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范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定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是标准A,因此可以支配的下一层指标供应链竞争风险指标、供应链协调风险指标以及供应链控制风险指标分别是B1,B2,…,Bn。通过查表获得随机一致性平均指标是0.58,所以得到CR=CI/RI=0.0007小于0.01,可知判断矩阵形成了满意的一致性,获得相对于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的权重来说三个指标满足要求。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6103

1概述

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衍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和供应链主体企业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伴随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电子供应链金融”开拓了供应链金融领域新的蓝海,供应链金融迎来“线上革命”,在线供应链金融如火如荼。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尽管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行管理的可视化操作,但是区别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周期短、主体多、环节复杂、可控性差等特点对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评估与度量也就成为了金融机构或者核心企业风险管控的重难点。

某矿业集团旗下的AMLS物流公司在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基础上,重组H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平台优势,创新性的构建“平台+基地”模式,为钢铁流通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然而该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易体系中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和日常操作能力有限,组织结构和专业管理团队不完善,跨界经营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做好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评级和动态监管,盲目追求扩张和担保融资,造成一系列的坏账问题出现。如何有效把控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是H公司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H公司为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究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良好对策,为H公司或其他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参考。

2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本文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为四个方面:内部风险控制、日常操作风险控制、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1)内部控制风险是指H公司对企业融资的控制能力,包括指H公司接收融资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申请后,H公司或AMLS对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把握能力,具体表现在H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团队、业务评估审核、融资企业授信、AMLS子公司财务等风险;

(2)日常操作风险是指H公司进行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注意的具体业务操作问题,它主要表现在操作人员管理、监管体系构建、企业风险评级等方面;

(3)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涉及行业环境和政策风险,H公司必须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市场钢材等大宗生产资料价格、需求等变化作出反应,同时行业政策法规也是H公司在线融资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4)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H公司需全力保障现金流畅通,并及时督促货物销售回款至融资企业在平台开设的账户。

3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

3.1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按流程过程中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不同,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大致而言可归纳为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表1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变量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行业政策风险W11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W12

内部控制风险W2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W21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W22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W23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W24

日常操作风险W3操作人员管理风险W31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W32

监管体系风险W33

交易结算及资金账户资金管理风险W41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W42

坏账准备风险W43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依据标度法的判断规则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专家评分,计算得到综合判断评价表如表2所示。

表2专家综合判断评价表

一级指标外部环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日常操作风险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10.1900.3430.414

内部控制风险5.25013.8334.167

日常操作风险2.9170.26111.25

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2.4170.240.81

利用和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ω(k)计算步骤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正规化,可得到矩阵:

3.2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表3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0.079行业政策风险0.455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0.545

内部控制风险W20.574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0.257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0.283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0.135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0.325

日常操作风险W30.189操作人员管理风险0.315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0.273

监管体系风险0.412

交易结算及资金0.158账户资金管理风险0.167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0.521

坏账准备风险0.312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

从建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中包含有大量的定性指标,而某些定性指标只能通过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评价,无法对其用精确的分数进行评分。因此基于这种现象,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相对量化,来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水平。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因素集。

K=k1,k2…kn,K为被评判的模糊对象,而kii=1,2,…,n是影响对象

K的第i个因素。其中ki又有m个子集ki1,ki2,…,kin。

②确定评语集。

D=d1,d2,…,dm,D是评判级,djj=1,2,…,n是评语等级。

③确定评判矩阵。

使用评语集对各元素进行评价,一个模糊评判向量:Ti=ti1,ti2,…,tin由单个因素构成,所有单因素下的模糊评判向量便构成了因素模糊评判矩阵:Tij=ti1,ti2,…,tim(i=1,2,3,…,n;j=1,2,3,…,m)。其中Tij表示对第i个因素做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调查方式可采用专家评定法,让专家通过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④确定各因素加权系数。

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各指标之间权重的不同,本文在前述中己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⑤计算综合评价向量及综合评价值。

Q=WT=q1,q2,…,qn

其中:qi=∑ni=1wttij

引进参数集M=m1,m2,…,mn,其中mj表示第j级评级等级分数区间的中值,以便更易于区分结果的优劣程度。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等级综合评级值为:

A=QM=∑qjmj

(2)风险评价模型在H公司融资业务中的应用。

XL钢铁集团是黑龙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年产钢材700万吨,该钢厂生产出来的钢材在区域内市场占有率较大,进出库比较频繁。2013年,全国钢材产能过剩,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导致产成品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因此XL钢铁将其东北地区的所有仓库的管理权委托给AMLS仓储管理公司,并按照“信息化、可视化、定置化”的标准对仓库的货物进行管理,并以此通过H公司在线融资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

本文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L钢铁公司通过H公司电商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动态货值融资进行风险评价:

①确定评判矩阵T。本文结合银行对企业的授信评判方法(参考银行信用评价评语集),将评价等级分为七级,选取各区间的中值作为等级参数,所对应的参数向量为M= (9.5, 8.5,7.5, 6.5, 5.5,4.5, 2) ,具体如表4所示。

表4评判等级及含义

级别分值含义

AAA9-10极好,风险很小

AA8-9很好,风险小

A7-8良好,风险较小

BBB6-7一般

BB5-6较差

B4-5差

F≤4极差

②构造模糊评判矩阵。本文邀请了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有一定研究的五位老师针对XL钢铁公司的在线供应链融资各项风险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在线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得出各评价指标分属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并构造模糊关系矩阵T:

T=0.40.600000.20.60.20000.60.400000.20.800000.20.40.40000.20.60.20000.40.600000.60.4000000.80.20000.80.2000000.60.40000.40.40.2000

③计算综合评级向量及综合评级值:

Q=WT=q1,q2,…,qn,其中:qi=∑ni=1wttij

经过计算得Q=(0.292,0.573,0.135,0,0,0,0),最后通过公式A=QM=(0.292,0.573,0.135,0,0,0,0)(9.5,8.5,7.5,6.5,5.5,4.5,2)得其综合评价最终值为

A=8.657。

根据评价等级A=8.657在AA级的区间内,则得出XL钢铁企业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价结果为AA级(风险等级见表5),业务风险较小,根据业务风险大小为企业提供不同的差异化服务,在质押率、服务费率、融资期限及融资额度上制定不同的标准。

篇3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互联网金融; 交易成本;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86-03

引 言

20世纪末,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一项全球瞩目的金融创新。自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成功提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陆续跟进。供应链金融不仅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还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同时,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猛,金融模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第三方支付和小额贷款等领域,传统金融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源自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互联网金融则是由技术创新引发的金融业态创新,两者均服务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供应链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点对点”经营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质押、抵押贷款模式,其融资需求催生出存款和大量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16家上市银行开展由供应链金融催生的外业务规模合计占上市银行信贷规模的19.5%。因此,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在互联网金融引起的“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努力转型摆脱“利差业务独大”的有效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高度开放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参与,P2P网络借贷实现了小额存贷款的直接配置,以阿里巴巴、京东、eBay等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阿里小贷公司共投放贷款280亿元,服务对象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与个人。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挑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能否取代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能否成为银行成功抵抗互联网金融的手段值得深思,因此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然后从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四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一、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特定的产业链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供―销”链条借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一方面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借助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同运作,在银行与企业间努力构建一个互利共存、持久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信贷企业、物流公司、银行。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的信息集合中心,是配合银行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然而当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担保的质押品价值超出其债务上限,将引发更广泛的系统性风险。信贷企业若违约则影响其与核心企业间正常合作关系,该安排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违约概率。物流企业主要担任第三方监管的角色,通过对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物流信息的掌握,了解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动态,缩短信息采集的半径,提高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辅助银行开展仓单质押、融通仓和保兑仓等多项业务。物流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银行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信贷企业的存货质押以及物流企业对货权的控制降低对信贷企业授信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具备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职能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是传统金融行业结合互联网精神的产物。

