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文化的现状范文

网络文化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文化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文化的现状

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产品;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付费;版权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3

绪论

近年来,广西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加速推进,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广西正在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此时,广西能否把握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契机,与时俱进地转变文化产品消费观,建立成熟完善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青年消费群体的引导。基于这一迫切的市场需求,我们对青年消费群体样本――广西高校学生文化产品消费观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在进行网络文化产品消费时,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愿意支持正版,但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却会为了避免付费使用网盘资源(里的免费资源)等盗版的网络文化产品。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因此,本文试图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去分析这一矛盾现象,并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有关部门更好地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文化产品消费观,保护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高校学生“付费”理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简介

1.调查方法:网络调查问卷与访谈录音

2.调查对象。通过向广西各大高校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回收到370份有效问卷。为进一步了解广西区内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及真实文化消费状况,在对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来自区内南宁、桂林、柳州、玉林、贵港等地高校的50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采访调查,收集到了50份采访录音。

3.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与采访设置的内容包括文化产品消费分类、文化产品消费支出特点以及对文化产品“付费”的看法这三方面。

(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1.网络问卷调查

通过对收回的370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得出结果见表1。据此,可以发现:广西区内高校学生对网络“付费”行为普遍认识并可接受。

在被调查的广西区内高校学生中,95.14%的学生平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可见网络已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大学生们也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观看电影、电视剧、电子书或购物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以实现其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娱乐丰富生活等的目的。其中在对于文化产品“付费”的看法这一部分问题中:“对视频网站实行的付费观看行为”51.62%的学生认为大体可以接受;“对网站实行的充值会员可免去观看广告的看法”43.51%的学生认为大体可以接受;“对消费网络文化产品需付费的看法”57.84%的学生认为大体可以接受,但是希望价位更低;“对观看网络主播直播间时常常会产生的付费行为的看法”42.97%的学生认为应认真考虑性价比,适当选择支付。由此可见,“付费”这一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变得普遍,且大学生们可接受对网络文化产品“付费”的行为并愿意支付费用。

2.采访调查

通过对采访录音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据此,可以发现:广西区内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文化产品付费在态度与行为上存在矛盾。

在被问到“是否会为了避免付费而在百度云或网盘中寻找资源”这一问题时,接受采访的50名区内高校学生中有36人回答会为避免付费而在网盘中寻找资源,认为这样既十分方便且省钱。然而这些选择避免付费而使用网盘的受采访者在上一问题“对‘付费’这一消费理念的看法”中大部分是给予了“支持付费”的回答。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在对保护正版网络文化产品这一问题所持态度是“支持正版”的,然而在进行网络文化产品消费时却不愿意为正版产品付费甚至使用盗版产品,这一态度与行为矛盾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运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分析广西高校学生网络文化产品消费矛盾现象

高校生普遍出现支持正版使用盗版的消费心理从何而来?若用弗洛伊德心理动理论分析,便有据可依了。

所谓本我是指最原始的我,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将“本我”作为追寻快乐,避免痛苦,是无意识、无计划的。从本源意义来说,这与动物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理解“本我”为“本能”。

“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在我们的采访录音中。50人中有41人支持付费,可是同样50人中36人会为了避免付费而在百度云或是网盘中寻找资源。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370份问卷中,57.84%的学生认为大体可以接受网络文化产品付费,但是希望价位更低。93.51%的学生认为付费的安全性问题会影响到其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愿望。可以看到,经济因素和安全因素也会阻挡本我对快乐至上的追求,因此它会使本我无意识地避开和躲避付费。广西区内经济不发达,加上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相对低,网络产品付费会带来经济负担。而且网络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并不完善,消费群体对付费安全问题也会产生担忧。对于快乐至上的本我来说,会本能地避开这些烦扰。在自我的意识中,网络上使用免费盗版资源,轻松便捷,不会被人指责,受到惩罚。对比之下,在国外,使用盗版的现象是很少的,他们深知使用盗版是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们自我的表现就是支持正版并且使用正版。人的本能会追求最便捷最利己的,在这种本能驱使下,自我意识中也没有使用盗版受指责或是惩戒的记忆,那么就造成广西区内高校中普遍使用盗版的现象。

而其中高校生支持正版的态度是受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判断,这是从超我的角度来分析得来。在我们的采访录音中,50人中有41人支持付费,他们认为每一文化产品的背后都是权利人不懈的努力,付费是对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的尊重。文化消费从本质而言,就是产品消费,在获取他人智力及劳动成果,满足自身需求时,理所当然应该有所回报,付出和索取,这是深植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判断,也是我们的行为与处世准则。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产权保护机制的日益完善、社会法制的日益健全、知识产权等知识的普及、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众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版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支持正版的意识和观念也更容易产生和形成。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超我的自我约束力便会愈发强大,进而产生正面效应,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都形成版权意识同时支持正版。这种意识的形成,也会反作用于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知识版权及相关法律的完善与健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成熟。

对于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而言,这无疑是喜闻乐见的。但影响高校生消费心理的因素不仅只有超我这种趋于完美的意识,同时还存在本我的反作用,这也是高校生在支持正版的同时依然使用盗版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生行为中表现出的支持正版使用盗版的消费心理正是受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作用而成的自我的外在表现。

三、相关对策

基于以上的发现与分析,可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借力“网络宣传”,加强高校学生版权意识

目前,我国网民的版权意识相对较弱。对待网络付费文化产品,部分网民大多会因为价格、便捷程度等原因选择盗版产品。这是“本我”的体现。经济因素和安全因素也会阻挡本我对快乐至上的追求,因此它对会使本我无意识地避开和躲避付费。这样一来,就为盗版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正因为社会版权意识的薄弱,社会舆论对于侵权行为的监督相对较少,一些运营商抓住这一问题为侵权产品提供了便利以获得自身的私利。这往往使国家的保护显得苍白无力,使版权人处在了孤立无援的处境之下。若不及时加强社会的版权意识,营造版权文化氛围,杜绝侵权行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互联网不仅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更是积极进行版权教育和培养付费理念的阵地。高校应进一步扩大版权和付费教育的辐射面,紧跟信息化潮流,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并且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网页或微信平台等,以吸引大学生主动浏览相关内容。此外,高校老师可以改进授课方法,通过网络授课平台在网页上设立讨论区、留言板等,发动学生对“付费行为”和“版权保护意识”的讨论。

(二)培养高校学生对网络文化产品的付费意识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版权之争”与大家业已形成的互联网内容免费消费习惯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网民消费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盗版的“帮凶”。曾有调查显示,48.47%的受调查用户会“经常阅读盗版”。“网络已经形成了免费的文化,在这种环境下怎样让文化的生产者有收益,是一个大课题。”张颐武强调,网络文化产品消费过程中的版权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版权问题不解决好,网络文化消费市场可能会走进一条死胡同,甚至影响到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收费是一个趋势,尤其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把付费模式引入到商业竞争,形成“尊重创作、尊重版权、尊重知识”的版权道德素养,对于整个互联网产业来说都将是一个良性的促进和发展。

总之,“付费”的深入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学生在享受网络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要思考各种各样的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但是“付费”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要重视整合高校学生自身的版权意识,培养版权道德,通过相应的版权道德教育与实践,达成自愿地认同版权道德规范,把被动的服从内化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版权道德要求内化为良心自主的行为,最终使网络文化产品的“付费”观念深植于学生心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完善规章制度与管理

