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技馆建设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科技走进大众生活以成为一种趋势,所以科技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意义。加强加快科技馆在人民群众中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教兴国的重要作用,是目前我国实施科学文化普及,保持群众文化丰富性,促进群众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1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仅吃饱穿暖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所以群众需要的是在F代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建设,让群众文化显出特殊又实用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馆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科技馆是以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它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事业不只是部分高级科技人才的事业,应该是人民大众共同的事业,责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大众尤其是面对青少年建设科技馆能最大限度实现这些战略。科技馆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向大众讲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科学原理、现代技术应用以及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和未来展望,激发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亲身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求,增强公众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促进大众科学技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群众文化建设开辟新天地,为国家输送更多科技人才。
2科技馆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
科技馆是基于社会文化的现实需要建设的,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设施作用的是它的社会公众性。
科技馆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联系着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素质、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而科技馆的出现,大力的实现了这种惠及人民群众的发展成果。
科技馆的“参与过程自主性”体现了以群众为主体的参与原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科技馆展品的趣味性、可参与性,从过程到目的体现的寓教于乐理念也和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开发”心理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科技馆的参观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众的自我参与性。群众们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充满对科技的兴趣,进而发展成自我开发,激发主动性和求知欲,产生良性循环。
3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馆作为科学与知识的宝库,应该成为民众的提高自身科学修养与政治素养的平台,并将科技展览与我国的政治相结合,起到提高全民素养的作用。除了做好自身科技阵地的任务之外,还要充当好政府的大喇叭,积极宣传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对先进人物事迹进行重点宣传,并重视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更多的民众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科技馆参与民众文化建设应该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国策,着重传播生态保护与能源节约等技术,让民众能够充分了解到可持续发张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加入到集约型社会的建设之中,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4科技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措施
4.1扩展自身服务内容
科技馆不能够仅局限于传播科学技术,而应拓宽自身服务范围,进行综合服务。科技馆要针对不同参观者的年龄、职业、背景等进行分类服务,比如对于青少年参观者,可以重点培养他们对于基础科学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同时通过实际操作等增进他们对于科学的好奇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对于城市居民,则应该着重与大众生活,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来引导市民能更加热爱科技、热爱环境与自身健康。要保障展品安全性的同时,提升展品的可操作性,将展品设计的更加人性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科技馆要由内而外的增加自身服务范围与方式,开展多项特约服务、专题讲座等,供更多人流参观。
4.2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科技馆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走向合理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做到能识才、会用才,培养更多适用型人才,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提升队伍专业水平与素养,切实提高科技馆的服务质量。
5结束语
科技馆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推动并提高了其科学文化素养,使群众文化发展更加繁荣,淋漓尽致的发挥科技馆惠民利民的作用,使群众文化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目前国内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也无论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或者艺术类,艺术设计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二级结构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有的基础课教学都应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服务。如三大构成、制图等课程,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都是要经常用到的。
二、什么是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
80多年前包豪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观点,并建立起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体系,甚至部分基础课程今天仍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中沿用[1]。做设计,一定要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有用的设计,而不是一个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景观设计更是要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解决目前我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我们目前做的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让学生能够达到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一)课程设置
1.总目标
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使该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特色,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
2. 建设思路
我们试图摆脱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在过去,往往注重形式及效果表现,很多学生都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效果图上,把画面的好看与否作为设计的唯一评判标准,这就离设计的本质越来越远。特别是在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实践项目教学的提高,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全国范围内健全和完整的景观设计教育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在已经具备景观专业和景观设计研究院的前提下,依据景观设计专业应用性强的专业特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2.5+1.5”与“订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2年半,顶岗实习为1年半。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到企业的学生组成企业“订单”培养班,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主,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成绩评定,并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在学生毕业时可优先进入企业就业。
3.课程建设
构建基于景观行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基础理论内涵为主线来进行。开发常见的市场项目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项目或设计竞赛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基础理论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市场项目的具体情况逐步改善相关课程。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已有的专业课程为景观设计Ⅰ-Ⅴ,分别讲述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步行街设计,校园设计这五大设计类型,另外还有快题设计Ⅰ,快题设计Ⅱ,分别讲述城市广场设计,庭院设计。这是我们以前做的教学计划,目前针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取消了校园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步行街设计,把广场设计和庭院设计加入进来,并且重新整合了快题设计,主要讲授小游园设计和中小学校园设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逐步缩短设计课的学时,增加实践项目的锻炼。景观设计最多不超过7周,140学时,快题设计最多不超过两周,40学时。这样按照初步计划,可以实现以下教学课程的改革目标:
景观设计课程前期由三部分组成,即理论讲解、地段考察和课题设计。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该课程设计中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方法、要素、过程,并通过实地考察地段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最终结合课题设计的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讨论、改图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完成景观设计方案,并达到巩固消化理论知识的目的。
景观设计课程后期由两部分组成,即方案汇报,设计理论综合考试。方案汇报就是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的时候,任课教师组织本届学生集体在公共课教室,模拟公司向甲方汇报方案时的过程,由教师任甲方,学生为乙方,通过对自己方案的剖析,说服老师和同学,由所有任课教师打成绩,得平均分汇入最后该生的成绩总分。此方案已经在几届学生中实施,效果显著,学生不但能做好设计更能讲好设计,到公司实战的时候用处颇大。
设计理论综合考试,就是不管本学期学多少设计专业课,图纸照常交,最后要有这些科目的理论综合考试,以达到督促学生自觉补充理论知识的匮乏为目的。目前,学生作图的水平都很高,但是做得好却讲不出来,不能很好地说服甲方,讲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沟通能力是设计师的首要能力,而且公司里实际项目竞标,更是要看设计师对方案的讲解能否打动甲方。除了考试,我们平时还会加强学生对设计说明的编写,使其能够做得好更能说的棒。
