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临床医学的就业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uo 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Luohe 462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medicine class in three-year junior level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Methods.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cluding employment areas and employment units, the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job satisfaction,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mployment that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ig city, secondary hospital, clinic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he actual job sit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nty, the job that they engaged in clinical profession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49%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was 82%.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in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class;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中?D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01-02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健康意识,尤其饮食健康意识未充分重视,造成普遍人群营养过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尤其脑血管病高发,危害大,致残率高。
随着人民生活富足,对这些病人将来重回社会将会越来越重视。同时中国调研报告网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将面临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失能等诸多突出困难。由此带来的老年康复医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据统计,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
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基本医疗尚不能保障,私立医院尚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康复医疗需求大,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政府加大推出多项政策扶持,但依然不容乐观。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在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可以认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当今康复医学已经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起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而我国尤其是我省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经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故而各级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鉴于目前形势,近5年来,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院校数及招生人数增长迅速[1,2]。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陆续扩招,升学门槛放低,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亦随之不断增加。而对于一些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学时短,学历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者我国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一直沿用医学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钩。
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未来发展。如何解决目前部分专业医师匮乏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扼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国内逐渐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开设康复方向定向培养进行尝试。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的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调研,采用(1)通过电话方式访谈(包括学生个人手机与家庭电话联系方式)地址固定、 工作相对稳定, 但交通不便者;(2)通过 QQ 群 、 微信朋友圈、 E-mail等方式访谈地址不固定、 职业自由、 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者 ;(3)实地走访在市内就业、 交通方便调查者等调查方式,了解上届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包括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专业)情况,就业满意度。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指导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力,同时可评估在临床专业设立亚专业,进行定向培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表1
2.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区分布调查结果见表2
3.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
4.就业满意度为82%。
三、讨论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二级医院临床与康复专业,实际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县区,从事临床专业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各占49%与37%,临床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82%。对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的反映仍是满意者居多。认为学校课程设置较合理的90人占90%,认为不合理有8人占8%,认为无所谓的2人占2%。希望多开设中医课的有67人占67%,希望多开设全科医学课的有56人,占56%。 临床专业学生经过康复亚专业课程培训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尤其是在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疾病康复学、推拿学、针灸学、康复护理技术方面的收获最大,并且将近37%在康复相关专业就业,如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残联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按摩理疗院、民政系统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用品服务站、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及中专院校或特殊学校(聋校、语训学校等。显示了该项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
在三年制临床专业设置康复方向班的该项改革具有如下优势:
(1)侧重于医师核心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改革实现了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临床医学为主线,结合融入康复医学知识,培养既能对临床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的临床医生,又能针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机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的临床复合医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 R1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89-01
医学影像学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仅100余年的历史,影像学发展却相当迅速,尤其是近30年来,CT、MR、超声、PE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及有关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参考文献
一、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现状
可以看出,学校整体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已超过了5500人,但基础医学的报考人数却逐年减少,2012年已低到68人。目前我校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428人,基础医学专业仅110人。极大的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与整体建设。经过调剂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有所提高(见附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紧缺问题。调剂到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一大部分是非临床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多趋势(见图1、图2)。2014年以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居多,这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了解较少,培养起来较困难。另一方面,调剂过来的学生,大多是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记忆力、理解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都有体现,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发展速度。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困境解析