传统金融机构与非传统金融机构均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形式及电商化形式,如网上银行、银行商城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借助信息技术推出金融服务的电商企业、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移动终端理财应用软件服务商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本文研究的互联网金融指由非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融资服务、P2P网络借贷服务及众筹等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联系与区别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推进了“金融民主化”进程。金融民主化进程呼吁公众参与金融活动,内化金融知识,预防社会出现财富和权力过度集中,更重要的是,“金融民主化与金融人性化是同步的”,在设计金融体系、模型和预测时都应把人类心理因素考虑在内。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大带小”,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使得整条供应链上符合信贷要求的中小企业能够享有金融服务,银行拓宽市场的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信贷市场中。互联网金融则借助电子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一定程度地体现了“金融民主化”精神,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从整条供应链出发,以企业为单位服务更多的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依托,并以个体为单位扩大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供应链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的损耗,最终达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目的。以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物联网技术使得供应链金融参与方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体系的双向渗透,不断发展的搜索引擎与云计算等后台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对潜在客户实现精准识别,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据挖掘技术使得获取用户行为信息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公众间信息更加透明。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所需的“软信息”依赖于其他参与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SCM信息系统与CRM信息系统提供信贷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信息,物流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提供质押品的物流信息。只有整条供应链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提供的关于信贷企业的信息足以满足银行要求时,银行才可能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适用于所在供应链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均拥有完善、先进的信息系统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则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小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相较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用户信息,因此其所服务的对象无需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只需是互联网用户即可,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能够飞速发展的基石。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降低了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互相协调与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经济效率。供应链金融主要从交易频率、交易稳定性、资产专用性三个方面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频率。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连结的产业系统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若银行能够与供应链上的企业维持稳定的交易关系,必然能促使交易各方主动沟通,降低交易频率与交易成本。其次,供应链金融可以提高交易稳定性。在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供应链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减弱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再者,供应链金融还能提高资产专用性。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的交易背景,能够使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更为主动地进行专用性投资,链内企业间互相监督降低了企业违约可能性,信贷企业能够维持其资产专用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在交易的不同阶段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不同。在交易初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弱化了客户接触与服务渠道实体的重要性,利用IM(即时通讯)、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界面完成与客户的沟通,降低交易初期的成本;在交易中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网络广泛收集客户的各类数据并且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判断客户资质,其信息分析的成本非常低,如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电商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自动化量化贷款模型,显著提高放贷效率,降低放贷成本;在交易后期,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回收与监管资金使用的实体机构,很难有效约束贷款资金的专用性,在此阶段无法显著地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能降低交易成本,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借助供应链来降低交易频率、提高交易确定性、确保资产专用性,最终降低交易成本,只有当供应链与银行合作长期且稳定、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为实现共同利益互相协作以及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互相监督时,银行才有可能向该供应链上的信贷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来自于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处理的成本低,因此需要所服务的对象在互联网中留下足够的数据,包括交易数据、物流数据、信用数据等信息,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获取满足放贷模型需求的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信息,才有可能提供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子业务,因此其风险管理应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角度进行有效管理。由于供应链金融具有贸易背景特定化的特点,银行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对信贷企业的交易流、货物流、资金流进行实时监控,防止资金挪用、盗用。互联网金融机构借助搜索引擎与云技术收集、存储客户交易行为的多维度数据,建立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模型,并利用数学与统计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如电商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机构依据大数据建立量化放贷模型代替人工审核,将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自动化、程序化、批量化。虽然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理中都借助信息技术,但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其他融资业务一样,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及贷款监控要求,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仍依靠传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存在提高了获取数据的效率与质量,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则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并有效处理数据,将传统的被动防御、事后处理式风险管理转为主动识别、事中控制式风险管理。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质押实物与监管实体,其线下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使得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加入了技术风险。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比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种金融模式,并研究两者在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无法代替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具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数据以及更好的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则在于充足的资本、良好的信用和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互联网金融适合于“短小频急”的小微企业乃至个体的融资需求,而供应链金融则适合发展稳定、有核心企业信用担保的供应链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二者无法取代对方,但是可以互相借鉴。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以竞合思维创建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构成了直接威胁,供应链金融机构必须借鉴其运作模式,并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首先应横向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基于自身现有数据能力与业务平台,聚合其他企业的多方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其次应纵向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共同建立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并整合客户信息,共享线上线下数据。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之一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商业银行虽然受银监会与央行监管无法将其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对接,但可以在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实现数据集中,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线下资源,共享不同银行信息系统内的数据,借助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对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估、风险评价、信贷资产分类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为基础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之一是稳健的风控体系与监管体系,而互联网金融由于过于依赖计算机系统及互联网,同时外部缺乏相应监管机构,因此其薄弱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升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等信息技术,参照行业的技术标准,与国际上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与规范接轨,监管部门应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型监管”,提高金融交易安全性,保护客户信息,从内部与外部共同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乔婧■.基于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3(34):98-99.

[3] 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调查[J].首席财务官,2012(10):34-42.

[4] 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18-23.

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2-03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新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1.来自于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大的金融利益会向核心企业集中,但其实风险也相对集中了。因为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所以这对其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而供应链金融往往会对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的金融灾难。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这对企业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及银行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的能力均提出巨大的挑战。

2.来源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大型企业相比,产业进入时间晚,其本身仍有许多不利于融资的因素,具体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 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3.来自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客观公正,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4.来自于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说, 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信贷、质押货物的选择和保管以及内部操作运营。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客户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 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 对仓库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 有坏货风险, 还有以次充好的质量风险。(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 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 但目前仓库所开的仓单还不够规范, 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提货凭证。(3)质押商品选择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 因为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和质量都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 也就是说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4)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 由于仓库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 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5.来自于供应链各企业信息传递的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的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误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对产品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正确的或有偏差的信息,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1.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因为我国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必须靠核心企业和银行的合作进行,依靠优势互补来进行操作,但这仍然会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种种风险存在诸多弊端。再者我国现阶段的银行间的业务以及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有衔接的诸多不便和漏洞。如果建立物流金融公司将二者合二为一,那么由于银行间及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而对核心企业信用过分放大的风险自然减少,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使物流金融业务更加专业化,也给监管带来便利。

2.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行业与经营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了解企业的偿还能力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帮助银行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效防范和降低贷款风险。

3.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同时,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银行内部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 是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 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一种方法。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 首先要搞好“三道防线”建设, 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 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

4.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规避仓单质押风险。首先, 物流企业要加强信用的建立和整合。如上所述, 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商品的监管风险都与信用有着联系。所以, 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就需要仓库建立和整合这些信用。其次,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通过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核实制度、客户资信档案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第三, 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这样使物流企业能把握市场行情的脉搏, 掌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变化规律, 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 以利于质押货物的正确评估和选择, 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质押物的评估失真。第四, 仓单的管理和规范化。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家物流企业自己设计的, 形式很不统一, 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 使用固定的格式, 按规定方式印刷 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 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 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

5.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 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增加透明度, 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 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等潜在风险,因此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化解供应链金融潜在的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对核心企业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控制能力;银行贷款制度创新并规范内部操作环节;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等。通过以上措施,以期达到减少和防范风险, 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2] 张华,俞梦曦,陈丹. 面向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中国市场,2007,(41).

