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的发展范文

生态经济的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经济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经济的发展

篇1

关键词:生态经济;减贫效应;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从1979年到2012年,连续33年的时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达到9.8%,这样的高速发展态势在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林毅夫,2013)。同时,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也创造了“减贫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扶贫行动,已使得2.5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在减贫事业方面的巨大成就。

但是,取得“两个奇迹”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一方面,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10%①;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减贫事业仍然面临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返贫致贫因素交错存在、特殊类型地区问题突出等诸多挑战。于是使得我们去重新思考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朗(2002)对生态经济的定义是指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能否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来继续保持减贫的奇迹?若能,那它又是可以通过什么路径模式来实现减贫?

二、关于发展生态经济产生减贫效应的不同意见

目前国内对于发展生态经济能否带来较好的减贫效应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看法。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与十报告都重点提到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看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自然基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从地方层面来看,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很多农民确实乐意参与,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贫困程度和减少贫困人口,又可以促使经济、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建设带地区的很多农民通过营造经济林、发展生态旅游等途径实现了增收致富。但是,在支持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比如在某些地区,依靠政府行政命令强行推进的环境保护运动确实使得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但是村民们变得更贫困了,于是出现了关于“先要温饱还是先要生态保护”的争议,这种争议使得发展生态经济在部分地方反而受到了排斥。

从文献综述方面考虑,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经济与减贫的研究相对较少,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生态环境和贫困的关系,其中有学者(何运鸿,2001)对“生态贫困”下了各自的定义,李虹(2013)则将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联系起来,认为促进生态资本增值有利于生态贫困治理。与“生态贫困”概念相对应,从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入手的“生态扶贫”作为新时期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出现(查燕等,2012)。同时,对于“贫困―生态破坏―进一步贫困―进一步破坏”的恶性循环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其中迈克尔・P.托达罗(1992)就提到造成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周永娟等(2009)也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资源的可利用性的同时,也是导致地区经济贫困和社会落后的根源。可以看出以上的研究大多都是从脆弱的生态系统或者生态遭受破坏会导致贫困的逆向视角来支持要进行生态保护,否则会面临更大的贫困。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直接表明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可以实现减贫。刘艳梅(2005)在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与贫困时,就认为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发生。此外,作为生态产业之一的生态农业旅游被认为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最佳模式(王茗等,2009)。基于各类文献,本文将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贫困三者反应在图1上,考虑到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弊端,必须引发我们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本文认为: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其减贫路径模式可以促进减贫。

图1 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示意图

三、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效应的路径模式构建

本部分内容构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见图2)。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必须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这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前提。一旦超出范围,直接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破坏,一方面所谓的经济发展不再可持续,另一方面可能进一步导致贫困发生。

图2 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

在阐述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前,有必要先解释所谓的在发展生态经济前提下“减贫效应”的基本内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早在1997年提出“人类贫困”的新概念,并开始测算不同于世界银行贫困标准的人类贫困指数(HPI),该指数用于衡量和评价某个发展中国家、某一地区的人类贫困程度,指数愈大,贫困程度愈深。HPI由预期寿命在40岁以下人口比重、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重等多项指标构成。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采用衡量贫困的新方式――多维贫困指数(MPI),包括10个指标,其中涉及到了儿童死亡率、饮用水等方面。而世界银行衡量贫困使用的是收入标准,其绝对贫困线是每人每日收入1.25美元。可以发现,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饮用水质量、人均收入等都作为国际上较认可的衡量贫困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本文,将预期寿命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最终反映为减贫效应,也即是发展生态经济前提下“减贫效应”的基本内涵。

与减贫相联系的生态经济应该主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为主,摒弃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融入生态理念,其减贫效应的影响机理是比较明显的。首先,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通过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达到减贫效应。生态经济是要求人们通过努力去恢复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包括进行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浪费等,同时逐步进行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此减少包括大气、土壤等在内的环境污染以及降低地下水源遭受污染的潜在风险,使得人居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最后形成的是一种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这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而这样的生态效益的积极影响便是:饮用水质量得到逐渐提高,使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同时会降低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环境污染相关类疾病的发生率,特别是会降低与环境有关的儿童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另外也会有助于使得人们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从而最终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此外,生态经济要求的是环保绿色无污染的最终产品输出,特别是对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来说,基于生态环保理念,最终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而这些绿色无公害食品消除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且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使得人们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最终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

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通过提高人均收入达到减贫效应。生态经济能起到减贫效应最直接的判断就是能够提高人均收入从而使得贫困人群获得物质层面甚至精神层面上的基本满足感。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大力实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政策,使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度尽可能地减少,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雨雪冰冻、洪水、旱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其直接的积极影响就是使得广大地区农民的庄稼作物由于受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再加上运用生态原理和依托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相关专业培训所获得的管理手段,使得农业产量得到较大幅增加,从而最终能够使得农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二是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形成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低消耗、低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包括建立生态经济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一批企业聚集区,从而使得农民等广大低收入人群有机会参与生态经济活动过程,获得各种可能的参与生态经济区、生态工业园区等的就业机会,最终增加农民等贫困人群的人均收入;三是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方面,贫困地区人们结合本地区实际,自主经营并发展合适的包括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等特色增收生态产业以及积极发展菌类、药类、林药、茶类等林下产业,并逐步发展诸如生态采摘和农家乐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业,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得能够较好地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给贫困地区人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前的文献对于减贫的途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等方面,而对于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作用并未有较多的研究。本文论述了发展生态经济可以通过提高预期寿命和增加人均收入两方面达到减贫效应。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协调生态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推进的关系,对此提出以下两条政策建议。

