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高中语文教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教法

篇1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处理,新课程教材安排较以前的教材变化很大,每期有两本书,分必修一和必修二,从教材的容量上看要比老教材多得多,那么如何给学生上完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我觉得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合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处理。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你只要把它当做课堂教学所要用的文本就可以了,既然是教学所需的文本,那么就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调整安排。

下面以高一语文上期为例,它包含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书共八个单元。我认为,高一学生文言文的功底相对较弱,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就应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具体在文言文单元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那些涉及文言知识相对较多的文章要详讲,而涉及文言知识较少的就可以略讲。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把《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作为文言重点篇目,讲解的时候按照相关的文言知识,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逐一落实。其他的如必修一中的现代新诗单元则采用诗歌鉴赏的方法讲解,教会学生抓意象并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到熟练背诵。必修一第三单元是现代文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和事。我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同时看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如何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单元,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以三篇文章为文本,把它按照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出题形式改编成现代文阅读题,从而既让学生熟悉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介绍新闻的基本要素,并着重结合高考语言运用题,落实如何给新闻拟标题,拟新闻导语,概写一句话新闻等。

通过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都能感觉到学习语文很实在,不空洞了,而且与过去相比时间上也较为宽裕,一学期教学内容虽多但并不感到紧张。

教法上,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新形式。自主学习就是把简单的、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完成,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在交流时进行合作共学。合作学习通常针对的是导学问题里有一点难度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的,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各组汇报交流、补充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探究学习是为解决在上一个环节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通过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逐步探究和解决。

下面我以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其教法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利用文言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较简单的文言基础知识。对学生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学案导学,也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分类整理,这样既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困惑的顺利解决,从而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选出那些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更有的放矢,才更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思维反复碰撞才能折射出创造的火花,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一环。

学生合作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把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在自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分组落实,以知识竞答的形式,由一组同学提出问题,再由同学作答,其他学生作补充。这样既解决了课文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小组讨论不能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往往课堂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饰教学内容的单薄,讨论要注意实效性。

探究释疑: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情,明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启发引导,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方法,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就文言知识,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涉及词类活用,就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中所有活用的知识点。涉及一词多义,就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相关例句加以归纳整理。同时在文章的内容分析上,可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从烛之武的果敢、言辩、爱国等方面加以落实。也可以此材料为例引导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当然,老师也可就这篇文章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探究,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问题 措施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众多,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注重课堂授课的收效,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的监督和检测;过多地突出了自己的预设意旨,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方法

1.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便是为了激励,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了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刚接触语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知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融而欣然接受。

2.深化认识,净化心灵,将知识更新转化为智慧

年轻,这点使我更有利于和学生沟通,多年的学习经验及切身体会告诉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有被人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去获取。

3.营造与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呢?首先是创设平等的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其次是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是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4.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5.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

6.加强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开启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1]周崇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篇3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教法;课后设疑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智慧,培养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时,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堂,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首词的知名度,然后抛出这样的疑问:它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能让它成文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学习这首词,想想其中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被激发了出来,课堂上也能积极思考,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巧用问题教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或者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教学《虞美人》一课时,词中“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而作者却为何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呢?这种疑问的提出,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后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读全文的过程,是全文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后设疑,延伸课堂

在课堂的末尾,教师可以设定问题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延伸课堂、扩展学习的目的。

如:教学《虞美人》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如下问题:1.南唐李煜所处在的时代是什么样的。2.李煜的生平如何。3.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体验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设疑应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资料搜索、资料分析、资料总结等。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从知识的“讲授者”和“供给者”转向进行有效教学的“提问者”和学生活动的“激励者”。现在的在校生大多数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针对在校生的具体情况来看,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教学,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成了每个教师思索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反对"填鸭式"的教学,那么老师就应该勇敢的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的课堂设计方法如下:(1)老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安排;(2)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与下一堂课有关的内容;(3)学生站到讲台上按照自己觉得实际可行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4)讲解过程中要随时回答老师与下边学生的提问(理解多少,回答多少),老师和学生进行内容记录;(5)安排课后习题;(6)老师对当堂课中学生讲解以及提问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这样进行课堂组织的优点是:(1)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力;(2)能够培养学生讲解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强化这些知识;(3)能使学生明白老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的辛苦,会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班级管理。由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推广的艰难性,我们不能马上完全转变成这种学生掌握课堂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好的部分,积极的向这个方向努力。

