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1

基础,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怎样寻找正确的教学之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永恒的课题。新课改是一场大革命。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得到了改革。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

一、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曾经指出: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依靠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获得的。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大转换,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人独掌课堂,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所以对教学的反思,首先应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否实现了转变,是否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做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否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上而忽视了激发、引导、组织和合作的新型教师功能。所以,通过反思更加确定教学氛围和情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鼻祖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生大脑图示中的平衡,由同化到顺应再到同化,学生在这个循环往复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积累。长久以来,高考指挥棒指引着高中阶段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一直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开展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教师只是一味地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教育和教学思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被动地形成。一味地忙于教,缺少对教的过程的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活动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形成固有的经验,就在这样的经验支配下,进行简单的重复或沿袭传统的教学,所以大量的学生成绩很高,能力很低;知识很多,思维很差。自从新课改以后,教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课改理论和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和积极的教学实践探索,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观念。其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的总结就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对教学观念的及时反思,既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表现,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使自己能够在教学观念上实现转变,同时应用反思后的结果指导教学实践。

如,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以矿产资源为例,首先利用搜集来的实际资料向学生说明,我省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同时说明矿产分布对工业布局的区域影响,依托矿藏

促进工业的发展,矿藏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也呈现发达态势。这些内容是在向学生说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涵义。当然,一些特殊案例也是存在的,一些大型钢铁公司虽然成为著名工业区,但周围并无铁矿山,如我国上海宝钢等。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自然环境可影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但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完全能够影响的,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这样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念和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实施教学设计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靠教学过程来具体体现。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怎么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预设变为具有一定效果的完美生成,完全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撑。教师事先对教学活动的预设,不能过多,否则生成过少,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处理是否得当;对学生能力培养是否得到体现;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否有所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是否得到保证;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等。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提倡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学习观念就是情境、写作、会话、意义建构。协作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沟通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知识意义建构。“探究式学习”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高中生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或者自己制订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都是对教学过程反思的内容。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总结其中的得失、经验和教训。反思教学过程是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设想变为现实的进一步思考。

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反思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必须接受并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高中地理教育的关键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

1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我国中学地理教学逐渐向国际化趋势靠拢。但目前教学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的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与育疑问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2如何改进地理教学

2.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且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革除一切不平等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2.2丰富教学内容。 地理要体现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着力体现其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活动课,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和狭小的课堂之上,而是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更美好的大自然。在制定活动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内容的乡土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并根据地方自然环境的典型特点,当地突出的人与环境存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来确定活动内容。活动内容应该切合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例如让学生调查本地的某一条河流,以水位变化、含沙情况、有无冰期、侵蚀和沉积的作用与形态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提高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创造和实践能力。

2.3进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多样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强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指导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再思考,运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思考问题。同时,教学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超越常规的大胆想象、猜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更新意义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发散性。

2.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人类无节制地盲目开发使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渗透环保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结合一定知识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由于当前人类活动不当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负面影响,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环保意识的渗透,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确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逐渐养成积极的参与意识。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闭合式 灌输式 断层式 程序式

一、突破闭合式教学

1.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以往的旧教材,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用处,新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就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可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科学原理,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弥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

二、突破灌输式教学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始终处于在积极、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

三、突破断层式教学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联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联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联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四、突破程序式教学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人文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在讲述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老师和学生一道来探究为什么,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

篇4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反思

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乡土地理教材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地理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乡土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绘制乡土地理的能力,具有收集整理各种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组织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甚至包括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认识,才能深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情感,长大后为建设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2.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习内容的刺激,是所学知识的刺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别人合作,开展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高中地理大多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生活搬进课堂,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比如,在教学“人口的增长、迁移”一课时,只讲知识简单乏味,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人口变化实例,尤其是近几年外出打工者居多,人口变化明显,鼓励学生从身边问题入手,分析人口变化原因,绘制图表,探究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3.乡土地理教材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能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一课时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明白环境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影响,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对火山、泥石流等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地震、泥石流的分布有具体明确的了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保护家乡环境、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愿望。

4.乡土地理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比如,家乡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的变迁等方面,高中生尽管认知水平有限,但他们通过与以前生活的比较,仍能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适当地引入乡土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旅游开发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5.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对“90后”的学生来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特别明显,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更别说什么爱家乡了,这就需要在各个学科中逐渐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乡土教学入手,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课时,可以结合乡土地理了解本地的风景名胜或者文物古迹,在旅游开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在旅游开发时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6.乡土教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带学生都去观察。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比如,在教学“环境的保护”时可以结合乡土教材,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了解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乡土地理教材内容

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教学都需要结合乡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乡土教材,不能生搬硬套,把学生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分清主次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本身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地理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的思想原则,处理好乡土教材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要白菜、萝卜一起抓,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耽误了学习时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注意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

