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

篇1

单从语文的分值来看,语文的权重确实很小。虽然语文满分150分,但是,因其主题的结构特性,高考时的考生之间分差相当小。一般的分数集中在90至110之间。分差只有20分。和数学、外语动辄50、60的分差相比,20分的分差显然对学生刺激不大,学生自然也就热情不高。台湾2000年的试题中能拉开分数的选择题是55分,拉不开分数的作文只有27分。我估计这种结构的试卷要好一些。

高中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习目标不清楚。很多学生到高中以后很茫然,有相当多的学生问我这个问题:“老师,语文主要是学什么的啊?听课挺有意思,然而下课后,总觉得没有学到什么。”显然,高中语文没有英语的记一个单词就多一个单词的明确收获,也没有数学多掌握一个定理就多一条做题依据的感觉。

高中语文究竟是学什么的?我认为高中重要“读准”和“说清”。这个目标是从小学、初中延伸来的:简单地讲,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识字”,初中主要目标是“读懂”。“读准”和“说清”是高中语文的主要目标,也是高招考试的主要方向。像选择题的考查就是选项与选项间细微的区分,简答题包括作文题都要求考生在读准文本和题目的前提下说清。

这种能力有些学生是非常缺乏的。这在考试的答题中可能清楚地看到。我校期中考试一道阅读理解题:解释文中“名画犹如美人,美人而有所属,未免是件憾事”这一句的含义。

有些学生回答:“这里的美人比喻名画,这句话的意思是名画一旦归于私人所有,就不能为更多的喜欢它的人欣赏。它的美的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这不免是件憾事。”这种回答思路清楚,表达准确,能够证明考生对文本意义有准确的理解。

有些同学的回答则是这样的:“从内心里讲,男人都喜欢美人;美人一旦嫁给别人,自己也就没有了想头,不免是件憾事。”这种回答则表明该学生没有将这句话和文本中其他信息进行关联,没有看出“名画犹如美人”所显示出的比喻修辞,更没有理解到“有所属”包括属于别人包括属于自己。这样的理解能力显然很成问题。

这样的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难免出现听东为西张冠李戴的错误。更可笑的是,这些学生自认为真诚地暴露了男人的自私,其实是露出了自己的“小”来——在意识深处,将美人当作一种私有物的愿望。这显然不止是学识问题,也不仅是分数问题,还表现出了明显的道德差距。

从语文学科地基础性和工具性来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优劣对高考的影响往往延伸到其他学科。有统计表明,考试失分中,有50%到70%是因为对题目理解不准。因表达清而失分,文科学生高一些。曾经有历史老师向我求教,因为历史题中要求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而提供的材料是文言文,他读不懂。读不懂怎么做题?再有能力也不行。

我女儿上初中,数学考试,错了一道题,怎么看也看不出错误,还以为是老师改错了。我看了这道题,说的是一个人1月份存了1000元,然后每月存入一些钱。然后给个表格,表格里说“与上月相比”下一个月存入多少钱。其中2月份是正300。她直接当成了2月份存入300元。其实应该是1000元加上300元。

显然,她的这个错误不因计算能力而因理解题意不准。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一道题不会做,向别人求教,别人正在读这个题,题没有读完,你忽然恍然大悟,说“我懂了!我懂了!”,就走开了。留下被问的人在那儿茫然。其实你应该说一声谢谢,因为你的懂得益于人家为你读题。因为理解,他在读题时会很自然地将重要信息强调出来,这种读题将引导你注意到你原来不曾注意的关键信息,帮助你弄懂题意。要不然,为什么你自己看不懂,人家一读你就懂了?不是你忽然变聪明了。还有一些人在讲题时,只是用笔给敲敲题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词,问者也就恍然,道理是一样的——对关键信息的提醒。

还有一种现象往往被人忽视:语文不好的同学的学习更加艰难。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会知道,仅仅因为高考语文分差小就认为其权重极小中错误的,我们就会清楚轻视语文是多么短视。

由于重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历届学生其语文二卷的成绩都相当好,高考总成绩也都相当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并不像学习其他学科那样要有很多的时间,费很大的力气,做很多的题。

篇2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组织,在学生热情高涨的议论中,让讨论始终围绕着教学的目标。通过激烈的争论和反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有更多的了解,这样一来在课堂上针对课文教学的情感交流也就畅通无阻了。由此可见,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情感交流顺畅,教师教学轻松,学生的学习也会很愉快。

二、抓住典型环境,诱发学生情感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篇章,大都文辞优美,有着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给学生以愉悦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熏陶。这也是它们被选入教材的原因。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文学篇章中描绘的典型环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精心安排和巧妙布置。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但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和个人体验。为此,教师可以在某一具体篇章的教学中,抓住作者描绘的典型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沟通作者与读者。

