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问题范文

语文教学的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语文教学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教学的问题

篇1

首先,从延伸的内容上看,主要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延伸。学习杨振宁的《邓稼先》,教师是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的。但不少教师往往是抛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应该向邓稼先学习什么,并且都是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带有表决心立誓愿的味道。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也是不假思索,空洞地习惯性地说爱国,爱科学,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话。

其次,从延伸的时机和时间上看,主要的问题是脱离文本和详略失当。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要学生谈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教师不是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论述,而是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谈的不是庄子的精神世界,而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在时间的掌握上也有问题,还是很早以前听了一节课,是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个片段,文章题目叫做《生命的意义》。教师只讲了大概十分钟的课文,就叫学生谈论关于一个人“回首往事怎样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题。这节课一是基本抛开了文本,二是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进行思想教育。没有了文本,没有了语文。不少课堂就是这样,特别是在对文本内容偏难的教学中,教师就趁势回避,进行课外延伸,造成了跑题、偏题的现象。

另外,在延伸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对语文学习技巧的延伸。特别是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是津津乐道于思想品德的延伸,而对写作技巧诸如精致的构思,像欧・亨利、莫泊桑等的作品;缜密的表达,像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弗兰茨・卡夫卡、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等,都没有从写作技巧和风格上进行必要的延伸。语文教学的延伸几乎被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所淹没,而似乎每个教师又乐此不疲。

语文教学毫无疑问要延伸,但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延伸,每节课都要延伸。也不是每节课在行将结束的时候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进行延伸,更不是丢掉书本无限拓展或者过度拔高地进行延伸。在语文的延伸性教学中,我们需要特别明确几个思路:

其一,延伸教学,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个性化培育的机会。我们在基本的教学中,完成的只是“官方”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语文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里提到的教学目标,这是规定的指标任务,体现的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该不打折扣地完成。但除了“官方”的目标外,还应该有“民间”目标,民间目标是个性化的属于自由发展区域的目标。

其二,延伸教学,可以给学生多种表达渠道和方式。我们一般看到的就是让学生侃侃而谈,也有让学生写一段话的,但也只是叫学生读一下自己写的内容。并且往往是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奋笔疾书,快下课的时候,教师找一个学生象征性地匆忙读一下就结束了。

其实,延伸更多的方式应该是讨论、交流、甚至争论,叫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展示不同的个性,表达不同的学习体会,不一定要异口同声地表决心,答案相同地说体会。学习语文毕竟不是开统一思想的会议,学生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学习看法。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理念;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61-01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自娱自乐,教师束手无策、不愿上课。同时,有的中职语文教研已成形式,无安排,无实践,无探究,无成果,教师在教研会上无所事事,无“教”可“研”,导致语文教学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对于无须参加对口高考的中专语文,更是教无目标、教无秩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从学生角度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差,语文学习基础差;从教师角度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不积极,专业功底不扎实;从社会的角度讲,多数企业只需要能动手、会听话的学生,忽视企业员工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对策

面对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在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前提下,中职学校应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革新中职语文教学迫在眉睫。

(1)教学理念的时代性。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跟紧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上课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其原因就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过去,语文教学是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并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来评价学生。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企业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职校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十几年语文,已经“够用”,无须再学。如果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空白”或缺陷,就会促成他们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当好主导、“导演”角色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确该文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刚刚学过的《药》,与《荷花淀》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鉴赏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及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荷花淀》的教学目标。起初学生不明就里,仍然按照以往的思路去划分情节,寻找主要人物。后来,教师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加以引导,学生才得以明白。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分数,而要看实际能力。教学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和试卷上。每一次考试都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对中职语文教学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同时要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坚持“三结合”(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考查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实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应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当然,要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切实面对现状,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实施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丽.“开放式”高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讨[J].现代语文,2006(07).

[2]刘瑞斌.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篇3

首先,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方式上,多限于课堂上机械的的单向交流,学生的积极讨论和探究较少,因此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这就要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堂重在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感性分析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通过学生的各感觉器官来感受文章的内容。教师上课时能让人“伸颈、侧目、默叹”,这样的课就是调动学生感官去感受课文内容的好的方式。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有个写母亲伤心的情节:“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如果教师启发学生感受这个场景,学生会很受触动,能充分地理解母亲那颗爱女之心,课堂便不会沉闷。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小诗,会使每个人都能调动感官寻找到独特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是那么朦胧,又是那么清晰,是那么平淡,又是那么强烈,是那么单纯,又是那么回味悠长。这些感受需要调动眼、鼻、手等身体器官来体会,正因如此,千百年来,令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会心驰神往,使人思绪无法平静。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考活动较少。硬性要求学生有一种普遍的共性,而缺乏个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学习的现象,缺失了创新求变。表现在学习方式上就是学习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一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在这种目前较流行的“问一答”式课上,首先由教师提前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一一作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流水线,环环相扣。但是,教师“问――问”,学生“答――答”,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向前走,学生始终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丧失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表达与发挥,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仍教师牢牢地控制在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去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思考,肯定学生积极正确的观点,修正不成熟的想法,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第三,目前的作文教学捆绑了学生的表达,作文要求给学生设置了若干限制。命题作文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使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合适的机会自由地感悟、思索和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很好地支持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写作上的水平。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已经固定了阅读分析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强行固定的,这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分析出来的观点都是程式化的,脱离不开八股的印记,学生无法有自己真正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被剥夺了话语权,只是不停地按着应试的要求进行“结构”性的学习。目前有一种“不同见解”的阅读方法比较流行,其原因就是学生已经厌倦了被固定在框框里,想超越束缚自由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追求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支持这种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自信的意识,相信自己能读懂作品,而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或参考书,要勤于用脑、独立思考根。

