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范文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

篇1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音乐 教学

下文主要讲述了幼儿园音乐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以及小学音乐教学与幼儿园的区别。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

(一)幼儿园教学的老师方面

(1)幼儿园老师教学生唱歌时一般是自己唱为主,教师认为只要自己的腔调不出现错误,学生跟着自己学习唱歌就可以了,但是往往老师能够唱出来的歌学生跟不上或者唱不出来。学唱和教唱都是需要技巧和手段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学生注意自己的坐姿,在学唱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和神经也不要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要注意放松,但是也一定要注意控制,饱满的精神、丰富的表情和正确的坐姿都是可以给人良好的印象和轻松愉快的感觉。

(2)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时,喜欢将手背在自己身体的后面,面无表情,好像是在做机械运动,这样子容易让学生劳累,而且也会对音乐产生倦怠的情绪,教师应该先摆正自己的姿态,两手要在裤缝间自然下垂的状态,不要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力,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是有感觉的,要与音乐的情感产生共鸣,要包含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知音乐的价值。

(二)幼儿园教学的学生方面

幼儿园的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自己感知音乐情感带来的喜悦很难,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幼儿在心理上还是依赖老师多一点的,很注意老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在老师教授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模仿老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老师对幼儿的关注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受用的,幼儿很希望老师关注自己,喜欢老师的赞美和接近。

(三)幼儿园教学方法和手段

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将教师自身摆在学生年龄的位置上,将自己的心智儿童化,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保持亲近,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是非常特殊的,老师要有活泼的语言、幼稚与睿智并重的眼神以及较为夸张的肢体动作等,这样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教师充满依赖感和亲切感,就会在学习中,很自然地和老师交流和沟通,这样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就会特别的容易和轻松,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很明显,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也就对学习有了很浓厚的欲望。

二、小学音乐教学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方面

小学音乐教学的老师一般都认为小学生能够学会几首简单的励志歌曲就足够,但其实,小学音乐教学对塑造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已经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知识和兴趣,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学生的智力培养等等。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方面

小学生的心智已经渐进半成熟,有的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思想和意识还有行为习惯上都已经渐渐地走向独立,小学音乐要符合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优势,音乐歌曲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在小学时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学生的一生来讲,非常重要,而且最主要的是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歌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和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应该局限在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状态,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音乐的乐律和乐章还有乐谱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且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学生看音乐五线谱就像在看鬼画符,这很正常,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感能够通过小学音乐反映出来,音乐教育的宗旨和理念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保障音乐课堂的生动、有趣和形象,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默契和互动,要注重学生对音乐和生活的欣赏。

三、幼儿园音乐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区别

(一)在学生角度看幼儿园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区别

首先,幼儿园的幼儿与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都存在差异,幼儿园的音乐教学重在愉悦幼儿,音乐对于幼儿来讲,是生活状态中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小学音乐重在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注重小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养成良好的性格,音乐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要比幼儿园的幼儿要大。

(二)在老师角度看幼儿园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区别

幼儿园的老师在教授音乐时不注重五线谱只重视声调,只要老师的发音标准,幼儿的音乐教学就是成功的,但是小学音乐老师还注重学生对音色、五线谱及乐谱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比幼儿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大。

(三)从教学手段和方法角度看幼儿园与小学音乐教学

幼儿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愉悦幼儿的心情,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注重音乐教学的全面性及广泛性。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兴趣的培养及性格的形成,同时还注重音乐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音乐教学得以升华。小学音乐教学还重视小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小学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较之幼儿园要复杂、多样化、创新化。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讲述,我们了解了小学音乐教学与幼儿园的差别,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这些差异,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音乐教学教育,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文/梁 霞.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清水亭学校.搞好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实践.新课程小学.2012年4月18日.

[2]冯莉莉.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教学反思.2011.11.01

[3]迁安.迁安市夏官营镇中心学校.河北.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艺术教学.周刊.2012年第5期(总第147期)

篇2

90后敢爱敢恨,但是表达出来就只是淡淡的。我是90后里面最大的人,跟80后也谈得来。我收到的礼物,很多就是天涯网站的那一群“80的前奏,70的尾巴”给的。年龄无所谓,心理年龄OK就OK。

――曾轶可

90后是伪物种。伪物种严格限制成员,排异性极强,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化。90后掌握最领先和敏锐的工具,获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资讯,他们过着最封闭最自我的生活。他们创造和掌握最难懂的语言,他们使用最贫瘠最结巴的形容词。90后用“一捆捆矛盾”把自己封入胶囊,让其他的世代(70后、80后)好奇得抓耳挠腮。

――蒋方舟

相关链接:90后谈理想

张强: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当一名志愿者;张梅倩:当上空姐或者当音乐人;邓瑞凯:做一个学者;刘迎迎:当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夏季:希望毕业后从事模具工作;龙沛:做一名作家;小叛:开一家自己的公司;磊洋:周游世界;王庄:做作家、主持人或是企业家;张雪:当演员;小新:环游世界;肖辰:希望尽快赚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冰枫:科学家或翻译家:盛开:去北京学习、生活;董雯:将来当一名地理学家,游历世界;杨可欣:做一名记者,闲暇时间可以做做手工……

由以上所选的理想可见,如今90后的理想更为具体、实际。信息的发达使得他们对某些职业的了解和理解更加深刻,而抛却了广义的模糊性;而且自由也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有自由的理想,才会有自由的人格。

WHO:你们是谁?

我们是90后,我们被称为90后,有时候也自称90后,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划分人群是否得当,可是当我们中的某些人因为好的事情或者不好的事情出了名时,人们会说:“看,他(们)/她(们)是90后!”当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称号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样的称号究竟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但是不论好坏,现在大家都按习惯来。总之,我们是90后,这个帽子估计我们得戴上一段时间了。

WHEN:你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从理论上说,我们90后这个分类是按出生时间分的,即出生在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的孩子,不论男女。当然我并不明白出生在1989年12月31日的人和出生在1990年1月1日的人有什么区别,也不明白出生在1999年12月31日和出生在2000年1月1日的人有何区别,他们只差一天,如果差一年,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有区别,我想也不比出生在1990年和1999年的区别大。

如果要问这个称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概在2003年,这一年,“80后”这个称号出现,接着,才有“70后”和“90后”等等这样的叫法。这么说来,我们已经被这样称呼六年多了。

WHAT:你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虽然我们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是我们普遍地早熟,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我们是向上的,虽然有时候也感到迷惘;我们喜欢展示自我,让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我们有时候会很自大,甚至是自私,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尽自己所能,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很乐意于通过互联网接触世界,互联网基本上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有比80后更多的零花钱,当然有时候跟父母的关系也很糟;我们注重外表,所以很喜欢打扮,但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非主流一族,虽然有时候觉得非主流不错,但是大人们看待非主流都是带有歧视性的;我们不喜欢被当作异族看待,我们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WHY:你们为何是这样?

我们自我,那是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习惯了被娇生惯养,成为世界的中心;我们孤单,同样是因为我们没有兄弟姐妹;我们喜欢并且习惯展示自己,我们喜欢并善于打扮,是因为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环境让我们有了这些条件,既然有展示自己的条件,为何不这样做?我们也不喜欢跟父母产生矛盾,可是有的时候难免发生争执;我们跟80后没有仇恨,但是由于我们成为了最被关注的对象后,八零后的“垮掉的一代”的称呼被强加给了我们,我们感到不公;同时我们也不喜欢80后对我们妄加指责,我们不想跟他们对立……

WHICH:哪一些是你们的代表?

我们虽然整体年龄不大,可是我们当中已经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了,有龙清泉、何可欣、焦刘洋这样的奥运冠军、体坛健儿,有张一山、李媛希这样非常棒的演员,有吴子尤、张牧笛这样的能够写出我们心声的作家。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曾轶可,她的特立独行、坚持原创、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可以说是我们90后的标签……

篇3

关键词:心理学;童年;生命铁三角

我们从奥巴马的成长经历对“生命铁三角”的内涵做出分析:

上世纪60年代初,奥巴马的母亲邓纳姆还是美国夏威夷的一名17岁的白人少女,父亲贝拉克·奥巴马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留学生,他们因在夏威夷大学读书而相识。两人深深地相爱了,然后义无反顾地结婚了。奥巴马的外公外婆非常反对女儿与大奥巴马的婚姻,而且,那时候种族主义影响甚广,美国有22个州立法禁止黑人与白人之间通婚。

1961年8月,年仅18岁的邓纳姆生下小奥巴马。孩子出生两年后,大奥巴马到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不久以后,邓纳姆和大奥巴马就离婚了。奥巴马的爸爸有自己的打算,他计划回到自己的国家肯尼亚,为祖国效力。从此,小奥巴马的成长环境变成了“单亲家庭”,他先是住在外公外婆家里,几年后母亲再婚后,又搬到印尼,与继父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牵扯到几个问题:

问题1: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吗?

解读:在生命的铁三角里,没有“单亲家庭”一说,只有父母心理年龄是否成熟的区别。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他们的心理年龄在成年期以上,那么就能够做到客观的看待婚姻,从而能够理性地对待婚姻的失败,全面的考虑而不会因离婚而产生怨恨,可以做到和平分手。与此同时,心理成熟的父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责任,离婚后可以继续以孩子的爸爸或妈妈的身份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孩子并没有失去爸爸妈妈,生命的铁三角即使在离婚后也是完整的。只是在从形式上说可能与父母的一方分居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本质上仍然父母双全,而不是单亲家庭。如果扶养孩子的一方,经常给孩子讲他不在身边的爸爸或者妈妈的故事,讲他们积极、善良、正义、勇敢等方面的故事,于是,在孩子的心里,仍然可以从他身上获取力量。因此,只要有智慧的父母,就不会有心理上的单亲家庭,对于孩子而言,生命的铁三角同样是完整的。

在奥巴马的“生命铁三角”,爸爸、妈妈从来就没有缺席过。他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也一直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她自然没有缺席。而奥巴马的爸爸虽然远离美国回到了非洲,他也一直存在于孩子的心里,邓纳姆不仅一直和大奥巴马保持着联系,同时鼓励儿子和父亲的联系。她还经常给儿子讲他爸爸的故事,讲他的点点滴滴。

奥巴马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了一件母亲亲口对他讲的事。那是奥巴马父母认识不久,有一回,父亲叫母亲在学校的图书馆等他。当母亲到那儿的时候,父亲还没到,天气很好,母亲躺在图书馆前的椅子上睡着了。一个小时后,父亲和他的几个朋友出现了,母亲也醒了,父亲说:“你看,我说了她是个好女孩,她一定会等我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奥巴马的外祖父母,当初就极力反对女儿和大奥巴马的婚姻,后来女儿真的离婚了,大奥巴马一生在生活、事业上都不得志。他们不是对女儿说:“你看,当初我们就不同意吧,当初我们就看出这个家伙有问题吧。”他们也不会对外甥说:“你爸对你妈多坏,以后你一定要对你妈好。”在奥巴马的回忆录中,对孩提时代与外祖父母怎样给他一个父亲的形象,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

外祖父母经常会和小奥巴马谈起他父亲当年一些机智、勇敢的往事,言语中流露出的总是溢美之词,没有任何的抱怨。奥巴马从外祖父母那里听到的有关父亲的点滴,是那么真实、温馨,父亲的在他心里是那么伟岸、高大。奥巴马的妈妈和外祖父母,不断地把父亲的力量与自信传递到孩子幼小的心田。

问题2:若离婚,孩子跟爸爸好还是跟妈妈好?