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教师可以抓住作者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中的两个词“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人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强调作者对荷花的这一刻画,来诱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从而让学生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典型环境中。从感悟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的学生就会明晰了本文的情感线索。教学中,教师如若能够以这样的情感引线来诱发学生的思维,也就能够将教学推进得更深入、更准确。这样一来,情感线索贯穿课堂的始终,以情激情,学生也就有了更深刻的心灵感悟,与课文作者的交流更觉深入、彻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提炼人物形象,引发学生情感联想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作品,都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等。当然,现今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章也不例外。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大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人物原型,只是作者对其进行了艺术化、典型化表现。根据我们对众多文学作品的把握,散文中的人物最贴近社会现实,原型痕迹更加明显。为此,在高中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艺术创作中的真实来引发学生的情感联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和课文两端,使学生更深切地体味艺术的真实,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对于生活的感染力。这样一来,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学生也就成功地把握住了文章学习的重难点,更深切地体味了文学的奥妙,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四、创设引感的教学氛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要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必须创设能够引感教学的氛围。要能够吸引学生走入课文教学的情境,通过人物形象的感染、典型环境的触发,来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小方面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是适时质疑,带动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的学习状态,并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如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的印象,学生会有不同的领悟。二是教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学生以抒情的教学氛围。三是通过关键词、句来品析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精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心中形成伟人的形象;情感氛围的感染,使学生易于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体味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

五、总结

篇3

一、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阅读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现在普遍采用的情景式教学、问题探讨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等都可以说是阅读式教学策略的演变。在阅读教学中,以生为本,让学生先对学习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阅读发现和思考;接下来我们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再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与概括,对抽象而富有含义的句段进行评析,对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进行探讨。以上就是阅读式教学的开展程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讲授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思考、训练中走向探究、合作和自主学习。另外,阅读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使得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真正融合成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个整体,促成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生成。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采用阅读式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在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并提高自我调控的方式和能力,从而展示自我,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二、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开展策略探究

新课程理念提出阅读要个性化,而个性化阅读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离不开他们的阅读情感。

1.导学先行,让学生学会质疑预习。

阅读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能在课堂的再次阅读中发现问题,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的前提是课前有阅读的体验,从而有准备地来上课。如在学习杨绛的作品《老王》之前,学生要先预习,至少要知道该专题“底层的光辉”的含义,明白该课文中的底层人物是谁。这样他们在阅读中就会留意并思考“老王”的光辉在何处,“我”对“老王”和“老王”对“我”都各做了哪些事情,情感上是否对等。只有如此,课堂上的阅读式教学的开展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分析与鉴赏能力的提升。

2.分析学情,推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汉语言、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内容创新。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汉语和汉字根源悠久,历史长远,起到维系文明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使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应用到汉语言文字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偏差。因为受到历史、区域、文化差异所影响,不规范用语、错别字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里面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十数种课程,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全面的内容改革创新,从几个角度进行优化,使每门课程都能够加入本领域全新的知识。第一,应当改变当前的课程结构,按照前科发展的最前沿理论重新设置本课程内容体系;第二,应当综合各门课程间的内容,既要防止出现各门科目间的内容重复,也要做好各科的互相关照影响。

实践强化。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体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就业后的作用,可以把教学重心放在读、写、说几个方面,所以教师有必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强化工作。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招聘练习,以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自我简介与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手段,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可以说口才同能说会道并不是一个意思,口才是个人素质(德、学、才、识)的全面体现,是用人企业获得应聘人员真实能力水平的一种检测方法。另外,学生在活动口才训练时,可以将平时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效果远非普通的理论学习所能取代。

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实施开放性教学。首先,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看成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生活领域中去;其次,汉语言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看做真理和知识载体,学生只能认知和掌握,却不能重新构建。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应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于学生。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是检验教学方法成功与否的标志,在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接受效果,并及时加以反馈,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进取,得到更好的方法与更加优良的教学成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做好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伟大使命的基石也就奠定了。

篇5

一、前言

语言是人与人间交往的必要工具,语言艺术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教学是情感与情感、生命与生命间的往来,只有建构在有效言语交往的基础上,才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成人学生教学是所有阶段性教学的特殊形式,与一般学生相比,成人学生更具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思维模式与心理特征较为成熟,如此情形下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上要求更高[1]。这一情况在成人高校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事实上,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文字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可为中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语言技巧,准确到位表达信息,并适当引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可大大提升整个教学成效。

二、教学语言的意义与重要性

教师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提供指导与引导的语言行为模式就是教学语言,是一切教学活动中最本质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并不是脱离教学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个体形式,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点。语言是人际来往的重要工具,借助语言交流进行思想、文化传递。人类文明的建设也正是在语言发展中经由过去发展到现在,并逐步向未来。众所周知,不同地区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语言特色,同一地域上的人们也可说不同的语言方言,这就是语言的特色。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会拥有其特殊词汇,在思想表达及情感交流上会使用特定的语言词汇,因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存在语言上的沟通障碍[2]。

