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个性化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母乳喂养;产后健康教育;个性化健康教育;母乳
目前母乳喂养对婴儿来说是最优质的喂养方法,母乳是婴儿的最佳营养品,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1],并且还能促进子宫的收缩,有助于产后子宫的康复[2]。哺喂母乳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刺激婴儿脑的心智发育,同时母乳喂养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 [3]。现阶段,由于缺乏奶水,体力不足,上班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很多婴儿往往无法得到母乳哺乳[4]。产后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使产妇充分了解母乳对婴儿的重要性,实施个性化、系统性的健康教育 [5]。本研究发现产后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的质量,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200例产妇,在产妇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100例产妇中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4±1.2)岁,孕周36~41w,新生儿体重2450~4100g;对照组100例产妇中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6.3±0.9)岁,孕周37~40w,新生儿体重2550~3900g。两组对象在年龄、孕周、生产史、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产后教育,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教育,对产妇的健康、心理、等问题进行正确诊断,并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①加强心理护理,通过与产妇之间的交谈,让产妇了解哺乳的好处,使其全身心投入哺乳中。此外,定期和家属、产妇讲解新生儿母乳喂养的优点,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另外有专职护士指导产妇正确哺乳、护理、产后卫生、婴儿护理等。②护士向家属示范正确的哺乳方法,通过讲座和宣传片的方式,使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方法。③鼓励产妇的自理能力,并从饮食上调节孕后的恢复,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心理抑郁产生的烦躁情绪。
1.3随访观察 由专职人员进行产后家访,每半个月进行抽查,如果产妇有异常情况,可以咨询医护人员。统计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记录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恶露时间和婴儿体重增加情况,对产后14、28d的泌乳量进行持续观察,哺乳>5次/d,哺乳时间持续10~30min视为泌乳量充足[6]。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结果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对照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为(20.3±2.1)h,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为(41.6±4.2)h,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产妇恶露持续时间和新生儿体重增加情况对比 对照组产妇恶露时间为(32.6±4.4)h,观察组产妇恶露时间为(19.5±3.9)h;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体重平均增加(1.6±0.6)kg,对照组新生儿1个月后体重平均增加(1.0±0.4)kg;观察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和新生儿体重增加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产后第14、28d泌乳量比较 观察组产后第14、28d泌乳量充足者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现代医学在广泛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对婴幼儿的影响可以延续到成人期[7]。但现代女性在生育后,多无法为婴儿哺乳,在母乳喂养中面临着很多困难。此外,由于孕妇排乳受精神影响较大,产妇紧张或抑郁,都会影响到孕妇泌乳量[8]。本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实施产后个性化健康教育后,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大大提前(P
在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同时,使产妇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喂养的方法、婴儿护理等,通过聊天减压的方式使产妇减轻了心理压力,观察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大大缩短,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
参考文献:
[1]周亚莉.个性化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2):120-121,128.
[2]包烨华,楚佳梅,曾友华.埋线干预对气血亏虚型产褥期妇女产后泌乳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2):189-190.
[3]贺雪,王晓丽.少数民族地区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的实践与经验[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6):829-831.
[4]黄迎,何萍,黄璧琨.职业母亲婴幼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142-145.
[5]张悦,王惠珊,蒋竞雄.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婴儿体重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122-124,134.
[6]韦彩丽,廖东红.分娩新生儿3068例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58.
我国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1]。哮喘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2]。环境中尘螨、花粉、真菌等过敏原均可导致哮喘,而其中的粉螨变应原是最常见的一种。螨虫的生长和繁殖遵循一定的规律,螨过敏性哮喘的许多防治方法简易、可行。及时、恰当地对患儿及其家长实施相关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螨过敏性哮喘对儿童健康的威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儿科就诊的100例患儿及其家长为对象。100例患儿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4~14岁。105名家长中,男52名,女53名;年龄26~63岁。患儿均符合2003年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行皮肤点刺试验和尘螨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一经确诊时即建立哮喘患儿档案,对患儿进行评估,询问病情,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性格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结合患儿及家长的知识层次、家庭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确定不同的施教内容及教育方式,并填写健康教育评估表,实施健康教育。
1.2.2 实施措施 (1)解释治疗原则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向家长解释本院环境、仪器设备、相关专家,按就诊程序有计划地介绍治疗常用药物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患儿及其家长理解、配合治疗方案,减轻患儿的恐惧、不适及其家长的忧虑。(2)介绍除螨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向家长和大龄患儿讲解简单易懂的除螨方法,如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和清洁,有条件的家庭宜使用有高滞留微孔吸尘器和空气离子发生器,清洗空调滤网,卧室内不放盆栽植物,不用地毯、远离花粉,不养宠物,消灭蟑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3)示范教育:教会家长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指导家长及年长患儿使用气雾剂用药技术,强调吸入疗法的优点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指导患儿及家长每日记录哮喘相关状况、以自行认识哮喘发作先兆特点、症状规律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和用药时机,加强针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指导,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患儿及家属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预防、自我治疗。
1.2.3 效果评价 实施健康教育后指导患儿和/或家长填写评估表,对不识字者由护士代其填写。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标准:(1)掌握:疾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回答正确率≥90%;(2)知晓:疾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回答正确率60%~89%;(3)了解:疾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回答正确率
2 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后,患儿和/或家长对各项防治知识的掌握及知晓率均≥90%,治疗依从性99%。95%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减少。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防治儿童螨过敏性哮喘的重要措施 螨是一种微小的节肢动物,孳生在床褥、枕头和软垫椅等中,以人及动物的上皮细胞成分和皮脂腺分泌物、角蛋白为养料。螨体各部分,螨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及死亡虫体的裂解产物都是致敏原,均可引起变态反应,形成气道高反应性,使气道立即痉挛、狭窄,诱发哮喘发作[4]。螨过敏在儿童尤为多见,由螨过敏引起的哮喘,一般发病比较早,症状多开始
3.2 健康教育应加强针对性及注重效果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螨过敏性哮喘的健康教育对象涉及患儿与家长,受教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差别极大。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确定不同的施教内容及教育方式,以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以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螨过敏性哮喘与其它儿科常见疾病比较,其显著特征是:(1)与环境高度相关;(2)与生活行为方式高度相关;(3)病程常迁延日久、反复发作;(4)严重影响患儿心理及其人际交往能力。医护人员需针对以上特征,有重点、分层次的实施健康教育。如:为了减轻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应仔细、耐心的介绍螨生长繁殖特征和各种除螨方法;为了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应及时指导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哮喘的诱发因素,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调节,适当的加强锻炼;通过讲解,使家长认识到该病需长期、规范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才能控制疾病,最终能达临床治愈。一旦出现发病先兆,应掌握好用药时机,及时做出相应处理,以控制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哮喘持续状态的发生。儿童处于心理发育、人际交往能力成长的关键期,螨过敏性哮喘的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不同程度的造成沮丧、压抑、自卑等多方面的负面精神刺激,因此需努力做好心理指导,帮助患儿和家长建立和保持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指导患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5]。
综上所述,螨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医护人员需根据施教对象的病情与理解力的差异,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必须考虑到螨过敏性哮喘与其它儿科疾病比较所具备的不同特点,有重点、分层次的实施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2000年与1990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比较.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112~116.
