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物理教学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有着很多的区别,它是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课例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方式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教学资源。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实际的中学物理授课经验,对初中物理的“微课”教学方面存在的特点以及能够改进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
微课,由字面的意思理解为微型课程。它是在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生成的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微课的核心就是微视频,它主要包含的内容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依托视频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微课能够做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让学生们在课后也可以学习,因此如果能够多加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答疑解惑或者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近些年来,信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都十分迅速,人们对网络的接受力也进一步加强,微课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和接纳,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视频的组建是微课的核心,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与所教知识点相关的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以及用于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练习测试等。微课以它独有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授课提供了一个主体明确的、半结构化的环境,根据微课教学所呈现出的良好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来看,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一、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特点
在初中物理微课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形式大多都是教学视频。因为它的教学时间要比较短一些,更加符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能够根据学生们实际的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知识掌握水平来对微课的时间进行设置。在初中,一般课程时间都设置在40-45分钟左右,微课因为时间较短,又被人们称为是课例片段或者是微课例。因其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少一些,往往只是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但是此种方式更能突出主体,让学生们抓住重点,因此更加符合教师们的需求。微课运用于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出来,同时正确的表现教学的主题,使得教学环节更加流畅。同传统教学相比,微课内容更为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掌握,相对来说更加简单,因此又被称为是微课堂。
微课视频格式包含很多种,例如常见的rmvb、flv、mv等格式都可以。而且它的容量大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流畅的被播放、观摩、学习。同时,因为占用容量比较小,它可以很方便的被保存在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上,进而实现移动学习,既方便了学生们课下对知识点的巩固,又能够为教师们的评课、观摩、研究、反思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空间。物理微课的教学内容指向非常明确,主体和重点相对更加明晰,因此在解释和传达知识点上更加完整。微课中,将教学片段作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教学环境。师生通过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不断迁移、模仿、提高隐形知识、默会知识等高新思维方式学习,进一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微课实践教学的措施
1.增强内容规划,搭建良好的物理学习平台
在初中物理学科的微课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确保能够有一个适合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微课整体规划。在确定好规划方案的同时,要确保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形成良好的建设体系,进而避免或减少物理教学无序开发或者重复利用情况的出现。在对物理微课教学内容规划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新课程的实际要求,准确的把握和运用教材,教研人员和一线的科研人员在确立每个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及教师们的意见,对于学生和教师们进行的开发研究加大支持力度,进而使得物理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注重物理教学微课的开发与交流应用
微课,故名思议就是从细微处着手。我们在进行微课教学时,应当抓住微课的这一特点,从普遍事情出发,引导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奠定他们的物理基础,教他们掌握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这几方面的培养来对微课进行开发和利用。微课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建设模式通常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所以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宣传活动、课例拍摄、选题设计、在线报送、审核反馈、评价、后续加工等细节环节,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应用效益。
在微课交流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微课,通过专家评价、综合展播以及交流共享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示、推荐优秀获奖物理微课作品。通过定期进行老师微课库学习、观摩、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经常会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或得出结论,即知识点。实验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其中的规律,进而加深对结论的记忆。因此在物理微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们除了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外,还要注意对他们的思考习惯以及探索、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进而无形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得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87-01
物理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爱它。但又感到物理难学,很不容易把这门功课学好。如何解决物理难学的问题,我认为:从教师角度来看,在手段上,必须注意学生以下几种心理特点:
1.求趣心理
求趣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学生学习自己喜爱的知识时,他们心理上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物理内容涉及的物理现象或问题往往是新奇的生动的。教学时,如果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奇异的自然景观、物理奇观、物理学史的奇闻轶事等,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震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磁场时,引用了“魔鬼三角洲”的传说,在北大西洋有一片广阔的海域,在这片海域上神秘失踪了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从事航海和航空事业的人更是谈虎色变,把这一带海域视为畏途,因此人们都称它为"魔鬼三角洲",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此处海底有一个巨大的磁体呢?到目前为止还未揭开这个谜,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通过我们同学的不断努力,将来揭开这个谜的也有可能是我们在座的其中的一个,这些深含期待、鼓励的话语,增添了学生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壮志豪情。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根据学生的求趣心理,运用一定的物理学史料,并适当地介绍有关物理学家的奋斗历程和进取精神,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对本学科产生的兴趣,即使内容再难学,他们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钻研,并以顽强的毅力学好它。
2.求奇心理
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既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进行引发,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2.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好起始课的教学。精心设计好第一课堂,争取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例如,上初二物理绪言课时,如果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知识天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2利用好奇心组织好新课导入。物理课堂教学中引课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开门见山法、故事导入法、矛盾悬念法、实验引入法、质疑引入法、引导探索法等等。只要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搜集有关的素材,有效地运用各种新课导入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3利用好奇心,开展问题讨论。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好奇心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新异有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相近,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静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静坐没动,路旁的孩子赞叹他前进得真快,一个说他静止,一个说他运动,谁说得对呢?通过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好动心理
