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大课堂范文

智慧大课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大课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大课堂

篇1

关键词:集体备课;导学案;小组合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校在“办有思想的学校,做有信仰的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本智慧课堂”理念。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1)从“学”定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学情、需求、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制订教学方案(教什么,如何教)。(2)为“学”而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教学方案由“教案”变为“学案”,由“研教”变为“研学”,把“讲堂”变为“学堂”。(3)以“学”评教。以学生最终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作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1)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善于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悉心呵护,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巧妙启迪思维,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大胆鼓励求异,让学生有个性地学习。

第三,全面达成“三维”目标:(1)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2)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新课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

我们物理组在构建“生本智慧大课堂”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集体备课:实行教案资源共赏,老师再根据各个班的实际情况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进行修正,使之更适合班级学生需求。在分析所教班学生情况后,寻求一种最佳设计的导学案落实到课堂上。这样从备课环节上为课堂的趣味性、多元性、互动性、实效性提供了可靠。

(2)导学案的使用:在课前自习时间将导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物理课的学习任务、训练目标,先进行自我探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老师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物理知识的储备情况和物理知识的迁移、物理知识的创新情况。

(3)在课堂上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选组长1人。各学习小组优差搭配、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重点难点的解疑也是合作小组学习的主要目标。座位排好后要求小组同学做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同时又互相竞赛。再通过对小组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

(4)在物理课堂上大胆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从而使物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物理课堂当成自我展现的舞台,敢于表达,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物理知识,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质疑中锻炼思维的方法,在展示中获得自信与勇气,在评价中学会判断,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探究知识的过程与学习的激情得到激发。

总之,构建物理生本智慧大课堂还在探索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关键是要针对问题,改进不足,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共同努力,从而实现物理教学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篇2

在全国课改的大浪潮之下,我们娄底一中在范彦江校长的领导之下,于2011年展开了以“生本智慧大课堂”为模式的课改,而我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也被放到了课改的第一线,经过一年多的课改,我对课改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下面就以我们学校的新课改来谈谈新课改下的课堂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而建立高效的“生本智慧大课堂”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我认为课前准备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导学案的制定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开发”,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源头。因此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修订好后,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2.导学案的使用

教师须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利用自习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预习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板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在上课的前一天由学科班长收齐上交,教师第一次批阅,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特别关住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次备课,确定展示内容。上课前将批阅后的导学案发给学生,上课使用。

3.培训好小组长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要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有激情,在展示、点评的时候像个小老师;要想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的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小组长一定要具有强烈的纪律观念,能管好本小组同学的课堂纪律。(2)要求小组长每节课前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3)上课时要组织同学开展交流、讨论,解决能解决的疑难问题。(4)定出谁上黑板展示。一般是分到谁的任务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先由本小组的同学补充,再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5)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6)协助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导学案等。

二、课堂的处理

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以解决重点难点为主要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完成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存在普遍异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或精讲的方式处理。

三、课后拓展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变革;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是教师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掌握,可是一门技术活。

多年以来,国内的许多学校都开展过此类型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我国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这其中,涌现出了许多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模式,“生本”模式等。它们的共性是重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模式而言,他们是否能适应不同学校的发展?如何在反思与总结课堂教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确立目前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法,构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理论,进一步推动本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方法论问题。

从学校现状分析,我校坐落在城乡交界处,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自然村和暂住人口,部分学生的家庭不稳定、收入不稳定,而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在的村都有征地等分红。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缺乏人生规划,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有少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据调查,我校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讲,回家以后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学生集体复习巩固的时间。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基本就是相关内容的全部。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25+20”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即对新授课,教师讲解2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复习课可适当加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授课时间的减少,可以使教师学会思考课堂,并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创新课堂;练习时间的增加,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题,不搞死记硬背,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及时点拨。既保障了教师的教,又使学生巩固了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

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

1.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规范的执行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个体劳动者到善于协作的合作者,从安于现状到终身学习,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点,我校开展了全员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达成共识,并召开了“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角色”专题研讨会,掀起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程理论,撰写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这些活动,使全体教师明确了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教学的实施指南,乐意于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积极回答,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精确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策略

学校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特点,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备课,设计课堂练习,能够有效利用课堂25分钟。

3.为了有效利用25分钟讲授时间,要加强集体备课制度

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制定有层次、目标明确,能有效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学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4.定期向全校推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

各学科组织本组教师认真观摩、学习、研讨,每位教师都要写月结报告或者学期结束反思报告,做好经验成果交流展示。各科组评选出课改先进个人,予以奖励。

5.开展新课程改革学生反馈问卷调查活动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足,加以改正。

6.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课改之后,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技能,并制定新的评价表。

二、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年多来取得的硕果

1.大部分教师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由过去整节课自己讲,累得满头大汗学生还不领情,到现在少部分时间精讲,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探索和强化练习,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评价途径和方法。教师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鼓励,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学生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学习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变。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鼓舞了全校教师的士气,更使那些本来还处于观望态度的教师也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大潮中来。

三、新课改面临的挑战

1.近些年,各地区、各学校课堂改革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的开始,但最终都要面临考试升学,因此无大改观,使得很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仅仅在表面上做文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太大的作用。有的课改因为最终考试的压力,无疾而终。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感觉把握困难。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回归传统教学,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

一节课时间虽短,却凝聚了老师们的大智慧。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坚定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不懈地去追求更好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课堂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适应,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课堂教学改革也一定能够步入一个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孔维民.教师上课的三层境界.教学与管理,2007(7):37-40.