解读:只要经济上达到最低的生存标准,由离婚中心态平和、心无抱怨的人扶养,对孩子的成长是最为有利的。

奥巴马是由母亲扶养成人的。奥巴马说,母亲邓纳姆是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邓纳姆离婚时才21岁,许多亲友都为她捏把汗,不知道邓纳姆的人生之路将如何走下去。的确,很多人都将婚姻视为人生的重大选择,而邓纳姆的婚姻还没等开花,就已结果。她今后怎么办?她那么年轻,却成为,而且她没有向大奥巴马索要任何赡养费,她必须独力抚养才2岁多的孩子……

由于经济拮据,邓纳姆只能靠领食品救济券度日,她暂时将小奥巴马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重返校园,她要尽快补回那些落下的功课。

在夏威夷大学,她又遇到一个外国留学生——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苏托洛。1967年,苏托洛正式向邓纳姆求婚。邓纳姆慎重考虑后欣然应允,嫁给了她的最后一任丈夫。几个月后,小奥巴马和母亲跟随继父回到印尼生活,邓纳姆在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得到一份教职。那段时间,为了不耽误奥巴马的教育,她每天早上4点就走进儿子的房间,让他在上学前学习英语函授课程。

当小奥巴马埋怨这么早起床学习的时候,邓纳姆则对他说:“小家伙,这对我也不是容易的事。”邓纳姆鼓励儿子快速学习印尼语,在母亲的指导、帮助下,奥巴马的印尼语越说越流利,不久就交了一些新朋友,和印尼孩子们打成一片。奥巴马的继父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所以要求邓纳姆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而邓纳姆则希望多做一些社会工作,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俩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1980年,邓纳姆再次离婚。就像对奥巴马的生父一样,她同样是和平分手,并一直跟奥巴马的继父保持正常的联系。专注事业也关心孩子成长

邓纳姆职业生涯的最大成就是帮助的穷人小额信用贷款,这一计划如今已成为成功范例。她还当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顾问,到过加纳、印度、泰国、尼泊尔和孟加拉从事乡村开发,捍卫妇女事业。1992年,她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奥巴马曾形容她是“一个集工作、求学和养育儿女于一身的母亲”。

邓纳姆对孩子寄望很高,从小教导奥巴马做人要诚恳、坦率、有主见。奥巴马的自信、魄力,以及面对强势女性能处之泰然,处处反映出邓纳姆对他的影响力。他们虽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远隔重洋,但始终关系密切母子情深。奥巴马认为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母亲居功至伟。无论母亲和他在一起还是分离的日子,他知道母亲的心总是在他身上的。这使他永远不惧怕任何东西,因为他知道,即便是他在生活、事业上摔倒了,母亲那儿也是他永远的避风港湾。

叛逆、堕落、迷惘、无助……看到今天充满活力而精神百倍的奥巴马,我们很难把他同这些词语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度就是青春期的奥巴马,是母亲的力量成他的精神家园。正是在这座家园中,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奥巴马树立起了攀登的标杆,不乏浪漫而敢于幻想,同时对社会有着深深的责任感。

母亲对世界不同种族的认同,以及她对待父亲、继父和周围朋友的态度,都为奥巴马的人生观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也正是在母亲这座精神家园的呵护和关爱下,奥巴马才获得了众多白人、黑人选民的支持,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黑人总统。父亲:身体上可以离开,但心灵上不能缺席。

奥巴马的父亲来自于肯尼亚一个贫苦的农村,年轻时到夏威夷求学,与邓纳姆结婚。奥巴马2岁多时,老奥巴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久,他与妻子离婚,后来回到肯尼亚,为自己的祖国效力。尽管老奥巴马生活、事业上都不得志,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奥巴马的父亲,他经常给奥巴马母子俩写信。

尽管老奥巴马不在儿子的身边,但他的良好的形象却根植在儿子的心里。1995年,奥巴马出版了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这本书在当时卖得很差,因为那时没人知道奥巴马是谁,但这本自传意味着奥巴马坚定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老奥巴马改变命运的成长经历相类似,奥巴马的从政道路就是一部从社会底层奋斗出头的个人成长史。奥巴马的这部成长史正是延续了父亲——这位来自肯尼亚贫穷小村庄的放牛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完博士的经历一样,而奥巴马沿着父亲的足迹,他要问鼎的目标是——美国总统。

在生命铁三角里,父亲和母亲是生命的源泉。因此,一个否定父亲或否定母亲的人,生命是不会具有真正的力量的。邓纳姆竭力在儿子的人生中补上了黑人那一课:下班回来的她会带回美国民权运动的书籍,或黑人歌手玛哈丽亚·杰克逊的磁带,或马丁·路德·金的讲稿……她要让奥巴马耳濡目染。

自打两岁以后,奥巴马很少见到生父,是母亲鼓励他追寻自己黑人血统的根,从而完成了父系力量的延续。即使她在阅读奥巴马的回忆录草稿时,邓纳姆对儿子刻画她的部分只字不评,却急于解释或维护奥巴马父亲的一些缺点,她一直在维持着一个“英雄”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出于教育方面的考虑,在奥巴马10岁那年,他的母亲决定把他从印尼送回夏威夷外祖父母身边,入读当地一间在美国都堪称一流的学校。那一年,老奥巴马到夏威夷探视儿子,在岛上和儿子一起待了一个多月。在临走之前,父亲被邀请到小奥巴马的班里来为孩子们讲非洲的故事,演讲结束时,所有人都充满了感动和欣喜,把最热烈的掌声给了他父亲,给了他们心中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奥巴马心目中的虚幻的父亲形象实实在在地得以定型。两周后,老奥巴马离开了夏威夷。不过这次短暂而珍贵的夏威夷之行不仅弥补了奥巴马心中缺失的父爱和家庭温暖,也赋予了这个黑人少年也许会受用终生的人生财富——对于自己种族和身份的认同与感知。奥巴马终于能够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是一个黑人!

1982年,老奥巴马在肯尼亚死于车祸,死后就埋在村内。得知父亲死讯的那个晚上,奥巴马做了一个有关父亲的梦,梦中他们相见时,俩人热烈拥抱,奥巴马开始抽泣,父亲对他说:“我经常想告诉你我有多爱你。”醒来后,奥巴马发现自己还在流泪。

很多的研究表明,孩子其实是父母亲的一面镜子。在很多优秀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优秀的爸爸或妈妈,甚至爸爸妈妈都同样是非常优秀的;同样,在一些问题孩子的背后,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甚至两个人之间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篇4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2A-

0115-01

复习是一个系统梳理的过程,但是很多时候复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复是伴随着教师的强制灌输和反复训练。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复习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轻松自如――边玩边复习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复习,让学生易于接受且能积极投身其中。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设计内容与形式贴合的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游戏活动的频繁互动对于学生的交际能力、活动能力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

如,在复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千克与克》时,笔者精心准备了一些实物材料,布置了“小商店”的复习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分别充当店员与顾客的角色,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和“换一换”的方式中,发展学生估重的能力,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表象认知,熟练运用单位换算进行实物交换等。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和高效,笔者对扮演店员角色的学生进行了指导,并且对活动细则进行解释和说明,保证在整个模拟情境中每个学生的充分参与和积极思考,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兴趣盎然――边听边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内容进行串联与重组,编撰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给他们娓娓道来。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被迅速集中,在他们所熟悉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思维活动,通过角色代入感受到为故事人物排忧解难的成功与满足。

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的复习活动中,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正确区分的“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笔者编撰了《大圣勇闯“对称王国”》的童话故事,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孙悟空形象作为故事主角,在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冒险情节中,学生积极地为孙悟空开动脑筋,尽管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但他们活跃的思维中透出空间观念的进步和成长赢得了老师的一声声赞许。在他们帮助下,大圣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顺利地解救出“对称王国”的国王陛下,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

三、全力以赴――边赛边复习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将复习与比赛进行整合,在比赛中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温习,学生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赞扬和伙伴们的认可,感受到了强烈的自我精神满足。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诸如“擂台赛”“接力赛”和“个人表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的比赛中复习知识、增强能力。

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拼组》复习课上,为了避免知识的机械重复,又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笔者精心组织了一场图形拼组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通过摆、拼、剪等形式,将手工制作与数学学习完美结合。学生们提供了诸如飞机、风车等较为复杂的作品,展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述,让他们体会到平面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渗透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图形的组成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平面与立体之间的简单转换,为后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点带面――边做边复习

教师要改进复习的内容,调整复习的节奏和步伐,使之更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由于时代的进步,学生接纳知识的容量和速度都前所未有,因此以往那种亦步亦趋式的复习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采用模块化、案例式的复习方式,精心设计出与复习内容契合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活动贯穿于这一段复习进程中,促进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如,在复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时,笔者发动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教材中主题图展示的小东家厨房里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样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小伙伴或家长一起探究其中的规律,解决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贴合。同时,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身边的事物设计出美丽的装饰图案,并且能对自己的作品中蕴含的规律进行说明。在一个个富有新意的设计作品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篇5

这则帖子让女性心惊胆战:这胸罩究竟是戴好还是不戴好?

