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控专业环境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

篇1

转眼之间职校生活也只剩下短短的一年多了,我也即将走到生命中的第二十个年头,看当今世界,机械、数控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增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的一代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大潮中奋力打拼,我不由考虑起自己的前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一个数控机械类的职校生,我将如何面对,我究竟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从小处做起,任劳任怨,才能换来最后的笑容。

自我评估与定位

1.个人分析

2.职业分析

环境分析

1.职业环境分析

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歌德。

数控技术专业是一种集机、电、液、光、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技术。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数控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制造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控化率:设备拥有量中数控设备所占的比例)。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9%,而日本高达30%,美国超过了40%。在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大量使用,而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推广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数年内将增加40-50万台数控机床,相应需要60-80万数控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机制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可在现代制造业的模具、钟表业、五金行业、中小制造业、从事相应公司企业的电脑绘图、数控编程设计、加工中心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电火花及线切割工作,所以目前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而且人才市场上的这类人才储备并不大,企业要在人才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人才显得比较困难,以至于导致模具设计、CAD/CAM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我国各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

我国高级技工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原有技工年龄已大,中年技工为数不多,青年技工尚未成熟。在制造业,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机床的人才已成稀缺,据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随着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企业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1)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①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杭州发电设备厂用6000元月薪招不到数控操作工。

②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的年薪已开到了30万元,超过了“博士”。

(2)现在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二个来源。

①是大学、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很年轻,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容易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工过窄,仍然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②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急需。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传统的机类或电类专业的各级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

(3)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①蓝领层。

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②灰领层。

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c、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篇2

关键词:工程能力;数控技术;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机构。高职高专学生的鲜明特征就是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技能应用能力,其中机械类学生就表现为工程能力。《数控技术》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学生的重要专业课,同时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一、教学环境分析

目前,《数控技术》教学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①课堂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教师对着书本讲解数控编程的指令,讲解数控机床的运动动作,讲解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没有具体的工程环境,没有相应的设备,不形象不直观。学生只能是“知其然”,无法“知其所以然”。②教学实践设备不足。由于数控机床使用维护成本高,致使部分学校实体设备数量不足。另外数控机床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部分学校不愿大量安排学生实习,并且部分学生不敢动手操作,从而导致教学实践设备使用不足。③任课教师的知识技能不全面。由于数控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既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又掌握数控机床的原理与维修。但是这样的知识技能全面的教师为数很少。此外,数控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社会对其需求也在不断深入。因此,《数控技术》课程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强调工程应用,强化工程能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与内容

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价值的任务。因此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等四个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靠近行业,充分体现课程工程性质,通过三个环节连贯实施。

(一)实施阶段

我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营造企业氛围,创造企业基础,然后通过三个阶段连贯实施,使学生的工程能力逐步建立、巩固。

第一阶段制造技术的基础训练。本环节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安排、讲解、示范下学习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技能,初步建立工程的概念,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

第二阶段项目化综合性训练。本环节让学生从参与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可以采用校内项目化形式教学,也可以采用到企业的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训练。我们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实现的。我们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标准;让学生到企业里去实践学校里学到的理论技能。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教师是具体的管理者。

首先,学校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制订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并仔细挑选合作伙伴,以确保工学结合的成果——能否提高教学质量,能否使学生素质达到设计要求,能否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其次,企业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和是否能挑选到合适的人才。为此企业必然和学校进行多次磋商,保证学生在工学结合前就具有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使学校的教学文件具有工程化的特色。

再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尽早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提高适应性,缩短就业后的“缓苗期”。同时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不仅可以全面锻炼自我,又可以有一定的劳动收入,品尝劳动收获的快乐。

最后,教师在工学结合过程要不断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目标和企业的经济目标进行协调。这个过程既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增加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锻炼了师资,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条件。

由此合作各方实现各自目标,收获各自利益,实现多赢状态,保证工学结合良好运行。

第三个阶段工程创新训练。本环节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制造技能之后,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一些开放性项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设计,逐步实施。开始可以先做一些单体零体,如徽章、立体印章、各式小纪念品等。然后再制作螺纹配合、曲面配合等一些配合零件。最后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这样学生就充分实现了由学到用,使得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技能。

(二)实施保证

人的发展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下的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逐步形成自主自发倾向,最后形成自主学习的理智感。因此,要保证三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有序,就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环境的构建,一个方面是人文素养,一个方面是企业氛围。

1.人文素质方面

现在的学生已经是90后了,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是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在家长的宠爱下,也养成了任性、怯懦、依赖性等不好的性格习惯。为此我们首先给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①人文品质。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将理想、追求、伦理道德、严谨求实、宽容合作的人格品质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使学生获得正确思维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大胆疑问和情感的自律能力,彰显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②宽容品质。理性宽容是每个成功者的不可或缺的品质。唯有理性宽容,才能使研究者彻底避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风,淡泊名利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课题,刻苦钻研技术。③创新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形成创新品质,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再塑造创新人格。创新品质是一种素质,体现人的知识水平、心理水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宏观环境 PEST分析

一、引言

PEST分析是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即分析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一般而言,都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类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各因素的分析说明如表1所示。

二、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

自上世纪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996年5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了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快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012年4月23日,为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5年3月3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了《加快发展现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三、经济环境分析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等“6+1”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壮大“6+1”产业的53条产业链,并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和茶园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

随着重庆工业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伴随而来的是适应新行业、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增大,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例如,信息产业作为我市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以三倍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增长,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20%,取代汽车与摩托车,成为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因此信息产业急需大量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到2015年末,IT行业新增100万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达到30万人。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操作水平、管理创新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特别是第一线从事操作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重庆数控技术人才缺口在50万人左右。石油天然气化工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先后在长寿、万洲、涪陵、潼南、荣昌等地区建立化工园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才缺口大,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在10万以上。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进步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产生了新的职业、新的技能,并促使职业技能的形式向高技能、复合型转化。如制造业中高技能的岗位在增加,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等。这要求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新技术在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如信息、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使职业教育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增添了许多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如远程教学、多媒体展示,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以及近期兴起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不仅丰富了职业培训内容,还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社会环境分析

在我国,经济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己形成共识。社会把技能的培训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技术、高技术的培训需求越来越迫切。就目前来说学历教育的观念仍然占主流,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读高中,考大学,而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而且以农村的孩子为主,家长送孩子读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途径让孩子能顺利就业。就业市场行情的趋势正在转向现代服务业,很多家长对服务业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这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就业接轨也是一个不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科技一体化时代到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己经建立并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职业培训的作用因此更为凸现。这种趋势预示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持续地保持旺盛的势头。

六、结论

从PEST分析来看,重庆职业教育从各个宏观环境因素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是重中之重。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整合、扩大优质办学资源;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探索不同主体合作办学,拓宽国际化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雅丽.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西北职教,2009,(10).

[2]李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 教师, 2009, (18).

[3]梁德.市场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管理模式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8, (8).

篇4

作为一家高速发展的知名上市企业,其产品、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日益提高,为了更好适应新环境下的竞争,该公司的厂房更新建设也在加快步伐,近期一批高技术、高要求的工业生产厂房都陆续开建或已经投入使用,通过产品性能和价格比拼、售后技术服务比较,在与国内外众多厂家的激烈竞争中,中控电子凭借楼宇自控产品专业制造商的品牌、科研实力以及完善优质的后期技术服务团队,赢得了中航光电公司的一致信赖,承担了中航光电美军标电连接器制造中心大楼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并且目前已经出色完成了系统调试,并通过验收,已于近期开通使用,现在通过以下篇幅简单介绍一下该项目的楼宇自控系统。

系统简介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美军标38999电连接器制造中心大楼,采用的是浙大中控的OptiSYS PCS-300楼宇自控系统,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冷源系统、热源系统、无负压设备、空调机组、新风机组等,在中航光电制造中心大楼里DDC自控系统(OptiSYS PCS―300)中我们主要采用了OptiVIEW上位监控软件、OptiSYS OPC接口软件、PAC314-1、DI316/308、DO308/316、AI304/308、AO304/308等多种控制模块及扩展模块,对大楼中的暖通空调、冷热源机组等机电设备进行了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在整幢建筑中,中控电子公司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与科学化的管理方案,相结合为不同生产区域和不同区域工作人员的特殊需求,创造了一个舒适、高标准的生产环境,同时也达到了工厂的物耗、能耗、人员管理的成本等降到最低,创造效益的目的。

监控对象介绍

1.厂房中央空调监控

工业厂房中的中央空调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使用对象时都要进行特殊的控制策略、逻辑的制定,如该制造中心大楼的一层某数控机床加工车间,其数控机床等设备在进行精密零件、仪器加工时对环境的温度、湿度的要求极高,同时设备使用时自身发热、产品加工时散热以及对生产、加工时环境的特殊要求、车间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都导致该层的中央空调在实现控制功能时条件非常苛刻。中控电子在通过专业的设计与现场使用人员、管理人员充分协商后,通过多次反复调试、测试、调整后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完善的控制策略、方案。二层至五层为性质各不相同的手工加工车间,在空调风管的送风口处,大量的操作台正在其下方作业,在中央空调的控制、使用功能上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室内操作人员的特殊工作要求及身体舒适度等。

通过DDC中央监控系统、装于空调机房内的现场控制器(DDC)、分布在不同区域现场的多个高精度检测元件、执行部件,完成了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完美控制,现将部分控制方案简述如下:

通过设置粗效、中效过滤网以及风机状态等等多个压差检测开关,实时检测过滤网等设备的状态,结合中原地区空气质量特点,合理设置控制程序,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做出相应处理,减少滤网堆积灰尘,提高风道流畅度、保证送风洁净度、降低风机能耗,同时满足厂房对空气质量的严格要求。

通过检测空调风管内送风、回风的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在厂房内不同位置设置的多个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通过温度数据比对、厂房环境分析、数据模拟等方式,同时结合PID功能块及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调试后测试出的合理参数设定值,制定出对供回水水管上的电动二通阀控制逻辑、策略,满足厂房内不同作业车间对温度的需求,同时满足舒适性的要求。

通过检测空调风管内送风、回风的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在厂房内不同位置设置的多个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通过湿度数据比对、厂房环境分析、数据模拟等方式,同时结合PID功能块及技术人员的通过多次调试后测试出的合理参数设定值,制定出对蒸汽加湿阀控制逻辑、策略,满足厂房内不同作业车间对湿度的需求,同时满足舒适性的要求,并且在加湿阀启停方面,防止机组内部潮湿腐蚀机组壳体材料,以及由于潮湿而滋生细菌等因素。程序中也特别设置提前关闭蒸汽加湿阀、延时关闭机组等程序,做到设计科学、管理合理。

通过远程控制空调机组的电气控制柜,实现对空调机组的远程、定时、按需等控制功能,并且结合对排风机的控制,实现空调过渡季节的功能,在一般情况下也可根据空气质量、实际需求等,单独实现排风机启停的控制,另外考虑到制造中心大楼有较多不同生产区域及加工流程,故其需求也大相径庭,特别在部分密集操作台区域,操作人员的工作区域上部送风口的分布非常密集。中控电子在设计以及细化时与设计院、甲方等多方协商,在部分区域增加了空调风机变频器,减小了空调风口吹风的强度,同时结合空调二通水阀执行器PID调节、风机频率调节、预制热或制冷等方式满足车间内温湿度的需求,以达到中央空调舒适、智能、节能的目的。

通过对新风阀、回风阀、排风阀门开度的调节,实现空调节能、舒适、智能等控制,比如在过渡季节采用新风阀、排风阀全开的全通风模式;冬季气温较高时进行新风引入;夏季气温较低时进行新风引入等多种预设控制程序,对空调风阀进行控制,并且程序中还有手动设定、调节等功能,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通过防冻开关对中央空调的冷热水盘管进行低温报警保护,在温度接近冰点时及时进行相关联动控制,打开二通调节阀、启动循环水泵等措施,避免冻裂风机盘管,以减少无谓的损失。OptiSYS PCS―300楼宇自控系统通过上述的策略应用于中央空调控制中,实现工厂中央空调的智能、科学、节能的控制及统筹管理,同时系统还设计有管理人员自行设定的管理模式,通过设置管理员不同的调节权限,结合实际情况、厂房内特殊情况等进行及时、准确、人性化的控制。

2.厂房附属用房及办公用房新风系统

制造中心大楼中除去五层厂房外,还包含部分办公用房和附属用房。这些楼层的温度控制,则是通过新风机组对新风进行简单的加热或者制冷处理,而室内温度的精确控制是通过风机盘管温控器来实现的,新风机适时地进行新风补给,改善封闭大楼中的空气质量。

中控电子的PCS-300楼控系统首先通过预设程序或者人工设定方式启动新风系统,通过控制新风阀执行器打开新风阀门;通过控制新风风机电气控制柜,在检测无故障时远程启动风机引入室外新鲜空气;新风进入机组时通过过滤网进行除尘,同时楼控系统设有压差报警开关,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清理维护工作;新风通过新风机组的盘管,自控系统通过预设程序控制打开二通水阀,对引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制冷处理,最后将合适的新鲜空气注入各个房间内。楼控系统通过通讯接口可以远程设定各个房间内的风机盘管温控器的工作要求,或者现场使用人员也可以在本地进行自由调节,同时系统通过通讯总线对分布在不同现场温控器的状态进行远程集中监控。

3.冷冻水系统监控

工厂的冷源系统由冷冻机组、冷冻水泵、冷却塔、冷却水泵、膨胀水箱、压差旁通等组成,由中央监控系统通过OptiSYS OPC接口软件与冷水机组实现实时通讯,监视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同时配以机房内的现场控制器(DDC)实现以下控制:

按照控制模块内部预先编写的系统群控逻辑程序,或者通过管理人员在监控软件上自行设定的控制方案进行系统智能化的控制,冷水系统通过OptiSYS OPC通讯接口软件,配合现场输出控制模块,实现冷冻机组及各相关设备(冷却塔、冷却水泵、冷冻水泵、电动蝶阀)的联锁控制,同时也通过模块检测设备的运行、故障等状态。

根据现场模块、传感器检测出供/回水温差、压力差、流量等,计算出合理的设备(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冻水泵等)启停的台数,节约能源。例如通过检测供回水温差、流量等数据计算出实际负荷量,从而控制冷水机组、冷冻水循环泵等设备启用数量;通过检测冷却水温度与设计温度之差,选择开启冷却水循环泵、冷却塔的台数,并且在启动系统时通过对设备的启停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合理安排设备的工作时间,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通过装于冷冻机房内的现场控制器及现场检测元件,检测冷冻水系统供/回水总管的压差,通过模块控制相对应的旁通阀的开度,以维持合适的压差,保证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

4.热交换、无负压系统

在该厂房中使用的部分机电设备(如热交换系统、无负压系统等)由于特殊要求、设备管理部门不同,楼宇自控系统在进行系统集成时对部分设备通过OptiSYS OPC接口软件以通讯方式,对其状态、故障等数据进行远程、实时的读取、记录保存,并且对特殊要求的数据、参数进行实时的报警、查询、提示。

5.其他设备及功能介绍

篇5

八度承办国赛续写辉煌

6月30日至7月3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加工技术(以下简称“数控车”)、数控加工技术(以下简称“数控铣”)、“时代焊机杯”焊接技术3个赛项的比赛,在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举行。

技工院校承办教育部系统的职业技能大赛,在全国恐怕是绝无仅有,而且是贯穿8届一届不落,谱写了职教传奇。学院党委书记王千文在欢迎词中说道:“从2008年至今,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已成功承办了7届大赛。2014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莅临学院,对大赛承办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虽然是第八年承办此项赛事,但我们会像第一次承办一样注重细节、关注服务,继续秉承“责任、良心、品质、服务”的工作理念,按照组委会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和服务工作,为各代表队提供全方位细致周到的服务,让参赛人员和各界来宾‘满意在天津,感动在机电’。”

为《中国制造2025》锤炼技能人才,是现代制造技术3个赛项的宗旨。纵观比赛全程,从赛项名称的规范化,到更为严谨的赛场制度,或是回归本质的比赛题目,今年的大赛较之以往都有很多变革,大赛内涵进一步深化,赛项背后的意义更为突出。数控车比赛在检验选手对数控车工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强化选手安全环保意识,促进中职院校数控车加工技术教学水平与专业建设水平的沟通提高;数控铣意在考察选手精神面貌、知识技能,对现场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创新步伐,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机械加工应用型技能人才;焊接技术比赛更多的则是检验选手理论知识及专项技术的运用能力,展示创新成果,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技能型人才。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6支代表队的214名技能高手,通过13场激烈角逐,决出了一二三等奖。执委会副主任、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院长宋春林表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为期34年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要使国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此需要适应中国制造新的发展战略,赛项应向智能制造转型,职业教育要适应智能制造的需求,培养适用、好用、受用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必须有所作为,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对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大赛的圆满成果离不开承办单位、专家团队、行业企业的倾力支持,感谢大家对职教发展的真诚与支持,这正是中国工人阶级敬业精神的体现。”陈主任希望选手们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名次上,而是要将比赛当做一次检验,无论获奖与否都是值得肯定的,也是行业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中国制造2025》而努力!(特约通讯员李津军刘荣)

荆门技师学院:

举办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对象培训班

近日,荆门技师学院承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对象培训班举行了开班典礼。省人社厅职建处处长周春华、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徐淳、荆门市人社局副局长方永旭、荆门技师学院院长陈卫民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荆门市人社局副局长方永旭主持,省人社厅职建处处长周春华就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作了重要讲话。

本次培训班是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做好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对象培训工作的通知》组织实施的,培训期为两个月。参加此次培训的省级对象共27人,分别来自省内3个省属单位、12个地市的26家企业,他们都是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线产业工人,涵盖工具钳工、机修钳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12个急需紧缺工种。

荆门技师学院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承担了这次高技能人才省级对象的培训工作,学院严格按照国家高级技师的职业标准,采取集中培训、专家指导、技术交流的方式进行培养,并聘请全国技术能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徐国胜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荆门石化总厂技术专家郭振恩等技能大师为学员们授课和指导,确保培训质量。

(特约通讯员周大勇)

广东省技师学院:

创新成才,成就梦想

近日,广东省技师学院工业设计与制造系刘海建老师带领学生设计及制作的“自动打螺钉机”在第二届“恺炬杯”惠州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仲恺高新区APP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获得两万元奖金。

本届大赛按照学生组、团队组和企业组进行比赛。共有98个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经过大赛组委会专家评委初评后,评比出21个团队作品参加决赛。决赛中,刘海建老师沉着应战,通过12分钟的PPT精彩演讲和8分钟的现场流利答辩,最终以84分的好成绩喜获二等奖和两万元奖金。

今年5月,学院组织开展了首届以“展技能风采,强职业能力”为主题的“科研技能月”活动,刘海建老师与学生设计制作的“自动打螺钉机”在“科研技能月”中获得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被学院选派参赛,最终不负众望,载誉而归。

今后,学院将继续以研促教、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实施强师领航工程、推动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等途径全面提升师生专业技术能力,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一所科研引领的技能型技工院校。

(特约通讯员邱媛)

承德技师学院

第十二届技能节闭幕暨第十届校企合作洽谈会召开

日前,承德技师学院第十二届技能节闭幕暨第十届校企合作洽谈会隆重召开。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委巡查组、市旅游局等单位领导,以及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人民日报社等30余家冠名企业代表及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省市兄弟院校领导出席了此次大会。

会上,学院卜立新院长致欢迎辞,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爱文副局长为大会做了讲话。随后学院与企业代表签署冠名培养协议并互赠了牌匾。与会领导为技能节中获奖的师生代表颁奖。闭幕式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校园、实习实训车间,并观看了技能节学生获奖作品展和学生技能展示。