篇4

一、大部分教师底蕴深厚,口语流利,发音准确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素质需要日积月累,加上良好的悟性。参赛的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流利的语音、优美的语调、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表达、扎实的语法把英语课堂打造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从而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保证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

歌曲,简笔画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并适当的引入实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多媒体英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扩展课堂信息的交流容量,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集声、光、色于一体的课件,图文并茂,为学生创建了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

三、教态亲切,表情丰富

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教师的亲和力来自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以及适宜的表达方法,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智慧的一种综合的体现。在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中,亲和力能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从而顺利地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参赛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在短时间内拉近距离,大部分老师的互动做得有声有色,学生参与积极,有效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正式上课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扎实有效,紧扣大纲要求

篇5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第一年所执教的公开课《初识PPT》为例,谈谈新教师如何上好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课堂中有许多闪光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望能扬长避短,与新教师共同进步。

一、关注课前准备细节,为有效课堂夯实基础

信息技术课和一般的课堂不一样,由于上课的需要,相对而言,它的硬性要求更高,课堂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预设解决而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如:机房上课上到一半,电脑出现故障问题或者忽然整个教学楼停电了等等!但有些问题却可以提前解决,如:在执教教师生涯中第一节市级公开课《初识PPT》时,为了减少这种紧张的情绪,我提前在电脑机房把整个流程演练了一遍,正当我把视频通过教师机广播到学生机上给学生观看时,问题来了,由于“广播软件”的版权问题,无法正常广播视频。问题产生了,就必须试着去解决,现在来更换控制软件肯定是来不及了,最终,我决定通过“投影仪+大屏幕”来呈现视频给学生观看。于是我在课堂就很顺利地开始了。试问,如果我没有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我就不会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就更没有解决突发问题的机智了。

了解机房设备,了解学生基础,了解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组织,这些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了深刻。把握住了“细节”,就营造了一分有效课堂的保障,便留住了一分精彩。

二、关注情境创设细节,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初识PPT》这课中,我将整个情境贯穿课堂,首先,通过图片与视频的结合呈现带领学生欣赏美丽的戴埠中心小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带着兴趣依次完成“任务评价表”中的6个任务,进行新知的学习。一个合理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完成任务,也能让上课的教师有序并有效地组织教学,更能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

三、关注巧妙提问细节,有效把握课堂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促使其知识内化。从教一年来,我在参加听课活动时,时常会听到有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中会这样展开提问:你(你们)想不想(要不要)做某事?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当然,我在执教《初识PowerPoint 2003》时,同样也进行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把美丽的戴埠小学搬到了电脑上,你们想看吗?这样的提问看似是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表面上是尊重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如果有大胆的学生回答:“不想(不要)”时,难道你就真不实施这个教学环节了吗?显然不会,仔细想想这些都是无价值的提问,还不如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领学生在电脑上一起欣赏我们美丽的戴埠小学。这样,既直接又高效,省去了学生回答的这个环节。这个问题是值得引发深思的,是许多新老师或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所未曾关注过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巧问,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新教师而言,更应培养巧问的好习惯,不仅要“慎问想不想(是不是)……”更要注意在设计问题时,仔细推敲、琢磨、思考每一个问题的价值所在,避免无意义的问题出现。

四、关注评价细节,为有效课堂展示亮点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种答案,他们的回答其实都是正确的,但由于教材内容的设定,或是符合教师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只对符合教师教学预设的回答进行评价:“你讲得真好!”而忽略其他同学的回答!

在评价的同时,教师应注意:评价语言、评价方式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应灵活多样,注重创新,这样学生就乐意接受。我在执教《初识PPT》课中,主要以6个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这一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大部分任务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来完成任务,穿插个别学生上机演示,课中,我注重个体评价(某某同学真聪明,你真了不起;某某同学你真棒,真是一位电脑小高手……)与集体评价(同学们仔细思考,认真探究,在相互帮助下,完成了这个任务,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相结合,这样整堂课的气氛就非常活跃,同时在师生间的评价、回答中,产生了共鸣,做到了情感上的交流。

以上就是我给新教师的几点建议,希望与各位一起共勉。夯实课前准备,预设精彩情境,把握课堂细节,运用教学智慧,关注评价细节,给孩子呈现一节又一节精彩而充满魅力的课堂!