第一,从国家层面考虑,除了注重通过经济增长和发展金融等方式来达到减贫效应,还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我国很多地区贫困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交织,生态环境成为重要致贫因素。由于生态经济本身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国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应该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需要加强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用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非农就业能力,并建议:一方面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并有计划、针对性地设立生态经济区;另一方面建立融合经济发展部门、扶贫部门以及生态保护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统筹生态经济发展资金和扶贫资金,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推进的有机统一。

第二,从贫困地区人民层面考虑,除了接受可能的各种政府扶贫补助,贫困地区人民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发展生态经济及相关的的一些政策支持,积极参与到生态经济活动过程中。基于生态经济带来的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贫困地区人民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形成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减贫致富的理念,并建议: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及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政府支持、农户主体、多方参与”原则,并主动动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增收产业,另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主动从农村转移出来,在接受非农就业能力培训基础上,积极进入生态经济区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经济区域寻找并获取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个人收入,最终达到减贫效应。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2年2月《中国环境报》上的文章《如何缓解资源环境瓶颈?》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J].财经界,2013,12:50-5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2008.

[3]研究会.事业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东方出版社,2002:45-47.

[5]何运鸿.消除生态贫困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2):33-34.

[6]李虹.中国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J].生态经济,2013,08:41-44,50.

[7]查燕,王惠荣,蔡典雄,武雪萍.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01:79-83.

[8]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02-103.

[9]周永娟,王效科,欧阳志云.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165-167,18.

[10]刘艳梅.西部地区生态贫困与生态型反贫困战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97-101.

篇2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有着基本的“3R”原则,即减量化、在利用、在循环。将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抵制一次性用品。在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完以后可以变成可以在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垃圾。也就是说,循环经济要求生产者不仅要生产出来产品,还要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问题。生态工业的学科基础是工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是模拟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展开的“工业代谢“研究。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体系或环节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生态工业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以现代科学为依托。它要求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管理的一种综合的工业发展模式。使工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协调工业的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工业系统的稳定、有序和协调发展。

2、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的关系。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的共同点都是提高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他们都是对传统环保经济的冲击,传统环保经济主要是简单的达标排放和污染治理。而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则不然,他们大大提高了环保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倡导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统一协调。将环境保护扩展到经济活动中的许多方面。也揭示了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很多发达国家过去的环保战略都以末端治理为主。基本上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都是花了高昂的污染治理费用。我国在环保投资上也是花了很大的代价,这种传统的环保战略已被证明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前提和本质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强调的是源削弱,削减废物的阐述了,而不是废物的排放量。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的也是要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循环经济遵循清洁生产源削减精神,要求输入这一过程的物质量越少越好,正是因为循环经济把源削减放在第一位,生态设计、生态包装、绿色消费等清洁生产的常用工具成为循环经济的实际操作手段。

3、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发展的目的和本质。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形成的。生态经济循环圈的矛盾是由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也因此而激化。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化的本质就是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逐步使人类的工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及其产物能够均衡、和谐、顺畅和持续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物质代谢之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工业生态系统演化的方向,坚定地走工业生态化的道路,从技术、法律、道德、经济和政策等各个方面进行革新,创造条件,消除障碍,是工业系统的物质代谢过程及其产物能够和谐、平稳、持续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之中。

4、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发展要求。首先要进行创新。

不仅要有观念上的创新,还要同事在制度和技术上进行创新。伴随着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的加剧,出现了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很多问题。面对有限的资源,粗放型和过度浪费资源的消费模式将不可取。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对废物经行在资源化处置,可以增加环境资源的供给数量,也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环境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但是制度创新的核心。加大废物再资源化力度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影响是很大的。将废物转变成资源的废物再资源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增加自然资源的总的量。他是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篇3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家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已被普遍接受,怎样既能保护自然资源得同时又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生态经济应运而生,这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潮流。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求人类重新建立起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脱离工业文明,但尽可能多地摒弃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破坏,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也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作为实施载体。一言蔽之,生态经济对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生态经济概述