2 李宁,蔡晓红,李源,等.家族特应性聚集与儿童哮喘表型关系的研究.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4~27.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2004,42(2):100~106.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输液科 效果 体会
门诊输液操作因受患者病情、护患双方情绪、就医环境等影响和门诊治疗特有的临时性、随机性、应急性等不确定因素,发生纠纷的机会较多[1]。针对此情况,输液科从2008年2月~2009年12月尝试将健康教育贯穿输液全过程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为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将护士分为配药组、穿刺组及巡视组,由巡视组护士(下称责任护士)重点负责患者输液前、中、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儿童输液区每名责任护士负责10~15名患儿的健康教育,成人输液区每名责任护士负责15~20名患者的健康教育。根据门诊输液的特点三组护士每周轮班1次。
输液前健康教育: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儿童在我院门诊输液患者中占较大比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新生儿及婴幼儿,我们重点教育对象是患儿的陪护者即家长。我们对成年患者重点介绍科室规章制度、周围环境、输液流程、责任护士姓名等;对患儿家长除上述内容外,还要向其讲解配合护士成功头皮静脉穿刺的方法;对学龄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对行药物过敏实验的患者,向其讲解皮试结果的判定方法及过敏症状,嘱其不得离开输液室等。此阶段教育方式以口头教育为主,辅以简单的示范操作。
输液中健康教育:静脉穿刺成功后,及时向患儿家长或患者指导如何保护静脉通路畅通,防止渗漏;输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如不得自行调节滴速、传呼器的使用等。指导发热患者如何采取简单的降温措施;腹泻患者如何进行饮食护理;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物的注意事项等,针对不同疾病患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此阶段教育方式采用口头教育、播放影像资料、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输液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为巩固治疗效果,输液完毕后,我们再次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如合理饮食(婴幼儿合理喂养)、适当锻炼、按时服药等,并发放医患联系卡,提供科室医护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供患者或家属随时电话咨询,科室人员也可借助此机会督促患者或家属执行健康教育措施。此阶段教育方式主要是采用宣传栏及书面指导形式。
结 果
患者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见表1。患者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投诉情况,见表2。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考核情况,见表3。
表2 患者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投诉情况
讨 论
明确患者及患儿家长的需求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前提:提供适合病人需求的服务,满足不同病人的护理需求,真正做到“因需施护、因人施护、因病施护”,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惟一途径,是保持护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3]。在工作中,我们要求每位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在患者输液前认真了解其文化程度、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明确其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以确保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此举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重视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管理者在培训护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护士心理学、伦理学、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多元化知识的培训,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供多形式的教育方式是健康教育有效性的保证: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最终落实在患者对健康教育措施的执行上。为保证患者顺利完成输液治疗及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我们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输液治疗的全过程,采取口头教育、书面指导、现场示范、播放影像资料、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加深患者及患儿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印象,使其对健康教育措施的执行率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薛素贞,陈喜芳.门诊输液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J].现代医院,2007:7.
2 马璐璐,刘毅,王刚.健康宣教对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钙磷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59.
3 王建宁,梁涛.病人护理需求与护理供给的研究现状[J].临床护理杂志,2004:2.
走近“健康中国2020之关爱孕婴童”
当今世界,公民素质已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而全民范畴的健康教育正是提升公民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之一,成为21世纪前20年全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策略。2008年,我国正式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以全面发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目的,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包括:重大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妇幼卫生、心理健康,环境健康等。在这个大背景下,以妇女和幼龄儿童为宣教服务对象的“健康中国2020之关爱孕婴童”计划应运而生,力求在全社会都形成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提升全社会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关注。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妇女孕产期疾病,儿童感染性疾病等仍威胁着妇女儿童健康;70%以上可以避免的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事件发生在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出生缺陷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乡妇女的利益诉求日益分化,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女性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压九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这方方面面的因素都成为必须加快推进妇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内在动九促使我们必须在依托政府行政管理督导的前提下,尽可能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进行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和疾病防范意识,最终形成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部门已经提出,我们要在2010年达到以下健康指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4.9‰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7.7‰以内。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深化妇幼保健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走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和健康保护一体化的道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健康中国2020之关爱孕婴童”正是这样一个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关爱女性和儿童为宗旨,传递健康理念,传播科学知识的妇幼健康教育多元平台,它的建立和推进对于全面促进女性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健康中国2020之关爱孕婴童”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托医务渠道,面向孕产妇和新生儿家庭实施的大型社会公益项目。该项目与各省市卫生厅局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合作,通过在全国重点省,地、市、区四级妇幼保健院及重点助产机构安装液晶电视的形式,每天滚动播出卫生健康、母婴保健、优生优育等精心打造的科普知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妇幼保健科普知识与母婴健康教育,及时传递国家政策法规与公共卫生信息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对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该项目还将通过医院、社区等渠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巡回讲座,举办母乳喂养、宝宝安全等主题丰富的各类活动:2010年该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各种公益论坛、峰会,开展一系列促进东西方产业交流的活动,涉及的话题包括:食品及母乳安全、用品及家居安全、出行安全,生理及心理安全等,推广母婴更健康、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创建更安全的生活环境。这个项目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妇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正逐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向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纵深发展。妇女儿童的健康是民族兴盛的基础,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工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体育 心理健康 渗透教育 全面发展 实践与探讨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能够比较明显地集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心理教育于一体。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体育教师,既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又是体育技能的教练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保育员。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体育教师能够很好地做好前者,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培养和注重发展,致使体育教学工作存在“功能残缺”、顾此失彼和事倍功半的不良现象。尤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缺少应试的动力和压力,许多人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带着孩子简单地训练和一起玩玩”。笔者从实践中认为,加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若想上好体育课其实并不简单易为。本文试对此作一些简要阐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生理学与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适龄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来看,在大脑生理结构上有效保证了儿童智力和心理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语言等大脑机能也日益发展起来,表现在人能够更细致地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并且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尽管其与青少年相比还相差较远。所谓心理健康,则是指具有与年龄发展相当的认识水平、性格情绪和思想情操,并且具有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动与良好个性特征。由此应当得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开发潜能和发展个性,并从中逐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从而在有效解决心理因素困扰的同时,能够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健全人格及其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们从以上定义和特征属性中不难看出,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目标有许多“任重道远、志同道合”之处。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心理健康之目的,既是完全可行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初探
