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初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方法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中学生;挑战;引导者

中学生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字眼,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叛逆。它不同于小学生跟高中生,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所以对教师说的话言听计从。而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肯定是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的,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的规划,所以教师不用太费心对学生的管理方面。然而学生在初中这个时期,因受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同时又开始迷茫。虽说中学生的心智不是特别成熟,但是他们对基本的道德认识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在行为上怎么做还是有些模糊。教师在遇到有这些问题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引导。

一、当代中学生的“模样”

如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长辈的疼爱下长大,给他们足够的宽容成了长辈对孩子宠爱的一种标志。这样的环境下令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格外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他们极其希望成年人可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一般对待。他们希望可以平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都是他人替他们决定,一旦有人采用命令式语气,他们就会立马出现反感叛逆的情绪。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兴趣爱好随着学习范围的增大而变得更为广泛,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成为了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他们追求个性,一味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

二、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网上授课、网上辅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学习资料,处在信息环境下的初中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是另外一方面,网上的信息混杂,初中生的内心比较单纯,对于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误入歧途。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初中生自制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引导,他们容易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

2.自理能力差。

生活变得好了,加上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有的中学生可能在家里什么家务都不用操心,这样在家里养成的习惯可能会带到学校,虽然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力缺乏的学生也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此外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可能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在学校互相攀比,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3.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的变化,学生之间对异性产生好感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心里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对异性产生好奇。但是如果对于异性之间关系认识错误,会导致初中生早恋。初中生年纪小,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还不成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向正确的道路成为了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

1.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作为教师,理解学生,给他们适当的宽容,比用责骂的语句会更容易让他们改正。学生本性是善良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耐心地听一下学生的解释,给他们一次改正的机会,不要动不动就是惩罚,那样只会加深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程度,也会给教师下一步教学带来阻碍。另外教师的宽容并不等于纵容,改正的机会可以给,但是学生不以为然且屡教不改者教师就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对其惩罚。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做一件既对其他学生有益又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也让他自信心提升。这样学生就会从潜意识里往好学生的路上发展。

2.教师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中学时期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对异性会有好感,但这种好感还不算教师所认为的“早恋”,教师应该知道中学生男女有互动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也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认定学生已经早恋,正常交往也要严加阻拦,并且加以训斥,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会让事情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开与学生进行交谈。尊重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面思考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常交往。对对方有好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怎么样做才是对对方好,才是为对方考虑,然后转化这种情感成为学习上的动力,双方可以公开正常交往,把对方当成自己学习上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健康顺利地渡过这段青春期。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课程改革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有些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而事实上,生物教材,尤其是初中部分,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只要能够努力地去钻研教材,发现、挖掘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可谓一箭双雕。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比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我通过大量举例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艰难程度和预防途径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听、讲、感受(受害者的情景)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包括不正规的献血和输血,吸毒者用同一针相互注射;性传播,就是不良的发生;母婴传播,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生下的孩子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讲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怎样认识和预防艾滋病,又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利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病毒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艾滋病的症状和预防理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艾滋病的传播的途径比较多,但与人正常交往,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是不会传染的;而放荡者是最危险的人群。因此,我们应学会关爱艾滋病人,不歧视他们。同时加强自身休养和防范,加强明辨社会不良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要贪图小便宜,或轻信他人美言,而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怀疑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尽快到正规能够检测的医疗机构诊断,正确对待,善待生命。所有学生听了这一介绍后,讨论非常积极,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等。

总之,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一定会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时代教育,2010.11:133.