以上就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小专业大融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紧抓市场,校企合作,教学跟进,尽一切努力,做好景观设计专业的建设。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专业课,地位十分重要。且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也十分明显。
本课程属于详细规划层面,更关注具体人群对于特定地块空间的具体使用方式及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利用水体、地形、建筑、植物等物质手段,依据使用者的心理模式及行为特征,结合具体环境特点,对用地进行改造或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交往、工作、生活、审美需求的户外空间场所的能力。
为了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我们开设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分析这样的理论大课,而在小班教学中,突破目前高校中景观设计的泛泛而论,不具体讲解每一种类型的设计,且没有相应实用教材的现状,主要通过六大部分的讲解与实训来实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掌握,并且汇编成册,整理出内部讲义――《景观设计》。这六大部分又分为两大块,其一景观设计Ⅰ、Ⅱ、Ⅲ、Ⅳ;其二快题设计Ⅰ、Ⅱ。这六大部分同属景观设计专业课,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六大类型的景观设计,分别为城市公园设计并且融合滨水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融合室内装修、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小游园设计、中小学校园设计。
2.实践教学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针对景观专业的特点,学生就业去向,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如设计单位、制图公司、施工单位等,全方位的考虑,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3.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引导,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人创业,那么则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以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条件
1.教材及相关资料
由我专业教授牵头,组织我们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辑完成适用于我院景观专业的针对性教材及讲义。通过几届学生的试用,逐渐的完善并对外出版。
构建本专业的资料室,学院出资,由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资料的明细,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存放。这样教师能够多在教室备课,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2.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半,都要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训,并由老师和实训基地的设计师共同给成绩,这样学生在实训基地的一年,能够充分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并和实践相结合,起到更好的融会贯通的作用。
3.网络教学环境
计算机互连网(因特网)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知识传递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便捷性、形象性和互动性成为其最大特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专业教师在校内搭建起景观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并对外开放,课程网站设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辅导和作品赏析、学习论坛等方便学生学习、交流的栏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教学模式
景观专业认真研读学院文件和相关教学理论,创设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硬件上。工作室把原来的普通班级安装网线、投影仪和能够容纳30台电脑的电源。在工作室就能实现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手段的教学方式。而且设计专业离不开电脑,这样老师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电脑制图以及查找网络资源,开拓设计思路。
2.软件上。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这名教师的产生是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而来,这样学生有了选择教师的机会,老师也有了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方向。而且双选工作室的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了,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工学结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的不同,我们引进各种设计类型的真实项目。这样我们能够很好的及时准确的把握设计项目的真实情况,能够为学生创造更贴近实战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方案竞标
在课堂上,引入方案竞标的真实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或成组完成该项目并参加竞标过程。最终由各班任课教师联合推举出年级前二十名,然后由我们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负责人共同打分,评选出前三名,并颁发证书。
2.参加竞赛
参加各种景观设计类的比赛,这种实践教学法,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如:09年组织06级学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并获得个人优秀奖和集体优秀组织奖。
3.参观考察
通过参观各种有名的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设计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及设计思路。如:北京的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上海深圳的现代恢弘等等,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也逐步建立了很多校外考察基地。
4.实际施工操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地形、设计图纸,并实际参与工程建造,把设计图纸和施工实物联系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多的项目。2008年底,组织06/07两届学生实地测量了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地形,并绘制成图纸。2010年,我们组织08级学生,参与了学院休息座椅的改造工程。学生分组设计图纸,并把优秀的图纸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计划让学生逐步参与到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设计及施工过程当中。
5.模型制作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变为实体的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去推敲自己的设计,以达到修改、论证自己设计的目的。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1.由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的传、帮、带关系,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给与具体指导。
2.在教学工作中,由资深教师任主讲老师,青年教师任辅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寒暑假期间,有针对性的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学习;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在我校或者我国建筑界的优势院校和优势专业进行深造学习。
四、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建设展望
(一)未来设计教育的工学结合要逐渐转变到工学交替,采取1+2+2的模式,学生入学基础课一年,学习了基本的理论和技法后,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两年,在这两年里,他会对这个专业的方向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有个大致的规划,这样再进入学校学习两年,目标明确,社会的现实也会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在我国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正是设计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设计教育更应该重视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使我国从世界的“制造大国”变成设计研发中心和设计创新大国。“英国也曾经是世界制造地国家,1997年布莱尔当选为英国首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增长93%。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2]。设计教育将是我国打造经济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创新人才,才能在 21世纪实现“中国设计”的真正崛起与腾飞[3]。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而项目又是推进发展的载体。对科技工作而言,要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推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充分发挥,主体在企业、引导靠政府、项目是支撑。如果没有具体的项目,再好的规划也永远只能是规划、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现实。可见,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对于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精神策划科技项目,即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寻找策划体现以人为本的项目、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的项目、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和广泛惠及民生的项目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论证筛选科技项目,在科技项目的论证筛选中尤其要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扬长避短与择优弃劣相统一、突出创新与惠及民生相兼顾等,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即便眼前的经济效益再诱人也不予选择;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包括科技项目的立项争取、立项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科技项目的监督管理等,这当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善于组织实施对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一方面是推广应用类的科技项目总体上较一般项目更具竞争优势,一方面是招进一个客商往往就给我们带来了推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理念、信息、投资、管理及市场。本文侧重如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搞好科技项目的争取立项工作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所谓吃透两头,一是要吃透上策。即把握上级的政策要求,包括各个时期上级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有何推进发展的规划、扶持发展政策及要求等,使自身发展工作与上级的部署安排相协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行性,从而争取得到上级在推进发展方面的更大更多支持。二是要吃透下情。即明了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愿望和需求,做到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发展之所需,并善于将上级的政策要求同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意愿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凝聚区域发展的创新活力。
