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

篇1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2010年8月23——24日,我们寒亭区小学语文教师在寒亭外国语学校参加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培训,在听了各位老师的讲座后感觉收获颇丰。首先,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太有用了,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说实话,听了各个老师的教材教法分析后,我茅塞顿开。我现在意识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我们没有必要怕学生记不住生字而惆怅、不必要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只要我们解开以往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想办法,多研究教材。这样,教学一定能成功!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培训时,我们观看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由潍坊市教学科学研究所的薛主任和各个学校的名师分别就课堂教法、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的基本框架体例和内容以及课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而缜密的介绍,使我们对教材有了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为今后的教学树立和方向。

一、培训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4、朗读教学。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5、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听了薛主任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感受到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所做的示范课例。几位教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农村教育;中国汉字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44-02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等播出以后,使整个社会的反应很强烈,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很关注我们的汉语文学。该节目不仅是对几个学生文学知识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几千年汉语文学史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严峻挑战。在高速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一定要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中国文学,会写中国汉字。而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就十分重要了,它是培养孩子热爱中国汉语文学的关键启蒙时期,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更应该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

一、教学改革的启示及现状分析

1.教学改革的启示。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经成为国家级的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最广的文化娱乐赛事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各省市教育局、央视对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开启,一方面可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另一方面可让汉字文化得以交融,各省“振兴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充分展示汉字书写的真谛和魅力所在。在众多比赛的过程中,参赛学生对古成语的来源、谚语的意思、生僻字的拼读、汉字的笔画顺序等,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了我们教育工作很多启示,我们该如何入手做好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呢?我省农村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

2.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农村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把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精、气、神。

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育问题一方面受地域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作文等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教室破旧,各项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2.师资队伍薄弱,农村教师学历低,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3.农村小学传统语文教学内容枯燥,教法单调,缺乏教学的艺术性。

4.忽视学生自身的知识体验,禁锢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唯教师是从。

5.农村小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差,课后帮助父母务农为主。

三、教学改革新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提高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主要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入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着重做好“四备”,即备好课、备好教材、备好教法和备好学生。

1.优化教学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学校集资、企业和社会参与,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好农村生活资源。

2.提升教师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素质培训,给全体教师定期进修业务培训的机会,同时确保培训次数和实效,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备好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课文,识字、解题,分清主次。范读课文,品味、生情,把握基调。精读课文,析文、解疑,表情达意。熟读课文,明理、笃行,总结延伸。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全面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4.备好教材。教师应该精心地选取优秀的语文教材及辅助教材。抓住各版本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学习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5.备好教法。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活跃课堂气氛。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互换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6.备好学生。古人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厉与关心、尊重并举,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正所谓“功在课内,利在课外”。

小学语文教学是“振兴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一步,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人士努力探求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总之,笔者认为要上好小学语文课,教师除了要备课、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要上好小学语文课,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职业技能,还要注意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1]曹志坚.试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17.

[2]魏立峰.农村中小学语文教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小作家选刊,2011,(12):42.

[3]杨学刚.农村中小学语文教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语文学刊,2012,(22):113.

[4]袁红芝.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6):77-78.

篇3

一、基本情况

(一)培训时间、内容及管理人员安排

培训时间

培训班级

培训内容

管理人员

教研室

县进校

20-24/7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及中小学教学衔接、中考命题与教材观、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教改经验介绍、教科研课题的选定申报与结题、有效开展学科竞赛的策略、集体备课与交流

阳炳申

阙中优

小学数学

阳双

谢启萍

27-31/7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及务年级知识点解读、教学目标的制订与中考复习、教科研课题的选定申报与结题、教改经验介绍、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何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交流课、集体备课与交流

罗新民

谢培选

小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材观、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教科研课题的选定申报与结题、如何写好教科研论文、教改经验介绍、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何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交流课、集体备课与交流

孙俊良

张玉春

3-7/8

初中英语

新课改理念下的备课与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考命题策略与英语教材观、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的变化、如何写好英语教科研论文、教改经验介绍、有效开展学科竞赛的策略、教科研课题的选定申报与结题、集体备课与交流

成文辉

朱丽敏

小学英语

李春亭

 

幼儿园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浅谈幼儿园(所)管理、幼儿园教材教法

李光红

何世国张国民杨清萍

25-28/8

新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与课堂教学设计、教育政策法规、新教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当好班主任、教育教学常规

何世国

张国民谢培选

(二)到训情况一览表

 

初中数学

小学数学

初中语文

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

小学英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芦溪二中

3

3

 

 

3

3

 

2

3

3

 

 

芦溪镇中

3

4

 

 

3

3

 

 

3

3

 

 

宣风镇中

3

3

 

 

3

3

 

 

3

3

 

 

银河镇中

3

3

 

 

3

3

 

 

3

3

 

 

银河二中

3

3

 

 

3

3

 

 

3

3

 

 

上埠镇中

3

3

 

 

3

3

 

 

3

3

 

 

上埠二中

3

3

 

 

3

3

 

 

3

3

 

 

南坑镇中

3

3

 

 

3

3

 

 

3

3

 

 

妙泉学校

3

3

篇4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师有两类,一类是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一类是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的教师。这两类来源的教师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要求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鼓励从师范转型过来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而新进来的一些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也要求他们参加教师范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结语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06-01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四、严格执行备课流程,不断反思教学效果