本文从实践中认为,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又综合性的工作,它必须建立在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和谐融洽的教学关系之上。有了这种前提基础,就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1、开展心理调查,为有针对性实施教育做好准备。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成人化心理因素,如常见的兴趣爱好、焦虑紧张、忧郁悲伤、偏执逆反、孤独自卑等性格心理。更多时候,由于性别不同、兴趣爱好、成绩好坏、性格脾气等因素,能够形成小集团或小团体等现象。这对班级班风以及学习成长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慎重对待和处理。比如,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如果老师宣布自由活动的话,小学生们就会约定俗成般地自动分成若干个小组,有游戏小组,有顽皮小组,有说笑小组,还有其他活动小组。他们玩的都很开心,但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不容易渗透交错,至少其中的“核心成员”相对保持不变。这是一种看似平常却并不寻常的心理倾向。只有认真把握和有效分析这些情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否则不然,这只能算是一句空话或难以凑效的事情。
2、改进教育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学习心理。一是给学生自由快乐的时空。笔者的实践做法就是“奖励和鼓舞”。大多情况下,只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让他们自我安排活动。在“利益驱动”之下,小学生不仅学习效率很高,还因为轻松自由而特别喜欢上体育课。二是努力让学生在乐学善思中学会创造。富于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善于运用之。比如,在每节课的开始、训练休息期间和课堂结束之前,让学生或说上一个小笑话,或表演一个小节目,或小组进行所学内容的复习比赛。小学生不甘落后,为了博得师生夸赞,能够在乐学善思之中加强积累、寻找战机甚至逐步学习创造。三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几年前,在笔者所教五年级班里有一个超重女孩,再加上成绩不好等原因,同学们不喜欢跟她一起学习和活动,她因而既孤独又自卑。某一次体育训练休息期间,笔者在不忍视之中急中生智,组织学生来一阵拔河比赛,这一下“肥姐”(同学戏语)竟成了大家争取的对象。就这样,笔者通过安排数次的拔河比赛,把她逐步改造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
社区儿童保健对于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计划免疫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免疫率,增加全民身体素质,而对于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接种率。本文就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随机性在本市10个社区选择的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提供有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取本市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10个社区的儿童家长共2000名,0—3岁儿童2034名,其中儿童的父亲、祖父或外祖父共1060名,占53.0%,儿童的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共940名,占47.0%。随机将2000名家长分为2组,观察组1000名,对照组1000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给予观察组儿童家长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根据每位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给予其具有个性化的、灵活的、具有多样性的健康教育。具体方式包括发放宣传单、宣传册,于社区公告栏上张贴宣传画,开展社区周末讲座,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计划免疫具体程序、疫苗预防的传染病范围、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副反应、疫苗价格以及疫苗接种后相关护理等。对于对照组的儿童家长给予其6个月的常规宣传教育,利用日常护理时间向家长口头传授关于疫苗接种的预防疾病类型以及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等2。
1.3 评价标准 本文制定了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免疫程序了解程度、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所有调查问卷在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前发放一次,在接受健康教育6个月后发放一次。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后,对于预防接种的信任感、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健康教育的总达标率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组间比较才有t检验,以P
2 结 果
本次调查2000名家长,男性家长1060名,女性家长940例,年龄为22岁至60岁不等,平均为(29.8±5.6)岁。其中80%为农村户口,20%为城市户口,55%为初中文化,45%为高中及以上文化。对比两组家长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情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比两组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知晓率为83.8%,对照组的知晓率为52.0%,P
3 讨 论
根据本文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形式对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能够明显提高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水平,意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还能够调动家长对于儿童接种的积极性,让家长带着儿童自觉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接种4。实施健康教育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恐惧与紧张心理,让他们掌握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该如何进行处理。关于健康教育的上述优点能够提高预防接种质量,达到计划免疫知识普及的目的。
健康教育在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自身素质,使其能够掌握计划免疫专业知识,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由本文研究结果可得,通过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满意度以及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社区儿童家长给予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凝聚力与合作能力,又能提高社区儿童家长对医务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对计划免疫的知晓率。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应在各个社区推行与计划免疫相关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金红.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评价[J].广州医药,2009,38(3):69—70.
[2] 周爱庆,陈万庚.542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0,19(2):48—49.
教育托管中心是专业提供学生学习辅导、1对1个性化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及上学放学接送、膳食提供、寄宿等为一体的个性化托管式教育连锁机构。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专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关注孩子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注重孩子健康人格塑造,从细节关注孩子的成长。同时托管班配有专业辅导老师和生活老师,专业的营养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项目特点
1.个性化。因材施教,采取一对一或小班制方式辅导,充分分析每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高效地辅导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寻求适合的教育发展定位。
2.全方位。充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开设各类精品课程,促进孩子知识、习惯、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完整、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
3.标准化。各分校均统一VI形象,统一分功能区域的学习环境布置,严谨规范的托管教育教学管理流程。
4.社区化。项目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做家长和孩子身边的教育专家。
5.精品化。项目定位中高端群体,小班辅导,为每个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市场分析
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或个人办学等。 在目前的中小学培训教育产业中,小学生托管教育是课后辅导中新兴的细分市场,正在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统计数据表明:一、中国拥有3亿适龄儿童,数亿望子成龙的父母;二、在一个中等规模、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中3―6岁学前儿童有近3万人,6―12 岁小学生约 5万人,年人均业余教育支出约为 3000元,其中 90% 以上家庭需要课外培训。因此,这是个潜力极其巨大的市场。
投资条件
目前该项目有多种投资模式,社区店基本总投资6万到15万元的投资能力。辅导场所面积180―300平方米。项目招收区域和单校合作商。区域有权在区域内自行开设若干家小书童连锁分校,单校合作方式可在授权区域内,有权自行经营一家教育托管班。投资者需选择当地的好学校,必须是当地一二类小学学校。离学校越近越好,步行距离不超过10分钟最佳。楼层不能太高,不能超过4楼。面积不能太小。不能有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5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 with measles complicated by severe pneumonia. Methods 124 cases children with measles complicated by severe pneumonia treated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Meishan City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2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anti-infection, improved the resistance and maintained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rsing effect, th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time of fever relieving, vanishing of the rash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93.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80.6%) (P < 0.05). There wa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 or death case occurred in the study. Besides, th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time of fever relieving, vanishing of the rash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disease,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symptom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easles; Severe pneumonia; Children;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随着我国广泛开展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大幅下降,但近年来麻疹的发病率又出现略有升高的趋势,且部分地区出现暴发流行的现象[1]。