对此,医学及妇产科资深医师专家指出,女性佩戴文胸时间长短与乳腺癌是否发病及发病几率大小并无关系,长时间佩戴文胸会影响乳腺部分淋巴液的正常流通,容易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的说法没有依据。

乳腺癌发病最直接的因素是遗传基因,但几率只占5%~10%。而雌激素是乳腺癌发病的一个最重要的外源因素,有些女性长期服用丰乳产品,人为摄入高剂量雌激素,容易诱发癌症。此外,大量研究发现,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2岁、独身、晚婚、过度肥胖、患乳腺不典型增生或乳管内状瘤病等癌前病变,以及喜好高脂、高蛋白饮食,长期精神紧张、极度抑郁、心理压力过大等,都是诱发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因此,乳腺癌的病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较大关系,而预防乳腺癌首先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定时起居,生活规律,不熬夜,不过度疲劳,力戒烟酒。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3,做好情绪保健,保持精神放松,采用不同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防止焦虑。4,饮食宜清淡,多吃豆制品,特别是黄豆类,其中含有异体酮,可缓解乳癌发病风险。5,不要戴着文胸入睡,应养成睡觉脱掉文胸的良好生活习惯。

专家同时指出,是娇嫩、敏感的体表柔软器官,佩戴胸罩不仅可以保护免受外力擦伤和直接碰撞,还可以支撑不下垂,保持的稳定性和形态,同时也能突出女性的形体美。而盲目“裸胸”就等于放弃了文胸塑形和保护的作用。

因此,戴文胸是必要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文胸。

1、要选择宽肩带的文胸,细肩带威胁颈椎健康

细肩带文胸危害:胸部的全部重量,最后都由肩带来承受,肩带过细,承托力弱,起不到稳定作用,易导致肩膀及周围肢体摩擦过度,迫使颈椎压力加大。宽肩带文胸好处:宽肩带文胸承托力更强也更均匀,使胸部重量均匀分散,同时由于宽肩带稳定性好,文胸不易位移,对驼背等还有矫正作用。

2、要选择罩杯合适贴合的文胸,过大过紧到易导致乳腺增生

文胸过紧,阻碍血液循环,易导致乳腺增生;文胸过大,无法稳定,时刻上下活动,也容易导致乳腺增生。一定要选择贴合的文胸,轻柔稳定,使出于静止状态。

常换内衣使女人更年轻

英国调查显示,52%的妇女承认,她们的内衣不是每天都换的。有微生物学家指出,内衣穿一天会残留0.1g排泄物即相当于大约1亿个大肠杆菌。而心理学家的调查指出,经常、甚至天天更换内衣的女性,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小3岁。

表面看以上数据,从卫生角度上,1亿给人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不知道这些细菌到底会分几批,会在何时,会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我们的健康。从年龄数据上说,3岁的差距已经足以令她们尖叫。面对这些数据,各位女同胞是否还能稳坐?

暂时放下内衣更替的问题,先说说内衣之于女人的关系。内衣跟女息相关,外衣悦人,内衣悦己。超人气女星莫文蔚就是一直这么取悦自己的。她甚至利用内衣外穿来取悦世人,在她看来很有看头。她令内衣的作用已经逾越了单纯的保护功能,而是升华至愉悦自己又愉悦他人的作用了。再看看上世纪的麦姐,到今天近乎疯狂的LADY GAGA,都在印证这一点。

当我们感觉不愉快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大哭、发呆、暴吃或是疯狂购物?又有人说,“在经历过一次心理创伤后,开始购置新的内衣,就是心伤愈合的一大标志。”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购买内衣来自我调整不愉快的情绪?内衣是女人的私物,不外露却精致。是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我们关注它是否能给女性身体感受舒适和美好,它同时也是女性们一种自我欣赏、自我关注和自我爱护的工具。在心情失落的时候,不妨购置一套内衣,宠爱自己,增强自信,让生活更有朝气。

4个信号提示女性该换文胸了:

一、肩带经常下滑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个,文胸过小过松,上移后就轻易发生肩带滑落。另外就是选错肩带款式,每个人的肩型有所不同,有宽肩,窄肩,平肩,削肩等等,不同的肩型适合的款式也有所区别,比如削肩的人就要特别留意文胸的肩带设计不能太过外侧,要选择那些内收型设计,这样才不轻易往下滑。

关于肩带的另外一个常见的失误就是太窄,太松。要知道,胸部的提升绝大部分是靠肩带来的,所以肩带越宽,拉力越强的越好。太细的纯粹是装饰用,起到的拉升力实在是微乎其微。长此以往,你的美丽的坚挺的胸部一定会越来越垂。

二、胸杯经常上移

这个题目很普遍哦,经常在公众场所看见有JM在不自觉的往下扯文胸。呵呵,这通常都是由于你的文胸底边太松了,或者是文胸的尺寸选择失误,胸杯过浅,只能象个盘子一样浮在你的胸部上。这样当你一抬手的时候,文胸自然也就随着上去了。

三、胸部有压痕

文胸一解开,胸部上明显有道钢圈的印记。这个就更明显了,直接说明文胸的罩杯选择过小。要知道,钢圈可就象个框架一样,本应该是适合胸部轮廓然后给它一个承托力的,但假如过小压在胸部那,就会象切豆腐一样把原属于胸部的脂肪给它切出去,胸部就会越变越小了。要知道,胸部的70%的成份是脂肪,脂肪减少,自然胸部也就缩水了。

四、背部有勒痕

这个也是非常直观的题目,通常说明底边太紧了,需要放大尺寸。或者是底边太窄了,轻易勒进去,造成勒痕。要尽量改穿那些背带加宽的文胸。一来增加支撑力和固定性,二来可以分散和均衡脂肪。大概就是这五条了,JM们假如发现自己有这些题目,那就要马上去找一些真正专业的文胸店去重新选购了,最最少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穿多大的码的文胸才是合适的!

挤“事业线”挤出问题?

专家指出,挤不当可诱发乳腺增生!

不少年轻女性穿塑型内衣、贴硅胶或是把背部、胸部的肉往中间挤,来“挤出性感”。有的明星、模特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把原来的小胸挤出深V效果,吸引眼球。于是,有媒体把比作女人的第二条“事业线”。但医学专家提醒,挤“事业线”美了外表却伤了,严重者还会引发乳腺增生以及临床容易和乳腺癌混淆的条块状硬块。

专家称,挤会减少或阻碍内淋巴液回流,静脉回血不畅,引起水肿、胀痛,腰背肌肉劳损,导致纤维增生、乳腺增生等症状。长时间穿过紧的塑型内衣不仅使胸部活动受限,还可能影响汗液排出,引起湿疹、毛囊炎、痱子等皮肤病,甚至还会使胸部出现条块状硬块,临床很容易和癌变混淆。此外,硅胶乳贴往往不透气,尤其是夏天佩戴容易造成长粉刺或乳晕过敏等皮肤病。

小测试:你戴文胸的方法正确吗?

请回答以下4个问题,就知道你有没有把内衣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A .戴着文胸,当手上举时,文胸下围的部分是否也跟着上提?

B .戴着文胸站立时,胸部中心部位是否空空的不服帖?

C .罩杯与肩带外侧有赘肉挤出吗?

D .肩带嵌到肩膀肉里面,背部的胸罩下围比胸前的下围高吗?

答案

若以上4个题目中有一题符合的话,表示你穿戴文胸的方法是错误的,要赶快纠正。正确方法如下:

1)将肩带套在肩上,上半身略往前倾,托住胸罩下面的钢圈。

2)将两边的全塞入罩杯内,上半身依旧呈45度,扣上扣环,然后轻按罩杯底幅边缘,固定文胸位置,把腋下和侧面的赘肉都塞进罩杯里。

3)调整肩带长度,不要紧嵌着肩膀的肉,以可以伸进一指的松紧度最适宜,再将手上举,看看胸罩下围有没有上滑。

篇6

千百年来自从人开始有了思想,其制造出来的物品不单单只是一件冷冰冰的产品,上面蕴涵了人类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风格也跟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出现了原始纯朴的陶器,狰狞冷峻的青铜器,优美典雅的青花瓷器以及现代简约,夸张,幽默的工业产品等包含了人类不同文化思想的物品。上述情况说明了文化思想是影响产品设计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有一种社会现象在许多人群中开始流行。这就是人们逃避生理上已经成熟的事实,喜欢在生活中寻找可以保留年幼特征的物品,装扮,语言等。大量夸张,搞笑的卡通造型,可爱,鲜艳的动植物图案成为这些人追捧的对象。而体现可爱,活泼,漂亮则成为设计师追求表现的一种风格。这类风格的产品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街头,屋内出现越来越多可爱风格的物品,装饰,打扮便不足为奇了,这正是这个时代人的思想在产品设计上的体现。

2可爱文化对产品设计风格的影响

2.1可爱文化

文化,最粗略的划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含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层面,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它既表现为感性的,不系统的,大众的社会心理,也表现为系统的,理性的社会意识,并以哲学,艺术的物化形态加以保存,流传。

人们的社会心理特征随着社会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导致传统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新的文化思想出现。可爱文化正是顺应这种条件产生的。可爱文化时下被流行地称作“蔻文化”。“蔻”原为英文中的CUTE音译,意为“可爱”。现在“蔻”被延伸为天真纯洁、清纯烂漫、逗人喜爱的意思,近来又被无限扩大为甜蜜、稚嫩、卡通等。“蔻”是一种新人类的生活态度,好玩、年轻、活力,再加上可爱、漂亮、快乐,就叫“蔻”。对“可爱文化”的推崇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培养出了独具特色的消费群体,形成了独特的“蔻一代”,这一代人没有束缚,思想和行动开放。因为营养好,观念更新,新新人类的身体发育呈“性早熟”状态,而心理年龄却成为一种半生不熟的“后儿童时代”,更多人热衷于扮“蔻”的因素,这种类型的人普遍怕老的心态促成了“蔻一族”的风行。另外,都市生活的工作压力颇大,善解人意的时尚风潮就为这群人提供着年轻化甚至儿童化的消费,以缓解他们作为社会中成人的压力,他们的潜意识仍然希望得到加倍的呵护和关爱,逃避社会和成年人的责任。“小就会有人宠!”渴望被宠被爱的感觉是他们最基本的出发点。由于上面的原因,导致这一类人的文化价值观发生着变化。他们打破传统的规则,标准,甚至是背道而驰,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极不符合的追求儿童特征的思维观念。

2.2产品可爱风格的形成及发展

2.2.1产品可爱风格的形成

设计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结合的结果。文化不仅制约着设计艺术的内容,也制约着设计艺术的形式。风格是指在艺术区别系统中,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特点与艺术的客观特征相同意而构成的动力结构。设计风格除了受科技水平的影响之外,还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在设计艺术中的物化表现。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可爱文化必将对产品风格造成影响,设计师将其运用到设计过程中,设计出了受到许多人欢迎的“可爱文化”型产品。设计师主要将简约卡通的造型,欢快的色彩,不同材质等因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因此卡通可爱的造型,明快的色彩成为“可爱型”产品的主要特征。比如卡通造型的家居产品,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

(1)意大利ALEESSI公司设计师设计的一些家居产品。其产品的造型特点简洁,可爱,结构简单,色彩明亮,有时还会添加一些幽默的因素。没有复杂的图案装饰,这些正符合可爱文化的特征。

(2)奇瑞公司推出的迷你型汽车“QQ”除了考虑人们的购买力之外,其可爱的造型,由其是象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前车灯,包括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正是考虑了年轻人群追求可爱,活泼产品心理,从而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3)日本三丽欧(Sanrio)公司的凯蒂猫(HelloKitty)、史努比(Snoopy)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猫和狗,正是因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可爱文化”的脉络;英国的乞丐熊、德国的泰迪熊等,一再在全球掀起收藏,也是因为“可爱文化”在全球创造出了大量的需求。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产品体现了活泼,可爱,快乐的时代风格。而这些风格的产品正是现今社会许多渴望留住纯真美好童年时代的人的需求,尽管他们的年龄已经离童年时代很远。影响到设计领域则是设计师打破了传统设计风格的束缚,将这类轻松,愉快,可爱的特点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产品都打上了此种烙印,并受到多数年轻人的欢迎,成为一种时尚,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2.2产品可爱风格的发展