李芳芳[2]等认为基础医学招生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学生认为基础医学不是医学,就业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于临床医学。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国家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而夏春波[3]等认为基础医学硕士生招生困难主要与学生的专业兴趣、毕业后的工作待遇、就业空间和社会认可有关以及学校引导不足和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相关。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报考生源少的原因。从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上与临床医学进行比较,并没有显着优势,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缺乏信心。从数量上看,从事临床医学的人数量较多,因此发表文章及中标课题的数量不比基础医学少。从质量上看,目前医学研究强调成果转化,强调科学研究对疾病的作用,临床医学更方便与疾病进行联系,更有利于高水平课题的运行。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上看,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线人员,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生源底子差,外语水平较低,缺乏留校机会,因此能力和动力都不如临床医学。
(二)基础医学报考生源少,但仍有部分学生接受调剂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西医综合覆盖面太广,包含内容太多,因此放弃报考基础医学,但有机会调剂到基础医学还是愿意接受的。部分学生认为基础医学的招生困难,生源不满会接受调剂,因此先报别的专业,考不上再调到基础医学。还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报考的专业,又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抱着先上研究生再说的想法,同意调剂到基础医学。
(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非临床专业来源较多的原因。在非临床专业来源的硕士研究生中,以护理专业和管理专业最多,经座谈了解,护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认为攻读基础医学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且不用值夜班。管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大部分因为管理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想学点技术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三、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对策
(一)在学校层次加强制定适合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强对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的关心与帮助,工作上给予更大发展空间,生活上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制定人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提升教师学生的优越性和幸福感。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西医综合替换成生物综合、预防综合、护理综合及西医综合四选一的形式。以加大可报考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生数量。加大本推免的力度,并给与政策倾斜。选择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这样既保证了生源,有提高了生源质量。为了吸引优秀本科生参加基础医学的本推免,承诺其硕士毕业时可免试留校或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本科优秀学生选择基础医学。就业问题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决定攻读什么研究生的关键性问题,就业渠道的大小,就业水平的高低,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医学的招生情况。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就业关系网络,通过以往已经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随访学生工作情况。关心用人单位需求现状,推荐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保证推荐学生的质量,并定期进行随访,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放心选择、安心录用。
(二)在学科层次调整适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在培养模式上要强调灵活性,分类、分层次培养;在课程学习上要强调差异性和综合性,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4]。导师兼任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同时培养基础科研型和临床诊断型研究生。例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5]。实验室与医
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中俄医学研究中心、北方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利民科技园区的建立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这一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三)在本科生层面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宣传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将科学研究蕴藏在教学任务之中,达到融会贯通,教研相长的目的。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优秀的本科生代表参加,并要求他们就所学到的内容为班级同学作学术报告。使本科生形成只有优秀的学生方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印象,从而树立了科学研究的崇高形象。加大知名专家科研事迹在本科学生中的宣传,树立科研专家的“高大上”形象,将科研专家塑造成本科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崇拜的榜样。从二年级的本科生中选取优秀的学生编入到各科研小组中,一方面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助手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给学生接触科研,爱上科研的机会。毕业时结合本推免的政策,根据在科研小组中的各方表现,给予推免加分。创办“暑期学校”,吸引校内外的本科生到基础医学研究小组进行参观学习,加大联系。通过“暑期学校”的创办,可以使外校的本科生加深对我校基础医学的了解,对各科研小组研究方向的认识。通过“暑期学校”,可以为外校本科生与我校研究生导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方便外校本科生掌握报考我校研究生的相关信息与政策。
关键词:实践;临床医学;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3-02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2]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临床医学】
读研比例42.7%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就业方向
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科研等方面工作。
就业前景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临床医学领域高校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读研比例40.4%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伴随能源转换与利用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将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的生产必须高 效、清洁。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不仅对自动化控制十分依赖,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 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
就业方向
从事清洁能源开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和储能、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院校推荐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
【工程力学】
读研比例37.1%
工程力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推荐院校
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医学】
读研比例33.3%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推荐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延边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31.4%
本专业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理论、组成、结构、性能及生产条件间的关系,具有材料测试、生产过程设计、材料改性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设备及技术管理的能力。
基础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医学机能学实验、神经生物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普通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化学等。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不得不说,基础医学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的,而且薪资待遇也是比较丰厚。但也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较好的学习能力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如此看来,基础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实验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操作技术;