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5个月~5岁的儿童,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性斑丘疹等[2]。麻疹极易引发严重的合并症如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3]。麻疹病情较重,易发生变化且病死率高,非常难于护理,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患儿进行高度监护、高度重视和一丝不苟的护理。为研究个性化全程护理对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在临床治疗上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12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124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48±1.20)岁;平均病程(6.22±2.84)d。对照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04±1.17)岁;平均病程(6.64±2.49)d。所有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流鼻涕、全身皮疹、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均符合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麻疹肺炎诊断标准[4]:①符合麻疹流行病学资料;②全身皮疹超过3 d,体温>38.3℃,且有3“Cs”:卡他症状、结膜炎及咳嗽;③呼吸道分泌物致病原检测和/或血清学(IgM抗体)阳性;④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证实为肺炎。重症肺炎参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订的临床诊断标准[5]:①婴幼儿腋温≥38.5℃,呼吸频率(RR)≥70次/min(需排除如发热、哭吵等影响因素),拒食,间歇性呼吸暂停、呼吸,发绀,鼻煽,吸气性三凹陷征;②年长儿腋温≥38.5℃,RR≥50次/min(需排除如发热、哭吵等影响因素),呼吸,发绀,鼻煽,有脱水征。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充维生素、磷酸肌酸营养心肌及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胸腺肽支持治疗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入院指导,遵医嘱完成各种治疗措施,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隔离措施,对其皮肤和五官进行护理,谨慎发热的护理,同时进行饮食指导,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则采用个性化全程护理措施,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心理、呼吸道及健康教育等干预护理措施,针对患儿不同特点而制订护理措施,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全程、优质的护理。
1.3 个性化全程护理
1.3.1 入院时的护理干预 患儿入院时由专病护士建立详细的个人健康档案,并针对每例患儿及其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程度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并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重点讲解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相关疾病知识、理论及治疗目的与措施,介绍住院时的相关流程,并发放麻疹防治手册。患儿均安排在单间病房,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隔离措施直到出疹后10 d。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都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内,药物及器材摆放整齐,且尽量远离患儿的视线,防止患儿出现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保持病房良好的通风环境,定时对病房进行擦试和消毒。加强病房的探视管理,减少家长的探视并对出入重症病房的医护和探视家长及时消毒处理,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3.2 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 发热护理:在高热期间,应保证患儿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证室内的良好通风。避免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如酒精擦浴及冷敷等)强行降温,以免影响出疹,同时向家长解释其原由,防止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根据体温的高低,如体温高达40℃以上,可小量使用退热剂,并用柔软毛巾沾温水擦拭患儿身体,防止体温过高出现惊厥。如伴随着谵妄、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应密切观察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诊治处理。
皮肤及五官护理:密切观察皮肤出疹情况,在保暖情况下每天温水擦浴更衣1次,保持皮肤的清洁,为防止抓伤皮肤引发感染应勤剪指甲。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患儿口腔进行护理,每日1次。口唇或口角干裂时,局部擦拭甘油。对于出现鼻塞、流涕、流泪、畏光、眼分泌物增多症的患儿,应及时对其黏膜和皮肤进行清理,以保证皮肤和五官处于清洁状态。
呼吸衰竭的护理: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且病情比较危重,常常累及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等,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所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6]: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因为肺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导致部分支气管梗阻,加上肺泡有效交换面积减少,容易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为提高肺泡氧气弥散量,减少CO2潴留,一定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必须要及时清除分泌物[7]。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部及上身稍高,头稍向后仰有利于呼吸,增加肺活量以及排出分泌物。对于咳嗽无力的患儿可轻拍其背部,以便于痰液的排出;对于痰咳不出者,可实施沐舒坦加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必要时给予吸痰。②密切观察缺氧情况,落实氧疗护理:密切注意患儿的缺氧情况,如果出现面色泛白、口唇发绀、喘憋、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的患儿应立即给予吸氧,可以根据患儿不同的呼吸困难程度来采用不同的呼吸氧气方式,一般采用鼻前庭给氧,如缺氧明显者给予面罩给氧。呼吸衰竭的患儿应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低氧血症,保护重要的脏器不受缺氧性损害,根据血气分析调整氧气浓度,宜保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
心力衰竭的护理: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常常会并发心力衰竭,因为呼吸功能的下降常导致肺部低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使得心脏负荷增加,常见患儿出现急躁、心率加快、皮肤苍白无血气等症状[8]。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可使用利尿剂、扩血管以减轻心脏负荷,应用强心剂以及小剂量镇静药物,并随时观察强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严密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等变化,必要时行血气分析,并及时报告给医师。在饮食上尽量选取低盐食物,少食多餐,以减轻胃部对肺和心脏的压迫。
饮食护理:由于发热症状,患儿大量消耗营养和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期间能进食的患儿据其所喜爱的食物,选择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人乳、牛乳、果汁、菜水等高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鼓励多饮水,利于清热解毒和透疹。不能进食的患儿,给予静脉营养,要注意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加重心脏负担。随着体温下降、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的病情较重,患儿较痛苦,而且家长也非常焦虑,因此有必要对其施予有效的心理干预。首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讲解麻疹相关的健康知识,让其了解各项护理及治疗目的,让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来。同时要尊重家长,需加强护理操作的预先告知,及时向家长报告患儿的病情进展,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以减轻家长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再者护士护理操作娴熟,要常安抚患儿,以温柔的语言与患儿沟通,增强其安全感,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悦,营造出一个温馨、安静、富有童趣的病房环境,充分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并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性疏导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并与患儿及家长共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有效缓解患儿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健康教育:根据制订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对患儿家长加强麻疹相关知识的宣传,重点讲解麻疹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讲解麻疹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及防治措施;讲解高热护理、皮肤及五官护理、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护理等重点注意事项,以便于患儿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
1.3.3 出院后的护理干预 护士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患儿家长麻疹知识及疾病观察掌握情况及自我护理技能,针对性地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一般患儿抵抗力较差,指引患儿多注意休息,对患儿及家长讲解正确洗手方法,养成健康行为,同时宣传预防接种的必要性,按时接种各种疫苗。在麻疹流行期间最好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儿机构暂时不接纳新生,为提高易感儿童的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在接种12 d后血液中出现抗体且1个月达到高峰,因此在易感儿接触患儿后2 d内接种疫苗有预防麻疹的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可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麻疹传染疾病的蔓延[9]。
1.4 评价方法
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①显效:体温在入院3 d内下降至正常,无咳嗽、气促等症状,皮疹全部消退,2 d内湿??音消失。②有效:体温在入院3 d内下降,并达到38℃以下,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皮疹大部分消退,3 d内湿??音消失。③无效: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无缓解,皮疹没有明显消退,湿??音未消失,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经1周不同护理之后的效果,并统计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退疹时间及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经过1周的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0.6%(χ2=12.558,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见表1。
