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主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进入21世纪,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新世纪的典型特征,发展人的主体性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人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人的主体性包括三层内容:一是作自然的主人,将自然的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二是作社会的主人,将社会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三是作自己的主人,将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的理智控制之下。[1]学校的主体性教育更强调学生作自己的主人,只有做到这一点,将来才会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学校中,主体性教育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在主体性教育的思想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主体性德育、以学生发展为指导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而开发的导学案等等,在全国中学中广泛应用,成为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那么,作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应遵循主体性指导思想,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求
教育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在以“爆炸”般的速度更新与淘汰。很多中学教师在升学率的重压下,依然用传统教育方式与学生“拼体力”、“拼时间”,做学习的机器,忽略了现代学生的发展性特征,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焦虑、厌学、自卑、人际交往敏感、敌对、情绪失调,甚至出现的人格等等,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学校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适应时展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何种思想,如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这里涵含的一个理念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现代教育功能是: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生存则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传统教育往往通过“改造”学生服从社会规范来实现学会生存的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矫治”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惑,这种理念与实践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学校从个体出发,通过发展个体,实现个体自身价值,以保证社会生存,即心理健康教育以个体适应学习、适应社会为主要功能,将人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作为主要任务,因此主体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思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纯粹的“人”的教育,关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其工作的开展应遵循人性的基本思想,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是契合的。
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认为:
1.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具有选择性,在学习上具有独立性、主动性。
2.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学目标难易高低、教学内容多少与深浅、教学方法选择等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因此教学应该促进人的发展。
3. 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教育应当把开发学生潜能作为核心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同样确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每个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自我,并为这种理想自我的实现而奋斗。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观、阿德勒的个性心理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也是现代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源头,这些都为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可能打下了基础。
三、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关键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体,学校设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教师立足于自身的单方思考产物,活动不具备系统性,也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些学校的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活动变成外请专家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发言权,专家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也仅仅基于理论的思考和主观的臆断,因此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要真正追求实效,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需的。那么,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一种理念,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而应贯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很多学校将它仅作为一种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是以“堵”为主要途径,学生出现问题、班级出现问题才开始研究对策,才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活动,才申报科研项目,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真正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设计工作的框架,并及时吸收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制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方案,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标、途径和预期的成效,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真正尊重学生主体。
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开学初进行家长和学生的调研,根据科学地分析数据进行以学期为单位的工作设计,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思考与规划,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尊重了学生意愿。
