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海洋产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分行业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1.1涉海工业企业情况分析1)企业生产成本情况:六成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成本会上升从企业生产成本来看,有94.4%的涉海工业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生产成本较上年“持平”或“上升”,其中64.8%经营者认为会“上升”。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有高达98.6%的经营者认为生产成本会“持平”或“上升”,其中认为会上升的达到62.0%,企业未来将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2)企业生产总量情况:企业生产总量会进一步增加从企业生产总量来看,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2012年企业生产总量较上年会增加,其中表示会“上升”和“持平”的分别达到56.3%和18.3%,两者合计达到74.6%。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会“上升”和“持平”的企业分别为52.1%和38.0%,两者合计达90.1%,涉海工业企业未来生产总量会进一步增加。3)企业产品销售情况:有59.2%的经营者表示销量会增加在产品销售情况方面,表示2012年会“增加”或“持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50.7%和25.4%,两者合计占到76.1%。而在对2013年销售量的预判上,表示产品销售量会“增加”或“持平”的分别为59.2%和33.8%,两者占比达到93.0%,企业经营者对未来涉海工业产品的销售保持乐观。4)产品销售价格情况:有91.5%的经营者表示会下降或持平在产品销售价格方面,有74.6%的经营者表示企业在2012年销售价格会“下降”或“持平”,其中认为会“下降”的为32.4%。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会“下降”和“持平”的分别为28.2%和63.4%,两者占比达到91.5%。5)企业盈利水平情况:有84.5%的经营者对未来盈利乐观从企业盈利水平来看,有64.8%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盈利状况处于“正常水平”或“好于正常水平”。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2013年企业盈利水平将会“增盈”和“盈亏不变”的比例分别为39.4%和45.1%,两者占比达到84.5%,较2012年增加19.7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对未来盈利能力保持乐观。6)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环境较严峻在企业资金需求方面,有多达35.2%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而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充足的比例仅为23.9%。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在企业融资难易方面,有23.9%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融资困难,表示融资容易的企业比例仅为14.1%,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同样有2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将较为困难,而认为融资容易的仅为15.5%,说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涉海工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仍较大,且将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环境。7)企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有45.1%的企业经营者会增加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各涉海工业企业未来产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调查结果显示,有83.1%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而在对企业2013年劳动力需求的预计上,有95.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认为会“增加”的比例达到45.1%,较2012年增加9.9个百分点。8)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有43.7%的企业经营者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有近5成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仅为11.3%。而在对2013年投资意愿上,也有多达43.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而认为将减少投资的仅为4.2%,说明企业经营者仍看好涉海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投资热情普遍较高。
1.2海洋交通运输业情况分析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厦门市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一直是推动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但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我国出口乏力,海洋交通运输业整体增长形势放缓。2012年,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海洋交通运输业出现了回暖,但整体形势仍较为严峻。1)总体业务量情况:有37.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运输量将增加调查结果显示,有多达43.0%的海洋交通运输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厦门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务量将减少,而表示业务量将增加的仅为2.0%。在对2013年的形势预估上,有37.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海洋交通运输量将增加,较2012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说明各企业对海洋交通运输业未来的发展保持了较为乐观的态度。2)业务收费价格情况:有33.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收费价格会增加在业务收费价格方面,企业经营者普遍表示2012年较上年会增加,其中表示会“上升”和“持平”的分别为28.0%和44.0%,两者合计达到72.0%。而在对2013年的业务收费价格预估上,认为会“上升”和“持平”的企业分别为33.0%和55.0%,两者合计达88.0%,较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说明随着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稳步回收,其业务收费价格也将全面上涨。3)服务能力情况:有59.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服务能力将提升服务能力方面,9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海洋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将“上升”或“持平”,其中表示“上升”的占比为56.0%。而在对2013年的服务能力预估上,认为服务能力将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比达到59%,较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4)业务成本情况:有多达6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业务成本将上升从企业业务成本来看,有97.0%的海洋交通运输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业务成本较上年“持平”或“上升”,其中有74.0%经营者认为会上升。而在对2013年的预估上,认为企业业务成本会“持平”或“上升”的占比也达到97.0%,其中认为会上升的达到64.0%,企业经营者对未来成本较为敏感,且整体评价不够乐观。