生态经济是指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形成的是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结合农村自有条件发展低碳,环保,低消耗的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秸秆机械化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还田,预防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肥料,提高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秸秆气化、渣还田模式,利用秸秆变成清洁能源,建立秸秆气化站集中供气,提供优质农家肥减少支出;秸秆饲牛、过牛腹还田模式,秸秆经过牛腹以粪便还田,形成“秸秆――牛――粪――肥田”的链式生产;秸秆育菇循环模式,依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理念,形成秸秆――蘑菇――饲料(畜禽)――粪便――回田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麦套稻”、秸秆自然还田模式,保持水土,减少机械作业成本;“沼”为纽带的多头循环模式,由单一的粮、果、禽、渔业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条,衍生出“猪――沼――果”“果――沼――药”“粮――沼――禽”“蚕――沼――桑”等生态农业模式;粪尿无害化模式,形成以抓粪尿无害化处理为切口的农畜循环经济;酒、牛、菜、生态经济模式,由一种产业模式引发出多种产业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浪费、治理污染。

事实证明,人们采取上述形式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已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预防和减少了农村的污染问题,为解决因秸秆焚烧、粪便污染及过度施用化肥而造成土质的恶化找到了有效的治理途径,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资源的再利用为资源利用拓宽了渠道,使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发展了生产,扩大了农村就业,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谐和发展,促进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成为一种主导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它是集合先进生产力、较高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拥有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地方。在工业园区内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行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可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可具体分为三种。一种是靠内部推动直接创造产品价值的经济模式,利用“原料――产品废物(副产品)――原料”这种开放式的循环过程,在在园区内循环不断重复利用生产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这种循环过程在园区之外也可以开展实施。另一种是外部促进企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是围绕园区这个核心,在行业内部通过施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更新。第三种是独立构建专业的生态循环专业化机构,变废为宝,在其中建立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并依此建起立一个协作网络,使企业的生产出的边角料或副产品变为其他企业的资源或半成品,不但减少资源的浪费,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建议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电子商业化平台。首先,需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与研发中心及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其中电子商务中心包括数字化园区、数字化智库、电子政务、数字化商务。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丹麦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这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即建立起一个关联企业研发中心、协作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中心,使得不同园区关联产业的人才集中起来,这样能大大促进产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第三,建立起综合信息平台中心,对于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的跨园区流动困难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帮助,从而也间接地提高了园区与园区之间企业的聚集度与关联度。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的有效开展,是现今信息化时代经济模式的创新。

三、生态经济发展的意义

篇4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SWOT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1],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J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决策理论。该方法依据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出系统分析,从中判别出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可以明确主、客观条件,更好地发挥优点,避开不利因素,抓住当前机遇,正确面对挑战。

SWOT分析步骤(1)分析目标对象的环境,列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要素;(2)确定相互关联因素组合:S-O、W-O、S-T、W-T;(3)从要素组合中找出具体解决方案,择优采用。

在应用SWOT分析法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决策时需把握以下原则:(1)把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SWOT分析的核心;(2)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把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SWOT分析的根本出发点;(4)对提出的战略决策要进行检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SWOT分析

如前所述,SWOT分析是将目标对象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及战略能力分析进行总结,从中找出关键性因素,系统地确认行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角度,就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展开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区位优势。鄱阳湖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 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区域良好的发展为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着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二)劣势(W)分析

1.环境污染问题。鄱阳湖地区人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薄弱,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未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没有及时处理;在农业生产上,还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经济阶段,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污染水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收集系统不健全,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这些都造成部分地区无富余环境容量,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破坏问题。鄱阳湖湿地资源被当做荒滩、荒地、荒水无度无序开发利用,使得湖区湿地资源萎缩,生态质量下降,湖泊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据调查,近二十多年来,湖区湿地一些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至少减少了18种,更有一些已严重退化或消失。与此同时,土地植被退化,森林防护效益低下。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毁林开垦、开矿、筑路,使鄱阳湖区森林资源持续下降,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比重小,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森林质量和林地资源流失,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削弱,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区域竞争力问题。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产学研一体化作用难以发挥,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三)机遇(O)分析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

1.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 良好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民众生态经济意识提高。当前民众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生态型转变,对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型的需求日趋旺盛,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位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支持。随着政府在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视,民众对生态经济概念的接受以及觉悟度的提高,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面临的挑战(T)分析

1.面临全球环境挑战。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滋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面临环境容量挑战。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建设对生态环境尚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环境容量、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发展生态经济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亟待拓宽。生态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期投入大,资金相对短缺将会制约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鄱阳湖地区正在发展环境友好新型工业体系,需要生态经济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支撑,资金需求量较大。同时,如何降低以资金需求大、回收期长为特点的生态经济项目的投资风险,也是开辟生态经济投融资渠道的重要挑战。

三、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建议

1.企业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鄱阳湖地区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构建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使资源产出、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对节能、节水、链接、新材料和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资源化和效益最大化。用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解决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产业层面——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

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地热能、太阳能利用的经济效益;适当开发风能、生物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缓解区内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社会层面——构建循环型社会。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新型绿色、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培养公众生态经济意识,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引入专业人才,搭建信息平台,强化支撑体系;搭建高效完备的生态经济信息平台,在生态经济信息的搜集、宣传、建立信息库以及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终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政府层面——加强导向,切实实施规划。政府应强化政策导向职能,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引导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还有创新机制,为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确保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湖区、老区农(渔、牧)民实施生态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安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对产生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诱导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广泛利用项目进行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入。建立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条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重点推进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资源消耗综合评价制度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等综合评价制度,配合国家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建立和完善具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公告制度,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1]SMITH G A,CHRISTENSEN R C.Suggestions to Instructors on Policy Formulation[M].Chicago:Richard D Irwin,1951:3-4.