面对高校学生支持正版却使用盗版的矛盾行为,必须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强化学生在网络文化产品消费中对“超我”行为的管理。

版权问题被认为是制约网络文化市场的重要障碍。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多个领域都是盗版的重灾区,知识产权纷争增多、抄袭、产品同质化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观。虽然现阶段我国对网络立法十分重视,在网络版权保护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还存在立法层次较低、混乱无序、前瞻性不够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机制,对版权市场相关主体和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定和明确各方职责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应建立新型的版权保护体系,做到内容的影响力到哪里,内容版权的保护就要延伸到哪里。在互联网的无限空间里,好的内容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规模和价值实现的可能,版权保护的规则体系的建立应该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格局一致,渗透到内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版权收益的方式也应该打破仅仅货币收益的单一模式,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赋权应以多种价值回报的方式实现。

最后,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相关运营商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改善产品和服务、完善用户数据体系来构建互联网文化产品大规模用户平台。在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之下,用新的实体、新的组织、新的机制,去做新的业务。在“一体化发展”框架下实现“个性化转型”。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下,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考虑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采取措施保证付费的安全性,以增强人们消费的信心。

四、结语

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以达到三者的平衡。

广西区内高校学生普遍出现支持付费和正版却使用盗版的消费心理正是受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作用而成的自我的外在表现。其中,本我体现在部分学生在对待网络文化产品付费问题上略显犹豫,甚至为了避免付费选择盗版的文化产品。超我体现在高校学生在我国日益健全的社会法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大众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版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受过较高教育的高校学生而言,支持正版的意识和观念是较容易产生和形成,相信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超我对自我的约束力便会愈发强大再加上本我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学生形成版权意识同时支持正版和网络文化产品付费。

相信网络文化产品消费涉及的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的平衡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日益成熟。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弗洛伊德著.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M].2015.戴光年译.

[2]严晶,孙耀胜.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特区经济.2016(02).

[3]刘稚亚.互联网在文化消费中扮演的角色[J].经济.2016(01).

[4]胡神松,魏纪林.我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版权保护机制的完善[J].知识产权.2016(02).

[5]喻国明.传媒业的脱困之路与端口建设[J].新闻与写作.2016(03).

篇2

关键词:德州烟草;企业文化;网络文化

近年来,德州烟草围绕“突出服务、注重效率、优化流程、提高素质”的网建工作总体要求,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运行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完善物流体系,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网络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明显提升。构建起以市局(公司)为营销主体的“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业务模式,形成了城乡一体、标准规范、流程统一的卷烟营销网络。建立了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以市场为导向的业务模式和工作流程,实现了从传统销售向现代营销的初步转变。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了“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批零关系。网络建设扎实推进,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打造“精品线路”、“靓丽终端”,开展“批零共创双赢之路”卷烟零售户和客户经理培训,在全市建立了22条客户经理样板线路,起到以“线”带“面”的作用;深入开展“零售终端建设年”活动,加强商圈数据库建设,做好明码标价;实施零售户培训工程,2009年全年培训零售户达26000人次。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德州烟草公司的企业文化宣贯不佳,缺乏文化的对外输出,服务品牌的推广与营销也存在问题。如何通过网络文化建设把德州烟草公司的企业文化辐射出去并得到零售客户以及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是德州烟草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德州烟草企业网络文化优势

1、高度自觉的网络文化意识

德州烟草公司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深知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实际进行创新与构建。以此为基础,德州烟草公司注重加强企业网络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丰富的企业网络文化理念

一方面,以“崇德、尚学、孝老、弘爱、乐和”为主要内容的“厚德”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文化氛围,得到了员工们的认可。另一方面,“阳光伙伴”服务品牌和“真诚相伴,和谐共生”服务理念,增强了公司整体的服务意识,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3、完备的企业制度文化

德州烟草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多方面建立起了完备的制度文化。一是组织架构科学合理,二是企业管理理论和实用兼备,三是相关长效机制保证企业制度的规划和执行,四是以人为本、注重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4、浓厚的学习氛围,多样的培训形式

德州烟草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为管理层、一线员工以及零售客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培训,不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助于构建和谐企业。

5、勇于担当的企业行为

德州烟草一方面勇于承担国家税收的重任,另一方面积极捍卫消费者利益,时刻遵循“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逐步形成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奉献精神。

二、德州烟草网络文化劣势

1、企业网络文化概念理解有误

德州烟草网络文化建设以前只是单纯面向顾客的市场行为。通过本次提升,德州烟草将诸多利益相关者包容进来,将网络文化建设重新定义为一种营造企业长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长效竞争力的战略。

2、理念和谐性低

一方面,“厚德”文化内容复杂、可记忆性差,与当下的“梦想”文化、省公司的“情义”文化以及公司“阳光伙伴”服务品牌脱节。另一方面,在文化的传承交接中存在断层问题,导致很多员工认知不清、外部认同不高。

3、服务品牌建设存在弊端

德州烟草“阳光伙伴”服务品牌在传播度、认同度和宣贯度方面偏低,直接影响了顾客感知质量,降低了产品对顾客的吸引力,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顾客信誉,更不利于塑造企业的名牌战略。

4、企业文化理念传播载体匮乏

不管是对内宣贯还是对外传播,德州烟草现在的状态都存在载体匮乏、单一的问题。传统的讲座、演讲、报刊等载体宣传效果大不如前,德州烟草需加强例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开发。

5、员工行为文化尚不完善

德州烟草在行为的标准化、统一化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这也是服务品牌在落地实施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基层员工的行为欠缺主动性、纪律性、规范性,未能很好地将服务品牌的内涵进行实施与推介。

6、缺少负责服务品牌建设的职能部门

德州烟草服务品牌的建设和宣贯工作分散在诸多部门进行,缺乏统一的管理中心,导致服务品牌的建设有失规范,缺乏统筹管理,最终实现效果不佳。

7、物质文化建设较为薄弱

企业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兼顾内核与表面,重视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服务品牌建设上,德州烟草服务渠道匮乏,没有统一的客户服务中心;企业形象标识建设上,德州烟草形象标识的建设落后;硬件设施建设上,德州烟草订货渠道单一。

8、企业形象标识不明显,终端建设良莠不齐

零售客户是烟草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德州烟草的零售客户素质和水平、服务质量也以及终端形象良莠不齐,对于企业文化的宣贯传播产生不良影响。

9、员工素质层次不齐,老龄化严重

德州烟草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暴露出原有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的缺失。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底层员工,老龄化问题严重,出现了人才断层。

三、德州烟草企业网络文化提升导向

1、网络文化提升导向

这里的网络文化是汇纳企业文化、服务品牌以及文化营销、价值链管理等众多理论为多维视角,依托企业文化建设和服务品牌建设的现实基础、关注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从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建设的系统策略。未来德州烟草网络文化的建设将提升为一种营造企业长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长效竞争力的战略。为了建设好网络文化,德州烟草应该优化运行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完善物流体系,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2、制度文化提升导向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网络文化的基础,它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基础之上,是企业制度内化为员工内在素质的成果。德州烟草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着眼于公司制度及制度文化的全面建设与进一步完善。第一,健全制度,明确管理原则;第二,加强执行,培养务实精神;第三,强化意识,深化制度意识。