好动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天性,他们厌倦老师的死板教学,希望老师多进行实验教学。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有无实验其教学效果大不一样。精彩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昂,心情振奋,例如我在讲直流电动机时,指导学生自制直流电动机,当学生看到自制的电动机旋转不停时,个个拍手叫好。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4.求新心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特点;科学素养
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点,而物理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实验相结合,与自然科学中其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在初二阶段的教学中,增设了物理科目。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是一个学习物理的关键时期,若不能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对生活中其他科学技术的关注,这必将对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及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造成影响。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结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实验大多取材于生活,生动而直观,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实验设计方面特别注意所要培养的实验技能,都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实用价值的技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其内容上更加注重实验技能的实用性,所以对那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技能也相应提高了要求。如在质量测量实验中,增加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做物态变化实验前,对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技巧作了强调;在做串、并联电路实验前,对电流表的连接及读数做了详细介绍说明等等。而对于那些实用性较小的技能则降低了要求,如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删除了4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等。为了在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也能正常实施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了解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调节、使用,并规范地操作仪器、准确读数及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初中物理在选择实验器材上遵循了简单易找、低成本的原则,增强了实验教学手段的可行性及普及性。如浮力实验中的新鲜鸡蛋、振动发声实验中的尺子等等。同时还鼓励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自制教具,积极创造条件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每一个实验。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和探究物理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观察、探索和创新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1)初中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既挖掘潜力又发展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二在刚开始进入物理学习时,就用几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如教师在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实验时,把金鱼和水装入试管中,把试管中上部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金鱼却还在试管的下部不受影响地游来游去。这种现象和学生的估计大不相同,因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吸引着学生的操作兴趣。初中生活泼好动,物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思议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物理实验展示了的大量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教师只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最终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极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挖掘探索性实验,创设研究情景,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与创新从来不会独立存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够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在现有的实验的基础上,创设研究情景,利用物理实验的多变性,对实验进行扩展。如在做蒸发吸热这一物态变化的实验时,可以加入对影响蒸发因素的研究。具体如下:首先往学生的手背上滴上一滴水,让学生描述手背的感觉;接着把水珠抹开(表面积增大),再让学生描述手背的感觉;然后向手背上吹气,此时再让学生描述手背的感觉;将水换成酒精,重复以上步骤,情况又会如何?这个实验可以有多位同学共同参与,大家共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一些影响蒸发因素的问题,诱发学生展开思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对影响蒸发的因素有了认识,并最终总结出了影响蒸发的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展开思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实验教学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自设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走进生活,在社会情境中设计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改造、小修理等实践操作,并从中获得与书本内容相关的物理实用延伸知识。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可让学生在家里不使用冰箱,利用物态变化的吸热原理自制冷饮等;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还有不少课后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大都简单易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还可以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身边的一些日常用品自设实验,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如“自制针孔照相机一”、“自制潜望镜”、“自制冷饮”等。通过这些课外实验、小制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还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培养其创造性。通过新奇有趣的、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更符合这个阶段学生追求“新奇”、“趣味”,钟情直观现象,以及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
初中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率,进而发展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瑞雄.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J].自然辩证法.2003,(2).
[2]谢海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STS教育――以汕头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白雪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及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9).
1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及教师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学生身边很多生活现象都与物理相关.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的共鸣,就能有效地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好动,学生小学毕业没多久,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而乏味,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是畏难心理,因为初中物理很多章节的内容还是较难掌握的,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稍微弱一点,再加上平常学习遇到难点羞于开口提问,实验过程不愿动手,考试时畏首畏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
初中物理的难度主要集中在浮力、压强、电路等章节,这些内容对模型建立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学生感到困难亦属正常,畏难情绪的出现也是本能反应.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仅仅只是批评,批评会加剧学生的畏难情绪,并进一步令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在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或理解上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纠正,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学好物理的信心.而且教师充满关爱的鼓励会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让教师一起帮着解决.教师更要在沟通中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做出相应的帮扶.
