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行政部存在的问题范文

行政部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行政部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行政部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行政单位 内部控制 缺陷 对策

政单位是指由我国政府运用国有资产而设立的、用以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具体是指行政单位为了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控制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制度制定、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行政单位的各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换句话说,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国家加强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会更高,管理会更规范。但是不同性质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差异较大,执行力度也千差万别,导致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许多不足之处,影响其正常运行,难以发挥出内部控制的最大作用。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行政单位作为行使公职权利的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社会公众利益,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而且能及时发现和弥补财务及其他工作中的一些漏洞和错误,使公众利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其次,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质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有利于行政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和治理能力,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真正能让行政单位完成好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再次,每一个行政单位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内部控制是完成这些任务和目标的辅助及保障,在社会经济新形势下,各个行政单位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财务方面内部控制,既可以使行政单位的工作顺利平稳进行,又可以实现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总而言之,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控制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有效进行,还可以提高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社会保障职能。

二、当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内部控制作为单位防范和管控经济及管理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行政单位开始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仍有部分行政挝淮嬖谡体内部控制意识不足的问题,有些单位认为内部控制仅是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财务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认清内部控制对行政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管理者与各部门之间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责任,在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导致的。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现有的内部控制也仅仅是一个原则指导性文件,并未建立完整可行的内部控制法规体系作为指引,并且已有的规范文件仅涉及经济活动,非经济活动并未纳入内部控制范畴,所以现行法规并不能给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发展做出指导。另外,虽然大多数行政单位结合现有法规和自身情况制定了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不够细化,偏离实际,流于形式,影响力有限,无法约束所有工作人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内部控制政策执行力不足。所以,当前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法规无法为行政单位提供保障。

(三)内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内部监督在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内部监督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单位经济业务中发生的失误和舞弊,及时向领导反馈单位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改进意见。但很多行政单位却忽略了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单位内部很少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内部的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属于“平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而且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这就导致内部控制监督职能难以发挥。此外,行政单位外部监督方面,不能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对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也会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四)信息沟通机制不畅

高效的信息系统与沟通有利于行政单位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果单位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得以快速的收集和传递,那么就能使内部控制信息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而我国行政单位信息化建设推进较慢,行政单位在上下级信息沟通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滞后问题,领导与下级机构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导致实际工作效率的下降;有些单位还没有将行政单位日常的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措施在单位信息系统中及时更新,单位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信息公开透明度低,长此以往,不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改进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形势,行政单位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内部控制思想意识,营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充分调动起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各行政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增强内部控制意识,特别是主要单位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应以身作则,树立“岗位责任”观念,将权利和责任落实到人,履行好单位内部控制职责,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严肃性。各单位还应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让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做到熟悉和了解,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使全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创造出有利的环境。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新形势下,我国行政单位的发展策略、业务处理、工作理念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行政单位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调整,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从大局出发,从细处着眼,层层落实,不断提高,循序渐进,从各项分散独立的制度到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使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新环境、政治新形势。首先,在国家层面,各立法部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有规定和试行办法,制定出更加详细、权威、可实施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使得各个行政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时有法可依。其次,各行政单位要全面梳理本单位的业务流程,结合单位具体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智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制衡性特点,并严格遵照制度执行。不仅要把经济业务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完善预算编制方法,严格预算执行,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最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有不妥之处应及时{整,以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加大内外部监督力度

首先,行政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杜绝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并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进而促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其次,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保证其能够独立、公正地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效果,也要选择较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业务人员,从而提高行政单位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最后,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财政部门作为公共资金使用计划的审批者和分配者,有义务对资金使用的方向和效率进行持续跟踪和监督,外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就是对公共资金使用过程的合理合规性进行审查,对相关部门和岗位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进行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对负责公共资金使用过程中单位与人员的违法违纪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和惩处。这些外部监督组织既有权威性,又有强制性,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和保障。总之,只有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四)构建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与沟通是行政单位保证信息收集、制作与传递,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行政单位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将内控流程嵌入信息化系统,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及时有效,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建立多渠道的上下级沟通机制,对单位内部管理层和外部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和反馈。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还可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各层级之间、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避免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保证日常工作顺利进行。

四、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使得社会公众对行政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行政单位针对内部控制不仅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坚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加大内外部监督力度、构建信息沟通渠道等,促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迈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我国行政单位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4,(01).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3]张学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6).

篇2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给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财务管理作为行政单位正常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行政单位能否正常的运行,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行政单位能否步入科学、合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去,因此,为了实现我国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缓解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内部控制作为行政单位在实行财务管理时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内部管理控制作为行政单位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何更好的实现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有效性成为了确保行政单位正常运行的焦点问题。

一、 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s)是指经济单位为了实现对单位经营过程的管理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经济单位通过对单位内部实行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经济单位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战略目标,而在经济单位内部实行的自我调整、规划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单位生产规模的壮大而壮大,并逐步的发展成为内部控制系统。

二、 目前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薄弱

行政单位与其他的行业和单位不同,行政单位在我国的体制建设中属于一个十分特殊的部门,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实行内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的行政单位能否实现正常运行,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虽然也都设有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很多的行政单位本身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对财务内部管理的基本认识,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内控意识薄弱,从而导致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形同虚设,财务内部控制收效甚微,行政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化,限制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对行政单位积极作用的发挥,最终致使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利于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

(二)财务制度很多不健全

由于行政单位对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导致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常有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行政单位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受两方面内容的影响。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受行政单位在日常运行中缺乏硬性的行政单位管理规章制度,对行政单位的部门和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行政单位中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行政单位的管理过意随意,在财务管理中同样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行政单位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是受老旧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影响,由于行政单位的特殊性,我国很多的行政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好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老旧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枷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新制度,很多的行政单位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的制定和管理,使得行政单位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行政单位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缺乏基础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之间发展不协调,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行政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拘泥于过去,无法紧跟当今时展的步伐。

(三)财务核算、审批不规范

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财务的核算和财务审批的工作的流程不规范对行政单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直接关系着行政单位的日常运行的顺利与否,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记录与实际支出情况存在出入,财务审批流程不规范,大多数行政单位的财务审批都是事后审批,财务审批缺乏实际效用,形同摆设,严重影响了行政单位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

三、 提高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上述我国行政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不难看出,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十分明显的漏洞,需要立即采取相关的措施提高我国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确保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能够高效、有序的实行,从而实现行政单位对财务管理情况全程、全方位监控和管理,确保我国行政单位能够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行内部控制环境保护