据悉本届技能节共有13家企业冠名赞助,增强了校企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今后更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往届技能节相比,其参赛选手数量、举办规模、比赛成绩、企业参与广度深度,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随后,在校企合作冠名培养洽谈会上,学校各专业系部与企业领导、专家,针对本专业,深层次探讨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理念、经验、建议、期望融入到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中,将企业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时充实到课堂里。此项活动把洽谈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资源,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于学生素质能力的真正提升。

(特约通讯员张丽丽)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搭建众创新平台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

近日,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为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安徽青网科技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创客学院”,学院在马鞍山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揭牌。

“创客学院”旨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免费平台,更好为其创业创新提供支持、服务。学院开设课程和培训方案由企业确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实践场所、公共配套设施及各类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软实力资源,定期为学生开展创业基础、SYB、创业模拟实训等课程学习和指导,努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学院负责在全校学生中信息,开展创新创业宣传,筛选安排有意愿且有能力的创业人员到创客空间进行创业孵化和创业实践,并安排专员负责对创业人员的联系和跟踪,与企业共同协商研究解决方法,为其积累业务经验、创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服务指导。目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开展宣传,并在校内孵化基地遴选一批项目推荐到“创客学院”进一步孵化实践。

这是安徽省内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的首家“创客学院”,是马鞍山市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培育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

(特约通讯员程炳武)

东莞技师学院:

成功举办2015年“庆泰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东莞市技师学院于日前在职教城校区行政楼四楼多功能厅成功举办2015“庆泰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经过三轮激烈角逐,最终学院管理工程系赵恩恩脱颖而出,荣获决赛第一名。

据了解,本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分为“我的职业生涯”陈述、技能展示、现场答疑等三个环节。陈述中每位参赛选手结合PPT演示文稿,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做出岗位决策,在详实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分析下,提出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路径以及自我规划,并进行细致阐述。在技能展示中各参赛选手根据自身特点、专业兴趣、职业取向等充分展示了自我技能及形象。在答辩环节,评委根据选手的介绍和策划书内容现场提问,根据综合表现为选手评分。

为了体现大赛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大赛特邀请深圳技师学院职业指导教研室主任、生涯教练、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刘滨,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高级工程师李毅雄,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袁媛等专家领导作为评委,并对参赛学生给予点评。

本次大赛还呈现校企合作的特点,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东莞市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提供了价值为一万多元的奖品。

篇6

关键词:广东省高职教育;竞争情报分析;内外部环境

广东省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大规模的扩张阶段。然而,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相当多的高职学院存在诸如定位不清,对高职发展认识不足,盲目扩招,片面求大求强,反而使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就业不畅的现象。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成为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尝试运用情报学分析方法,深入解剖高职学院自身的优劣,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学院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广东高职教育所处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优势

1 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占到本专科在校生的50%以上。专业逐步得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基本覆盖全部产业部门,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等一批市场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得到加强。

2 办学方针日益明确。各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其专业设置需要针对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和专业。广东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都开展了市场调研,准确把握了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

3 办学体制逐步多元化。目前,全省多元化办学体制初步确立。民办教育发展较快,已经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相继涌现了私立华联学院、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民办培正商学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办得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民办教育机构。各院校还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广泛推行,以骨干学校为龙头的集团化办学在探索中发展。

(二)内部环境――劣势

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及其所表现的计划内容,仍是追求提高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不是真正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知识为本位”。影响形成有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各种外在因素仍然存在。如,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发展不够成熟。

二 广东高职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机遇

1 市场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是加速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因素。随着广东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改革开放的实践早已证明,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目前,广东省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广东的当务之急。不少专家特别发出警示,珠三角结构性人才匮缺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2 政府支持是加速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政策导向方面。广东省政府积极推进职教战略性结构调整,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鼓励做大做强珠三角职业技术教育,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形成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新格局;鼓励珠三角各市立足产业优势、财力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办好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努力打造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示范区。在就业制度方面,广东省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如,积极推进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责任。

(二)外部环境――威胁

1 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认识不够清楚。首先,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当前着重需要的是大学生数量的统计数据。这种认识的直接表现是,大规模新建的高职院校,其运作所必备的基本的人、财、物硬件以及管理软件,未获得有效解决,导致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就积累很多欠缺。其次,教育消费者普遍认为,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特点,无论怎么说都是对应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其定位与办学条件等均不像普通高校,是低层次教育。这种认识,导致了高职教育相当一批专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与很强的就业竞争力,但在高考招生时却出现报考冷门的现象。

2 政府职能协调不够完善。首先,教育主管部门疏于研究职业技能,特别是高职教育所必然引出的高技能问题,但却承担与此紧密相关的高职教育管理职能;劳动部门主管并擅长职业技术工作却无法以“职能”的身份参与国民高职教育管理;其次,高职院校研究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特别是专业对应的职业技术等级程度定位,劳动主管部门却未予配合支持放行开考。这就从职业技术定级考核上制约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

三 对广东高职教育形势的分析结论

(一)总体战略

一般说来,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有三种,即成长战略、稳定战略和紧缩战略。通过对广东高职教育的内外环境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广东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确的选择就是采用成长战略,抓住大好机遇,乘势大力发展。

总体上,利用机遇,强化优势,弥补劣势,迎接挑战。即,寻求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及时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借鉴自身及其他省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始终坚持面向市场;结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多渠道融合资金,广泛整合教育资源,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拓展和细分市场,尝试并开展多模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以有效规避和消除发展的风险与威胁。

(二)具体措施

1 政府层面。为高职教育发展实施资源统筹、整合以及统一规划创造条件,清除障碍;制定地方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原则。对专业类型相同或相近的高职院校,在兴建新校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申报等方面,加大统筹调控力度。对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人才市场前景趋势的专业,或具有特色类型的高职院校,给予政策及措施上的大力支持。

2 学校层面。首先,明确办学思路,切实转变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思想,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偏重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转变,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面向市场和就业办学的根本性转变。其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社会市场职业岗位群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通过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以及实训、实践内容体系,然后精心组织实施专业拓展与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最后,加快推进校内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结构。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分配制度,落实学校分配自,充分发挥工资和岗位津贴的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篇7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职业指导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一)就业环境分析。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省毕业生总数达54.1万人,其中,专科24.1万人,本省生源毕业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9.39%。从各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与年终就业率都高于研究生、本科生;从学科门类看,专科生初次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是材料与能源、轻纺食品大类与水利两大类;从就业地区看,有71.6%的毕业生愿意留在江苏工作,其中,意向在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别是61.25%、17.93%、20.82%①。

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及招聘与求职矛盾等社会因素,高校扩招、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滞后等高校因素,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理念落后等自身因素,加上之前尚未就业人员的庞大基数等累积因素,多方的重叠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

(二)就业情况概述。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农业工程系(以下简称农工系)为例,系部共开设了6个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机电数控、汽车服务与营销、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公司企业。每年毕业生约400人,2014年的初次就业率为94.78%,仍有5.22%的未就业,已就业的同学2014年底离岗率达10.1%。这些学生最终都成为高校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及其成因

(一)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由家庭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等外在因素和个人的身体、生活、专业、技能、心理等内在因素复合造成的,同时又因用人单位对其评价和认可的程度不高,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的大学生②。

依据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这一群体初步可分为就业心态形成的困难群体、主观条件形成的困难群体两大类。

(二)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偏差及家庭条件的两极分化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家长对孩子的宠爱甚至袒护,形成了孩子依赖性心理。有的条件好的家庭对于子女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而有些偏远地区的家庭持有错误的就业认知,给毕业生的就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未跟上社会需求,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不科学不全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存在影响。

3.用人单位因素。

为了节约成本,用人方主观上不愿意招录应届毕业生,倾向于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即使招录了毕业生,在其上岗后,对其要求较高,工作强度大。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

4.毕业生个人因素。

以上三种因素是外因,但内因仍是关键。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缺乏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最终造成他们就业困难。

三、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举措

(一)形成学校、家庭、企业三联动的网络。

1.分层建立学生动态档案,开展分类职业指导。

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非一朝一夕,我们在新生入学之时,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困难学生,分类建立动态档案,对此类人群在大一、大二年级期间,进行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相应培训指导。在大三时,通过顶岗实习、提前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职场,并通过就业心理指导,帮助毕业生提前做好择业心理准备,排除各种心理干扰,克服自卑胆怯、盲目自信、急功近利等心理障碍,使学生充分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就业充分准备,确保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走向职业成功。

目前,农工系对各类困难学生都建立了动态档案,掌握这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他们日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与家长多沟通,形成协同机制。

由于造成就业困难有家庭因素,因此需要家校联合,共同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农工系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宣传毕业生就业形式、政策、法律、法规,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做好专业实践(此工作由家长监督、配合完成)。这样不仅仅帮助学生,还促使家长形成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引导其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就业。

3.主动对接企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农工系有着一批友好企业,每年都会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选送专业老师到企业锻炼,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同时,我们主动出击,到本市、较发达地区,了解就业行情及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不仅把学生“带出去”,而且把企业“请进来”,让他们对我们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提出意见,以便于我系培养出更受企业认可的毕业生。这样,加强了企业与毕业生的沟通,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应届毕业生的特长、才能和潜力,在招聘时多多考虑“应届毕业生”。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相关职业指导。

1.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团队。

就业困难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是高校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农工系拥有6名专业辅导员,1名就业指导秘书,这些老师承担《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任务,有4名老师获得就业、创业指导老师的资质,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服务机制,做好指导机构专门化、工作人员专业化,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指导的水平。

2.构建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机制。

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学习,参加各种公益、专业实践活动。农工系将职业指导工作做在平时,不依赖于说教,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农工系定期开展求职相关各类讲座,介绍求职技巧,帮助毕业生做好应聘前的各方面的准备,让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3.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氛围。

要求学生在大一期间制定一份学习、职业规划书,由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规划大赛,聆听相关职业就业创业讲座,提升其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加强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做到人人知创业、懂创业,有规划、有成效。

同时,在相关网站、校内布告栏广泛宣传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原则、办法,通过学生身边可观、可感、可学的职业指导帮助其提高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就业环境、就业背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锻炼自身能力。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创业、就业的双轮驱动。

高校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农工系成立的专业社团、创新社团,鼓励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结合专业进行创业。学校创业一条街,免费给系部提供地理位置较好的门面房,方便学生进行项目孵化。通过创业班的培训、参加创新大赛,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与眼界,以这种变通的指导形式,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四、结语

农工系的就业情况,在我系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要进一步形成合力,有效联动,以生为本,做好做实学生就业相关的各项工作,逐步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人数,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

注释:

①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_百度文库.http:///view/4b1e8a7a844769eae1

09ed.

②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J].学周刊,2015(12):212.

参考文献:

[1]潘东.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5,09:140.

[2]张建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与解决途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8-21.

[3]胡绍杰.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J].学周刊,2015,12:212.

篇8

【关键词】专业设置;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科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当代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机械、机电、计算机、数控、模具等各类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然而当前职业学校物理教育现状看,处于以下几方面的困境:①中职业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缺乏时代性;②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在循序渐进方式下的学习能力比较低,现有物理课程不能适应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③忽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④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教材的核心构成,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被漠视,或处于教材的边缘。

中等职业教育首先应是素质教育,其次才是技术技能教育,是培养社会的“人”加技术技能型的“人”的活动。因此,开发适应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实际的物理校本课程显示得尤为迫切。

“面向专业设置的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依据专业设置实际,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依据职业教育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教育哲学,根据学校具体环境条件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以及对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具有个性和灵活性以及在统一基础上具有多样性的、分层次开发若干必修或选择模块的物理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策略。其中包括中职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二、对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物理课程改革趋势的认识

1.职业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在国外不一定开设专门的物理课程,但从科学教育的国际改革趋势看,世界各国都在相应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着眼于培养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变革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便使现在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及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把“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当前我国中职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我国中职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①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革学科本位的观念;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③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④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⑤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三、专业设置对中职物理课程开发的影响

物理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知识、方法、技能也是中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必需具备的基础。然而,不同的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要不同,如建筑专业中的建筑力学课程要求有物理静力学知识,机电专业中的电工基础课程要求有物理电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等等。因此学校的专业设计必然给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一定的指向。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需求,要将各专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深化,便于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真正发挥中职物理学科的文化课功能、服务专业学习功能。所以中职物理课程开发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适应中职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情况。

在进行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确立时,既要体现专业需求,又要具有实用性和发展性

专业需求是指,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尽可能满足学校的主干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物理知识、技能、方法上的需求,中职物理校本课程中的实例尽可能与专业学科问题相联系,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服务。实用性是指,使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专业学科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发展性是指,以学生的专业成长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课程开发时,既要融合物理知识,又要体现能力培养

学习迁移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物理知识的科学性,也要考虑使物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生活、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和增强其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3)课程设计时,既要注重过程设计,更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开发要重视研究性。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发展。要把中职物理校本课程视为鲜活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创造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技能水平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4)课程实施时,要通过设计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是一种创新活动,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创新,更要重视过程的创新。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摄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

四、面向专业设置的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开发

1.课程内容开发的具体目标

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具体目标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勾画出三维目标的框架结构,提出实现目标的操作途径,以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②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③关注物理学与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的问题、专业学科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②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③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④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⑤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①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②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应用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所学专业学科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③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④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⑤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⑥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课程内容的选择及标准

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内容一方面来源于对物理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来源速向前发展的社会和时代。

首先,在开发过程中应确定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范围。例如:物理事实、物理原理、物理概念、技能、科学态度、价值观念等。

其次,物理教师在选择所开发的课程内容时,应该注意课程内容的不同划分方法:①普通内容和专门内容。普通内容是适合全体学生学习的一种物理知识,比如物理科学与环境保护等,是物理课程必须涵盖的内容。专门内容指从事某种特定学习任务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所需要的专门的物理知识,比如建筑力学与物理。②规范性内容和探索性内容。规范性内容通常由物理学科中一些规范和标准组成,是物理学科重要而且核心的组成部分。探索性内容包括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生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探索技能的内容。③物理学科性内容和非学科性内容。物理学科性内容包括物理学科中物理事实、物理原理、物理概念、物理技能和物理学习活动有关的技能。非学科性内容指原本不属于物理学科范围的东西,如思维方法和技能、价值观念等。

再次,确定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内容选择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重要性、应用性、科学性、适应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应该是选择所开发的物理内容的指导方针,应该灵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

(1)重要性

一方面在可能的范围内挑选出物理学科中体现物理学科精髓代表性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着眼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对所开发内容的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科学性

所开发的内容科学规范,内容的组织形式体现教育科学(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材论等)的思想,内容的陈述方法和形式准确无误,易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接受和学习。

(3)应用性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目前学习物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的内容。

(4)适应性

应该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够理解和力所能及的符合其认知水平的课程内容。

(5)趣味性

应选择中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助于提高中职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避免枯燥乏味引起的厌学情绪。当然应首先保证所开发内容的重要性和学术性,一味强调趣味而忽视学术性是不可取的。

(6)可操作性

开发者需重视对现实条件的考虑,使所开发的内容既符合物理教师的能力和特点,有利于物理教师实施和教学,又符合学校所具备的办学条件。

其中可操作性是最基本的标准。另外,所开发的内容必须体现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知能结构,同时应使所开发的内容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物理的认识水平及学习物理的心理素质特点。

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从当代课程的基本形态的角度分析,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可以是以学科中心课程为基础,吸取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特点的校本课程;目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界限正在淡化,三者互为补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中职校本课程物理内容以集体、个别、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的、主要的教与学的方式。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按照物理教学内容分类,即物理实验、物理规律的教学。按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分类,划分为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呈现可以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材;同时安排许多实践活动,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动机为中心,所开发的物理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重视学生直接经验,强调“做中学”。同时也渗透大量与专业科相关物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使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专业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创新与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

4.课程内容开发过程

课程内容开发过程是将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式具体化、程序化。应当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物理课程组织与实施和物理课程评价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

(1)环境分析

主要分析校内外的制度、人文支持、环境、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资源、学生特点、学校经费支持等因素。环境分析一般安排在开发过程的起始阶段进行,而且开发者应该具有教育生态系统意识,充分利用各种物理教育资源,将环境分析贯穿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2)物理课程目标设置

要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为目标,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本校的、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的中职物理校本课程。物理课程目标一旦确定,物理课程实施和评价就有了依据。作为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个性特征,现有发展水平及对物理课程的需求。目标是有层次的,通常分解为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细化的课程目标。

(3)物理课程组织和实施

课程组织是指确定课程组织目标、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制定方案和编制课程。

首先,明确课程组织目标、开发的方向(为什么教——实现的目标、教什么——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如何教——在组织和编排教材时,采用什么方法,什么时间、地点等)。

其次,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组成。在我国,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再次,制定方案编写纲目。编写的设想、要求、目标、任务、难度、日程安排等一系列问题。但总的来说要面向学校实际、不宜过难,学生特点、教师素质、资源状况等。

最后,编制课程:这是个难点,要有一定的文字、信息收集、组织能力。就是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准备采用的各种资源。

(4)物理课程评价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组织实施以后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目标实现与否、过程与方法正确、效果。前一轮物理课程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一阶段开始,使之日趋合理。

根据中职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五个阶段,细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为:确定开发任务、开发人员组成与培训、编写计划、可行性论证、提纲、内容和体系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编写任务分工、初稿讨论、修改与形成、试用初稿取得反馈信息、评估、初审、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进明,安玉兰.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设置与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01(1).

[2]于克明.谈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三维教学目标[J].物理通报,2004(6).

