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

篇1

1.联系实际,让幼儿教师明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要想使学生明白当前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该让他们弄明白以后自己会处身于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毋容置疑,当前的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一家人的生活、经济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孩子展开,因此,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更应该做到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应付心理。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种岗位的特点,我特意在网上搜索到了近几年学前教育阶段频繁发生的一些教学事故,让他们观看和感受,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艰巨,并由此树立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2.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具备一种母爱是获得幼教成功的关键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只有像母亲一样热爱幼儿的老师,才能甘为幼教事业献身。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的爱,来源于对幼教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爱表现在"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上,也表现在全心全意对待幼儿的行动中。热爱幼儿是教师最基本的品德,富有爱心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品德和要求促使教师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培养幼儿,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向学生强调爱心应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是能否从事好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时时能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获得幼儿们对等的爱和家长们的赞扬与肯定。

3.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能力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特殊时期,幼儿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模仿教师而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律。对于从事启蒙性质的幼儿教育则更为重要。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信任老师,对教师的言行观察细致,反映敏感,喜欢仿效。因此,职业特点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积极进取、情绪稳定、乐观大方、耐心公正、热情开朗。不论是外部仪表还是内在心灵,都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父母,学习中做孩子的导师,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播信息的媒体日益先进和普及,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不断涌现在幼儿面前,而幼儿又有强烈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什么都问"为什么",什么都想得到解答。因此,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具有足够的知识魅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孩子对新事物的渴望。

4.幼儿教师应具备超强的教学技能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是一个好的演员。针对幼儿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有时候教学就是一种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精力能否集中,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要想搞好学前教育,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洞察幼儿的认知、言语、行为、情感、爱好、特长和心态变化,从而随机引导,调节控制教育活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幼儿的心智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以便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思想,用儿童的语言和方式,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话和行为与幼儿交流,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更是演员,要把自己变换成幼儿的角色,用他们的语言说话,用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他们接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做朋友,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搞好学前教学。

5.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民素质,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对21世纪的新一代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与低。而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通过美术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时代的感召下,中国美术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型和推进,把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极力探求和全面实施。

在美术教学过程里加强素质教育不妨说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因为美术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基础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就是要有较广博的知识,也要有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学会“做人”是高层次美术教育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一、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措施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的教育发展,造就新一代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学校的制度。首先,学校应当对把加强素质教育的措施做到最前面,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其次,学校必须促使教师积极提高自我素质,加快实验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等措施,把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可见,要加强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的是学校对其的重视。

二、教师的自我认识和加强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是指事物的形态美丽、好看。一幅成功的画,追求的是技巧的高超,是创造美,如果单纯地把美术理解为“画画”就有些狭隘了,因为它的形象,创造和情感特性,可以为作者和欣赏着带来愉悦与成就感。[1]教师不但要对此了解,更要为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负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一定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必须将前后两节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所加强的素质教育才能结出硕果来。教师应当明确,美术绘画技能要求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维创造,用心去体会。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之门,才能培养出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教师应该用此来对学生进行开导。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按照美的原则,用点线面、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让学生亲自感受创作的美。让美感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美术教育可以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刺激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我们拿一幅著名的作品让学生观看的同时,介绍画家的生平经历,也可以找相关的视频供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体会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哲理、人格品质等,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心灵得到净化。这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作用。美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美术能造就出学生的身心健全。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和谐性格、全面人格。一个人的良好素质是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比如,用一些优秀画家的成长经历进行美术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形成和谐的性格特征。只要有了和谐的性格就能铸造良好的心态。要让学生们自己明白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才是关键。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正确认识自我、适当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教师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们明白,美术教学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格。比如在地震时期,国内艺术家拿起画笔,画起一张张震撼人心的作品,让人不得不感慨画中的自然形象不仅能引起学生的震撼,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再比如说学生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服装、发式、体态的观赏,了解到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方式,以及唐代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富足,这可以使学生对唐代的历史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并对古代画家的心里进行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因此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完善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哲学性德育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养成和谐性格、全面人格。