为了我国行政单位能够更好的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环境保护系统,引起行政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视,实现行政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员工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保护制度,为行政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温馨的实行氛围,确保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为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

要想确保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务实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体水准,就一定要加强对行政单位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单位物资等相关方面的管理力度,对行政单位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实行全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最终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为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修养

会计人员作为行政单位财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提高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人员的选用标准,对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实行严格的岗位选拔和岗前培训,同时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力度,定期组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中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确保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我国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高效运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任重而道远,行政单位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改正和创新,才能解决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去。

参考文献:

[1]夏华丽,杜红梅.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角色类型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邓远倩.企业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借鉴意义[J].财经界,2010,22

[3]郑志向.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4]何在中.行政单位财务内控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1,10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落实、执行和监督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是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意识相对淡薄

内部控制环境是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发展,轻控制,把内部控制看成是仅财务、审计、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等部门把关的事。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对制度的执行和效果缺乏必要的内外部考核和监督,使内控体系的健全完善缺乏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信息沟通衔接不够,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进而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很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薄弱,内控意识相对淡薄。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由于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程序不规范,造成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和财务管理失控。

(三)资产不实,资产家底不清

资产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在单位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一些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地落实、考核和监督,造成行政单位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单位内部资产转移、变更缺失相应的手续,财产盘点制度未能严格执行等问题造成资产家底不清。资产不实致使财政预算失真,进而造成行政单位预算弹性过大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

(四)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内控人员对单位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然而,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低下,对《会计法》规定的持证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及从事会计工作经历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对违法违纪的行为缺乏专业辨别能力,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造成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效果较差。

(五)缺乏必要的内外部审计监督制约机制

内外部审计监督制约机制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部分单位成立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人员缺少一定的独立性。而财政、审计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仅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的监督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单位领导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因此,必须首先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设立组织机构,明确每个组织责任权限,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重视控制点,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控制措施。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单位领导内控意识的培训l和学习,使其真正确立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真正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使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对人的内部控制

无论是财的内部控制,还是物的内部控制,都离不开对人的控制。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也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执行,所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关键在于内控人员素质的提高,必须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强化培训和学习,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四)强化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时,由于个人或集体的过失、疏忽、侥幸、恶意等不当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害,单位将被首先推上被告席,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单位全体人员应当强化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在单位内部成立风险评估领导小组,负责分析研究单位内部、外部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去应对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主要目的是控制或减少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减少本单位应承担的损失。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新规;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内部控制简单来说是一种单位内部控制的主体为了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的责任与权利平衡配置的单位内部契约安排。

内部控制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管理理论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是现代单位进行内部治理普遍采用的一种约束机制,并贯穿于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单位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而行政单位是区别于企业单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是行政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容易存在这样误区:无论是从内部控制规范目标还是控制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主要规范的是单位经费合规合法使用,控制经济活动风险,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因此,有的单位都将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认为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很受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有所欠缺,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脱胎于传统单位又带有特定的思维基础相较于企业单位地内部控制也是较为薄弱的。

2012年钦州市钦南区法院对钦南区沙埠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原所长吴某犯挪用公款总计人民币1208485.77元;2009年肃南县人民检察院审查,查明靳某自2005年至2008年任山丹县统计局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累计贪污公款309009.1元,挪用公款125000元 ;北京市昌平区财政局国库科财政专户会计挪用公款高达5100余万元,其中包括4900余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这些仅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中已披露的几例而已。

(一)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比如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 会计人员就要实施报销。导致财务监督与控制局限于形式。

(二)固定资产控制薄弱,家底不清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未按规定制定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存在账外资产及资产流失。

(三)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基本功能是核算与控制。但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工作死板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不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四)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或根本就没有岗位职责说明。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五)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范围有限, 尚未涵盖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如对需财政资金安排的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项目,没有分解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未能逐笔进行核定。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的追加项目仍有很多,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导致预算的约束控制力损失。

(六)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与企业单位相比,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从管理层到各级员工缺乏内部控制理念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认识不到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的重要意义,可有可无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建立了内控制度的单位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七)内控制度不健全

在财政部正式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之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多数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相关原则、理念以及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也适用,但设计初衷毕竟是针对企业的,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内控制度相对比较被动。

三、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建议

财政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们现实工作的需要,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内控观念建设

各级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新规的宣传培训力度,由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解读,同时要求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单位内控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培训对象不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更要针对单位领导责任人,充分发挥领头人的引导指挥作用;同时还必须重视加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二)设计规范业务流程,制定业务层面内控措施

各单位要根据新规中的规定,从业务流程入手,重点关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六项主要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整合优化业务流程,针对各项经济业务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对每项关键业务活动设计规范的控制程序及操作方法都分解细化,制定明确。

(三)完善监督考核体系,确保内控制度有效执行

篇5

摘要: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其职能发挥的经济基础。三公经费的合理安排和规范使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降低三公经费,首先就要从其内部控制入手,完善和创新行政事业内部控制体质,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是从几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三公经费;内部管理控制;问题;防范措施

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所谓的三公经费就是指行政单位的公务用车购置、使用费用以及公务接待费用、公款出国的费用等。近些年来我国三公经费的费用一直有所增加并处于不透明状态,已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下面具体分析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1.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失去控制

(1)公务用车的配置失去控制。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公务用车配置制度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依旧比较难控制,具体表现为对于公务用车的超编配置,一部分单位会采用各种借口,从而使用更多的公务车辆。然后,就是对于公务用车的超标配置,有些单位之间会相互攀比,导致车辆越来越昂贵,费用也在不断增加。

(2)公务用车的使用上不可控制。首先,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滥用公共用车,很多领导在工作之外也会随意使用公共车辆,驾驶员也能够随意使用这些车辆,导致汽油消耗以及车辆损耗严重,这样不管是油品使用的费用还是汽车的维修费用都不断提高。

2.公务接待费失去控制

公务接待费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很多单位的会将各种费用都归为公务接待费,这样就会导致公务接待费用一直比较高,首先,公款消费项目多。行政单位会有很多接待工作,然而接待工作不仅仅招待这些工作人员,很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娱乐行为,或者赠送一些土特产等,这些费用都会算作招待费用。其次,公共接待费用不断增加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招待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接待陪客的人数不断增加,费用也必然会增加。最后,就是消费的项目越来越多。在接待客人的过程中,很多消费项目实际上是纯娱乐性的,这些项目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公费消耗越来越多。