2.2 两组退热、退疹及住院时间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退热、退疹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曾经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10]。麻疹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5 d内,患儿的结膜、呼吸道分泌物、尿液及血液,尤其是白细胞内均含有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儿童普遍易感,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自1980年以来,随着麻疹疫苗的普及,全球的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据WHO估计,麻疹的死亡病例已从2000年的733 000例降低到2008年的16 400例,从2000~2010年,麻疹病例数降低了60%,目前WHO的各区域均已确立了消除麻疹的目标,且从2002年起美洲区已实现了消除麻疹的目标[11],但也有麻疹在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暴发流行的报道[12-13]。我国自1965年广泛推广麻疹疫苗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全国的疫情又有所回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14-15],不少地区麻疹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14岁以下的儿童麻疹免疫空白人群较多,而且婴幼儿及15~30岁人群患病明显增多,呈现双峰态。麻疹合并肺炎除了发热、咳嗽、典型皮疹等症状,常合并腹泻、喉炎,严重者合并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且感染麻疹后引起免疫抑制容易继续重症肺炎,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还可能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远期并发症[16-17]。
年幼患者常常在治疗和护理中不容易配合,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更是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相关研究表明[18],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并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以及家庭经济负担。个性化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就是按照患儿的特点制订的护理措施,可以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全程、优质的护理,从而让患儿及家长主动配合并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9]。个性化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护理水平及护理技术,且能够对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创新,孙晓辉[19]在小儿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护理效果,不仅患儿恢复快,而且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较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肖志田等[20]应用全程个性化护理对40例患儿难治性癫痫患儿生酮饮食治疗依从性进行干预,给予住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健康教育、饮食的配制与管理、病情记录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心理干预、家庭护理指导、电话随访等措施,研究发现全程个性化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同期常规护理组水平,全程个性化护理干预可增强患儿及家长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决心,有效改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21-23]。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日益滋生,金钱唯上、物欲横流的意识严重的侵蚀着人们的心灵。昔日宁静、纯洁的学校教育阵地和校园文化生活空间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生活上的优越感增强,受家庭溺爱、社会关爱等诸多因素诱导,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引发了许多有识之士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改进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尤其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能全面、健康、积极、向上的良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和掌握儿童的心理卫生常识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这是能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面,结合自己在新课改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尝试,谈谈本人尚不成熟的部分体会和做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积极乐观面对现实
小学生的心理远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教师的言行、情绪、性格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挫伤学生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寡言、孤僻自闭的做法,都是不理智的,教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表现出健康、阳光、稳定、成熟、冷静、平和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愠不怒、不亢不卑、不威不欺、宽严适度的,积极态度永远多于消极态度。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均衡,一碗水端平,不凭自己的好恶,偏袒、鄙视、冷漠学生。处事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偏执一隅,对学生应一视同仁,注重自我心理的不断完善。能正确对待挫折、积极乐观、自重自爱、自信自制、尊重他人、爱护学生、言行一致、务真求实,敢于直面生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这块主阵地和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外,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耳濡目染和正面引导,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便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省、自我调解的能力。
1、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听讲座、开座谈会、演讲、主题活动、小组参与、个体参与、体验生活等多种方式。可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博物馆、社区服务部、敬老院、英雄连队、文明交通督查岗等单位去学习。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从而影响其面对挫败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心态,增强在困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2、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及发生的新问题。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成长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3、学校教育除教材之外,还要汲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采取听、说、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收获中感悟,在感悟中认知,在认知中理解,在理解中成长。
三、加强帮扶疏导,关注特殊群体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上升。由于严重缺失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又不到位。所以他们的逆反心理强,对抗情绪高,行为怪癖,言语粗俗。这就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带好这个特殊群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1、用爱引领,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日臻完善,人格非富多彩,个性充分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只要善于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模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我们必须重视多元化的班级管理理念,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发展途径,把教师的爱与他们的幸福、尊严、人生观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多种活动,培养他们重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完善充实全面的人性。
2、尊重人性,教给生存方法。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愈来愈成为全社会普遍推崇的时代风尚与积极倡导的自觉行为。
为此,我们必须尊重留守儿童,从人性发展上真正理解和关注他们,教给他们生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生存的技能与态度。
第一,学会生存。通过挫折教育等途径,让他们在逆境中不断获得生存技能,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竞争意识。
第二,学会关心。就是要学会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能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学会学习。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尊重知识,牢固地确立知识价值观;其次要引导其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独立获取、掌握、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第四,学会创新。教给他们要学会发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出隐藏在自身的潜能,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个性。
第五,学会合作。就是在合作过程中,要学会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在人际沟通与交往中,要学会,相互谅解;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协作互助,精诚团结。
第六,学会负责。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需求的个人决定时,相互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
班集体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各级各类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为之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我们所期盼的结果。
1、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本质要求。
构建和谐班集体,包含着促进师生间的和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等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不光有利于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促进班集体的和谐稳定。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必要前提。
(1)是个性化发展原则。班集体的每项工作与活动安排,都要按学生的特性潜质发挥及其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不能仅仅从班集体功利性目标出发。
(2)是引导性管理原则。班集体中的所有成员,都要平等、友好,互相建议,互相协调,共同努力完成班集体制订的各项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再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
(3)是学生与班集体共同成长原则。班集体的发展不能脱离学生个人的发展,要在个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管理的班集体。
(4)是环境创设原则。就是要创设一个能让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学会自我管理。
五、创设适宜的育人环境,注重良好的育人方式
1、要创设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
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翱翔;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描绘七彩人生;给学生一块材料,让他们自行创造;给学生创设一个属于他们的空间,让其天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超水平发挥。例如,教室、文化走廊作为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我们应力争使其保持和谐优美,温馨舒适。所摆放的学具、玩具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有益身心健康,所布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具有诱发小学生多种活动的功能。这对于唤起小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生活情趣与创造能力,无疑起到了引导、带动、促进和激励作用。