2 以生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3 注重人文性,强调科学性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学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划造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以至是做人。事实上,语文教材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文性较强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随处可寻;在科学性较强的作品中,种种文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化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如在教材的小说单元中,人物命运的逻辑是明显存在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的发展,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就是文学作品“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林冲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学手段如环境描写、行动刻画、细节点染等来表现林冲的性格发展的轨迹;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设计一步步揭示了林冲的命运,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有很浓的文学意味;情节的设计则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使人物命运的发展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而其中得到鲁迅赞誉“极富神韵”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不仅在环境渲染上给人以直观感受,还表现出情节设计上的理性思考。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其感情变化的逻辑及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明显存在着的;即使是写景言情、寓理的诗歌,其言语内容之间的联系、诗句之间的顺序、节次之间的组合等也是有着很强的逻辑性的,有些甚至可以抽象出来加以分析。

4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曾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安排学生围绕“失街亭,谁之过?”展开讨论、探究,要求学生做换位思考,不人云亦云,力求见解新颖而又言之成理。讨论中,学生们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从而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泽军.语文作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误区 对策 做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五大误区及对策

1.对备课的认识误区。

这是实施语文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备课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教案应该是个性化的、独特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对教学思考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份抄写的工作,更多的是从实际出发,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认识误区。

语文作业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灵性,训练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作业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也应该是很个性化的。例如,听写,听范读,听广播,朗读,默读,背诵,口语表达,演讲,作报告,回答问题,讨论,辩论,读名著,读报刊,观察生活,感受社会,写日记、周记,应用文写作,高考作文训练,摘抄,做读书笔记,写心得感想,做分析总结,等等。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引导,怎么去操作。配练习要做一点,资料要有一点,但我们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让它来指挥我们的教学。

3.关于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

作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要让学生知道写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让学生对提高写作水平有信心。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写作要求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有耐心,让学生克服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每次作文不一定让所有学生都按同样的要求来完成,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全文漏洞百出,难成其文,也不能求全责备,对学生的微小进步视而不见。作文的布置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倾诉欲望。

4.关于教学关系及师生地位的认识误区。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了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的自信心,外力就会变为内力,学生就能永远前进。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发表各种见解;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将个体的主体力量充分地释放,所以要处理好师生在人格上互相平等的关系。教师的这种人格力量折射到学生身上,会促使学生自尊、自立、自强。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启发灵性,是审美,语文老师给学生的是一种影响,这也就决定了很多语文课都必须由老师来唱主角,有些课非得一讲到底,尽情发挥,讲深讲透讲够,学生才会在你的带动下去拓展,在广阔的文学天地中遨游。

5.关于把握教学尺度的认识误区。

教师在串讲文学作品时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是形象生动的,教师的串讲应该成为对该作品形象性的发挥。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文学语言方面的修养,授课的内容自然离不开对理论概念的阐述,教师在阐述这些理论内涵、概念定义的时候,就应该使用整肃严密的语言。教师介绍作家生平时,在不游离讲授内容要旨的前提下,适当地穿插一些趣闻轶事,也是必要的,它能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述趣闻轶事的时候,应该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做法

1.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如何把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更多地着眼于学习的层面,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即把原来学的一些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教学的能力?教师还要从实际出发,学到更多,提高自身能力的知识。还有一个观念的表达问题,比如说,抽象化的、观念艺术,还有一些通过一种象征的手段进行表达。对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维往往被束缚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习充电,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追根溯源,这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2.注重引导,丰富学生想象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语文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为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多进行创造性的训练活动,挖掘想象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教师要通过挖掘、诱导,给学生一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从而达到语文课堂的最佳效果。

3.培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有了兴趣,才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学生的学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利用图片、幻灯、摄影、音乐、多媒体等一些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步入乐学的天地。

4.拓展空间,利用自然优势发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上语文课时,学生的学习资源短缺,常常令教师感到为难。其实,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环境,就可以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拓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大自然”的课程活动。比如,让学生采摘一些自己喜爱的鲜花野草和青青的枝条,随手编个花环、插只花篮,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表现大自然、写作大自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正确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弄清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要把握住高中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重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重在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是对必修知识的一个提升,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相比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它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理念、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选择任何一个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之前都需要自问:它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安排,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教学?采用何种评价方式等等……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必须加强选择性,学会做减法,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选修课程有选择,选修教材有弹性,不是每篇都要教。但对于选择该教材的师生来说,触类旁通是学生相当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策略。同时,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我们要兼顾教材整体与篇目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和的学方法,既不打破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失却各篇特色,既有“线”的梳理,又有“点”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 “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弃了。我们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当然,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怎样上好选修教材?以下一些教法尝试供大家参考。