篇6

一、沟通心理,激发活力

在一节语文课上,要想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必须打破沉闷的教学气氛,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让师生一起从同一起点共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万里长城》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课前谈话:

师:认识王老师吗?

师:听说过王老师吗?

师:见过王老师吗?

师:喜欢王老师吗?说喜欢的那是“一见钟情”。

师:喜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大家先看一看王老师。

师:你别直勾勾地看着王老师,看得我直发毛,可以含情脉脉地看着我。

师:教你们语文的老师姓什么?

生:姓李。

师:比一比看,我和你们的李老师有啥不一样?

生:你胖一些,我们李老师“瘦”一些。

师:“瘦”这个词语用错了,应该叫“苗条”。

生:您是男的,我们李老师是女的。(生笑)

师:你还别笑,这一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李老师不戴眼镜,您戴眼镜。

生:您穿西装,李老师穿便装。

师:哦,这是便装,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生:李老师是美丽,您是英俊。

师:一个美丽,一个英俊,我俩正好一对儿,就不知道李老师同不同意。(笑声)

生:您的性格比较幽默,李老师比较温柔。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两个都喜欢。

师:你是一个都不得罪。(笑声)

师:各位看看我和李老师哪些地方一样?

生:你们都是老师,都有五官。

师:这话我听得怎么这么玄乎。

生:你们的教学目的都一样,就是培养好学生。

师:这话我怎么听得像吃了蜜似的。

师:还紧张吗?

师:还担心吗?

师:还害怕吗?

师:还上课吗?

生:上课!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课前谈话的案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王老师用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语言感染,注入活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这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至关重要的。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时可以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讲”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使整个课堂书声琅琅,充满活力。例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对于这段话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这段话;

(2)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非常、一定”词语的意蕴,理解这句话中三个“永远”的不同含义。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我进行了这样的引读: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生读这段话);父亲永远是我崇拜的偶像――(生读这段话);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骄傲――(生读这段话)】

这种注入丰富感情的教学语言,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感情不是做出来的,它来自于我们对表达内容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来自于我们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我们带着对事业,对孩子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就会受到我们的情绪辐射的感染。

三、开放课堂,洋溢活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活跃的眼光看待课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干、培养能力、塑造个性的舞台,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洋溢活力。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多向的交流机会,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为此,我们适时运用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朗读、合作表演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学生开放讲台,让讲台成为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改变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还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自愿组合就座,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和课堂辩论。

篇7

关键词:智慧理答;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华东师大崔允t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智慧的教师理答不但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还能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下面我将以多种案例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理答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性理答

语言性理答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问答作出的语言评价和引导,它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再组织理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

在《燕子》这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多次运用激励性理答,使整个课堂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如:

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体现小燕子好漂亮、好可爱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大部分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小部分同学纯粹地朗读。

师:真喜欢你们读书的样子,边读还会边做记号。三年级就学会了读书做记号,真是好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看似一句很简单的评价,却在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林老师的激励性理答后,那些边读书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因得到赞美而学得更加认真,而那些没有边读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在林老师这别出心裁的提醒下也会拿起笔圈圈画画了。这就是激励性理答的魅力。

二、非语言性理答

非语言性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答做出的除了语言之外的理答。它可分为有反应理答和无反应理答。有反应理答是指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予以评价,包括动作理答、神情理答,是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回答。例如,微笑着点头、鼓励的眼神、鼓掌等。无反应理答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林莘老师执教《燕子》一课为例,林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环节: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还不够亮。(老师边看着学生边用手做着向上扬的动作。)

生再次朗读,林老师对其进行手势暗示。

学生在老师非语言性理答的帮助下,朗读更具情感了。此时此刻形象的动作更胜过无力的话语,非语言性理答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林莘老师这一巧妙的理答带着学生走进了语言的世界。教师智慧巧妙地运用理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理答现状及策略

纵观现在的课堂,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理答缺乏针对性、客观性、情感性以及多变性,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现在的课堂不缺乏理答,但是缺乏客观性、多变性的理答。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呢?

1.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1)洗耳恭听。课堂上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新、批评的价值;(2)察言观色。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具开发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3)真诚赏识。教师带着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回答,这无疑是对学生莫大的信任和鼓励。

2.理答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针对不同成绩、不同性格甚至是不同性别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方式的理答。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基础的原因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他很想进步,针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在教学时对他们就要以激励性理答为主;对于逻辑思维比较混乱,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再组织理答为主;而对于那些只求一知半解,没有耐心细读文本的学生,我们更适合采用发展性理答。因材施教让教师理答事半功倍。

3.教师要关注智慧理答,提高自身的理答能力

(1)增强理答意识。(2)重视理答预设。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底蕴,发展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3)锤炼课堂理答技巧。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了更好地做到高效课堂,在精心设计教案之余,更应该好好学习如何使教师理答更加智慧,从而使课堂焕发更迷人的光彩。

篇8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理答策略 智慧理答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不够,组织教学活动简单随意、缺乏科学性,就会导致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有序推进。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顾虑重重,思维处于无序、僵持状态,得不到有效训练与发展。这种现状须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

