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地摊经济发展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摊经济发展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摊经济发展建议

篇1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就是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节能,强调节约使用能源和减少总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碳基能源;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以限制排放温室气体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从战略层面来看,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谁超前部署,谁就可能赢得先机。当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我国政府亦制定出台了能源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碳减排四成。北京、上海、深圳、珠海、杭州等十余所大中城市已启动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我市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当前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必将引入低碳理念,增加碳排放的指标。

二、正确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和机遇

宁波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面临着能源消费、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等多重压力。近几年来,虽然我市针对节能减排的力度很大,成效显著,但由于临港型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是很大。若碳排放指标成为国家控制的一项指标,将给我市带来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也会为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煤炭消费为主。宁波既是能源资源匮乏城市,又是能源资源消费大市,经济快速增长推动能源消费持续攀升,由于临港重化工业和能源基地定位,宁波原煤消费增长速度很快,尽管近年来宁波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2001年全行业原煤消费总量为1350万吨,2007年为3456万吨,到2008煤炭消费近4000万吨,增加了两倍,“十一五”末将达到5000万吨。

(二)经济结构偏重。宁波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其中电力、石化、钢铁、造纸等行业都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业。我市国华电厂装机容量已达440万千瓦,北仑电厂扩建后将达到5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接近1000万千瓦,年耗煤量接近2000万吨,产生二氧化碳达8000万吨。

(三)能耗强度偏高。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能源投入,成本代价过高。2008年,年能耗在3000吨以上的用能企业达到549家,等价综合能耗达到1380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78%,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7%,其中镇海炼化和宁波钢铁两家企业等价综合能耗就达到了528万吨标煤,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六分之一以上。临港大工业中钢铁、造纸、化工的能耗强度分别为7.6、5.2、2.4吨标煤/万元增加值,远超过2007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0.84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单位GDP综合能耗1.73吨标煤的水平。

(四)大气污染加重。近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废气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到2009年底,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70万辆,月均增加8000辆以上,产生的总碳氢、一氧化碳排放总量至少达到6.70万吨和36.64万吨。另外,我市有上万辆集装箱卡车在行驶,其单车的排放量比小汽车高出近百倍,同时还有大量黄标车在运行,由于燃烧不完全,排放出大量苯系等有毒物质。

(五)低碳意识薄弱。尽管低碳观念得到许多人的赞同,但公众的低碳意识仍显得比较淡薄,对如何具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了解不多,能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的人更占少数。同时,由于政府、企业推出节能产品的节能成本过高,市民很少购买。这种情况下,公民的低碳意识很难真正形成。

三、扎实推进宁波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有关专家预测,低碳经济是第五次经济浪潮,必将给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带来巨大变化。宁波应创造条件,率先突破,积极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一)抓住机遇,尽快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

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宁波实际,我市要把构建低碳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结合我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尽早制定宁波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为低碳发展提供战略导向。二是着手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安排一批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级低碳经济试验区。

(二)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我市还处于低碳经济发展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引导。一是成立宁波市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低碳经济发展。牵头负责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包括研究全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二是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技术、应用等问题作出专题研究,并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具体支持意见,特别是对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给予激励政策。三是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尝试进行碳指标交易,逐步推行区域碳排放额度逐年递减和减排量交易制度。

(三)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扩张。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电力、造纸、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并大力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以碳纤维为主的新材料和以LED为主的新光源。

(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脱碳与去碳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融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扶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利用,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时间。三是加快技术引进与合作。加强地区间、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技术转让,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机会,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

    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1.烟草产业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

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

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篇4

1.1河南林业资源现状

根据2012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数据,同时结合2006—2007年进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截止2012年底,全省现有林业用地538.51万hm2,其中有林地383.77万hm2,疏林地4.37万hm2,灌木林85.01万hm2,未成林造林地31.27万hm2,苗圃地6.90万hm2,无林地27.19万hm2。森林覆盖率24.31%,全省活立木蓄积21005.68万m3。与2006年数据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68.31万hm2,增幅14.53%,森林覆盖率增加了6.99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净增7435.78万m3。

1.2河南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据2012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数据,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32.25%,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此外,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豫西的伏牛山区、豫北的太行山区、豫南的桐柏山区及大别山区,其余地区均是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代表的森林植被。森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较差,固碳能力低,效果差。