篇6

一、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趋势

本世纪初,为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出台了师范院校布局调整计划,逐步取消中师,实现教师教育由三级师范(本科、专科、中专)向两级师范(本科和专科)过渡,这意味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大部分责任落到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上。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最初都把自己的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小学语文教师及偏远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但十多年之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专科层次的语教专业的毕业生早已适应不了中学对语文教师学历的要求,即便是偏远地区也不例外。据笔者统计,在近两年的省教师招聘考试中,无论是特岗教师还是国编教师的招聘考试,报考中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条件都已经提高到本科及其以上,甚至稍微好点地方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条件也已提高到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了。很显然,专科层次的语教专业如果还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及偏远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应该直接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目标的改变,促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的日益丰富与教学时数的日益减少的矛盾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众多,而高职高专教学重技能训练的教学实际使得古代文学课大大缩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效率,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使得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不浓

古代文学这门课历史悠久,前辈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已经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上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供后人借鉴。从这一点来说,古代文学课原本应该比一些新兴课程发展得好;但恰恰相反,古代文学课现在已经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古代文学教师因袭前辈们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很少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和创新。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僵化。这势必导致学生审美疲劳,再加上学生语文水平较差,阅读古文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因此对这门课越来越没有兴趣。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高专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师的原有教师(因为原来的中师大部分都升格为高职高专),另一类是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前一类教师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而后一类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只知道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缺乏教学实训的指导。这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效率。

二、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篇7

我读过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二卷)及《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本书,听过丁老师解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材的报告,参加过丁老师主持的乌海市海勃湾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现场会,邀请丁老师到喀喇沁旗做过“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讲座。通过学习和体验,特别是结合自己从事过的语文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我以为孙志毅同志概括的这三点,恰恰明晰了教研员的职责所在和素养追求。丁老师在40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成功地践行了这些职责,为内蒙古的语文教育事业乃至全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了厚重的教研素养。从这点上说,他为语文教研员乃至各科教研员,为学校负责教学研究的同志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以为丁老师的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第三,务实的教育科研精神。丁老师设计并主持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堪称课}研究的典范。在假科研、假课题依然严重地败坏着教育科研名声的今天,丁老师及其团队务实的科研精神尤显珍贵。“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以“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为出发点,形成了“由一个目标,一个基本框架和四个结合组成的”实验构想。这个构想针对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而生成,以包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观在内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广大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若干实验学校的鼎力支持为基础。实验研究从1995年秋季开始,首轮实验就有9个盟市、2个企业的20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参与,实验班学生达到了3833名。这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群众基础牢固、实验方案翔实可行的课题。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假课题都缺失的一点,就是课题具有实在的完整的过程,有真实的科学成果。所谓“实在”,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从方案研制到建立组织,从教师培训到典型引路,从教材研究到教法应用,从日常教学到定期研讨,都留下了深深的跋涉足迹。这些足迹,在当年的实验骨干丛智芳、韩中凌等许多老师发表的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所谓“完整”,就是从课题研究构想起步,遵循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在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聚焦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改革考查办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拿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所谓成果的“真实”与“科学”,都是在“实在”与“完整”基础上的水到渠成。《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报告》《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两份文件真实地记录了课题研究的事与行,科学地分析了课题研究的知与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若干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纲要(试行)》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反映了课题研究在不同阶段上及时跟进的专业引领作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成果,《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有更多的文章佐证,恕不赘言。我这里想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重塑教育科研正面形象上的示范意义。

篇8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和学习情况调查

由于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组还特意对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成员对现任100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吗?A.不知道B.知道,但没有研读C.知道,并认真研读过有91人选择答案B,只有6人选择答案C。

(2)动词、形容词能够作主语吗?A.不能B.能C.能,但词性变为名词有76人选择答案C,14人选择答案B。

(3)请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给“我们到张家界游玩,那里瑰丽而神奇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这个题目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均询问了课题组成员《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确。

(1)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关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

(2)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经常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及时更新;

(3)题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拼音规则。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代汉语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培训,提高语言素养。同时,课题组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情况的调查,学生反映:一是现代汉语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难学;二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三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二)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现代汉语教材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现代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10所高校均没有专用教材,使用的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

(三)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了现代汉语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类是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兼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这类教师大多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比例不大;二类是非语言学专业教师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比例较大。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尽管现代汉语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较为薄弱,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造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够重视现代汉语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把现代汉语课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进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依然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等,课时分配和师资力量优先保证这些核心课程,而现代汉语基本上边缘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汉族人的母语,学生能说能写,开不开设关系不很大。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现代汉语课程资源配置较弱,如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2个学分;只要是学中文的老师,都能教现代汉语。学分少,师资力量配置弱,必然会削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现代汉语作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拼音、识字、辨析词语、写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识依然是现代汉语里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要知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先要有一桶水啊,试想想,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弄不懂主谓宾等,怎么能够来教学生写汉字、压缩或扩展句子呢?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将之纳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并积极做好相关评价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不够重视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小学一般淡化现代汉语知识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尽管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较为明确,但由于现代汉语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教学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语言教学,或者说,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知识,譬如,“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在数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病句,中小学教师可能联系句子谈一谈主语的特征等内容,但一般不会详细地讲解句法成分系统,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理论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觉得教语言知识比较麻烦,中小学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很重视,更不会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来钻研语言理论知识了。这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系统学习了语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现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学生一般不能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来分析语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也就是说,中小学淡化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只是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语言理论的指导,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进入大学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虽然觉得现代汉语知识很重要,但因为现代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能写,凭经验和语感能发现和解决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问题,觉得完全能够应付小学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必要再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理论了,加之现代汉语理论比较抽象、枯燥,学校对现代汉语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材相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要求上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两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教学目标、课时分配以及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一样,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一般是5-8个学分,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2个学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等,培养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不一样。如果两者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相同,就可能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然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传授按照全、满、深、透的标准实施;教学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那些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很难进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代,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呆板、枯燥的课堂肯定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学生事先没有了解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重要性,就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语言学理论知识了。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

