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赊销 信用风险管理

一、目前我国企业信用风险凸显的原因

根据统计,许多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40%-50%之间,而且长期被拖欠部分占绝大比例。众所周知,由于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应收账款拖欠的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最近的一项商业信用调查显示,因商业伙伴不守信用而遭受损失的企业竟高达89.3%。而当前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经营亏损,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有其必然的内在原因。

1、宏观信用环境差

我国有漫长的小农经济的历史,企业产权制度落后,而且受儒教影响较深,观念上“重义轻利”,强调道德约束,缺乏法制观念,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以至于常常发生有意占用对方资金或蓄意欺诈等行为时,法律法规不能及时与合理的解决,造成许多企业肆无忌惮。

2、商业竞争

这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激烈的商业竞争,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除依靠产品销售、价格、广告等手段以外,赊销也是扩大销售的手段之一。经营理念不当,盲目利用赊销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业绩及账面利润,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质量下降;同时企业经营中业绩评价只与销售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轻收款。

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薄弱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应有的信用管理机构和制度,即使建立了也是比较简单,不完善、不科学,造成了企业盲目地提供信用政策,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二、台湾地区的“”业务

“”是台湾地区银行设计的集收付和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另一方面银行也为他自己拓宽了业务,可以做到双赢。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其本质是把商业信用转换成银行信用。

要成为“”的会员,也有很多苛刻的条件。银行的业务员会调查你的资质,如连续三年无亏损业绩,信用额度,良好信誉,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只要加入了由银行审查通过的“”,你就享有银行提供的一些特别业务。比如你可以得到银行优先和优惠的贷款,如果你是供货商,你可以直接将销货发票(在银行规定的额度内)交给银行,银行即支付现款,同时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银行再与购买方去协商付款条件,按付款期限收取一定比例的借款利率。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只对他自己组织的“”中会员的买卖双方负责。会员中卖方可以直接将发票交给银行(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银行直接付钱给卖方。但银行可以和不同的买方谈妥各种付款方式,银行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如付款期30天,60天,90天等。各家银行可以有自己组织的有特色的(比如会员的要求资质条件不同)“”,银行之间可能更有竞争性。但各家银行的“”互不相干。

三、利用“”业务,强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案例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案例公司成立于2000年,实际上是台湾母公司在大陆的销售子公司,客户都是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工厂。公司主要销售塑胶模具之配件,这类产品无法单独使用,作为塑胶模具的一个导热系统必须装配在客户的模具上才能体现出它的使用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产品的售后服务,如装配、配合客户试模以及后续的维修服务。因为每家公司销售的热流道系统都互不相同,即没有互换性,所以客户在日后使用过程中热流道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只能请这家供应商来解决。从2000-2005年,公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采用传统的收款方式,收款条件为:合同签订后两天内需要支付货款的30%作为预付款,三周内交货时再支付60%,待装配、试模好了以后即支付尾款10%。由于热流道系统在塑胶模具行业中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专业产品,当时基本上只有10%左右的同行有一点点知晓,大多数人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热流道这个名词,供应商更加屈指可数。由于这时候大家刚刚开始认识并试用热流道,使用商都是大公司,并且客户所生产的均是出口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这几年公司收款率达到100%,资金周转根本不成问题。

2006年开始热流道系统被广泛应用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客户的付款方面,客户的付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合同签订后,客户不但不付定金,并从交货、装配、试模成功,开出发票的月结30天到90天甚至150天,也就是说从接到订单,投入生产开始至收到货款的一个周期,差不多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到客户处去讨钱,尝到了“跪着讨钱”的滋味,如果最终能够收到全部货款算是运气好的。这种收款方式的缺点就是如果客户不给你钱,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货已交给客户使用,发票也已经开出,对客户没有一点点的制约,除非等到需要维修了他才肯付款。这样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也使得公司的资金周转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例如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时期,有一家东莞客户的破产,直接造成了该公司的很大损失。2006-2008年该公司不但年销售额有所下降,收款率也急剧下降至70%。这个惨痛的教训使公司深刻地认识到信用风险和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台湾那边有一个支付联盟,联盟的企业不敢不付。

值得反思的是,同是一家企业,在台湾讲信用而到大陆来怎么就“不讲信用”了呢?我们应该学习台湾的经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提供几乎苛刻的优惠条件,利润越来越薄;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产生了大量呆账、坏账,使本已单薄的利润被更严重侵蚀。这一切,都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项严重缺陷――缺乏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和信用管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采用“”方式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公司如果再按原来的收款方式签订合同,则必然是销售越多,亏损越大。为此台湾母公司请教了财务专业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客户都是台湾公司在大陆的厂家),建议公司(台湾公司)去申请由银行牵线组成的“”。经过公司领导同意,决定加入该“”。虽然会失去一部分客户源(如果该客户不是“”会员就不做交易),销售业绩可能会减少,也会增加一点点的手续费成本,但是可以确保每笔销售都能100%收回货款,加速资金周转,增加现金流,可以大大地增加抗风险能力。实践证明,自从公司2009年1月加入“”会员以来,1-6月份没有一笔欠账,回收率达到100%。而且业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因为公司客户(即其他会员)都是些模具行业的大公司和品牌公司,订单业务量大,虽然市场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上半年的销售额已超过2008年的60%。

四、借鉴“”的经验,加强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

从上面案例中的公司实施“”前后,公司应收帐款回收率的对比情况来看,“”在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大陆的市场环境和信用整体环境不同于台湾,除了大力推行“”以外,还需要从保证“”实施效果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营造良好的企业应收账款宏观信用环境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可以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建立宏观信用监督制度。法制环境是维持一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终极保障。没有这个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通过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信用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应收帐款中账龄超过一年,其中65%属于有意欺诈。因此必须从立法到执法上对违约失信行为指定国家严厉的赔偿和惩罚机制,使得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利数额。

2、建立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从微观上要建立起企业信用体系。我国企业当前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前述信用管理问题,必须向信用管理的国际化、标准化看齐。企业信用管理不仅仅是“收账”,而是要实现信用销售的全过程管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建立客户资信制度,实现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建立和完善赊销管理与授信制度,实现信用风险的事中控制,完善应收账款收款制度,实现信用风险时的控制等等。

3、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激励机制是很不健全的。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在某些企业,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薪酬与销售收入挂钩,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导致大量的呆账、坏帐。因此我们在指定营销政策时,要将应收账款的管理纳入对销售人员考核的项目之中,即个人利益不仅和销售收入挂钩,也要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联系在一起,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奖罚条例,使得应收账款处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

信用管理部门要指定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对信用销售实施全程监控,经常性地检查与信用管理的有关部门和个人执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纠缠;定期、不定期向董事会或总经理报告信用控制开展情况,并对相关信用管理的部门和个人提出奖惩意见。企业审计委员会应根据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责任问责制度,经常对信用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等等有关机构就信用风险控制业绩进行考核,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受的业务坏账,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本公司,都要保留问责其责任的权利。