1.2.2森林质量不高,林种结构单一全省有林地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及蓄积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及蓄积的64.12%和56.49%,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蓄积量仅为39.01m3/hm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78m3/hm2)的一半。山区还存在有大量残次林分,防护效能低下,固碳能力不佳,经济效益不高。

1.2.3林业法规不健全,仍有待完善我国林业法律制度已基本覆盖了林业的主要领域,主要制定了《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的多项法律、法规,并颁布了与其相关的法律性文件与实施办法。而我省根据相关法律及中央涉及林业的文件精神也颁布实施了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林业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豫政[2004]57号)等政策,这些政策及国家林业局关于中央文件精神而的若干实施意见,都构成了我省林业发展的重要法规保障。然而,温总理于2009年提出的新时期下林业的“四大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四大使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仍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与其相对应。

1.3低碳经济对河南林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根据2012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数据,全省大约有27.19万hm2的无林地可供造林,森林面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增加森林资源面积,扩大荒山再造林成果是增加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要途径。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通过开展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工程项目为驱动因子,来促进河南省森林植被面积的增多,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固碳的目的。

森林面积的增加可以说只是一种增加森林碳汇的手段,森林蓄积的增加才是最终目标。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强调,“提高林业质量、提高林业效率、提高林地产出”是林业发展的中心问题。河南林业在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5年来,经过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在增加河南林地面积的同时,通过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来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林地产出。如果说增加森林面积是从数量上来固定二氧化碳的话,那么通过提高森林质量则是从效率上来提高单位面积森林固定的二氧化碳,从长远看,提升森林质量将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的形成使得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林业项目(CDM)来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使林业政策也会因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变化涉及到林业生态服务的价值体现及其价值兑现等方面。目前,林业生态服务价值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木材产品的价值,通常以碳源的形式出现,与低碳经济的初衷不一致,所以这部分政策仍以现有政策为主;二是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兑现,这主要是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来完成;三则是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对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有偿补助。截止2012年底,河南省已有160.9万hm2公益林得到了补偿。目前,河南省进行林业碳汇项目还不多,可参照的法规政策更是匮乏,正需要借鉴其他省份和国际组织碳汇项目的各种规范和政策。

2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2.1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河南省应该继续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尽快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总体规划》和《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年)》。继续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遵循生态经济和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利用河南省当地条件自然资源,采用科学的方法,注重可再生性,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实现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目前,河南省林业管理工作一个很大的困境就是资金不足,项目资金缺口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主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到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开发林业,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在加大林业资金投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林业科技的研究,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在提高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引进发达国家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技术来加强林业的科技支撑。

2.3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林业生物质能源既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又具有来源可再生和生长过程环保等优势,因此林业生物质能源代表着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未来。森林植物从种植到最终焚烧的全生命过程中,可实现CO2的投、产平衡,具有“碳中性”特性(CO2的净排量为0),而且“林业生物质燃烧时获单位能量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只有化石能源的1/8左右,是典型的低碳燃料。据测算,河南省森林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以及木材废弃物、家具更新后丢弃的废弃物、二次装修产生的废弃物、建筑产生的木质废弃物、香菇栽植的木棒、木屑废弃物等每年可产生约600万t林业废弃物,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162万t的石油能源。森林碳汇交易作为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可解决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同时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4加强宣传,规范推进碳汇林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污染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90-02

1引言

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全球性气候变化表现最为明显,酷热、极寒、飓风、冰川消融、海水上升等诸多看似人力不可抗的极端天气,事实上都和人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尤其在城市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和人们“非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使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发展低碳经济的构思

2.1明确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力求经济增长和环保产业能够取得协调发展,这为我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地环保局应改变以监测为主的被动局面,积极和政府部门联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环保工作的重点,以市场为需求对环保产业进行筛选,综合考虑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环保基本要求,加大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和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力度,从而有效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环保产业向高精尖发展,也使得环保工作由被动监测、治理走向积极引导、主动预防的有利地位。比如沿海、新疆地区可以倡导风能产业发展,而内陆阳光充足地区可以大力提倡发展太阳能,以取代煤炭、柴草等污染较重的资源。

2.2规范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我国环保产业真正发展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因而环保产业市场并不成熟甚至呈现出混乱状态,这已经成为影响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推出针对环保产业市场通用的专门规则、技术规范、产业标准、职业资格等详细条文,以逐步推进环保产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环保部门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贯彻落实监督管理职能,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查出环保产业市场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另外,应提高对环境设施建设市场的重视度,将其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涉及到重点专业技术内容,如噪声振动控制、城镇污水治理等应制定专门的法规,确保环境市场能够规范运行。