3.公费出国失去控制

一些行政单位,会借用出国考察的名义,进行各种旅行,不断增加出差费用,在安排了出国行程之后,又随意进行更改,出国费用也随之增加。并假借出国旅行,将自己一些不当途径得到的款项转移。针对这样的现象必须要严厉打击。

二、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具体控制管理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将“三公经费”的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

如何才能够铲除我国行政单位的三公经费问题,首先就是要依靠各项制度的约束力对现有的三公经费的问题进行控制,三公经费是我国纳税人共同上缴的对于国家的财力支持,所以为了确保这些经费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因此,必须要将这些费用的使用纳入到刑法的调整范畴,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国家的财产不会被浪费。

2.加强干部考核力度,将“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政府绩效在很多国外国家中被称为公共生产力以及国家生产力等,也就是说是政府为国家发展所进行的贡献、取得的成绩等,包括相关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绩效等。通常来说政府绩效分为两个部分,具体为组织绩效以及个人绩效。政府绩效考核是“新一轮政府创新的驱动器”,政府绩效考核是官员积极改革与创新、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将“三公经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能够变外部压力为自我施压,变我要浪费为我要节约,增强降低“三公经费”动力。同时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将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与行为结果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三公经费”内控机制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制度建设是降低“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的措施之一。首先在公务用车方面,要规范公务车配置的标准和数量,规范公务车辆更新的程序。在公务车的使用方面可以采用内部控制手段进行规范,比如对于公务车的加油实行加油卡制度,一车一卡;对于过路费实行交通卡制度,一车一卡;对车辆维修可以采取竞标方式,统一到中标厂家维修;对于公车私用现象可以对公务车安装gps 定位系统,随时掌握车辆的位置;有关车辆发生的费用尽可能由管理部门直接控制,建立健全公务接待的内部牵制制度,尽量减少现金支出的频率和金额。

4.强化监督管理体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需要建立完善全面的监督管理制度,成立监督管理小组,对三公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对于出现问题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记录和处罚。想要优化三公经费的使用,首先从单位内部开始治理,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和监督小组,不断能够提高单位本身的管理能力,真正做到三公经费使用的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行政事业单位也要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及时将处理的意见进行反馈。总而言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三公经费管理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要加以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的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使用和管理这些费用,做到不浪费国家的每一分钱。

三、结束语

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事业管理,需要强大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支撑,从目前我国行政事业的“三公经费”内部控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以小见大,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系统不完善,控制方法不科学,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认识不彻底的现象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政事业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进行内部管理工作体制的完善,从而保障行政事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绍林.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

[2]谢旭人.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J].中国财政,2011(24).

[3]王月琴.分析“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现代商业,2012(36).

[4]郝春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控制与监管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较早,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理论联系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已较为成熟。相较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较晚,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控制水平也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仍然整体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目前阶段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质量。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保障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而履行实现管理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的职能,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的防范和管控。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符合相关预、决算管理,会计管理,财政国库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定,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2. 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措施,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的同时,将资产管理与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相关制度结合,发挥资产效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通过加强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决算管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支持。

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目标的意义应当涵盖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和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预防舞弊的发生。

5. 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效防范各类经济活动的风险,加强管控,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总体目标及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制度不健全且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发展较迟缓,制度建设相对滞后。2001年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财会〔2001〕41号)只是针对会计控制方面做出了一些规定,其相应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各单位单一制定的各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与政策配套出台的相关制度适应性不强,不可能替代内控制度。相关内容导致流程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确,相互制约监督不能有效发挥。或流于形式,或不能与时俱进,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内控目标实现。同时,不能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管理目标的改变不断完善与修订,不配套不协调情况依然存在。

(二)整体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建立起内控制度有效运行和顺利实施的前提保证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内控工作意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建设滞后和不配套,是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及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内部控制观念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难以深入人心,未能引起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相比较于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国家相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与计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每一年又都有审计署和外部审计中介机构对单位进行资金使用审计,这容易导致混淆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与单位内部风险控制二者之间的概念。相当多的单位负责人和主要领导认为依照制度使用财政资金和配合审计机构依法审计,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至于内部风险控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和负责实施,这样就割裂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风险控制工作的整体体系,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工作没有起到一个很好地实施,给人一种形式大于实质的感觉。

(三)内部控制效果受制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财务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较为现实的一个实际情况是,由于历史原因的长期积淀,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竞争意识差。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特点,对于会计工作的理解和实践往往局限于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通过更新和加强学习关于内部控制的新知识,新制度,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直接执行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做到对这项工作的主旨充分了解,无法在工作中自如运用和掌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缺乏内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资金使用的审计大多依赖于审计署例行审计和外部中介机构第三方审计,这就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即使是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关的独立性,甚至是形同虚设。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刚开始实施不久,也并未对内部控制监督的操作方式进行更加具体的规定,内部控制建设还缺少有效地外部监督力量来推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将主要精力侧重于一些日常和专项例行检查,侧重点在于检查单位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单位账务是否按照财务规定进行处理等,面对单位内部是否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及内控执行情况等方面监督和指导涉及较少。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监督的弱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应遵循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这四个原则。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监督管理方面应当发挥领导作用,承担总责任。首先,要认真学习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知识,其次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针对特定的业务,还需要按照内部控制原理,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再次,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做出的指示,遵照单位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和程序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要求,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运行机制。最后,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自我评价机构,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三)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影响。

1. 实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控制。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如:提出事项申请的岗位与进行事项审批的岗位分离:具体执行业务的岗位与内部审核审批的岗位分离;业务执行的岗位与信息记录的岗位分离。

2. 实施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

3. 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通过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各会计工作处理程序。

4. 信息内部公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单位财会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加强互相之间的财务信息沟通,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内控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和实施人员。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应措施对策

(一)切实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教育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了解和把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体风险防控。在提高单位整体内部控制意识的前提下,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即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机构。

(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

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可以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来负责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领导工作。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内控委员会主任,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委员。

内部控制日常管理机构可以下设办公室来承担日常工作,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可设在财务部门,各机构成员可以由政府采购、计划、基建、资产管理、法律、人事、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当。

(三)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内部控制的协同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有章可循,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流程,在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使所有业务环节均囊括在内部控制制度之中。其次应当建立岗位人员的协同机制,合理制定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和彼此联结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挥外部机构的监督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各种监督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各部门内部岗位的互相监督作用和归口部门对业务实施部门与岗位的督导作用。随时查找和优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落实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一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以本单位审计、纪检部门为主体,建立以防为主的内部监督机制,规避各类可能发生过的风险。在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完善相关外部监督机制。内外形成合力,共同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

(五)建立单位的信息系统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主管部门和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工作的管理。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点、自身性质出现的控制不足及风险为着眼点,总结归纳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内部控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逐步治理的工作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内控与审计,2014(01).