因年龄阶段的思维与心理特点,成人高校的中文教学在语言表达上更具难度。除了以往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等方式外,如何使用有效的语言艺术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方向。教育教学活动是情感与情感、生命与生命间的往来互动,由此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语言以情动人,为传道、授业、解惑及师生情感交流奠定良好基础。然而,成年人社会经验广,心理发展成熟,思维与思辨能力强,若教师课堂教学中不能根据这一机制改变教学语言,将会导致成年人的学习兴趣下降。情感的交流除了眼神、动作的交流,入木三分、恰到好处、鞭辟入里的语言表达同样能将成人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不断开启心智、陶冶情操,最终实现教学教育的目标。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精准到位,并充分尊重成人学生的发展机制与特点[3],课堂教学便可有条有理地进行。

三、成人高校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

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人高校教学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问题日渐突出。教学语言是课堂信息传递的载体,教学语言的艺术直接决定着整个课堂的质量与效率。据统计分析可知,以往成人高校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不足:①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在成人中文教学中并未认识到“成人学生”中文学习的需求,也没有掌握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②教师教学内容较为笼统,无法凸显“成人学生”学习的需求与特点。③教师教学语言不恰当。在大多数成人高校中文教学课堂中,用语不恰当,教师无法突出成人学生的思维特点。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人高校教学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上述提及的不足也得以逐步改正。然而,作为教学活动的信息载体,具有成人高校特色的课堂语言艺术仍旧是一大难题。

四、成人高校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信息、情感的载体,巧妙运用语言艺术开展教学是提升教学成效的一大途径[4]。成人高校中文教学的言语应首先明确“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成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心理机制与思维发展特点,在课堂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用语的简单明了、诙谐生动、富于启发性,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师生交流互动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语言应简明有理。简明有理是语言教学的第一要义。简单化用语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宗旨,通过引入简单的文字表述,在此基础上对整体框架进行填补及说明,成人学生学习思维更清晰。在中文教学,尤其是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课堂语言的精简明了,也就是古人强调的“炼字”。从最初的《诗经》到后期的唐诗宋词,无一不在彰显文字表达的凝练明了。古代文人也讲究字字斟酌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一句简单话语可表述的意思,绝不增一字一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现代文学不可与之进行比较。成人学生在知识识记上有别于初高中成人学生。初高中学生中文学习中更多依靠教师的反复强调、多遍复述,甚至部分教师还一直追着成人学生跑,反复且繁冗讲解某个知识点。成人学生对中文知识点的了解积累相对丰富,而工作矛盾相对突出,追求更高的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在基础教育的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情感意蕴最丰富的象征。建构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数学、化?W、物理等学科教学才可进一步发展。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语言是无形的抽象存在,却是人们交往交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表达,人们可宣泄情感、表达喜怒哀乐。正如特定文本的文字表述蕴含作者某种情感与思想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深入体会情感与意志,并使用一定语言艺术加以情感渲染,更有利于加深成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教师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可激发成人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表述,成人学生可进行头脑风暴,并逐步了解及内化知识,形成自我知识框架。因而,中文教学课堂不可缺失情感融入。歌德曾经说过,“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有力、多么正确,或者多么优美,而在于语言本身表达出来的思想力量。”由此可见“情感融入”的重要性与价值。一定程度上,语言的魅力并不在于其信息表达的正确性,思想情感才是其魅力所在。

3.课堂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尽管成人学生生活经历与社会经验丰富,但在某个特定领域能力尚不足,需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从成人学生发展特征来看,循序渐进的启发更能在顺应其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强调成人学生在中文学习与未来工作发展的意志与需求。成人学生已拥有其自身的思维模式与思辨空间,只有让其自主将知识结构构建在其已有知识的框架中,以“触类旁通”促学习,才可进一步深入内化并运用知识。对于成人学生而言,学习是未来发展、提升个人能力与空间的有效途径。

4.课堂教学语言应悦耳动听。高尔基曾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声音是语言的一大要素,教师声音的魅力直接决定着教学课堂的成败。中文表达“掷地有声”、“琅琅上口”及“铿锵有力”等就是对个人声音的形容。教师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教态、行为上,声音也是教师的重要标签,好比说教师的声音是“乐音”或“噪音”,即可清楚认识到教师声音的重要性。当然,这也不是说过分强调声音音色的好坏,而是提倡教师声音的洪亮有力、掷地有声,体现教师个人的魅力与自信,让成人学生感受到教师应有的风范而产生信服感。

5.巧妙导入阶段性语言。不同阶段的成人学生会由于经历、阅历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其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教育教学立足于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成人学生在该阶段的交流中有其特有的文字符号,因而,在成人学生高校中文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导入成人学生语言,逐步提升教学成效。成人学生多表现为见识广、经历多、社会阅历丰富,在认知与感知上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过于表面化的语言不仅不可促进成人学生的发展,还会导致成人学生出现厌烦心理,也就是俗话中的“小儿科”。

篇6

关键词:写作兴趣;写作素材;评级环节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为了片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在写作教学上常常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因而导致学生在写作上产生了很多问题,这就对学生日后写作水平的进步与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这需要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及时的反思,寻求和探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使学生变得爱写作文、会写作文,从而促使作文教学的整体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作