三、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学好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理论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

一是高校可将现代汉语课程列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资源配置中向之倾斜。二是适当提高现代汉语在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可提高到3-4个学分,确保现代汉语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时。三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即组织学生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课,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知识来进行教学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四是鼓励现代汉语教师进行教改教研工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所以现代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现代汉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说任教现代汉语的教师最好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现代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教师到小学课堂跟班听课,参加小学语文教改教研活动,参加相关语言培训班的学习等,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对接。再次,鼓励现代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子引进到课堂中来,建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篇9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深圳特区是一个移民城市,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语言不同程度地带有方言色彩,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深圳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学校的教学设施齐备,录放机、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应有尽有。特区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来自各个方言区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掌握以至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教材和教法等都适应特区的实际,适应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以下,笔者从深圳特区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有关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材的现代化1.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就语文教材来看,由于很多课文历史较久,思想性太强,语言的差别也较大,远离学生的生活,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现代名篇及外国文学名著占有不少的比例。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名著的价值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疲于疏通文字障碍,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深刻的思想内容,难得闲暇去学习写作手法,况且这些不朽的名著的写作手法也绝非一朝一夕,三、二节课的时间就领会得了的。那么,能否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自然,有着指导写作意义且易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文,就成为特区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特区语文教学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基本篇目的基础上,适量增加了一些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并适合采用现代化教法的课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2.教材形式的现代化书本是传统的教材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但这种形式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且形式单一,显得呆板,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传统的教材形式进行改革。我们可以使用诸如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的过程形象、生动、轻松、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编写适合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媒体教材,成为特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目前,深圳市电教站组织专家编制了各种教学软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些软件把教学、练习、批改、考试和有趣的电脑活动融为一体,既帮助了教学,也帮助了学生学习。这些软件已成为了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手段,综合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教育学等科研成果,在继承以往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掌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深圳特区的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的同时,大胆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区的一部分小学已实行双语教学法。这种方法将普通话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母语和其它课程的同时,像学习汉语一样地学习英语。双语教学法可以早期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儿童智能发育,减轻儿童长大后学习英语的负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法,切合深圳的实际,为1997年创造了条件,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要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多学科现论和技术、能够操作现代电子设备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意识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优劣,发扬优良传统,摒弃陈旧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手段,使语文教学适应特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现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接受现代意识的广阔胸怀和视野,有丰富的学识,有教学改革的胆识和能力。

篇10

一、细读与质疑:做合格的新课程教师

2001年,我读完第一遍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就在版权页的空白处写下:“《论语》,全文共有11705个字,二千多年来,人们是怎么读《论语》的?5000多字的《道德经》,人们又是怎么读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9页,不足3万字,与《易经》字数相当,该如何读?”我还把《读你》这首歌的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写了下来。

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时间充裕,每天都有时间来读书。每天看一看课程标准,一是在空白处写下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如:语文老师会教母语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二是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小思考,如:6600多种语言以高速度灭亡,灭亡一种语言,就是消灭一种文化。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有很多种,千万不能在今天的你我手中消亡任何一种……三是标明哪些地方值得考证,如:“工具性与人文性”需要细考证,“兴趣的发现与培养”要考证,“考试、测试、考察、全面考察”要考证、“什么是写作、课内习作”要考证……每读一遍,我在封底处画上一个圈。10个月后,我数了一下,竟画了300多个圈!

边读课程标准,边想着十几年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教学及听到的千余节课,再加上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诸多课程标准解读的文章,觉得这个实验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写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问题浅探》,投给《成才导报》。一周后见报,一整版(2002年5月8日A8版)。拙作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教师需要“不需要解读的课程标准”,二是目标制定的力度不够,三是“具体”与“模糊”之规定要更科学。没有想到拙作引起了全省很多老师与专家的关注,半年时间,一二十位专家老师发表文章参与讨论。

读着大家的文章,继续思考课程标准,一个个新的问题跳了出来――“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有什么样的读者群?”“学习语文的‘兴趣’怎能只重视激发?”“企业产品的标准与课程标准应该有着相通之处!”“不能没有‘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评价!”“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没有一部适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读!”“整本书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太多的指导,课程标准没有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建议、要求!”……16000字的质疑文字码好,2002年8月,《中国教育资讯报》(现在的《中国教师报》)分三期连载,《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多家网站转载。质疑是一种责任,发表是一种快乐。细读、质疑、发表,也让我有了一种信心――真正做好新课程教师。

2003年春季,我从苏北到苏南的昆山工作,半年之后,发现发达区域的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热爱程度也不高,于是写下《你有资格做新课程教师吗?》。在文章中,我提出新课程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大脑深入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不读、不研究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老师很难明白什么是新课程教师。当年9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当月,市教研室主任在全市教师新教材培训会上还当众朗读了这篇文章。

新课程改革十年,还有很多教师没有认真读过课程标准,大多数的教师是在培训会上听听专家学者关于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观摩一些打着新课程改革旗号的课堂教学。部分老师即使读,也只是读两三遍,也是为了职称考试、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搞的教师能力比赛等才勉强地读一读。课程标准只读两三遍,怎么可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怎么可能掌握新课程理念?怎么可能把档案袋评价机制引入到课堂?……新课程教师,须用心爱着课程标准,这是一句真心之语,并非简单的经验之谈。