[3] 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

篇5

[关键词]金融风险;衍生工具;商业银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97-02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通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把资金注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利用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整体的可控风险,在降低整个供应链风险的同时提升其价值和效率。

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银行不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展开授信,而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综合考虑,从而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针对整个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不再片面地针对单个企业进行孤立的信用考核,而是结合该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情况来考量,大大加大了企业获得授信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由于该服务主要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和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根据融资企业所处的位置以及主要的融资工具,可将其主要业务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三类。

(一)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指在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共同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则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为其融资,作为银行还款来源的保障,最后购买方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这种运作模式主要用在中小企业的商品采购阶段。一般情况下,需要用到此种融资手段的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的下游,由于上游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其能从大型企业处获得的货款付款期限往往很短,因而很容易出现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此时预付款融资便能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运用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

存货质押融资也叫动产质押融资,指受信人以其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在日常应用中较为普遍,它充分利用了存货的特点,既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存货流动性低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也为银行的贷款提供保障。中小企业在申请存货质押融资时,需要将其合法拥有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由第三方监管,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对其物品的估值而按照一定的比例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通常为质押物品价值的60%。提货人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当银行获得该笔货款后,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转交给提货人。如若提货人违约未能按时交付货款,则银行有权将该批货物在市场上拍卖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

(三)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

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最常面临的就是应收账款无法尽快变现导致的资金周转问题,常使中小企业经常出现资金缺口,此时,应收账款融资则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销货方的企业为获取营运资金,以买卖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情况下,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在该业务形成后,处于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则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因此有信誉较好且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作为还款保障,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会较小,因此银行会较为愿意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类别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价值之一,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商业银行要拓宽贷款对象,难免要面临中小企业的巨大的信用风险这一问题。如何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操作风险

由于引入了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链融资使得银行的贷款手续更为复杂,各个环节关系紧密,在操作上对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为了解决供应链中小成员的融资瓶颈,供应链融资凭对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的结构化操作模式设计,构筑了用于隔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从而导致银行面临了较大的操作风险。

(三)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国内由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诸多的冲突或空白,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引入期权

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而获得的一种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购买或销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权利。期权的买方购买期权后,可以自由选择在规定的时间行使期权,也可以选择放弃该项权利,损失的只有期权费。期权的这一特点可以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利用,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购买期权,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可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均衡。例如,在分期供销合同中引入期权,生产商提供供应商一定数量商品的购买期权,从而供应商享受在规定时间可以购买一定数量商品的权利,使得供销合同更为灵活,给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调整订单数量的权利,使下游企业无需再靠传统的安全存货战略来防范供需风险,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而且给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下游需求信息。这种形式可使信息共享,令供应商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生产能力和制订生产计划,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随着市场的复杂性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中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协作,引入期权可以获得明显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应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

期货合约是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买卖双方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卖某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双边合约。其中,期货市场的一笔重要的功能就是套期保值,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期货,则是利用期货市场这一功能来锁定成本。例如在存货质押贷款中,银行为了防范由于质押物价格估计失误或者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可以在收取质押物后,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一笔与之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由于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该商品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会趋于一致,这样,即使在现货市场上,抵押物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了损失,银行仍可通过在期货市场获利而弥补这项损失,从而锁定了成本。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由于期货市场的价格是由公开竞价形成,由此该价格可以反映市场对该种商品的供需情况,当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间存在出入时,往往表示市场对该种产品的供求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可能导致未来该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基于这一特点,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两者价格的变化,来更准确地判断抵押物的价值。

(三)信用衍生品的应用

中小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因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解决其融资过程造成银行信贷风险过大的问题。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尽管银行通过引进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担保机制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功能,转移了部分风险,但信贷风险仍对银行具有较大的威胁,创新衍生品的引入能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用衍生产品作为创新金融衍生品的一种,能够有效地分担信用风险。它可以通过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转移,从而把信贷风险从想要规避风险的投资者手中转到偏好风险的投资者手中,不仅分散了风险,还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其中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信用衍生品的一种,目前在国际市场已被广泛应用。在CDS合约中,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约定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有义务弥补买方的损失。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CDS,则银行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将持有的资产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CDS卖方,从而在信用主体(中小企业)出现违约时能有效弥补损失,而银行只需付出相对较少的费用。CDS的出现使得银行能够在不出卖或转让自己手中资产的情况下,将资产的信用风险单独分离出来,并通过市场定价转移,有效地促进了银行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只是将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和理论引入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这两者之间还会有更多可以结合的领域,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金融物流;协同管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21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32- 03

1 引 言

金融物流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使得“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中的金融问题,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供应链系统管理水平不高,金融物流服务效率较低,金融风险较大,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等问题阻碍了金融物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协同管理方法融合了供应链的集成性、协作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有利于降低风险,加强控制,为供应链的良好运作提供保障。

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物流(Finance Logistics)是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结合的产物,不仅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而且可以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全面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同时也能为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增加利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所构建的金融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是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该平台集存货质押、金融质押、风险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以金融质押为主体,实现了各模块无缝衔接,并融存货实物监管、工作量统计及成本核算于一身,为存货质押各方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决策依据。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同时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服务[1],还可以有效防范仓单质押服务风险、结算服务风险、融资服务风险等金融风险,提高业务运转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使物流监管方、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多方获利,最终提升产业链水平。

2 金融物流

2.1 金融物流的概念

金融物流,即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有机结合,主要是指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一种金融服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式的新型业务。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2]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有机结合,为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提供物流和金融集成式服务,从而实现传统物流的金融服务创新,实现供应链增值。

在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方面,国外相关的文献很多,成果也比较丰富。Buzacott和Zhang[3]则定量研究了业务中的一些重要指标(例如利率和贷款额度)的确定以及对业务风险的影响。Barsky和Catanach[4]认为与金融物流密切相关的商业融资不同于传统的信用贷款,实践业务控制应该由主体准入的基础风险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Diercks[5]认为金融物流业务必须严密监控,介绍了一些如何实现有效监控和提高管理的具体监控方法,阐明了要求第三方或物流企业参与监控的必要性。比较而言,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少有现成的模型可用,风险控制水平较低,需要更多的关注。[6]

2.2 金融物流的业务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的金融物流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基于存货的金融物流模式,包括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两种业务形式。其二是基于贸易合同的金融物流业务模式,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和订单融资两种业务形式。[7]

本文研究的物流企业业务模式主要有仓单质押、全流程业务、海陆仓、未来货权4种。

仓单质押:以仓单为标的物,货主企业把质押品存储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然后凭借仓单(质物清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质押品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客户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授信额度。

全流程业务:物流公司对质押产品的整个运输和仓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监管,实现全程无缝动态监管。

海陆仓:指结合物流传统海运业务,借用仓单质押理念,基于海上在途监管并包含两端仓库(堆场)监管在内的一种全程质押监管模式。

未来货权:是指质押物分批入库,最后根据银行的出库指令统一出库的业务模式。

2.3 金融物流的监管模式

本地监管:物流公司利用全国各地的自有/自营仓库,存放各融资企业的质押产品。适用于仓单质押和未来货权业务。

输出监管:物流公司直接派驻专业监管人员进驻监管企业仓库或场地,对其质押给银行的质押产品执行现场监管。适用于仓单质押和未来货权业务,也是目前物流金融物流业务的主要监管模式。

在途监管:物流公司直接参与各融资客户的货物采购或销售运输业务,将监管范围延伸至收/交货地,将货物运输环节纳入监管范围。适用于全流程业务和海陆仓业务。

综合监管:物流公司对质押产品的整个运输和仓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监管,实现全程无缝动态监管。适用于全流程业务和海陆仓业务。

2.4 金融物流的金融风险

实施金融物流的风险一般包括:内部管理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

本文主要研究实施金融物流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2.4.1 仓单质押服务风险

仓单质押服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质押产品,质押产品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润的获取,不对称的产品信息使得质押贷款业务有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主要的风险源于:质押产品价格通常随时间而波动,当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时,质押贷款的保障程度就会降低;质押产品来源不明或是走私产品,存在罚没风险;质押产品品质风险,可能存在品质不符合质押贷款协议要求的问题。此外仓单的唯一性得不到有效保证,存在造假风险。

2.4.2 结算服务风险

物流结算服务主要涉及金融物流服务企业利用各式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其客户提供的金融结算服务,包括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物流业的高速运转性质,使金融物流所面对的风险被杠杆效应放大了。与传统的静态结算服务相比,物流结算服务的产品形态一直处于变动状态,带来了额外的管控风险。此外,金融物流结算业务涉及大量的金融创新和电子网络结算,这对金融企业的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3 融资服务风险

融资偿付是建立在企业资金流的有效性和交易的真实性之上的,虚假交易直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而我国现在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信息,更增加了融资风险和对虚假交易的监督成本。融资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但现在缺乏参与各方的风险分担和收益互惠机制,导致各主体片面转嫁风险,出现“逆向选择”的融资风险。传统的融资风险评价体系难以适应金融物流的运转状况,体制上的缺陷也带来了额外的融资服务风险。

2.4.4 物流企业风险

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水平不高。中小物流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资产负债率通常都比较高,绝大部分财产已经抵押,因此导致新贷款申请抵押物严重不足。此外,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当经营出现困难时,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不但给金融机构贷款资金安全形成很大的威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增加了物流企业再次贷款的难度。[8]