篇9

【关键词】 设计场地模数结构建造维护面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创立之初起就注重建构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自2005年起,赵辰教授和冯金龙教授结合其分别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和《建构设计-木建构研究》开展建造教学。从2005年的“2.4㎡单元体实验”到2006年的“国际木构工作营”再到2007年的“红山动物园丰容计划”,南大建筑在建造教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时逢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暂停了四图1年的建造教学活动重新启动,活动命名为“中国大学生建造节”,并邀请了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台湾淡江大学的师生共同参与。本次建造节共有3组项目,于2012年4月20日动工,同年5月11日竣工,历时20天。笔者作为一组项目(图1)的负责人,经历了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对建造与设计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人、场地和建造等因素;在建造的过程中,材料、结构和建造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反过来又会对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在以往设计与建造分离的教学中是无法被体会的。真实的尺度和真实的材料让我们第一次摆脱了纸上谈兵的设计方式,这将对我们未来的专业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在经历过本科和研究生初期的学习之后,我们习惯在方案之初先对场地、模数以及功能等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际建造的语境下,这些要素的意义与以往不尽相同,我们对它的理解也有所加深。

SITE

首先是对场地的环境分析。一组方案的场地位于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教学楼北部的大平台上(图2),该场地位于校园主轴线中央大道和远东大道的交叉处,东侧正对着极具纪念性意义的“二源广场”;北侧面临着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物杜厦图书馆;西侧和南侧紧临着两个教学楼。场地的视觉性佳,秩序感强烈。方案的设定为能满足自身电力需求的太阳能屋,然而由于南侧和西侧教学楼的遮挡,平台中部位置的日照情况不甚理想。ECOTECT的计算结果显示,平台东侧的边缘日照条件相对理想,适合放置光伏面板。与以往场地认知不同的是,在方案确定后,我们能亲自参与放线并且看到方案建成后场地所起的变化。放线的过程是将虚拟尺度转化图2 为真实尺度的过程,随着轴网在场地中的铺开,通过CAD以及SKETCHUP模型想象而得的尺度感被切实的尺度感颠覆,我们首次准确地意识到所要建造的建筑的规模。建造完成后,场地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到位的场地分析使得木构与周围建筑和谐共生,气势磅礴的屋顶与紧紧拥抱大地的基座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限定了建筑空间。

MODULE

模数常被用来控制尺度。教学设定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模数:1.2m、2.4m和4.8m,1.2m是走廊的宽度,2.4m是板材的模数,4.8m是跨度的极限。这三个模数可以组成四种基本模块。模块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做方案变成了模块之间的拼贴组合,在无场地、无功能的背景下这种拼贴组合缺失了判断的标准。随着场地和功能等因素的介入,模块化的优势迅速体现出来了,方案得到了快速推进。第一轮方案试图用三个相似的体量错落而置而形成一种韵律;南侧的体量与北侧两个体量脱离,形成伺服空间和被伺服空间,之间用走廊连接;再根据“二源广场”所产生的轴线宽度调节模块的尺寸,使得走廊能与之对应。在最终的方案中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标准模块,取而代之的是1.8m×4.8m,1.6m×3.6m等尺寸的变体,模块的这种先限制后灵活的特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要素在以往的设计中也常有体现,只是在融入了实际建造的因素后,我们对这些要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真实的材料与尺度意味着我们将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甚至会对设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结构、构造以及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可能性。

STRUCTURE

模块设定最大跨度为4.8m,而截面为38×286mm的梁料是难以满足需求的,结构手段和建筑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为此我们进行了几轮结构方案的深化设计。受钢筋混凝土式结构思维的影响,在第一轮方案中我们选用3根38×286mm的木料胶合成东西向的大梁,在朝北最高的一榀屋架处多加一根梁。经由结构工程师计算,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存在问题。第二轮方案依旧选用3根38×286mm的木料胶合成南北向的梁,东西向用两组小立柱连接两根89×89mm的木料形成组合梁,虽然看起来略显笨重,但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已经开始走向小料组合形成大料的木构思维,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第三轮方案我们选用较小尺寸的木料,通过组合的方式形成稳定的结构。我们放弃了笨重的38×286mm木料,改选用两根38×140mm的木料胶合成东西向大梁,同一榀屋架的两根胶合梁用两组立柱连接。

图3各榀之间除了屋顶上檩条的联系外,在立柱端部也用木料连接,整个屋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大增强了结构自身的稳定性。杆件之间清晰可读的连接方式充分展示了结构之美,建筑意欲如何,已经体现在它富有表现力的结构之中了(图3)。

CONSTRUCTION

误差在以往的设计中几乎不被考虑,然而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误差带来的问题。由于缺乏建造经验,我们试图通过模型来研究应该如何控制误差。以大展厅为例,我们先将一榀榀的屋架都做好,再插入地梁和联系梁。但由于打孔位置存在误差,加上木料本身粗细不均匀,插入地梁和联系梁非常困难。由此我们预见如果以这种顺序来搭建结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误差存在的原因是木材的特性以及加工方式,所以要控制误差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在选料时我们尽量挑选粗细均匀、笔直的料进行加工;精确地打孔是很难保证的,所以我们考虑将所有打孔的位置都往外扩2cm,但误差的累积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我们只得放弃这种措施而重新设计了建造的顺序。以设备间为例,当2榀屋架竖起来之后,插入地梁,加入第3榀屋架后,插入梁,形成最基本的框架,当第4榀屋架也竖起后,我们再一层斜梁,一层水平梁地往上加,直至整个结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偶有出现孔位对不上的情况,则通过现场钻孔的方式来解决。设备间的搭建为展厅的搭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得后者在半天内就得以完工。

ENVELOPE

屋面构造的设计也体现了我们对误差的认识。屋面工程主要包括阳光板的铺设和光伏太阳能板的安装。屋顶构造的第一轮方案是将阳光板固定在两根89×89mm的方料之间,再通过金属构件来固定光伏太阳能板;第二轮方案是定制一种特殊的金属构件,将阳光板卡在构件中,光伏太阳能板也固定其上。这两个方案的问题均在于未考虑建筑结构的误差与精确的光伏面板之间的矛盾,一旦误差过大,光伏面板将面临无法安装的困境。所以在第三轮方案中,我们采用了38×140mm的木料压住阳光板,通过Z字角马将光伏面板与木料链接,用较大的连接面来消化这一误差。

技术的可能性是本次建造节最出彩的亮点,主要被应用于立面的数控媒体墙,由东南大学建筑运算与应用实验室李飚老师提供技术支持。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实现LED灯管和灯带的逻辑控制:利用程序控制Arduino单片机上的小继电器;以弱点控制强电电路;通过按钮来控制灯光闪烁模式的转换。为保证灯光效果,灯箱必须五面封闭以保证灯光不外露。灯箱置于柱子之间,进深为267mm图4(3*89mm),背板为15mm厚胶合木板,LED灯管均匀分布其上;正面为乳白色亚克力板,上刻有CNC雕刻的建造节的关键字,LED灯带(黄色光源)布置在亚克力板刻字部分的后面,以凸显文字信息。数控媒体墙启动后,灯管会产生不同的闪动频率,此起彼伏的灯光在夜间是一道绚烂的风景线(图4)。

我们对建筑的认知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来自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是“二手”的;通过本次建造实践,我们首次自下而上地对建筑有了深入的理解,在真实的材料和建造逻辑中总结关于设计与建筑的基本关系和相应的建筑形式语言。对材料的实际操作让我们感知重量的意义,获取真实的尺度感。通过实际建造,我们在多个层面上对场地、模数、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均有了深入的了解,养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当我们直接面对建造,就不是用图纸或者模型去展现建筑效果,而是意味着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的解决。真实的尺度让我们对空间有着全面的感受,建造的过程包含了更为丰富和完整的个人体验,这就是本次建造活动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 赵辰,冯金龙,朱竞翔,周凌.南大建构实验.南京:东南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27-29

[2] 陆翔,杨帆.北大建筑2:79号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

[3] 赵辰.国际木构工作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冯金龙,赵辰,周凌.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世界建筑,2005(08)

[6] 半山,赵辰.尺度与材料的真实性——南京大学建造教学漫谈.新建筑,2011(08)

篇10

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拟招生学科目录

院(所)、学科代码、名称 学科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01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223     0801 力学 _ 01动力学与控制 _ 02固体力学 _ 03流体力学 _ 04工程力学 2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理论力学或812材料力学I   080200 机械工程 _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_ 02精密数控加工与自动化装备 _ 03现代焊接技术与自动化装备 _ 04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 _ 05机构及机器人系统分析与控制 _ 06机械及微机电系统结构设计 7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理论力学或812材料力学I或813电工学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_ 01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 _ 02现代测控技术及方法 _ 03计算机测试与控制技术 _ 04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技术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3电子技术I或812材料力学I或813电工学   085201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_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及装备 _02现代机械系统设计 _03机电液一体化设计与制造 _04现代测控技术与仪器 _05高端装备强度与动态分析 9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9工程力学或813电工学   002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232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_ 01信号处理与电路 _ 02数字多媒体信息技术 _ 03信息光电子学与光通信 _ 0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 _ 05电子器件、射频和功率集成电路及可靠性 5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2信号与系统或823半导体物理 1、01-02方向选822; 2、03-05方向选82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_ 01语音与音频信号处理 _ 02多媒体通信技术 _ 03信号处理理论与通信技术 _ 04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2信号与系统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_ 01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_ 02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系统 _ 03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_ 04信息融合与自主导航 _ 05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6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_ 01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技术 _ 0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 _ 03多媒体通信技术 _ 04无线通信技术 _ 05嵌入式系统技术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2信号与系统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_ 01工业过程的建模、控制与优化 _ 02系统工程(系统优化与决策) _ 03信息管理系统 _04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 _ 05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 _ 01集成电路设计 _02集成电路制备工艺及相关技术研究 _03微电子器件检测与可靠性评价技术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半导体物理   004 建筑工程学院 246     0814 土木工程 _01工程抗震减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方法和技术 _02结构新体系与高性能材料 _03结构全寿命设计、健康监测与可持续发展 _04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技术 _05工程施工技术与风险管理 _06水环境恢复工程及水质处理保障技术 _07建筑环境控制及能源利用技术 11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41结构力学 或83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或843钢筋混凝土结构 或 845水分析化学与水力学;或846传热学Ⅰ或867流体力学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桥等)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1~05,考试科目可选841或833或843; 2、给排水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6,考试科目可选845; 3、暖通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7,考试科目应选846或86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_ 01道路与铁道工程 _ 0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_ 0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方向选848; 2、02-03方向选849或832。 0815 水利工程 _ 01水文学及水资源 _ 0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_ 03水工结构工程 _ 04水利水电工程 _ 0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41结构力学或844水力学Ⅱ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_01工程抗震减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方法和技术 _02结构新体系与高性能材料 _03结构全寿命设计、健康监测与可持续发展 _04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技术 _05工程施工技术与风险管理 _06工程项目管理及信息化 _07水环境恢复工程及水质处理保障技术 _08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技术 10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41结构力学或83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或845水分析化学与水力学 或846传热学Ⅰ或867流体力学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桥等)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1~06,考试科目可选841或833或843; 2、给排水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7,考试科目可选845; 3、暖通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8,考试科目应选846或867。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_01道路交通安全理论与道路工程技术 _02交通规划与交通控制理论及方法 _03智能交通、仿真与可持续发展整合体系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方向选848; 2、02-03方向选849或832。 1256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8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005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152     070304 物理化学 _01能源材料物理化学 _02催化化学 _03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_04界面物理化学与分离技术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84物理化学I ④887无机化学II ·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_ 01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先进环境能源理论与技术 _ 02强化传热传质理论与工程应用 _ 03制冷低温系统及其环保节能理论与技术 _ 04车辆及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2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 ②201英语一 · ③301数学一 · ④851传热学Ⅱ或852工程热力学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_ 01绿色化学与精细有机化工 _ 02工业催化与纳米科学 _ 03膜科学与化工分离技术 _ 04材料化学理论与应用 _ 05先进材料合成及催化应用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4物理化学Ⅲ或820有机化学I或878化工原理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_ 01环境规划与污染防治 _ 02污染控制化学 _ 03环境分析与监测 _ 04环境规划与管理 _ 05水污染控制工程 _ 0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56环境影响评价或857微生物基础I或858环境工程学 1、只有05方向招日语考生; 2、01-04方向,选856; 3、05方向选857; 4、06方向选858。 085206 动力工程(专业学位) _01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先进环境能源技术 _02能源动力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 _03制冷低温系统及其节能环保技术 _04动力机械及车辆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3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1传热学Ⅱ或852工程热力学  

085229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_01水污染控制工程 _0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_03环境规划与管理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6环境影响评价或857微生物基础I或858环境工程学 1、01方向选857; 2、02方向选858; 3、03方向选856。 006 应用数理学院 98     0701 数学 _ 01基础数学 _ 02应用数学 _ 03运筹学与控制论 _ 04科学计算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数学分析 ④865高等代数   0714 统计学 _ 01非参数统计与数据分析 _ 02应用统计 _ 03生物统计 _ 04金融工程与应用概率 _ 05经济统计 1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 数学分析 ④865 高等代数   0702 物理学 _ 01理论物理 _ 02凝聚态物理 _ 03光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1量子力学或863光学 1、01方向选861; 2、02方向选861或863; 3、03方向选863。 0803 光学工程 _ 01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 _ 02信息光学与应用 _ 03微纳光学 _ 04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8激光原理   0252 应用统计(专业学位) _01生物医学统计 _02精算统计 _03数量金融 _04质量管理统计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2统计学   007 计算机学院 151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_ 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 信息安全 6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5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85211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_ 01计算机网络技术 _ 02计算机软件技术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信息安全技术 8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6数据结构   009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8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6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11 经济与管理学院 182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_ 01技术与项目管理 _ 02战略管理与社会网络 _ 0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_ 04城市管理 _ 05运作管理与质量管理 _ 06金融工程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或805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0202 应用经济学 _01金融学 _02国际贸易学 _03产业经济学 _04区域经济学 _05数量经济学 _06统计学 _07劳动经济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4经济学原理   1202 工商管理 _ 01会计学 _ 02企业管理 _ 03旅游管理 _ 04技术经济及管理 1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   1251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99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252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20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012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0     0833 城乡规划学 _ 01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_ 02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_ 03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 _ 04历史城市与街区保护规划 _ 05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3城市规划原理 ④503城市规划与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含园林景观)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1 建筑学(专业学位) _01都市建筑设计及理论 _02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_03建筑与城市绿色环境技术 _04城市设计方法及理论 4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55建筑学基础 ④504建筑快速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7工业设计基础 ④502产品设计 接收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考生报考。

013 激光工程研究院 66     0803 光学工程 _ 01 激光先进制造技术 _ 02 非金属材料的激光加工技术 _ 03 先进光纤激光技术 _ 04 超短脉冲激光技术 _ 05 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 _ 06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 _ 07 微纳光学与微纳制造 _ 08 生物光子学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8激光原理或812材料力学I或875材料科学基础或886生物化学   0702 物理学 _ 01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 _ 02 激光光电子学 _ 03 强场与超快光子学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28激光原理或864光电子学或861量子力学   085202 光学工程(专业学位) _ 01激光先进制造技术与工程 _ 02高功率激光技术与系统 _ 03激光3D打印技术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8激光原理或875材料科学基础或812材料力学I   014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30     0303 社会学 _ 01社会学 _ 02人口学 _ 03社会工作 _ 04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52社会学理论 ④877社会学方法   0352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 _ 01社区工作与服务 _ 02社会服务管理 _ 03企业社会工作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31社会工作原理 ④437社会工作实务   015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74     0710 生物学 _ 01细胞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_ 02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 _ 03天然产物与生物有机化学 _ 04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 _ 05分子检测与生物芯片 _ 06生物力学与生物电子学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1细胞生物学或683分析化学或662普通物理I ④854有机化学或886生物化学或806电子技术 1、01、05方向选621和886; 2、02-03方向选683和854或886; 3、04方向选662和854或886; 4、06方向选662和806。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_ 01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处理 _ 02生物力学及医学应用 _ 03化学生物学与分子检测 _ 04分子设计与生物信息学 _ 05药物合成工艺与新技术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6电子技术或812材料力学1或886生物化学 1、01方向选806; 2、02方向选806或812; 3、03-05方向选886。 085230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 _ 01生物医学电子与医疗仪器 _ 02生物力学及医学应用 _ 03生物制药工程 _ 04分子医学工程 _ 05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6电子技术或854有机化学或886生物化学 1、01-02方向选806; 2、03-05方向选854或886。 018 外国语学院 8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_ 01应用语言学 _ 02英美文学 _ 03商务外语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61二外日语或262二外法语 ③610基础英语 ④816高级英语   025 软件学院 107     0835 软件工程 _ 01软件工程理论、技术与应用 _ 02嵌入式计算与物联网 _ 03数字媒体技术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3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基础   085212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 _ 01 物联网软件与系统 _ 02 软件工程技术与应用 _ 03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_ 04 嵌入式软件与系统 _ 05 软件工程服务与应用 9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2软件专业基础综合   026 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 22     0702 物理学 _ 01研究及发展先进“显微学”表征技术、装置及设备 _ 02跨尺度先进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_ 03研究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及新应用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2固体物理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_ 01研究及发展先进“显微学”表征技术、装置及设备 _ 02跨尺度先进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_ 03研究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及新应用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28 高等教育研究所 16     0401 教育学 _ 01高等教育与大学管理 _ 02高等工程教育 _ 03学生事务管理 _ 04大学教学论 _ 05现代教育技术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451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_ 01教育管理 _ 02心理健康教育 _ 03现代教育技术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33教育综合 ④教育管理与教学论 或 教育技术综合 1、01-02方向选教育管理与教学论; 2、03方向选教育技术综合。 029 循环经济研究院 12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_ 01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 _ 02资源经济理论与应用 _ 03环境经济管理与评价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10资源经济学   0202J1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 _ 01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 _ 02资源经济理论与应用 _ 03“城市矿产”理论与应用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15生态经济学   0805J2/0830J3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 _ 01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 _ 02“城市矿产”开发与应用 _ 03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7环境材料基础 欢迎资源循环、材料、环境、生态类等相关理工科考生报考

036 学院 10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_ 0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_ 02工程伦理学 _ 03生态哲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科学技术史 ④825哲学   0305 理论 _ 01基本原理 _ 02中国化研究 _ 03思想政治教育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51基本原理 ④88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035 艺术设计学院 22     1305 设计学 _ 01 产品设计 _ 02 环境设计 _ 03 服装与服饰设计 _ 04 工艺美术 _ 05 数字媒体艺术 _ 06 视觉传达设计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2设计史论 ④505快题设计 505考试为6小时。 1351 艺术(专业学位) _ 01 产品设计 _ 02 环境设计 _ 03 服装与服饰设计 _ 04 工艺美术 _ 05 数字媒体艺术 _ 06 视觉传达设计 _ 07 动画 _ 08 绘画 _ 09 雕塑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622设计史论 或 619美术史论 ④505快题设计 或 506专业创作 1、01-04方向选622和505。 2、05-09方向选619和506。 3、506和505考试时间为6小时。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 _01 工业设计 _02 设计管理 _03 交互设计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7工业设计基础 ④502产品设计 报考02设计管理的考生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专业不限。 039 城市交通学院 8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_ 01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_ 02道路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法 _ 03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 _ 04智能交通控制与信息处理 _ 05路基路面结构与材料 _ 06道路养护与运营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04方向选849或832; 2、05-06方向选848。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_01交通规划技术 _02交通管理与工程设计 _03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 _04道路设施设计与施工技术 _05道路养护与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03方向选849或832; 2、04-05方向选84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01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_ 02虚拟现实与交通仿真 _ 03物联网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_ 04智能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技术 _ 05交通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2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5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85211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_ 01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_ 02虚拟现实与交通仿真 _ 03物联网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_ 04智能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技术 _ 05交通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6数据结构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_ 01智能交通系统控制 _ 02自主车辆与车路协同 _ 03交通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与分析 _ 04交通信息智能化处理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_ 01智能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技术 _ 02智能车辆与车路协同控制技术 _ 03交通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 _ 04交通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技术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篇11

【关键词】 软件产业 SWOT分析 “天平型”模式 24小时知识工厂

一、引言

作为信息化的灵魂和信息社会基础的绿色产业,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软件产业作为其优先发展的产业,并且在各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另外,大力发展民族软件产业,借助软件技术可以加速科研的进度和深度,使中国科技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但暴露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发展后劲不足的弱点。发展软件产业,可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与世界软件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软件产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不高,出口规模小,软件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因此各省市应结合省情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湖北省软件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湖北位于我国的中部,交通畅通、教育发达,发展软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人才方面来看,近三年大专、本科、硕士、博士IT类各级每年毕业生人数均过万人,高校及各级培训机构的在读在训人才都为湖北省软件人才做好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准备。从技术上来看,湖北省的软件产业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领域的软件开发和产业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政策环境来看,截至目前,湖北省有关软件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共计有75条,为软件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从产业基地来看,武汉拥有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的光谷软件园,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国家‘863计划’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殊荣。

但是目前湖北省软件产业的现实却是:企业经营规模小,软件龙头企业少;整体技术水平较低,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尚需调整;软件人才教育与需求脱钩,人才流失普遍,用人机制以及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产业内部沟通协作缺乏,没有形成软件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缺乏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实力。2006年湖北软件产业的规模仅为66.7亿元(全国主要省市的情况如图1所示),并且信息产业部的2006年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家企业名单中没有一家湖北的软件企业。

当然,近几年来湖北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软件产业规模还是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如图2)。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共有双软认定软件企业326家,登记软件产品753个。这些企业中有8家属于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有3家通过CMM3认证,2家通过了CMM2认证,4家通过了CMMI3标准,89家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然而,湖北省的软件收入只占全国的1.39%,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数据来源:湖北软件企业协会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此外,软件产业能否迅速发展,决定着湖北未来的地位。湖北在新世纪的发展中要重振雄风,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经济,软件是现代产业的制高点。新世纪伊始,湖北就提出了建设软件大省的战略构想,力图用软件对现有经济实现渗透、带动和武装的作用,以实现新的腾飞。

三、湖北省软件产业的SWOT分析

1、SWOT分析理论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史提勒(Stein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旨在为项目开发、企业营销等重大投资机决策进行分析。其实质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h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其一般步骤见图3。

2、湖北软件产业的SWOT分析

(1)湖北软件产业优势和劣势分析(SW分析)