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发达国家在多年前在产品设计领域就已经注重将可爱文化在产品中体现出来,并且现在仍是如此。韩国,日本的体现可爱意味的产品就涉及广泛,种类繁多。如普通家居产品,装饰品,背包类,及电子通讯产品等。人们购买的热度也非常高。近年来,这类风潮已经波及到中国,许多人似乎一夜之间都回到了童年,装扮,饰物,生活工作空间布置,使用的物品都与可爱挂上了钩。这大大影响了产品设计的时代风格定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设计师必须将突出天真,浪漫的因素运用到产品的造型,色彩设计中去。

在设计领域贯穿的一句话就是“设计必须围绕人展开的”。而人是一种善于变化的动物,尤其是思维。未来了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将与现在存在差异,可爱文化有可能不复存在或者说演变成为一种其他的文化类型。与之相应的人使用的产品时代风格也会发生变化,风靡一时的可爱文化产品可能就不再有生存的空间,取而代之的将是代表那个时代文化特征的产品。

3结语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从原始社会的古朴单纯,奴隶社会的等级森严,及封建社会的崇尚礼仪,道德,现代社会的思想解放,自由,无所顾及等,这些特征在同时期的产品都深刻的体现了出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可爱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适应目前社会的特点而产生的并影响到了产品设计领域,从而出现了许多体现此类文化特点的产品。由此说明了文化因素对产品设计风格的影响。在未来的社会,新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同时必将导致体现此种文化特征的新产品出现。

参考文献

篇7

睡眠不足危害很多

调查中发现,长期睡眠不足是导致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身高。虽然现在孩子的平均身高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大部分家长也认为只要营养跟上了就会长高,其实不然。如果孩子长期睡眠不足,就会影响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孩子不容易长高。

导致肥胖。“睡得多”和“睡得少”都会造成肥胖,但有研究表明,孩子缺觉造成的肥胖与其他因素导致的肥胖不同,这是因为睡眠不佳会影响那些与食欲和饱腹感有关的激素,结果就是慢慢变胖。

破坏记忆力。孩子越小所需的睡眠就越多,睡眠不足的孩子学习时往往精力不集中,容易减缓认知能力的发展。睡眠不足会破坏脑部负责近期学习记忆的海马神经区域,对记忆力的破坏是不可弥补的。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睡眠处在“生命金字塔”的最底层,这种最低层次的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引发精神上的烦躁、焦虑不安、情绪不稳等问题。轻则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重则情绪会变得反复无常,破坏人际关系;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情绪不稳而容易冲动,产生攻击性。

补睡眠比补营养更重要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背后是沉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教育体制、升学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多个方面。调查显示,半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到博士,九成孩子认为自己应该至少读到本科,这无形中就会带来学业压力。在升学压力普遍较大的亚洲,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是较为普遍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孩子学会睡觉。

从小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专家表示,家长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习惯,做事情干脆利索、不要拖拉。父母在培养孩子睡眠习惯上要起表率作用,减少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

营造良好的睡觉环境。先将电脑、电视机、过亮的灯以及玩具等移出卧室,给孩子营造舒适的睡觉环境;然后和孩子一起定个时间表,督促他们及时完成作业,睡前让孩子做些准备工作,如刷牙、洗脸、整理床铺等,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对孩子进行“该睡觉了”的心理暗示;最后,在睡前建立“缓冲期”,通过讲故事,听音乐等活动,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该睡觉了,帮助他们安静下来。

避免垃圾睡眠。日本一项研究发现,睡前用电脑、看电视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特别是上网,容易让人神经兴奋。所以在晚上9点后,家长要监督孩子尽量不要进行这些娱乐活动。

对孩子应“因性施教”

李付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经断言:男孩早于6岁上学是灾难性的选择。一般而言,女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沟通、聊天和阅读,而男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或参与体验,可是男孩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的中小学校中很难得到满足。

他建议家长朋友:育有女孩的家庭,要更多地跟孩子聊天;育有男孩的家庭,要有一个让孩子做实验的角落,让他充分运动。这就叫“因性施教”。

篇8

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二、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年龄是一个善变的阶段要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我曾有多名非常有个性的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常常悄悄地做一些所谓的主课作业,针对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粗暴地加以制止,要通过教师的诱导,把他们的心"收"回来,那怎么办呢?最快、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讲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通过各种课堂手段让他们参与进来,并鼓励他们提升其自信心,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知道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地责任分工,互助学习。合作学习要有积极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小组成员有积极的沟通,相互信任,对个人完成的作品进行合作加工,以及对共同活动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估等等。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如,我在《花圃》一课中,在学生设计环节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提示他们商讨什么主题,确定主题后进行明确的分工,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是一组非常有创意的合作学习的优秀体现。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时也确实为他们的构思惊讶。在实践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步骤,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全面发展

篇9

北方区――内蒙古民族商场女装部经理马怡

“国内一线品牌的分布情况与一线城市区别不大,唯一的差异就是销量相对少。因为呼市的人口稳定,不像大城市聚集了很多外来人口,流动性大,购买力也大。以前有经济能力的人都开车到北京买大品牌,而现在我们做到与北京零差异了’而目,我们的售后服务也令她们放心,所以我们成功的留住了这些消费群。

1954年建成的内蒙古民族商场坐落于中山路上,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是最早的商业一条街,目前成为内蒙古最繁华的商圈。商场刚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内蒙古人心目中是个值得信赖、诚信度很高的商场。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商场从过去的国营单位变成股份制企业,再到上市公司,而2003年又采用自营模式。与商场模式的改变相对应的是名字的变化,最开始叫联营商店,后来是中山路百货商场,现在叫民族商场,如若没有一系列的转变也不会赢得消费者的认可。2004年,民族商场跟北京燕莎的商业管理团队合作对商场进行全新打造,定位从面向大众的中档商场提升为中高档商场,定位提升以后,销售业绩每年增长30%左右。

中年女装成消费主力

在民族商场,女装以中年消费者的购买量占最大份额,她们在购买力、审美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水准。商场三层的女装区拥有白领、吉芬、玛丝菲尔、马克•张、沐兰、雅莹、马天奴等知名女装品牌,而且这些品牌都以旗舰店的形式运营的。夏季单品的价位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年轻化的品牌,如:ONLY,VEROMODA销量一直不错,MANGO马上也要进入商场。民族商场95%的品牌都是公司直营,像白领,所有的商品和人员都是他们自己管理,商场只提供服务和辅助管理,为品牌、导购、店长提供舒适的环境。

虽然消费者对时尚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快,但跟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依然存在差距,所以民族商场在选择款式的时候既要考虑时尚度也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能力。马怡在考察一线市场后,说“在内蒙古,除了国际大品牌(CHANEL、PRADA等)未开店之外,国内的一线品牌我们商场全部都有,跟一线城市没有差别,这点让我们很自豪。”

国际品牌蓄势待发

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调研,“我们认为呼市在未来两年,对奢侈品的认知和需求会达到很成熟的水平。所以,我们正在投资一个9亿的项目,将用2年时间建造内蒙古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代广场’,到时会引进国际一线品牌。但并不是所有国际大牌都会引进,毕竟内蒙的消费者购物具有局限性,就拿手表举例,我们那的女性大多选择欧米伽,卡地亚在北京再火她们也不接受。男性也只对劳力土、帝驼感兴趣,江诗丹顿也有店,可是他们不太认可”所以商场在引进国际品牌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品牌的知名度,是否被消费者所熟知,像LV、GUCCI、BURBERRY等这些最早进入中国的品牌他们会首先考虑。其次,再考虑品牌的销量。

西北区――兰州王府井百货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林惟

兰州王府井百货2009年8月底刚开业,定位为大众流行时尚百货,是一个综合性高、涵盖品类广的商场。百货店位于兰州东边的兰州大学附近,旁边还有部队、中科院等,所以消费群以大学老师、医生、军人、学者为主。这些人群对中性休e和运动休e比较热衷,女装比较喜欢雅莹、敦奴、哥弟这些风格稳重的品牌。少淑装价位集中在200~300元,淑女装400~500元左右。

商场考虑到要给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选择,在其他功能的配套设施上大下功夫,比如顶层有星美影城、餐厅和茶馆,让消费者体会吃饭、娱乐、消费于一体。正因为此,商场的销售业绩同比增长了60%,作为开店2年的商场来说,这一业绩算是不错。“我们商场的购物环境、装修、服务是兰州最好的,所以消费者来过一次就不想去其他商场了。现在,人不只为了了购物而购物,更多的是想休e一下,所以对环境和配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场所提供的选择越多,消费者来商场的机会就会越多。”

逐步引导消费观念

因工作的关系,林性对成都、哈尔滨、新疆的百货业有所研究,对中国的零售行业感受较多。“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商场的要求是不同的。兰州跟一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审美水平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这里的人相对保守,就像刚才说的DGVI这个品牌,对目前的兰州市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然而,我想两年以后会有所突破。另外,对国际一线品牌有需求的人群会去北京、上海,或者西安购买,而绝大部分人目前还没有对国际品牌有迫切的需求,但我们也正在逐步培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理念。我们商场一层有国际化妆品品牌LANCOME和Dior,男装品牌有登喜路、乔治•阿玛尼、杰尼亚等。”

买手制成大趋势

买手这个行业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买手可以决定商场的命运。谈到中国商场采用买手制时,林性认为买手制是中国零售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多年前,国有百货商场都是买手制,后来引进现代百货理念以后,以前的模式改变成联营合作,而以后的零售行业必定是买手制的形式,这样才能解决商场同质化的问题,也能凸显商场自身的竞争力,”但目前还不成气候。原因一,操作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品牌的延展性不足、产品风格不丰富等原因导致商场在选择上比较单一。原因二,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国内人才的培养隋况,此类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

东北区――辽宁兴隆大家庭集团

招商总经理 范立娜

辽宁兴隆大家庭集团在辽宁省有21家店,每个店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购物倾向有不同的定位,销售情况也略有不同。老店的销售量稳定增长,新店提升速度很快,沈阳大家庭店增长为50%左右。总体来说,今年的销量上升幅度为40%。“年轻的快时尚品牌、成熟的新型女装品牌,以及商务装在我们商场销售业绩最好。我们不是单纯为了做商场而做商场,而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为其提供吃、喝、玩、乐、购等休e体验。商场里有室内公园、餐饮,方便顾客休息。”

休e时尚最受欢迎

“户外品牌现在很受市场欢迎,势头和趋势非常好,需求也很大,去年公司还扩大了户外的卖场。像始祖鸟、狼爪、哥伦比亚等都非常受到欢迎。少女品牌,像ONLY,VERO MODA,单店年销售业绩都在2千万以上,因为是快速时尚,所以销售量很大。虽然位于东北地区,但消费者对深圳的品牌比较认可,因其可用度和设计感都比较强,有些品牌板型宽松、休e,比较适合东北人的大骨架。”