课堂智慧理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接下来的学习进程,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和学生思维训练的成效。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理答意识,重视理答预设,形成理答风格。

一、发展性理答

发展性理答是最见教师教学智慧、教学功力的理答类型,也是对学生的成长最有效的理答。发展性理答中任何理答行为的运用适当,都属于积极理答,它所包含的几种转换提问方式都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发展性理答包括转问、探问、追问、反问。

1.转问式的理答。转问式理答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替学生回答,而是将问题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为了使更多学生参与讨论,使某种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也会采用转问。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

老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唐僧不认识妖怪。

老师:这也是憎恨啊?(面向其他同学)对他说的话有意见吗?

学生2:不应该是憎恨,是因为唐僧认不出妖怪,错怪了孙悟空。

老师:孙悟空有火眼金睛,唐僧是认不出妖怪的,他是肉眼凡胎。

学生3:我非常同情孙悟空。孙悟空勇敢打妖怪,唐僧却错怪孙悟空。

老师:为孙悟空打抱不平。

学生4:我非常憎恨白骨精,她三次骗唐僧,使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老师:白骨精用心险恶。

学生5:我的意见和他们不一样,我是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两次都没把孙悟空赶走。她不泄气。

老师:不泄气?谁对他的说法持不同意见?

学生6:因为白骨精想吃唐僧肉,所以要三次骗唐僧。

学生7:学生5的意见不对。因为白骨精是要吃唐僧肉,吃孙悟空的师傅。

老师:(对学生5)白骨精这样,你说她不泄气,是干好事呢,还是干坏事呢?

学生5:是干坏事。

老师:干坏事不泄气,越不泄气,干的坏事可就越多了。是吗?

(学生5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学生传递的信息不但没有可借鉴的价值,而且打破生动而有效的教学,这时,教师首先反问学生:“不泄气?”接着把问题一转,抛给更多的学生:“对他的说法有不同意见吗?”刹那间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2.探问式的理答。探问式理答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

《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在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将理解琴声和心声结合起来,从琴声入手来体会心声,环环相扣,使学生对琴声和心声有了较为清晰而又准确的感悟,从乐曲中感受阿炳是个怎样的人。

师:阿炳仅仅爱这些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省略号。

师:他还爱什么呢?

生:他爱那恩重如山的师父。

生:他爱那照顾他的邻家少年。

生:他爱那陪伴他一生的二胡。

师:总之,阿炳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对生活充满热爱。

师:曲为心声,你从《二泉映月》中感受到阿炳是个怎样的人?

生交流,师板书: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 与命运抗争

这一次次情境的创设,对阿炳情感的探问,从不同程度引导学生不断走近阿炳的内心,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感受到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精神,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追问式的理答。追问是针对一个学生追根究底地问,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更能引起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明白最初的问题。

4.反问式的理答。反问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发问,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不对,进而明确自己的回答不足之处。

二、诊断性理答

诊断性理答是指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教师在理答中有明确的表态,这是诊断性理答的显著特征。一般可以分为简单肯定、简单否定、简单重复、意义重复、提升式肯定、纠正式否定、引导式否定。

薛法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断

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

生: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

师:对,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这教学中薛老师首先作出肯定的判断,如果就此停止理答那就属于简单肯定,但薛老师借着综合两个学生回答内容,对学生回答做了提升,所以属于提升式肯定理答。

我们再来比较一组重复理答。

第一组: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这是一颗怎样的小种子?

生:这是一颗骄傲的小种子!

师:哦,这是一颗骄傲的小种子。

师:你觉得这颗种子对泥土是怎样的态度?

生:他瞧不起这黑黑的泥土,他鄙视泥土。

师:恩,他瞧不起这黑黑的泥土,他鄙视泥土。

第二组:

师:当“我”开口向母亲要钱的时候,当母亲身边的女工大声阻止她给“我”钱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做的?

生:……

师:在母亲的这个特写镜头中一定有个细节特别让你有感触?哪个细节?

生1:就是课文中说的“塞”。

生2:是“母亲把钱塞到我的手中”的“塞”。

师:(颔首,加强语气)塞!

生3:是“母亲把钱塞到我的手中”的“塞”字。

师:(更大幅度地颔首,语气更加强烈)塞!

第一组中的理答行为是课堂中最常见的理答行为,教师只是在做简单的重复,而第二组中老师的课堂重复是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语,并且在重复的过程中伴有神情、语气,是进一步强调“塞”字的含义,这就属于意义重复。

三、激励性理答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简单的“不错”、“你真棒”之类的表扬已无法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理答,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促进学生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的催化剂。

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断

师:好,像她那样,谁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这一段。我看见举手的同学眼睛里充满着自信。

师:读得真好,流畅准确。说说为什么?