下面从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施、教育资源、资本、自然环境、软件企业规模、市场需求等方面来对湖北软件产业的现有竞争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人力资源。从技术潜力来看,湖北省的科教实力雄厚(见表1),武汉聚集了84所普通高校,5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所软件学院,还有51名两院院士,全省高校毕业的计算机软件大学生就有将近3万左右。此外,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软件类人才的培训发展也十分迅速,有近100所IT职业培训教育学校和100所外语培训学校,涌现出一批办学实力、办学经验、办学效果都非常突出的品牌企业,如北大青鸟在武汉的加盟培训机构、银河软件教育、思远教育集团、新东方、环球雅思、文都、同济美佳、英之铺等,其中IT短期培训每年超过16000人,外语培训每年超过五万人,都为湖北省软件人才做好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准备(见图4)。

(数据来源:由光谷软件园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从从业人员素质来看,湖北软件人才综合素质较高,技能和经验国内领先,但缺乏高级复合型软件管理人才和初级软件编程和维护人员。2006年全省软件产业从业人数2.2万人,人才数量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软件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湖北软件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流向软件产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主要是因为湖北软件专业人员的工资和费用低于发达地区,在全国属于中低等水平。湖北软件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与国际交流活动较多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也处于劣势,外语能力薄弱极大地限制了湖北软件产业在外包业务领域和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软件领域的发展(见图5)。

(数据来源:由光谷软件园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第二,信息资源设施。湖北省的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软件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湖北信息基础设施、软件园建设、湖北省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湖北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省通信基础设施完备,电话覆盖面广,互联网迅速普及,省直部门单位基本建立了内部局域网,银行、税务、海关等单位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系统。武汉光谷软件园位于武汉市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环境优美,周边大学林立,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国家863计划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动漫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等殊荣。2006年武汉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武汉光谷软件园成为唯一的示范区。并对入园软件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光谷软件园还在建设中,很多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餐饮、住宿、交通、娱乐文化生活方面。湖北省政府对发展软件产业高度重视,把软件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给予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湖北省有关软件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共计有75条,特别是173号文包括了与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十六条具体政策措施,抓住了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为软件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湖北省信息产业厅还加大了全省软件统计工作的力度,按照国家统计局、信息产业部有关《软件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逐步形成和进一步完善软件统计制度,将湖北省软件统计工作做的更细、更好。但是湖北省政府对外宣传材料和“口味”不统一,给软件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不同的文件和宣传册有不同的数据,比如人才质量、数量、专业分配等,导致一些软件外包企业如光庭导航在日本宣传的时候,不能被信服。

第三,教育资源。湖北省知识和信息资源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中等城市中实力领先,下面从教育、科技方面分析。2007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36万人,在校生77.83万人,毕业生18.2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不含技工学校)教育招生4.04万人,在校生10.7万人,毕业生3.0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5.2万人,在校生48.8万人,毕业生16.9万人。但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与就业市场有脱节现象,比如缺乏针对软件外包开发的人才,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当短缺,高级创新型人才数量不多。“十五”期间,仅武汉市软件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等各类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计划20多项,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达到3.8亿元。但整体而言湖北省的知识、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

第四,资本资源。湖北在资本方面处于劣势。下面从资本总量和结构、国外直接投资、风险资本投资等方面进行分析。2007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14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值129.15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值1440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72.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10.3∶11.0调整为1∶11.14∶12.17。目前湖北省吸引国内外直接投资总量和风险资本投资能力在全国来说都较低,但随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武汉市被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湖北省“武汉经济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湖北省及武汉市的软件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国内外软件产业的巨头比如EDS、IBM、微软等纷纷来武汉投资兴业,寻求合作发展。湖北省和武汉市必将成为全国重要软件技术研发中心及华中地区重点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基地、对外软件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第五,自然环境。湖北地处我国中部,交通便利,但地理环境对于发展软件产业没有优势,但创业成本方面有优势,房租、地价比软件发达地区低,光谷软件园基地内提供给软件企业的土地优惠政策丰厚。

第六,软件企业规模。湖北软件企业规模偏小,价值体系化程度低,仍处于初步形成阶段,2006年仅有3家企业进入国家规划区内重点软件企业。软件产品链不完善,软件产品多数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2007年仅有7种产品被评为“中国优秀软件产品”,1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创新软件产品”。

第七,市场需求。国内市场方面,随着湖北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以及湖北电子政务的全面铺开,湖北省软件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湖北省本地的软件市场需求规模迅速扩张。湖北行业软件产品优势明显,主要软件产品涉及遥感预测、卫星定位、无线接入、信息安全、激光设备、水利水电、石油、汽车、数控机床、数字视听等。在地理信息(3S)、信息安全、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3C)、IC卡操作系统、企业信息化(ERP)、教育信息化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应用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大影响的软件产品,但是系统软件、支撑软件竞争力不强,软件生产率水平低于国内软件产业发达地区,更是远远低于世界软件发达国家水平。国际市场方面,湖北省软件外包刚刚起步,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2006年出口额仅为0.2亿元,占湖北软件产业收入的0.30%,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湖北软件产业机会和威胁分析(OT分析)

本文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软件产业环境等方面对湖北软件产业的未来竞争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有利因素和发展机会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激增,国际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全球自由流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加快;国际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增大,外包业务向亚太地区发展;国外软件巨头涉足中国软件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利因素和威胁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了全球的国际贸易;软件发达国家垄断软件产业市场,技术壁垒雄厚;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竞争力加强;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在国内竞争力雄厚;国外软件公司与中国直接争夺国内市场份额。

第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有利因素和发展机会有:国内政治稳定,对外交流不断增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以及湖北省制定出的一系列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形成了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内软件市场需求巨大。我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为软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家电和数字化产品也极大地带动了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不利因素和威胁: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不够健全,民众对软件盗版态度宽容;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难度大;国内软件行业的恶性竞争激烈,湖北省与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比竞争能力较弱。

第三,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有利因素和机遇有:嵌入式软件发展迅猛,在软件产品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在通信领域、移动通信基站、程控交换机中嵌入式软件的增值已占到整个设备价值的30-40%,软件市场容量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具有极强的本土优势;企业信息化,网络游戏、移动软件、中间件发展非常迅速,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业也将迅速成长;自由软件、开放原代码、Linux的发展为本土企业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提供了新机遇。电信、金融、制造业等关联产业信息化建设为软件产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不利因素和威胁: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不合理,软件产业链体系不完善,无力与国际高端软件公司竞争;软件产业规模小,产业集群不高,利润不高,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出口规模小,出口产品以低端软件产品和外包软件为主,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企业技术储备及资金积累较低。

四、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软件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对湖北省软件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和竞争能力分析(如表2),湖北软件产业发展既存在有利因素和机遇,但也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湖北应充分利用自身较强的研发实力、在软件外包和行业软件方面的技术优势和行业经验,抓住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步伐加快、市场前景广阔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的机遇,克服自身在融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足,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战略,准确定位市场,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提高软件生产率,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努力缩小与软件强省的差距,最终发展成软件强省。

1、软件外包战略

湖北软件产业目前排名靠后,而且地域上的劣势使得在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时已经处在了不利地位,但国内软件外包市场的不规范和中国软件企业尚未进入广阔的外包市场给湖北软件产业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动力。在激烈的软件外包竞争中,谁能最终胜出,不仅需要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还需要积极的自我宣传,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打造“湖北软件外包中心”品牌的过程,提升软件外包的良好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并以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吸引更多的发包方,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的正外部性。

2、人才战略

软件企业是智力密集型企业,软件外包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软件外包人才的竞争。湖北目前软件人才出现全方位供应不足的局面,已经成为影响湖北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瓶颈”。实行培养、开发、引进和使用并举的方针,创造好人才、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国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

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高素质的软件人才队伍。

3、融资战略

软件企业的发展对资金规模的要求很高,单靠软件企业自身,很难完全达到扩张的资金需求。目前湖北软件企业普遍反映的一大障碍,就在于融资难。所以寻找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资本运行机制是湖北软件产业坏境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基于软件企业的融资特点,湖北软件企业在融资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风险资本、上市融资、银行贷款和政府扶持。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健全,风险资本、上市、银行贷款很大程度上还需依靠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4、“24小时知识工厂”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并实际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建立全球运作模式已经在先进的软件企业中得以建立和发展,例如微软、IBM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学者Amar Gupta等2005提出了24小时知识工厂,其主要的思想是全球化的团队、组织或企业,为了同一项任务、项目、产品和服务等,在不同的时区按照本时区的白天工作时间,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参与国际软件企业的竞争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的规范化与认证力度,只有参与标准的制定或者按标准完成软件产业链才能有发展的希望。湖北在CMMI等认证的力度不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5、产学研集成与共享战略

软件产业是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特点的,技术的创新是软件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软件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湖北省软件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没有形成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体制存在着产学研脱节问题。利用湖北省的科教实力和人才丰富的优势,完善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增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软件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成为湖北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6、“天平型”发展战略

软件产业的发展问题,是湖北省政府以及学术界探讨最多的一个话题。因为经济、政治、产业自身结构以及起点的不同,湖北省软件产业的发展不能一味地学习软件强的省市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而是应该走具有湖北的特色的“天平型发展模式”,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平衡点,既要抓技术创新、又要抓软件外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注:本研究来源于湖北省省级课题《200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号:[2007]097;《基于知识管理的湖北软件业发展研究》,2007.1-2008.12。)

【参考文献】

[1] 邱惟明、赖茂生: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和软件人才趋势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情报科学,2007(9).

[2] 2007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

[3] 湖北软件企业协会:http://219.140.175.150:81/hbrx/Default.aspx[EB/OL].

[4] 光谷软件园:省略/[EB/OL].

篇12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出口软肋;境外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2-0018-07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制造业的过度投资,导致我国第二产业长期消化不良,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相当突出。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有近4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只在75%以下。在国内市场无力消化过多产能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来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已高达约10%。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30%;鞋类出口额约占世界鞋类贸易的25%;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出口额分别占世界同类产品贸易的23%和20%。机电产品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的有近40余种,一些中低端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50%。特别是在家用电器、服装、纺织品、日用工业品、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等领域,我国已堪称“世界工厂”。对外贸易总额,从千亿美元上升到万亿美元台阶,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25年,美国用了20年,而我国仅用了16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国家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通过本币大幅贬值,或通过增加各种补贴,或直接推出鼓励性优惠政策等方式,目的是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力图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竞争新变化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秉持的依赖大批量产品出口消化产能过剩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将异常激烈。

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已经成为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糖精钠提起反倾销指控以来,至今我国出口产品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2000余起,涉案产品4500余种。2000年以前,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平均每年约30起,但在本世纪初的2000~2008年,平均每年已上升至57起。对我国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已由最初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中,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案件根本没有,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也不足10起。但到90年代之后,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中,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案件就有15起,而在2006年欧盟对华鞋类反倾销案件中,涉案金额更是高达8.49亿美元,此案件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各类反倾销案件裁定的普遍结果均是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2005年7月,欧盟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中,自行车为48.5%;吊车及配件为49.6%;碳酸钡为56.4%。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贸易摩擦的程度更加剧烈。2009年11月,美国商务部以计算错误为由,对原产于中国的油井管反倾销税率由36.53%提升至99.14%。2010年1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钢丝层板,初步裁定将征收43%~289%的反倾销税。2010年2月,美国又决定对中国内地产礼品盒及包装丝带,征收超过231%的反倾销税。

仅2009年1年,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03起,涉案金额约为120亿美元。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案件分布国家为:印度21起,美国12起,阿根廷10起,土耳其6起,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秘鲁、多米尼加、欧盟、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各2起,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南非等国家各1起。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贸易保护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贸易保护已经从传统的单纯商品贸易摩擦转向了广义的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工具不仅涉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质量技术标准等,同时还涉及知识产权、汇率问题、生态环境、社会标准等。自2008年以来国际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斗争又成为新的贸易摩擦的焦点。美国、欧盟、日本都提出对高排放国家产品征收“碳关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一旦“碳关税”制度形成,将对我国出口产品造成更大冲击。可以说,减排问题以及“碳关税”问题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后危机时代在产品出口方面所面临的最具威胁性的又一挑战。

在激烈竞争和贸易摩擦不断翻新的态势下,中国既不能以贸易摩擦对应贸易摩擦,也不能以贸易战对应贸易战,更不能采取报复和制裁的手段,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摩擦过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是相互依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但事实上比贸易保护更加严峻的挑战是,来自干后危机时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它有可能使得发达国家的部分日用消费品在提高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实施进口替代。

美国政府已提出“要重振制造业,要重新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总统立志要把美国“从一个借贷和花钱的时代转变为一个储蓄和投资的时代;从一个减少国内消费、转变为一个增加对外出口的时代”。由此看来,后危机时代美国不仅会关注高、中端产品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关注能够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的低端产品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大了鼓励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种种迹象都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高、中端产品出口领域还是低端产品出口领域,国际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模式有可能就此走向终结,中美经贸关系很有可能会由原本较为稳定的互补合作关系转为新型的、异常激烈的竞争关系。

就中美两大贸易对象国来讲,中国对于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要远大于美国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中国加入WTO以来对美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而美国对华出口仅从2006年起才勉强超过5%。这就形成了美国对于中国经济的约束力要远大于中国对于美国经济的约束力。这一不对称的依赖程度无形中增加了中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脆弱性。激烈竞争的结果有可能使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依赖出口高增长的时代就此结束。

二、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调整

随着金融危机的离去,美国经济将逐渐走出低谷。尽管中美两国贸易结构的非对称性特点依然存在,其美国消费者多年来养成依赖中国消费品的习惯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美国所需消费品自中国的进口也很难再会呈现像2003-2007年一样的高速增长。奥巴马重

新“关注制造业”的新战略可能会增加科技含量较强的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同时其他国家消费品输入美国,挤占我国原有美国市场份额的可能性也始终存在,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趋势必然受到影响。长期产能过剩的中国企业一旦遭遇外需大幅缩减,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将会遭受重创。

世界经济结构在调整,美国的经济结构也在进行战略性调整,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在调整中因势利导、争取主动、尽快适应。

1、外需仍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虽然扩大内需将是我国调整贸易发展战略的重点,但扩大内需是有条件的。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能否从根本上大幅度地增加居民收入;能否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能否让消费者彻底解除消费的所有后顾之忧。此外,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生产企业现有的产能有一半左右是专门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国内的消费需求提供设计和服务的。根据相似需求理论,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需求的产品也相似。而我国与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本身就很大(美国人均收入水平是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30倍),我国国内需求与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在结构或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当国外需求下降时,我国相关产业的这部分产能并不能马上转化为与我国国内需求相似的产品生产。可以这么说,内需并不能完全替代外需。再则,如果国内居民真能增加对出口转内销商品的消费,这也必然会减少对原内贸商品的消费,这就产生了一种外贸商品对内贸商品的替代或挤出效应。由此看来,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完全解决由于外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并不能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2、继续培育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来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应作为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历史上来看,曾经以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造就了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日本“世界工厂”的地位。18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英国制造业在100多年时间里称雄世界。美国自工业化后,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战后曾一度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左右,提供了国民财富的68%。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应继续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有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行升级换代,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对于贸易政策的调整,应着力于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外贸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突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努力让更多的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效益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出口。

三、抓住资本及产业输出的战略机遇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劳动力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是企业所独有的两大重要比较优势要素。但是,以比较优势要素为基础的贸易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单靠劳动力、自然资源的要素禀赋是很难获得持久性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这一转化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增长的国内需求等诸多条件,这些条件在目前中国国内并不完全具备。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质,企业可以选择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东道国与跨国公司的有利条件,实现要素的全球性优化配置,这也是目前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较好选择。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我们已具备了大规模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实力。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的持有国,2007年末达到15282.5亿美元,2008年末达到19460.3亿美元,2009年末达到2.39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体现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外汇资本的严重过剩。将这些大量的外汇储备,要由购买发达国家的国债逐步转向境外直接投资,对于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缓解我国企业产能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而减少国际汇率波动风险,最终促进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要抓住金融危机造成海外某些优质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机会,借助我国目前雄厚的外汇储备,加大对海外的投资与收购力度。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需要,也是规避全球贸易保护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同时,要有序向海外转移我国纺织、轻工、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过剩产能,最终实现中国优势产业的全球布局。

由于金融危机的重创,使得许多外国企业的国际合作意愿都很强烈。有些国家(地区)引进外资的政策也相对放松,中国企业要抓住境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要产生抓住并购境外优质资产的紧迫感,尽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多年来,我国一贯奉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但其结果永远是只能获得二流、三流的技术。而企业通过“走出去”直接境外投资就有可能获得在国内无法获得的国际顶尖的技术。

通过境外直接投资,不仅能够使我们的企业获取国内短缺能源、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还能获取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先进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最终也能绕开各类贸易壁垒实现我国企业过剩产能的成功对外转移。

2009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与商务部2004年颁布的: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相比,该《办法》旨在减化了境外投资的核准程序,鼓励境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办法》对于审批、核准企业境外投资采用了更为明确的分类标准。大大减化了境外投资有关核准和形式审查的相关内容,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目标的尽早实现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资本及产业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已加快了“走出去”的投资步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就很有必要对于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进行重新设计。

1、注重投资信息的搜集与分析 由于我们对“走出去”之前的准备工作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般也不注重海外投资信息的收集,所以对于东道国环境的了解往往也不够充分。企业“走出去”为的是“拿回来”。但近年来我国“走出去”而并没有“拿回来”的企业则比比皆是。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效益的情况基本上可归类为“三成盈利,三成亏损,四成维持”的局面。由于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活动要比在国内的投资活动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因此,企业“走出去”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除了需要进行必要的投资环境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风险分析外,还需要对东道国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不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仅凭一时的冲动就贸然“走出去”,很可能会让企业在今后的投资活动中遭遇难以控制的风险,进而导致投资失败。

2、合理布局投资结构 就我国目前的投资布局来看,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美国、德国、日本的投资存量分别为12.38亿美元、4.72亿美元和2.24亿美元,分别占境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7%、0.6%和0.3%,这对于我国获取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有必要进行调整。要抓住危机带给我们的契机,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力度。尤其要抓住我国外贸依存度最大的美国给予特别关注。我们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要有信心,要坚信美国依然是我国消费品最大的消费市场。虽然金融危机爆发使美国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但美国的经济地位不会由此而被撼动。美国的实力和一系列战略性政策措施的出台,不排除会让这个重灾区最先摆脱衰退,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有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经济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依然会属于美国。

但在投资布局上也要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目前,中国境外投资的主要区域基本集中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从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来看,亚洲占63.9%,拉美占26.3%,两者合计达90.2%,而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合计仅占9.8%。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投资区位过度集中不利于风险分散。

就对亚洲的投资来看,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也仅限于中国的香港和韩国。对东亚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非常有限。相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体,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中国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已经完全具备了对于这些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技术条件。

在投资方位的选择上,如果能够兼顾帮助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人均铁矿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9.5%;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1.3%;人均石油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人均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6.7%;人均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随着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不断强化,能源、资源性物资的有效供给将愈加严峻。因此在投资方位的选择上,不妨有意识地选择资源、能源丰富的国家(地区),借此可缓解由于资源、能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科学选择投资的目标企业 首先,在投资目标企业的选择中应注意,如果目标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步入衰退的阶段,继续投资也很难再有发展的空间,这类企业就不能考虑。其次,要考虑目标企业现有技术的装备情况,一般不要收购那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企业,因为这类企业缺乏竞争力。同时也尽量不收购那些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连续性很强的企业。这类企业如果某一关键环节出现问题,则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断裂,最终导致企业停产,投资失败。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考虑目标企业的财务情况,要了解目标企业原有债务的偿还期限和利率情况,弄清楚债权人对债务人是否具有限制性规定,借贷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隐蔽性的坏债,防止陷入债务纠纷。

4、强化“本土化”经营战略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频频遭遇抵制、罢工或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没有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它包括人才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本土化等。