二、寻找与实践:有目标地进行课题实验

我是小学语文老师,细读不仅是为了质疑,质疑不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我知道一切阅读与质疑,都是为了更好地、扎实地进行教学实践,以让每位学生徜徉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成长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前面的所有教学大纲相比,不变之处有,创新之处也很多。2004年春季,在比较阅读中,我认为课程标准中的“课内习作”及“整本书教学”提法很好,但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我便以“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阅读”为题,成功申报了教育部立项课题的重点子课题,并在自己的阵地里开展了实验。这是我长期的课题实验,多年的实验过程、实验成果,让我收获到许多幸福,让我找到了学生真正喜欢的语文。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主要是“课内习作”的大面积改革。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使用“课内习作”,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续使用“课内习作”。什么是课内习作?这个词不弄懂,学生是不可能喜欢上课内习作,学生连课内习作都不喜欢上,全体学生喜欢写作只能继续是一句空话。我认为,课内习作就是每次习作都能够在课堂内完成主题揭示、草稿书写、自改誊写、批改讲评等。多少老师认为这一切不可能做到,所以课内习作延伸到课外,学生烦、教师累,很多学生作品根本达不到合格要求就转向了下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怎么在课堂内完成一次次习作,让每位学生喜欢上课内习作?我根据课程标准每学年课内习作不少于16次、国家课程计划一周有两节写作课的规定,创造了课内习作四课时教学模式(第一课时,在课堂内完成草稿;第二课时,在课堂内完成修改及正式誊写;第三课时,在课堂内完成批改及多元评价;第四课时,在课堂内完成综合评讲)及“九有作文本”(一有为何写作的巧妙导引、二有学生快速写下的草稿、三有自主修改的话语提醒、四有学生自主修改的痕迹、五有学生正式誊写的作品、六有课程标准的评价话语、七有师生等人的共同评价、八有写作知识技巧的指导、九有一些优秀作品的比照),特别在“课程标准的评价话语”上,我根据课程标准创编两个学段的“七星级习作确认表”(如第二学段的七星级习作确认表,见下表)。

另外,新课程改革纲要,首次提出档案袋评价制,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要求。如何建立全体学生作品档案,学校如何保存学生的作品?我提出“透明式写作教学”,即每一次课内习作教与学的过程、全体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学生父母、其他老师等全透明、全公开。每一次习作,都将习作课堂的实录、全班学生的每一次课内习作及老师评语等打印好装订成“书”,老师与全体学生每人一本。实验至今,师生及学生父母共同喜欢这样的“书”。

让100%的学生喜欢阅读,我的教学实验形式就是“师生每周共读一本童书。”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上,2000年以前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简单提出要重视课外阅读,课程标准在这方面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用这么多的文字阐述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什么是“广泛”、“扩大”、“增加”、“提倡”、“多”、“好”、“整本”?如果这些词都不理解,都不能根据中外学生的阅读实际产生新的解读,这一要求就只能是纸上的东西。首先,我根据许多国家及民族的每年阅读量,确定了我国师生应该每周读书一本;二是找到了实施每周读书一本的关键在父母,并且以专业化的思维从“共读共写”等方面全员培训学生父母,快速唤醒全体学生父母参与到这一实验中来;三是以“读书就是欠债,按照‘书中正确的去做,或者发现书中问题来想办法解决,与书中人物进行广泛交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是还债的思维”引领学生爱上读爱上写。从2004年春季开始,我所教的学生,都能达到每周读书一本(一年最少读完50本书,有几位学生一年读完200多本书)。我为省内外万名家长做过讲座,很多家长给孩子建立了500本以上的家庭图书馆,有多所学校利用家长委员会为班级建起了由300本获得过世界大奖的童书组成的班级图书馆。

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所教学生,我们能发现当下的孩子需要什么,清楚当下的学生在接受母语教育教学上还存在哪些问题。而学生的需要、存在的问题恰恰就是教师最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一个个课题的突破,学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人生自然也幸福了。

三、等待与期盼:让课程标准成为课程教学的“圣经”

2005年,各地教研室受有关部门的要求,大面积地向一线广大教师搜集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这是中国课程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行为。我把发表过的文章复印整理好,又重新读了课程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又想到几个问题(如汉字的活性教育要求缺少等),送给语文教研员。从那之后,我一直在默默等待,一直期盼中国有个更加完善的语文课程标准。

2008年,我了解到,“在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已经成为衡量教师的母语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但是,无论怎么教学,都必须遵守课程标准。走进美国语文课堂,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课程标准,黑板上写着课程标准,家长拥有课程标准;教师教学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州标准化统一考试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处处围绕课程标准展开。课程标准几乎成为美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圣经’,处处有标准,时时看标准,课程标准已经成为美国语文教育人士开口必读的话题。”[1]这一年,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都完成了最少一轮的实验(小学一轮、初中两轮、高中一轮),但我国百万所学校还没有一所学校、一个教室张贴过课程标准,也没有听到哪位老师在黑板上书写过课程标准,而家长系统知道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几乎没有――除非是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多么希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能悬挂在教室中,能让学生、家长等了解标准、尊重标准。

2010年,课程标准的修订风声又起,网上出现了2010年版的修订稿,但这一年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并没有正式公布。

2011年,从参加课程标准修订的专家那里得知了较确切的消息,2011年修订稿会正式公布,我也从修订专家那儿得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意见稿。专家给我们讲述修订过程,讲述许多地方为什么不需要修订,讲述修改之处众专家们的一致意见。仔细阅读修订稿,有些喜悦,因为我在2002年提出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回应,比如:第三学段的课内习作,取消了40分钟写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课外阅读不再要求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3500个常用汉字在课程标准中也被明确。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总人口的50.32%,过半的农村人口带来的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目共睹,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媒介,担负着传播和发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爱好、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期。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在小学阶段就应特别重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在语文语言素养的推进和全面发展。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着重探究。