关于吃透上策的问题。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精神,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必须考虑的最大的上策,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内需保增长促稳定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等。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是未来五年全省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着力推进,除主观方面的努力外,还要讲求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工作要规范对路,主动适应上级的管理要求,使我们的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做到事半而功倍。各州市要扣省的科技计划尤其是《决定》确立的工程而作,不需每年再等待省的项目编报指南,一方面是近5年全省科技方面所要做的事就是这么一些,不等也已知晓;一方面是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之后,相邻年份之间项目编报要求一般也不会出入太大,提前而作不会导致走过多的弯路,相反能争来工作的主动,并可避免因仓促突击带来项目编报质量粗糙通过率低的问题。另外,尽管省的科技计划项目绝大部分已经改为常年受理,但各地的工作还是要尽量往前赶,因为按照现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从20__年开始,省科技专项资金将在每年6月底以前安排下达80%以上,行动迟缓的地方,再好再急需的项目也可能挤不进笼子、上不了车。科技项目的申报文本,一是要有科技创新点;二是项目的实施要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三是必须全面满足所申报科技计划专项规定的门槛条件;四是申报材料要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坚持实事求是和遵守规范性要求的前提下,讲求技巧和创新,使申报项目的亮点或优势得到充分的显现,做到用独特的优势打动人、用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用科学严谨的规划争得各个方面对所申报项目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吃透下情的问题。主要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扣上级的政策及要求,弄清搞懂我们各自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明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组织去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最好。这当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强化我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切实增强推进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庙子里做一天和尚还要撞一天钟呢,何况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国家的公务员和党的干部,无论坐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千方百计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实现推进创新发展的目标,乐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差、敢干别人不敢干的难事、争做别人做不了的实事和善事,千万不要把着茅厕不拉屎。否则的话,说大一点你对不起任用你的组织和人民,说小一点你对不起你的那几纹工资、对不起你所在的单位及岗位;说现实你耽误了事业的发展,说长远你也是对自己短暂人生的不珍重。其次是要善于学习和实践,提高理论素养和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不掌握驾驶理论和技术的人,你能把车子乃至飞机、轮船开好,不可能;理论上都不能把它说不明白的工作,你还能把它做得科学严密,这也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身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同志,必须注重培养自己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不能只会在理论上高谈阔论和总是停留于对事物或工作的感叹与议论;必须把握前沿理论及技术动态,并善于在管理实践中验证或修正完善相关理论。第三是要与人为善,广交朋友。要在广交朋友中捕捉信息、总结经验、转变思路、改进方法和推进工作的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我们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推进创新发展的工作才会大有希望。但要广交朋友,就必须做到以人为善,不趋炎附势、不趾高气扬,不阿谀奉承、不专横跋扈,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把住从政的原则、守住做人的底线。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从善不图报、有利不抢占、有难齐攻克、有过不推脱,尤其是不能有丝毫“这些好处都是我给你的,你应该对我知恩图报”的想法,因为它是滋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根源所在,而且有时还会带来“说者无意听者有音”的诸多麻烦。我们科技部门的职工,不论职位高低、也不论资历深浅,对基层或下属,都要多一些出谋划策少一点指手画脚、多一些关心理解少一点妒忌怨恨、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指责和处罚、多一些诚心和实干少一点虚假和飘浮。否则,谁愿意与你合作共事、谁愿意给你讲真话、谁愿意为你扛大刀、谁能长久地谅解你和尊重你。这就是我们常说“对别人好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好、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实际上是最懂得尊重自己”的真谛所在 。除此之外,要吃透下情,还必须沉得下去、静得下心、受得住累、吃得了苦和抛得开私心杂念。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二、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三、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四、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业园管委会,市科技创业园、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二、目标任务
(一)高起点编制科技园区建设规划。经济开发区编制3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型经济园建设规划,工业园编制1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
(二)新增科技园区建筑面积。经济开发区新增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工业园新增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三)新增入驻企业数。经济开发区、市科技创业园当年新增高科技企业各20家,工业园、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当年新增高科技企业各10家。
(四)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科技企业加速器。
三、考核办法
(一)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对照目标任务的第(一)、(二)、(三)项,实行达标考核。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同时在园区重点工作年度考核中科技创新指标另加2分;完不成任务的,在园区重点工作年度考核中科技创新指标不得分,且再倒扣2分。
(二)经济开发区、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对照目标任务的第(三)项,实行达标考核。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暂缓拨付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并取消申请市本级科技项目经费的资格。
四、考核依据
(一)科技园区建设规划以通过专家论证的意见和规划文本为依据。
(二)科技园区建筑面积指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以及引进重大研发机构的建筑面积,以房产证明或相关证明材料和现场审核为依据。
(三)新增入驻的高科技企业指新注册或申请进入科技园区前成立时间不超过24个月的企业,同时须具备: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以上,企业职工总人数10人以上,本科以上人员占职工总数5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自主开发为主,产品产业化前景较好,市场潜力较大。入驻企业以企业营业执照、入驻协议、职工社保缴纳单等材料和现场审核为依据。
(四)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科技企业加速器,以认定文件为依据。
五、奖项与奖励
(一)目标任务完成奖。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同时完成目标任务的第(一)、(二)、(三)项,奖励3万元。市科技创业园、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完成目标任务的第(三)项,奖励1万元。
(二)争创奖。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争创成功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三)引进高科技企业入驻奖。镇乡每成功引进1家高科技企业入驻科技园区的,奖励0.5万元(园区与镇乡不共享)。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到2010年,科技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原则上不得少于2%。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对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实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支持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外、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机构改善研发条件,提高研发水平。
(三)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时按照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所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省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到2010年“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达到300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
(五)优化整合科研机构资源。科技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科研机构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允许科研机构并入高校。对于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经济社会效益较低的科研机构,经评估后予以兼并。
(六)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发展和改革。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科研机构的运行经费、科研业务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每年重点改善一部分科研机构的条件,配备关键试制设备,提升中间试制水平。对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科研院所用于发展。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一并参加全省事业单位改革,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
(七)强化农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作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与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奔小康科普书屋和乡村大院为载体,实施科技惠农“五个一”工程。
