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

海洋产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海洋产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海洋产业分析

篇1

1分行业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1.1涉海工业企业情况分析1)企业生产成本情况:六成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成本会上升从企业生产成本来看,有94.4%的涉海工业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生产成本较上年“持平”或“上升”,其中64.8%经营者认为会“上升”。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有高达98.6%的经营者认为生产成本会“持平”或“上升”,其中认为会上升的达到62.0%,企业未来将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2)企业生产总量情况:企业生产总量会进一步增加从企业生产总量来看,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2012年企业生产总量较上年会增加,其中表示会“上升”和“持平”的分别达到56.3%和18.3%,两者合计达到74.6%。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会“上升”和“持平”的企业分别为52.1%和38.0%,两者合计达90.1%,涉海工业企业未来生产总量会进一步增加。3)企业产品销售情况:有59.2%的经营者表示销量会增加在产品销售情况方面,表示2012年会“增加”或“持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50.7%和25.4%,两者合计占到76.1%。而在对2013年销售量的预判上,表示产品销售量会“增加”或“持平”的分别为59.2%和33.8%,两者占比达到93.0%,企业经营者对未来涉海工业产品的销售保持乐观。4)产品销售价格情况:有91.5%的经营者表示会下降或持平在产品销售价格方面,有74.6%的经营者表示企业在2012年销售价格会“下降”或“持平”,其中认为会“下降”的为32.4%。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会“下降”和“持平”的分别为28.2%和63.4%,两者占比达到91.5%。5)企业盈利水平情况:有84.5%的经营者对未来盈利乐观从企业盈利水平来看,有64.8%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盈利状况处于“正常水平”或“好于正常水平”。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2013年企业盈利水平将会“增盈”和“盈亏不变”的比例分别为39.4%和45.1%,两者占比达到84.5%,较2012年增加19.7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对未来盈利能力保持乐观。6)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环境较严峻在企业资金需求方面,有多达35.2%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而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充足的比例仅为23.9%。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在企业融资难易方面,有23.9%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融资困难,表示融资容易的企业比例仅为14.1%,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同样有2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将较为困难,而认为融资容易的仅为15.5%,说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涉海工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仍较大,且将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环境。7)企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有45.1%的企业经营者会增加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各涉海工业企业未来产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调查结果显示,有83.1%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而在对企业2013年劳动力需求的预计上,有95.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认为会“增加”的比例达到45.1%,较2012年增加9.9个百分点。8)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有43.7%的企业经营者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有近5成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仅为11.3%。而在对2013年投资意愿上,也有多达43.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而认为将减少投资的仅为4.2%,说明企业经营者仍看好涉海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投资热情普遍较高。

1.2海洋交通运输业情况分析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厦门市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一直是推动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但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我国出口乏力,海洋交通运输业整体增长形势放缓。2012年,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海洋交通运输业出现了回暖,但整体形势仍较为严峻。1)总体业务量情况:有37.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运输量将增加调查结果显示,有多达43.0%的海洋交通运输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厦门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务量将减少,而表示业务量将增加的仅为2.0%。在对2013年的形势预估上,有37.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海洋交通运输量将增加,较2012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说明各企业对海洋交通运输业未来的发展保持了较为乐观的态度。2)业务收费价格情况:有33.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收费价格会增加在业务收费价格方面,企业经营者普遍表示2012年较上年会增加,其中表示会“上升”和“持平”的分别为28.0%和44.0%,两者合计达到72.0%。而在对2013年的业务收费价格预估上,认为会“上升”和“持平”的企业分别为33.0%和55.0%,两者合计达88.0%,较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说明随着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稳步回收,其业务收费价格也将全面上涨。3)服务能力情况:有59.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服务能力将提升服务能力方面,9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海洋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将“上升”或“持平”,其中表示“上升”的占比为56.0%。而在对2013年的服务能力预估上,认为服务能力将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比达到59%,较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4)业务成本情况:有多达6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业务成本将上升从企业业务成本来看,有97.0%的海洋交通运输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业务成本较上年“持平”或“上升”,其中有74.0%经营者认为会上升。而在对2013年的预估上,认为企业业务成本会“持平”或“上升”的占比也达到97.0%,其中认为会上升的达到64.0%,企业经营者对未来成本较为敏感,且整体评价不够乐观。5)企业盈利水平情况:有79.0%的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盈利保持乐观从企业盈利水平来看,有61.0%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盈利状况处于“正常水平”或“好于正常水平”。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2013年企业盈利水平将会“增盈”和“盈亏不变”的比例分别为26.0%和53.0%,两者占比达到79.0%,较2012年增加18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对未来盈利能力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6)企业资金需求情况:企业整体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在企业资金需求方面,有26.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而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充足的比例仅为13.0%。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也有五分之一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将较为紧张。在企业融资难易方面,有21.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融资困难,表示融资容易的企业比例仅为7.0%。在对2013年企业融资形式的预判上,有18.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将较为困难,而认为融资容易的也仅为7.0%。7)企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有29.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将增加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海洋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调查结果显示,有7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而在对2013年劳动力需求的预计上,有91.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认为会增加的比例达到29.0%,较2012年增加3个百分点。8)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企业经营者整体投资意向较为谨慎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有近39.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仅为8.0%。而企业经营者在2013年的投资意愿上,认为会“增加”或“持平”的占比为分别为28.0%和66.0%,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较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在海洋交通运输业上的投资还是较为谨慎。

1.3滨海旅游业情况分析厦门市旅游资源丰富,鼓浪屿、环岛路等滨海旅游景区一直是国内重要的景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亲睐。近年来,厦门市加大对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滨海旅游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整体形势较为乐观。1)旅游客源情况:有72.4%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旅游客源将增加在旅游客源上,有82.8%的旅行社表示2012年厦门市旅游客源较上年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占比为55.2%。而在对2013年旅游客源的预估上,有93.1%的旅行社表示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占比为72.4%,较2012年增加17.2个百分点,说明厦门各旅行社对未来厦门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信心。2)旅游业务量情况:有87.5%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旅游业务量将增加在旅游业务量上,有87.5%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旅游业务量将“增加”,另有12.5%的人表示会“持平”,没有人表示业务量将“下降”。而在对2013年旅游业务量的预估上,同样有87.5%的经营者表示企业整体业务量将会增加。3)宾馆客房出租情况:有85.3%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出租率将达50%以上在宾馆客房出租情况上,2012年客房整体出租率达到50%以上的宾馆酒店占比为85.3%,其中出租率达到80%以上的为14.7%。而在对2013年客房出租的预估上,有85.3%的宾馆酒店经营者预计客房整体出租率会达到50%以上,而预计会达到80%以上的为23.5%,较2012年增加8.8个百分点。4)业务收费情况:有41.4%的旅行社经营者表示业务收费将增加在业务收费情况上,有75.9%的旅行社表示2012年相关业务收费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为27.6%。而在对2013年业务收费上,有96.6%的旅行社表示相关业务收费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现会“增加”的为41.4%,较上年增加13.8个百分点。5)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有多达9成的企业经营者对未来营收乐观从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营业收入表示出了较为乐观的态度。有76.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营业收入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为44.0%。而在对2013年企业营业收入的预估上,有93.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营业收入会“增加”或“持平”,其中表示会“增加”的为63.0%,较2012年增加19个百分点。6)企业服务能力情况:有8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服务能力将上升服务能力方面,9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厦门市滨海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将“上升”或“持平”,其中表示“上升”的为79.0%。而在对2013年的服务能力预计上,认为服务能力将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比达到85.0%,较上年上升6个百分点,说明随着政府对旅游业的不断重视,滨海旅游的服务能力也将得到显著的提升。7)企业营业成本情况:有64.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成本会上升从企业营业成本来看,有93.0%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营业成本较上年会“持平”或“上升”,其中有68.0%经营者认为会上升。而在对2013年的预估上,认为企业营业成本会“持平”或“上升”的占比也达到90.0%,其中认为会上升的达到64.0%。8)企业盈利水平情况:多达9成的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盈利保持乐观从企业盈利水平来看,有77.0%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盈利状况处于“正常水平”或“好于正常水平”。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2013年企业盈利水平将会“增盈”和“盈亏不变”的比例分别为58.0%和34.0%,两者占比达到92.0%,较2012年增加22个百分点,滨海旅游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盈利状态保持乐观的态度。9)企业资金需求情况:企业资金较充足、融资环境较宽松在企业资金需求方面,2012年企业流动资金“充足”或“一般”的占比分别为36.0%和43.0%,两者合计占比为79.0%。而在对2013年的预判上,认为企业流动资金“充足”和“一般”的占比分别为50.0%和40.0%,两者占比合计为90.0%,较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滨海旅游企业整体流动资金较为充足。在企业融资难易方面,表示2012年企业融资“容易”和“一般”的占比分别为20.0%和73.0%,两者合计占比为93.0%。而在对2013年企业融资情况的预估上,企业表示融资“容易”和“一般”的占比为22.0%和71.0%,两者合计占比为93.0%。10)企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有51.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增加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滨海旅游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调查结果显示,有93.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企业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而在对企业2013年劳动力需求的预计上,有98.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劳动力需求将“增加”或“持平”,其中认为会增加的比例达到51.0%,较2012年增加6个百分点。11)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有47.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将增加投资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有近48.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2012年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仅为7.0%。而企业经营者在2013年的投资意愿上,认为会“增加”或“持平”的占比为分别为47.0%和51.0%,两者占比达到98.0%,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在滨海旅游上的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2结语

