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问题分析;改进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问题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不合时宜

在新课改力度不断深入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作为一种特殊教学环境,主要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按照教学的目标、内容等,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环节,情境与知识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从中能够提炼出教学中的问题,很多教学为创设出情境,可谓冥思苦想,但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一些学生因为教师创设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如何对其疑问进行设置,以使学生产生疑惑,增加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比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时候,可先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一排排整齐红瓦房,而红瓦房框架的结构主要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将其问题抛向了学生,最后引入了课程,只有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中。可在有的时候,却就不太合适了,使学生的思维衔接、知识过滤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课程教学的效果达不到完美。所以,并不是每堂课都能从情境设计入手,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开门见山,采用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

2.数学教学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问题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尤为重要,但是教师在课时不够时就会采取习题的方式,这种走过场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学习成绩。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十分重要,若是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没有任何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够均衡,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给学生充分合作的时间,忽视学生合作的技能训练。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加强对各小组的监督工作,尤其是对困难学生的关注,让他们多发言,进而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形成良性循环。

3.教学策略设计缺乏选择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的活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的气氛调节,对学生行为约束、管理,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部分。经过对各课题的教学观察分析得知,教师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组织、输入、内化、输出等的课堂活动组织随意,很多时候不符合学生年龄、认知特点,活动中学生行为管理工作不到位,甚至是出现了课堂失控局面,严重影响了n堂教学效益。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改进方法

1.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待不同的学习持有不同的态度,在学习任务顺利完成之后,就出现了愉悦心理,若是学习失败,会产生沮丧的心理。教师必须让学生找出新的解题方法,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信心。所以,情感教育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素质及其整体能力。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兴趣,兴趣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2.学习方法的完善

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过程。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由于数学教学的艺术性较强,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界限,方法得当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阶段,教师必须注重教材重难点的提炼,兼顾学生知识能力,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有效。在做好课堂教学之后,应对其进行不断的反思及研究,优化教学方法,在习惯养成之后,每节课的主动反思,进而真正地落实了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反思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师所具备的主要素质,初中数学教师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尊重每位学生学习权利,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授至学生,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使其所学的方法能够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乐强.刍议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林丽萍.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7).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少先队员 趣味数学 活动课 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48

“少先队”这是一个令少先队员感到自豪的组织,虽然初中阶段的少先队组织陪伴少先队员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这正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成熟期、收获期,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是需要进行平稳的过度的,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少先队员从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脱离出来,顺利的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有压力的学习之中,同时对少先队员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本文就重点探讨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一、辅导员在教学活动中要具备审美意识

辅导员是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主体,要对少先队员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先辅导员自己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这样辅导员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对审美教育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把握,使得辅导员能够将审美意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审美素养

辅导员要做好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要对少先队员精心什么意识的培养,就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肩负起向少先队员传授审美自身和审美技能的重要责任。当然,辅导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辅导员应当把数学当作是一门艺术来进行教学,努力的把对数学的活动课进行创造性的提升,让少先队员从美的角度来对数学进行学习,让美的感悟来塑造少先队员的情感。正因为这样,在数学活动课中就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辅导员才能够把审美的观念带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之中,借此来唤醒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并有针对性的对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由此可见,审美素养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之一,辅导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求达到提升自身审美素养的目的。

三、辅导员的审美素养分析

辅导员的审美素养分为:内在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两大块。这些都是在活动课中对少先队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优秀的辅导员能够通过活动课程的教学,将发现美的能力传授给少先队员。

第一,内在审美素养。这是指内化于辅导员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是辅导员自身数学文化结构中实际存在,却不可见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的发展水平的审美素质,其主要由辅导员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构成,同时还展示出了辅导员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及讲课的人格魅力。

第二,审美技能素养。这一素养在辅导员的举手投足间有所流露,随着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其主要体现为辅导员对数学教学美的展现。辅导员教学美的展示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讲授来表现的,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将数学知识以美的形式进表达,让少先队员感受到其中的审美因素,其主要从数学教学结构化审美技能和语言化审美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表现。