沈安,黄志斌.中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SWOT定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58-60.

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S],2009:12.

崔培培,李慧明,崔晓莹.天津空港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港口经济,2010,(4):9-12.

王英伟,杨成江,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5):154-156.

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73-275.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农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生态农业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农业潜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深入分析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迎合可持续发展趋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1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农业已经逐渐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之中,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粗放的,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随着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就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路径。

1.2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由于农业和农村关系着人类的基本生存,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也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对于农业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形成较大的阻碍[2],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得到恢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

2.1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活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社会经济、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应该实现和谐发展,并且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因素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自然法则,然后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然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依托和促进关系,最终实现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2推动农村环保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之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产业经常成为被忽视的因素,并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环保产业发展也受到较多的阻碍。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时候,农村环保产业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区位特点来看,环保产业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村对于环保产业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将大大提高农村与外部的和谐关系,从而带给农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环保产业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4]。从实际的经济效益来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以更高的价值进行销售和推广,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而应该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构建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增强

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打通农村商品经济流通症结,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物流、保险等服务,完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交易机制,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此外,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下,构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大有可为,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已经成为了前沿产业[5]。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农村的人居环境将大为改善,在农村发展休闲养老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各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支持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6

    一、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农业状况中,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城镇化、工业化滞后等问题还非常明显,农村发展的速度依然滞后,城乡不协调成为屏障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基础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底子差、物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保障滞后于城镇、农民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组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当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引导调整农产品结构合理、供需动态平衡、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2.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流失严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民大量离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进入季节性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阶段,出现农忙时人手不够、科技人才的稀缺、新农村建设缺少实际的专家等等问题;农村金融类服务及设备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多、收入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建立城乡平等交换体系和合理调配机制的需求问题已迫在眉睫。

    3.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由于农村规模化生产上不去,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经过对两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将从如下方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

    1.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种结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来得以实现。

    2.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化进程,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

    4.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主要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基础前提下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帮助培训并引导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

    5.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经济;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林业经济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背景条件下,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林业作为一种绿色的环保产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生态文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现阶段我国要想实现生态文明体系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把林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促进生态文明体系的真正建立。林业在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某些特殊地区更是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林业可以实现水土保持的重要功能,还能保证当地生态稳定性,实现生态的稳定运转,在生态文明体系的正常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实现生态安全的维护,保证整个生态环境的有序运行,防止出现外来物种入侵等等一系列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现象[1]。②现阶段我国林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还存在着众多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从资源匮乏的现状,再到总体上呈现的减少趋势。这种趋势对林业的整体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使得林业难以发挥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系统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大量的资源投入,都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给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及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重要性的认识和产业联系的了解程度,最终实现林业经济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保证经济发展效果的最大化。③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生态文明体系的最终构建,因而对国家整体重视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国家在总体发展环境上满足林业经济的总体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林业经济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变革性进步,实现自身产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也体现了林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发展目标。

2生态文明视域下实现我国林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林业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形势。在生态文明视域的大背景下,我国林业经济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发展的要求上也出现了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为了实现林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相关发展措施的优化调整。

2.1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森林资源较为匮乏,这种状况难以满足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改进,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同时加大现有资源的保护力度,对滥砍滥伐的行为和现象进行及时的制止并采取惩罚的措施,进一步保证森林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培养,必须注意因地制宜,对于林业资源需求量比较大,同时自身林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培育的力度,实施重点改进的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增加该地区的森林资源数量,从而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证,实现森林资源总量的不断增加,促进生态文明体系的最终构建。

2.2实现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除了上述提到的不断加大林业资源培育的力度之外,还应该从整体入手,实现林业经济总体结构的优化。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数目的增多这一方面,还应该包括林业经济的具体发展和应用,只有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林业资源的价值,使得可持续发展得到真正的实现,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就是采取科学的办法,尽力保证林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效益的真正受益人就是广大农民,效益的增加会使得农民更加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热情,从而保证整体效益的持续性[2]。

2.3建立和完善林地资源保护制度

要想解决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从制度入手,建立和健全林地资源保护制度。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林业资源进行强有力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这种保护措施只有真正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并得以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生态文明体系的真正建立。现阶段滥砍滥伐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在监管和打击方面加大力度,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查处。林地资源保护制度就是执法人员的执法标准,该制度必须要对林业资源的整个过程和每个环节做出具体的规定,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监管,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现象的发生[3]。

2.4促进林业发展稳定性的实现

为了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进一步满足时代提出的具体要求,林业作为一个产业还必须要实现自身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生态文明视域提出的要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除此之外,还要从各方面入手提高林地区域自身的气候变化适应力,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生态功能。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情况下,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索研究,不仅能在数量上满足增加的需求,还要实现结构的优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彪,于立云,李健毅,等.生态文明视域下天津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5):18-23.