1.示例引路,理论指导,自主赏析。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时,我们的一般做法是:紧扣单元目标,先疏通“赏析示例”的课文,充分利用其后的赏析文字,反复把玩其妙处,再引入“赏析指导”,从理论上对古诗文赏析方法加以总结归纳,然后借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先围绕单元“话题”,完成“精读”篇目的赏析,再进入“话题”,而后用“话题”理论指导“略读”实践,再去有选择地完成“思考与实践”中的任务。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在赏析实践中总结出赏析方法,再用习得的方法去指导赏析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联系,重组资源,开设专题。

建立新课程视野后,教学时研究具体的课文,很容易就某一点生发联想,寻找到某种联系,然后重新将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小专题。现在不少老师就常用这种方法处理教材。在这样的纵横联系、相互印证、比较甄别中,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轻松地完成课程目标。

3.创新课堂,丰富活动,不拘形式。

如果说上面的两点做法,侧重于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的话,那么,这里谈的则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上选修课时,开动脑筋,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编写表演课本剧,观看评析影视作品,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在教学中,适当链接高考,把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的考点适当结合起来等等都是较好的做法。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一、规避中下等生自卑感,培养其学好语文的自信

在高中语文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中下等学生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好使、不是学习的材料等诸多负面情绪,从而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受这类负面情绪影响,成绩会出现显著性、持续性滑坡,由此导致他们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给予这类有自卑感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提升这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信心以及勇气。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这类学生表现出的普遍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应该肯定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仅仅是学习速度的差别,并不能折射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说明,优等生能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养成的语文素养,他们也一定可以掌握和形成,只不过需要“笨鸟先飞”。对于这类“问题”学生,教师一定要耐心的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可取之处,多把赞扬的声音落在这些闪光点及进步的地方,这会让学生接收到来自老师的肯定、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上进心和自信心。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逐渐养成,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逐渐提升。大仲马曾经说过:“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其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根据这些学生所反映出来的语文学习的问题和困难,确立几个基本的“扶贫点”,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因材施教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提倡。某一天,孔子给学生们上完课,回到住处,学生公西华为他奉上一杯茶。恰巧这时,子路匆匆而来,并高声向孔老夫子请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个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实施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走不久,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为什么一样的问题,您的答案却是南辕北辙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意识到教无定法,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因教而学以及因材择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学习高中语文的全部课程。再次,高中语文课程与小、初的语文课程学习有很大区别,教学内容中涉及学过的篇章并不多,高中语文课程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更有深度和广度、更难理解。因此,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不存在有基础好坏的问题。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各类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症下药”,及时调整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引导学生克服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增强内心成就感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体现为:受语文成绩高低的影响,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对高中语文教师都有错误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怕上语文课、甚至是怕见语文老师等恐惧心理。为了让受成绩波动而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恐惧感的这类学生,增强对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应针对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从实际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提问、教学进度、课后作业、阶段考试等须作精心、合理的安排。(一)精心备课。针对课堂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提高或降低对学生的标准和要求;讲练结合,做到“少量多次”、反复“强化巩固”。语文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课后反映,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出现的问题需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保证学生能够牢牢地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二)教学进度。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调查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节奏,从而更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重难点,要让学生觉得“学的顺手”。(三)课后作业。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等,教师应精心考量,严格控制数量和难度,切忌题海战术,做到精益求精。(四)阶段考试。语文教师出试题时应该难度适中,使学生不仅能独立、准时完成答题,同时也能使学生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成绩。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坚定学生对学好语文的自信,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养成对高中语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既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的调动各种因素,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之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最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当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生从语文学习的质疑者和摸索者蜕变成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时,其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做语文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能够保持持久的动力和不灭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向丽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0(9).