数学活动课结构和审美技能是指,o导员在趣味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以符合美的形式来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授方式方法进行设计的能力。语言化审美技能是指,辅导员在趣味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用教学化的语言将数学原本真实的美进行描述,使少先队员能够在辅导员的语言引导下去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一方面,辅导员的数学教学语言要规范,即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达,并让少先队员能够较为容易的理解辅导员所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辅导员要将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道理用具有情绪感染力的方式向少先队员表达,让数学课本上原本“二维”的知识瞬间“三维”化,使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少先队员眼前。

四、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引导少先队员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例如,少先队员在对轴对称一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对少先队员进行趣味活动教学,让少先队员了解到轴对称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而且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一种对称的美。让少先队员对书本、课桌、直尺、半圆量角器等物品进行观察,让少先队员了解到这些物品就可以对应相应的轴对称图形,这些物品看起来这么自然,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轴对称性,所以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对称美。通过这样的趣味活动教学引导,让少先队员对数学课本的内容充满了美的认知,使得少先队员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诱导少先队员创造美

首先,辅导员要对板书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辅导员认真、规范的进行板书是教学中的关键一步。将数学知识以一种美的形式展现在了少先队员的眼前,这样更能激发起少先队员的对美的追求,使得少先队员在数学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对辅导员进行效仿,潜移默化的让少先队员养成了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同时,辅导员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字体规范、创意独特,这些都能让少先队员看见板书就开始欣赏美,并在欣赏时借鉴这种美,少先队员创造美的欲望就被成功的勾起来了,少先队员在数学笔记、作业、考试时就能自觉的将书写规范,保持书写干净整洁。

其次,辅导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美。辅导员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程教学中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成功的将少先队员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活动教学中来,从而让少先队员积极踊跃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少先队员在课堂上还会因为意见的不合进行激烈的争辩,这正是趣味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课堂氛围的美。

篇3

【摘 要】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思维跳跃,创新意识较强,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而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如何使数学科目与学生的特点相融合是初中数学工作的重点。灵动生命特质要求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群体特有的活力,令数学课程变得直观、生动、具体,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生命特质

本文主要从教学案例、情景教学、学习意识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彰显数学教学中的生命特质的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案例生活化,教学工具现代化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避免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生硬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生活是数学的起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可借助教室的空间结构讲解长、宽、高等概念,引导学生将目光从黑板上转移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鼓励他们把例题中涉及到的图形与教室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或者,让学生观察周边的事物,是否含有题目中数学问题的缩影,让他们举一反三地练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我国的大多数学校纷纷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的教学工作,而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二、设置情境,引发问题探究

若数学教学仅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则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索数学奥秘,使学习气氛浓郁的同时不失活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特征,通过增加教学互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发现探索中来。例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通过观察以下正方形A、B、C的图形和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

学生从图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令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三、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处理事情,形成严密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数学原理构造的事物比比皆是,教师不但要要求学生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鼓励他们观察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意识延伸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班级内部定期举办数学板报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网络、报纸等多个渠道获取趣味数学常识,并通过组内成员的沟通和研究设计板报样式,最终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此外,教师可以设置数学意识测验表,根据学生的价值倾向、解题思路、为人处事方式以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对数学意识水平进行客观、全面点评。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灵活运用现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而这种思维方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阶段,数学教学要注重保护好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浅显的思维表层基础上,深化学生的思维程度,增加他们在处理事情时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在家长存款时,可以对比几家银行的存款利息,根据存款年限、存款金额分别计算出本金和,为家长提供可靠的参考。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思想转化、发展创新能力,从而彰显学生的灵动性特质。学习数学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限于数形结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多元的、非预设中生成的、动态性的。只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文连.窥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才智,2013,(17):122

[2]饶大敏.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25

[3]霍海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学周刊,2014,(16):109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学习兴趣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中数学教学理应像其他学科那样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让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紧密贴近生活,以生活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实现数学学科的课程价值与生活实践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其次,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推动作用,能够使其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进而提高自身,数学教学素质。