顾客更渴求心理消费

篇10

关键词:英语课堂;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54-002

情境教学已逐渐为广大英语教师所采用,英语课堂上师生在情境中一起体验、探究、思考、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乐趣,激活了课堂机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此,笔者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英语课堂,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竞赛法

把竞争带入英语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竞争机制,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语法the same as和be different from时,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My school uniform is the same as yours. ”、“ My shoes are different from your shoes”……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同时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游戏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的英语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而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如, 8A Unit4(Vocabulary)这一课时的目标是掌握各种野生动物的名称。笔者将全班分成四人小组,每小组讨论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描述这些动物。然后每小组选派能力较强的一位同学上台描述一种动物,让其他各组猜测该动物的名称。顺利完成一次猜测,猜对组得一分。然后另一组选派同学上台介绍,其他组猜测。在规定时间内,以完成猜测游戏多者为胜方,给以鼓励。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保持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直现情境法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来并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教师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众多感官参与语言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如教语法have been to和 have gone to的区别时,笔者故意请A学生去办公室拿作业本,然后向班里其他的学生说 Where has A gone? He has gone to the teachers’ office. 等A回到教室继续说 Where has A been ? He has been to the teachers’ office. 从而归纳出:某人去了某个地方还没回来就用have gone to。某人去过某个地方就用have been to。这样就把枯燥、呆板的语法变得明了、清晰,使学生对语法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

四、运用多媒体,提供直观的言语交际情境法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多媒体技术能提供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外语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介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变为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如8B Unit 2(Reading) 笔者呈现香港迪思尼乐园的一些图片,尤其是一些卡通图画,像Kitty, Daisy Duck, Donald Duck等引入旅游话题,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增强英语环境氛围,使得学生宛若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创设语言情境中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学生会感到所学英语的重要性和真实性,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便会更加深刻,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五、创设问题情境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端。”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英语课堂教学迭起。西人有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因此,教学中有时视情况还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如为了区分短暂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用法时,教师故意说:The cat has died for three years. He has gone to the cinema since last year. 学生抢着回答: The cat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years. He went to the cinema last year.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自己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的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更有好处。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相互交流和争论,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创设成功体验情境法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成绩差的同学背几个单词,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课堂回答问题时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

总之,成功的英语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活英语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称号使人类可以骄傲地有别于其他生命。心理是人类所独具的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奇妙、最高深莫测的一种现象。说起来,人们似乎用很简单的词汇就能描述出一些心理现象,但是要科学地、通俗易懂地解释心理现象却非易事,因为一般的心理常识与科学的心理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什么是心理学?最简洁的回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不过,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人人有之,但不一定能自知,或者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决定了心理学科的研究任务是探讨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客观原则:即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人的活动中进行研究:二是发展原则把心理现象当做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去看待,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去研究心理现象。心理学早年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后来根据研究本身的需要,逐渐发展出一些便于收集材料、易于操作,不影响信度、效度的新方法,如问卷法、测验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及模拟法等。

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被大脑反映出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客观事物或脑)都不能形成心理现象。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人的大脑称之为“自然的王冠”,说明大脑在产生心理时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只有大脑而无现实刺激作用于它,大脑也就变成一个徒有其名的“王冠”。了。我们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个复杂的“加工厂”,客观现实统统都是“原材料”,加工厂把原材料吸收进来,加以消化,完成对材料的内部“深加工”过程:经过大脑加工后生产出的“产品”,再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更多地代表和体现着每一个个体的风格和特色。

人的心理之所以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是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去完成的。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塑造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主观世界。同样是阅览一本书,或同样进行一次交谈,观摩一场表演,人们却会得到不同的收获,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亦不尽相同,这就说明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反映。社会实践是心理的不竭源泉,社会现实的改变带动着人们观念的转变。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谈到心理学的发展时,大家都喜欢引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段话:“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心理学,实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人们对心理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仍在不断地探索中。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同”与“不同”

咨询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恋及家庭咨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咨询的话题内容是与个体发展和心理保健有关的,是正常人一生有可能遇到各种事件时在心理层面上获得专业人士给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其过程是建立在咨询者和来访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

关于心理治疗的定义,中外有多种提法,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是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起一种业务性的联系,用以消除、矫正或缓和现有症状,调解异常行为方式,促进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教授认为心理治疗是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关系,治疗致力于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过程。

不妨这样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差异:心理咨询是伴随正常人生活的某个事件或某个生命阶段,为之疏导、使之豁然,内心重新获得力量,而心理治疗是临床的一项治疗工作,针对的是问题甚至是疾病,心理医生需要识别、调整来访者的问题,改变其不良情绪、行为,理想的治疗过程或多或少地要影响来访者的人格。相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个更为艰巨漫长、更需要双方投入时间、精力,更需要有良好关系作基础的一个过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有所区别的,但其在发展近百年的历史中,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唯有认识共同之处,我们才能明确、把握其更核心的东西。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都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工作者利用其专业技能及所创造的良好咨询关系(共情、理解、尊重),来帮助人们学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难题。②咨询与治疗都是围绕心理话题,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咨询者所运用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③都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双方共同合作的努力。改变,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就是劝说一番,事实是,并非那样轻而易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意义

近年来,作为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也成了频现于媒体的时髦字眼。在不少人看来,心理咨询是一件颇为神秘的事情,而更多有求助心理咨询师想法的人,还在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解或误解,而迟疑着不敢叩开心理咨询室的门……

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有能力把握和调整自己,心理咨询好像离自己很远。但有时我们又会发现,实际上一些难以解释的心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心理咨询又离我们很近。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情绪反常比较严重或者持续时间比较久了,就会建议他去看看心理医生,但是我们又对心理工作不甚了解,不清楚心理咨询或治疗,是不是对任何情绪上的或者说心理上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有效呢?这就要涉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有关知识。

先说心理咨询吧。咨询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部分属于发展心理,入托(学)、职场、婚恋、养育、退休,从小到老贯穿人的一生,主要是给予来访者一些建议和指导。另一部分工作是帮助心理基本正常但又存在某种心理负担的人,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康复过程的心理不适应。减轻来访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之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去更好地适应环境,完善自我,比如个人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学习焦虑等等,都是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

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说各种神经症、情绪问题、人格障碍,多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如果诊断是精神疾病,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药物控制症状后,康复期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辅助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有些人的初衷是“找个专业人员帮帮自己”,那么,心理工作者能给来访者提供哪些帮助呢?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吗?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来访者怎么去解决一件具体的事情,更不是代替他去作选择、作决定,而是帮助他找到影响情绪的不良因素,使当事人

意识到一些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观念、想法和行为模式。此后,咨询师会指导来访者做出一些改变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超越当事人的控制力,咨询师会教他如何去理解这个事实,重新面对它的感觉会有所不同。通过咨询师的引导和鼓励,当事人可以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理解自己并掌握一些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建立相对适应外部环境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我们前面说过心理改变是一个过程,它和几个要素有关。比如说:问题本身有难易之分,来访者被“卷入”的深度,其对问题的感受、性格特点,来访者的领悟能力……同样是一个婚外恋的问题,有的人谈上几次就能茅塞顿开,基本上”心中有数”,而有的人会持续咨询很长时间,还拿不定主意。每个人在咨询的过程中对咨询师的开放程度不同,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在真正面对现实问题时候自制力的不同,都决定了咨询相同次数的效果也会有差异。与生理疾病的治疗方案相比,心理上更看重个体差异。所以,咨询的次数不太可能有一个“标准值”,效果也不可能在未进行咨询之前就评估出来。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中年与老年,在我们的习惯中常常统称为中老年,这不仅是一个概念的提法,还说明它们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年龄阶段,有着一些相似的心理、生理特点。我认为其相似性在于逐渐步入生命的多事之秋及需要面对生命后半程。

如果分别看待中年期和老年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以下方面不同之处。

中年人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因为中年人具有社会角色,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也有相对固定的社会交往圈子,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主要压力一部分必然来自工作,来自社会角色,比如坚守职责,完成任务、挣钱养家糊口、保障家庭的生存:另一部分心理压力来自精神和情感需求,比如维系爱情、亲情,维护各类社交关系。

当心理结构逐步趋向稳定的同时,作为社会与家庭的栋梁,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是对一个人承受力的考验,并且意识到了自己此生发展的状态,可能会产生一些挫败感,有感人生不如意。感情危机也是中年人的一大话题,因为有孩子、有父母,比起年轻夫妻的处理要更为复杂。若多年经营的感情受到伤害或化为乌有,是大多数人所难以承受的。离婚、再婚等问题的处理过程,这些人生亲密关系的失去和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可能延续一生。

与青年人相比,中年人无论是心肺功能还是体力、耐力都有所下降,高强度活动后身体恢复慢,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如年轻人。在心理功能方面,中年人通常习惯于按照固有思维和经验去处理事情,对新信息加工接受得慢,记忆力有所减退,有感力不从心。对于女性来说,更年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和情绪反应令人措手不及,为此感到困惑和无奈。中年男性虽然没有明显的更年期,但是在心身承受压力的状态下,也会出现各种生理、心理反应,且往往因为“硬扛着”而错过自我调整的最佳时机,直到以心身症状形式表现出来才被意识到,甚至成为躯体疾病才引起重视去接受治疗。

中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辈子走过来,人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可形象地比喻为人生风云变幻。有些风云变幻是时代、时局以及外部环境造成的,普通人难以掌控和改变,无奈命运弄人而有些风雨是人们主观上可以把握的,但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当事人未能把握好时机和方向,留下遗憾或悔恨。不同的人生经历,留下不同的经验和结论。不管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丰富人生的素材,作为生命体验、阅历、经验被保存和利用,但有的经历也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内心的痛楚和创伤被留在记忆中,与我们终生相伴。

人在年轻时身强力壮,忙于发展拼搏,很多人生“风景”顾不上看,很多值得体味的东西无暇顾及,甚至来不及有更多的消极、抱怨,因为年轻人关注未来和希望,关注自己努力的结果。年轻的那段光景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生存状态足够好之中,人的各方面反应也是相对比较健康的。