3.具有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熟悉基础医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熟悉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并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1.老龄化社会和养老方式的改变需要大量全科医生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应向社会养老转变,当前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满足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才能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2.民众对医疗保健要求提高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民众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全科医学的发展,还承担起社区教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预防疾病和保健康复等具体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整体的发展。
3.减轻民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需要
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让80%的病人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得以解决,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能担当起医疗服务、康复任务的全科医生。鼓励大医院医生向基层医院流动,吸引病人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就医,从而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压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措施
1.研究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全科医学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听取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专科学生中确定全科医生方向学生,组建试点班,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分段培养”的方法,创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3+2”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全科医学教育,使之适应基层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双向转诊、预防保健、卫生宣教等工作岗位需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全科医生素养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后二年进入培训基地奠定了基础,储备和输送了人才。
2.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立通识教育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四大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全科医生方向课程模块,将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疗与护理基本技术、社区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与保健5门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集医疗、康复和公共卫生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素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融入临床、全科医学的相关内容,早期接触临床,删减部分与基层医疗实际需要脱节或挂钩不紧密的课程、章节和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全科医生课程的理论讲授。
3.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校内以模拟场景、模拟病房、模拟病人为主,进行情景式教学。校外加强附属医院和6所临床教学见习基地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一体化。在毕业实习期间,安排一个半月到乡村卫生机构实习,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走村串户,开展卫生宣教、计划免疫、义诊咨询、健康查体、帮助建立健康档案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增强社区医疗和大卫生观念。
4.校院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制订专兼职教师任职标准,由校院共同聘任临床医学专业任课教师,对聘任的教师实行双向培训,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临床第一线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专业教师每四年有半年时间到医院挂职锻炼,弥补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学校定期不定期指派校内专家教授到各教学基地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提高医院教师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水平。
5.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讲清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趋势,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教育他们审视度势,主客观结合,主动适应人才需求变化,到基层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三年内医德、医风教育不断线,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的引领下,培养医学生“诚信、责任、坚守”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为临床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奠定思想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科医学课程成绩优良
由于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到课率高,课堂互动热烈,全科医学方向课程考试成绩优良,学生全部通过毕业考试。
2.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
经过实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0.87%,其中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占76.4%,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14年在、财政部开展的“西部志愿计划”实施中,我校临床毕业生占山东省支援人数的55%,我校是我省民办高校唯一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的高校。
3.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成立了由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校内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二届临床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地指导和督促专业建设的开展。先后建成了以“人体机能学”为代表的省级精品课程7门,以“诊断学”为代表的校级精品课程14门;主编和参编省级以上教材33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教学改革五年制教材《全科医学概论》定稿会在我院召开,课题组成员刘西常担任副主编,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培育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师或家长推荐(59人,31.89%)、个人志愿(55人,29.73%)、经济原因(53人,28.65%)和任意选取(18人,9.73%)。
2.2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情况为了解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85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4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其中,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52±0.53)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3.75±0.68)分、情感性(3.62±0.81)分、认知性(3.35±0.62)分和适切性(3.16±0.716)分。
2.3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比较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男生得分为(3.57±0.54)分,高于女生得分(3.48±0.5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5,P=0.232)。
2.4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3,P=0.269),但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专业认同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一年级(3.61±0.49)分、大学三年级(3.52±0.53)分、大学二年级(3.42±0.57)分,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低。
3讨论