2.3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能力

现阶段,环保理念的逐步普及使得环保部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环保部门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事前监测、主动预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也没有利用其和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间的密切关系,来推动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为了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环保部门应和其他部门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推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对环保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也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还可以利用其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的枢纽地位,成立一个由上述三方代表组成的机构,不仅能够使环保产业信息更好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多方机制的互相监督,减少漏洞的出现;应对环保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规范化制定,并实施重大设备专项攻关计划,以利用引导、组织和协调功能,为计划实施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技术创新也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环保部门应该联合企业骨干,利用政策资源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制定和落实环保产业的创新计划;环保部门具有指导和卸掉地区环境问题的权利,因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一个中长期规划,确保环保产业能够按照这个规划逐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当前我国情况应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入到规划中,逐步淘汰出高污染企业。

2.4加大环境的监督力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滥用一些污染性较强的设备、材料,不仅危害了本企业员工的健康,也对周边环境或人群造成严重危害。因而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遏制这一不正之风。

首先在企业投入运行前,除了对企业产品的污染性进行考察外,还应对生产企业对土地、水、周边人群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考察。其次,在企业生产中,应定期到企业检查,防止出现使用和运行前不同的设备、材料或流程。同时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给予企业产品技术的相关指导,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转变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来获得盈利,对于生产中涉及到的土地、水、空气等都应做重点监测。发现异常时应做进一步核实确认,加大惩罚力度。最后,对于检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做好横向和纵向比价,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细微变化。

3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监督、引导、组织功能,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和企业,共同遏制危害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环保产业、环保理念的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丽杰,何伟.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J].北方环境,2011(9).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1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5

一、主要国家低碳战略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2012年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巴里岛路线图”,当前以欧美为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欧盟以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战略。日本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成为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美国政府分别在2005和2007年实施《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联合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于1988年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对低碳经济的高度关注。

二、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框架下签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碳(CO)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它给出了“工业化”国家企业在一个具体时间范围内降低气体排放的目标。同时,提供了3种灵活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些机制及全球对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认同催生了相对应的金融行为。

(一)碳交易市场中介

碳交易可分两大类:一是配额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欧盟配额。二是项目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下核证减排量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的减排单位。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有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E)和英国的UK ETS。在排放交易流程中,金融机构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登录、交易与结算三个部分。

(二)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的传统投资方向主要是IT产业、生物和新材料领域。但是新的动向表明风险投资或国际机构投资者正积极参与碳经济发展新领域。以英国碳信托为例,其投资于离岸风力发电场,虽然目前的技术成本昂贵,但在政府支持下,有望至2020年减少6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提供流动性

如美国银行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控股股东气候交易公司(CLE)成立了一家合资机构,出资1000万美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该公司,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该行将扩展现有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向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3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创新环保概念理财产品

以荷兰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便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

(五)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

《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在2008年3月17日正式推出了碳期货及期权的首批产品,分别为:欧盟排放配额(EUA)期货和期权,经核证的减排量(CER)期货,季节性氮氧化物排放额度合约,年度氮氧化物排放额度期货和二氧化硫排放额度期权合约。[1]

三、金融风暴下各主要国家减碳行动

2008年金融危机给各国实现减碳目标带来了挑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扩大内需方案中不乏再生能源建设等低碳科技投资,韩国、日本、中国在美国之后也相继推出相似计划,以下为美、韩、中在绿色投资上的相关措施。

(一)美国的减碳行动

美国将投资清洁能源经济和创造500万的新工作机会,在未来十年将投资1500亿以提升新一代生质燃料与硬体设备、促进再生能源商业规模的发展,资助低排放燃煤电厂、投资高技术的制造业等,确保美国拥有第一绿色科技所需的技能。①

(二)韩国的减碳行动

韩国将在未来四年投资400亿美金在环境计划上,包含能源保存、再回收、减碳、预防海水淹没、发展国家四大河流和保存森林资源等,透过“新绿色方案”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近百万的工作机会。②

(三)日本的减碳行动

日本政府提出的“新绿色方案”,计划透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从目前五年70兆日币增加至100兆日币(约1.06兆美金)用来扩大绿色投资及工作的市场,投资在住户的低碳电力装置和低碳汽车等,而该措施将会在这段期间内增加80万到220万的工作机会。③