人至中年,人生过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不少的故事,自然也沉淀了一些负面的感觉、想法和经验。与日渐增加的压力相对应,中年人的承受能力却不是无限的。现实中,中年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变故,适应难度往往会比年轻人大。因为中年期的生理功能和体力耐力已不如从前,扛不住强烈的刺激,面对问题很难做到破釜沉舟,通常不会轻易去冒险,更不会做出颠覆性选择。他们要考虑自身条件,考虑家庭亲情关系,为了维护形象、顾及影响及名誉,不愿也不能向他人倾诉,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及调适方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症状。比如情绪不快、烦躁易怒、恐惧担忧、睡眠障碍等等,影响工作效率及家庭氛围。长期的不良心理刺激还会影响到躯体的生理功能,引发某些躯体疾病,甚至中年早逝。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说到老年,一般从60岁算起,但人们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有的人生理年龄到60岁,可是心理年龄、精神状态还像中年人的也为数不少。老年人首先面临的变化就是抗拒不了衰老,一方面是身体反应:感觉、知觉不再敏锐,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说话唆,行为方式刻板:另一方面,老年人退休离开岗位,生活内容和节拍都不一样了,不具有社会角色,也就失去了职业带来的社会关系,老年期开始依赖个人性格、兴趣及结交方式去安排和完成自己的余生,性情开朗、爱好广泛,适应能力强的老人能较快找到新目标,而孤僻、缺乏兴趣爱好的人则体会到较强的失落感。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答案好像更加多面、更复杂一些。比如:有人年轻时豁达开朗,老了反倒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有的老年人做事犹豫、容易后悔;有的老年人格外关注身体“信号”,夸大身体不适,终日生活在焦虑恐惧情绪中:还有的老年人非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要求儿孙,话不投机,反而给自己带来不快。

生命过程是一个轮回,衰老使一个人重新又回到了无力照顾自己的状态。他们在生活上需要依靠亲人,精神上需要依恋亲人,这一点就像年幼的孩子一样。有所不同的是,幼童是一张没有图画的白纸,特点是乖顺、听话、容易服从家长的意志:而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事情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为此,老年人往往与其亲人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依赖别人照顾的同时,还要来点个性小脾气;拿不定主意求助于人的同时,也少不了固执己见:面对儿孙不顺从时,总忘不了要摆摆家长尊严。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把家中老人当“老小孩”看待,就是因为老人们身上出现了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能意识到、不能整合的、可爱又好笑的想法和行为。

快乐生活,老年人如何调整自己

尽管老年人的可塑性不大,我个人认为,一些简单的情绪调整和行为改善还是可以尝试的。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意识到调整的必要性,或者是在其他人的提示之下意识到并愿意尝试做出一些改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

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情绪状态及生活状态,完全是自己选择和决定的,也就是说,忙碌与闲在、郁闷与开心、痛苦与快乐,诸多情绪感受及生存状态都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事情,而其他人则是旁观者,必要时可以帮助一下,除此之外爱莫能助,没有能力真正救助什么。我这样说是想强调一点,就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现实的世界中没有“救世主”。

换一个角度看,影响中老年人改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一是个体感受。如果一个人较多地沉溺在自己的感觉当中,少与他人来往,也不关注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乐趣所在,那么他就不太可能被另一种生活方式“感染”,不太可能有所感触、感慨,而是完全依照自己多年形成的习惯去待人行事。对于这样的老人,亲朋好友最好为其打开一扇关注外界之“窗”,看看外界环境,看看别人是怎样生活的,看有没有可能“换一种活法”,启发当事人,让他们动心尝试。只要能迈出一步就给予鼓励,而当事人产生新感受后才有可能愿意尝试更多。

二是性格所致。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暴躁、回避,内心有较强的不安全感,他(她)对外部世界、周围人的判断和感受,就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比如:他们做事会趋向于自我保护、小心谨慎,或者猜忌、对立、敌意,并且因为与他人格格不入而不愉快。对于这样性格的人,家庭成员的理解、关爱和宽慰是十分重要的。不良性格影响终生,所致的心理痛苦也是很常见的,年轻时尚可考虑通过心理专业的帮助去适度纠正,成年后可塑性减小,而此时亲人的理解、接受,为其提供具体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

链接:中老年人心理自我保健

最后,我介绍一些小措施,读者可根据个人需要采纳。

对于中年人来说,减压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不把工作带回家,将工作和休息在时间段上分开。凡事有度,不求完美,尽力而为即可。另外,生活有规律,预留出时间和空间处理突发的事情,避免心身出现超负荷状态。如果说真要设一道健康底线的话,那就是每日有轻松一刻,每晚有安稳一觉。

如果您的工作是严肃的、紧张的,每天要承受大量的负面情绪,比如说法官、警察、医生、护士、城管队员等等,那么,区别上班、下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身着职业装时是职业角色,回家换便装就是其他社会角色,努力将工作中不良情绪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隔离开。

工作中的某些压力实际上来自不愉快的人际关系,基于不同角度人们的看法不一。待事过之后换个角度为上级想一想,或替下属考虑考虑,我们内心的感觉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不只是留下愤怒,郁闷和恼火。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吐不快时,说出来是最迅速的减压方式。可以试着听取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沟通消除隔膜;也可以是聆听自己的心声,扪心自问,忙碌之后给自己留出一段空闲时间,和自己的心灵做一次交流。如果一个人通过自省承认自己内心的感受,接纳自己是一个有特点的人,比拒绝和否认真实的自我要轻松得多。

支持、陪伴或承诺是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压九尤其是当一个人遇到不良生活事件时,避免于困境中“孤军作战”,人们才能更容易地找回轻松。

篇12

关键词 6S管理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Introduce 6S Management, Build Campus Culture

Integrated with Corporate Culture

DAI Jun

(Jiangsu Wuzh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potential background, practical meaning and concrete try, the vocational school campus culture 6S management system into the discussion and focus from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campus," "sound system, the campus culture," "sublimation spirit of the campus culture, "" temper campus culture, "specifically addressed the four areas I have proof", talking about try and results achiev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6S'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culture integration to build a campus culture ".

Key words 6S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campus culture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往往特指精神财富,①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笔财富。而一个成功的企业,也必然会形成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这如同企业商标一样也是该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6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安全(SECURITY)、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六个项目,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许多企业已将其中的精髓引入到各自的企业文化中,丰富和充实了企业文化。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强调安全操作,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对职校来说,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3处提到“校企合作”,可见职校和企业是密不可分的,职校校园文化应该和也必须与企业文化紧密接轨,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的职校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我们职业类学校培养的主要是现代企业的技术工人,为其打好一定的技能基础,所以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如何尽快地接受企业理念,是尤为重要的,而作为校方来说,营造一个与企业文化氛围相近的校园文化环境,促使学生能更好、更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见习和熏陶应是一个必须开展的课题。

1 6S管理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

进入千禧年后,大量8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已成为职业类学校的主要生源,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制度的客观原因,这类入校学生大多成绩一般,经历了中、高考的失落,对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习惯,甚至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气,自律性较差,生活上由于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缺乏集体生活的经历,缺乏锻炼,自理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六成以上学生在家不参与洗衣、做饭等家务,八成以上学生对家庭的状况不够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的,对自己的生活不会安排。这些因素无疑会影响今后的工作,成为拖累学生个体发展的绊脚石。

不同于普高学生,职校内的中职类学生毕业后面临直接的社会就业,年龄一般为十八、九岁,不少人的心理年龄更是不够成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社会,但现实不会给他们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适应期,谁能在越短的时间内适应,谁就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领先,企业对职校学生的要求不能算高,但也总有不少学生无法适应,遭到企业弃用。而高职乃至相当一部分普专的学生处境也很尴尬,主观上存在的眼高手低现象、传统的就业观念与现代企业客观的择人标准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事实上不少企业都会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宣扬企业文化。为了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最短时间里能更好的融入企业,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感知、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6S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尤其显得重要。

2 6S管理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表面来看,6S管理似乎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如何与校园文化联系起来了?其实我们分析6S管理的内容、原则、目的后不难发现:其正是符合了实践归纳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真理。6S管理注重培养员工的素养,强调工序的严谨,倡导团队的合作等等,这些理念和做法一旦形成,无异就是一种文化,故而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不怕困难,想到做到,做到做好,作为基础性的6S工作落实,能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管理平台。如同其他所有的文化一样,必须是一定规则基础上形成的特色才会沉淀为文化。前面我们提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6S管理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制度,它是一种来源于物质,形成于制度,升华为精神的文化理念。在我们校园中有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也有详细的各类制度,引入6S管理的目的是要将其升华,形成真正的文化。例如:我们的一些主题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本身,而就事论事,应该尝试将其形成具有延续性、长远性的常规活动项目,并且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更深一层的意义,分享参与和融入的喜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我们的孩子欠缺沟通的技能,习惯于独享,不善于合作,与过去相比就如同公寓楼和农家场院的区别一样,对周围的事件显得冷漠和“坦然”。这就需要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因为在6S管理中,团队合作正是其精髓所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引入6S管理,对于构建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3 6S管理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尝试

一种文化,必然会经历萌芽、发展、积累、沉淀、萃取、升华……才能真正得以确立和成型。

3.1 用6S管理的方法来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作为职业类学校,相比普通院校,要更多的营造企业氛围,模拟企业文化。我校在加强各类常规检查的同时,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企业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校园内各个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定期更换,通过多种渠道宣传6S管理的内容、目的、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感受文化。又如:我们每一个教室、工场、试验室的门口、室内都挂了相关企业的图片、介绍,让每个学生去感知企业文化,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从物质条件上让每一个学生了解6S管理,感受与以往学校不尽相同的带有企业色彩的校园文化,最终融入其中。

3.2 用6S管理的方式来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对于6S管理来说,制度的存在是保障,也是一种标准,没有制度的保障,文化必然是脆弱和单薄的。例如,我校对入学的新生必须通过仪容仪表检查后方可报到,这其实就是让学生一进入校门就感受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存在;学生在校如同企业员工一样佩戴胸卡更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当然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必须是以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能力,故而在我校常规管理的主力军就是学生会的学生,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常规管理、参与一些制度的修订,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这样一种制度文化,也能使相关的制度更切合学生实际。

3.3 用6S管理的理念来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近几年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孩子原有的勤奋谦虚、刻苦耐劳等纯朴品格已经非常“珍稀”,这就更显得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在6S管理中强调素养,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等各种素养,说得通俗点,其实就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对于我们职校学生来说,也许文化素养比不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的学生,但面对注重团队协作的现代企业来说,某种程度上劳动素养、职业道德等基本职业素养也许更为根本,所以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是当务之急,在我们校园文化体系中,这样的精神文化氛围是保证学生能尽快融入企业的真谛。我校定期开展的校园招聘会,也就是基于让企业了解学生、让学生走近企业的一种思考。学校架设一座桥梁、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真实的感受身边的企业,与企业的人事干部面对面的接触和了解,要比课堂上教师的宣教更直接、更真实也更客观。我们不求活动能解决多少就业实习,而更关注在校学生能否抓住此次机会,来真实的感知企业的文化和需求,调整就业心态,为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增加磨练。

3.4 用6S管理的精髓来锤炼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在一定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形成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例如,我校的普专和五年制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个体活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组织参与各类活动的能力和视野有了提高和拓展。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来组织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教师的工作不再是全部负责,而只是在关键部位加以引导和督促。这一类活动往往是因为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更容易被全体学生接受,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之高。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会很好的体会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清洁、素养这6S的真实和重要。例如:我校学生自己创意、策划的校园文化节,各部门各司其责,协调沟通已经让我们很好地感受了不同于以往校方布置、教师负责、学生参与的传统活动形式。而6S的精髓也正是让参与者由被动参加发展到主动参与,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锤炼出来的特色校园文化一定是适合企业的文化,经历锻炼的学生也一定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也许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要真正理解6S的内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也会有失败和教训,但教育作为就业的上游“产业”,必定要尊重企业这位“顾客”的需求。了解6S,适应6S,我们的职业学校应构建6S这艘成功通向企业的方舟;理解6S,参与6S,我们的职校生应驾驭6S这艘成功通向企业的方舟。

注释

①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427页

参考文献

[1] 陆君伟.制造业6S管理实务.

