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评工程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要点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它不仅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电子技术现代化等科技尖端技术的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化学工业项目因其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加工的物料及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有毒有害等特征,生产过程中介质处于高温、高压、负压等工艺状态,即使同类化工项目,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2]。工程分析作为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环评报告质量好坏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艺分析
工艺分析是工程分析的基础和主体。以下从工艺分析的任务、内容和应取得的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工艺分析的主要任务要求
1.1.1 要根据项目批文、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工程内容进行工艺分析。针对建设项目在产业政策、能源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环保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做到既要有政策性,又要有针对性。
1.1.2 以“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为纲,分析论证工艺的先进性和工艺全过程的污染控制水平,以及各环保治理措施的处理技术经济可行性,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和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1.1.3 复核各工艺装置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排放方式和去向;并按污染源分类分析,定量描述污染物排放总量,筛选出对环境有影响的评价因子,包括特征因子。
1.1.4 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力求做到科学、准确、有针对性。
1.2 工艺分析的具体内容
1.2.1 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论述
首先要对拟建项目的产品生产进行调查了解,查找该产品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报道及相关的论文。然后结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原料、副产品、产品的主要用途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产工艺路线,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副反应式。
1.2.2 工艺流程说明及污染源排放情况
利用生产方法和工艺路线归纳总结的资料,编写工艺流程说明,绘制标有各装备(单元)污染源分布的工艺流程图,编制各装置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物产生量、去除量、排放量表。以一图一表的形式能更清晰的将污染环节和排放情况表示出来。应该注意的是,排放表中污染源编号应与污染工艺流程图中编号一致,同时应列出各排放点所产生的污染物的名称、浓度、产生量、去除量、排放量,以及排放方式和去向。
1.2.3 污染源分类汇总
在前述工作基础上,将所列举的污染源分别按照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源进行汇总和分析,可作为环境影响预测和初步设计、工程竣工验收以及今后环保监管的依据。
1.2.4 达标分析和污染物总量排放建议指标
达标分析和污染物总量排放建议指标,主要评价工程“三废”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标准。其次,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保护目标,提出污染控制目标,并确定各环境影响要素的评价因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
工艺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的树形图来表示(见图1)。
1.3 工艺分析应取得的成果
对于化工建设项目,只有在详细了解生产工艺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和成果。经过工艺分析后应得到的成果包括,①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污染分析结论;②污染源分类排放状况表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表;③环境影响分析结论及评价因子;④拟选厂址的合理性及对总图布置建议[3]。
2物料衡算与水平衡
2.1 物料衡算
物料衡算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物料平衡计算,包括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和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它既可用于化工生产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总物料的平衡计算,也可用于任一组分的衡算。物料衡算其基本原理为投入某系统的物料等于该系统产出物质的产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即:
在绘制物料平衡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转化率不同于收率。转化率是指参加反应的原料量和投入反应设备的原料量的百分比,它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而收率仅指生成目标产品的原料消耗量和投入反应设备的原料量的百分比,它仅包括主反应。二是物料的流向要注意结合物质的沸点、溶解度、饱和度、饱和蒸气压等理化性质。三是注意绘制重金属或有毒有害化学品等特征物质物料平衡图。四是物料平衡图绘制完成后,要及时与建设方的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核实完善物料平衡图,进一步保证工程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例:某石化公司加氢裂化装置技改项目总物料平衡图(见图2)。
例:某合成氨厂节能技改项目硫平衡图(见图3)。
2.2 水平衡
水平衡是环评导则明确的任务,通过工程分析中的水平衡分析,可以核定化工建设项目中废水排放情况,为废水质量方案的确定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提出用水计划和节水方案。
水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原料和载体,在任一单元内都存在着水量和平衡关系,同样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水平衡计算,工业用水量和排水量的关系见图4,其水平衡式为:Q+C+A+W=H+P+L。
例:某化肥厂技改工程水平衡图(见图5)。
3污染源强和排放量分析
结合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物料平衡、水平衡、类比调研等工作确定项目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因子、特征、性质以及拟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然后按照各生产单元(车间)逐一列出废水、废气、噪声及固废的产生与排放源强清单,若是技改扩建工程应包括现有项目排放量、拟建项目排放量和技改扩建后(包括“以新带老”消减量)总排放量,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物还应列出非正常排放的源强。通过对污染源产生、削减和排放量的计算,可以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拟提出的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根据这些污染物特征和达标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即推荐方案,从而确保污染物最终达标排放。
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绝大多数化工厂属于高污染、重污染单位,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污染防治战略。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减轻污染治理设施末端处理的负担,提高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4]。清洁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尽量使用低污染、无污染的原料,替代有毒有害的原材料。
4.2 采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能源高效率转化成产品,减少有毒有害的副产品和废物量;同时对可再生利用的废物进行回用,变废为宝提高利用率,减少排放量。
4.3 生产清洁产品,要求对人体和环境不产生污染危害或能将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4.4 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后,能便于回收利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5 完善企业管理,保障清洁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在化工建设项目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尽量解决在工艺过程中的同时,必要的末端治理措施对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也是必不可少的。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对项目可研报告等文件提供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的可靠性评价,若所提措施有的不能满足环保要求,则需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完善建议。
6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分析
化工项目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设备多、污染物排放方式也不同,对于存在面源污染的企业,须对该企业制定卫生防护距离,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敏感点距离可靠性,同时绘制总图布置与外环境关系图;合理厂区内车间的布置,对可能导致敏感点和厂界污染物浓度超标的车间应做调整;对厂区周围敏感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如搬迁、防护等)。
7结论
综上所述,化工项目环评中工程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工艺分析、物料衡算、水平衡、污染源强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分析以及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其工作思路可归纳如下:查找国、内外同类产品和各类生产工艺及其他相关资料――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初期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绘制污染工艺流程图,标识污染物的具体部位――绘制物料平衡和水平衡图――与建设单位技术人员沟通――给出最终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排放源强与排放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奇.化工生产基础(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吴用.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的方法[J].安徽化工,2002, (4).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4] 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清洁生产导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例2:富屯溪邵武段横向扩散系数的求取
为了确定年产5万吨邵武竹浆厂的排污。我们进行了二维示踪扩散实验。因为是连续投料,所以配制的是4000ppm的稀溶液,采用结绳法确定采样点的横向距离,由于当地主水流不在河道中间,所以每个采样点都进行流速和水深的测量。然后用累积流量法进行模拟。
N=0,±1,±2……, ∞
进行非线性拟合估算,求得邵武河段的横向扩散系数,代入计算后八组模型的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回归相关每数γ=0.85~0.99,平均0.94。
图12#-3#断面计算曲线和实测浓度对比
图24#断面计算曲线和实测浓度对比
以上实测说明了示踪实验的组织和实施是进行扩散预测的重要保证,关系到预测工作是否成败的关键,是进行水扩散实验时必须重视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工作技巧
Abstract: The chemical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the more complex types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working , the accuracy of the engineering analysis resul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IA report quality.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engineering analysis job skills in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rom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first analysis, process analysis and pollution producing links, material balance and water balance, pollution sources and pollutants emission analys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alysis and so on,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roject analysis.