3.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18人,9.73%)报考该专业是任意选取,大部分同学(167人,90.27%)报考该专业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医学专业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以及医生职业定性和中等偏上的收入等都构成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报考医学的原因;个人志愿原因之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也对学生高考志愿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高考志愿选择上一般是听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其次也会考虑家庭经济的原因,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个条件对农村经济贫困的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理性报考志愿的这个结果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也有一定正向影响。本文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和4个维度的平均分普遍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专业认同得分呈现一种正向趋势,这表明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各维度得分为3.16~3.75,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情感性、认知性和适切性,其中最高的是行为性维度。中国自2010年开设招收免费医学生,与其他普通在校大学生不一样,免费医学生在入校之前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学生签订协议书也是深思熟虑和经过慎重考虑的,不管签订这个协议是出于个人志愿,还是老师、家庭推荐及经济原因、随便选取的,既然已成了既定事实,内心还是把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当成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来追求和努力,愿意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努力的学习,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达到全科医学专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认同的一种外在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源于内心的认同,在情感上也接受了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情感上体现出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一种持续的意愿;4个维度中,认知性排在第3位,可能与中国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开设时间短、尚没有毕业生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才有三届在校学生,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宣传,但是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还相对较低;适切性反映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在排除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单就自身与该专业的符合匹配程度,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以及具备学习该专业的条件。在校3个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低,与既往其他专业的研究结果不同。
原因可能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脱离高中的艰苦学习阶段步入大学校园,入校后经历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稳定教育,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这个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正处于个体豪情壮志、投身社会的激情期;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陆续开始接触,繁重的学习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疲劳和学习倦怠,其次,度过大学激情期后,也开始冷静下来考虑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逐渐习惯大学生活,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部分同学不愿再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有所怀疑,故而专业认同程度最低;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专业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接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医学的积极性,经历过了激情期和怀疑期,对医学专业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冷静下来,专业思想逐步稳定,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因此专业认同程度开始回升。
3.2建议与对策
免费医学生政策是国家在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战略举措,是国家支持和引导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医学人才,鼓励医学毕业生长期服务基层,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医疗工作者的一项国策,免费医学生培养制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一定的新鲜“血液”。
要想真正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愿意献身基础医疗事业、自身素质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吸引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包括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等条件,支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作后业务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不断进修和提高,国家还应尽快出台相关后继政策,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工作后的临床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解除他们工作后临床技能发展的瓶颈,增强免费医学定向的专业认同度。
摘要: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日益严峻的血液资源,以及早已吹响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的号角,这些都对临床医生以及临床用血管理提
>> 新形势下医学教学方法改进与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重视烧伤专业在临床医学生外科实习教学中的作用 医学生显微外科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探讨 外科临床教学中如何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论新形势下医学教学方法改进与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人文关怀教学方法在《医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Sandwich教学法在甲状腺外科长学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医学伦理教学改革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八年制医学生的特点和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的教学体会 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在临床医学生外科见习中的作用探讨 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教学体会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影响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对比研究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医学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感悟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Marton,F.,& Saljo,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作者简介:施志敏(1974-),女,山西太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输血医学教育。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否则专业的认证和评估难于开展。因此,制定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实践,已凸显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标准中的决定性要素,并以此来完成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等3。医学检验是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社会岗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岗位的分化与复合,医学检验人才呈现两类特征:一是检验技师。现有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从事一线常规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其职责,主要由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岗位需求量大;二是检验医师。在2004年卫生部首次将其纳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学科之后,检验医师在医学领域才有了一席之地,在综合性大医院检验科陆续开始设立,但人数不超过10个。其职责为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参与疑难检验结果的临床会诊、查房,帮助临床医师应用检验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H,多数由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再读检验研究生后在检验科工作或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或研究生中培养,属学历后教育。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向明确为检验技师,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2. 医学检验办学规模和学制的必然选择