【参考文献】

篇2

“信用风险管理”能消除“赊销风险”

企业信用管理对企业赊销风险防范无疑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本旨不在于消除风险,因为那样只会把获得回报的机会浪费掉。应收坏账率为零的企业,并不见得是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如果我们能够预先建立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则风险就能成为一个有益的因素。风险管理所需要做的应该是对风险进行管理,主动选择那些能带来收益的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事情”

企业建立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应该负责公司信用管理的日常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仅靠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员工就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它是公司的重要战略之一,首先需要的是公司高层的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要不然,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其次,它需要公司各业务部门,特别是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商务部门、法务部门等配合,因为赊销风险贯彻于整个销售过程之中。

“信用管理专员等同于应收会计”

很多企业,在没有设立专门的应收管理部门和有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公司成立信用管理部门后,他们仍然把信用管理专员的工作当成应收会计来看,或者有些信用管理专员即使从会计岗位转为专门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后,还是按以前应收会计的岗位职责来要求自己。应收会计偏重于核算,虽然在一些企业也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和分析,而信用管理专员则需要对企业赊销管理各个环节的风险点进行管理,从客户开发、合同签署、到信用申请、额度评审、订单管理、货物的发送、风险转移直到后期的应收管理和逾期催收,是一个全程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信用管理专员需要主动地进行跟踪和管理。

“企业只要没有坏账就行了,逾期一点没有多大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从风险管理来说,他们本身还是很重视,对客户的挑选和信用额度的发放也很严格,但对应收的管理特别是逾期后的处理就没那么严格;同时,他们从本身来说,还是不很重视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其实,逾期对企业的影响和坏账一样,同样很大。坏账直接表现的是对利润的影响,而应收的逾期对资金的使用和财务费用的影响则更直接。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每月有一个亿的应收平均逾期一个月,按年贷款利率6%计算,一年下来影响的财务费用就是600万元。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认为应收帐款逾期比坏账更可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风险管理工作,也是企业运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

“信用等于诚信”

篇3

【关键词】企业;信用风险;问题;对策;研究

1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1 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缺少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系统,使企业很难收集到有机联系起来的客户信息。另外,企业对原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有效评价,这样也使原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为新环境下调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所依据的信息,在有效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很难达到系统化管理。

1.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的综合素质不完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所要设计的管理环节要求其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起步晚、发展不完善,致使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过低,其企业较强的业务骨干多集中于企业的对外营销等相关部门,信用管理人员大都综合素质过低,不具备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所要求的相应素质,其制定的相关信用政策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3 企业缺乏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用销售策略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负责,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一般由销售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销售部门片面为了实现其销售业绩的上升,没有从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去实施销售策略,偏向过于宽松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结果是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信用成本和较高的信用风险。

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信用风险管理尚未全面展开。许多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但面对较大客户时,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忽视之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现阶段部分企业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在对新客户发生业务时,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

2.2 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可能会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

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减少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结算中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可能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务往来的潜在缩水,以及出现收益损失。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信用风险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为扩大销售、追求眼前利润,通常将信用风险的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顾客限于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求而愿意赊购,进行赊购有利于购货方利用销货方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可以扩大销货方眼前利润的范围。其次,购货方保留一定时间的支付期限以检验商品和复核单据,可以进一步减轻发现商品数量、规格、品质和计算误差而带来销售折让乃至销售退回的相关手续,避免销货方进行入账利润的调整。对于销售企业来讲,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定投入不仅会增加企业制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而且会增加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都不利于利润的增加。相反,赊销会使得存货减少,进而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修饰了企业的财务指标。

2.3 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但结构不完善,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致使许多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不健全。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的职责。

3 改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各种因素变幻莫测,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信用政策,进而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让这些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首先,企业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大多分散在财务或销售部门,因而缺少明确的信用管理目标和职能界定。为了强化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并协调财务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信用管理部门应由独立的信用经理负责,同时企业还应设立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信用监控委员会,负责领导和考核信用经理。此外,企业还应相应制定信用监控委员会、信用经理和信用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收集客户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和交易记录。定期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估和决策,以有效处理拖欠账款。

3.2 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运营机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在信息披露实践中,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制定出了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的相关平台和系列法规制度,但我国“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资信运营机制并予以坚定不移的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还可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满足市场的企业内部资信评估运营机制,使企业通过内部信用评估提供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全面信息支持,对降低未来预期信用风险具有保障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系统地建立客户考核档案,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达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

3.3 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责任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中各职责人员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要承担出现相关问题的责任,那么,他就会谨慎对待每一项企业业务中产生信用风险潜在因素的具体措施。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节日益增多、业务纷繁,每位业务人的工作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对不同职责岗位进行授权和分权,规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力与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职责范围内,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经济业务,进而明确岗位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对供应商、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不同角度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根据考察结果向信用部经理汇报情况,再由信用风险管理部经理、财务部门经理、销售部门经理、总经理讨论后确定给予各供应商及客户的货款信用数量,这样就能控制销售中出现的大量坏账现象,减少风险。

3.4 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中小企业当前存在的信用风险

1.经营过程当中产生的信用风险

当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因为缺乏足够的商业信用,造成了企业产生巨大经营风险。当今社会是商品的社会,所以,商业信用的目的就是扩大销售规模,提升成交量,努力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没有给客户授信或者授信比例很低,那么企业的规模将很难得到扩大。

2.在融资过程当中产生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的过程当中,因为有着很高的信用风险,造成了企业面临巨大的融资风险。根据权威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给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仅占到中、大型企业的不足百分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部分中小型企业还款能力低,信用风险高;二是因为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良好的融资信用意识,不重视守信还贷,导致银行房贷产生的成本同银行收益不对等,最终使商业银行不愿意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3.因信用缺失造成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而产生的风险

(1)因缺少必要的信用管理人员,很难在销售规模扩大和风险把控两者之间维持必要的平衡。中小型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经理负责人来进行企业信用的管理工作。很多中小型企业甚至完全缺失信用管理工作,完全依靠企业中管理者自己的意愿来对客户进行授信。

(2)没有必要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很多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准确的辨别。很多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规范的客户信用档案,没有形成必要的规范要求对客户信用品质进行调查。此外,缺乏对客户商业信誉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对客户自身的信用品质同样没有进行实地的考察,没有针对客户形成完善的信用调查制度以及档案更新体系。

二、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1.完善外部制度

(1)建立起科学、完备的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与各级行政单位相连合,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完善现在呈现分散状态的年检报告、工商登记情况、产品质量抽检调查、银行债务清欠情况、签订合同的履行等多项内容,建立成各方共享公用的信用网络。