3、行为文化提升导向

企业行为文化决定着企业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追求的行动方向,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作风、经营目标、员工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等文化特征,影响着企业运营的成效。德州烟草的行为文化提升重点在于员工行为的提升,包括组织员工学习、开展问题阅读活动、重视模范人物的带头领导作用等等,激励全体员工的智力、向心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规范性。

4、物质文化提升导向

企业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组织创造的组织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物质文化的开展与建设包括服务品牌的可视化建设,企业形象标识的建设,企业沟通平台的建设,企业娱乐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产品的开发等等。

5、服务文化提升导向

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对用户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既包括对外部客户的服务,也包括对内部员工的服务。要提升德州烟草服务文化,必须以服务文化建设为重要导向,将服务文化作为德州烟草公司的核心文化。对内,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外,努力提升外部服务水平。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网络文化,狭义上说,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我们也早已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同时尽量规避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给正常教育教学带来的不良冲击,针对这方面的诸多问题,教育界的同行们尚在困厄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诸多影响,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求教于方家。

针对网络问题,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前者乐观其成,不仅津津乐道于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了“突破”,而且早已摩拳擦掌,积极谋划“网络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不妨称他们为“融合派”;而另一派则更多来自现实生活,众所周知,过度上网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或家长,都知道要牢牢把住网络关,对孩子上网严加防范,甚至彻底杜绝孩子上网隐患,他们是实际生活中的“严禁派”。很难弄清楚有多少理论上的“融合派”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立即变成了铁杆“严禁派”,但仅仅这一矛盾出现的本身,就足以说明,对于网络文化的思想分歧已势如水火,绝非轻易可以弥合。

其实,网络绝不仅仅是一个新工具那么简单。第一,网络文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第二,网络文化自身具有选择性。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对于所承载的文化,具有自然的偏爱和选择。只有认识这两个特点,深入分析,才能看透网络文化的真实本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

首先,严禁派是靠不住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因此,当网络技术已经融入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后,再想要屏蔽它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从这个意义来讲,融合派或许有无所作为之嫌,但是严禁派却必将走向失败。如果说严禁只是为了暂时的效果,那么这效果往往意味着将来需要以巨大代价加倍偿还。

严禁派的做法固然行不通,但融合派也同样毫无前途。通过游戏学习,彻底寓教于乐,也许是融合派最诱人的广告之一,可是与其说它是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不如说更像看似富丽堂皇的海市蜃楼。因为技术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死板简单,容易摆布。对此德国技术哲学权威F・拉普也曾指出:

第一,技术过程和对象当然并不总是事实上中立的,例如可能永远找不出高度专门化的军事武器有什么和平用途……第二,技术不仅会产生物力上的副作用,同样还会产生感情和精神上的影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所有媒体技术的本质就是娱乐!网络文化作为事实上的“第四媒体”,在娱乐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和教育教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感悟理解的本质完全抵触。

返回到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相比这些轻松愉快地娱乐,学习无疑就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艰苦劳动,一项意识世界里的马拉松比赛。唐人卢延安叹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文教学固然不反对以苦为乐,乐观地看待学习,但是若以为艰苦劳动或许可以被轻松娱乐所替代,这也实在是有缘木求鱼之嫌。而娱乐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能够将声光色等令人眼花缭乱地映像直接诉诸感性。语文教学完全是一种思考训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融合派不仅是没有前途,甚至还有潜在危害,因为它让很多教育者正在放松警惕。

因此,看清了网络文化的娱乐本质,才能阻止它对于语文教学的蚕食。典型例子就是网络文化快速多变的特点,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消解。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就是贴张特写照片,实在是非常具体,完全没有发挥想象力的必要。长期暴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语文素养怎么会提高。所以奥威尔之问正好揭开了整个媒体时代的核心机密――“即便是终日迷失在娱乐信息的海洋里,也得不到任何严肃思考所需的有用信息。”

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网络文化已经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承受无比巨大的阻力。可只要转换角度,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找到相应措施。我们认为:教育除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帮助他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

篇4

关键词:商业化背景 网络文学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一.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学开始诞生,它实现了文学的大众化,也促进了文学反馈机制的建立。2016年,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达到3.1亿,和2015年相比增加了1085万。2016年,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达到2.8亿,和2015年相比增加了2200万。在网络文学方面,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事实。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但是,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在逐利中迷失,出现资本市场规范下网络文学的困境。我们不能否认商业化背景下,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以及唐家三少等网络作家的成功之处,他们也成为了其他网络作家的标杆,督促着网络作家们对作品进行创新。但是,网络文学的产业化使得网络文学写作和作者内心世界的偏离,网络文学的弊端随之开始显现。

第一,为了提高网站的更新速度,网站对于自己签约的作品有月更的要求,起点中文网则设置了打赏月票榜、更新榜激励网络作家写作,不少网络作家为了追求写作速度放弃了文学写作质量。部分作家的网络文学语言粗糙,存在很多逻辑漏洞,他们的写作心态由最初的书写内向向追求金钱转变。部分网络作家的写作报酬是网站根据李锐比例结算的,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往往对文章灌水,这严重影响了写作框架,大大降低了写作质量。

第二,网络文学的个性化开始减退。通过对文学网站搜索关键词的统计,发现高手、兵王以及武神比较适应大家的需求,网络文学的同质化现象开始显现。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品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很少按照自己的本心写作,文学作品只是为了让读者消费而写的。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网络作家向读者谄媚,文学作品没有很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前景

近些年,网络文学的收费制度趋于规范化,我国也开始重视网络对网络文学版权的保护,网络文学的盈利主要依靠付费阅读来实现。但是,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开始向全版权运营发展,版权拥有者会根据网络文学作品开发电影、游戏等,这使得版权费急剧上升。但是,改编作品并没有带来网络文学的市场繁荣。那么接下恚网络文学该怎么发展呢?

(1)网络文学去模式化。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写作不可能摆脱市场的束缚。举个例子,当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掀起了人们回忆青春的热潮,票房很好。随之,校园青春小说水涨船高。但是,大量青春题材电影上映,网络文学的模式化缺陷在影院扩大。网络文学的个体化情感书写、人物模式以及情节的模式化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电影的豆瓣评分很低。网络文学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去除模式化的写作方式。

(2)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必须接受个性化的挑战。网络文学具有平民、草根的特征,但是网络文学没有和传统文学处于对立面。网络文学发展早期,部分作品对于自我的表达以及个性的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现阶段,网络文学呈现流派化、模式化,网络文学的个性化逐渐消融,读者以及网络文学市场对于网络文学的管理提出了崭新的要求。目前,各大网站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全版运营。但是,面对口碑低下的IP改编作品,不少网站开始减少对IP征集的关注。这些网站运营自有版权的网络作品,并在征集新IP的时候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以及现实主义价值。文学网站开始立足文学作品本身,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再那么迷信市场大数据。与此同时,模式化的网络写作没有被文学网站抛弃,他们开始实行分层管理,希望通过分层管理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在模式化的网络文学写作模式下,读者的文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开始呼唤精英网络文学作品。传统的文学作品也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举个例子,“繁花”在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金宇澄没有使用传统的纸质平台,选择将小说在弄堂网上进行连载。弄堂网并不是盈利性质的网络文学网站,但是金宇澄将“繁花”在弄堂网上连载和网络文学的创作有类似之处。金宇澄在写作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写作经验不再那么迷信,会根据读者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总的来说,“繁花”为传统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的理念,也会让文学网站经营者调整自己的策略。举个例子,“北京折叠”刚获得雨果奖,版权便被收购,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的界限正在被网络文学平台消除。

