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脊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人的思想、把人的思想意识统一到企业的方针政策上来的重要法宝,是引导、激发企业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也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主要思想和途径得到了实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取得了实际效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作,其实效性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和结果的集中体现。
二、提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思想政治部门及其人员,依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一定动力驱使下,在一定条件保障下,在一定措施控制下,共同协调所形成的能够长期作用的相对固定化、规范化的程序和方式。通过构建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实现由靠人到靠制度的转变,才可能由组织的外在要求转变成系统的内在自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制度具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机制的构建是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必然要求。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具有生命力,发挥功效,完善制度,建立机制是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往往建立起来比较容易,得到落实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机制的支持与保障。确保组织的各项制度、政策的贯彻,要不断加强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2、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是提高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要提高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从企业职工的合理需需求出发,创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确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相以于思想封闭僵化、以物为本而言,它更强调科学性和实事求是,关注的是企业职工发展需求和时展的期望。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要求承认广大企业职工是生理和心理相统一的具体人,自身发展需要和时展期望是广大企业职工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对广大职工来说,这种规定是活生生的和现实的,它以广大企业职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为自然前提,以为自身为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时展期望为价值导向,并随着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朝展期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种规定使得广大企业职工对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时展期望的追求,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和内在动力。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以求达到把职工培养成为思想进步、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能力,是彰显国企独特政治优势的前提和基础。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思想教育和引领职工,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能力,彰显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促使国有企业又快又好健康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企业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必将为国有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思想上的保障。为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引导广大职工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上来,统一到企业发展的大局上来,统一对国有企业职工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上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有企业独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关心人、理解人、塑造人的工作方法,科学理论只有被自觉地运用于企业广大职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企业建设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才能坚定爱祖国、爱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努力学习的决心,不断实践,自觉作为,使国有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4、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共同推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深层次阶段,规范人的行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企业管理,用正确的思想引领职工价值观,规范人的思维模式,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表现在一是人物相宜,即不再片面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而将人财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和认识;二是刚柔相济,即柔性管理固然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但是硬性的制度约束也必不可少;三是情境协调,即宏观管理系统必须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共同推进,在两者协同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自身的新价值体系,使利他与利己、企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等各类关系协调起来,使价值体系的社会功效与个体功效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5、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原则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坚持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原则十分必要。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关爱原则、客观公正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同志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志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的含义
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要以教育对象为本,把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教育对象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另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首先,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了解其思想政治实际发展水平,通过组织、动员、协调和激发等手段调动和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通过教育、监督和约束等手段来促进教育对象主观世界的改造。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把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必然要遵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更多地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不断强化其政治性诉求,而弱化了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从现实的人即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真正做到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二、尊重关爱原则
尊重是对教育双方的要求,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尊师”的观念源远流长,尊重学生的观念仍显淡漠。在教育中教育者漠视教育对象,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关爱。因此尊重关爱原则应当成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的原则。
1.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
尊重关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一种职业道德,尊重关爱原则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实质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所具有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基本的道德精神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教育对象,不歧视教育对象,不体罚或变相体罚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生活的冷暖、学业的进步,以爱的情感投入给教育对象,关爱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并给教育对象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尊重关爱原则的内容
第一,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是尊重关爱原则的关键内容。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人格千差万别。心理学认为人格没有好坏的差别,教育者应该尊重具有各种人格特质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或行为,教育者应该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但是在批评或处罚教育对象时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不侮辱教育对象的人格,不损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不伤害教育对象的情感,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使教育对象深刻的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当教育对象面临两难的选择时,教育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教育者不能强迫教育对象必须选择某一方面,对于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者应该深入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学业上,教育对象有选择所学科目、所学专业、是否继续学业等方面的自由;在交友方面,教育者应尊重教育对象自主选择朋友的权利,对于教育对象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教育者应加以引导,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方面,教育对象有的自由,可以信仰任何宗教或不信仰任何宗教,教育者对于具有和不具有的教育对象都有应该尊重并理解教育对象。
第三,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是尊重教育对象的升华,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更体现出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责任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要求在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投入,实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教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应该用关爱之心循循善诱,引导疏通,用关切的语言展开讨论与批评,纠正错误意见,解决认识问题,而不是冷冰冰地居高临下地对待工作对象,戳伤人的自尊心,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
三、客观公正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的含义
客观公正原则要求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客观公正原则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不带任何偏见和主观臆断,全面地分析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及其思想状况,平等公正地对待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是平等的,不因身为教育者而在教育对象面前盛气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
2.客观公正原则的内容
第一,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前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教育对象,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首先要看到他们思想政治方面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中多数人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符合党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极少数带有根本倾向性问题的教育对象,教育者应该加以重视并且要着重解决这种问题。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必须反对片面的看待教育对象。要肯定教育对象的正确思想,正视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纠正教育对象的错误思想。
第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需要教育者用正确的评价来引导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评价在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在教育双方的对话里,在作业交流上,在阶段性的测试中等等。教育对象往往很在乎教育者的评价,在意教育者能不能正确的评价,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因此教育者就必须正确的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教育对象实际的思想状况出发,要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充分发挥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必然要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要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教育者代表社会对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虽然在某段时间内,可能与教育对象在知识存量、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并且拥有其职责和地位所赋予的话语权、规章制度执行权。”但这些不意味着教育双方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2]赵小狮.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12).