(2)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所谓信用担保是当前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风转移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同样是当前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的非常重要的手段。针对当前中小型企业进行的信用担保,需要推动其担保范围的扩大,并增加担保的种类,延长担保的时间。

(3)建立起企业信用奖惩制度。政府应该协调各级有关部门对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信用表现良好的中小型企业给予贷款、上市、债券发行、利息补贴、信用担保、产业支持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对于失信的中小企业,应该把其列入黑名单,规定其在规定的时限内修复其失信的不良记录。通过行政、法律与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制度

(1)提高企业经营者自身的信用意识,使其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着与经营者一般为同一人,因此经营者自身的信用状况能够对企业整体的信用状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必须努力提升企业经营者自身的信用意识,建立其他们的守信理念。在这一方面,除去企业经营者应该努力学习信用理论知识,政府职能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学习,使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理念得到切实提高。培育起企业专门的信用管理人才能够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发挥重大作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是通过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因此家庭成员构成了企业管理的中高层,尤其是财务部门基本上由家庭成员掌控,但是因为家族企业缺乏必要的内部财务控制措施与完善制度,缺少一定的信用管理经验。因此,中小企企业应该从企业设立着手,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专业信用人才,建立起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集中管理财务与销售中发生的信用关系。

(2)培养企业信用专业人才,建立信用管理部门。

总结

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信用风险,主要是企业因缺少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而造成的,集中表现为经营信用风险、应收款出现坏账导致的信用风险以及融资信用风险。为了达到提升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一是政府要提高重视,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立法体系,争取给中小企业创建起完善的外部信用大环境;二是要推进中小企业进行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以便有效开展信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参考文献:

[1]雷鸣.宜昌“三位一体”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构建方案和实施效果[J].武汉金融,2010(01).

篇5

(一)社会征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约外贸企业的发展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良好的国外企业信用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建设,而且外部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主要靠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交易记录来对其资信情况进行判断,这种渠道的信用信息基本不对私人开放。那么,在对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方面就更加参差不齐,因此外贸企业基本上是难以获取国外客户资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务;除此之外,我国外贸企业之间也存在壁垒。由于存在激烈的竞争,涉及国外客户的信息也基本上不予交流,很难及时共享到其他外贸企业被欺诈的信息,这就为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出现同时在我国十多个口岸进行诈骗的荒唐事件。

(二)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职机构

从大量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外贸企业因为内部没有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引发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体系。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但因公司管理层的不重视或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而未发挥实际作用。

(三)员工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资信调查对于任何外贸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实践证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可以规避很多交易风险。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决定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由于同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许多外贸企业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来独揽客户,从而忽略了资信调查工作,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交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贸易流程,因此,构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贯穿于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交易环节,实现对各个风险环节的全程控制。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出口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是要求企业在业务开始前加强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调查,事中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授信对象和授信金额进行实时管理,事后管理要求企业加强三项资产(应收、预付、存货)的监控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做到如上三步骤,基本就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

(二)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合理制定信用标准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给客户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首先是调查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评估东道国的风险因素,有效控制因国际因素原因带来的信用风险,这项工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是不太现实和经济的,企业规避此类风险还是以预防为主。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规模不大的外贸企业还是咨询专业机构的一些评价指标:比较权威的有欧洲货币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除咨询上述专业机构外,还应该委托他们对一些专项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做到真正了解东道国的风险所在,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其次是针对国外客户本身所采取的一些资信调查评估,从不同渠道了解国外客户的资信状况,加强信用风险档案管理。企业可选择通过传媒、网络等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也可通过国内的一些银行或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并做出准确判断,以此来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外客户资信状况,对不同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等问题进行差异化管理,最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对信用管理要做到时时跟踪,对于超过额度的客户,未进行新的评估审定前,对超出部分坚决不予赊销。

(三)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

1.加强征信管理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是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和评估)。政府和中央银行应主导建立征信系统,此系统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服务。

2.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信用体系必须要求信用信息市场化。目前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首先是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结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和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

3.快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应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出口信保业务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四)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当前社会经济得到明显增长,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际业务办理期间也存在较多风险问题。调查分析发现,小微企业运行期间欠缺运营资金,且管理方式不适应企业发展模式,经营时很容易出现资金供应链中断问题,无法获得足够的信用资金,由此应尽快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信用风险问题,保证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金融与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深圳金融机构最早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在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基础上,降低融资成本。相较传统的融资方式,金融业务支持模式更多被应用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即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小微企业属于主体结构,融资业务的开展应遵循供应链业务方向,并完成拓展。除此之外,在小微企业融资期间,需要将供应链融资方式当作补偿型的融资方式,在供应链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评估主体信用,以此明确融资资格与信贷资格,做好资金的运转工作。

(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在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每项业务均面临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合同双方在履约期间并未严格遵循制定的相关规定,出现违约行为,以致严重侵害了双方的经济效益。信用风险可以被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其中在广义层面主要指的是交易双方没有根据合同条款兑现合约,交易主体严重违反合约内容,从而出现经营风险问题。比如交易主体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订单,且生产的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等。而在狭义层面,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金融业务履行期间出现的借贷风险,贷款方与融资方受各种因素影响,没有定期及时偿还贷款,严重侵害了融资方的经济效益。而在本次研究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狭义层面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及原因