(八)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机结合,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负责谋划和推荐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充分发挥省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各级研发、工程和技术中心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注重军工和民用技术的有效对接,实现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突破。对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荐并依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的科技项目,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优先立项给予资金支持。对自主研发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在实施产业化中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支持。
三、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九)加强科技园区的规划和指导。省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科技园区发展、科学定位科技园区职责,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所在地各类科技园区投入,在制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工作,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十)重点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以**、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将所在区域内的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等
统一纳入园区的服务范畴。重点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园区具有产业特色的研发平台,重点营造园区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文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高新技术产值要达到3500亿元以上。
(十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航空汽车特色产业基地、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新药研发生产基地、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钛合金科技产业基地、硅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作为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的重点。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进入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各级政
府和部门要优先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各有关部门要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好跟踪服务,适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引导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人才向产业基地集聚。
(十二)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各市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0年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地覆盖率100%。各级政府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和公共技术平台。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将以省市共商方式给予支持。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三)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以省级市场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省外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来我省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十五)实行产业化科技成果认定和奖励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评价、认定和公示制度。到2010年,优选100项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并对其产业化过程给予贷款贴息。对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同级财政可按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奖励给科技成果持有者。
五、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十六)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以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实施“科技创业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实施“科技经纪人团队计划”。省政府将逐步提高高层次专家津(补)贴标准,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于组织院士、高层次专家学术休假、学术活动以及从事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
(十七)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期权、期股奖励和企业年金制度。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省人事部门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获得发明专利等条件,作为科技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量化指标,予以优先考虑。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独资)在实施股份制改造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在前3年国有净资产经营性增值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各级人事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工资总额、户口等限制,实行特事特办。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地政府可以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创业资助;对引进的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由所在地政府择优给予一定科研启动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博士生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适当提高在站人员资助标准。
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十九)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科教领导小组要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优先安排科技事业发展资金。省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科学事业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增加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省科技产业211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坚持投入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改革和强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的新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省各类科技经费要按照六大科技专项集中投入、重点支持。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跟踪问效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综合经济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各部门低水平重复立项和浪费资源。
(二十二)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2008年以前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本意见之日起3年内,对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率上调10%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企业,支持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省科技企业贷款年递增率20%以上,作为省政府每年实施奖励的重要考评因素。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创办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本地科技企业投资额年递增超过10%的省内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风险补贴资金奖励给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二十四)完善科技创新贷款担保
制度。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完善科技投资贷款担保机制,加快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在简化担保程序的同时,积极尝试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作为反担保手段。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类企业融资担保中产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参与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以教学讲课为主,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很好地掌握语法规则和词汇含义,却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写作、日常交际等输出方式之中。原因在于听课的过程中,学生被动吸收知识,错误地理解了英语学习的过程仅仅为语法和词汇的堆积。实际的情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最根本的理念则是英语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交际。讲课为主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内容,颠倒了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主次关系。而语言的内容则是思想和文化,只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丰富了思想,提高了判断能力,之后寻找恰当的途径 (语法) 来表达,才是主动学习的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转移大部分的教师说话时间为学生说话时间,让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教师退居协助学习的位置,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背景知识结构,来自不同的环境,自然有不同的世界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若教师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给予对错的判断,或者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则往往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因以鼓励为主。而教师也应该改变观念,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帮助挖掘学生各自的潜能。而非以简单的对错或者标准答案来抹杀个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之后,学生才能成为有思想的人,也才需要寻找语言的途径来表达自我, 也才能开始自觉的探索和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提高沟通能力
在现在课堂中,学生只是一致的面对教师,不能和更多的人展开交流。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小组或者团队,加强学生内部的交流和协作,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也能很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学生往往喜欢这样的横向学习方式,符合其与同学多交往的需求,也能很好地吸收各自不同的观点。 转贴于
四、融合趣味性———课堂悬念和游戏的设置
