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脊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人的思想、把人的思想意识统一到企业的方针政策上来的重要法宝,是引导、激发企业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也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主要思想和途径得到了实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取得了实际效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作,其实效性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和结果的集中体现。

二、提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思想政治部门及其人员,依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一定动力驱使下,在一定条件保障下,在一定措施控制下,共同协调所形成的能够长期作用的相对固定化、规范化的程序和方式。通过构建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实现由靠人到靠制度的转变,才可能由组织的外在要求转变成系统的内在自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制度具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机制的构建是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必然要求。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具有生命力,发挥功效,完善制度,建立机制是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往往建立起来比较容易,得到落实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机制的支持与保障。确保组织的各项制度、政策的贯彻,要不断加强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2、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是提高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要提高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从企业职工的合理需需求出发,创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确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相以于思想封闭僵化、以物为本而言,它更强调科学性和实事求是,关注的是企业职工发展需求和时展的期望。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要求承认广大企业职工是生理和心理相统一的具体人,自身发展需要和时展期望是广大企业职工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对广大职工来说,这种规定是活生生的和现实的,它以广大企业职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为自然前提,以为自身为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时展期望为价值导向,并随着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朝展期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种规定使得广大企业职工对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时展期望的追求,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和内在动力。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以求达到把职工培养成为思想进步、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能力,是彰显国企独特政治优势的前提和基础。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思想教育和引领职工,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能力,彰显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促使国有企业又快又好健康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企业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必将为国有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思想上的保障。为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引导广大职工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上来,统一到企业发展的大局上来,统一对国有企业职工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上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有企业独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关心人、理解人、塑造人的工作方法,科学理论只有被自觉地运用于企业广大职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企业建设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才能坚定爱祖国、爱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努力学习的决心,不断实践,自觉作为,使国有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4、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共同推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深层次阶段,规范人的行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企业管理,用正确的思想引领职工价值观,规范人的思维模式,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表现在一是人物相宜,即不再片面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而将人财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和认识;二是刚柔相济,即柔性管理固然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但是硬性的制度约束也必不可少;三是情境协调,即宏观管理系统必须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共同推进,在两者协同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自身的新价值体系,使利他与利己、企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等各类关系协调起来,使价值体系的社会功效与个体功效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5、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原则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坚持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原则十分必要。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关爱原则、客观公正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同志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志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的含义

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要以教育对象为本,把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教育对象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另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首先,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了解其思想政治实际发展水平,通过组织、动员、协调和激发等手段调动和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通过教育、监督和约束等手段来促进教育对象主观世界的改造。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把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必然要遵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更多地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不断强化其政治性诉求,而弱化了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从现实的人即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真正做到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二、尊重关爱原则

尊重是对教育双方的要求,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尊师”的观念源远流长,尊重学生的观念仍显淡漠。在教育中教育者漠视教育对象,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关爱。因此尊重关爱原则应当成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的原则。

1.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

尊重关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一种职业道德,尊重关爱原则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实质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所具有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基本的道德精神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教育对象,不歧视教育对象,不体罚或变相体罚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生活的冷暖、学业的进步,以爱的情感投入给教育对象,关爱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并给教育对象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尊重关爱原则的内容

第一,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是尊重关爱原则的关键内容。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人格千差万别。心理学认为人格没有好坏的差别,教育者应该尊重具有各种人格特质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或行为,教育者应该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但是在批评或处罚教育对象时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不侮辱教育对象的人格,不损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不伤害教育对象的情感,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使教育对象深刻的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当教育对象面临两难的选择时,教育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教育者不能强迫教育对象必须选择某一方面,对于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者应该深入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学业上,教育对象有选择所学科目、所学专业、是否继续学业等方面的自由;在交友方面,教育者应尊重教育对象自主选择朋友的权利,对于教育对象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教育者应加以引导,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方面,教育对象有的自由,可以信仰任何宗教或不信仰任何宗教,教育者对于具有和不具有的教育对象都有应该尊重并理解教育对象。

第三,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是尊重教育对象的升华,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更体现出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责任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要求在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投入,实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教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应该用关爱之心循循善诱,引导疏通,用关切的语言展开讨论与批评,纠正错误意见,解决认识问题,而不是冷冰冰地居高临下地对待工作对象,戳伤人的自尊心,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

三、客观公正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的含义

客观公正原则要求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客观公正原则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不带任何偏见和主观臆断,全面地分析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及其思想状况,平等公正地对待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是平等的,不因身为教育者而在教育对象面前盛气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