Key words: chemical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gineering analysis; job skills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化工项目环评的一般特点是:涉及的危险物质较多、工艺流程长、工艺复杂、主副反应多、反应时往往处于高温高压等危险状态、产污环节多、污染物种类多且成分复杂、污染物源强确定困难等。即使同类、同一产品的化工项目,也因生产方式、工艺过程的不同,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量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决定了其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编写要点有别于其他建设项目,其环评工作普遍具有工作量大、难度大、编制时间长等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工程分析阶段尤为突出。
工程分析是环评工作中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内在因素的重要环节,它是环评工作的根本,是环评报告编写的基础。一般来说,工程分析的质量,决定了环评报告的质量,为此许多环评工作者把工程分析放在环评工作的首要位置。工程分析作为化工项目环评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环评报告质量好坏的关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工项目环评工程分析的工作技巧做初步的探讨:
1 资料的收集与初步分析
收集资料是工程分析的第一步,化工项目,尤其是新工艺、新产品的精细化工项目,相关资料很少,在收集资料时不要放过任何可能有用的信息。化工项目工程分析收集的资料包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类项目的环评报告、初步设计和试生产数据,以及实地考察同类企业的环评报告和常规监测数据、操作规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收集验收监测报告、清洁生产报告、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相关论文、设计规范、专利等。在收集到资料后对各种资料进行研读、筛选、归纳,并提取汇总有用的信息,列成表格,再次使用时极为方便。
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技巧包括:收集资料时秉承“宁滥勿缺”的原则,尽可能全的收集相关资料;注重对资料的分类归纳以及分析比较。
2 工艺分析及产污环节分析
工艺分析是工程分析的基础和主体,环评工作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生产工艺了解的越细致,产污环节判定就越准确,后面的工作就越有针对性。工艺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分析、工艺流程及污染源排放情况说明以及污染源分类汇总。经过工艺分析后应得到的成果包括,①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污染分析结论;②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分析;③污染源分类分布表和分类排放状况。
环评工作中的工艺分析有别于工程设计中的工艺流程,工艺分析应服务于产污环节分析,即工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项目生产中的污染因素,为环境影响分析服务。在工艺分析阶段,主要注意的技巧是时刻牢记工艺分析的落脚点,对工艺资料的分析要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切忌工艺资料不加分析,随意堆砌;或者照抄照搬工艺设计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没有联系,而对后续工作没有照应。
3 物料衡算与水平衡
3.1物料衡算
物料衡算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物料平衡计算,包括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和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它既可用于化工生产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总物料的平衡计算,也可用于任一组分的衡算。物料衡算其基本原理为投入某系统的物料等于该系统产出物质的产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环评中的物料平衡与工程设计中物料平衡有所区别的是,工程设计中考虑主要原料和产品的投入和产出,而忽略了其他排入环境的那部分损失量,在环评中物料平衡主要侧重损失的部分以何种形式和何种途径进入环境。
在进行物料衡算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转化率不同于收率。转化率是指参加反应的原料量和投入反应设备的原料量的百分比,它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而收率仅指生成目标产品的原料消耗量和投入反应设备的原料量的百分比,它仅包括主反应。二是物料的流向要注意结合物质的沸点、溶解度、饱和度、饱和蒸气压等理化性质。三是注意绘制重金属或有毒有害化学品等特征物质物料平衡图。四是物料平衡图绘制完成后,要及时与建设方的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核实完善物料平衡图,进一步保证工程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2水平衡
水平衡是环评导则明确的任务,通过工程分析中的水平衡分析,可以核定化工建设项目中废水排放情况,为废水质量方案的确定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提出用水计划和节水方案。水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原料和载体,在任一单元内都存在着水量和平衡关系,同样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水平衡计算。
化工生产中所主要涉及到的水的种类包括:一次水、回用水、循环水、除盐水、蒸汽、浓盐水、排放水等七种类型。在绘制的水平衡图中须清楚的标出每种水的用途和去向,在计算各种水的用量、排放量和水重复利用率时也较为简便。需要注意的是化工项目中还有原料含水、反应生成水、产品和污染物含水等,在绘制水平衡图时容易遗漏。
【关键词】城市防洪工程;水环境;环境影响;生态绿化
1 引言
城市防洪工程通过兴建堤防、加固加高城市防洪保护圈以及兴建、扩建排涝泵站,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不仅可为区域带来巨大的防洪、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会对城市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往往是工程可行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 城市防洪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
2.1 社会环境效益和防洪经济效益显著
防洪工程作为社会公益项目,本身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在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减免因城市内涝所造成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人群健康等影响,有利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防洪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效益突出。
2.2 城市防洪工程与环境相互协调。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体现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的品味,要求滨水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不应仅限于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同时应尽可能满足城市生态及景观要求,最大限度减轻对城市生态及视觉环境的不利影响。
2.3 以人为本,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城市人口集中,防洪工程如果缺乏对人文、生态的尊重和对城市个性的研究,往往造成项目区域景观单调雷同、空间乏味,人们享受不到自然的情趣。防洪工程相关滨水地带应留出充足的缓冲空间,避免建筑过于密集,配合防洪工程设置滨水绿化、休闲空间,减少工程对城市人文、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 考虑城市防洪工程的特殊性。
城市堤防及堤岸作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其特有的地质水文和生态条件以及特殊的功能要求;同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错综复杂,需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统一协调,综合部署,正确处理好防洪工程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关系,做到防洪与城市建设两不误。
3 工程实例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距省会南昌市60km,是南昌通向赣南的主要“门户”和联系紧密的工矿能源卫星城市。丰城市防洪综合整治工程位于赣江丰城河段左岸,包括防洪堤工程和区域内涝治理工程,新建堤防全长11.23km,防洪区面积14.59km2。工程永久占用土地约80.6hm2,工程拆迁总面积约167471.04m2,保护耕地11.86万亩,保护人口23.82万人。
3.1 环境影响分析
3.1.1 水环境
(1)对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防洪堤布置在赣江左岸的河滩上,工程运行后,将会对赣江丰城段的水文情势和行洪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上游万安、峡江水库的联合调度,并同时结合泉港分蓄洪工程的使用,不影响赣江丰城段的正常过流和行洪安全。
(2)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施工期水质影响因素包括悬浮物、沙石料冲洗废水、碱性废水、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由于本工程土方开挖、回填均安排在枯水期施工,无水下施工活动,随地表径流进入赣江的泥土量不大,悬浮物对赣江水质影响较小。生产、生活废水可基本做到回用,少量利用既有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无外排,不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本工程为非污染生态型项目,运行期不产生污染,不会对河段环境造成污染。
(3)对沿岸取水和沿岸排水的影响
堤防工程施工主要在陆地进行,且施工废水不排入赣江,堤防施工不会对赣江丰城段的取水口水质造成影响;且工程前后赣江水位无明显变化。工程建成后不会对各个取水口的取水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3.1.2 大气、声环境影响
(1)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和飘尘(TSP);其次是施工机械燃油和车辆运输等过程中燃油所排放的废气(CO、NOX等)。工程在空旷的赣江边施工,大气扩散条件较好,加之施工中产生的粉尘、漂尘和废气数量不大,仅对施工场地、运输道路100m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环境空气污染随工程结束而消失,影响是暂时的。
(2)声环境
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搅拌机、挖土机、推土机和振捣器等固定机械和运输车辆,将对机械周围200m范围内的居民及施工人员造成不利影响。施工噪声随工程的结束而消失,影响是暂时的。
3.1.3 拆迁安置
工程占地拆迁,涉及人口813户、3463人。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移民的意愿,移民安置采取就近后靠安置的方式,设置4个集中居民点。移民区基础设施完备,生活条件较好,移民通过拆迁补偿费用,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区域的城市化必然产生人口的聚集和工业化,同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改善。长期而言,移民安置方式不会影响移民的家庭收入水平,移民生活水平将在恢复生产后稳步上升。
3.1.4 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期间,将扰动地表面积227.15hm2,损坏水保设施面积为33.92hm2,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9572t,新增水土流失18667t。将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工程实施后,边坡防护工程可减少沿岸岸坡滑塌和坡面雨水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3.1.5 社会经济
通过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将使该区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和《丰城市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工程实施后,可提高区域防洪抗灾能力,改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人民的生活环境,避免或减轻防汛抢险救灾给社会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促进城市堤防保护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丰城市总体规划“一江两岸”大格局的实现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3.1.6 城市景观
新堤建成后,堤顶美化、弃渣场绿化等可形成新的景观。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间,临时建筑物的搭建、料场取土及弃土弃渣可能对自然景观造成视觉上的不良影响,但这种不利影响是暂时的,工程结束后可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工程建设不会对区域景观体系的完整性产生明显影响。
3.2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丰城市城市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丰城市城区将形成安全的防洪体系,可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工程区水土流失,避免洪水泛滥可能产生的钉螺扩散、疾病流行,为城西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环境方面潜在的不利影响可采取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加以减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因此,从环境方面分析,本工程的是合理可行的,不存在制约工程实施的环境因素。
4 结语
防洪工程建设虽然对城市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防洪工程与区域环境的协调性,系统、客观地分析可能涉及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因此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和减缓措施,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协调城市防洪、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臧滨城. 防洪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初探[J]. 现代园艺,2011,(19).