5)企业盈利水平情况:有79.0%的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盈利保持乐观从企业盈利水平来看,有61.0%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盈利状况处于“正常水平”或“好于正常水平”。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2013年企业盈利水平将会“增盈”和“盈亏不变”的比例分别为26.0%和53.0%,两者占比达到79.0%,较2012年增加18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对未来盈利能力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6)企业资金需求情况:企业整体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在企业资金需求方面,有26.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而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充足的比例仅为13.0%。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也有五分之一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在企业融资难易方面,有21.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融资困难,表示融资容易的企业比例仅为7.0%。在对2013年企业融资形式的预判上,有18.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将较为困难,而认为融资容易的也仅为7.0%。7)企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有29.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将增加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海洋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调查结果显示,有7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而在对2013年劳动力需求的预计上,有91.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认为会增加的比例达到29.0%,较2012年增加3个百分点。8)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企业经营者整体投资意向较为谨慎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有近39.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仅为8.0%。而企业经营者在2013年的投资意愿上,认为会“增加”或“持平”的占比为分别为28.0%和66.0%,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较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在海洋交通运输业上的投资还是较为谨慎。
1.3滨海旅游业情况分析厦门市旅游资源丰富,鼓浪屿、环岛路等滨海旅游景区一直是国内重要的景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亲睐。近年来,厦门市加大对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滨海旅游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整体形势较为乐观。1)旅游客源情况:有72.4%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旅游客源将增加在旅游客源上,有82.8%的旅行社表示2012年厦门市旅游客源较上年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占比为55.2%。而在对2013年旅游客源的预估上,有93.1%的旅行社表示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占比为72.4%,较2012年增加17.2个百分点,说明厦门各旅行社对未来厦门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信心。2)旅游业务量情况:有87.5%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旅游业务量将增加在旅游业务量上,有87.5%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旅游业务量将“增加”,另有12.5%的人表示会“持平”,没有人表示业务量将“下降”。而在对2013年旅游业务量的预估上,同样有87.5%的经营者表示企业整体业务量将会增加。3)宾馆客房出租情况:有85.3%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出租率将达50%以上在宾馆客房出租情况上,2012年客房整体出租率达到50%以上的宾馆酒店占比为85.3%,其中出租率达到80%以上的为14.7%。而在对2013年客房出租的预估上,有85.3%的宾馆酒店经营者预计客房整体出租率会达到50%以上,而预计会达到80%以上的为23.5%,较2012年增加8.8个百分点。4)业务收费情况:有41.4%的旅行社经营者表示业务收费将增加在业务收费情况上,有75.9%的旅行社表示2012年相关业务收费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为27.6%。而在对2013年业务收费上,有96.6%的旅行社表示相关业务收费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现会“增加”的为41.4%,较上年增加13.8个百分点。5)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有多达9成的企业经营者对未来营收乐观从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营业收入表示出了较为乐观的态度。有76.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营业收入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为44.0%。而在对2013年企业营业收入的预估上,有93.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营业收入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为63.0%,较2012年增加19个百分点。6)企业服务能力情况:有8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服务能力将上升服务能力方面,9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厦门市滨海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将“上升”或“持平”,其中表示“上升”的为79.0%。而在对2013年的服务能力预计上,认为服务能力将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比达到85.0%,较上年上升6个百分点,说明随着政府对旅游业的不断重视,滨海旅游的服务能力也将得到显著的提升。7)企业营业成本情况:有64.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成本会上升从企业营业成本来看,有93.0%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营业成本较上年会“持平”或“上升”,其中有68.0%经营者认为会上升。而在对2013年的预估上,认为企业营业成本会“持平”或“上升”的占比也达到90.0%,其中认为会上升的达到64.0%。8)企业盈利水平情况:多达9成的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盈利保持乐观从企业盈利水平来看,有77.0%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盈利状况处于“正常水平”或“好于正常水平”。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2013年企业盈利水平将会“增盈”和“盈亏不变”的比例分别为58.0%和34.0%,两者占比达到92.0%,较2012年增加22个百分点,滨海旅游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盈利状态保持乐观的态度。9)企业资金需求情况:企业资金较充足、融资环境较宽松在企业资金需求方面,2012年企业流动资金“充足”或“一般”的占比分别为36.0%和43.0%,两者合计占比为79.0%。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企业流动资金“充足”和“一般”的占比分别为50.0%和40.0%,两者占比合计为90.0%,较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滨海旅游企业整体流动资金较为充足。在企业融资难易方面,表示2012年企业融资“容易”和“一般”的占比分别为20.0%和73.0%,两者合计占比为93.0%。而在对2013年企业融资情况的预估上,企业表示融资“容易”和“一般”的占比为22.0%和71.0%,两者合计占比为93.0%。