三.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出现模式化写作的问题。要实现网络文学的长远发展,必须去除网络文学的模式化,网络文学作品也应该接受个性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晓坤.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探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篇5

关键词:网络化;

在线包装;

新闻

1 Vizrt在线包装定义

Vizrt在线包装不同于传统的字幕机,以往的字幕机从模板制作到播出控制再到信号输出都是在一台设备上完成,操作与设计不灵活,功能也很有限;而在线包装则把这三个部分分开来,每一个部分有相对独立的客户端, 各个部分在一起构成一个Vizrt在线包装网络,由于设计与播出独立,且信号输出的板卡功能强大,不但能完成一些复杂的三维场景的实时渲染,而且网络化的配置提供了多种备份方案,很好的保障了播出安全。

2 Vizrt在线包装流程

2.1 设备介绍

Artist设计站,搭建在新闻编辑区,由美术编辑人员使用Vizrt平台上的Artist软件进行在线包装模板设计,同时Artist软件也支持生成带有通道的TGA格式序列图片方便直接上Sobey非编网进行新闻节目的后台包装,以统一节目的包装风格。Trio播控客户端,安装有Trio播控软件,放置于演播厅导控区,在播出时由专门的播控技术人员控制完成节目的在线包装。Ticker播控客户端,安装有Ticker播控软件,同样放置于演播厅导控区,在播出时由专门的播控技术人员控制完成节目的下滚左飞字幕内容的在线包装。Engine渲染引擎,安装于演播厅的技术设备区,配有高清渲染板卡,支持两路高清信号输入以及高清键信号与高清填充信号输出。Server服务器,安装于演播厅的技术设备区,负责存储在线包装系统内的数据,包括模板数据与文稿数据。

2.2 在线包装工作流程

Vizrt在线包装的流程是先由Artist设计站先制作包装模板,将制作完成的模板通过网线将模板数据上传到Server服务器,在播出时使用Trio播控客户端进行操控,操控信息也通过网线传输到Engine渲染引擎,完成模板数据从服务器上导入再到渲染输出填充与键信号的过程,其中模板数据从服务器上的导入也是通过网线传输。

3 深圳广电集团高清新闻演播厅网络化Vizrt在线包装系统

3.1 设备介绍

深圳广电集团高清新闻演播厅Vizrt在线包装也采用了网络化系统,总共使用了2台Server服务器,5台Engine渲染引擎,3台Trio播控客户端,1台Ticker播控客户端以及3台Artist设计工作站。所有的设备均接入千兆以太网络的交换机而互相连接,传递模板数据、文稿数据以及各种控制信息。

在与演播厅系统的连接方面,5台Engine引擎中Engine1、Engine2、Engine5都分别输出填充信号与键信号连接到切换台,而Engine3与Engine4则直接输出填充信号到切换台即可(如图1)。

图1

3.2 工作流程

节目播出之前,先由美术编辑人员在3台Artist设计站点进行包装模板的设计,经审核后上传至Server服务器,而2台Server服务器之间互为主备,服务器上所有数据均自动同步。然后由播控人员在Trio播控客户端控制连接Engine渲染引擎,将Server服务器上的模板数据调入Engine渲染引擎,进行播出调试。

5台Engine渲染引擎中Engine1和Engine2作为节目字幕部分在线包装的渲染引擎,负责渲染输出节目标题、角标、人名等内容;Engine3与Engine4作为节目演播厅部分在线包装的渲染引擎,主要与摄像机配合使用营造演播厅虚实结合的效果,所以这两台引擎输入到切换台的都是叠加好各种虚实结合特效后的摄像机画面;而Engine5渲染引擎专门用于节目Ticker左飞字幕的渲染输出。当然5台引擎自身并没有任何区别,渲染输出的内容完全取决于连接的播控客户端以及软件所发出的指令,这也大大提高了备份的灵活性。

3台Trio播控客户端其中Trio1和Trio2用来连接Engine1和Engine2,负责完成节目字幕部分的在线包装,而且Trio1与Trio2均同时连上Engine1与Engine2,这就使得不论是播控客户端还是渲染引擎,在直播过程中都拥有实时的热备份,保证了播出安全。而Trio3则用来连接Engine3和Engine4,负责与摄像机配合完成演播厅虚实结合的效果。Ticker播控客户端专门连接Engine5,负责完成左飞字幕的在线包装,而一旦Ticker播控客户端故障,技术人员也可以在任一Trio客户端上开启Ticker软件连接Engine5进行播出操作。播出时,一名播出人技术人员负责对Trio1以及Trio2进行操控,完成字幕的在线包装,而另一名播出技术人员则操控Trio3以及Ticker客户端进行演播厅画面包装以及左飞字幕包装。

3.3 系统特点

安全,灵活,高效是这套在线包装系统的最大特点: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哪个环节,系统都做到了实时的热备份;多达5台的渲染引擎,也为整个演播厅系统提供了强大的信号支持,可以相互配合完成更为复杂与炫目的特效;而由于各个客户端之间也都做到了相互的热备份,使得在一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可以在不同的客户端上对播出场景同时进行修改与制作,提高了系统的使用效率。

4 网络化在线包装系统应用前景

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策略

引言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体现在:只有弄清楚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进而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才能够促进校园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实践意义体现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大学学校而言,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品味和人文价值;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助于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是这样对“文化”进行释义的:“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大学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国外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一些世界名校(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已经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国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2.1 网络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校园

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现今网络文化已渗透进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校园网络、学校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载体,院系与院系之间可以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与交流。校系领导和老师能够及时交流信息,下发通知。学生也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校新闻、校园公告。利用校园网络提供的虚拟社区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辨析商讨,学生也可以讨论课程内容或者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2.2 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涌现

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成为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一项基础活动,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脑及网络,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活动是最好的方式,各种专题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团体开始纷纷成立。网上的相同爱好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几乎所有的校园网络文化形式都走向跨校区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聚集在一起交流和沟通。

2.3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些高校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校园网络服务平台,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4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体现在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

2.4.1 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为方便广大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了多种网络平台,如虚拟社区、精品课程网站、电子图书馆等。虚拟社区充分利用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利用网络信息传输与反馈的技术,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宫殿的桥梁。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和传输的方式,满足了远程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2.4.2 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管理人员建设了较为合理的上网规范体系,致力于从制度上制约不文明、不健康的上网行为。但是网络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大力度对学校各个网站进行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

2.4.3校园网络队伍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应加强对大学网络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做到擅长网络技术、熟悉学生上网规律、能够与学生良好沟通,维护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信息。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中国社科院沈杰先生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建设高校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要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法制、基础建设(包括校园网络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1 加强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德育工作

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建立学校主页,通过教研网页、班级网页、个人(学生、教师)网页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专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辅导,以防止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