关键词 灌输 思想政治 列宁
近年来,灌输法因被当作一种生塞硬灌的方法而陷入被否定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了忽视和摒弃灌输法的倾向,灌输法一度成为人们指责的焦点。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灌输法“过时论”、“无用论”、“否定论”等;而实践领域即使有人坚持灌输法,其效果也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我们必须澄清当前人们对灌输法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原则等的误解。
一、灌输教育的由来
1844年1月,马克思在《导言》中初步阐述了灌输思想。同年,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灌输”的概念。1901年,考茨基在《新时代》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社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假使这种意识会自然而然地从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那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1] 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灌输论。
1902年3月,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3]因此,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总而言之,列宁使灌输论真正理论化、系统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科学内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扬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时代,灌输教育经常被作为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点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把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简单等同于机械“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我打你通”、“我讲你听”式的说教;等同于说空话、大话、套话;等同于形式呆板、言之无物、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把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这种非常必要的教育理念等同于简单生硬的意识形态的说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厌烦、拒斥、抵制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敢、不愿、忌讳灌输,以致在思想意识领域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或多或少地存在,导致的主导作用和主流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消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正名,并且要强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灌输教育必然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而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更不是具体的方式或者方法。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对公民的精神文明要求与公民自身差距的矛盾。我们要运用社会主义意识来教化公民,使之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这个过程的本质实际上只能用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来概括。
三、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
这是灌输论的本质内容之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灌输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向客体灌输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这就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不良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从而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辨是非,坚持正面灌输,坚决反对各种背离的错误思想和倾向。
(二)坚持主体参与的原则
这是指灌输主体将灌输客体视为实现灌输目的的主体,充分尊重客体的主体地位,通过调动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客体的主体作用实现灌输目的的原则。之所以灌输法曾一度引起人们的反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处理好主客体的关系,只把灌输者看成是能动的主体,而把灌输对象只看成是被动的客体加以改造,忽视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强压式灌输。而我们所说的灌输是外灌、内化的统一,应体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倡循循善诱、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灌输,从而形成双向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外部灌输与内部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灌输效果。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是的基本原则,是被发展史证明了的科学原则,当然也是灌输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明确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最基本的品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环境、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我们的教学设备、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灌输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观念等。
总之,灌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一,在新时期,我们要坚持灌输教育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新内涵。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2]《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3]《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人性的光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从根本上说也是注重人本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通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由“教育人”向“理解人”转变。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观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就出现人本主义思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促使人本主义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其主张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尽可能地发掘人的潜能,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是:
(一)尊重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机制,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心理基础。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认为需要的满足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须首先满足生存需要,之后才会追求发展需要。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尊重个人需要,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1]。人本主义教育观不再单纯强调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习个体积极参与和投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求得自身更充分的发展”[2]。
(三)注重情感交流的教育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还有益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过程重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义并发展为健全的人。情感交流将会使教学过程充满信任与合作,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独创精神,可以更好地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扮演着传道解惑的角色,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领路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本主义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灌输;教学手段和教育载体不断创新;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重社会规范,轻个体价值”的认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人本主义问题。
(一)教育理念弱化人本价值,缺乏人本关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育理念依然忽视对教育客体的关注,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表现出人本关怀的某种缺失。在课堂上大多是针对知识的讲授,很少有机会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易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难以在体察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自身价值,帮助其塑造积极的人格。而且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考试成绩,是由教育者这个单一主体确定的,无疑忽视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提供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育方法尚未形成体系,背离人学基础。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结构来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多依托于教育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又缺乏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容易陷入“人学空场”。
(三)教育目标忽视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道德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把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完美人格作为根本目的,于是不易形成智力、健康、人格等的整合目标。教育目标的偏向导致教育者容易看到学生的外在价值,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在,不太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长此以往,学生陷入被动的境地,个性得不到发挥,无法做到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在新时期面对一系列考验,必须做到改革创新。在传承自身优良脉搏的同时,可有效借鉴其他的理论成果。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人性的发扬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股暖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个体的差异化需求,重视人本关怀。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做到因个性的差异需求施教,组织差异化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物质保障,让他们安心学习。学校还应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对无条件的学生积极关注,时刻维护学生的尊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对学生要鼓励多于惩罚,让学生有正向愉悦的心理体验。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制订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注重对个体的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的心理机制,设计和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各类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如针对党员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多才多艺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心理困惑群体及时给予心理帮助。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二)适时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勇于自我实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把握时机,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于自我实现,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当学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以后,教育者要鼓励他制定下一阶段更有挑战性的任务,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倾听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充分信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最终成为完整的人,具备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应当包括以下特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3]。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个性充分发展,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人。
(三)注重情感维系,建立和谐的育人氛围。
生动活泼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师生研讨、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组织课堂。前提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首先应该要维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方法的使用一旦涉及W生的情感领域,便可发挥高效的作用。师生关系应该超越主客体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积极关注自己的学生必会得到学生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工作并加以改进,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
其次,教师应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光辉典范。教师威严的树立并非是课堂上的不苟言笑,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具有高大的人格形象,才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最后要创造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除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外,还应积极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学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利用好社会资源,把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共享社会实践的成果,在社会实践中促使学生自我体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最终面向人的学科,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启示。因此,将人本主义教育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合理价值,在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建设道路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193.