[关键词] 学生 心理特点 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模式 教师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10.
一、初中物理概念的分类和特点
1.概念分类
初中阶段,物理量既反映出物理现象的质的特征,又从量的角度反映物理现象的性质.从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来区分.物理概念可分为定性概念和定量概念.
(1)定性概念.定性概念是定性地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概念,例如机械运动、电阻、力、惯性等等,是通过对一类物理现象的分析、综合、抽象出其本质特征,用语言来加以定义的.如“一个物体相对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2)定量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物理学具有严密的数学体系,因此,物理量是物理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地描述物理规律离不开物理量.定量概念是定量地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概念.如速度、密度、压强、机械功等等,这类概念也称为物理量.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定性概念和定量概念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对定性概念往往详细地解释说明,巩固运用时往往借用说理题、简答题、判断题等题型来实现;而定量概念主要在计算中掌握,因为定量概念有自己的一套数学体系,并且对数学工具的熟练运用要求较高.
2.概念特点
(1)确定性.物理概念是从同一类物理现象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反映了物理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这种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是物体固有的客观存在,因而具有确定性.物理概念产生的源泉是对物理现象和科学实验的观察、总结和概括.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物理事实(包括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物理事实是一种近似的,然而又是突出本质的反映.物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概念必须反映出这种客观性,特别是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概念更离不开相应的物理事实.
(2)抽象性.物理概念来源于实践,但却高于实践.爱因斯坦认为,“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概念都是由感觉经验引起的,它们只有在涉及这些感觉经验时才有意义.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头脑中的自发活动的产物.所以它们绝不是这些感觉经验内容的逻辑推论.因此如果要掌握抽象观念复合的本质,就必须一方面研究这些概念同那些对它们所作的论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还必须研究它们同经验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思想和概念的起源与感性经验内容有关,但是思想和概念又不能从感性经验逻辑地推导出来,说明概念既与经验内容有关,又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说明物理概念与具体的客体和过程有密切联系,但又超越了具体的客体和过程,如对能量概念、磁场概念的理解.
(3)阶段性.物理概念随着人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不断增加,研究物理问题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一个完整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有不同的相对完整的概念.如动能概念,初中阶段提出的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物体的动能,动能跟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种提法很容易接受.到高中阶段给出的是定量的公式.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两点建议
1.细化学习策略指导
(1)启发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指导要细化,具体化,不能笼统、抽象化,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把高效率教学落到实处.
(2)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具有元认知的学生能跳到山外,反观此山,对学习而言,他能用自我意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在不同情境下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学习效率高的学生与效率低的学生之间的一个区别就是前者具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障他们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而后者具有的元认知能力较弱.
例如,我在进行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压强”教学时,请学生计算:一位同学体重600 N,双脚站立在地面上时测得接触面积400 cm2,问他正常步行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在学生的问题解答中,有的学生直接带入公式得到了一个错误地答案,p=FS=600 N0.04 m2=1.5×104 Pa,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元认知能力不强,没跳出纯粹的物理计算,站到题目外设想问题的情景,事实上,正常步行时是单脚着地,那么教师就要进行现场指导,或实际走一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事实,提高元认知能力.可见元认知能力强弱与课堂效率高低是正相关,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2.优化教学过程关系
课堂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学生、教学资源、教师,由此生成出教师与教学资源,学生与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的优化,要求教师应用系统论,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全局化处理;第二种关系的优化,要求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整合;第三种关系的优化,要求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对和谐人际关系进行营造.
(1)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全局化处理
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全局化的过程实质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而这个转化关键在于“整体性”,即把教学的某个内容置身于整体中来考虑.明确各章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比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应明确凸透镜成像有四种情况,重点要探究像的性质与成像条件的关系,本章的后两节,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和望远镜与显微镜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延伸.
(2)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教学方式整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依据学习需要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公式的理论推导教学中,采用边分析边板演的方法,就比用多媒体手段来得简约、高效,相反,在展示某个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情景时,用多媒体手段要比板演来得生动、真实,而如果你想即兴讲一个跟课堂教学有关的小故事,除了你的绘声绘色,加上你的肢体语言,往往效果会更佳.