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综合素质,因此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与初中学生具体情况,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素质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初中数学教学强调数学学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利用,提倡以生活为基础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的“生活呈现问题”的目的。初中学生的成长与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倾向于依赖直观与具体的事物进行数学思考,他们更愿意以具体化的事物来解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中,将其还原到生活原型与生活情境中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挖掘教材,组织生活化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明确指出,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中心是数学教材,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外延,因此,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十分必要。新课程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了数学学科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因此初中数学教材随处可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结合初中数学学科教材的内容,以下几个方面更有利于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一是统计、概率类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有降水概率、股票投资、抽奖概率、分期付款等;二是方程或不等式类数学教学内容,比如生产规划、人口控制、水土流失、交通运输等;三是几何、三角类教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图形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建筑、航行、测量等;四是函数类教学内容,比如最小成本核算、最佳投资等。

(三)用多媒体课件来拓展学生视野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新颖的教学方式面前展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其投入更多精力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发挥多媒体功能创建生活化情境,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与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以传统课堂讲授的模式很难使学生彻底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及智力正处于发展与转型阶段,他们更倾向于用直观的方式来接受和理解新鲜事物,因此在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做中学”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做是为学服务的,是根据学习需要而安排的“做”,“做”是手段,“学”是目的。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学习数学实质上是学习解数学题,而解数学题的有效方式就是结合生活实际,将数学题还原到生活中,以具体化的模式使数学题得到解决。在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有:1.变封闭题为开放题;2.注重应用的改变;3.引进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题与数学游戏;4.主义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五)贴近生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与数学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首先,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数学教师从教材中提取出来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现实生活意义,具有挑战性,能够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与验证。其次,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同样数学中也到处存在着生活的原型。教师在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时,要明确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与生活原型,通过展现生活现象来向学生展示数学原理,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实践意识与生活应用意识。最后,日常生活数学化。数学教学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反过来也要在生活中不断体现数学学习,培养学生日常生活的数学化。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虽然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教学的良好效果,但毕竟生活不是数学的全部,数学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时,要准确地拿捏“度”,要做到适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果。首先,数学生活化学习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分清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的区别;其次,要准确把握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性,明确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程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限度要适当,不可为了生活化教学而牵强附会。

参考文献:

[1]吴加忠.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3(12).

[2]孙晓兵.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之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习的进步。他们基本表现为: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2、学生自学能力差。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4、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同时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备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新教材虽然能够设计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但有时难免和不适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学生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时,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二、创建和谐课堂,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当今,在教师队伍中,最流行的话题是现在的学生很调皮,很难管,无心好学,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很难控制等等。这些问题是受到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绝大多数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受到障碍。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才有利提高教学的效率。

本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很差,数学理念很淡薄,如果教师只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大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必然在数学课堂上讲话、睡觉、搞小动作等一些不良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师上课,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创建和谐的课堂,更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趣味数学教学,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这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并重。因此,教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介绍这方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在数学史,知道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地位,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

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好奇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概念课运用背景归纳讲授;公式、定理的新课,运用探索、发现、应用法;习题课时,采用点拨讲授法。另外,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练习是数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占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从做练习的过程了解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根据本地区的学生特点,有必要的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同一种毛病,上课时听得明白,可课后做题时却糊涂起来,其原因在于"不记",遗忘时没有资料可查;而有的学生上课时只顾抄教师的板书,死记结论、公式,却忽视了听讲,结果仍然所获甚微,其原因在于"不听"。听与记是学习数学的两方面,听是基础,切莫只记不听。因此强调学生适当做课堂笔记也是有利掌握知识和牢记新知识的一种手段。

五,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篇6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教学多年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成绩好与差,与他们学习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高的,数学成绩比较优秀。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会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以学习为享受,没有负担,而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学的东西易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意义的数学史,讲一些数学故事,选一些趣味数学题,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人们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选出一国民与一国王下棋所提的要求,80年代数学家苏步青南下一次,为国家节约30多万元等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在此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学生已对平面几何的证明有了一定的掌握,在大脑中已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进入高中,教师就要想办法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习简易逻辑时,要随时提醒学生每推一步的依据是什么。特别是代数题的推理,必须步步过关,环环紧扣,养成严密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从高一起就做到解题每步必要有充足的依据这个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完美的思维习惯。