(一)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背景下,小微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信用水准,供应链主体与自身信用可以被有效融合,融资条件较为完善。因此在供应链金融运营现状下,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信用风险,且供应链信用的评估对象主要为主体企业,在供应链运行系统中,其他小微企业应充分分析主体企业自身的经营现状与信用条件,将内部控制融资应用至交易环节,充分避免融资环节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降低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条件下发生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原因首先是主体企业缺乏信用资信。在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下,主要的信贷评估对象为主体企业,融资方将资金信贷提供至企业,业务的主要支撑点是主体企业,融资期间应充分重视主体企业的信用资质。供应链金融运转情况下,主体企业应向融资方无偿提供更多的信用资金,为供应链的企业提供更多物料,并在合约约定期限内,主体企业按时偿还小微企业的款项。当主体企业缺乏信用资质时,会严重缺乏运行资金,增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由此看出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下,主体企业的信用资质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市场运行模式。其次,供应链自身的发展态势较弱,在融资业务开展期间,融资方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明确供应链中的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实际的产业状态,包括收入与支出情况,市场运转是否顺利等方面。对此,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与自身的经营完善程度决定着实际效益,企业应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明确发展方向。二是确定供应链模式下市场未来的发展情况。融资方需要面对“供应链模式是否存在可观的未来”的经营风险,当供应链发展处于劣势状态时,各个企业的发展均会受到一定影响,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则会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甚至还会威胁小微企业的资信。再次,供应链内部信息并不对称,供应链建立的主要目的便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降低融资成本。但小微企业没有充分披露相关经营信息,甚至存在故意隐瞒情况,以致供应链中进入实力不强且信用等级不达标的企业,增大了运营风险,甚至还会阻碍其他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循环作用。同时,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链上的其他企业会将资产担保提供至小微企业,并定期进行监督与跟踪。但受空间与时间因素的影响,供应链信息很容易扰,以致融资方无法准确把握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信息获得并不及时,增大了信用风险。最后,小微企业处于劣势地位,供应链融资期间,融资方需要全面考察小微企业的市场运作情况、欠款偿还能力以及信用档案等资料。由此,融资方与小微企业是否可以顺利实现信贷的关键在于,小微企业具备良好的信用资质与资金偿还能力。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整个链条的主要着力点为主体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融资方更为看重其信贷资质,可以保证资金流的顺利运转,竞争实力较强。但这也会导致小微企业处于劣势地位,增大了自身与主体企业的差距,降低了信用等级,甚至还会对此后的资金信贷工作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三、供应链金融条件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明确市场准入标准为了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融资机构应深入分析自身的风险因素,明确经营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市场准入体系。在实际构建期间,首先,应严格审核小微企业的资质,评定星级等级,构建合理的市场准入资格,以满足金融机构的信贷等级条件;其次,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应保持密切联系,发挥主体企业功能,形成对其他企业的引导,强化管理力度;最后,主体企业应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与偿债能力,无不良记录。供应链的核心力量便是主体企业,这也是制度的执行与制定者,可以在供应链中承担融资担保的作用。因此,相关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主体企业的资产状况,在连续交易的基础上,有效防范质押物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慎重选择市场需求量小、价格变动大的产品,在货物验收时及时核实小微企业的货物合法所有权,根据质押物特点客观评价其价值。

(二)创新现金流管理方式融资机构内部应加大对现金流的管控力度,与信贷企业签订融资协议,其间除了应严格审查主体企业偿还信贷能力,还应了解小微企业的资信信息,在强化现金流管理力度的基础上,明确金融机构的资金动态,明确了解放贷的内部资金额度与具体流向;一方面,为了详细了解资金现状,掌握资金的实际动态,融资机构应建立科学可行的档案信息系统,在获取企业授权后,对资金进行动态管理,保证监督效果,确保企业可以如期偿还贷款。另一方面,融资机构应做好财务预期分析工作,建立财务报表,确保信贷企业的偿还资金与放贷资金保持在预期范围内,整体评价信贷企业的综合资质情况,最大程度降低信用风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利用金融科技实现线上业务经营为了保证供应链上主体企业、仓储物流以及上下游企业的有效对接,商业银行应有效引入金融科技,保证供、产、销的顺利运营,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在获取数据资源后还应进行整合处理,在分类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管理。为了将供应链金融融入日常风险管理中,企业应进一步简化运作流程,降低融资成本,保证规模效应的实现。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现还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在供应链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挖掘整合期间引入互联网平台,充分协调买卖双方工作,实现信息功效,在保证供应链风险监控水准的基础上,做到识别预警,整体性提高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

(四)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当前商业银行业务逐渐倾向于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应设计不同的产品,并外包非核心业务。一是实现资产证券化。为了转移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将授信支持资产与金融业务中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保证公开销售发行证券。二是购买衍生产品。为了对冲供应链金融中的商品风险,商业银行应购买商品期权,买入看跌期权,避免因价格变动导致信用风险。三是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为了避免货物在库或在途期间出现意外问题,商业银行应要求企业购买抵押物的保险,且得到转让后的保单赔偿受益权。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保险公司承担风险,可以充分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四是外包非核心业务。为了保留自身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公司的合作力度,借助物流公司的运输、仓储以及监督作用,实时监控货物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也可以加强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力度,保证网上办理贷款,建立信息高效流通的交流平台,在简化贷款流程的基础上,全面控制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强化贷后风险管理融资方应多方面考虑信贷问题,全面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在达成融资协议后,金融机构应积极采用贷后风险管理措施,远程监控信贷企业的经营情况。贷后风险管理主要做好后续的跟踪工作,包括产品物流、企业质押物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实际运行期间,金融机构应与信贷企业建立合理的合同,并在条约中明确贷后权利情况,促使企业积极向融资机构反映自身的实际经营问题,且融资机构也应及时跟踪调查,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密切关注质押物价格与预警价格的关系,构建完善可行的产品市场与价格信息整理系统,当质押物价格低于预警价格时,信贷企业应适当增加质押物。除此之外,为了实时掌握企业产品动向,融资机构还应积极参与物流监管工作。

篇7

本文首先从金融衍生产品的含义入手,逐步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者,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 信用风险管理 运用

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原生产品相对的概念,其价值依赖于某种原生金融产品的价值。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衍生产品定义是:“广义而言,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协议,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在2007版《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文本》中,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定于如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一对一方式达成的、按照交易双方的具体要求拟定交易条款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包括但不限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债券衍生产品交易、汇率衍生产品交易和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一般来说,金融衍生产品通常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其他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也是通过这四类基础衍生产品组合构建而成。无论是远期、期货、期权还是互换市场,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发展都十分迅速,交易规模巨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产品可以吸引到许多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参与其中,市场流动性好,交易者很容易找到对手方。

通常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者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和套利者。

一、套期保值者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例如出口商可以通过外汇远期交易,将未来收到的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汇率锁定在一个固定水平,提前锁定未来的现金流,实现了对未来汇率波动风险的规避。需要说明的是,套期保值者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结果,不一定比未套期保值的结果要好。如上述出口商的例子,如果本国货币未来大幅贬值,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换到更多的本国货币,那么提前套期保值的结果,可能是带来损失,出口商兑换了比当时市场汇率更少的本国货币。

二、投机者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双方,必然是对外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有着不同的看法或风险容忍程度,这就必然有一些投机者希望进入衍生产品市场赌一赌标的资产价格未来的走势。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得它的投机功能远远大于传统金融产品,相等的投资金额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放大的标的资产数量比传统金融产品巨大得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初以规避风险为目的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却往往和高风险和巨大的破坏性联系在一起,被公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巴林银行的破产,就是交易员大量投机日经225指数期货,结果发生巨额亏损而导致的。