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进入学习的状态一直是很多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教学经验,学生需要一些心理的刺激来克服对知识的厌倦,比如好奇、惊讶、感动、兴趣、甚至愤怒。所以运用一些小的技巧来组织学生心理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游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让游戏有效辅助学习呢? 游戏的设置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所在,用一种快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和注意力。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吸收知识。比如词汇游戏,则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由一个学生知道词面,之后通过解释,让其他同学猜出所指词汇来进行,能提高对词汇的准确理解,同时若以各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课堂教学要注重其艺术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 普拉提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04-01
伴随我院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开设了普拉提课程作为女子体育课程的拓展。相对与传统的健身运动,普拉提在运动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垫上运动,包含一种非常有次序的运动系统,要求在垫上使用肌肉的时候,精神全力集中在肌肉的感觉上,强调的是肌肉控制,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集中精神体会身体在做什么,使意念与身体成为一个整体。普拉提运动模式上够新颖,效果上够显著,容易投入并且理论没那么深奥复杂,更适合活泼的年轻人,符合我们的大学体育特点,特别是可以与国家要求的各项体质健康测试相融合。所以在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中,增设了普拉提为女子体育课选项课程。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普拉提课程提出课程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整体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拓展。
1 高校体育课开展普拉提运动的意义
1.1 普拉提运动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普拉提运动在近些年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体育健身领域,同时也刺激了体育相关市场,新型的运动方式、疯狂的宣传和各种明星效应影响了很大部分的年轻女孩儿。兴趣永远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最大动力,利用兴趣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对学校体育来说是个很好的开端。普拉提运动融合了多种运动理念,它来源于瑜伽,包含身体的拉伸、呼吸与运动的配合、运动中身体的内在感受及注意力的集中练习,符合吸引女子健身的某些要素;同时它还来源于传统的西方健身理念,直接针对身体机能的训练以及正确而安全的肌肉训练方法。可以说普拉提运动是一种糅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体育运动,更柔和,更简单实用,还可以完成肌肉的塑形和柔韧性。普拉提运动成为新型女子体育课程,并受到了女大学生的欢迎,历年来我院体育课选课时,普拉提课程班的踊跃报名程度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1.2 普拉提运动对女大学生形体塑造的影响
一张垫子,一米阳光就可以打造一个私人的健身空间,离开课堂之后,对于有兴趣提升锻炼的学生来说,运动的可随时进行性是个有趣的亮点。普拉提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调动很多肌肉群,甚至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少调动的小肌肉群和深层肌肉。肌肉是“用进废退”的,所以在最初的几堂课里,学生的身体反应很强烈,除了经常用到的四肢肌群,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初次运动之后产生的乳酸堆积可是让女孩子们彻底的“痛快”了一把。也因为这种全面的锻炼方式让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健身和形体塑造有了明确的方向。课堂上学习各种训练方法,课堂下根据自身情况强化自己所需的训练部分,运动得以延续并为终身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 高校体育课开展普拉提运动对于健身知识体系的拓展
2.1 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在社会上的健身场所,普拉提课程一般按运动强度和动作难易程度来进行划分。我们的体育课程普拉提选项课最初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毕竟对于新的运动形式,大家还都在摸索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教学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总觉得有所缺憾。我们的受众特征显著,相较于社会健身团体,女大学生们接受能力更强,时间也相对充裕,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惯性,在了解事物过程中总是希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大众健身的表面。在与其他各科目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建设理念。在原有的运动层次划分基础上,从身体结构入手,从人体肌肉的强化发展规律入手,对整个普拉提的授课进程进行模块的划分。
2.2 普拉提模块式教学法的具体划分
模块一:运动与呼吸。
普拉提运动要求呼吸与运动相结合,适宜的呼吸与运动相对应,可以降低运动中对身体内部器官的压力并且不容易让人很快的感觉到运动疲惫。那么在最初的几个学时里,应该主要把重点放在呼吸方式的培养上,给学生建立一种习惯,运动中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呼吸上,习惯而成自然,为以后的运动打基础,事半而功倍。在这个模块中也是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地训练阶段,对于学生专注力的锻炼效果也是很好的。
模块二:肌群训练与平衡系统。
初次接触普拉提运动的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但是观其外形不一定正确理解动作的发力方式。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大一新生,在高中生物课的基础上,对人体结构和常用肌群进行介绍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比如关于手臂的锻炼方法,女孩子夏天穿短袖衫,对于手臂部分的肌肉最在意的就是肱三头肌松弛的部分,抬起手臂可能有一些不雅的肌肉形态。那么进行这部分肌肉运动训练时,我们可以代入肌肉运动规律、跨关节起始点、直臂还是曲臂以及讲解什么样的姿势可以影响这部分肌肉的运动和锻炼效果,保持大方向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种训练方法,然后再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利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小道具达到训练房里能够达到的训练效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进行直观而成体系的学习,把运动理论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深植于体育教学当中。然后从人体大肌肉群以及中枢能量核心的锻炼,代入平衡系统的练习,也就是各肌群之间的协作控制,身体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把身体训练进行整合。
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刘福红(196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馆员。(辽宁 大连 11602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22-01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关键词:艺术管理;基本问题;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正在经历如火如荼的发展,艺术管理学也俨然具备“显学”之势,从专业到学科的背后需实现学科规范的目标,其中基本问题始终贯穿学科发展进程。对于以往艺术管理学研究,学科基本问题已有初步探讨,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具备同等价值却缺乏学术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就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作出界定,从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方面,为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界定
伦理学称为“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形态,原因在于康德第一次明确地把伦理学基本问题界定为研究“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1]基本问题之于学科价值毋庸置疑,而何为“艺术管理学”“学科基本问题”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关系尚付阙如,因此需要通过合理视角确立问题范畴,才能界定学科建设基本问题。1.何为艺术管理学1987年,文化部牵头召开首届全国性“艺术管理学研讨会”;[2]之后各地纷纷开始举办“艺术管理”相关主题会议。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一批院校开展了与艺术管理名称类似或相同的专业人才培养及研究尝试,以专训班、政府代培、高等院校专业方向等形式出现,如195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制片管理专训班;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为完成上海市文化局代培任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1992年,山东艺术学院通过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文化艺术管理,分别招收专科生、本科生。直到新世纪之后,田川流的《艺术管理学概论》等才开始试图从“学”出发,构建独立的艺术管理学。长期以来,“艺术管理”与“艺术管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混淆,两者侧重点有所差别。“艺术管理”是主要针对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艺术管理学”则是以“艺术管理”为核心而展开规律及其特性研究的学科,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后者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然而在学科建设中,“艺术管理学”常被误视为仅是关于“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导致两者研究范畴一致,但“艺术管理学”显然需更注重“学”的额外含义。“学”是学科理论化、规范化的标识,既具有学术意义,也拥有学科意义。“艺术管理学”需发展学术、形成学科,这更符合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艺术管理”研究则更适合以实践需求为主的专业建设。2.艺术管理学的差异化价值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专业在教育上是指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3]学科与专业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强烈的需求动力是发展艺术管理学的首要价值。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的兴起与文化体制改革关联密切;[4]时至今日,艺术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之中仍保有发展动力,对文化艺术的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中提道,艺术管理专业在近年新兴文科建设新专业设置排名中列居第四。然而,艺术管理是否值得发展为学科,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否解决艺术管理专业的需要,因为设置专业未必一定要成立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课程是两者之间的桥梁。2014年,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AAAE)曾过艺术管理研究生项目课程标准①,具体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设置逻辑完全能够通过管理学生发和解释。这种将艺术管理当作管理“艺术”的视角,学科创建的独立性价值并不高。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实际是将艺术管理看作艺术活动中的独特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形成中国语境下的特色艺术管理,解决艺术乡建等涉及艺术、管理等多元素融合的现实问题,直接借用管理学的框架解释中国艺术问题难以实现专业、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紧密衔接。