[2]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篇4

【关键词】学生人格; 初中班级; 班主任; 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德育工作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工作内容,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学生处于人格、思想上的成长时期,可塑性很强,但也容易为外界的不良习气所影响,因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针对初中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当中有责任和义务对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以求完善学生的人格。下面我从以下几点探讨以下初中班级进行德育教育所能采取的有效方法。

一、制定完善的德育教育计划

制定完善的德育教育计划,把德育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学生每天的日常行为当中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养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要树立认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对他们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常规教育,在课堂之上要求他们采用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教室边角,定期更换传播优秀思想的名言警句,起到思想熏陶的作用;在课堂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时,要身体直立,说话自然大方条理分明,认真聆听老师解答;让学生充分自理,督促学生每天按时作息,保持宿舍卫生整洁,规范自身的言行,不吐脏话、举止文明。

其次,在班级的各项管理方面可以采取轮流值日的制度,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当中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与集体意识。这是一个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的良好策略。

此外,要树立良好的班风以引导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人格成长。良好的班风会约束引导学生,对学生由熏陶激励的作用,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充分利用班会与课堂,善于引导学生对班内一些状况与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注重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积小流以成江河,让学生从身边关窗、擦黑板这种小事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

二、教师发挥表率模范作用

教师素来被称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足可见教师在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初中学生处在人格成长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善于模仿,尤其是模仿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行为。教师是他们每天都会接触的成年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规范自身的言行,要求学生尊师重教,那么教师本人首先要是一个礼待学生、学术严谨的人,用自身对学生的尊重与礼貌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好表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着良好师德的教师也能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熏陶学生,在初中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影响。

三、真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值得我们予以同样多的精力去关注,善于在学生细微的举动之中发现他们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庄子曾说:“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对待学生也是如此,要付出真诚的关心与爱护,认真负责又耐心地进行教育。多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更好地扬长避短。另外,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同时,尊重与信任学生才能与学生获得良好的沟通,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时也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与判断。学生获得尊重感与信任感也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方面。

四、充分沟通,营造良好德育环境

班主任在进行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应于各科教师充分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的表现,多听各科老师的意见,以防止对学生形成片面、主观的评价。这样也有利于与各科老师一起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制定应对计划,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仅仅局限在校园当中,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们的生活当中去。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形成一种联动效应。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教师与家长应充分利用“校讯通”平台以及通过家长会、走访等形式实现充分的沟通,使得家长和教师都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情况,并因人而异进行引导教育。同时在密切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家长树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良好人格成长环境,培养出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科.春雨润物细无声——浅议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2)

[2]邢富雨.浅谈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5)

篇5

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青少年一代的德育。例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言而信,受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余力,然后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上――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初中教学的首位,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德育,忽视塑造青少年学生的灵魂的工作。

为何青少年时期德育工作会如此重视呢?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教育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指导,那他们就不可能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品德。只要注意因势利导,就能使他们在思想政治上健康成长,形成高尚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分割是非的能力,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到走上违法乱纪的邪路。由此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中学教育的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中学德育的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受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一)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懂得,我们的社会制度里有的无比优越性,使他们了解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的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对世界文化科学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认识我国人民今天又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忘我劳动,英勇斗争,以培养学生和我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

其次,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必须从小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有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的观点。成为了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的积极成员。

再其次,劳动观点的教育,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已成了社会的主人,劳动是一件光荣豪迈的事情,我们要批判形形的好逸恶劳的思想,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在劳动中学生许多美好的品德会自然形成起来,真正做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正如人们所说:“不会劳动的学生就不会学习……不会劳动的学生学习再优秀也是教育的失败”。劳动观点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何其重要!

最后,社会公德的教育,社会公德是人们的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如尊敬师长、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讲礼貌、讲卫生等,内容很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是极为重要,如果不讲公告,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破坏安定团结,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稳定的,不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选择内容,以便使德育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品德。

为了完成德育的任务,在正确确定了内容之后,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有:说明、榜样、参观、锻炼、陶冶、修养、评比、表扬和批、奖励和处分、操行评定等。下面向大家介绍其中几种行之最有效的方法,以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行动。

一、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和感染力,父母、教师、优秀同学的示范,在德育教育中尤为重要,由于这三者与受教育者有极为亲密的关系,三者的示范作用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习。正如古人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和教师一定要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二、注重陶冶教育。注重陶冶,要借助艺术的感染力量,通过音乐、美术、诗歌、文学、戏剧等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的教育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奏效,就已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篇6