[2]杨淑静.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4(08).

[3]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2014(77).

[4]石彩霞.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部控制,2014(02).

篇7

关键词 交通部 事业单位 固定Y产 问题建议

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价值几万、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专业仪器设备到价值几百元的办公用品等等不一,是事业单位履行各项职能、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资产管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一、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资产的定义

交通运输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部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等。主要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或者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二)资产管理管理机构

国家层面来看,在国管局内部由资产管理司负责具体工作。对于交通运输部来讲,部机关本级和部机关服务中心的资产管理工作由国管局负责。

从部属层面看,按照职责分工,财政部的资产管理司、经建司、文资办分别承担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文化出版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交通运输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中仍存在多头管理。现阶段,部属各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交通运输部、部属系统单位(包括长航局、海事局、救助打捞局、船级社等)分级监管,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是不同部门对应由哪个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的问题有不同理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仍存在多头管理、相关部门职责权限界定不清等问题。

2.资产管理改革未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衔接。2013年1月1日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可对资产计提折旧。目前,对于资产的使用年限和计提折旧方式,国家尚无统一的标准,除海事船舶外,我部尚未出台各部属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标准,可供参考的只有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标准。由于没有资产使用年限标准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标准,一方面,不符合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利于今后资产的报废处置工作。

(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机制不顺畅。当今大环境下,“重分配轻管理”“重增量轻存量”“重预算轻资产”。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在各单位普遍存在。各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有些单位无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岗位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导致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不畅,财务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清,协调难度大,直接影响了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和政策的落实。尤其在规模较大单位的二级及二级以下单位,实物资产管理工作多按照资产的不同类型分散在各业务部门,无统一归口的管理部门,加之职责划分不明晰,使用监管不到位,资产日常管理、账实核对、清查盘点等工作难以有效落实,资产闲置、重复配置、不当时用和处置资产现象时有发生。

2.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因缺乏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当前我部各单位国有存量资产的占用,尤其是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的占用数量参差不齐,资产占有量与业务开展的需求量不相称,部分单位资产配置不能满足单位事业发展和业务工作的需求,而部分单位有盈余资产用于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在单位之间的配置不均,单位间资产占用尚不公平。

从房屋的在职人员人均面积情况来看,人均房屋面积额为7432平方米/人,而在职人均房屋面积中位数为59.28平方米/人。各单位间的房屋面积“贫富不均”,单位间差距较大。部属各单位中,房屋人均面积最大的是“海事局某个单位”,人均面积为176,581.86平方米/人;人均面积最小的也是“海事局的”,人均面积为1.42平方米/人。

从车辆的在职人员人均数量情况来看,平均每12人1辆车,车辆人均情况同房屋情况类似,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人均车辆最多的平均每1人1辆车;人均车辆最少的平均每112人1辆车。

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产权管理混乱的问题较为突出。

有的单位未能根据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账务调整,特别是一些基建项目投入使用后,迟迟没有办理竣工验收和资产交付手续,导致资产不能及时入账,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

3.存在一定量的闲置资产,资产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在设备使用方面,设备闲置、利用率偏低的现象在个别单位比较突出。如某单位,闲置设备占比接近30%,部分2007年购置的设备至今未使用,有的甚至尚未打开包装;有的单位利用率偏低的设备约占10%左右。此外,部分单位将设备无偿划拨下属公司使用或安装存放在系统单位。

4.资产报废、转让、出租等行为未履行审核报批程序。部里资产管理办法已出台几年,有的单位几乎没有向部里报备过资产出租和报废及转让等事项。但从检查、调研等反映的情况看,有的单位确实有报废、转让和出租资产的行为,尤其有的单位将资产长期无偿出租给所办经济实体,甚至有的单位违规将资产交由其所把实体出租,租金未纳入事业单位的财务账。

已达报废期限的资产仍在账上,造成账面虚高。检查时发现不少单位应付款高达几十笔,长期挂账,债权单位是谁根本不清楚,像这种情况该清的就应该及时清理掉,不要长期挂账。

5.信息化程度不高。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尚未全面应用。对于部分单位来说,现有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主要满足数据的简单收集和汇总问题,并未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应用。第二,资产管理信息在横向部门与纵向级次间尚未实现有效对接和共享,例如,目前财政部以及我部部分单位分别设计开发了不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而这些信息系统的设计缺乏统一标准,且相互间不能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联网,由此,增加了我部未来统一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难度。

三、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思路

加强资产管理,需要从认识、机制、科技、人员队伍方面来加强管理管理,根本我所接触的交通运输部资产管理来说,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和提高。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要求。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单位领导责任,把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工作纳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今后要向管资金一样来管理资产。切实采取措施在资产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保障和重点支持,不断改善资产管理工作的条件与技术手段,为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理顺管理机制

各单位要建立和完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资产管理工作机制,做到资产管理机制与资产管理工作相适应。要将资产管理工作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即落实到部门、岗位、人员。明确财务部门是这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部门,避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及财务管理相脱节。各单位要对资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梳理,对于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的,要抓紧理清明确;对协调和制约机制不适应、不顺畅的,要抓紧调整规范。

(三)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适应新的资产管理理念需要,各单位要对单位F有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梳理,做好制度办法的“废、改、立”工作。要针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实际,完善配套制度,特别是要制定车辆、船舶及其加油管理的一些办法。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和公务用车购置。同时要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评比等多种方式,切实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各环节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要组织对财务、资产管理和使用等部门人员的培训,使这些人员都能熟知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四)树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理念

首先,资产与预算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资产存量维护与增量需求都是预算安排所考虑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预算安排的资金又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

当今要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的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就要保证好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摸清家底,二是要有资产配置标准,三是要有费用定额标准。

(五)树立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的理念

资产管理涉及单位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只有每一名职工都对自己使用和管理的资产负责,每一个领导都对本部门、本单位使用和管理的资产负责,资产管理工作才有扎实的基础。资产管理是全过程管理,从资产配置的计划立项、预算申请,到资产的政府采购、基建施工、验收入库、分发领用,再到资产运行维护、有效使用,最后到资产报废处置的全过程都应进行规范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规章制度可依,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操作流程可循,做到环环相扣,不留缝隙。