2.客观公正原则的内容

第一,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前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教育对象,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首先要看到他们思想政治方面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中多数人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符合党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极少数带有根本倾向性问题的教育对象,教育者应该加以重视并且要着重解决这种问题。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必须反对片面的看待教育对象。要肯定教育对象的正确思想,正视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纠正教育对象的错误思想。

第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需要教育者用正确的评价来引导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评价在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在教育双方的对话里,在作业交流上,在阶段性的测试中等等。教育对象往往很在乎教育者的评价,在意教育者能不能正确的评价,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因此教育者就必须正确的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教育对象实际的思想状况出发,要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充分发挥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必然要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要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教育者代表社会对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虽然在某段时间内,可能与教育对象在知识存量、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并且拥有其职责和地位所赋予的话语权、规章制度执行权。”但这些不意味着教育双方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2]赵小狮.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12).

篇3

关键词 灌输 思想政治 列宁

近年来,灌输法因被当作一种生塞硬灌的方法而陷入被否定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了忽视和摒弃灌输法的倾向,灌输法一度成为人们指责的焦点。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灌输法“过时论”、“无用论”、“否定论”等;而实践领域即使有人坚持灌输法,其效果也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我们必须澄清当前人们对灌输法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原则等的误解。

一、灌输教育的由来

1844年1月,马克思在《导言》中初步阐述了灌输思想。同年,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灌输”的概念。1901年,考茨基在《新时代》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社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假使这种意识会自然而然地从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那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1] 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灌输论。

1902年3月,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3]因此,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总而言之,列宁使灌输论真正理论化、系统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科学内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扬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时代,灌输教育经常被作为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点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把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简单等同于机械“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我打你通”、“我讲你听”式的说教;等同于说空话、大话、套话;等同于形式呆板、言之无物、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把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这种非常必要的教育理念等同于简单生硬的意识形态的说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厌烦、拒斥、抵制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敢、不愿、忌讳灌输,以致在思想意识领域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或多或少地存在,导致的主导作用和主流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消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正名,并且要强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灌输教育必然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而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更不是具体的方式或者方法。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对公民的精神文明要求与公民自身差距的矛盾。我们要运用社会主义意识来教化公民,使之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这个过程的本质实际上只能用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来概括。

三、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

这是灌输论的本质内容之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灌输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向客体灌输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这就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不良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从而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辨是非,坚持正面灌输,坚决反对各种背离的错误思想和倾向。

(二)坚持主体参与的原则

这是指灌输主体将灌输客体视为实现灌输目的的主体,充分尊重客体的主体地位,通过调动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客体的主体作用实现灌输目的的原则。之所以灌输法曾一度引起人们的反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处理好主客体的关系,只把灌输者看成是能动的主体,而把灌输对象只看成是被动的客体加以改造,忽视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强压式灌输。而我们所说的灌输是外灌、内化的统一,应体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倡循循善诱、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灌输,从而形成双向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外部灌输与内部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灌输效果。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是的基本原则,是被发展史证明了的科学原则,当然也是灌输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明确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最基本的品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环境、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我们的教学设备、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灌输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观念等。

总之,灌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一,在新时期,我们要坚持灌输教育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新内涵。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2]《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3]《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篇4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人性的光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从根本上说也是注重人本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通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由“教育人”向“理解人”转变。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观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就出现人本主义思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促使人本主义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其主张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尽可能地发掘人的潜能,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是:

(一)尊重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机制,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心理基础。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认为需要的满足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须首先满足生存需要,之后才会追求发展需要。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尊重个人需要,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1]。人本主义教育观不再单纯强调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习个体积极参与和投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求得自身更充分的发展”[2]。

(三)注重情感交流的教育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还有益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过程重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义并发展为健全的人。情感交流将会使教学过程充满信任与合作,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独创精神,可以更好地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扮演着传道解惑的角色,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领路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本主义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灌输;教学手段和教育载体不断创新;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重社会规范,轻个体价值”的认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人本主义问题。

(一)教育理念弱化人本价值,缺乏人本关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育理念依然忽视对教育客体的关注,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表现出人本关怀的某种缺失。在课堂上大多是针对知识的讲授,很少有机会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易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难以在体察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自身价值,帮助其塑造积极的人格。而且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考试成绩,是由教育者这个单一主体确定的,无疑忽视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提供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育方法尚未形成体系,背离人学基础。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结构来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多依托于教育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又缺乏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容易陷入“人学空场”。