2 做好高初中的的衔接教学,微调高中的部分章节,使学生轻松自如进入高中

由于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前瞻性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多数农村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后,初中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因式分解、解应用题、韦达定理等都掌握不好。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就要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给学生巩固、加深这些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对这些与高中密切相关的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我个人认为,高中数学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应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安排在第一章,第二章安排集合,简易逻辑,第三章安排函数。这样一来,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与初中的落差小得多了,学生也不感到高中学数学太难了。

3 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难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做到: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点燃信念”成为全体教师的第一策略,尊重学生差异,多一把尺子去“量学生”,由于农村高中学生基础差,教师应在班上分层要求,上课只要学生敢问,你就要不厌其烦地给与解答,教师养成“倾听”的习惯,让“讲堂”变成“会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真实性,才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精髓。

4 减小教师压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农村高中生源基础差,而升学压力较大,教师一天就苦于在提高学生成绩下功夫,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旦学生成绩不理想,评优晋级免谈,教师就感到很无助。加之,领导也看上线有几人,有效分有几人,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鉴于此,希望对教师的考评应从实际出发,最好看学生的增幅大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今后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只有减轻教师的压力,教师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才能把教师从只教书、教死书中解放出来,他的智慧才能充分体现,把较多的精力运用到钻研教材,消化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简明扼要,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记就牢,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在研究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时,我就总结出这样八个字:心中有图,性质全出;又如在用错位法求有关数列和时,总结出“多一步,少失误”,提醒学生此步的重要性。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5 提高课改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教学活力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对新课改的认识到位,理解到位,行动到位。认识到:有效的课堂,不是精致的课堂,而是简明而充分的课堂,而学习是在探索真理的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中形成的。教师要体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而不是教师自身需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多了解学生,多认识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备课为学生而备。

重视“表达”与“分享”。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表述,重视他们的回答,对于问题,回答得对,要给予表扬,并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回答错了,要少责备多鼓励,并且耐心纠正,使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上才能体现和谐的气氛。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作业布置 新方法

布置作业是中学数学老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的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应包括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改革,因为作业的布置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如何让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做作业,提高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位数学老师探索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新方法,以求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一、作业布置的重要性

作业能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比如,学生可能在课堂中遗留了一些数学方面的疑问,而在作业中这些疑问会得到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下堂课的内容或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对下一堂课需要思考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查找、网上浏览等手段收集在下一堂课中需要的相关资料等。作业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和巩固的机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练习和巩固的目的。比如学生通过作业可以检验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作业布置的目的性

即布置作业要体现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全体学生掌握,应合理分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逐步突破,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如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对一些大数目、多数位的计算允许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或验算,如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教学时,把计算器引入课堂,就能化解计算复杂易错的矛盾。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上,又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作业布置的针对性

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作业数量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做。具体做法是:(1)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2)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这样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

四、作业布置的时效性

作业不仅是一段时间内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而且是对某一段重点的巩固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因而它应具有时效性(即教师布置的作业应以强化和巩固当堂或一单元内所授重点、难点知识为主,不宜有过多超前或滞后的知识内容)。若某作业作为课内作业,就不能作为课外练习。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每次作业训练的主旨,才能完成得轻松、愉快、有成效。

五、作业布置的适量性

目前五天学习日,使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减少。因此我们对数学课时量及课外作业量也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如七年级数学课每周5节,其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1.5小时(每科15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知识的系统归类,而不是进行大量的、毫无针对性的、机械性的练习。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原则,做到题量适中、有针对性,不可把练习变成“题海”,更不能把布置大量的作业当成学生复习和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

在作业的布置中,需要指出的是:要减少知识点或题型的重复度。题目重复,浪费学生时间,也浪费教师批改时间。教师可将练习、习题和总复习题中A、B、C组题目贯通起来,综合考虑知识点和题型,减少知识点或题型的重复,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对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训练不同的题型,以发展学生不同的技能倾向和应变能力。