10)企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有51.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增加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滨海旅游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调查结果显示,有93.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而在对企业2013年劳动力需求的预计上,有98.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认为会增加的比例达到51.0%,较2012年增加6个百分点。11)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有4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将增加投资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有近48.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仅为7.0%。而企业经营者在2013年的投资意愿上,认为会“增加”或“持平”的占比为分别为47.0%和51.0%,两者占比达到98.0%,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在滨海旅游上的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2结语
摘 要: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关键词 :广西海洋产业 科研 对策
一、广西海洋产业基本情况
1、海洋产业的概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等13个行业。
2、广西海洋产业现状。2011年广西海洋捕捞产量665281吨,海水养殖产量923吨。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613.8亿元,海洋产业386.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227.1亿元。海洋产业中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126.8亿元,占比20.7%;第二产业230.6亿元,占比37.6%;第三产业256.4亿元,占比41.8%。
3、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目标。发挥北部湾经济区“陆海组合”的禀赋条件,开拓广西发展的新资源和经济活动空间,海陆互动,以港口为依托,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支撑,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打好传统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临海大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海洋产业基地、物流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海洋产业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2020年,初步建设成为“海洋强省”,海洋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海陆经济一体化,建成相互促进、统一协调的“蓝色国土”。
二、广西海洋产业科研情况
1、科研机构与人员情况。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机构1个,2011年有9个,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8个,年均增加1个。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人员31人,2011年有466人,年均增加54.38人(见表1)。
2、研究情况。2011年广西海洋R&D人员171人,R&D经费0.27亿元,R&D课题数84项。2003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37项,2011年为84项,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47项,年均增加5.88项。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84项,其中基础研究0项,应用9项,试验发展24项,成果应用44项,科技服务7项(见表2)。
三、广西海洋产业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投入力量严重不足。2011的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83236万元,仅占全国总额的0.36%。2011年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体9191.1亿元,占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的20.20%。
2、科研机构与人员偏低。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5.03%;科研人员466人,占全国的比重为1.24%。
3、科研人员的学历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构成如下:博士22.41%,硕士28.48%,大学生36.34%,大专生12.78%;广西的学历构成为:博士3.76%,硕士19.65%,大学生57.80%,大专生18.79%。博士、硕士比重比全国低18.65、8.83个百分点,大学生、大专生比全国高21.47、6.01个百分点。
4、科研人员职称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拥有高级职称的比重为43.37%,中级职称的比重为36.89%,初级职称比重为19.73%;广西高级职称比重为19.76%,中级职称比重为43.36%,初级职称比重为36.87%。广西的高级职称比全国低23.61个百分点,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比全国高6.47、17.14个百分点。
5、科技课题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科技课题104项,占全国比重为0.73%。其中:基础研究课题4项,占全国比重为0.12%;应用研究24项,占全国比重为0.65%;试验发展55项,占全国比重为1.93%;成果应用10项,占全国比重为0.69%;科技服务11项,占全国比重为0.40%。
6、科技专利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专利申请受理数33件,占全国比重0.75%,其中发明专利7件,占全国比重0.19%;专利授权数19件,占全国比重0.93%,其中发明专利件2件,占全国比重0.15%;拥有发明专利总数2件,占全国比重0.03%。
7、R&D偏少。一是R&D人员少。2011年广西R&D人员171人,占全国比重0.68%;二是R&D经费内部支出少。2011年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0.27亿元,占全国比重0.24%;三是R&D课题数少。2011年广西R&D课题数83项,占全国比重0.83%。
四、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加大对海洋产业研究经费支持力度,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围绕广西海洋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利用新的科研成果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的质量与水平,把传统海洋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
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开发体制环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以海洋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海洋产业的企业投资创办或与区内企业联办科研机构,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知识产权纳入科研管理的范畴,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科研管理人员要加深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弥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经验;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宣传;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觉学习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申请专利、商标以及著作权的条件、程序等,树立知识产权观念,积极依法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对遭受侵权的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维权咨询、服务和协助。
