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拿来主义问题探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品味语言,感悟杂文语言特色
杂文以短小精悍的讽刺幽默为主来鞭挞丑恶时弊,用求索真理来诠释人生。因此,通过语言视角,能精准地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文本情感。语言是杂文的情感语言之一,有言外之意也有无穷意味,是生动概括的“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衬托具有明显战斗力的讽刺。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自主参与到语言实践之中,要用自己的语言活动来表达对文本的感悟。因此,品味语言是个性化阅读、感悟文本的第一步。
作为经典杂文,《拿来主义》犀利风趣的言语中所蕴藏的就是独到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思想性。如果将教参的要求强加给学生,就会造成一味的灌输行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没有丝毫的兴趣听。而以杂文语言特点为切入点,倡导个性化阅读就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论证中主动接受知识,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本中,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品味语言,完成与文本、作者之间的亲密接触。这既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性,也增强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
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众所周知,鲁迅的杂文一直被冠以具有标枪、匕首般的力量,在文中有哪些句子能感受到这种力量?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杂文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各抒己见。”在阅读完课文后,有的学生说:“送古董送活人一直到什么都送光了,说的是堕落与倒退,不是讲进步,这是典型的反话。而不知后事如何恰恰说明了这是一种数落,讽刺那些人热脸贴了冷屁股,甚至是不受欢迎。”有的学生说:“数量有限的几张画,却挂了数个国家,这根本不是发扬国光,恰恰是民族的耻辱,这也是在讽刺。当时国力衰竭国库空虚得可怜,根本就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一味的送和败家子没什么区别。”还有的学生说:“作为当时时尚词语的‘摩登’,恰恰说明了当时‘送去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趋势,其实质就是卖国求荣、崇洋。作者用了‘摩登’一词,正是在诠释对比‘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的错误态度是相同的,谁是谁非不言自明。”由此可见,阅读后的对话是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者,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步骤。只有学生精准地把握文本语言,才能在品味中理解讽刺幽默的独特效果,也间接掌握了文本的深意。
二、品味语言,探究杂文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杂文中的人物是一类人一群人,而非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因此,杂文对人物的刻画是最生动传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以往大家读过的小说中,都是通过外貌描写和肢体语言等形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那杂文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请大家带着思考继续阅读课文。”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分析杂文人物形象的教师少之又少,但是学生还是很有兴趣地去分析语言,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说:“闭关让国力衰竭却还硬撑着说不让别人来,其实已经无法阻止别人来了,这种闭关主义者的可怜与无奈把‘自己不去还不许别人来’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捧’字恰恰说明了奴才狗腿子不知廉耻的丑恶嘴脸。”有的学生说:“文章的第三段,尼采疯了,中国疯了,这正是说明送去主义者不仅是掩耳盗铃的疯子,也是地地道道的败家子。‘徘徊’更是说明了这帮胆小懦弱的疯子在极度愚蠢在外强内干中洋洋自得。”有的学生说:“拿来主义者是自私的,他们只与所谓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借此来说自己宽容有礼,其实这正是值得同情的地方,摇尾乞怜的亡国奴不仅行为懦弱可怜,更是主观思想行动上的矮子,拿来‘废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奢侈地生活。这里正是说明了作者的勇敢和拿来主义的勇猛。”
没想到一个问题会引来这么大的反响,教师切实地体会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回答和思考多数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正说明学生已经找到了个性化解读作品的钥匙。同时,也说明文本解读应从文本主体出发,只有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才能完成对作者的心灵解读。精神上的对话就是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探究,只有感悟文本,灵魂才能触碰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正如王尚文先生说的那样:课文只是学生与作者内心对话的桥梁,只有将文本主体变成自身感悟,才能完成心灵与心灵融合的微妙境界,才是语文素养融入人文素养的过程。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走向
个性化阅读不能背离作者,作者的精神世界会完全体现在文本之中。同时,个性化阅读不是复制作者思想的过程,而是一种实际性的创造过程,要实现作者精神世界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对接,首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精神创新和思维活跃能力。针对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第三个问题:“找到文本中的情感倾向与打动内心的句子,并加以阐述。”通过学生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不拘泥于旧说,大胆说出各自的看法,不仅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杂文的独特魅力,也精准掌握了作者的情感倾向,逐渐形成了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情感。
同时,在追寻情感走向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主旨,如鲁迅创作《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同时展示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拿来要怎样拿?拿来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批判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用脑髓放飞眼光自己拿来。作者不仅是在呼唤拿来主义,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在外国文化和旧文化面前要懂得吸收和集成。”
关键词:构建 语文教学 和谐之美 策略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主动把和谐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让语文课堂随时跳跃着“和谐”的音符,让学生收获和谐之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展现出和谐之美呢?