六、作业布置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条件完备、答案固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长期做封闭题,容易束缚思维的发展,往往形成定势思维,这对素质教育极为不利。开放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独创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发展、祖国的富强离不开数学;身边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在于数学。因此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可适当充实一些数学与社会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关心身边诸如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等社会问题。

总之,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只要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作不懈努力,就能实现数学作业的素质教育的功能,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注入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过滥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这样,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能得到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教师可通过完成数学主题研究性学习作业,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在数学作业中了解数学,体味数学中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主体性;新时期;教学改革;教法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48-01

传统的数学教育大多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要学生被动的学习,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对所有学生搞一刀切,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参与,学生就象流水线上只会做题的死板机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操,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作为广大的一线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呢?下面我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引入时,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垂直时,可联系到“大漠孤烟直”的古诗。好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小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无用的看法。例如学习无理数时,可讲一些数的发展史。学习圆和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学习坐标系时,介绍笛卡尔对数学做的巨大贡献。学习圆锥曲线时,可联系生活实际,介绍数学对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忽视掉数学的历史,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如果在教学中渗透上述内容,让数学活起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数学史还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中国数学的历史与现状,认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枯燥干瘪的公式理论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学数学的学习中,有些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独立地去处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例如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章节中的商店打折销售问题,可以让学生放学去市场商店中参与调查。同样教育储蓄问题时,也可以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利率知识。学习一百万有多大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数大米或绿豆等等,这比老师单调的讲解有趣得多。这样既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积累了富的感性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这种数学活动学生的经验较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勇气的话,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提示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如开展好了,有时让学生终生难忘。

三、开展数学小组合作讨论

数学虽和语文等语言学科不同,但也并非没有彼此借鉴的地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适时的给予引导。讨论学习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初中数学生活中的数据一章,老师教学设计应定位在学生的自主讨论活动上。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示独立的个性。教师不应轻易的否定学生的观点,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粹的知识。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习自主添活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9

关键词:数学意识; 学习动机; 探究学习

意识决定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制约着我们的动机。我们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学生数学意识,把握好数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提高了,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才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有所发展。本文就如何构建学生的数学意识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巧妙解决数学问题谈谈一些教学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我们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有关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益于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践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学意义的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有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史。引导学生向数学领域靠近;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痛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参与热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概念以提高其判定意识能力

概念的掌握能提高认识能力,我们在渗透数学思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本质很重要。由于初中数学中基本概念较多,很多选择题是根据所研究的对象的定义或基本性质二编制,因此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所研究数学对象的定义或性质,直接根据定义或性质作正确的判断出

例如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用反例来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叫做反例法。反例可选取适合某一选项的特殊值来验证已知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成立,那么这一选项应排除;反例也可选适合某一选项的特殊值,验证已知条件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那么这一选项应排除。

例 11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若a2=b2,则 a=b

B. 若xy=0,则x、y同时为零

C. 若a=b,则a=b

D. 若a=b,则a=b

A选项中例22=(-2)2,但2≠-2排除;B选项中例0×2=0,只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排除;C选项中例若2=-2,但2≠-2排除;D选项是正确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以操作体验为特征的合作探究活动

这种层次的探究活动主要以测量、制作、摆放、实验、游戏等外部手工操作活动为支撑,在对相关问题、现象产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猜想、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并作出逻辑解释。[1]

例1: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

(2)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找出∠AOB(如图1)

(3)再把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o,并画出∠A'OB'

(4)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现如下的某些结论:OA与OA',OB与OB'是一条直线;∠AOB与∠A'OB'是对顶角,∠AOB与∠A'OB'的大小相等,还可能发现:∠A'OB与∠AOB'也是对顶角,也相等;∠AOB与∠A'OB互补,……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探究活动不可过多停留在外部的操作活动上,而应及时上升到数学思维的层面上,这是数学探究活动的精神所在。

2.基于情境认知的合作、探究活动

有时候,为了使探究计划切实可行,根据学习任务的背景、特征以及知识生成的思维过程,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将探究活动镶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展开,不仅能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分析、思考过程中,丰富了探究的内涵,提升了探究活动的层次。[2]

例2:如图2,要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不能直接测量的情况下,有人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连接AC,BA。你能借助ABC知道池塘的宽BC的长度吗?请说出理由?