(一)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

教师素质水平偏低,是我国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尤其表现在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同时,教师素质水平偏低也是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的决定因素。由于城市自身的优越性,优秀教师大多倾向于向城市方向流动。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小学,教学和生活环境恶劣、福利待遇不高、交通相对闭塞、教学硬件设施薄弱、心理落差等原因导致了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而且,许多聘期已满的特岗教师和农村大学生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农村小学里有限的老师里兼职老师、代课老师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样的一个现状是难以保证农村小学的语文课水平的。

有相当多的教师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丧失敬业精神,对教学疲于应付,因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缺乏相关教学方法、策略,造成对某些教学重点的忽略。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是强调应试教育中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小学生语文情操、能力的培养。这些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明显下降。

(二)农村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语文教学理念就是在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系统认识。传统语文教育理念片面注重教师的作用与权威,教师在课堂中总是不拘言笑的对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害怕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拘谨。不敢随便发问、发言。作为课改后的语文教学理念,主张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合作,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小学的语文教师,长期居住在农村,信息闭塞。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法在基层工作中真正实施,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学中仍然走老路子,用老方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单一。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让学生识字写字,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写字任务。完全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是没有把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随性,无视课标。没有认识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资源设施不齐全

教学资源的制约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难以执行的一个关键原因。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资源缺乏是“硬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有很大缺口,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农村小学的桌椅板凳、教室都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多媒体设备,机房等应有硬件基础设施更是得不到满足。好多学生在危房中学习,不遮风、不挡雨,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不能安心在教室里学习。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没有条件接触辅助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先进的教法学法难以付诸实践。

三、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启发者着学生的语文学习。为了吸引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应该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给农村教师经济上的补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常言道:“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的质量提高了,才能把知识和能力传递给学生,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只有自身知识丰富了,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内涵,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表达清晰、准确、完整,才能深入浅出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后,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二)完善农村小学教学资源设施

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手段。通过政府拨款等方式增加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满足农村教师的基本教学设施需求。各级政府各部门通过均衡城乡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尤其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要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边远小学尽量满足其基本的教学活动需要。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

(三)转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只有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有动力大胆去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得到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结语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在教育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下去。(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庆松.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长丰教育信息网,2010,(6).

[2] 郑方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 王定华.谈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1).

[4] 王维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攻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08).

篇12

【关键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 儿童文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36-03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是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品质及与学生进行精神沟通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将影响他们的深造和可持续性发展。根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等相关因素进行建设,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法的指导,进而使得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能实现其预定的目标,并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的教育教学对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综合素养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载体,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和达成,因为不能具体到教学方法的目标和价值,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终究是一纸空文。为了达成高师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改革的现状,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确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和学法进行革新,并建立配套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在提升教师自下而上改革能力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 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标准和依据

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提示型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更加提倡在合作、自主学习中,通过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然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因此提高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不能简单地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来区分,而应对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本身,以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充分考量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以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方法

高师小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包含着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目标、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和组织学生阅读、独立撰写和创编的能力目标,以及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儿童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素质目标。在此目标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儿童文学的需求。了解不同儿童文学体裁及其特征,熟识中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水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课程本身的多重目标和内容的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实现如此丰富的目标,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有效综合,形成方法的群体。将提示型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和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教学方法(以合作和自主学习为主)的各类方法相结合。在优化组合中,形成一个可以优势互补、合理的有机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应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

――――――――――――――――――――――――

* 内江师范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编号:JG201228-223)

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2.以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来确定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语文教育要关注儿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发展特点,还要在尊重儿童生命独有价值的人文性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以达成语言教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人文精神培养等目标。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广义角度而言,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文本均属于儿童文学范畴,从狭义来看,儿童文学各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小学语文低年级中,儿童文学以精读方式出现,以娱乐为桥梁,达成其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在高年级,由于儿童的识字量增多,接受和理解水平上升,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一般是作为阅读材料,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各类儿童文学体裁既要注重的精讲分析,同时也要关注各类儿童文学体裁的阅读指导,引导儿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能在阅读的积累中,学会认识生活、思考生活。

3.以学生的实际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水平也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之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从高中文科方向的毕业生中录取,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功底,然而实践技能相对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外,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让学生通过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通过欣赏、表演的活动方式,提升本科生的师范技能。比如在儿歌、童话、儿童故事等体裁的讲授时,通过学生的创编、表演、点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得本科生在提升师范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理解。

二 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

在依据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和内容及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和师范生的特点基础上所确定的教学方法,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就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而言,主要涉及教师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法的改革。

1.教师教法的改革

教师教法主要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授课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程序。如果从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个角度而言,教法应该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在儿童文学课程中教师教法的改革,主要应从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讲授、结课、语言、体态、板书等教学环节入手。在教学组织中既要整体规划,有又应注重细节,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灵活多样。在讲授中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运用问答法、讨论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处理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进而达成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在总结课堂时,应该自然过渡,结构完整,并能适当拓展,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课外学习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的语言、体态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软实力的展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风趣幽默的语言、高雅的体态,都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课件的设置,板书的设计即强调系统性、计划性、直观性,同时也应关注设计的艺术性。教师教法的改革正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给予完善和补充,并且运用自主型教学、共同解决问题型和提示型教学等多种方法,体现互动方式的多样性、学习情境的合作性、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和教学方法使用的综合性。

2.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中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对学生课堂学法的培养(如怎样听课、怎样记忆、怎样提高发言水平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文学素养等等。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在各类儿童文学体裁的学习中,仅凭教师纯理论的讲授,学生无法获得直观体验,知识的理解也相对间接。而朗读、讲故事能力是小学低段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儿童文学的课堂中,我们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让学生真正了解各类儿童文学体裁的特征,并通过朗诵大赛、故事大会等多种形式,既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强化了师范技能的培训。此外,多样的学法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培养意义非凡。学生在多种学法中,增强了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同时在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中,体验了成功,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然而,这两方面目标的达成,却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教师从家庭环境、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注意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改革评价的标准