2. 学校应设计与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课程及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重点校与普通校、城市校与农村校、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等,尊重学校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不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应该是不同的。从科学上来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着与其它学校不同的特色,学生的心理发展氛围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应是个性化的,每所学校都应该开发属于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这才是尊重学生主体、尊重校情的一种表现,也是真正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应坚持积极心理学导向,从矫治走向服务,范围从个性走向全体。无庸置疑,自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政府的重视和学生、家庭和学校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倍受关注。但是它的功能依然是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与疏导,这种功能的潜在含义是对需要心理服务的学生做出“有病假设”,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违背现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诠释。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无病假设”,认为是为所有学生服务的一种活动,是照顾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发展负责,这一思想既是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也为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发展提供了自信与力量。
4. 应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心理辅导效果的达成,自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那么,判断是否为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自愿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学生只有自愿参与,才是真正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达到教育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意味着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与参与者。学生参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是一种走入心灵的体验。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在家长学校反复展演,学生在感动家长的同时,首先感动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主体性教育活动的效果是其它任何活动难以替代的。学生自己主办心理刊物和心理报纸的同时,也是一种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选择并与他人共享心理影片的同时,更是一种心灵的筛选与解析。
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崭新的形式,只有内容与实质一致,才会保持其主体性特征,才会真正实现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
【关 键 词】主体性;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28-02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令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年来我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坚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以主体性心理健康为导向,形成了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为性、创造性等为心理健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意志为目的,通过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教育模式、体验——自助模式、传递——互助模式、认知——训练模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使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
一、走进学生心理世界
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了解主体,了解主体的心理状况是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1. 心理测量常规化。新生入学都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学校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班主任,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 以课程为依托,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世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常规教学、校本选修课和社会实践三者结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活动、探究、体验、调节”四环节教学法。课堂上坚持自助、他助、互助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行为训练和思维训练。
3. 建立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科学准确地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气质量表和多种能力测试量表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档案,为教育教学工作及时提供依据。
二、主体性心理实践
健康的心理是主体在实践中自主构建起来的,而不是通过一种外在力量的干预和介入实现的,为此学校常常借助一些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超越。
1. 实践与体验。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各种心身修养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消除自己的心理烦恼,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2. 心理文化活动周。通过举办讲座、出宣传板报,开班会、学生自己创办心理杂志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了调试心理,并对全校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积极影响。
三、主体间心理交往实践
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过程是主体心理建构的重要途径。学生间的心理互助、心理影响对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借助同伴心理咨询员实施心理调节。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分别选出心理咨询员,由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咨询员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对本班级同学宣传心理知识,收集和解决同学的心理问题。
2. 借助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会实现心理互助。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互助模式,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对自我问题的认同,减少孤独感,提升了自信;同时,在积极思考中发挥了净化功能,降低了阻抗心理,完成了心理自助,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四、空间技术手段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心理场”之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常常受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环境等周围环境的影响。
1. 发挥校园环境的心理影响作用。校园环境不仅具有教育功能,也有心理影响功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受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外,更主要的是受学校环境的影响。环境熏陶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环境布局、绿化美化、房屋设备、黑板橱窗等物质环境;如各种规定、纪律、公约、行为规范等制度环境;如办学宗旨、发展战略、校训、校歌、学校精神、模范人物等精神环境。
2. 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调节空间。心理调节空间集心理调节、心理释放、心理辅导为一体,主要是为那些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放松和自我调节的空间,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五、常态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主体性倾向
目前,学校仍然把常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力求体现出主体性特点。