关键词: 初中思想道德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又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以便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均衡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就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会在学习中、生活中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如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德育教育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分清是非观。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德育因素。

教材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加以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更能满足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学前,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出合适有效的德育因素,再寻找一个切入点,加以引导。但由于德育教育属于情感态度区域,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内心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威严,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只顾把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思维,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角色,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寓教于乐。譬如:教学前,教师先设计出几个探索性且导向性较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勾画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更是促进学生情感激发最重要的途径,从而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基于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情入境,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譬如:讲解《举世瞩目》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唱国歌、表演节目等方式,都能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陶冶爱国情操。

4.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而应该尝试将课程内容拓展于课外活动中。譬如:在校园内,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染上了网瘾的恶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会,正方代表: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不应该玩电脑,反方代表,计算机能够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德育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身示教,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便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于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梅.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育实效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篇7

一、德育教育在教育系统的如何体现 

1.哲学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的运用 

哲学上有很多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为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掌握辩证的价值观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的每一件事,充分考虑事物的两个方面,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还有要用运动的观点,去看待问题。首先要明确,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的,发展的,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其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动态的对待学生,不能一直用一种观点、一个态度去对待学生。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学生人格的扭曲。如果学生受到是不公平的教育,特别是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自己享受的确实很不公平很不一样的态度和待遇,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价值判断的误会,从而导致其厌学情绪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十分不利于其德育健康发展的。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人生的价值观确立。 

2. 注重学生对于“人”的培养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知识的全能型人才,而不是只会学习的工具。即使学生拥有十分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做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全的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首先,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仅仅靠着书本知识是不能够在社会立足的,我们要知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也就是说知识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学生也好,老师也好,接触的知识都是在一定单位内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当今的素质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故而,要重视学生作为独立学习单位的培养,注重独立的“人”的培养。 

其次,要重视人文,即是要关注周边生活,从身边的具体生活入手,了解历史文化,给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的条件。要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践,这也是培养独立的人的一个要求。作为一个独立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要求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不能把学到的知识,总结的经验都只是单单的停留在理论状态,不能合理的运用于实践,那样同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而这也正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大的通病。 

二、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实施者。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接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学生,有些事情甚至可以使学生牢记一生。因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作用,教师专业能力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更要特别注重学生来自老师的影响力。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现阶段心理,和学生一起创新教学方法,适时的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各方面全面地成长。 

2. 充分利用好教材 

中学生学习的教材都是经过很多次雕琢的,内容丰富,而且十分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我们手里的教材,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教师实现教育成功的一种很好的途经。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包含德育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德育教育。同时,也要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文化知识和德育教育,要了解到,学生自觉接受要比被动的强制性的学习其实质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教师要把握住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深入浅出地运用教材例子,把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施加容易接受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乐趣和符合自己发展的哲理,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反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3. 有计划的开展活动 

教学要有计划,开展户外户内活动也要有计划,同时开展活动的计划要纳入学生的的学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譬如,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运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减少对学生的直接强制性干预。特别是在学生的活动中,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成长,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得到多少利益和好处,要注意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引导、发挥好榜样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塑造学生人格,发展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加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德育教育的推广都是目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现在义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德育建设,即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1):23. 

[2]李国宏. 初中德育活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8

一、于信息技术教材中渗透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中的学科教育内容,是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石。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材,才能让德育教育内容得以渗透。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与德育教育目标完全匹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难点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加强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与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者,应当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适当融入德育内容,加入视频或者图片资源,让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更加立体化。每一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开发校本教材,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符合学校的教育需求。举例来讲,如果学校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教师可以在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时,加入更多合作实践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课本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具有衔接之处,才能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促进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德育水平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教师,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要落实生本理念,教师需要关注时代特点,利用具有时代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去充实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病毒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从时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发现其中的错误性。只有教师具有开发德育教育内容与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才能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落实德育教育。