3.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与学科基本问题的关系“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研究分为以下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是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存在,但两者侧重点存在差异。如李精明认为前者是限定在学科建设角度研究基本问题,后者则是从知识分类体系上研究基本问题,范围更大。[5]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学科基本问题”则以“学术”为中心;从学科建设与学科的逻辑关系分析,前者属于后者的一个下位概念,那么“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即是“学科基本问题”范畴中的一个二级问题,后者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是前者存在的基础并且能够直接运用的“结论”。在这一观点中,“学科建设”强调的是“发展”之义。如《辞海》所叙“建设藩屏,以强守圉”,建设具有设置、创立与发展之意。[6]“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注重的则是学科从无到有的路径。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是“学科基本问题”的一种指代意义,实际并不存在。闫建璋、李静认为现代学科的建设是由学科制度推动学科体系,“学科基本问题”中的学科建设路线就是学科的建设问题。[7]这种观点背后默认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存在共识性问题,即“学科建设问题”,而无法形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热门问题也不是主要问题,“基本”是“问题”的形容词,决定了问题根本、起始的属性,“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根本应是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若以此理解,这一问题又转回到了“学科基本问题”,两者也就不具备划分研究的意义。综上,第一种对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认知需从“学科基本问题”的结论中进行“拿来主义”的使用,但两者实际研究范畴不存在交集;第二种认知是将其视为“学科基本问题”中的一部分,无法独立成为基本问题。本文立场倾向第一种观点。“学科基本问题”是需要解决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知识体系所需要的构成要素,即对象、目的、范畴等,重点在于基本研究形态的形成,而“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则应解决从基本研究形态发展到基本学科形态的路径。因此,本文探讨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需要“学科基本问题”的支撑,但不涉及后者的研究。4.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范畴过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多以“几个、若干、理论”等词汇进行限定,这从侧面反映了难以确定这一问题的范畴,上述论述发现解决关键在于基本学科形态的形成,实际以基础学科建制呈现。学科是由“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两方面功能构成。[8]在二元理论语境的分割下,学科基础建制就是学科“组织体系”基本形态的成型。学科组织体系目前多以公约意义形式存在。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学科共同体观念、规则的建制建设;学科相关组织的建制建设。[9]换言之,分别在学科本体层面和学科支撑层面形成共识性制度。其中学科定位表明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价值和位置;研究队伍和平台提供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基础资源。另外,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问题与知识体系关联紧密,应属于“学科基本问题”的范畴。因此,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二、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存在多个官方来源,与“艺术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件包括以下三个。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虽没有艺术管理的数据代码,但在管理学下存有一级学科“GLX文化艺术管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艺术类项目申报,其将“艺术管理”问题放置在了艺术基础理论主题下研究。另外,在其他官方分类标准文件中并未直接出现“艺术管理”的踪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中“760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置“760.99艺术学其他学科”群体学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中“艺术学门类”下设置了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这一层级,相当于《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艺术管理学在以上两种学制中的合理位置都应处于学科体系中的第三层级。通过上述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层面的文件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伴随着艺术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艺术管理专业脱离原管理学下的位置归属,并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划清界限。现存标准中的一级学科“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曾关系密切。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开设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伴随着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变动为管理学门类下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专业。[10]同时,部分院校还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的早期萌芽“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与“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占据相同位置,归属同一学科。目前,针对事业管理的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已然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只留存了当时处于目录外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过演化后的“艺术管理”专业。伴随着以“文化艺术管理”命名的学科成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艺术管理”专业并没有沿用原有归属“路线”,而是寻觅艺术学下的独立学科“庇护”。第二,艺术管理学尚不具备成为艺术学下次级学科的条件和要求。现存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音乐、戏剧、戏曲等至少具有独立、系统的“历史”和“理论”下级学科作为支撑,而“艺术管理学”史论研究目前缺乏足量成果,相关研究如今尚未并未成型。
三、艺术管理学的研究队伍和平台
微观科学基于对建筑设计领域的探究,启发借助科技在微观环境下的各种形态的艺术创作,将微观科学中的特殊形态和建筑设计的思维相互结合穿插,提供创新的设计理念。观察思考微观景象来启发和影响建筑艺术设计。
关键词:
微观科学;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创新
一、建筑艺术中微观设计创意产生的来源
微观科学研究将以前肉眼不易感知到的微观世界的形态、色彩、功能、结构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促使人们从微观世界各种形态中寻找素材、获取创意,运用于室内装饰家居用品、绘画创作、摄影从事艺术创作。可以说微观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当前微观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领域已是一种趋势。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都在蓬勃发展,而微观艺术世界中这些微观的分子结构则正是(建筑室内外)最具创新性与可塑性的良好设计素材。通过微观科学机构中个体的形态,结构变形,有机的排列组合,生成一个较为具象的二维图形,再将二维图像升华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实际造型的设计过程中,将重点研究下列几个方面的元素:微观世界艺术中的微观物质(离子•分子•单晶体•类细胞机理•微生物机理•几何学原理),相关文献的记载,空间设计中的实际案例。通过研究上述这些方面,找到一些规律。综合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等方面理论进行新的设计探讨研究。
二、微观形态设计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一)微观形态的结构特征,可以最简单的划分为以下这三类的微观组织结构:1.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和组织。2.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1)真核细胞型微生,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3.自然形态中的微观结构和组织。
(二)微观形态特征的主观认识1.微观形态的美感认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培养出的视觉体验。而今已然作为大众评判事物的标准。2.微观形态的意象认知:微观形态有着自己的多样性和随机性,而当我们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安放在这些形态上其所标到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意义。这种人的意识其实是对某种物的转移,微观形态本身不具有意象,当人们通过各种解读从而让他有了意象。如下图所示,不同的形态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当然这归结于人的意向认知。可以说,微观形态所带给建筑的启示也是依附于人的自我感官及审美能力范畴,最关键的是其自我的微观形态认知意识。
三、微观科学建筑案例分析
我们对微观科学中的系统的认知最基本的主要是理解微观形态给予人的视觉形式。有些是人的肉眼所能直观看到的,而另一种则是需要科学仪器设备来呈现出来。可把这两种形式称作大微观和小微观。大微观(及人眼所见的微观形态):1.鸟巢体育馆。2.蜘蛛网形态演变出的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肥皂泡,这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可见形态,水立方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形式。小微观(需要设备仪器所见的微观形态):1.马鞍藻。2.细胞骨架。3.细胞质基质。4.植物细胞。这些生物体形态在设备的研究下所获取的结构可作为建筑设计素材。在建筑艺术中借鉴微观科学发现的事物形态进行建筑设计,只要比现存的建筑具有优越性,值得设计师借鉴的微观科学发现的物质形态都属于微观形态设计的范畴。
案例1细胞分裂与水立方建筑案例:北京奥运会设计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一个关于水的建筑,水是一个建筑的魂。设计的中心就是引入中国传统理念“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建筑师配合鸟巢的形式为场馆设计了一个方行盒子,其中布满了类似细胞分裂的多元化几何形结构。在微观结构中,肥皂泡沫的结构造型与水立方所呈现出来的不规则多边形结构高度的统一。而在微观图形意向中,泡沫的模仿度极高,它在生成堆积排列的过程给予水立方相同的衍生模式,在建筑群体中能到很高的辨识度。很容易让观者第一时间联想到泡沫的缩影。案例2自然中的鸟巢与北京鸟巢体育公园建筑案例:自然形态中的微观鸟巢的结构性形态,通过架构的变形衍生出了新的形式。单体的树枝架构通过了有序的堆积排列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结构。从而演变出了新的建筑案例。案例3蜘蛛网与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从微观形象中所提取的元素模仿的是蜘蛛网的造型模式,由弗雷•奥托设计的德国馆第一次创造性地大规模成功应用了支撑膜结构技术。发散的造型取自平常我们很难注意的蜘蛛网,当这种微观的结构放大以后自然而然就更加稳定的与建筑空间所联系起来,所谓支撑膜结构实际上就是帐篷的放大,使得帐篷做的足够大且耐用。