乡土教材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更新慢,由于当地的市、县政府在乡土地理更新的工作上相对滞后,因而会导致乡土资料不够全面,如果教师过分依赖乡土教材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教学有所偏差,因此,教师要注重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必要时可以通过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取乡土地理知识,确保乡土地理知识的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如何把乡土地理教材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应用好乡土地理资源,对于体现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有利条件,将本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巴桑珍拉.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更需要及时“反思”。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更新了观念、转变了角色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即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比如:班里有个女同学,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紧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冷暖锋示意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图画得很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得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而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句简单的鼓励、赞赏都可以使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为此雀跃,激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造成记忆的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习的热情,有了兴趣,才会不断地深入探究学习,才会使记忆变得简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和其他学科一起构成了高中整个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教学实践,其方式和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也影响着高中的教育和教学。地理学科也是高考的一个科目,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时刻注意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实践。地理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浩繁广博,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经常进行反思。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能。所以一名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以往教学实践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而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施个性化教学。所以,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认知,实施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的编制,将教材内容的重点知识提炼出来,由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材料的查找获得知识的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加重要。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篇7

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正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去研究实践的,加大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误区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仅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其整合目标是为整合而整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抹杀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标志”,盲目地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例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结合时,应重视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解决。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所适从。如果教学设计不当,教师只是把板演或讲解的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由学生的看“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将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地理思维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可大大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2.有利于地理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式,形成较完整的地理教学理论素质。

3.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与时俱进,改变“一本课本,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授课模式,实现多种呈现方式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4.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

5.有利于地理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实现地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地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理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多媒体直观呈现、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事物,探求地理特征、原因、规律;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合作精神;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我评价、反馈能力。

3.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重点

以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强调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画展示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应用多媒体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建立地理表象,理解地理概念。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事实、确立起地理经验。出示地理范例、为学生提供正确操作的案例。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拓宽思路。

篇8

关键词:集体备课;高中地理;教学方式;问题情境

一、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团体共赢

集体备课能够将学生们的思想和观点聚集起来,显示出集体的优势,将个别人的不足得到弥补,达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通过集思广益能够共享资源,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构建友好和谐的地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快乐学习。在收集大家的想法时要通过分组进行,随后根据学生的想法构建一个大众的教学模式。为了促进活动的开展,小组组长要有责任感,在活动中要积极参与,起到表率作用,将自己作为小组的桥梁,有效协调小组成员的关系。

二、利用图像教学

在地理学科中,由于它研究的地域范围较大,知识内容较复杂,有些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教学。图像比较直观,一目了然,能够确切地表达内容,将各种地理现象和一些地貌特点和规律表达出来。它是学习地理比较常用也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图像教学能够灵活掌握地理范围较大的事物特点和分布,能够对不同地域进行对比,比文字叙述更具有说服力。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图像教学的重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几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讨论解决。同时,还能勾起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教学灵活掌握地理学习的思维与学习规律,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差,为地理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尝试,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来展现集体的优势;通过创设地理情境和图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师生良好情绪氛围。其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借助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与现实生活有关,有明确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行为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创设的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真实情境,能够揭示学科思想的活动情境。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情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重视培养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

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既可以在试卷上获得高分,也可以在很多问题上一针见血地从学科的角度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出于对学生的熏陶,地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显得就更加重要了。比如笔者在新近的工业区位选择复习中就发现了这样两个“小问题”。对有大气和水污染企业的布局,主要考虑风向和河流;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当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这里涉及对“上风向”和“下风向”的理解,以及对风玫瑰图的认识。在分析回答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企业布局时,笔者看到了“分布在季风对吹风向垂直的郊外”字样。笔者可以理解“季风对吹”是什么意思,但显然,这不是地理专业术语,输入百度查找,果真没有这样的组词方式。但这样写的同学不止一位,很明显,这是受到了先前老师的影响。上课一问,果然这样。

对于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时一般选在河流的下游。笔者在很多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印染厂布局合理是因为“位于河流下游,污染少”(这里的下游当然是指区域河流的下游)。“但这句话有问题吗?”笔者问学生,他们回答不出来,并不以为然。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描述不准确!企业在河流下游生产就会“污染少”吗?显然是不准确的。是因为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在了河流在这个区域内的下游河段,对居民区(城市)影响小了些。污染有,而且并未减少。我们地理教师的语言要做到随意、准确。不仅对学生地理语言的使用影响明显,如果能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还可以不断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变得更扎实,教学语言表达更到位,当然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和性格是无关的。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地理,探索、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活动。教师是课堂学生学习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在交往中思索、探索、练习、掌握并应用,以建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教师应明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交往过程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则意味着人人皆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将之内化“自己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地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四、利用图像学习