师:她喜欢她的内容,她喜欢她的语言,这个比喻句非常好,她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很强,真好。

师:读得真好,好在声音响亮,声音响亮就是自信的表现,他还喜欢这一段是因为声音有趣。还有不同的吗?我喜欢不同的。

以上理答策略均为语言性理答方式,我们还可以运用动作理答和神情理答。

总之,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反思和优化理答策略,才能在智慧理答中彻底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真正实现以教师主导。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气、灵气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课堂理答 智慧 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师的理答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语言贫乏,或简单理答,或重复理答;有的教师态度过急,或武断理答,或代替理答;有的教师指向不明,或模糊理答,或回避理答……这些理答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我们的课堂迫切呼唤智慧理答,迫切呼唤我们的教师能够树立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形成理答机智。本文试着结合几则朗读教学案例,对比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智慧理答。

一、由表及里探一探,心中悟出始知深

研读《穷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

案例一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应读出什么语气呢?”生:“应该读出他很受不了的感觉。”师:“能不能联系生活谈谈‘受不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背地里议论我坏话,我真受不了。”生:“天气太热时,我也会受不了。”师:“(急了)渔夫受不了是因为什么?”生:“因为五个孩子多,养不了。”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生:“我妈妈时常告诉我,她小时候生活艰苦。为了让她们四姐弟吃饱饭、上好学,父母亲要整天干活,有点受不了。”师:“是啊,生活艰难会让人受不了。”师:“现在能读好这句话了吗?谁来试试?”

案例二 师:“你从课文哪儿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的含义?”生:“‘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为了五个孩子他不得不冒生命危险,实在是受不了,没有办法。”生:“‘孩子们还是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那么拼命,可还过不了好生活,真的够他受的了。”生:“‘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但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以看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连妻子也不得闲。”师:“把‘受’换一个词,可以换哪个词?”生:“苦。”生:“累。”生:“熬。”生:“忙。”师:“一个‘受’字,让我们读懂了他家生活如何?”生:“生活不易。”生:“生活贫穷。”生:“生活举步维艰。”师:“会读这句话吗?应读出什么语气?”生:“用低调、沉重的声音,读出生活的艰辛。”师:“想象此时自己就是渔夫,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有没有同学读出其他的情感来呢?”生:“桑娜很心疼丈夫。”生:“桑娜对丈夫的爱是深沉的。”师:“好,用深情、不舍的语调,再读这句话,读出桑娜的疼爱吧。”

思考 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高质量的探问理答,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在逐层推进的回旋中,使学生们的理解准确、全面、深刻,感受深入,情感升华。案例一,教师指导朗读虽然也运用了探问理答,但是他急于求成,直接以“应怎样读”切入。听到有学生谈到“受不了”一词便如获至宝再次探问,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结果指挥棒没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虽然后面“拉回来”了,但颇费周折,学生对于生活的艰辛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朗读自然不到位。案例二,教师明白学生很难理解生活的艰辛,于是指导朗读时,第一次探问直指文本,以教材为依托,来蓄感;接着一个“换词”环节,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渔夫此时“受不了”的心理状态;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朗读。学生此时的理解极为深刻,朗读指导水到渠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探问,引导孩子把情感推向更深层面,体会桑娜对丈夫的爱。这样的探问理答实属高明。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探问都能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历经心灵碰撞,就能使他们的灵魂得到真情的浸润。

二、思绪零散归一归,以点带线扩成片

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案例一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送别的场面。”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师:“是啊!这句话表现了李白与老朋友的依依惜别。”师:“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生1:“读出依依惜别的感觉。”生2:“读出与老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句话好好读一遍。”

篇10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农村,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于是他们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萦绕于我脑际并挥之不去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有两个古文单元,开学初我便开始了一个单元的古文教学。古文教学要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都要落实到位,这个单元的前两篇课文涉及三篇古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背诵量非常大,有些学生已经不耐烦了,到了第三课《核舟记》,又有背诵要求。怎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是积极地、有兴趣地去完成呢?一个计划在我的脑海里形成――让他们自导自演一出课本剧。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前一个星期把这个任务布置了下去。当时学生就热情高涨,积极讨论,整个课堂沸腾得像一锅粥。在那一周的时间里,我不时地向他们打探进展的情况,看上去一切井然有序,我期待着一场精彩的演出。

就在那个初秋的早晨,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从走进教室开始,我就沉浸在不断的惊喜之中,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些学生的身上,竟然蕴藏着这么巨大的能量,他们小组内分工负责,有导演,有演员,还有剧务,当然都是交叉兼职。还没上台呢,他们在台下的装扮过程就让我欣喜不已。文中描写东坡“峨冠而多髯”,于是他们脑洞大开,把练习册卷起来粘住做成了“峨冠”。“髯”呢?就地取材,就是玉米须,长长的,或米黄色或浅绯红色的玉米须用一根透明胶带粘住往脸上一贴,还真是那么回事。演出中需要用到一系列道具,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带来了奶奶生炉子用的芭蕉扇;有的带来了家中的挂历作“手卷”;炉是几本书用胶带一缠而成的;壶有好几种,有从家里带来的茶壶,有的打起了班上粉笔盒的主意,给它安上用纸卷成的圆圆的柄,尖尖的嘴,倒也惟妙惟肖。