案例3马鞍藻与伦敦奥与会水上运动中心建筑案例:马鞍藻的犹如马鞍的形状,在微观镜像中的马鞍藻两头翅起,美感十足,如今的许多体育场馆也有相类似形象,因为造型的美观,结构之坚固这种常规的手法已经广泛应用。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在屋顶呈现出拉升扭曲状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种恶劣天气等对屋顶和运动中心所造成的二次伤害。场馆两翼的翘起与马安藻的外形结构神似。而这一发现也是对微观镜像中马安藻的结构形态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案例4细胞骨架与PRADA旗舰店:要提到就是关于细胞骨架与服装店内部装饰立面墙的结构分析。洛杉矶新旗舰店的店中可以看到一面穿孔式的伪立面墙。它所运用的的结构模式与细胞骨架的结构类似。细胞骨架结构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这种需要在电镜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胞结构呈现出多孔均匀分布的排列结构。将这种特别的形式通过展开以后所得到的艺术效果远远大于其本身。微观世界中的某些镜像不仅仅对于建筑来说有着仿生和设计意义。若是把这种形式带入到室内空间中也可以成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案例5细胞质基质与台中大剧院建筑案例:台中大剧院用机的结构形式,对细胞的结构变化的利用引到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法路线。它对于细胞质基质的模拟是以分层次的结构形式。细胞质的没一个层都是建筑师对于功能区域划分细化,所以细胞内部的机体组织对在建筑功能场所、形态、空间组织上对建筑的设计有着特殊的实践含义。以上的建筑案例是比较突出的利用了微观形态来对建筑的改造所获得的实例,不管是外立面亦是建筑的整体外形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四、微观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1.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为当今国内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设计依据,不论是设计思想,还是空间的形态、功能的组织、参数化的设计等,空间的设计不再是模仿,抄袭,没有新意的重复。2.正对目前我国大多数盲目追求奇异形式与参数化的空间设计的行为提出不同理念,极度缺乏的想象思维。而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能为空间设计提供合理的形式与规则的模板。3.在复杂性、智能化、可持续等影响下,未来的空间设计将走向非线性、智能、可持续,微观科学的艺术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种可能。4.本文对论题的研究并非最终结论。微观科学中的微观物质繁多形态、复杂机体种类繁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不同的设计师(建筑师)的其它解读和设计,更多类型的微观科学物质还会为艺术领域提供更好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冯路,李世芬.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J].2009(6).
[2]郑方,张欣.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J].建筑学报,2008(3).
[3]李保峰.仿生学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2(9).
[4]严钧,梁智尧,许建和.城市与建筑的象征意义仿生研究[J].新建筑论坛,2007(5).
[5]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2012(5).
【关键词】中职;影视学校;课程设置;建议
一、引言
中等专业学校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体制同样发生了巨大变革,曾经有着广阔、优质生源的中等专业学校,风光不再:随着大学的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都在迅速下滑;同时学校性质也逐渐演变为与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相同,三者现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在这种剧烈变革中,有一部分中专学校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的运行与时俱进,而有一部分中专学校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跌落在发展的谷底。以S影视学校为例,在学校生源最好时,生师比大于10∶1,而现在不足3∶1。那么处在困境中的中职学校如何行动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实现发展与飞跃?笔者试图以S影视学校为例,略做探讨。
二、现状分析
1、教育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有着与普通高中迥异的人才培养目标。后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前者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训练。这种迥异会体现在学校内部各种教育活动中,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应以职业为导向,应与职业紧密联系。S影视学校的一线教师都是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有着高学历,高学位,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延续着教学内容围绕学科的内在逻辑,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教学远离职业内涵,教师不清楚行业职业状况,学生更是对未来职业模糊不清,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难以适应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不高。一线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也普遍存在于管理层,人员缺乏市场认知,缺乏行业职业的认知主动性,纵有某些教师想了解行业职业状况,校方不能提供途径与支持,学校的运行僵化被动,越来越与相关行业“陌生”,越来越被社会边缘化。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日渐繁荣,社会事物要存在要发展必与市场相协调,必能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与其背道而驰只能被淘汰,中职学校作为一种社会事物,也必然要受这一规律的作用。所以,僵化被动的观念应该是S影视学校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
2、课程设置现状
S影视学校现有的专业是影视节目制作、播音与节目主持、影视表演,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占总课程的比例分别为:55%,61%,57%。属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简单地添加一些技能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地显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另外,各专业文化课占总课程的比例分别为:32%、30%、50%,比例明显偏高,尤其是影视表演专业,从这方面来说,S影视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也是偏离职业教育的本质。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就开设的课程而言,有内容相互重叠的课程,如节目制作专业的《电视专题》与《纪录片》;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的《公共关系》与《礼仪》等等。另一方面,有因人因师开设课程的现象。
再次,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一方面先后顺序凌乱,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不能很好衔接,出现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同时开课的现象;另一方面鲜有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出现在课表中的实训课也与现实工作中的情况相去甚远。
根据以上S影视学校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三、中职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积极主动了解市场,进行行业职业分析,明确培养目标
S影视学校现有的专业是与影视传媒行业相关的专业,影视传媒行业又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蓬勃,又恰逢中央决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政策面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说学校现有的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之所以发展滞后,原因就是不能与时俱进,无职业教育观念,无清晰的培养目标。所以学校要发展,转变观念是关键!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各级管理人员,都要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一切工作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以及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目前影视传媒行业内某些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是S影视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可以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为介,深入市场,走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与合作,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行业的内部岗位分类,了解进入相关职业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把握行业对劳动力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从而设置体现社会需求的课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
学生选择就读某一中职学校某一专业,是基于对某一职业的喜好,希望毕业后能进入该行业入职某一特定职业岗位,对于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技能、技术学习,相对来说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兴趣专注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内容。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正是职业教育的教育特色所在,这一特色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企业,分析生产过程,提炼典型职业活动,确定“学习领域”,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典型职业活动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系统化序化,进而课化,开发出满足学生需要,体现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群和课程模块。
3、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专业课程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学业困境而就读学业压力小的中职学校,本身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存在懈怠情绪,而对与职业相关的操作实践技能的学是充满热情。S影视学校现在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是从理论到实践,其中理论课所占课时量明显高于实践课,过多地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不喜学,教师不好教,教学效果欠佳。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学习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以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为例,就可以设置“演播室课程”,将教学搬进演播室,从节目策划、主持人服装造型、主持艺术等等方面进行综合实践学习,让学生体会一个完整的工作实践过程。如此,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将专业学习搬上舞台。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是在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知识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建立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日后就业,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进入职业角色。
当然,要改变学校的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仅仅设置好课程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全局性的大工作,是身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的全员性工作,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努力付出的长期性工作。