3 基于协同管理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构建

要将金融和物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为企业服务,就必须依赖于协同管理。协同管理就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 包括人、客户、财物、信息、流程) 关联起来, 使之能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或目标而进行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消除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基于协同管理的系统包括4个主要元素:人员、信息、流程和应用,其中的核心是人的协同,信息、流程和应用的协同都是为实现人的高效协同服务的。

本文研究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覆盖传统物流企业运输、生产、营销和管理各环节,以及仓单质押、全流程业务、海陆仓、未来货权4种金融物流的业务模式,既能满足日常业务操作需求,也能满足统计分析、商务结算、决策管理方面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效率,减少了金融风险,实现了信息共享。

基于协同管理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主要解决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协同,以及各类数据的协同共享问题。仓单质押、全流程业务、海陆仓、未来货权4种金融物流的业务模式基本实现了人员、信息、流程、应用的协同。

(1)金融服务机构、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协同:物流企业通过银行信息接口和物流信息接口,连接金融服务机构和供应链企业,企业能够即时掌握供应链物流信息,物流企业也可以就业务中涉及的金融和款项信息与银行及时沟通。这样的信息系统平台建成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信息共享,降低金融风险。在物流企业内部,总部管控与分类的模块也需实现协同管理,总部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监督和管理各模块的运作流程,享有充分的管理权限。

(2)数据协同共享:如即时通讯E-mail、报表中心、基础数据等,实现相应的协同。如财务系统接口、Web服务管理实现应用协同。同时这样也使得数据在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协同共享。

4 应用案例介绍

该金融物流管理平台在国内某大型物流企业上线运行后,使物流企业的金融物流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效率方面,由先前的手工操作、人工监控,变为现在的全部信息化、系统化,将项目调研审批流程纳入系统管理。初步统一各片区原先混乱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缩短了审批时间。提供多种监管员分派方式,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掌握相关金融信息,能够及时掌握质押产品的情况,及时了解市场价格的变动,不至于因掌握金融信息的不完全造成巨大损失。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数据同步,保证财商数据一致,提高企业资信水平,便于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减少融资风险。提供多种监管员分派方式,并提供监管到期预警功能和出库操作预警功能,降低了风险。方便快捷的电子结算方式和结算业务不断创新,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承兑汇票等金融信息在同一信息系统内及时传递共享,使得金融物流参与方的金融风险大大降低。

在信息共享方面,建成了公司级业务数据中心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为企业管理及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构建了集中式作业平台,以信息化促进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5 结 论

金融物流管理平台是物流公司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效率的技术保障。针对目前物流企业面临的管理水平较低,金融风险较大,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等问题,本文以协同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了金融物流集中式标准化作业平台,初步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总部管控统一化,满足业务操作和物流企业管理的需求。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确保总部对下属网点的运营情况的严格管控,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促进精细化管理,使系统的管理作用得以逐步体现。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金融物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金融风险,加强了对监管员的管理、提高了项目管理能力。建成公司级业务数据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完成和强化公司内部信息的一体化建设,为企业管理及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平台构建紧紧围绕着协同管理中的“人员、信息、流程、应用”四大核心要素,将协同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平台的开发和构建中。实际应用案例表明,该平台能够提升运作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规范和简化实际操作流程,促进不同组织和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提升企业内部的协同水平。因此,该管理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物流公司,以提高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水平,提升其在国际和国内金融物流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冬春,李毅学,冯耕中. 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56-59.

[2]陈祥锋,朱道立. 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 物流技术,2005(3):4-15.

[3]J A Buzacott,R Q Zhang.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9):1274-1292.

[4]Barsky N P, Catanach A H. 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cision [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5,20(3):3-10.

[5]Diercks L A.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Troubled Borrowers in Asset-Based-Lending Scenarios [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4,19(3):38-41.

[6]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1):1-13.

[7]刘龙政,徐智凤. 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及其对物流业的影响[J]. 物流技术,2011(12): 65-67.

篇7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02-04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深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以新型授信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争夺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授信、抵质押担保、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客户准入门槛比较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方案设计灵活,适用范围较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需要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进行管理,以增强供应链金融的适应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型渠道(企业层面)。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人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该模式下的授信产品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经销商)、核心企业(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货押监管)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实施。…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生产商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根据经销商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相应额度的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销货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再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保证兑付。保兑仓融资模式如图1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经销商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经销商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全额购货造成的流动资金压力。生产商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经销商提供

回购承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下游销售。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授信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人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供应链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授信业务的风险。融通仓融资模式如图2所示。

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融通仓融资模式,使针对中小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融通仓凭借良好的仓储、物流和评估条件,协助中小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融资支持。此外,融通仓还帮助作为质押权人的银行解决了质物估价、监管和拍卖等难题。总之,通过融通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标的,从而构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图3所示。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一般而言,物流企业的引入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但是,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

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物流企业的准入管理。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违约赔偿实力以及合作意愿三项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指标。其中,专业技能和违约赔偿实力两项指标分别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两项指标,采用打分法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和分类。对于合作意愿指标,除了考虑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积极性,还应考虑物流企业具体业务操作的及时性,以及物流企业在出现风险时承担相应责任的积极性。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筛选的物流企业应能在链接供应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协助银行实现对质押货物的有效监管;在出现风险时发挥现场预警作用,将质押货物及时变现,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供应链金融违约损失率。

篇8

摘 要 金融是指人们围绕货币、资金和资本资产所从事的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主体和金融制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为产业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文章通过论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有关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参与主体 发展趋势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一)国外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MM理论,认为当资本市场信息完全时,企业的金融决策和运营决策是可以不相关的,因此,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运营决策可以分离。很多学者依照此理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运营决策和财务决策,其中大多数是研究单个企业的运营决策或财务决策,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企业的资金约束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决策,但是较少考虑到金融和运营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管理者把供应链管理看做仅仅与运营有关,认为对企业的财务业绩没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所有企业里,在决策财务经理们进行资本投资、借贷、股权分配及其他因素的控制或决策时会把物流的供应链与财务的供应链同时考虑,因此物流的供应链和财务的供应链不可避免地要联系起来。

(二)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金融和运营相交叉领域的研究。李毅学和冯耕中等针对价格随机波动的库存,研究了银行在几种需求分布下的质押率决策,分析表明,只要贷款期末价格分布已知,就能计算出静态质押方式下的质押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无论何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离不开其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第一,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配套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主体,即商业银行,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三,第三方监管,即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

四、供应链金融主体各方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

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小弱势企业为了盘活动产,解决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会不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突出自身特点,必然成为大型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选择对象。

此外,从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看,许多中小企业 ERP 建设或使用效率水平不高,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技术水平。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交易对手信用保障,应收帐款管理和融资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输出监管等组合业务。在防止核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同时,使核心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优化财务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是最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存在着为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意向和趋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客观上起到了激活整个“供应链条”的运转、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

当前金融市场上,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关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虽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只有短暂几年,但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当前供应链金融产品存在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是汽车、能源、家电、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推广产品同质化等现象,相对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场竞争时就略显劣势。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不但要从融资模式上创新,包括业务品种、业务时间,还要通过供应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产品。

(三)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物流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而我国目前物流环境复杂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随着各产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在金融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资金的掌控权而在企业选择物流企业合作方时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止资金风险,保障金融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倾向于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综合服务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比如中储运、中外运、中运等,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质差、网络系统不完善、管理能力低,偿付能力低而被银行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四)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成员间的订单、发票,跟踪、监控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状况。而国内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造成目前没有完全实现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对接,传统的手工方式无法为供应链成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外的割裂成本。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内部系统信息的转换和对接,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具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

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一)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

(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深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以新型授信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争夺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授信、抵质押担保、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客户准入门槛比较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方案设计灵活,适用范围较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需要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进行管理,以增强供应链金融的适应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型渠道(企业层面)。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人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该模式下的授信产品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经销商)、核心企业(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货押监管)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实施。…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生产商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根据经销商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相应额度的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销货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再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保证兑付。保兑仓融资模式如图1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经销商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经销商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全额购货造成的流动资金压力。生产商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经销商提供 回购承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下游销售。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授信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人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供应链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授信业务的风险。融通仓融资模式如图2所示。