(三)教育目标忽视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道德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把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完美人格作为根本目的,于是不易形成智力、健康、人格等的整合目标。教育目标的偏向导致教育者容易看到学生的外在价值,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在,不太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长此以往,学生陷入被动的境地,个性得不到发挥,无法做到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在新时期面对一系列考验,必须做到改革创新。在传承自身优良脉搏的同时,可有效借鉴其他的理论成果。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人性的发扬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股暖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个体的差异化需求,重视人本关怀。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做到因个性的差异需求施教,组织差异化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物质保障,让他们安心学习。学校还应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对无条件的学生积极关注,时刻维护学生的尊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对学生要鼓励多于惩罚,让学生有正向愉悦的心理体验。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制订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注重对个体的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的心理机制,设计和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各类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如针对党员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多才多艺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心理困惑群体及时给予心理帮助。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二)适时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勇于自我实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把握时机,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于自我实现,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当学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以后,教育者要鼓励他制定下一阶段更有挑战性的任务,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倾听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充分信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最终成为完整的人,具备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应当包括以下特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3]。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个性充分发展,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人。

(三)注重情感维系,建立和谐的育人氛围。

生动活泼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师生研讨、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组织课堂。前提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首先应该要维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方法的使用一旦涉及W生的情感领域,便可发挥高效的作用。师生关系应该超越主客体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积极关注自己的学生必会得到学生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工作并加以改进,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

其次,教师应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光辉典范。教师威严的树立并非是课堂上的不苟言笑,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具有高大的人格形象,才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最后要创造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除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外,还应积极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学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利用好社会资源,把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共享社会实践的成果,在社会实践中促使学生自我体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最终面向人的学科,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启示。因此,将人本主义教育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合理价值,在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建设道路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193.

篇5

(一)自我实现理论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人的本性

罗杰斯在《对人性的诊释》中指出他的人性观来自于心理治疗的过程,通过心理治疗的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来揭示人的本性。罗杰斯反对弗洛伊德对于人性恶论的看法,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怀有敌意的、反社会的和堕落的,而是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以及具有自我实现的目标倾向。他认为人都具有一个基本上是积极的方向,"会愿意朝一些方向去改变,即积极性、建设性或向自我实现而迈进、向成熟、向社会而成长,会表现出一种最大限度实现自己潜能的倾向,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罗杰斯坚信人性本善,但并不否认人性也具有恶的一面,"恶"并不是人性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一定的原因造就的。"人之所以会做出恶行,是受其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①

2、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战期间脑外科德国医生哥尔德斯坦提出来的。他在医治伤员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机体整体论的思想,并将全部思想总结在《机体论》中。这也是罗杰斯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论的重要来源。罗杰斯在哥尔德斯坦和马斯洛的共同影响下提出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动机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观点。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需要,指出人的其他动机,如对饮食、艺术审美、创造等的需要都是自我实现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自我实现是一种天生的趋向,人的各种不同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自我实现需要的部分满足。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

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经验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之一。20世纪40年代后,罗杰斯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即治疗者要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治疗者要与患者平等相处,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患者,要真诚对待患者,要设身处地的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50年代以后将以患者为中心理论扩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开始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罗杰斯个人学习与教学的经验也是实践的来源。在各类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0年的教学经历中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主张,并认识到教师的促进态度对于使学生进行意义重大的、独立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的。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人格自我理论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成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罗杰斯指出,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甚至是消极的影响, 他说:"我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完全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估计。它最成功之处是让那些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②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应该是知情合一的人,在教育中不仅注重人的理智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情感的发展,强调情感因素。

(二)学习理论

1、自由学习的本质

罗杰斯说:"我所探讨的真正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③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有意义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区分的标准在于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可以理解和所学的知识对学习者是否有价值。无意义的学习"只有脑的参与--学习是脖子以上部分的任务,没有情感卷入,也没有个人意义,这样的学习没有和人的整体发生联系。"而有意义的学习又称为体验式学习。这说明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体验式的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是自由学习的精髓所在。学习的"有意义性"、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自我发动的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学习是"意义学习"的四个特点。

2、自由学习的实现途径

罗杰斯构建了自由学习的模式,用于促进学生和自己的自由学习。

(1)从真实的问题开始。从真实的问题开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老师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关、同时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情境中,学会自我选择和负责。

(2)提供学习的资源。促进者关注的应该是学习资源,应多花一点时间在创造性的提供多维度的学习资源上,创造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氛围的新方法。

(3)契约的使用。就是由学生自己定目标与要求,教师决定最低的标准,使用契约,会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来评估学生。

(4)利用社区资源。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利用社区资源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学习相关的理论。

(5)同伴教学。罗杰斯说:"同伴学习就是高年级学生或成绩优秀的学生辅导低年级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与被辅导的关系对双方都非常有利。"④这种方式不仅使这些"小老师"协助教师帮助同学,同时也能肯定和激励自己。