篇2

摘 要: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关键词 :广西海洋产业 科研 对策

一、广西海洋产业基本情况

1、海洋产业的概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等13个行业。

2、广西海洋产业现状。2011年广西海洋捕捞产量665281吨,海水养殖产量923吨。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613.8亿元,海洋产业386.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227.1亿元。海洋产业中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126.8亿元,占比20.7%;第二产业230.6亿元,占比37.6%;第三产业256.4亿元,占比41.8%。

3、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目标。发挥北部湾经济区“陆海组合”的禀赋条件,开拓广西发展的新资源和经济活动空间,海陆互动,以港口为依托,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支撑,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打好传统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临海大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海洋产业基地、物流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海洋产业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2020年,初步建设成为“海洋强省”,海洋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海陆经济一体化,建成相互促进、统一协调的“蓝色国土”。

二、广西海洋产业科研情况

1、科研机构与人员情况。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机构1个,2011年有9个,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8个,年均增加1个。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人员31人,2011年有466人,年均增加54.38人(见表1)。

2、研究情况。2011年广西海洋R&D人员171人,R&D经费0.27亿元,R&D课题数84项。2003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37项,2011年为84项,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47项,年均增加5.88项。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84项,其中基础研究0项,应用9项,试验发展24项,成果应用44项,科技服务7项(见表2)。

三、广西海洋产业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投入力量严重不足。2011的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83236万元,仅占全国总额的0.36%。2011年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体9191.1亿元,占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的20.20%。

2、科研机构与人员偏低。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5.03%;科研人员466人,占全国的比重为1.24%。

3、科研人员的学历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构成如下:博士22.41%,硕士28.48%,大学生36.34%,大专生12.78%;广西的学历构成为:博士3.76%,硕士19.65%,大学生57.80%,大专生18.79%。博士、硕士比重比全国低18.65、8.83个百分点,大学生、大专生比全国高21.47、6.01个百分点。

4、科研人员职称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拥有高级职称的比重为43.37%,中级职称的比重为36.89%,初级职称比重为19.73%;广西高级职称比重为19.76%,中级职称比重为43.36%,初级职称比重为36.87%。广西的高级职称比全国低23.61个百分点,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比全国高6.47、17.14个百分点。

5、科技课题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科技课题104项,占全国比重为0.73%。其中:基础研究课题4项,占全国比重为0.12%;应用研究24项,占全国比重为0.65%;试验发展55项,占全国比重为1.93%;成果应用10项,占全国比重为0.69%;科技服务11项,占全国比重为0.40%。

6、科技专利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专利申请受理数33件,占全国比重0.75%,其中发明专利7件,占全国比重0.19%;专利授权数19件,占全国比重0.93%,其中发明专利件2件,占全国比重0.15%;拥有发明专利总数2件,占全国比重0.03%。

7、R&D偏少。一是R&D人员少。2011年广西R&D人员171人,占全国比重0.68%;二是R&D经费内部支出少。2011年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0.27亿元,占全国比重0.24%;三是R&D课题数少。2011年广西R&D课题数83项,占全国比重0.83%。

四、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加大对海洋产业研究经费支持力度,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围绕广西海洋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利用新的科研成果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的质量与水平,把传统海洋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

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开发体制环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以海洋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海洋产业的企业投资创办或与区内企业联办科研机构,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知识产权纳入科研管理的范畴,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科研管理人员要加深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弥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经验;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宣传;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觉学习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申请专利、商标以及著作权的条件、程序等,树立知识产权观念,积极依法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对遭受侵权的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维权咨询、服务和协助。

参考文献

[1]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2009年12月.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洋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浙江;海洋产业集聚;环境资源;耦合度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量度。而系统耦合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动态关系的量度。比如系统A、B之间的耦合作用,当系统A的特性发生变化后,系统B通过一定的途径对A限制或促进,而且这种作用力是相互的,系统B也遭受着来自于系统A的影响,或抑制或促进。耦合为我们研究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进而为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1 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作用的机理其实是在寻求两个系统之间的均衡,一但偏离均衡,一方作用于另一方,迫其改变并使两者趋向于均衡。表现为偏离均衡——趋向均衡的动态变化。在寻找均衡的过程中,一方通过对连接两个系统的载体的改变达到对另一方的制衡。

连接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载体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及技术。当海洋产业集聚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与环境系统的均衡,如出现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人力资源扩张、技术落后时,环境资源系统就会做出反应,抑制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二者趋向均衡,分别表现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对产业升级的要求和人力资源缩减的要求。系统间的耦合作用使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进而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与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耦合度理论及模型

2.1 耦合度模型

假设f(x)和g(y)分别是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公式表示为:f(x)=ωixi,g(y)=ωjyj。这是将两个系统的各个指标标准化后加权求和得到的。其中,xi(i=1,2,…a)为海洋产业集聚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i是其权重;yj(j=1,2,…b)为环境资源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j是其权重。

借鉴物理中关于容量耦合度的计算,两个系统的耦合度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u1、u2分别表示两个系统。

由(1)式得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同环境资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函数为: ,为使耦合度增加其区分度,我们将C做进一步调整

C反映出了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之间的耦合程度,由(2)可以看出C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耦合程度越高,值越小,耦合性越差。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虽是衡量海洋产业集群同环境资源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却不能反映出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因为耦合度不能显示海洋产业集聚和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它的大小不是在同一发展水平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就会有误导。为了消除这一误导,真实地反映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关系,我们引入耦合协调度:

其中,R为耦合协调度,P为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是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权重,β是环境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权重,因为本文中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所以α=β=0.5。一般取θ=0.5。

2.3 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在研究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时,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f(x)同g(y)进行比较(见表1所示),另一方面是耦合协调度。由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我们可知R∈(0,1),我们对耦合协调度大致进行划分,一般认为:①0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在选取指标实证时,我们借鉴黄瑞芬在2011年进行的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的相关研究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并针对浙江省海域产业与资源的特征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于海洋产业集聚系统,本文从海洋产业的规模、结构和活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环境资源系统,则分为资源禀赋水平、环境压力水平和环境抗逆水平三部分。其中,环境资源系统的资源禀赋水平,我们去除掉海洋原油产量和海洋天然气产量,增加了港口货物吞吐量;环境压力水平则增加了渔业灾害损失、中度污染与严重污染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比值这两个指标。

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用主观赋值法中的专家会议法,根据统计专家们不同的建议而得到权重。这样使所得到的结果更富有经济含义。

3.2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了浙江省2000-2010年11年间海洋产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时间序列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报告》、《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海洋灾害报告》、国家统计数据库、浙江统计信息网。