全班同学被分成了四组。第一组同学上台了,小“导演”按照书本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摆出各种姿势,“导演”负责解说,这样一组一组演下来,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不消说了。为了排演课本剧,他们早已将课文读熟、吃透,至于文下字词注释,句子翻译,从他们的表演中就能看出他们早已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技亦灵怪矣哉”,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刚才在讲台上呈现的诸多人、物,还有一叶扁舟都被浓缩雕刻在“长曾不盈寸”的“桃核”上,学生没有不由衷地赞叹其技艺神奇的。

篇11

【关键词】理答智慧;高效课堂

一、理答的内涵及现状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即时评价,课程专家崔允都教授称之为“理答”,所以“理答”就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通俗地说,“理答”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理睬。

时下,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或缺少理答意识,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机智。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由此导致课堂上老师的不当理答屡屡出现,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能降低教学效率。

的确,智慧理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妥当的理答会使一节设计完好的课留下遗憾.还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浇灭求知的火花。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理答呢?

二、有效理答的基本策略

1.剥笋式引导,指明学生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然不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逐层设问引导,给学生指明正确思考的方向。

例如,有两杯酷儿,淘气喝了4/7,笑笑喝了2/7,两人剩下的酷儿一样多,问原来谁的杯子里酷儿多?题目读完老师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面面相觑,看样子是没有理解题目说了什么意思。于是他带领学生一起“剥笋”: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要我们求原来谁的杯子里酷儿多?

师:原来杯子里的酷儿可分为哪两部分?

生:可以分为喝掉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师:题目告诉我们剩下的酷儿是一样多的,现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我认为剩下的酷儿一样多就不用比了。

生2:只要比较谁喝的多就是原来谁的杯子里酷儿多。

师:是这个意思吗?谁再来说一说。又请了几位学生说一说,终于点头会意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得出结论:因为4/7>2/7,淘气喝得比笑笑多,所以原来淘气的杯子里牛奶多。

教师通过逐层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思路,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纠偏式引导,拨正学生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偏离总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特别是在分析题意时,更是如此。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好好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来拨正学生的思路,学生审明了题意,拨正了思路,经过再读再思之后对问题就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例如,李老师在执教《解决问题》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绳子长40米,先用去6米,又用去4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问题出示后,学生纷纷埋头画图、计算。当时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4+6=10(米),40-10=30(米),40-30=10(米)

师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说:我先算出用去了10米,还剩下30米,然后用40米减去剩下的30米得到10米就是比原来短的部分。

李老师她拿起一支新粉笔说:“大家看这支粉笔,假设它原来有10厘米长,(演示:折断2厘米)现在我用掉了2厘米,请问它比原来短了多少?”

“短了2厘米。”

“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用掉了就是短出来了。”

学生会意点头认同,李老师拿起粉笔(边折断5厘米)继续说:“我再用掉5厘米,现在它比原来短了多少?”

“7厘米。”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什么呢?怎么想的?”

“因为先用去了2厘米,又用去了5厘米,一共用去了7厘米,就短出了7厘米,只要算用去的部分就可以了。”

在引导过程中,我们不但能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学生“卡壳”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拨正思路,审清题目的意思,最终有效解决问题。

3.搭桥式指导,启迪学生思路。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为基础,直接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思路,比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思路来得简捷、明快,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先让学生应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应该等于底×高÷2。这样,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积算法。给学生添设思维阶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篇12

一、常规备课的种种弊端。

1.教学任务重,备课成为低效劳动。

有一部份老师教两个班数学,有的还兼任班主任,从备课——上课——批改——订正作业——辅导差生,样样都是花时间、花精力的事,而竞赛指导更让教师“取也不是,不取也不甘”,辅导吧,意味着再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任务,放弃吧,对“尖子生”来说太可惜,对教师自身发展提高也太可惜。老师呼唤有“三头六臂”。

教师最大的怨言——备课。繁重的工作负担使得许多教师将“抄”作为备课的主要手段——抄自己往年的,抄别人现成的,抄教案集精品选的,甚至抄书:抄到准备题处写上“前测激趣”,抄到例题处写上“导学达标”,抄到试一试练一练处写上“反馈测评”,抄到结论、概念写上“小结”,书抄完了,课也备完了,真正属于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屈指可数,并且备课抄一套,上课上一套,犹如“脚踏西瓜皮,上到哪儿算到哪儿”。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单兵作战,教材“捆死”了教师。

教师备课“单兵作战”现象非常普遍。在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的情况下,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却非常淡薄。许多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备课行为,不能熟练地驾驭整个知识体系,也不能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整合教材,跳不出“以本教本”、“照本宣科”的思维框架。教书教书,一本书“捆死”了教师,“腻烦”了学生。