三、落实生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手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与德育教育加以结合。示范式、诱导式与渗透式教学方法,都能够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促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利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手段,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准确,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寓教于乐,落实以人为本。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个班级网站。在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网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中学生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等内容设计到网站中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评价时,不能只考虑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程度,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与表现,将学科学习与德育学习绑在一起,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四、培养初中学生网络应用正确方法

篇9

【关键词】德育教学;生活化;相关研究

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对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时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反映出道德教学在学生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德育教育的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以及抱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首先,应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其适应能力比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成才指导、心理疏导、生活督导以及思想引导等方法来帮助中学生逐渐适应其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其适应能力。其次,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心理的规律以及基本知识向学生进行必要的介绍,注重对学生学习毅力、意志、态度、兴趣以及动机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解决学生心理活动中的一些学习障碍,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活跃以及通畅。第三,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其学习行为就会依据自主化程序来进行,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良好的学习风气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第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也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学习的内容,更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德育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及重要前提就是交往,德育教学离开交往教育就很难实现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尤其是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长期的娇生惯养中使学生很难接纳以及理解他人,学生在交往中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功利性,即学生过分关注自身的利益以及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而对他人的人格以及价值缺乏必要的尊重。第二,封闭性,即由于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窄,很容易沉陷在自我圈子中,对于外界的一些事物没有兴趣或者极不适应。第三,冲动性,即学生对于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通常会用比较极端的手段或者过激的行为解决。第四,双重性,这不仅表现在学生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其父母的帮助,同时还表现在他们迫切想从父母的约束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要实现中学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对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三、把德育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德育教学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已经体验活动,同时还包括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道德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开展德育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德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生活实践的情境中来探索生活、发现生活以及体验生活。

四、把德育教学和生活化的校园文化联系起来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以及意识形态,校园文化中的生活气息具备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学生长期受这种人文环境的渗透以及熏陶,必然会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校园文化中浸入德育教学,可以使德育教学更加情境化以及自然化,对学生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植物园以及地理园等,并通过设计文化墙、绿化角、艺术角、班徽以及班级口号等形式促使形成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围。

五、把德育教学和社区生活联系起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中学校园也更加开放,这也为德育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开放的校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其社区性,把社区生活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也使中学的德育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把社区生活和校园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中学的德育教学真正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德育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道德品质有很大帮助。

初中的德育教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把德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德育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以及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使其有坚韧的意志力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及挫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长春. 寓“生活导学”于德育课“生活化学习”之中[J]. 江苏教育. 2011(15)

[2]. 程宗武.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J]. 教书育人. 2011(23)

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性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注重其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必不可少。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就需要体育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影响初中体育课堂学生参与性的相关因素

1.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初中学生一般迫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压力,认为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等的学习无关紧要,如在上体育课时选择在班里学习。在临近考试,学习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副科”也被文化课学习给霸占了。致使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这些科目如同过眼云烟,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的意义。在这样的压力下,体育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只剩下枯燥的体育考试内容讲授和训练,教学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1.2体育课堂形式僵化

多数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每节课都是重复以往的跑操、做操、示范等,学生难免学习僵化,不愿参与。有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各种设施不齐全,或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这都不利于学生兴趣活动的展开,自然不愿参与其中。

1.3师生互动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全数奉献,因此更侧重于对肢体动作和技能的示范与指导。在此期间,对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有些学生较为活跃,喜欢表现,如果不给其机会展示自己难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有所降低。

1.4课堂评价方式存在误区

体育课堂教师往往会以竞技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要注意其评价方式。例如多数学生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比赛获胜的学生受到表扬,而身体素质相对一般的学生久而久之容易自卑,也会让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心理。

2.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有效策略

2.1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与形式

前面讲到学生的参与性差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例如我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会以玩游戏的形式开始每节课都会教学生玩不同的游戏,测试他们不同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2.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以“学”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目标和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每节课结束后就会提前告知下节课要讲的动作和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在下节时点名进行示范和指导。这样,大家都很兴奋,很积极的准备,这一学期的教学相对很轻松。