据2013年8月22-2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十八届校际协作会暨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研讨会统计,高等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从1984年的5所院校已发展到2012年104所,年招生规模从每年100人发展到6000-8000人6]。这一方面为有求学愿望的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不争现实。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必须从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向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学制缩短1年后,学习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关课程将会顾此失彼,学生的临床知识不能支撑对各种检验信息临床意义的解释,更不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关的病例讨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不可能走‘‘检验医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在开办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几所院校为“211”、“985”学校外,绝大多数为地方本科高校,财政的投入与“211”或“985”学校相形见拙,加之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始于1984年,从最初的师带徒到院校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教学投入、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生源条件等方面对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或复合型人才难度不小。相反,地方本科院校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优势,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0。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主要以医院检验科为就业岗位,以从事服务性检测为工作要求,是一线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人才培养需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层面。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分析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三、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
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
2. 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
3.可行性原则
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_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
1. 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
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M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11。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知识要求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
3.能力要求
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4. 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专业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
6. 专业实践体系
【摘要】陕西中医学院基于目标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
【关键词】目标培养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成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重点课题。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满足高速发展中的现代医学教育需求,本文通过陕西中医学院基于目标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了解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以便更快的适应临床和科研工作。
1 我国目前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内容相对固定,形式相对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中贯穿课堂讨论,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技能培训等方法,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的目的相同,都是将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
但医学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尤为重要,比如20年前的儿科学教材解热镇痛药是阿司匹林,而现代药理学早已证明阿司匹林可导致新生儿出血性疾病而禁止使用。所以让学生了解医学的发展,掌握每种教材的区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为此,我们提出基于目标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2 改革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院为适应目标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2.1 基于整合全陕西省师资,实现优质医学师资共享。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保证。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是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跨越的一大瓶颈。这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共享优质医学师资是实现高校优势互补,提高办学社会效益的有益尝试,不仅可以缓解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并能促进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共享优质师资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搭建平台是共享优质医学师资的关键环节。2005年9月启动了“临床医学大讲堂”。该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汇集国内名师、专家及优秀教师,与我校师生零距离开展常态性学术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带来全新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及自身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热情,对现有师资也起到培训、带动和示范作用。为了“临床医学大讲堂”的顺利进行,成立了相应管理机构,由一名处级干部分管负责,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及专用设备,保证了此项工作常态高质进行。通过共享优质医学师资,我校师资队伍的教学、医疗、科研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受聘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在我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精品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医疗实践指导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006~2011年我校中标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及各级成果是2005年以前10年总和的5倍。并且涌现出了8名省级及校级教学名师,18位省级及校级名医。
通过共享优质医学师资,大大促进了我校的学科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妇产科学被批准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妇科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学科,2007年、2009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
共享优质医学师资,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求知欲望。近3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上研率逐年递增,2011年达到67%。
2.2 基于教学内容更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备课。
教学内容的更新体现的形式和结果多种多样,临床医学院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体备课和多种形式的改革措施。为了让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次性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教师把每年的执业医师应试的重点、难点,甚至历年真题写进讲稿、PPT,把历年来的考研的真题、侧重点带进课堂。因为这些知识无论是考研、执业医师应试在教学内容上都是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这样不仅能真正体现厚基础的教育理念,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目前各个医学院校学校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7版教材,然而6、7版教材之间的不同点、更新点在哪里。比如7版的妇产科学教材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一病名,代以“移行带”。这不是一个简单病名的更改,而涉及目前临床上过度治疗“宫颈糜烂”等相关问题。如果能将这些更新点全面告诉学生,即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最新医学动态,学生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2.3 基于素质培养,开展人文关怀教育。
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社会人群,日常工作面对的是患者及患者家属。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开展医德教育、人文教育、医疗法律知识教育、医患关系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文关怀教育。然而,在我国的各个教育层面中对于这项内容,都有所忽视。长期以来,对于医学教育我们寄于更多的期望是传授和获取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着重在入校、每学期开学、毕业前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开展开学时、毕业时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名医大家”讨论,开展宿舍为单位的学习动员讨论,使学生真正明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含义,学生自感受益匪浅。
3 教学模式更新的效果评价
通过近10年改革教学内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考取全国著名医学院校(如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的硕士研究生比例在逐年上升。2006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2001级为首届招生)13%,2011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到67%;学生就业率由2006年88%,上升到2010年的95%以上。说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总之,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实习医生,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与医学生自身努力密不可分。但科学合理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使新时期医学教育朝着更宽、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我们将任重而道远[1]。