由于探究任务的一部分已经有所交待(选一点A,连接AC,BA),方向基本明确,而另一部分(如取AC,BA的中点D、E)则要学生自己猜测、思考、探索得出。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以探究活动为纽带连接起来,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挥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基于开放性问题的合作探究活动

将学习任务以一个或多个似乎摸不着头脑的开放性问题呈现,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迫使”学生以“科学研究者”的姿态主动参与,认真尝试、猜测、探索,亲身感受和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

例3: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

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后,教师可以再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把这个问题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推出1+3+5+7+…+(2n-1)=n2。

构建具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①条件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即求解问题所需的条件或过多,或不足,或不够明确、完备,学生无法直接根据给出的条件来解决问题。②方法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即问题的求解思路、方法多种多样,且使用何种就去展开探究没有明确的暗示和导向。③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即结论不是唯一确定的,根据着眼点的不同可以探索出相应的不同结论。

总之,数学意识是数学创新思维活动的关键,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和空间形成的自学能力的反映,它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调节作用,良好的数学意识会使数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将在数学意识下提高。因此,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我们要认真构建数学意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年第24、25期

[2] 《科教创新论坛》2012年第3期

[3]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

[4] 吉友勤. 《关于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思考》,初中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思考》,2007.12

篇10

保亭县加茂中学 吴 捷

本人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中学当任数学教师。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起点低。对数学这门课非常不感兴趣。上数学课,不喜欢动手、动脑、动笔的习惯。作业是应付式的,不管其他同学做对还是错,拿过来连看都不看就"抄"。布置的课后练习,学生都是懒于去思考完成。甚至有时候布置的课后练习题,过了几天来检察,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不动于衷。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扭转局面,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校期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同时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大家知道,数学有自己的特点:1、它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组成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准确性和逻辑性;2、又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从知识的应用这个特点来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3、内容多、观点新、逻辑性强。所以不仅要求学生具接受知识的能力,而且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现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备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新教材虽然能够设计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但有时难免和不适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例如:我备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正数和负数"这节课时,如果我们利用齐齐哈尔冬天的雪景作为引入课题的例子,对于本地区学生的效果就不是很好,南方的学生对雪的了解和认识不多,就是我们教师大不部分也没有见过,偶尔在电视看到,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情况,不如这样引入,今年的"苦瓜、橡胶片、槟榔"的价格上涨或下跌,河水的上涨和下降,这样的引入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教材的引入我认为太复杂,不容易使乡村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列一元一次方程这个概念,为什么就不能举一些简单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呢?因此我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按教材所举的例子,我另举一些学生身边的的例子。让学生易于明白方程这一概念,从而让学生去理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学生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时,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一些问题。 如何处理好课本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

二、创建和谐课堂,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当今,在教师队伍中,最流行的话题是现在的学生很调皮,很难管,无心好学,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很难控制等等。这些问题是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绝大多数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受到障碍。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才有利提高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不感兴趣。特别我们本地区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很差,数学理念很淡薄,他们现在是一名中学生了,但是连小学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概不知,例如,几何图形的公式,代数单位换算等一些基础知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大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必然在数学课堂上讲话、睡觉、搞小动作等一些不良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甚至有时教师和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闹僵,是常见的事。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师上课,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创建和谐的课堂,更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某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作为教师要善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别人赞美和表扬自己的话,何况学生,他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更喜欢听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了,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绩,都要时表扬。及时的肯定,这样就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

社会需要和谐,生活需要和谐,课堂也需要和谐,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使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向上、和谐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促进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氛围的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现代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不搞"语言"、"思维"、"行动"上的霸道,因而一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必须鄙弃。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教师要解放思想,抛开传统教学理念,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以学生为中心,走下讲台,主动的与学生聊聊,与他们谈心,真心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思,让学生感到你是一位和蔼教师,让学生漫漫地的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数学课。这样会提高你的数学教学效率,学生对数学漫漫地感兴趣。