[2]高为民.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40-41.

篇8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生态环境和旅游活动有机关联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劳动、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内容,使游客感受到充分融入大自然的乐趣。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是以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创造经济收入的方式。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新成长起来的旅游项目,其特点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附加生态旅游活动,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游客进入农业生态旅游地区后,可以观赏当地的田园风光,体验生态环境,从事种植、采摘、考察、教育、餐饮、购物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农业种植获得经济收入,更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观赏加学习、游览加体验都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形式,游客在生态种植区体验亲自种植和采摘的快乐,学习劳作,或是进入生态旅游区感受田园生活,都可以实现与大自然的接触,愉悦身心。现如今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特点是旅游区域毗邻市区,交通方便,活动清新自然,饮食环保,参与过程简单,旅游成本低,因而自推出以来,深受游客欢迎。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希望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种植和采摘有机蔬果,以保证饮食健康。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增加文化内涵。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实际暗含文化的注入,无论是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生态旅游都不应忽视文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如展示地区特色的主题公园、民俗村、文化节等,都有助于带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有的游客将儿童教育和生态旅游建立关联,将种植、采摘作为儿童锻炼的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为相关的文化建设制定扶植政策,从而营造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经济;重要性

1生态文明视域下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结合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有效发展林业经济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林业经济的发展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林业是生态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文明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来说,林业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切实保障林业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发展,取得较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效果,进而才能够促进整个生态文明体系的实现,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地区,林业的作用更是极为核心。林业在生态文明体系中的作用极为突出,其不仅仅能够有效保护当地水土环境,还能够在生态稳定性方面发挥较强的保障作用,进而也就能够维系生态安全,确保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序,避免出现物种方面的问题[1]。②从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基本表现上来看,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森林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并且呈现出了逐年降低的趋势就会明显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效果,也制约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相应的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存在着明显的粗放型发展特点,可持续性不明显,急需进行整改[2]。这种不良现状表现更是在较大程度上需要加强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尤其是要促使其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③从现阶段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上来看,随着这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应的措施也应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林业作为整个生态文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需要依托于国家整体重视程度提升的大环境进行改进和优化,促使林业经济能够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得到一定的变革性发展,充分体现自身最大的价值,这也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要求所在[3]。

2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措施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也应该进行有目的地调整和优化,这也就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结合当前基本状况,可以采取的具体发展措施和手段有以下几点:①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对于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量开采较为明显,进而也就导致林业资源较为短缺,明显不符合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基本要求,这也就需要进行改进,相应地改进措施和手段主要就是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降低滥采滥伐问题发生几率,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资源的有效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于后备森林资源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林业资源需求量较大,并且自身基础较为理想的地区,更是需要重点加强相应的改进,提升当地的森林资源数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保障森林资源的总数量能够不断增长,进而也就能够为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创造理想的基础条件[4]。此外,基于现阶段我国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形势,相应的造林绿化工程发展速度必须要加快,促使其能够有效应对越来越恶化的外界环境,如此也就能够保障自身价值的体现,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做到重点区域的大力攻克,比如对于防风固沙带以及海岸基干林带,都需要重点加强建设,提升该区域的林业资源数量,促使该区域能够受益。②优化林业经济应用局面。对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不仅仅要加大相应的投入力度,逐步提升我国林业资源的总体数量,还需要重点从应用角度进行探索,促使林业资源的应用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进而才能够较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够较好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来。比如尽可能实现林业经济的最大化,促使农民能够在林业经济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实惠,能够取得越来越高的利润,进而也就能够保障其更加重视该方面的建设和参与度,最终实现整体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这种林业经济的最大价值呈现而言,其需要重点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不断调节和优化,尤其是对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应的地质因素,更是需要进行全面考虑,进而才能够在物种的选择方面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促使林业资源能够较好培训和发展,并且能够为当地农民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越砍越多”的局面。③完善林地资源保护制度。加大对于现有林地资源的保护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林业经济发展举措,并且同样也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基本要求所在,尤其是针对现阶段存在较为明显的一些滥砍滥伐问题,更是需要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一经发现,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法规和制度要求进行惩处,当然,这也就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林地资源保护制度,围绕着整个林业资源发展的全过程各个阶段,以及所有的林业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析,保障相应的保护制度能够实现全方位监管控制,逐步规避不法行为的产生[5]。④提升林业发展的稳定性。从今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来看,要想实现最大效能,还需要重点从自身稳定性角度进行分析和优化,切实提升自身的稳定性,才能够规避一些不利问题的出现,促使自身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6]。从该方面来看,必须要加大林地资源多样化的培育,促使林地内的树木资源尽可能的丰富多样,避免单一栽植一种树木,如此也就能够提升其整体稳定性效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升林地区域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调整能力,这也是生态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来看,其积极作用和重要性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林业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够取得最大效益,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也就需要加强对于林地资源的全方位探索,促使其能够在总量提升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满足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彪,于立云,李健毅,等.生态文明视域下天津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5):18-23.

[2]高为民.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40-41.

[3]秦武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发展:兼论林业增长方式的转变[J].学习月刊,2014(6):63.