[关键词]基坑工程 环境水文地质 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P641.6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68-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水平的显著提高,基坑工程项目已经逐渐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基坑工程还在朝着更加大型化和深入化的方向发展。而伴随着基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基坑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造成基坑安全问题的因素多数是由于地下水引起的,这就使基坑工程环境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1基坑工程环境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在基坑工程开展施工之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环境勘察工作是具有必要性的,只有在进行了全面的施工现场环境勘察之后,对当地的水文状况、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把握,才能保证基坑工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整个基坑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1]。
近年来,由于基坑工程在施工之前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不到位,地下水引起岩层的变化,使基坑失去了稳定性,这就导致发生了很多的基坑安全事故,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了生命安全威胁,还给基坑工程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加无法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由此可见,施工前期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勘察是具有必要性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2基坑工程环境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基坑环境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工作的内容,由于受到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主要是运用钻探、静探等技术来进行对水文地质的研究与勘察,并且利用室内试验和抽水试验等方法对地下水的流向、流速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测定。这些方法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亟待解决。
(1)对地下水的类型进行评定
对施工现场地下水的类型进行判定,是对地下水进行分析控制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是何种类型的地下水,才能保证分析和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2]。对基坑工程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是具有特殊性的,这是由于基坑工程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含水层的划分也与其他的工程具有不同的标准。对于基坑工程来说,粉土层与砂层中的地下水是没有区别额定,都要作为含水层来对待。另外,对于灰色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层也作为含水层或者是承压含水层来考虑。
(2)对地下水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在整个基坑工程中,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岩土体中孔隙的性状和盈利状态的象征,同时还是对地下水渗流进行研究的重要标志。对水文参数的测定准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对基坑工程环境水文地质的分析与评价,进而影响对地下水进行设计控制的合理性,是保证基坑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评定指标。
(3)多层含水层间水力的联系
基坑工程在对含水层进行分类和评定之后,就要对多层含水层间水力进行分析,因为多层含水层间的水力是影响基坑工程现场日后产生环境变迁和岩层运动的最直接因素,基坑工程质量和稳定性也更多的取决于多层含水层间水力的状况。因此,在对基坑工程环境水文地质进行分析与评价时,应该高度重视对多层含水层间水力联系的研究与分析,这不仅是保证基坑工程制定出最佳的控制措施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整个工程能够具有高质量和高稳定性的重要基础。
3基坑工程水文地质控制
首先,基坑工程的现场水文环境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而导致基坑工程的变形,影响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在对基坑进行降水的过程中,会对基坑周围的水土应力平衡造成一定的破坏,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人工采取措施尽可能的降低这种危害。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为基坑工程现场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就大大增加了这一环节中对地下水的控制难度,仅仅依靠理论来进行控制措施的拟定和实施,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的,只有不断加强对现场环境水文地质的分析与评价,运用先进的水文地质勘察技术,提高对岩土体变形预测的准确度,才能有效的对水文地质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减少基坑施工过程,以及在工程竣工之后出现的不稳定性因素。
其次,对基坑工程环境水文地质分析和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保证基坑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降低地下水对基坑质量的影响,对基坑地下水进行全面的控制,保证基坑工程在前期和后期的施工质量都能够具有应对环境水文变化的能力。
这就要求基坑工程在进行施工之前,要做好对现场环境的勘察工作,尤其是对水文地质的勘察,综合分析和评定施工现场的地下水类型、分布特点、多层含水层间水力的联系,加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基坑工程现场水文地质进行全面的控制,减少地质条件变化给基坑工程带来的不安全隐患。
4总结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能够知道,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的基坑工程在数量不断增多,加之施工环境的日益复杂性,就促使我国的基坑工程不断施工难度不断增加,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基坑工程不断加强对环境水文地质的分析与评价,制定出最佳的水文地质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环境水文地质的变化给基坑工程造成的影响,降低基坑安全风险的系数,促使我国的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更加的合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
生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对象,通过对外力作用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量化评估,可以定量地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分析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或生态负荷进行量化。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后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将水利工程作为作用因子,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原因和规律作出客观的评价;通过了解和评价各个生态目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确定一个合适的评价范围,从而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对象作出价值评估。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即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包括局部气候的改变、物种资源的变化、河岸泥沙淤积的演化等;而社会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区域土地的开发增值,产业布局和结果变化等。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区域水文气象的影响
以兴建水库为例,在建库前后相比年平均降雨量和汛期平均降雨量在水库库区都有所降低。而且夏季水库水面温度低,使经过水库的气流稳定度增加,从而使库区附近产生对流性天气现象的机率减少。建库后,水面增加改变了下垫面条件,使库区气温发生变化,一般是使气温平均升高。同时水面的拓宽也会使风速增大,风区长度增加。另外,最显著的是建库后蓄水,抬升了地下水位,库区的相对温度也会大大增加,也增加了库区的雾日。这些气象条件的改变虽大部分有利于农作物种植和生长,但气象因素改变对生物的生活习性改变也有很大影响甚至会使某些生物绝迹于库区。风速增大会使库岸的稳定降低,湿度增加会对人体疾病引发起火上浇油的作用,地下水位的上升使地下水质易受污染等。
2、河道径流的影响
水利工程修建成后,拦截河道径流从而改变了水的自然流势,改变了上、下游河流的来水来沙条件,从而影响了上、下游河流的用水状况。最主要表现在上游淹没区增加,使沿河居民迁移,减少耕地面积。由于水库所蓄水体是比较稳定的,紊动程度比自然河道相对减小。因此水温分层明显,当水体下泄到下游灌溉农田时,就会引起农作物减产,在库区也会造成冷浸田。水库还存在短期泄放水流,造成冲刷河床,下泄水流使下游水流产生很大的波动变化,从而影响下游河流的水力情况,使河床演变的特点相应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黄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下游的淤积量减小到几乎没有了。而且由于水流变清使下游水流挟沙量增加,反而对下游河床造成了冲刷,使河床呈马鞍状。
3、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诱发地震
水利工程修成后,投入运行会由于坝体和水体自重蓄水后强大的水压力通过坝体传至库基、坝基和周围岩体,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荷载,从而诱发地震。大型水库蓄水后,由于水的渗透浸入到岩层内,使岩层产生浮动,从而减弱了岩层抗剪切应力,使岩层活动加剧而诱发地震。水库地震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1970年联合国组成“大型水库地震”研究小组。据报道,世界公认的震例有45处。其中有不少原来是“无震区”,在水库修建后发生了破坏性地震,例如我国的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建成以后,到1972年,记录到的地震总数达25万次,其中绝大多数震级均非常小,但在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震级为6.1的强震,它所释放的能量使混凝土坝遭到破坏。
4、对区域水循环及水量平衡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由于对河道径流过程的调节,还可能影响到区域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过程,例如,在埃及的尼罗河上,1964年阿斯旺坝建成后,尼罗河每年8月至10月向下游泄洪340亿立方米,洪水流到了罗塞塔和达米埃塔河口区,影响到了该区距海岸80公里,最大水深达150米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在阿斯旺坝建成前,洪水季节,河口区水循环为两层流形式,即尼罗河水在表层,地中海水在下层。但建成大坝后,呈单层流状态,即仅有地中海水流动,这完全打破了区域的水循环形式。在我国华北平原,建国初期,首先完成了治淮工程,减轻了南部平原的洪涝灾害。50年代后期,除修建地表引水工程外,还修建了不少拦蓄降水的“平原水库”,曾有人提出实现华北平原河网化,以期“水不出田”,保证旱季灌溉用水。结果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区域水量平衡,所以,保证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是水文工作者和环境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构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衡量标准。一般而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历经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步拟定阶段、专家评议筛选阶段和确定阶段。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信息重叠,需要结合项目本身情况和生态环境间的特殊性,选取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因子,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1、分析主体生态系统
分析主体生态系统是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第一步。不同的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不尽相同,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根据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特征,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根据人类活动而定向改变。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异性,而其中主体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则能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2、分解环境评价目标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体系中,应遵循整体最优的原则,对生态环境中的评价目标按逻辑关系进行优化分解,并根据分解后的评价对象进行特定的组合分析,挑选影响作用最大的对象作为评价主体。
3、确定评价因子
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化分解后,需要根据已确定的评价主体来确定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的主导因子。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外常采用的主导因子确定方法包括信息统计法、专家打分法、主导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来确定。
4、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诸多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采用已定的主导因子和科学的评价思路构建最优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要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以科学性为原则;取得的评价数据应真实合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水平及规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