三、设计趣味数学教学,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是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因此,教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介绍这方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在数学史,知道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地位,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 ,如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我国就有人开始研究,当时叫做"古率"。 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使得的π值越精确。到我国南北朝时期,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又如"勾股定理" ,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在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大概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又如《黄金分割法》一文不仅介绍了黄金分割问题的提出、作法和证明,而且指出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上的作用,书中指出作圆内接正十边形也能归纳为黄金分割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数学的意识,文中例举黄金分割在拍照、"优选法"中的普遍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魅力。

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好奇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概念课运用背景归纳讲授;公式、定理的新课,运用探索、发现、应用法;习题课时,采用点拨讲授法。另外,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练习是数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占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从做练习的过程了解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在此不要的过高要求学生所有的练习题都能够完成,学生不能够完成的题目教师可以启发思路,以免学生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运算,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练习功效。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根据本地区的学生特点,有必要的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同一种毛病,上课时听得明白,可课后做题时却糊涂起来,其原因在于"不记",遗忘时没有资料可查;而有的学生上课时只顾抄教师的板书,死记结论﹑公式,却忽视了听讲,结果仍然所获甚微,其原因在于"不听"。听与记是学习数学的两方面,听是基础,切莫只记不听。因此强调学生适当做课堂笔记也是有利掌握知识和牢记新知识的一种手段。

五,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乡村中小学教学课堂。作为当今的人民教师,应当好好的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时比传统的教学手段要好的多,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另外,多媒体计算机是新鲜的教学工具,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都感觉新鲜,非常好奇,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根据实际制作教学课件和好好利用现有的教学课件,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1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农村普通高中办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村普通高中由于受到学生生源、教学设施、教育环境、教学资源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发展起来缓慢,有的甚至到了萎缩的趋势。这样给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干扰,教育教学的现状很不容乐观,亟待加以解决。本人在农村普通高中工作十多年,深感农村普通高中工作的艰难,为此,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由于招生的弊端导致农村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都是每年中考成绩的三、四流生源,有的学生甚至连成绩都没有,这样的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思想和行为也极其的懒散和放荡,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班规校纪根本不放在心上;有的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单亲家庭,得不到教育和关爱,思想变得灰色、行为偏激,给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干扰和困惑,他们在学校不能听从管理和教师的说教,有的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与教师顶撞、负气出走等严重后果。课堂上,大多学生听不懂所学内容,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更不会去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的在课堂上讲话、打闹、睡觉、做小动作,干扰教师课堂教学秩序,让教师的课堂很难开展下去;有的学生任性、孤僻、蛮横、无理,在教师的课堂管理中常常与教师发生冲突,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好学习的学生占了多数,班级学习形成不了氛围,想学习的少数学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最后也不得不随波逐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以至走向辍学的道路。这样生源的学生让学校的决心、班主任的精心和教师的信心全部付之东流,即使有再大的干劲也会受到挫伤,再大的能耐也无能为力,只能是“望生兴叹”。

目前,数学学习困难是全球学校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数学学习困难(文中简称“数困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当前农村高中,由于处在偏远地区,办学条件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使得这一部分弱势群体受不到应有的关注,长期沦为学困生,这是与我们当前素质教育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要求相违背的。

本文特就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和转换对策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试探着给出了农村高中数困生的界定,然后结合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存在的现状,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等手段,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找出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形成的原因: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构成,内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态度、意志、方法、归因。外因包括:教材的因素、家庭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 基于对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成因的现状分析,假定在智力水平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找出了形成数困生的最重要的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给出数困生的分类,即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分为内因型(包括兴趣缺乏型、意志薄弱型、方法不当型、态度不端型、归因不当型)和外因型(包括教材内容影响型、学校教育影响型家庭影响型、社会影响型)两大类型,最后本文针对各类型的数困生提出相应的转化措施。这些策略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农村学困生的转化是有一定成效的。由于农村高中招生的生源较差,加之扩容,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极差,虽然教师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学生在初中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新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加之高一教材第一章进入抽象的集合与简易逻辑,然后再是抽象的函数,搞得学生进入高中学数学就不适应。觉得学数学太难。外加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处理不好从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只知照本宣科,不能深入浅出,不知先慢后快。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落差太大,衔接不好,加之高中数学教材章节之间的过渡性差,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高中教师受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能关照每一个学生,只照顾班上高考有望的,因此多数学生学数学无兴趣,更谈不上有激情了。

