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临床医学的就业方向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临床医学的就业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临床医学的就业方向

篇1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uo 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Luohe 462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medicine class in three-year junior level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Methods.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cluding employment areas and employment units, the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job satisfaction,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mployment that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ig city, secondary hospital, clinic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he actual job sit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nty, the job that they engaged in clinical profession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49%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was 82%.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in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class;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中?D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01-02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健康意识,尤其饮食健康意识未充分重视,造成普遍人群营养过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尤其脑血管病高发,危害大,致残率高。

随着人民生活富足,对这些病人将来重回社会将会越来越重视。同时中国调研报告网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将面临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失能等诸多突出困难。由此带来的老年康复医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据统计,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

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基本医疗尚不能保障,私立医院尚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康复医疗需求大,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政府加大推出多项政策扶持,但依然不容乐观。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在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可以认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当今康复医学已经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起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而我国尤其是我省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经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故而各级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鉴于目前形势,近5年来,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院校数及招生人数增长迅速[1,2]。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陆续扩招,升学门槛放低,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亦随之不断增加。而对于一些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学时短,学历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者我国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一直沿用医学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钩。

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未来发展。如何解决目前部分专业医师匮乏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扼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国内逐渐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开设康复方向定向培养进行尝试。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的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调研,采用(1)通过电话方式访谈(包括学生个人手机与家庭电话联系方式)地址固定、 工作相对稳定, 但交通不便者;(2)通过 QQ 群 、 微信朋友圈、 E-mail等方式访谈地址不固定、 职业自由、 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者 ;(3)实地走访在市内就业、 交通方便调查者等调查方式,了解上届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包括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专业)情况,就业满意度。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指导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力,同时可评估在临床专业设立亚专业,进行定向培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表1

2.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区分布调查结果见表2

3.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

4.就业满意度为82%。

三、讨论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二级医院临床与康复专业,实际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县区,从事临床专业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各占49%与37%,临床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82%。对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的反映仍是满意者居多。认为学校课程设置较合理的90人占90%,认为不合理有8人占8%,认为无所谓的2人占2%。希望多开设中医课的有67人占67%,希望多开设全科医学课的有56人,占56%。 临床专业学生经过康复亚专业课程培训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尤其是在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疾病康复学、推拿学、针灸学、康复护理技术方面的收获最大,并且将近37%在康复相关专业就业,如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残联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按摩理疗院、民政系统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用品服务站、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及中专院校或特殊学校(聋校、语训学校等。显示了该项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

在三年制临床专业设置康复方向班的该项改革具有如下优势:

(1)侧重于医师核心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改革实现了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临床医学为主线,结合融入康复医学知识,培养既能对临床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的临床医生,又能针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机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的临床复合医学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 R1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89-01

医学影像学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仅100余年的历史,影像学发展却相当迅速,尤其是近30年来,CT、MR、超声、PE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及有关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参考文献

篇3

一、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现状

可以看出,学校整体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已超过了5500人,但基础医学的报考人数却逐年减少,2012年已低到68人。目前我校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428人,基础医学专业仅110人。极大的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与整体建设。经过调剂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有所提高(见附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紧缺问题。调剂到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一大部分是非临床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多趋势(见图1、图2)。2014年以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居多,这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了解较少,培养起来较困难。另一方面,调剂过来的学生,大多是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记忆力、理解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都有体现,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发展速度。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困境解析

李芳芳[2]等认为基础医学招生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学生认为基础医学不是医学,就业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于临床医学。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国家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而夏春波[3]等认为基础医学硕士生招生困难主要与学生的专业兴趣、毕业后的工作待遇、就业空间和社会认可有关以及学校引导不足和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相关。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报考生源少的原因。从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上与临床医学进行比较,并没有显着优势,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缺乏信心。从数量上看,从事临床医学的人数量较多,因此发表文章及中标课题的数量不比基础医学少。从质量上看,目前医学研究强调成果转化,强调科学研究对疾病的作用,临床医学更方便与疾病进行联系,更有利于高水平课题的运行。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上看,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线人员,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生源底子差,外语水平较低,缺乏留校机会,因此能力和动力都不如临床医学。

(二)基础医学报考生源少,但仍有部分学生接受调剂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西医综合覆盖面太广,包含内容太多,因此放弃报考基础医学,但有机会调剂到基础医学还是愿意接受的。部分学生认为基础医学的招生困难,生源不满会接受调剂,因此先报别的专业,考不上再调到基础医学。还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报考的专业,又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抱着先上研究生再说的想法,同意调剂到基础医学。

(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非临床专业来源较多的原因。在非临床专业来源的硕士研究生中,以护理专业和管理专业最多,经座谈了解,护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认为攻读基础医学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且不用值夜班。管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大部分因为管理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想学点技术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三、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对策

(一)在学校层次加强制定适合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强对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的关心与帮助,工作上给予更大发展空间,生活上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制定人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提升教师学生的优越性和幸福感。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西医综合替换成生物综合、预防综合、护理综合及西医综合四选一的形式。以加大可报考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生数量。加大本推免的力度,并给与政策倾斜。选择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这样既保证了生源,有提高了生源质量。为了吸引优秀本科生参加基础医学的本推免,承诺其硕士毕业时可免试留校或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本科优秀学生选择基础医学。就业问题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决定攻读什么研究生的关键性问题,就业渠道的大小,就业水平的高低,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医学的招生情况。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就业关系网络,通过以往已经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随访学生工作情况。关心用人单位需求现状,推荐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保证推荐学生的质量,并定期进行随访,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放心选择、安心录用。

(二)在学科层次调整适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在培养模式上要强调灵活性,分类、分层次培养;在课程学习上要强调差异性和综合性,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4]。导师兼任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同时培养基础科研型和临床诊断型研究生。例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5]。实验室与医

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中俄医学研究中心、北方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利民科技园区的建立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这一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三)在本科生层面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宣传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将科学研究蕴藏在教学任务之中,达到融会贯通,教研相长的目的。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优秀的本科生代表参加,并要求他们就所学到的内容为班级同学作学术报告。使本科生形成只有优秀的学生方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印象,从而树立了科学研究的崇高形象。加大知名专家科研事迹在本科学生中的宣传,树立科研专家的“高大上”形象,将科研专家塑造成本科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崇拜的榜样。从二年级的本科生中选取优秀的学生编入到各科研小组中,一方面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助手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给学生接触科研,爱上科研的机会。毕业时结合本推免的政策,根据在科研小组中的各方表现,给予推免加分。创办“暑期学校”,吸引校内外的本科生到基础医学研究小组进行参观学习,加大联系。通过“暑期学校”的创办,可以使外校的本科生加深对我校基础医学的了解,对各科研小组研究方向的认识。通过“暑期学校”,可以为外校本科生与我校研究生导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方便外校本科生掌握报考我校研究生的相关信息与政策。

篇4

关键词:实践;临床医学;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3-02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2]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篇5

【临床医学】

读研比例42.7%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就业方向

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科研等方面工作。

就业前景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临床医学领域高校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读研比例40.4%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伴随能源转换与利用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将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的生产必须高 效、清洁。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不仅对自动化控制十分依赖,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 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

就业方向

从事清洁能源开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和储能、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院校推荐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

【工程力学】

读研比例37.1%

工程力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推荐院校

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医学】

读研比例33.3%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推荐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延边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31.4%

本专业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理论、组成、结构、性能及生产条件间的关系,具有材料测试、生产过程设计、材料改性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设备及技术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