参考文献
[1]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2009年12月.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洋出版社.
作者简介
关键词:浙江;海洋产业集聚;环境资源;耦合度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量度。而系统耦合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动态关系的量度。比如系统A、B之间的耦合作用,当系统A的特性发生变化后,系统B通过一定的途径对A限制或促进,而且这种作用力是相互的,系统B也遭受着来自于系统A的影响,或抑制或促进。耦合为我们研究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进而为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1 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作用的机理其实是在寻求两个系统之间的均衡,一但偏离均衡,一方作用于另一方,迫其改变并使两者趋向于均衡。表现为偏离均衡——趋向均衡的动态变化。在寻找均衡的过程中,一方通过对连接两个系统的载体的改变达到对另一方的制衡。
连接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载体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及技术。当海洋产业集聚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与环境系统的均衡,如出现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人力资源扩张、技术落后时,环境资源系统就会做出反应,抑制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二者趋向均衡,分别表现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对产业升级的要求和人力资源缩减的要求。系统间的耦合作用使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进而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与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耦合度理论及模型
2.1 耦合度模型
假设f(x)和g(y)分别是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公式表示为:f(x)=ωixi,g(y)=ωjyj。这是将两个系统的各个指标标准化后加权求和得到的。其中,xi(i=1,2,…a)为海洋产业集聚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i是其权重;yj(j=1,2,…b)为环境资源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j是其权重。
借鉴物理中关于容量耦合度的计算,两个系统的耦合度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u1、u2分别表示两个系统。
由(1)式得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同环境资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函数为: ,为使耦合度增加其区分度,我们将C做进一步调整
C反映出了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之间的耦合程度,由(2)可以看出C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耦合程度越高,值越小,耦合性越差。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虽是衡量海洋产业集群同环境资源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却不能反映出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因为耦合度不能显示海洋产业集聚和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它的大小不是在同一发展水平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就会有误导。为了消除这一误导,真实地反映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关系,我们引入耦合协调度:
其中,R为耦合协调度,P为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是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权重,β是环境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权重,因为本文中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所以α=β=0.5。一般取θ=0.5。
2.3 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在研究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时,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f(x)同g(y)进行比较(见表1所示),另一方面是耦合协调度。由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我们可知R∈(0,1),我们对耦合协调度大致进行划分,一般认为:①0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在选取指标实证时,我们借鉴黄瑞芬在2011年进行的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的相关研究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并针对浙江省海域产业与资源的特征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于海洋产业集聚系统,本文从海洋产业的规模、结构和活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环境资源系统,则分为资源禀赋水平、环境压力水平和环境抗逆水平三部分。其中,环境资源系统的资源禀赋水平,我们去除掉海洋原油产量和海洋天然气产量,增加了港口货物吞吐量;环境压力水平则增加了渔业灾害损失、中度污染与严重污染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比值这两个指标。
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用主观赋值法中的专家会议法,根据统计专家们不同的建议而得到权重。这样使所得到的结果更富有经济含义。
3.2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了浙江省2000-2010年11年间海洋产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时间序列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报告》、《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海洋灾害报告》、国家统计数据库、浙江统计信息网。
对于数据的处理,为了消除指标数据的量纲并保证数据的非负性,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将数据标准化。公式为:
i为年份,j为指标序号,x为指标数据。
3.3 实证结果
通过利用模型公式以及标准化后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耦合度等,具体见表3
3.4 结果分析
【关键词】 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海洋三次产业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产值占接近全国海洋产值的1/3。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对北部海洋经济圈进行发展态势和趋势分析,以促进各沿海经济区优势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以期为区域布局优化与协调互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进行插值,该方法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能够对地理区域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很好地描述和估测。本文研究数据为北部海洋经济圈内15个地级市2009年和2013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结果分析