四、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问题决策方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包括以下几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系统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权重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等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生态环境评价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是确定评价模型的原则和依据”,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应以受影响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子为评价主体,应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时,为使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合理,引用集值统计的原理和熵等概念算法进行改进,减少了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模糊评判矩阵更加客观合理。水利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可认为是一个三级评判过程。在对具体建设方案进行评判时,应首先进行三级评价,然后逐次通过二级和一级评判过程求出准则层数据,并得最终评价结果,确定因素集的权重,然后得出此分系统的评价结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公益性的项目,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不能用市场价格衡量的,依靠传统财务和经济的评价方式根本不能判断出项目的优劣,这些评价方式都没有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特点,也不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确定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2014,4:29,41.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N945.11 文献标识码:A
1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5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在环境评价体系中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结束语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应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准确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关键词】 水平定向钻铺管 安全隐患 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政地下通道被大量建设。鉴于非开挖施工具有很多优点,如对民众生活有无影响、环境影响等,因此大量管道工程施工选择定向钻铺设施工方式。但是,由于水平定向钻工程的施工特点的原因,该方法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新管铺设导致旧管道的破坏从而引起诸如地面隆起、局部下降等;第二,由于施工不当,导致钻孔周边设施力学条件恶化,导致地下水在管道地段积蓄,甚至产生管道渗漏、水压增高以及土地流失等危害,严重情况可能造成塌陷。
1 水平定向钻进技术介绍
对于现代城市建设而言,非开挖技术作用重大,尤其是水平定向钻进这种新兴的地下管线铺设技术,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近些年,由于非开挖技术具备诸如安全可靠、环境影响小、对土体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因此该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非开挖技术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分为很多种,如顶管法、冲击矛法、振动法和水平定向钻法等,其中最后一种办法运用最为广泛,在很多领域均有使用,如城市燃气管道、电信管线、石油天然气管道等等。
一般而言,水平定向钻施工由三部分组成,即钻导向孔、扩孔以及回拖。
钻导线孔作为水平定向钻施工的第一步,为后续管道铺设提供路径。而扩孔的目的是将导向孔直径扩大,从而保证铺设管道能够合适安放。其中,扩孔过程会由于地质条件差异产生空隙,从而为泥浆的运动提供空间,而且可以提供路径改变的余地。回拖是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最后一步,必须在钻孔被扩大到一定的直径范围才可以进行管道回拖,从而完成铺设过程。
2 水平定向钻铺管工程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水平定向砖铺管工程安全隐患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是由于施工过程对于地质情况掌握不好;其次,由于扩孔中施工不当;最后,在拉管过程中一些施工细节的不注意也会产生严重的施工事故。现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 地质状况掌握不好引起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实际施工过程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一些施工单位对于钻孔过程中地质结构不了解或者关于管线情况掌握不够所导致,从而产生了施工失败,严重的甚至对周边设施产生破坏。
理论上,只要不是流沙层,其他土质均适合水平定向钻铺管施工。不过对于实际施工过程而言,很多建筑回填土层由于不适合施工设备的运转,一些恶劣的地质条件甚至对设备产生损坏,如硬质土层极有可能导致钻头破坏,从而产生安全事故,由此可见,全面掌握施工地段的地质条件,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非常关键。
2.2 扩孔阶段存在的安全隐患
扩孔阶段安全问题主要是因为坍孔、缩径、泥浆露失等引起。其中在软土层和砂质黏土层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对于前面一种地质条件,缩径常常发生;而对于后者这种地质条件,一般出现坍孔、卡钻等事故,甚至出现路面裂缝坍塌等情况。另外,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扩孔,会出现一些棘手的施工问题。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便是软土层的扩孔,泥浆会出现孔内露出现象,甚至直接渗出地表。
2.3 拉管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两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事故,在拉管时也会有很多安全隐患,如设备不正常导致拉管最佳点耽误从而使得孔内地质条件恶化出现抱管现象。除此之外,在复杂地质条件中拉管过程因为泥浆护壁措施的缺失或者排屑不足会导致管道形变等不良事故。甚至,由于管材质量不合格导致管材破裂等。
3 平定向钻进铺管技术施工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3.1 获取详尽准确的地下资料
对于施工地段地质条件的良好把握对于施工过程安全隐患的防护至关重要。因此,相关单位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应通过查阅资料,对当地地质条件进行初步掌握,不仅如此,还应采取钻探开挖等方法对于底层和地下情况进行把握,了解地下土层结构、透水能力等情况,从而对施工风险进行正确判断,并据此选择合理的钻进方法和工具。对于现有资料不完善的施工地,应该对周边设施进行初步掌握和了解,并采用相关的探测技术对于地质条件进行实时探测,避免事故出现。
3.2 选用合适的钻机
作为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核心部分,钻机的质量对于真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核心作用,因此钻机的选择就非常关键,其关系到整个施工工程的成败得失。在钻机的选择上,应该保证钻机的连续工作能力复合施工要求,避免中途停钻而出现相关困境,从而提高施工成功率。不仅如此,应该保证钻机得到良好的养护,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3 强化钻进监控手段
在导向孔钻进施工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便是钻头偏离设计轨迹。为了防止这种事故的发生,可以采用监控的方式,实时掌握钻头钻进轨迹,获取钻头施工过程的相关参数,及时对施工偏差做出调整,保证施工钻进过程精度合格。一般而言,钻进监控通过电磁波或者电缆对于钻头进行定位和方向控制,保证钻进过程能够顺利完成并且满足施工精度
3.4 重视泥浆钻液的作用
在施工过程中,钻液作为一种剂,对于钻头的冷却作用很关键,能够保证钻头连续高效地工作。因此,应该合理选取钻液。一般而言,钻液的选择应该与土壤条件相匹配,大致的选取原则为:聚合物适用于细土层,膨润土适合粗土层。对于同一个工程如果遇到地质土层变化较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即使更换钻液。
总而言之,水平定向钻铺管技术由于施工周期短、环境友好、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各个工程领域。但是水平定向钻铺管技术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施工过程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前进行防范,加大防护意识,提高施工效率的减少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郑志会.浅谈水平定向钻技术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及施工风险防范[J].应用科学,2010年第4期.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方案
所谓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我们要对水环境的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
1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1 单因子评价法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明确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
1.2 污染指数评价法
污染指数评价法是用水体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评价标准之比作为该项目的污染分指数,然后通过各种数学手段将各项目的分指数综合而得到该水体的污染指数,以此代表水体的污染程度。
1.3 模糊评价法
水环境污染程度与水质分级相互联系并存在模糊性,而水质变化是连续的,模糊评价法较好体现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1.4 灰色评价法
水环境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水环境监测数据是在有限时空范围内获得的,它提供的信息是不完全,不具体的,且评价标准分级之间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可将水环境系统视为一个灰色系统,应用灰色理论进行评价具有合理性。
1.5 人工神经网络法
一种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的系统,可模拟人脑解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基本思路:首先将水质标准作为“学习样本”,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验资料输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行评价。
1.6 水质指数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对各污染的相对污染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可以表达河流总体的的综合水质信息。
2 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对下游的水文系统造成了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水文规律,进一步引起了水环境的改变,从而对下游的水文系统造成了影响,继而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对水量的变化造成影响,水量往往会有季节性的变化,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无疑影响了这一变化规律,导致水源无法自动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游水环境的净化过程。
2.2 引起了水质水温的变化。
水利工程会定期对流量的变化进行控制,这种做法将直接影响下游水环境的质量。首先,这样会影响长期形成的水文周期,从而对水质净化的特有规律造成影响。进一步影响水质的其他规律,如:水质的扩散,稀释规律等。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下游的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将会直接导致水的稀释速度减慢,从而影响水质,加重污染。另外,水电站的出水温度往往比较高,这样会影响下游微生物的生长,无疑会对下游水质造成影响。
2.3 其他产业对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产业多元化的发展,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其他产业也在迅猛发展,本文以水库产业为例,剖析其他产业对水环境的影响。水库的养殖业因为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对饲料的投放量不加以控制,超出了水质本身的自动净化能力,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水环境污染。另外,鱼苗的投放量也应加以控制,从一定程度上保护水环境的稳定。
3 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
3.1 退渔还湖。水库产业的发展着实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程度,政府应该加大补助力度,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及时对鱼塘进行清理。同时应该修复水库周围的生态系统,如:种植沉水植物,从而过滤,净化水质;种植挺水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此外,还可以在种植生态林,从而防止水土流失。
3.2 加强水质的监测力度。环境保护部门应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同时加大水质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在水质污染之前能够预防。如:监测水体中的微生物的生长状况,评价水质状况;检测水质温度,溶解氧和PH值等。努力做到积极检测,防患于未然,及时治理,确保安全。
3.3 明确责任主体。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明确责任到人,加强各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在源头上控制水体污染。
3.4 加大技术设备方面的投资。鼓励保护水质方面的科学研发,加大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实现对水质变化进行远程的监控和指导。同时对积极防治水污染的单位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和帮助。激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共同行动起来,预防水环境污染。
结语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伴随着水环境的污染,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不容小觑,解决水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学尼, 黄廷林. 水文学(第三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 李砚阁,雷志栋等编著.地下水系统保护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3] 顾浩主编.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4] 具杏祥,苏学灵.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07) .