纵观如今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呈现的局面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一提作文,学生就心生恐惧,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试想,学生连写作的兴趣都没有,又何谈写出富有真情实感、文质优美的文章呢?所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作,使学生在最佳竞技状态中,获得成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创作兴趣,可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如今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数都是文笔生涩、内容空洞、言不及义,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写作时,脱离了文章的源泉,即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鉴于此,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只把学生局限于封闭式的、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融入生活、走进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简单地应付老师所布置的差事,而是为兴趣而写、为真情而写、为自己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而写,以此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而且,我们要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这样,当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了,将其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因为五彩斑斓的生活而变得美丽起来。

2.为学生提供“用”作文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如今的写作教学,只有极少数学生的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本,在课堂上进行当众阅读和传阅,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被老师评改后,成了“无用”的东西,被学生随意丢弃,久而久之,便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创作的动机和兴趣。所以,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给学生提供“用”作文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写作并非只是简单地应付老师,而是有实际作用的,从而有动力和兴趣去创作。比如,我们可以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编排一份黑板报或者手抄报,内容为本组成员自己所写得作文、日记和读书笔记等,使每个人的写作内容都有机会进行展示和呈现。又比如,在每天的早读课或者语文课的开始前几分钟,我们可以随意抽取几名学生,让他们把自己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文章或者文章段落在班里念给同学听,大家进行互相赏评等等,如此,学生的“写”便达到了“用”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由写作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进而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焕发出浓厚的创作兴趣与热情。

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与语言,让学生有话可写

很多高中生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导致这种后果产生的原因,便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和语言。所以,这就要求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和语言,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内容饱满、富有真情实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都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汨汨地无穷地留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细细体味这句话,我们便能明白这句话所阐释的道理,即要想写好作文,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去寻找和积累习作素材。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空闲时间、在家乡的环境中去进行各种生活的体验,如欣赏田野风光、观看民俗表演、参观工厂生产、倾听古老传说等等,也可提醒他们,多体会父母、长辈之爱,多亲近弱小生灵,如此,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写,并且具有真情实感。

学生的写作素材与语言,除了来自于生活的各种体验,还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的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比如,我们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借阅优秀的课外书籍,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可丰富他们写作素材的书目。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要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可写一些读书随笔和读书心得,遇到优美的语句段落,要及时摘抄和记录,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了可借鉴的范例,有了写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就不会忘题生叹,而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重视写作评改环节,让学生愿意写

作文评改,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最终评判和裁决,它是作文的最后一道工序。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环节,通常只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对学生的作文作出评价,或者只是随便给出一个分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在以后变得不愿意写作文,把作文只当做一份差事来应付。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重视写作评改这一环节,并依据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恰当、合理的评改方式,让学生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他们进行写作,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各种写作训练,变得愿意、乐于写作文。

比如,很多语文教师,在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时,常常会写一些令学生心声反感和畏惧的词语,如结构混乱、文理不通、漫无中心等等,这只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爱写作文,所以,作文评语,应以温和、商量的口吻出现,要诚恳、热情,这样既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另外,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学生的劳动创作成果,所以教师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所写的作文,要合理地表扬、谨慎地批评,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对待文笔较好的学生,我们不要尽是溢美之词,否则会助长学生的自满情绪;对于文笔较差的学生,也不要全是挑剔、批评的词语,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再次,我们的作文评改,要做到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自己作文创作中的优缺点有明确的认识,并指出改正缺点的有效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从而在以后变得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

总之,作为一名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新颖、灵活的写作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笔去尽情地描述眼中的世界,进而在高考考场上,写作时笔下生花、文采飞扬。

参考文献:

[1]杨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知识建构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兴趣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是厌学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因素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值得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借鉴。在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下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中职学校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传统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老师传授的汉语言文学信息使我认为:汉语言文学是以教会学生汉语的理论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了解思想内容为目的的,有时对课文的思想观点拔高地总结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了;做学生的根本就不用费劲思考文章的内容,理解不了就背下来。总之,在汉语言文学课上,这就是应试教育。它所培养出的人缺乏人文关怀,已远远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了。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人文素质尤为重要,因为它关涉个人品质的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冲击很大。许多青年人是非观念不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金钱化,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水准低,性格冷漠,缺乏公德意识等等。这些人文精神缺乏所造成的现象很多人把它归罪于学校教育。的确,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但决不是它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孩子出生,我们就已经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家长忽视了,学校忽视了,社会忽视了,最主要是成年人所主宰的社会已经缺乏人文精神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我认为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共同努力改善人文环境,使我们的社会健康发展,才能真正提高青年人的人文素质。

三、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下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人

中职学校加强人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就要有一批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师资人才。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缺乏,就不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中职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职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更重要是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因此,我们中职院校教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小环境。以我们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2、以情育人

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把广阔的人文性放在第一位,用情感先教学生怎样做人。“成才需得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成为人才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精英,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这是哈佛几百年来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厚传统。我们不一定要求培养出的是精英,但至少应是一个人——健康的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把广阔的人文性放在第一位,利用教材内容,先教学生认识“人”,有“人”的自觉意识,学会做人。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上学前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已基本上定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察漏补缺,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容去感染、引导他们。让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优秀诗词中、散文中阔大优美的意境,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