三、套利者利用不同的市场中出现的价格偏差,获得无风险或低风险收益

例如当某一标的资产的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关系偏离理论值的时候,套利机会就产生了。正式由于许许多多套利者的存在,多数金融市场上的报价中存在的套利机会非常少。套利者的存在也起到了价格发现的作用。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给欧元和欧洲经济发展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步履蹒跚,新兴市场经济受欧美经济低迷拖累,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给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硕大压力,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自身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用风险。为适应和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信用衍生产品异军突起。通过信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以更低的成本将信用风险向外转嫁,从而规避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中最简单、最常见的是信用违约互换(CDS)。CDS的合约方包括信用保护买者和卖者。保护买者向卖者支付一定保费,通常按年支付,按基点计算。该合约还涉及一个第三方,就是债务产品发行人。第三方的信用等级决定了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价值和收益。如果在信用违约互换合约期内,第三方出现了一次或多次信用事件,则CDS的卖方会向买方赔偿由于信用事件造成的损失,如CDS卖方以面值买入债务产品,之后CDS买方不用再支付费用。假设某企业经理担心企业持有的其他企业发行的债券到期无法正常还本付息,则可以与金融机构签订CDS合约,买入CDS并每年支付固定金额的保费,一旦债券发行者真的出现信用违约事件,作为CDS卖方的金融机构将以面值从该企业手中买入其持有的债券,或支付给CDS买方净损失金额的赔偿金。常见的信用事件有:破产、无力支付、债务违约、债务加速和重组。2010年,在中国交易商协会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版的CDS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诞生了,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本质上都属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随着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逐步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会出现更多的信用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市场上的出现无疑为企业货币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将更多地涉足于国际金融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金融衍生产品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合理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保障和收益。然而金融衍生产品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只有正确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并从制度、组织等各个方面做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管理,才能有效利用其功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企业,应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学习,坚持以风险控制为首要目的。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作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是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争取做到所有已认定的风险必须尽可能地转移给最适合承担该风险的对手方。不要盲目地为了获得高收益而进行投机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善于使用它的企业将受益匪浅,而滥用它的结果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John C.Hull.《期货期权入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迈克尔·德宾.《金融衍生品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李心愉.《企业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4]斯蒂芬,A·罗斯,杰弗利,F·杰夫,伦道夫,W·维斯特菲尔德.《企业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版.

[5]简婷.《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李晓岚.《金融衍生产品的应用及风险管理》.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篇8

一、出口信用风险的一般性定义

信用风险是出口合同双方中进口商毁约合同造成产品不能出口或者由于进口商破产、财政状况恶化,不能支付出口合同上本应支付的货款,或者延迟货款的交付日期,又或者由于疏忽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即:出口商不能收回货款的一种风险。Thomas E. Krayenbuhl把信用风险定义为由于进口商不能履行支付义务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Dick Briggs and Burt Edwards则认为信用风险是进口方由于支付状况不佳和产品价格急剧下降,有意的不支付货款而引起的。

二、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定义及目的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以使经济损失最小化,谋求经济成果为目的,针对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的诸多风险隐患所进行的体制性的决策过程。

R.I. Mehr & B.A.Hedges认为风险管理是为了有效的控制潜在的风险和谋求企业整体目标为目的的。Greene & Serbein认为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用最少的费用来达到风险最小化,从而保全企业的收益和财产。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对于风险管理方法,学者们做了很多种分类,具体分类如下:

Atkinson把风险管理方法分类为移除(elimination),承担(assumption), 转移(transfer)。Morris(2005)把风险管理方法分成,规避(avoidance),预防(prevention),保留(assumption)。Mehr & Hedges则分为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风险减少(risk reduction)和保险的利用(use of insurance)。Head则把风险管理的方法分为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筹资(risk financing)。

如上所述为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所产生的出口信用风险。本文将详述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

1.风险控制方法(risk control)

风险控制主要是在风险产生之前,通过预防措施,以使企业的经济损失最小化的一种 事前管理办法。因此,风险控制是以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产生后,作为除融资以外的方式来缓冲风险为目标的。风险控制方式中,最能对信用风险起到积极作用的风险规避和损失控制。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发生风险的概率被判断为很高的情况下,不去承担产生的损失,而是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来回避风险源。

具钟淳,朴光瑞认为风险规避管理方式虽然是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最积极的方法之一,但是当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被判断为很大时,出口商可能不会与进口商签订任何合同。这样的情况下,出口商就会丢失出口的机会。如果因为信用风险的原因而放弃贸易合同的签订,也可能会给其它海外当地市场的合同签订带来不好的影响,从而会导致产生潜在的损失。因此,规避虽然是最简单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但也具有其一定的缺点。

(2)损失控制

Mark Greene and Serbin认为损失控制的目的是减少产生风险的概率,从而降低损失频率或者减轻损失的严重程 度。一般损失控制活动是通过消除损失源,减轻风险态势,损失最小化和补救活动一系列概念达成的。

2.风险筹资

风险筹资是损失发生后,对损失进行财务性的补偿,从而使企业内的资金流动正常,缓冲风险冲击的一种方式。

郑鸿珠认为信用风险筹资,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管理方式。也是损失发生后的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事后活动。这种方式与信用风险控制在相互对应的同时,在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上,两种方式应相互补充灵活运用。信用风险保留(retention),信用风险转嫁和非保险转嫁都是信用风险筹资的方式。

对以上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式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的描述进行详细整理如下表:

四、结论

篇9

论文关键词:赊销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模型

 

一、概述

赊销[1]是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以一定信用为基础,通过协议的形式,由卖方向买方提供一定期限内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赊销在我国自古有之,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赊销,发展至今,我国信用经济水平相比之下仍然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企业平均赊销比例只有20%,但企业平均坏账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赊销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选择理性赊销,应该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信用管理与控制体系,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不能只寄希望于客户,而更应该从自身管理环节着手,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引入“信

二、现在我国赊销管

赊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以企业为主体风险管理模型,其原因

外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指的是企业以外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以及行业总体状况的影响和客户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

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是赊销风险产生的基础因素,属于企业可以自身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固守传统

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担负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迫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企业信用管

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赊销管理的理解就是“清欠”,一旦大量应收账款逾期甚至造成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时候,就会成立一个清欠小组,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清收,同时全面停止赊销,这些并不是企业决策的主要内容,这只是一种战术手段,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对赊销的理性管理,企业缺乏理性管理具

基于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了对

1)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包括: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销售

2)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再造,改变

3)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要涉及到技术或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

根据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下面将重

三、赊销信用风

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 1 赊销信用管

风险管理的前提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首先要掌握本行业的各种环境信息风险管理模型,制定信用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包括赊销管理政策和应收账款管理政策。赊销政策是将客户划分等级,不同的等

筛选客户是赊销前的客户管理,属于事前管理阶段,对于风险的防范具有很大影响。具体的操作包括:收集客户

收集客户信息:买方市场形成后,由于客户资源有限,企业销售已经转变为一种竞争性的销售,赊销方式普遍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了解客户、合作伙

评估客户的信用,决定给予客户怎么样的信用额度和结算方式,是企业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信用评估是建立在经验

客户的防范与维护是属于信用管理的事中管理阶段,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赊销风险的高低。具体的操作包括:监控客

应收账款管理是信用管理的事后管理操作,根据客户最新的信用状况,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包括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操作龙源期刊。只要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就有可能出现逾期应收账款。企