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融通仓融资模式,使针对中小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融通仓凭借良好的仓储、物流和评估条件,协助中小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融资支持。此外,融通仓还帮助作为质押权人的银行解决了质物估价、监管和拍卖等难题。总之,通过融通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标的,从而构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图3所示。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一般而言,物流企业的引入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但是,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

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物流企业的准入管理。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违约赔偿实力以及合作意愿三项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指标。其中,专业技能和违约赔偿实力两项指标分别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两项指标,采用打分法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和分类。对于合作意愿指标,除了考虑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积极性,还应考虑物流企业具体业务操作的及时性,以及物流企业在出现风险时承担相应责任的积极性。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筛选的物流企业应能在链接供应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协助银行实现对质押货物的有效监管;在出现风险时发挥现场预警作用,将质押货物及时变现,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供应链金融违约损失率。

3.中小企业担保物权的认可管理。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作为授信的支持性资产,是较为典型的三类广义动产担保物权。银行在选择适合的动产担保物权时,要根据不同种类,设定相应的认可标准。对于应收账款,需要具备如下特征:(1)可转让性,即应收账款债权依法可以转让;(2)特定性,即应收账款的有关要素,包括额度、账期、付款方式、应收方单位名称与地址、形成应收账款的基础合同、基础合同的履行状况等必须明确、具体或可预期;(3)时效性,即应收账款债权没有超出诉讼时效或取得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4)应收账款提供者的适格,通常要求应收账款提供者具备法律规定的保证人资格。对于存货,应满足如下要求:(1)权属清晰,即用于抵质押的商品必须权属清晰;(2)价格稳定,即作为抵质押物的商品价格不宜波动剧烈;(3)流动性强,即抵质押物易于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进行转让;(4)性质稳定,即谨慎接收易燃、易爆、易挥发、易渗漏、易霉变、易氧化等可能导致抵质押物价值减损的货物。对于预付账款,即取得未来货权的融资,除了应考虑上述存货的选择要求外,还应考虑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模式、上游核心企业的担保资格等因素。

篇10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新型融资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传统的信用评级把融资企业作为孤立的评估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同,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弱化了自身规模限制和财务信息分析,将对资金流和物流的动态控制取代对财务报表的静态分析。目前,供应链融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然而如何为商业银行建立一套适用于供应链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是供应链融资成功实施的关键,也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二、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确定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其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研究,张浩(2008)提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外部环境、管理者素质、信誉状况、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成长能力六个方面,但这些指标大多围绕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评价,并未突出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方式的区别;李毅学(2011)基于存货质押融资的角度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归纳为系统和非系统两大类,系统风险分为宏观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现金风险和操作风险,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建立了指标体系,但仅适用于存货质押融资类型的供应链融资活动;白少布(2009)、熊熊等(2009)、夏立明等(2011)、胡海清等(2011)相似地提出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贸易项目、供应链四个方面组成的指标体系,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借鉴传统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信用评级,根据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特点建立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主要内容 具体为:

(1)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主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将中小企业素质分为企业基本素质、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主要考察融资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

(2)核心企业资质。包括信誉状况、行业地位、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主要从还款意愿、规模实力及经营能力反映核心企业资质,因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起反担保作用,它的资金实力与信用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对其相邻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

(3)融资项目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变现能力、市场情况。这三个指标主要从项目能收回的未来现金流考察了融资项目的效益,融资项目效益决定了授信的额度。银行通过评估融资项目的价值,根据分析未来形成的现金流进行授信。

(4)供应链运作状况。包括现金流协调、物流协调、供应链稳定性。对现金流及物流进行整体评价,从而增加评价范围,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企业隐瞒信息而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评价质量下降。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越稳定,它们之间业务往来时间越持久,违约的可能性越小,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就越低。

三、基于ANP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一)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对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模型以定量分析为主。在提出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熊熊、马佳等(2009)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白少布(2010)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建立了企业信用违约风险预警模型;胡海清、张琅等(2011)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支持向量机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然而这些方法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建模,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导致部分数据不能量化,并且很多评价指标带有模糊性,使得这种方法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另一类主要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克服了中小企业数据难以获取的局限,张浩(2008)及李毅学(2011)在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构造评价模型;刘讯(2012)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能力进行评估,更符合评价指标带有模糊性、非定量的特点。然而,层次分析法将指标体系构建为单向层次关系结构,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复杂依赖关系。

本文正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用程度语言描述评价对象,评价方式与人们正常思维模式很接近。所以,它是针对评价对象的模糊性而采取的最好评估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以事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前提,因此本文引入ANP方法,它所构建的ANP模型更符合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错综复杂关系。

(二)基于ANP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具体如下:

(1)基于ANP确定指标权重。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上文分析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可得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ANP模型,如图1所示。图1揭示了各元素组的相互影响关系:运作状况良好的供应链环境及经济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有助于银行筛选出资质好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资质受到其所处的供应链环境的影响;融资项目效益取决于交易双方及所处环境,所以融资项目效益受到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核心企业资质、供应链运作状况的影响;供应链运作状况受到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相邻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影响。

第二步:采用ANP确定权重集,步骤如下:引入Saaty提出的1-9标度方法,由专家对网络层中的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对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各元素进行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并根据特征根法求得排序向量;对于相对独立的指标,其权重可由传统的AHP方法获得,对于网络层相互依存的指标,将其排序向量合起来得到超矩;对超矩阵进行归一化出来,得到加权超矩阵;通过计算加权超矩阵幂方的极限,得到超矩阵的综合排序;得到各元素或元素组对于目标的综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向高校有供应链融资理论的研究专家、银行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中小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提供信贷服务的公司管理者发放问卷调查表280份,收回242份,其中有效答卷211份,本文运用超级决策软件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分析和评价具有“模糊性”的事物的系统分析方法,本文中建立ANP模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且因素之间还存在不同的层次,这就需要将评判因素集合按照某种属性分成几类,先对每一类进行综合评判,再对各类评判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综合评判,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为了文字描述中易区分各种满意度,本评估模型定义被评价的二级指标评语等级论域V={优、良、中、一般、差}。为了定性说明转化为定量,将V转化为百分比,设V={90,80,70,60,50}。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通过整理专家评判结果,确定二级指标的模糊关系向量Ri={r1,r2,r3,r4,r5},其中r1(i=1,2,…,5)为Hij的等级被评为VK的隶属度。假设K1个专家评价二级指标Hij为“优”,K2个专家评价二级指标Hij为“良”,……,K5个专家评价二级指标Hij为“差”,则二级级指标Hij各等级评语的隶属度分别为:r1=,r2=,……,r5=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首先,进行单层次综合评价:Gi=Wi・Ri;其次,由Gi组成上一层次的R,进行多层次综合评判:G=W・R=(wA,wB,wC,wD)R1R2R3R4=(g1,g2,g3,g4,g5);最终可得到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综合评价得分为90g1+80g2+70g3+60g4+50g5。

按照“满分100且划分为九级”的企业信用评价的国际标准,本文制定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等级参照表,见表4。最终得分对照表4,即可得出该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各等级含义参照《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价管理意见》(银发[2006]95号)。

四、算例

A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B汽车有限公司定点协作的配套企业。目前该公司陷入资金断裂困境,需要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在了解A公司所处供应链的基本情况之后,将重点放在考察其下游B公司的还款能力上,最后决定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为评估融资风险,首先组织10位专家对A公司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原始数据如表4所示。

首先,由表3的数据可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并计算单层次综合评判:

G1=W1・R1=(0.083 0.114 0.213 0.393 0.197)・0.1 0.2 0.5 0.2 00.1 0.4 0.2 0.2 0.10 0.2 0.5 0.3 00 0.2 0.2 0.4 0.20 0.3 0.3 0.2 0.2 =(0.197 0.2425 0.3085 0.2999 0.1294)

同理可得:G2=(0.2957,0.3251,0.3279,0.0196,0)