(四)中国的减碳行动

中国政府将此轮经济危机看成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机遇,加大了投资刺激。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中,有2100亿属于低碳经济生态环保投资,占全部投入的5%;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每年1000亿元的节能减排信贷投入。④

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情况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了和《京都议定书》。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责任,但仍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计划均设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7年6月,中国政府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07年11月,中国政府成立了国有政策性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中国政府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的一项创举,不仅是资金使用方式的新机制,更是落实节能减排的行动新机制。[2-3]

(二)金融介入情况

一是碳交易。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2008年4月23日,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在华注资200万美元,投资新疆和四川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其31万吨的二氧化碳补偿额度指标,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业务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半。⑤二是节能减排投融资。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如成立于2007年3月的沛雅霓资本公司,旨在投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沛雅霓资本公司在中国的启动资金高达4亿欧元,主要业务是向中国的减排项目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以减轻全球环境的压力,它专注于通过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良好回报以及碳信用的管理。①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一是信贷产品创新。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能效贷款并非只是提供信贷产品,而是深挖节能减排行业的供应链,除了向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帮助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企业发现碳交易价值。二是理财产品创新。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美元1年期“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产品,除了高达15%的预期最高年收益率颇具竞争力以外,该产品系国内首个注入“控制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概念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投资期限1年,投资实际收益将取决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月度平均表现,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达15%。[4]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启发及建议

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已经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开始利用金融力量解决以地球温暖化为首的各种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它行为主体。

(一)建立相关法规制度

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崭新的、幼小的经济领域,其最大风险就是政策风险,有了稳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理性而有序引导资金走向。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因素,引导金融机构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方式,明确金融扶持政策,实现信贷资金对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支持制度化、持续性。

(二)培养中介市场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可利用既有交易平台或交割平台的专业知识与技素来规划相关交易制度,提供未来建构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同时参与购买或者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

(三)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金投向引导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加大对技术改造贷款的投放,支持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研发,扭转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简化对小型汽车和小排量汽车贷款程序等手段,引导消费观念改变,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如偏向于环境相关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运作、养老基金长期投资的环境金融产品选择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低碳项目贷款以及环境信贷风险评估等、政策性银行大型项目环境结构性金融支持、主导和参与全球多边参与基金的设立、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等等。应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交易市场和机制,并开发相应的衍生环境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3]鄢德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0-3-22.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①数据来源:陈伟.新的美国总统,新的能源计划[J].科学新闻,2008,12(1).

②③数据来源:项平.减碳,世界在行动[J].新湘在线,2010-02-22.

④数据来源:邓丽.中国向世界承诺减碳计划[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2.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节能减排 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后工业时代,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更加要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但又要同时保障我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最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相关政府部门承诺,在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当前相比将大大下降。针对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以下可能途径。

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的效率

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国家和城市都逐渐暴露出后进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的使用,例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灾害性天气。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寻找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改变当前经济依赖矿产资源的经济结构,寻找一条,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是煤炭能源使用大国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降低我国传统工业发展中的煤炭使用量,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加强碳的排放控制。但是,从高碳经济转换到低碳经济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依然对煤炭有很大的依赖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加强煤炭使用效率和煤炭净化技术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加强对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加大对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和研究,这不仅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的生物燃料利用有限,应当尽量开发能够持续生产的生物能源,例如乙醇燃料,沼气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也是能够有效改善能源结构的新能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对于发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发展

低碳技术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的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或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低碳技术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低碳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从能源技术的使用上,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远远超过我国。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低碳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实际应用。

三、调整传统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低碳生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需要和低碳技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传统工业尽管在逐步走向衰退,但是目前仍处于传统工业经济增长阶段,所以如果立刻全部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这对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需要逐步推进的。逐步的调整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对于相关的低碳产业给予扶持政策。

(一)调节好相关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阶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不要因为刻意的追求低碳,而一味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当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才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主要的目标四尽量减少高碳成分,降低碳排放。

(二)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

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碳交易”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8(3): 9-1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33-35.

[3]章轲.低碳城市化,中国式探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9-9-2(5).