(一)自我实现理论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人的本性
罗杰斯在《对人性的诊释》中指出他的人性观来自于心理治疗的过程,通过心理治疗的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来揭示人的本性。罗杰斯反对弗洛伊德对于人性恶论的看法,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怀有敌意的、反社会的和堕落的,而是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以及具有自我实现的目标倾向。他认为人都具有一个基本上是积极的方向,"会愿意朝一些方向去改变,即积极性、建设性或向自我实现而迈进、向成熟、向社会而成长,会表现出一种最大限度实现自己潜能的倾向,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罗杰斯坚信人性本善,但并不否认人性也具有恶的一面,"恶"并不是人性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一定的原因造就的。"人之所以会做出恶行,是受其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①
2、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战期间脑外科德国医生哥尔德斯坦提出来的。他在医治伤员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机体整体论的思想,并将全部思想总结在《机体论》中。这也是罗杰斯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论的重要来源。罗杰斯在哥尔德斯坦和马斯洛的共同影响下提出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动机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观点。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需要,指出人的其他动机,如对饮食、艺术审美、创造等的需要都是自我实现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自我实现是一种天生的趋向,人的各种不同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自我实现需要的部分满足。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
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经验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之一。20世纪40年代后,罗杰斯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即治疗者要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治疗者要与患者平等相处,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患者,要真诚对待患者,要设身处地的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50年代以后将以患者为中心理论扩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开始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罗杰斯个人学习与教学的经验也是实践的来源。在各类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0年的教学经历中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主张,并认识到教师的促进态度对于使学生进行意义重大的、独立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的。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人格自我理论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成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罗杰斯指出,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甚至是消极的影响, 他说:"我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完全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估计。它最成功之处是让那些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②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应该是知情合一的人,在教育中不仅注重人的理智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情感的发展,强调情感因素。
(二)学习理论
1、自由学习的本质
罗杰斯说:"我所探讨的真正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③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有意义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区分的标准在于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可以理解和所学的知识对学习者是否有价值。无意义的学习"只有脑的参与--学习是脖子以上部分的任务,没有情感卷入,也没有个人意义,这样的学习没有和人的整体发生联系。"而有意义的学习又称为体验式学习。这说明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体验式的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是自由学习的精髓所在。学习的"有意义性"、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自我发动的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学习是"意义学习"的四个特点。
2、自由学习的实现途径
罗杰斯构建了自由学习的模式,用于促进学生和自己的自由学习。
(1)从真实的问题开始。从真实的问题开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老师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关、同时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情境中,学会自我选择和负责。
(2)提供学习的资源。促进者关注的应该是学习资源,应多花一点时间在创造性的提供多维度的学习资源上,创造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氛围的新方法。
(3)契约的使用。就是由学生自己定目标与要求,教师决定最低的标准,使用契约,会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来评估学生。
(4)利用社区资源。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利用社区资源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学习相关的理论。
(5)同伴教学。罗杰斯说:"同伴学习就是高年级学生或成绩优秀的学生辅导低年级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与被辅导的关系对双方都非常有利。"④这种方式不仅使这些"小老师"协助教师帮助同学,同时也能肯定和激励自己。
(6)分组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是自我指导的学习,另一组是传统的教学。给渴望自由的学生以自由,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给喜欢传统教学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教学。学生可以在两组中自由选择。传统组的教师承担者指导与教学的任务;而自由组的教师则承担着顾问、促进者和学习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7)探究训练。探究训练是"一种参与性与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即学生成为科学问题的探究者,采用各种灵活变化的方式在科学领域中进行探索。……,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支持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尝试一个小规模的探究活动所应具有的所有步骤。"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实证精神。
(8)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的,就是指学生参与到老师研究的项目中,共同进行研究,可以是老师指定的项目,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还可以是当地社会需要解决的项目。
(9)自我评价。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是使自发学习成为自觉学习的主要途径。自我评价是由学生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一个特色所在,也是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条件。
(三)教学理论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非指导性"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性"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 他倡导的"非指导性",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 可以说是指导的另一种或者特殊形式,是依靠受教育者的自身,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有着暗示教育、隐性教育的内涵,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始终强调教师的"非指导性"原则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原则,即学生做主人,教师是促进者。非指导性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基本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个人机能的发挥以及现实性与有效性的自我评价与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在1953年,罗杰斯在美国哈佛大学组织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的讲习班上提出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著名论断。在1980年,罗杰斯在《一种存在的方式》一书中,对非指导性教学做了全面的剖析。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存在,他是作为促进者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指导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侍人'。"⑤促进者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非指导性教学中自律取代外部规定的纪律,不是无纪律的教学,只是将外部规定的纪律由学生的自律来取代,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确定的。
(四)师生关系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不能在班上创造出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而这氛围的实质乃是师生关系。在这一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放下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面具,他不再是个全知全能的'神',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不能冒犯的绝对权威,而仅只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⑥罗杰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局面,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他认为促进学习的兴起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能或教育手段,而是取决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和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环境时的态度特征:真诚透明;珍视、接受、信任;同感理解。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促进关系,也是一种协助关系,即一方想促进另一方的成长、发展、成熟,使另一方或双方都变得更能体验、欣赏;更能表露、更能发挥个人内在的潜能。" 罗杰斯主张的师生关系是对主客体师生关系的一种超越,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偏重于经验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而在罗杰斯看来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只是一个方便学生学习的人。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受教育者的地位
1、重视受教育者的选择性。受教育者的选择性是指,受教育者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作用于自己的各种影响有取舍的能动选择性。罗杰斯认为,选择不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人物作出抉择"⑦,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⑧。罗杰斯认为受教育者是自立和能动的,受教育者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作出选择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受教育者能通过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究和自主发现来不断赋予学习以新的个人意义,并通过一种负责任的内部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意义学习"的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受教育者"自我主动的学习"。
2、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性
罗杰斯强调的"个人参与",是受教育者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的全身心地投入。强调情感参与和左右脑并用,以及学习是一种个体智性活动和感知、情感活动的交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激活受教育者的思维,使受教育者全身心投入进来。具体来说,受教育者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知参与上。受教育者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一种异常复杂的"观念世界"。受教育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这些观念和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情感参与上。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个体,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积极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信任,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顺从、认同、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为受教育者积极接纳教育者及其实践活动提供着积极的和带有催化性质的良好氛围。
罗杰斯人本主义及其教育思想倡导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亲自参与教育内容的选择,并发动教育活动,最后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突出受教育者自我参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二)重视教育者的作用
1、教育者应成为教育的促进者
罗杰斯"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张用"促进者"一词来取代"教育者"。在他看来,教育者意味着居高临下地向受教育者头脑中灌输知识,而促进者则像朋友一样,有利于创造一种融洽的教育气氛。
要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教育者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罗杰斯认为这种作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做到:首先,鼓励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然后,真实的对待受教育者,做到"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其次,建立融洽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再次,理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教育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及对实际问题的驾御能力。