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好处是,有利于尽快熟悉和适应当地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这样能够减少或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各种风险。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IBM等公司在跨国投资经营中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5、选择互利双赢的投资方式 在投资方式上可选择独资、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任何方式。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投资方式,都要将中国企业自己的利益与东道国企业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努力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原材料采购、零部件采购方面,要以当地企业为优先考虑对象,增强当地企业和当地政府以及工商界对于中国投资企业的好感,由此提高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此外,还要积极主动承担一些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而东道国自己又无力完成的项目,为东道国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为当地政府解决就业难题的同时做出更多贡献。

6、精心选择并购时机与对象 在企业并购问题上我国东北机床集团的经验值得借鉴,不要急于求成,要有精心选择并购时机的心态,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东北机床集团在并购美国的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英格素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和德国兹默曼公司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智慧与耐心,使得并购圆满成功。2002年通过并购,共获得96项专有技术、9项专利技术和多个商标等无形资产,技术研发力量以及公司的商誉也得到大大增强。2006年又通过并购德国希斯公司,顺利进入了制造大型数控立式车床、数控龙门铣床和数控落地镗铣床等高端领域。2007年成功并购法国NFM公司,NFM公司是世界上具有完整产品系列、面向全球市场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制造商之一,其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技术实力极为强大。

篇13

毕业论文

(二)宏观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企业自身。

1、在控制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abc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反馈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不少是故意造假所致,但是不科学的核算方法,也会加剧其严重性。逐渐普遍化的高科技、自动化的企业,不能排除利用传统成本法虚报利润和资产状况的可能性。采用abc有助于使社会拥有可靠的经济信息,维护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

3、在国内经营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只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影响国家的总体税收。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尤其先进的外国企业实行了abc后,国内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法,则不仅会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而且跨国企业还可能故意利用传统成本法的不科学性,隐蔽地实现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会造成资本外流,使国家税收等宏观利益遭受损失。而推广应用abc,则有助于在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中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节abc的适用条件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一)abc的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abc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要承认,abc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比如: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二)我国先进制造企业

具有应用abc的可行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人们很自然地觉得:abc和abm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考虑到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和abm条件是否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主要表现为:

1、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虽然目前jit、“零存货制度”和“零缺陷制度”等在中国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等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先进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降低存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设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努力接近jit的标准。与jit和零库存相关的单元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2、政府多年来大力改善交通状况,缩短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也进一步使abc具有了可行性。

3、从市场需求上讲,客户对多样化、小批量和非经常性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再仅仅采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而应该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相应地,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制造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abc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从成本结构上讲,在先进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比例大大上升。据报道,七十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左右。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这种形势既为abc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abc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5、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通常都有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年会计人才,为abc提供了人才基础。

6、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管理意识的增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可见,在我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abc基本具备了可行性。

第三章abc的应用现状及在我国推广的途径

本章从分析abc在国内外应用的总体状况着手,通过总结实施abc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探讨如何在先进制造企业中推广应用abc。

第一节abc的应用现状

(一)国际上的应用状况

尽管abc在各国学术界很早就已出现,abc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等学者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abc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1992年为14%;英国1990年为6%;美国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1993年teoh和schoch也发现abc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1995年inners和mitchell的调查显示英国公司有20%采用abc。

虽然各国对abc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这些运用了abc理论的企业来讲,对abc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认为实施abc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某一个领域(如在业绩评价体系上有重要突破),对abc在产品成本信息、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作用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对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常务经理对abc信息的利用频率也很高。在使用abc之前,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财务相关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的服务对象很有限,而且企业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但是abc和作业链管理法可以广泛服务于各个利益主体,支持了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也支持了顾客盈利性分析,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这些局部的成功都为中国企业推广应用abc提供了必要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二)香港地区应用abc的基本情况

abc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截止至1999年,abc在香港的使用并不广泛。调查显示,1999年香港地区有10家企业已经使用abc(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使用abc的平均年度为四年;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实施;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abc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abc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很显然,大部分公司接触abc的时间还不长。

1、使用abc的行业情况。香港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abc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因为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使用abc的优势。这大概是由于公用事业(如电力、自来水等)业务种类固定,规范化较强,易于开展abc比较复杂的会计操作。

2、abc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香港使用abc的公司比没有使用的企业规模要大一些。可以推测,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规模较大的公司对精确成本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信息的提供中心,有更多的成本信息资源来实施abc。

3、产品的多样性。与经典理论不同,香港产品比较复杂的企业使用abc反而较少,这大概是由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成本分配更加困难,导致对不少香港公司而言,实施abc太复杂、太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这也说明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abc对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分配活动的重大意义。

4、竞争的压力。1991年cooper和kaplan认为: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abc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因为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然而,在竞争压力方面,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企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香港企业应用abc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非迫于形势、被动应战,但是也难免使这些香港企业对ab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受不深。

5、成本结构。理论上讲,abc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abc会比较有效。但是在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公司,间接费用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香港企业采用abc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也决定了这些企业中abc对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改进作用不会太明显。

6、实施abc的动因。为了主动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是部分香港企业使用abc很重要的原因,为了积极改善经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实施abc得到的支持。最高管理部门是其主要支持者,这又为进一步应用abc创造了条件。

8、应用abc实践中的难点。香港企业实施abc最困难的是如何保证作业中心为abc系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在新的作业活动、新产品和新机构中实施abc同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将abc与传统的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平稳过渡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技术人员。这些与经典abc理论是一致的。

但是,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abc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和经典abc研究的结论刚好相反(因为abc理论认为,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很困难的)。这大概是一些香港企业对abc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比如,香港部分企业对会计方法的定义与我们就有出入: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abc,但他们不叫abc;相反有些自称使用abc的公司,却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而没有使用abc特征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又比如,财务会计部门并不是香港支持abc的重要力量,比其它部门更少使用abc的数据,固然有可能因为一些会计人员认为abc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了威胁,但是更有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abc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abc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9、对abc的满意程度。香港公司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abc之后,大多数方面如业绩评价、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有的几乎提高了100%。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香港企业对abc的满意程度持续大幅度增加,比得上美国近几年制造企业利用abc在成本系统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10、一些企业不采用abc的原因。缺少足够的abc人员是一些企业不实施abc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缺少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这和经典的abc的结论一致。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传统会计系统已经比较满意,因而不采用abc,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采用abc的必要性。

总体上看,香港企业虽然对abc的了解还不十分深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abc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对abc有着比较主动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香港与大陆地区地理和文化环境比较接近,因此abc在香港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也为大陆地区推广应用abc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借鉴。

(三)abc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应用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于是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abc核算法。有的企业还在abc基础上采用了“柔性生产系统”,生产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大批量的生产系统。但是真正推行abc的企业仍然不多,以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31个报道为例,从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如表3-1:

表3-1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abc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法质量成本其他总数

样本数616122108189

比例3.17%85.19%1.06%1.06%5.29%4.23%100%

从统计结果看,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法,占85.19%,实行abc的企业只占3.1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abc的应用的确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界中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有关。这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

报道中,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6家企业主要有表3-2所列这些:

表3-2

报道年份企业名称主要产品

1986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缝纫机

1987上钢三厂特殊钢材

1990二汽集团汽车整车

1994枣阳野马自行车厂自行车

1996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榨油机械

1996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飞机

虽然有意识地运用abc的企业较少,但在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却闪耀着abc、abm的思想光芒。与国外和香港相比,这些应用abc的企业的特点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1、目标成本与abc可以“兼容”。

资料表明,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在有abc或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初步表明,目标成本管理与abc在企业中可以并存。

其原因是: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abc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在两种方法并存的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法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实行的。abc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传统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不少企业abc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是“零星”的,尚未贯穿于全面管理当中,不具有全局性。

在先进的电脑一体化全自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工时等的消耗是电脑控制的,因此它不再需要所谓定额的、计划的或标准的成本来控制。然而,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中,只要直接人工占有一定比例,“定额式”的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定额控制同样也可深入到作业的层次,与abc相结合。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从产品特征上看,已经使用abc的6家企业产品多数属于小批量、更新快、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一些产品规模大、更新少的企业同样可以灵活运用abc、abm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尝试较少。

(2)在6家企业中,多数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设计和相关成本投入。这是因为产品功能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工艺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已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但是,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整个作业链的全面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abc管理知识所致。

(3)在存货管理上面,6家企业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其他都是努力接近这一目标;而且致力于零存货的企业对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零存货的单位里,常常是仅仅将一些原料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孤立地运用零存货手段,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和价值链的变革,也就很难开展成熟的abc管理活动。

(4)6家企业中大多数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了重视,但以其管理的环节来看,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多,与abc和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协调更不够。

(5)6家企业中有2家(二汽集团和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类似jit的生产组织制度,但是对价值工程、abc等其他管理方式不够关注。

(6)6家企业大多具有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与价值工程配合较好,但是与基层生产组织间的配合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更弱,这样就未能把abc原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基层作业中心。

总体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abc、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abc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如何推行abc和相关管理措施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节成功应用abc的一部分经验及推广途径

(一)如何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通过abc成功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案例,来探讨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核算方法。

一、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福建x公司主要生产电源开关,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产品供不应求,虽然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但是盈利率一直很高。1990年之后竞争逐渐激烈,单价逼近了成本,公司坚持所接受的定单价格必须高于产品成本价,以保证赢利,但是公司连续多年亏损或利润率接近于0。由于公司不存在资源浪费或账务虚假现象,高层管理人员始终找不出亏损的原因。

后来,某教授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会计核算系统也很先进,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其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于是建议该公司使用“abc”代替制造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福建x公司的实际运用。本公司实施的abc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第一章讲过,作业是企业内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相似的活动。企业的作业可能多达数百种,通常应该对企业的重点作业进行分析。结合本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可以划分出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主要作业。其中,备料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直接材料消耗成本;液压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电力和机器占用的成本;喷漆作业的成本大多为与产品外观文字、图案相关的颜料、人工、喷绘机器等的成本与费用;加盐作业的制造成本则主要为电力、化学仪器和化学材料的消耗;检查作业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和有关质量测定仪器的费用;生产制造作业成本主要是直接人工,与制造成本法下相似。各项制造成本先后被归集到这六项作业中。

对于固定资产消耗造成的间接成本(折旧费用),不再单独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而是分摊到各个具体作业的成本中(如液压作业的机器占用成本等)。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本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不能以生产工时来分配折旧费(是间接费用之一),而应该用产品消耗固定资产的作业数量作为标准(如厂房、机器占用时间等);但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本身就需要估计,因而对所谓“固定资产类作业”的成本比较难以把握。第二,其他的作业活动多数都使用了某一类具体的固定资产(液压、喷漆、加盐和检查等作业都使用了相关的机器),因而这些作业成本已经包含了相应的折旧费。所以,无需对固定资产折旧单独认定为一种作业。

(二)选择成本动因,设立成本库。

第一章讲过,abc理论认为,成本动因(costdrivers),即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如质量检查小时数、用电度数等。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在福建x公司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项主要作业中,成本动因各自选择如下:

1、备料作业。该作业耗用标准的设定都是以重量为依据,因为,材料构成了产品主体,导致该作业消耗成本与该作业产品的重量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应该选择产品的重量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2、液压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电力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这主要与产品消耗该作业的时间有关。因此,应该选择液压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3、喷漆作业。从工艺特点来看,该作业主要与喷漆的道数有关,因此,应该选择喷漆道数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4、加盐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为电离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工业盐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随着加盐的次数增加,因此,应该选择每批产品的加盐批次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5、检查作业。该作业以人工和仪器为主,而该公司的工资以绩效时间为基础,仪器也以使用时间做依据,因此,应该选择检查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6、生产制造作业。该作业主要指车间直接生产工人的生产活动,其成本以人工费用为主,与工时呈正比例关系,故选择直接工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某一成本库(作业中心)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即该作业的分配率。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只不过它只代表某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如表3-3中的“分配率(1)=a÷b”分别为0.007177、1.000173823等。

各个成本库有了自己的分配率,加大了核算工作量,但是本企业拥有先进的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复杂而准确的计算,仍然是可行的。

表3-3与1a型号产品相关的各项作业部门2000年9月成本及分配率一览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工人

制造成本(a)63826.59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2893.56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总动因量(b)8892654.259663456.6986953642.002914196402.9953645.27

分配率(1)=a÷b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三)最终产品的成本分配。

(1)某类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如表3-4中每单位1a产品分配的备料作业成本i=0.007177×2.3=0.0165071(元)。

1a产品分配的其他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

表3-41a型号产品单位产品各项作业成本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人工

分配率(1)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耗用作业量(2)2.313.15.32.16.32.1

分配的成本i=(1)×(2)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2)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如表3-4中1a产品单位作业成本=∑i=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15.2148(元)

三、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1、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此时,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中,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最具有代表性。表3-3中的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按工时总额分配,需将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统一计入间接成本(即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总额=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

=59744442.53(元)

由表3-3知生产工时总数为53645.27工时,则间接成本分配率=59744442.53÷53645.27=1113.695(元/工时)

由表3-4知,每单位1a型号产品耗用2.1工时,则单位1a产品分配间接成本=1113.695×2.1=2338.758(元)

从表3-4看出,产品重量主要由备料重量构成,所以备料的成本基本上可以代表直接材料成本,则每单位1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为0.0165071(元),而直接人工费为0.1132698(元),则每单位1a产品制造成本=应负担的间接成本+应负担的直接材料+应负担的直接人工=2338.758+0.0165071+0.1132698=2338.888

2、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可以看出,abc下1a型号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5.2148(元),而制造成本法下1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338.888(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正如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所做的理论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工时比率),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如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等)进行分配的比率,而实际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不可能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来代表。制造成本法造成的结果是,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体现在x公司如表3-5和3-6:

表3-5:传统成本法下为亏损,但在abc中为赢利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70.233850000.3234-0.09340.1020.128

80.064500000.1407-0.08070.0120.048

90.244240000.4636-0.22360.1850.055

表3-6:单位产品在传统成本法为赢利,但在abc中为亏损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00.0412550.0230.0180.95-0.909

110.183010.030.150.45-0.27

120.051030.0410.0090.23-0.18

130.04415190.0390.0050.05-0.006

140.1213460.0740.0460.21-0.09

150.154650.010.140.19-0.04

对于表3-5中的高产量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如7、8型号的产品),实际利润(如0.128元、0.048元)所代表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表3-6中的低产量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是在单价很低时,亏损额所代表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如10号产品,市场单价才0.041元,可亏损额就达0.909元),但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就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四、对x公司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尝试的评价。

(一)x公司对abc的采用,是必要而及时的。

从市场特点看,买方市场中单价已经逼近成本。

从产品特点看,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成本不易精确核算,传统成本法越来越显得过于粗略。

从其成本构成上看,如1a产品本月直接成本总额=备料成本+生产工时成本=63826.59+2893.56=66720.15(元),间接成本总额为59744442.53元,总成本=66720.15+59744442.53=59811162.68(元),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仅为0.11%(即66720.15÷59811162.68),而间接成本的比重高达99.89%(即59744442.53÷59811162.68)。

(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福建x公司应用abc来解决制造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是成本信息、产销决策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该企业应用abc后,通过计算出每种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得出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这样,就解决了制造成本法中对于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比例造成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进而使生产、定价和销售决策更合理。比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买方市场中,对于那些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该适当降低其价格,增加定单数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那些规格特殊、批量较少、价格弹性低的产品,企业能够通过abc和jit的协调运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则可提高其价格水平,如果顾客接受,就获取可观的利润,若顾客不接受,企业可以减少此类产品的生产,将多余的资源运用到更体现abc优势、竞争能力更强的产品甚至行业之中,这样就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

其次,由于abc提供了及时、准确而详细的成本信息,该公司具备了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加强内部管理的条件。比如,表3-3中,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为59673827.55元),要引起重视,严加管理。又如,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1.000173823元/时间)和加盐部门(为0.901588元/批次),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液压时间和加盐次数的控制。

五、推广应用abc来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途径。

通过对福建x公司成功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x公司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在确认作业中心、设立成本库和计算成本等环节中,始终把abc的适用条件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结合起来。所以,针对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问题,其答案首先在于把abc的特点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相结合,具体包括:

(一)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而应找到最重要的、与本企业主要成本相关性最大的因素。

这是因为,虽然abc对成本的反映更加深入细致,但也不是说“动因选择得越细越好”,而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取成本动因,以保证abc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比如,据报道,x公司也试图选取和所有成本耗用都相关的成本动因,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某个独立的作业中不可能所有的耗费(成本)都与同一个成本动因呈正比例变化,或保持密切关系,如果选取动因太多,这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核算工作就会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主要关注哪些成本动因呢?这首先要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目的。理论上讲,企业应用abc可以实现科学核算成本和进行产销决策、严格内部控制、优化价值链组合、协助全面质量控制、配合业绩评价和实现战略成本决策等多种目的。但是,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应该明确自己应用abc的主要目的,并根据其主要目的来确定哪些是重要动因。比如上面讲的x公司,应用abc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而不是客户需求、业绩评价等,所以就详细反映那些与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发生过程紧密相关的动因。比如,选择出相对独立的、对产品和成本形成影响较大的作业(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然后再确定作业中与主要的成本消耗相关性较大的成本动因(如备料重量、液压小时等)。相反,对于那些与产品成本积累过程相关性不太大的作业(如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和清理活动,以及产品功能设计、售后服务和业绩评价等作业活动),则不再面面俱到。这样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保证了abc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仍然比传统制造成本法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成本动因的选择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活动。多元化的作业和成本动因,是abc与传统成本法中单一分配率的本质区别。比如,x公司选取了六类不同的作业,各自选取相应的分配率,以适应六种不同的作业活动,而不是采用一两种成本动因——那样abc就失去了意义。

(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电算化、网络化进步程度,确定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因为企业实施abc必须要以完善的计算机化会计系统为基础。尤其是像福建x公司这类消耗原材料的种类和生产的产品品种都较多的企业,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讲,abc需要如下计算机系统条件:企业的计算机已实现网络连接,已建立配方库、标准库等基础数据系统,已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独立的核算系统,具有数据处理中心及形成相应的信息。

在前文关于我国abc应用状况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虽然实践中我国不少企业的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先进,但是最近几年都在努力改进,加上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实现大面积的会计电算化、网络化还是有希望的。比如,河北邯钢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设置了类似abc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同时改造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著名的“邯钢经验”,其成功之一就是abc和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充分结合。

(四)成本库和abc具体职能部门的设置,要适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abc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福建x公司中,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需要作出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作业中心不同的负责人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尽相同。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偏差。所以,abc管理系统的框架和选取指标的口径,要符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不断提高以适应abc的要求。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自动化,而不顾自身人才基础,机械照搬abc理论。

(五)abc要与企业现有的核算体系相衔接。abc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如第一章第一节所述,abc计算的成本与制造成本法和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企业应注意与自身现行的成本制度衔接或融合,以避免脱节太大、管理上无法承受。实际上正如本章第一节第(三)个问题中谈到的,abc和“目标成本法”等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兼容的,它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存在的不合理性,也是对传统成本法的和谐发展。比如x公司的实践中,选择备料成本动因时,就选取了“备料重量”,选择生产人工成本动因时,选取了“直接工时”,这些都是在传统成本法里通常使用的分配因子,这样不但无损于abc,反而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又如,河北邯钢在尝试abc性质的管理制度时,就结合了原有的目标成本规划、模拟市场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abc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基础上。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经济体制、内部控制制度、人员素质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在现有的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除了体制改革、提高员工素质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是极其重要而又直接的措施。福建x公司成功运用abc是建立在严格管理基础上的,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以加强管理,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其目的是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即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另外,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保证员工培训及时,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运用成本昂贵的abc,却假账真算,无异于劳民伤财。

(二)如何应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考虑企业长期竞争地位的同时进行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桑克模式,其内容是把abc与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几个方面。