第五,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不能够熟读文章,这样容易造成一知半解,学生还不能产生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使学习思考流于形式,以致学生不能够深入探究;另外,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充分给予学生时间展示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服从于大纲的时间要求,脱离了教学效果的获得。另外,教师总是抓着课本不放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使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外书不如教材重要,忽视了语文学环境的必要性。这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相关文章来阅读,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并不仅仅只是学好课本,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必要条件。

第六,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所谓内部资源指教育者本身具有的素质及把这种素质释放出来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语文教学重心在于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要追求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更好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但事实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距正常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以普通话为例: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令人堪忧,尽管教师们都能拿出合格的普通话证书,但是实际使用普通话却很难让人满意。加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多,方言很多,各地普通话的发音都带有本地的语音特征,由此标准的语音资源十分缺乏,造成了一种普遍性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使用普通话教学,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准确地释解文学作品的意蕴。所以,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将语文教学搞好。

篇4

一、不合适的背景引发兴奋点转移

在电化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由于背景选用不当而影响教学的状况。如:某些幻灯课件添加了带动画效果的图片,以提示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可是那些小图片不停的动来动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了兴奋点的转移。从生理学上来说,就是人的大脑皮层中与形成知识点无关的兴奋灶兴奋起来,从而抑止了有关兴奋灶的贯通。这就启迪我们有关教学片的背景设计要充分考虑不能太“花”,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在相关知识点上,而不是使知识点产生负迁移。

二、不合适的配音影响学生的信息接受

在电化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插播一些音乐片段,音乐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和练习,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如某教师在教授课文《云南的歌会》时把云南民歌作为音乐背景,可是那个民歌节奏稍快,声音穿透力强,老师、学生的声音被遮住,以至于影响了信息的交流。因此,在布置学习任务、阅读课文和进行讲解时,不宜采用音乐伴奏;在进行教学示范、学习新的知识点时,也不宜采用音乐伴奏;在竞赛性练习和讨论时,同样不宜采用音乐伴奏,特别不易采用高音伴奏,如《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等。如果选择,要慎之又慎。因为上述情况下要求学生集中最大的注意力使信息到位。而不合适的音乐伴奏却会干扰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延迟大脑的应激反应,降低授课效果。

三、直观图片约束思维能力的发散

电化教学能把有关教学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内容“一目了然”,但也正因为这种“一目了然”影响束缚并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通过画面接受信息虽有必要,但它不等于学生的再造想象,这种第一印象会束缚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无法跳出某种圈子。如某教师在教《陌上桑》讲到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时,出示了几张罗敷面貌的幻灯,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无上的、至高的美,而这种美是无法具体描绘的。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再写罗敷本身,而去描述周围的人,用他们被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的神态进一步刻画罗敷的美。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美。反正,你爱怎么想象就怎么想象,总之罗敷是天下最美的。这本来是绝妙之笔,却在这节课中被出现的图片抹杀了。同时,从心理学上讲,观察属于感知阶段,它与想象相联系,但又不同于想象,更不能以感知代替语言刺激后的理解。现实中的美是无法超越想象中的美,因而现实中的美的图片也影响了学生抽象能力的形成。

四、易得答案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科知识的训练,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探究,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如果让学生考虑一下假设你有这样的三种马跟人比赛,你会怎样做?然后再学习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方法与孙膑的一样而终生难忘这篇课文,这比一上来就让学生先读课文知道答案好得多。

语文学习比其它学科更有特点,理性的知识看似简单,却需要大量的感性知识作为铺垫,电化教学所展示的画面往往是设计直接的画面和层出的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理性知识点的学习,但问题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语文仅建立在浅层的认识上,其实语文的深层实质上是让学生在通过认真思考、练习后所取得的内心“成功感”的欢乐心情,这种出于内心的喜悦心情才是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在设计画面时,要使答案的出示有一定的技巧,使学生真正努力后“豁然开朗”。

五、内容的偏差引起文本价值的异化

篇5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适

对于部分群体来讲,对现代化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性相对不足。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固守一直沿袭的教学方法,并视为经典,在很长的时间内难于突破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变,知识点在更新,而教师则未表现出应有的知识体系更新能力,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个体能力的拓展。从根本上来讲,学生个体兴趣的调动、学生学习源动力的产生大部分源于教师与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对于语文这一传统的学科来讲,固守传统的教学思路固然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所需,但是,长期拘泥于这一教学思路与方法,容易给学生的思路和思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的思考才能对语文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二、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与研究

从总体上来讲,语文教学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其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在个体的自然成长中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视而不见,严重地影响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授与巩固。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审视观点,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合理运用外界环境、融合社会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教学这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媒体充斥每个个体的空间,对知识的接触内容较广,甚至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家庭环境与社区环境的所见闻知识都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能力。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使学生个体学会学习语文知识更为关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语文学习观以及培养对语文学习内涵的思考与深化,则成为更加深入的话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与社会事物相关内容的教学与提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大多情况下,教师应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四、结束语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层,有着承上启下的中枢功用。中学生处于成长期,活跃的思维通常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与发展。同时,文字的表达也是对生活美、心灵美的表露。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用,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师有效的、有方向的引导,使学生得到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顾广智单位:内蒙古突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