参考文献
1.1医疗卫生行业需要更多输血医学专业人员
从1900年Lander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输血医学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自1970年代以来,造血干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分离技术引入输血、移植和基因治疗,使输血医学逐渐迈向新时代;进入21世纪,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了药用重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输血的血液免疫学效应机制也被进一步阐明,输血医学正在发展成为1门涉及面广泛的学科。近年来,我国对输血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自1998年起,国家及最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与输血相关的文件,涉及输血安全的法律法规多达数10种,足见国家对加强和规范血站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视和决心。与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输血安全的重视相适应,我国的输血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省级血液中心、市级中心血站和基层偏远地区中心血库为补充的采供血服务网络,采供血机构服务半径逐步扩大,血液安全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输血科,以四川省为例,2001年时仅有24.56%(24/57)的二、三级医院将输血科定为一级科室[3],而到了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52.20%(83/159)[4]。由此可见,医疗机构当前也需要更多具备输血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
1.2输血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输血及其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从业前大多未接受专业的学历教育,绝大多数人员来自检验和血液科等其他相关科室,输血医学知识和技能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零散而非系统的培训,而医学院校也长期未能形成系统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本世纪初的1项对部分输血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层次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第1学历为中专者占了80%,最终学历为本科的约为2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2%[1];而直到2008年,四川省70家三级医院、89家二级医院输血科共279名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0,本科学历者也仅为22.22%[4]。同时,临床一线医师对输血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令人担忧,1项在上世纪末对240名在职医师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学生的输血基础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师在“输血不良反应”、“成分输血”等输血基础知识上回答正确率<50%[5]。缺乏整体设计的现行输血医学教学模式限制了输血医学的整体发展,既影响了临床输血的正确抉择,又影响了临床输血的正确实施和了输血医学的传承和发展[6]。随着输血医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对输血技术专业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输血医学教育体系的薄弱与落后、输血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与之形成了1个巨大的反差[7];因而急需医学院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高学历输血医学人才。
2开设输血医学高等教育的实践
2.1生源和培养目标
本院自2008年起在检验医学专业本科3年级时增设了“临床输血方向”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加考核的形式进入“输血医学方向”学习,培养既具有医学检验技能,又具备专业输血医学技能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
2.2师资由于输血医学教育
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尚未建立起1支正规的受过系统输血医学教育与培训的师资队伍,因此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建设和造就1支学术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本院把师资培训作为发展输血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具体做法包括派遣多名教师在血液中心、输血科等进修学习,聘请有深厚理论基础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成都市血液中心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等。
2.3教材、学分、课时、见习和实习
医学检验本科主要课程设置不变,在此基础上增加输血医学专业课程(表1)。与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在检验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输血方向教学仅对课时作较小调整。生化、微生物、免疫、临床检验等专业课程与检验专业基本无差别,增加输血医学专业课时及学分,输血医学方向学生专业课程总学分及课时分别为61分,课时1220节,高于检验专业学生总学分56分及1015节课时(表2)。见习课除在医院参观、见习外,还安排输血方向学生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地见习,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输血方向专业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输血方向和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均为1年。检验专业学生一年实习时间均在医院,包括临床各科室、输血科及检验科,输血方向学生在血液中心/血站及医院检验科、输血科各实习一段时间,与前者相比,减少在医院临床科室实习时间,而增加了在血液中心/血站的实习,在医院输血科的实习时间也超过检验本科生(表3)。
3开展输血医学赵燕高等教育的思考
本院开展输血医学方向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当代经济社会需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和输血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学类实验室、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科)和血液科、血液中心血站,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及输血医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自2010年第1届输血方向本科生毕业至2013年,输血方向本科毕业生共136人,就业率达到100%,去医院输血科、血液中心/血站工作的约占30%,去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约占50%,较好地解决了单纯输血方向就业面狭窄的问题。但是在输血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首先是教材的选用。参与输血医学教学普遍感到缺乏专门的、难度适中、适合大学本科教育的教材,目前所选教材内容与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部分内容重复,更缺乏专门介绍免疫血清实验技术、血站管理、输血科质量管理等内容;而且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输血医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 专业学位;全科医学;副学士;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12-03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2]。专业学位获得者主要是从事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医师、教师、律师、美容师等,突出特点是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有金融硕士等39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有口腔医学等5种,学士层次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1种。由此可见,我国的专业学位体系主要以硕士为主,与金字塔型的学术学位体系反差明显,而目前还在大力发展硕士层面专业学位,这样的局面既不利于专业学位的发育,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全科医学专业设立专业学位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根据前期阶段成果,本课题组认为应该充实学士专业学位,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副学士专业学位制度,将专业学位的晋升起点定制在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的潜力和职业化作用。
全科医学是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面向个体、家庭及社区提供初级的、综合的、持续的、整体的医疗服务。其功能没有一个独立学科能完全替代。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医疗的主要和独立的执行者,注重连续化的、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在医疗职业范畴内,全科医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有显著差异,全科医生有别于其他临床各科医生。英国全科医生IonaHeath[3]在BMI上撰文阐述全科医学服务与其他临床服务的不同:全科医学服务是病人不变,疾病往来;医院服务是疾病不变,患者往来。全科医生可以说是多面手,具有独特的职业背景。
本课题组调查发现,医学高职院校中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依然沿用传统的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因缺乏以A防保健与健康管理为主导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或安心在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从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工作,“下不去、用不上”现象严重。目前高等医学职业院校培养全科学生有两种方式:一是开设三年制的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二是以选修课的名义开设全科课程,供临床专业学生选择。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如果专升本,也只能进临床专业,没有可以继续深造的全科医学的平台,并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没有直接联系。本科层次的全科医学生不愿选择基层卫生院,他们或考取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或进入城镇公立及私立普通医院的临床科室,这些现状已经让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形成了矛盾和断层。众多全科医学专家与学者也提出需要建立一种面向基层社区,以全科医生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及课程体系。