篇8

一、“愉快教学法”的涵义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其本质属性就是“愉快发展”,即在愉快中发展,在发展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愉快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中的主要模式,是充满爱的教育具有新颖性和适宜性、审美性、科学性的特点,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艺术性原则、教育情感性原则、教育创造性原则。其特征是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学生的注意必须指向同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愉快教学法”在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上,强调愉快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上,强调在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处理教育中知、情、意关系问题上,强调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互促,达到知、情、意并茂。这三个有机方面,前者是愉快教育的目标之一;中者是愉快教育操作上的支撑点;后者则是愉快教育中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愉快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愉快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个性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愉快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提倡“愉快教育”应以教学的思想转变为先导,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愉快教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心境良好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的措施

实施““愉快教学法”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师生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接下来谈谈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1)实施愉快教学应建立和谐教学氛围。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愉快教学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没有师生间的爱心,就没有愉快教育。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顺利、融洽、亲密,则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2)实施愉快教学应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要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其关键就在于愉快教育既注意“乐中学”,更讲究“学中乐”。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建立“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机制。课改的更可贵之处是他们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才是学校课改的真谛。(3)实施愉快教学应实施民主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仅靠教师本身的满腔热情,生动讲述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设法使学生变忠实的听众为积极的参与者,创设使之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快乐氛围。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情需求,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做到心情愉快地学习。实践证明,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4)实施愉快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自身乐教。要实施愉快教学,教师本身要“愉快”,否则其不良情绪就会影响到学生,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总而言之,开展“愉快教学法”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经之一。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作者:金国春.

[2]《把“愉快教育”引入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作者:李颖.

[3]《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作者:周文双.

[4]《浅谈如何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作者:杨艳辉.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使学生的情感及思维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更好的启发并培养更好的审美情趣。新课标中的这一要求为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建议。下面,笔者就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及探讨。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过于单一

高中语文包括5本必修教材16本选修教材,数量听起来虽不少,但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仍然显得过于单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若仅凭教材来实施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地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教材,作为教材的补充,从而提高教材的丰富性,使学生的阅读面变得更加丰富。

(二)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十分陈旧,这在目前来说是一项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其中的白话课文也基本选自于上个世纪的文章,很少牡贝文学中选择合适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阅读面上的滞后性。教师因适当地选择一些现代作家创作的优秀文章带入课堂中,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结合现实的更具生命力的课文。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利用课外阅读来开拓学生视野

现阶段,有很多高中生所接触的书籍基本停留在课本上,很少接触其它课外书籍,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课外阅读本来就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固然要全面掌握牢固,但是课外阅读也不能落下。这主要是由于课本中文章内容及体裁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拓展,极大地满足高中生的语文阅读需求,通过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色彩斑斓的世界。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也逐渐成为了学生获取课外阅读资源的途径。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一些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书友会、读书报告会、小百家讲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交流以及情感互动的平台,使学生的阅读上升至更高的高度。

(二)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必须做好带头作用,因此语文老师也应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虽然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语文都是我们的母语,但是语文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心服,那么他最基本应该在阅读上有所优势,此外在阅读教学中也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独特的思考意境当中,对于文章中的不同内容展开不同形式的讲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教材中的价值与意义,依托文本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本意,同时再现出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阅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讲解,不断地将学生引向阅读探究的。

(三)落实学生主体 呵护个性解读

个性化阅读属于自主性阅读范畴,它是指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及认知来把握文本的内涵思想及作者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去发现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文本并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从而产生自己的独特体会。此外,个性化阅读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因此在进行阅读时对文本产生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猜想到学生在阅读结束后所得到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对于这些截然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或批判,而应怀着宽容包纳的胸怀,给予学生肯定的目光,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理解,使学生的心境得到有效净化。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提到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些学生会认为文章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而有一些学生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忧伤之情,并向老师提出质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这一契机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深入探究来寻找正确答案,例如经济上的困难、身体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失意、家庭中的不如意等。学生的解答多彩斑斓,教师应给予赞赏及指导,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也不能完全偏离文章的核心内涵与思想,不能任由学生进行胡乱发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能拓展学生更开阔的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更强的阅读能力。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高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对于其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耐心解决,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化阅读的方向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武兰.问题与改进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片断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02

:87-92

[2]刘h.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鉴于12则《老人与海(节选)》课例的比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10:101-102.