(3)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
【关键词】初三物理;教学质量;路径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讲究逻辑性和严密性的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对于青少年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将初中物理课程看作是整个物理学习中的启蒙阶段,那初三阶段则是对这个启蒙阶段的总结和拔高,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启蒙效果以及后续更高阶段的物理学习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初三阶段的物理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物理教学路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积极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给初三学生提供学习物理的动力,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以及实验验证,具备很强的操作性,所以物理教学首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组织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大量生动直观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和概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时,经常会碰到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的问题,例如几个容器的底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倒入相等质量的同种液体且均未溢出,要求对这些容器的底面承受压力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对此,很多学生可能会陷入重力与压力相等的误区。此时,不妨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实验可以采用一个开口可调节大小的塑料容器、一个天平和一定量的水,只要将装有一定量水的塑料容器放在天平上面,分别将塑料容器调整为开口小底面积大、开口和底面积一样大以及开口大底面积小三种模式(底面积始终保持不变),通过对天平示数大小的观察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其次,在初三物理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进而使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时,学生通常对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因为这种能量转化是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的,属于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将机械能转化过程进行分步演示,这样就弥补了真实模型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同化顺应过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前提。
1.梳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体系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三物理教学,尤其物理总复习教学时,要对基础知识特别重视。实际工作中,物理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梳理,并通过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纵横拓展,让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公式以及实验操作流程做到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三物理的力学部分后(即从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到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构建如图1的关系图,这样的图式为学生展现了力学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对力学的掌握与理解更加深刻,利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呈现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一些巧妙的方式对物理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表达,以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应传授学生一些组织物理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认知结构,从而使他们对知识间的本质性关联有一个清晰的掌握,这不仅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依据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2所示,以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为例,我们可以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结构化的物理知识,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更加的清晰,物理概念与原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且使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容达到了概念化、系统化的理解。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三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以达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目的。物理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并根据所教班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物理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并与原有认知发生矛盾,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可以在实验前先提出以下问题:①实验中的杠杆两端的可调螺母有什么作用?②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边演示边提问:①如果发现杠杆右端下倾,说明什么原因?②应该怎么调节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实验中没考虑杠杆本身的重量?②有些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的逻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透过实验表面现象看待物理本质规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拓宽物理学习思路,培养科学思想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本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物理教学不应仅局限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灌输。
相较于物理知识,科学方法本身更具有“隐性”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揭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且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下能够较快地获取新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只有根据初三阶段的物理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路径,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威.初三物理教学中出现大批学困生的情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 (18) :79-80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7—0068—01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过好衔接关,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跨度大。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绝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
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不行的。
3.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高一物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搞不清楚,到高中物理阶段,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就更差,直接导致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恐惧。
4.学生在以往生活中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更本质、更抽象一些,甚至有时一些生活现象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
二、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承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消化理解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白,但一解题就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08-001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分析台阶原因,探究克服方法
我在过去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大多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但前几年由于工作调动也面对过初中,进行过初中教学和研究,有机会把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对比阅读研究,分析初高中的教学情况,总结出产生台阶的原因总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初中教材对许多物理问题只作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计算也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初中到高中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初中绝大多数的物理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阶梯很高。
3.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的方向等,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
4.呆板学法的“惯性”对高中物理难学的结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背牢记熟,而情景建立、过程分析极少考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学法的飞跃,也是一种能力的飞跃。
二、关注学生主体,改变教法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重视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动脑动手的,教师尽量少代替。开始时学生胆怯为难,怕失败,怕损坏仪器,怕老师埋怨,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我给予鼓励:“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要的定理、定律的发现和验证都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学生动手多了,实验能力也就增强了。对于重难点注重启发点拨,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入门快,学习信心增强,充分调动了学生潜在的对物理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的欲望,使思维能力得到渐进式的发展。
三、优化内容,降低台阶