3、以景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审美能力。创设佳境,营造人文氛围。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教之动情,以情动人,则学生会学之生情,感情得到升华,理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掘,心灵得到陶冶……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利用其它空间,引导学生打破教室的限制,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等领域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总之,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知识习得、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现状;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在实践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新一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操作性和指导性

语文教学设计是根据科学合理的构思,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拥有清晰具体的操作标准,并且在应用于实际教学时能够指导相应的教学实践,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差异性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导者,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又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停留在不同的层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方面的差异,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

3.基础性与创造性

教学设计要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另外,教学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审美和评价

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学科。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策

1.转变和提升教师的设计态度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种种教学局限,教学设计理论常常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依靠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品,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使其教学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和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能力,一味地采用以往的设计成品,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足够的教育科学理论,尤其是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2.转变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任何一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相关的教学行为也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去实施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都会阻碍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这就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性,调整教学目标和模式,完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活动安排。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

除了教学态度和理念上的转变和发展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加强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师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专题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广大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通过参与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院校也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不断接触到新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学习积累到更多优质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使其创新出更多新颖的教学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地去表达和探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田立君.初探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1(05).

篇9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探讨分析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运读本是一大创新举措。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学习的是课堂上的语文教材,然而,教学计划中的可是十分有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和教材中课文的数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1]。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课堂时间以外的课余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功课。高中语文读本是在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的需求之下诞生的,因此,它的产生可以说是教育事业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补充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可以填补教科书中未出现的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通常会遇到某一个词语的空白,这时便可以通过语文读本来进行查询[2]。比如,“让”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有“谦让”的意思之外,还有“责备”的意思,而在教科书中并没有提及到这一知识点,语文读本中则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补充。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苏武牧羊》这一课程当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语文读本就进行了补充。又如“差”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通假字,是“理解”的意思,而教科书上也没有进行说明,语文读本上却进行了补充―“病者言已到,应便拔开,病亦型差。”再如,在古义中“中国”一词是“中原地区”的意思,它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进行了补充说明―“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强化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可以把重点篇目作为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练习、古今异义词等等。对这些重点篇目进行有效的课内外知识点迁移,学生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强化,这也是高中语文读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3]。例如,可以将《赤壁之战》作为文言句式的集中训练课,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比较全面的文言句式类型,如,判断句:此乃天也;刘备,天下枭雄;此帝王之资也等等,这几句基本上包含了判断句式的所有类型。定语后置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在试题中通常会出现这两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豫州今欲何至?何以言之?卿欲何言?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这些都是文言文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另外,还有被动句:赢兵为人马所蹈藉;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恐为操所先;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几句包含了被动句式的所有内容。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以量为基础,在不断的学生中积累,从而达到质的突变。为了使学生能够纯熟地进行知识点迁移,教师应该重点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研读教科书中的经典文章,并引导学生在语文读本中寻求例证,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点与课外的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铺垫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铺垫功能,可以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高中语文读本中出现文言文知识点比教科书要更早,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式、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4]。例如,在 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与子俨等疏》中――“每以药石见救”,出现了重点实词之一:“见”,在这里是放在动词之前,是“对自己怎样”的意思。而教科书则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才出现――“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另外,在文言句式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例如,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一句是没有任何标识的被动句,而高中教科书则是在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才出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在高一阶段,这些内容通常被当作考试设题中的例句出现,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高中语文读本的这种铺垫功能,也可以称为预热,它不经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可以使学生预先了解更多的知识点,从而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予以重视。然而,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读本通常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与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它们的相互呼应之下,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可以得到更好地巩固与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晗志,翟素梅.浅析文言文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5(11):23-25.

[2]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2,69(01):56-57.

篇10

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依旧带有较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摆在第一位,甚至成为教学的目的所在。英语教学只重视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听说读写等各类语言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本质,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高职英语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教育的人文价值不再是核心问题,只是作为德育目标的一种补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英语作为语言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操以及各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知识面过窄,中西文化底蕴都较为薄弱,人文修养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思想较为浅薄狭隘,甚至对一些简单的文化常识都一概不知。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但在使用英语表达时缺乏情感和思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都比较弱。同时,学生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忽视个人的道德精神状况,在生活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许多偏差。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问题,即过于强化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淡化甚至抹杀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人文特性,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文明内涵,多元价值。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头脑简单,不学无识,过于注重实际利益,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严重缺乏人文素养。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语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这门语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信息,其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因此,高职英语教师的职责并非只是单纯在语言学习领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每个英语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思索的问题,这也是英语学科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包括好几层意义,既指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课,课程涵盖面广。大学英语教学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教学不应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仅仅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应以教学为契机,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心商和德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出对这种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继承和发扬,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并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扩大知识面,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自己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目前,不少英语教师在课余对自己的充电往往只着眼于本专业领域内的提升学习,这是非常狭隘而短视的,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欠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将无从展开。因此,除了对本学科领域的不断充实学习,教师还必须在平时增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拓宽阅读的领域,开阔个人的视野,在政治、社会、中西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都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积累相关的知识背景,努力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在教学上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能把中西方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适时、恰当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使语言的教学具有厚度和深广度,而非枯燥机械浅薄地一味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英语教师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诠释和影响学生,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对学生能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式教育,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是人文教育的实践者,也是人文教育的榜样。人文性要体现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看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话语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从自身角度展开教学工作。有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去感知体会他们的学习心理和情绪,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所思所想,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需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需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态度上,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与偏差,从而在课堂上通过正确的人文教育加以疏通引导与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营造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信仰,价值观等的基本文化手段,语言的教学内容可以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基本能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宗教文化、自然科学等各科知识。英语课程本身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