对于数据的处理,为了消除指标数据的量纲并保证数据的非负性,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将数据标准化。公式为:

i为年份,j为指标序号,x为指标数据。

3.3 实证结果

通过利用模型公式以及标准化后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耦合度等,具体见表3

3.4 结果分析

篇4

【关键词】 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海洋三次产业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产值占接近全国海洋产值的1/3。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对北部海洋经济圈进行发展态势和趋势分析,以促进各沿海经济区优势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以期为区域布局优化与协调互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进行插值,该方法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能够对地理区域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很好地描述和估测。本文研究数据为北部海洋经济圈内15个地级市2009年和2013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结果分析

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将各地市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插值到栅格图层,可以直观地显示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

根据图1,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明显,区域内四个比较强势的发展地区都对周边地区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协带作用。同时,大连、唐山、潍坊和烟台四个主要产业重心点并未发生较大偏移,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但潍坊、烟台的重心域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迹象,说明两地海洋第一产业的优势正被省内其他地市逐渐缩小,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另外,环渤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较为一致,五年内相对发展程度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有天津市拉大了与其他地市的产业差距,这与渤海湾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

从图2可以看出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天津市一家独大,其产业产值远高于其他地市的产值甚至两个次重心点青岛、大连,承接京津冀优秀的产业发展要素使得天津市相关工业的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作用非常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以及山东省北部地区,正外部效应明显;另外,山东省海洋第二产业发生了相对的衰退,胶东半岛相对于山东中西部的相对优势也在减弱,甚至威海市还产生了相对劣势,应引起更多的注意。

图3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一是天津市和山东省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连市相对优势也比较明显;二是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甚至河北、山东的部分内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市对胶东半岛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而大连市对辽东半岛的辐射作用则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覆盖大连市自身区域,协带作用较弱;最后,天津、青岛、大连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都在减弱,主要原因与资金、人才等产业资源的集中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十三五期间各经济区所面临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即如何在吸引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辐射协带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正面的外部性,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共赢局面。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表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较差,第三产业发展较一、二产业明显滞后。十三五期间应注重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产出效率,侧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北部海洋经济圈具备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依靠陆海联动与陆海统筹,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充分发挥陆域产业的溢出效应。同时要强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夯实教育基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技术创新方面则注重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同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实现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h.基于GIS的黑河市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徐琳.基于ArcGIS的地面沉降数据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翟荣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态势与可持续对策[J].资源科学,2009,08:1335-1340.

[4]陈雯,宋伟轩,杨桂山.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发展态势、动力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1:28-38.

篇5

200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海洋渔业。2008年,各沿海地区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大力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海洋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加3.3%。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的33.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海洋油气业。2008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海洋油气业产值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幅回落。全年实现增加值874亿元,比上年减少1.1%。

――海洋矿业。2008年,我国继续加强对海砂开采的管理力度,非金属矿的开采得到有效控制,金属矿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矿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海洋盐业。2008年,海洋盐业生产努力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海洋船舶工业。2008年,海洋船舶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接订单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6.9%,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2008年,受原油价格震荡影响,海洋化工产品价格呈现“先高后低”的局面,但海洋化工业仍保持增长趋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海洋生物医药业。200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的37.6%,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工程建筑业。2008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比上年减少9%。其中,福建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18.2%。新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海洋电力业。2008年,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海洋电力业成长较快。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区对海洋能利用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营,带动了海洋电力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电力业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海水利用业。2008年,沿海地区继续贯彻落实《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篇6

一、舟山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舟山凭借优良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等一直保持全省第一位;水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继续扩大,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争力增强;海洋运输、港口服务、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幅度均超过10%。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9∶42.1∶48.0。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各业互促共进、有序推进的新业态。从各产业具体情况看又呈现以下特点。

1、海洋渔业产业链拉长、转型加快

近年来舟山加快了渔业结构调整,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改善生产设备,产业结构优化。2014年海洋渔业产量达166.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182.5亿元。远洋渔业发展迅速,作业船只达到450余艘,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远洋船队,无论是数量、技术装备、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渔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由近海向深海远洋、由产销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趋势。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目前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单冻虾仁、烤鳗生产线、蟹肉罐头等上百条现代化生产线,水产精深加工比例达47%,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9.5%左右,初步形成集养殖、捕捞、储运、加工、商贸、网上交易平台、出口、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2、船舶修造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2014年实现船舶工业总产值7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的46.9%,占全省、全国船舶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2%和13%,全市造船完工量676.6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882万载重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年增幅有所趋缓。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目前能够制造常规船型外,还能制造大型原油轮、大型液化气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滚装船等技术含量高的船舶,船舶产业集群化已经形成,涌现了金海湾、、中远船务、日本常石等国内知名大型船舶企业。造船能力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开始向海工产业拓展。

3、港口物流发展迅猛、辐射增强

2014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目前港域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1个,其中2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5个。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货物吞吐量持续增加,石油储存,煤炭、铁矿石中转发展迅速。海运能力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海运企业274家,海上运力达到543万吨。港口辐射增强,从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逐步向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延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4、海洋旅游特色鲜明、档次提高

重点培育以普陀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海岛、海洋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海鲜美食为依托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邮轮、游艇、海上游轮、环岛旅游巴士、印象普陀、禅修、海钓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观音文化节、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海洋旅游呈现出开发档次趋高、投资规模扩大、海洋特色显明的特点。2014年接待游客33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38.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产业由低端化、大众化向低、中、高并举梯度演进。

5、海洋新兴产业端倪初露、增势强劲

近年来临港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上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舟山具有“风能大市”的优越条件,全省最大的岱山衢山风电场己并网发电,海水综合利用增幅明显,嵊泗海水淡化使用率达78%左右,华东地区最大、日产十万吨级的六横海水淡化厂一期已投入使用。海洋科教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级“海洋技术海上公共实验场”、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科技引智园区等业已创建或正在筹备。风险投资、涉海咨询、信息软件、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金融、航运结算等服务业也呈现增长势头。

二、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舟山海洋产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1、人才支撑力不足,产业技术瓶颈凸显

舟山海洋科研力量薄弱,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人才紧缺。从对16家修造船企业调查看,大专以上学历仅占从业人员的10.51%,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7.42%,而国外则占到25%以上。海洋科研机构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山东、江苏同类地区。船舶设计、船配制造、现代物流等人才明显不足,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稀缺,由企业参与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乎为零,尽管我市在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方面已有涉及,但总体来说,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还相对偏低,在船舶关键性设备研制、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远。同时,涉海金融保险、海洋信息服务、港航物流服务、海洋地质勘探、海洋环境保护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研发平台层次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2、海洋渔业捕捞能力过剩,养殖产量不稳定

一是海洋捕捞能力过剩,生态平衡破坏。马力产能依旧过剩,导致鱼资源锐减,尤其是近海渔场已很难形成渔汛,陆源污染、近海养殖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渔业生态平衡破坏,大黄鱼等一些优质鱼种濒临灭绝的境地,水产捕获物产量总体平稳,但质量下降,高值鱼减少、低值鱼增加。远洋捕捞同样面临资源衰退的趋势,投资风险加大。二是养殖产量不稳定,受气候环境影响明显。水产养殖范围有所扩大,但养殖产量受气候变化、病害影响还比较明显,产量不稳定,养殖人员素质虽有提高但总体偏低,养殖规模偏小,疫苗等安全、有效的专用渔药研发滞后,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养殖饲料主要依赖投喂天然鱼虾,浪费现象严重。

3、临港工业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制约明显

(1)造船业组装为主、配套滞后。虽然造船模式离自动化、流程化、数字化、绿色化造船提升较快,但离造船强国还有较大距离。国际船级社资质认证通过率低,自主品牌少,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不完整,缺少钢材、管子等中间产品的企业,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水平低,仅为8~9%,造船生产能力过剩,综合竞争优势不明显。(2)水产加工业资源短缺,成本上涨,精细化加工不足。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利润减少,加工生产设备空置率提高。精深加工虽有提高,但粗放型加工比例还是偏高。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等与日韩有较大的差距。(3)新兴产业规模小、成本高、融资难。海水淡化成本偏高,浓缩海水没有综合利用。风电产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比例不高,各项指标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临港石化、游艇业、海洋工程、海洋高科技生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面向社会进行市场融资的能力不强。