[4]狄方耀,杨慧.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视域下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37-42,138.

[5]叶功富,卢昌义,尤龙辉,等.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海岸带林业建设与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1):1-4.

篇10

[关键词] 尚志市;发展生态渔业经济;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12-02

一、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斐然的成绩,2015年,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养鱼总水面有54,9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9,400吨,渔业总产值实现10,950万元,渔民人均收入超过16,000元。

(一)生态渔业经济格局得到优化

以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作为突破口,构建了特色生态渔业经济新格局。近年来,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逐步引进、示范、推广了丁鱼岁、斑点叉尾t、鳜鱼等26个新品种。

(二)树立了节约资源的意识

以渔业养殖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式有效衔接,引导渔民应用稻田养鱼、稻田养蟹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目的,初步树立了节水、节电、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创建了品牌渔业

近几年,以发展生态渔业经济作为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为突破口,积极引导渔民利用资源优势,养殖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通过加快“三品”认证工作力度,有力的推进了品牌渔业的创建。

(四)综合渔业发展势头强劲

积极引导渔民因地制宜地组建不同模式的人工生态系统,使综合渔业不断呈现生态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新特点。目前,尚志市综合渔业养殖面积达到了54900亩。

(五)生态型休闲渔业呈现亮点

积极开发“渔家乐”式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以走进生态、回归自然、体验淳朴为主题,吸引当地及外地游客到此消费。目前,尚志市生态型休闲渔业养殖面积3,500亩。如荷花山P,位于尚志镇301国道北侧,占地面积350亩,经过近十多年陆续投资修建,目前已成为全市一流的观光、娱乐、体验型休闲渔业品牌的好去处。

二、尚志市生B渔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尚志市的生态渔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总体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理念与实际生产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对于生态渔业经济的概念还未完全渗透到全部渔民的发展观念中,部分渔民的总体科技素质还不够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仍是多数渔民的单一追求目标。

(二)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尚志市大部分池塘始建于80―90年代,由于修建之初即缺乏资金与技术,存在面积小、塘坝矮薄、淤积严重、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现象。

(三)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格局还不够优化

可养殖水面尚未全部开发利用,未能充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水域资源;生产的品种与规格还较为单一,尚不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变化。

(四)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投入还不够充足

渔业科研经费投入较少,科研总体水平与渔业生产先进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含量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多为分散单户的小规模生产,难以形成合力,达不到规模化产业发展要求。

(五)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思路还不够开阔

创新意识与动力不足,在尝试市场的立体开拓力度上还较为欠缺,水产品加工业尚属空白,潜在的附加值得不到充分发掘,产业链条得不到进一步延伸。

(六)渔业执法监管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随着对渔业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逐步提高,渔政执法领域不断拓展,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监管力量与监管设备较为薄弱。

三、加强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加固生态渔业经济建设的基石

1.加强对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科学确定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内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生态渔业经济的相关发展规划与方案,坚持原则,分步实施,促进渔业经济加速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增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标准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对老旧池塘实行标准化整理和全面改造,加快进行渔业生产机械和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生态渔业经济的发展基础。

(二)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全面提高生态渔业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

1.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高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基础地位。建立生态渔业创新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体系,加强与水产养殖科研院所和农业、水产专业院校等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与水产养殖先进地区和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产、学、研能够紧密结合,加快增长方式由量向质的跨越式转变。

2.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养殖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有效形成专家―技术员―示范户―辐射户的科技传输网络。

(三)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1.加强水产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对市级和乡镇水产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再教育的培训,从而建立一支技能过硬、业务熟练的高素质基层科技推广与科技服务队伍。

2.推进渔民自律组织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渔业行业协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渔业协会、渔业合作社或其它专业中介服务组织,及时为渔民提供服务。

(四)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生态渔业经济不断提档升级

1.优化生态渔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在发展规划上,首先应突出品种特色,重点抓好优势主导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的发展。其次应突出多元特色,以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发展渔畜、渔禽、渔粮、渔果、渔菜等复合生态系统,使各业间互惠互利,促进良性循环,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让渔业经济逐步向“生态之路”迈进。

2.开发生态型休闲渔业。重点开发以观光、垂钓、品鲜、游乐、度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体验型休闲渔业。

(五)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态渔业经济扩张能力

1.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宽生态渔业经济的增值空间。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建立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打造公司+基地+渔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将生态、安全的优质的水产品制成速冻品、罐头、风干品、鱼糜制品、生物系列制品等休闲食品、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推向国内外市场。2.要发展外向型渔业,积极建立与国外的水产贸易关系。把生态养殖方式作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优势,将国际上受欢迎的品种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多渠道的提高水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六)塑造品牌,发展生态渔业经济

1.实施品牌渔业发展战略,建立并积极扶植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建立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多元化经营示范园区、高产高效示范园区、资源循环利用等功能齐全、风格各异、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科教与示范基地。优化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乡的辐射效应,使区域性的带动作用得到增强。争取政府对品牌渔业建设的鼎力支持,实施产业带动,加快培育名牌产业和龙头企业。