2、要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述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若没有“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也就无从撒落和“播种”。
(一)、建立平等、民主、宽容、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宰者,不再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以亲和、平等、友善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坦诚面对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距”,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这样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师生间的鸿沟。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保护,情感得到了理解,理念得到了认同,行为得到了支持,他们的创造能量就会尽情释放出来,就会充分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一名出色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用真诚换真心,学生才会自觉地和你交朋友,你才会及时了解、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才会真正成为一名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的文明使者。
(二)、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考核与评价机制。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积极而有意义的活动。例如,组织书画、歌舞类活动,可对学生进行增强自信、美化心灵的训练;开展各种智力竞赛,可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稳定性和抗压性训练;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可对学生进行承受挫折、克服自卑心理的训练;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科作业,可对其进行创造能力的训练。
同时,学校还可根据校情、班情、教情、学情等因素,建立适合考查各级各类学生的成长档案,逐步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考核机制。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推进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坎贝尔曾指出,个人成就=能力×激励。一个有着较强能力的人,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激励,其能力的发挥程度就很低,因而也难以实现成就。要认清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多种激励方案,实行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它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表明,学生越乐意留在集体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越强烈,集体对他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各项工作就能顺利地实施。再次是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估。要坚持公开透明和及时反馈的原则,把指标法和相互比较法结合起来,采取多种考核评估方式:一是教师对学生考核;二是小组评估;三是相互评估;四是自我评价;五是家长评价。
【关键词】问卷式;健康教育;儿童;哮喘门诊
哮喘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现0-14岁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2.09%,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1]。哮喘需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2]。《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提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有关哮喘防治的教育是保障哮喘管理各个方面成功的关键。最近的循证医学科研分析研究表明,健康教育不仅能减低哮喘儿童的急诊率,也能减低其住院率[3]。健康教育同药物治疗一样,被认为是治疗哮喘的重要干预手段[4]。因此,探讨合适的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儿童哮喘治疗重要任务,我院哮喘儿童门诊从2016年9月1日实行问卷式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选取
2015年12月1日-2016年2月29日门诊复诊哮喘患儿372人,纳入标准:符合下述条件者均可列入观察对象。①符合西医儿童哮喘诊断标准;④年龄在18岁以下;⑤家属对患儿情况充分了解,自愿加入调查者。排除标准:①哮喘急性发作者;②合并肺部感染者;③合并其他系统原发性疾病者;④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不愿意填写调查表者;⑤年龄>18岁。
1.2方法:
发放自制调查表386份,回收372份,回收率96.37%,将其中2015年9月1日-11月30日检查时常规加问卷式健康教育的189人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的182人作为对照组。问卷基本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治疗过程、控制水平、父母文化等,认知能力从环境、过敏源、药物治疗、病情监测、肺功能复查、吸入治疗方法等方面设计共计3大条目,33小条目。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结合调查表有针对性有重点进行健康教育。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两组患儿在哮喘构成、年龄、病程、性别、过敏史、家族史、父母文化均无差异(P>0.05)。(见表1)。
2.2肺功能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及哮喘控制水平
观察组肺功能复查平均间隔时间(4.2±2.4月)明显低于对照组(9.4±7.4月)(P<0.01),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控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3哮喘控制不好原因分析
观察组依从性差、技术原因、环境及过敏源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4用药依从性差原因分析
观察组依从性差原因中自觉症状缓解、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按需使用哮喘药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无差异。
3讨论
3.1中国儿童哮喘发病率为2%~7%,近年来呈上升趋势[5]。哮喘治疗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家长缺乏相关哮喘知识,治疗依从性性差、吸药技术掌握不好、环境及过敏源暴露等,导致哮喘患儿缓解期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反复急性发作,哮喘迁延不愈,严重者可致死。其中所占比例最高依次为反复呼吸道感染(63.7%)、用药依从性差(57.1%)及技术因素(51.6%)占比例。健康教育是缓解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将治疗重点放在缓解期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措施预防患儿哮喘发作使患儿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可提高生活质量[6].有研究显示,接受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的哮喘儿童急诊率有显著下降[7].本研究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哮喘长期管理中的环境、过敏源、药物治疗、病情监测、肺功能复查、吸入治疗方法等方面内容,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快更全面了解患儿家属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并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健康教育,节约时间,同时通过纸质调查表,加深家长印象,大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肺功能复查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哮喘控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2问卷式健康教育能从各方面明显提高哮喘控制水平问卷式健康教育能从用药依从性、技术方面环境及过敏源因素、呼吸道感染及合并鼻炎肥胖不利因素方面,在更短的时间内(用药时间<6月〕使哮喘达到控制良好状态。这是因为问卷内容涉及哮喘长期管理中的环境、过敏源、药物治疗、病情监测、肺功能复查、吸入治疗方法等方面内容,一方面能通过问卷更直观提醒哮喘患儿家长需要注意的哮喘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哮喘问卷的填写,医务人员能够快速找出患儿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不仅能够提高用药依从性,减少减少问题,还能从患儿环境、过敏源控制、患儿体质及减少呼吸道感染方面,大大提高哮喘控制率。
3.3问卷式健康教育能改善用药依从性差方面的自觉症状缓解停药、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按需用药及社区医生错误指导用药方面(P<0.05),但对其他依从性差方面无改善。本研究问卷式调查主要涉及坚持长期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按需使用哮喘药及哮喘需找专科哮喘医生医治方面,其他如担心激素依赖、感觉无效、经济原因等,本身所含比例就少(均<5%),改善意义不大。
总之,儿童哮喘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哮喘控制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依从性差和吸入技术因素占最主要因素,问卷式健康教育一方面从不同方面提高家长认知水平,能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吸入技术,促进哮喘治疗,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另一方面能通过问卷,让医务人员更快速了解家长主要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进行健康宣教,也能为临床科研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穗,王金华,黄顺开,等.广州市社区儿童哮喘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7):3240-324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枟中华儿科杂志枠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5-753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童哮喘发病率上升,牛奶是1岁以下孩子哮喘主因.
【关键词】妇幼即时通,保健意识,延伸,效率
【中图分类号】R19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61-02
“妇幼即时通”系统是以短信方式根据妇女、儿童各个年龄期、生理阶段身体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常规检查提醒、医疗常识、卫生保健知识、护理知识、营养指导、心理疏导、法律法规文件信息等各项专业服务的保健信息平台。作为一种信息通道,既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又为医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且快速、安全、简便,适合医院作为向服务对象提供延伸、互动和个性化优质服务,把健康服务延伸到服务对象的手机上,极具亲和力、影响力,提升了对妇幼保健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对象与方法:系统采用了闭环(封闭的、可自循环的)的设计思路,以患者档案为数据基础,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儿童不同时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妇女的青春期、孕前期、孕期、更老年期 )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和医疗保健要求,以及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遗传等方面因素,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建立系统信息库。由专业技术人员按不同时期和阶段提供信息内容,录入“妇幼即时通”系统,建立妇女保健信息管理、儿童保健信息管理、节日、节气、生日信息管理和消息管理。
妇女保健信息管理:建立妇女健康档案,记录患者姓名、手机号码、是否是高危病人,目前状态如孕前、孕早、中、晚期、更年期等,出生年月,身份证号,血型,身高,体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等。通过以上信息,记录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档案。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为服务对象发送相关医疗保健信息。
儿童保健信息管理: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包括儿童基本信息,父母信息,父母联系方式,儿童基本情况等。系统将自动按照儿童出生日期,定时向指定号码发送出生7天、14天、28天、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48个月、5岁、6岁、7岁等时期的护理、喂养、早期发展、饮食指导、五官保健、心理、疾病早期预防等短信息。同时对发生的高危体弱儿可随时编辑即时短消息进行发送。