篇10

关键词:异步教学法 高中语文 教育教学 创新 作用

异步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性教学思想和教学规模的教学方法,是现阶段高效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我国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贡献。异步教学法在高中阶段教学实践表明,其教学功效很大,教学成绩显著,正符合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政策性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我国高素质和高能力人才的不断培养。异步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一改教学中教法的新面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减轻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之间的双重负担。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成绩,达到更高层面的教学要求,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独具创新作用。

一、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改革已经发展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实现更快的素质教育发展新目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现目标是以提高受教育群体的整体能力素质,引导受教育者能够具有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和独具主观能动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异步教学法正是在教与学多向互动的情况下实现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自主地思考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达到自立自强,活泼欢快的快乐生活和学习新目标。

异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一直贯穿着创新这一条教学主要思想,无论是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学习方式或者是学习方法,都鼓励和提倡创新,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不断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不断发展,以至于扩展到整个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成绩,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由此看来,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中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之中的作用探微

(一)促进高中语文创新教学长效发展

高中语文知识是小学、初中两个阶段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大学语文知识的敲门砖,高中语文知识面的博和广不言而喻。要在短短的三年高中教学时间里完成相当任务的高中语文知识教学,仅仅靠课堂那些45分钟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师生课堂内外互动教学,实现学生课堂内外的自主性学习,在点滴时间空隙里实现学习思维的不断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达到创新教学的长效发展。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与不断提高

异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诱导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习惯中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思维和行为习惯。例如在一堂高中语文课中,总体课堂教学时间为45分钟,在实施异步教学法中是这样分配教学和学习时间的。教学第一步,教师先用20分钟让学生自主复习上一堂语文课所学的知识并温习这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这过程中教师用10分钟左右在黑板上板书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思考题,让同学们自主地在下面学习和探讨这些思考题,教师在板书完成后和学生们达成探讨伙伴,自由性地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第二步,教师运用20分钟主要精讲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并实现这堂课与上一堂课知识的有机链接,同时实现思考题的探讨,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并发现学生们提出的具有创新思路的学习和解题方案,达到择优发展;教学第三部,余下的5分钟,教师故意实现有无意识性地诱导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实用性,运用文学思维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细胞,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教学的目的。异步教学法提倡少布置课外作业或者不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更广阔的的自由学习和课外兴趣阅读空间。这样,在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下通过教学氛围的不断渲染,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达到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教改成绩。

(三)能够动态地实现新型现代化人才的基础性培养

异步教学法实则是一种动态的创新的高效教学方法。实现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活化语文思维中的文学性创造思维空间,激活学生内心的文学潜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这对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改革作用,我们应大力发展异步教学法,使其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三、结语

总之,异步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创新教学中得以实现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实现我国教学新改革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新方法。它作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为新一代文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方法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文言文作为我国早期语言交流和文字传承的工具,它是古人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写照。然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由于课程知识量大、课程进度紧张,致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对重点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加上缺少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抵触、厌恶的情绪。本文就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一、增加教学方式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了才能消除畏惧心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到文言文的学习中。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向同学们展示部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他们亲眼感受一下“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从而对课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学习《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鸿门宴”的相关片段,让同学们在电影中感受当时剑拔弩张、暗流涌动的紧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培养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能够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与效果。

二、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增加学生见闻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选择的文言文大多都和史实或当时的政治相关,要么就关乎作者个人的人生境遇、情感波动,因此,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对课文进行讲解而忽视其历史背景就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文章的背景、逻辑、情感,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历史背景,讲述一下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晋国一方面是晋文公逃亡时在郑国没有得到礼遇以及公元前632年晋、楚交战之时郑国出兵帮助楚国,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当时也急于扩张的秦国联盟对郑国发动战争)。同学们了解了城濮之战和秦晋攻郑的历史背景后,对当时复杂的国家关系就能够心中有数,更容易理顺文中的逻辑关系,对文章能够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同样,《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过秦论》等文章均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构成重要的因果关系,不联系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三、加强字、词、句式的教学,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字、词、句式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对文言文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重要考点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重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次多义”、“词类活用”等概念。教法很死,学生学习也枯燥,但是这些基础知识又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不得不重视,那么老师实际的教学中就要做到“死中有活”。例如,通假字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它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另一个字,如《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S”,“?S”通“隙”是隔阂、嫌怨的意思。通假字的掌握是解读文言文必备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不仅要了解词的本义,还要了解其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边”的意思,引申为“旁边”,如桥畔;又因为其与“叛”同音,假借为“背叛”的意识,即其假借义,如“亲戚畔之”。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梳理能力都比较弱,老师对于这一类的基础知识要不断强调,及时总结、归类,对于“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固定句式”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要让学生做到了解他们的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同时也要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法上灵活生动,强化课堂效果。

四、强化技巧教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一、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如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三、设置梯度,自主学习