基于生命循环周期分析方法(ACV)能够实现产品从诞生到淘汰全面和详细的评估,可谓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评价。这个方法和概念已经是被大家所熟知,并且在世界上已经有统一的规范了,但是该方法却鲜用于建筑实体或建筑材料领域。实际上,该领域涉及到产品在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伴有大量的能源和物资的消耗,所以这样的研究 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该方法运用于某工业厂房的建设中,该厂房分别使用三种材料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凝土/木材混合结构,所以材料和施工程序都按照环境影响一一做了比较。
本文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方法,可以让设计者和管理部门对建筑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1. 简介
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被人类所建设,建筑和周围的相互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这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生活范围的改变,废物的再生利用和与建筑有关的相关工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声污染、建筑垃圾、生态环境的改变等等。建筑模式的选择一开始就需要考虑材料和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要考虑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建筑垃圾,这涉及到原材料的开采和运输,同时也涉及到工地上的机械,以及结构的建造和破坏等等方面。只有这样,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才有可能对材料和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对其环境的影响作出正确的评估;才可能合理的将建材和结构融合到环境中,从而能够选择更为合理的建筑模式。
2. 生命周期分析:原则和方法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诞生于本世界70年代。在那个时代,这项研究主要针对于包装产品(玻璃瓶,塑料瓶和纸盒)的能源消耗分析。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环境影响因素被考虑,如温室效应,致癌物质,土壤过分使用,同时这些因素也越来越被很好的评估。
我们评价环境的负担根据一些指标,如原材料的使用、能源的消耗、水的消耗、固体废料的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水的污染等。在评估中,这些指标被估计同时按照比例加权归总。这个领域已经发展成熟,同时目前已经有出现了不少软件来评估建筑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的对环境的影响,但是还没有能够对总体的生命周期进行评估。另外,这些评估大多针对于材料的影响,但是本方法除了材料,还同时集成考虑了建筑技术和建筑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
“生态影响因子”和“生态分”的计算方法
3.1 方法的原理
该方法是于1991年由瑞士“环境,森林和风景联邦总署”(OFEFP)所开发完成的。它规定排放某特定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所造成的污染指标,并以此作为基值,其他物质的污染值和此值做对比得到。该方法保证了:
(1)建立了各种物质在水或是空气中排放时的污染强度值;
(2)考虑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对污染物质的消化能力,也就是说其吸收污染物质的允容范围和饱和度;
(3)转化所有的结果为统一的指标。
对于每一项生态环境的评估,都可以给出一个值,及所谓的“生态分”,它可以通过“生态影响因子”和物质的流量的乘积获得。
3.2 “生态影响因子”和“生态分”的计算
对于某物质i在给定的空间环境中,“生态影响因子”由下列关系式表达:
生态影响因子=(1/Fki)∙(Fi/Fki)∙c
其中,Fki表示在给定的空间环境中可承担的某物质的最大容允量,用质量表示,比如吨;Fi表示具体案例中某物质对该环境带来的负担,也用质量表示;c是无量纲系数,保证结果的科学计数的乘方不会出现负值,一般取1012. 比值Fi/Fki表示了在该环境中某物质的饱和程度和达到限定值的程度。也就是说“实际量/容允量”。 1/Fki表示某物质对环境带来危害的权重。
4.生态指标
生态指标取决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的材料和建设,并按照以下顺序:能源,交通,所有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排放,施工过程中的机械的使用。
这里要指出,当我们谈及能源产品的时候,比如说“电”。我们应该的考虑不光是在使用过程中能源的燃耗给环境带来的负担,还应该考虑在原材料的提炼,处理,运输等,到最终送达到使用者手中这一系列环节中的能源损耗。通常这成为:预燃耗。
运输在整个过程中的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应该详细的区分平均的能源消耗,运输路程或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运输将给空气,水和土壤带来污染。
运输带来的主要排放包括:二氧化碳CO2,氧化氮NOx,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CO。还包括一些固体粉尘,如粉煤灰等。同时,比如煤油燃烧造成的“地区性冬季烟雾”。
由于废物和废油的排放,运输同样也给水带来污染。另外,由于要使用除冰的盐等,运输也对土体造成污染。
综上,关于建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的相对生态分总和可以分项计算,并列出报告,从而便于最终比较不同的建筑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5.建筑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分析
5.1 原材料的提炼和材料的采用
混凝土,钢材和木材的生产参数如表1所示,本文以比利时为例。
表1- 生产混凝土,钢材和木材的基本参数
混凝土 钢筋 木材
水泥 沙 石子 水 添加剂
原材料产地 本地 古巴 本地 本地 瑞士 瑞典
南非 北欧
比利时
提炼方式 生产 挖掘 爆破,
挖掘 泵送 化学制品 爆破,
挖掘 砍伐,修枝,
集材,剥皮,锯
运输 驳船,
卡车 驳船,
卡车 驳船,
卡车 管道 卡车 轮船,
驳船 卡车
制造 混凝土搅拌站 高炉冶炼厂 工厂
5.2 运输和建造
运输环节对使用的材料和建筑的形式是十分敏感的。实际的运输是考虑生产好的建筑构件从工厂运输到工地的环节,在这里考虑最不利的运输形式是空载返回出发地,因此路程需要按双倍计算。这里要指出,对于原材料的运输计入材料构件(如混凝土梁柱等)的生产环节。
建造过程需要相对量化了的一些指标,比如工作的小时数,机械使用的台班数等。
5.3 使用和维护
针对于一个25年的建筑周期考虑的话,通常认为:
正常使用环境中的混凝土,无需维护。
正常使用环境下的内部的梁用钢材无需维护。很显然,如果该工业厂房如果堆放具有腐蚀性的物质的时候,需要对钢材进行保护。这里需要指出,本例中用于防火的涂料没有考虑。外部的因素会加重外部钢材的腐蚀。
同理,内部的木材也无需特殊维护。
5.4 拆除和再循环
拆除环节和建筑形式的直接相关联:钢结构和木结构相对很容易,但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却很费劲。
在本研究中,我们建议,从发展角度,将混凝土的再循环能力定为75%。
钢板,钢梁和钢柱可以百分百返回钢厂进行再利用。钢筋骨架,虽然有混凝土和土壤等的污染,依然可以送回钢厂再次利用。状态良好的话,有些拆除的钢梁和钢柱还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从而实现二次利用。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不用考虑循环环节。
木梁可以粉碎用于园林土壤铺垫或制作刨花板,可以燃烧,条件允许下也可以重新当梁使用。
6.“生态分”的计算
建筑过程的每一步的计算细节都很重要。如前所述,“生态分”的计算步骤如下:
按照梁,柱,基础区别每立方米的混凝土的生产
每吨钢材和每立方米的木材的生产
工业厂房的组装和建造
材料的运输
包括建设阶段和拆除阶段的机械的使用
拆除后建筑垃圾的运输
拆除后建筑垃圾的处理
7.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对于结果的解释是基于我们以下的几点假设:
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都是适用于给定的地区和经济体系,所以如果地域和体系改变了,其结果也将不真实,甚至出现错误。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实验平台;建设要点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才。因此,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建设实验平台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平台的现状分析
1.实验平台建设不完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程类专业,由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目前的课程内容范围比过去的范围更宽泛,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科目如建筑电气、建筑环境等内容被添加到专业中。然而,实验课程的设计却没有在教学规划中展现出来,实验平台的建设比较落后,缺少统一的实验教学目标以及实验课程计划,教学实验基本是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自行设计,缺少一个完善的实验平台体制。
2.实验平台结构不科学
由于这一专业的内容较为繁杂,实验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目前的实验平台的机构不够科学,实验资源比较分散化,缺少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同时,实验与理论课程的衔接不够顺畅,在需要设计实验的科目上也没有具体的规划,对于每个实验对应的课程也比较混乱。平台的构建不协调,没有针对科目本身的特点,而且没有展现这一学科的最新变化。
3.实验平台基础设施差
目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实验平台设备较差,一些实验设备较为陈旧,而且有的设备也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同时,高校的专业之间的实验设备使用开放程度较低,一些实验设备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程序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平台的有效运转,制约了实验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要点
1.科学的规划设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实验平台的构建,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充分论证,以学校教学为基础进行实验平台的开发。实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以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但是又突破传统实验的零散模式,重新整合专业的实验平台。规划需要由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进行综合性调研,对实验的设计项目、程序等都进行全面的监督,同时对于实验平台的整体开发建设也要起到总领的作用。
2.丰富的实验内容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内容比较多,因此专业实验平台的内容也要相对完善。专业实验平台要根据各个实验的基本特点,按照科目难度进行系统的分类,保证每门科目都设计出相应的实验,而且每个科目都有整合理论,并设计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对于实验教学要同步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实验的内容要予以详细说明,例如实验的基本目标、实验步骤、器材选择以及考评方式等。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的实验内容:暖通空调实验室、建筑电气实验室和城市燃气实验室。这三个基础方向包括了二十多门理论课程的五十多个实验。例如水系统工艺流程图(如图)