从备课模式看,不少教师沿用的是叙述式的教学设计方式,这样的程序式设计只能体现教师“教”的一方面,而全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年青教师成长缓慢,很重要的症结就在于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不够。

3.监控和监督机制不及时。

学校对教师备课质量的监控和监督机制跟不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校对备课常规的落实,常常采用事后督查的方法,不能介入全过程,其效果就不甚理想。

学校对教师进行备课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时,一般只能检查教师的数量及书写情况,教案设计的质量好坏很难用细化的量表检测。这就造成了教师应付检查的心态,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教师教案设计能力低下,课堂教学水平不高。

4.观念落后,教案资源匮乏。

学校现代化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以及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等多种原因,使得学校作为一个教育资源的整合者,却无法拥有相对丰富的教案资源——除图书馆仅有的一点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少量电教器材外,能够给予教师备课参考的教案资源少得可怜。

二、合作备课,结出硕果累累。

1.合作备课——走出一条校本培训新路子

合作备课,使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构建并运行起来。它以合作备课为基本活动方式,以教师个体与小组全程反思、合作互动以及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以调整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提升为终极目标。

我们的合作备课,是一种以学校教学活动为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通过合作备课,我们实现了三种对话,即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理论的对话。通过常规备课与专题备课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实现了同伴互助与资源共享。而电子教案库的建立和不断更新,又使这种教师培训呈螺旋上升趋势。

2.合作备课——减轻了师生负担,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在合作备课过程中,我们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情况,重视个别差异。如何挖掘非智力因素?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使备课深度和广度较以往“单兵作战”有较大提升,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得到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易记易用,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因为教研组集体的讨论,集众家之长,避一己之短,从一定层次上实现了教师经验的“优势叠加”,使每个教师耗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案形成过程中的时间明显减少。

另外,由于合作备课倡导融洽的情感交流,畅所欲言的崇高境界,在活动中,不同风格,不同情趣,不同见解的同行之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把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共性问题提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完善,这样的教学交流增进了教师情感共鸣,不仅融合了感情,更使我们备课组成为“合作学习”的发展性组织,大大加强了团队凝聚力。

3.合作备课——实现思维、科研智慧上的碰撞,生发了灵感。

师师互动是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及思维方式上,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都有一定差异,通过教师之间对教学内容的互动,教师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科研智慧上碰撞,生发了灵感,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合作备课,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并持续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知识的不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无疑是每一位教师极其重要的专业能力。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升。

三、教研组合作备课模式探究——“三案定教”。

“三案定教”是指在课研组长的组织下,教师通过自主,合作形成教学设计的课堂过程。三案包括分工备课、集体定案、个性补案。

1.钻研教材,初成议案。

课研组长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布置各老师备课内容,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备好议案,为合作备课做好准备。主备教师议案备好教学目标模块、重难点模块、课前准备模块、教学流程模块。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模块。

2.群策群力,形成共案。

在星期一集体研究备课的这一天,由课研组长组织,主备课教师将初案的设计思路进行说课。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和教学流程,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再由备课组教师群策群力,提出疑问,肯定精彩之处,共同解决疑惑,提出各自建议,集思广益,最后达到各模块的统一。

3.凸显特色,确定个案。

篇13

一、精巧设计,创设理答宽松环境

小学生学习精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思想动态特征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教学情境,为顺利启动课堂理答互动奠定基础。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观看动画、讲述故事、列举实例等,都可以成为课堂问题发动源头,结合直观展示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兴趣大增,课堂师生互动会更加频繁,课堂气氛也会更加和谐。

《下载图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搜索图片的方法,建立新文件夹,并将网页中的图片保存到文件夹中。教师导入时展示一组漂亮的小动物图片,给出问题:你认识这些小动物吗?知道这些小动物图片是从哪里找来的吗?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实际操作:打开百度网址,选择“图片”选项,输入关键字,单击“百度搜索”,出现大量图片。教师给出问题:除了百度,大家还知道哪些网址提供搜索服务?学生踊跃回答:搜狗、谷歌等。教师继续询问:找到喜欢的图片,如何才能将这些图片放到自己的电脑中呢?有学生回答:要先建立一个新文件夹,然后将喜欢的图片复制到文件夹中。教师引导:如何建立新文件夹呢?学生回答:打开“我的电脑”,找到“文件”,再找到“新建”,点击“文件夹”。新文件夹就建立了,为区别方便,要给新文件夹命名。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内容,从设计的问题来看,开头设计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去准确回答,这里的问题设计只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后面的问题设计,表面上是给学优生的,其实是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内容,师生多元和谐互动,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教学效果当然是显著的。

二、把握难度,观照不同群体基础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并对问题难度系数进行客观评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无论什么学科,这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学习基础不在统一水平线上,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呈现优劣性,教师要关注不同群体需要,设计梯度性更强的问题,给不同群体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思考机会。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是不科学的,这样往往会造成学优生异常活跃,学困生被忽视,课堂成为学优生与教师的表演舞台。教师要改变提问方式,设计不同层次问题,并让不同层次学生展开解答。