美术教育是一门强调情感培养,注重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心理的课程。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育心的教育,让学生接触世界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美术主要着眼于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和塑造审美人格,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界、教师、家长都应充分明白,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灵魂是一张白纸,每个个体都是一块待开发的璞玉,只要学校与教师、家长做好了教育工作才能达到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明白,我们人类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只有不停地锻炼自己,只有不断寻找自我,认识自己,才能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学护理;教育教学;素质教育

1医学护理素质教学的重要性

在医疗护理的实践工作中可以看出,治疗与护理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当出现相同的疾病时,由于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上,所以,疾病发生的表现、发展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个性差异造成的。如果开展的治疗仍然以疾病本身作为中心的化,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情,限制了医疗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当前患者日渐增加的需求。在现代的医疗活动当中,除了需要对患者进行疾病方面的诊断与治疗,医务护理的工作人员还应尽最大程度去了解患者自身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通过分析,与患者的疾病相互结合,解决患者的病情,能够有效实现诊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方面的工作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使得患者能够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得到信心,医学技术与人文的素质教育是相互影响着的,专业素质的教育也是医学护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步[1]。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当前大多数教育还是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主,在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没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并且,学生在进入到高等医学院校或医疗结构后,更注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情况。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医学护理方面学生的人文素质落后情况更为严重。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医疗护理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起素质教育。

2当前医学护理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就当前发展情势来看,现代的医学护理学习中,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并且医疗方面的学习是枯燥且复杂的,容易在学习中感到空虚和失落,从而放弃学习,沉迷于其他娱乐项目。并且有的学生学习性不积极,自我管理能力差,并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医学类的学习通常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并且偏重于专业知识的课程学习以及医学技能的训练等,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存在认为只要能够掌握好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此外,学生在非学习时间的娱乐项目复杂,没有观看或收听社会新闻的习惯,对政治的敏感性较低,会造成与时代思想脱节,形成较强的自我中心思想。长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会严重影响到医疗护理中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也会渐渐落后[2]。

3如何提高医学护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3.1加强学生自身责任意识。进行医学护理教育方面的教育时,首先要注重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护理的重要性,在向学生进行授课时,可以对医疗护理的发展史展开介绍,使得学生能够加强自身事业责任感,培养学生产生对医学护理的兴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在医学护理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的医学工作者,针对自身的事迹展开现身说法,教育学生,让学生能够亲身高手到医学职业的神圣,逐渐培养起学生自身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并能够尽全力为医学护理做出贡献,能够在将来医学护理工作实践时创造出和谐且充满着希望的工作环境,促进医学业的不断发展。3.2注意因材施教。在进行医学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服务于患者,保证患者的健康,还需要构建起和谐的医疗环境,让患者感到舒适与治疗的信息。教师进行医学护理的教学时,应该以身作则,严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学生能够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操作技术方面的教学中,要主要示范时的操作步骤与程序正确且清晰,动作协调、准确、敏捷、姿态优美,完成得快而轻,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并通过教学让学生提高对操作技术的学习兴趣,能够做到操作技术熟练轻巧。当学生动作掌握不熟练、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操作不到位、破坏无菌教室时,教师应该循循善诱,针对学生自身不同的情况进行劝告与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操作技术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为将来在医学护理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3.3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从事医疗护理方面的工作时,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人群,要想能够及时适应不同的护理方式,并能够与患者及家属和谐相处,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举止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患者自身的心理情绪和治疗情况,因此,在进行医学护理的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自己的语言动作是否合适,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够调动起患者的治疗状态,使患者能够具有良好健康的治疗心态。在进行学习培养时,教师要注重各种细节问题,并遵循相关规范与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3.4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进行医学护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对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态度中,向学生传授医疗工作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审美创造力与表现力。在进行操作技术的实验课程时,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使用过的仪器及设备及时整理、并将其摆放整齐归至原位,对实验时造成的垃圾废弃物要清理掉,保持教室的卫生清洁,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可以主动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医疗环境。另一方面,学生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了健康良好的体魄,才能够进行繁重的学习任务,并适应医学护理工作的强度。再教育教学中,需要定期开展体育锻炼项目,加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科学的运动锻炼,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身体能力的全面性提高。教师方面还应多多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进体育运动中来,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起与同学同事间的团结及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