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将各地市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插值到栅格图层,可以直观地显示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
根据图1,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明显,区域内四个比较强势的发展地区都对周边地区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协带作用。同时,大连、唐山、潍坊和烟台四个主要产业重心点并未发生较大偏移,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但潍坊、烟台的重心域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迹象,说明两地海洋第一产业的优势正被省内其他地市逐渐缩小,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另外,环渤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较为一致,五年内相对发展程度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有天津市拉大了与其他地市的产业差距,这与渤海湾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
从图2可以看出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天津市一家独大,其产业产值远高于其他地市的产值甚至两个次重心点青岛、大连,承接京津冀优秀的产业发展要素使得天津市相关工业的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作用非常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以及山东省北部地区,正外部效应明显;另外,山东省海洋第二产业发生了相对的衰退,胶东半岛相对于山东中西部的相对优势也在减弱,甚至威海市还产生了相对劣势,应引起更多的注意。
图3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一是天津市和山东省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连市相对优势也比较明显;二是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甚至河北、山东的部分内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市对胶东半岛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而大连市对辽东半岛的辐射作用则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覆盖大连市自身区域,协带作用较弱;最后,天津、青岛、大连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都在减弱,主要原因与资金、人才等产业资源的集中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十三五期间各经济区所面临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即如何在吸引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辐射协带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正面的外部性,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共赢局面。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表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较差,第三产业发展较一、二产业明显滞后。十三五期间应注重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产出效率,侧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北部海洋经济圈具备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依靠陆海联动与陆海统筹,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充分发挥陆域产业的溢出效应。同时要强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夯实教育基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技术创新方面则注重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同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实现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h.基于GIS的黑河市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徐琳.基于ArcGIS的地面沉降数据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翟荣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态势与可持续对策[J].资源科学,2009,08:1335-1340.
[4]陈雯,宋伟轩,杨桂山.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发展态势、动力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1:28-38.
200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海洋渔业。2008年,各沿海地区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大力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海洋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加3.3%。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的33.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海洋油气业。2008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海洋油气业产值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幅回落。全年实现增加值874亿元,比上年减少1.1%。
――海洋矿业。2008年,我国继续加强对海砂开采的管理力度,非金属矿的开采得到有效控制,金属矿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矿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海洋盐业。2008年,海洋盐业生产努力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海洋船舶工业。2008年,海洋船舶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接订单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6.9%,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2008年,受原油价格震荡影响,海洋化工产品价格呈现“先高后低”的局面,但海洋化工业仍保持增长趋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海洋生物医药业。200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的37.6%,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工程建筑业。2008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比上年减少9%。其中,福建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18.2%。新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海洋电力业。2008年,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海洋电力业成长较快。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区对海洋能利用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营,带动了海洋电力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电力业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海水利用业。2008年,沿海地区继续贯彻落实《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