罗杰斯"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针对性,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产生思想的交流,进而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教育关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教育者应运用好非指导性教育
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互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思想信息与感情的相互交流。这就意味着教育对象的思想感情己被调动起来,并且与教育者形成双向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以促使他们共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承担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各种教育学习条件,要提供社会实践活动;要引导受教育者自行制定教育学习计划,创造促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良好气氛。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方法论的实践价值。为此,要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者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新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教育关系,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实践的意义
罗杰斯认为"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受教育者所遇到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现实问题,最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对受教育者的意义也是最大的。"真实问题"有助于形成受教育者的"意义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去行动,他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交织在一起并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视"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即各种"实践"。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应当重视实践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类型的教育阵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最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②卡尔?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4页
③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④同上书,第186-187页
⑤车文博:《车文博文集第八卷--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理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3页
⑥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8页
关键词: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本模式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民利及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发展大学生、服务大学生。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的思路
(一)改革理论课程,实现三个转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模式首先就要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人手,做到从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上来,做到这一点同时也就要求做到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到能力以提高为目的。一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就教材中内容进行讲授,偏重抽象的理论上的探讨,而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分析,结果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显得枯燥无味,甚至被一些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成长关系不大。要实现这个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模式,要把学生的诉求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使他们的才华和优势得到展示,内心真实的情感得到释放,思想的困惑得到解决,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三是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到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因为“思想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竞争能力,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无法健康成长、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实践教学,激发主体意识。实践教学,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当然课堂教学也可以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更多的是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对学生而言,实践教学可以从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三)提倡专业伦理,共筑育人桥梁。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理论课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任何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提倡和谐的专业伦理,加强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完成高校的育人工作。其次,各专业教师在各自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通过介绍各专业历史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各专业成功的学者、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获得善恶、美丑、公平正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伦理方面的教育,这种来自各专业独特的伦理教育是各专业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更为基础的思想教育,是各专业人才今后进入社会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的初期准备,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专业的伦理教育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的伦理教育为支撑,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发挥各专业伦理教育的优势,共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桥梁。
(四)发挥网络作用,拓展教育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广泛而深入地运用,网络在大学校园中得到迅速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网络的超大信息量,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因此,网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平台。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便利和优势条件。
(五)加强养成教育,全面提升素质。大学生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是指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具体地讲,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长期培养、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不需要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在大学生身上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大学生养成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明是非、辨善恶、修德行、定心志的效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21-03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能促进员工的素质全面提升,有助于员工和领导的互相理解和关怀,推动企业健康活力发展。企业的发展和谐稳定,就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员工和企业发展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帮助。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指运用人性化思想在企业活动全过程中管理教育员工。在这个过程中,要贯彻实行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主体作用,认识员工的主体地位,要理解员工需要被重视被培养的思想,并要充分激发员工的主动积极性,增加他们对企业活动的热情;企业要理解员工的独特性,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发自内心的关怀教育会让员工深深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只有这样,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达到其真正的意义目的,贯彻以人为本。
企业只有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坚持对员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协调员工内部的矛盾,才能建设好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只有首先发自内心的尊重员工,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使他们能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的友好局面。员工得到了真正的理解之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工作,对同事和上级也会自发的表示关心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落实对员工的尊重、理解、关心,才能帮助员工全面发展自身素质,从而创造最大化的企业利益,也增加了员工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精神满足。
但是,目前我国仍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有很多不民主现象出现,领导和员工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员工无法弄清领导的真正意图,也对企业可能正在面对的困难一无所知,甚至无法及时得知有可能影响自身利益的因素,对企业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期望和规划,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 企业员工在思维方式上发生改变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媒体传播越来越广泛,传播信息的速度也不断提高,信息量也增大很多,来自国内外的多种价值观和思想风潮都对员工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员工从各种渠道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有了不少知识储备,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一些热点话题的认识也很独到。这种转变从客观层面使得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愈发困难,给进行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2 员工交流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在过去都是传统的单向说教教育,一般是领导说,员工听着并接受。但目前的形势是这种传统的说教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人们也已经很难接受这样枯燥的说教教育。时代对人们思想的升华,使人们已经学会质疑一些社会现象和古板思想,他们更希望对方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进行交流,坚持实事求是共同探讨。
3 员工价值观发生改变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教育的力度也不断增大,企业员工文化程度普遍提升,思想修养也越来越优秀,思维发散越来越多元化。现在员工的主流思想依然定位在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上,并始终坚持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依然渐渐影响着员工的思想,不断有人开始向享乐或拜金主义靠拢,无视国家利益,无视集体利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向个人主义倾向,并没有认识到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倾向。
4 员工对物质的要求不同于过去
一直以来,传统的思想教育一般都以无私奉献为主,对员工进行精神鼓舞。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在增强我国实力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尤其是如今的80后及90的年轻人,基本都已参加工作了,他们的思想已经没有老一辈的传统了,单纯的精神享受或鼓舞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开始注重起各自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精神和物质都成为他们的追求。
5 企业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合理
很多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工作丝毫没有创新,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在进行工作时不够积极主动,没有对其上心,这也说明思想工作者本身就没有重视员工的精神世界,忽视了他们的发言权。在教育工作过程中,领导和教育者的地位过于突出,没有实现以员工为主体。另外,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也不高,教育的内容大都标准一致,没有针对员工的个性独特性重点强调关键内容。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对企业教育的意义
(一)何为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核心内容,它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作为执政理念要求党在其执政过程中应坚持人的核心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二是作为价值取向倡导对人的尊重和人性的解放,要尊重人的各项基本权利,自由、生存、平等权利,倡导冲破人的潜能极限,促使人自由的全面发展。三是作为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思考解决任何问题之前都要保证从人民利益出发,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物质需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主要概括在以下方面:
首先,尊重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其首创精神,这也是以人为本逻辑上的起点,是其基本要求。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生命力的强大及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第二,为建设社会主义,要调动所有群众的积极能动性,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重要的根本手段。只有将群众的潜能及热能都充分激发出来,增加其积极性,将所有社会各族人士的智慧力量都集中起来,才能实现现代化建设定下的宏伟目标。
第三,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将以人为本落实到了实处。
第四,促进人们的素质全面提升,使人们全面发展。这是中最高的目标,同时也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归宿。使人们全面发展是指满足其需要、提高其素质和发挥其能力。其中,提高素质是发展的中心内容,发挥才能是发展的最终要求。
(二)以人为本对企业思想教育的意义
市场经济提升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以及主体意识,意识的提升促进了企业员工思想上的解放,员工在时代的思潮引领下学习了多种先进知识文化和技术。这也是时展带来的非常有利的地方,员工思想素质的提升同样能促进企业的积极发展,使员工不再是原来的什么也不懂默默接受的传统人士,而是有思想有见解的新人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了。而自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召开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被首次提出,从此以后,以人为本成为指导各单位工作的重要思想,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应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的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就是遵循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点和其本身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承认人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能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保持活力的内在动力。而当前企业中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为主体的一项企业活动,贯彻以人为本在其中的应用是其必然的选择。另外,这项工作还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就是对人进行教育,教育的内涵就是有教有学,是一项双向的交流活动,教作为活动的客体,不应超过主体地位,而是引导其思想活动,使企业员工真正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若要真正实现其目标,就必须要求教育者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及其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发展要求。
另外,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正处在重要的攻坚时期,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这也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变了员工传统的观念认知,要求员工协调好道德和利益的重心平衡。但有一部分人在协调平衡上没有把握好分寸,失去了原有的判断价值的能力。他们抛却了制约他们获得最高利益的道德品质,将一切事物的衡量都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有企业内部的教育活动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调整的缘故,没有在员工思想发生偏差的情况下及时引导纠正。传统的教育工作根本不能满足现在新人类的精神需求。只有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研究员工在精神层面上发生的改变,从实际出发,顺应时代的发展,针对员工出现的问题,真正解决员工的思想困难。这也是对开展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的重要要求。
此外,随着社会竞争不断的加强,竞争的焦点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物力财力,而是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思想教育也是为了能培养创造性人才,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就要求这项工作更应该贯彻实行以人为本,通过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利益,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加深企业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的互相理解,使企业长期焕发活力,在强大的竞争市场中站稳脚跟。
三、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观念不断提升,企业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多个层面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改善企业现状,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企业要根据时代要求建立一个新兴的管理模式及企业结构,模式结构的前提条件是以人为本,将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作为核心,协调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平衡,软管理作为主要工作,辅以硬管理。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能使企业各项要素都得到了优化,其框架构成也科学合理,对调动员工积极性有很大帮助,使整个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的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以人为本的结构框架中,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应用到企业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员工为本,认可员工在企业中的第一要位。在该项工作活动中,要明确以员工利益为主的基本目的和追求,开发员工自身的潜能,合理利用其才能,帮助员工全面自由发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员工为本的科学理念,反思传统的教育工作方式的不足,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并与员工真正的思想活动接轨,将教育工作落实到员工的实际工作当中。根据员工思想活动产生变化的规律,依据当前员工内心想法,科学制定教育工作的对策及方式,不能仅仅依靠员工自身的觉悟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想法。将以员工为本的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企业工作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不管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员工的日常作业,都应贯彻以人为本,使教育工作获得实效,而不仅仅是一纸空谈。企业领导要明白,企业未来的发展还是要依靠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单个员工的发展很有可能衍生成其团队的发展,而所有团队的发展都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
(二)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基于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企业发展生存提供软环境,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与企业文化充分的结合,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提高整个企业的凝聚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要确保企业的文化理念科学合理,总结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有利思想,为企业的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企业文化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以生产经营为出发点,强调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和关心员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都主张要以人为中心,围绕企业文化的氛围,激发员工的热情,全面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三)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奠定良好的人本思想
坚持人本思想的宗旨,这样可以尽最大限度将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出员工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发展需求,完整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让员工的需求同企业的需求合而为一。在企业文化渗入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时,要把人的主体充分发挥出来,在人员选拔与配置上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平等交流,互相选择。采用面向所有员工的公开选拔制度,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并根据不同候选者的工作优势能力,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最终做到才为企业所用,能力为人而存的良好状态,把人本思想落到实处。
关键词: 新时期 人学 问题思考
一、对学生的做人教育重视不够
关注学生的做人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如何做人方面重视不够,效果不佳,问题不少。
1.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关于做人道理的具体化教育。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教育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少提到做人道理的教育,有的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已,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实践当中,都没有具体化的做人方面的教育内容。做人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怎样做人,这些都是关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却认为无关紧要,缺乏这方面的思考和钻研,使某些大学生做人有问题,如有的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甚至制作虚假信息骗取奖学金等。
2.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关注较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高。为人处世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当今社会,社会交往往往是体现一个人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当前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对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内容提及不够,认为这些方面是父母应该从小教给孩子的,在高校里面,重点是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当前,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历练不多,人际交往能力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引导不够、重视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诚信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重视,诚信教育效果不佳。“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非常重要的条件,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和人交往的。当前,大学生在做人方面诚信度比较差,社会反响不好,比如毕业生在签就业协议时,经常毁约,给用人单位和学校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没有起到良好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多注重的是思想上怎样让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上的人”,诚信教育虽然提到了,但是教育者具体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平时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较少。
二、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大学生思想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整体思想素养的培养,淡化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方面,教育者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充分,导致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教育者没有很好地把这一理念实施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原因是教育者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从实际效果看,由于教育者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全面性,甚至是片面发展。例如许多学生重专业学习,轻政治理论的学习;重理工科目,轻人文素质的培养;重书本知识,轻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重休闲,轻体育锻炼,等等。
三、缺乏对学生成长需要的了解
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因素,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实现,那么人就没有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需要是形成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利益是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客观需要出发做思想工作,这是一个明显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所关心的事、迫切想得到的东西,都没有真正了解。由于对其所需的不了解,导致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被动,教育者只是注重理论上的灌输宣传,而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者缺乏对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的了解,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没有从大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关注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因此,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强弱及情绪体验好坏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和内心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情绪上的变化也不相同,教育者没有了解和关注这些方面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能是一刀切,不管大学生能否接受,不管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理论教育,只顾完成任务,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及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四、轻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重视不够,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以来从主观上把教育者自身当做主体,没有很好地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重视,片面强调培养大学生如何遵从社会道德、服务社会等,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独立人格问题。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完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不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大学生当做教育客体,对大学生的个性了解不够,对他们的个性表现缺少支持。教育者过多地在内心考虑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棱角”看不惯,觉得他们与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现象不一致,对大学生的一些特长和爱好关注不多,这些做法都压抑了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个性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很好地为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条件,缺乏培养个性环境氛围。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这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的性格不同,导致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不同,当大学生的个性表现非常明显的时候,一些教育者往往没有对其进行引导,更不能为其个性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甚至无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玩电脑、打游戏,教育者一般会持反对态度,事实上,这不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者只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这一行为,他们可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不会对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