3.充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学生参照实验指导教材来进行实验活动,根据教材上的详细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比较机械,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同时对于实验现象也没有独立的分析过程,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障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工程学科,在实际生活中,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主进行实验的完整设计,独立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于实验产生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因此学生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教学实验中,通过设计纠错实验的方式,或者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把握专业技术,提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结束语:
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教学中,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对于实际工程技术原理的深刻理解。因此实验平台的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傲雪,刘海龙.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1)
中国73311部队科盾医院,福建石狮 362700
[摘要] 目的 比较Toric晶体和球面晶体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和散光程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我部队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收住院后给予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采用Toric人工晶体治疗的观察组和采用球面人工晶体治疗的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结果①术后1周开始,观察组患者的患眼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得到改善;术后2周开始,对照组患者的患眼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得到改善;②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观察组的患眼视力(0.45±0.07) vs (0.20±0.04)、(0.71±0.11) vs (0.38±0.04)、(0.74±0.10) vs (0.47±0.06)、(0.78±0.12) vs (0.61±0.08)优于对照组、而散光程度(0.96±0.12) vs (2.75±0.28)、(0.71±0.09) vs (2.03±0.27)、(0.53±0.06) vs (1.14±0.15)、(0.49±0.05) vs (0.95±0.13)低于对照组。结论 Toric人工晶体植入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改善视力水平和控制散光程度,在白内障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
关键词 ] 白内障;散光;Toric人工晶体
[中图分类号] R7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76-02
白内障是临床上导致患者失明的常见眼科疾病,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为确切。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不十分理想,这与患眼术后发生散光有关。传统的球面人工晶体无法矫正角膜散光,而Toric人工晶体是在对人体角膜曲率进行准确测量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在改善角膜散光中具有一定价值。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Toric人工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确诊为白内障;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收住院后给予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共纳入13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组者分为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Toric人工晶体植入的观察组和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球面晶体植入的对照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男/女例数41/24,年龄52~74岁、平均(65.2±8.4)岁;对照组患者男/女例数40/25例,年龄51~75岁、平均(64.8±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手术当天进行术前准备,术前30 min时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793,5mL:托吡卡胺25mg、盐酸去氧肾上腺素25mg)散瞳,而后行2%利多卡因(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148,20mL:0.4g)表面麻醉,在角膜缘的11点-2点位置做以长约3 mm的切口,注入粘弹剂后连续环形撕开囊袋,采用美国AMO Diplomax超声乳化仪切碎晶状体核并吸出,囊袋内注入粘弹剂,并将预先准备好的Toric人工晶体(美国爱尔康公司)植入晶状体囊袋内,顺时针旋转人工晶体至轴相位差10~20°,常规注入粘弹剂,而后将人工晶体旋转至预定的轴位,使其固定在囊袋内。缝合切口。
1.2.2 对照组 术前准备、手术操作过程均与观察组相同,在人工晶体植入时采用美国爱尔康公司生存的ZA9003球面人工晶体.
1.3 观察指标
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2周、3周和4周时,参照Venkataraman A的研究[1]采用标准视力量表观察两组患者的患眼视力情况和散光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标准为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情况
手术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患眼视力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起患眼视力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2周起患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观察组的患眼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比较
注:观察组 vs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vs 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散光情况
手术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散光程度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起患眼散光程度即明显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3周起患眼散光程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观察组患眼散光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散光情况比较(d)
注:观察组 vs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vs 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生与晶状体老化、局部营养障碍、代谢紊乱有关,在此基础上可出现晶状体内蛋白质变性、混浊,进而阻碍了外界光线向视网膜的正常投射过程,最终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根据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白内障在致盲原因中居首位,也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恢复视力水平[2]。目前,临床治疗白内障的最常规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其临床疗效确切。尽管如此,仍有部分白内障患者在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并不理想,这一情况的发生与角膜散光的存在密切相关[3]。
Toric人工晶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人工晶体,以丙烯酸酯为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表面包被的纤维连接蛋白膜能够与晶状体囊袋的前后膜紧密连接,保证了人工晶体植入后的稳定性[4]。Iovieno A等[5]的研究显示,相比传统的球面晶体,Toric人工晶体能够更为有效的改善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水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1、2、3、4周时,观察组的患眼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也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相一致,能够反映出Toric人工晶体在改善术后视力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快慢程度进行了比较,由结果可知,观察组的视力水平于术后1周开始恢复,对照组的视力水平于术后2周开始恢复。这就反映出Toric人工晶体可以促进视力水平的恢复。
Parikakis EA[6]的研究报道,在白内障患者中,约15%~25%同时存在角膜散光,而常规的手术治疗仅仅对晶状体进行了处理,未能矫正角膜桑,这就会对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造成直接影响[7]。另外,手术操作本身会对角膜造成创伤,加重角膜散光的程度,再加以常用的球面晶体只能矫正患眼的离焦状态、并不能纠正角膜散光。以上情况就会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散光或散光加重,进而影响整体的视力水平[8]。因此,比较角膜散光程度也是评价白内障手术相关的重要指标。
Toric人工晶体是基于角膜稳定性和角膜散光而设计的人工晶体,对人体角膜曲率进行了准确的测量。国内兰文[9]等的研究认为,Toric人工晶体能够有效改善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本研究也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散光情况进行了比较,由结果可知,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观察组患眼散光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Toric人工晶体能够降低术后散光程度。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散光程度恢复的速度可知,观察组的散光程度于术后1周开始恢复,对照组的散光程度于术后2周开始恢复。这就反映出Toric人工晶体可以促进散光程度的恢复。
4结语
Toric人工晶体植入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改善视力水平和控制散光程度,在白内障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
参考文献]
[1] Venkataraman A, Kalpana. Visual outcome and rotational stability of open loop toric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Indian eyes[J]. Indian J Ophthalmol, 2013, 61(11):626-629.