(六)树立依靠信息化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理念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到各项工作领域。在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中,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甚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革命。要想把资产工作管好,必须运用计算机和现代的网络技术。但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许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为此,探索树立依靠信息化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理念,推进各单位实物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工作,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七)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所组建的提供关于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科研等公益性的活动,目的是增强我国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并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影响着其整体的运营水平。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下面将就此展开深入分析,具体如下: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及其相应的会计信息,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运营、工作的实际效率,促使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及国有资产的安全,现将其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一一叙述,具体如下。

(一)缺乏内控意识

当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没有形成正确理解,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没有深入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把内部控制只是当成一种会计过程;部分单位认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而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无法确定;一些单位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选用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使得内控难以实现。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没有实现有效的管理,难以监督制度的具体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查部门一般都是和会计部门处于同一级别,缺乏具有权威性的监督权力,无法独立地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的作用。这都使得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内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更有部分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造成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造成公司会计工作杂乱无序、管理混乱,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行为以可乘之机。

(三)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

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中会计管理的基本环节,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意识不高,忽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不重视,导致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甚至有一些会计人员自设会计科目,登记账目混乱、不齐全,或者出现会计账目设置错误,导致每月及年终靠“造表”应付账务查核,使得单位报表数据不实。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的部分会计专职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加上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而新会计准则及其他新的会计法规的实施,部分会计专职人员的会计专业化水平跟不上。在具体工作中,很多相关的规定没有得到落实,如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单位内的会计工作质量,导致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

《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领导要保证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健全,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单位领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同时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要对那些随意任用会计人员或者只是凭着个人意志造成内部会计控制无法实现的单位领导追究其责任。

(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

1.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必须制定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二是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三是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使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能遵照该规范实施;形成内部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明确、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加强经费管理,完善内控体系。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健全及完善现有法规制度,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堵塞漏洞。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实践证明,违规违纪问题与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

(三)事业单位应当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单位内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单位会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其一,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必须意识到《会计法》中规定的相关权限、责任、义务,负责人应当提高自身的财经法律法规意识,对本单位的财会控制制度建设及会计基础管理承担领导的责任,重视会计人员的工作。

其二,事业单位领导必须加强对会计专职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专职会计人员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尽职做好会计工作,细心查找,检查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工作中是否有不足之处,经过查找、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对日常财务工作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整改。

(四)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

1.加强会计业务及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事业单位应当严格加强会计专职人员的业务知识及会计理论继续教育,并注重加强在职会计人员培训。

首先,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有关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与控制、实施,提高会计专职人员对增强业务能力及业务水平的重要性认识。其次,除要求每个财会人员结合新会计准则进行自学外,事业单位还要不断创造各种学习及锻炼机会,搭建财会工作的交流平台,讨论、交流、分析单位内财会业务的处理。单位还可以通过不定期为会计专职人员举办国家财会政策、法规制度、准则培训班,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为提高单位内会计专职人员的从业水平创造更多机会,增强财会工作在事业单位的经济控制、监督与管理作用。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由于事业单位内的财会工作水平及单位会计的管理体系与事业单位内的财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只有首先提高单位内的会计专职人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水平,构建健全的会计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健全、科学、合理及完善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制度,可以有效、快速、全面的提高单位内在职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会计专职人员能够更好的适应所从事的财会工作要求及新会计准则。既可以调动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为单位选聘更为优秀的会计专职人才,加强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管理与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提高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其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展开管理工作,以便加强事业单位的实际资产及运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的促使事业单位的资产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便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在为人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为政府节约成本投入资金额。

参考文献

[1]柴大江,李继民.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1(07):93-94.

[2]陈颖珞.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8):153-154.

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员工根本不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也不知道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单位也不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全员业务培训,甚至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也没有定期接受培训,及时全面掌握国家有关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和债务、基本建设、经济合同管理、会计核算等各项规定以及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情况也没有纳入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及分管领导的考评体系。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未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也没有开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评价。有的单位对外部和内部监察以及经济活动风险评估中所发现的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也不及时按要求进行整改。

(二)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有的单位制度缺失或碎片化,部门各自为政,不成体系。有的制度超过多年未及时更新,甚至还停留在80~90年代,与现代管理制度严重脱节或者没有形成适合本单位的独立制度,以参照执行上级单位制度来敷衍了事。有的单位制度形式化,束之高阁,日常工作凭经验,有的制度竟然没有落款时间,没有印章,实施日期无从查起,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单位制度教条化,条款生搬硬套,不符合自身特点,操作性差。有的单位岗位责任制和议事决策机制,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分离机制不健全。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三)会计基础管理存在漏洞。有的单位不相容职责未分离,相互制约关系失效,关键岗位人员离岗存在工作交接不清和相关资料丢失等情况。支出流程和审核、审批不严密,存在使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情况。有的单位没有健全印章和票据管理制度,没有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收、发、存台账。有的单位由出纳人员开具销售发票。有的单位出纳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入职两年仍未取得上岗证。有的单位预算编制部门与预算执行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及预算执行进度明显滞后或超前的情况。有的单位合同管理不够规范,业务部门合同签订后没有及时提交财会部门,没有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

(四)资产管理有待加强。有的单位采购业务不合规,资产管理的各项机制不健全,很薄弱。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实行“一物一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清单没有实行联签并存档,没有定期及时处理账实不符的情况,员工退休或离岗没有办理资产移交的书面记录。有的单位对外投资后续跟踪管理不够,每年没有收到对外投资项目单位年报及审计报告。有的单位建设项目的立项、概预算编制和招标不合规,记录不全面,竣工后没有按规定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过程没有盘点实物资产,没有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重点

根据《规范》规定,单位要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关注被审单位是否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具体如下:

(一)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原则是否遵循。

主要查看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是否遵循四大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原则。如内部控制是否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有无内部控制的盲区;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是否突出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是否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内部控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实现了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目标。

(二)风险评估机制是否建立。

主要查看单位是否建立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是否做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否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是否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并由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是否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风险评估主要分单位层面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

1.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2.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预算管理情况;(2)收支管理情况;(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4)资产管理情况;(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6)合同管理情况。