构建合理、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教改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果说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为了提升学生“想学”的兴趣,那么评价标准则是为了将“想学”兴趣持续化,二者相得益彰。为了提高测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并且改变以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断调整考核制度。

1.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不同方法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存在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应对社会发展变革对课程和教学提出的所有要求,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满足人对教育的全部诉求。因此推陈出新是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和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方法就失去了效用。儿童文学提倡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对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的彻底否定。教学方法的选用与改革一定要体现针对性与适应性。在理论章节的介绍中,理论讲授能以清晰的脉络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儿童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各类儿童文学的学习中,案例教学法能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其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把握特点。在教学指导中,提倡学生参与实践,积极体验,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便是同一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体现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类方法以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2.考核制度的调整以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课程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尽管笔试卷内题型多样,但规范化的题型中,更多侧重的是对学生记忆、了解层面上的考核,分析、理解、运用的能力不能得以真正体现。因此,考核制度的灵活调整是检验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性的重要内容。考核形式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灵活性,除了期末考试之外,应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后创作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形式上的灵活性,教师根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等,在考虑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考核。对于大学生而言,考核并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方法的有效指导,达成儿童文学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目标远远比最后考核的分数更为重要。

教学方法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既要根据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灵活地加以利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基于此,在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教学、学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既能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最终达成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篇13

和许多针砭时弊的教育评论家不同的是,叶开温和地走入教育的凉夜。不仅仅是破坏和批判,还有建设。既然许多教材文以载道味同嚼蜡,假话套话空话连篇,那么,不妨重建。他有他综合性的优势。一,现当代文学博士的阅读视野,选择范围更广。二,中国殿堂级文学杂志《收获》编辑部主任的身份,和莫言等一流汉语作家打交道,阅人无数,以一流的编审眼光取材,收入课本多是精品。三,他自己是优秀的写作者,汉语写作的肌肤之亲和切肤之痛,他自有甘苦。四,他有赤子之心,推动母语教育回归自然。他以一己之力编《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6册。其实所谓对抗,不如说是补充,虽说选文难免挂一漏万,但终究是把一流的h语作品引入课堂。

众所周知,语文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可问题是,许多课堂上讲作文的老师,讲了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可落笔为文举步维艰,所以,一时下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软肋。叶开写文章出手不凡,小说散文评论,样样拿手。所以,他的语文理念里,写是硬道理,不写不成话。而他介入的文本,往往是《哈利波特》一类天马行空的科幻作品,打开科幻之窗,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纯正的母语讲故事,这既符合当下时代潮流,又迎合了中小学生的趣味。

放眼当下许多作文辅导培训,更多是应试抱佛脚的投机,是敲门砖,是工具。而忘记了写作本身应该有的快乐和释放,他从不避谈他曾是金庸的粉丝,风水轮流转,如今学生爱看玄幻科幻,他门生众多,许多一流的科幻故事在他课堂上纷至沓来,或许,他是未来科幻小说作者教父也为未可知。

叶开是语文的闯入者,一个旁观者。旁观者清,看问题切中时弊。而作为闯入者,没有束缚和条条框框的限制,说的痛快。

比如,他提倡语文老师自己亲力亲为写作,“我一直主张语文老师自己亲自写文章,无论好坏,只要在写,就能慢慢锻炼出一些语感来,再读课文,会更有所得。”(《小学语文怎样开始阅读》)这段话于我心有戚戚焉,有句教育箴言说,你要学生成为哪种人,你自己就要先成为这种人。可是语文老师不写文章已经司空见惯。更吊诡的是,考量当今语文老师水平高下的参考标准往往和读书多寡写作水平高低无关,不读书、落笔为文面目可憎、写字令人生厌,依旧可以趾高气昂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解题独辟蹊径会得人称赞,英语老师叽里呱啦说一通英语至少让人觉得很溜,可是,语文老师味同嚼蜡、下笔寒碜却无人指责,这实在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语文老师,动辄提倡作文“好词好句”的缘由了,因为不去身体力行,没有文字的甘苦,自然人云亦云。而所谓的一些专家们,又忙着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他们的写作和闲情无关,和生命的体悟无关。当语文教师的群体呈现这种症候时,自然令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是呕吐。叶开老师在《语文不是一门科学》里这样说道,“一些语文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难教,无论你怎么努力教他们都不爱学。其实,学生不爱学,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教材的问题,是教法的问题,是考试的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几乎是语文的全部问题。”

叶开老师打了一个比方,好比有人点一条松鼠鳜鱼,老板端上来一盘鱼骨头上桌,还要顾客脸带微笑,心情愉快的吃掉,最后还要违心的歌颂。他们体内自然会本能地产生“恶心”感。

提到语文的症结,叶开老师的批评振聋发聩。指出五点问题,针针见血。一,教育思想完全意识形态化,承载过多道德教化功能。二,教材编写被利益集团掌控,粗制滥造,牟取暴利。三,语文课文选材目光狭窄,名家名作饱受修改、删节的蹂躏。四,语文教法落后。五,语文教材本位主义。

虽说有了推荐书目,却大多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没有不同年龄差异分级,只是被出版社用作出版赚钱的借口而已。

这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姿态,久违了。

而我们语文教师习以为常的单元划分,叶开一语点破不足,“每单元三四篇课文,选文服从主题先行,搜罗各种低级文章材料来填充,很多课文都是垃圾作品。原该鲜活生动的课本,于是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工作手册。”(《人的教育》)。小学课本或许是重灾区,就我教高中的感受,许多单元里多有鸡肋之作,算不得精品,仅仅因为文以载道,符合了单元的主题,而选入教材。一本教材,名家名篇屈指可数。即使有推荐书目,往往也夹杂了太多的意识形态,