【参考文献】
知识观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起源、种类、范围、获得等问题的观点的总和。从知识观的演变历程来看,学者们对知识的探讨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关于知识的本质、起源等问题的探讨;二是关于知识的获得、种类、范围等问题的探讨。第一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知识观的发展初期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学者们试图从“多”中探寻“一”(万物的本源),从“个别”中探寻“一般”(事物的本质)。如哲学观认为实践是全部认识的最终来源,也是检验认识之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用主义哲学家指出效用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真理的尺度。第二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文艺复兴”之后,如经验论和唯理论是18世纪末产生的两种观点相互对立的理论;二战之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知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作用,推动了建构主义的发展;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获得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表明了不同知识在人的头脑中具有不同的形式、表征、储存以及激活的性质和特点。
从学者们对知识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知识的起源与本质的不同理解导致人们对“知”的过程的不同理解,而对“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根本分歧。
客观主义根基于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相信真实世界的客观实在,认为这个真实世界是存在于人的主体之外,不受人类经验所支配。由此理念出发,客观主义认为人通过学习能够认识至少是能够理解这个真实世界,知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世界的反映,它可以通过先知者传授给未知者,因而所有的人在知识上具有同一性、同步性和统一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并不排除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但它否认客观真理或科学知识的永恒性,不承认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具有对等性。建构主义在“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这个问题上与客观主义有所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关于世界独特的经验及信念为背景,来积极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验背景,所以他们对同一事物可能获得不同的意义理解。知识不可能由一部分人直接传递给另一部分人,而只能通过自己的积极建构获得意义。
由此看来,建构主义的“积极活动”与客观主义的“积极活动”并非所指的同一内涵。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看来,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的观点,也就是说,人脑中的认知结构与外部世界的特征模式是一致的。不论是认知心理学派强调的“积极获取”还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所说的“被动接受”,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客观存在输入人的大脑之中。
二、对传统教学设计理念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理念之上,相信知识是以一定的结构而客观存在的,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把握真实世界。他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间接知识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他根据一定的目标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就像河流一样从高地流向低地,学生就像容器一样接受、储存知识。
基于客观主义的教学设计的显著特点是,它把教学看成是具有同一起点、经历同一历程、达到同一目标的过程。如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以及卢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模式等,都是规定了同一的教学目标,实施既定的教学过程,寻求达成同一目标的行为结果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结构良好的知识领域中的学习,能够高质、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比较适应工业化社会追求办事效率的价值观念。
当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之时,社会期望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能够掌握适应性强的知识技能、学会识别、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并且终身能为社会作贡献。这一新的教育目标要求学校教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使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情境中发生的新问题。这一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理念。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教学设计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看来,①知识是建构的,它是由认知主体通过新旧经验的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信念、理解、文化实践带进学习中,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因此,对学生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是错误的,应该创设一种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②知识是情景性的,知识是因为应用而产生的,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被确切理解。知识被应用地越多,越多样化,知识的逻辑外延就越多地变为心理外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就变得越深刻,也就越能灵活地应用知识。③知识是社会性的,是通过磋商和对理解的多角度展开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从多种角度去理解问题。④知识是复杂的,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就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和情境性。知识是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的。教学设计要研究如何把知识组织成系统化的、网络化的形式,以便于学习者从多角度来学习知识。
三、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教学设计中的不同功能
我国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变革,要求教学设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需要ID更靠近实际教学的目标和目的,接近实际教学如何组织和起作用的现实。而教学情境又是十分复杂的,它们为客观主义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教师既可运用客观主义的教学原理教会学生必要的“双基”,也可以采纳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哪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所有需求,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以及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者和一线教师不仅要理解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本质差异,还要弄清两者在教学中的不同功能。
1.两者在教学中的不同术语
对于实际的教学现象,倾向于不同理论的学者们喜欢使用不同的术语。这些术语都是在寻求有效方法以改进教学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虽有分歧但不是互相褒贬的。
2.两者在教学中的不同功能
客观性教学可以满足以下教学需求:
1.在教师的指导有限或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学生自定步调学习和计算机辅助个别学习。
2.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矫正和检测学习。
3.选择最佳途径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4.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教学任务,例如技能联系,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
建构性学习可以满足以下教学需求:
1.在学习资源丰富的、真实的、高度视觉化的情境中学习,使知识和技能更紧密地与学生的背景和经验建立联系。
2.通过交互式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通过以小组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相互配合解决问题。
4.在同时需要低层次先决技能和高层次技能的情况下自觉主动地学习。
3.两者不同的教学策略
客观性教学倾向于:
1.清楚地陈述与测验目标相联系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2.由低层次认知技能到高层次认知技能按顺序进行教学。
3.强调个人独立学习(在班级教学或个别化学习环境中)。
4.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如讲授、讨论、书面作业、预期目标的测验等)。
建构性学习倾向于:
1.提出与一般能力相联系的整体性学习目标(如问题解决和研究技能)。
2.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可能的答案,以及开发产品和写出研究报告来学习。
3.强调小组协作学习。
4.采用非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如探索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无固定的或唯一的答案),进行研究和开发产品;以学生的代表作品和活动行为记录作为评价对象,用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测验;由教师给予描述性的评价等。
四、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教学设计中的结合点及理论设想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实践都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目前到可预见的将来,社会和家庭都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且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效率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因而客观主义的指导性教学仍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然而,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又要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般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性学习将会成为教学的主流。从事实际教学的教师应该把二者融合起来,实现更全面的教育。在设计二者结合的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较长期的课程计划(几周,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
应该认识到高层次认知技能发展的长期性,要让学生在所计划期间内经历教师指导的学习和自主活动结合的过程,应留有机动时间以保证完成课程任务。
2.安排充分的时间
建构主义教学活动本身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教师与学生都还不熟悉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情况下,注意要留有师生的适应时间。
3.确定合适的评价方法
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要与学习活动的性质相一致。例如,不能用通常的知识和技能测验方法去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法和要求在开始实施计划时就应该学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