2.积极扩大宣传,全力打造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品牌。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专题推介会、产业座谈会和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对生态渔业经济的典型场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他们快速提高知名度,由此塑造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优势互补、服务优良的生态渔业精品品牌,促进产业及产品档次的逐步提升。

(七)加强执法监管,走法制化道路

1.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定期对全市渔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

2.对育苗场户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生态健康养殖。对水产苗种生产场户展开清查,对育苗场户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不定期对全市水产育苗场进行检查,对是否取得苗种生产许可证、建立养殖生产记录、禁用药物的贮存使用、亲本及苗种质量等情况进行逐项检查。

3.深入推进执法监管工作,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行乃体到餐桌的养殖全程监管,确保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篇11

(一)加强农业生态法律法规建设。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构建与之相配的法律机制,是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生态农业的重要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环境法,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单行法,又有许多隐含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专门法之中关于环保法律的条文立法,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的积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仍然不完善,法律的内容和环境标准也比较滞后,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立法更是较少,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建设。因此,首先,应该将农业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上树立农业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农业生态文明的法律保障,保证农业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其次,转变立法观念。应该及时的转变我国当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局面,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注重对生态保护的源头控制,执行预防污染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政策;最后,完善立法体系。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对我国重要环境领域的立法进行完善和填补空白,对一些不适应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废除,进而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强制性。

(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首先,加强政府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与管理。政府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效的提出意见问题和建议措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从而提高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力度;其次,加强司法的监督与管理。当前,由于我国各地区多数存在重工轻农、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导致我国存在很多的生态环境案件得不到法律的追究和公正的审判,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环境法律的效率和作用。因此,应该根据我国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改革司法体制,健全法律政策,挺高法律强制性,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最后,加强社会的监督与管理。充分的发挥社会媒体、舆论、公民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提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监督有关部门依法行政。

二、强化农业生态文明理念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要构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我们必须先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人们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从内心里、从思想观念上认识、了解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进而才能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和作用。首先,将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相结合并贯彻到实际中,加强农业生态文明的思想教育,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保护的道德情操;其次,树立合理的利益观,我们在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利益,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构建完善的农业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生态文明各个环节的教育,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持续性和长远性;二是加强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各地区要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统筹工农的经济发展关系,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的保护农业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篇12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 形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经济概念,其主要理论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循环经济园区为主要载体,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

减量化原则,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即对废弃物或污染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非末端治理的方式加以避免。在生产中,它常表现为用减少原料和能源投入或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降低排放;在消费中,人们可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而非一次性物品,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它往往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便化。再利用原则,就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长度,提高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为拆卸而设计、为再循环而设计,以使产品容易拆卸重用或升级换代。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能够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或捐献给别人使用。资源化原则,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用于生产新产品以扩大资源供给、减少最终处理量,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垃圾,从而使整个生产过程实现闭合,即所谓废物回收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近年来,地方区域经济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环保产业方面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工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我国工业发展的相当部分集中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在经济质量提高和总量增长、引入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菏泽市的实际情况,更应抓住东部八市对口帮扶各县区建设工业园区的机遇,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和落实工业节约用水、节约用能、节约用材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完善主要耗能、耗水等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节能、节水设计规范。加快制定和实施主要用能设备能效、重点用水行业的产品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完善和执行强制性产品效能标识和再利用标识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行政府绿色采购,优先采购符合国家公布目录的节能、节水、废弃物再利用等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二)支持关键技术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就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等,提高生态工业园区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逐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工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循环经济咨询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

(三)进行集中生产和园区改造

生态工业园区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要求政府在推进生态工业园区战略时首先要采取集中生产的城市工业发展政策,即将城市内的主要工业企业尽可能地集中在划定的工业园区内进行集中生产,工业园区应当是相对封闭的,与商业区和生活区隔离开。其次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来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现在菏泽各县区都已建立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工业生产集中区域,这些园区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生态工业园区应立足于现有园区的改造,而不是大量建立新园区。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基础上,对园区内企业的技术经济联系按照工业生态学原则进行重新整合或引进若干能够建立工业共生关系的企业,就可以将现有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生态工业园区。这样既有利于现有工业园区的发展,又可以节省大量投资。

(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推动经济增长,带来许多不易解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难以持续增长。清洁生产将资源有效利用战略和综合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和改进管理水平等措施,实行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的本质在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是污染控制的最佳方式,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贯彻执行该法,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对重点污染企业加强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在化工、造纸、建材、纺织、皮革、食品等行业推广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工业污染的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

(五)增强区域间的合作意识

多年来我国习惯于将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重叠,经济增长形态基本上为点状拉动,形成了一个个以小的行政区域为中心的小而全的经济集合体。大区域范围内系统等级分工不明确、产业链短、物流规模小、不能实现功能互补、运行效率低、发展成本高。因此,经济发展更需要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增强区域间合作、以组团式进行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进行地域资源重组、形成战略联盟,有利于区域间功能的互补、提高面向经济全球化的整体竞争力、增强整体抗逆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