[2] 姜日领.加强6S管理 塑造优秀企业.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21).

[3] 李少京.“6S”管理的基本概念[N].航天报,2005-03-07(2).

篇13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测评指标 差异性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些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质量。据统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1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4%。1998年崔玉华等在首都北京的7所重点大学和1所普通大学作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者占26.4%。对北京市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的占退学人数的64.4%。因此,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6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32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法。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心理测评的90项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量。发放调查问卷1323份,并进行现场答卷,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12份,回收率为99.2%,获得实验数据。Scl-90自测量表信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SCL-90自测量表的效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学习与分析已有成果奠定本研究基础。

1.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获得统计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在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描述性统计。

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描述性统计表(表1)

躯体化因子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敏感指标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抑郁表现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还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还反映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焦虑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测定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一项解体感受的项目。敌对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恐怖因子是指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一些项目。偏执因子围绕偏执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制订,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精神病性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特征。此外,也可以反映精神病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的特征。其他因子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具体10项指标的中位数、标准差、方差、均数、峰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数据见表1。

2.2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x±SD)结果分析。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比较一览表(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10项心理因子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见表2。普通高校不同性别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指标呈现不同的对比结果。由表2可看出在躯体化、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中,男女大学生因子均数指标差异非常显著(p<0.01),女大学生的这4项指标均高于男大学生。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指标男女也存在差异(p<0.05),女大学生的指标高于男大学生,这在我们的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引起注意。其他3项指标男女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

2.3城、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x±SD)结果分析

城、乡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比较一览表(表3)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对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心理测评指标有无差异的调查结果表明,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只是在恐怖指标1项出现差异。即p值为0.002(p<0.01),差异非常显著。其余9项指标未出现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城、乡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无明显不同(见表3)。

2.4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一览表。

大学生心理测评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一览表(表4)

注:*表示p<0.05,**表示p<0.01(其他项无全国常模)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10个心理测评指标在原始状态下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见表4),所调查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等5个方面表现出与全国成人常模有差异性。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和焦虑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强迫症状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特别显著(p<0.01);敌对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差异显著(p<0.05)。从x±SD对比来看,大学生心理因子的x±SD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精神病性5个方面要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在这5个方面大学生症状呈异常状态。而其他4项因子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诸多社会原因的影响下,特别是应试教育、就业压力、自我价值实现等原因,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讲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心理期望预期又较高,现实与预期存在较大反差。加之大学生心理年龄又处于半成熟状态,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因此心理测评症状因子的x±SD较成人常模要高。

3.建议与结论

3.1心理测试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心理测评的90项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量并获得结果。Scl-90自测量表信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SCL-90自测量表的效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在高校大学生心理测试方面应积极采用此量表进行测试。

3.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有3项测评结果便显出显著差异(敏感、抑郁、恐怖),3项结果表现出差异(p<0.05),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其他因子。我们在教育教学和思想教育方面应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

3.3对于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心理测试因子无明显差异,只在1项因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恐怖因子)。因此可以说对待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教育标准和方法应无明显不同。

3.4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因子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指标有明显差异,有5项指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较明显差异(p<0.01),说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应引起高校大学生的管理者与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及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4.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4),4:65.

[3]崔玉华.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77.

[4]黄健.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5):95.

篇14

打开偶尔加了一个还在读高一的小女生,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多加好友,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因为缺乏有效地语言沟通方式.网络这个东西真假难辨是其次,更无法忍受的是各种过客,善忘是网络的言语,即使认识了好几年的朋友,感情说淡就淡的,想起的时候就可以很亲密,忘记则是一种常态心理,把现实与虚幻划分的一清二楚,各不相干.

很多人都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状态,喜欢小女生的纯真,又讨厌她们的幼稚心态,感觉难以沟通,或者说她们拥有我们这一年龄没有的单纯,那是一种很向往的心态,谈久了又会觉得她们太稚气.

新加的好友聊了两个小时,对于网络来说,两个小时不足为道,但这两个小时对于我的思想认知来说,无疑是颠覆性,我不得不怀疑我一直认定的现实是否只是属于我的认知.

研:“问你个问题呗!你是作家?”

我:“我不是作家,不是谁都可以被称为作家的,也不是谁都可以称为大师的.”

研:“老师让我们写500字的小说,该怎么写?”

我:“什么类型的?我只能提供一些模版,怎么写还要你自己想.”

研:“没说,随意.”

我:“500字很少,一个结构完整的小说肯定很难写,最好写一个片段.

用一件事情的发生诠释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思想理念什么的.”

研:“哦,明白了.”

我:“我提供一个故事思路给你吧,怎么写看你自己的了.”

研:“还要加进去自己的感受吗?”

我:“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没有写出来.”

“中秋的夜,一群残疾人在广场卖唱,他们男女老少七八人以流浪他乡卖唱为生,一圈圈上百人看客围在一旁,别小看这上百人,人生百态就在他们之中演绎了出来.有人真慈悲,上去给钱给物(月饼、水果之类的),有人假慈悲,也要上去给钱,或多或少有人看热闹,一听就是几个小时,也不见给一文钱,有人...各式各样的心态纷纷上演.”

“这就是你要写的,尽量用一句话的描写,或对话写出这些人的心态.”

研:“哦,我知道了,谢谢你呢.”

我:“我提供一段有特色的片段给你,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拿着十元钱走上去放入那个钱箱子(卖唱所得),一旁也许是他的父母的两人拿着相机 拍摄这个小孩放钱的动作.”

于是这次对话告一段落,我个人有个习惯,加了好友必然要进对方的空间看看,一看相册,二看日志,三看个人资料,这是了解对方的最简单方式.一看相册,可以看出对方的相貌和大体的家庭状况,比如家境物质水平之类,相貌和名字是一个人的名片,是让别人记住的最简单方式.二看日志,空间的日志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写的,一类是转载的,看对方自己写了什么日志和转载什么样的日志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是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最简单方式.三看个人资料,其实这个步骤可有可无,看个人资料无非是看看对方的出生日期和出生地、各种爱好什么,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对方胡乱填的,网络就是这样,看出生日期和出生地无非是想多了解一下对方,拉近一点心理上的距离,毕竟网络缺少一种安全感、可靠感.

我:“你的相册怎么进不去?”

研:“我锁起来了,你要照片?我又不好看.”

我:“好看与否并不能成为拉近心灵关系的媒介.”

研:“我给你发,相册里的更磕碜.”

她发了一张照片给我,其实15岁的小女生,能有多好看,毕竟年纪摆在那里,看相片只不过是想知道她长什么样子,因为网络中有太多的过客,能被铭记的太少了,我怕下次她打开聊天框,我会忘记她是谁了,更别说聊过什么了.

研:“我才15啊,后悔了吧!”

我:“你的意思是女大十八变,以后就不认得了?晕死,看下照片有那么严重的后果?还要后悔了!”

研:“只是感觉太难看了.”

我:“一看就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女生.”

研:“不好看,你看了吗?”

我:“哦,你太在意外表相貌了.”

“我又不是那种生理和心理年龄未成年的小男生,外在的只是表象的皮囊,美丽的是会让人产生亲近感,但这与心灵的距离无关.”

研:“把你的审美观都拉下来一个档次.”

我:“说明你对于自己的外貌有浅层次的自卑,这样的心态不好,不是所有的女人都靠相貌吃饭的.”

研:“我恨这样的女人.”

我:“呵呵,15岁的小女孩,谈不上有多漂亮,更谈不上丑了,青春就是最靓丽的风景啊.”

研:“嗯,是嘛?不太懂唉.”

我:“呵呵,年纪的问题吧,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

其实关于相貌的问题,很多青少年年龄段的人都很看重,把这个当做择偶的标准,谈不上心理年龄成不成熟,追求美的东西是人的天性,只是如果把相貌这一条件过分夸大就没有必要了.爱情可以使随心所欲的,把相貌列入第一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婚姻就要考虑太多与“美、帅”无关的东西了.长得美可以当饭吃,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识,长得帅要当成饭吃就颇有争议了,这变幻莫测的时代,谁说得清呢,各有各的选择和活法,深究下去又有何意义.

研:“对了,那个作文的事,谢谢你.”

不知道怎的,我忽然偶有所感,就把想到的发了出去:“有的文字是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会的,可惜的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很难有这种闲暇之情.”

然后接着有写到:“我想学着去写一部长篇小说,正在收集女性心理的资料,你可以为我的小说事业贡献一点力量么?”

研:“可以,可我不是女性啊.”

我:“我晕......你不是女生?”

研:“我是女生,不是女性.”

我:“那就对了,我说的女性指的是雌性......哈哈.”

研:“去去去......要我说什么?”

我:“说说你的小秘密,比如喜欢哪个小男生什么的...哈哈,告诉我一个真实的你就好了.”

研:“追我的倒是有很多,喜欢的没有.”

我:“嘿嘿,有情书么?”

研:“我都没看就撕了啊.”

我:“忽悠谁呢!”

研:“我喜欢的人就是无论他提什么要求我都尽我最大可能答应.”

“爱一个人就是想为他付出一切,不计代价,不求回报.”

“无论他说什么都会放在心上.”

我:“真的都撕掉了啊?”

研:“我都撕了.”

我:“真是可爱的小丫头.”

“学校学习的压力大么?”

研:“这跟学校压力有什么关系?”

我:“我问问你们学校的情况啊,了解一下现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呢.”

研:“是私立学校呢.”

我:“我还没上过私利学校呢...学校风气咋样?”

研:“风气不是很好.”

我:“谈恋爱、早恋的多么?”

研:“太多了,没对象的是凤毛菱角,哪个学校都一样.”

我:“嗯,你们好幸福啊,羡慕ing...”

“想当初的我的学生岁月...无限悲催.”

研:“学习不好?环境不好?”

我:“与学习无关,我读书那会学校管理很严格,恋爱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羡慕啊.”

“我就只收到过一封情书,还不确定是不是女生送的...经常有人搞恶作剧..写假情书作弄别人.”

研:“额,要命啊!”

我:“犹豫了好几天,终于回了一封过去,石沉大海了...从此以后我就绝望了...”