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须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因而教师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适时适量地介绍相关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人文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成语典故的来历,中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宗教的背景等。根据学生兴趣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加以调整,进行适当补充,并深入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提高教学内容的整体价值取向,使学习的材料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以《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四单元“Some Photographs Make History”一文为例。课文中探讨了几个战地记者所拍摄的新闻照片,其中牵涉加以冲突,越南战争等学生所不熟悉的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教师自身在课前需要进行充分准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内涵。在授课时,教师对照片后面的政治时代背景需加以讲解,采用图表,照片展示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背景,积累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只掌握了一些词汇句型和语言点等语言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在抓住教材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后,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人文教育,营造出潜移默化的人文氛围。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各种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人文探索,将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比如利用课堂讲座、英语演讲、小组辩论,戏剧表演,影视欣赏等形式,或者积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的阅读面及知识面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人文领域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慢慢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样以《新世纪高职英语2》第四单元“Some Photographs Make History”为例。在探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提问、课后思考、小组讨论、个人讲座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对战争进行反思,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本质,战争带来的灾难及影响进行讨论,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

人文背景下的评价体系突破以往知识测试的框架,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素质等,使评价方式更显科学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高校教师要多采取一些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其他素质进行考评,以改变当前单一评价方式的局面,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目的,使学生不再把英语学习看成一种负担和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语言学习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采用传统的卷面评价的方式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英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课堂活动表现的评价等其他方面的评价。最后,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评价结果,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实际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多种方式评价,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形思想也有重要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儒家思想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6-02

前言: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个人要经过对儒家思想的理解,然后自我反思,最终去实践。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个人的品德水平越来越重视,道德品质成为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由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发挥儒家思想的教育作用。

一、传统儒家思想的含义

传统的儒家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推行仁政、有教无类、士大夫品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之间征伐混战,百姓无法安居,在一些国家里甚至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面对这样的一种状况,受过完整教育的士大夫阶层开始有了新的感悟和觉醒,知识分子对于世界的敏感往往可以推动着历史进程。士大夫阶层开始意识到诸侯纷争的残暴,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反对诸侯王继续彼此杀伐,因而提出“仁政”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仁政”思想主要是劝解君主要推行一系列爱民政策,减少杀戮和征伐,从国家内部开始治理,不搞扩张。另一种思想是“有教无类”[1]。是指教育要面向所有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提出教育不能分出三六九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明白事理。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是“士大夫品格”。中国古代有一种能够说法,即是“君子[2]”。何为君子?就是具有儒家性格的士大夫形象。这种形象是具有传统社会符合周礼下的,具有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的士人。

二、儒家思想的意义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是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精华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在书本上领悟,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感悟带到生活和学习中。领悟儒家传统思想,对于每个高中生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时期,每个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时期的教育,要偏重于对学生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教育。所以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一个步骤。具体的做法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社会多对儒家思想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积极引导孩子自主的学习儒家思想,培养自己“君子”一般的品格。老师要做到早联系教材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中儒家思想灌输 其次,教材是在专家严格筛选下选取的有关儒家思想的篇章,对于儒家思想已经基本过滤完成,教师在教学中顾及较少。同时,联系教材的课堂教学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其理解能力与道德情操。教师积极搭建一个课堂平台,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理解儒家思想的机会。教师的课堂灌输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儒家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但对于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来说还不够。要让学生真正能够贯彻儒家思想,那么搭建相关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儒家经典[3]。要让学生真正能够贯彻儒家思想,那么搭建相关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儒家经典。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肯定或者纠偏。

另一方面,学习儒家传统思想是每个人追求完美人格的需要。如果说高中生的人格发展还有达到成熟的阶段,那么语文课堂上无数的人文启迪和文学作品的无形感染都可以使孩子能够正确接受优秀价值观的引导,避免误入歧途。那么儒家思想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是可以贯彻整个一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却是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无刻不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表现在每个人对外界事物的选择判断之中。最后,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儒家思想的现实传承。在当代社会,许多道德问题纷纷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于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学科,应该有反思和顿悟,从根源抓起,把不道德的根源找到。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书本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境界的影响。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知识只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才是指导实践的唯一主体。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贯彻和传承儒家思想不失为一件好事。具体来说,可以搞一些主题调研,帮扶活动,社区公益,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让儒家传统思想得到现实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娟. 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对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意义[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23-24.