第一章已经讲过,价值链是由相互依赖、互相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价值体系,描述的是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所谓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消费者为止,其间一系列相关作业的整合,是从战略层面上分析如何控制成本。这种分析可有多重视角,如对企业自身价值链分析、对行业价值链分析、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等等。

所谓战略定位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上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业、市场和产品方面的定位分析,再确定以怎样的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既定的产品、市场和行业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

所谓成本动因,前文已经论述过,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从价值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它用来解释每一个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就是把abc理论的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对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分析。

国际上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应从abc和价值链的角度来建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众所周知,中外国情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国际经验。那么,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呢?我们通过epw厂的案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epw厂成功应用abc思想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总体途径。

epw厂是一家国有中型电器制造厂,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过硬,生产过程及生产成本管理严格,多年来一直是行业中的领先者。但是近年来,epw厂主导产品la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取得强大的竞争力,epw厂跳出传统的以生产制造过程为重点的成本管理范围,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原理指导成本管理工作,其基础即是abc的核算方法和管理思想。企业对la产品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发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la产品设计成本、供应商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

首先,应用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对epw厂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分析,发现epw厂上下游环节均有许多工作可改进,然后根据abc的管理原则,对这些环节实施严格的成本管理,以便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采购阶段,除了采用经济批量法控制采购批次、采购价格等常规方法,还通过与供应商发展密切关系进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阶段,通过分析,epw厂撤掉了很多办事处,试行分销制,降低销售费用,而且商对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提出价格变动的可行性建议更及时,使企业能动态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价格与市场行情,取得投标中的竞争优势,同时增加企业销售利润。

其次,进行战略定位分析,选择竞争战略。epw厂针对市场环境,将la产品定位于中高档,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运用财务数据严格控制成本的上升,并局部运用abc控制产品成本,使得la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实施abc控制,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在“成本领先”战略下,为了防止竞争对手较早开发出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法,企业必须始终掌握准确的成本信息,并努力控制和降低成本;同时,企业还要满足经常改变的顾客需求。前文已经谈到,abc是将着眼点放在作业活动和资源消耗上,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其灵活性也适应了多变的顾客需求。所以,abc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abc拓展延伸到上游的生产采购和下游的销售环节的一个系统,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epw厂通过应用abc,发现了浪费,找到了可能降低成本的地方,提高了作业活动效率,完善了定价决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

三、abc在epw厂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重视abc对成本详细揭示的功能,这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

以epw厂的a部门作为使用abc的例子,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高压电器产品h10型la(以下简称h型产品)和zh10型la(简称zh型产品)。h型产品是普通型产品,市场价150元/只,zh型产品是新型、复杂的产品,市场价250元/只。这两种产品都在相同的生产线上制造。

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了zh型产品400只,同时生产了h型产品6000只,有关这两种la产品的生产成本资料如表3-7所示:

表3-7:la产品生产成本资料统计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zh型产品合计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16,091.4976,571.53341,235.898,859.438,496.8437,872.98124,950.9285,068.37379,108.16

合计533,898.9155,229.25589,128.16

按传统成本法计算h型产品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计算结果如表3-8所示:

表3-8:epw厂a部门产品单位成本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6000只)zh型产品(400只)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9.3512.7656.8722.1521.2494.68

合计88.98138.07

上述传统成本计算法,按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分配制造费用,而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即379,108.16÷85,068.37),这样分配制造费用虽然方便了成本核算工作,但据第二章的分析,由于间接成本比重较大,分配间接成本时产生的小的错误就会被放大近4.5倍,很可能扭曲成本数据,不利于对制造费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以成本为依据进行的定价决策。所以,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应重新调整。

经过考察,可以认为a部门符合abc的适用要求,理由如下:(1)a部门有以数控设备等现代化装备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自动制造系统。(2)a部门人员经过多次精简,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很小,而间接费用很高(如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3)产品零库存,因为h型和zh型产品均供不应求,不存在成本沉淀到会计分期中的问题。(4)h型产品和zh型产品有不同特点,工艺差别大,比如,h型产品产量大,工艺复杂程度低;而zh型产品产量小,复杂程度高。(5)a部门管理水平较高,员工成本意识均较强,成本核算的数据较为准确。

因此,采用abc对h型与zh型产品的成本进行分配,根据abc的实施步骤,epw厂组织会计、技术、生产和采购等专业人员对该月a部门的制造费用进行分析,重新计算h型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其使用abc的各个步骤的方法,与福建x公司基本相似,这里就不再重复列举。

该企业在尝试abc后发现了与福建x公司相同的成本计算效果,即abc计算结果与现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别。统计数据表明:epw厂生产的h型和zh型产品制造成本法下的销售成本率(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销售单价)分别为:59.32%(即88.98÷150)和55.23%(即138.07÷250),但采用abc计算后发现原先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高估了15.26%,而z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低估了56.14%。主要原因是,abc深刻揭示出一个简单而又隐蔽的事实:每只低产量(zh批量为400只)、新型的、复杂的zh型产品需要的机器动力、准备次数、材料处理、产品分类等费用皆比工艺简单的h型产品多。由于传统成本法不能揭示这一点,不能把成本分配给所有的作业,所以普通的h型产品代替新型、复杂的zh型产品承担了一部分费用。

由于abc的应用,使被传统方法扭曲的成本计算恢复其本身应有的面目,纠正了成本计算不实所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从而也为降低成本的努力指出了方向。

(二)epw厂应用abc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措施。

epw厂a部门使用abc进行计算后,发现zh型产品的成本是原来制造成本法下该产品成本的2.28倍,达314.79元/只,远远高出其市场售价,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于是epw厂组织技术、设备、会计和a部门的管理人员对zh型产品的成本问题作专题研究。

1、首先,利用abc提供的详细资料在同性质作业中对比分析,立刻发现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动力成本和生产设备折旧成本明显偏高,要降低zh型产品的成本,主要应抓住这两个关键作业。

2、其次,进一步分析abc的计算过程,发现这两个作业成本高的原因由一个共同的因素引起,即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占用小时数多,为h型产品的12倍,就是说,zh型产品占用机器的一部分时间,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这就使zh型产品降低成本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减少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就能大幅度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

3、接着epw厂成立以技术和设备人员为主的项目组,就如何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作为突破口开展工作。经分析和研究发现zh型产品机器小时数为h型产品的12倍,是两个因素的乘数作用使然:一个因素是zh型产品的每批工艺耗时为40分钟,是h型产品的2倍;另一个因素是每批产品出产数量:zh型产品1只,而h型产品6只。针对这两点,工艺技术人员进行艰苦努力,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使zh型产品的工艺耗时降到30分钟/批;同时设备人员通过工艺改进力争每批zh型产品产量提高到3只。耗时和产量的变动使zh型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4倍,其中单位机器小时数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成本大大降低。在zh型产品需求没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所节约的工时每月可多生产h型产品3000只以上,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h产品的需求。

4、在此基础上该厂结合市场情况对定价重新决策,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150元/只调整为135元/只,z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250元/只调整为288元/只,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5、该厂运用abc的原理对h和zh产品进行长期跟踪监控,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成本和战略,随时调整产品价格和投产决策,并且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纳入abc的成本核算范围之内,运用价值链观念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企业形象,更好地推行了成本领先型市场经营战略,增加了市场份额。

6、在长期全面推行abc的过程中,epw厂对abc系统自身不断探索并进行改进,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使之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有机结合,如选取更实用的成本库、把作业中心与责任会计中心相结合,对成本动因选取的合理性进行持续改进等,使该厂逐步形成了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abc系统。

四、从epw厂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要回答“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问题,应该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abc消除成本信息失真问题、揭示出科学的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福建x公司中总结出的经验,在epw公司仍然适用,而且x公司需要注意的问题,这里仍然需要关注。

(二)epw公司进行的战略管理,是abc在动态的、战略层面上的体现,其主要手段是应用了abc思想中的价值链分析和相关的管理措施(abm),这是区别于普通战略管理的。普通战略管理强调的是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强调企业总体的、长期的问题,显得比较粗略,操作性比较差;但是运用abc的战略成本管理,强调运用作业为基础的成本信息和管理手段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特点为:

(1)从战略管理内容来看,abc和价值链基础上的战略成本管理,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营成本和业绩产生的内在原因方面,通过揭示成本和业绩,不仅仅提高经营业绩或效果,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经营效率。

效果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果指活动的结果,强调活动对组织外部的影响,而对资源消耗不关注;效率则指活动的原因而言,强调的是单位活动对资源的消耗率,而对活动给外界的影响不予以强调。比如,有a、b两个工人,a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生产15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15个,b每天工作5个小时,生产10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20个,则a的工作效果比b好,但是b的工作效率比a高。

第一章已经谈到,abc的成本是“完全‘消耗’的成本”,因而强调对资源“消耗”产生的效率,从而更加关注经营成本和效果产生的原因。这与传统的战略管理决策不同,因为传统战略管理重点在于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等总体方面,更多的关心经营业绩和最后效果,即对外部市场影响如何,而对经营效果产生的原因和经营效率揭示不够。

abc对经营活动的原因的揭示,包括两个途径:

首先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而abc对作业的详细反映,能够充分揭示成本发生的原因;作业链管理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最终提高战略经营效果。可以说abc找到了提高经营业绩的突破口。由此,企业内部战略管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明确和落实作业中心的责任,建立全面细致、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员工激励机制,使战略目标不至于落为空谈。这一点在先进的制造企业中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河北邯钢将成本管理放在“核心”位置,进行全面细致的控制,体现了abc的原则,就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其次,abc根据价值链的特点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从顾客到厂商”的管理,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并且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满意度、维修及处置等售后阶段,是深入各个经营环节内部的全程管理,结合了全面成本管理方法(tc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从市场、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寻找成本发生、价值创造的原因,同时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真正及时、有效、充分、深入地融入市场,更好地使“战略”适应了“环境”。

(2)从成本控制的内容来看,abc强调在工艺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jit和“零缺陷”等手段,消除每一个不增加价值的作业。

abc的核心是把成本看成“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将“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加价值与否的最高标准,并进一步把“不增值作业”划分成“维持性作业”和“无效作业”。成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实现作业链的优化,即: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尤其是无效作业(当然,无效作业不一定是无用的工作,如机器维修和管理活动,虽然有用但是本身不增加价值),提高有效作业和整个作业链的投入/产出比例,使成本利用趋向于最优化的高效率状态。如epw厂把降低单位zh型产品的消耗时间作为突破口,就是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低效作业或无效作业,降低“未利用生产能力”(这里是时间)的成本,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才能及时调整h和zh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使企业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abc与价值工程管理是不同的,因为后者强调在产品设计阶段剔除产品的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然而,剔除了产品的过剩功能,未必就消除了不增值作业。

(3)从信息来源来看,abc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具有外向性、开放性,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它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来源,不仅要对企业内部实行规划与决策、控制与评价,并且注重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收集企业外部信息,包括竞争对手情况、行业市场需求、供货商、客户意向、售后服务、周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注重与供货商及客户进行协调与规划,甚至关注企业与相应社会责任、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关的信息。如epw厂,在采购阶段,除了采用常规方法,还通过与供应商发展密切关系进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阶段,撤掉了很多办事处,试行分销制,使企业能动态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价格与市场行情,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增加了企业销售利润。又比如,沙钢对物资采购实行招投标做法,在与供货商充分“博弈”的过程中,取得了更有利的地位,仅1999年生铁一项就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

(4)从战略管理手段来看,abc虽然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管理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因此,abc应该与相关的战略管理措施相互结合、综合使用,而不应该孤立地采用某一种手段。比如,可以结合价值工程、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标成本、kaizen成本、基准成本、平衡记分卡和环境成本等方法。

其中,kaizen成本法主要强调降低产品制造过程成本(如epw厂降低zh产品成本的方法);基准成本法主要是参照其他企业或部门成功实践,建立内部业绩评价标准以改善经营;平衡记分卡(balancescorecard)是卡普兰教授等人提出的新型管理措施,是一种在业绩评价和成本管理体系中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如客户导向经营业绩指标、企业内部营运及技术效益指标和学习创新与成长业绩指标等)相互融合的方法;环境成本主要核算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成本。

以价值工程为例,正如上面第(2)点谈到的,价值工程在产品设计阶段剔除了产品过剩功能,但是未必消除“不增值作业”,同时也要看到,abc和作业链管理虽然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但是未必剔除了产品过剩功能,所以,二者应该结合使用。再以平衡记分卡为例,其财务指标可以与abc的详细成本资料或价值链的财务信息相结合,而其非财务指标也可以与abc的客户需求预测等方法综合使用。这样,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手段就变得更加有效。

abc和战略成本管理来自发达国家,在epw这样的技术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现代企业中试行并获得成效。但是,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技术、设备、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参差不齐的状况下,战略成本管理和abc是否也能适用,是不少人都关心的问题。福建x公司和epw厂的实践,对此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只要按照科学的思路,努力创造相配套的条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abc是具有有效的推广途径的;abc的实施为科学核算成本、有效降低成本、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指明了突破口。

第三节一些企业应用abc失败的教训

虽然上文谈到了许多成功应用abc的例子,但是国内外企业对abc的应用并非都是成功的,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比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所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厂(coloradosprings)就是其中之一。

惠普是世界上管理最完善、最富创新精神的企业之一。它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它不断地重新评估自身的控制机制和分权式的组织结构。惠普的科技含量、间接成本比重都很大,因此,理论上讲,惠普公司整体上是比较适合采用abc和相关管理措施,实际上惠普公司的大多数分支机构实施abc的尝试的确都很成功。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厂规模较大,生产示波器和逻辑分析器等测试设备。它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每种产品的产量都很少,主要销售客户是通讯及电脑行业的工程师等人员。管理层决定实施abc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产和支持流程,以找出成本产生的前因后果,并据此确定产品的成本,提供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库存评估依据,做出更合理的定价决策。

首先,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各个流程后,该厂试图找出各种成本动因,即成本因素。此处的成本动因是指一个流程中影响该流程成本的所有因素。成本动因一旦确定,信息技术小组就会帮助成本会计部门,采取各种方法利用电脑软件跟踪这些因素。

其次,对这些软件进行修改,以加入新的成本动因。此处略举一例,对物料软件系统加以修改,目的是为了识别首选零件和非首选零件。该厂在确定其所购零件的优先顺序时采取如下5个标准:技术(technology)、质量(quality)、可靠度(reliability)、交货(delivery)和成本(cost),简称为tqrdc。

第三,根据tqrdc标准的评估结果,将各种零件分为首选、中等和非首选3类。由于每类零件所引起的间接费用不同,因此对3类部件的区分是很重要的。这一程序也让研究开发部门参与了有关零件评估的工作。

该厂采用abc的这些操作,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现在:

1、抓住了该企业技术水平比较高、间接成本比较大、产品种类多、产量小、管理比较严格和会计信息系统比较先进的特点,实行abc的初衷是对的。

2、得到了管理层的支持,因而各部门配合比较积极,如信息技术小组、研究开发部门与成本会计部门配合较好。

3、成本动因的选择比较客观。比如“首选、中等和非首选”零件的区分,结合了本厂间接费用的特点;并且对于跟踪监控的软件不断改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该厂abc系统于1989年开始实施,然而,1992年却半道夭折,从那以后,该厂没有再尝试过abc。那么,该厂实施abc失败的教训在何处呢?根据报道,主要问题有以下6点:

1、成本动因太多。abc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对成本的“过程控制”,来对成本“追本溯源”。可是该厂abc实施者曾试图为每一个流程“找出各种成本动因”,有一次,竟然在生产流程中挑出20多个成本因素,贪图全面,结果导致作业中心过于分散,成本核算过于复杂,既增加了abc系统建立和维持成本,又增加了管理者对abc复杂信息理解的难度,明显加大了“过程控制”和“追本溯源”的难度。

该厂应首先确定两、三个绝对关键的流程环节,再在每个环节中找出两、三个成本因素,并在初始阶段全力以赴解决这些成本因素。这样才能使abc更具有可操作性。

2、该厂对abc的应用没有体现出明确的目的。从管理层决定实施abc的目标来看,“取得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是其首要目的。因此,有关主要生产成本的动因应该详细反映,而有关产品设计、市场需求等信息可以粗略反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本动因太多”的问题。然而,该厂的abc工作却没有明确体现出这一目的:成本选择漫无目的,简单照搬abc理论,贪多求全;不但增加了实行abc的难度,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信息需求目的,提供的信息没有针对性,即使是科学地计算出了相关信息,也会出现不少abc信息“无人使用”的尴尬局面。

3、成本库和作业中心内部缺少适当管理。虽然该厂的矛头直指各种成本因素,预测间接费用的支出及成本因素的利用,但是,它只是每月公布成本因素的变化情况,包括成本因素的效率变量、比率变量及数量变化等,却不对各个作业中心内部及其成本产生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不能给一个个产品的各种成本带来增值利益。因此,该厂应该发挥惠普公司良好的“自身控制机制”的优势,加强作业中心内部的控制。

4、各作业中心之间成本协调、配套管理跟不上。该厂过分注重公布成本因素的月变化情况,但在针对各个成本库和作业中心之间如何相互协调、控制成本产生的过程、削减成本方面,却从未采取任何相应手段。比如,据报道,其研发部门做出调整,开始采用首选零件后,但是采购部门却并不改变其成本结构。因此,吸取epw公司的经验,制定可行措施、努力削减非首选零件的总用量及压缩总体的成本结构,使abc与企业战略和整体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成为该厂实施abc的主要目标。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讲,这种abc与企业整体管理“脱节”的现象在中国也很多,因而吸取其教训很有必要。

5、过分强调标准成本。该厂希望把某个成本因素作为管理的基准和目标,完全实行“标准成本”的控制。但是,要想在如何具体分配成本问题上使整个群体达成共识,几乎不可能,弱化了各个成本中心的控制作用。

实施abc应注重长期控制成本、加强管理的效果,而不应强调短期内满足某一具体成本“基准目标”。如果那样做,意味着要找出所有的流程、所有的成本因素及所有适当的支出项目并予以分配。本来该厂成本动因就选取得太多,加上过分强调标准成本,使成本管理部门要把实际数据和标准成本随时做一番比较评估,导致了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对各种成本因素活动进行管理,使abc的实施就好象一场管理恶梦。与其这样做,倒不如发挥惠普公司“分权式”组织机构的特长,让各分权部门作为一个个成本库,建立责任中心,着重抓好自己内部的成本控制工作。

6、该厂对abc的应用,过于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缺少积极改进的过程。比如,虽然该厂对成本动因的跟踪软件作了动态的改进,但是abc自身并未深入实践,遇到了问题,1992年后,就再也不尝试了,而没有象epw厂那样组织项目组对产品深入分析和研究。事实上abc的推行,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非不允许有失误,关键是努力减少失误,并且根据abc的规律和企业自身的特点,逐渐改进和完善abc系统。

第四章结束语

通过前面对abc的理论概况、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内外应用状况和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

首先要承认,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企业整体的设备水平依然很落后,如有关报道显示,钢铁、石化、电力等15个行业中,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到10年,关键性技术差距更大,而abc是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的产物,所以abc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为时尚早。然而,笔者以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并为政府提供更科学的宏观财务信息,在国际贸易中保护本国利益。

因此,笔者认为,推广应用abc和相关管理措施应该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abc可以在我国一部分先进制造企业或其若干部门先行实施,逐步推广,如果“等待完全符合条件再实施abc”,则会导致企业丧失快速发展的时机。

首先,abc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可以从企业个别部门到整个企业,从制造到服务,从个别先进企业到更多企业,逐步开展。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企业内技术装备水平的多层次,可以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之适应。例如:劳动密集型部门可采用责任成本控制;自动化程度高、间接费用比重大的部门可运用abc控制。众多的探索已表明:即使是局部应用abc,对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处于改制中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一部分已经基本具备了运用abc的条件,尤其是自动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不一定要等全面符合条件后再实施。而实施abc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效益的增加,从长期来看又会促进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环境的改善,从而进一步为abc、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其次,应用abc,应该重点强调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作用,以广泛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比如,尽管不少企业无法绝对做到jit、“零存货”和“零缺陷”的“数据计算标准”,但是可以向这个标准努力;更何况在运用作业管理思想解决一些问题时,有些成本是无法用金额来计算的,只能依靠估计(如建立在abc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因质量问题而给企业造成的信誉损失)。因此,abc不应局限于一种机械的成本计算手段,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模式运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管理方面。这样才体现了abc的本质意义。这也可能成为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一种模式。