G3=(0.1308,0.2565,0.3435,0.2435,0.0257)

G4=(0.1362,0.2447,0.3894,0.1447,0.0447)

最后,进行多层次综合评判:

G=(0.411 0.279 0.143 0.167)・0.0197 0.2425 0.3085 0.299 0.12940.2957 0.3251 0.3279 0.0196 00.1308 0.2565 0.3435 0.2434 0.02570.1362 0.2447 0.2894 0.1447 0.4470

=(0.1320,0.2679,0.3157,0.1877,0.1315)计算可得A公司最终得分为73.58。对照信用等级表示的评分制,A公司的信用等级为A,信用良好,信用风险较小。银行可对A公司提供贷款服务。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内不完全独立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ANP模型;分析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分别考察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信用风险评价结果。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以及供应链融资的特殊融资模式,基于ANP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信用评级结果可为商业银行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2]白少布:《面向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经济经纬》2009年第6期。

[3]熊熊、马佳、赵文杰、王小琰、张今:《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4期。

[4]胡海青、张琅、张道宏、陈亮:《基于向量机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研究》,《软科学》2005年第5期。

[5]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6]夏立明、宗恒恒、孟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研究》,《金融论坛》2011年第10期。

[7]刘讯:《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5期。

[8]刘睿、余建星、孙宏才、田平:《基于ANP的超级决策软件介绍及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8期。

篇11

[关键词] 晋商银行;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2.3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授信要求严格,主要为资信等级高、有足够抵押资产的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资产、信用等多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较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融资。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看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有效整合,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目前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的银行主要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开拓者,几大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是追随者,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探索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自九十年代开始,深圳发展银行不断归纳和摸索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开发了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随后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由于我国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成立时间、资产规模、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其具体业务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出发,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对比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个不同规模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状况;找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设思路。

二、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比较――建行与晋商银行的比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有着中小银行不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信誉好,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知度。第二,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与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民营龙头企业也都建立了长期互信合作的关系。第三,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产品业务齐全,信息技术先进,可以实现传统融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好互动,为开展供应链融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也具备一些独特的自身优势。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很明显的区域优势和信息成本优势,由于其业务主要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对于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管理能力都较为熟悉,也易于捕捉信息动态更新,便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其组织结构简单、业务量集中,贷款审批效率高,且其市场响应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以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发展方向,当地政府会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以一定的支持。

下面本文从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服务客户差异比较、信息技术发展比较、风险管理构架比较四个角度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具体分析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比较

根据授信支持资产和担保模式的不同,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现有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致分为应收类、预付类、存货类和其他类。如表1所示。

应收类融资是指上游企业以应收账款作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一种产品,适用于以赊销为主要销售方式,且下游企业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在应收类融资业务拥有相同的三种产品,分别为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订单融资。但建设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与晋商银行相比,更为灵活,主要体现在建设银行可以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诸如信用证、保证、承兑等授信业务。预付类融资是指依据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行为,银行针对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需求,提供的融资服务产品。在预付类融资业务中,建设银行拥有金银仓、保兑仓两种产品,而晋商银行则没有该类产品。存货类融资是指借助于第三方企业对供应链中货物的监管能力,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银行委托第三方企业履行质押物监管职能,企业无需提供其他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支持。两家银行都拥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产品。除上述三大类融资产品外,建设银行还拥有其他几种产品,如法人账户透支、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保单融资,而晋商银行不再有其他融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产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创新,同质现象严重。

(二)服务客户差异比较

由于2015年晋商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取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各类贷款数据进行客户差异方面的比较,如表2所示。

由贷款占比可以看出,晋商银行贷款业务中,公司贷款占有较大的份额,个人贷款占比较低,贷款比重倾斜较为严重。公司银行业务仍是晋商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因而公司业务的发展决定其商业银行模式的发展。

对于有供应链融资需求的企业,建设银行规定的行业门槛高,供应链的核心客户须是行业龙头企业,企业评级八级以上,还要有还款保证,承诺回购。这使得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与其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使得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客户多为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困难仍得不到银行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分析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从性质上所有权为国家,主要服务对象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次,银行经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尽量减少呆账、坏账率,而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资信差、管理水平不足以及市场风险较大等原因,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有的态度是惜贷、拒贷。

晋商银行是山西省省属中小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晋商银行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为:“做强一类客户、做实一个区域、做深六大行业”,“做强一类客户”是指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未来核心目标客户,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模式。从中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相比,晋商银行市场定位准确,灵活性强,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市场机会,并能够主动配合客户开发出符合其需求供应链金融产品。

(三)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互联网技术、4G手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银行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本行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电子支付渠道的普及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成本,提升和拓展了银行的服务和管理范围,使银行的服务突破了地域瓶颈。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建设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采取了诸如变革经营理念、实施科技兴行战略,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2014年,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收入64.08亿元,增幅11.59%,在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上,企业网上银行客户330万户,增长18.16%;交易额128.82万亿元,增长23.53%;交易量23.00亿笔,增长18.35%。此外,建设银行还涉足电商领域,创造电子商务和金融结合新方式,建立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客户在该平台上发出信用良好的客户在平台上发贷款申请,可优先获得贷款。2014年,“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额462.75亿元,年末活跃商户达1.45万户。

相比之下,晋商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信息科技运用方面仍有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上相应的信息平台建设较为落后,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融资业务。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那么银行的发展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四)风险管理构架比较

本文对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份额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3可以看出,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略高于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重要作用是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在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等所固有的高风险特性,这些风险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技术所必须应对的。这对银行加强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是前提与基础,是指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前以及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对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潜在原因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银行进一步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风险在量上达到的效果以及带来的损失大小,以决定如何加以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对经过识别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

为应对供应链融资服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平行作业”风险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严密的操作规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图2为晋商银行风险管理架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晋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流程还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来,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从目前晋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来看,其风险管理体系、流程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问题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作者发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以下不足:

(一)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通过比较发现晋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只集中在应收类和存货类这两类产品,缺少预付类融资产品。而建设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产品丰富多样。由于供应链融资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力,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从而造成客户和利润的流失。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整体来看,需要针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丰富自的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操作成本,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增加信息的透明性。晋商银行目前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还比较落后,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也不够完善,相比建设银行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线上供应链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

(三)风险管理构架不完善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多、业务流程复杂,而且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手段与传统的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晋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构架,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略有不足,风险管理理念不够成熟,缺乏全面、完善、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和系统化的管理化流程。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建议

(一)丰富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大致都采用“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1+N”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具有本地区或本行特色的模式,如“N+1+M”模式,“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其上游供应商,“M”代表其下游分销商,共同组成了银行授信方案中的授信企业群,银行的服务范围得以拓展,信贷规模得以扩大,利润来源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利用交易关系,依托于核心企业较高的资信水平,发放融资,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利。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丰富模式下融资产品种类,如晋商银行需补充自己在预付类融资模式下产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全面而丰富的产品来应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挖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推行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根据行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二)加大投入,发展信息技术

当今的世界是以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行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科技的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仅在建设高效、方便、可靠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优化资源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需加强线上供应链融资的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线上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而供应链融资需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需要银行有一套相当完善的线上系统,可以降低人为操作的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畅通的信息交流,商业银行需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上下游企业、第三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实现参与者的高效运作。

(三)完善体系,提升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能力是中小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险管理对银行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创新融资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由于发展不太成熟,银行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管理应该从机制和流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风险控制能力,强化内部机制见识,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业务流程设计来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内部控制,根据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特点细化不同的操作流程,做到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与贷后检查,控制及关键风险点,要做到全流程风险防控,不留死角。

[参 考 文 献]

[1]张敬峰,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J].金融论坛,2013,8:69-74

[2]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韦克游,张连云,郭沛,张敬石.我国供应链融资研究的主题、理论与方法述评[J].统计与决策,2012(16):86-89

[4]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5-13

[5]屠建平,杨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82-183

[6]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7]刘可缪,宏伟.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1):36-44

[8]周建,任露璐,赵炎.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5(7):38-41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6001