3.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培养学生个性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就对培养学生的个性这一内容没有重视。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只要服从管理、听话就行,因而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心理上就没有接受和认同,对学生的个性表现不予认可,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缺少钻研。
五、“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没有完全把学生当做主体存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口号上提出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根本展开工作,实际上这一点做得并不够好。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学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育者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一观念,他们总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教育者就是教育者。无形中使教育者高高在上,片面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置于非主体性的客体地位,认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这表明人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把自己和大学生对立起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完全重视,因而没有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工作,而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缺乏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还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遵循主客体间的互动规律。由于一些教育者没有树立充分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地位没有实现平等,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沟通和互动,他们之间缺乏更多交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没有更好地实现统一,他们的相互作用就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93.
[2]曾真.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西华大学,2001.
[3]杨亮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5.
[4]邱伟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德育创新的行动指南[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个新的交叉学科正在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他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其精神分析理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主要包含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即“二部人格结构”,他是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早期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欲望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它们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正是这种潜意识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它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影响着人的言行。前意识则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的作用是审查无意识,控制潜意识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领域。意识指的就是个体能清醒知觉的主观经验,是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并在这个过程中压抑性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它处于心理的深层。
弗洛伊德在他晚期的著作《自我与伊底》中,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原始的和与生俱来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的过程是无意识的,不顾伦理道德和外部环境的冲突与危机,只是逃避痛苦,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监督和压抑着本我,把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既对本我的非理望进行压抑和控制,又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而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和在道德教化与控制下形成的道德良知,主要的功能就是按照至善原则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妥协,只有它们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才能够保证人格和道德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潜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潜意识理论揭示了在人的内心和行为机制中,除了意识的巨大作用外,潜意识也有巨大的力量。对于潜意识理论的分析和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秉公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包含着“三体一要素”的综合结构。“三体”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一要素”就是教育媒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在这个综合结构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忽视潜意识作用的发挥。
就“三体”中的教育者来说,教育者的讲课方式、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的效果有重大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注重理论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这些内容对教育对象来说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巧妙的语言和相关知识,将教育内容丰富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创造出一种学术且和谐的氛围,在讲授内容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思想注意力倾向于教育者,潜移默化中已接受了教育内容。
说到受教育者,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到受教育者在性格、心理上的差异,以及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潜意识的不适当的压抑,或是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及受过的影响对现今的意识、潜意识和人格塑造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值得考虑的问题。自我意识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调动其潜意识的积极性。
对于教育环境这个“体”,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环境都是有教育作用的教育性环境,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熏陶能够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要素”的教育媒介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一味的压制潜意识和本我,而对潜意识里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应该加以疏导和转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设计上要尽可能丰富、全面,应该包含能够提高受教育者人格素质,并为实践服务的精神财富;教育手段更要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都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提到“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和动作。”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实现的教育过程,是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的综合教育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想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一味灌输式教学和照本宣科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只有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人们的教育和生活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这些教育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人格结构的和谐统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中存在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可知,本我受到个体的原始本能和冲动的影响,强烈地追求个体本性的快乐,它会最大限度地追求快乐、减少痛苦。对于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本我的冲动也是时时存在的,而且本我在个体的身上并不总是单独表现出来的,它还会受到自我的影响。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按照理智行事,理智会使人有意识地压抑住冲动。超我则会使个体按照社会的文化教育、宗教道德标准采取行动,它是个体行为中比较高尚的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内化教育内容,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它的教育对象是人,因此必须把个体的人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会无形中强化个体超我的力量,容易打破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使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丰富起来,使受教育者个体逐步形成稳定而健康的超我和人格,这是教育者帮助学生保持人格结构平衡协调的一个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主体自我教育。就是说,在传授思想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受教育者意识到如何正确实现本我的生物性需求,并且深刻认识到本我的这种行为,引导他们认识到如何使本我的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同时使学生获得满足需要的各种能力,为自我的实现奠定基础,从自我和超我上建立必要的机制来帮助“本我”,这种自我力量的增强则离不开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不同受教育者和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思想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者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分接受教育的不同对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来开展工作,对不同对象提出切合其实际水平的道德要求,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共性教育,同时也要及时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特点,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还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阶段说,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能量,他把这种性本能的力量叫力比多,他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这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揭示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发展的不同心理特征,也能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那么,人在青少年时期会有这样的心理发展阶段,在成年后必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结构和特征,会有不同的本我和潜意识的欲望,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群体,面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人生的不断转折,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困惑,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不同受教育者和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和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结构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至关重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进一步研究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对于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8:136.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7.