篇7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正随着“互联网+”的步伐而不断的深入,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现状与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并针对性的加强对其的引导,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需求进行预测,进而针对性的打造优秀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产品,促进大学生文化产业发展思维提升的同时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的形态、形式、内容变得日益广泛,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就必须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其的优化和完善,最终有效的引导和推动网络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一)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快速的增长趋势

当前,我国在网络文化市场上正在快速的发展,加强网民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使得网络文化消费每年都在呈现迅猛的增长,且正从PC端逐步转移到移动终端。仅2016年上半年,网络文化市场的营业收入就高达1017.2亿元。

(二)消费主体多元化年轻化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主要是以网络视频、音频、游戏和文学四大类,且大学生成为主力军,更加注重和喜爱网络文化消费[1]。

二、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虽然十分活跃,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隐忧与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消费内容质量低下

当前,很多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没能结合大学生提升文化的需要。虽然文化消费领域的产品数量较多,但是在独特力和创新力上则较为缺乏,尤其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文化市场利用网络环境而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逐利性较强。因而很多网络文化作品具有量多质少的特点,影响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网络文化作品参差不齐

在网络文化市场中,很多作品的娱乐化较为严重,甚至存在低俗化的趋势,有的扭曲经典、有的调侃崇高,有的颠覆历史,有的善恶不变,有的追求奢华,有的炫富摆阔,虽然其多元化的形式,但是在发展优秀文化的同时还面临着糟粕文化并行的局面,这就会导致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认知下降。而在这的背后主要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加上创作者的水平等,导致所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的价值观念缺乏情绪化和理性化的倾向。

(三)缺乏成熟的消费模式和理念

当前,网络文化消费模式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其在网络文化消费中表现的各种消费行为,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观感性意识,但是在理性思考上则较为缺乏,受到面子需求以及追求新鲜事物等影响下,导致其芒杜的从众消费和超前消费,并没能适度的把握和合理的消费。而大学生的经济基础不稳定,消费水平有限,所以盲目过度消费将导致其面临严重的影响[2]。

三、强化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引导的几点对策

(一)致力于结构的调整

这里调整结构,主要是将网络文化作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尽可能地提高网络文化精品的供给,切实注重网络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进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繁荣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符合大学生群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多样化特点,所以必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嘴贫,促进文化产品供给改善,保证文化产业繁荣,既要多样多种全面发展,又要保重其质量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改进。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尽可能地将管理与服务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市场主体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才能更好地引导文化市场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精品,并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结构调整优化,方能实现转型与升级。

(二)致力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这就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完善,切实加强管理工作的开展,利用其不断的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性的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消极文化产品的打击,纳入黑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站监督机制,加强对不良网络文化的抵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文化市场环境的净化。

(三)加强引导工作的开展

在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并在政府和社会以及学校和家庭全面加强对其的合理监督与协调,树立良好的消费信心,采取适当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其消费心理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合理的消费和健康的成长。因而必须加强对其的消费引导和教育[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加上受到网络文化市场中不良思想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导致其在消费行为上存在诸多弊端,所以为了促进其健康的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注重对其的消费引导,调整文化作品结构和质量的同时,还要切实强化对其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夏心雨.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教育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孙振权,杨剑英,何逢标.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及引导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5(06):85-87+98.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文化建设互联网模式Web2.0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91-02

1网络文化

谈到网络文化,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要给它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比较困难。各类学者和专家都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这类创造用技术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而存在。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

应该是在计算机网络出现的同时就开始呈现出网络文化的现象,不过在其初期,网络文化更多的是人类自身文化及计算机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的再现,这时期的网络文化不能称作真正意义的网络文化。

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本身应该没有创造任何文化,网络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传播文化信息或者网络之外的其它文化。网络将语言、词汇、文字等表述文化特征的人类思维沉淀以数字化的方式在网上进行再现和传播。其实质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人类思维作品,网络只是充当了一种传播载体而已,正是这种新形式的载体使得文化的传播更方便、更迅速、更直接、更形象而已。

所以,西华大学教授冯永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

笔者认同这种认识,并试图从网络技术角度来分析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影响。

2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现状综述

党的十七大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创造热情高涨,网络文化产品及服务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业日渐繁荣,网络的文化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也日益完善;网络文化的民众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一切对整体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2.1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形成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互联网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由于网络媒体的加盟,我国的媒体层面更加丰富,网络承担了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成为重要媒体和渠道之一。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类重点新闻网站成为骨干分子,各级政府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和专业文化类网站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成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各类网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网络舆论阵地,是中流砥柱;在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中、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从正面宣传和引导社会舆论,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主旋律作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每日页面访问量已达7.2亿,是2003年的9倍。

除了政府网站外,一批知名商业网站也快速成长,自发投入到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服务中,一批具备声誉和影响力的校园网站、社科网站、文学艺术类网站、教育科技类等专业类网站不断自觉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网站的多层次性也满足了网民的多样化和等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涌现一批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网络正面典型,很多“草根典型”不断地被挖掘出来,这正是网民们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力量,自发发起相互救助信息,表达彼此同情关爱,再通过在网民中受热捧的“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社交网站”等方式在网上传播。这充分展示了互联网络的渗透能力和网络文化的凝聚力量。

2.2网络渠道有效拓宽,变成通达政情民意的新渠道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渠道有效拓宽,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舆论的渠道空前放大。各级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2006年2月同志和同志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的亲切交流、“亲密接触”,成为中国互联网网络问政的标志性事件。各级政府和部门纷纷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纷纷上网开博(博客和微博),直接对话民众,开展舆论监督,提升各职能部门的执政能力。

2.3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网络既然只是网络文化传播仪的一个载体,网络文化必然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和源泉,而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好提供了这一方沃土。互联网将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瑰宝和具有当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均数字化和信息化,然后再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是我国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和网上剧场等新形势下的产品一一走进大家的眼帘,使得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产品和品牌不断呈现,也大大提升了中国网络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同时,广受网民追捧和喜爱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除此之外,一批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网上也得以广泛普及和传播、某些理论刊物实现网上同步出版,中国文明网的“红色中国”、新华网的“红色博客”得到网民的关注和赞赏,这一切都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

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的网络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各层次网民的精神生活。

2.4网络文化环境管理能力增强,网络环境有效净化

党和政府在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运行环境和自身管理能力, 根据中国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多层技术保障、法律规范、行政监督、公众自律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国家相继成立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一切,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提供了有效保障。

3网络技术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影响

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背后,不仅仅是文化本身有了质的变化,究其根源,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化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变革对于网络文化的新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1Web1.0 时代的信息单向传播

从初创时代开始,互联网担当的是一个“织网者”的角色。一些门户网站用人海战术从各类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体中搜罗新闻,然后集成打包推给网民,所有的网民们必须蜂拥而至门户网站等中心点去获取信息源。这种模式是网民们“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从上到下、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这与传统领域的媒体传播方式没有根本上的不同。这时期的网络媒体充其量是“搬新闻”的蚂蚁,互联网也是“闭门”做新闻,缺乏与网民的互动,这时期的互联网模式是Web1.0,在2006年以前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