4、服务业高端产品少,生产业发展滞后

(1)旅游业精品景点少,高端服务跟不上。除普陀山外,精品景点相对缺乏,游客逗留时间较短,抽样调查平均1.7天,人均消费约820元,游客消费偏低,旅游商品缺少特色。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导游数量严重不足,尤其缺乏高端服务,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不大。(2)生产业明显滞后。研发设计、金融保险、技术咨询、通关中介、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等生产业发展滞后,成为生产发展的短腿。(3)本土运力缺乏规模效应。每家海运公司,平均运力不足2万吨。金融支撑能力弱,服务中介发育滞后,特别是缺少远洋运输相配套的业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航运抗风险能力不强,海上保险业务滞后,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网络尚不完善。

三、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针对舟山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这就必须发挥政策在产业准入、扶持、规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策的指导与管控,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1、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争取更多国家海洋政策的投放与落地

一是用足海洋新兴产业政策。利用舟山群岛新区承接海洋强国战略实验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对海洋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对舟山范围内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给予出口退税特定政策,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便利。二是用好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参照香港、海南岛政策,开辟国际邮轮航线,对国际海员、国际邮轮乘客等,实行免签证政策。设立免税商店,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实行海空航权开放、开辟国际航线航班,岛间区域低空开放,进一步提高舟山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准。三是争取自由贸易港政策。按照港航联运中心定位,大宗散货国际枢纽港的要求,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政策延伸到舟山群岛新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物流企业落户舟山,推进企业开设离岸账户试点,对外向型企业在境内银行开设离岸账户,对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等,逐步由保税港向自由贸易港发展。

2、以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为平台,带动产业优化发展

一是创投资好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设施配套建设,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诚信环境、治安环境,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推进,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发展环境。二是招高端大企业。运用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手段,促进招商引资向产业重点区块和领域倾斜。要搭建大平台,把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高端大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招强选优,落地生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三是促产业新组合。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引进新兴产业和适用技术。依托国际、国内航运集团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组合方式,改变航运企业“散小弱”的现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智库管理、人才开发为核心,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

人才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要通过区域间的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提高人才资源效率。一是建立专家智库。建立国内外一流专家资源库,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专门从事收集国际、国内领军人才、名家教授及其它一流高端人才的资料信息,实行动态有效的智库管理。二是破解引才难题。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限制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在人才培养、资质认证、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互相衔接,为人才自由流动营造政策环境。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搭建网上最强人才招聘平台。借助各地猎头公司,高薪猎取急需人才,对优秀人才配给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和必要待遇保障。三是优化使用模式。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一方聘用,多方使用的引智机制。通过决策咨询、兼职、企业顾问、节假日指导、项目管理、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贴近实际,用活人才。

4、以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为突破口,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利用中央、省里对舟山的人才倾斜政策,组建研发团队,对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逐项攻关,占领制高点。一是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舟山很多产业尚处成长期,企业研发投入,迫切需要政府超常规加大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资金投入。切实发挥院士智囊团、海洋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作用,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其多产技术“金蛋”,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企业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国家外专局等的合作,推动重大项目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科研技术应用推广网络,组建技术推广小组、派遣科技特派员等加大现有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促进成果转化。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创新与技术引进创新相结合,以产业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升级。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5、以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重视产业园区规划引导。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开发、高效能管理。聘请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对园区功能和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力争做到能耗最小、效益最大、布局最优,为产业集聚提供好平台。二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园区内企业相互竞争,促进技术升级,促进深度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大对产业集群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宣传保护力度,推动集群产业整体升级。

6、以完善金融政策、拓宽金融业务为着力点,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一要优化融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改变我市融资结构单一的局面,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资本进入退出机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与政策环境。二要拓展金融组织体系。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和组织,建立舟山海洋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海洋开发、科技开发银行。三要探索便利化融资方式。支持即期合约、期货交易,支持在舟山设立以煤炭、矿砂、油品等大宗物资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营、控股、参股的方式投资,构建多层次、多形态、多渠道融资体系。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到国外上市融资。

篇7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生产效率;泰尔指数;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42-0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earch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YUAN Qingmin,FENG 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Using Theil index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structurally decompo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0,and then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has overal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rovinces is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Chines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fell down slightly,technical change played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lso reduced.

Key words: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production efficiency;Theil index;Malmquist index

海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间和资源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综合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2]。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按照地理属性可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泛珠三角地区则包含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来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分析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测算其生产效率并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因此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3];宁凌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了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4];韩立民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机制方面。而国外的学者,如Misra阐述了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对未来海洋电力业的重要作用[7]。Defne着重研究了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机物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9]。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都针对产业效益提高、技术利用等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泰尔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一方面从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视角,针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及比较分析,并对变化原因做出解释。

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内在原因分析

1.1 海洋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速度与质量对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图1所示)。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来看,海洋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海域面积最小,但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海洋产业构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域毗邻东海,该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线位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优良,并且海洋能源蕴藏量巨大,在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以及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南海海域面积全国最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水产和海洋矿产蕴藏量较大,因而海洋传统产业发达,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相较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并不具备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势。正是由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地理位置各异、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

图1 海洋资源与海洋新兴产业关系图

1.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对物质资本、复杂劳动和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使得海洋新兴产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要素之间具有弱替代性,这是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显著区别,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劳动力投入量,纵坐标为资本投入量,曲线QQ′为技术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组合下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和K′L′为两种情况下的投入组合,与等产量曲线的交点分别为A和B。海洋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期较长,且这些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变现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资本的刚性需求,使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虽然A、B两点的生产量相同,但是A点的生产效率要高于B点。因此,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会选择在资本投入更多的A点进行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沿海城市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水平,这样便造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差异。

图2 海洋新兴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弱替代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2.1 泰尔指数

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为了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是一个熵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1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三个区域分别为Q1、Q2、Q3,xi(i=1,2…11)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Xj(j=1,2,3)为区域Qj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X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区域内、区域间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将这一理论与DEA模型相结合,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方面的测算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基于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说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为同期的产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条件下的t期和t+1期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可利用DEA模型计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产率的变化,若其值大于1说明生产率是进步的;小于1说明生产率是退步的。在规模报酬可变时,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式中第一项为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最后一项为技术变化率。Dtv(xt,yt)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Dtc(xt,yt)为规模报酬不变时的距离函数。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时,表示从t期到t+1期,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而当技术变化率大于1时,说明在这一时期,技术出现了创新或者进步[14]。

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选取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在计算生产效率时,以每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变量的选择上,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涉海就业人数为指标,其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由各年固定资产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产出变量的选择上,则以各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 结果与分析

3.1海洋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计算出反映中国三大经济区2001~2010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一直大于区域间差异。动态地来看,2001~2010年十年间,区域间差异的平均值为001,其对于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8%;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则达到96.2%。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所致。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内差异和总体差异(见图3)。

图3 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差异比较

由图3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无论是区域内差异还是总体差异都呈现出震荡式的下降趋势,并且以长三角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具体来看,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最小,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始终在总体差异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从2001年的0.319下降为2010年的0.232,差异程度大幅缩减,说明目前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收缩。另外,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经济区的差异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当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均衡发展态势。根据上述结果,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区域内的差异,即区域内各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测算分析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沿海地区各省市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三个指数,分别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测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技术变化率年均增长-2.1%,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2%。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指数出现退步所导致。同时,技术效率的下降说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已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投入的资源并未全部发挥作用,因此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划分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变化率正向增长,技术效率负向增长。这一阶段内,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改进型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虽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却也是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出现波动,技术效率正向增长,技术变化率负向增长,表明这一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资源投入的开发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处于由非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

再来分析11个省市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表3结果显示,2001~2010年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分别下降了2.3%和3.8%,长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则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明显较低。这与上述分析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情况相吻合。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技术变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技术效率方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依靠技术优势,整个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泛珠三角地区由于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无论在技术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方面都需改善。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是生产效率改善最高的,环渤海地区次之,泛珠三角地区最低,这与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有明显关系。而从各个省市来看,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明显更依赖于技术进步,一旦技术变化出现退步,生产效率就会跟着下降。这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应当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10年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和生产效率变化,使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探究了导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稳,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各省市的发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大,长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小。

(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区。说明当前这两大区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区在调整海洋新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3)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或创新。因此,应对已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资源能量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篇8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 海洋产业 产业关联度 海洋三次产业