节日、节气、生日信息发送:根据指定节日、节气、生日祝福短信内容,分别发送。其中,节日短信依照既定时间元旦、春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定时发送;生日短信只针对儿童保健信息中0-7岁儿童发送;节气短信按照每年24节气发送。
消息:系统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对指定手机号码组发送相关信息,如义诊活动,普查通知等。
结果:借鉴企业利用短信平台管理客户服务的经验,结合医疗行业特点而研发的“妇幼即时通信系统”是专业用于妇幼保健信息的管理平台。系统构建妇幼保健院的短信服务平台,实现了妇幼保健工作个性化、信息化。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妇女和儿童家长主动利用保健服务的意识,树立了健康的理念,增强了妇幼保健院的社会效益。
讨论:“妇幼即时通”系统作为妇幼保健信息化体系的一部分,结合妇幼保健业务特点,关注妇女青春期、孕前期、孕期、产后、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为受众提供相关健康保健知识与心理疏导,为各族群众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保障。针对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儿童各阶段生长发育、心理行为、营养、健康提供科学、专业的卫生保健、护理、指导等服务。“妇幼即时通”系统能提供与生命孕育周期同步的智能化、个性化孕期关怀辅导和宝宝生长周期同步的育儿辅导等跟踪指导服务,让家长和孩子在关怀中得到健康,享受健康,大大提升百姓满意度的同时提升百姓对医院的信任度与依赖度,为普及科学医疗知识和信息精准投放提供快捷有效的渠道。在服务大众的同时,系统具有医院办公短信群发、提供即时通讯等简便实用的内部办公功能,辅助医院内部工作,改变了以往人工电话通知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 妇幼即时通”系统作为一项强有力的工具,突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立足医院应用实际,着眼妇幼保健院未来发展,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便患者就医和沟通,给妇幼保健院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妇幼即时通系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理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尤其是孕妇和儿童家长,对健康信息的期望及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以往那种传播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孕妇及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2]。通过接收妇幼即时信息可以使家长接受新的保健理念,增强家长利用保健服务的意识,使其建立正确的育儿态度,改变旧的、不良的养育习惯和方法,促使婴幼儿身心两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使孕产妇提高孕期营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孕妇的妊娠过程安全和结局良好,确保母婴健康。
“妇幼即时通”系统的全面推广可以为更多病人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提高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妇幼即时通”系统的应用加强了妇幼卫生宣传与指导,提高全市妇幼保健整体水平。系统的应用建立了从孕产期保健到产后保健、婴幼儿保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指导体系,让更多的群众受益,提高了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缓和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与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百姓满意医院。
1 华禹妇幼即时通系统功能结构
1.1 系统优势
1. 宣传力度大、范围广:通过短信传递信息,只要有手机就能收到信息,作受众身边的保健专家,实现无障碍沟通。实现妇幼保健院“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2. 传递速度快、精准度高:信息到达率高,针对性强,达到精准宣传效果,为医患沟通建立高效途径。
3. 专业度高,科学性强: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妇幼保健信息,保证短信内容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 操作便捷,安全高效:人性化的操作界面,简单操作保证服务效率与质量;系统对内服务功能,完善电子办公的同时大大提供办公效率。
1.2 系统架构
如图所示,“华禹妇幼即时通信系统”适用于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单位,如各地区的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所、妇幼保健站及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其它医疗机构等。系统即可分布部署,每个医院建立属于自身的妇幼即时通系统,形成各自的信息库进行信息的与管理;又可集中部署由上至下完成信息与管理。
1.3 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包括系统功能、对外服务功能、对内服务功能三类。下面逐一介绍:
1.3.1 系统基础维护
系统基础维护模块:该模块为完成系统的基本信息维护。具体功能包括:
1. 系统用户管理:对系统用户认证分别给予系统使用授权。
2. 权限管理:对系统用户根据角色不同分配不同系统使用权限。
3. 部门管理:对系统应用人员按不同部分进行划分,并对部门权限进行管理。
4. 业务字典维护:对系统业务字典的维护,包括增加、删除、修改。
1.3.2 基础信息维护端
基础信息维护端:通过基础信息维护端,医院可根据业务需求建立不同受众群的用户基本信息档案,并对其进行维护、应用。基础信息维护端可选功能模块如下,可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关基础信息维护模块。
其中妇保模块包括:妇保阶段信息维护、妇保-青春期信息维护、妇保-孕前信息维护、妇保-孕期信息维护、妇保-产后恢复信息维护、妇保-更年期信息维护。儿保模块包括:儿保阶段信息维护、儿保-新生儿信息维护、儿保-婴儿信息维护、儿保-幼儿信息维护、儿保-儿童信息维护。
另外还有针对所有受众的:24节气、节日、生日祝福信息维护及自定义信息维护,其中自定义信息包括对外发送信息时,对系统默认的称呼、落款信息等。
以上维护包括对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
1.3.3 信息发送端
信息发送端:通过信息发送端可以在指定时间将指定信息发送至特定人群。可根据基础客户信息选择相关信息发送模块,功能模块如下包括:妇保-青春期信息,妇保-孕前信息,妇保-孕期信息,妇保-产后恢复信息,妇保-更年期信息,妇保-老年信息,儿保-新生儿信息,儿保-婴儿信息,儿保-幼儿信息,儿保-儿童信息,节日、节气、生日信息祝福信息。
1.3.4 过期短信过滤端
过期短信过滤端:系统根据发送对象所处阶段,判断所要发送信息内容是否已经过期,对过期短信自动过滤,避免将过期短信发送至受众,保证服务质量。
1.3.5 即时信息发送端
即时通信息发送指:将特殊的信息发送至特殊受众,此功能发送的信息内容可自行编辑,可通过限定条件将信息内容发送到特定对象。该处发送的信息内容更有针对性和特定性。
1.3.6 短信对账单模块
短信对账单模块:提供一段时间内的短信发送明细对账单。通过该功能系统用户可以明确发送短信的数量,发送情况等信息。
1.3.7 内部通讯管理
内部通讯管理模块是针对医院内部通讯应用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1. 通讯录管理:对内容通讯进行管理,包括增加、修改、删除。
2. 内部即时信息:通过系统发送即时消息,实现内部通讯在线沟通。
3. 内部短信:通过系统向医院内部人员发送短信。
1.3.8 值班管理
值班管理:将值班人员安排发送信息通知值班人员,同时将值班信息发送院领导,保证值班人员及院领导能及时准确得到值班信息。
1.3.9 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每天将系统新增受众总数量及分类统计结果,当日信息发送总量及分类统计结果发送至院领导。
1.3.10 工作安排及结果回复
工作安排及结果回复:通过系统将工作任务以信息方式发送至相关人员。同时,可通过系统将工作完成情况回复相关领导。
2、总结
建立公共卫生妇幼服务信息平台,是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的初步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妇幼保健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规范妇幼保健专业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妇幼即时通系统作为一个有效的应用工具使妇幼保健院沿着正确的方向协调发展,进而成为高水平的妇幼卫生专业机构。
系统为保护和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为推动妇幼保健工作实现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结果管理转向过程管理、事后管理转事前管理而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撑。该系统的推广与应用将大大提供妇幼保健院的社会效益和业务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人们不禁要问,这两个孩子,怎么会如此冷静和专业呢?其实这就得益于美国的生命教育。正是这两个儿童从小接受的生命教育,才有了这样的一幕。美国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健康发展的人。通过营造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和平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所以,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出色。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发展至今,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成绩斐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认同和效仿。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形式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life Skill Ministry是另外一个专门训练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机构,用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贫穷等。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死亡教育、品格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与逆境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健康教育。
1.死亡教育。美国的死亡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并逐渐扩展到中小学。在美国,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进行大众化、普及化的生命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死亡相关的知识,正视生活中的死亡,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避免轻生和自杀。美国一些小学校开设别具一格的“死亡课”,让从事殡葬行业的人走进课堂,跟孩子们讨论人死之时会发生什么,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情景剧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模拟“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美国生命教育的基点是死亡教育,主要以实际生活的体验或情感活动为主,通过探讨“死亡的本质”,促使学生反省与自己、他人、自然的关系,感受死亡的本质,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1960年代开始,死亡教育逐步成为美国学校的常见课程,从小学到中学,都通过开展死亡教育课程等形式开展死亡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系统介绍和探讨死亡的生理过程、对人的心理影响、自杀的原因及预防等知识,希望帮助学生增加对死亡的认识,正确地对待死亡这一过程,加深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2.品格教育。为了改变青少年精神缺失的状态,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品格教育,并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六种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可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爱、公民的职责与权利。这六个方面的价值观,其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共同生活。品格教育中的尊重就是要尊重和宽容他人,不伤害他人;关爱包括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责任是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奉献社区,为营造美好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品格教育强调尊重、关爱、责任,同时强调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美国纽约州还专门设立了道德品质主体活动周,如“勇气周”“诚实周”“友爱周”。华盛顿州通过设置青少年“荣誉墙”,每年把30名荣誉青少年的名字刻在墙上,用以表彰。在培养公民职责方面,加州的一些学校通过设立听证会、学生议事会,同时学生还经常参加乡镇、城市等事务会议,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美国通过开展品格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尊重生命的理念,从而产生关爱生命的体验。