高中学校和教研部分只认定数学有效分,不认可增长幅度,对教师的考评不公平。

高中数学教师的负荷太重,一般都是两个班的数学16节正课,8节辅导课,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周六、日还要上课。

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理解不到位等诸多因素。

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的中介和桥梁,是把已制订好的教学内容付诸实施的动态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对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法选用现状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反映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影响。

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要保证学生听得懂、做得来,在数学学习上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使我们的教学适合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追求有效的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培养好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进入高中,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提出具体要求。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懂就问,一问到底,切不能不懂装懂;作业要规范,主要解题步骤要齐,书面整洁;错题必改,改后必思,思后必记,做到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考后认真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让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提高有效数学教学。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教学多年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成绩好与差,与他们学习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高的,数学成绩比较优秀。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会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以学习为享受,没有负担,而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学的东西易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意义的数学史,讲一些数学故事,选一些趣味数学题,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人们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选出一国民与一国王下棋所提的要求;80年代数学家苏步青南下一次,为国家节约30多万元等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在此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学生已对平面几何的证明有了一定的掌握,在大脑中已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进入高中,教师就要想办法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习简易逻辑时,要随时提醒学生每推一步的依据是什么。特别是代数题的推理,必须步步过关,环环紧扣,养成严密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从高一起就做到解题每步必要有充足的依据这个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完美的思维习惯。

3 做好高初中的的衔接教学,微调高中的部分章节,使学生轻松自如进入高中

由于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前瞻性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多数农村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后,初中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因式分解、解应用题、韦达定理等都掌握不好。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就要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给学生巩固、加深这些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对这些与高中密切相关的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我个人认为,高中数学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应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安排在第一章,第二章安排集合,简易逻辑,第三章安排函数。这样一来,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与初中的落差小得多了,学生也不感到高中学数学太难了。

4 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难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做到: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点燃信念”成为全体教师的第一策略,尊重学生差异,多一把尺子去量学生,由于农村高中学生基础差,教师应在班上分层要求,上课只要学生敢问,你就要不厌其烦地给与解答,教师养成“倾听”的习惯,让讲堂变成会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真实性,才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精髓。

5 减小教师压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农村高中生源基础差,而升学压力较大,教师一天就苦于在提高学生成绩下功夫,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旦学生成绩不理想,评优晋级免谈,教师就感到很无助。加之,领导也看本科上线有几人,有效分有几人,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鉴于此,希望对教师的考评应从实际出发,最好看学生的增幅大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今后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只有减轻教师的压力,教师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才能把教师从只教书、教死书中解放出来,他的智慧才能充分体现,把较多的精力运用到钻研教材,消化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简明扼要,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记就牢,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在研究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时,我就总结出这样六个字:图在心,性质出;又如在用错位法求有关数列和时,总结出多一步,少失误,提醒学生此步的重要性。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提醒学生此步的重要性。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6 提高课改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教学活力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对新课改的认识到位,理解到位,行动到位。认识到:有效的课堂,不是精致的课堂,而是简明而充分好以下几点:

6.1 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而不是教师自身需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多了解学生,多认识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备课为学生而备。

6.2 重视“表达”与“分享”。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表述,重视他们的回答,对于问题,回答得对,要给予表扬,并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回答错了,要少责备多鼓励,并且耐心纠正,使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上才能体现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上才能体现和谐的气氛。

6.3 养成“倾听”的习惯,让“课堂”变成“会堂”。新课标许多内容都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就必须处理这些内容,该放手学生去做的,去探究的,就让学生去做。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做作指导可以,切不可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