1. 常态心理咨询的创新。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书信电子信箱咨询、个别咨询、集体咨询/网校开设心理咨询板块,既解决了个别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了心理教育。
关键词: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课改方案的实施,作为相对薄弱和相对边缘的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引起领导、专家和老师的重视,并进行一些很有见地的探索。笔者也不揣简陋,就有关健康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目的。健康教育有其学科的独特性,理论性较强,学来枯燥。如果单靠教师单一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之感。因此,健康教育教学时必须重视一个"趣"字,而抓好情境创设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如:我在教学《龋齿》一课时,采用精彩动画课件导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课件内容是:在一片森林里,森林王子鹿鹿生下来,长着洁白的牙齿,引来动物们啧啧称赞。有一天,森林王子来到一座糖果屋,吃了很多糖,它的牙齿开始变坏了,疼得它直打滚,人们也不再理它了。这是为什么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索龋齿形成原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常见止血和包扎方法》可以一次意外事故为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火灾现场如何逃生》一课可以一次火灾事例为情境,提供学生思考。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艺术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情"。
二、重视实践体验,主动获取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创建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教学《龋齿》时,学生对龋齿形成的原理理解不透彻,我引导学生操作酸腐蚀鸡蛋的实验:把一只鸡蛋浸泡在醋酸里,几天后取出与没浸泡的鸡蛋比较。学生分组观察、敲、压,亲自演示、比较,发现被醋酸浸泡过的鸡蛋颜色变灰了,壳变软了,敲击时,声响不清脆。原来鸡蛋壳被酸腐蚀了。同样的道理,酸也能腐蚀我们的牙齿。这比老师繁琐的讲解效果好得多。又如:《香烟的自述》一课,为了证明香烟中尼古丁对人体的毒害性,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在装有鱼的杯子里放入一支烟丝,鱼不到几分钟就死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吸烟的危害,自觉远离香烟。再如:《.常见止血和包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掌握包扎要领。《噪音的危害》、《保护母亲河》等课可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把竞赛、抢答等形式纳入课堂,活跃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而从中明白道理,发现真知。
三、重视课外延伸,拓宽教育渠道。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 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
发现学习理论指出知识的获取是学生经由类别化的自主发现过程,不是外力的强加给予,也不是别人的施舍灌输;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同样认同学习是由学生个体自主完成的,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行为简化为学生的本能冲动。可见,学习不仅是学生自我的需求活动,而且是学生个性表征以及心理趋向的重要的载体。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意识,认知各种体育活动形式的重要途径,理应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意识开发出来,让学生乐于锻炼,喜于生活,善于运动。到底怎样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呢?本文基于此展开探讨。
一、正确理解关系、提高综合素质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主观意志和潜能完全发挥的途径和载体,是尊重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主体性的保证。而合作学习则是将多个自主学习的个体连接起来,充分发挥这些个体的合力作用,让每一个个体都在特定的合作情境中进行交流、谈论、对话和辩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激起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探究学习看似高深,小小一个学生,能探究些什么?其实探究行为是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老师:踏步走为什么这样摆臂”,“立定跳远脚为什么要分开”等等,但由于我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看似简单、荒谬、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儿童越来越少地去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去探究这个世界。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如为什么篮圈的高度是3.05米,高一点儿行吗,低一点儿行吗;又如人为什么要进行锻炼?为什么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再如,为什么篮球场的线要那样画呢?所以,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只有个体独立参与的行为,是体育合作学习以及体育探究学习、体育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个体的潜能和主动性得到完全发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才能达到目的。
二、发挥教学民主、树立学习信心
1.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是演变为简单机械的肢体训练,就是过多地掺杂纪律教育或干脆被其他课程占用,学生在这片原本可以带来欢乐和喜悦的土地上,看到的经常是遍地的荒芜,而无奈的叹息便逐渐侵蚀学生的主动精神,窒息了学生个性,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教学民主,重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内容编排的优势,合理搭配教材。想想篮球的“一大、二小、三高起”的三步上篮动作能否运用到跳高、跳远中去;排球的正面上手发球动作和抛掷实心球用力顺序有什么区别等。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且恰当地设疑设卡,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迸发,及时捕捉学生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运动练习。一般地说,运动素质和技能不怎么样的学生心理素质差,如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缺乏竞争意识。差了就怕练、越不练就越差,越差就越怕练。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以诚心和赏识之心慢慢矫正。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多让他们做他们会的辅助练习,他们在练习中用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神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多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要善于“沙里淘金”,及时扬其所长,激起他们锻炼的欲望。
2.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问题是一切探索的源泉,而问题意识又是每一个个体发展和进步的见证。因此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应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问而答,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一是不敢问,二是不知道问什么,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体育课上要想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就应想办法激励学生提问题。例如:在教五年级第二学期篮球移动步伐时,你在篮球场上干什么?进而引发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怎样运球?怎么摆脱防守?怎样移动?这样起动、侧身跑、急停、滑步这些移动步伐就会被学生想出来,以达到能自主地做出篮球的移动步伐。在学习五年级50米放松跑时,让学生先想到如何才能跑得自然放松,进而提出两臂前后摆动,前脚掌着地的动作要求的有关问题。当然,当学生提出体育知识问题,有同伴能够利用已知知识解决的,教师只可充当“旁观者”,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能够回答完整的,教师只可默默倾听,不可盲目插话,打击学生提出问题和问答问题的自信心。当然也得“激发矛盾”,让学生善于提问。同学和同学之间意见不一时,让他们自己拿出能说服同学的理由。