3.个性化教育。美国的文化多元非常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个性化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非常强调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主体的共同努力,为个体发展能力提供条件,以便培养有创造性的个体。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个性化教育体现在暑假学校。在这里每位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参加学校的科技课程。比如物理学科,从加工材料做起,锯、剪、焊、接、电脑编程等基本技能在这里就可以学会,短短的暑假就可以学会多种技能。美国对于生命个性的培养体现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来寻求真理;在教学方面,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创造轻松的范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小学阶段,注重表现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借助于轻松的课堂气氛,自由的教育氛围,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讨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中学阶段,让学生主动依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学习,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重视考试成绩,从而塑造学生的独立个性。
4.挫折与逆境教育。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学生时期的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形成的,因此希望通过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独立能力。美国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开展了挫折教育,鼓励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去努力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些州立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有一周不带分文,独立谋生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论家境多好,学生在12岁后就必须做家务,比如送报、割草等,家长同时也会支付一定的“报酬”,体现按劳索酬。家庭和学校通过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
5.生活技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是在1971年由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发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美国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活技能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要求不同。但无论哪个阶段,学校都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和具备的能力,并使之与社会的要求同步、融合。
在小学阶段的生活技能教育,主要是实施职业认识教育,在这个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概念,培养职业的兴趣,从而对课程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有初步认识。在中学阶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为职业探索阶段、职业抉择的开始阶段和职业预备阶段。通过职业兴趣了解的不断深入,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让学生了解职业的意义,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通过生活技能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的真正意义,增强生命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价值。
6.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与死亡教育结合进行的,目前在美国有36个州将其作为必修课。美国教育界认为,死亡教育在中小学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它最好与健康教育结合进行。
【关键词】骨科;护理;健康教育护理
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但要治疗疾病,同时需要促进其生理、心理尽快回归社会,护士在患者治疗、康复中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种、心理状态以及其他状况实施个性化护理,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整需求。现阶段的个性化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在骨科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现将护理工作情况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21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42例,女68例,年龄6~80岁,60岁以上31例,15岁以下7例,平均年龄在42.5岁左右。其中骨伤患者161例,骨病49例,上肢69例,下肢97例,颈椎、腰椎41例,骨盆3例。住院时间15~50d。
2护理方法
2.1环境的健康教育宣传指导:患者入院后,护士热情接待每位患者,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将室温调节在22~24℃,湿度保持40%~60%,使病房温度适宜,温暖舒适,每天要定时的开窗户通风换气,保证病室房间空气清新无异味。根据不同患者做好入院患者的详细宣教指导,要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病床单元、病室患友以及病房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教会患者使用床头呼叫器,在医师到来前要积极协助患者,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观察监测生命体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带来了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和护士角色的扩展[2]。我们科室积极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如年龄较小的儿童,我们科室新增加一些儿书籍和玩具,提供其喜欢的电视节目,尽量让其父母陪护,安排房间患者时尽量要年龄接近化,鼓励患者之间有共同语言的互相交流,在养病治疗中相互学习心得,平时喜欢的谈论话题和听音乐等活动较相似,这对长期卧床患者有利于修养治疗,定时更换床单、被罩,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积极预防褥疮发生,告知家属病区的基本设施,水房区、卫生间、健身活动区的基本环境和要求,水房洗手间要有明显标示,地面要避免有水打滑,防止跌倒伤发生。我们从细处做起,努力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方便患者,提高满意度,干净舒适的休养环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重要作用。
2.2心理护理:社会车辆的增多使骨科外伤出现增长,患者因突然的创伤,突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心理上极易出现紧张、恐惧、抑郁等负性心理,在诊治过程中,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较多,护士应用一颗同情心,耐心倾听患者心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减少心理压力,解决身体不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骨科康复时间一般较长,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也会出现不同阶段的心理障碍,所以,护士要细心观察,针对患者不同的状态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应用健康教育小组管理模式,促进患者主动康复训练,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增强患者依从性,护理全过程注重人文关怀,把心理康复作为功能康复的枢纽,使患者感到温暖,改善医院满意度,对骨科疾病康复及并发症防范有保障作用,具有临床价值[3]。
2.3手术前后及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手术前从患者心理入手,针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完成手术,消除患者对手术存在的各种疑虑,减轻患者紧张情绪,手术后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方法给患者缓解疼痛,应用镇痛泵、分散注意力、舒适疗法,护士着重对患者需求的内容进行指导,减少手术后的疼痛期痛苦。当患者进入肢体康复训练期时,医护应给予耐心的指导,通过音像、图片宣传手册、示范讲解,做到使其共同参与治疗,对年龄较大患者或个别不识字的患者,不要进行文字教育指导,要耐心进行口头讲解,并要告知好陪护人员,将康复的知识传递给家属。指导患者饮食营养,叮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和蔬菜水果,多饮水,帮助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的训练,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根据骨折不同做功能锻炼的正确指导方法,出院建立电话回访制度,我们科室也推出微信平台,通过微信互动进行咨询指导也受到患者的赞誉,在健康教育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弥补传统健康教育的缺陷,有效提升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4]。使患者后续治疗增加自信心和保障。
3结果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统计住院患者210例,发放问卷210份,回收率100%,随访患者负性心理情况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能够正确了解病情,特别是术后及康复中的配合要点掌握较好,骨科治疗中并发症降低,患者无1例发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发生,患者满意率由87%~99%,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护患关系和谐。
4结论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衡量病区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5],我们结合骨科特点积极进行人性化护理,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消除了患者恐惧、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能动性和降低了伤残率,100%的患者掌握了康复训练知识要点,逐渐培养了患者健康意识,满足了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通过护士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方法,配合采取个性化指导,同时将舒适护理应用到护理中,患者情绪稳定,能够主动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针对不同阶段的骨科患者,护士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和家属了解到病房环境和与其疾病相关的知识,有效地减轻和预防了并发症的产生[6]。骨科患者多数是交通意外伤害,他们经受着突如其来的双重身心痛苦,患者从入院内心的恐惧、焦虑,到治疗康复中的相关知识都需要护士进行正确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可行的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工作方法,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晓率[7]。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使患者进行正确功能锻炼,同时护士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努力学习一些儿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骨科护士健康教育的积极展开,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痛苦度和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突出了护理在治疗中的作用,降低患者住院天数,骨科优质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慕爱萍.骨科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C].//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385-387.
[2]蒋海美,曾玉华.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护理,2005,11(24):2090-2092.
[3]黎霭云,冯灿林,梁丽卿,等.骨科健康教育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1):1535-1536.
[4]尹丽萍.“微信公众平台”在骨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4):372-373.
[5]徐晓燕,凌云霞,周永霞,等.骨科健康教育小组管理模式的运行成效及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9):1024-1026.
[6]陆玲,陈粤玲,陆孙芩,等.骨科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