在专科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引入职业化的专业学位,以专业学位的课程标准与教学方式来培养专业人才,这比任何培养模式更具客观性、方案性、操作性。根据1948年美国教育协会的定义,一种职业要想成为专业需要符合以下八条标准:第一,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第二,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第三,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第四,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第五,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远的成员资格;第六,有自身的专业标准;第七,置专业服务于个人利益至上;第八,拥有坚强的、团结的专业团体[4]。参照这个标准,全科医生的职业背景清晰,符合专业化程度要求。设置完整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体系有利于形成明朗的全科教育层次,有利于改善目前全科教育质量管理、课程计划及考核体系不一致、不科学,师资缺乏、管理不规范,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标准、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全科医学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课程体系标准设立、执业证书衔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市场需求。
二、设置全科医学的副学士专业学位并制定相关授予标准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起点可以先从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着手进行:从宏观方面先明确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明确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的法律地位,获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专门的高职院校专业学位授予机构,拓展当前专业学位制度体系,变三级学位为四级,增加副学士专业学位[5]。让部分开设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的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率先试点单位,对名称为“全科医学副学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进行试点,专科层次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课程一定要以全科医生岗位的各方面职业能力需求作为设置标准,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在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的协助作用,体现专业副学士学位的职业性。学生按照全科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标准研修完一定数量的课程,完成专业学位标准设立的社区行业实践,通过专业学位结业考试和毕业设计之后,才能授予全科医学副学士专业学位。
参考《学位条例》授予标准,从全科医学专业化角度看,全科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应突出全科医生岗位适应力,是否满足社区医疗服务要求,例如,能否通过全科医生相关课程的研修及各项技能考核,能否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实习工作并顺利通过结业考试和论文答辩。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的设置有利于全科医学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导向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与其他普通临床学术学位相衔接和互通。同时还应将医师的基本伦理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学位授予标准,通过日常学习表现、实习过程和特定考试判定。授予标准应由开展临床全科培养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共同制定,并加以规范和严格执行。标准中既要含对全科医生职业的认知及对全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办法,又要有全科医生基本技能的职业培训和鉴定,参与试点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的高职院校应有相应的较高的全科医学教学水平和良好的办学基础,以及长期稳定的校外社区医疗服务实践场所。
三、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与现有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衔接
国务院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严格控制比例的前提下,对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采取“3+2”模式培养专科层次的全科医生,即临床医学(含中医)专科毕业后接受2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可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调查表明,不愿意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发展晋升机会小,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条件艰苦。全科医师培训不能急于追求数量,应注重能力建设和职业化培养。专科层次的临床(全科方向)专业学生在能够获取全科医学副学士专业学位情况下,可以继续参加两年的规范化培养,在这期间,仍然可以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标准纳入,在学生完成规培后,达到专业学位标准要求,同样可以申请全科医学学士专业学位,这为学生本人进一步研修全科医学甚至其他临床学科,获取更高学位打通了路径。同样,对于“5+3”的全科医生培养,也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在学生完成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后,达到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的,可以授予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以学位晋升的方式让广大全科医学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发挥最大作用,得到社会充分肯定。
四、推动全科医师执业资格证与全科专业学位衔接
关键词:神经内科;实践教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9-02
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科学,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科学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全面、准确地收集证据;(3)找出当前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
一、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循证医学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站在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循证医学与我们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循证医学是为了解决临床发现的重要问题、去寻求已有的最佳证据,并通过评价分析这些证据,最后利用评价结果来指导临床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理论及方法,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正确的医学观念,并为其今后所从事的临床工作夯实基础。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首先接受的就是临床实践时期,包括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对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先入为主的作用,更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循证医学的教育理念及思想提倡进行独立思考,并尽量调动个体的求新和创新意识,具有挑战性、主动性及终生性的特点。因此,很多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提倡应尽快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临床医学教育体系,让它成为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从临床实践即见习及实习阶段开始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非常有必要。
很多医学教育者们因此也注意到此种契机的重要性,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中积极贯以循证医学观念。发达国家的临床医生、护士已基本形成根据临床研究依据来处理临床问题的观念。澳大利亚等国已将循证医学纳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国内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已率先在国内尝试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中,但国内医学教育尚未引入循证医学课程,仅在医学临床课程中有一些循证教学方法探讨。如杨新玲等将循证医学引入神经病学进行教学改革初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昆明医学院游晶等人将循证医学引入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学教学,帮助医学生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大大提高传染病学教学的效果和医学生的能力。重庆第三军医大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典型病例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引导医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想一下,如果在医学生刚刚接触临床医学课程时就贯穿循证医学理念,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效仿循证医学具体实施步骤,那么当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不就有更加良好的基础去应用循证医学模式解决临床问题吗?