总之,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与学生一起设计自主学习的方案,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树立自尊、自信,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逐渐受到体育教师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且面临巨大地挑战。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但是,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够透彻,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学观念比较老旧,欠缺创新,教学方法也比较片面,需要改进。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理论依据;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40-01
一、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质都不应忽视,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同时也对高中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指导思想,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以确保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各自的需求情况,从而使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有所收获”。根据以上观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够重视,教师看重的都是一些运动技能,忽视了学生是否想学,是否对体育有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高中体育教育的高度,一直坚持以前的旧观念、旧思想,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和观念,同时不利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健康作为首要思想,不仅要认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更要端正教学态度。想要使学生喜欢体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创造愉悦的环境,和学生共同进步,真正使自己爱岗敬业,爱学生,进而影响学生们的心态和观念。
2.步骤程序、方式方法。
(1)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设置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而不单单只是讲一些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第一点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找到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知识点或是体育新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点就需要教师们在讲课的时候要动情,语言要优美,动作要足够有吸引力,可通过自己示范及一些音乐伴奏来提高体育课堂的活泼性等,可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最后一点,促进教师和学生感情升华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在课余,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结合体育教学进行交谈,这样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学生们喜欢体育,自然会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训练,进而促进高中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在疲倦、劳累的文化课学习中,引导学生多多参与体育运动对学生们的终身教育意识是有极大好处的。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教育的根本,所以高中的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体育的学科知识,更要注重一些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专业知识的加强。师资力量加强的有效途径是: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行自我充电;组织校内课赛或参加更高层次的教学比赛等。在培训、自我充电、课赛过程中,锤炼自我,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落实体育与健康教育。目前,我们缺少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所以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积极参与培训或教学比赛,多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体状况,学校不仅仅只重视文化课,更要坚持贯彻落实好健康第一的原则。
(3)把学生发展当作根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高中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为重点。要进行开放性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想法,在体育运动中教师和学生要展开互动,与教师共同探讨体育与健康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体育健康课程深层次地理解,以及动作的准确性。教师更要主动去理解学生的想法,以寻求他们的探究点。还可以通过学生互动,模拟体育运动中的情境,使学生亲身感受,增加兴趣。无论是在体育课堂上还是在生活的任何方面,想要调动起主动性都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有了主动性,更要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尊重学生思想、让其有最大的空间发挥,从而感受到体育运动是快乐的,是受尊重的,更是美好的。为了更好地实施体育健康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巧设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活力和激情。
(4)改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对学生的发展要坚持全面、个性、发展。不偏重“好学生”,而忽视了了一些所谓的“差生”。科学、合理地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践证明,正常情况,假如一个人的水平只能发挥到百分之三十。如果受到正能量的激励,水平就可能发挥到百分之九十或全部完美表现出来。一方面,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口头上的夸奖。比如,对于一些课堂上不是很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这样激励“你最近不是很活泼,我们一起努力可以吗?”教师说出这句话会让学生心里感觉很温暖,感觉教师一直都在关注着自己,而不是眼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本身就特别高、参加运动也很积极的学生,可以再次鼓励一下,“你一直都是一个认真努力的学生,有创新精神,不畏苦难,希望你继续保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学会帮助其他同学,老师看好你!”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与努力教师一直看在眼里;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政策,笔者在此提到的物质激励,不是说金钱激励,而是教师亲手制作的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手工制品等。
(5)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在课上所表现出来的长处是不同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教学方法。对一些个性比较明显的学生要进行差异指导,制定出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让自己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钱利民.体育教学中利用“差异现象”进行因材施教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3,(6).
[2]汤霞敏.身体素质训练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和措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6).