一.在处理教学内容上体现和谐之美
教学内容主要指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向学生提供的语文教育信息。它是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系列训练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每个要素又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的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使各要素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中。
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把审美的和谐与伦理的完善结合起来。因此,“情”“理”相济,“情”“理”交融,是服从这一整体目标的正常之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情”和“理”的关系,既要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又不要将两者对立起来。比如教《荷塘月色》,既要让学生领会其中哀愁、忧闷、沉郁、悲愤的情感,又要给学生做一定的理性分析,介绍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指出其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疏与密的结合本是中国画的内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运用于教学中,即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是“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被感染的同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雨》等。这些诗文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展现和谐之美
所谓探究,本意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或学术研究的情境,引领并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探索问题,发展能力。对探究式教学来说,看重的是通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具备初步的质疑与发问的能力。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
从根本上来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根据课文实际联系现实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比如教学《拿来主义》,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各有哪些表现?会带来怎样的后果?(2)结尾部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探讨问题(1)时,我们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从闭关锁国到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史实进行思考,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开阔了眼界,充分认识到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以及由此带来的被迫送出和接受的恶果,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的理解。问题(2)明确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来谈理解,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根据文中拿来主义的主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实行“拿来主义”对个人成长乃至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
“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既古老又新鲜。早在1632年,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着作《大教学论》开篇就提出“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想,着作中提出,“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现如今,在我们国家很多基层学校里已经渐渐开始在尝试着做,并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目标。
在以“少教多学”为宗旨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当下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四个问题:学生对新授内容不知情;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踊跃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哪些是学生最疑惑、最想解决的问题”;教师的备课是单项的,师生间缺乏双向的交流。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计划以学生“预习”为突破口进行“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少教多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教”,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大胆地提问、思考。而课前预习,是少教多学的前提,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法,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在课前预习中,这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课前预习的呢?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提几点浅薄的见解:
一、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既然老师要讲,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必须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经常无预习习惯的高中生来说,要求他们预习课文是件难事。但是,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这就需要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三、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但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会用知识。预习也是一样的,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更好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更有条理地、循序渐进地先学预习。预习方法具体介绍: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2.课本、学案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或学案的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充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四、借助导学案的帮助
导学案包括早读配餐、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练习这五个环节。我们一般提前一周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照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的阶梯。比如,在预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我们的导学案是这样设计预习的:
【课前预习】1.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2.字词积累:(1)给生字注音;(2)改正错别字;(3)成语积累;3.诵读并理清文章思路:(1)诵读文章;(2)回答问题:a.什么是“拿来主义”,b.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c.怎样实行“拿来主义”,d.实行“拿来主义”的作用与效果。这样具体的预习学案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预习课文,为上好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议论文 阅读 新课标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议论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是: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注重个性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针对以上两段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用、审美和探究质疑的方法,养成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良好习惯,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挑起两头,一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头是只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水到渠成达到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这次集体备课的理念,我们明确: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应落实以下教学任务:
1.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弄明白作者说了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
例如《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教学思路上可以追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
一般说来,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阅读议论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潜心阅读,精研细思典范文本,学过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练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学生应主动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悟出新意,悟出感悟,领会文章的哲理美和语言美,学会理性思考和表达见解。
关键词:互动式;探究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39-01
一、互动式探究法的内涵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以及课程内容的改革,互动式探究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互动式探究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启发与诱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发散自己思维,敞开探究思路,与他们进行探究内容讨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果。整个教学法是以学生的主动独立思考和互动合作学习为核心,其实质是让学生“会学、爱学、善学”。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主动、合作、研究等学习精神的培养。
二、互动式探究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语文教学中课前“双主互动”预习,确定方向
课前预习是教师进行每门课程教学之前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探索、自学合作能力的主要方式。课前预习是开启师生互动模式的开始阶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熟知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把握主动权,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方式。作为教师,要更好地做好引导作用,做好预习设计,确定检测反馈方式。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引导式问题来促使学生在课前主动去阅读文章,进行探究,提前了解课堂内容,在正式课堂中去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各种创新,各种尝试。在课前阅读教学内容,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某些方式进行阅读。如在《拿来主义》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批注,如核心词汇、精彩语句,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得出感悟。除此之外,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方向,不能偏离主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如可以借鉴课后的某些练习,教师也可以给出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问题等进行引导。比如,教授《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内容:什么是拿来主义、文章总共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个大段落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文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 语文教学中课中的“互动探究”,明确主题,合作探究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及主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学习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互动探究来解决发现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探究法。(1)创造情境,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习,发现问题。比如《老人与海》,在上述环节中,学生已经对该文进行了预习,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动态情境中去感受文章,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与情绪,会发现很多学生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露出反感的表情。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细节让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鲨鱼”和“海”是否是真实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最终发现其实文中的鲨鱼与海都只是象征着某种东西,文中采用的都是象征手法,最终可以通过象征内容引出文中的主题:表达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力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互动式探究教学法的主要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而应是学生人格发展、情感健全的过程。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也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课本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比如在探究《道士塔》语言艺术特点的教学中,教学目的是“感受文章的情感内容,关注语言的艺术特点”。教师针对这一目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余秋雨的语言描述特点等进行讨论,形成探究合作式的主题并获得情感体验。(2)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路,鼓励提出问题,进行开放式的合作探究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在预习过程中所发现的疑问,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引导式讨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质疑、多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比如《孔雀东南飞》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会对以下几个问题有疑问:文中的刘兰芝那么完美,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她,还要棒打鸳鸯?刘兰芝与焦仲卿如此相爱,为何不私奔?面对学生的这些质疑,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进行探究互动式学习。
3. 语文教学中课后的“互动式探究”,课后复习,反思巩固
课后复习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的结论等内容通过练习、背诵、反思、消化等方式进行巩固,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已建立的知识架构中进行创新。平时,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练习的机会。比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针对课堂内容与结论,通过课后问题以及课后写作作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探究式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才能,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