2.3强化师生互动

强化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适时参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做出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要进行的互动包括动作行为互动、言语互动等,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参与学习,并能时时兴趣高涨,充满信心。

2.4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和比赛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团结合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发展。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不惧失败的心理品质,并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当渗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认同,并在课堂中结合实际对其加以很好的引导,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接班人。

此外,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可以通过完善相关体育设施、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及表现进行多方位评价,以及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安排教学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结语

总之,在初中这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体育学习占据着重要位置。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发挥体育课的最佳教学效果。这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启发,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以主动学为中心。这样,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身心灵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促成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显著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恩.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3(25):114-115

[2]许波.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133-133

篇11

【关键词】生态道德观;个体的生活;渗透;生态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教育是指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为目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在继承与扬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教育活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德育观自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创造了条件。语文“文道合一”的特征也同样决定了语文在生态德育教育中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倡导生态自然观、生态生存观和生态幸福观,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认同一种更深层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转变。

生态道德观应超越时空的限制, 初中语文教材应增添和强调超越时空的生态启迪内容。首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以外的生态问题,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来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 再次,可以精选非正常状态意识下的感悟文章,如经历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录等。

1.指向精神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时代病",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生物、对各种生命体的爱心和同情心,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导学生抛弃实用主义,克服贪婪嫉妒的"心魔",帮助学生认识贪婪嫉妒对人对己的严重危害,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内省,以豁达克己的精神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引导学生抛弃享受主义,克服空虚无聊的"精神垃圾"。 例如,我在教学《黄河颂》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明白,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再让学生看黄河被污染、被破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知道这都是因人们的自私、冷漠造成的,在对比中到达了生态道德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找回精神的家园。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和物质主义泛滥,使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环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丢失自由的精神,失去与自然接触沟通的机会,忘却了无数世代以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层节律。 因此,中学生态德育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对话中提高认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精神回归的动力,重新找回人类精神的家园。

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类要抛弃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当作单纯的审美对象或精神的寄托来加以欣赏和关注,以人的直觉来发现自然物与人的心灵的共通之处,从而"把大自然视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在广阔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轻松愉快,以自然的纯真、朴实、恬静与嘈杂、喧嚣的社会对立,以获得心灵上的休息和安逸" 。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的复归之所。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人与自然》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走走,看看美景,听听鸟语,闻闻花香,让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美味佳肴,我们的一切生活所需均是自然的馈赠,因此,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关爱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守护回馈。通过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教益。

2.指引个体的生活的提升

学校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并在面临生活中的生态问题时能够自由和明智地作出自决,以生态的眼光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反思,正确选择日常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上不片面追求稀少昂贵、高热量高蛋白,从减少需求的角度节约食品供应,避免食物资源的浪费;衣着上不一味追求时髦和品牌,而是挑选适体耐穿、美观大方的衣物,从节制消费者欲望的角度,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辨析,为未来的职业生活作准备。应帮助学生纵观全局,揭示职业生活中潜藏的生态问题,以生态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指导未来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生活。如农业和园艺业从事者要看到化学肥料的生态危害,追求合乎生物学要求的生产方法的完善,以既能增加土地肥力,又能提供安全、美好的环境为职业基本道德。

篇12

【关键字】思品 德育 无痕教育

在以往初中思品课中,思品课的实效性存在差距,其原因在于其与真实生活世界的脱离,过于重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较为忽略,使得初中思品课的教育功能弱化。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初中学生理性不足,感性相对较强,单纯的说理教育,学生可能只是无动于衷的听。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时期,逆反心理相对较强,如果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过早的暴露教育意图或教育意图明显化,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达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一位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给学生以教育的教育方式。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是一种教育的哲学境界,同时也最适用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在此浅谈新课改要求下的思品学科与德育理念相结合对初中学生进行无痕教育的有效探索。