“别让我知道是谁在玩弄我的感情!被我知道非要 碾碎他不可!”

研:“还是不收到比较好.真可怜!”

我:“呵呵,学生时代谈恋爱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哈,成绩好的和长得帅的最吃香...可惜我与长得帅无关,学习也只能说是中上,不是拔尖.”

研:“成绩又不算数,那是什么年代的想法啊.”

我:“学校压力大么?”

研:“不大,我就是那种压力大不大对我来说没关系的,没心没肺型的,压力越大玩得越嗨,压力小我才会学.”

我:“你爸妈不揍你?”

研:“不,在他们眼里,我是乖孩子,很乖很乖.”

“实际上我是坏孩子.”

我:“为什么这么说?”

研:“很坏很坏,不学好.”

我:“想要去学坏?放纵自己的情绪么?”

研:“嗯,一直在学坏.”

我:“说说你有多坏?”

研:“欺骗别人的感情,和很多人处对象,其实我很烦他们.”

我:“你...十恶不赦啊!”

研:“跟各式各样的人出门...约会.”

我一开始以为只是小女生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小男生约会什么的,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有很多高中的小情侣在晚自习以后去操场上、步行街约会什么的,那时候(2005年)即使是高中生谈恋爱也是顶风作案的行为,小情侣偷偷摸摸谈恋爱拉拉小手都是限制级动作,亲亲小嘴那就不得了,算是非常实质性的进展了,虽然也有学生在外面同居,但那只是极个例的现象,被发现是要被叫家长并退学的,很严重的处罚.即使我初三读的是三流学校,学风都依然很严谨,对于学生的各种行为管治的厉害,我们甚至不知道“出去开房”一词所代表的含义.也许那些只属于我们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所具有的,学生情节的纯爱时代过去了,现在的孩子不可否定的被打上了社会的标签.

我:“你的初吻还在么....”

研:“不了.”

我:“那是什么意思?”

研:“不在了.”

我:“给了几个小男生啊?”

研:“忘了,懒得数了.”

我:“.......”

我对于她这种语态有些无言以对,是我out了?最后只好掩饰自己的心态回答.

我:“呵呵,青春也许就是如此吧.”

研:“玩得很累,不能回头了,我已经收敛很多了.”

我:“呵呵,和我说说你们学校的事情吧,比如学生的思想形态什么的.”

过了一会,没有回答,我以为她不喜欢谈论这个.

我:“说说你感兴趣的吧,你想到说什么就说什么.”

研:“我很爱笑,但是不太喜欢对不熟悉的人笑,不会很放肆的笑.”

我:“平时都有什么爱好呢?”

研:“没什么.”

我:“这可不好啊,每个人都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爱好这是最基本的.”

研:“我不一定,总是换.”

我:“那说说.”

研:“吃喝睡.”

我:“......”

谈话陷入了僵局,淡然和无所谓的心态是有区别的,我并不喜欢她这种夹杂着无所谓的心态,想打破这种陷入僵局的思维,突然间想到新闻中常出现的“未成年女生堕胎率成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篇新闻,突然就鬼使神差的问了出来.

我:“对于性和爱,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怎么看待的呢?”

打出来我就后悔了,怎么可以这么龌蹉和猥琐呢,和未成年的孩子讨论这个问题,刚想说抱歉,她就回答了.

研:“很正常啊,现在发生性,很正常啊.”

我:“额,现在的学生都这么开放么?”(我苦笑中...)

研:“现在的人很开放,是你太···1···”

我:“......”

“好吧,是我Out了.”

我突然间问出了一句:“你有过么?”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心态问出这句话的,真的很难说清,人的思想真的很复杂,自己在泥潭里,看着别人会产生两种心态,一种是希望对方干干净净的,不要被淤泥污染;另一种是希望别人也被染黑,大家一般黑,以满足自己某种难以启齿的心态.

研:“有.”

我:“最初是什么时候啊?”

研:“初中毕业.”

我:“感觉咋样?”(问出这句话我感觉自己无比龌蹉了...)

研:“还算好.”

我:“这是常态心理么?”

研:“嗯.”

我:“就是说你们学校的学生都是这样的么?”

研:“是啊.”

我:“......”

她那理所当然的心态,让我好受伤,我难道是古代穿越来的么?与时代脱节这么严重?很多次我都陷入无语状态中.

我:“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个女神的新闻,宣扬论的来着.”

研:“无所谓.”

她的一句无所谓,让我的心灵好受打击,她们女孩子都无所谓了,我还在纠结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呵呵,思想随时代变化吧.”

“越禁止的越向往,这也许是学生时代的典型思想吧.”

研:“嗯.”

我:“与其说是叛逆还不如说是人性吧,的确是两种极端,开放与保守思想并存的年代.”

研:“嗯,我是矛盾体.”

我:“谈不上对错,现在越来越有这种趋势了,很多东西都谈不上对与错、是与非.”

这段对话完了,我们都陷入了短时间的沉默状态,或者在思索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只是我们所想的绝对不一样.

我:“你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么?”

长时间没有下文,过了一会我才问道:“下了?”

研:“没,我爸回来了,我给锁了.”

我:“嗯,怎么说呢,也许纯爱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些只属于我们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学生情节的纯爱时代过去了.”

研:“唉.”

我:“现在的孩子不可否定的被打上了社会的标签.”

“嗯,抱歉,说了些不着调的话哈.”

“只是现实有些颠覆我曾经的认知罢了,虽然不愿承认,但却是事实.”

“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记忆已经变成了完完全全、不可复制的回忆.”

研:“是我们自己打的.”

“自己的青春要自己选择.”

“没有人可以左右我们的决定.”

“因为路是自己的.”

“只有走了自己喜欢的路才不会后悔.”

我:“是啊,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

研:“那现在呢?”

我:“没什么好说的,对与错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已经成为现实.”

研:“觉得当初的选择已经失去了意义?”

我:“我是说讨论当初的选择的对与错失去了意义,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没有人可以例外.”

研:“可只有这样才是人生.”

我:“是啊,做自己想做的,也许是错的,也要坚持到底.”

“只是再张狂、再叛逆,最终还是需要回归理智、回到原点.”

研:“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别人去改变自己的选择,那样的人生不是我要的,为那是为别人而活.”

“我要选择我要的路,不想为任何人改变.”

我:“我们都曾认为自己是对的,然后在错误的时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最悲哀的.”

研:“毕竟是自己的选择,不会去埋怨什么!”

我:“呵呵,不是说抱怨.”

我已经不确定是想要说服她,还是说服我自己了.

研:“如果是别人给选择的路,有一点问题都会抱怨!”

我:“只是有些沉重的感悟,我只是说我们在选择时太缺少理性的色彩,把感性的一面过分夸大.”

研:“嗯,缺少理性啊.”

我:“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吧,每天父母让我们按时吃饭,时间久了,交代的次数多了我们便会烦了,即使父母的出发点是好意关爱,但我们仍然会固执的把这种嘱咐当成是啰嗦,感到厌倦和反感,甚至产生对抗.”

“渐渐地这种可怕的对抗变成了常态,越加烦躁父母所安排的一切,从拒不合作到公然反抗,最终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叛逆举动,叛逆一词就成了一种青春时代的标签印记.”

研:“只要他们不重复,一切都好.”

我:“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总把你当成小孩,当这种嘱咐关心延续了十多年,所有的安排都成为习惯的力量,你认为他们能改掉这种习惯么?”

研:“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小孩,不太可能改变.”

我:“是啊,所以说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成熟的心态.”

研:“嗯.”

我:“他们忽视了对话的作用,不断的用高压区管制自己的孩子.”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却忽视了自己的方式.”

研:“嗯,太对了!可是这种根生蒂固的理念是很难改掉的.”

我:“沟通成了一个举国为难的问题,各式各样的家庭都存在的问题.”

研:“嗯,每一个人都是.”

我:“哎,这种无奈不知道要持续多久,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可是却束手无策.”

“我只是想知道,当你们这一代成为父母之后又该如何自己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研:“或许到我们这一带就会好点了吧.”

研并没有意识到我问这句话的意思,我的潜台词是:你现在选择用你的方式对抗你父母的安排,要自己走自己的路,那么将来你的后代如果也这样,你又该如何自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将来会如何影响她的一生,乃至她的后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而且是用四分之三的时间去偿还四分之一时间作出的选择.

我:“那么等你成为父母之后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研:“会更科学一点了.”

我:“做子女的不知道父母的苦啊!”

研:“嗯,我们毕竟不是他们,无法了解.也没有孩子,无法换位思考啊.”

说完这些我们又陷入了沉默中,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对于现实,我们总感觉到自己的无力,有种沉重的思想包袱压在身上.

我:“说了这么久你还没有告诉我叫什么名字?”

研:“你不觉得这样很好嘛?”

“为什么要那么了解?”

我:“怎么你心理有戒备么?不希望别人过多的了解你?”

“感觉自己有些不可告人么...”

研:“嗯.”

我:“这可不像你的脾气哈!”

研:“不想别人太了解我.”

我:“哎!这是何必呢!”

研:“就是不想.没有原因.没有理由.”

我:“这也不算太了解你吧?问问你的名字而已.”

研:“我喜欢陌生.”

我:“名字这个东西就是一种烙印,让别人记住你而已.”

研:“你就叫我......研”

我:“突然间对你很好奇.”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女生呢?”

“穿过你层层伪装之后,你又是何种摸样?”

研:“我自己都不知道.”

“伪装的连我自己都看不见了.”

我:“真想拨开你的外壳,你伪装的刺,看看本质的你.”

研:“我已经看不见自己的心了.”

我:“脱下你防备的刺,你是要防备什么?对于未知的迷茫么?”

研:“已经忘了,伪装得连自己都看不透了,早就忘了最初是什么模样.”

我:“哎,你只是一个孩子.”

“无论你承不承认,你都只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无论身体还是心理.”

之后便是持久的沉默,我们彼此都失去继续聊下去的心思....

我无法理解这个才年仅15岁的女孩到底是何种心态,什么样的思想,只是眼眶突然有些湿润,无法想象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一个才15岁的孩子本该坐在学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年纪,怎么会装载着这么多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东西,而她并不是我遇见的个例,过去还有一些像她这样的女生,只是很少有机会这么深入的谈及一些隐私的想法罢了...

在网上我认识很多形形人,也有许多像她这般年纪的孩子,有一部分很纯真,仿佛生活在童话中一般,她们的纯真与现实社会无关;还有一部分则像研这样的,她们仿佛失去这个年纪该有的单纯,甚至用一些老气横秋的语气说我太落伍了,鄙视我的某些想法,然后用她们独有的神态语气来彰显自己个性的存在.

也许,不是我错了,也更不是她们错了,说这个时代错了那就显得有些无稽之谈了,因为无论谁对谁错,我们还得在这个时代走下去,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终结.而这一段对话也仅仅在我们记忆中短暂停留,然后淡漠,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