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评估是信管部门对本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进行评

四、企业赊销信用风险

由上面提出的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我们可以分析出,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

图2 风险管理模

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风险评估,根据客户的信息对赊销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是我们从事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而我们事中和事后管理中

五、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赊销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的制定风险管理模型,客户的筛选,客户的监控与维护,应收账款管理和信用管理水平评估等五个方面,并分析了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认为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br> 都需要以客户的风险评价的指标来进行管理,所以风险评估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型结构

由风险评估模型,风险预警模型,风险决策分析模型等组成。其关系如下图2所示:

管理模型结构

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行调整。

业必须认真分析每笔应收账款逾期的原因,找到最佳处理对策,并马上实施追收。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账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账。

户还款信息及其它信息变化,根据变化的信息对客户信用风险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客户实施不同的处理措施。

基础上的,很难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科学的信用评估应该建立在经验和对信用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伴和竞争对手的信用状况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扩大交易、提高利润、减少损失尤为重要。信息收集已经成为信用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信息,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客户,并且授予客户赊销额度等其它信用标准。

级授予不同的信用标准,包括客户赊销的最大金额,还款期限等方面;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是根据客户还款情况,对于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风险管理模型,比如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

理流程

图如下图1所示。

。包括:逾期账款追收、坏账处理以及客户信用重审。

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转移。包括:应收账款监控和信用风险合理转移。

的分析和决策。包括: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客户资信状况评估和信用销售政策(授信)决策。

up>[7]:

险流程

点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分析。

或方法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支持龙源期刊。

企业赊销管理混乱的现状。

部门、财务部门和决策层),并且理清管理组织内各要素间关系。

于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 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2) 仅以企业规模来判断企业信用好坏;3) 对客户信用额度没有限制;4) 不太注意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分析;5) 对应收账款缺乏严格的跟踪管理;6) 对逾期应收账款的催讨力度不够;7) 忽视老客户的信用管理。

理人员还要参加销售合同的起草和评审订单。某些时候,企业信用管理也被人狭义地称为赊销管理。赊销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自身可控的因素进行管理,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来规避企业可能会遇到的信用风险。

观念;缺少客户信息, 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

的影响;社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相关法律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客户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等客户自身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理出现的问题

用管理”理念,从控制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赊销程序,以增强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企业呆坏账损失,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求得最佳平衡和实现盈利最大化。

率高及5%一10%,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导致有人戏言到:不赊欠等死,赊欠了找死。这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企业界在对待赊销时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通过先交货后付款的方式,企业扩展了客户范围,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有效需求和销售额,进而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利润。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李宝庆,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金融研究,2002.3,32-35.

[3]Manuel Ammann著,杨玉明译.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谭永智.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林均跃,谢旭.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上,下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8

[6]安贺新,信用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宏程,赊销与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The Committee 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Management Framework[M].Draft, July 2003.

篇10

关键词:信用 风险 控制

一、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企业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的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2014年,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74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拖欠引发企业信用缺失的调查显示,在企业的应收账款7887亿元中,属于拖欠的应收账款约有5500亿元,占70%左右,账龄在3年以上,事实上难以收回的约占24%。另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亿万元,但合同的履约率低。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企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大体是这样的:企业均设有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来对信用销售进行管理,其后果一是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因而对企业信用风险形成“滞后”管理;二是由于销售目标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不一致和两者职能上的不同,同时在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下,若由销售部门承担信用风险的职责,反而会在销售报酬的激励机制下形成更大的风险;三是由于财务人员不了解客户的背景和交易情况以及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由财务部门控制信用销售和信用风险,会造成财务与销售两部门的激烈冲突。

二、企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

现在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为了保持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维持或者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采取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在其背后却是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应收账款急速膨胀,收账费用、销售费用不断增加,呆账坏账数量上升,企业利润质量下降,形成“白条利润”,造成财务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急功近利,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的急速增长,偏离最终利润和合理的现金净流量等企业最主要的财务目标。

(二)观念陈旧,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企业的领导者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客户的信用管理,在不详细了解客户信用和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匆忙做出交易决策,以致造成以后账款的回收工作相当艰难。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现有的企业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共同或者其中之一来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却经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四)社会信用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有的法律对契约关系的维护不够,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在执法上存在行政干预的问题,许多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法院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颇大,在司法中存在随意性与非公正性,甚至存在有意偏袒企业、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应的惩罚机制与制约机制,造成在法院判决执行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才能完成。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企业应建立一个信用管理部门,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制约机制。应将信用管理的职责在信用、销售、财务、采购等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配合。

(二)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企业可通过客户、工商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各种合法有效的渠道收集客户的信用信息。

(三)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建立健全信用审批流程与标准。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还应建立一套以信用额度为中心的交易审批制度,真正落实企业的风险管理责任,以防止个别部门或人员利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谋取私利。

(四)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估是为了加强信用控制,并为客户分类提供依据。信用等级的评估,以客户的信用履约记录和还款能力为核心,进行量化的评定。客户信用等级每季度根据客户上一季度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定一次。

参考文献:

[1]徐志,麻智辉.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及其控制[J].企业经济,2015(12).

[2]韩莉.浅谈企业信用政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3).

[3]文学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篇11

(一)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从大量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外贸企业因为内部没有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引发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体系。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但因公司管理层的不重视或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而未发挥实际作用。

(二)员工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资信调查对于任何外贸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实践证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可以规避很多交易风险。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决定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由于同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许多外贸企业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来独揽客户,从而忽略了资信调查工作,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交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贸易流程,因此,构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贯穿于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交易环节,实现对各个风险环节的全程控制。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出口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是要求企业在业务开始前加强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调查,事中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授信对象和授信金额进行实时管理,事后管理要求企业加强三项资产(应收、预付、存货)的监控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做到如上三步骤,基本就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

(二)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合理制定信用标准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给客户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首先是调查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评估东道国的风险因素,有效控制因国际因素原因带来的信用风险,这项工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是不太现实和经济的,企业规避此类风险还是以预防为主。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规模不大的外贸企业还是咨询专业机构的一些评价指标:比较权威的有欧洲货币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除咨询上述专业机构外,还应该委托他们对一些专项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做到真正了解东道国的风险所在,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其次是针对国外客户本身所采取的一些资信调查评估,从不同渠道了解国外客户的资信状况,加强信用风险档案管理。企业可选择通过传媒、网络等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也可通过国内的一些银行或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并做出准确判断,以此来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外客户资信状况,对不同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等问题进行差异化管理,最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对信用管理要做到时时跟踪,对于超过额度的客户,未进行新的评估审定前,对超出部分坚决不予赊销。