化大台阶为小台阶,降低台阶的高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高一只能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对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放到高三复习时让学生研究,层次必须分明,决不能搞一步到位的教学法。我先用朴素的语言讲清基本知识,让学生通俗易懂,然后再利用严密的物理语言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高一物理的瞬时速度的学习中,我先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指明瞬时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分析比较引出反映瞬时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瞬时速度,最后给出或讨论出瞬时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这样化大台阶为几个小台阶,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初中基础为平台由浅入深,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如在第三章的“弹力”的教学中,初中教材有过零星的定性的论述,且学生对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比较熟悉,教学时我没有从形变入手,而是从对压力、支持力、拉力的认识入手,分析产生的原因,直观地讲清产生条件从而引入形变的概念,这样既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上的差异形成衔接台阶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较,他们之间存在着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的不同。学生无论对教材方面的理解、思维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与初中学习阶段相比较,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文字说明比较容易理解,物理知识比较单一,物理现象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不会感到生疏或难懂。而高中物理教材,文字比较严谨,大部分学生能读通文字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物理知识内容也比较多,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向初中那样紧密,更增加了矢量等新的内容,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2.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通过观察或实验直接得出结论,即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以学生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形象思维,这种体现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物理现象的思维方法,能让学生在思维活动方面跟的上教学进度,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而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已经存在的概念出发,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在抽象的基础上对物理概念进行概括,所以在学生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抽象思维,学生要从理性去认识物理,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能去理解,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3.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中,物理的概念、规律掌握的要求都比较简单,而且初中物理的内容也较少,学生只要把公式、概念背下来就可以了,分析问题时一般要求解说物理现象较多,即使计算题,一般也只要直接利用公式就可以得出结果。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中,物理规律与概念的掌握,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分析问题时也不像初中物理那样从单方面着手,而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和研究,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分析,弄清楚物理情境和过程,并进行推理、归纳和综合才能得到结果,因此学生会感到物理深奥难懂,造成学习物理心理上的困难。
二、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初高中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适度调整初中和高中教师的教法,缩小学生学习跨度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度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渗透,例如初三复习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每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一些图像、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到了高中以后就容易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抽象和无味。再如初中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而忽略它,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找出高初中知识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展开教学,在高初中知识间搭建“引桥”,减缓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例如高一《弹力》一节教学,学生在初中时对压力、支持力、拉力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这节课时可以从学生的这些认识入手,结合微小形变的实验,通过桌面上的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产生的原因分析,来讲清弹力产生的条件。另外像牛顿运动定律、功和功率、重力势能、欧姆定律、等都存在知识的结合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一定会给初高中物理衔接带来益处。
2.重视初、高中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培养学生独立地观察、研究物理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的物理观念和物理方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客观存在的,而能动地运用它则更能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学生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强调了“密度”是物质的一个特性,由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概念本身的直观性又强,所以是很容易被接受,学生基本上不产生“质量大的密度大”,“体积小的物体密度大”等糊涂认识。而在高中会遇到电场强度“E”的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电场”的概念接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电场本身是一种特殊物质,因而对于电场强度的定义“E=F/q”感到很难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有必要把初中学的定义“比热容”,“密度”,“电阻”等概念所用的方法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可测的物理量来定量地研究或者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物理客体”这是我们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之一。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利用检验电荷“q”上所受到的力“F”与其比值来测定某点的电场强度。往后也自然能理解“电势U=ε/q”, “电容C=Q/U”,“磁感应强度B=F/IL”,等等这些不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应物质性质的物理量。
3、尊重初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差异,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化台阶为坦途。
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维为主,物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简单计算;而高中物理以抽象思维为主,高中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差异的存在,研究并遵循教学规律,妥善过度才能很好跨越台阶。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初学就想使学生达到“高考”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结语: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不能满足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研究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提出几点简单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只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以及大量的物理习题的练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增长。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这也违背了现代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的主动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单纯的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是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在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相关的知识内容,制作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的动态演示课件等,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的组织实验教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牢固的掌握,同时,对于一些大型的实验,如果学校的实验室中没有条件来完成,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同样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三、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要使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是很难实现这一目的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班级中的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根据每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好,物理解题能力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选择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对于一些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而对于那些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于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较为简单的评价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评价成绩,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对其物理能力及物理水平进行评价。需要重点强调的时,不管是依据学生的那种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这种分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后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习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的打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为后期的深入的物理学习做铺垫,还有一种重要的培养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各种具有引导意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这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式教学,在该种教学方式中,需要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物理教学课堂中,发现身边的物理问题,并将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作为基础,通过自主的探索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去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获得物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如果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该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题,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探究与学习中寻找答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物理科目的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比,其培养目标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加强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非常的必要,本文就针对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其中提出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及科学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初中物理 作用
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并非一方收益,正确运用生成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够转变物理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说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对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该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课程的高效开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事先准备生成性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教学灵感思路,而后教师顺着该思路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
在应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中的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把握,分别是教学表现性目标,实际教学过程、教学事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所产生的附加值。这五个环节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生成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合理运用生成性教学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教学思路,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水平。