如郭沫若的《女神》,文学艺术水准而言,算不得一流,只能翻一翻,了解新诗呼之欲出的时代怎样的焦灼兴奋炽热,有一种文献的意义罢了,可以此来循循善诱,让学生爱上里的白话诗,恐怕南辕北辙。但是这些推荐书目因和考试息息相关,仿佛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悬在头顶,由不得你任性。但叶开毕竟说了出来,铁屋子里一声呐喊,你就不能说没有打破的可能。

叶开老师身为杂志编审,写作自有甘苦,他讲语文,渗透骨髓的是对母语的热爱和虔诚。而太多的语文专家,谈得头头是道,很多时候,语文依旧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学科,乃至神秘的科学。想想吧,美丽的传说里,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每个方块字的诞生都有神圣的来龙去脉,汉语自有其语境。叶开老师在《母语教育的失败不能怪罪于外语》一文中这样写道:

“汉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汉语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性语言,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使得中文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在汉语、汉文化的学习上,也需要进入中文的具体语境,以中文方式思考。

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过分注重字词、句读,缺乏有效的经典诵读,轻视修辞训练,无法形成基本的文学、文化的经典美学经验。

母语学习因为特殊的语言环境关系,学生无需过多地重视语法等语言问题,他们从开始学习说话,就已经运用汉语了。对于中文母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做的,是强化这种母语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学习,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段话说的畅快淋漓。当下一股脑提倡阅读的潮流里,不要忘记我们的母语自有其语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通行无阻,依靠死板的标准答案以应付无穷无尽的题目,即便成绩一时亮眼,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我们很多时候是用教外语的方法来教母语。一些校长自作聪明,连早读课还要留有十分钟做习题,美其名曰充实。

叶开是大语文的践行者。“语文”包含两种概念:一小语文,二大语文。小语文指语文教材、语文课、语文考试构成的三位一体,以逐级的系统化考试,来测定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大语文,超越学校与课堂,根植于母语文化,通过阅读、思考、写作,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叶开老师的大语文观,适逢其时。之前老师若还可凭借垄断知识的特权,以布道者自居,那现如今万物互联,优势也荡然无存。他建议:

“教师们要转换心态,从知识布道士角色转换为知识互联好友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加为好友,不是特指微信好友,而是情感、生活、知识的分享好友。因为目前形态下,学校结构和教室结构,都让教师和学生保有很长的亲密接触时间,这个时间不能再是教师“灌输”,学生“抄写”,而应该转换为知识互联,知识交流,可能还要反复地探讨。这才是知识爆炸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教师可以自己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来更有效地运用知识,这恰恰是小孩子还暂时不能超越的核心能力。

叶开老师常和科幻作品打交道,科幻世界并非空穴来风,想象往往有理有据,跳跃性的前瞻言之成理。宇宙逍遥恣意的世界里,想象力无边无际,他的大Z文更有一种前瞻性。有时,我甚至觉得,他是在宇宙的空间里,审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生生流转的汉语如今遭受的不公和误导,是他不能容忍的。

叶开是一个好父亲,以生活之慢,来抵御语文的喧嚣浮躁;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仰望星空,背影苍凉;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即使批评不绝于耳,异议纷纷,依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当教改年年提,依旧盲人摸象各执己见的时候,叶开闯进来,他的大视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观点振聋发聩,他的执着令人动容。

叶开是上海的一棵苇草,上海是地球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有时候,真觉得他像宇宙骑士一样,来回奔波,图的不过是让汉语免于一劫――

篇14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17-04

教育作为社会传播文化和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课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般说来,课程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常以社会主流文化代言人的形式出现,它将社会主流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及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习得了这些文化,这些文化表达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民族个性、阶级属性等内容,对学习者施加影响,培养一定社会需要的人。但是,单一文化的社会毕竟是少数,对于具有不同于汉族儿童心理特点、处于非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与汉族学生不同,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少、分布集中,但有着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平等的身份和地位,教育不能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而进行。因此,在教育中存在着如何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 概念解读

1.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

(1)少数民族文化一般有三个层面。①价值――精神层面。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形成的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结构部分,即少数民族文化的旨趣、格调、情感结构、心态、理想境界等,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包括维系各种文化理想,世界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物质设施和条件,有关的想法和观念等;②制度层面。为展现其功能必需的,使主体依照一定的规程实施和表现变化及影响力所产生的文化效益。具体包括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制度、活动方式文化实践――认识活动的物质设施和组织机构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学说和理论。其作用是对系统内构成因素进行协调;③物质层面。具体的物质表现形式,如文字、服饰、风俗习惯等,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形式。

(2)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也有三个层面。①外观层面。具体的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民族人才的各类活动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物质设施、经费、师资、生源、教材、设施等,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对民族教育的关注程度有关;②中观层面。输入的文化价值和行为模式,表现为现代文化意识发生更迭,传统文化蜕变,打破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己有心理体验的平衡。新旧文化的交替转变带来的矛盾与冲突,构成这一层面的基本冲突;③微观层面。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这一层面的基本因素。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民族间的交互活动对每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结果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

多元文化教育并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教育,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以往一提到少数民族教育,总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强调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以汉族文化、城市文化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并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就一定要把眼睛紧紧盯住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优于汉族文化的方面,不能以经济文化的发达与否判断不同民族的文化优劣一与否,更不能无视民族差异进行标准化教育。