[3] 张良,唐志红.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
[4] 赵红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道德视角[J].理论月刊,2004:3.
[5]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8.
首先,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时空上的紧密衔接,让学生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时间上的连续和空间衔接。只有实现整个教育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否则,将会出现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导致教育的失败。
其次,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现实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往往是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不协调的结果。学校坚持正面教育,如果家庭和社会却不这样要求学生,这样就无法保证整个教育的一致性,结果给学生造成错觉,甚至让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的虚伪,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这样的话,整个教育就会走向失败,更不用说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学校教育能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是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家庭教育侧重于对孩子心理、品德、人品的塑造,因为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善与恶的分辨、勤劳与懒惰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
可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三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作用。
二、当前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首先,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短效性。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有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升学率,忽视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必然会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常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不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学习不好,就考不上重点中学和大学,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收入。而德育是“软任务”,搞的好坏,没法用标准来衡量。因此,没有完整系统的德育工作计划,没有人坚持做细致深入的德育工作。这些表现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短效性,都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没从全面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出发,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其次,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而希望的出路就是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样就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孩子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重学历轻能力等导向。而家庭驾驭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庭教育,从而陷入种种误区,这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这样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离,当然对学生全面发展不利。
再次,社会教育的不完善性。当前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内经济飞速发展,消费层次日益多元化,很多网吧、歌厅、洗浴中心等场所都向学生开放,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社会经验和责任意识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多学生经受不住物质诱惑,盲目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他们没有经济收入,必然会误入歧途。况且有些社会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调,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较片面、肤浅。
可见,在我国社会现阶段国情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和开展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工作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个整体教育的网络新格局,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促进大德育观的形成;有利德育时空的整体化,促进德育渠道网络化;有利于发掘德育资源,利用一切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教育因素,起到课堂难以起到的积极作用充实德育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
关键词: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学政治课教学;启示
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当代中学生塑造好,既是祖国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在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灌输,没有把政治理论的灌输与人文修养的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学得枯燥无味,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注重灌输的风格,包含了许多体现中华传统人文教育精髓的内容,这就为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提供了客观依据。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理念有很多契合点,其中,儒家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探索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充分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当下改进中学政治课教学增添新的力量。
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由德育、人生观教育、美育和生命教育这四大内容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座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宝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精髓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
1.儒家人文教育目标:培树理想人格
儒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促使人性的觉醒,启发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孔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个体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孔子看来,个体从青少年时代开始接受教育、积累知识,一直达到不迷惑,才开始悟透“天命”,而只有实现“知命”,才能务实地认识和面对人生,才可成为君子。孔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形象的具体描绘。需要指出的是,在培树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儒家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于自己所具有的现实生存意义,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的基础上,用师法、礼义真正做到“化性起伪”,实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和谐统一。
2.儒家人文教育理念:因循自然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因循自然,实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孟子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儒家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顺从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受教育者的本性来展开。这一点,在当下教育异化现象严重、教育者主体性日益失落的情况下,尤其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反思。
3.儒家人文教育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因循自然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儒家人文教育发展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启发教育
儒家人文教育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对填鸭式教学。孔子非常善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孔子日:“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常常赞扬善于提问的学生,认为只有深入思考了才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很有帮助。
(2)重视自我教育
儒家认为这是人文教育取得实效的最好方法。子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自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儒家认为,自省是最基本的作法。孔子日:“见贤思齐焉,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而慎独则是自省的最高境界。
(3)强调因材施教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从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特别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就善于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丰富的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在于:
1.加强人文教育,给学生以人性关怀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教化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性关怀,就要求我们从“分数就是一切”的当代教育异化中解脱出来,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
2.推进德性教育,促进人的完善社会化
中学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普及基本社会政治知识、为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归根结底,二者统一为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因此,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应当善于吸收、借鉴传统儒家人文教育的优秀经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突出良好品德的养成,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积极探讨推进人的完善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树立人本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儒家人文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因循自然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更应当做到循理而行。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积极学习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中学生思想认识形成与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具体来说: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当下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就要从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的窠臼中解放出来,真正从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考虑展开教学。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等等。
(2)积极开放政治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当代中学生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日益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客观上为中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增加难度,然而,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十分巨大,要充分肯定、相信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和综合思考水平。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善于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对不正确、偏激的观点给予指正和引导。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与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本质区分的。在以知识为本位理念指导下的传统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学生认知领域的传授,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无暇顾及学生的人格、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评估主要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理解的程度为准,最终导致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答题能力。由此看来,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要求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无疑对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需要教师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又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巧,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真正陶冶在真、善、美的情境中。
关键词:;人学;思想政治教育
1人学的基本内涵
1.1人学理论关于人的本质论
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思想中的基础问题和重要问题,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组织和参与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学理论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意义的人,人们通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在现代教学中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崇,要求注重人个性的发展,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应当相统一。”[1]
1.2人学理论关于人的价值论
的价值论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对人的满足,二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它们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当代的青少年,受网络媒体各个渠道信息渗透的影响严重,并不能对人的价值做很好的界定,青年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歪曲了人的价值理论。人学理论的价值论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的看法,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个人价值应当服从社会价值。但这一做法并不代表我们放弃了个人价值,我们可以在保证国家、社会价值不受到冲突的前提下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
1.3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发展论
世界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说,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宗旨就是为了让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会给社会发展以大的推动力。如同人们所了解的那样,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付出了努力与艰辛,其目标是为了满足我们人本身的需求,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2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弊端