(二)企业推行abc,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首先,我国企业将来在运用abc或abm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尽管笔者主张大力提倡abc,但是,如果不顾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不考虑abc信息的“成本-效益”关系,认为运用了abc就是好的,这样一种思想也是错误的。abc在各国企业运用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abc。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一小部分,或者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或者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是按照生产线来安排,而不是按作业中心(或成本中心)来安排,则abc并不比简单的传统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设想运用abc、abm时,企业首先应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

其次,abc系统必须取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abc、abm不是仅靠会计人员即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这是成功应用这一先进原理的先决条件。abc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系统必须同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管理层的支持,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

第三,应用abc的具体措施,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流程和经营环境的特点,从而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具体目的。由于国情、企业历史基础、产销环境和技术工艺不同,既不能照搬abc权威理论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照搬国外或其他企业应用abc的经验。

第四,abc系统本身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既要吸收别人的经验教训,又要在企业亲自尝试abc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根据自身的成本特点和工艺特点去不断完善abc系统,不可企求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把abc作为立杆见影的“万能药”,也不可浅尝辄止,一遇困难就否定abc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第三章第一节对abc在我国应用状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应用abc的企业,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更有必要对abc系统不断改进。

篇14

关键词:作业,成本库,价值链,作业成本法,适时生产制度,制造成本法,责任会计制度,战略成本管理

第一章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概况

本章拟就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下简称abc)的历史、产生依据、概念体系等三个方面对abc的理论概况作以介绍。

第一节abc的历史

abc起源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一)科勒(kohler,ericl.)的作业会计思想。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1、作业(activity),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2、作业账户(activityaccount),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是说,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3、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staubus)的会计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其理论要点有: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个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必须揭示报表目标。报表目标是履行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为投资决策提供信心,减少不确定性,报表中的收益和利润,与成本密切相关;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量。

3、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该是作业,而不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种产品的成本逐一计算出来,而是说,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从资源到完工产品的各个作业和生产过程中,资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产品这一结果。

(三)20世纪末abc研究的全面兴起。当时,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另外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大大减弱。虽然当时流行许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据的信息相关性值得商榷外,还很抽象、难懂,甚至一些专家都看不懂,其实践意义就更差了。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由于卡普兰教授等专家对于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观点有:

1、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输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量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2、认为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下简称abm)

abc的成本虽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并不同于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为abc的成本强调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产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于“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机器每月正常产量是100件产品(代表了生产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业只投产了80件,就存在着20件(100件减80件)产品所对应的“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而abc下产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苏联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运输费用和生产、管理、理财费用等全部支出项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

第二节abc产生的依据

那么,abc理论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客观依据呢?

一、理论依据。

abc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二、实践依据。

(1)从必要性上来讲,abc产生的依据体现在针对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科学性、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成本习性的假设所产生的质疑。

传统成本计算法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较高,同时,传统管理会计中,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建立模型y=a+bx,而这种成本的划分和模型的相关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业务量也无显著变化的假设上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要应对多变的市场风险,强调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部门对持续经营的要求日益增加,而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认为成本属性应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假定和模型y=a+bx,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时间上的相关性;兼并的浪潮、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突破了模型y=a+bx的业务量假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自动化日益普遍,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网络经济为首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这些经济活动,导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投入比例大大降低,许多企业的间接成本占绝大部分,这导致模型y=a+bx即使在短期内和一定业务量内也失去了相关性。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解决传统信息失真问题、打破y=a+bx模型的成本计算理论,而abc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理论。

(2)从可能性上来看,适时生产法(justintime,以下简称jit)为abc的可行性创造了条件。

在日本等国家,jit已经逐渐推广。该生产系统中,企业在生产自动化、财务电算化条件下,合理规划,大大减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周转时间,使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进入流通的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甚至完全消除停工待料、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减少生产环节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活动,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jit系统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如要有“零存货制度”,以保证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占用的资金,真正做到适时生产,进而要求良好的交通、完善的原料市场等社会条件;要有“零缺陷制度”,保证各环节衔接正常,及时提供合格产品;要有“单元式生产制度”,如同银行的“柜员制”,消除过细的分工,这又要求车间工人是全能的,保证封闭式生产,因为过细的分工带来了过多的流水环节。目前这些在中国很难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这一标准。

由于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的,操作比较复杂,因而需要较为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和计算手段,需要严格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体系。而jit的出现,就使abc的应用成为可能。

第三节abc的概念体系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一套必要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以便完整而准确地解释世界、探索规律从而指导实践,abc也不例外。abc必要的概念有以下几种:

(一)与作业有关的概念:

1、作业(activity),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

2、作业链(activitychain),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的链条。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实体的组合,所以企业就是作业链。

3、价值链(valuechain),从生产经营环节上看就是作业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卡普兰教授等学者认为,立足于经营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产品销售到顾客的环节)来看,能够产生和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有效作业,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是维持作业或无效作业,需要严格控制。但是,无效作业不等于无用作业。比如,修复残次品、管理活动,都增加不了价值,是无效作业,但却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有用作业。

价值链需要不断的优化组合,如努力减少各环节的无效作业,使之逼近于零;在各环节有效作业中,提高其产出比例等。前面提到的jit、“零存货”、“零缺陷”和“单元(柜员)式”生产制度就是优化价值链组合的重要手段。

价值链的优化组合需要对其作科学的分析。分析价值链应该体现市场营销意识,尤其在买方市场中,要从顾客着手,分析顾客支付的价格与其受益的比例、产品与竞争对手的比较,逐步延伸到厂商的内部价值链组合情况;控制价值链应该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尽力改善价值链的组合,提高其投入产出比例。

(二)与作业成本习性(costbehavior)有关的概念:

1、短期变动成本,就是短期内发生变动的成本,与产出量呈正比例变动。这与传统意义的“变动成本”口径是一致的。

2、长期变动成本,是短期内一直不发生变动,长期中虽不随产量变动,但是与作业量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比如产品质量检验费,不应该按产量分配给产品,而应该按照产品接受的检验劳务量(作业量)来分配,就可以看作一种长期变动成本。

作业量与长期变动成本二者的变动不一定是同步的,存在一个时滞问题,即作业量减少时,当期长期变动成本未必减少。比如,当月企业质量检验次数减少了,但是检验人员的固定工资可能并没有马上减少。对此调整期的成本分配问题,应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3、固定成本,是既不随产量变动,也不随作业量变动的成本,比如西方国家企业中历史成本计价的“土地所有权”。

作业成本法下的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传统制造成本法下都叫“固定成本”。

(三)与成本动因有关的概念:

1、成本动因(costdrivers),又译作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表现。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的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

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很重要,最好由成本会计师、生产工艺工程师、abc专家共同组成专门小组来做选择,要把企业看作价值链的组合,照顾到动因选择的全面性、代表性、操作性和动因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关联性。

主要以资源消耗数量作为基础的动因,通常是伴随着短期变动成本而发生的,是分配短期变动成本的根据,大多既与作业量有关,又与产量有关,接近于传统的变动成本处理方法,比如制造业中机器运转时间、加料重量、工时(虽然不等同于传统成本法的“工时比例分配法”,但工时仍可以选择为动因)。但是主要以作业量(可以看作工作量,但不是产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如检验、维修等部门作业,导致了长期变动成本的发生,是分配长期变动成本的依据。如表1-1:

表1-1制造企业的部分成本动因及各自驱动的成本

成本动因驱动的成本

生产批次生产、调度部门的相关成本

进料定单数量材料采购部门的相关成本

验收次数验收部门的相关成本

发货单数量发货部门的相关成本

维修次数维修部门的相关成本

检验次数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成本

生产调整和投产准备次数生产调整部门的相关成本

2、成本库,即作业中心,由相同性质的成本归为一类而构成,如维修车间、检验车间各自对应一个成本库。

选择成本库(作业中心)的类别时,也应该照顾其与整个价值链、其他部门联系的密切性。成本库的主要类别有:

(1)单位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产量变动,如原材料耗用中心。

(2)批次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批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生产批量呈正比例变动,如生产调度、计提准备、质量检验中心。

(3)产品水平作业中心,即为支付生产每类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作业总量随着产品的项目呈正比例变动,如产品测试中心。

(4)维持水平作业中心,为了维持生产环境所发生的作业,如冬天取暖、夏天降温、车间照明等中心。

3、分配率,某一成本库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

4、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

从abc的概念体系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abc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用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样,abc就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由此出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化、更具有可控性。

第二章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应该推广应用abc

本章拟就abc的现实意义、适用条件和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等几方面来阐述“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应该推广应用abc”这一观点。

第一节abc的现实意义

(一)微观意义

ⅰ、abc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

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甚至相差悬殊。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产品耗用的工时占总工时的比率),当成了对所有费用(如在电器开关制造类企业中,包括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折旧费等)进行分配的比率。事实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绝不是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所能代表的(尤其是间接费用)。这样的实例很多,比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较多的产品,其耗用的产品质量检验费用就多了么?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又如,某产品的工时耗用比重大,也许是由于在集体劳动中(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共同在车间劳动造成的,而不是占用车间的绝对时间很多,也就不应该分摊较多的厂房折旧费用。所以,制造成本法下按照单一的工时等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显得草率武断,必然造成有些产品成本虚增,有些虚减,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和信息相关性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我们举例来说明其信息失真的影响: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而abc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看出,abc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

可以看出,abc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abc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abc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②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abc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ⅱ、abc使企业产销决策更加合理

产销决策和产品定价合理性的基础是成本计算的科学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传统成本法下的成本信息是不科学的。不过,在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品中人力、材料等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绝大部分,而间接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小,所以传统成本法中对间接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此时基本上是卖方市场,产品利润率较高,保证了单价和单位成本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足以抵消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影响,因而传统成本法保持了较大的相关性,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人工资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许多企业直接人工只占总成本的5-10%),间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传统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数额越来越巨大;而且,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厂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的市场单价已经逼近成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

此时仍然根据传统成本信息作出的产销决策,常常是有些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比如高产量的产品成本就被高估,获利水平被低估),从而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有的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但是在传统的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比如低产量产品的成本就被低估,导致利润被高估),从而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样,传统成本法进一步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

abc的本质决定了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因为采用abc后,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学性、相关性,从而使产销和定价决策更加合理、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ⅲ、abc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比如在电器开关制造企业中,abc使管理者准确把握了诸如备料(原材料消耗)、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直接人工等作业活动,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比如,如果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和喷漆部门,要引起重视,查明原因,看是否有贪污、浪费等现象,以及是否这两个作业中心技术不够先进、工艺不够合理。即使这样巨大的开支是合理的,仍要视之为“要害部门”,严加管理,任用优秀的液压、喷漆作业责任人。又如,如果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和加盐部门(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如果证实这样的分配率是合理的,就加强对这两项作业耗用数量的控制,合理减少生产流程中加盐的次数。这样,abc就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

ⅳ、abc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abc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abc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ⅴ、abc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

最后,实施abc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总之,abc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宏观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企业自身。

1、在控制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abc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反馈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不少是故意造假所致,但是不科学的核算方法,也会加剧其严重性。逐渐普遍化的高科技、自动化的企业,不能排除利用传统成本法虚报利润和资产状况的可能性。采用abc有助于使社会拥有可靠的经济信息,维护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

3、在国内经营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只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影响国家的总体税收。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尤其先进的外国企业实行了abc后,国内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法,则不仅会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而且跨国企业还可能故意利用传统成本法的不科学性,隐蔽地实现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会造成资本外流,使国家税收等宏观利益遭受损失。而推广应用abc,则有助于在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中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节abc的适用条件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一)abc的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abc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要承认,abc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比如: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二)我国先进制造企业

具有应用abc的可行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人们很自然地觉得:abc和abm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考虑到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和abm条件是否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主要表现为:

1、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虽然目前jit、“零存货制度”和“零缺陷制度”等在中国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等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先进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降低存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设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努力接近jit的标准。与jit和零库存相关的单元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2、政府多年来大力改善交通状况,缩短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也进一步使abc具有了可行性。

3、从市场需求上讲,客户对多样化、小批量和非经常性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再仅仅采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而应该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相应地,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制造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abc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从成本结构上讲,在先进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比例大大上升。据报道,七十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左右。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这种形势既为abc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abc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5、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通常都有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年会计人才,为abc提供了人才基础。

6、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管理意识的增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可见,在我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abc基本具备了可行性。

第三章abc的应用现状及在我国推广的途径

本章从分析abc在国内外应用的总体状况着手,通过总结实施abc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探讨如何在先进制造企业中推广应用abc。

第一节abc的应用现状

(一)国际上的应用状况

尽管abc在各国学术界很早就已出现,abc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等学者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abc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1992年为14%;英国1990年为6%;美国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1993年teoh和schoch也发现abc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1995年inners和mitchell的调查显示英国公司有20%采用abc。

虽然各国对abc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这些运用了abc理论的企业来讲,对abc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认为实施abc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某一个领域(如在业绩评价体系上有重要突破),对abc在产品成本信息、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作用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对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常务经理对abc信息的利用频率也很高。在使用abc之前,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财务相关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的服务对象很有限,而且企业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但是abc和作业链管理法可以广泛服务于各个利益主体,支持了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也支持了顾客盈利性分析,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这些局部的成功都为中国企业推广应用abc提供了必要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二)香港地区应用abc的基本情况

abc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截止至1999年,abc在香港的使用并不广泛。调查显示,1999年香港地区有10家企业已经使用abc(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使用abc的平均年度为四年;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实施;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abc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abc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很显然,大部分公司接触abc的时间还不长。

1、使用abc的行业情况。香港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abc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因为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使用abc的优势。这大概是由于公用事业(如电力、自来水等)业务种类固定,规范化较强,易于开展abc比较复杂的会计操作。

2、abc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香港使用abc的公司比没有使用的企业规模要大一些。可以推测,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规模较大的公司对精确成本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信息的提供中心,有更多的成本信息资源来实施abc。

3、产品的多样性。与经典理论不同,香港产品比较复杂的企业使用abc反而较少,这大概是由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成本分配更加困难,导致对不少香港公司而言,实施abc太复杂、太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这也说明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abc对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分配活动的重大意义。

4、竞争的压力。1991年cooper和kaplan认为: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abc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因为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然而,在竞争压力方面,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企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香港企业应用abc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非迫于形势、被动应战,但是也难免使这些香港企业对ab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受不深。

5、成本结构。理论上讲,abc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abc会比较有效。但是在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公司,间接费用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香港企业采用abc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也决定了这些企业中abc对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改进作用不会太明显。

6、实施abc的动因。为了主动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是部分香港企业使用abc很重要的原因,为了积极改善经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实施abc得到的支持。最高管理部门是其主要支持者,这又为进一步应用abc创造了条件。

8、应用abc实践中的难点。香港企业实施abc最困难的是如何保证作业中心为abc系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在新的作业活动、新产品和新机构中实施abc同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将abc与传统的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平稳过渡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技术人员。这些与经典abc理论是一致的。

但是,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abc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和经典abc研究的结论刚好相反(因为abc理论认为,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很困难的)。这大概是一些香港企业对abc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比如,香港部分企业对会计方法的定义与我们就有出入: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abc,但他们不叫abc;相反有些自称使用abc的公司,却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而没有使用abc特征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又比如,财务会计部门并不是香港支持abc的重要力量,比其它部门更少使用abc的数据,固然有可能因为一些会计人员认为abc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了威胁,但是更有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abc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abc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9、对abc的满意程度。香港公司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abc之后,大多数方面如业绩评价、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有的几乎提高了100%。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香港企业对abc的满意程度持续大幅度增加,比得上美国近几年制造企业利用abc在成本系统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10、一些企业不采用abc的原因。缺少足够的abc人员是一些企业不实施abc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缺少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这和经典的abc的结论一致。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传统会计系统已经比较满意,因而不采用abc,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采用abc的必要性。

总体上看,香港企业虽然对abc的了解还不十分深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abc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对abc有着比较主动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香港与大陆地区地理和文化环境比较接近,因此abc在香港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也为大陆地区推广应用abc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借鉴。

(三)abc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应用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于是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abc核算法。有的企业还在abc基础上采用了“柔性生产系统”,生产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大批量的生产系统。但是真正推行abc的企业仍然不多,以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31个报道为例,从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如表3-1:

表3-1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abc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法质量成本其他总数

样本数616122108189

比例3.17%85.19%1.06%1.06%5.29%4.23%100%

从统计结果看,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法,占85.19%,实行abc的企业只占3.1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abc的应用的确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界中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有关。这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

报道中,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6家企业主要有表3-2所列这些:

表3-2

报道年份企业名称主要产品

1986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缝纫机

1987上钢三厂特殊钢材

1990二汽集团汽车整车

1994枣阳野马自行车厂自行车

1996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榨油机械

1996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飞机

虽然有意识地运用abc的企业较少,但在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却闪耀着abc、abm的思想光芒。与国外和香港相比,这些应用abc的企业的特点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1、目标成本与abc可以“兼容”。

资料表明,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在有abc或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初步表明,目标成本管理与abc在企业中可以并存。

其原因是: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abc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在两种方法并存的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法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实行的。abc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传统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不少企业abc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是“零星”的,尚未贯穿于全面管理当中,不具有全局性。

在先进的电脑一体化全自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工时等的消耗是电脑控制的,因此它不再需要所谓定额的、计划的或标准的成本来控制。然而,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中,只要直接人工占有一定比例,“定额式”的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定额控制同样也可深入到作业的层次,与abc相结合。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从产品特征上看,已经使用abc的6家企业产品多数属于小批量、更新快、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一些产品规模大、更新少的企业同样可以灵活运用abc、abm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尝试较少。

(2)在6家企业中,多数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设计和相关成本投入。这是因为产品功能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工艺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已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但是,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整个作业链的全面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abc管理知识所致。

(3)在存货管理上面,6家企业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其他都是努力接近这一目标;而且致力于零存货的企业对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零存货的单位里,常常是仅仅将一些原料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孤立地运用零存货手段,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和价值链的变革,也就很难开展成熟的abc管理活动。

(4)6家企业中大多数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了重视,但以其管理的环节来看,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多,与abc和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协调更不够。

(5)6家企业中有2家(二汽集团和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类似jit的生产组织制度,但是对价值工程、abc等其他管理方式不够关注。

(6)6家企业大多具有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与价值工程配合较好,但是与基层生产组织间的配合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更弱,这样就未能把abc原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基层作业中心。

总体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abc、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abc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如何推行abc和相关管理措施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节成功应用abc的一部分经验及推广途径

(一)如何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通过abc成功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案例,来探讨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核算方法。

一、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福建x公司主要生产电源开关,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产品供不应求,虽然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但是盈利率一直很高。1990年之后竞争逐渐激烈,单价逼近了成本,公司坚持所接受的定单价格必须高于产品成本价,以保证赢利,但是公司连续多年亏损或利润率接近于0。由于公司不存在资源浪费或账务虚假现象,高层管理人员始终找不出亏损的原因。

后来,某教授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会计核算系统也很先进,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其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于是建议该公司使用“abc”代替制造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福建x公司的实际运用。本公司实施的abc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第一章讲过,作业是企业内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相似的活动。企业的作业可能多达数百种,通常应该对企业的重点作业进行分析。结合本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可以划分出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主要作业。其中,备料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直接材料消耗成本;液压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电力和机器占用的成本;喷漆作业的成本大多为与产品外观文字、图案相关的颜料、人工、喷绘机器等的成本与费用;加盐作业的制造成本则主要为电力、化学仪器和化学材料的消耗;检查作业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和有关质量测定仪器的费用;生产制造作业成本主要是直接人工,与制造成本法下相似。各项制造成本先后被归集到这六项作业中。