Web1.0是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数据为中心,以集中编辑、为特征的,网站里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给用户的,网站集中给用户提供内容,用户则被动的阅读。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用户对于网络内容主要是“读”,主要是“下载”。这个时期的代表站点在国内主要是: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站点,政府网站和文化传播鲜有出现。

3.2Web2.0时代的信息双向传播

Web2.0在2006年后以不可阻挡之势燃烧了互联网,走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现在Web2.0已经成为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对网络文化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Web2.0的主要特点是: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网站内容主要由用户提供并参与建设网站的诸多功能,这是一种网站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参与的模式。由此可见,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它由Web1.0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由原来“自上而下的、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用户集中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的动力来源之一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激励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动力激发了网民们的参与和创作热情,网络文化正是在这种动力下得以迅速发展。

目前公认的代表Web2.0的应用有: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Wiki(多人协作写作工具)、MicroBlog(微博客)、RSS(网摘)、SEO(智能搜索)、个人门户等。正是这些应用功能为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们是网络文化传播的的物质基础。

国家重要媒体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得以更迅速的发展和发挥主旋律的重大作用。用户在web2.0网站系统内可以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完全基于Web,所有功能都能通过浏览器完成。网民们在这些网站上纷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大促进了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随着美国Twitter(中文称:推特,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它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来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网站的兴起和流行,微博在我国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因为其内容的短小精悍而迅速蹿红互联网。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当前的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无线智能设备如虎添翼,更适合这种内容短小信息的传播。目前诸多政府网站和企事业利用微博官方动态,使得网络行政和网络问政更轻松便捷。

可以说,网络技术方面有了Web2.0的各类应用;硬件方面网络条件的有效改善;设备方面有了各类无线智能设备;才真正使得所有文化内涵及活动的传播有了新的媒介和载体;网络文化才能在“网络”这个无限的空间里大放异彩,才真正使得网络文化繁荣和创新,才使得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更加昌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综述[R/OL].news.省略/politics/2011-10/13/c_122154782.htm,2011-10-13.

[2]李红新,晁翠华,等.网络营销与策划[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8-34.

篇9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0引言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及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和价值观展示和体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平台,其已经在实际运行中显示了重要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网民逐步加大,增加了网络盲区,移动网络和新型网络工具对校园网络文化产生了冲击,加上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存在的局限性,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成为题中之义。

1研究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已经与社会各个行业紧密相关,校园网络文化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产生着影响。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但是基于培育优秀新一代年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促进高校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战略选择。另外,高校网络文化还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理念、高校教学方式等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综上,开展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是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学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和建设理论、指导高校网络文明工程实践的具体举措,也是适应宏观形势发展的政治需要。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为网络文化研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其管理机制也必然要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完善自己,否则就会停滞不前,反而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步伐。因此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而反过来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2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研究内容

2.1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一词是舶来语,原本的英文词语为“cyberculture”。随着社会步入网络时代,近几年“网络文化”一词在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次数逐渐频繁起来。我国的匡文波是国内最早研究网络文化问题的学者,他将网络文化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之后,很多学者也参与了网络文化的研究,并逐渐对其定义进行了完善。当前,大多数人承认的网络文化的定义为: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

2.2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在校园内部进行的折射,同时也是一个学校历史传统的积累与沉淀。从校园文化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现代大学的办学水平、教育特色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开始逐渐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与社会文化有差异的是,“校园网络文化”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1]。现代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学生通过实践网络活动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传统校园文化的一种延展与拓宽。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已经逐渐显现并被人们广泛认可。

2.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现状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网络文化被赋予新内容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包括:数字化、虚拟性、复杂性、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现状表现如下:国内有一部分大学依然还将网络定义为一种技术,因此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以及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内容功能单一,制约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变得效率不高;部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难以满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要求[2]。

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策略

在界定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同步建设,利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积极合作,深刻掌握高校网络文化动态,构建更加稳定、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

3.1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领导各大高校要增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的意识,首先,设置与大学生需求或认知相关的议题。可以提倡一种精神,树立一种典型,发动一场活动。在设置议程的议题时一定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息息相关,与他们当前的认知能力相当,在促进他们成长的同时实现对校园网络文化舆论主导权的有效介入。其次,注意网络媒介有效覆盖,特别是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增强媒介的覆盖范围,有利于信息更快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当前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信息上,除了常规的网站之外,更需要对微博、微信公众号中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跟进。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健康的发展与传播,为现代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量[3]。

3.2抓好网络信息化基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各大高校应该建设应急预案,保持信息通畅。在任何原因下,信息系统安全中均不可控的因素就是突发事件。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应采取应急预案的制订,明确职责,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和体制,特别是明晰信息传递路径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另外,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专业人员、网站内容编排专业人员等。系统地、有目的地培养网络文化建设有关人员,增强思想政治敏感度,提高编辑应对水平。另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或者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新媒介素养课程的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总体的新媒介素养,为创建优质校园网络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3.3规范监控及管理机制

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规范其运作机制,进一步确保网络文化的传播规范有序。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地增进对网络文化的认同和维护。同时还要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另外,高校还应统筹整合网络文化资源,建立有力的保障管理机制,确保归属明确,权限清晰,对有害信息予以屏蔽、过滤[4]。

4结语

网络文化的繁荣勃兴,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高校必须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文化,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促进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兰碧仙.关于网络对话的主体性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84-86.

[2]葛晨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6.

[3]李瑞记.论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8(1):99.

篇10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未来;引导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互联网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词汇逐渐为人们所知晓。而校园网络文化的日益崛起,在带给大学生多彩的上网经历、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各种不良的网络信息,甚至会导致他们荒废学业。既然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所做的唯有从正面迎接它,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利用它来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

正如网络世界上的缤纷繁杂一样,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则产生了文化的质变[1]。

校园网络文化,顾名思义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具体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互动媒体(如BBS、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很多学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是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而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以及查阅图书馆资料等方式,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的相关刊物和著作。

国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校园网络文化的双刃剑特点为研究对象,进而对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影响做一些初步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从宏观层面研究和从微观层面研究。如陈志兵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2],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的分析,论述了校园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在关于中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宏观研究中,一方面,许多学者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西方文化对笔者国文化的渗透,通过网络向中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网络化促进了传统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和转化。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抵制,并且抢占有利的网络阵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如吕戎在他的文章《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3]中提到我国网络文化信息的明显劣势使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

在关于中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微观研究中,现在的相关研究有四类:第一类是倡导在网络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做法,如姜旭的《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4];第二类是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如彭晓波的《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5];第三类是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如曾黎明的《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对策》[6];第四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如栗琴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7]等研究,都从微观上研究了校园网络文化。

统观国内学者关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都停留在分析及采取的措施上,还没有关注到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

关于国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大多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层面,分别涉及到各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等。纵观这些研究结果发现,国外的这些研究并未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探讨。面对暴力、犯罪、自杀等众多的校园问题,国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美国卡耐基促进教学教育基金会在题为《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指出:“大学教育成功与否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他们所参与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

经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对“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从这方面着手,为这方面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由于笔者主要目的是研究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此避开其消极影响。

3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积极的影响

3.1 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现在各大院校的校园网都开辟了BBS论坛、贴吧等平台交流方式,且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这些平台,大学生们可以自由的交流观点和信息,真正做到激扬文字。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增强了他们的全球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开辟了大学生学习的途径,改变了教学环境