一、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国海洋经济已形成 29个产业,它们是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十二五”规划指出海洋经济将成为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海洋主要产业发展进行关联度分析,选取2001-2006年的数据,将前12类海洋产业全部纳入分析中,其中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合并为一个产业,即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

二、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设有m个时间序列,即:

……,t=1,2,…,N

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m个序列代表 m个因素。

另设时间序列:

,t=1,2,…,N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而上述 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原始数据变换。各因素的量纲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时数值的数量级相差悬殊。采用均值化变换,即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

第二步,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序列记为{X(t)},子序列记为{Xi(t)},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ρ 称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计算关联度。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度以这两个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计算,即:

第四步,排关联序。将 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着大小顺序排列,组成关联序,记为{X},直接反映各个子序列对于母序列的优劣关系。

三、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各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进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海洋年鉴和文献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关联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从结果看,11 个海洋产业与海洋总产值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洋水产、沿海造船、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与海洋水利、海上油气、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药物、海洋盐业和海滨砂矿。

(二)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 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步骤进行关联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国海洋三次产业之比 单位:亿元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关联序:X3 >X1 >X2

从分析结果看,海洋产业总产值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第一位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

从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1年海洋三产之比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产之比却变为14.0 :42.0 :4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为 14.0%,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 17.2%上升为 42.0% 。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虽然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仍然大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来看,根据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若按照与海洋总产值关联度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滨海旅游第三、 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气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药物第九。这说明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海洋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依然较低,海洋经济发展受海洋灾害影响仍然较大。

(二)应对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力度

要从调整这些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增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贡献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根据我国沿海各地区的特点积极扶持,实现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沿海旅游业要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进行海陆结合,在海岸地带和岛屿上建立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针对海洋油气产业,重视对老油田的技术改造,加快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上游产品,开拓下游产品,提高海洋石油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积极培育未来海洋产业

海洋未来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积极支持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实施产品带动战略,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开发技术先进、效益高、出口创汇能力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支柱产品,培育出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

[2]吴凯等.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6).

篇9

关键字:上海渔业 时空演变 现状分析 名优特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19-02

一、引言

水产养殖业不仅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也是人类生活主要的食品来源,更是为渔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快速发展。其中养殖面积从1980年的2万公顷增长到最高时期的4.5万公顷,养殖产量从1万多吨达到21万吨,其产值从0.97亿元增长到57亿元。为了更高效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上海水产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变化

(一)渔业产值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农业的总产值在快速增长,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产值高速增加。渔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二)海水淡水产品产量结构演变

从图中看出,上海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一直以海水产品为主,特别是1987年之前,每年淡水产品的产量不足海水产量的一半。但是,过度的捕捞会对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1985年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随后1997年提出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制管理”的新时期渔业方针。1987―1997年间,淡水产品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少于海水产品的产量。1998年,淡水产品的产量首次超过了海水产品的产量,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1998―2005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后,由于内陆水域污染治理以及禁止挖塘养鱼,导致淡水养殖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期远洋捕捞得到重视和支持,海水产品的产量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因此,在2006―2008年间,淡水和海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

(三)淡水养殖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0―2008年之间,上海市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0―1986年,稳步增长阶段。养殖面积从2万公顷增加到3万公顷,在1986―1999年间,养殖面积一直在3万到3.5万公顷这个区间内波动。随后,养殖面积又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2003年达到极值4.5万公顷,随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年降到3万公顷以下。

淡水养殖产量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直到1984年,稳中有升,1985―1988年,产量从5万吨增长到10万吨,在此期间翻了一倍。1989―1999年,11年期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长缓慢,增幅仅为50%,达到了15万吨。2000―2003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幅巨大,4年内从15万吨增长到了23万吨,随后开始下降,2008年则下降到了15万吨以下。

通过对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相关性分析,二者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262,为显著相关。可见淡水养殖产量和淡水养殖面积呈同步变化的趋势。故而,反映养殖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产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迄今为止,人工选育品种较少,养殖技术比较陈旧,同时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尚不成熟,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上海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上海市淡水养殖情况表可以看出,上海市2008年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为29103公顷,淡水养殖产量为158905吨,10个区县中,以奉贤和崇明养殖面积最多,产量也最多,是主要的养殖基地。松江、浦东、宝山和闵行因靠近市区,导致产业结构与其他各区不同,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

(一)淡水养殖的空间分布情况

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上海市10个区县内部的淡水养殖的分布特点如下:

1.崇明县的淡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南岸,但实际的养殖基地都是分布在崇明县的北部。

2.青浦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前列,靠近淀山湖的金泽、练塘、朱家角三个镇的产量和面积之和均超过全区总量的75%,但因为近年来淀山湖禁养的缘故,主要是三个镇周边分布着的小鱼塘。

3.奉贤区内淡水养殖业发展均衡,与杭州湾相邻的乡镇,有滩涂广泛分布,故面积分布更广,产量更高。

4.南汇全区除芦潮港发展旅游业外,其余乡镇发展水平相当,且淡水养殖面积大多分布在200~400公顷之间。

5.除上述区县外,由于市区的扩展,水产养殖业只零星分布在郊区的,而且面积与产量均较小。

(二)淡水养殖场的分布

2008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养殖场一共有755个,百亩以上的养殖场有406个,且均集中在崇明岛的北岸和东岸、青浦的淀山湖附近。主要品种为鱼、虾、蟹、鳖、龟等,占地185611亩。养殖方式基本为池塘养殖。主要的养殖场分布在奉贤、青浦和崇明三大区。其中奉贤的养殖场数量最多,养殖面积最大,共有223个养殖场,具有养殖基地认证并且为无公害产品和产地的基地共有130个,养殖面积为63428亩,占总的养殖面积的1/3。其次是金山和青浦两个区,其中青浦的养殖面积超过金山,但养殖场的数量不如金山多,故而青浦的养殖场规模较大。金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常规鱼、白对虾、蟹、鳖、海翠斑、罗氏沼虾等;青浦是常规鱼、青虾、白对虾、鲈鱼、鱼、鳖、龟等。

(三)名特优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2看出,上海市名特优的生产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全市2008年名特优总量为57808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36%。从区县层面来看,奉贤远远多于其他9个区县,且名特优的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70%。金山、宝山两区,虽总量不多,但是已在这两区具有一定规模。名特优的主要产品为罗氏沼虾、河虾(稻田河虾)、南美对虾等。且在上海已经形成三个新的产业带,即沿杭州湾的海水虾类产业带、环长江口的河蟹产业带、沿黄浦江上游及淀山湖的淡水虾类产业带。

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发展强劲,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最主要产业,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上海渔业发展趋势

1.渔业主要集中在崇明、青浦和奉贤三大区域,呈现专业化生产下的区域特色。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进步增加亩产,而不是一味扩大养殖面积。

3.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特色养殖。根据需求及各区的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

4.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做到交通便利,特色发展,配套服务齐全。开展垂钓、观赏、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既延长了渔业产业链,又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成为以后提高渔业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

总之,上海淡水养殖业目前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传统的大众化品种为重点,加强名特优水产养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三十年改革开放硕果,全面推荐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中国水产,2008(10):3-5

2.薛艳杰.中国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3.姚维志.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问题思考[J].重庆水产,2002(3-4):18-22

4.沈雪达,杨志勇等.上海市渔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6)

5.王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渔业致富指南,2009(7):12-17

6.张.如何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J].中国水产,2008(1):78-79

7.何全超.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分析[J].河北渔业,2009(6):56-59.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Shanghai

篇10

此次座谈会的任务是总结今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思路及具体任务。下面我谈四方面意见。

