资本价值。
2.商务英语具有经济投资效用。
Grin(1994)认为语言和其他资源一样属于通过投资而获得收益的经济资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决定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投资效益的考量,即考虑到学习这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的正相关,这就是语言具有经济投资效用。商务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作为一种经济投资,使用者在选择学习这种世界语言时要权衡使用的成本与收益。学习商务英语的成本就是为学习其而花去的时间和投入的直接费用,而其收益就是由于掌握这种语言使用能力所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收益及使用商务英语进行商务交际时语言交际效用的最大化。其经济投资效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后对商务英语使用机会的多寡和使用范围的广度,所以商务英语学习本身就是对商务人才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商务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通过长期学习积累的商务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等会对经济生产产生促进作用,受经济因素影响的驱使人们会做出更多相应的经济付出行为,保证了商务英语的经济投资效用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商务英语体现使用经济价值。
语言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语言的价值是人们在使用某种语言时根据所获得的直接或间接效益而赋予它的。Grin(1994)指出语言不但是具有潜在价值的技能,而且植根于个人的语言属性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影响。不同语言的经济价值是不同的,所以增加收益的效果也不相同。商务英语的使用经济价值表现为:第一,使用者可利用所习得的英语语言和商务知识、技能从事与商务或英语相关的工作而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第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及其实践能力可帮助商务英语从业者获得更多国际商务高级职位及晋升机会,从而取得长远经济效益回报;第三,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在中国和国际劳务市场上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凭借商务英语专业语言和商务知识优势,商务英语从业者可在劳务市场中满足这种社会需求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4.商务英语具有经济效用。
莫再树等(2006)认为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包括在劳务市场上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等。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的个人和机构的数量(即使用该语言的密度)是决定该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商务英语的经济效用取决于商务英语在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及需求程度,需求越大,在经济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越高,商务英语的经济效用就越高。从业者的商务英语熟练程度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从事商务英语活动的人群越大,商务英语的经济效用发挥得就越好。
三、结语
在研究语言和文化之后,语言经济学才涌现出来,属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新兴边缘学科,该学科涉及语言学和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等,也就是说为实现经济活动,该语言交际把必要条件提供出来。在1965年,JacobMarschak第一次提出语言经济学说法,把效益和价值,以及费用和效用这些语言经济学性质揭示出来。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为语言经济学主要研究经历:
(1)以民族归属对待语言,致使种群区别的基础源于语言,人类社会经济中产生了地位差别,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异。这个研究阶段经常把收入差异的对象定位为美国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语确定为英语与法语者。
(2)把语言以人力资源对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对语言教育进行投资,就可把收益得到。
(3)语言作为人们身份和经济资源的符号,也是对社会经济地位产生影响的属性。
2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1)改革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操作能力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立足语言经济价值视角,有利于商务英语教育质量和语言价值的提高。商务英语的学习能够带来经济价值,这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目前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以英语和知识还有能力三大板块为基础的,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多数情况下英语作为通用英语,和大众沟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务知识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汉语授课为一般状况,所以完全融合两者很难,很容易使学生认为商务英语的学习意义不重要。其次,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不具备成为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状态,因此实训课使学生业务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到,对当前的课程期望改革的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国际商务,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完成与供应商或客户谈判任务,这就是商务英语教育的目的所在。经济利益特征表现得很强,所以说经济上的回报是建立在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商务英语专业要以语言经济学理论做导向,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构成,社会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数量,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企业家一同研究商议,确定改变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其意义非常重要。通过调研商务英语方面运用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备相应的工作才能、工作经验,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完成相应的文秘工作任务,并在涉外商务活动中,涉外交流或谈判工作任务能够完成,是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基于此,行业和企业的商务专家被课程开发小组教师邀请来,在共同论证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目标被确定,即: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方面,了解基本国际商务知识,英语交际能力水平应较高,实际操作相关国际商务业务能力应具备,对相关专业岗位工作过程应熟悉,与周围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对外事秘书和翻译以及对外贸易业务都能够从事,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是实际需要的人才标准。
(2)以用人单位及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商务英语课程就实现人才培育目的来说,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径就是课程,决定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之一就是课程。而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属于人力资本,一定的投入是对这种人力资本进行学习并掌握的必备条件;具有高低的划分是语言价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将制约语言发挥的效用。这两个基本观点将发挥指导对商务英语课程重新认识作用。这几年,国内有关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经济价值的要求,不过一直以来,英语学科都束缚着职业英语专业课程内容,在改革中,“针对性”和“职业性”表现得匮乏。那么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能否以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需求的满足作为出发点,人才的经济价值能否真正实现,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实现人才的经济作用,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标作为引导,整合人才市场的供需要求,对应的调整所设置的商务英语课程。在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商讨后,以一般专业课程方式设置传统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而且设置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设置这些课程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有机融合商务知识与专业英语的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基础课程,它产生的源头在于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以及课程开发小组教师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确定的,展现出下面两个特点:
1)商务实践的特点。人们可能存在狭义地去理解商务实践这种问题,有的人认为实践仅仅局限于实际业务部门,广义来说课堂的课程学习也属于商务实践。
2)商务语言的特点。用语言学的视角理解商务英语就是在商业行业活动中应用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活动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内容,英语特征表现为专门用途,在商务沟通和谈判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对实际问题能够运用英语处理,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进而使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就是说,这样安排的课程和高等教育特点相契合,也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产生同步,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迎合市场需要。语言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实现最大限度的产出。
3结论
论文关键词:生产业,投入产出,超效率DEA,TOBIT
1 引言
生产业对于我国的制造业升级,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对于我们研究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对于生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平、结构以及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而对于其产业自身的投入产出的效率分析并不多见。我们认为有必要系统研究生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由此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9的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数据包络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也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简化算法。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资本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指标选取生产业的增加值经济学论文,对我国生产业的区域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我国生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区域生产业更好地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DEA的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即DEA是一种效率评价方法,可用于多个同质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评价,特别是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的效率评价。该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 A, Cooper W W和Rhodes E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相对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1988年中国运筹学专家魏权龄教授向国内系统的介绍了DEA方法。该方法是在确定一组输入输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规划将决策单元(DMU)投影到DEA的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DMU)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DEA方法不需要对分析对象确定输入、输出的显式表达关系,就可以得出其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据此确定分析对象的有效性[1]。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决策单元的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项日数据,投射在坐标空间上,求出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为效率边界,以衡量各决策单元的效率。若决策单元观察值落在此效率边界上,则认为该决策单元相对有效率,其效率值为1若决策单元的观察值不落在此效率边界上,则为相对无效率,效率值为0到1之间,其间的差距则代表决策单元的无效率程度。
假设有n个被评价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和s种类型的输出。记第j个决策单元为DMUj,分别以xij、yrj表示DMUj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经济学论文,分别以、表示对第i种输入、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或称权)。DEA中常用的评价第j0(j0)个决策单元()规模有效及技术有效的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为线性规划,其对偶规划为:
其中,为规划目标值,为规划决策变量,、为松弛变量向量。
记、、、为对偶规划的最优解。
C2R模型的含义如下:
表示的效率指数,表示输入过剩,表示输出不足。若,称技术有效(输出相对于输入而言已达到最大)。若,,规模有效、技术有效,称为DEA有效。若,,称为弱DEA有效。若,称为DEA无效。对于弱DEA有效或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可以在不减少输出的情况下,使输入减少,或者在不增加输入情况下,是输出增加[2]。
2.2超效率DEA
C2R模型在计算效率值时,计算结果有时会存在多个有效的决策单元(效率值为1)经济学论文,此时无法对有效决策单元之间的效率值进行比较。Andersen, Peterson (1993)提出了超效率DEA(Super efficiency DEA,简称SE-DEA)模型。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有效决策单元间的对比问题。
超效率模型在对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将被评价的决策单元排除在决策单元的集合之外,此时,对于没有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其生产的前沿不会发生变化,评价结果与C2R模型相同。对于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超效率模型将其生产前沿面进行重新计算推移,使得超效率模型最终计算出来的效率值大于经典C2R模型的效率值。该效率值有可能大于1,从而可以对同为DEA有效的单元做进一步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区别性[3]。例如效率值为1.3,则表示该决策单元即使再等比例地减少30%的产出,它在整个样本集合中仍能保持相对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维持在1以上。
2.3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并经作者合并整理。本文所界定的生产业主要包括中间需求率比较高,服务业对象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特征的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3 实证分析
3.1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价
投入指标主要采用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指标是相应产业的增加值。我们使用EMS1.3软件计算了服务业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如下。
表1 我国区域生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及排名
东部省市
SDEA值
排名
西部省市
SDEA值
排名
中部省市
SDEA值
排名
北 京
1.0402
3
重 庆
0.4535
27
山 西
0.5745
17
天 津
0.5567
18
四 川
0.5958
14
吉 林
0.5327
20
河 北
0.5868
16
贵 州
0.4527
28
黑 龙 江
0.4599
26
辽 宁
0.4687
25
云 南
0.4796
23
安 徽
0.6297
11
上 海
1.2350
1
西 藏
0.7456
7
江 西
0.5144
21
江 苏
0.7687
6
陕 西
0.3805
30
河 南
0.6458
10
浙 江
0.8469
4
甘 肃
0.7325
8
湖 北
0.6018
12
福 建
0.6979
9
青 海
0.3728
31
湖 南
0.5918
15
山 东
0.8098
5
宁 夏
0.4998
22
广 东
1.0727
2
新 疆
0.4769
24
海 南
0.4520
29
内 蒙 古
0.5968
13
广 西
论文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关键词:经济学;数学化;实证化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管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08-03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 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