一、初中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阵地

初中思品课是对中学生系统的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初中思品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在我校德育处的教育主题和思品课得到了有效的结合,根据思品书初中阶段的整体设计和三个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德育处制订了德育教育的三大板块即爱班爱校(初一年级)、爱家乡(初二年级)、爱国(初三年级)三个板块,同时围绕德育的三大板块,三个年级的思品教材也进行了初步整合,使得教育教学浑然一体,实效性较强。

同时,狠抓系列活动,拓展思品课的教育空间,从校园文化入手开展雅园式德育教育,突出校园系列班会特色、网络建设特色、社团组织建设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如社团活动可以设新闻社、法制社、心理互助社、读报研究社等。

贯穿开学到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依据河北省初中生综合评价标准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进行基础性评价,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评价内容,试评并调整,得出阶段性结论,纳入思品课成绩当中,使得学生注重德育过程培养。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和德育评价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恰当的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情境,设计一些由表层到实质的问题,重视教育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则会达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意境。

比如,在七年级珍爱生命的教育中,我们直接谈生命多么可贵,我们要怎样珍惜爱护生命等等,学生可能会觉得很茫然。若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情境模拟:假如你能活到一百岁,你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剩下来的时间你打算干什么?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或者交流的过程中对珍爱生命的感悟就会更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德育教育

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针对初中思品课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我在思品课教学中,较多的采用了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比如,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现实中比较泛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最终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进步的人生理想,勇做“中国梦”的践行者。还有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观看这些节目,让他们结合思品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判断力将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也会逐渐升华。

四、创造条件,扩展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要求,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出发。在家长的全程陪同下,结合学校假期自主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撰写小论文、法制专题讲演会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无形中得到提升。促进正确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2016年暑期保定一些县区发生洪水,我校初三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陪同下,到受灾区进行慰问演出;而且每学期我校都在校园内举办义卖活动,师生将不看的书籍、用品、小制作、艺术作品等卖给需要的师生,将所得的义卖款捐助给贫困山区的对口小学建图书馆等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更无形中诠释了奉献精神、亲社会行为、责任等思品课中的重要知识内容,要比课堂中的讲解更形象、深刻。

五、加强思品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篇13

【摘 要】“以生为本”这一教学思想是衡量教学效果好与坏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对于课堂德育渗透过程是否具有针对性也能够进行正确的评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观察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德育渗透过程脱离“以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将这一现状得到的改变。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德育渗透

前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现状,一是教师传统教学观念较为老套,二是德育渗透过程重视程度较低,三是德育渗透过程方法较为落后。这几方面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无疑是将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看的较为单一、片面,对学生身心发展并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对广大教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宗旨

以学生为本是我们在新时期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对课堂德育渗透过程而言也是要遵循内外兼修的宗旨。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这一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渗透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同步发展,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不足表现

1.德育渗透过程过于形式化,对于中学生身心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过程普遍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德育渗透过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了德育渗透过程过于“形式化”,表面敷衍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是我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主体,德育渗透则是要站在学生今后身心发展这一角度来进行。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情况调查中很多教师则是与这一观点相违背,导致了德育渗透目标不明确,对学生后期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德育渗透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符,德育渗透过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这两项内容来进行,情感目标则是站在首位而能力目标则是居于其次,由此我们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情感目标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的重要性。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通常则是让学生能够将能力得到培养为主要目的,没有注意到德育渗透过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德育渗透这一环节时还是停留在书面上,从实际效果来讲这些观点对当今学生而言并不适用,德育渗透过程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接受过程就显得较为困难。

三、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贯彻以生为本的主要方法

1.注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过程的针对性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以生为本主要体现在具有“针对性”这一方面上,然而学生是我们进行学校教学过程的主体,德育渗透过程自然也不例外。从德育渗透角度出发我们往往还是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意识能够得到积极转变,将学生自身行为以及心态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变得积极向上,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思想的主要目的所在,而这也是其“针对性”提高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广大教师们的借鉴。