[3]王军.甘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幼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儿年龄小,无法用准确丰富的语言与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幼儿心理情感的教育,积极引导孩子们表达自身的情感。绘本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中经常借助的教学素材,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入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幼儿心理 小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绘本教学 体验
绘本是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近年来,大量用于幼儿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绘本教学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更快更好的学到知识,还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进行培养,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幼儿的年龄、性格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带领孩子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小班幼儿的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
受幼儿的言语表达水平不高以及他们特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具体的行动与所看到的具体形象。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师应借助于图片、声音等对孩子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满足孩子们的视听要求,引导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来感受整个世界。
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根据各项研究资料以及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提出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包括情绪情感的培养目标、个性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及与意志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关的培养目标。其中,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指标指的是,孩子不任性、不哭闹,可以与同伴协作完成各项活动;有一定的分享意识,与同伴分享玩具等;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绘本体验教学的方法
绘本教学以丰富的绘本资料为基础,由教师带领组织阅读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班多注重于爱的体验以及学校等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发展需要以及接受能力,选择内容合理、长短适中、主题合适的绘本教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绘本体验教学,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第一,创设适于阅读的氛围。在实际学杜仲,可以通过增加舒适的地毯、合适的教学工具等措施,构建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教师必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同时,针对同一个绘本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绘本《我爸爸》,由于小班孩子们的抽象思维未完全发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环节或者借助于视频等工具让幼儿理解绘本中的具体内容。
第三,以幼儿为主体的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出问题,让幼儿主动思考、探索、交流,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对绘本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绘本教学《我好害怕》中,让幼儿扮演小熊,表演出小熊害怕的过程。
第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的情感体验。随着教师对孩子了解的深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孩子们的具体生活与绘本阅读相结合。比如,绘本《妈妈抱抱我》的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画画、言语等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在绘本《小老鼠学画画》的教学中,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学画画的过程。
第五,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比如性格过于内向、不自信等。针对这样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孩子薄弱环节的培养,与家长配合,改变孩子身上的坏习惯。比如,在绘本《小猪变形记》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喜欢自己,克服不自信的弱点。
三、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绘本体验教学促进了幼儿对情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使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心情愉悦,乐观向上,也培养了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体验教学中,不免要让幼儿表达绘本阅读中的感想。而且,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幼儿的心理状态会受到故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力。绘本体验教学通过幼儿写作的方式可以增加孩子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增加他们对自己行动与情绪的控制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尝试解决,而不是依赖家长与老师,有利于他们独立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绘本体验教学,幼儿从绘本故事中的孩子、小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而且,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进行绘本故事的分享,玩具的分享等,增加了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教师在绘本体验的教学中,更容易发现存在有某些问题的个别幼儿。针对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使得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得到解决。
【结 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知识需求,也可以对幼儿的情感、心理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幼儿的绘本阅读,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增进孩子的情感体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淑婧. 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在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导刊,2014(6)
【2】姜艺. 基于图画书特质的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研究,2011(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班会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71-02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班级的团体特征,采用团体辅导、咨询和治疗的技术,从而认识和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和困扰。由于其具备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主题班会的内涵与意义、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形式、实施过程的研究和创新的研究,还没有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进行实证研究。
一、研究过程和结果
(一)研究过程
以广西某高校2009、2008、2007、2006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挑选3个专业(文科、理科和工科),每年级3个班级,共计12个班级,总人数724人,男性326人(45%);女性398人(55%)。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问卷》,让研究对象就自身在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描述。
(二)研究结果