因特网的互联使得网络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成为了可能。作为校园主流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传播阵地,校园网络文化让高校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群体从网络环境中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3 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校园科学创新的氛围

计算机网络所推动的社会的迅速发展,向大学生群体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有利于其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群体可以多方面的了解国内外的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沿,摆脱其对公众权威的盲从,有利于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创新能力。

3.4 在政治价值观上,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政府门户网站超过4.5万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 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各种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公民参与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作为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登陆政府网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政府建言献策,发挥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5 在生活价值观上,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他人交往,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的交往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可以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交流,拓展了交往的范围。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可以跟明星老师在线探讨学术知识,也可以跟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聊天,谈论学习、生活、工作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如果没有积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那么其消极一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西方价值观的强力冲击;网络文化构建的虚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带来直接侵害;信息泛滥造成的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网络的依赖,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量减少,造成现实中过分封闭自己的恶果;网络使得知识更加容易获取,从而也导致作品抄袭不断。

4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作用的研究的价值及研究过程和结果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熟的阶段,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已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因此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面临严峻的挑战。

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群体成员多样化、学习方式灵活化、心理素质成熟化等特点,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思想层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在科研层面,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生活层面,尊重师长,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作用现状,笔者于2012年2月13日以网络问卷形式在某调查网站上展开了调查,利用专门的调查网站、邮件、qq群等工具发放问卷,历时三个月,共收回16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3份。

图1

图2

图3

笔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有57.1%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其兴趣爱好;有57.1%的大学生认为其未来理想职业与其平时上网浏览的信息有关;有71.4%的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有42.9%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30个小时以上。由调查可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学术信息的大学生比重较高,大学生群体通过校园网获取信息的频率很高,充分表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发挥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这说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作用,进而,正确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的研究价值①。

5 建立相关机制,引导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学校文化的引导作用,要弘扬时代主旋律,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是非鉴别能力,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在大学校园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大力提倡尊师重教、敬业奉献、文明诚信、团结互助,用主流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去抵制网络消极文化,为大学生正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校应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呼吁大学生远离网络垃圾信息,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制力,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一起维护校园网络文化的净土,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大学生不但要自律,自觉远离虚拟世界,还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同学走出来,使其展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青春与活力。对于开展的活动,既要力求高品味、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又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的分类引导,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面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一味地采取消极的堵截方式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积极的对策应该是在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青年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其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目的。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校园网络文化目前还处于发展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和教育工作者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的注重,将来校园网络文化一定能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更好的引导作用。

由于笔者时间略显仓促,水平有限,该调查问卷结果仅代表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1]爱德华・A・卡瓦左.赛博空间与法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58-89.

[2]陈志兵.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81-184.

[3]吕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3,08:85-87.

[4]姜旭.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42-144.

[5]彭晓波.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06:106-108+115.

篇11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多媒体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在高校间的传播,但是由于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与日俱增,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对于高校的网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保证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要紧跟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然而网络的发展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使人们迅速掌握网络技术,使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且无需经过过多的审核程序,使得网络经常出现虚假、不良的信息,不断的侵蚀着人们健康的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因其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想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新高校网络环境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学生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可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高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明确学生的实际困难与需求,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解决。同时也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为学生思想工作进行创新。

二、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第一,相关体制不健全,缺少统一规划。虽然网络队伍建设对高校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诸多高校并未进行深刻的认识,因而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工作体制,使得高校内部的网络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甚至停滞不前。学校的领导阶层由于缺乏远见,并未深刻的把握网络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律,导致在进行队员的选拔时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队员就的普遍素质较低,对于某些高校而言,甚至未将网络队伍纳入到师资队伍的管理中。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歧视,使得网络队伍建设严重缺少经费的支持,严重打击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立。

第二,缺少相应的理论研究。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专业性,并且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高校在进行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时必须掌握其发展规律与特点,及时的吸收国内与国际的先进理论并消化理解,以确保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正常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并未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同时由于在短期内高校并未收到回报,因此对于其投入力度较差,存在诸多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同时由于缺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科研成果,使得与西方的差距逐渐增大。虽然理论界已经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问题形成共鸣,但是缺乏相应的探讨机制,使得理论界并未深入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缺少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队伍的发展。

第三,工作阵地与平台不够完善。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仍才采用线下教育与PC端的结合,在当下的自媒体环境中,对于网络平台的建立仍然准备不足,尤其是对于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由于缺少相应的工作阵地与平台,网络文化队伍成员无法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因此无法及时了解高校关于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相关内容,并且无法建立相应的工作平台,使得多数人缺少相应的网络知识,加之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交流,使得网络文化队伍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共享,让导致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发展极为缓慢。

第四,缺少相应的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由于高校未对网络文化队伍人才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得当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时,并不能有效的进行应对,无法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解决措施,进而导致网络舆情压力增大,当刚好小学生面对这一情况时,对于他们加入网络文化队伍的积极性变大打折扣,因此使得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迟滞不前,始终无法进入新鲜的血液,导致队伍的人员老化问题,最终影响网络在高校的发展,不利于网络发挥充分的优势,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为确保高校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教育部门与高校应立足于全局,是自身树立牢固的服务大局意识,将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与党政思想建设放置于同等位置,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对于高校管理层而言,应坚持贯彻人才原则,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进行合理的机构分配,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体制,使得各部门进行统一的分工,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责任,加强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高校财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的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并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并以此作为工作的支撑点。对于网络文化队伍的人才选拔,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严格的措施,对于优秀人才高校还需较强对其的培训,采取严格的职称评级,完善相关的福利待遇,进行严格的业绩考核,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励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建设,鼓励网络人员深入到网络教学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同时领导层还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文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完善网络文化队伍的人员选拔与准入制度

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虽然具有专兼结合的特点,但是工作的核心仍以专业人才为主,即队伍中必须包括多数的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他们可以为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高校应严格遵守人才的准入制度,始终以“高标准、高起点”作为支撑,确保队伍中人才的专业化,对于非专业的人才一律禁止进入队伍中,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虽然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文化充满好奇心,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进行积极地网络文化的探索,因此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意识,进而也没有积极加入到网络文化队伍的思想。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发展迟缓。为此领导层应该积极在校园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网络文化的宣传,改变学生的落后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网络文化队伍中,以壮大队伍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网络文化意识。运用此种方式可有效改变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落后现状。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积极的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宣传,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然大大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其作用不容小视。有鉴于此,各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和文化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网络文化对于高校的引导作用,优化教书育人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媛媛,文译,于淼,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队伍的动力机制研究和探索[J].教育,2016(10):00281-00282.

[2]陈永亮,齐小军.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初探[J].才智,2014(25):255-255.

[3]李成恩,李然,张硕,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网络,2016(11):56-58.

[4]崔顾芳.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6,22(2):98-98.