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说“众生平等”,但是实际上,由于家庭、个人等多种原因,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知识的认知水平都是有差距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或许超出他所在年级应该达到的水平,有的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留下值得研究的空间。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梯度,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许文言课文让学生怕了,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自主式阅读。所谓自主式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教师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不带负担的。久之,学生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其次,教师可以推荐选注本,供学生自由选择。但在推荐选注本的时候,一要程度适当,不过于艰深;二要趣味性较强,以求不用教师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先今而后古,先记事而后说理,先散体而后辞赋、骈体,先一般而后专门,先选本而后全集。另外,选择文言文选注本,注释的准确性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助读系统,注释的编排是否合乎认知规律则更重要。我认为注释的原则应是: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不注;理解虽有难度,但经老师适当指点亦可解决的,不注;必须加注的,尽量简约;不是很特殊的句式,只注不译。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教师应当精心选择注释适当的阅读材料。

再者,逐步减少注释,尝试阅读无注释作品。过多的注释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削弱,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中的注释应该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为只有脱离了注释的阅读,才算是具备了阅读能力的阅读,才称得上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于个别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尝试给无标点浅易文言材料加句读。

四、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师说》一文表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传道”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回顾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历程,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知沿用了多少年。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师在尽“解惑”的职贵,其实它是造成现今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的根源。学生看不懂文言文,教师只好串讲、直译。串讲、直译又直接养就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不是积极探索、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了。久而久之,学生就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自然也就心生厌倦了。

其实,教师最重要的事是做好指导工作,教给方法,培养习惯。第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教会学生准确运用注释,能区别注解中哪些是翻译,哪些是解释说明;学会推断词义,对于一些词语,能根据上下文、联系旧知识,来推断其语音、意义;学会查阅常用工具书,善于运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例如: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要查阅工具书;勤于积累的习惯。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篇13

一、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我在讲授高中语文小说《群英会蒋干中记》时,在学生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

我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浓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合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

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梁祝》等。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设计得新颖、精巧,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篇14

【关键词】文言文 语法教学

首先,要明确语法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目的。文言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系统的基本知识。高考考纲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虚词的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要求都涉及语法知识。因此,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法讲什么,应以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无实际用处为标准。我们知道,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古文语法教学中无需全面讲授古文语法。而只要讲授那些古今不同的句式和语法成分。就是说,在讲授语法时,不应考虑讲授的是否全面、系统,而应强调重点、实用。不要全面开花,而要重点突出。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

其次,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要明确的是,注重体系,并不是将文言文中所有的语法项目不加选择地如数搬进教学课堂,而是精简语法项目,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等。先说通假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对于词,个人认为应落实到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上来。对每课中的的重点实词应重点训练,尤其是高考考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更要常提常讲常归类。还要注意多义或易混淆字的比较区分。对于词类活用,我们应注意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进行类比,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活用的必要性。如形容词通常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动词可作谓语,但不及物动动词则不能带宾语等。

文言句式尤其是一个难点,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构成特点和一般使用方法,尤其是句式特点。分析常见且易混淆的倒装形式,如“句读之不知”中“之”就是宾语前置标志,而“沛公安在”中就没有宾语提前的标志。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这句话的涵义。使学生做到真懂,而非懵懂。通过比较总结让学生认识同一种句型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作用。同样,讲“状语后置”也要细到这般地步。这些过程看似繁琐细碎唠叨,但绝对是对语法的巩固强化,是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高一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当然,结合一定的练习也是必要的。练习的选择不在于文章意思层面,在于注重语法结构的考查,而这种强化反应也绝非是机械僵化的练习,而是语法直觉的培养。

对于这些知识,还要做到适时梳理。平时所接触的知识是零碎、不成系统的,这就有必要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梳理,使之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印发一些相关语法知识的文本材料,结合“随文学习”之所得,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析,教师再采用讲解、启发等方式“点一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再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力求形式丰富多样。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比起现代文,古文的语法知识就不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就要求对文言文的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为此,在文言文的讲解中,我经常搜寻一些文坛典故、名人逸事、幽默故事等语料,以之为引子或小结,来使文言语法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另外,我还经常创设一定的阅读理解的困境,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多种方式如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均相机灵活选用。现在学校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利用这一契机。文章基本字词和文章大意落实这关由小组合作完成。课前老师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参照本课的要求对课文充分讨论预习。上课时每组选定发言人到讲台前去大声讲解,老师适当强调和点拨或者纠正。然后以评分形式根据小组的讲解情况给以打分。同学们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表现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有时一个问题会有很多同学抢答,这样很能调动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异常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