图像是各种地理知识综合而具体的体现。它反映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规律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学地理课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几乎都能在图像上反映出来。图像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而且对比性强。不管地理事物多么巨大,只要通过图像,就能一览无余。不仅如此,还能通过图像把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对照,显示不同地区的类同和差异,找出其中的联系和规律性。同时,图像还可以延长人们的视野,通过它可以了解远方的地理事物。考查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往往是考查一个人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地理学习中认真掌握好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是学生独特体验相互撞击而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因为相遇而绽放出动人光芒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瑞娥,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2012(09).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建议

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地理一线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地理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往往能够寻找到地理题的答案,但是整个解题的过程和思路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混淆;当地理题的要求或者条件发生改变以后,学生往往会变得束手无

策,不知道怎么去解题,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更无法做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还

不知道怎么去反思,如何去反思,找不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时候地理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方法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塑造,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反思能力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在解决了某个难题以

后,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对这些难题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这些解决的方法或者经验就会消失,就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升华到规律上。在地理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解决某一难题后,如果对解题的思路不能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就无法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就很难做到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

1.反思能力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地理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地理思维活动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解题的思路也能及时转换。最终使学生可以根据地理题中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并随着题中条件的变化,有条不紊地转变解题的思路: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题,对知识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学问题,能够从地理题中各种纷繁复杂的表现中,抓住地理题的本质,使学生在地理思维中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

2.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解题思路、方

法提出不同意见,在不断地反思中,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实现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与掌握。老师在地理课程的讲授中可以不断地变化情景,让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错误,发现思维中的矛盾之处,更好地增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原则

1.渐进性原则

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反思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对问题的单向思维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肤浅反思到对问题的深入反思。鉴于此,在对学生的反思训练中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激励性原则

在对学生反思的培养上无论学生对地理试题的反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不要直接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要轻易地去批评学生的错误想法。古人云:“没有骂大的孩子,只有夸大的孩子。”事实证明,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耐心十足,给学生更大更多的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的信任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压力,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和地理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与同学或者老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不断总结方法去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3.主体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内因,老师是外因,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反思的重要性和意义,教给他们在地理课学习的过程中反思的方法和技能,

篇11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课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 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篇12

关键词:困惑;教育观念;合作学习;社会实践

一、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传统的地理教育主要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对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尽管想象中的新课程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是真的面对新课程时,却依然感觉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一: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另外,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困惑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多了,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活动、讨论的问题多了,好像一节课下来,没什么时间来总结所学内容。在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踏实,能接受吗?

困惑三: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因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更谈不上讨论。如:科目之间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学生的作业量过多,根本没有时间预习。所以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在教学中的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提升自身素质,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时时把握调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4.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我们高二地理备课组,通力合作,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精选题目等。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总之,目前我校实施新课改已经三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和教学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向建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教师,2009(08):101-102.

篇13

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学步骤习惯于复习知识、导入、新课讲解、练习和布置作业,而每一个步骤教师也主要是通过口述知识点和让学生划重点来进行。首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不能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迁移应用,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其次,地理教学都是根据单元进行教学,这使得某些地理教师习惯教某一单元就备课某一单元的知识,没有把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地理知识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脉络。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都深知教学包含了“教”与“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教师的“满堂灌”,教师掌控教学中的一切活动,而学生只是一个配角。这些都是高中地理课堂的现状,也是我们急需改进的问题。教师只有好好地了解高中地理课堂的现状,才能进行深刻、深入的反思。

二、对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对教学的主体进行具体的反思。在我国几千年来一直认为“师道尊严”,教师习惯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进行言传身教,没有认真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对现在的高中地理教育来说教师同样面临着教学主体的问题,假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高中的地理教学就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就不能进行教学创新。因此,教师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最应该反思的是教学的主体到底是谁。

其次,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知识框架系统进行反思。大部分教师不能全面梳理整个高中地理知识,这个问题也意味着教师的地理专业水平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理解课本上的好课。教师也要反思如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清晰内容脉络,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地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找原因,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最后,对于中学地理课堂的反思,还应该反思当代学生对地理兴趣逐渐减弱的原因,是不是由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等原因造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构建有趣生动的课堂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有兴趣、愿意学,并学以致用。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

三、针对反思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及时改进,才能够不断创新地理课堂教学。

首先,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属性进行课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将地理问题融入实际生活中。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温带的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时,我们的地理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不同气候下的植被的课堂情境,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这些地方不同风景的视频。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实际联系起来,使枯燥、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和直观易懂。这样也给我们的地理课堂增加了很多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近年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能够在教学中突破原有的模式,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

最后,地理教学旨在为生活服务,使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地理必须向重视地理的实用价值方面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一切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比如学习地理课本上中国行政区的简称,如果硬要学生记住这些简称,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省份简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关注各地车的车牌号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既有趣、生动,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过去的死记硬背变成生活常识来记忆,这也是一种创新,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4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四、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升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