[2] 刘艳秋. Toric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疗效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841-843.
[3] 袁建树,马蓉,王育文. 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J]. 现代实用医学,2012,23(12):1330-1336.
[4] 郑登易,叶剑,谭薇.多焦点可调节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视觉质量的观察[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4):354-357.
[5] Iovieno A, Yeung SN, Lichtinger A, et al. Cataract surgery with toric intraocular lens for correction of high corneal astigmatism[J]. Can J Ophthalmol, 2013,48(4):246-250.
[6] Parikakis EA, Chatziralli IP, Peponis VG, et, al. Toric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correction of astigmatism in cataract patients with corneal ectasia[J]. Case Rep Ophthalmol, 2013, 4(3):219-228.
[7] 孙康,钟志伟,杜云,等. Tor i c与球面人工晶状体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992-994.
[8] 王丰刚,陈绪攀,林晓盈,等. Acrysof Toric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早期临床效果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2012,20(5):415-417.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赖以持续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不仅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且还将其纳入了经济建设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一个独立的法律制度。这对经济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新污染源的严格控制和老污染源的强化治理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阻碍今后环评工作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设项目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1、现状监测项目不全面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最初步骤之一是叙述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 提供基本数据, 并以此为背景预测与评价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基本数据一般包括环境要素、生态状况、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 其中前两方面数据应通过环境现状监测获得, 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失生态部分数据。如涉及排放气体污染物时缺少敏感植物叶片的定性定量分析, 涉及排放水污染物时缺少底栖生物分析和水体动物体的重金属富集分析等, 使现状监测仅停留在一个反映环境影响浅层次的水平上。
2、监测点位、频次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 对环评现状调查与监测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 对不同等级评价项目的监测点位、频次、时间等也有明确规定。而在实际监测中, 环评单位常要求降低监测频次,缩短监测时间, 甚至删去特征因子, 以不具代表性的数据评价与分析, 导致环评结论错误。
3、对监测机构资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够
对于现状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 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每年需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考核。但现行的有关环评的法律法规却未对现状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环评单位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家监测机构。由于目前环评采用市场化运作, 存在着价格竞争现象, 在利益驱动下, 环评单位大多考虑监测费用, 较少考虑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 形成了只要是监测机构就可以承担环评现状监测的不合理现象。
4、数据引用不规范
有些环评单位获得现状监测数据后, 不按照数据统计规律的要求, 随意修改、删除超标数据, 以获得所谓理想数据; 有些环评单位引用不具代表性的历史数据, 不顾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状况发生变化的事实; 有些环评单位甚至还随意引用无出处的监测数据。
二、建设项目环评中对策建议探讨
1、认真做好工程分析
工程设计单位最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他们熟悉生产工艺过程和实际的生产操作运行情况,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污染源类型、分布情况和应该采取的污染控制对策及其控制效果。因此,工程设计单位比较适合承担工程分析工作,或者由设计单位和评价单位联合承担,还应该请建设企业参与,这种优越性是任何跨行业的工程分析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环评工作的超前性,有时难以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数量作出准确的统计,这时就一定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多渠道的类比分析,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反复核校。就生产废水而言,只要能争取设计单位的积极配合,基本上是能够得出比较客观的分析结果的。但废气部分却不尽然,因为有个捕集效率和跑、冒、逸、散等类型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这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常为有组织排放量的数倍甚至更大,往往会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形式,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则不能不加以重点考虑。
对于生活污水,有的建设项目只是经过隔油池、化粪池等设施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放,其排放量一般要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0~30%。BOD5、CODCr、SS 等污染物浓度都是比较高的,其绝对排放量相对于生产废水也是比较大的,甚至超过生产废水。少数报告书对此只作一般性的评述,而未计入排污总量,这将会导致环评结果的失真,对此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2、用区域评价指导建设项目单项评价
建设项目单项评价应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规划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整体性的区域评价,对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工业结构、建设时序等进行论证,提出整个区域经济建设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协调好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区域环境评价的宏观指导下,对经济开发项目进行单项评价,至少有3 个方面的优点:
(1)由于区域性环境评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利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相对完整、连续、准确,得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精度高、可信度大,用于指导工程单项评价有助于提高环评工作的质量。
(2)将区域环境评价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单项评价,可减少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及部分现场工作量,可以缩短评价工作周期。
(3)可以适当地节省评价费用。
3、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实事求是,对厂址选择、建设项目规模、工程设计中所采取的污染防治对策等,应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见。对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建议,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环境效果明显,要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计真正起指导作用。根据具体情况,有时还应提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等。
4、切实把好审查关
做好审查工作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审查班子,即使临时邀请专家也应该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尤其要有对该行业比较了解的环境保护专家。为防止走过场,在正式审查之前要提前数天把资料送发到有关专家(代表)手中,以便于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审阅、及时发现问题;为使专家和有关代表能够充分地发表意见,也可以采取书面形式。
对于环评大纲,审查的程序可以简化一些,规模也可以缩小一些。审查的重点宜放在如下几个方面: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的确定是否适当;工程分析的方法、内容及其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评价采用的方法、手段是否可靠实用;评价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对于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报告书的内容和深度等是否符合评价大纲要求;工程分析是否全面(有无漏项);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分析结果是否正确;评价结论是否真实可信;建议对策是否切实可行。
5、进一步提高报告书的质量
作为建设单位,选择环评单位要慎重,委托评价任务之前要对环评单位的技术力量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已经取得的环评工作业绩等有一定的了解。有些能够承担环评任务的单位,虽然有许多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但真正从事环评工作的却很少,或者虽有一些环评人员但专业配置不齐全,无法真正满足环评工作的需要。如有的环评单位由于承担评价任务不多、缺乏工作经验,就可能会影响到报告书的质量;有的环评单位虽然做了大量的环评工作,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但有时为了广接任务多创效益而形成了“人人都会评价”的局面,由于每个评价项目人员配备的不平衡性和环评工作的跨行业性等,同样也会使报告书的质量不高。作为建设单位,了解这些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应该在“任务委托书”和工作合同中,对报告书的质量有专门的条款规定。报告书质量不高甚至评价结论有严重错误的,建设单位可以拒付评价费用,必要时还可以令其承担经济赔偿乃至法律责任。作为环评单位,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严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要讲信誉、把环评质量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其次要进一步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要经常注意收集兄弟单位一些质量较高的报告书和已经取得的环评成果,并对此加以分析研究,认真吸取他们一些好的经验,以逐步提高本单位的环评水平。为使环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还应该指定一名知识面广、技术全面、理论水平高、环评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环评人员负责编制评价大纲,并全面负责整个环评项目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尤其是环评技术方面的工作)。因为环评大纲是整个环评工作的灵魂,对整个环评工作和整个报告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环保管理部门,应该为逐步提高本地区环境评价的技术水平和环评报告书的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可以组织有关单位或部门的技术力量编制适合本地区而又比较实用的环境评价手册(或指南),其中应尽可能列出一些常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的评价参数;可以向当地环评单位主动推荐一些优秀的环评成果和一些好的环评技术方法及经验,组织他们学习好环保法规政策、交流环评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可以协助建设单位物色专业对口、评价水平较高的环评单位,也可以采用公开竞争招标的办法,协助建设单位正确选择环评单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环评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要把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看作统一整体,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反作用。这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既相对稳定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
一般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包括以下四个:一、由开发者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综合预测(可委托专门的顾问机构或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二、公布报告,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三、根据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四、主管部门最后审批。从承接和完成一个项目或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至最后报告的审批、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了解和熟悉所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环评文件的编制、环评文件的审核、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环评文件报批、档案管理、环评培训等。
了解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包括对项目现场的踏勘及周边敏感性分析(需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社会关注区)、项目的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符性分析。对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同时收集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文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及图纸、城镇总体规划及图纸、水域功能区划、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常规监测数据、已获得批复的相关环评报告等。根据项目审批的“6+2”原则:①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②符合环保规划、城市规划等;③达标排放;④总量控制满足要求;⑤改善或不改变当地的环境功能;⑥符合清洁生产;⑦公众参与;⑧涉及到化工等行业的增加风险评价和结论,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做出结论。
环评文件编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核心部分,从大体上编制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查阅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确定评价的类型;根据现场踏勘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调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作方案。第二阶段: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工程分析,分析工程的产污环节及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项目性质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处理工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经处理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结合环境现状及当地的气象特征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预测软件对污染物排入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同时应涉及污染物事故排放的影响,制定事故排放的防止措施。第三阶段: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论证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根据前述内容,综合评价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得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评价文件审核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保证,其包括内保审核和外部审核,根据审核工程师及专家的相关意见对环评报告文件进行完善和修改。环评文件技术评估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及评估中心对环评文件的审核评估,根据审核结果对环评报告进行进一步改进。环评文件报批,将环境影响评价文本及相关文件呈予环保政府部门进行报批并获得批复。档案管理包括对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材料、环评技术材料、环评培训材料、环评基础材料:地区发展规划,水域功能区划,行业发展规划,相关地图等、公司制度文件等的归档管理。
环评培训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提升的根本所在,对环评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登记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目前环评相关的教育培训有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环评工程师培训及继续教育、注册环保工程师培训等。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掌握环评相关技术,提高环评从业人员素质,熟悉最新环评动态。