一、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在各参与单位和行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定期报告持续监测行业运行状态,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对农产品加工11大类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反映行业的运行状况,为各省级主管部门掌握行业运行态势,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其次,对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蛋品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蜂产品加工等6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第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监测,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与研判,形成定期报告16篇。上述6个重点行业占农副、食品、饮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的比重为37%,而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占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以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6个重点行业的监测大体反映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业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首次编制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分析报告(2011年)》,对2003~2010年历史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了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信息,也为今后深入进行行业发展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专题报告及时预警行业重大问题,引起一定反响。2011年以来,针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形成专题报告8份,以农业部信息、部长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农业部领导及相关司局反映。其中,《国际对冲基金利用炒作食品安全事件沽空我国领军食品企业现象应引起关注》和《我国肉类加工能力过剩、外资介入过深,行业潜在风险加大》两篇专题报告得到高鸿宾副部长批示。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外预警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并引起了一定反响。如的《我国小麦粉加工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被新华网、新浪等多家知名网络媒体相继转载,并被农民日报头版刊登,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工作动态形式编发的《蜂蜜新国标引争议》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蜂蜜国标的修订工作;在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上《关注多菌灵农残超标》,呼吁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工作规范逐步健全,为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分析报告编制方面,形成了定期运行报告和不定期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今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正式开展了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监测分析工作,逐步探索出了较为规范的报告框架和基本格式,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分析报告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总体情况及特点。同时,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专题报告与预警信息。在行业监测分工方面,初步建立了技术专家、经济专家、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四方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技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编写报告初稿;经济专家从市场、贸易等角度补充分析,完善报告内容;行业协会从把握运行特点和态势方面提出建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加工处综合政府职能、宏观政策等内容,修改并确定终稿。为提高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质量,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今年年中,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商,确保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涵盖面扩展、互补性增强。通过一年多的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工作积累,初步组成了一支综合性的专家队伍,总人数近100人。专家来源广泛,既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肉研中心、北京蔬菜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还有罐头、肉类、饮料等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典型企业的企业家代表。队伍结构合理,既有科研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有经济领域的行业专家,还有从事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管理人员。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参与监测报告的起草与撰写,三分之二参与报告研讨会商,形成了核心专家与专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五是数据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数据定时更新、功能不断优化。通过和国家统计局、轻工业协会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汇总工作常态化。目前,按月度采集农产品加工业各项指标数据,并建立了包括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核心指标的数据库,定期为省级主管部门、有关专家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设计开发了农产品加工业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不断地优化系统结构,实现了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

总体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多关注,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强与改进。

一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参与单位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各单位和专家的优势;监测分析报告的会商机制也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定期会商的制度,团队内部专家之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导致对热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是预警信息发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技术专家以完成定期监测分析报告为主。在主动跟踪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时预警潜在问题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第一手数据资料缺乏。目前,监测报告的数据来源以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为主,由于数据口径过于宽泛,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某一行业的状况。同时,专家参与相关行业会议和调研的次数有限,对第一手数据的掌握较少,使得目前的监测报告仅停留在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上,缺乏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四是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待增强。由于国家统计局每月的数据较晚,监测报告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反映较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待改进。此外,还缺乏对国家出台的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任务

今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要继续贯彻“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原则,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分区域、分品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及时预警信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热点难点突出问题。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专家要加强行业调研,积极参加相关行业的会议,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侧重反映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难题,对行业提出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要加强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要加强监测分析报告会商机制,形成定期会商和针对突发问题会商的制度,促进行业内技术专家、经济专家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健全热点问题的发现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提醒专家关注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专家参与调研及行业会议的成果及时与团队共享,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工作动态也要及时发给专家;建立培训机制,加快专家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专家的相关工作能力。

三是利用研发体系进行布点,加强企业信息采集与监测。将预警工作与研发体系建设相结合,利用研发体系的监测点,收集农产品加工数据。在全国选择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地区,定期监测分析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区域内行业突发事件;选择一批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定期监测企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行业重点企业的突况与热点问题,进一步丰富数据库。

篇11

关键词: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度;灰色预测;结构优化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和矿产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海洋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准确发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国的海洋产业市场,不断优化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国外一些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利用数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知识等工具对海洋产业经济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工作。Morrissey, O'Donoghue(2013)通过分析2007年爱尔兰10个海洋产业的产值,量化了海洋产业间的联动效应、生产诱发效果和就业乘数,发现在爱尔兰的国民经济中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捕捞份额的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发展中国家案例的空白,Jardine 和Sanchirico(2012)分析了20%的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发现制定准确捕捞份额的国家的政府排名更高、经济更发达、渔业出口产业更有价值、渔业从业人数更少。国外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1.2 国内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我国的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起步较晚,目前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区位熵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灰色关联分析经常和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为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的基础。

于潇(2008)选取了2001-2005年间的海洋产业中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国民经济总产值,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了海洋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评估了海洋产业各个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而白福臣(2009)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进行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各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的计算,而且联合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通过寻求他们之间的关联度,为我国制定海洋经济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徐胜和李振华等(2011)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时,就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在分析过程中,他们剥离了那些不相关的因素,将海洋产业从业人数和海洋各产业的产值联系起来,对涉海就业政策给出了建议。

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大量的海洋产业数据,不仅通过分析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关联度,阐明了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特质;而且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推测了我国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产值,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补救措施和调整建议,这是本文的创新点。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灰色系统的测算方法

2.1.1 灰色关联度

第一步:确定初始参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其中自变量参考序列又叫子序列,记作

(1)

因变量参考序列又被称为母序列,记作

(2)

第二步:原始数据的初值化处理。由于原数据的量纲不一定相同,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系数的表达式:

(3)

其中,P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0.1-0.5,文中取值0.5.

第四步:求相对灰色关联度。母序列和子序列的相对灰色关联度都等于这两个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4)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大证明关联程度越大,子序列对母序列的反映越好。

2.1.2 灰色预测

第一步:生成1-AGO序列。设有非负序列

(5)

则的X(0)的1-AGO序列为

(6)

式中:

(7)

第二步:生成X(1)的紧邻均值序列Z(1)。Z(1)为序列X(1)的紧邻均值序列,根据定义得到:

(8)

第三步:求参数列A。参数列A等于:

(9)

其中,

(10)

第四步:确定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

(11)

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12)

式中:

(13)

故有:

(14)

第五步:求X(1)的模拟值以及还原出X(0)的模拟值:

(15)

其中还原值为:

(16)

第六步:进行模型的精度检验。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一般利用残差序列ε0和平均相对误差来进行,其中残差序列为:

(17)

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18)

平均相对误差为:

(19)

2.2 数据来源

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目的出发,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资料,选取了2004-2011年8年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和各个单产业的产值。

3 实证分析

3.1 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特质

表1 2005-2011年相对灰色关联度

以全国在2004-2011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为参考数列,以各个海洋产业为比较数列,进行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得到2004-2011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1。

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一方面要看到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降低,说明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消耗、低产出”的特点,对资源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符合我国十二五以来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还是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即使意识到传统海洋产业具有缺陷,短期内仍要依靠它来带动我国的海洋经济进步。

2)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升高,说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率高,对资源的消耗较低,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少,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3)新型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程度总体上低于传统海洋产业,但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二者之间的差距正以增速降低。

总之,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总产量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方面。与此同时我国的海洋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现有海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人才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对科技人才的依赖度较低等。

3.2 海洋产业优化研究

海洋产业产值预测:

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问题,首先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从而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服务。灰色预测的结果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1)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预测。计算得到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根据时间响应函数,可以得到X(0)的模拟值序列,对模拟值和原始值进行比较,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拟合

由此得到=0.027%≤0.01,C=0.118≤0.35,p=1。因此,无论是利用平均相对误差,还是利用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频率p进行检验,都得到模型达到了一级精度的结论,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2)海洋渔业产值预测。对海洋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0034≤0.01,C=0.06≤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3)海洋油气业产值的预测。对海洋油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油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可以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0.01,C=0.53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油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4)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船舶工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2.22%≤0.05,C=0.139≤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5)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工程建筑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4.37%≤0.05,C=0.22≤0.35,p>0.95。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6)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交通运输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61%≤0.01,C=0.49910.8。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7)滨海旅游业的产值预测。对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滨海旅游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7%≤0.01,C=0.12≤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海洋产业继续发展,海洋产业的产值持续增加,但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很严重,海洋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传统的海洋产业虽然总量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处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受海洋科技水平低的限制,尚未形成规模,对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力较小。这些因素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制约了海洋产业为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

4 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性问题,为了实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大力推动,继续发展我国的海洋产业,应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考虑:

4.1 在保持传统海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改造

虽然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属于粗放型产业,却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必须深入到这些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实现从源头进行改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优化传统海洋产业的结构,加强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淘汰技术落后的企业,依托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投资回报快、发展前景广阔等优点,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力量。为了实现海洋经济更持久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这就要求我国各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特点,大力发展它们的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兴海洋产业。发挥政府服务型公共部门的作用,增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鼓励年轻大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投身于海洋产业,为新兴海洋产业吸取活力。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实施措施保障它们的权益,吸引私人企业家投资。采取开放的海洋发展战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注重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我国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有迹可循,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于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海洋产业经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76-79.