篇13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经济 可持续

Abstract: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alyz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now there is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on farmland, and ignor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ecological economy with the view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y economy principl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ustainable ecologic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工程就是指利用工程建设的手段来发展和服务农田水利事业。通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与措施,改变不利农业发展和生产的环境条件与设施,从而达到农业的高产,与此同时在没有结合具体现状对环境进行有力的应用,往往对包括土地在内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

部分城区的水利工程设备老化严重

经调查研究,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设施老化严重,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严重的不便,虽然对其已经进行维修整修,但依然不能满足现代化水利工程的需求,往往发现它为水利工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和不便。

地方财政困难,农田水利工程难以满足新要求

由于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短缺或不足,难以满足建设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传统方式加重了对土地的需求,严重造成土地肥沃不足,土地干硬化,从而破坏了土地,影响了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工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首先,灌溉作为农田水利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挑战。循环水的利用在灌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否充分利用循环水也同时成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循环水的循环使用不仅仅可以为农业灌溉带来源源不断地水资源,同时会起到美化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良的灌溉也造成了对土壤、水资源、水质以及农业经济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建立良好灌溉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物质、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因素。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在灌溉中往往会加入有利于农田生产的有机化合物,但常常由于化合物中某些元素或者成分的有害,再加上对水资源循环利用不足,从而造成了对土壤、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其次,过度灌溉造成土壤盐分运动加剧,往往将盐分停留于土壤表层,会造成土壤盐碱化,肥沃程度下降,打破环境资源的平衡。最后,渠道泥土或块石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水土受到冲击,导致部分水土资源不平衡,造成水土的流失加剧。在进行灌溉的同时也造成对地下水利用的不当,南方等地湖泊河流众多,但往往千姿百态,如果对其引导不利,应用不足,同时也造成了对水体生物的影响,对河流湖泊水资源造成污染。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原则

生态经济就是指在各种生态系统所能够承载的范围内利用经济学的视角和工程技术的手段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与生产关系。前提是对环境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却又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发展一些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高的新型产业,实现经济的新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的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分析,进行科学的规划部署,统筹考虑水资源的配置与供给,协调水资源与各乡镇(办事处)的关系,进行科学分配利用。实事求是,突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重点问题,提高利用率,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

三、明确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在关系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可持续。这是要解决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者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正确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相互矛盾,相互制约,而是相辅相成实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群众的切实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都将是为广大群众服务,要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把效益最大化。其次,应保障生命安全,切不可为了谋取利益而污染环境,破坏水土资源,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深化技术革命,制度改善,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利用率,以及其所能承受的最大能力,努力把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自然和谐的综合利用体系。最后,坚持走合理开发的道路,注重节约保护,深化相关单位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要充分做好与其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达到与经济社会、国造、城乡发展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通力协作,我们要同时兼顾社会的经济效益,人类社会的文明效益,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效益的新模式,严格把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审核,确保按要求、按时的完成工程的需求。开发低成本,无污染的水利工程项目。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进国外有力的设备,但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达到有效地利用。

总而言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民生的新型工程项目,它的有效发展关乎社会能否持续进步的发展,而作为生态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模式,是现代社会,乃至未来几十年我们要共同倡导的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相处和发展才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需要我们长时间进行摸索和总结的。

参考文献:

[1]褚俊英;王浩;秦大庸;王建华;严登华;杨炳;;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1期

[2]陈崎;贾征;;浅议国营农场小型农田水利支农资金“拨改贷”[J];财会月刊;1985年05期

[3]唐忠;李众敏;;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篇14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神奇诱人的地方之一,大自然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使这里成为新世纪人类向往的新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密集、具多样性,但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高寒气候和高原山地却使得香格里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破坏后的修复能力差。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对生态旅游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将是这一区域面临的新挑战,无疑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该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该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香格里拉发展旅游一定要坚持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为了缓解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应被引入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发展之中,它将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战略,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21世纪与知识经济相并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进步的多赢,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该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它将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必须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探索可行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途径与模式。具体来说,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产业模式,每个地区只有明确发展的模式,才能找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关键,才能使得循环经济建设有具体的方向,突出重点不断深入,从而取得成效。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依托香格里拉高科技、无污染的有机农业,既满足游客的食物消费需求,又营造田园风光式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休闲度假,并通过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游客排放的粪便作为农业的肥源,形成农业和旅游结合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 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采用雨水收集与处理应用技术、中水处理综合技术、雨水中水的生物过滤和回用技术、节水器具和控制技术应用、饮用水入户技术应用等,通过整体上的优化设计和合理控制,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节水与污水处理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见图2:

图2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3.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协调共生的原理,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型生态产业技术体系,使整个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结合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及周边景区(点)内的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的生态化建设,对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明确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或旅游业改革发展试点区范围内的空间格局,构建香格里拉旅游区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3:

图3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参考《旅游循环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 眀庆忠.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1

[2] 迪庆州旅游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介绍.2006.10

[3] 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人民出版社.2006.3

[4]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汇报材料.香格里拉的跨越--迪庆旅游二次创业纪实.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