1.统计结果表明,涉及大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共有47种,经过筛选、整理和归类分为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神经症等6类。就总样本724人而言,生活适应问题405人(56%)、学习问题340人(47%)、人际关系问题304人(42%)、恋爱与性心理问题282人(39%)、性格与情绪问题181人(25%)、神经症123人(17%),可见,生活适应、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突出的问题。
2.各常见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的分布表明,无论哪个年级,生活适应问题都是主要的问题,同时大学生比较关注学习问题。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大学生希望了解和掌握相关方法和技巧,以及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性格与情绪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可能与大学生自信心和个性有关。对神经症关注较少,并不是说大学生没有相关症状,而是相关专业知识较少,不知道如何去区分。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3.从年级趋势来看,生活适应问题在大一需求最高,大二、大三降低,并渐趋平缓,大四需求又逐步上升;学习问题方面,大一需求最高,大二、大三逐渐降低,大四需求升高;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性格与情绪和神经症问题,大一到大四逐渐需求升高。可见,针对每种心理问题年级需求趋势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应在大一和大四多涉及一些生活适应和学习方面的内容,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性格与情绪和神经症等方面的内容应随着年级逐渐增加。
4.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形式是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本研究以张锐在《主题班会形式综述》中提出的主题班会十二种形式为基础,同时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要求进行了整理和修正,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四种基本活动形式:模拟表演、咨询答疑、专题辩论、社会实践。本研究在主题活动设计、策划和实施中均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即以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为基础,通过志愿参与原则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一年内,各年级团队按照上述四种基本活动形式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开展活动共计122次(其中大一52次;大二37次;大三22次;大四11次)。经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倾向采取的主题活动形式不太一样。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以模拟表演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高年级偏好需要深层次思考的形式,如专题讨论;大二和大三对咨询答疑的形式比较偏好,可见随着学习和生活逐渐深入,大学生比较关注个别问题的解决;从大一到大四,学生逐渐关注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形式,显然与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有关。
5.本研究对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采取了正规社团的管理模式,无论哪个年级的工作团队,都有具体的工作章程、职责和范围。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其活动形式有如下特点:大一学生的工作团队是以年级为单位,即整个大一年级只有一个工作团队,人员来自各个班级,大家集体工作,统一部署相关活动;大二学生以年级为主,但是有分散的班级独立活动;大三学生根据具体活动主题的不同,在活动既有集中,但更多的是分散;大四学生的工作团队以班级为单位,只在班级内部开展。大一学生的主题班会基本上在校内举办,大二开始逐步走出校园。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探究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模式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还没有出现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结果,本研究尝试提出以学生工作团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该模式共分三个模块,即主题选定、活动设计和活动开展,详见图1。
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主题确立之后,应着手设计方案。活动设计是将选定的主题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辅导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设计出符合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和取向的活动方案,并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同时逐步建立专业的活动主题数据库。活动开展主要是将活动方案在个别班级进行示范。结束后,对活动效果做出评价。传统的班会点评往往由辅导员(班主任)唱独角戏,对班会的意义、过程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按照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求,应鼓励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通过相互交流取得成长经验。最后将修改和完善的活动方案推广到其他班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所谓学生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题班会以学生自愿组成工作团队,参与主题班会的策划、实施和推广等全过程,也就是全程的主体性。全程的主体性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使活动无论从需要、过程还是效果都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心理帮扶内容和活动形式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需要,即遵循年级的主体性。
2.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开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二是活动时间冲突问题。目前大学生的主题班会多使用周末晚点名的时段,势必会与其他内容的主题班会发生冲突。三是学生工作团队的指导和延续性问题。在大学生工作团队中的同学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相关知识和技能薄弱的问题。加强指导和帮助,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是保证活动延续性的关键。四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推广问题。这包括在不同班级、年级使用的问题,还包括将内容和形式渗透到其他内容的主题班会问题。五是活动效果评价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活动中,评价相关工作和活动效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六是经费问题。主题班会活动因设计和用途的需要,在活动设计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费是影响活动有序和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
3.相关工作的展望。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1年9月16日专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列。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必然是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
虽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解决效果评价问题、主题活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问题,还应考虑活动内容和形式整体的需要性、适应性和内在动力性问题。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团队无论活动设计、实施还是推广应逐步从校内走向校外。主题班会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形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只不过是形式和过程更加简明,但是其影响程度更加广泛,同时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又可有效服务其他主题的班会,并为其他主题的班会提供借鉴。其必然向模式化、常态化、结构化、年级化、时代化等纵向和横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2)
[2]张明,秦伟伟.近十年大学生主题班会研究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3]崔璨,张玉敏.关于大学生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的思考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0(4)