[4]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 2008,(9): 5-7.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22-26.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环境气候

1.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和内涵

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

2.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方面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现象并存。能源消费以煤碳为主,出现“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这使得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煤碳中含有大量的碳,在消费煤碳的同时,势必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2003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个百分点。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燃煤。2006年,我国煤炭消费的比例上升到68.5qo,二氧化碳排放跃居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

2.2环境方面

中国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综合官方的和专家的判断(2006),中国的环境形势大致是: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流经城市的河段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使用功能。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

2.3气候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冰川融化、水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面临新的挑战。1986-2006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据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3℃。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各国就减排达成新的协议。我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CDP=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气候问题,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环境保护呈倒U型关系,而我国正处于谷点的左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使我国提前进入谷底,最终迈向U型的右边,即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环境状况也得到改善。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建议

3.1 加快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转变

我国能源的使用以高消耗、低效率为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必须积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和碳基能源的依赖。如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风电太阳能等清洁高效能源建设。以此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我国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第一、二产业的比例,加快发展服务业。另外,还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如发展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的产业,将农作物的秸秆用于发展沼气等。

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改变人们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如倡导人们出门使用自行车或公共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家中使用节能家电及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等,渐渐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生活方式。

3.2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降低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成本,保证企业的技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由于低碳技术是一个新领域,抢先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应发展清洁能源机制(CDM机制)建设,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CDM是当前发达国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CDM项目有利于获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并实现低碳技术与资金的引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低碳循环。转贴于

3.3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宣传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如: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碳产业排放量的征税力度;积极引导扶持低碳产业,对低碳产业的税收予以减免。完善市场体制,健全排污权交易机制,促进产业之间的竞争,扩大碳交易市场,如碳汇较多的省可以按一定价格向碳汇较少的省购买碳排放额等。通过植树造林,种植草皮,治理沙漠等措施增强绿化面积,增加碳汇储备。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1]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障碍;新能源;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30-03

气候的急剧变化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而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2009年12月19日,万众瞩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未能通过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文件的情况下闭幕。此后,中国面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更大压力。在此情况下,应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影响和碳减排的背景下,中国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但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定义,各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排放二氧化碳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并不能只顾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还应把低碳经济定义为低能耗和低污染。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关注节能减排和减少空气污染,要全面地发展低碳经济。

目前,全球很多企业都尝到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据统计,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发展节能减排等,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无疑可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4%,而且在人类各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中,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高达83%。因此,能源问题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减少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重中之重。数据显示,全球CO2年产生量巨大,仅我国每年就排放70亿吨以上,且正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短期难以逆转,从而导致碳排放不断持续增长。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这种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工业过程和产品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平均约高30%左右。中国目前CO2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低碳也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障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因缺少先进的减排技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单位资源平均产出不足发达国家的1/10;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重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是不仅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而且每年要为软件技术标准向外企支付高额的费用。

2.国际技术转让障碍。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尚不健全,普遍存在着技术剽窃、模仿现象,致使创新者缺乏足够的市场激励动力。发达国家担心转让先进技术会影响到其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障碍。

3.技术引进障碍。技术引进包括为了使用而引进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的两种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引进上大量花钱,因为它的效益迅速可见,而对消化、吸收却吝于投入。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弊病。多家企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引进技术,最终产生了对外国技术依赖。结果导致花费大量的技术费用,而没有完成技术更新和学习的过程,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

4.技术投资障碍。新技术应用的预期尚不明确,技术政策还不健全,导致投资者担心未来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而不敢大胆投资进行技术研发。

(二)低碳新能源有待大力发展

中国的能源结构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由表1可知,1978年中国总体上还是能源净出口国。到了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远超过能源生产量,缺口高达32 028万吨标准煤,成为不折不扣的能源进口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能源安全。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态势不错,如风能发展迅速,2008年连续第四年风电装机翻番。2008年中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占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0.1%,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2008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占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23.3%,仅次于美国。但是,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能源成本普遍较高。我国风能发电的成本要比火力发电高一倍,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火力发电的四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二是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掌握得还不多,自主创新太少。要发展新能源,引进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在新能源方面的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就会出现世界各国的技术到发展中国家来做实验的情况。三是我国目前对于整个新能源的发展还缺乏一个详细周密的规划。对于新能源发展战略的争论也比较多。

(三)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调整,企业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多是高能耗工业部门,如果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还要依靠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迸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仍然相当困难。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中小企业的关停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仍然我行我素,争先恐后上项目,特别是重化工项目,对国家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以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企业是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如果没有长效政策机制对节能的设备投资、技术进步、减排成本以及管理机制改进等方面进行鼓励和现实补助,企业在大规模应用减排手段上将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缺乏长期的积极性,建立长效机制尚需时日。