在学习《下载网页》一课时,教师展示一些精美的网页,给出思考问题:这些网页精美吗?如果想把这些网页下载下来,该如何操作呢?学生开始讨论,利用先前的掌握认知开始尝试下载。班级中有一些学生不知所措,看来是先前学习基础较差造成的。教师专门给这些学生提出问题:还会下载图片、下载文字吗?学生反应不一。教师让大家尝试操作,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学生在操作中提出问题:保存的网页出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同名文件夹,一个是网页文件。如果网页文件放到其他文件夹里,结果会怎样呢?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验证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没有要求学生回答,只是用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跟随教师问题开展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为观照不同群体学生学力基础,教师专门针对学困生设计问题,给出一些提示,学生学习顺利展开。

三、自由选项,给足学生候答时空

教师提出问题后,低年级学生回答特别踊跃,到中高年级时,响应者大幅度减少,其致因是多方面的。教师问题设计不科学应该是重要原因,问题覆盖面太过狭窄,更多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组问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回答,学生参与热情会被调动起来。教师还要给学生留足候答的时间,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思维频度较低,反应较慢,没有充裕时空做保证,他们是难以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的。

在《欣赏音乐》一课教学时,教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给出一组问题:这首歌曲好听吗?你还喜欢听哪些歌曲?在计算机上如何听歌曲呢?你听说过“MP3”吗?如何在网上下载歌曲呢?下载“MP3”音乐需要关注哪些要素?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回答:我喜欢流行歌曲,经常在网上听这些歌曲。也有学生说:我会将好听的音乐下载到电脑里、手机里,还可以下载到u盘上,放在车上听。下载歌曲时,要先下载音乐盒软件,然后搜索关键词,找到歌曲,点击下载标志,将歌曲放到文件夹中。

篇14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课堂 教学效率

科学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于学生素质的积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必须思考每天一节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摸索和积累有效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以下是我在新课标的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摸索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实验材料的准备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物质条件。

(一)改进器具,优化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改进、创新实验仪器,优化实验教学方案。比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改进检测器的电路,用市场上一打开就会有音乐的音乐卡来做检测器。由于接通音乐贺卡所需的电流很小,人体、水都能将电路接通使卡发出声音,这样在声光的配合下,实验会更直观,也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解决了一般教学中普通电路检测器对水、人体这两个特殊物质起不了作用所带来的矛盾。这样的改进不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

(二)收集材料,丰富资源

能让学生准备的材料教师决不准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制作学具,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课堂上探究的兴趣。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实验材料进行初步的筛选,这样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前期的研究中去,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例如《各种各样的岩石》和《各种各样的花》这两课,通过学生的收集,材料会越来越丰富齐全,这样有利于提升他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又如《养蚕》和《种凤仙花》单元,学生可以把整个养的过程,或每次微小的变化拍成照片或拍成录像,通过收集、陈列学生的这些作品,可以为下一次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学生也非常乐意。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印象会很深。这对于学生以后研究可以有更深远的影响。

二、增强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

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时而跃跃欲试,时而埋头苦思,时而豁然开朗。没有老师霸占课堂唱“独角戏”,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思考,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难点被一一化解,使整堂课自然又流畅。

叶圣陶说:“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予,而在于引导,如此才可以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所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不能太饱和,否则课堂就显得臃肿而没有实效。

例如,在“‘摆’摆动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猜测摆绳长度、摆锤重量、摆动的幅度这三个因素。教师若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这样的提问容易导致学生将3种方法放在一起对比。而实际上教师的意图是:“怎样分别证明这3种因素能影响摆摆动的速度。”如果将提问换成:“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吗?如果有关,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就不会将3种方法混为一谈了。若将提问换成类似于“如何使摆摆动得更快?”,然后让学生尽量猜想合理的方法,并且在实验允许范围内一一验证,那么不仅能够顺利完成这堂课的内容,还能向外拓展增强学生的知识范围、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

又如,在“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土壤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问题指向性就不太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如果换成“你能按颗粒大小给土壤分类吗?”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从而大大节约教学时间,并将大量时间用于核心问题的研究上。

三、鼓励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取

叶圣陶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阅读是属于语文课的要求,当越来越多的科学阅读材料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阅读不应该只属于文科,阅读应该是属于每一门学科的。一个会阅读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在小学中,开展科学阅读尤为重要。

例如,教学《水钟》这课,通过阅读资料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水钟的组成及根据滴水的等时性的计时原理,让学生更好了解同时利用泄水型和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对学生的自制水钟实验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

四、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科学》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将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等。

例如,教学《食物到哪里去了》时,这一课要带领孩子们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认识消化器官,初步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并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旅程。但是,很多孩子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局限于胃这个器官。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方法,展示各个消化器官在身体的位置,以及它们是如何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