(6)分组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是自我指导的学习,另一组是传统的教学。给渴望自由的学生以自由,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给喜欢传统教学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教学。学生可以在两组中自由选择。传统组的教师承担者指导与教学的任务;而自由组的教师则承担着顾问、促进者和学习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7)探究训练。探究训练是"一种参与性与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即学生成为科学问题的探究者,采用各种灵活变化的方式在科学领域中进行探索。……,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支持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尝试一个小规模的探究活动所应具有的所有步骤。"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实证精神。

(8)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的,就是指学生参与到老师研究的项目中,共同进行研究,可以是老师指定的项目,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还可以是当地社会需要解决的项目。

(9)自我评价。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是使自发学习成为自觉学习的主要途径。自我评价是由学生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一个特色所在,也是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条件。

(三)教学理论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非指导性"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性"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 他倡导的"非指导性",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 可以说是指导的另一种或者特殊形式,是依靠受教育者的自身,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有着暗示教育、隐性教育的内涵,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始终强调教师的"非指导性"原则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原则,即学生做主人,教师是促进者。非指导性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基本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个人机能的发挥以及现实性与有效性的自我评价与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在1953年,罗杰斯在美国哈佛大学组织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的讲习班上提出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著名论断。在1980年,罗杰斯在《一种存在的方式》一书中,对非指导性教学做了全面的剖析。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存在,他是作为促进者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指导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侍人'。"⑤促进者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非指导性教学中自律取代外部规定的纪律,不是无纪律的教学,只是将外部规定的纪律由学生的自律来取代,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确定的。

(四)师生关系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不能在班上创造出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而这氛围的实质乃是师生关系。在这一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放下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面具,他不再是个全知全能的'神',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不能冒犯的绝对权威,而仅只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⑥罗杰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局面,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他认为促进学习的兴起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能或教育手段,而是取决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和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环境时的态度特征:真诚透明;珍视、接受、信任;同感理解。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促进关系,也是一种协助关系,即一方想促进另一方的成长、发展、成熟,使另一方或双方都变得更能体验、欣赏;更能表露、更能发挥个人内在的潜能。" 罗杰斯主张的师生关系是对主客体师生关系的一种超越,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偏重于经验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而在罗杰斯看来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只是一个方便学生学习的人。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受教育者的地位

1、重视受教育者的选择性。受教育者的选择性是指,受教育者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作用于自己的各种影响有取舍的能动选择性。罗杰斯认为,选择不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人物作出抉择"⑦,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⑧。罗杰斯认为受教育者是自立和能动的,受教育者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作出选择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受教育者能通过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究和自主发现来不断赋予学习以新的个人意义,并通过一种负责任的内部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意义学习"的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受教育者"自我主动的学习"。

2、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性

罗杰斯强调的"个人参与",是受教育者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的全身心地投入。强调情感参与和左右脑并用,以及学习是一种个体智性活动和感知、情感活动的交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激活受教育者的思维,使受教育者全身心投入进来。具体来说,受教育者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知参与上。受教育者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一种异常复杂的"观念世界"。受教育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这些观念和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情感参与上。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个体,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积极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信任,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顺从、认同、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为受教育者积极接纳教育者及其实践活动提供着积极的和带有催化性质的良好氛围。

罗杰斯人本主义及其教育思想倡导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亲自参与教育内容的选择,并发动教育活动,最后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突出受教育者自我参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二)重视教育者的作用

1、教育者应成为教育的促进者

罗杰斯"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张用"促进者"一词来取代"教育者"。在他看来,教育者意味着居高临下地向受教育者头脑中灌输知识,而促进者则像朋友一样,有利于创造一种融洽的教育气氛。

要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教育者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罗杰斯认为这种作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做到:首先,鼓励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然后,真实的对待受教育者,做到"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其次,建立融洽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再次,理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教育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及对实际问题的驾御能力。

罗杰斯"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针对性,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产生思想的交流,进而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教育关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教育者应运用好非指导性教育

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互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思想信息与感情的相互交流。这就意味着教育对象的思想感情己被调动起来,并且与教育者形成双向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以促使他们共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承担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各种教育学习条件,要提供社会实践活动;要引导受教育者自行制定教育学习计划,创造促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良好气氛。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方法论的实践价值。为此,要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者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新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教育关系,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实践的意义

罗杰斯认为"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受教育者所遇到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现实问题,最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对受教育者的意义也是最大的。"真实问题"有助于形成受教育者的"意义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去行动,他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交织在一起并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视"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即各种"实践"。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应当重视实践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类型的教育阵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最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②卡尔?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4页

③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④同上书,第186-187页

⑤车文博:《车文博文集第八卷--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理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3页

⑥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