[4]焦贺言,易金.论主题班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5]姜莉莉.浅谈如何开展大学生主题班会[J].吉林教育,2009(9)
[6]毕爱红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45-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由于受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及动作难度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胆怯、恐惧、焦虑等心理,加之教师未采取有效的帮助与保护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要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与保护。
一、帮助与保护的方法
1 帮助的方法。帮助可分为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两种。直接帮助意指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及其技术动作特点,灵活采用托、顶、拉、扶等手法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如,在体操倒立技巧练习中,当学生因腹部力量不足,难以顺利完成倒立动作时,教师可采用托、扶等手法予以帮助。间接帮助是指教师不直接对学生施以助力,而是利用信号或标志物来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使其深入理解技术动作要领,把握正确的用力顺序和运动节奏。间接帮助一般适用于学生在体操、田径等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巩固阶段。如,在蹲踞式跳远练习中,教师可把用竹竿、排球、网兜做成的标志物举到适宜的高度,要求学生在做腾空步技术动作时努力用头去顶空中的排球。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腾空步技术动作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2 保护的方法。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保护主要分为自我保护和借助器械保护两种。为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相关的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准确的动作示范,并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1)顺势坐在地上。如,在篮球对抗训练中,跳起投篮的学生在落地时有时会踩到其他同学的脚,此时被踩脚的学生应顺势坐在地上,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踝关节的损伤。(2)抓住器械并改变动作的性质。如,在低单杠骑撑前回环练习中,当学生发觉自身技术动作出现明显失误且头部朝向地面时,应立即用骑撑腿的膝盖弯曲挂杠,同时双手紧握单杠,待身体停止晃动,双手正握单杠后再下杠。(3)利用惯性顺势做团身滚动、滚翻等动作。如,在跳马项目练习中,当学生因起跳速度过快、踏跳用力过猛而造成双手未接触器械,失去支撑点的情况时,其可利用惯性顺势做滚翻动作,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头部、颈部和其他部位出现损伤。借助器械保护是指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利用一些辅助器械,如,海绵垫、海面包等,对其予以保护,以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技术动作,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应在课前对所要使用的辅助器械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要确保所用器械能够正常使用。在学生练习之前。应把要用到的辅助器械置于合理的位置。
二、帮助与保护中的注意事项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我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体育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些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271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31%,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人际方面显著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单亲及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 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 妒嫉、憎恨、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3.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4. 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教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以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应做到两个字:一个字是细,另一个字是爱。教育好留守儿童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会让农村来的小学留守儿童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面对留守儿童,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 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 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農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 肯定成绩,大彻大悟
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和处理的有效性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信息不能直接导致明显的行为,个体要经过感知、注意、理解、记忆、思考到行动并坚持下去的复杂过程,才能将信息转化为行为。所以,为了使幼儿将幼儿健康教育的知识转化为坚持,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重视信息的正确性。因为幼儿观念的建立往往先入为主,观念一旦形成,或许将影响幼儿的一生。同时,信息传播的正确性也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为养成幼儿临睡前不吃零食、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养成这个好习惯有什么后果,而不能简单编造一个让孩子恐惧的理由来促使孩子遵守规定。
2.增强健康信息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这对激发幼儿学习健康教育内容的兴趣,帮助幼儿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思考与巩固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开展的以日光、空气、水进行“三浴”的锻炼中,水浴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内容。但如果锻炼中不加以教育、指导,到深秋或初冬季节时,孩子就可能对水浴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合适
1.要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一般来说,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比如,教师要求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就不能直接跟孩子谈“营养均衡”,而要通过对各种食物的分别介绍,让幼儿了解一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明白不偏食才是有益于健康的。
2.要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可针对社会治安问题,教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策略,如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随便跟陌生人走等。针对家庭的现代化,有必要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防电、防火的粗浅知识及简单技能。
三、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有趣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会自然地暴露其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的情感,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轻松地感受和学习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习惯,从而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指导幼儿运用某些玩具和情景,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进行分析,将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提高自觉性,逐步实现自我控制,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态度和行为。