二、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特点分析
1.生成性教学具有生动性特点。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教学中由于某一特定环境或因素引起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不同认知,从而得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路,该思路充分结合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思想,找到教师与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契合点,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用这种充满创意性质的教学思想,这样一来就会让严谨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融入教师及学生的新想法,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及探讨物理知识。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充分带动起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2.生成性教学具有真实性特点。生成性教学具有真实性特点,是因为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实施中并不是教师事先备案的,没有经过精心安排与设计,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与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产生时较为自然真实。教师将这种全新的教学思路传达给学生,更易让学生接受,因为该思路是由教师与学生思想延伸的产物,与教师及学生的思想密切相关。
3.生成性教学具有随机性特点。生成性教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物理教学知识及情景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语言表现、行为表现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由于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中表现的不可预见性,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变化,而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及思想。由此可见,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它受教师及学生的相互影响。由于生成性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以此要求必须教师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以便快速理清生成性教学中的全新思路。
三、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生成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促进物理教学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笔者针对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的深刻分析与探讨。
1.生成性教学促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实际。与高中物理教学相比,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物理教学内容中一些物理理论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践发现。因此,可以说物理教学内容切合生活实际,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物理教学内容的这一特性与生成性教学特点存在一定的共通,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成性教学,能够促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实际。比如在“帕斯卡定律”知识讲解中,可以结合学生熟悉气球进行讲解,在气球中灌入水然后绑紧当用力压一边时另一半会鼓起。这很好地说明了帕斯卡定律,学生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会联系到“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力学原理,结合实验现象加以说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对旧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与想象,在与老师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并且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生可以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筷子在水中会出现弯折现象,这一现象就是物理教学中的折射现象。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的交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物理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培养了教师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分析探讨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教学思路。面对生成性教学的这一多变性,需要物理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展开新的教学思路之前,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将教学课堂内外的信息知识快速整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充满创新力且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同时还能够培养教师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比如在生成性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模块的讲解可以将其总结为“物渐近,像渐远渐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以这种精短的语句将物理原理表达出来,能够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等相关知识的记忆,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帮助。
3.生成性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生成性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产生的,相反的,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两者具有互为连带的作用。学生是物理教学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生成性教学模式就有这样的作用,因为生成性教学下产生的教学思路是前所未有的,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提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平常所穿的鞋,鞋底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涵一定的物理原理,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摩擦力,利用该生活实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适度的摩擦力是有益的。在这里还可以提出“拔河比赛时为什么把地面的沙粒扫干净”“为什么走山路时空手的人比挑担子的人更容易滑倒”两个问题它们所涉及滑动摩擦力小和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等。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成性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课堂更加新颖,使教师的讲课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原理的探究兴趣,是提高初中教师物理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总而言之,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多重作用。要充分发挥生成性教学的作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与交流,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大胆质疑,说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看法与见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改变与物理课堂不相符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时刻充满兴趣,从而提升教师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斌.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作用分析[J].课改研究. 2013(31).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S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
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跨度。许多孩子在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而到了高中成绩却很一般。其实,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不仅是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拓宽和延伸,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容易出现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脱节。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特点和教学特点,是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该注意以下五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的变化
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数据的浅显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初中物理主要通过习题的重复训练来加深学生对一些简单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且要求学生以解说物理现象为主,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习题较少。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都比较复杂,并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分析,建立物理模型,从而解决问题;高中物理要求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分析和演泽推理等多种物理思想认识方法,着重培养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得不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帮助,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反感(尤其是女生),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经调查发现,学生在进入高中文理分科之间,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占6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热爱学生,亲近学生,给学生尤其是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让学生在高中衔接期不断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既促使学生产生进步满足的愿望,又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铺平了道路。
三、教学中降低学生的思维台阶,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台阶。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应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淅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
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习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等。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用物理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新教材中“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去解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导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当我们最终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后,学生才真实地感受到探究式学习既坎坷又有趣,这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其他物理规律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讲解,逐步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规律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概念、规律,物理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物理理论的细胞。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应用物理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会学生形成概念的物理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教会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方法,即从提出问题到经过观察、实验(直接感官)、分析、比较(抽象思维),最后演绎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