(三)内部控制关键点。

主要查看单位预决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关键环节。

1.预决算业务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决算内部管理制度。

(1)预算管理。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预算编制是否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是否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是否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是否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以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决算管理。决算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是否实施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是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收入业务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1)收入核算管理。各项收入是否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有无设立账外账情况。业务部门是否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财会部门是否定期检查收入金额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是否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是否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有无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的情况。

(2)票据管理。是否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是否履行规定手续。是否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是否按照顺序号使用,有无拆本使用情况,是否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是否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是否存在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的情况。

3.支出业务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单位是否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是否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1)审批审核管理。是否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审批,有无越权审批情况。是否全面审核各类单据,包括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支出凭证是否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是否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

(2)支付管理。是否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是否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是否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是否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财会部门是否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是否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3)债务管理。举借债务的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有无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全过程的情况。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是否对其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是否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是否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

4.政府采购业务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政府采购活动、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是否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1)预算和计划管理。是否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2)采购活动管理。是否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是否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是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3)项目验收管理。是否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是否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4)记录和统计管理。是否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是否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是否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的安全保密管理。对于政府采购项目,是否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是否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5.资产管理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是否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

(1)货币资金管理。是否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有无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有无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的情况。出纳是否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有无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是否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是否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是否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是否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是否及时查明原因,按照相关规定处理;是否存在出借银行账号的情况。

篇10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建议

引言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然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而在诸多政策中政府的创新补贴支持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实现补贴政策的有效落实,使其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创新补贴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创新产生的外溢效应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进步

企业运行中,在对自身的产业内扩散效应进行应用的背景下,创新能力能够有效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发展中,几乎全部的产业都会受到创新扩散效应的影响。尽管企业属于不同的领域,然而如果运行过程中需要应用相似的技术,就会产生产业内的研发外溢效应。在对外溢效应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增加产出,从而促使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价格下降。同时,部分专家学者还在大量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充分证明了正相关关系产生于创新在公司间扩散效应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相似度之间。同时,针对测算创新外溢效应来讲,技术机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大量专家学者的实际研究都充分表明,创新的外溢效应对于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创新补贴的重要性

知识和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呈现出溢出的特性,R&D活动在运行过程中,投资不足以及市场失灵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积极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对以上缺陷进行预防,而政府补贴是最常用的措施之一。

近年来,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在积极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创新补贴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这一过程中,能够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与消费者剩余的提升。近年来对于改善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机制的对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这一研究还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机制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政府尽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投以了极大地关注,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来激励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但是基于一些现实原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补贴力度不足的问题,并且这已成为了创新补贴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发展和规划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市场的作用也同样重要。因此,政府应积极构建全新的产业扶持思路,将政府激励同市场驱动进行紧密的融合,以市场的力量来弥补政府补贴力度不足的劣势。通常情况下,衡量产业创新是否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家精神、市场实际需求、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项因素进行考虑,与此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一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市场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市场被政府所取代,将导致新兴产业运行过程中产生过剩的产能,这种形式不仅加大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将政府的激励机制同市场进行有效的融合,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能够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在引进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加准确的发现产业创新的机会,这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现阶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补贴机制方面,我国政府还在沿用传统的单一R&D补贴方式,然而这一补贴方式却往往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赢得政府补贴而发送虚假信息的问题,无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配备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创新扶持体系。因此,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政府应打破传统补贴模式,积极实施具有创新外溢效应的产业链补贴政策,应用以创新产出为导向的产业扶持模式以弥补传统模式中的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策略的过程中,应注重这项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单一的政策无法实现支撑功能,因此,现阶段积极加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机制的研究势在必行。

再次,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还拥有一定程度上“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偏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补贴必须对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壁垒进行破除。长时间以来,我国政府的多数创新补贴都应用在了国有企业当中,然而同民营以及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成果是相对低下。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创新补贴应用过程中,拥有极为不匹配的投入和产出。事实上,在我国的产业创新过程中,创造成就最多以及最为活跃的企业为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上垄断了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创新绩效的不同受企业采取风险状况和治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国政府在积极实施创新补贴的过程中,应针对财务风险低以及公司质量状况良好的大量中小企业敞开大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想在国际上取得优势,必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力度,然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补贴支持。我国传统的创新补贴模式,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对新兴产业给予扶持,同时打破传统的新兴产业扶持模式,创新补贴机制,优化补贴设计,使得政府创新补贴能够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煜华,王月明.政府行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效应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02:5-9

[2]汪秋明,韩庆潇,杨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政府补贴与企业行为――基于政府规制下的动态博弈分析视角[J].财经研究,2014,07:43-53

[3]肖兴志,王伊攀.政府补贴与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决策――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4,09:148-160

[4]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07:44-55

篇11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 应对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强化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管理办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建立有效的内控会计制度,非常重要,因为其不仅能够规范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及资金使用,也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水平,防止各种“吃空饷”、贪污、挪用等腐败行为发生。

一、当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思想意识不强

由于受到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不少基层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还未完全转变,在财务管理与控制方面,其突出表现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强,缺少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了解,忽视会计工作,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是一项简单工作,就像做家庭开支的流水帐一样,只要记好每笔收入支出多少,做好会计凭证和帐册就行,而忽视了财务工作者的监督管理职能。由于单位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长期缺失,导致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做的不好,存在管理安全隐患。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科学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往往力度不够,导致人员编制不足,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时候,不够科学与合理,没有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办法,但在执行方面不严格,对制度的执行结果也缺少有效的监督,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单位内部权力得不到有效控制,岗位安排缺少科学性,存在一人多岗或者跨岗兼职等现象,比如,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务由一人担任,而且,记帐员、保管员、经济业务决策者及经办人员也没有实行实行独立,无法形成相互制约、彼此制衡,容易导致腐败现象产生。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贪污、挪用公款案件都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措施不到位有关。

(三)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了解,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大多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来抓。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虽然加强了单位财务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效率,但是,这也容易导致单位内部控制缺少约束机制,弱化了外部监督力度。

(四)预算控制薄弱,资金使用混乱

预算是一种管理手段,通过预算可对单位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是制约行政事业单位行为的方式。近年来,财政部门加大了预算编制的改革力度。预算编制坚持积极稳妥,依法理财,有保有压,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规范、精细和透明,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预算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单位内部的预算控制手段,没有对责任科室人员形成有效的约束,也缺少科学、系统的支出与审批金额权限控制制度。如果出现问题,往往无法确定责任人。其次,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没有基于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也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对项目预算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三是预算执行的刚性偏弱。单位在年初编制预算时缺乏预见性、科学性,导致在执行过程中,预算追加频繁,大大降低了预算的意义和控制力。