2.以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为主要理念

德育渗透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是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主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到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对其行为进行充分的引导过程,将学生今后的发展摆在首位。这是我们贯彻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关键点。学生今后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能力与素质两个方面,自身基本素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那么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片面的,并不具有前提基础和保障因素。然而通过身心素质的提高则是让学生思想得到转变,其“时效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3.德育渗透过程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由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身基本素质培养两方面构成的,这两方面的构成无疑都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面向所有学生是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经常提到的,然而两者之间还应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其能力培养过程还应该遵循学生德育渗透过程的效果来进行判定,这样两者之间才能够保持一致,其“统一性”也能够得到保证,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和具有“针对性”。

4.注重教材与生活的感性体验接轨,积极开展德育渗透过程

生活实际是我们开展德育渗透过程的主要手段,这也是让学生能够以最直接、最明了的方式得到最佳渗透过程的主要方法。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过程,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利用教学实践展开探索也是让学生主体观念得到体现的一种方法,同时学生通过自身探索所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单纯靠语言描述难以达到的,渗透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针对这一点希望对我们广大教师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播放《火烧园明园》、《太行山上》、《》等影片,并在观看影视资料后联系史实进行讨论。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是我们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所要坚持的原则自然也是将学生放在主置,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相应的渗透过程,让学生身心同时得到发展。“以生为本”这一教学思想正是我们将学生摆在教学主置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主导思想。通过本文的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在此之中观点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积极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凯.培养合格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2]刘淑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网络财富.2010年16期

篇14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 文化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点之一。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特色的体现。语文科目是初中阶段的基础科目之一,它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传播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的观念,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更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文化意识的概念及体现

1.文化意识的内容

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属于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认识活动,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文化的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简单来说,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但是文化又是随着群体的变化和改变而不停成长变化的,文化不会失去对自己本身的认同。

2.文化意识的意义

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文化成果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觉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化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全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有助于人格的形成。初中学生属于少年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责任。青少年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只能在认同的基础上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并教育学生认同我国的文化,把他们培养成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人,使他们找到文化归属感。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从最基本的汉字来说,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之一,汉字可以呈现出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学习和培养文化意识融入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去,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汉语的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汉语的学习要用心去领悟,仔细去体会和理解。引导学生领悟汉语文字的内涵,以词语和句型结构为基础,看似浅显词句要深刻推敲,找出其中的文化意识。在诗词教学中,可以介绍诗词的发展历史及文学派别等。这些基本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词后,可以谈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和作为女性词人所特有的命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了解传统的文化。

2.在阅读训练中体现文化意识

通过熟读和背诵课文,摘抄记录阅读材料,既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又可达到积累文化的目的。如阅读名人名言警句,可以积累人格文化;阅读古典诗歌诗词,可以积累典故文化等;阅读抒情散文,可以积累情感文化,等等。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学生能学会走进作家们精神境界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随着文化积累不断增加,学生们的文化意识也就会逐渐随之增强。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两方面,有很多课文涉及艺术、风俗、美学、生活哲理等方面,从这些优秀作品中,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来挖掘作品的内涵。

3.在写作练习中强化文化意识

在写作方面,孔子说过:辞达而已矣。辞达,就是要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孔子又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就是说,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传播得远。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加深对社会发展认识的同时来培养关注热点文化的写作意识,时间久了学生就自然感受到了文化的味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应该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含义所在,通过自由写作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他们的文化意识。

三、通过文化意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中华民族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深层的心理积淀。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这些对于学生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养料,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学会如何做人,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利用课外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并强调记录读书笔记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刻和系统的了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加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既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化,又可以挖掘出教材的人文特性。文化是复杂的问题,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可以解放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培养文化意识的同时增长智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日后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丽霞,厉复东.语文教育文化底蕴的价值取向及培养策略[J].山东教育,2003,07.

[2]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3,03.

[3]戴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文化传承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