篇12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46-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课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 制订周密的实验教学计划

新教材中有些实验材料与季节有关,教师应提前制订好每学期实验材料的采集、购买和培养计划,以保证有计划、适时地采集好、培养好实验材料,保证生物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开设。为了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模式:(1)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及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初步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2)实验课堂教学理论讲解时间,教师要讲清实验原理、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3)“小助手”做演示实验,师生观看演示实验并进行评价。(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查,发现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分析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探究实验存在不可预测性,教师就需要立足教学目标,有效采撷,运用教学智慧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动态地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流程。

当遇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或生理过程,又很难用语言、文字阐述清楚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虽然生物教材中演示实验较少,但应该在教学中做好每个实验,争取做到最好的演示引导。比如在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选择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物品,并且做缜密安排,才能达到效果。上课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讲解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在讲台上展示,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结果作比较。用苹果、马铃薯、鸡蛋、牛奶等日常实物作为试验品,通过提问学生它们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讲述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的鉴定方法并将知识概念梳理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检验试剂来实验,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物品所分别含有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

也可让学生根据喜好自由选择实验材料,并对所选材料中所含的有机物做出预测,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一些,如,要鉴定还原糖时,选择更易观察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可以准备西瓜汁,让学生了解到材料本身的颜色会影响实验结果。

三 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器具、药品的能力

如果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原理、常用药品的特性不熟悉,在实验中就会有些盲目,不利于对其仪器、器具、药品使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在选择低倍镜或高倍镜时,常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本身的特点以及观察目的来合理地选用,学生对低倍镜与高倍镜之间的区别弄不明白,只是凭感觉来选择使用高倍镜,下意识地觉得高倍镜会比低倍镜的放大倍数更大,看得更清晰。学生盲目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对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不知道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就高,可是看到的事物面积小,所以视野也比较小。并且倍数越高,要求所观察的材料厚度很薄,高倍镜较适合用来观察局部以及细节。而低倍镜看到的事物面积大,可以用来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寻找观察目标。当学生对这些基本原理有清晰的了解时,才能正确地选用高倍镜与低倍镜,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如果所看到的图像不够清晰,那么直接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后,才能合理地使用高倍镜与低倍镜。

高中生物实验中学生会使用到一些药品,现就浅谈一下学生在药品使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要给学生讲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并不是指染液的pH值呈碱性,那么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醋酸所起的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的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并不是细胞膨胀造成的,而是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从而导致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教师要彻底地把实验仪器、药品性质以及使用原理讲清、讲透,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药品的使用能力。

四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实验结果的记录,而欠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记录,只在乎结果而不在乎分析的过程。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认可,而忽视对失败实验原因的查找。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多个视野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大多数都是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让学生明白液泡的体积、颜色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让学生了解四种色素之间的分离的原理是怎样的。这一原理只用高中所学的知识是解释不了的,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都是不相同的,它们在滤纸上的吸附能力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也不一样。因此,四种色素溶于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也不一样,胡萝卜素的溶解度大但是吸附能力却小,扩散速度就会相对快些,叶绿素的溶解度小但是吸附力却大,扩散速度就会相对慢些。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同时鼓励学生不要盲目照搬照抄书本中的结论,通过不断地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动物激素喂养小蝌蚪验证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但是该实验不适宜城市学校,因为取材困难。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胰岛素代替甲状腺激素,用金鱼代替蝌蚪。因而,创新出新的实验方法,由河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喂养蝌蚪变为在鱼鳃部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由于鱼的血糖浓度急剧降低影响了其神经系统的功能。15分钟左右鱼昏厥,显示了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那么是不是由于胰岛素致使血糖浓度降低而导致昏厥呢?验证方法是:再往鳃部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鱼很快就会复苏。

六 加强生物实验教师和实验员队伍的建设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和健全省、市、县(区)三级培训机制,将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制订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的培训计划,坚持培训合格上岗制度。通过培训,使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更好地掌握新课程和各学科实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使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逐步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

总之,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配合做好各项工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志伟.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生命世界,2010

篇13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实践与探索

使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这一要求下,语文教师逐渐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由“言传身教”逐渐转变为“说行合一”。在进行生活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掌握高中生的心理,又要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并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正确的教学方式。

1、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生活化

就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讲,要想真正实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首先需要使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生活化,以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提高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转变观点,更新观念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化意识,只有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才能把生活化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该教学理念。当然,教师在使语文教学目标生活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引导学生脱离课本,让学生从传统的课本学习中摆脱出来,认识到学生并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知识的接收者,而是创造者,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获得较高的成绩,而是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本领,在学习课本知识时,把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而把学习扩展到生活中的每一处,做到教学目标生活化的回归。