(三)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1.加强征信管理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是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和评估)。政府和中央银行应主导建立征信系统,此系统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服务。2.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信用体系必须要求信用信息市场化。目前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首先是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结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和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3.快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应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出口信保业务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四)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健康发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海外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断恶化。对于出口业务,通过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降低因信用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以某外贸企业为例,2008~2013年,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60余万美元,但因国外客户的商业风险或质量索赔风险而取得信保公司的赔付额达300万美元,有效地降低了因金融危机而发生的经济损失,为该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篇12

关键词:信用风险;经济社会;国民信用;信用危机

信用风险管理这个名词,在现在社会出现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频繁,那么什么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具体解决哪些方面问题的,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信用风险是什么,网上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字面上来看,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银行以及可以发放证券的借贷公司等,但是我们这里说的信用风险,也包括在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问题和当今国民生活反映出来的种种信用风险问题。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信用问题已经不仅针对于某些特定的行业和企业了,随着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深,信用风险问题已经日渐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我们通常认为,信用,是两个人,两家公司建立交往和交易关系的基础,而企业之间签订契约就是一种信用承诺。所以,通俗的来说,信用风险,就是企业因为其他与自己有合作的企业不履行合同而导致自身利益亏损的一种风险。而现在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已经越来越严重。顾名思义,信用风险管理,就是针对这些信用风险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从而保证自身利益的风险管理方式。

商业银行或者信贷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有几种被人所熟知的方法,包括建立完善客户信用评级、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对客户整体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建立完善授信决策机制等等,这些可以通过商业领导者的学习和转化以适应公司和企业的状况以改善企业信用风险问题,但是这些方式方法大部分都是跳过信用风险与生俱来特点的,在商业银行与信贷公司可能有着种种方式来进行和实施,规避风险,但是在企业的实施上可能就有巨大的困难,举个例子来说,银行建立完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本就是银行应该建立的,但是信用风险具有包括“信用悖论”在内的众多问题和特点,企业不可能像银行有着众多的散户支持,如果实施这些,企业势必会损失大量的客户,这与企业本身赢取利润的初衷相悖。如何具体实施,改进,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入手。

国家是企业存在和建立的基础,人则是构成经济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从根本上入手研究,就是研究人的信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出版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商业模式中商人之间进行交易的场景,许多人误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商业战争充满着欺骗与不信任,这间接地影响了国民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对于商业公司的认识也不再是原来的只听过没见过,但是这种认识很多是不全面的,而且伴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国家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深,见到了越来越的大企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用问题,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民对于企业信用和信用的认知。

从开始的广告欺诈,到后来三聚氰胺,再到现在的地沟油,假烟假酒问题,甚至医药领域也出现假疫苗现象,人们对于商业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人与人之前的诚信也逐渐的出现缺失,之后的种种商业欺诈行为不一而足,者逐渐导致社会诚信缺失,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的诚信问题,这影响的也是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有学者和网友在网络上发出:“中国的商业欺诈的烈度和广度已是世界之最”的说法。

经济社会与我们国民的思想道德是相互影响的,诚然,商战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但是这并不是不遵守信用的理由。像当今的商业模式大部分是采用签订合同来确定之间交易与借贷关系的,如果违反签订的契约,所违背的不只是道德层面上的信用问题,也是法律问题。现在公司之间进行交易签署合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社会中的信用问题,减少了企业中的信用风险问题,那么国家和政府是否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和管制经济社会中的信用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信用风险问题的发生和危害。

当然,本文并不是说社会信用意识缺失,全部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而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或者说,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并不只是哪一方面发展的偏差导致了社会环境中信用意识缺失的问题,我们也需要联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思考如何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分割方法把一个影响一个自然人诚信问题的原因分割成“思想”、“经济”、“文化”、“政治”等几个方面并分析如何解决。

从思想方面来说,每个人天生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天性如此,无法改变,当人们认识到一件事通过不诚信行为可以减少自己的损失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通过使用不诚信行为来减少损失。从这点来看,不诚信行为在当今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下,是无法根除的,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人,有好有坏,但是我相信大部分都是后天影响的,每个人的天性应该都是好的,都是诚信的,只是后天接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事情导致个人的不诚信行为的出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诚信教育,通过社会媒体和网络等平台,传播诚信的重要性。

经济方面,经济上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逐渐引导企业之间树立诚信交易的机制和体系,对于国家的大中小各类企业,国家应该分层树立保护和引导机制,在企业因商业操作等问题导致亏损时进行帮助,扼杀通过欺诈手段来提升利润,减少亏损的思想苗头。

在文化方面上,建立和完善诚信思想体系,建立“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教育,不仅要宣扬传统文化上的自觉自省,也要建立监督机制,从文化层面逐渐影响每一个商业社会从业者,影响每一个公民。

在政治方面,如上文提到的出台法律文案,通过政治手段来帮助思想、经济和文化层面的方法实施。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政治手段才有强制力,真正约束人民的行为。在上面提到的经济层面的方法中,如果没有相关法律的维护,那可能在建立企业诚信机制的路上就会步履维艰。之所以最后提到政治,也是如此,在我国,只有把政治力量作为解决社会中的信用问题的保障,才能真正在建立完善社会诚信机制上事半功倍。

可能我在本文中所说的观点有点夸大,但是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这一方面确实反映出来了我们国家国民当今存在的信用问题。当今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信用风险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这不只是经济社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思想道德领域所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注重思想道德的建设,试想,如果国民的思想道德到达一个很高的层面,那么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是不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减小。

济生活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建立了诚信意识,那么在经济社会中的“信用风险”问题的出现就会大幅度减小。如果我们每个人即组成经济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能保证信用,那么整个经济环境也会不断被优化。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就是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风险问题。(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晓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 何平.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4.

篇13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篇14

(一)信用销售过于集中,导致信用风险增大 中小企业的大客户集中,且大客户的赊销额比重大,一旦其信用不佳,无法按时付款,就会导致企业周转困难,从而引发经营危机。国有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比较普遍。其中,要求中小企业先付货且双方不签订合同的超过50%,不按合同付款的占合同总额的67%,最长年限超过了5年。“比例高、数量大、时间长”是中小企业对国有大型企业拖欠账款情况的形象总结。该问题的长期积累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和健康发展,并且进一步导致了企业间环环拖欠,使处于债务链中的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有口难言。

(二)信用机制不完善导致信用销售质量不高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门设置信用管理机构或信用管理人员,对信用销售没有进行规范有效的管理,只重视欠款的追讨,而不重视信用销售前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缺乏对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机制,导致欠款难以收回或收账成本增高,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增大,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三)筹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信用销售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产品单一且缺乏竞争力,其主要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资金短缺的压力会使企业在进行信用销售时采用对所有的客户均采用从紧的销售政策,从而可能流失部分信用较好但资金回笼较慢,要求取得较为宽松销售政策的客户如零售业的客户。