当前经济困难使政府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政策的制定上容易顾此失彼。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取消了部分高耗能产品如一些钢铁产品的出口关税,而且目前的油电价格管制和补贴存在问题。生产侧补贴鼓励和放大石油电力消费,导致无效消费,加大能源稀缺和价格压力,以及环境污染。此外目前的能源生产侧补贴方式鼓励消费,意味着大多数的能源补贴将进入富人的口袋。另一方面,低能源价格会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造成对外国消费者的间接能源补贴。

另外,虽然国家将节能降耗工作放在高位,但是政策实施效果,包括针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滞后期。一些投资不能立刻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的节能绩效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

总而言之,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国家尚未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明确政策和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远不止这些。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据悉,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纷纷投入巨资开始涉足低碳技术研发,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谋求在低碳经济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占领科技制高点。据了解,我国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进行部署并加大投入力度。当下,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快速提高,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电力、冶金、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我国应鼓励煤炭企业建立循环经济园,鼓励研发对煤炭热能效率利用高的技术发展,实现煤炭的多层次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碳捕捉和碳储存技术是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支柱技术,掌握了这个技术,不但可以发挥我国相对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还可以使我国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因此,国家应进一步扶植低碳科技的发展,实行多联产技术来降低经济成本,对实行清洁生产的环保煤炭企业给予补助。

(二)提高能效和开发新能源是重要途径

建立能源回收生产体系,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是一种能源双向流动的生产模式,使得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从而实现碳排放的降低。研究显示,废弃物再生回收的碳减排量十分可观。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物资,可节约能源1.4万吨标准煤;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废金属的回收率(指年总回收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为40%―50%,废钢铁的回收率为60%―70%,废纸为70%。未来30年内,再生资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的原料总量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同时提供3.5亿个的就业岗位。

在能源政策方面,2009年起,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了《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推广实施细则》及《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实施细则》等多部实施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效果显著,对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2010年4月正式实施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法律依据。今后,建议各相关部门制定更多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增强可再生能源法的可操作性。寻找出一条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环境边际效应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通过新能源的产业革命逐步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

(三)培育和建立碳交易市场,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

在全球都倡导低碳经济的同时,我国须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建立进口制成品替代战略,减少高能耗、高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以进口这些商品作替代,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同时保护环境。还应建立低碳贸易和投资制度来避免污染和碳排放,提高外商投资门槛,并鼓励外商投资在生产中采取清洁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在此形势下,我国应充分利用低碳商机,提高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尽可能以低成本的清洁增长方式和低碳技术进行经济发展。

2009年美国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使其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从2011年开始,拟对未采取减排措施的盟外进口商品征收进口碳关税。因此,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双重打击;另外,如果美国将其税收用来补贴国内企业的减排,我国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应该征收国内碳税,使美国的碳关税失去合理性。我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做法,征收碳税的同时降低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支付劳保的费率。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综合性成本并没有提高。另外,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收重点引导重工业降碳,与重工业能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生产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使其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

(四)普及低碳理念,共建“低碳生活”

目前,人们低碳消费意识薄弱,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应先从消费者入手,倡导公众低碳消费、节能减排、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生活习惯,使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些环保理念成为行为准则,引导公众消费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 China’s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CCICED Policy Research Report,2009.

[2] 杨莉.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及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3]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4] 王宇寰.节能减排――低碳的必由之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5] 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Main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WU Zhe

(Wuhan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affairs Career Academy,Wuhan 430074,China)

篇1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转贴于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3-09.

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 旅游业 4E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23-02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一个时尚的口号,也必将成为全球各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低碳经济将极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这必将给旅游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所谓的低碳旅游的概念,强调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还比较粗放的今天,进一步调整旅游业发展思路,选择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必要。而可持续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必须要强调规划开发的生态化(ecological)、旅游生产的节能化(economize)、旅游管理的精细化(elaboration)和旅游消费的环保化(environment-friendly),由于其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都是E,所以简称其为旅游业4E发展模式。