[2] Morrissey Karyn, O'Donoghue Cathal. The role of the marine sector in the Irish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Marine Policy, 2013, (1): 230-238.

[3] Jardine Sunny L, Sanchirico James N. Catch share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 Marine Policy, 2012, (9): 1242-1254.

[4] 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0-112

[5] 徐胜,李振华.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性研究[J]. 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11,(4):54-60.

[6] 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271-275.

[7] 殷克东,王晓玲.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 2010,(28): 28-37.

[8] 赵昕,潘艳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海洋产业经济效应测度与评价[J].产业经济, 2012,(6): 12-17.

篇12

关键词: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34-02

一、竞争力的来源及内涵

“ 竞争力”一词最早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它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发展。从贸易资源禀赋出发,李嘉图等人认为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优势”。以效率为出发点,波特把竞争力定义为生产力或生产率。所谓的竞争力,就是竞争主体在稀缺资源背景下及一定竞争范围内拥有比其他主体获得更高利益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 即是指竞争主体能否以更低价格、更高质量、更优服务的产品,持续占领市场的能力。

二、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国内外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多是针对理论研究与评估技术。国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研究较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家竞争力的学者,他创立了竞争优势的“国家钻石”模型,为形成系统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基础。[1]

国内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时间不长,竞争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金培博士[2]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1998年,中国社科院裴长洪博士[3]专门就“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展开专项研究,他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综合。”

三、海洋产业竞争力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海洋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海洋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在人才、资本、国际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体现的是海洋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4]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广、角度多,但关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目前, 国外学者对海洋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发展模式上, 尤其是对海洋渔业、[5]海洋油气业、[6-7]滨海旅游业、[8-10]海洋电力业、[11]海水利用业、[12]海洋生物医药业[13]等特定产业的评价分析。

国内学者在海洋产业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从研究区域上看,目前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广东、山东、浙江省、江苏省、海南省和长三角地区。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及常见的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定量方法。

以全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李彬等,[14]孙林林等[15]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状况。殷克东等人[4]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从海洋产业人力资源、海洋产业资本、海洋产业国际化水平,海洋产业科技竞争力,对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梯度类型划分及动态评价,探明了中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动态变迁特征、关键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效应。刘大海等[16]从科技水平、经济状况、资本实力等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沿海省市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郭孝伟[17]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五个方面,通过综合加权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以中观尺度的省级为研究对象,对海洋大省山东的研究较多。刘洋等人[18]对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1996-2005年的9大海洋产业竞争力作了聚类分析。戴桂林等[19]运用偏离份额法、李勋来,李慧[20]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王圣[21]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分析。李晓光等[22] 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其他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徐丛春等[23]借鉴波士顿矩阵方法,对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林雄斌[24]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情况。常玉苗,蔡柏良[25] 利用主成分-TOPSIS 法,评价了江苏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的排位。马仁峰、庄佩君[26]运用核心要素对比法和聚类分析法,从海洋产业发展条件、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社会效益、海洋科技能力四单要素测度和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海洋产业竞争力。李仁君[27]对海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现状评价和综合评价。

四、小结

从研究区域上来看,对我国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大省山东,而对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海南地区。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评估分析中,最常见方法的就是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属于主观评价方法,是用专家打分来确定权重的,由于引入主观因素,评价结果的客观因素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是客观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以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的,客观性很强,但是仅根据指标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主要指标的权重会损失约20%的信息量。熵值法的数学理论依据很强,避免了评价结果的主观随意性,但是灵活性较差,测得的权重可能会与专家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指标体系上来看,关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中,采用的指标多集中在主要海洋产业等经济统计指标,对政治、文化、环境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关注不够。在指标权重设定上也存在争议, 测评方法也很单一。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学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强。这种对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 决定了其对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不同结果, 甚至采用相同的测算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鉴于目前我国海洋统计工作的特殊性,应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出发来选取指标,建立一套相对完整合理的指标体系,针对指标选取适当的定量、定性方法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以确保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各地区的海洋产业竞争力情况。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金 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 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 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5] MORGAN G R.Optimal fisheries quota allocation under a transferable quota (TQ) management system[J].Marine Policy,1995,19(5).

[6] MANAGI S,OPALUCH J J,DI J,et al.Grigalunas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off shore oil and gas industr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11).

[7] FRASER S G,ELLIS J.The Canada-newfoundland atlantie accord impleme -ntation act:Transparency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offshore oiland gas industry [J].Marine Policy ,2009,33(3).

[8] KUJI 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lf.AMPO[J].Japan-Asia Quarterly Review,1991,22(4).

[9] MORGAN R.Some factors affecting coastal land scape aesthetic quality Assessment[J].Landscape Research,1999,24(2).

[10] AGARWAL 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

[11] MISRA B M.Sea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nuclear heat/electricity-prospects and challenges[J].Desalination,2007,205(2).

[12] FENICAL W.New pharmaecuticas from marine organisms[J].Trends in Biotechnology,1997,15(9).

[13] GAMAL A E A.Biological importance of marine algae[J].Saudi Journal,2010,18(1).

[14] 李 彬,高 艳,张士洋.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c//.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0.

[15] 孙林林,李同昇,吴 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5).

[16] 刘大海,陈 烨,邵桂兰.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7).

[17] 郭孝伟.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2).

[18] 刘 洋,丰爱平,刘大海.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

[19] 戴桂林,石 聃,王 伟.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5).

[20] 李勋来,李 慧.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1] 王 圣,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7).

[22] 李晓光,崔占峰,王少瑾.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23] 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2).

[24] 林雄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J].海洋信息,2011(1).

[25] 常玉苗,蔡柏良.陆海统筹视野下的江苏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海洋经济,2012(6).

篇13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篇14

关键词:产业联动理论;海洋产业;长三角

一、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海洋产业空间单元,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目前在三个海洋产业单元中,长三角处于第二位,海洋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备受学者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而且海洋经济也被列入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由此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内很多学者对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进行了广泛研究,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学者大多以上海、江苏、浙江单个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行政区间的产业关联关注度不够,很少对长三角整体海洋产业进行研究。但从2011年开始,关于长三角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开始增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向云波的“关于长三角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张效莉的“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向云波的“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及其一体化研究”、寿建敏的“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潜力探析”等等。这些文章主要是研究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问题,而本文主要是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如何发展海洋产业,强调的是海洋产业的联动发展,以实现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升级,实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整个区域内的核心竞争力。

二、 产业联动理论概述

1. 产业联动的内涵。吕涛(2007)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和表现形式,总结产业联动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互利为目的,依靠企业具体行为实现,并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四条特征。海洋产业联动也是如此,并且海洋产业联动不仅是互利关系,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表现为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此外海洋产业对资源禀赋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其产业联动的模式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在联动模式问题的分析中,会具体阐述。具体来说,产业联动是指以产业联系为基础,以互利双赢为目的,在市场机制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双重指导下,产业间形成的良性互动的关系网络。

2. 产业联动的基本类型。产业联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产业间生产要素相互流动,进而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比较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二是企业基于垂直的产业链关系、共同的战略目标等合作发展,这比较符合产业经济理论;三是各政府制定统一的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产业联动分为区域内联动和区域间联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内的产业联动。

三、 长三角地区实现海洋产业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1. 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就海洋资源而言,长三角地区在滩涂、浅海、港址等海洋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由蒋白粪,梁海棠,季子修分析可得,江苏在滩涂、浅海资源较国内其他沿海省市有比较优势;浙江在岸线、浅海、滨海旅游资源较国内其他沿海省市有比较优势;上海依靠区位、科技和人才等优势在海洋产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就海洋产业而言,长三角地区在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四大产业具有相对优势。这四大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0%左右。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主产业的比重呈现逐渐下降,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在海洋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如下的产业格局:江苏省以海洋能源、海洋化工、船舶,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为主产业。浙江省以海洋风力发电、船舶修造为主产业。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等,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2. 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条件评价分析。曾刚(2011)指出,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关联度、交通设施的便利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似度均与区域内产业联动正相关。对海洋产业来说,区域内海洋资源禀赋差异程度,也是影响海洋产业联动的主要因素。下文从这几个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的可行性。