2.1高校理论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为当代社会创造了无限价值,与此同时其使得公民的思想、价值观趋于多元化。而高校教材内容上部分脱节于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出发,制定的课程难与实际紧密关联,理论说服力不足。由于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距离,如何使理论成功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这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今高校课程的改革,虽然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多数高校却以缩减了教学课时为代价,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严重影响了理论课程教育的效果。在时代的发展中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单一的灌输方式使得理论教学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
2.2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
人学理论中,价值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其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的价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中定位,总是通过人的各种现实活动表现出来[2]。”可见,人的价值实现需要社会环境作为依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者会强调社会价值,让学生们在面对两者利益权衡时最好考虑社会价值。然而,这种做法在现今是不符合人学理论的,我们所知道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个人价值也就不存在社会价值。只有个人价值首先被认同才能突显出社会价值。总之,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观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和趋势,教育工作者应掌握这两者价值间的尺度。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时俱进
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局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社会经济变革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因此怎样在实践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能够具备社会发展所必要的技能以其独有的个性和能力来进行社会的创新发展,在自我改善的同时使社会变得更美好。我国的高等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态度,重形式主义轻实践教育,总觉得有些措施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没有将好处真正的落实到学生身上。不能够真正地理解人学思想中关于发展论的精髓所在,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理解的人学思想,这将在我们的高校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3用人学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既靠人来实施,也以人为工作对象。[3]”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形式主义严重,单一的灌输方式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反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停留在传统阶段,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类似于喂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他们想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寻求更多有趣的学习方式,而传统教育与他们的思想相背离,因此学生会出现厌学、逃课的行为,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的坚持的人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人为本的内涵,充分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的,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2重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人的价值有多种表达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如何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强调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顾学生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求,无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自由成长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合理性,并开始关注人们独立个性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精神世界的丰富,逐渐意识到人本身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主张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的张扬,但并不是任由个人随意发展,而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引导下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做到合理有度。
3.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当代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高校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况时,不能只注意眼下情况而是应当考虑的久远一些,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尺度和标准,寻找到一套真正有利于自己长足发展的方案。实际上,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新时期,我们倡导个性的发展,如果这个社会千人一面,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无趣的,相反,如果只顾自己个性的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失去它的秩序,人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此,保持个性必须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对象,这种一刀切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这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不相称的,也与的基本精神和最终目标是不相符的。
参考文献:
[1]钱焕琪.高校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杨伟才.马克思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现实,2007(3).
[3]宋劲松.人学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9.
[4]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94.
【关键词】道家;人格;圣人;思想政治教育
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所含蕴的独特哲学智慧有着丰富的精神力量。过去人们往往对儒家思想青睐有加,对道家思想的教育价值有所忽视。但道家学说实则蕴涵宝贵的教育思想,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解析
理想人格是一种文化基于对其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的某种突出品格。老子的道德,侧重按其本性“自己如此”,即无论天地万物、人类社会都应“自己如此”,不违背本性而有为(妄为),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1]向往古朴、自然的社会,追求浑然、自由的人生,构成了道家的理想人格,即“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其人生理想人格化,并以特定的人格形态表现出来,继而有了老子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圣人”是老子理想人格的现实承担者,儒家也说“圣人”,但老子追求的圣人品格表现为对遵循天道、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2]
《老子》多言及圣人,而《庄子》多言及至人、真人、神人、圣人、天人,这些是道家思想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庄子道家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他们既涉世又傲世的人生态度,体现他们向往超越的人生追求。[3]这些理想人格都是道家思想的自然体现,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便可窥见其宣扬的道家理想人格的风貌。
二、道家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道家传统人格理论所属的文化体系是两个相交的圆,它们之间既有彼此渗透影响的共通部分,又有本质不同的独特之处。这为促进两者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奠定了基础。
联系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它几乎贯穿了人的所有发展过程,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等方面都起到深远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顺乎人的发展规律。尤其从少年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方法或内容上,都要加强其思想性和实用性。青年期则要在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文化内涵、审美能力之外,注重情感教育,使之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间的关系。[4]
三、道家传统人格理念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无为而治”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道家的“无为”强调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循,特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目的。[5]
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灌输、多明理言传,形成了课堂―教师―教材―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灌输,但在实施中也缺乏多样性、生动性。
《道德经》 的“无为而治”体现的是教育的科学方法,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启示我们要将教育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其内化为心理积淀,这种积淀将有效地引导、激励教育对象的行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教育理念的经典表达,即应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通过“不言之教”获得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无意识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无意识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5]
无意识教育包括环境教育、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健康教育等形式。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意识教育相比,无意识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随时、环节渗透等特点,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探索的。
3、“图难于易”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通过对“难”与“易”、“大”与“细”的对立统一面,显示出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意蕴。[6]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而要认真对待整个教育过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善于从细微处着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
4、“反己以教”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互置
教师在教育中高高在上的姿态往往带来负面效应。道家认为,教化之本乃“自化”和“内化”而非“他化”和“外化”。[6]因此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是教育能否入脑入心。道家提出“反己以教”的心理互置在此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主客体统一的原则,要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样便可使教育者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地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意图。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中的硕果,当今,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应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探讨,将其优秀的伦理价值合理传承并服务于社会建设,不仅将发扬道家文化乃至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长远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占祥.老子的“自然性”道德与义利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77-80.
[2]杨丽娟.先秦儒道“方圆文化”与理想人格之塑造[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
[3]赵本学.先秦道家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4]王春燕.人言穷尽之处,天言开启之时―论道家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照[J].教育探究,2007,2(2):79-82.
Abstract: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one idea innovation, has the problem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has the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umm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is helpful in the enhancement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attraction and the power, enhances the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key word: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作者简介:王卫兵,河南郑州文化路95号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办
卡尔・R・罗杰斯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理论思想。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尝试,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潜能。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两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1]鉴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参与对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的现实,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教育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视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够参与的学习,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内容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二)“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育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哲学。
“非指导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拥有真情实感,对学生要珍视、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认同。教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适应和改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出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象。通过随机对河南农业大学三百名大学生调查,60%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仅有35.8%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兴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程度。
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的要求,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
罗杰斯认为课程目标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另外还要重视其人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3]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心体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重视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罗杰斯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要开发课程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师讲授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要大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重视教材、图书馆、专家学者等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作用,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