二、中小企业信用销售带来的风险

(一)增加中小企业总成本的风险 企业信用销售发生的应收账款何时能够变现,在实际工作中十分复杂,客户往往有意无意地无限拖延。而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持续的时间越长,收账费用就越高,坏账风险也就越大,这样就会使企业产生额外的成本。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大体上包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是指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而耗费的开支,如对客户的信用调查费用,收账费用、坏账损失等等;机会成本是指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所丧失的其他投入,即企业资金如果不被应收账款占用,就可用于其他投资而取得相应的收益,或归还银行借款而减少的利息负担;短缺成本指的是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规模过低而没有赢得最大销售产生的损失。

(二)影响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增加财务风险与生产经营风险 企业的经营周期是指企业从取得商品或原料存货开始,到销售商品存货,并收回货款为止的时间。应收账款仅仅是将企业的商品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而应收账款的收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状况,使收回的时间和数额具有不确定性,无形中延长了应收账款的变现时间。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结算环节上,影响了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使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没有相应的资金流入的销售,可能导致财务风险。而企业为了维持再生产,需要用流动资金预先垫付购买材料、支付工资等款项,长此下去过多的货款不能按时收回,必然造成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在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

(三)中小企业经营成果失真,造成决策风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进行收入与费用的核算必须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并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确定经营成果。企业在信用销售方式下,以发出商品确认收入,在应收账款增加的同时产生利润,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但这种利润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是一种账面利润。因此,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很大的风险。

(四)加速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出,带来财务上的风险 信用销售虽然能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增加现金,相反,信用销售的结果会使企业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费用,如税金和盈利分配,这样就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信用销售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表现在:(1)支付商品销售费用。如广告费、包装费、运杂费、装御费等;(2)支付流转税,流转税是以企业的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的,信用销售虽然带来销售收入,但并未实际收到现金,企业却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3)支付所得税,大量的信用销售使企业形成巨额利润,而信用销售产生的利润并未以现金实现,但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所得税;(4)支付给投资者股利,企业的股利分配是按照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的,信用销售形成的账面利润,虽然没有现金流入,但企业必须以现金分给投资者股利。这更加剧了企业财务上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信用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具体如下:

(1)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诚信机制、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调状态,信用失范,形成一种信用危机。法津制度是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持和运行的保障,目前我国已涉及到信用的法律有《民法通则》、《担保法》、《票据法》、《刑法》等。但内容都比较零散,至今还没有公布实行一套完整规范企业信用行为的法律,而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的美国已经形成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等16项生效的信用管理法律。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企业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收益大。这样,使失信者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机制日益弱化,甚至由失信走向无信,整个信用机制陷入恶性循环。

(2)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基础薄弱。企业的自有财产是按照承诺偿还债务的信用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投资主体较为单一且产权不清晰,主要构成是单一业主制、合伙制企业和股份公司制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前两种企业特征: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人格化;不具有法人地位的中小企业,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制度决定了信用主体,企业制度有缺陷就难以培育可信赖的信用主体,管理有随意性就无诚信可言。而且,许多中小企业或多或少带有国有、集体成份,产权不清晰,经营者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使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膨胀,从而导致企业信用基础十分脆弱。

(3)市场环境恶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数量日益增加,市场已由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市场压力加大,客源日益减少,特别是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剧增,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认为能找到客户就算不错了,无力去考量客户的信用能力和偿债能力,这无形之中增加信用销售的风险。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造成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缺少流动资金,无力偿还其他企业的款项,形成了三角债,使企业间陷入了恶性循环,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环境。

(二)微观层面影响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技术、成本的某一方面不具备优势,失去了与其它企业抗衡的能力,导致其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而其生产能力却大于其生产份额,这样就产生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产品积压。为了解决产品积压问题,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得不做出了相应的让步,采取赊销的办法,使产品的应收账款从量上和时间上都增加了,随之企业应收账款多、回收困难、资金短缺等等问题就接踵而来。

(2)缺乏风险意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赊销经营中没有针对客户信用情况制定完备的赊销政策和有效的收账措施,仅仅为了提高销售额或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盲目赊销企业产品。在一些竞争激烈的业务上,有些企业更是为了揽到更多的业务而完全置客户信用于不顾,甚至为了达成交易而自愿为客户代垫运费。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企业领导不是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从表面上去改变结算方式,只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交易,以提高货款收回的保险系数,但这样一来,损害了信用好的客户的利益。久而久之,企业的市场份额日益减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危及了企业的生存。

(3)信用销售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还没有专设内部信用管理机构或信用专管人员,还是沿用过去的机构模式,将信用管理作为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的一项附属工作。认为赊销就是做好订货、发货、记账等事情。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财务人员大量采用现金结算,而销售人员为了扩大销售则要求最大限度的采用信用销售,内部信用管理往往有名无实;加之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对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控;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信用销售风险。

(4)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制度:在业务中缺少信用、信用风险控制的业务规程, 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管理,各部门之间在信用管理职责上分工不清楚, 缺少严格、规范的信用政策。一些企业领导平时往往只注重销售, 忽视信用管理工作, 甚至愿意在信用管理、信用调查这些最基本的管理费用上投入,当应收账款被拖欠后,悔之莫及。据东方国际保理中心统计:信用销售实施事前控制的,可以防止70%的拖欠风险; 信用销售实施事中控制的,可以避免35%的拖欠;信用销售实施后期控制的,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 对信用销售实施全面控制的,可以减少80%的呆账、坏账损失。 由此可见, 企业的信用管理对信用销售风险的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 本文试图构建中小企业信用销售动态管理模式(见图1)。这种信用销售管理是动态的、 循环的,对信用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把管理控制的措施分解到应收账款的各个环节中去,有力地控制信用销售的风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该模式力求在控制信用销售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少占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并节约开支,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目标是搜集客户动态信息、监控信用销售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对于售后出现问题的客户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降低风险损失,寻找优良客户并对其形成“循环管理”。企业信用人员应制定规范的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流程,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信用销售风险管理应该在不影响销售收入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投资成本。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点,使其在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方面与大企业有诸多不同。本文按照信用销售发生的时间顺序,将信用销售风险管理分为前期风险管理、中期风险管理、后期风险管理,并分别阐述中小企业如何对信用销售风险进行动态追踪管理。

信用销售前期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销售水平以及信用政策的确定、客户资信调查以及信用评价、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销售流程等,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力争有效地防范信用销售可能带来的风险。

中期风险管理包括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与分析、逾期应收账款的甄别与管理等。赊销合同签订至应收账款收回之前这段时间相应的控制措施称为中期控制。它的目的是信用销售发生以后,力争将信用销售可能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及时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后期风险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收账政策、采用合理的手段追收逾期应收账款等。在这个阶段,应当关注如何有效回收应收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