一、规划开发生态化

旅游业是以招徕吸引客源地居民前往旅游地游览观光,以满足旅游者审美或愉悦的需求而获得利润回报的产业,而要构建旅游吸引,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开展业务的条件。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不少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或者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目标,盲目地进行探索式或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过度地接待游客,违背了生态学规律,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仅使旅游产品质量、品位下降,旅游者的游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造成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没有了发展潜力和后劲,甚至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单位也不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办事,在景区大量修建楼堂会所或者索道等辅助设施,甚或修建现代化的定居点,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生态或文化生态,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黄牌警告、勒令整改。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划的错误带来的是开发建设的错误,而这种错误或已被整改,或必然被整改,而那些错误决策的“战果”就是对资源、能源极大的浪费。当我们看到景区整改,大量建筑被拆掉的时候,不仅要扪心自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所以,科学的规划是减少浪费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是科学规划的核心与基础,所谓规划开发的生态化就是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要用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科学布局,在实现规划区内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并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使开发建设的景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要遵循以上原则,只是要把生态学理论扩展到人文科学领域。生态化的规划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开发思想和态度,更要有科学的生态学指标和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技术做后盾。要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与传统的统一,旅游者、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展需求满足和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可能性的有机统一,是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生产节能化

这里的生产包括酒店、景区等硬件建设,交通、餐饮、购物、游览、娱乐、住宿等依托有关设施提供的旅游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流通等过程参与企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为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原料、服务和半成品供应的供应商系统在内的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替代其他产业,达到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促进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饭店方面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现象还相当突出。尤其是酒店奢华之风盛行,极大地增加了碳排放。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向空中排放至少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旅游开发中大量的工程建设也很粗放,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严重不足,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旅游交通中形成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严重,比如喷气式飞机载客飞行100公里会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汽车每行驶100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近18公斤。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低碳经济要求旅游业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使产品生产实现节能化。首先要转变过去那种贪大求洋、贪多求全、豪华奢侈、大拆大建、粗放发展的思路,要靠自然、靠特色、靠文化、靠服务来丰富我们的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而不是奢华的设施条件。要大力推广新的运输技术和清洁能源,加速包括飞机在内的运输工具的更新,让低效能的设施或落后的运作模式退出行业。酒店要进行建设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倡导使用节能建材,推广节能电器,实行能源回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使用新能源,特别是要推广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供给单位都要注意加入生产节能化的行列,共同为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宏伟目标努力。

三、旅游管理精细化

一方面旅游经济要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要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一方面要投入科技力量,用先进的科技装配服务设施设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就要靠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同时我们旅游业也要向管理要可持续发展。由于管理的不慎,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消耗,污染严重的例子比比皆是,有资料显示,精细化的管理可以降耗40%以上,因此,低碳经济条件下管理必须走精细化道路,精细化管理是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双实现目的的必然选择。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多被用于企业的微观管理,但是政府宏观管理也要倡导精细化。要强化行业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行业督导,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要继续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加大督察力度,使酒店企业切实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加强对旅游业及其上游产业、辅助产业和衍生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管理措施,深入开展零盲点管理。另外,还要在广泛调查、全面论证的前提下在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予以支持。从旅游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方式要改变,努力从“低、小、散”的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转变。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细节上下功夫。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广使用节能电器,避免使用或少使用包括一次性筷子等在内的一次性物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把一次性使用变成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要注意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要推广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比如用纸质或布料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用纸餐具代替塑料餐具等。要在精细化的要求下强化设施管理、原料管理和加工服务过程管理,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用电,高效能工作等活动。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强调管理责任的落实,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都要具体、明确,要突出责任的量化、细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尽职、到位,要实行适时考核制度,使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严格追究责任。要注重管理的细节,把节能降耗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使生产和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精、准、细、严”,以达到包括饭店、交通和景区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四、旅游消费环保化

不仅通过对规划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要求旅游者树立环保消费的理念,增进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使消费者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以实现低碳旅游。旅游者要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可以不乘飞机或者少乘飞机,乘直达飞机,减少飞机的起降,乘飞机少带行李;减少自驾游,尽量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住宿时挑选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选择淋浴、洗衣服自然晾干而不用洗衣机甩干,旅途中少使用空调,不用一次性餐具,自觉捡拾遗弃垃圾,维护景区清洁卫生,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等。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行程结束后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碳补偿”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绿色教育”还有待于普及和深化,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等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我国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环保知识和环保旅游的行为方式知之甚少,自驾车旅游潮流风起云涌,在旅游活动中诸如乱刻乱划、乱攀乱踏等破坏资源与环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主动放弃“享受”标准,选择低能耗、低污染旅游产品的意识还不强烈,而颇为时尚的“碳补偿”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更是雾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如果说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生产服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容易达到的话,而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理性消费,使自身行为符合低碳旅游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政府的旅游、环保等部门做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大众传媒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要把教育、引导旅游者进行环保型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布局,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包括服务特色的取向等都要体现环保消费的导向,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强化旅游者的生态教育,使旅游业从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走向生态旅游时代。

参考文献:

1.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2.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7)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4.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9.23

5.刘啸.论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6.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

7.魏小安.低碳经济带来中国旅游发展重大机遇:低碳旅游.省略/showtopic.aspx?topicid=93865.