(五)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执行难以到位

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水平,只有专业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才能有效地执行和贯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一般比较简单,单位领导也不够重视,所以财务管理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并不参与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和结果评估,导致财务控制监督与单位业务实际相脱节。

(六)内外监督力度不够,内部控制效能弱化

一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审机构和相应的监督部门,整体上没有建立起对单位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对大额支出和专项资金没有跟踪问效和绩效评价,很难对此类资金是否发挥作用起到应有的监督,从而影响内部控制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发挥作用。二是在外部监督环节上,由政府主导的财政、审计等监督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监督合力,导致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缺少监督。同时,外部监督机构大多只偏重对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而对于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则没有进行实质性监督检查。

二、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首先,要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要强化财务人员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这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得以有效实行的保障,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重大危害,自觉制定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支出业务报销制度等,维护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

(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和优化财务管理

只有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重要岗位的监督控制,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把内部控制制度镶嵌在各种规章制度中,贯穿在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事项中,从而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自觉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防止营私舞弊的现象发生。

(三)强化预算控制,规范资金配置利用

全面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预算控制,就需要提高全面预算的水平,使之切合实际情况,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更或追加预算的情况,以提高资金利用水平。在制定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目标和日常业务开展实际情况,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也要严格控制资金支持,确保单位内部全部业务活动按预算进行。

(四)规范内控业务流程,实行监管全覆盖

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环节,业务流程控制方法是否规范、合理,对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影响。财务部门要对已处理的会计信息或财务业务进行复核审查,找出支出票据报销过程中的审核漏洞、总结经验,强化支出事项的事前、事中控制,坚决杜绝单位的不合理、不合规的开支,使每一笔财政资金“支的明白,花的放心”,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五)构建内外多重监督机制,提高设计监督水平

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要加强单位内部的自我审计。对预算单位的重点项目,可由财政部门定期和非定期检查各项目预算计划执行情况,对于违规事项实行问责或给予必要处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其次,要强化外部监督。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以杜绝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因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这样,不仅能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透明,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效果。

篇1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内部控制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高效管理方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关键是必须要建立一个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能满足监督管理要求的内控体系。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发展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一、会计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意义

内部控制是通过合理的控制途径实现对企业目标的控制,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资产安全,并且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使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是通过充分利用单位资源,加强对企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从整体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在具体实践中,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内部全体人员共同推动实施的,包括企业管理层、监事会等,其具体目标主要为兴利和除弊,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现在企业主要采用公司制委托机制,委托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利益方面,委托人与人都是独立的经纪人,其目的是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因此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冲突,要求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在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和管理理念,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多的不足,并且难以落实,更不用说发挥其控制作用了。另外,会计部门与财务核算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就干脆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样内部控制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是分离开来的,这就给内部控制范围及考核的确定带来了难题。例如在内部控制范围的制定方面,若过小无法发挥管理作用,若过大则会出现权利无法制约的问题,进而导致内部控制责任不明确,资源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在内部审计制度方面,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即使有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内部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三)监督体系不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工作是否执行到位是内部控制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有责任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进行核查,找出风险因素,并及时进行处理。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责任监督执行力度较弱,无法在单位内形成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局面。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解决对策分析

(一)重视内部控制作用

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领导层,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技能培训,在观念上要以“做好会计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为指导方向,将其贯彻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全过程中。例如,要明确会计事项的审批制度,对于不兼容的岗位要分别给予制约;在对外投资、资产处理等决策中,要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在财产物资控制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清查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

(二)建立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建立并完善考核制度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预算考核包含了对整个预算管理系统的考评,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合理的考评程序可以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内部控制要想实现有效性,必须要以预算考评为指导,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并结合全面评价,因此要求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中要结合内部控制的要素和各业务流程执行的效果评价,从而更好的了解执行和完成情况。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降低单位经营风险,提高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能够为单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实现战略目标。

(三)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当今行政事业单位面临剧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更好的对组织权利和资源运用进行整合和控制,就必须在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预算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对经费动态的监督、调查以及管控,对季度预算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积极改善,将预算使用管理情况公示,营造全员监督的氛围和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更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实现经营发展目标,必须要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和策略,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在事业单位管理中,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并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职能效应,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加鸿.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控制[J].中国商论,2016.

[2]边小云.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强化[J].统计与管理,2016.

[3]姚佳音.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会计师,2015.

篇1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是对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通过对资金、物资、会计信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目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职能是开展各项公共服务,因此前提条件在于保护资产的安全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内控工作的开展,能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继而优化社会公共服务。

我国在2014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其目的在于实现内控工作的规范化,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分析内控方案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内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均要遵循,能够规避错误、减少舞弊行为,保证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内控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职能,有效降低工作风险,避免腐败现象滋生,从而保障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二、现阶段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主观能动性

尽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中,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并没有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此导致的结果,是内控规范成为纸上文字,仅仅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规范内容并不了解,或者领导没有发挥出带头作用,因此单位内部并没有形成公开透明、互相监督的管理架构。领导的权威性既有利也有弊,一旦出现盲目决策的情况,就会带来一些问题;而基层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薄弱,难以及时反映问题,如此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整个部门的发展。

2.内控机制不完善

第一,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保证内控效果的前提和保障。然而,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体现在制度分布比较零散;或者这些制度的覆盖范围小,不能囊括所有的业务类型、岗位职责,尚未没有形成体系;又或者内控制度的建设相对完善,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存在难度,缺乏必要性的配套执行措施,导致制度形同虚设。第二,和经营性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在性质、运营目标、地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内控规范出台以后,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内控制度的定位不准确,与此相关的程序和制度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匹配;甚至个别单位在内控制度的制定上,接近于企业的内控制度,和单位的实际业务不相符,影响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

3.执行力不到位

在事业单位中,上下级阶层和服从意识存在的时间长,内控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事物,必然会遭到传统事物的阻碍。单纯从内控的实现途径来看,主要依靠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的力量,然而这两个部门归属于同一个领导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监督和约束的效力明显减弱。在这种背景下,内控工作在实际执行上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阻拦,造成执行力薄弱的后果,和预期内控目标相违背。