篇4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6-02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下,医务工作者除了能够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这对医学生的教育提出更新的挑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2]。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3]。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4]。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5]。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

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 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一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疗技能,而且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树立基本的医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能够为患者提供医疗和精神上的服务。由于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国古代把医术又称为“仁术”,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基础医学教育期间就融入医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中,从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柳亮,陈罡.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J].右江医学,2006,3(1):93-95.

[2]周一思,李凯,黄俊,封国生.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9):58-61.

[3]张丽红,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5):62-64.

篇5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应对措施

医学科学从来都不是纯粹地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1],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是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的传播,同时还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修养。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较早注意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医学科学家明确提出了医学既是生物科学,也是社会科学的见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并亟待进一步加强。

1.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现状

1.1现有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比例偏低。

我国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在现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结构方面,尽管通过改革,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但许多深层次问题仍没有解决,传统的教学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人文学科课程绝大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课教育,尽管其中也有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但相对来讲,真正符合医学生特有的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很少。重医学知识教育,忽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改变。

1.2传统学科分类导致医学生轻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从医学生的生源来看,医学院校一般是归属于理工科类,中学的文理科分班概念,使得入校的学生一入学就认为,医学院是理工科类学校,学习中自然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轻医学人文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精神的修养,甚至把医学科学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生命本质、医学目的、医学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都排斥在自己的专业学习范围之外。这种落后的医学观念明显影响到医学院校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极大地影响了医学人才观的形成,也势必影响现代医学的长远发展。

1.3现有教育模式不利于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三位一体”的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独立人格、能自主思考和探索的人才。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2]但是我们目前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基本上沿用了中学时的应试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1)“填鸭式”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公共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和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现逻辑的力量,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结果。(2)医学院校传统上以大班为单位进行教学,班级容量200人左右,甚至更多,非常不利于在传播知识,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例如,教师不易组织课堂讨论;即使组织讨论,也易形成少数人参与的局面。(3)在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影响下,实用主义的学风越刮越盛,学生常常为了“过级”、“考证”而侵占人文学科学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1.4医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还是医学专业课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也存在人文素质的缺失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也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此外,在已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医学生进行艺术、美学教育是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2.1逐步调整医学生生源结构,适当增加文科学生的比例。

在目前中学生文理分班的模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目标,适当增加文科生的比例,逐步实现文理兼收。这样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偏见,有利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2.2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完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把一些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如《社会医学》、《心理学》、《医学创造学》、《医学辩证法》等课程逐步纳入必修课;适当地把医院文化、医院管理、医疗保险、医疗法律等内容补充到教学内容中;[3]有计划地逐步加大音乐、绘画、体育等艺术素质的教育等。这有利于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精神、生理素质、艺术素质、人格心理和医学道德的全面发展。

2.3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加强新教师的培训。无论是何种专业的教师,都需要有深厚的医学人文素质;要适当规范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为医学生树立表率作用。(2)经常举办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专题研讨会,逐步形成校园的特殊文化氛围。(3)教师在晋职、评聘或提拔任用的时候,要把他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日常的师德、师风结合起来,综合考察。(4)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特别重视辅导员的选拔,要把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放到辅导员岗位上,并给予较高的待遇。

2.4注重全过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所谓全过程,一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直到毕业。二是要在医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注意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观教育的结合。三是要注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调查、义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开展校园文明、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爱心、积极向上、公平公正、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与培养新时代的精神气质。[4]

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大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然而也呼唤着更多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词体现了医学注重生命的道德观。在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有人曾说:“学生身体不好要出残品,成绩不好要出次品,道德不好要出危险品。”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如何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其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满足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双魁,汤泓,杨艳.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605-606.

[2]路建华,师养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