2005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而科学的解释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2010年4月20日,《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颁布,通知中明确提出“支持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相关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表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渐入正轨。2012年8月,我国又出台循环经济领域发展新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规划主要讨论了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的发展方向,并在生产节能改造、高新节能技术示范化发展和推广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范,其投资总额达2.4万亿元,而循环经济领域中的重点工程项目达到了5680亿元。在循环经济投资资金中,主要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资金支持贷款投入相对较低,仅占7%。

截至2014年末,“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统计,仅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6大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2.3万亿元,”一方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是政策性贷款滞压库底,这就需要高效的金融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资源配置,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和长远效应,然而循环经济的良性运转,需要金融体系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规避金融风险,开发、利用金融资源及其杠杆效应,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基理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机理的有效相关性。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一方面,我国资源储量大,但人口数目多,造成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贫瘠且资源利用效率低,政府选择大力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国策,连续三年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要义选择,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循环经济发展其本质在于生态经济化过程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国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人力能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运转模式为传统,造成环境和资源的重压负担,其必然的发展结果就是能源的浪费、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这些破坏与浪费主要是局限于人类社会既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而根本性解决和变更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

2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

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及时的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融资渠道。巩固供应链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供应链集团整体的信用等级,推动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发展,增加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大的融资范畴,目前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业务范围。以不同的供应链主体为出发点,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以客户为核心出发点

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供应商融资、核心企业融资、经销商融资。核心企业的融资侧重于财务状况、管理状况的评估等传统的融资方式。

2.2以风险承担主体为核心出发点

根据风险承担主体的不同,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核心企业承担实际风险的运作模式、配套企业自行承担风险的运作模式。核心企业承担实际风险的运作模式,又称为“1+N”融资模式。核心企业为链上供应商、经销商承担连带担保责任。配套企业自行承担风险的运作模式,是银行通过适度控制融资企业的货权或控制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来降低其自身投资风险。

2.3以资金缺口为核心出发点

会计处理上,最易产生资金缺口的项目主要有:应

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及库存仓储的相关费用,根据资金

缺口的项目分类,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为应收款融资模式、预付款融资模式和存货融资模式。其中,应收款融资模式即采购商通过与银行的融资合作,取得货款,并将银行融资资金提前垫付给供货商,供货商获取银行融资货款后将提货单作为质押物抵押给银行,以后分次提货的融资方式;预付款融资模式即采购商直接与银行合作,获取融资贷款,同时银行将提货单作为质押物的融资方式;存货融资是指,银行与物流公司合作,指定物流公司保管银行融资业务项下的存货,经营企业凭借物权的他方监管,获得贷款的金融活动。

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科技进步,企业采用高科技手段与先进技术将废弃物以及稀缺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和资源转化,而这个回收、转化和利用的过程需要的资金成本极高,所以需要联合企业资源优势,建立集团经济合作体,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效促进废弃物的资源转化。企业集群作为高效的经济体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环节中多个有经济关系的企业集群为服务对象,整合生产要素,降低金融风险,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收益最大化。从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出发,二者可以有效融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要求,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决定它可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1)从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循环经济发展存在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更低,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中小企业始终无法全面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来,这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由于我国的二元金融体制和利率二元化,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经营稳定性差、经营风险大的内部动力不足和资本市场不健全的外部环境不足的双重困境,而供应链金融避开把单个企业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核心,横向衡量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以企业之间的信用产品为媒介,给整个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机会,而作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借助核心企业信用获得融资机会,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篇13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BP神经网络

1引言

本文主要是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进行预测。考虑到各个商业银行都积累了有关信贷业务的海量数据,本文以一些企业的贷款信息数据为对象,通过运用BP神经网络,根据中小企业信息的训练集数据找到可以描述并且可以区分数据类别的分类模型,从而通过它预测数据的类别,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贷款风险管理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相关理论

供应链金融跳出了银行授信只针对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全局的高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有望成为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BP神经网络,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时,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层权值,向隐层、输入层反传。通过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神经网络训练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测模型设计

(1)评价指标的选取

通过对己有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全面性原则:为了全面评价中小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在构建指标时,所选取的指标覆盖面要广,尽可能完整地反应影响企业信用的各方面因,即要全面反应企业目前信用综合水平,又要反映出企业长期的发展前景。

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分出层次,建立从低到高、从简单到综合的层次分布结构,最底层指标要具体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各层次具有逐级综合的趋势。在每一个层次的指标筛选中应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计算。

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要便于采集,可以衡量。对于定量的指标,计算公式要科学合理,评价方法便于操作对于定性的指标,评价要尽量避免过多主观因素影响。

本文在已有的信用评价指标基本框架之上结合供应链金融自身的特点,并采用专家调查法最终确定了本文的指标体系。本文将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指标,包括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潜力四个方面;另一类是软指标,包括财务报表质量、领导及员工素质、行业背景及发展前景、核心企业状况、供应链稳定性、交易资产特征六个方面,所以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节点数为10。

(2)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BP网络模型包括其输入输出模型、作用函数模型、误差计算模型和自学习模型。

①节点输出模型

隐节点输出模型:Oj=f(∑Wij×Xi-?j),输出节点输出模型:

Yk=f(∑Tjk×Oj-?k)(2)

f-非线形作用函数;-神经单元阈值。

各层神经元个数对输入层起缓冲存储器的作用,其神经元数目取决于输入矢量的维数根据上文确定的指标体系可以确定输入层的神经元数目为10。输出层神经元对应于信用评价结果。在本文中,研究对象的期望输出为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总体评价,是一个数值(0或1),所以输出层神经元数目选择为1。本文隐层到输出层的传输函数分别为tansig和logsig。

②作用函数模型

作用函数是反映下层输入对上层节点刺激脉冲强度的函数又称刺激函数,一般取为(0,1)内连续取值Sigmoid函数:

f(x)=1/(1+e-x)(3)

③误差计算模型

误差计算模型是反映神经网络期望输出与计算输出之间误差大小的函数:

Ep=1/2×∑(tpi-Opi)2

(4)

tpi-i节点的期望输出值;Opi-i节点计算输出值。通过误差计算模型,可以把误差限定在特定范围,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④自学习模型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即连接下层节点和上层节点之间的权重拒阵Wij的设定和误差修正过程。BP网络有师学习方式-需要设定期望值和无师学习方式-只需输入模式之分。自学习模型为:

Wij(n+1)=?×Фi×Oj+a×Wij(n)(5)

-学习因子;Фi-输出节点i的计算误差;Oj-输出节点j的计算输出;a-动量因子。

⑤模型的具体应用

本文选取了20家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中小企业作为样本,样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按时还款的企业,共有13家。另外一部分则是未按时还款的企业,共有7家。现在我们选取按时还款企业中的前10家和未按时还款企业中的前5家作为训练样本。而剩下的3家按时还款企业和2家未按时还款企业作为后面用做仿真的样本。这些企业数据是针对上文建立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它有10个节点。经过traingdm反复训练得到的最合适的参数:

通过输入仿真样本,进而对上面所构建的网络模型进行检验。输入命令后,得到的仿真输出值如下所示:

企业一:(仿真输出值:0.9998目标值:1.0000绝对误差:0.0002相对误差:0.02%)

企业二:(仿真输出值:1.0000目标值:1.0000绝对误差:0.0181相对误差:1.81%)

企业三:(仿真输出值:0.9985目标值:1.0000绝对误差:0.0015相对误差:0.15%)

企业四:(仿真输出值:0.0008目标值:0.0000绝对误差:0.0008相对误差:0.08%)

可见,网络的输出值和目标值之间的绝对误差都在0.025以下,误差比较小,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上面构建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数值合理预测中小企业的信用授信水平,为商业银行合理的授信于中小企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

4结论

本文使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预测模型,应用计算机工具可以方便地完成算法设计和数据运算,这不仅能为商业银行在授信于中小企业时能提供科学的手段和可靠的依据,而且还可以为中小企业衡量自身的融资能力提供依据,对其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融资水平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而不失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测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立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6):48-54,100.

[2]叶春明,马慧民,李丹,等.神经网络在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5):39-42,47.