(1)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源禀赋分析。从海洋资源禀赋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各沿海城市的资源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和相似性。如江苏的连云港区位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和旅游城市。南通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我国的四大渔场之一。上海和杭州的海洋自然资源有限,但拥有海洋科技人才优势,而且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宁波拥有众多优良港湾。舟山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海洋资源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要求区域间必须进行联动,避免同质资源引发的无序竞争,协调发展,发挥整体优势。

(2)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梯度分析。从海洋产业构成角度分析,长三角内部海洋产业的产业梯度明显。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及海洋船舶工业第二产业多集中在沪、浙两地。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水利用等第一、第二产业多集中在江、浙两地,其中第二产业的海洋盐业、海滨砂矿、海洋油气产业分别集中江、浙、沪。长三角区域内产业梯度的分布状况,为区域内海洋产业转移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

(3)长三角地区交通设施状况分析。从交通设施状况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交通最发达、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长三角地区“三小时都市圈”之称。长三角内部便利的交通设施,有利于加快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吸引外部投资和联系区内伙伴,促进产业联动。

(4)长三角地区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长三角地区汇集众多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人才济济。如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长三角地区在海洋产业众多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领先全国。另外,长三角地区文化传统相似性很高,各种新理念、新思想跨区域交流频繁,合作创新氛围浓厚,有利于促进海洋产业交流合作,加快产业关联网络形成。

四、 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模式分析

长三角地区在海洋产业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产业规模大、附加值高,能显著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产业,按照这些标准,长三角地区应该选择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船舶制造和滨海旅游业等五个产业。这些海洋产业占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80%以上,既包括传统产业,又包括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也利于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下面分别以这五个产业为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如何进行产业联动。

1. 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联动模式分析。本文研究的海洋渔业是包括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等四种活动的狭义的渔业,属于传统的海洋第一产业。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还是以粗放经营为主,产品整体附加值比较低,集中度比较低,大规模企业几乎没有。另外,长三角地区相关海洋渔业企业没有差异化经营,同质性突出。根据海洋渔业的产业特点及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的现状,应强化海洋渔业的深加工比例,提高相应的科技含量,延长其价值链,推动其向高价值链转移,采取价值链联动模式实现产业联动,提升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具体来说:

(1)通过区域内的兼并重组等措施,构建大型的渔业企业。上海的渔业企业相对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和江浙渔业企业的联动,可以弥补上海资源匮乏,江浙企业资金技术匮乏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提升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的整体竞争力。

(2)根据长三角两省一市各自的海洋渔业的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经营。上海由于城市化水平高,海域面积小,但资金、技术强的特点,可以以远洋捕捞和渔业深加工为主。江苏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良好的海水养殖条件,因此江苏可以考虑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和做大水产品粗加工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浙江的海洋渔业是长三角地区产值最高的地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产量居长三角首位,因此浙江可以大力发展综合渔业,并提高远洋捕捞的比例。

2. 长三角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联动模式分析。长三角地区的港口群在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为密集、吞吐量最大,但各港口没有形成差异化,集装箱价格竞争激烈,不能充分发挥出整体竞争优势。根据长三角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现状,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港口的比较优势,建立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合有序、整体协同的长三角港口体系,通过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的港口,优化资源,实现产业联动,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

(1)调整长三角地区各港口的发展定位,建立以上海港为航运中心,宁波北仑港为副中心,负责中转运输,其他长江内河港口为航运中心的内支线港和喂给港的港口体系,充分发挥各港口的区位优势,错位发展。把上海港打造成国际级的枢纽港,利用上海港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港口快速发展,各港口有序运营。

(2)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各地区交流合作,信息共享,统一规划,促进协调发展。此外,以洋山港和北仑港为切入点,重点发展上海浦东、南汇和宁波的海洋服务业,提高长三角综合竞争优势。

3. 长三角地区海洋生物医药联动模式分析。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含量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长三角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应当加强资金、人才等资源整合,获取产业规模效应,提供良好的服务创新、保护创新的环境,采取基于创新的联动模式实现产业联动,促进整体产业快速发展。具体来说:

(1)依托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浙江医药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等各医药产业园区,以及连云港市医药行业发达地区的基础,整合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各种资源,筹建海洋生物医药实验室和资源共享中心,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开发研究合作,加强科技自主创新。

(2)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生产开发企业、科研机构等知识密集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竞争力。

4. 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产业联动模式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相关总产值、修船完工量、从业人员等多项指标处于全国首位,全国排名前十的造船企业,一半以上在长三角地区。从国际上看,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工业在技术和附加值方面还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偏低,存在无序竞争,船舶工业的配套能力也比较弱。根据长三角地区海洋船舶产业的特点和现状,造船企业及配套企业、相关研发创新机构应密切联系,采取集群模式实现产业联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具体如下:

(1)坚持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改善产品结构。依托长三角地区强大的船舶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发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提高船舶配套设施科技含量。

(2)加强长三角地区船舶企业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避免无序竞争。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和外高桥船厂应该主要是高端船舶制造为主,如大型集装箱船;浙江船厂、浙江船厂、杭州东风船厂重点发展渔船、液化石油气船;江苏金陵船厂重点发展化学品船。

5. 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产业联动模式分析。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上海的崇明、浦东、奉贤,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以及江苏的连云港为依托的长三角滨海旅游度假带。长三角地区的滨海旅游业可以采取区域旅游整合模式,实现各区域旅游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提升滨海旅游业的竞争力,拉动经济增长。具体如下:

(1)注重滨海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江南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如海岛旅游产品(以浙江为主)、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以江苏、上海为主)及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等。

(2)开发高端滨海旅游产品。依托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发展邮轮产业,逐渐聚集包括国际客运、游艇的高端涉海旅游服务产业。

五、 政策建议

上文针对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中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联动发展模式,这些模式能否成功,很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长三角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制度建设。为了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顺利进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并执行以下相关政策措施:

1. 建立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政策平台。目前长三角地区没有海洋产业相关平台,海洋资源不能实现跨区域有效配置。应建立包括信息收集与交流平台、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和海洋产业发展的跨区域综合调控平台等相关平台。

2. 建立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知识产权合作与协调平台。通过筹建长三角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形成跨省市的司法和联合执法的海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海洋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大力推动长三角海洋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3. 建立统一的政府协调管理机制。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在海洋产业协调发展力度仍不足,应从立法层次强制规范,指导地方政府构建多方合作机制,促进协调发展。

4. 建立跨区域的海洋人才流动政策。目前,长三角地区存在着海洋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三角需要构建基一个跨区域海洋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实现整个长三角地区海洋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任祥,葛雪.长三角海洋服务业协调与联动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12,(1):314-318.

[2] 向云波.长江三角洲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2011,(7):1-2.

[3] 张效莉,等.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海洋经济,2012,(6):43-48.

[4] 向云波.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及其一体化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2):1363-1367.

[5] 寿建敏.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潜力探析[J].生态经济,2011,(4):66-69.

[6] 吕涛,等.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2-4.

[7] 刘钊.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财会研究,2009,(1):74-77.

[8] 曾刚,等.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理论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2):18-25.

[9] 蒋白粪,梁海棠,季子修.江苏海洋开发的资源环境条件评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2):132-136.

[10] 毕田田,等.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协调对策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2,(2):88-89.

[11] 向云波.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12] 赵迎欢.“技术联动”需要诚实守信[J].科技管理研究,2007,(3):35-37.

[13] 都晓岩,卢宁.论提高我国渔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一一种产业链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14.

[14]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15] 贝竹园,等.发挥优势优化上海海洋产业结构思路探讨[J].海洋经济,2012,(12):41-45.

[16] 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J].社会科学家,1994,7(5):83-88.

[17] 林兰,等.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1):6-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2CGL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