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质量提升途径
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可以看出,一个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及审核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指导环评工作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即环评从业人员(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和资料收集,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客体即项目建设方。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的质量则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导向,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应通过立法拓宽环评的适用范围,由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对宏观活动进行评价,从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评价到对抽象行为进行评价,扩大评价范围,对政策、立法、生态等活动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引进替代方案机制,替代方案是指可以替代建议行动并实现其预期目的的方案,目前,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大多只提出建议方案,没有替代方案,缺少选择性,流于形式,完善替代方案有利于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参与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当前公众参与只浮于对少部分相关公众的调查,缺乏全面的征求相关公众的意见,应该扩大公众调查范围,公开环境信息,对公众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让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影响评价中,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完善环评监督机关、环评审批制度,健全环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在环评机构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环评机构,加强环评法的宣传,将其纳入普法计划,使之人人皆知。
提高评价主体的素质,环评从业人员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对于主体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认真做好环评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切时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环评动态,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强环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环评管理体制;对承接的项目环评人员应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项目概况,地方相关规划等,收集环评所需信息材料;在进行环评报告编写时,严格制定环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使环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环评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集思广益,重视公众参与,在编制过程中不掺入个人的感情和臆断;按环评相关规范及导则编写环评报告,做到评价内容全面、环评范围界定准确、环评标准选用得当,全面讨论环评中存在的问题;环评的建议和意见要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建议方案,提出可供选择选择方案或备选方案;提高评价结论的权威性,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切合实际。
提高评价客体素质,建设单位是环评工作的客体,提高客体素质是提高环评工作质量的基础。客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在开展环评工作前,客体应主动了解环评相关知识,提高对环评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项目应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为环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切实有效的基础资料;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评价制度;在环评编制及环境影响后评价过程中,保证环评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严格按照环评建议的污染物处理工艺进行污染防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和更新相关处理工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 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可看作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的方面,狭义的环境评价仅指环境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规划对生态环境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的状况,当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规划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旭红,王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特点和发展趋势[J].能源环境保护,2011,(01).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评工作;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102-02
1 项目环评概念及作用
自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概念以来,环评工作在我国已走过近40a的历程。在此期间,最先开展的是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评和项目“三同时”(三同时是指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的制度)验收管理工作。至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相继出台,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环评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为项目的选址和布局、项目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和项目审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对预防项目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在决策源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然而,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除了交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以外,更主要的是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增加。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增加,但是,如果企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有效,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企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措施是环评报告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环评工作者应该更深刻地思考环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以使环评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 环评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1 环评单位普遍缺乏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导致项目污染源核算出现偏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政策性和技术性极强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背景的人通力配合才能完成[3]。尤其是高污染行业项目污染源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评述这两部分内容,不是真正的行业专家很难搞清楚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和污染物产生环节,更弄不清此类项目应该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至于高污染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和无组织排放情况就更难把握。再加上目前在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开展时段,建设单位大都不能提供较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这就很容易导致工程污染源排放种类和数量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环评单位要注重引进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具体高污染行业项目环评工作启动前,环评单位可以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担任项目顾问,全程跟踪指导项目的环评工作。这样才有可能使该项目的污染源分析准确无误,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有效,事故污染排放源估算合理,风险应急控制措施及时高效。
2.2 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通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都能做到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满足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可是若干年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却越来越差(经济较发达地区尤其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区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失当,没有对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做出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考虑到众多项目的污染叠加影响。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参数偏少,无法预测区域、流域综合因素的影响,且这种预测分析结果大多没能得到及时的验证和修正。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做好区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通过科学论证确定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并据此制定出地方相关环保标准。在此前提下确定单个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达标浓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才能确保区域、流域环境质量不降低,甚至有所改善。其次,在项目正式投产后,尽快对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源和项目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要素质量进行监测,这样做既可以验证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数据,一旦发现问题,又可以及时对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便及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3 公众参与问题 公众参与是环评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3]。项目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让项目所在地周围即项目环境影响范围内的公众充分了解该项目的内容,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使项目采取更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敏感保护目标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信息公开不全面,公开渠道狭窄,公众不易全面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二是在公众意见调查表发放过程中公众选择的代表性不够,所选公众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不能很好地反馈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在环评结论中对公众的反对意见和合理化建议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对项目不利的意见。导致大多数环评报告结论中几乎没有公众的反对意见,使本来十分重要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环评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督促环评单位在环评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项目信息在大众媒体公示,公众参与调查时要选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公众参与填表,切实做到能够代表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意见。另外,争取每个项目都能召开听众会,更好地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环评结论中积极采纳公众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不断提高环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2.4 评审专家问题 环评审查专家是环评行业的重要资源[3]。评审专家的意见是环保管理部门审批环评的重要依据。好的专家团队有助于提高环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在许多地方,既懂环评专业知识,又懂项目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高级专家严重缺乏。通常情况是不同行业的项目环评评审同样都是那几位专家,评审“专业户”现象比较常见。有的专家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多年,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既不能发现环评报告中的实质性问题,更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有的专家甚至因为某种利益的关系,导致评审意见有失客观性和公正性。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求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地方专家库,规范专家人选的产生办法。用法律形式规定专家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环评项目涉及各行各业,每个项目环评评审的专家组成员必须由项目所属行业专家和环评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规范评审专家咨询费支付方式和数额,加强教育,要求专家以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负责任的态度参与评审,对环评项目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从而为项目审批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2.5 项目投产后的跟踪评价问题 目前,大多数项目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后常态化监管严重缺失。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企业项目做环评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环保管理部门的批文,为项目开工建设扫清障碍,对环评及批文中要求的污染防治措施敷衍塞责,只求在“三同时”验收时蒙混过关。甚至为了节省投资,减少污染治理的“麻烦”,乱排偷排污染物,直至向深层地下水直接排污。这也是环境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环保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例行监管,奖惩分明。对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通报表扬,并给与治污资金和税收方面的奖励;对有问题的企业严罚重罚,大幅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直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是等到污染危害已经造成,有人举报才去查处。其次,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和排污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跟踪评价,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结语
党的“十”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民生工程。环评体制是否健全,环评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公众环境权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4]。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战略思想指引下,明确环评既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要担负起节能减排的重要责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地督促企业做好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工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健,李科林,王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7):195-200.
[2]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J].世界环境,2013,142(3):16-19.
[3]和晓荣,张嫦.关于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思考[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4):86-88.