二、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神经病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内科疾病日益增加,《神经病学》这门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凸显重要。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时比较困难,原因如下:一是神经系统的解剖比较复杂,通过单纯的文字学习不容易理解。二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且比较抽象,形象化不足。三是教学形式主要是为挂图和板书,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的效率低下,严重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神经内科实践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将循证医学理念有机地贯穿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神经内科临床实践全过程,利用循证教学模式将既往脱节严重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连贯结合起来,帮助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掌握临床理论与技能,重在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理念,有利于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评判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医疗卫生事业优质服务人才意义重大。
三、《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的实施方法
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对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理念的启蒙教育,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原则及具体实施步骤,比较传统的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之间的优缺点,逐步培养医学生对循证医学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2.成立《神经病学》循证医学小组,所有成员由具有循证医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具备流行病学知识,计算机、英语水平较强的临床和基础医学师资组成,经常主动查询阅读文献,能够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上网查找文献并进行评价。
3.做好实践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准备,师生均应具备改革传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意识,主动去学习并熟练掌握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技能。循证医学实施的基本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怎样准确地提出核心问题,怎样正确使用数据库查找资料,怎样正确快速查找、阅读并利用相关中英文医学文献,怎样寻找评价的最佳证据等。
4.在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将学生分成为不同的循证小组,步骤如下:(1)提出具体临床问题: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收集证据;(3)评价文献资料并咨询临床专家,找出最佳证据;(4)利用证据指导问题解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学知识,找到现有的最好的应用于病人诊治过程中的研究证据进行总结分析。(5)后效评价,每个小组推选学生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在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进一步引导医学生适应并熟练掌握循证医学模式:(1)准确并恰当地提出临床关键问题: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准确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2)根据问题查询现在的最好临床研究证据;(3)鉴别所寻找证据是否真实、对临床是否重要;(4)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所学的临床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寻找到最好的诊疗方案,并通过整理资料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成为全球共享的学术资源。
6.每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调查与反馈,不断加强和改进,形成更适合医学生的循证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临床现象多提问题,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7.终末评价方法:(1)学期结束时进行考试或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情况问卷调查。(3)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单位及学生本人联系,对其在临床工作中继续运用循证医学模式进行调查及信息反馈。
综上所述,从临床实践开始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非常必要。因此,在《神经病学》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中继续推行教学改革,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模式,促使教师教育观点的转变,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Rosenberg WMC,Gray JAM,et al.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
[2]欧阳新平,田绍文,胡弼,等.生理学教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
[3]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刘文第.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5]郭煜,刘杰,金碉,等.论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如何开展循证医学教育[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
[6]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J].辽宁医学杂志,2001,15(5).
[7]刘建平.澳大利亚循证医学访问纪要[J].华西医学,2000,15(1).
[8]王家良,刘鸣.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9]杨新玲,李雅丽,姚亚妮,等.将循证医学引入神经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循证医志,2009,9(8).
[10]游晶,韦嘉,杨微波,等.将循证医学引入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学教学[J].医学综述,2010,16(8).
[11]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
[12]何平平,吴艳平,欧阳新平,等.交互式培养本科护生循证认知与信息素质的探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
[13]何平平,欧阳新平,周钰娟,等.帮助在校护生树立循证工作新理念[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