对于固定资产消耗造成的间接成本(折旧费用),不再单独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而是分摊到各个具体作业的成本中(如液压作业的机器占用成本等)。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本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不能以生产工时来分配折旧费(是间接费用之一),而应该用产品消耗固定资产的作业数量作为标准(如厂房、机器占用时间等);但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本身就需要估计,因而对所谓“固定资产类作业”的成本比较难以把握。第二,其他的作业活动多数都使用了某一类具体的固定资产(液压、喷漆、加盐和检查等作业都使用了相关的机器),因而这些作业成本已经包含了相应的折旧费。所以,无需对固定资产折旧单独认定为一种作业。

(二)选择成本动因,设立成本库。

第一章讲过,abc理论认为,成本动因(costdrivers),即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如质量检查小时数、用电度数等。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在福建x公司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项主要作业中,成本动因各自选择如下:

1、备料作业。该作业耗用标准的设定都是以重量为依据,因为,材料构成了产品主体,导致该作业消耗成本与该作业产品的重量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应该选择产品的重量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2、液压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电力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这主要与产品消耗该作业的时间有关。因此,应该选择液压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3、喷漆作业。从工艺特点来看,该作业主要与喷漆的道数有关,因此,应该选择喷漆道数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4、加盐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为电离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工业盐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随着加盐的次数增加,因此,应该选择每批产品的加盐批次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5、检查作业。该作业以人工和仪器为主,而该公司的工资以绩效时间为基础,仪器也以使用时间做依据,因此,应该选择检查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6、生产制造作业。该作业主要指车间直接生产工人的生产活动,其成本以人工费用为主,与工时呈正比例关系,故选择直接工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某一成本库(作业中心)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即该作业的分配率。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只不过它只代表某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如表3-3中的“分配率(1)=a÷b”分别为0.007177、1.000173823等。

各个成本库有了自己的分配率,加大了核算工作量,但是本企业拥有先进的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复杂而准确的计算,仍然是可行的。

表3-3与1a型号产品相关的各项作业部门2000年9月成本及分配率一览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工人

制造成本(a)63826.59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2893.56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总动因量(b)8892654.259663456.6986953642.002914196402.9953645.27

分配率(1)=a÷b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三)最终产品的成本分配。

(1)某类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如表3-4中每单位1a产品分配的备料作业成本i=0.007177×2.3=0.0165071(元)。

1a产品分配的其他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

表3-41a型号产品单位产品各项作业成本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人工

分配率(1)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耗用作业量(2)2.313.15.32.16.32.1

分配的成本i=(1)×(2)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2)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如表3-4中1a产品单位作业成本=∑i=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15.2148(元)

三、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1、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此时,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中,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最具有代表性。表3-3中的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按工时总额分配,需将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统一计入间接成本(即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总额=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

=59744442.53(元)

由表3-3知生产工时总数为53645.27工时,则间接成本分配率=59744442.53÷53645.27=1113.695(元/工时)

由表3-4知,每单位1a型号产品耗用2.1工时,则单位1a产品分配间接成本=1113.695×2.1=2338.758(元)

从表3-4看出,产品重量主要由备料重量构成,所以备料的成本基本上可以代表直接材料成本,则每单位1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为0.0165071(元),而直接人工费为0.1132698(元),则每单位1a产品制造成本=应负担的间接成本+应负担的直接材料+应负担的直接人工=2338.758+0.0165071+0.1132698=2338.888

2、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可以看出,abc下1a型号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5.2148(元),而制造成本法下1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338.888(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正如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所做的理论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工时比率),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如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等)进行分配的比率,而实际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不可能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来代表。制造成本法造成的结果是,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体现在x公司如表3-5和3-6:

表3-5:传统成本法下为亏损,但在abc中为赢利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70.233850000.3234-0.09340.1020.128

80.064500000.1407-0.08070.0120.048

90.244240000.4636-0.22360.1850.055

表3-6:单位产品在传统成本法为赢利,但在abc中为亏损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00.0412550.0230.0180.95-0.909

110.183010.030.150.45-0.27

120.051030.0410.0090.23-0.18

130.04415190.0390.0050.05-0.006

140.1213460.0740.0460.21-0.09

150.154650.010.140.19-0.04

对于表3-5中的高产量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如7、8型号的产品),实际利润(如0.128元、0.048元)所代表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表3-6中的低产量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是在单价很低时,亏损额所代表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如10号产品,市场单价才0.041元,可亏损额就达0.909元),但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就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四、对x公司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尝试的评价。

(一)x公司对abc的采用,是必要而及时的。

从市场特点看,买方市场中单价已经逼近成本。

从产品特点看,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成本不易精确核算,传统成本法越来越显得过于粗略。

从其成本构成上看,如1a产品本月直接成本总额=备料成本+生产工时成本=63826.59+2893.56=66720.15(元),间接成本总额为59744442.53元,总成本=66720.15+59744442.53=59811162.68(元),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仅为0.11%(即66720.15÷59811162.68),而间接成本的比重高达99.89%(即59744442.53÷59811162.68)。

(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福建x公司应用abc来解决制造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是成本信息、产销决策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该企业应用abc后,通过计算出每种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得出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这样,就解决了制造成本法中对于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比例造成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进而使生产、定价和销售决策更合理。比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买方市场中,对于那些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该适当降低其价格,增加定单数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那些规格特殊、批量较少、价格弹性低的产品,企业能够通过abc和jit的协调运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则可提高其价格水平,如果顾客接受,就获取可观的利润,若顾客不接受,企业可以减少此类产品的生产,将多余的资源运用到更体现abc优势、竞争能力更强的产品甚至行业之中,这样就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

其次,由于abc提供了及时、准确而详细的成本信息,该公司具备了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加强内部管理的条件。比如,表3-3中,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为59673827.55元),要引起重视,严加管理。又如,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1.000173823元/时间)和加盐部门(为0.901588元/批次),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液压时间和加盐次数的控制。

五、推广应用abc来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途径。

通过对福建x公司成功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x公司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在确认作业中心、设立成本库和计算成本等环节中,始终把abc的适用条件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结合起来。所以,针对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问题,其答案首先在于把abc的特点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相结合,具体包括:

(一)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而应找到最重要的、与本企业主要成本相关性最大的因素。

这是因为,虽然abc对成本的反映更加深入细致,但也不是说“动因选择得越细越好”,而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取成本动因,以保证abc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比如,据报道,x公司也试图选取和所有成本耗用都相关的成本动因,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某个独立的作业中不可能所有的耗费(成本)都与同一个成本动因呈正比例变化,或保持密切关系,如果选取动因太多,这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核算工作就会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主要关注哪些成本动因呢?这首先要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目的。理论上讲,企业应用abc可以实现科学核算成本和进行产销决策、严格内部控制、优化价值链组合、协助全面质量控制、配合业绩评价和实现战略成本决策等多种目的。但是,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应该明确自己应用abc的主要目的,并根据其主要目的来确定哪些是重要动因。比如上面讲的x公司,应用abc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而不是客户需求、业绩评价等,所以就详细反映那些与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发生过程紧密相关的动因。比如,选择出相对独立的、对产品和成本形成影响较大的作业(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然后再确定作业中与主要的成本消耗相关性较大的成本动因(如备料重量、液压小时等)。相反,对于那些与产品成本积累过程相关性不太大的作业(如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和清理活动,以及产品功能设计、售后服务和业绩评价等作业活动),则不再面面俱到。这样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保证了abc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仍然比传统制造成本法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成本动因的选择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活动。多元化的作业和成本动因,是abc与传统成本法中单一分配率的本质区别。比如,x公司选取了六类不同的作业,各自选取相应的分配率,以适应六种不同的作业活动,而不是采用一两种成本动因——那样abc就失去了意义。

(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电算化、网络化进步程度,确定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因为企业实施abc必须要以完善的计算机化会计系统为基础。尤其是像福建x公司这类消耗原材料的种类和生产的产品品种都较多的企业,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讲,abc需要如下计算机系统条件:企业的计算机已实现网络连接,已建立配方库、标准库等基础数据系统,已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独立的核算系统,具有数据处理中心及形成相应的信息。

在前文关于我国abc应用状况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虽然实践中我国不少企业的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先进,但是最近几年都在努力改进,加上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实现大面积的会计电算化、网络化还是有希望的。比如,河北邯钢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设置了类似abc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同时改造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著名的“邯钢经验”,其成功之一就是abc和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充分结合。

(四)成本库和abc具体职能部门的设置,要适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abc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福建x公司中,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需要作出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作业中心不同的负责人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尽相同。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偏差。所以,abc管理系统的框架和选取指标的口径,要符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不断提高以适应abc的要求。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自动化,而不顾自身人才基础,机械照搬abc理论。

(五)abc要与企业现有的核算体系相衔接。abc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如第一章第一节所述,abc计算的成本与制造成本法和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企业应注意与自身现行的成本制度衔接或融合,以避免脱节太大、管理上无法承受。实际上正如本章第一节第(三)个问题中谈到的,abc和“目标成本法”等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兼容的,它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存在的不合理性,也是对传统成本法的和谐发展。比如x公司的实践中,选择备料成本动因时,就选取了“备料重量”,选择生产人工成本动因时,选取了“直接工时”,这些都是在传统成本法里通常使用的分配因子,这样不但无损于abc,反而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又如,河北邯钢在尝试abc性质的管理制度时,就结合了原有的目标成本规划、模拟市场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abc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基础上。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经济体制、内部控制制度、人员素质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在现有的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除了体制改革、提高员工素质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是极其重要而又直接的措施。福建x公司成功运用abc是建立在严格管理基础上的,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以加强管理,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其目的是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即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另外,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保证员工培训及时,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运用成本昂贵的abc,却假账真算,无异于劳民伤财。

(二)如何应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考虑企业长期竞争地位的同时进行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桑克模式,其内容是把abc与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几个方面。

第一章已经讲过,价值链是由相互依赖、互相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价值体系,描述的是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所谓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消费者为止,其间一系列相关作业的整合,是从战略层面上分析如何控制成本。这种分析可有多重视角,如对企业自身价值链分析、对行业价值链分析、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等等。

所谓战略定位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上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对手。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业、市场和产品方面的定位分析,再确定以怎样的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既定的产品、市场和行业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

所谓成本动因,前文已经论述过,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从价值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它用来解释每一个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就是把abc理论的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对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分析。

国际上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应从abc和价值链的角度来建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众所周知,中外国情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国际经验。那么,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呢?我们通过epw厂的案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epw厂成功应用abc思想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总体途径。

epw厂是一家国有中型电器制造厂,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过硬,生产过程及生产成本管理严格,多年来一直是行业中的领先者。但是近年来,epw厂主导产品la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取得强大的竞争力,epw厂跳出传统的以生产制造过程为重点的成本管理范围,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原理指导成本管理工作,其基础即是abc的核算方法和管理思想。企业对la产品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发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la产品设计成本、供应商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

首先,应用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对epw厂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分析,发现epw厂上下游环节均有许多工作可改进,然后根据abc的管理原则,对这些环节实施严格的成本管理,以便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采购阶段,除了采用经济批量法控制采购批次、采购价格等常规方法,还通过与供应商发展密切关系进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购成本。在销售阶段,通过分析,epw厂撤掉了很多办事处,试行分销制,降低销售费用,而且商对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提出价格变动的可行性建议更及时,使企业能动态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价格与市场行情,取得投标中的竞争优势,同时增加企业销售利润。

其次,进行战略定位分析,选择竞争战略。epw厂针对市场环境,将la产品定位于中高档,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运用财务数据严格控制成本的上升,并局部运用abc控制产品成本,使得la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实施abc控制,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在“成本领先”战略下,为了防止竞争对手较早开发出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法,企业必须始终掌握准确的成本信息,并努力控制和降低成本;同时,企业还要满足经常改变的顾客需求。前文已经谈到,abc是将着眼点放在作业活动和资源消耗上,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其灵活性也适应了多变的顾客需求。所以,abc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abc拓展延伸到上游的生产采购和下游的销售环节的一个系统,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epw厂通过应用abc,发现了浪费,找到了可能降低成本的地方,提高了作业活动效率,完善了定价决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

三、abc在epw厂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重视abc对成本详细揭示的功能,这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

以epw厂的a部门作为使用abc的例子,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高压电器产品h10型la(以下简称h型产品)和zh10型la(简称zh型产品)。h型产品是普通型产品,市场价150元/只,zh型产品是新型、复杂的产品,市场价250元/只。这两种产品都在相同的生产线上制造。

2000年3月份a部门生产了zh型产品400只,同时生产了h型产品6000只,有关这两种la产品的生产成本资料如表3-7所示:

表3-7:la产品生产成本资料统计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zh型产品合计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16,091.4976,571.53341,235.898,859.438,496.8437,872.98124,950.9285,068.37379,108.16

合计533,898.9155,229.25589,128.16

按传统成本法计算h型产品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计算结果如表3-8所示:

表3-8:epw厂a部门产品单位成本表单位:元

成本项目h型产品(6000只)zh型产品(400只)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9.3512.7656.8722.1521.2494.68

合计88.98138.07

上述传统成本计算法,按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分配制造费用,而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即379,108.16÷85,068.37),这样分配制造费用虽然方便了成本核算工作,但据第二章的分析,由于间接成本比重较大,分配间接成本时产生的小的错误就会被放大近4.5倍,很可能扭曲成本数据,不利于对制造费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以成本为依据进行的定价决策。所以,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应重新调整。

经过考察,可以认为a部门符合abc的适用要求,理由如下:(1)a部门有以数控设备等现代化装备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自动制造系统。(2)a部门人员经过多次精简,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很小,而间接费用很高(如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45.65%)。(3)产品零库存,因为h型和zh型产品均供不应求,不存在成本沉淀到会计分期中的问题。(4)h型产品和zh型产品有不同特点,工艺差别大,比如,h型产品产量大,工艺复杂程度低;而zh型产品产量小,复杂程度高。(5)a部门管理水平较高,员工成本意识均较强,成本核算的数据较为准确。

因此,采用abc对h型与zh型产品的成本进行分配,根据abc的实施步骤,epw厂组织会计、技术、生产和采购等专业人员对该月a部门的制造费用进行分析,重新计算h型和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其使用abc的各个步骤的方法,与福建x公司基本相似,这里就不再重复列举。

该企业在尝试abc后发现了与福建x公司相同的成本计算效果,即abc计算结果与现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别。统计数据表明:epw厂生产的h型和zh型产品制造成本法下的销售成本率(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销售单价)分别为:59.32%(即88.98÷150)和55.23%(即138.07÷250),但采用abc计算后发现原先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高估了15.26%,而zh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被低估了56.14%。主要原因是,abc深刻揭示出一个简单而又隐蔽的事实:每只低产量(zh批量为400只)、新型的、复杂的zh型产品需要的机器动力、准备次数、材料处理、产品分类等费用皆比工艺简单的h型产品多。由于传统成本法不能揭示这一点,不能把成本分配给所有的作业,所以普通的h型产品代替新型、复杂的zh型产品承担了一部分费用。

由于abc的应用,使被传统方法扭曲的成本计算恢复其本身应有的面目,纠正了成本计算不实所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从而也为降低成本的努力指出了方向。

(二)epw厂应用abc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措施。

epw厂a部门使用abc进行计算后,发现zh型产品的成本是原来制造成本法下该产品成本的2.28倍,达314.79元/只,远远高出其市场售价,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于是epw厂组织技术、设备、会计和a部门的管理人员对zh型产品的成本问题作专题研究。

1、首先,利用abc提供的详细资料在同性质作业中对比分析,立刻发现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动力成本和生产设备折旧成本明显偏高,要降低zh型产品的成本,主要应抓住这两个关键作业。

2、其次,进一步分析abc的计算过程,发现这两个作业成本高的原因由一个共同的因素引起,即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占用小时数多,为h型产品的12倍,就是说,zh型产品占用机器的一部分时间,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这就使zh型产品降低成本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减少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就能大幅度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成本。

3、接着epw厂成立以技术和设备人员为主的项目组,就如何降低zh型产品的单位机器小时作为突破口开展工作。经分析和研究发现zh型产品机器小时数为h型产品的12倍,是两个因素的乘数作用使然:一个因素是zh型产品的每批工艺耗时为40分钟,是h型产品的2倍;另一个因素是每批产品出产数量:zh型产品1只,而h型产品6只。针对这两点,工艺技术人员进行艰苦努力,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使zh型产品的工艺耗时降到30分钟/批;同时设备人员通过工艺改进力争每批zh型产品产量提高到3只。耗时和产量的变动使zh型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4倍,其中单位机器小时数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成本大大降低。在zh型产品需求没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所节约的工时每月可多生产h型产品3000只以上,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h产品的需求。

4、在此基础上该厂结合市场情况对定价重新决策,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150元/只调整为135元/只,zh型产品由原来售价250元/只调整为288元/只,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5、该厂运用abc的原理对h和zh产品进行长期跟踪监控,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成本和战略,随时调整产品价格和投产决策,并且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纳入abc的成本核算范围之内,运用价值链观念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企业形象,更好地推行了成本领先型市场经营战略,增加了市场份额。

6、在长期全面推行abc的过程中,epw厂对abc系统自身不断探索并进行改进,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使之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有机结合,如选取更实用的成本库、把作业中心与责任会计中心相结合,对成本动因选取的合理性进行持续改进等,使该厂逐步形成了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abc系统。

四、从epw厂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要回答“如何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运用abc实现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问题,应该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abc消除成本信息失真问题、揭示出科学的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福建x公司中总结出的经验,在epw公司仍然适用,而且x公司需要注意的问题,这里仍然需要关注。

(二)epw公司进行的战略管理,是abc在动态的、战略层面上的体现,其主要手段是应用了abc思想中的价值链分析和相关的管理措施(abm),这是区别于普通战略管理的。普通战略管理强调的是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强调企业总体的、长期的问题,显得比较粗略,操作性比较差;但是运用abc的战略成本管理,强调运用作业为基础的成本信息和管理手段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特点为:

(1)从战略管理内容来看,abc和价值链基础上的战略成本管理,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营成本和业绩产生的内在原因方面,通过揭示成本和业绩,不仅仅提高经营业绩或效果,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经营效率。

效果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果指活动的结果,强调活动对组织外部的影响,而对资源消耗不关注;效率则指活动的原因而言,强调的是单位活动对资源的消耗率,而对活动给外界的影响不予以强调。比如,有a、b两个工人,a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生产15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15个,b每天工作5个小时,生产100单位产品,平均每小时20个,则a的工作效果比b好,但是b的工作效率比a高。

第一章已经谈到,abc的成本是“完全‘消耗’的成本”,因而强调对资源“消耗”产生的效率,从而更加关注经营成本和效果产生的原因。这与传统的战略管理决策不同,因为传统战略管理重点在于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等总体方面,更多的关心经营业绩和最后效果,即对外部市场影响如何,而对经营效果产生的原因和经营效率揭示不够。

abc对经营活动的原因的揭示,包括两个途径:

首先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而abc对作业的详细反映,能够充分揭示成本发生的原因;作业链管理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最终提高战略经营效果。可以说abc找到了提高经营业绩的突破口。由此,企业内部战略管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明确和落实作业中心的责任,建立全面细致、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员工激励机制,使战略目标不至于落为空谈。这一点在先进的制造企业中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河北邯钢将成本管理放在“核心”位置,进行全面细致的控制,体现了abc的原则,就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其次,abc根据价值链的特点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从顾客到厂商”的管理,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并且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满意度、维修及处置等售后阶段,是深入各个经营环节内部的全程管理,结合了全面成本管理方法(tc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从市场、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寻找成本发生、价值创造的原因,同时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真正及时、有效、充分、深入地融入市场,更好地使“战略”适应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