篇13

(1.赤峰学院 院长办公室;2.赤峰学院 组织统战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赤峰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转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思想观念上、自身能力上以及社会层面上也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赤峰学院;发展瓶颈;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89-02

赤峰学院作为合并升本10余年的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同全国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一样,面临着很多瓶颈问题,需要不断克服,才能使学校在转型发展中顺利前行.

1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制约

1.1 思想观念上的瓶颈制约,使得学校转型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缺失

制约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首要瓶颈是学校内部内部自觉转型发展的理念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内部教学、科研本位的意识制约了转型发展,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对于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来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意识还不强;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主动学习,不爱动手实践,这些均为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造成障碍.

1.2 学校自身能力的瓶颈,制约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能力与地方对区域性大学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建设的基础不足,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严重落后,不能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转型发展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缺乏双师型教师,而且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学改革的能力都不足;专业设置中传统专业比例较大应用型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1.3 社会层面上遇到的瓶颈,阻碍了学校的转型发展速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而且对于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需求不够强大,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自治区(省)市共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规模和格局上也受到一些限制,办学自主权和创新创造活力以及办学特色都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在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中,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政策法规上的缺失和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校地融合的深度发展.

2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遇到瓶颈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的原因分析问题上,重庆三峡学院校长孙芳城指出,“地方高校存在的共同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起步晚、基础差、经费保障能力弱.二是后天失调,原有的师资队伍与‘双师型’要求差距较大.三是发展趋同,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贪大求全问题,在专业设置、课程问题上没有和企业人才需求对接.”赤峰学院转型发展遇到的瓶颈和困难除了上述三个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虽然近年来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但是和其他学校,特别是西部区高校相比较,所能获得的支持和资源等还是有限,而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二是学校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还需进一步转变,虽然学校顶层设计中发展定位已经明确、发展思路已经清晰,但是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内部人员结构较为复杂、干部职工素质也存在差别,在如何把学校转型发展思路落实到实际工作的问题上,出现了差异,也影响了学校转型发展进程和质量.

3 克服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瓶颈的基本路径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不是单纯的学校的事情,而是涉及政府和社会多方的一项巨大工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在提升服务赤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所以,赤峰学院的转型发展,需要构建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以使学校能更好地与地方行业产业实现互动,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贡献率,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3.1 转变观念,面向“地方”与“应用”,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是学校要树立起为地方服务的责任意识,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活力之源泉,生存之基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二是赤峰学院的办学理念及目标定位必须是面向“地方”与“应用”,以主动的意识、务实的作风不断创新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融合一体,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 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注重提高自身服务地方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支有能力的教师队伍,要面向企业、社会、区域行业开展技术服务,例如向地方选派科技特派员等.要引导教师主动为社会服务,将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研发需要相结合,促进应用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此外,要努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3.3 争取各方面支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笔者认为,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主动出击,与当地政府、企业等部门多联系、沟通,争取政府对学校更多、更大的财政支持,按照学校的转型发展速度,在当地财政中每年递增对学校的投入.除了增加财政支持以外,还要政策扶持,例如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面,要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有力推进校地融合的深度发展;鉴于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区对于人才需求不够大的问题,学校应该抽调教务、科研、二级学院的专业人士组成调研组,专题调研当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得出准确数据,为学校科学制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作为自治区(省)市共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要积极争取自治区(省)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使得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及办学自主权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建东,地方高校如何走出中国[J].成人教育,2005(9):20-21.

〔2〕刘向兵,李立囯.大学战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万华,张继明.低质公立高校的退出与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42-45.

〔4〕董泽芳.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04-20.

〔5〕赵芳林.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14

>> 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调整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林业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西部金融业应注意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危机时代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后的中国低碳经济革命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机遇与优势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机遇与对策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旅游的探索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的若干难点与对策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的机遇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也是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媒体的世界眼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C].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IPCC.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国家计委,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

[6]江上舟.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和节约增效[J].上海节能,2000,(9).

[7]任奔.健全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的若干建议[J].上海节能,2008,(3).

[8]魏蔚,乔为国.国外促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05.

[9]上海市经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