四、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要积累扎实的幼儿卫生科学知识。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要帮助幼儿增加对人体的认识,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知识,充分了解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名称、构造、功能及其保护方法。
2.教师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是幼儿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头脑中对“今天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并预先设计好教学语言。
3.统筹安排活动序列,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对于同一主题的活动,可以系统地在三个年龄段分别进行,但要注意分配好各年龄段的侧重点,呈现既有铺垫又有深度的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4.善于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增强健康教育效果。幼儿健康教育涉及许多卫生知识,教师如果能将这些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地呈现出来,必定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艾滋病及家人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3岁。
12方法
121计划性教育采用个体化指导方案,对患者及家人一对一的教育,告知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病因、传播途径、治疗、预防。
122随机性教育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正确指导。
123强化教育定期抽查,了解掌握程度,必要时进一步强化。
2健康教育内容
21消毒隔离为患者提供单间病房,室内放置专用消毒洗手液。指导家属戴手套处理患者的体液、血液。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用500~1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一切物品表面,每日紫外线消毒1~2次每次30 min。
22心理指导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周围人员的不理解,加之病痛的折磨,艾滋病患者常出现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甚至绝望等表现。此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要告知患者患病后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有效方法,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讲述其他患者治疗和护理后目前的生活状态,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来接受治疗与护理。还应向家人说明家庭成员有责任帮助和监督患者遵守行为道德规范、寻求正确途径舒缓患者压力,营造一个友善环境,使患者得到尊重、关爱,自觉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这有利于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维护社会安全。
作者单位: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预防保健科
23生活指导让患者及家人充分了解传播途径,在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但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与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对于艾滋病患者性生活必须使用质量可靠安全套。一般无症状患者可以坚持工作,但要避免劳累,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急性感染期和艾滋病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受凉感冒,少到公共场所。食物应多样化,宜少量多餐,多吃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及含维生素E的食物。合并口腔溃疡,不要食用粗糙,含纤维高,坚硬食物。禁烟、酒,妇女注意经期卫生。
24出院指导嘱其出院后坚持服药,勿轻易更改治疗药物,随意加减或停药,用药过程学会自我观察。特别是按时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其服药的依从性对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定期随访检测,以便调整治疗或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如出现其他并发症,及时就诊。
3体会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而使人体发生一系列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导致患者死亡的传染病。大多数患者及家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相当缺乏、特别是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患者及家人。我们通过评估患者及家人个体情况、针对患者健康问题及家人对该病态度问题、制定适合患者及家人健康教育内容、提供适合患者及家人教学方法。通过56例艾滋病及家人健康教育,他们基本掌握疾病基本知识,防治方法,学会自我护理。家人能接受患者,患者能得到尊重、谅解,患者自信心不同程度增强。大量研究表明,在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疫苗以及有效控制传播途径之前,利用各种方式和条件,广泛深入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仍然是人类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2,3]
参考文献
[1]朱清云,白雪,黄志平,等对深圳市健康体检人群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 (3):195196.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39―01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者”。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如果能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就能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表现为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学生心情愉悦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与别人相处也会较为和谐;当其心情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会降低,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打架等现象。
2.意志方面表现为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学生遇到诱惑时,其自制力往往较差,容易受到影响,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其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是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释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甚至会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让学生在读书中读出健康心理。心理困惑者在阅读时,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和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遇事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读书是调节情绪的能手,它能增添人的情趣,丰富人的情感,稳定人的情绪,提升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理王国经常处于平衡、美好的状态。英国散文家斯蒂尔有句名言:“读书之于心灵就如体之于身体。体育保持、加强、增进着健康;读书则焕发、培养和坚定着德行。”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需,为学生选择恰当的读物。如,学生因脾气暴躁、情绪表达失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时,班主任可引导其阅读《论语》《道德经》等;当学生缺乏目标、行动迟缓、缺乏憧憬时,班主任可引导其阅读《小公主》《》等励志类书籍;当学生闷闷不乐,心事重重,消极地面对事物时,班主任可引导其阅读《森林报》《窗边的小豆豆》《感动世界的故事》等。
2.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集体活动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增进沟通;它能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个别学生缺乏恒心、毅力等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小组竞争”、“进步之星”等经验交流活动,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尽己所能,尽力而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抑制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