例如,在语文阅读课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其内容的主旨主要是让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遇到困难永不退缩。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摆脱传统的生搬硬套,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从内容中提炼出较为具体、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并以理解、尊重教学目标作为阅读的前提。同时,为了促使教学目标向生活化的方向回归,教师还应该让高中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对名著的理解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最终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要求。

2、高中生学习语文生活化

学生学习生活化概念是在学生学习方式日趋机械化的前提下提出的。这一理念主要强调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把学习活动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会变通,会思考,而不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答题机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课程肩负着重点课程的压力,为了获得高分,一部分学生接受并采取题海战术、时间战术、通过死记硬背等方式提高成绩。这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只能使学生获得短时间的提高,不能使其真正“吃透”知识。因此,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使学习过程趋于生活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地、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

学生可以以课本为基础,在尊重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从学校生活中或者是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日益生活化。在步入高一,体验军训生活时,高中生如果能把自己的军训体验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素材,并逐渐养成习惯,把校园中,班级内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或者有意义的事情积累下来,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那么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就不会“无话可说”而是“思路泉涌”了。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在社会上汲取语文知识,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而教师本身也可以从社会上挖掘教材,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将现实生活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借此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逐步实现生活化。

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生活化

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或者举办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倾听者”和“接受者”。“图1”与“图2”是萧山六中举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新范式“一月一型”研讨活动,在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不再是传统被动的接受者与倾听者,而是现在的发言者。举办这种研讨活动,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并积极给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的方式会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为今后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1

图2

教师鼓励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研讨活动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在该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并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促使教学方式趋向生活化。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着讲解一些社会热点、新闻热点等,扩宽高中生视野,调动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如果教师再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实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逐步使教学目标生活化、学生学习过程生活化以及课堂教学生活化,通过这几点来真正达到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葛海丽.也谈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对策与方法[J].教师,2013,6.

[2] 张琼.乘着生活的翅膀飞翔――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J].课外阅读:中旬,2011,8.

[3] 侯天荣.“生活即教育”――谈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界,2015,5.

[4] 付品贞.高中语文生活化实践教学探讨[J].神州(下旬刊),2014,2.

[5] 王艳华.浅谈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9.

[6] 段爱忠.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之我见[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4.

[7] 高峰.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8.

篇14

1. 英语教学向网络媒体模式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师未彻底转变教学理念。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势下,教师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思想。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众多因素会影响网络多媒体教学质量,尤其是教师认知。对于教师认知,其由生活、教学、受教育等经历构成,对自身教学出镜体验、教学活动分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大量实践证明,教师认知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现今,很多教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线教学相关内容,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忽视了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语言沟通、交流少,过度看重视听。众所周知,多媒体科提供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感观需求。所以,很多教师会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但却过于形式化,忽视了课本内容的教学。其所制定的课件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也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联想等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二,学生学习情况未得到明显改善。英语教学向网络多媒体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生无法尽快适应新学习环境。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无需看黑板、做练习、记笔记等。多媒体在图文、音频方面存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是多媒体会应用到很多语言信息,导致学生取舍存有难度,学生不明晰重点知识情况下,将不会积极、主动学习英语。此外,某些学生没有认清自身英语知识水平;对英语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够明晰;未制定学习方案,缺乏学习自制力;无法对自身进行合理检测和评价。课堂教学除了教授知识,还应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几乎不再走动、板书,仅仅是讲解和操作主控台。由于缺乏言语、情感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学习成效较低。

2. 推动英语教学向网络多媒体转型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现代化教学意识,促使其成功转变角色(学习协调者和组织者代替知识传授者),不但注重安排学生学习活动,而且注重提升个人多元能力。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和知识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主体性并未得到尊重和确立。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切忌随波逐流,在认清形势基础上转变思想,科学定位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切实践行教学相关内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变“讲师”为“导师”,开放课堂,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构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重视网络多媒体教学价值。网络多媒体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例如,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某一热点新闻为探讨点,让学生应用网络资源进行PPT制作,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进行分组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资源应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能力,使学生敢于讲英语,敢于表现自己,适应信息时代人才需求标准。转型期间,在很多因素影响下,学生极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应给予及时、适宜的引导。教师须积极鼓励学生应用网络,促使其明晰网络教学的价值。另外,组织、培训学生,提高其利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教学,支持学生自我查询、总结,提升其创新、联想等能力。

另一方面,则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向网络多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应当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在高中英语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只重视英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已经无法适用。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定适合高中英语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案和计划。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学生单词的时候,可制作有趣的PPT,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让学生记忆更深刻。学生在复习单词的时候则可利用教师的课件来背单词,而不是抱着单词表死记硬背;在教授英语口语的时候,教师可播放一段影片,让学生进行情景教学,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学生平时练习口语不再只是跟着录音读,还可以利用时下一些高效的英语口语练习软件。

3. 结束语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多媒体教学更为开放、生动、实用、创新等。英语教学转型过程中,教师须认清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以促使学生多元能力、教学质量提升。

[1] 朱玉梅. 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到网络多媒体时代转型中的问题与对策[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 贾玲玉. 英语教学向网络多媒体模式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