4.内控监督体系缺失

分析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特点,可见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不健全,因此内控监督缺位、内控监督体系缺失,进一步降低了内控执行力度,形成恶性循环。除此之外,内部审计机构也存在形同虚设的现象,审计工作流于表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内控监督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通过分析可知,内控监督体系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律法体系不健全,而且没有对内控监督进行详细规定,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必须加强对于规范的理解,并从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入手。

5.财务人员素质低

财务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经手人,自身的素质也会影响到内控工作质量。当前工作人员中,部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低,工作内容仅限于财务核算,对于内部控制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也就难以有效开展内控工作。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加强内控知识的学习,以便适应新型的经济环境。调查发现,个别财务人员通过财务舞弊手段,对资产进行挪用、贪污,会损害单位利益和国家利益。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改进对策

1.增强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中内控工作效果不佳,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工作人员缺乏内控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宣传力度,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前提。在具体的操作上,除了工作人员主动接受内控信息以外,单位还应该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并采用考核方式、奖惩措施等,促使工作人员学习内控知识。另外,形成内控意识,是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不能认为宣传工作出力不讨好,尽管在表现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实际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时机成熟后能够促使内控工作出现质的飞跃。

2.健全内控法律法规

完善内控法律法规,才能够保证内控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控流程体系、监督审计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详细了解单位的各项业务开展情况,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保证内控流程和业务流程相互匹配,产生相互牵制的作用。然后应该建立事后监督制度,以财务部门为中心,除了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以外,还应该对单位内的各个部门、岗位进行监督和核查,将内控风险降至最低。最后,审计机构的建立应该具有独立性,直接对上级部门负责,针对单位内部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完善内控机构

上文已经提及,组织架构的不合理,或者机构分工不明确,由此引起的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归属于同一个领导管理,成为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内控组织机构不健全,就会造成严肃性、权威性的缺失,继而导致内控工作虚有其表。针对于此,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建立具体存在的内控部门,并赋予一定的权力,同时要肯定和宣传工作效果,为内控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另外,内控部门还要保证分工明确,部门之间应该相互配合,从而逐级完成内控目标,真正发挥职能作用。

4.发挥内审监督作用

内审监督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内控工作的科学性、真实性。第一,通过对内控工作的落实进行监督和检查,来评价内控制度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第二,有利于及时发现内控执行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促进内控体系的完善,提高工作质量。第三,在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下,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单位领导的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保证内控管理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重大的失误。

5.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能够为会计基础建设提供有利条件,继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在素质提升上,一是要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二是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能够避免违法犯罪的产生,有效抵制各种诱惑;三是要鼓励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单位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在会计基础建设上,一是要制定会计基础工作的标准流程,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循;二是监管单位内的岗位设置情况,明确岗位职能;三是出台任免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员工竞争上岗,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促使单位更好的履行职能。通过分析可知,当前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缺乏主观能有浴⒛诳鼗制不完善、执行力不到位、内控监督体系缺失、财务人员素质低等。对此,相应的改进对策如下:增强内控意识、健全内控法律法规、完善内控机构、发挥内审监督作用、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57-62.

[2]田祥宇,王鹏,唐大鹏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9):29-35.

[3]周卫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探究[J].财务与会计,2016,(15):55-56.

[4]唐大鹏,于洪鉴.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06):66-68.

[5]骆良彬,乔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个重点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6,(13):64-65.

篇14

关键词:行政管理 高校 行政管理制度 问题 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的核心部门是党政部门,其他部门负责协调和执行工作。当高校党政部门设置了行政管理目标,就需要统筹学校相关部门、师生来履行职能。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但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发展,还关系到高校的民主培养、校园文化的养成。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高校行政管理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更好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和其他灵活、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同,高校的行政管理比较落后、死板,灵活性不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化程度较高,在约束和规范人员上主要采取的是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关限制制度,虽然能够确保指令下达与执行的准确性,但是却磨灭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如一潭死水,再难有所寸进。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行政管理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节奏拖沓,办事效率地下,敷衍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由于部门过于冗杂,行政管理刻板严肃,服务意识不强,引起了学生、教师、家长的不满,对高校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行政人员设置不合理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参照政府部门,导致其滋生了很多政府部门的问题,诸如权责不清、人浮于事等。具体来说,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工作人员和岗位的设置科学性不强,职责重复的情况较为常见。一旦出现问题,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推搪,致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降低了行政效率。在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过于庞大,甚至高于教学人员。在岗位设置、资金安排上,过多的行政人员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的沉重压力。个别的行政人员甚至长期不在岗,忽视组织纪律原则,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十分不利。

(三)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相较于适应市场而生的企业单位,高校的灵活性较差,大部分都靠国家财政供给,这种依赖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使其不必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也能得以生存,降低了其求发展、谋生存的主动性。虽然当前高校也存在绩效考核、教学评比等活动,但是或多或少都有形式主义色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面对很多家长关于制度,或是毕业遗留问题等询问,工作人员往往言语冷淡,态度恶劣。对家长的反复询问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的情绪,未能践行以人为本思想,影响了人性化行政管理的发展,与时展提倡的科学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严重符合,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如上问题,高校应该采取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手段,具体如下:

(一)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严密,属于传统的科层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不畅,机构人员肿胀,行政效率低下。在实际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汲取科层制体系化、规范化的特点,将以往制度的弊端摒弃或改进。注重对权力的下放,要增强基层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力,使其更好地为师生、家长服务。制度改进应该将职责划分作为重点工作,避免由于权责不清造成部门、人员之间的扯皮。在安排岗位人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岗位的特点,并结合人员的综合素质、个性等因素,提高人岗匹配度,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了提升行政管理的竞争力,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行政人员的潜能,从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权力过于集中,致使高校的发展比较被动,基层人员的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滋生了官本位思想,人浮于事,使得学校的资金、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为此,高校应该对行政管理体制予以调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官本位思想,在薪酬制度、生活作风上要加强管理,避免奢靡腐败的作风。此外,高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培养和历练行政管理人员,精简行政人员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提升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行政人员服务意识

行政管理并非单纯的管理,对工作而言它履行的是管理职能,但是对人提供的却应该是服务职能。然而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待学生、家长不是很热情,态度很冷漠,服务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其一,加强服务意识宣传,使行政人员认识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服务态度不好、性情冷淡的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完善行政人员选聘机制。行政人员不但需要健全的人格,而且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为此,高校应该完善行政人员的选聘机制,并注重对人员的培养,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三、总结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雪.高校行政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2]李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5(26).

[3]蒋群华,何岚.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J].群文天地,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