篇12

农村建设因为现代化生产思想的洗刷,大部分人员已经对传统文化表演和艺术形式产生记忆裂痕,过渡到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等也不再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层级文化心态和时代精神难以赢得改革浪潮的信任。再就是网络信息资源已经过度泛滥,有关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长期侵蚀着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令整个文化秩序处于混乱不堪的破碎状态之中。

类似上述网络文化现象已经不再是正常的失衡表现行为,其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已经不能忽视,现下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效益,积极推动新农村经济适应和人员素质稳固步伐,所以日后一大段期限之内需要大量农民主动登陆网络,并做好自我学习和自我精神充沛的打算。其中有关互联网低俗文化内容的影响作用因为着实难以分辨,所以要配合农民个人思维角度出发,以及正规思想疏通渠道的劝说,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其中的关键维系地位所在,并能够主动投身于此类建设项目,避免产生任何威胁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上层建筑效用的行为。

二、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应对策略分析

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步伐,实现乡村中国改造策略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利用,实现有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结构,扩大这部分人群消费能力基础以及促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战略控制地位,是值得我们严格对待和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内容。

(一)将农村网络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高度整合

按照总体趋势观察,网络文化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仍旧摆脱不了起步流程效应,但因为网络和农村自身存在必要的特殊性效果,这部分建设对当地文化体制影响势必较为突出。目前我国不同党委和政府在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网络科技应用理念,并且主动摒弃其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效应。应该令网络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整体规划长期结合,保证相关文化交接任务的统一部署和高度落实;为农村网络服务提供多种优惠政策,进而提升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准。

(二)培养专业从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人才组织

为了让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需要结合素质强化措施实现综合型人才结构的建设目标。首先,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进行系统讲解和科学疏通,把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其次,实现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主动建设高素质网络文化管理组织,为农村网络知识教育和设备维修提供技术保障。再次,注意资源的高度整合工作,开发高质量的农村网站,网站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需要利用个人信息专业优势,对农业产品供求关系信息和种植技术等进行系统加工和有序化整理,建立留有鲜明特色模式的数据库,为农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技术学习提供进一步帮助。与此同时,对于用户的互联网操控规则和技能培训活动实现引导,充分使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媒体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等级。针对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和无规则性特征,对广大农民实施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灌输,消除新型农民对于网络文化活动的提放心理作用。

三、结语

篇13

>>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 新形势下唐山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当前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护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探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思考 新形势下IDC机房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威胁 浅析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管理 新形势下做好网络德育的策略 网络环境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 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挑战与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的电力营销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会计监督的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的公路施工优化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国有大型企业网络安全与反恐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杨梅喜.关于完善网络安全立法的建议[EB/OL]..2013-8-31.

[6]杨文阳.中国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内容分级标准(CHERS)(草案稿)[Z].2002.9.

篇14

[关键词]网络文化消费;发展趋势;特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53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网民也在不断地增多,网络文化也在我国网民中迅速地传播。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新文化表达形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文化信息传播传输。网络文化不仅具有普遍化、多样化、娱乐化等特征,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网民的个性情感和价值取向等,因此,网络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我国网络文化消费逐渐向普遍化、娱乐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此发展前提下,应该了解网络文化消费背景下网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并建立合理有效引导机制,以此促进我国网络消费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1我国网络文化消费特征和发展趋势

11网络文化消费不受条件限制

网络文化消费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这是网络文化消费最突出的一点特征。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我国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并且网络文化消费的生产人员可以不受条件限制对产品进行开发。网络文化消费的这一特征实现了无边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网民提供了选择便利和消费便利[1]。不受条件限制也是我国网络文化消费的一个发展趋势。

12网络文化消费个性化

网络文化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相比,网络文化消费更具有个性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下,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已经成为了生产和消费的主流方向。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网民可以对文化产品进行定制,这样使得网民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并且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生产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并且消费者也更青睐个性化的消费,因此网络文化消费个性化的这一特征,不仅能够使得消费者的自我个性得到彰显,也可以为网络文化消费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网络文化消费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13网络文化消费的边际收益增高

在我国传统的生产服务行业中,普遍都会出现边际收益逐渐下降的现象,就是产品超过了特定值就开始呈现递减,而网络文化消费却和传统服务行业不同,网络文化消费的边际收益则会有所递增。比如网站的服务器不变,网站的内容要素不断投入增加,甚至复制同样的产品,都不会引起边际成本增高,其原因就是因为信息在网络上是共享的,所以产品可以无限复制,并且其复制成本几乎是零。

14网络文化消费的群体规模大

据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总数达到了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消费群体规模也十分庞大[2]。就我国网络消费平台淘宝、京东等而言,其销售额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网络文化消费的能量和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更青睐与网络消费,无论是购物还是文化消费,相比传统服务行业来看,其消费群体在逐渐扩大。网络文化消费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其消费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15网络文化消费领域宽

网络文化消费通过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不仅实现了随时随地消费,其文化产品种类也更为繁多。就传统服务行业图书馆来说,可能我们在图书馆中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本,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地实现查找购买。网络文化消费的领域相比传统服务行业而言,不仅要更加宽广,也要更加便利。比如就目前而言,我国网络中文网页就有45亿页之多,可想而知网络文化消费的领域有多宽广。

2促进我国网络文化消费朝健康稳定趋势发展的对策

21优化网络文化消费环境

虽然我国网络文化消费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选择消费,但是不代表网络文化消费可以不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因此,促进网络文化消费稳定健康发展,应当明确网络文化消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网络文化消费的监督管理体系,即使是网络平台消费,也要接受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只有@样才能构建一个文明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环境。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明确工商、文化、网络等部门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的作用,做好合理的分工。其次应当明确主要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网络文化消费的相关事宜。最后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搭建消费者服务平台,从政府层面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保证。相关部门做好了网络文化消费监督管理工作,不仅使得网络文化消费环境得到优化,也可以为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22规范网络文化消费的竞争秩序

消费者和经营者是网络文化消费的主体,在众多文化网络消费经营者中,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会和其他经营者发生竞争,虽然在服务行业中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采用不良的手段进行竞争,则会扰乱网络文化消费的秩序。所以管理部门应当规范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秩序,为网络文化消费营造一个文明的消费环境。首先,针对经营者方面,应当规范其竞争手段,对于用虚假信息和虚假产品欺骗消费者的经营者,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惩罚,并且建立经营者诚信管理机制,坚决杜绝以虚假手段进行竞争[3]。其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经营规则,以免出现无序竞争。最后,网络文化消费平台应该加入经营者信誉评价,消费者可以在消费后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打分,以此来监督经营者能够和谐竞争,并且也能够促进经营者做好服务。

23倡导理性安全网络文化消费

由于网络文化消费具有领域广、多样化、不受限等特征,所以很多消费者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时会出现不理性消费现象,并且很多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也不够高。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不要盲目选择。其次应该转变消费观念,在考虑文化产品价格的同时还应该谨慎选择交易对象,提高交易警惕。最后交易完成后,应该保留交易记录和交易票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促进网络文化消费环境净化,不仅需要消费者提高消费警惕和保持理性消费,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做好经营者监督工作,比如12315的受理范围可以拓展到网络文化消费范围,为网络消费者提供服务和帮助,切实地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由于网络文化消费交易中会涉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所以管理部门应当规范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如果经营者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惩罚,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消费。

3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网络文化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越来越快,并且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规模。随着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消费方式,网络文化消费也越来越普及化,在未来网络文化消费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网络平台都应该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文化消费朝健康稳定的趋势发展,使得网络文化消费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为我国居民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陈方雨我国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孙振权,杨剑英,何逢标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及引导策略研究[J]. 管理观察,2015(6):85-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