篇14

摘 要 近年来,银行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煞费苦心,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也应运而生。本文试图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体系,分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探索商业银行在开拓中小企业市场方面的业务创新。同时指出了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为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最近,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大企业上,认为大企业规模大、资产多、信誉好,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大的存贷差使我国商业银行苦于需找新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出台了一些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目前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比例仅占主要金融机构放贷数额的16%,有70%的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试着用供应链金融理论为商业银行寻找一个有效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的手段,帮助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

一、供应链金融理论概述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正式提出来的,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正在取代原来的管理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其中心原则是以相互协作共盈理念为核心,重视客户市场整体性,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创新业务,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原理和流程来说,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及其他配套结算、咨询等服务。

供应链金融具有以下特点:商业银行不涉及物料流,所以在供应链中只须解决资金、金融产品流和信息流的问题,供应链更容易体现其效用;商业银行的大集中工程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构架为供应链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国际银行业横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供应链的精神实质,为银行组成小规模固定化的业务团队、实现银行“随需应变”提供了运营环境。

二、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必要性

(一)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是金融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在我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在这一形势下,优质大型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成为更为稀缺的资源,银行对于这类企业争夺的激烈程度和成本的付出也必然越来越高。因此,发展中小企业无疑是商业银行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必然选择。

(二)有利于银行对整个供应链金融进行控制

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可以得知,商业银行正从对单个企业风险的控制向对整个供应链风险的控制,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中小企业是商业银行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它的成长性很强,并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次,中小企业贷款难会影响整个商业银行供应链的运营,这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供应链节点的断裂,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最后,商业银行要控制供应链的资金流,必须获得中小企业的支持,而通过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可以有效地建立与中小企业的良好关系,缓解不规范运作的动机,增强供应链资金流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三、供应链金融下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理论分析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

1.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确定

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体: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上存在分工和交易的企业;资金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支持型机构,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担保物权登记机构、保险公司等;监管机构,在我国主要是指银监会及其各地分支机构。

2.供应链金融的产品

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是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也包括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原材料质押融资。此外,还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以及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

3.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类型

根据上述产品特点,供应链金融市场基本上属于货币市场,其供求双方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或者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4.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1)制度环境

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制度环境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担保物范围与担保物权登记公示的法律规定、企业破产清算中不同权利的优先顺序等;司法体制,包括供应链金融业务出现纠纷时司法部门的判决机制、裁决公正程度与裁决的执行效率;银行业务监管制度,包括监管的具体方法、对象和政策。

(2)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包括银行日常运营当中的金融技术和支持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各因素结合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二)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分析

供应链金融信贷管理的核心是授信问题,即确定商业银行给予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对于银行而言,产业供应链整体信用和在产业链上企业的信用要比其他单个企业信用要强,与一般企业授信管理不同,供应链金融授信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额度确定办法,其特点是把主体评级和供应链业务上的企业评级结合起来,银行可以给予中小企业授信或放大了授信。供应链金融授信金额等于传统授信限额即折算有效的净资产金额,加上供应链授信的增加金额,其中供应链授信的增加金额是与中小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信用系数成正比的。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六个因素出发确定其所在供应链的信用系数,来决定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

1.核心企业信用系数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当中的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供应链信用系数进行确定时,首先要考查核心企业的信用系数。核心企业信用评级所考察的内容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四个方面,具体考核的方法与商业银行的日常贷款业务相同。

2.交易流程控制程度

交易流程控制程度主要包括交易封闭程度、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和业务品种风险控制程度。交易封闭程度指交易完成后银行对回笼资金足额偿还银行贷款保障程度;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是指企业提供交易信息、交易对手信息、资金使用信息的频率、准确性和充分性程度;最后还要对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授信业务品种按风险权重从大到小排列,对交易风险的控制从小到大排列,来实现对不同业务品种进行分别控制。

3.企业之间的交易记录

企业交易记录考察的内容包括商业交易记录和信用交易记录。商业交易记录是指上下游企业已完成交易的次数、交易量大小;信用交易记录指回笼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是否存在贷款不良记录,以及企业近两年内发生重大经济纠纷案件,对商业信用造成不利影响记录等。

4.交易产品价格走势和收益

商业银行需要对交易产品的主要性能、产品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情况、产品竞争力、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产品的主要性能分析包括性能指标、特点、先进性、生命周期及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产品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情况,主要从现有国内外同类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产量和销售量、生产能力利用情况、等角度,分析近三年产品市场供求及变化情况、未来若干年(五年以上),国内外产品需求总量、品种、价格趋势等;产品竞争力分析是分析借款人与主要竞争对手在生产能力、产品性能、质量和价格、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相比的竞争优势;获利能力分析包括分析产品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额、销售利润率、资本回报率等财务指标及其变动情况。

5.供应链绩效水平

商业银行可以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柔性四个方面来考察供应链的绩效水平。物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供应链运输成本库存周转率平均缺货比率;资金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储存成本现金周转率;信息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信息交流频率、信息传递及时率、信息传递准确率和单位信息交流成本;供应链柔性方面主要包括数量柔性、时间柔性和产品柔性。

6.银行与企业的战略关系

不同银行根据其自身发展战略,与企业建立的战略关系的内容不同。一般来讲,与银行建立战略关系的企业是指所属行业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现金回流稳定、盈利持续增长且业务信誉状况良好的小企业,主要包括:具有较强内外贸易自偿性现金流的小企业,为发展良好的龙头企业做配套的小企业,经营波动小的稳健型小企业,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小企业,其他偿债能力强的优质小企业。

根据对以上六个影响因素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对供应链信用水平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具体方法如表1所示。该表对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以及评价因素对评级的影响程度的确定,可以根据相关记录,组织有关专家来进行评定。其中,供应链所得分数即为信用系数,商业银行可以对供应链的信用系数进行分级,并根据不同级别对中小企业进行分别授信。

通过以上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分析,可以得到在供应链金融下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关系,其关系如图2。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如下三种风险:由商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由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借款人和第三方物流造成的信用风险,以及由内部程序和人员操作、外部欺诈引起的操作风险。根据风险的性质,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独特性,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控制”代替“对资产负债表的静态分析”。传统的银行业务主体授信方式是以“好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对企业实行的是准入控制的审查,对授信人的资金流向和资金回笼缺乏控制手段。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应片面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该简单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对风险的实际控制效用,以及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

(二)加强行业的动态监测和选择,防范供应链整体风险

行业风险会带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中介,要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加强对行业的监测分析,包括行业的产业政策、产业成熟度、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稳定程度等。在此基础上,一般应选择产品价格稳定、产品供应渠道稳定、产品销售稳定、流动性强、便于控制的商品,如汽车、建材、金融和能源类等商品。为防范商品的价格变动风险,还可以研究运用期货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三)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识别客户是银行一切业务的基础,根据回避原则,必须在业务开展前了解客户的资信和财务状况,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加强对客户信用的审查。另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贸易真实性进行审查,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建立配套的信贷审批制度,审查供应链主体的贸易资格、相关的贸易合同、发票、单据等,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四)加强对动产的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对于防止出现虚假仓单或保管人与出质人串通的欺诈风险,商业银行应选择信用好、有资质的第三方,并与其签订监管协议,明确连带责任,并可设立保证金。对于仓单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防范措施包括:制定印刷、固定格式、预留印鉴或密码、由指定专人送至银行,并在仓单和合作协议中申明由借款人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否则因此而产生的融通资金风险由借款人负完全责任。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供给能力,也影响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因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应放松金融管制,在对国有商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支持中小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入产业资本,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机构创新的活力,逐步改变我国社会融资来源单一,信贷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的局面。

(二)加强供商业银行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营

1.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

商业银行可通过收购物流企业,或进一步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专门的部门,专业化运营供应链金融业务,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的风险。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可充分利用与邮政物流的“姻缘”,发挥在物流方面的网络、人才、系统、技术优势,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建立完善客户交易审查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都是静态的数据,没有反映日常交易的动态信息,如现金流状况等,这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瓶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交易系统。商业银行本身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信息中介,企业的结算账户开立在银行,其日常交易结算也是通过商业银行完成的,商业银行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去开发这个信息系统。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研究专门的模型,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形成完善的客户交易审查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