2.语文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的全部历史。语文本身的发展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发展。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不仅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而且它正是民族生命的本身。”语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性。语言侧重于通过隐喻、神话和记叙的解释来发展课程的丰富性,将语言置于诠释的框架之中,使语言与文化相统合,视语言为文化的决定因素之一。因为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时候,必然会学习到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和精神。有人对我国小学三~六年级语文课文进行过一项调查,指出其价值观名列前十位的分别是:爱国与民族精神、唯物主义、人际关系、勇敢、进取、科技、诚实、机智、节俭、勤劳,其中道德题材占31%、战争题材占19%、儿童生活题材占12%、其他题材占10%,而少数民族文化却鲜有涉及。

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其民族特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首先,总的来看,我国民族地区小学生课程体系受到通用或具有实际通用地位的教材的极大制约或影响;其次,在“一纲一本”时期,在民族地区小学所使用的民族文字教材体系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是统编通用教材所包含的内容。翻译过来的教材内容自然全部是统编教材的内容;编译而来的教材,一般对统编教材改动极少;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用乡土教材的乡土教育在小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再次,1986年,国家开始对中小学教材中的义务教育教材建设进行重大改革,改革“一纲一本”的统编通用教材,实施“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但是,在实施“一纲多本”的这些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一纲多本”的改革对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没有实际性的影响。新编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具有实际上的通用教材地位。即使是民族文字编写的义务教育教材,内容仍然受到这种教材的强大影响。

2.语文教材的内容缺乏民族性。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文本依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性质。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祖国的资源,表现祖国的物产丰富,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讲述先进人物的故事,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拥有远大理想;介绍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众的团结和友谊,等等。在表现民族团结的课文中,出发点还是以汉族为中心,讲少数民族生活总是也讲到汉族人民生活,总是有号召少数民族向汉族靠拢的倾向。如果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问题,教师也不会给学生讲述与这个民族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这些文章都不是单独介绍少数民族,而是重点在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对少数民族的生活几乎不会有详细介绍。这必然造成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课文中讲到的、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的、对他们将来的命运至关重要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有所怀疑,当然更不得不全盘吸收。总之,语文教材很好地履行了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义务,对非主流文化的关注却很缺少。

3.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民族文化及民族性观念淡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对民族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决定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尊重民族差异,是否能有效传播多元民族文化。通常在每个少数民族小学的语文教师都受过师范院校的系统培训,具备从教资格。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熟悉自己所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定地理环境、文化和习俗。如今在小学任教的语文教师都是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熟悉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本身所了解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有限,而对民族性的认识更是不够,甚至是误解的。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下,他们始终对回族学生带有偏见和误会,总是处于一种躲避状态,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工作,只求结束课程就万事大吉,当然不会在教学中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不会针对学生的个性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当教师自身就是汉族人的时候,与学生的民族差异性大,对学生所处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心存戒备,造成民族之间的误解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三、转化措施

上述问题并不是一所学校所独有的,在很多民族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都存在,而且不只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人口众多的民族,在学校里存在着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同激荡着人们头脑的文化多元性。笔者认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民族性缺失有以下若干途径:

1.提高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认识。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及各民族、群体的文化有充分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看待社会的诸多问题。教师要能代表社会的文化多元性,要把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等主动地包容进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考试中。而要做到这些,前提就是教师要正确评鉴自己在所属文化中承担的角色,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文化。作为教师,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好教育工作,学者们提出了各项守则,提醒教师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都提到了教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公平对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其他族群的文化,慎重选择教材,筛除有民族偏见的材料,在反思中不断纠正对待多元文化的偏见,等等。

2.将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民歌等编入语文教材,供民族地区学校使用。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使用全国统一标准的课程,民族地区的学生,不论城市与乡村所要求掌握的内容与汉族地区的学生没有差别,对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和掌握及传播本民族文化是不利的,而目前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也仅限制在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涉及,更谈不上研究。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对本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学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从小接触的都是三皇五帝、女蜗补天、嫦娥奔月等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内容。而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的学习则来自于长辈,从学习得来的几乎没有。一说人类的起源就是女蜗造人,殊不知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都各有一套民族起源的说法。很多人对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无所知,到了大学的中文系,才知道中国人不都是黄土造的,原来中国人还有更离奇的诞生方式,而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人祖先的了解程度更是远远高于对本民族祖先的了解。事实上,其他民族的人数虽然远小于汉族,但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却不能被忽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史诗、民歌,有些作品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而流传甚广,如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白族关于阿诗玛的传说和壮族刘三姐的故事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文学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教材编写者有必要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合理的编入教材,供教师选择和学生使用。

3.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满足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师范教育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制订的师范教育修业计划中,有诸如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等标题。这些计划的目的在于: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和消除个人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其种族和民群体进行建设性的交往,尊重多元化并将其融入教学。在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及将多元文化观念渗透进所有师范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首先,应将文化动力(culuartldnymaios)整合进所有实习和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要求未来教师在所遇到的任何教学情境中,都要观察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某些方面。如果多元文化问题仅限制在一两门课程上,其重要性就被大大的削弱了,而在实习和实际教学中亲身经历则不同。加强教学实习,增长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教学的经验,教师学会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的教学情境。在必要时,可让未来教师就所观察到的种种偏见,以及自身存在的偏见公开讨论,建立一个不断减少且最后消除偏见的环境;其次,师范教育的课程计划必须要延伸到师范生毕业后的第一年,给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生必要的帮助,促使他们能恰当处理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公平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余兴安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美)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傣兰.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4.

[4]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陆云.语文课程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实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7]吕相康.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0).

[8]吴永忠.略论民族教育本土化与多元文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3,(4).

[9]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10]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1]尹可丽.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1999,(3).

[1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李定仁,蔡国英.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教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